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范文

时间:2023-09-22 09:28: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篇1

区域循环经济实际上是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重大实践探索,在空间层面上具有重要的应用实践意义。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有制度的支持,为了适应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也必然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创新,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度创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方面的问题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加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理论和内容

1.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理论

一切创新活动都需要制度的保障以及制度创新的持续激励和约束,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也必然需要以制度化的方式使其得以固化,充分发挥制度的额作用,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制度创新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一是均衡与非均衡理论,均衡包括变量均衡和行为均衡,前者指的是对立变量达到一种均等状态,后者指的是对立力量达到一种均势状态,制度均衡就是在均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制度结构处于一种相对满足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改变现行制度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没有强硬的举措,很难对现行制度进行改变,也就是说,制度创新实际上是在经历一场复杂且艰难的博弈过程;非均衡理论与均衡理论正好相反,制度非均衡体现为对现行制度结构的一种不满足状态,并试图进行进行改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度非均衡是一种常态,就循环经济而言,其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其制度就经常处于不均衡状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制度创新。

二是制度创新的供求理论,供求理论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制度创新也要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并由不同的主导方面来对制度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供给主导型创新和需求诱致型创新,供给主导型制度创新是通过政府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引入,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体现为权力中心具有创新的主观意愿或具备提供制度创新的能力;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是在市场活动潜在利益的诱发下,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具有创新目标明确、决策自主、过程更为经济的特点,需求的变动是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为了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三是制度创新的产权和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包括演进和人力资本两部分内容,产权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演进理论反映的本质就是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则是在特定制度下对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约束,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产权的保护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得以实现,国家可以强制性实现产权,同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来组织产权制度的建立。由此可见,国家力量发挥积极或是消极的作用会直接关系到产权制度的效率,国家积极发挥其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作用。

2.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

循环经济制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以及各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补充,通过发挥激励、约束、统筹、内化等功能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包括诱因、主体选择、原则和框架等四部分内容:首先是制度创新的诱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关心的是自身利润的实现,很少关心社会成本,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将经济行为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其次是制度创新的主体选择,制度创新的直接承担者应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制度创新也必然要从这三个层次进行,但是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也要认识到不同层次所处的不同地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应是政府,实施制度创新也必须是政府行为;再次是制度创新的原则,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制度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动态性、整体性、实效性以及3R原则(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最后是制度创新的框架,制度创新是对社会利益分配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实现新的规制管理,这就需要对有关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进行重新梳理,明确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观,以便达成社会共识。

二、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1.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我国的循环经济起步较晚,但是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较快,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指导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出台了一些旨在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推进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时机已经成熟,结合我国的额实际国情,初步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根据国家的区域开发战略,实施了梯级开发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其基础则是产业的生态化,但是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势必会受到当前经济体制环境的制约,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是非均衡性发展,由于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区域开发战略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西部,东、中、西部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现阶段还很难实现对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整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市场主体的动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致使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一直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在统一管制价格背景下,生产成本并不受到重视,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也不积极,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并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另一方面是环境税收政策的缺陷,现行的环境税收政策主要针对自然资源的收益,重点在于调节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并不是为了促进市场主体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难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从目前的约束手段来看,效用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管制效率有待提升,我国现行的旨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比较多,如循环经济促进法、水土保持法等,但是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相关的配套措施难以发挥实效;另一方面是产权交易市场有待完善,产权问题通常涉及的层面比较多,在循环经济中体现得比较复杂,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然资源交易权等相关制度缺少发挥作用的空间,常态制度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比较大。此外,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政府方面的推动机制还是社会公众方面的参与机制,都还没有形成,制度的落后和创新性不足,严重限制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实现途径

1.强化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创新

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解决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其重点在于改革和创新现行的资源产权制度,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而外部因素是可以通过相适宜的制度设立来克服。现阶段,产权制度混乱、配置不当难以对滥用资源的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致使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产权制度的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则是要突出对所有权的集中管理,加强产权市场制度建设,具体实现途径如下: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经济公共产权规制模式,公共产权规制模式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首先要保证环境资源产权的市场化,此外还要使其使用权和经营权获得市场化,打破“公营”、“公用”的运行范式,并启动相关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

2.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在于能够使资源的使用者在对资源合理、合法利用中获得相应的补偿,从中受益。生态补偿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具体的补偿形式有三种:其一,国家财政补偿,如国家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财政补偿;其二,项目支持,国家对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实现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其三,征收补偿税费,打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渠道,确保资金运作的市场化和规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补偿”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平衡各方利益以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多个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3.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并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要借助国家层面的强制性措施,主要体现为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在倡导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立法,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加强对当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对环境保护、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循环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设置专门的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税种,充分发挥税收的协调作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有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引导企业开发循环再生资源,鼓励消费者使用循环产品,对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社会消费等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激励和约束作用。

4.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

从宏观层面来审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对环境效益的评价,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此,有必要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重视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创新,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结论

综上所述,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其在现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这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经过反思后提出来的,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创新,而在现阶段,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框架,有利于推动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建光.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9,13(4):175-177.

