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1 10:19: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去年我接手高二(18)班。有一 这样的学生,刚上完第一节课,一下课他马上跑过来,跟我借习题的答案,开始我很不解,因为我刚讲一节新课,很多习题还做不了,可以说他还没做就借答案,但是考虑到不能打消他的积极性,还是借给了他,并告诉他有问题可以找老师解决,他高兴地走了。

在其后的课堂上,他很少听课 ,经常捧着一本课外书,自己在那里做题。也不听课,下课找他来谈话,他还振振有词的说:他从初中开始就是这样学习的,而且成绩一直很好,而且他也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法。高二上学期他很努力,经常问题,而且成绩也还可以,平时他很少和其他学生沟通,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就砸桌子,以发泄,吓周围的人一跳。

慢慢的我发现他的思想非常偏激,不愿相信任何人的话,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劝告,期中考试过去了,慢慢的我发现他开始上课睡觉了,而且怎么叫都不行,找他来问话,他说晚上学得太晚,我劝他还是上课认真听讲,有老师指点,要比他自己看书省劲儿得多,可他说他已经习惯了他的学习方式,这以后他砸桌子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我知道他已经靠自己的能力学不会了。于是找他谈话,表明我是在关心他:并希望他能改变学习方法,上课注意听,否则以后只是越来越难想听都跟不上了,都不知该怎样听课了,我正确的分析了他的原因,他没有反驳,而且有点感激,他跟班主任的关系也是紧张,但对我还是比较认可,所有的科目中数学成绩是最高的。但他不习惯接受改变或是难以改变。结果期末考试成为全班倒数。慢慢的我发现,他的思想越来越偏激,有一次他砸了桌子踢了座椅,周围的人不知怎么了,惊恐万状,我也吓了一跳,事后我问他,发泄的方式很多,比如说可以找几个要好的同学倾诉,或可以找个没人的地方哭一通,这些方法也不愿意接受。那也不能把你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呀,他沉默了。

从这件事以后,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孩子从爱学习、主动学习到上课趴桌子睡觉,成为班级的倒数几名。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原因何在,我们作教师的应该怎样做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学生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减弱,所以离家出走的学生多了,有的学生想不开就自杀,大学校园里跳楼的多了,退学的多了。舍生堵枪眼,举炸药包的年代,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了,在和平年代里,孩子们不知道珍惜生命,更不知道在逆境中怎样成长。中国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一起参加夏令营,中国的孩子是家长背书包,而日本的孩子是自己背书包,虽说一件小事,慢慢的导致了孩子的独立思考,抗挫能力下降,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的的语句是否还适用于现在的孩子呢?恐怕现在的孩子早趴下了。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值得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其有几个方面的对策:

1 如何面对挫折

尽管在一般情况下,挫折总是与困难、失败、愿望不能得到满足等有关,带有明显的消极气氛和色彩;但是,适当或适量的挫折,尤其是当我们具有了应付挫折的正确手段,能够积极的面对挫折的时候,挫折也有可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冲动性与破坏性,如在课间大声喧哗,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见解,激动时敲课桌板等,对班级的一些管理制度发表片面的、比较偏激的言论。在家里,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落”,情绪波动大,不愿与家长谈及学校里的人和事,不再如以前“得意”时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的,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和调节后,逐渐趋于适应。

可见,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能够积极应对挫折以减轻心理压力,顺利渡过对压力反应的“惊恐――抵抗――衷竭”等三阶段的任务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教育者应有一定的“先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开学初就应认识到这一情况,在选拔班干部这一工作中应体现选拔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竞争性,让每一个“有志之士”均有再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班干部轮流上岗制,值周班长制及规定试用期等,实验证明以上方法能较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性格稍微内向,情绪反应较为轻微的同学,作为班主任应主动找其谈心,充分肯定其过去的成绩,鼓励其能积极地参与竞争,从而由这一方面的竞争带动其他如学习上的竞争状态,取得良好效果。

2 学习习惯及其培养

平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习马虎,作业拖拉甚至抄袭;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有的学生作息无规律、学习无计划;有的学生学习中不爱动脑筋,依赖性强……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是个学习习惯问题,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同时对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学习习惯不良也会直接影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对人际关系造成影响,也容易形成自卑、敏感或攻击、敌视等性格。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修养、人格健全的人,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一进入高一,我们就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

