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28: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区域循环经济实际上是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重大实践探索,在空间层面上具有重要的应用实践意义。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有制度的支持,为了适应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也必然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创新,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度创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方面的问题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加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理论和内容
1.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理论
一切创新活动都需要制度的保障以及制度创新的持续激励和约束,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也必然需要以制度化的方式使其得以固化,充分发挥制度的额作用,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制度创新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一是均衡与非均衡理论,均衡包括变量均衡和行为均衡,前者指的是对立变量达到一种均等状态,后者指的是对立力量达到一种均势状态,制度均衡就是在均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制度结构处于一种相对满足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改变现行制度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没有强硬的举措,很难对现行制度进行改变,也就是说,制度创新实际上是在经历一场复杂且艰难的博弈过程;非均衡理论与均衡理论正好相反,制度非均衡体现为对现行制度结构的一种不满足状态,并试图进行进行改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度非均衡是一种常态,就循环经济而言,其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其制度就经常处于不均衡状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制度创新。
二是制度创新的供求理论,供求理论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制度创新也要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并由不同的主导方面来对制度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供给主导型创新和需求诱致型创新,供给主导型制度创新是通过政府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引入,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体现为权力中心具有创新的主观意愿或具备提供制度创新的能力;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是在市场活动潜在利益的诱发下,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具有创新目标明确、决策自主、过程更为经济的特点,需求的变动是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为了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三是制度创新的产权和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包括演进和人力资本两部分内容,产权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演进理论反映的本质就是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则是在特定制度下对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约束,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产权的保护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得以实现,国家可以强制性实现产权,同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来组织产权制度的建立。由此可见,国家力量发挥积极或是消极的作用会直接关系到产权制度的效率,国家积极发挥其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作用。
2.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
循环经济制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以及各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补充,通过发挥激励、约束、统筹、内化等功能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包括诱因、主体选择、原则和框架等四部分内容:首先是制度创新的诱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关心的是自身利润的实现,很少关心社会成本,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将经济行为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其次是制度创新的主体选择,制度创新的直接承担者应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制度创新也必然要从这三个层次进行,但是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也要认识到不同层次所处的不同地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应是政府,实施制度创新也必须是政府行为;再次是制度创新的原则,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制度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动态性、整体性、实效性以及3R原则(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最后是制度创新的框架,制度创新是对社会利益分配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实现新的规制管理,这就需要对有关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进行重新梳理,明确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观,以便达成社会共识。
二、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1.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我国的循环经济起步较晚,但是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较快,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指导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出台了一些旨在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推进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时机已经成熟,结合我国的额实际国情,初步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根据国家的区域开发战略,实施了梯级开发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其基础则是产业的生态化,但是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势必会受到当前经济体制环境的制约,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是非均衡性发展,由于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区域开发战略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西部,东、中、西部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现阶段还很难实现对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整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市场主体的动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致使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一直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在统一管制价格背景下,生产成本并不受到重视,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也不积极,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并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另一方面是环境税收政策的缺陷,现行的环境税收政策主要针对自然资源的收益,重点在于调节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并不是为了促进市场主体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难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从目前的约束手段来看,效用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管制效率有待提升,我国现行的旨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比较多,如循环经济促进法、水土保持法等,但是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相关的配套措施难以发挥实效;另一方面是产权交易市场有待完善,产权问题通常涉及的层面比较多,在循环经济中体现得比较复杂,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然资源交易权等相关制度缺少发挥作用的空间,常态制度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比较大。此外,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政府方面的推动机制还是社会公众方面的参与机制,都还没有形成,制度的落后和创新性不足,严重限制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实现途径
1.强化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创新
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解决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其重点在于改革和创新现行的资源产权制度,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而外部因素是可以通过相适宜的制度设立来克服。现阶段,产权制度混乱、配置不当难以对滥用资源的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致使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产权制度的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则是要突出对所有权的集中管理,加强产权市场制度建设,具体实现途径如下: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经济公共产权规制模式,公共产权规制模式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首先要保证环境资源产权的市场化,此外还要使其使用权和经营权获得市场化,打破“公营”、“公用”的运行范式,并启动相关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
