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民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2 09:12: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浅谈公民素质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浅谈公民素质教育

篇1

公民作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公民素质”就是指公民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切素质的总称。从狭义上讲,“公民素质”就是指公民作为民主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在与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的关系中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独立做出判断与选择并付诸行动的知识、意识和技能。“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是指:国家通过高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校大学生所实施的,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民主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

一、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实施公民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是以相应的公民素质为基础的,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现代公民素质,市场经济才能顺利发展,民主法制才能健康运行。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公民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2.实施公民素质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政治生活开始向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迈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过去的臣民意识向主体的公民意识转化,从人治意识向法治意识转化。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就要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就必须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3.实施公民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但在公民义务意识、公民行为意识方面相对较弱,公民认知与公民实践脱钩。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缺,另一方面还在于目前高校尚缺乏明确而系统的公民素质教育,缺乏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

二、高校开展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并出台了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被确定为大学生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

2.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人文素养提升功能等,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原则隐含其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启迪。公民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适应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

3.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公民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社会实践。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主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共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才能达到知行统一;也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充分认识到公民意识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参加社会各项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培养公民行为,深化公民素质教育。学生社团作为大学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社团组织活动的专业交叉性、活动实践性和组织社会性而使其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组织学术性活动、服务性活动、科研创新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的差距,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社会,锻炼自己,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公民教育丛书《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1日第1版

2.、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3月2日

篇2

[6]志愿者精神[DB/OL].http:///view/4310371.htm.

[7]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8]姚冬琳,黄甫全.公民教育课程化——粤港第一届公民教育研讨会述评[J].学术研究,2001,(4).

[9]胡春娜.当前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四个向度——以苏州市中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篇3

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创刊及改版

延安市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容分析及其对当代社会结构的启示

基层党建工作管理体系构建研究——以河庄坪物业处为例

地方党报应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和平民情怀

媒介视域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发展现状研究——以《南方周末》与《中国青年报》为例

教育公平视角下对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思考

延安大学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我见

关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思考

浅谈营造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良好环境

基于管理学人性假设的有效课堂教学思考——以延安大学为例

新学员队列训练方法有效性探析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安康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二语词汇知识结构框架研究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新思考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

老子“自然”观对现世的启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

进一步发展延安乡村旅游业有助解决“三农问题”

论新时期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对教学载体道德性的反思

论教育法的价值在教育法体系中的地位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学业落后学生的研究

大学生依恋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

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基于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态探微

幼儿园告状行为的案例探析

3~6岁幼儿饮食习惯调查研究

如何理解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互融

身心和谐:人生意义的追寻

浅谈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基于临界点税率的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筹划研究

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论会计学与统计学的相互关系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及其经验

延安时期秧歌运动概观

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浅思

执政理念中的系统方法论探析

从传统发展观到和谐发展观

弘扬传统节日礼仪文化彰显西安当代城市价值

运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三农”问题

对延安市退耕还林(草)成果巩固的思考

探微我国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

企业网络的特征、价值分析——与企业、市场之比较

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依据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

浅谈西部大开发与教育滞后问题

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毕业生求职面试应注意的自身潜在影响因素

电大分校建设管理县教学点的认识和实践

浅论唐宣宗

篇4

所谓“素质”是人在后天通过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体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完善幼儿的先天素质,进一步提高发展幼儿的后天素质,为完成这一任务,就我园所采取的方法,谈一下如何更新观念,探讨教育方法,完成民族素质教育的奠基时期。

1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1开展入园测试,建立幼儿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应该清楚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幼儿在第一次进入幼儿园时就要对他们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测试,再为每一位幼儿建立各自的心理健康档案,将每一阶段的测试结果记录在案,这样不仅可以直观的描绘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态势,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在入园的测试中,可以包括个性测验、行为测验、心理测验与情绪测验等。

1.2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缺陷,追踪溯源,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对自我情绪的调控不当,不能客观地认识外界事物与正常的交流情感。因此,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从问题的症结根源出发,在学会调控与正确运用不同情绪的过程中完善心理健康。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可以通过直观简单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言等方式表达情绪,并使幼儿也一起互动起来,培养快乐、高兴、满足等积极情绪,通过示范,使孩子明白应该如何调控情绪,在合理与不合理的事物之间正确对待,以正确的方式宣泄情绪,保持自身与外界之间的良好平衡状态。