2.1 培养与卫生有关的学习习惯。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体力劳动,如果负担过重,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身体有关器官和大脑的疲劳,长此以往会损害身体健康。针对他们在用脑习惯,用眼习惯及正确的写字看书姿态等方面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教其轮换用脑(如文理交替学习等),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均能取得较好效果。

2.2 培养与认知有关的学习习惯。这是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部分。比如在学校里有些学生不愿下功夫自己做作业,抄袭等现象,在老师和家长共同督促下培养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告之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拖拉,对于学生作业中碰到的困难,作为家长老师只能给予启发诱导,决不能越俎代疱,要鼓励他自己去克服,告诉他看来的,抄来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经过自己大脑的熟虑,理解后才真正是自己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找乐趣,去体会每一个小小成功后的喜悦。

2.3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要求学生温故知新。可利用上课前几分钟的复习回顾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增强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上新课前要求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要提出问题他必须有预习),然后在讲新课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其收效可想而知。最后是培养与个性有关的学习习惯。个性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性格,它对学习效率有极大影响,也是教育者要矫正其不良习惯中最棘手的问题。这些学生我们要给予极大的热情,安排成绩好又热心的同学做他的同桌,在平时老师也要主动地找他“要问题”,让他感受老师、同学没有忽视他,让他体会集体的温柔。培养或矫正这类习惯我们还是首先从个性上入手,因人而异。

3 人际关系与交往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不少同学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策略,不善于与人交往,常常引起人际关系的障碍,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时间久了自然会影响人的性格,这种同伴关系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及稳定性,同时还具有多样性的形式。

调查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很少对父母及老师表露。由于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自我肯定,也很想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自己能够做什么,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反省及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感受的能力以及在集体中所占据的地位。

亲子关系是形成最早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蒙特梅耶亨及扬尼指出,父母和同伴都没有对高中生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绝对的影响,相反,他们只是满足高中生不同的需要。父母对高中生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控制,教给他们责任感;高中生和同伴在一起,则能满足更多的个人需要,享受的娱乐消遣。而父母对高中生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父母教养方式的直接作用,二是子女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看法所起的作用。经观察、了解,高中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专制型,一切都由父母说了算,子女没有行为的自主决定权。随着高中学生独立、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他们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说服力,他们需一个同成人能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对于家长的擅自干扰、管教过严过多,甚至动辄打骂,反感情绪由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的决定。心理学家内波尼坦研究表明,在犯罪的男孩、女孩都把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看的很糟,认为父母忽视他们,对他们持敌对和拒绝的态度。

其次是溺爱、娇宠型。与专制型相反,有些家长过分娇宠孩子,把孩子当“小皇帝”,对其百依百顺,即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加追究甚至于包庇纵容。对于高中生能独立完成的事,往往都一概包揽。这样的孩子往往懂得一些事理,又不能彻底了解,缺少一种情感意志上的自主调控能力,较多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表现出情感和意志行为上相对的脆弱性,养成学生“碰不得,说不得”,比较任性、较弱、自私,而遇到困难,又会束手无策,甚至自暴自弃。

另有一些离异家庭,更是缺少父爱或母爱,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受到影响,如认知发展受阻,明显的个性缺陷(如软弱、胆小、意志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情感障碍,社交能力差,缺乏爱心,及对新事物不太敏感并缺乏兴趣等。民主、平等。

高中生与父母的良好关系通常是在父母坚持民主教育方式时形成的。高中阶段,个人对父母的认同程度比以前减弱了,虽然好的父母仍是高中生重要的行为准绳,但父母的榜样已不再象童年时期那样,被绝对地、不加批评地接受。尽管高中生在追求独立,但他们仍迫切需要年长者的生活经验和帮助。他们最希望把父母看作朋友和参谋,所以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它能使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社会能力。一个拥有温暖的家庭气氛又享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自主的话,他们就会表现出自信、独立、进取、不顺从。另一方面,如果高中生认为自己得到父母的接受,有归属感,那么他们就会形成一种自我价值感,形成更为灵活的自我概念。同时,感到一定程度的独立也是高中生健康发展所必要的。

篇2

一、前言

经过对现阶段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可知,许多学生都存在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无法有效释放压力舒缓心情的现象。为了保证高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正确处理心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结合高中教育实际,提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应结合高中学生特点,制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学措施,保证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开展,保证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持续提高。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中生面临的压力来看,有来自学习本身的压力,也有父母和家庭的压力,有些学生可能还面临着升学及高考的压力。在这些压力面前,由于高中生年龄较小,尚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由此而来产生的焦虑情绪就会影响到高中生正常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经过对目前高中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后可知,多数高中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整个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对高中教学产生严重影响,将会危害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将会给高中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从目前高中生的心理状况来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状态: 1、高中生在压力面前容易表现的较为焦虑