篇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13-02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

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或区域发展基础之上的循环经济系统,区域循环经济不能背离区域发展的规律,而须与区域经济规律相一致。区域循环经济又须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以物质和能量的自然流动为基线,构造其产业结构,促进物质资源的循环。

区域循环经济是一个由企业、产业、工业园、城市、政府、消费者等众多主体要素参与和组成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复杂巨系统,主要包括区域产业体系、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该系统通过区域内和跨区域的物质、能量、信息、资源、废弃物的分层循环流动和交换,使主体要素间发生相互作用和关联,形成和优化区内循环和区际循环的系统结构;通过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各种产业生态链,实现产业循环发展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耦合功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通过公共设施和支持服务机构把区域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通过科学设计区域间的空间立体网络,加强区域内外的交流和联系,实现循环经济规模效益的需要和解决区域性项目的需要。

东北三省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在观念上都可以被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三省之间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联系,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东北地区三个省份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具有相同的产业结构,并在经济发展方面同样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资源枯竭等相似的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但是,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正面临着资源消耗大、资源浪费严重,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现象。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满足这一目标要求的自然资源储备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使原材料最大限度的转化为产品,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又可以通过改造设备和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可持续发展对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容量持续承载的要求。因此,应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东北老工业基地过去发展所走的道路是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但是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的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的经济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同时,减少废气物的排放,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这样,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了环境保护。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以原材料、资源加工为主的重工业为主?熏农业占的比重很大,“靠天吃饭”现象仍很严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方式,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三个产业中存在的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三高”行业,使经济产业和环境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不仅仅是传统经济基础上增加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更是要带动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强,这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困难,产生了许多失业人员,这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会增加就业岗位。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求企业要走向世界,然而贸易壁垒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阻力。近年来,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绿色壁垒”成为一个主要的壁垒。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1400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并可能成为“技术贸易壁垒”,为获得认证的企业将有可能被外国政府禁止进口,同时外国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环保形象,终止与物证企业的生意往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由于长期粗放型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这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出口主要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循环经济的实施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方方面面,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的构建,可以引导循环经济的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目前,应该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再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制定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了解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

(二)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除了在法律法规中体现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外,也应该运用价格、税收、财力、信贷、收费、保险、转移支付等方法,引导企业自愿发展循环经济。

(三)建立循环经济执法检查机制

东北老工业基地各企业、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执法责任,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维护法律的权威。组织专项检查,加强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执法检查和监督。

(四)建立有利于发挥各部门合力的循环经济推进机制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带头作用,积极鼓励与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参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使全民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的社会消费模式,营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而使循环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建设环境产业市场,发挥市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

循环经济是以环境产业为其产业和技术支柱的,所以大力发展环境产业,会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环境产业市场,关键是充分利用环境企业的成本―效益型的驱动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依靠科技,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这些先进的载体――设备、技术的开发和更新。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具有研发环保设备和技术的条件,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环保设备和技术的需求扩大,这就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在技术上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六)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和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通过ISO 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

篇3

传统线形经济不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才是理智选择。但这决不是说一夜之间循环经济就主导了人们的思想,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由于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形经济的变革,因此,必须要改变人们的认识和思想观念。但是发展循环经济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一些地方、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实践中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片面追求政绩观。第二,对循环经济概念泛化和任意夸大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武断地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最终实现“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错误地认为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概念。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不完善

推进循环经济还存在制度安排上的缺位。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演进的,制度变迁包括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制度演进中存在着“路径依赖”,即制度的演进一旦走某一条路径,就会沿着既定路线和方向发展,且会得到自我强化。但在制度上却没有奖励和惩罚机制引导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些经济政策在实施上反而在引导浪费资源。同时,由于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导致行业过度竞争,为抵御恶性竞争,防止假冒伪劣,使许多企业过度包装其产品,甚至使用一次性包装。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但在某种意义上两者却不等同。在两者的关系中,学者们各持观点。在《实施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王志宏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在《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研究》一文中李大全认为: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可持续发展得以体现。还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即研究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目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所有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滞后