2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小孩,孩子在家里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娇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和合作的意识,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常常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幼儿时期作为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更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时候,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加强集体协作观念的培养,潜意识的对幼儿贯彻一些简单的社会情感、社会以及社会交往技巧等知识,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合作与分享是基础与关键。然而,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大人们过多的溺爱,在行为中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强烈、缺乏集体合作观念等情形比比皆是,无疑对其今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构成了障碍。因此,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和引导幼儿的合作与分享意识,如在游戏中,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处理“人多玩具少”的问题;分糖果时,也由幼儿自行负责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孩子表现出的合作与分享行为进行适当的表扬与肯定,以增强孩子合作与分享的兴趣与信心。

3生活化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成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时机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联系,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老一辈知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育生活化。这一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和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这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是很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的。

目前,我们的幼儿教育意识中还存在着将早期教育简单化为早期的智力开发,等同于超前的知识的灌输和大量机械的计算、背诵、识字。甚至有的幼儿园在宣传中也把幼儿能计算多少位数、识多少字、学多少英语单词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个误导。实际上,幼儿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不仅是识字、计算,而且还有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幼儿更加需要的。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教育工作的第一依据,必须在全社会确立“取法自然”的幼儿教育观,遵循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幼儿素质教育内容很广泛,但不外乎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动手就是培养幼儿运动协调能力,动口就是培养幼儿语言及交际能力,动脑就是幼儿智力早期开发。但无论是培养其动手、动口或者动脑的能力,都应尽量融入幼儿的生活之中,让幼儿尽量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总是,幼儿素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体

幼儿教育的内容很丰富,但毋庸置疑,幼儿的素质教育是其主体。对于幼儿园来说,幼儿素质教育是核心目标,帮助儿童在他们生命之初,种下在整个成长阶段必备素质的种子。因此,做好幼儿素质教育,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面对未来,任重而道远,培养教育好下一代是每个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应该成为当今幼儿素质教育的主题。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民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质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道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存在着重知识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下面,笔者试就现代社会对人的几个基本的素质要求,如何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在教给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进行训练、促进发展的尝试,作一点粗浅的阐述:

一、注宜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意志力培养。意志力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收集整理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学习数学并不总是兴趣盎然的活动,有的同学遇到困难,常常依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同时要通过适当难度的问题,有意地难一难学生。当学生急于依赖老师指导时,有意拖一拖,设置悬念,做到“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培养学生乐于做、敢于克服困难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心理品质。

2.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提高正确率都有重要作用。

二、独立自强,踏实进取

独立自强、踏实进取,这些素质的形成,可以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在锻炼坚强的意志性格上下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强的意志性格,既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磨炼,又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取得进步。所以,数学教学对于培育这些素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养成以下这些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习惯是:集中注意、专心听讲的习惯;正确阅读课本、运用课本的习惯;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善于求异和质疑问难的习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思考与书写的习惯;准确运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述思想的习惯等等。同时,要严防并纠正马虎了事、投机取巧、抄袭他人作业等不良习惯,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说,心灵交流和思维展开是课堂教学的点。此时,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异常活跃,会产生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凝重的审美体验,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首先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交流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了解学生。认识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他们的个性品质,关心学生的爱好、兴趣和需求,使教学真正能深入儿童的心坎里去。

三、教育观念要新

教育观是教师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体现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较强适应能力,又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智能型人才。故而,教师要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善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把教学目标落实在“素质”二字上。

四、加强学习指导

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会学习导致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又导致懒惰”。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学应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会“以旧推新,知识迁移”,学会用旧知识去探索新问题,培养其自学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在帮助学生复习好“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方法后,启发学生根据“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方法及其数理,重点研究“乘数是三位数”中的“百位”该怎样去乘被乘数,乘得的“积”该怎样对位?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动手尝试、看书对比例题、综合思考等主动获取过程,实现迁移,最后掌握方法,明白算理。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探索的主课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

篇6

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浅谈全民地理素质提高

我国公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中,作为科学常识部分的地理常识较欠缺,我国公民对“滥用农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这些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能 力的弊端的认识尤为淡薄。可见,加强地理素 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势在必行。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的无知,缺乏自 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环境问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

联合国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 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如大气污染、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面向21世纪,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 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 的根本。