考虑到目前高中生面临压力较大的现状,许多高中生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压力,往往在压力面前表现的比较脆弱,多数学生会表现的焦虑,会伴有轻微的神经衰弱以及精神性问题,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足够的重视。

2、多数高中生不会有效的释放压力情绪

从目前高中生在压力面前的表现来看的,多数高中生不会有效的释放压力,这成为了影响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目前高中生群体中,由于压力得不到有效释放,进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3、多数高中生不清楚心理健康的概念

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多数高中生不清楚心理健康的概念,对心理健康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作用,导致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成长,制约了高中教育取得积极效果。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现在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财富者,而是有能力,有良好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人要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有科学知识、创新能力及健康的人格等。社会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固然能够让人们享受到高科技、高品质的生活,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讲,对一些新奇的东西比较好奇,特别是手机、网络等,由于学生自控力差、对于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低,加上这个时期的他们易冲动、有叛逆心理,多数又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会获取不良信息,做出不应有的行为。现在新闻报道中,学生犯罪案件越来越多,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句俗话: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正品。虽然是一句普通的俗语,但是经典,并且从社会力量贡献的角度对人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德才兼备者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在生活工作中,科学知识很重要,一个人的健全人格更加重要。

高中生成长中会出现矛盾心理,对社会人才的概念不能准确的定位,把知识看得尤为重要,忽视了自己能力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来认识社会,认识社会中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和模式,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压力的调节、学习技巧的掌握、团结意识的提高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促进教育塑造人、培养人这一目的的实现。 由此可见,在高中教育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关键,我们必须认真做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想有效解决高中生面临的压力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指数,就要在高中阶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来看,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

为了有效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来看待。由此可见,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满足高中心理健康需要。

2、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教学发展的必要措施

从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学会了正确排解心理情绪和释放心理压力,做到了科学合理的调节情绪,有效提高了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指数。为此,我们应对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重视,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教学发展的必要措施来看待。

3、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高中教学要求的重要方式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优点,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应对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其作用和意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同时也要认识到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整个高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目前高中阶段,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还是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所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明确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阶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高中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篇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模式的要求,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目前由于家长工作忙、压力大,关注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再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充斥了生活,这样的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单纯的开设心理健康课,学生并不能够重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力图从学科的角度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促进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的重要性

1.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人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科中所蕴含的道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心理学的健康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1)高中生物课程目标是: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发展的意义,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社会以及自然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高中生物知识与生活比较接近,更容易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不会因为离生活很远而让学生对其丧失兴趣。如: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学习,可以让我们科学地进行食品储藏以及食用。这些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只要进行挖掘,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之上将其很好地传达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会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情感等,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

1.2减轻学生负担,形成健全人格

现代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重视,同时所谓的决定人生第一大转折点的高考也迫在眉睫,双重压力下孩子的心理负担非常重,出现丧气、颓废等现象,因此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孩子的意志、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同时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对孩子以后适应社会以及处理问题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2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策略

2.1研究教材,挖掘生物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效果。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众所周知,知识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生物课本就像一个宝藏,蕴藏着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尽管如此,大多数的学生仍然没有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只是单纯地从课本上获取知识而已,这说明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积极地去引导。而老师首先就要研究透教材,对教材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有深刻地见解。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其实很多。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科学家不断地开拓、修正,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这就可以延伸到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帮助和锻炼意志力非常重要。此外,要敢于质疑,科学家或者老师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在提出质疑的同时,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仅凭感觉。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让学生看到生存斗争的残酷现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更应该体会到的是不进则退,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进步,停在原地,而别人在不断地进步,你就相当于退步了,而退步就要面临残酷的现实,因此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不至于被这个社会淘汰。

2.2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

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敏感、自尊心强,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如果老师采取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轻者可能导致学生对生物课失去兴趣,重者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多鼓励学生,当学生问题没有回答对时,不应该当众批评,而应该让学生找出自己没有回答对的原因,同时安慰学生;当学生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说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这些看似很小的举动,在学生心理激起了大大的涟漪,学生觉得自己得到尊重了,自然会尊重老师,也会喜欢上生物课。