2.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在于能够使资源的使用者在对资源合理、合法利用中获得相应的补偿,从中受益。生态补偿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具体的补偿形式有三种:其一,国家财政补偿,如国家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财政补偿;其二,项目支持,国家对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实现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其三,征收补偿税费,打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渠道,确保资金运作的市场化和规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补偿”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平衡各方利益以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多个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3.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并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要借助国家层面的强制性措施,主要体现为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在倡导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立法,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加强对当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对环境保护、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循环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设置专门的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税种,充分发挥税收的协调作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有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引导企业开发循环再生资源,鼓励消费者使用循环产品,对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社会消费等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激励和约束作用。
4.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
从宏观层面来审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对环境效益的评价,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此,有必要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重视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创新,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结论
综上所述,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其在现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这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经过反思后提出来的,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创新,而在现阶段,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框架,有利于推动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建光.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9,13(4):175-17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13-02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
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或区域发展基础之上的循环经济系统,区域循环经济不能背离区域发展的规律,而须与区域经济规律相一致。区域循环经济又须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以物质和能量的自然流动为基线,构造其产业结构,促进物质资源的循环。
区域循环经济是一个由企业、产业、工业园、城市、政府、消费者等众多主体要素参与和组成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复杂巨系统,主要包括区域产业体系、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该系统通过区域内和跨区域的物质、能量、信息、资源、废弃物的分层循环流动和交换,使主体要素间发生相互作用和关联,形成和优化区内循环和区际循环的系统结构;通过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各种产业生态链,实现产业循环发展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耦合功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通过公共设施和支持服务机构把区域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通过科学设计区域间的空间立体网络,加强区域内外的交流和联系,实现循环经济规模效益的需要和解决区域性项目的需要。
东北三省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在观念上都可以被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三省之间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联系,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东北地区三个省份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具有相同的产业结构,并在经济发展方面同样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资源枯竭等相似的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但是,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正面临着资源消耗大、资源浪费严重,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现象。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满足这一目标要求的自然资源储备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使原材料最大限度的转化为产品,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又可以通过改造设备和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可持续发展对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容量持续承载的要求。因此,应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东北老工业基地过去发展所走的道路是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但是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的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的经济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同时,减少废气物的排放,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这样,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了环境保护。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以原材料、资源加工为主的重工业为主?熏农业占的比重很大,“靠天吃饭”现象仍很严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方式,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三个产业中存在的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三高”行业,使经济产业和环境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不仅仅是传统经济基础上增加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更是要带动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强,这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困难,产生了许多失业人员,这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会增加就业岗位。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求企业要走向世界,然而贸易壁垒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阻力。近年来,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绿色壁垒”成为一个主要的壁垒。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1400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并可能成为“技术贸易壁垒”,为获得认证的企业将有可能被外国政府禁止进口,同时外国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环保形象,终止与物证企业的生意往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由于长期粗放型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这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出口主要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循环经济的实施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方方面面,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的构建,可以引导循环经济的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目前,应该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再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制定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了解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
(二)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除了在法律法规中体现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外,也应该运用价格、税收、财力、信贷、收费、保险、转移支付等方法,引导企业自愿发展循环经济。
(三)建立循环经济执法检查机制
东北老工业基地各企业、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执法责任,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维护法律的权威。组织专项检查,加强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执法检查和监督。
(四)建立有利于发挥各部门合力的循环经济推进机制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带头作用,积极鼓励与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参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使全民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的社会消费模式,营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而使循环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建设环境产业市场,发挥市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
循环经济是以环境产业为其产业和技术支柱的,所以大力发展环境产业,会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环境产业市场,关键是充分利用环境企业的成本―效益型的驱动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依靠科技,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这些先进的载体――设备、技术的开发和更新。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具有研发环保设备和技术的条件,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环保设备和技术的需求扩大,这就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在技术上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六)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和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通过ISO 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
