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2 09:12: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篇1

一、会展城市的形成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会展城市一般都具有会展中心和旅游城市的双重功能,一般的会展城市都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或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或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气息浓郁,具有较强的可观赏性,这些城市本身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加上其他硬件设施及人才优势等要素,使其很容易培育品牌会展、知名会展,进而成为会展中心;对一些原来默默无闻的城市来讲,如果希望通过会展发展地方经济,独特的旅游资源环境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例如海南的博鳌这个小渔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旖旎的风光,因博鳌亚洲论坛在这里举办使其一夜成名,并跻身著名会展中心之列。

2.优越的地理位置

大型国际会议或展览会涉及参展商品、客商以及观众的运送和传输,大量的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汇集在极为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需要迅速扩散到广泛的群体中。同时会展城市要具备集聚市场的能力,即交易市场应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形成对周围区域市场的覆盖。因为会展活动特别是展览会在频度较高的贸易基础上才可能产生和发育,才有可能吸引媒体的关注,从而影响参加会展活动企业的营销效率。因此会展举办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至关重要。

3.相对发达的第三产业

会展经济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电信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构成会展城市的两个要素。特色产业优势愈明显,品牌效应愈强,展会愈容易吸引参展企业和客户,从而赢得声誉,扩大影响。因此,会展一般都会选择在第三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举办。

4.市场条件好,开放度高,拥有优势产业

会展活动辐射性广、相关性强、规模大。要求会展城市达到较大的市场规模、较高产业发展水平与开放度。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和会展设施条件越完善,产业优势愈明显,品牌效应愈大,展会愈容易吸引参展企业和客户,从而扩大影响力,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会展业目前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特点来举办展会。当然,在会展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和作用不可或缺,而且在某些条件下甚至不可替代。

5.完备的场馆设施

举办会展活动还要求有符合一定标准的展览场所,并需要举办地具有住宿、餐饮方面的接待能力以及交通、通讯方面的设施保障。否则对参展商也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

二、会展城市的发展策略

1.做好市场调查和会展城市的策略定位

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会展业能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和物资流,对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为成为会展经济的主角,不做市场调查,不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直接策划主办、旨在宣传本地形象、扩大本地影响、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各种综合性会展活动。结果导致重复办展,主题模糊,资源浪费。因此,市场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在确定会展项目以前,要洞悉该地区经济、地理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一方面要确定有参展需求的参展商,摸清他们的需求所在。另一方面,会展的定位必须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必须明确是走综合性的会展城市发展道路还是走专业性的会展城市发展道路。综合性的会展城市发展道路是指举办由各个产业、行业与内外贸相结合的大型交易会、博览会或国际会议,如广州的“广交会”;专业性的会展城市发展道路是指以某一个产业或者行业为依托举办的规模不等的交易会、博览会或大型会议,如顺德的“家博会”等。目前,由综合性向专业性发展已是国际会展业的大趋势。

2.要着力打造品牌会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个会展公司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很难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目前,我国会展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行业缺乏品牌企业和品牌会展,从而导致盲目办展、重复办展,会展内容混乱、受众对象不明确,举办会展的中介公司良莠不齐,缺乏品牌会展企业等现象发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强化会展业的服务功能

服务是会展业的生命所在,没有一流的服务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会展。因此,从立项、招展、办展到会展结束,始终都要做好服务工作。如要做好展前的信息,帮助参展商做好展馆展台的布置工作和展场企业的广告宣传工作;做好展场的金融、法律、会计等方面的各类咨询服务工作;举办各种洽谈会、主题研讨会,交流信息,创造商机;设立海关、商检的绿色通道,为参展商提供便利;提供运输、保险、翻译等各方面的服务等。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会展结束后的后续服务问题,这需要建立参展商、观展商的资料库,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便于日后改进工作。

4.制定网络营销策略

会展的首要作用是传播信息,网络技术对信息和数据的传递、交换和处理等提供了极大方便,克服了会展时空方面的有限性。其次,会展属于商务活动,网上会展则是将会展商务活动的电子化。而展览活动大多是以盈利为目的,展览组织者在运作过程中采用网络技术,具有节约、高效、快捷、方便等优点。因此开辟网上会展则可以突破这些限制,除了在会展举办期间作为主场的有利补充之外,它还可以提供全天候、跨地域、跨国界的会展环境,为各国贸易商提供一个丰富、开放、全息的信息交流场所。如今的电子商务会展已经具备了一些传统会展所不具备的功能和手段,不再仅仅是传统会展的宣传手段,而是日益成为一个新的会展形式。