3结语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将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整合,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建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老师教学水平高,还要仔细研读教材,提炼出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此外,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尊重程度也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一、为高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倘若一个中学生,他整日耳边响起的都是父母的唠叨,教师的批评,同伴的嘲笑,经常被要求去做或者去达到一些非他能力范围的事情和目标。长此以往,他就会产生焦虑、恐慌、自卑,做任何事情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能力甚至于智力呈现下降的趋势,人的性格也会变得孤僻、冷漠、嫉妒等;反之,如果他生活在宽松、宽容、和谐的氛围中,那么他就会学会宽容和谦让。

篇5

・ 【中图分类号】G441

在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同时,各个中学提升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且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教育。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所取得效果甚微。视频教育作为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正好适应了高中生的心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显著。然而,有关视频教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旨在推动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

一、视频教学的特点

(一)丰富性和真实性

在众多高中生的潜意识里,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只是一种可学也可不学的课程,因此通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十分低下。视频的教学方式,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感染下,能够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集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视频教学的教学手段,除了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能够吸引学生,其本身所呈现内容的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呈现出模糊性、复杂化等方面的特征,这些都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而视频教学,正好能够弥补以上的不足和缺陷,为学生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出更加容易理解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在以后发挥强大的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

(二)内隐性

利用视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隐性知识,它包含着主体所隐含的经验和知识,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这些经验和知识往往与实际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以进行分离的,因此也很难利用文字或者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往往并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内在习惯的反映,其中也与主体的直觉、印象、思维等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直觉印象等都是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下逐渐形成的。在视频教学的手段下,通过为学生创建多种真实可靠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能够逐渐地提高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互动性

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面临心理困惑的情况下,与同学、朋友、家人或者班主任来进行交流,这是最为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师往往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会忽略掉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直接给学生灌输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解决的方法,因而学生经常会觉得反感。在视频化的教学氛围下,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的机会和平台,并且在仔细倾听他人的讨论和叙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价值观,这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认知观,从而有利于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视频教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

(一)视频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高中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来自多方面的: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学习问题、挫折处理等等,针对不同的部分,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视频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较少的课堂上获取更多的认知观念、应对方法等等。在直观的视频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并且帮助学生将其进行具体应用,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效统一。

(二)视频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内隐学习

根据科学的调查研究理论,在视频所提供的声音、图片、视频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便更加适合内隐学习。一个人的学习,往往可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部分,同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内隐学习的效果比外显学习更加优越,这是因为前者能够产生强大的心理作用。然而,在我们一般的教学方法中,通常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具备很强逻辑性的外显知识上。内隐学习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行产生的,不需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去梳理复杂的关系,也不需要建立在消耗心理资源的基础之上,简言之,就是人们在无意识的支配下,就学会了隐藏着的规则,并且能够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身努力的局限性。

(三)视频教学更加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高中生在面临着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亟需解决。高中生不仅需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还需要应对各种新的价值观,他们经常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强烈的矛盾,同时升学的压力又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另一座大山,在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将视频教学的方式引用到心理健康的教学中,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结语:

视频教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能够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行观察、探和反思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将视频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必须探讨出更加有效的应用途径,以帮助高中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篇6

摘 要:高中生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也是一个不稳定的过渡时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困难和挫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提高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高中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以达到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 抗挫折能力

1引言

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处在个体发育的青年初期,也处于青春发育期。此时高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发展时期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增多,而高中生所处的优越生活环境使其自身缺乏更好的抗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抗挫折能力并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而抗挫折能力不足会使高中生在遭遇挫折时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甚至会造成攻击他人、自杀等严重后果,进而威胁到社会安全。

现阶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是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咨询,都是针对高中生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 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 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 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于深入和扩展, 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高中阶段是一个“危险期”。这个危险的内因主要源于高中生较易聚集以下心理矛盾: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片面性、主观性、偏激性的矛盾;"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生活处理能力方面的矛盾;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憧憬未来、富于想像与知识贫乏、缺乏判别是非能力的矛盾。而高中生所面临的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所处的环境相较于初中生而言更复杂,所需要自身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更多。面临着这样多的矛盾的困扰,便很容易遭遇想像性及实质性挫折。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课程。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2.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创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它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 而是在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 没有心理疾病不等于心理健康, 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 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 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 最大亮点是: 明确提出“开发潜能,减负增效”, 与“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 强化了与学校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紧密结合, 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概括地说,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 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 防治各种心理问题, 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2. 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 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 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 针对有心理障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心里健康教育的实践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 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 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 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 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 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相对立, 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矫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 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

