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28: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食品专业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就业方向
在食品工业企业,从事食品检验监测、食品营养与开发,大中型食品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保健品行业、食品检验相关机构,从事食品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及卫生检验岗位工作等工作。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食品分析和检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食品营养成分及卫生指标检测技术,能胜任食品企业、商检部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卫生检测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摘 要】高职中医中药专业学生培养,面对就业挑战,试图需找更好的就业契机。目前亚健康和老年病的的普遍,保健食品成为一种需求。可是,保健食品产业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试从专业和产业对接,进行“订单”培养,提出几个方面的对接途径,力求达到“教”与“用”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 高职;中医中药专业;保健食品产业
目前中医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过于饱和,在人才的就业方面已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为了给高职中医中药专业学生寻求更好的就业契机,本文旨在探索中医中药专业与中药保健食品产业对接途径,怎样才能更好的做到“教”与“用”的无缝对接。
1 目前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紧迫性
和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根据2012 年3 月20 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报道,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老年人的慢性病引起了药医界的高度重视。据2012 年12 月27 日卫生部的《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报道: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 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中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维系公众健康”的亚建康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医药领域争相关注的问题之一。
据“21 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报告,我国人群健康和非健康各占15%,其余70% 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1]。
我国有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的药用植物和药用膳食的经验,行业内开发中药保健食品对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医食疗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明确的记载,唐代就有食疗专著《食疗本草》刊行,明代《本草纲目》更是收录了食药并用之品超过了500 种,为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品种。陕西省是我国中药材资源的大省,仅秦巴山区就有各类中草药资源3000 余种,其中《中国药典》所列的主要品种达580 余种[2]。这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为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国内中药保健食品产业的现状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历经30 年的成长历程,已初具规模,但还尚属起步阶段。中投资顾问医药行业研究院郭凡礼指出[3]:2000 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为500 亿,到了2009 年达到911 亿,截止2009 年,我国保健品市场份额在整个医疗保健体系里仅仅占5% 左右。到2015 年,我国保健品的销售额将达到4500 亿左右。面对保健品市场未来的潜力,我们怎样把它做大做强,需要正视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3 国内中高等院校中医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我国的中药高等教育整体起步较晚,随着国家政府重视中药的教育工作,先后创办了中高等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函大和夜大教育,中药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专业设置向多专业方向发展,基木涵盖了中药的主要学科。目前,社会对中药专业普通人才的需求将趋于饱和,而对中药专业的行业针对性人才培养却显得后劲不足,因此,进一步加强中药专业针对性人才行业成为中药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4 中医中药专业人才面向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与相关企业需求的对接
4.1 对接企业定课程
专业课程设置要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从“须知”、“必会”两个层面,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企业用人的专业性。应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构建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含订单培养+ 顶岗实习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颁布的大纲要求开设,要求“须知”;专业基础技能力求“必会”。第一学年:开设公共基础平台课+ 基本技能平台课;第二学年:工学结合+ 订单课程;第三学年:顶岗实习。
4.2 对接实训定师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型人才,加强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保证,也是企业所需专业型人才的保证。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的组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质量的监控。聘请企业工厂的技师们做兼职教师,发挥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学校在专任教师的岗位设置时,要做到知人善用,专任教师要能传职业之道,学生能学专业之业,企业能有可用之才。
4.3 对接岗位练技能
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生产,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满足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能的检测和监控,鼓励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劳动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强化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中职生技能大赛,熟练专业技能,造就满足企业岗位技术要求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 张聪恪, 王海玉. 中药类保健食品的发展和问题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6): 508-509.
[2] 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中医研究所编. 陕西中草药志[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78.
[3] 郭凡礼. 2015 年我国保健品销售额将达4500 亿[J]. 中投顾问.2010-2015 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10(06).