5.做好会展营销与旅游资源的对接

随着会展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对会展活动的支持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批旅游企业开始涉足会展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展活动和旅游业能够而且必须实现有效对接已成为会展界和旅游界的共识。可见,会展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会展参加者向来是旅游业的重要客源,开发会展地旅游资源对会展的成功举足轻重。

篇2

中图分类号:F710;F727

一、现代城市商圈的概念

商圈,又称商势圈,是指零售店或商业中心的服务能力所能覆盖的空间范围,或者指来店消费顾客居住的地理区域。商圈理论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称为商品和服务的中心地理论①,即以商店中心地为中心,以最大的商品销售和餐饮服务辐射能力为半径,形成商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的圆形区域。

城市商圈是商圈理论的延伸和应用。城市商圈②是一种商业集聚的中心地,是具有一定辐射范围的众多商业网点的集中地,是高密度的商流、客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交汇点。若干相似及互补的商业企业分布在同一个区域内,组成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与相互促进的商业群落,共享商圈渠道价值,并形成对外的整体优势,构成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区域复合体。

从城市商圈的发展来看,现代城市商圈的出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商业现象。现代城市商圈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产物,它以商业集聚为核心,包含大量购物、金融、餐饮、休闲、娱乐、信息、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设施和功能,能满足城市居民及游客多样化、综合性需求,并因而成为城市的中心。现代城市商圈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或城乡结合部,形成不同的等级层次,如都市级商圈、区域级商圈及社区级商圈等。

现代城市商圈是一座城市商贸服务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区域,代表了城市的商业经济活力水平,成为展现城市繁荣的窗口。其中都市级商圈越来越成为城市繁华活跃的中心地,成为城市的的标志和名片,如北京的王府井商圈、上海的徐家汇商圈、广州的天河路商圈等。

现代城市商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商圈形成、发展与壮大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商圈的结构、业种分布、业态组合,城市商圈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与发展策略,城市商圈经济、社会、文化集聚功能的形成与特征等几个方面。其中对现代城市商圈形成、发展与壮大原因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现代城市商圈形成与发展的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现代城市商圈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侧重于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相关因素的作用机理,并主要是从产业集聚及商业集聚的角度进行的。

在城市商圈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研究方面,褚有福[1](2001)认为现代城市商圈的出现,不仅受到行政原则和交通原则的影响,更受市场原则的支配,指出城市商圈形成的四大要素是商铺、商品与服务、客流量和购买力。王娟、柳思维[2](2007)构建了由时间维度、外部环境维度和内部成长维度构成的三维动态模型,指出外部体制环境对于城市商圈的形成影响最大,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成长因素是影响商圈发展的两大主要维度。唐红涛[3](2008)认为商圈的发展取决于零售市场的规模、结构和业态的完善程度及城市的综合营销能力。段东霞[4] (2010)从商圈中心移动的角度,以广州天河路商圈为例分析了城市商圈的形成和发展,认为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市场化推动和交通设施是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王晓春、王先庆[5](2010)从业态组合角度分析认为,通过相关业态的互补性作用,达到最佳的商流、人流的效果,是商圈持续繁荣的核心要素。

从产业集聚和商业集聚的角度,朱涛[6](2004)采用豪泰林模型和斯坦伯格模型对企业选址决策行为进行博弈分析,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大企业间的集聚及小商铺与大商店的共存机理,论述了城市商圈的形成机理。刘中南,罗建勤[7](2008)认为商圈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条件(城市化发展和政府规划引导)和集群的内部动力机制(节约成本绩效、组合成本绩效和区域品牌绩效)。城市商圈通过合作竞争、分工互补、技术创新、文化向心力、维护声誉等机制使商圈具有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王先庆[8](2009)认为商圈是在商业聚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指出商圈发育成长的因素包括盈利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客流因素、购买力水平、经济成本、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地理、地区文化、周边状况)和发展因素(政府支持、城市规划、商圈空间延伸性)等。