2.3 与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区别

2.3.1任务与功能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 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 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 如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练、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不仅包含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补救性功能, 还致力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对学生来说,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尤其突出提高学习效能, 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会学习, 提高学习热情, 改善学习能力。

2.3.2 对象与内容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主要聚焦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指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的基础上, 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并且还包括教师和家长。使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的平等关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时间指向( 过去、现在、未来) 、活动类型( 生活、学习、工作、社交) 、关系维度( 对人、对事、对己) 等。可将下列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2.4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开始受积极心理学的影响,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但由于积极心理学渗透缓慢,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其主要还是以消极心理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多地将教学重点放在摆脱心理困扰和问题上,忽略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将教育的对象面向问题学生以及学生的问题,是围绕问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教育模式主要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中心,教学内容以补救性、治疗内容为主,解决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将学生更多的关注点停留在问题上,重在知识的讲授和咨询辅导。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3.1 挫折

挫折是指人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它包含了三层含义: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反应。当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人们便体验到了心理挫折。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对人有弊也有利。挫折对于抵御挫折能力强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它可以激发个体的意志努力,更坚定地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奋力前进,直至达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面对现实社会,不断调整自己,不断战胜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积累成功的经验,自信心不断得到增强,人生价值感得到提升。但对抵御挫折能力弱的人来说,挫折是毁灭,会把人压折了腰,他们通常表现为不能正视现实,经常采取逃避行为来应付自己所处的环境,在遇到外部矛盾对立面的实力强大时,就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自己,自虐自残。当代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他们在挫折后常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常见的消极心理反应有两种:一是心理投射。即受挫后,力图把失败的责任、苦闷、气恼和紧张情绪转嫁、投射给他人或其他事物,借以保护和解脱自己。主要表现为:猜疑推诿、怨恨攻击。"二是消极防卫。即把受挫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自己怨恨自己、惩罚自己,以自怨自艾的方式来寻求自我解脱。主要表现为消沉倒退,心灰意冷,消极反抗,破罐破摔。这些消极反应持续出现则会形成心理障碍。

3.2 抗挫折能力

关于抗挫折能力,目前有“抗逆力”、“挫折承受力”、“挫折忍受力”、“抗挫折能力”等不同说法,其基本含义都是指个体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冯边平把挫折承受力定义为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排解挫折的程度,也是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并进一步分为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时经受得起挫折的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是个体适应挫折的前一阶段;挫折排解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对挫折进行直接的调整和转变,积极改善挫折情境,解脱挫折状态的能力,是个体适应挫折的后一阶段。耐受力和排解力是抗挫折能力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依相附,是个体适应挫折情境所不可或缺的。

3.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在于采取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止将教学重点放在摆脱心理困扰和问题上,应重在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其幸福人生奠基。从教育的目标、任务、功能、结构、对象、内容、方式与过程来区别于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对高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3.3.1 教育目标

挫折是人生中必有的体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高中生树立对挫折的正确的认知以抵御挫折,引导学生从挫折中成长,树立有效的积极的归因模式,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高中生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积极向上和幸福有成的人,利用人性的优点来预防挫折感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往往比修复遇到挫折后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有价值。既能做到及时的防御性功能,也能更好的发展高中生抗挫折能力。

3.3.2教育方式与途径

高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仅依靠学生本身,应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 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 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 以班主任为骨干, 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 以家长为后援, 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抗挫折能力教育的立体网络。这也有利于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引导高中生将更多的关注放在积极品质的培养和发展上。

3.3.3教育过程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学生双主体,发展性和预防性的教学内容为主。倡导体验性原则,教学课堂中可进行情境设置,带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学生应对挫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体验的反馈,做到及时的引导,给予积极的关注,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升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4思考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其基础积极心理学仍处在发展阶段,而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的教育中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在各种问题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是需要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完善的。高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合作下才能更好进行的一项工作。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是否可以将这种评价当做促进高中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运用在高中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课程中。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还是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老师都可以通过经常的形成性评价来监控和调整学生的抗挫折的状态,更好地引导学生不断得到反馈和强化,自觉和提高学生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随着班级素质拓展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更多的运用。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以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的方式呈现在高中生面前,通过增强学生的体验,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抗挫折练习,从活动中培养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