二、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使初中地理与升学无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据初 步调查可知,在广大农村,因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在农村初中,90%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在城市学校,初中地理课基本由专职教师担任,地理教师掌握了教学阵地,而大多数学生却把地理科当作“副科”,甚至有的班主任鼓动学生弃学地理,因而学生对地理课无兴趣,上课不专心,在地理课上记英语单词或做其他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高中地理受普通高考科目设置的冷落。高考不考,对高中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使他们认为地理课可有可无。虽然高一地理学科要求会考,但因会考要求简单,且有的学校会考监考力度不够,学生过关容易,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无压力,也就没有热情和兴趣学习。教师难教,教学效果较差,势必影响到未来国民的地理素质和科学素质。

针对上述现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全面实施好素质教育,重视和督导中学地理教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三、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应试教育把教育目标任务更多地定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考试技巧的训练,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重视。而素质教育则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宗旨。因而,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地理品德素质、行为素质的培养。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等。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基本功上,地理教学基本功是地理教 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反映地理教师队伍和地理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板图 技能等要素。

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地理优质课竞赛、教研论文竞赛以及形式多 样的教研活动,无疑对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 、“学会做人”等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下的地理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差生,充分信任和尊重差生,给予差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使差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 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一、素质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而正确地认识和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的能力。

2.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应试教学的弊端。一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由于高、中考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考试成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衡量语文教学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指标。二是教学方法失当。其根本的弊端,个人认为是只重视语文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培养提高。

3.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主要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组织教学等工作,都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

二、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应试教育的误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三、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外乎是这个道理。课内或课外多与学生勾通接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喜欢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同时还应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只有学生喜欢任课老师,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形象性、生动性。语文课堂的导语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导语设计的巧妙、语言生动,能起到诱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幽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以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发挥着“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的作用。

四、高中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以阅读、写作教学的策略为重点作一分析。

1、阅读教学策略。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内容包括阅读习惯、能力、方法三个方面。重点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的能力。首先,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阅读教学要突出培养阅读思维能力。阅读是读者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的沟通。

2、写作教学策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首先,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写作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为过程。其次,要重视各种文体的训练,将写作与阅读相结合,在训练中提高写作水平。写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就需要指导学生多读多揣摩,做好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将写作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多写,在实践中锤炼语言、熟练表达方式、准确地表情达意。高中写作要以记叙文为主,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并重,力求创新。

3、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一方面是科学培养听的能力。包括听的兴趣、态度、方法。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要给学生创造多听的机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态度,知道听要尊重对方,集中注意力,对听的内容快速反馈,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另一方面是灵活多样培养说的能力。说是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说是进行沟通的最基本途径,多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例如,经常举办小型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课堂上要提倡朗读,结合课文材料,进行口语训练。

4、综合课的教学策略。高中语文综合课的学习与语文素质联系密切。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态。重点在听说读写的综合发展。在综合课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完成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教师要科学组织教学材料,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全面提高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交能力提高,促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弥补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素质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课教学中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整合教育资源,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联系起来,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教法,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合作探究,获得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菊荣.浅谈人文素养与语文教学[J].《阅读与鉴赏》,2011.9

篇8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非常时期,此时期关系着学生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因此,各中学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将学校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努力找出德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及时更新和改进德育教育的工作策略,进而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笔者根多来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现就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1.教育内容的匮乏性。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只注重“集体主义”和“五讲四美”等教育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德育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因此,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时刻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而有些教师却没有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不够重视。

2.教育目标的限制性。中学生大都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不想被束缚,却希望成为众人的焦点,进而会藐视权威、顶撞父母老师等。而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所以,各中学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来展开和设计德育教育工作,而有些学校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便于管理而制定了统一标准。长此以往,学生就像身处军营的军人,全然没有身处乐园的感受,这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能力必定欠缺。

3.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多数教师和学校对“5

4.德育教师队伍的水平还有待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目前,一大部分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并不高,进而不能正确掌握中学生的态度定位和心理发展方向,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学生受教的效果。