另外,近年来也有学者注意到现代城市商圈的服务业集聚③现象。王学军[9](2003)从现代商业街的这一特定城市商圈的研究出发,指出现代商业街已由传统的“购物场所”向综合性的“生活广场”转化,不仅具有一般的购物功能,还有观光、休闲、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城市商圈的服务业集聚。刘中南,罗建勤[7](2008)指出,商圈是商业企业以及金融、餐饮、储运、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关联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商业网点密度和专业化经营程度很高的商业经营场所。宋胜洲[10] (2009)指出现代服务业具有城市集聚性,将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钟韵[11](2012)指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服务企业大量集中分布、相应的基础设施完备、公共平善、企业集聚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实质上包括了现代城市商圈的概念。

上述学者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城市商圈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有一些帮助,但过于偏重影响因素而非根本动因。现代城市商圈为何会在某一地点产生,而非其他?服务业企业集聚的动力是什么?现代城市商圈内部企业之间有何种相互作用?其经济根源又在哪里?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依据经济博弈论理论,着重分析现代城市商圈各商业主体之间在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的相互作用和集聚趋势,试图探析现代城市商圈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根源。

三、现代城市商圈形成与发展的博弈分析

现代城市的本质在于集聚性,体现于工业、物流、商业、信息及现代服务业等各个方面,其中现代城市商圈是这一集聚特性的集中体现。由于商业活动的广泛参与性,现代城市商圈的这种集聚特性来源于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集聚倾向。博弈论是研究经济主体相互作用下,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及行为的理论,可较好地应用于研究现代城市商圈商业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从现代城市商圈商业企业选址博弈出发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经济根源,并从渠道控制权的博弈分析探寻现代城市商圈发展壮大的原因。

(一)选址博弈分析

根据博弈论的原理,本文分析两个商店如何在一个城市进行布局,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为简化分析,我们假定:

第一,存在一个圆形城市,半径为“1”,那么城市的面积即为“π”。

第二,居民在城市中均匀分布,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和偏好,因而单位面积的居民产生单位面积倍数的消费,以商店的辐射区域面积表示销售量是合理的。

第三,有两个相同的商店在这一城市社区选择店址,它们提供相似的产品,产品价格和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两商店的差异标准化为商店的选址位置差异。

第四,两个商店是完全理性的,具有完全信息。

第五,消费者按照购物成本最小化的原则选择购物地点,其中购物成本主要指旅行成本(价格已标准化并保持一致),并假设单位交通成本是一样的,购物成本仅与距离相关。

如图1所示,商店A和商店B在圆形城市中选址。假设开始时两商店分别在城市边缘(圆周上A1,B1点)选址④,此时商铺到城市中心的距离一致。

根据经典Hotelling模型[12],我们可以得到两商店的初始辐射范围。

商店A和商店B分别在城市的两端布局,居民选择交通成本最小的商店消费。在此直线上,由于假设单位交通成本是一样的,如果直线上位于x处的消费者在商店A处消费,那么x点左边的企业也将选择在商店A购买(见图2)。

如果将这个博弈进行数次,根据重复博弈理论,有限次重复博弈不改变原有占优战略均衡,每个企业都将倾向于选择向城市中心移动,经过多阶段博弈,企业A和企业B最终都将在城市中心设置店铺,博弈达到多阶段均衡结果。

同时,在这一占优战略均衡下,不需要参与者有更高程度的理性。参与者仅需自己进行理性分析,而不必考虑对手的选择,即不管对手选择何种战略,参与者本身有唯一的最优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博弈均衡结果能更容易地得到实现,有更强的自发性。

在上述均衡结果下,商业企业集中在城市中心,面临的情况简化为Bertrand模型:企业之间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最终达到自由竞争的结果,两商店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利润变为零⑦,这是典型商圈所面临激烈竞争的经济根源。

通过上述商店选址模型的博弈分析,我们得知,两商店在经济利润的驱动下最终会在城市中心或者社区中心进行集聚。当我们合理地将两个商店的博弈分析扩展到多个商业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企业之间时,便会最终得到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商圈,这便是现代城市商圈产生的经济根源。

(二)渠道控制权博弈分析

流通渠道是现代流通业实现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在商品价值增值及实现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共享流通渠道价值链及争夺渠道控制权是现代城市商圈持续发展的动力。

流通渠道不同于营销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围绕价值所进行的商品流动过程,也是财富流以及商品智慧价值(如整合、服务、规划等)的创造与实现过程。流通渠道决定了流通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达水平,流通渠道价值是渠道为流通主体提供的服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运作过程,取决于渠道的质量(如商品流向、流通速度等)与渠道的控制权两个方面。