【2】 冯边平 挫折心理学 [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3】 孟万金 .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J] 教育研究,2008(5)

【4】刘丽英,刘云艳 .幼儿抗挫折能力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8卷第6期

【5】张秀敏,杨莉萍 . 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建构 [J] 教育评论,2014年第七期

【6】曹新美,刘翔平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和积极心理学取向 [J]教师教育研究,第18卷第3期,2006年5月

【7】蒋重清,杨志明 浅谈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8】赵琳,.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挫折教育的剖析[J]基础教育,第10卷第6期 ,2013年12月

【9】 王新波 .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 [J]中国特殊教育 2009年第10期

【10】 孟万金 .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文摘周报2008年8月

【11】庞红卫,积极心理学导向--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趋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际传真,2009·总第121期,23-26

【12】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12期,1113.1114

篇7

高中生是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经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基本具备了心理适应能力,但仍需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作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家庭教育滞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一、家庭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溺爱孩子导致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在西藏,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使得父母非常爱他们的孩子。在家里,他们不想让他们的孩子做任何事情。他们希望孩子的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样孩子们不仅觉得这是对的,而且其他人应该这样对待他,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不仅自私,还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导致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关系薄弱。

(二)父母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一般来说,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期望。目前,大多数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学校表现良好。在未来,他们将能够成功地进入一些重点大学,并获得更高的学位。父母的高期望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第二,人际期待。在学生教育中,许多家长过多地干预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异性的关系。他们担心他们的初恋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父母干预也更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的愿望过于迫切,不仅不能使孩子好起来,反而会使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这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差距,更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感到焦虑、低沉、沮丧甚至极端。

(三)父母感情不和给孩子造成不良性格

我们常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各种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家庭不和谐。父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争吵甚至打架。我们知道,即使精神健康的儿童生活在充满冲突和争吵的家庭中,他们的心理也会受到微妙的影响,他们的个性也会变得暴力、敏感和冲动。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二、家庭教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仅仅通过学校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教育也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学校应该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通过与学生和家长有关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当学生周末放学回家,家长也需要控制他们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高中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高中生的健康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在营造家庭环境时,要积极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总是充满欢笑和幸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感觉到幸福和快乐,而且,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让他们体会到爱和关心,从而更好地去爱别人。

(三)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篇8

1.1学习心理学知识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虽然不要求掌握心理学概念、心理健康水平的划分等严格意义的心理学知识,但以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内容,具体包括如下内容:让学生体会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现及不良心理的危害,让其掌握一定的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需要及时知觉和判断自己的心理状况是否正常,知道什么心理反应是异常的、应该如何调整等;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方法。

1.2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就高中生而言,高中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问题做辅导和咨询。

高一是新起点,是转折点,是教育的关键期。针对高一新生来说,从初中升到高中,环境的改变,集体的重组,同学的更新,老师的变换,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变化等都对他们提出了挑战。因此,对高一新生的教育内容应主要集中在学习生活适应、调整等方面。

进入高二后,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较以往有所提高,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另外,高二学生面临着文理分科,未来的职业选择也成了他们思考的问题。因此,高二学生心理教育内容应集中在学习指导和职业选择方面。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考试焦虑、调整学习心态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对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和成功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

2.进行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班主任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应要求班主任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问题,以班会课、黑板报、心理小报、文娱活动等形式开展多姿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高中学生绝大部分是团员,学校团总支应以团的章程为纲领,在团的活动中,特别是在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和“十八岁成人仪式”等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成才意识和自主自助的能力。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除了和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有关外,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们通常都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吃穿住行,却忽视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心理健康状况,等到孩子出事了才追悔莫及。学校要以家委会、家长会及家访等形式,在广大学生家长中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使家长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巧,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挫折承受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3.建立心理咨询室,施以个别心理辅导

学校要建立面向高中学生开放的心理咨询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是帮助那些有轻微心理障碍或遇到难题的学生。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格、行为、能力和健康方面的心理测试,甚至进行追踪调查,立为个案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积累经验。如: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而形成自卑心理,烦恼丛生,对老师不能讲,对家长不能说,更不愿对同学倾诉,慢慢影响到他的人际交往和学习成绩,无形中把自己同外部世界隔离开来。这时心理辅导老师的春风细雨便是他精神世界的一缕阳光了。这样的问题不是健康课和心理讲座所能解决的。个别心理辅导,注重的是个人的深层的心理调整。此外,为了建立咨询员与咨询学生之间进一步轻松自然融洽的关系,完全消除咨询学生的思想顾虑,使他充分表达其难言之隐,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电话咨询。