[论文摘要]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课堂走向实习和就业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建设,为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依托具有三十余年历史的校办制药企业——牡丹江温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来。2003年11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药人才培训基地。本专业对黑龙江省的三十多家医药企业进行了职业群与岗位群的调研,了解到企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对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根据调研分析,充分挖掘校办企业资源,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提出建立了“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功构建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三阶段”。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6个学期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4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第5学期为第二阶段,主要在校办企业进行药品生产岗位实训;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在校外生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训练。
2.“渐近式”。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由底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实训由基础到综合分阶段完成,渐近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3.“实训教学”。主要由实验课、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三个部分构成。
二、总体框架
1.目标设计。通过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原有各课程实训中的界限,使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衔接,实现本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内容的整体化,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基本思路。第一,以各课程实训内容间的纵向联系为纽带,递进式地设计各阶段的实训项目,不断实施与验证,进行实训项目的重组与优化。第二,根据各阶段课程实训内容的特点,依据现有条件,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三,根据各阶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不同,针对各阶段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技能进行全面的评价与考核。
3.实施方法。第一,编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标准》,标准包括各阶段的课程内容及对应的实训内容、实训项目及评价标准、考核方法及依据等。
第二,根据《标准》的总体内容分阶段实施。前4个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依托校内的24个实训室,在校内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主要进行药物制剂、检测、中药鉴定及微生物培养、发酵等单项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初步的药物生产及检测技能。第5个学期为第二阶段,在校办企业——温业进行岗位实训,主要进行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原料药等的生产及检测实训,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生产操作技能,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及质量管理,为下一步的校外实训做好准备。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把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轮岗训练,主要的训练内容是药品经营企业的市场调研、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及运行、药品的gsp认证管理、药品的营销及用药指导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采取“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从理论到技能,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全就方位立体过渡,真正实现了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第三,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积极组织系内技能竞赛,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每年都组织药物制剂、药物检测、中药鉴定、微生物检测及药学服务等技能竞赛,以赛促练,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课程设置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学院拥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152站)的有利条件,不断拓展职种、职级,实现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均有相应的职种与之对应。现已开展生化药品制造工、中药调剂员、药物检验工、药物制剂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从2007年起,规定凡是岗位或技能有相应考核标准和技能证书的课程,相关专业学生必须考取相应技能证书,并作为相应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经过几年努力,实践教学的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基本实现毕业就能顶岗。
三、保障措施
1.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训教学提供人力保障。实训教学要求教师既熟悉理论又具备实践经验、既懂理论教学又掌握操作技能。学研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一方面,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本专业建立了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并给予经费资助。几年来,本专业教师累计有6人次分别到牡丹江友搏药业、北京养生堂药业、黑龙江泰华药业等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或担任职务,教师们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职业能力,并能将一线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聘请校企合作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主要承担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任务,并逐步引进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形成了部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我院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具体思路是:立足校内,充分发挥校办产业的作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本专现设有药物理化与分析实训室、药物合成实训室等24个专业实训室,这些实训室能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工作,共同支撑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充分利用校办企业——温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该公司成立于1969年,拥有药品生产线5条,有注射液、颗粒剂等剂型,可生产五大系列35个品种,可使学生正确掌握原料药、半成品和成品检验以及工艺过程质量监控的技术,是学院制药技术类各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此同时,本专业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黑龙江省佳木斯晨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养生堂医药有限公司、哈尔滨三阳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一王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医药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每年为本专业提供大约一百多个实训岗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顶岗实训质量。