目前,中国循环经济的技术滞后,许多重点行业与先进国家相比,单位产品耗水、耗能大,原料产出率、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再生能源回收再利用率都很低,这种粗放型生产工艺不仅大量消耗资源,且排出大量废弃物,在末端治理时需要更大投入。这些问题都是现有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因此,必须开展重点行业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由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再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等6类技术构成。此外,还有指导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系统优化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但是,目前,在这些技术方面,中国可利用的现成技术并不多。中国需要在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上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专家对此形成了共识,与国外废弃物利用技术先进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

二、基于循环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普及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介绍德、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和成功经验,使人们树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生活中反对铺张奢侈。生活垃圾的分类放置、分类收集,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要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公共道德准则。

(二)完善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突破单一决策模式和管理的条块分割,以体制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建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建立城市各个中心部门的综合决策与管理制度,制定规范的综合决策程序,明确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协调政府各级部门在实施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综合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以及自然资源开发规划的管理工作,建立循环经济的定量考核制度,城市核心部门对下属各级行政首长实行规划实施相关的定量考核制度,根据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标准,组织制定、调整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办法,并将此作为衡量行政首长政绩的主要表现。

(三)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首先,加紧制订循环经济基本法。这部法律应当规范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规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政策导向,为制定循环经济政策确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二,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制定专项法奠定基础。第三,规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手段。第四,规定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准入原则等。其次,修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一些原则性规定已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有必要对《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将从源头预防废弃物和污染的产生、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纳入其中。不仅可以起到政策宣传作用,也是循环经济立法的依据,对推动循环经济立法、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4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广东省在一直面临着保持较高经济增速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持广东省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背景,本文全面分析了广东省资源拥有量及消耗情况、资源再生利用和环境发展现状,并针对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促进广东省循环经济的不断革新与进步。

一、广东省循环经济现状分析

(一)资源拥有量和能源消耗

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但同时也是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省份,无论是资源总量还是人均资源总量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从表1和表2可知,全省国土资源占比和主要资源的比重都相对较低,大部分资源需要从外省调入。

从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广东省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速度很快,2015年的标准煤消耗量是2000年的3.21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09%。其中原煤消耗量均比其他能源消耗大,占能源消耗总量的一半,能量消耗结构不合理。

(二)资源再生利用情况

从表4分析可以得知,其他几个省份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都均在95%左右,广东省的固废处理情况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反映了广东省再生循环利用产业还是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近十年以来,广东省投入了大量的经济要素,并且注重于生产型工程的建设,而忽略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因而导致了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三)从环境保护发展现状来看

广东省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引起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省内90%的地级市酸雨率达到54.5%。据统计,广东二氧化硫、酸雨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总量达到GDP的2%。从表5可以看出,广东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反映出广东经济虽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面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繁重。

二、广东省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保障,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相关产业、技术、土地、信贷等政策支持。二是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处于局部和分散的状态。三是一些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实施。四是社会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

(一)实行各种激励扶持政策,建设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管理体系

1.把循环经济的理念渗透到全省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实行“绿色税收转型”,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鼓励通过以旧换新、押金等方式回收废物,切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政府安排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统筹发展,不断加强组织协调与合作力度,进一步推进广东省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废弃资源与管理信息系统

1.加强对自然资源集约利用和再生资源循环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加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2.建立废弃资源交换与信息管理制,促进工业企业废物交换与资源循环化利用,加强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企I利用和借助网上的信息开展交易活动,政府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做到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快速,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省各级宣传部门应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大力宣扬国家及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全面推广普及循环经济基本知识,向社会宣传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信息,开展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活动,增强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提倡绿色消费观和价值观。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的广东省循环经济规划问题研究”(KKC14305B)

参考文献:

[1]郭艳华.现状与对策: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J].科技与经济,2008(2).

[2]孙文营.深化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J].探索与争鸣,2005(11).

[3]广东省经贸委.印发2006年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通知(粤经贸环资〔2006〕229 号).

[4]国家统计局.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5]广东省统计局.2015年广东统计年鉴[M].广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6]郭艳华.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思考[J].环境,2007(1).