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5.对高中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

人际交往既是高中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又是他们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构建心理支持系统的需要。高中生通过与身边各种社会角色的人际交往,可以交流思想,获得信息,客观地认识自我,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与他人合理竞争与真诚合作,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通过与自己信任的朋友、师长的密切沟通,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及时宣泄和消除负面情绪,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而那些孤僻、多疑、自卑、离群、嫉妒、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往往会有更多的烦恼和忧愁难以排遣,有更多的人际冲突难以化解,因此会逐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并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校学习的心情和效率。

为了帮助我校高中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掌握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正确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改善不良的人际交往,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一些人际交往指导,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提供帮助。

篇9

主席说过:“体者,载智之车,寓德之舍也。”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他们的人格是否健全,是否能适应新世纪的挑战,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无疑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决。高中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锻炼身体,更是为了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身心健康。然而,由于应试教的束缚,高中生更是认为分数重要,而忽视了体育课本身的影响力。另外,高中体育教师本身的教学方式传统落后,仍然仅限于跑圈、准备活动等形式,教学课堂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所以导致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这种体育教学现状让高中阶段的体育课失去了培养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让学生也不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了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明确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生活目标要切合实际。(2)情绪稳定乐观。(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4)有适应能力。(5)能保持人格完整。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体育教师要让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培养高中生的达观精神和自信心,更能够调节高中生的情绪。高中阶段的学生作业繁多、考试频繁以及对未来的未知而产生焦躁不良情绪,通过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高中生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从而养成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意志品质,更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质。例如,体育教学中有800米、1500米等活动项目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从而磨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高中阶段学生仅仅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交往,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和人际关系的疏远。尤其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体育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与其他同学结识的机会,使他们之间产生信任,达成默契,以此来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另外,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过程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增强。这不仅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使学生从学习压力、心情抑郁等方面解脱出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性比赛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等,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配合精神,从而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和发展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感情,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

关心学生,坚持教书育人是体育教师的重要责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不仅要组织、指导学生锻炼身体,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要拥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来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及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不仅是在室外的广阔空间,而且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接触与交往中进行的。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往,这无疑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调整了学生的个性,使自己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以及建立自己的自信。如何在高中阶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关系到高校后备人才的培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自身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个人成长的作用。教师要开展针对性的辅导课程,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全面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全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并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就可以确保高中生的健康成长。2.要明确教育目的。高中阶段学生要面对沉重的课业,往往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有序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进而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够宣泄不良情绪,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一旦发现心理问题,应及时疏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3.加强体育锻炼,创新教学方式。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面临沉重的学业,而且生理意识的增强,他们喜欢关注异性,也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早恋现象普遍。所以,我要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体育游戏活动中,达到锻炼身体、缓解心理疲劳,增强心理素质的效果。体育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互动,关心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多交流,只有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后,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进而打开学生心结,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学业以及各种生活问题,直面挑战。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能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作者:李东荣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篇10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个时期,身体发育会使学生的心理变化很人这种心理变化有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因素,例如,会使他们感到人自然的亲近,喜欢和人进行交流,对未来进行美好的想象,这种积极的情感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美好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同时,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能产生一些消极的因素、例如,有些学生对青奋期身体发育情况不了解,会产生自卑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导致他们在学习和与他人进行交流时缺乏自信、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使学生的心理能健康发展。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指导,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解决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名高中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班上有两个学习很好的男女同学互有好感,经常在上课时间传纸条,一次在传纸条时被这个班主任教师看到,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还把他们所传纸条上的内容当着全班学生朗读教师的这种做法让这两名学生感到十分难堪,最终放弃了学业、两个有着人好前程的学生由于教师缺乏对高中时期学生心理情况的了解,采用不正确的手段使他们远离了学校如果教师了解高中生正是对异性产生好感的时期,对他们之间的情感进行正确引导,那么这个事件的结果就会是另一种结果、所以,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起来,学校也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他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能不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用爱心来关心学生,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来获得教育的成功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是由一个个不同性格和不同心理状况的个体组成的他们有的具有积极的心态,有的特别胆小自卑在对性格品质较好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会很轻松地完成,而对与一些性格有缺陷的学生,教师常常花费人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时,教师往往会有一种无力感,遇到这种状况时,教师要努力克服各种情况,寻找各种方法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这时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刺激导致偏离健康的成长道路高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感会更加敏感、例如,在与同学进行交流中的小摩擦可能会让他们无限放人与人交流中的困难,使他们不敢和他人进行交流;面对教师的批评会产生悲观的情绪;对自己的家庭状况不如别人感到自卑、各种各样的情感都可能充斥着学生的高中时期,这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发展变化,对他们出现的异常行为和消极情绪要能及时觉察到,用充满爱心的语言和行动来让学生把心里话说出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面对困难能形成坚强的品质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以积极乐观的精种态度来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四、加强学生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建设