二、解决中学德育工作面临问题的对策

1.德育内容的正确定位。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中学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需要,着重从公民、法律和心理健康这三个教育方面作为突破口。首先,公民教育。学校要灌输学生具有强烈公民意识,努力引导学生做一名合格公民,有较强的公共道德、行为文明等社会意识;其次,法制教育。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的真实写照。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反映了学校道德工作的效果。中学学校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导向,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努力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2.注重建设德育教师队伍。中学学校要结合学生的个体、个性、需求、心理素质的不同来展开德育教育工作,才能优化德育工作。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杜绝采取单一的教育方法,更不能用同一种教育手段去应对所有学生和他们不同的需求。因此,中学学校要注重建设德育教师队伍,同时要求他们不断加强自身的德育教育水平和提高自身的德育工作能力。

3.将德育教育有效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应当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有效地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科学知识教育、民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确保时时处处开展德育教学。像是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学生喜欢的手段开展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还能够借助班会设计以法制作为主题的内容,让学生从小掌握法律、遵守法律、应用法律,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此外,需要根据中学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有针对性的法制教材进行编写,从而更好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4.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气氛。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应当注重学校环境的美化,从而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在建设学校文化的基础上,体现环境的育人作用。认真地设计展示社会风格与充满教育内涵的学校文化景观,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从而让学生一踏进学校就可以体会到学校环境的优美,从而实现学生情操的熏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探究建设寝室文化、板报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的新方式,并且建设校园网,创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创建学校的德育网页,从而开辟德育工作的新天地,让学生受到合理的启发。与此同时,在学校的画廊、板报、广播中开辟法制宣传、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学习习作、学校新闻等专栏,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教育,创设和谐宽松与健康积极的德育育人气氛。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各中学要充分重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德育教育上的难点和盲点,利用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方面的活动,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朝权.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20).

篇9

②摘自2014年10月1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③引自《佛山坚持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建设岭南风貌名城》http:///syjj/dfcz/gd/201701/t20170123_ 4024799.shtml.

参考文献:

[1]李火秀,凌征华.地方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赣州市章贡区为例[J].文教资料,2013(6):44-46.

[2]曹光章.佛山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岭南学刊.2014(1):123.

[3]全国各地经典诵读行动扫描[N].中国教育报,2011-11-29.

篇10

从开始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素质教育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

一、新课程下初中政治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很多人看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成了“副科”,根本没法与数学、英语、语文等传统的正规科目相提并论,甚至于有的学校出现了压缩政治课课时转让给其它教学科目的现象。这显然是传统应试教育重视显性的“高分效应”而不重视隐性的“能力培养”恶果的传袭。实际上,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和初中思想政治老师在青少年学生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科目所无法替代的,试想一下: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是需要一个人格健全、思想向上、品质良好、行为文明的“合格公民”,还是一个应试能力极强却道德卑下的“邪恶科学家”呢?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无论是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基层的教学组织,都必须对初中思想政治老师的教学使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特别是作为初中政治教师本身,更要坚守自身的岗位和立场,深刻领会自身的教学任务,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传达出政治课程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让青少年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明确自身使命,端正教学态度,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自己给自己先上的一课,是自身所必须具备的起码的基本素质要求。

具备了为人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业务能力要求以后,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具有表率作用的教师,还必须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特定的稳定性的教师风格。初中政治老师的教学风格虽然因人而异,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严师风格。这类老师一般具有精湛的授课能力,他们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严于律己,处事公正,凡事以理服人,在学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往往能将学生的各类问题处理得当,并在很大程度上能成为中学生心中的偶像。这类教师虽然严厉,但因为其公正的办事能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反而能赢得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的尊敬和崇拜。

(二)和蔼可亲。这类老师以女老师居多,她们往往对学生有着无私的热爱,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对于那些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她们也能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呵护。这样的老师因为有着良好的人缘和亲和力,往往也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并对思想政治课程的传授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儒雅之风。这类老师一般来说,知识渊博,但又不是“书呆子”气质,常常在一些哪怕是日常的生活琐事上都能传授出一定的知识和道理,并给予学生现实的指导。尤其对处在求知欲旺盛时期的学生,这类具有长者风范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尊敬和爱戴。再配合其本身特有的授课技巧与方法,往往也能将初中思想政治讲好、讲活。