[7]贾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

篇5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一)制度支撑

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

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二)管理支撑

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三)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四)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篇6

1前言

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循环经济是缓解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严重稀缺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循环经济,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同时,为确保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制度建设的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要素,甚至是最重要的要素,它决定了人类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形式。经济系统是一个包含制度的复杂系统,发展循环经济并不仅仅只需要考虑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更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持。因此,研究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创新问题,对于建立健全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支持体系、保障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循环经济制度问题相关研究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制度创新问题国内进行了一些基础的研究,并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尚不够完善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区、企业对制度建设的热情不高,以至于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推进缓慢,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进行了探索;关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中,李杰在其发表在《江苏农村经济》上的《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中指出:“缺乏制度保障是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云虹发表在《财会研究》的《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创新》中说:“制度是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要素,甚至是最重要的要素”。刘晓萌发表在《中国商贸》的《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说:“制度创新是促使制度更好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冉春艳发表在《未来与发展》的《基于PEST分析法的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机制创新研究》中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创新策略,对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总体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已有研究既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也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已有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比如,各省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差异还比较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途径是否具有普适性问题是值得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毫无疑问,即使已有研究所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途径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要达到最优化,仍然需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结合地区实际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3江西发展循环经济制度创新模式选择

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促进下,江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江西某些基础薄弱,资金短缺的地区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为代价,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浪费严重。由于管理和工艺技术水平不高,许多生产要素的投入被浪费掉,而且大量有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低,这种依靠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单位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其最大的效能,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则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与其他形式的经济一样,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新的经济模式,鉴于循环经济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特征,与之相关的制度也将是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制度。为了确保江西循环经济良性发展,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支持体系。我们要从政策法规创新、经济制度创新、社会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探索江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相关体制创新框架,力求对已有框架有所突破,并提高经济制度保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理论上提出符合江西实际的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江西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动力。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政府发挥要一定的宏观控制能力,江西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尚不够完善,如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导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制度供给不均衡会导致制度变迁不均衡、制度效率较低导致循环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绩效比较低、制度强制力弱导致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等等。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新的经济模式,为了确保江西循环经济良性发展,我们要通过调查江西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制度障碍和相关具体问题,针对江西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注重保护,使得自然资源的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等问题日见突出,特别是近几年生态恶化的情况严重,从政策法规创新、经济制度创新、社会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针对性的探索符合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实际的制度创新体系,并借鉴国内外立法经验,建立针对性强和实效性高的循环经济制度保障模式,从而提出江西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4结语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法律制度的创新,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比如明确消费者、企业与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避免法律制度与实际情况脱节的问题,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进行领导和监管制度的创新,成立循环经济领导专门部门,避免多头管理或管理空缺,保障循环经济始终在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德平,杨小玲.论推进循环经济的政府规制[J].经济体制改革,2006,(2)

篇7

一、引言

资源型企业是指以地理空间上特定的自然资源为主要劳动对象,生产制造业和人民生活所需的基础原材料的企业,如矿山、油田、坑口、有色金属加工等企业。资源型企业具有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高、投入原料特殊、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工作艰苦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有特殊的地位。

我国资源型企业一般是以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为主的粗放发展方式,对资源的利用率极低。大部分资源都属于可耗竭的不可再生资源,大部分依靠资源型产业生存的资源型城市,在经历了繁荣期之后都走向衰退,以江西省资源型城市萍乡市为例,据统计资料表明,从1997年到2002年,萍乡市国内生产总值占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其中,1997-2000年数据以1990年为不变价格,2001-2002年数据以2000年为不变价格来获得。)。

从表1可以看出,作为江西省重要的资源型城市,萍乡的城市发展呈现衰退的趋势,这使得作为萍乡支柱产业的煤矿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证明,循环经济是适应资源型产业发展的,这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企业而言,存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选择问题,如果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由于需要将直接投入生产的资金用于废物处理设备的购置、人员的培训等方面,会以牺牲短期利益为代价。因此,有些资源型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积极性不够。如何激励和监督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之一

1、模型的描述。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各自付出一定量的投入,这些投入有资金方面的,也有非资金方面的,为了便于研究,将这些投入都设定为资金投入。政府一旦投入资金给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就会对企业进行监管,如果企业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拒绝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就会对企业进行惩罚。

假定条件如下:博弈参与人为政府和资源型企业。其中企业是理性经济人,以经济利益作为首要因素,政府以社会利益为首要因素;每个参与者都有各自的战略空间,政府可以选择资金支持或者不支持,企业可以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或者不发展;无论是否有资金支持,企业都可以获得相同的销售收入。