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建设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还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本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课程改革不够深化,校外实训教学与考核难度大,部分校外企业的合作达不到目标要求等。可见,要想真正开展好实训教学,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实训教学目前存在着各种困难,但是我们坚信,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教学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会进一步完善“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找到一个使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实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课堂走向实习和就业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建设,为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依托具有三十余年历史的校办制药企业——牡丹江温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来。2003年11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药人才培训基地。本专业对黑龙江省的三十多家医药企业进行了职业群与岗位群的调研,了解到企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对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根据调研分析,充分挖掘校办企业资源,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提出建立了“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功构建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三阶段”。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6个学期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4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第5学期为第二阶段,主要在校办企业进行药品生产岗位实训;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在校外生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训练。
2.“渐近式”。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由底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实训由基础到综合分阶段完成,渐近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3.“实训教学”。主要由实验课、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三个部分构成。
二、总体框架
1.目标设计。通过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原有各课程实训中的界限,使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衔接,实现本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内容的整体化,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基本思路。第一,以各课程实训内容间的纵向联系为纽带,递进式地设计各阶段的实训项目,不断实施与验证,进行实训项目的重组与优化。第二,根据各阶段课程实训内容的特点,依据现有条件,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三,根据各阶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不同,针对各阶段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技能进行全面的评价与考核。
3.实施方法。第一,编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标准》,标准包括各阶段的课程内容及对应的实训内容、实训项目及评价标准、考核方法及依据等。
第二,根据《标准》的总体内容分阶段实施。前4个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依托校内的24个实训室,在校内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主要进行药物制剂、检测、中药鉴定及微生物培养、发酵等单项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初步的药物生产及检测技能。第5个学期为第二阶段,在校办企业——温业进行岗位实训,主要进行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原料药等的生产及检测实训,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生产操作技能,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及质量管理,为下一步的校外实训做好准备。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把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轮岗训练,主要的训练内容是药品经营企业的市场调研、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及运行、药品的GSP认证管理、药品的营销及用药指导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采取“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从理论到技能,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全就方位立体过渡,真正实现了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转贴于 第三,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积极组织系内技能竞赛,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每年都组织药物制剂、药物检测、中药鉴定、微生物检测及药学服务等技能竞赛,以赛促练,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课程设置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学院拥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152站)的有利条件,不断拓展职种、职级,实现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均有相应的职种与之对应。现已开展生化药品制造工、中药调剂员、药物检验工、药物制剂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从2007年起,规定凡是岗位或技能有相应考核标准和技能证书的课程,相关专业学生必须考取相应技能证书,并作为相应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经过几年努力,实践教学的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基本实现毕业就能顶岗。
三、保障措施