现代城市商圈具有提升渠道价值的巨大能力和特质,这主要依赖于现代城市商圈的商业集聚效应。这种效应体现在现代城市商圈通过集约性对于交易成本的节约(集聚经济和信息透明)、城市商圈现代服务业功能的外部经济性、隐形学习能力的发展、品牌效应的建立、竞争互补的共同推动、文化向心力等,现代城市商圈的外部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区位因素等也使其成为提升渠道价值的源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我国重GDP、重工业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工业生产行业获得了极大发展。而由于市场及市场经济的滞后,我国逐渐出现了产品滞销的艰难局面,众多生产企业面临着寻找渠道及零售商的难题,出现了“渠道为王、中间商主导”的产业结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生产商)在与城市商圈的企业进行博弈时,往往处于被“讹诈”的境地,处于劣势谈判地位。

在城市商圈与供应商的博弈中,双方为瓜分商品利润进行激烈的斗争。其中城市商圈的战略空间为(高价,低价),分别表示其商品采购价格的相对高低,以及租金、入场费、管理费等政策;供应商对上述报价进行选择,战略空间为(合作,不合作)。

在这一博弈中,如果现代城市商圈执行“低价”战略,渠道供应商选择合作,则渠道价值主要为城市商圈获得,供应商薄利多销,而如果选择不合作,则现代城市商圈完全可以选择替代供应商,相反供应商则面临严酷境地,处于破产危机中。如果城市商圈执行高价战略,则让利于渠道供应商,双方共同分享渠道价值,若渠道供应商选择合作获利会较为丰厚,若选择不合作,城市商圈能易于找到替代供应商,但利润有所减少,供应商则可以在外部选择零售商,获取微薄利润。

在这一博弈中,我们假设供应商商品价值为a,城市商圈能提升渠道价值,从而使得商品价值增加为ka,这一价值在城市商圈和供应商之间进行划分。此博弈标准式如表2所示:

在上述博弈中,现代城市商圈通过低价和高价战略将其对渠道价值的增值在供应商和城市商圈之间进行分割,相对于低价战略,高价战略倾向于让利于供应商,因此v1vk,那么(1-v)ka>a便能得到满足,供应商就会更倾向于合作。而在实际情况下,这种利益分割是很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低价,合作)成为博弈的严格优势战略组合。

这一均衡结果表明,现代城市商圈采用低价策略,即以较低的采购价格采购,并要求一定比例的入场费、管理费及较高的租金等,而渠道供应商基于自己利益考虑选择合作。此时,现代城市商圈掌握了对于供应商的渠道控制权,主导利润分割,获得大部分利润,但对渠道供应商的利润提升也有帮助。此时,对于现代城市商圈的运作而言,其关注点在于商圈的商品提供,在于从何种渠道获得最优质低价的商品,从而极大化利润获得和渠道价值。

总之,现代城市商圈在与供应商进行连续博弈的过程中,依托其独有的特征和能力,逐步成为渠道的建设者和控制者,掌握着价值分割的主导权,并建立起了供应链渠道上的协作关系机制和利益分割机制,为整个渠道注入了新的价值和活力。通过占据渠道控制权,现代城市商圈还瓜分了渠道的大量利润,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并不断发展壮大。

四、结论

现代城市商圈形成与发展的博弈分析是从城市商圈经营主体之间决策的相互影响及结果的角度,对现代城市商圈产生、发展与壮大的根源进行的分析。我们可从中得到如下结论及现代城市商圈建设的建议:

第一,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动下,商业具有自动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倾向。因此对于现代城市商圈发展,要关注市场的力量,同时在进行现代城市商圈规划时,也要注意这种规律,将其设立在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地点,为商业企业自身的集聚和壮大提供条件。

第二,现代城市商圈的发展过程表现在运作流通渠道,整合并提升渠道价值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博弈,渠道主体逐渐达到价值分割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城市商圈逐步掌握了渠道控制权,分割到较多利润。在市场运行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引导和监督的职能,完善渠道的价值形成和实现功能,从而促进城市商圈和市场繁荣。

第三,从博弈论分析出发,我们对现代城市商圈商业及服务业集聚的根源有了深刻的认识,认清了现代城市商圈产生与发展的动因,而非仅仅是影响因素。

注释:

① Christaller, W. 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M],1933. Translated by Baskin C.W. Englewood Cliffs NJ. London: prentice Hall,1996.