2、模型1的盈利矩阵(见图1)。

其中,F表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销售收入,f表示企业不发展循环经济的销售收入,i表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m表示政府为帮助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k表示一旦政府对企业给与资金支持,如果企业拒绝发展循环经济则给与企业支持基金k倍的罚款(k>1)。

因此,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政府对于企业应给与适当的支持,比如降低前期资金贷款利率,对于循环经济产品采取减免税收或者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等政策。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企业必将更加积极的发展循环经济。

三、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之二

1、模型描述。从模型一可知,政府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轻环境的压力,应该对产业进行投资。在政府必投资m的前提下,企业可能将所有政府投资全部用于发展循环经济,也有可能挪用部分资金用做它途。为了防止企业挪用资金,政府可以选择对企业进行监管。

假定条件如下:政府用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预算为m,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效用函数为投入资金的线性函数,系数为?兹(?兹>1);政府分享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效用,分享系数为?琢(0

2、模型2的盈利矩阵(见图2)。

在政府监管的情况下,企业如果不挪用资金,则企业的收益来自发展循环经济的分享效用为(1-?琢1)?兹m,而政府的收益则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分享效用扣除监管成本?琢1?兹m-C;如果企业挪用资金,则企业的收益除了部分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分享效用之外,还包括挪用资金的效用,以及因此带来的罚款负效用,即(1-?琢1)(1-?琢2)?兹m+?茁?琢2m-K?琢2m,而政府的收益除了分享效用和监督成本之外,还有罚款而带来的收益?琢1(1-?琢2)?兹m-C+K?琢2m。在政府不监管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很自觉的将所有政府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则政府和企业各自分享循环经济带来的效益;而如果企业偷工减料挪用资金,则政府将承担遗留损失?琢1(1-?琢2)?兹m-L?琢2m。

3、模型分析。在给定政府监督概率为Pg的情况下,企业选择挪用和不挪用资金的预期收益分别是:

在给定企业挪用资金概率为Pe的情况下,政府选择监督和不监督的预期收益分别是:

四、结论与建议

从长远利益而言,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实体,它更多考虑的是眼前的利益。而如果发展循环经济,则必然要拿出一部分用于生产的资金来用于购置发展循环经济的设备以及人员的培训等,这将影响企业的短期利益。因此,为鼓励和促进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政府为鼓励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应从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在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企业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为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资源型产业的进一步衰退,政府必须加大对资源型产业的投入。比如,在前期给与优惠利率贷款,以扶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循环经济产品给与特殊标识,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增大企业循环经济产品的销售量,刺激企业发展;以政府购买或减免税收的形式,资助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

2、政府必须对企业进行监督。资源型企业从粗放的以资源要素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集约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各种困难,为防止企业避难而退,政府应该对企业进行监督。比如对资源型产品设置新的质量标准,将对资源的利用率纳入指标之内;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加大检查密度,定期对其生产过程、企业账目进行审查;对企业挪用资金者加大惩罚力度等。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06JJD790040。)

篇8

一、引言

伴随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排放、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种旧的发展模式已经使我国的能源紧缺问题愈加凸显,环境容量也在大大压缩,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实现利用资源的高效率,并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容量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目的就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环境污染的零排放,以此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实现环境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煤炭工业主要的加工方式为煤炭采掘、洗煤选煤,这两种方式都是以生产为主,重视企业的利润而忽略环境保护。煤炭加工留下大量的煤矸石,这些煤矸石占有大量的土地,并释放有害气体,严重了污染了矿区的生活环境,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因此煤炭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这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路。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煤炭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使之煤炭资源供应紧张,价格迅速上升,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煤炭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过度开采造成巨大的浪费,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因此,要想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的生产,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也是煤炭企业必然走的长期有效的发展之路。鉴于此兖矿集团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煤炭资源的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经济效益好的、资源消耗低的、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模式,使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那就是发展以煤炭、煤化工、煤电铝产业为支点的循环经济,但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主要以下原因:

1.煤炭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项目投入的前期。同时在前期发展中开拓市场需要的时间较长,回报的效益较少,资金回笼比较困难,而在煤炭企业中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渠道并不是十分畅通,高学历的技术人员较少。尽管近几年来煤炭市场较好,经营状况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煤炭工业过去在扩大规模、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和改善矿井环境等方面欠账较多,再加上一些新的项目、新的安全设备更新和加固防护设备等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大。总体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不是十分乐观。仅仅靠煤炭企业自己积累资金,缺少政府的支持来发展循环经济,很难使循环经济取得较大的成效。