1.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训教学提供人力保障。实训教学要求教师既熟悉理论又具备实践经验、既懂理论教学又掌握操作技能。学研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一方面,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本专业建立了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并给予经费资助。几年来,本专业教师累计有6人次分别到牡丹江友搏药业、北京养生堂药业、黑龙江泰华药业等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或担任职务,教师们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职业能力,并能将一线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聘请校企合作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主要承担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任务,并逐步引进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形成了部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我院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具体思路是:立足校内,充分发挥校办产业的作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本专现设有药物理化与分析实训室、药物合成实训室等24个专业实训室,这些实训室能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工作,共同支撑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充分利用校办企业——温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该公司成立于1969年,拥有药品生产线5条,有注射液、颗粒剂等剂型,可生产五大系列35个品种,可使学生正确掌握原料药、半成品和成品检验以及工艺过程质量监控的技术,是学院制药技术类各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此同时,本专业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黑龙江省佳木斯晨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养生堂医药有限公司、哈尔滨三阳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一王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医药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每年为本专业提供大约一百多个实训岗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顶岗实训质量。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建设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还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本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课程改革不够深化,校外实训教学与考核难度大,部分校外企业的合作达不到目标要求等。可见,要想真正开展好实训教学,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实训教学目前存在着各种困难,但是我们坚信,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教学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会进一步完善“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找到一个使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实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学习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植物组织培养、生化分离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
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是生命的化学分子基础,细胞的结构、功能与重大生命活动,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的特征与代谢,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本专业对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严格。毕业生主要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国家机关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高级管理工作。
生物技术一直是政府所支持的重点产业领域,包括克隆在内的尖端研究都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所进行的,所以相关生物学专业的就业状况一直以来都是趋向于良好发展。
无论是在研究机关或者生物公司,投资每年都有所增长。而职位的增长速度也保持在4-5%左右。生物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十分强的学科,伴随科技飞速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学科交叉性越来越强,许多生物相关的新兴学科方兴未艾。此外,生物相关的应用类学科包括公共卫生,食品,营养等,人才缺口也较基础研究类大。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1)本专业与实际联系紧密,理工并学,涉及及生、医、农、食品以及环境等领域,所以本专业毕业生可到生物学、农业、医药、食品发酵或环境保护等相关的企业、公司或机构,从事新产品研发、实际生产或质量监控方面的工作;
(2)到各类生物技术公司或有关企业单位从事生物产品的营销推广工作,如医疗器械、药品、食品等;
引言
“新工科”的培养环境下,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完成教育改革的新成果,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共同研究创立的成果,用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共同提升人才能力的培养。通过构思(Conceiving)、设计(Designing)、实现(Imple-menting)及运行(Operation)实现一体化教学,从而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综合性人才[1]。食品包装学是包装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一部分,是研究食品包装技术的一门科学,属于包装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安全工程的交叉领域,涉及食品科学、包装技术和包装材料学等学科,它主要讲述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包装原理、食品包装新技术等。需要学生掌握包装工艺基本原理和食品包装材料选择方法,了解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在食品安全及公共安全要求严格的时代背景下,需要运用CDIO工程教育新模式,满足包装工程领域人才培养需要。
1食品包装学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模式限制多元化发展
食品包装学多数开设在轻工技术类专业高校,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主要通过布置课前预习提纲、课堂教学过程、课后学生归纳教师评价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达到教学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学组织性强、课堂教学成果可观,但是因为课堂性质固定化、教学模式传统化,使教学无法实现多元化、一体化人才培养。在教学成果反馈中出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创新能力固化、实践能力薄弱等现象,不仅教学效果反馈单一,而且使教学成果评价缺失真实性[2]。
1.2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缺乏联系