② 刘中南、罗建勤(2008)指出,商圈是一定区域内商业网店密度和专业化经营程度很高的商业经营场所;王先庆(2009)认为商圈就是商业集聚的中心,实际上指的都是城市商圈;唐红涛、柳思维等(2008)界定并使用城市商圈的概念研究商业集聚的现象。

③刘奕.服务业集聚形成的理论评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5):48-53.作者指出商业服务集群是现代服务业集群的一种类别,详细论述了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对认识现代城市商圈有一定的意义。

④可以假设位于城市社区内部任意位置,分析过程类似。

⑤此时瓜分消费者的效果最好,且能更方便地表示距离城市中心(圆心)的距离。

⑥要求S1+S1+S2>S3,即A单独移动获得的纯收益加上两商店共同移动时A获得的收益大于共同移动时B获得的收益。在理性假设下,S1 与S3应大致相等,这一条件容易得到满足。

⑦文中所述Bertrand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两商店具有相同的状况:产品无差异,成本相等,完全信息等,这些在现实商圈中不完全是如此,因此城市商圈中相关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之外还有共同的发展与繁荣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褚有福.商圈建设与市场规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0):22-24.

[2] 王娟,柳思维.城市商圈布局的三维动态模型构建与述评[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6):10-15.

[3] 唐红涛.商业空间集聚形成与演化发展研究[J].经济经纬,2011(2):50-54.

[4] 段东霞.大中型城市商圈重心移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动力——以广州市天河路商圈为例[J].商业经济,2010(25):20-22.

[5] 王先庆,王晓春.商贸流通业高速成长背景下都市型商圈繁荣的业态组合及改进策略——以广州天河路商圈为例[J].中国市场,2010(3-4):54-57.

[6] 朱涛.零售企业选址的博弈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7):18-21.

[7] 刘中南,罗建勤.城市商圈企业集聚的生成和运行[J].商业经济评论,2008(5):52-53.

[8] 王先庆.现代城市商业集聚与商圈的发育成长——以广州大道北商圈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09(6):57-60.

[9] 王学军,刘伟芳.国外商业街发展的特征——趋势及启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3):21-25.

篇3

摘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以人文本”发展城市文化是当代城市发展的方向与要求,其中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益于增强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趋势下,城市居民对精神文化需求迫切,特别是对休闲体育的需求,促进城市文化休闲化。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化,建设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丰富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文化生活理应成为城市未来发展、建设、规划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关键词:体育文化;休闲体育;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42-03

Development of Urban Leisure Sports Culture in New Urbanization

SU Jin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Dept., Guiyang Medical School, Guiyang 550009, China)

Abstract: City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culture is the soul of city. Human orientation is the direction and requirement of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The urban leisure sport culture can enhance the cultural taste of he city, enrich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urban residents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urban residents have urgent need for spiritual life, especially the leisure sport. The paper propos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leisure culture, establish urban leisure sports culture and enrich the leisure sports life for the urban residents which should be the guideline and goal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lan,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ity.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 leisure sport; urban culture

1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及其结构体系

1.1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演变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从古至今都有,它是与生俱来的。据城市最早的市场交易、军事防御功能来分析,在“市”中就已经具有了休闲、娱乐的功能,如:宗教节庆活动、杂耍、歌舞等具有休闲娱乐的民间活动,这即可成为古代的市井休闲体育活动(文化)。在工业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休闲体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与城市居民生活、学习、工作之余的健身、娱乐方式逐步受到重视并形成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在经历了二战以后,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复苏以及“城市病”的出现,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再次被推向,城市旅游特别是城市休闲体育旅游得到了世界广大人民的青睐。我国休闲(体育)文化在20世纪的90年代才得到迅速发展。

1.2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分析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城市与休闲体育或者是城市文化和休闲体育文化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综合体。第一,从构成要素来看,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既包含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思想、休闲体育规范、休闲体育行为等非物质性要素,而且还包括了休闲体育活动的相关体育设施、环境等物质化的要素。第二,从休闲体育活动的空间场所来分析,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主要是由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市区或者郊区体育等构成的层次分明的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空间。第三,从组织开展情况来看,城市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主体是多样的,比如有: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体育俱乐部、个人等,也决定了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享有具有了公益性和有偿服务,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收入的城市居民的需求。第四,从类型结构上来看,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包括各类的休闲体育项目,还包括户外游憩、体育旅游等。