2.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目前,因我国的不少煤炭企业受到传统产业的影响,使之资金的投入和开发新技术的力量不足,节约资金、保护环境和综合利用率等方面得不到广泛的重视,又因为煤炭产业是主导产业,煤炭企业加工生产中所需要的科技含量相对来说比较低,这也从一定程度中影响了煤炭企业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资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重视程度也较低。尽管煤炭企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拉长了产品的产业链条,也创造了一些效益。但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生产功效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并没有成为煤炭企业追求的强有力的、长期有效的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而且有不少的煤炭企业仅仅追求煤炭经济的效益和生产的产品的质量,而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使之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支持的力量不够,现在的煤矿环境治理是沿袭“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所以说煤炭企业并没有真正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观点来解决煤炭企业发展的根本性的问题。

3.煤炭企业认识不足。目前,不少煤炭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积极推行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在经济增长方面,由粗放式发展模式正在向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是由于煤炭企业主要侧重于发展经济效益,重视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对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他们之间的矛盾却不够关心,不能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不能主动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多数企业仅仅引入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仅仅从文件上下达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但这些仅仅停留在文字上,不能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也没有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措施。

三、解决对策

1.政府发挥引导支持作用。要想使我国的循环经济模式得到大的发展,政府应该通过优惠政策对煤炭企业给予一些扶持,比如:投资政策、减免税收、技术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等给予一定的帮助。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其次帮助搞好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使煤炭企业引入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并为煤炭企业提供相应得技术支持,在政策上给予奖励扶助,在税收和方面给予优惠等等,这样才能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从而引导煤炭企业自愿、主动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2.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煤炭企业应充分发挥主体攻坚作用

(1)积极创新企业文化,牢固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要想使循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领导干部应首先转变思维模式,改变工作作风,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从而形成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当然这更需要煤炭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只有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9

    1.1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减少污染排放,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企业治理污染排放的方式是从末端控制,即从输出端控制,只是将排污量尽可能达到国家标准,是一种被动的污染治理方式,也是企业的一种负担,形成企业的一项成本,追逐利润的目的使得企业这种防治污染的效果较差。这样,企业缺乏主动防治污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而社会形象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社会形象的缺失会使得企业失去经济效益,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企业从生产的原料方面、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排放,如果说传统的治理污染的方式是“治标”,那么循环经济模式则是“治本”,这种治理方式也不以排污达标为目的,主张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方法、更“绿色”的原料进行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最终实现污染的“零排放”,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

    1.2发展循环经济是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升,在国际市场上,产品市场准入障碍越来越多的不是关税壁垒,而是绿色壁垒。所谓绿色壁垒,就是一些国际组织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政策,对可能形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产品或有可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一定伤害的产品进行管制,进而限制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范围内的自由贸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越来越需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而我国产品在进入世界市场后,越来越多的出现被禁止生产和销售的情况,原因则是产品面临“绿色壁垒”,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减少产品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突破绿色壁垒,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1.3发展循环经济是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增强产品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不再仅仅只考虑生存的问题,而是开始更加关注健康、关注生活环境,逐渐有了绿色消费意识。所谓绿色消费,其含义很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在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迎合人们的需求,适应这一时展的趋势,才有可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

    2现代资源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是现代资源型企业发展的全新模式,也是主要模式。但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企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系统地推进。

    2.1转变观念、增强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前提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是直接的联系,而是一种间接的、长远的、战略的联系,其实践存在一定的难度。现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只有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长久之计,才能使得企业获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只有走循环经济之路,将企业的利益建立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才能使得企业的发展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只有走循环经济之路,企业才有可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反之,企业就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得不到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削弱其核心竞争力。总之,现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就是要强化循环经济意识,转变发展观念和思路。

    2.2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导力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尤其是高端智能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是一些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纺织、服装行业,而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靠大量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投入获得,这些优势也终将随资源的逐渐消耗而逐渐削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依靠循环经济先进的处理技术,使得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循环经济的处理技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污染治理技术,这是循环经济的事后处理模式,主要通过建立净化装置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有毒有害的物质得到净化处理;第二,废物利用,即再利用技术,这是循环经济的过程处理模式,即通过该技术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处理,是一种废弃物再利用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稀缺的问题;第三,清洁生产技术,这是循环经济的事前处理模式,即通过生产技术的改进,实现少量废弃物或无废弃物的生产,是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的方法。