目前,食品包装学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完整地进行课程教学,主要课程有食品变质与包装原理、食品包装技术要求、包装食品腐败反应原理和食品包装标准与法规等。课程内容丰富充实,每节课设置重点、难点比较均匀。学生遵循课堂要求能够循序渐进掌握食品包装技术和包装材料选择方法等相关知识点。但是食品包装学知识点多研究微生物霉菌,在复杂环境下对于不同种类常用包装材料的应用研究,所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模式单一,使得教学成果反馈不确切,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无法实现相互统一。在实践教学课程中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学以联用,使教学目的无法完全体现,并且无法与人才应用相关领域相结合。
1.3教学成果反馈与评价单一
食品包装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增设教学过程评估,采取课后布置作业和期末试题考核的两种考核机制。学生课程成绩=平时课后作业(30%)+期末成绩(70%),这种期末考核机制可以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试题得分计算教学目标达成度。通过期末成绩直接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但是同时也会表现出这种评价机制的“一概而论”,会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容易使学生从专业知识兴趣学习转变到应试型学习,很容易缺失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规划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忽视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个人能力的考查,很容易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后,学生会有面对专业前景茫然和投身其他行业领域的想法,这样就会造成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需求领域脱节的现象。
2基于CDIO理念下食品包装学课程改革
2.1课堂教学过程要适应新形势
包装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机械、力学、材料学、艺术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CDIO教育模式是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专业知识的必经之路。CDIO的教育模式是将人才培养兼顾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食品包装学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完成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体化教学。颠覆以往“课前学-课中教-课后做”的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的过程转变为“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新形式。CDIO教育模式在食品包装学中不仅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添加实践教学内容。在完成教学大纲中食品科学、食品包装技术和包装材料学相关内容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充实工程实践基地,使师生深入到包装工程行业企业中,将课堂走向行业领域针对性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将行业领域中发现的关键问题带回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攻坚克难提供新方案及新观点,这样不仅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在学生兴趣基础上调动学生思维敏捷性。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这正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3]。
2.2学科交叉领域融合
食品包装学课程支撑于各学科领域,将CDIO教育模式完全地应用到食品包装学课程改革,一是规范交叉学科领域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食品科学与包装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将食品包装学与食品包装技术综合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规范食品包装学的教学领域,使各方向专业知识梳理更系统化、工程化。二是明确专业领域研究特点。整理行业领域前沿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发展现象划分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科水平。例如,针对现如今食品外包装抗菌、抗病毒和高阻隔性的研究方向,在人才培养环节中,应当设置相关的案例分析与学术前沿进展内容,使教育目的更明确,教育效果更准确。三是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掌握食品包装行业规范及行业进展,同时也了解到食品包装行业及产业前景。增加开放性实验课程,使学生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制备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及掌握食品包装工艺技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食品包装设计比赛。围绕“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将CDIO模式贯穿教育全过程。发挥食品包装特色,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统一性。
2.3加强教育管理完善考核机制
为了提高食品包装学的教育质量,应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并且调动学生主动性。在基本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在食品包装学课程改革中加强教育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将“单一”的考核机制转换成为多角度人才评价体系。通过期末试卷成绩、开放性实验创新、实践能力和平时成绩表现出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15%)+实践能力(15%)+创新能力(20%)+期末成绩(50%)。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可以多环节、多角度将课程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原有传统教学模式反馈基础上,通过开放性实验掌握学生对专业领域前沿的了解,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验能力环节上,学生通过在实践基地平台中解决工程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学生也通过整个教育环节发挥出个人潜力,实现未来差异化发展。
2.4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自我要求
2推行蚕豆标准化生产
2007年湟中县1.3万hm2蚕豆生产基地授牌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在今后蚕豆生产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有利契机,全面推行《绿色食品蚕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推广应用《绿色食品豆类》、《蚕豆青海9号品种标准》、《青海省出口蚕豆质量标准》等,抓好源头和产地污染的控制,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加快实施无公害农产品配套技术规程,重点引进推广抗病虫品种、生物农药,进一步规范蚕豆生产,使之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之路。严格执行《湟中县绿色食品蚕豆生产管理办法》,按照绿色食品基地生产管理制度、基地环境保护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组织农民进行绿色蚕豆生产,通过对基地环境及绿色食品的监测及管理工作,实现蚕豆的无公害生产。
3提高蚕豆生产科技含量