在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过程中,学校肩负着主要责任,在学校教育工作建设过程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项常规工作来进行建设,保证学生在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心理也能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所以,一是建立一套由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干部为主体的思想管理体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能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发展二是建立由教务处-年级组-教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系每一个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成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必须有专人主抓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要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培训一批教师骨干,尤其是培训一批班主任,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时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信箱或心理网站,开通心理热线,布置温馨的心心小屋,让学生在自己感到迷茫时有释放的场所,并通过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能正确地看待问题,情绪获得舒缓。

篇11

一、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提出相的方案,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一来,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可以自我调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需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作为学生群体的带领人作用。由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的班级结构设置为每个班级配一名班主任,班主任负责这个班级内部所有的大小事宜。而班主任作为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者,通过建立以班主任为带头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大程度地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程度,形成更为科学和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班主任通过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和辅导工作的深入性,能够为后续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促进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后,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高效,也更加深刻。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工作得不到落实。

班主任面对学校、家长等种种压力,往往把教学看得很重要,各个学校还是难以改变传统的观念,他们始终秉着:“教学成绩对学校和自身名誉影响甚大”“升学率才是根本”这一落后理念,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进行。还有很多班主任高举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呼吁要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工作总是落实不到实处,这对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二)班主任的实际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缺乏,班主任是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首席地位,自身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谈何教育学生?其次班主任缺乏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班主任本身就不同于其他教师,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有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任务,在高谈“教学成绩就是硬道理”这一环境下,班主任忽视了身兼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这两点是班主任工作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同于其他教师,不但具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执行者,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另外,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学校在要求班主任完成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还要向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深化班主任的教育意识,班主任工作要得到校方的全面支持和重视,校方可针对这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监督,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2. 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高中的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主体,首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最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便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世Z.浅谈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12):56-57.

篇12

前言

随着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学习压力、竞争力的增大,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人群越来越多,现阶段中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问题是人类最常见、最复杂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等,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学校体育教学要重视的问题。

1 体育教学中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引导

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体育教学, 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通过体育课引导学生形成良的心理健康,要打破传统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多法并举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积极鼓励确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刺激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人施教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并且通过体育课中教师言行举止引导,体育游戏引导,体育项目教学引导,教学比赛引导,体育游戏引导以及室内课的健康教育引导等,来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1.1 教师言行举止引导。

体育教学中,当教材难度较大和学习器械的练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和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语教学法,还可以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运 用“胆大者带胆小者练习”等暗示教学法。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以及教师语言的鼓励和表扬。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1.2 体育项目教学引导。

耐力跑教学练习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赛,规定按照个人到达终点的次序得分,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很注意自己的成绩,力争为集体争光。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又增强了集体观念和意志品质。更因体育教学的多数内容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只要进行精心设计组织实施,就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球类项目所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有关。进行这些项目的锻炼不仅需要娴熟的球艺,更需要默契的配合;既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同时,这些项目本身对克服闭锁心理和孤独的 心态也大有裨益。而进行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教学,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 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飞镖等项目教学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提高注意力、克服焦虑心态和情绪不稳、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1.3 体育教学比赛引导。

体育教学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并检验教学质量。观看比赛时,每当运动员不畏敌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或获胜)的片刻,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使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 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

1.4 室内课的健康教育引导。

体育教师根据高中生出现的青春期心理问题进行引导,例如青春期闭锁心理、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早恋等等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学生科学用脑,要劳逸结合、充分的休息、合理分配用脑时间、改善用脑环境、加强大脑营养等。如果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早点去心理咨询,严重的话必须要去心理医院接受治疗。

总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可怕,只是看各类中学是否重视,体育教师如何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就能够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2 建议

2.1 针对中学体育的特点,,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高中生。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年级及班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时,都应考虑到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之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高中生。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