(四)诙谐幽默。毫无疑问,一个能将思想政治课讲的风趣幽默的思想政治老师,显然会得到同学们欢迎。这类老师一般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教学眼光,快速的反应能力,一堂课经过他的旁征博引之后变得十分精彩。能将含有概念、观点、原理、规律等一些较为抽象、枯燥内容讲述的如此生动精彩显然并非易事。这种风格为同学们所喜爱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在政治课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比较具体的。例如:人类社会必然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段过程;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各具特点(有的可以跳跃式发展);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用这个观点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矛盾运动,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和个人历史上的作用等观点。进行这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要本着思想性和知识性统一的教育原则,“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用历史知识作为论据,论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常识的同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模式下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

政治知识本身就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学生所学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必须从实际中去体会,否则学生只围着文字符号转,会越来越枯燥,甚至厌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扭转过去那种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政治课所倡导的做人道理。教师可以把所教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去借助网络或书报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组织授课;还可以通过演讲、讨论、录像、对白、辩论、板报、社区(或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

结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政治教师要科学地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首先应当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均得到提高和发展。

篇11

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使得班主任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建设,如何发挥好家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关系,都是对班主任的重大考验。然而现实中,班主任的工作存在模式化、固有化等问题,这使其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面临了诸多瓶颈。如何打破瓶颈,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呢?创新班主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及本质特征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是指基于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旨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它能为全体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很好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价值观念,还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所谓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它应为每一个公民平等地提供教育机会,不“选拔”,不“淘汰”,且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处于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状态。全面性,即摒弃了传统的只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体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发展性,强调了素质教育应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先天素质向可能素质的转变,同时不仅要“授之以鱼”,还应“授之以渔”。

二、班主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所起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而班主任又是教师队伍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班主任与班级的管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素质教育想要切实有效的落实,社会离不开学校,学校离不开班主任。班主任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否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对于组织一个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班集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的塑造者。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组织以及表率至为重要。由于学生多处于青春期,价值观、心理、学习习惯尚处于待定型的状态,可塑性强,此时班主任的良好引导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的塑造。

班主任是学生的组织者。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作为班级全面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可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班主任是家校之间的协调者。素质教育的落实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家庭和学校联手施力,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而班主任恰好充当了家校之间协调的重要角色。

总而言之,班主任应牢牢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们处在一个宽松、活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之中。因此,班主任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素质教育有效落实的必要保证,也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未来稳健发展的关键角色。

三、当前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班主任普遍缺乏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及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这就阻碍了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发挥。一方面,班主任对于素质教育工作的认知仅存在于简单的了解层面,而未能深入认识到推动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其所做的工作仍旧停留于过去的应试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德育、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班主任对于素质教育理论的掌握,多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未针对学生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调整。

其次,班主任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内容过于单一,无法调动学生接受其教育的积极性。一方面,当前班主任开展的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是传统的德育工作,而不能从学生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综合安排体育、美育等工作。另一方面,班主任自身的角色定位存在缺失,简单地将其职责定位于如何提高班级智育水平上,忽略了教师的“育人”职责。因此,班主任应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用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影响学生,并且首先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带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第三,班主任的教育方法失当,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不少班主任对学生采取的仍是被动式的管制,习惯性地将学生定位为被管理者,压抑学生的自主意识,凡事由班主任做主,这容易引起群体离心,不利于师生间形成融洽的关系。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合作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班主任工作的创新策略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得班主任工作的创新迫在眉睫,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理念

首先,班主任应具备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现代科学教育管理理论;其次,班主任应正视现代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影响,摒弃过时的管理思想,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征,改革班级管理模式,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第三,班主任应积极吸收素质教育赋予他们的新的教育工作要求,并将之贯穿到自己的工作中,突破传统教育工作的局限,树立正确的管理观、教学观。

(二)丰富教育内容

1. 开展理想教育。理想教育,是指班主任通过对每一位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学业、事业、道德等方面的追求目标,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班主任在开展理想教育时,应帮助学生区分理想和空想、幻想的区别,让学生意识到理想是可以通过他们自身努力得以实现的,是他们为自己的生活设定的目标。在理想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会发现一些学生可能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此时,班主任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