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活动,开展从种到收全程技术服务。同时加强与省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对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积极引进优良新品种、先进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蚕豆生产科技含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在蚕豆生产区开展绿色食品蚕豆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宣讲会、现场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对绿色农业、蚕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水平。
4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对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继续给予支持,将其做大、做强,增强带动力。对在建的龙头企业,要强化协调服务,保证早日建成,尽快发挥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与农民利益紧密的龙头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发和建设商品基地,从事种植、加工、仓储、保鲜、运销等,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保值增值。
生物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
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进化论、微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
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化基础和生物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系统掌握生物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具有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科学素质,以及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且对生物科学的学科发展有深入了解,具有一定的从事基础及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能力,在不同部门和领域从事生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生物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本专业对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严格。毕业生主要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国家机关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高级管理工作。
生物技术一直是政府所支持的重点产业领域,包括克隆在内的尖端研究都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所进行的,所以相关生物学专业的就业状况一直以来都是趋向于良好发展。
无论是在研究机关或者生物公司,投资每年都有所增长。而职位的增长速度也保持在4-5%左右。生物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十分强的学科,伴随科技飞速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学科交叉性越来越强,许多生物相关的新兴学科方兴未艾。此外,生物相关的应用类学科包括公共卫生,食品,营养等,人才缺口也较基础研究类大。
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R务中心从2000年开始季度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2000年只有1~2月份的信息,2001年只有8~12月份的信息,2002年以后,每季度一次信息。引人注目的是,市场营销、计算机、建筑、文秘、企业管理、机械、通信工程等专业基本都居于招聘、求职数量前10名,而广告、医药卫生、轻工食品等三个专业则是首次进入招聘数量前10名(如表2)。
就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显示出的各专业的冷热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就业问题专家。他们认为,职业市场的热点是在不断转换的,切忌盲目追求某些热点专业,而应当从全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前景来选择专业。专家特别对今年一季度的10大热门专业进行了评点。
市场营销专业
除了2000年1~2月的统计信息中居第2,2001年以来,市场营销专业一直位居招聘数量第一位;在求职人数上,也有两次列第1,两次列第2,列第3、第4、第6各1次。可以说,市场营销专业是近年来人才供需两旺的专业。
其实,市场营销专业也只是近年来开始热门的专业。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类物资都是按计划分配的,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根本就不需要进行市场营销。因此从整体上讲,这类人才是缺乏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市场营销成为经济运行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各个行业都急需市场营销人才。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加快了此类人才的培养步伐,因而出现了本世纪初以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需两旺的局面。
从对2001年以来的数据分析,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位需求比最低为1:0.83,最高为1:1.81,都明显低于同期人才市场职位需求比,而且,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见表3)。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以及加入WTO以后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增加,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一段时期内,该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乐观。
计算机专业
2000年以来,无论招聘人数还是求职人数,计算机专业基本都在前5位(只有2000年的招聘人数排第7),同样属于供需两旺的专业。虽然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量比较大,但计算机专业的繁荣和市场营销专业是不一样的。第一,它在上世纪末期已经“热”到了顶点,有一点条件的学校都办起了计算机专业,市场可供人才的数量还有一个上升期;第二,在计算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不再体现出专业优势,而是一般职业所必备的通用技能,招聘数量上升的势头会逐渐减弱。从2001年以来,该专业的求职人数相对于职位数是在不断上升的(见表4),达到或接近了同期人才市场的职位需求比,计算机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态势已经显现。可以预见,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会更加激烈,求职的难度会不断增加,形势不容乐观。
建筑专业
近年来,建筑专业在招聘数量上一直稳居前10名,但求职人数在2000年1~2月、2002年三季度则未进前10名。建筑专业不是什么新专业,但因为在过去的年代,社会在建设方面的欠账过多,这几年国家又加大了基本建设的投入,所以,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道路工程(包括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市政工程、房屋工程、水利工程,放眼所见,无处不是建设工地。为了拉动内需,未来若干年内,国家(也包括社会有关方面,甚至外资)在基本建设方面的投入仍然会呈增加的态势。所以,对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持续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内,建筑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应当比较乐观。从近年建筑专业人才的职位需求比看,也反映了这种趋势(见表5)。
注:2002年三季度建筑专业求职人数未进前10名,第10名的求职人数为7.5万人。
文秘专业
文秘专业是2000年以来在招聘数量、求职数量方面都进了前10名的三个专业之一,同样是近年来供需两旺的专业,但是,该专业的职位需求比是最不稳定的(见表6)。