    2.3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是指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科学方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尤其是重污染、高能耗的大型现代工业企业,更要进一步加大生产工艺的技术改进,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因为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完善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持,也是企业提升其竞争力的基础;同时,必须要全面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国人口众多,尤其资源相对匮乏,现代企业是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基础,无论从微观企业还是宏观国家的角度,都必须全面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现代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获取利润,而资源的综合利用也是现代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是提升经济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4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

篇10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

在迄今已经发表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章中,均或多或少地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定义。然而,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范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章并不多。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的综合规划和设计规范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的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而是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的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性生产流程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生产流程,通过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回收废旧物品,重新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可见,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循环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

循环经济强调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是解决目前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经济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提高重复使用率,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提高各类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准则,它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核降低污染,并在产品制造、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三是有利于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加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不稳定因素。而资源型贫困、污染型贫困是三大差别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是发达的地区,产生的污染和废弃物越多。越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遭受的污染越为强烈。西部地区资源的粗放利用不仅没能摆脱贫困,反而带来资源的浪费和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功能互补,提高资源、环境的运行效率,降低发展成本。

(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有某种资源优势就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区域资源分布图与产业分布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同样的投入和工艺管理条件下,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制约,区域自然资源的状况是决定区域经济部门分布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某些自然资源数量越少,对区域生产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可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使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流动型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追求的是速度与效益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尽可能小的一种生态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创新性经济发展模式,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循环经济不仅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体现了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循环经济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佳方式,是促进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基本手段。循环经济是运用知识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来整合和提高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利用效率。

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二)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典型实现形式。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的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设计建立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在产品、原辅材料和废弃物的交换中构建生态产业链,以达到工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资源节约利用,财富高效产出,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低排放的目的。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功能互补

用循环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发展活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功能互补,统筹发展。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环境的退化,建立以市场调节为手段、法律保障为前提、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的,经济发达地区从收益中按适当比例支付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是承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价值性质,是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体现生态价值、连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纽带,也是突出功能互补,降低发展成本,解决相邻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长期要求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偿奉献、安于贫困、抑制经济发展,既不公平,也难以奏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篇11

Abstract: The meaning of circular economy is not only to save resources, reduce pollution, it is a breakthrough for China to seek new economic growth mode, completely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about economic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s a process of exploration, we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promotion law, strengthen the recycling economy pilot work, all-round, multi-level promotion to build a resource-saving,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requires the production way of lif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correct implement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0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从中国资源情况看,发展循环经济有其必然性;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看,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21世纪国际社会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安定祥和的社会。这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短缺资源的使用而产生的利益摩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循环经济是上游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料等成为下游企业的可用物质,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节约了资源,所以循环经济只是制造业的事情。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实际上商业企业、学校、家庭等等每一个社会环节都是循环经济的实施地。不同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从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实施循环经济,才能完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要求消费主体尽可能多次的、多种功能的使用已经购买的产品,其最终的作用也是达到废弃物减量化的目标,就是再利用原则。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的法规,通过立法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自从公布了《国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相应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因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另外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不对称,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信息,一些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缺失,单靠政府推动很难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1)政府层面

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要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

(2)公众层面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公众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做出努力,更要求有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或通过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鼓励单位和个人树立循环经济观念。

(3)技术层面

积极开发绿色技术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技术保障。应加强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包括环境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的开发和建立。通过采用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降到最低水平,实现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五、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1)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不过天然资源水平相对较底,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低,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2)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当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大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总的来说,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六、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措施和对策思考

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促进方兴未艾的循环经济在我国形成特色、得到科学发展。

(1)转变观念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要彻底摒弃那种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倾向,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社会。

(2)搞好规划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和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搞好综合平衡。

(3)调整结构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4)健全法制

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的江河黄砂开采问题,不仅要有水利系统上的立法,而且还要有海事系统、国土资源系统上等多方面的立法健全,统筹兼顾,才能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

(5)完善政策

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

(6)依靠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

(7)强化管理

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做好了,大大有利于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8)宣传教育

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9)加强领导

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百姓的关系,各地区、各有部门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把人、经济与百姓的和谐共存这个核心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好、发展好。

七、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篇12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4-0050-03

作者简介:涂晓菊(1981- ),女,湖北荆州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经济法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涉外经济法。