2. 加强责任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所处的班级中承担的职责和所起的作用,建立责任感,并且特别关注“问题生”的责任教育,善于发现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恰当地将一些班级任务分配给他们,让他们有存在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只有学生们具备了较强的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业,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3. 重视心理教育。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此时他们的行为习惯尚处于可塑阶段,不够稳定,加之其思想不够成熟,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班主任应意识到这一点,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使之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班主任可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学会尊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然后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理通道,促使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 强调情感教育。《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评价并且监督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并与良好的道德品质息息相关。班主任在对待学生时,应全心全意,满怀爱心,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和班级的爱心,才能让学生感染这份爱心,从而热爱集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传统节日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民族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座右铭,以此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5. 运用赏识教育。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而是通过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并在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赏识教育针对后进生尤为有效。如何管理教育暂时后进的学生,应是班主任的重点任务,也最能体现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水平。赏识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批评教育,它更注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他们身上亮点的方式加以鼓励,可以使其重树信心,改变生活态度。同时,多与之谈心,鼓励他们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端正学习态度,不气馁,不灰心。而赏识教育的关键是帮助重塑后进生的形象。班主任须在班级同学面前多表扬他们的闪光点,让同学们多帮助、支持他们,使他们改正缺点,和大家一道奋进。

(三)创新教育手段

班主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教学教育工作时,应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素质教育理论及实践,创新自己的思维,以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如,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在传统班级管理的基础上探讨网络化班级管理的方法。如,建立班级学生电子档案,建立班级网络社区等,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其主动性,同时体现了班主任与学生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热情,符合素质教育平等均衡发展的宗旨。 (下转63页)(上接81页)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班主任作为学生优良品格的塑造者及家校间的沟通者,应根据时代要求,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遵循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牢牢把握素质教育的平等性、开放性、全面性等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王福玲,刘明玉.谈班主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J].班主任,2004,(2).

[2]熊川武.教育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

篇12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初中教育已经同传统的应试教育大不相同,在教育上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一味的追求高分数上,而是要对初中生进行除课本知识外的全面教育,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同时初中生在这个阶段正是心理和生理处于成长和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为此,初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更要加强对对公民道德的培养,为初中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阶段,社会、学校、家庭在初中教育中均扮演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只有三者相顾配合、协调一致,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对初中教育的意义,共同探究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才能进一步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社会对德育教育的环境渲染

社会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可谓起到了一种助推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同时也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设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国家对初中的教育进行了深化改革,不断要加强对初中生的智力培养,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更要注重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提高,国家正确的方针策略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其次,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如书籍、媒体等,潜移默化的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初中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公民道德。最后,社会还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激起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权利保护意识,更好的陶冶道德情操。

二、学校教育对德育教育的正确引导

学校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上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很好的利用社会对德育教育重视的大背景,除了家长在家庭中对初中生公民道德的培养外,更要加强在初中生上学阶段对公民道德的培养。

一是,学校和老师要利用好课堂的教育,正确引导初中生对公民道德的学习。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初中生德育教育渗透,老师应该改善传统的课本教育法,要创新课本教学,利用好多媒体的影像效果,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把课本知识生动地和公民道德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公民道德学习的意识。二是,学校可以定期为初中生提供爱国影片的放映,或者为初中生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初中生积极踊跃的参与精神。三是,学校还可以设立一些有关公民道德知识的宣传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浓郁的公民道德学习的氛围,同时还要注重家长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三、家庭影响对德育教育的榜样启迪

家长作为孩子教育模板,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家长的言行是孩子重点效仿的对象,为此,家长应该在德育教育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要尊老爱幼,要在言行中潜移默化的教导孩子有关公民道德方面的培养。对孩子的错误言行,不要采用传统的打骂教育,只会令学生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而是要正确引导,耐心说教,让学生真正认识对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家长在德育教育上还可以让学生注重对劳动习惯的培养,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让孩子身体力行,从劳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了解到父母养儿的不易,加深对父母的尊敬。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对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如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活动,通过公益活动让孩子学会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还要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结语

通过以上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究,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配合,忽视了任何一方都会给德育教育带来影响,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但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必须抓住初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最佳契机,不要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社会要为初中生德育教育设立好环境的熏陶,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学校要在课堂教育中进行引导式的教育,加强公民道德的培养;家庭中的父母就要在德育教育中做以正确的表率作用,给予学生对道德培养的启迪,通过三者的共同实践,一定会达到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的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章勋.让劳动分层教育滋润孩子幼小心灵[J],《初中时代(教育研究)》,2010;(04):15-16

[2]谢立进.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新课程(中)》,2010;(07):33-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