2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对城市化转型的作用分析

2.1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与新型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有利于丰富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增强城市居民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为此,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与新型城市化是一种包含的关系,甚至可以理解为也是一种互动关系,因为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属于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容之一,新型城市化为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城市文化是其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所形成或积累的,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和,其具体包括了居住、交通文化、行业文化、休闲(体育)文化。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其文化的竞争,它是城市的灵魂,更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文化学角度来看,城市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休闲体育或者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亦是如此;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影响着城市中的每一个居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城市的发展规划,一个城市的休闲体育文化实际上所体现的是该城市的文化品位中某一重要的方面。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是众多文化中独具活力的文化因素之一,是城市文化品位中重要的文化构成体系,它对于突出特色,最大限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能够有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说到竞争力,衡量竞争力强弱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硬件设施条件和软件(柔性)条件。城市竞争力也同样如此,城市竞争力一方面是其硬性的城市建筑、产业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是其软件(柔性)的城市文化底蕴,特别是最具活力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一座城市的休闲体育文化展现的是其“休闲时代”的城市发展特色和趋势,为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产业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城市硬件设施条件的提升;再者,同样能为广大城市居民营造一个美好的城市家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标准,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提升了城市软(柔性)实力。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去宣传或者营建各类的休闲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其重点是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灌输和休闲体育文化方式的教授及参与休闲体育的自觉力。实践告诉我们,积极、快乐、健康的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文化生活不但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还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创建和谐城市、和谐社会,提高城市竞争力。

3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与规划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和城市居民已逐步进入休闲时代。面对城市居民消费和新型城市化的休闲化发展趋势,如何建设与规划管理好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丰富、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便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1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休闲体育业与其空间的发展规划

休闲体育城市的打造其实就是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其首要的就是要面向广大城市居民,在满足其对休闲体育文化生活的追求和需要的基础上来发展规划城市休闲体育。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规划是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纲要,必须在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下来发展,以休闲体育文化和现有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实际情况、目标作为基础,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有个性特色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有效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以此最大限度地将城市有关规划和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发展规划进行互动并有效融合。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落实。

第一,注重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行业规划。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行业规范中又可以从其结构和性质两个方面来考虑:在结构上,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行业大致可以分为城市休闲体育服务业、工业;在性质上,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行业包括了城市休闲体育事业和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因此,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行业不但要明确界定其行业界线,努力扶持发展新兴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行业发展,以及较为传统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项目;而且与此同时还要对政府宏观管理行为和市场机制调节行为,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有效保障城市居民享受到公共休闲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第二,注重城市休闲体育项目的开展和开发及空间的规划。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项目的开展和开发应紧紧基于围绕城市本身固有的休闲体育文化项目来开展,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参与和认同;在开发上可以引进当前社会上较流行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在空间上,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周边山地、公园、社区等公共城所,便于城市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及管理。

3.2加大对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项目的投资建设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项目、组织开展、设施、活动空间等是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载体,其项目种类繁多,项目组织开展、设施、活动空间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想发展好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对于资金的投入来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大的资源投入渠道中可以借助于有关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如城市公共休闲体育设施建设、休闲体育技能的教育培训、社区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等。其次可以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来承办各种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具体可以通过社会上的非盈利组织、各类企事业单位、个人捐助的方式来获取资金。最后,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与协调有效地对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进行整合。不论是上述哪种资金投入渠道,都必须明确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项目的投入主体和明确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服务主体(或对象)。

3.3建立健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相关政策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是有力保障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其政策和制度的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健全;另一方面又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执行,切实维护、保障城市居民享受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权力,正确引导、规范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1)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引导方面,要提倡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休闲体育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如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学习和休闲之间的关系。(2)在参与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时间保障上,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工作与休息时间、节假日时间、带薪休假制度,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是保障城市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基础前提条件之一。(3)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空间的保障上,活动空间即活动场所,各类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相关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城市空间可谓是寸土寸金,为此,要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保障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空间。(4)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产业政策上,在确保城市居民基础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权益后,大力推进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其产业化、社会化,有效形成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供给。(5)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一切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首要的前提就是安全和合法,杜绝一切危害人生安全和不健康、不合法的休闲体育文化活动。

3.4加大对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宣传和休闲体育的教育,形成文化自觉力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宣传和休闲体育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传媒和休闲体育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力。信息和传媒其本身即是一种文化休闲形式,也是引导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加强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有利于城市居民养成正确的休闲体育理念、态度。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休闲体育文化活动项目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只有城市居民充分掌握了相关的体育技能,才能参与到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中来。对于休闲体育教育培训主要可以通过学校、体育有关组织(包括体育局、俱乐部、民间体育组织等)进行开展和普及。只有当城市居民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有关休闲体育文化项目的技能时,才能形成积极参与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文化自觉力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内驱力。