与文秘相关的工作一直就有,但过去被划入了行政工作中。文秘这种职业的叫法近几年才有,培养专业的文秘人才的时间更短,目前开办相关专业的大学不多,许多目前做文秘工作的人,都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好在几年前劳动保障部门已经开始进行秘书职业的技能鉴定。随着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规范化运作的加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还会有所增加,因此,真正文秘专业出身的专业人才就业应当不成问题。
机械专业
机械专业在2000年以来,一直稳居招聘人数前10名,在求职人数排行上,除了2000年1~2月份的统计中,因求职人数只列出了前8位的专业,而使机械专业没有上榜。
从我国的发展看,机械专业招聘人才可以说是大起大落的专业。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车、钳、刨一直是让无数人羡慕的好职业,进工厂,当一名制造工人(当然,如果当一名制造设计师更好)是无数青年人的梦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机械专业每况愈下,并一直延伸到90年代末,在这个时期,无论大学还是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生源都难以为继。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的生产车间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中心”成为世人的共识。面对“中国制造,谁来造”的问题,机械专业又一次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热门专业。
从发展的眼光看,经济建设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仍会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前10年积聚的人才较多,机械专业的职位需求比(见表7)一直在人才市场的平均值上下游移,总体上是供大子求,求职的难度还不小,所以仍需谨慎选择,不可盲目追捧。
企业管理专业
企业管理专业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此类人才的就业形式一直较好。近年企业管理专业的职业需求比(表8)显示,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上,本科以上的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基
本是供求平衡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职业经理人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稀缺人才,但是,“企业管理专业大学毕业”并不等同于“职业经理人”,充其量算个毛坯,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磨练。所以,市场看好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前景,但关键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实践,这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有一份平常心,能够塌下心来,从最基层做起。
注:2002年四季度和2003年一季度建筑专业求职人数未进前10名,第10名的求职人数分别为17.3万人、20.7万人。
通信工程专业
通信行业无疑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固定电话在城市家庭中还是稀罕物,现在,移动电话在许多农村地区已经非常普及,而且,对通信产业来讲,远远不是电话就能涵盖得了的。去年一季度以来的每次统计中,通信工程专业的招聘数量一直在前10名,但求职数量一次也没有进前10名。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通信工程专业的供求形势是基本平衡的。但一些专家指出,目前,通信行业的许多基本建设已经完成,加上近几年通信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明显增加,在一段时期以后,供求平衡的局面可能打破,有可能像计算机专业经历过的形势一样,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广告/医药卫生/轻工食品专业
市场对广告、医药卫生、轻工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今年一季度第一次上升到全国人才市场职位需求的前10位。据统计,广告、医药卫生、轻工食品专业分别是2002年四季度本专业招聘职位数量的3.4倍、2.7倍、3.6倍,这样的增长幅度是少有的,说明市场对这三类人才的需求潜力很大。因为是第一次进前10名,没有可比的数据,这里放在一起分析。
1、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的广泛,对于现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就业前景和其他专业相比较好。餐饮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中西式餐厅、连锁快餐店、星级酒店、饭店、咖啡厅、酒吧、茶艺等技术管理工作,主要从业岗位有餐厅主管、酒店服务、餐饮营销、宴会设计、食品营养调配等。
2、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餐饮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从事餐饮业经营管理和服务的高级管理人才与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一、 昆虫类食用概况
中国古代从宫廷到民间都有食用昆虫的习惯,这些习俗有些仍保留至今。人类食用昆虫早在人类祖先刚刚从树上下到地面的时候,不仅采集野果、野菜、草根以食为生,还捕捉昆虫为食。在亚里斯多德、普林尼和希罗德等人著作中,对人类食用昆虫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述。在我国,多年前的《周礼》中已有食用蚂蚁的记载,北魏《齐民要术》中也有以“知了”的脯肉作菜的记载,宋朝陆游的《老学庵记》中也有用蚂蚁作肉酱的记述。
如今,我国不少地方仍然有食用昆虫的习惯,云南基诺族人食用一种酸烩蚂蚁蛋,洁净白亮,美不可言;北方人喜食蝗虫,江浙一带则有人常吃庵蛹菜;还有天津的油炸蝗虫,烟台的盐卤蚕蛹等,而广东昆虫菜则是国内最负盛名的。由于传统饮食习惯不同,各地在食用昆虫的种类、方法上还存在很大差异。但随着人们对昆虫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饮食观念的改变及烹调配制技术的研究和交流,昆虫作为一种新的食物源,其独特的优势日趋明显。
另外,昆虫资源极其丰富。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已发现的150 多万种现存动物中,昆虫就占了100万以上,且地上跑的、空中飞的、水里游的,分布极其广泛,其总重量超过地球上其它所有动物及人类的10倍以上。昆虫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这就为人们开发利用昆虫食品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近十几年来,德、日、美、墨西哥、菲律宾及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从20万多种昆虫的研究中表明:目前可食用的昆虫有373 种。随着对昆虫食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昆虫成为人们的盘中餐,昆虫作为人类的一种食物来源已成为现实。
二、金蝉若虫的营养价值
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蛋白质等营养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在中国。我国属于“高谷物膳食”类型,蛋白质消费水平略低于第三世界国家平均值,因此寻找新的蛋白质营养资源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任务。
昆虫产业近年来因传统蛋白质食物供应的减少而受到重视,昆虫类食品也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民间早有食白蚁、田鳖、蚂蚁、荔枝椿象的习俗,京津人喜欢吃油炸蝗虫,江苏、浙江等地方吃蚕蛹,东北、河北、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方食用豆天鹅幼虫、蛹及蚱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传统食用的昆虫达100多种。在这百余种昆虫中,金蝉幼虫因肉质鲜美,口感独特更受消费者喜爱。经研究,金蝉幼虫中蛋白质含量和质量都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的昆虫食品,其蛋白质含量高于猪肉、牛肉、鸡肉等常见的动物食物,分别为猪肉和鸡肉蛋白质含量的1.62和1.67倍;而脂肪含量明显低于上述动物性食物,仅为猪肉的7.0%,牛肉的19.4%。含18种氨基酸,而含脂肪很少;同时还富含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补充机体代谢的消耗、帮助机体恢复健康等等,是一N难得瑰宝!