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经济全球化都迫切要求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与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诸多限制因素,其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的缺位,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必须要有体制力量的推动,要有法律机制的引入和法律的稳定性保障。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方位的行政法、经济法以及民法等法律部门的有效嵌入。其中,经济法规范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则和行为模式,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协调经济与社会良性运行具有最为重要作用,是构建循环经济法律机制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国家相比,机制滞后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推动机制紊乱。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不同,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战略上,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比较暧昧甚至是消极的;环保部门比较积极,比较努力,而经济部门则比较消极,比较松懈。[1]所以,尽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但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却不大,循环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一个薄弱的环节。这就需要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整合不同政府部门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的战略选择,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第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动力缺失,缺乏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及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仅仅有政府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充分参与。因而,从市场规制法的角度来建立有效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运行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社会动员机制缺乏。一方面我国公众由于信息机制不畅通,很难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这就很容易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保障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社会机制的滞后迫切需要我们从法律的层面尤其是从经济法的角度建立有效的法律机制来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机制构建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为重要的经验就是立法先行,以法律促进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制定相关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法律机制。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一个先天性不足就是缺乏法律、法规的规制。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行政部门的有力支持和引导,这就离不开行政法的有效规范。民法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法律部门,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微观导向方面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公共性经济关系的社会责任本位法和社会整体利益法,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是甚为契合的。要僭越循环经济的诸多限制因素,必须有法律机制的有效介入和规制,尤其是经济法部门的调控和保障性作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以经济法为核心的完善的法律机制。

1 宏观调控法――建立循环性社会国家行动机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的一个基本手段。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宏观调控法,从根本上来说是在于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时存在着缺陷。宏观调控法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核心,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解决部门之间或地区之间利益冲突,正确处理国民经济中重大经济关系的法律依据,是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法。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的基本要旨是,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为解决市场缺陷,政府应在法律的规范和促进下,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有效发挥政府的宏观导向作用,充分运用行政、经济、财政等手段,规范循环经济发展,保障可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法与投资法。产业法是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公共性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产业法的目标就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为本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及通过政府对生产组织关系的协调与调整,实现产业组织协调目标,以建立良好的产业活动秩序,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产业环境。[2]目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在法律层面上,抓紧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重点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至关重要。投资是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利益而依法垫付和使用货币或其他资源进而转化为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的活动。投资是扩大再生产、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措施,对投资的有效引导和管理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我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有政府的大量投资。在《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中纳入政府扶持和财政信贷鼓励制度,促进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财税法。税收和财政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国家通过征税实现了社会收入的再一次调节,影响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行为方式和经济决策,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认为,解决环境污染,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污染方强行征收与其逃避的成本或未负担的费用相当的税金。然而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尤其是财税制度安排中却有诸多地方制约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更高比例的税,阻碍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3]再者,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最后,我国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政策亦存在着严重缺位。因而在《清洁生产促进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中纳入政府财政扶持和税收经济刺激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2 市场规制法――建立循环性社会生产机制。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仅靠市场本身努力想要解决自身缺陷问题是不可能的。市场本身存在着缺陷,需要法律的规制。市场规制法的产生主要就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作为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有序、高效的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市场规制法是为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发挥市场规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政府规制行为,实现市场经济稳定、有序、高效、可持续向前发展的目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构促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是调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产品质量法作为一种规制市场秩序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律规范,要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产品生产起着重要的关键性作用。要保证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促使全社会加快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排污,提高社会产品的环保水平和循环率,产品质量法的保障作用至关重要。鉴于此,我们应在《产品质量法》中纳入新的包括环保指标的质量标准,促使企业把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总体的创新、开发和经营战略中,自觉地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施清洁生产,引导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消费和市场行为,结合科技界开展科学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

第二,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法,就是调整关于政府采购而引起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有义务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为了满足这个需要,政府必须进行采购行为。政府采购,即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最大的消费者,其采购支出的数额十分巨大。目前,政府采购制度在各国实行越来越普遍,并且已经成为协调各国经济的重要内容。譬如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日本就制定了《绿色采购法》,以刺激和拉动本国绿色消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各国的普遍做法对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可持续发展法――建立循环性社会参与机制。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完全契合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从主体的视阈审视,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自觉的经济形态。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宏观导向和企业的中观支持,更需要广大公众共同努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如法国规定,资源回收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人每年要回收4公斤的电子垃圾;日本大阪市结合城市美化宣传活动,每年9月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并向100万户家庭发放介绍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防止过量包装,鼓励绿色购物激励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同样需要从法律的层面上来充分调动和保障广大公众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来。特别是要提倡绿色消费观和价值观,使公众自觉自愿地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提高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使其自觉地购买环境友好产品,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