4结束语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促进传统城市化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二者是包含和互动的关系;从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角度看城市化的作用和地位是积极的,也是一种新思路、新角度——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为此,促进城市文化的休闲化、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有利于打造形成具有活力和特色的城市文化;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为政府部门制定城市规划提供了新思路、新角度。研究新型城市化中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林生.“文化城市”理念的历史语境及理论内涵[J].城市科学,2014(4):18.

[2] 刘少和.基于“宜居城市”建设的城市休闲游憩系统优化研究[J].城市,2014(5):8-10.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转型的概述

城市转型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城市转型的历史。城市转型是城市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转折,它是一种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

1979年我国城市化的水平是17.9%,2009年这一数字增长到46.59%,目前国内有7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0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9.68%。城镇化即将突破50%的分水岭,意味着城市将面临从粗放、无序、低效率、不可持续发展向精细、高效、低能耗、有序发展转型。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既是重要机遇期,也是矛盾多发期。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典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即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将会带来城市空间的无序和社会发展的失衡。在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同时,其收入水平、保障住房供应等并没有融入城市中去。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凸显,社会矛盾加剧。这种粗放模式加剧了城市空间的无序开发,城市缺乏生态休闲空间,也加剧了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并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实现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发展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不能片面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和专业化,由此形成规模庞大、功能单一的工业区和住宅区,要整合资源,协调各种功能,推动城市向空间一体化转型。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新阶段,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城市规划也随之担负起转型与重构的新使命。而各省市的开发区,是所在区域发展的领头羊,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塑性,更要从规划着手,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城市粗放发展模式,以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转型,并围绕城市发展转型推进城市制度和空间转型。因此开发区的转型及规划对城市的影响是巨大,做好开发区的工作,就盘活了整盘棋。

2. 开发区转型的规划建议

2.1 完善开发区规划编制,提高建设水平

2.1.1 修编完善开发区规划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先进规划理念,以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区块、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编制形成以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为支撑的开发区规划体系。规划批准后,应严格按规划执行,提高规划在建设中的法定地位。

2.1.2 加快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各开发区原则上应明确1-2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各地要围绕“十二五”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多措并举、持续推进”的要求,修订完善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建设各有侧重、特色明显、相互配套的开发区产业集群,支持相关开发区共同打造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2.1.3 着力增强开发区城市功能。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统一纳入开发区总体规划。有条件的开发区要规划建设一批商务金融、社会公共事业、市政公用设施、大型居住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等功能性项目,着力提高开发区的城市承载力。远离中心城市的开发区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完善开发区城市化功能。着力增强开发区管理机构的社会管理职能,积极探索开发区社会管理新模式。

2.1.4 提高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住”的科学建设时序,高标准规划建设开发区道路、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通讯、消防、防汛、治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

2.2 优化开发区产业,整合扩大发展空间

2.2.1 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依据国家和各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立足本地区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整合区域空间、发挥特色优势、集约利用资源,作为培育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大平台。产业集聚区由省级统筹谋划,各市分期组织实施。科学划分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区、城市配套区、生态功能区、预留发展区等区块,强化产业集聚区与现有城市或开发区的衔接联系。

比如合肥新站试验区以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迅速集聚了其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2012年9月设立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按照“建设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培养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商务金融、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2.2.2 推进开发区整合扩区。鼓励各地通过“一区多园”的形式,对现有雷同、分散、行政分割的开发区进行改造整合,开发区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压缩,对开发建设效果不理想的,予以警告直至取消筹建资格。比如合肥各区的开发区就可以整合到现有三大开发区内,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2.2.3 .积极稳妥推进开发区扩区工作。目前,各开发区经过近10或20年的建设,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因此,在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的方式扩大开发区规划范围,更有力地支持城市转型发展。新站试验区扩区工作走在前面,目前204平方公里面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建立科学评估制度引领城市规划发展

当今中国不缺好的规划师、好的规划,有着最活跃的规划行业和规划市场,有最严格的制度,但最缺乏的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的动态评估。

建立完善的规划评估制度是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是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工作质量的需求,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规划的完成不仅仅体现在制定、决策、执行的过程,还必须要有评估,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循环提升过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