钙、铁、锌是我国居民容易缺乏的营养元素,而通过表2-1可见金蝉若虫中钙、铁、锌均高于其他食物,但是与其他动物性食物相比,金蝉若虫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含量并不占明显优势。
金蝉若虫体内还含有大量人体必需氨基酸,其含量均高于猪肉、牛肉、鸡肉,与鸡蛋相接近。在脂肪酸方面,以硬脂酸(C18:0)为主,其次是油酸(C18:1),而可使胆固醇升高的脂肪酸如月桂酸(C12:0)、豆蔻酸(C14:0)和棕榈酸(C16:0)在若虫体内含量不高。金蝉若虫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动物性食物源。目前市场上金蝉制品较少,大部分只停留在进行若虫的贩卖,而没有深入发掘其价值。
三、金蝉产品的行业发展及现状
1.市场上出现的金蝉类食品、医药品
金蝉罐头:选用新鲜或冷冻的金蝉、花生油、食盐、谷氨酸钠、柠檬酸、没食子酸丙醋等,经过清洗、预煮、油炸等处理后分罐。市场上主要有菏泽巨鑫源食品有限公司、威海田园食品有限公司销售该产品。
金蝉粉:将蝉蜕消毒除菌处理后,研磨,提取甲壳素,辅以蛋白粉等物质,生产加工出金蝉粉,具有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的作用。
2.金蝉行业的发展
我国的金蝉养殖是在21世初开始行兴起的养殖项目,由于养殖金蝉成本低,市场广阔,发展很快,近些年来人们兴起的吃虫热以及对甲壳素的追捧,也促进了金蝉养殖业的发展。
我国金蝉养殖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个县,5万多个单位和农户开展了金蝉的养殖,从事金蝉及蝉蜕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已达1000多人,开始形成一支包括农业、工业、环保、能源、医药、食品等十多个学科和专业的跨部门、跨专业、互相渗透的边缘分支科技队伍。
四、金蝉食品市场前景
随着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天然生物药品和营养强化添加剂发展很快并有逐步取代化学品的趋势。金蝉是一种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例较适宜的动物蛋白质饲料,同时蝉蜕作为中药材,在我国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研究表明金蝉体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及某些抗生素和活性酶,因此金蝉为原料利用其营养药用的双重作用制造食品药品必然会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过去昆虫食品研发主要集中在蚂蚱、蚕蛹、蚂蚁、黄粉虫等种类上,近年来,金蝉资源的研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但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金蝉食品研发方面很少,其工业化生产仍未起步。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大安市的绿色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有白鹅、白芝麻两个A级绿色食品,同时带动了名、优、特产业的发展,拥有各级各类名牌近70个,现已初步形成名、特、优、绿及无公害农产品同步发展的格局。
大安白鹅、西大洼白芝麻都已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并在北京、广州、吉林等农博会上多次获得名牌农产品称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月亮湖大米、坨坨寺小米、彭泽鲫、河蟹、宝达牌系列罐头、嫩江龙酒等几种农产品或加工制品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名牌称号,绿色食品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另外,大安市已被我省列入“全省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县市,在大赉乡、安广镇、四棵树乡共培育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20万亩,以确保人们吃上放心菜、安全菜。
2.大安市在发展绿色农业中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地方群众对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工作认识不足,品牌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层面上,没有实现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重视程度不够,抓的不紧,工作进度慢。企业受发展规模的限制,很难打开销售市场,即使获得名牌、绿色食品标识,短期内也不能发挥作用。
2.2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绿色食品开发工作是绿色农业的核心。大安市由于龙头企业少,现在仅有近10家,除白鹅公司外,其他大部分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牵动绿色食品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绿色食品开发工作进程,阻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2.3缺少绿色食品开发资金 开发一个绿色食品,包括基地环境检测费、商标注册费、质检费、标志使用费和管理费等需5万多元,政府拔款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申报企业存在等靠心理,加之经济困难,资金有限。由于缺少开发资金,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的进展。
3.大安市绿色农业发展前景
大安市是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县,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有109万亩水域面积、354万亩的天然草场和132万亩的肥沃耕地,具有开发晚、污染小的良好生态基础,为大安市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能满足人们更多的绿色消费。大安市现已建立白鹅、芝麻、月亮湖系列杂粮、杂豆、蔬菜等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15个,面积达20万亩,绿色农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大安市绿色农业未来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