传统线形经济不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才是理智选择。但这决不是说一夜之间循环经济就主导了人们的思想,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由于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形经济的变革,因此,必须要改变人们的认识和思想观念。但是发展循环经济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一些地方、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实践中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片面追求政绩观。第二,对循环经济概念泛化和任意夸大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武断地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最终实现“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错误地认为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概念。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不完善
推进循环经济还存在制度安排上的缺位。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演进的,制度变迁包括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制度演进中存在着“路径依赖”,即制度的演进一旦走某一条路径,就会沿着既定路线和方向发展,且会得到自我强化。但在制度上却没有奖励和惩罚机制引导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些经济政策在实施上反而在引导浪费资源。同时,由于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导致行业过度竞争,为抵御恶性竞争,防止假冒伪劣,使许多企业过度包装其产品,甚至使用一次性包装。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但在某种意义上两者却不等同。在两者的关系中,学者们各持观点。在《实施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王志宏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在《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研究》一文中李大全认为: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可持续发展得以体现。还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即研究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目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所有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滞后
目前,中国循环经济的技术滞后,许多重点行业与先进国家相比,单位产品耗水、耗能大,原料产出率、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再生能源回收再利用率都很低,这种粗放型生产工艺不仅大量消耗资源,且排出大量废弃物,在末端治理时需要更大投入。这些问题都是现有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因此,必须开展重点行业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由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再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等6类技术构成。此外,还有指导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系统优化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但是,目前,在这些技术方面,中国可利用的现成技术并不多。中国需要在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上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专家对此形成了共识,与国外废弃物利用技术先进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
二、基于循环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普及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介绍德、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和成功经验,使人们树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生活中反对铺张奢侈。生活垃圾的分类放置、分类收集,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要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公共道德准则。
(二)完善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突破单一决策模式和管理的条块分割,以体制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建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建立城市各个中心部门的综合决策与管理制度,制定规范的综合决策程序,明确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协调政府各级部门在实施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综合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以及自然资源开发规划的管理工作,建立循环经济的定量考核制度,城市核心部门对下属各级行政首长实行规划实施相关的定量考核制度,根据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标准,组织制定、调整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办法,并将此作为衡量行政首长政绩的主要表现。
(三)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首先,加紧制订循环经济基本法。这部法律应当规范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规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政策导向,为制定循环经济政策确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二,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制定专项法奠定基础。第三,规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手段。第四,规定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准入原则等。其次,修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一些原则性规定已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有必要对《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将从源头预防废弃物和污染的产生、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纳入其中。不仅可以起到政策宣传作用,也是循环经济立法的依据,对推动循环经济立法、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广东省在一直面临着保持较高经济增速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持广东省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背景,本文全面分析了广东省资源拥有量及消耗情况、资源再生利用和环境发展现状,并针对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促进广东省循环经济的不断革新与进步。
一、广东省循环经济现状分析
(一)资源拥有量和能源消耗
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但同时也是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省份,无论是资源总量还是人均资源总量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从表1和表2可知,全省国土资源占比和主要资源的比重都相对较低,大部分资源需要从外省调入。
从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广东省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速度很快,2015年的标准煤消耗量是2000年的3.21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09%。其中原煤消耗量均比其他能源消耗大,占能源消耗总量的一半,能量消耗结构不合理。
(二)资源再生利用情况
从表4分析可以得知,其他几个省份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都均在95%左右,广东省的固废处理情况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反映了广东省再生循环利用产业还是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近十年以来,广东省投入了大量的经济要素,并且注重于生产型工程的建设,而忽略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因而导致了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三)从环境保护发展现状来看
广东省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引起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省内90%的地级市酸雨率达到54.5%。据统计,广东二氧化硫、酸雨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总量达到GDP的2%。从表5可以看出,广东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反映出广东经济虽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面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繁重。
二、广东省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保障,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相关产业、技术、土地、信贷等政策支持。二是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处于局部和分散的状态。三是一些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实施。四是社会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
(一)实行各种激励扶持政策,建设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管理体系
1.把循环经济的理念渗透到全省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实行“绿色税收转型”,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鼓励通过以旧换新、押金等方式回收废物,切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政府安排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统筹发展,不断加强组织协调与合作力度,进一步推进广东省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废弃资源与管理信息系统
1.加强对自然资源集约利用和再生资源循环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加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2.建立废弃资源交换与信息管理制,促进工业企业废物交换与资源循环化利用,加强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企I利用和借助网上的信息开展交易活动,政府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做到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快速,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省各级宣传部门应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大力宣扬国家及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全面推广普及循环经济基本知识,向社会宣传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信息,开展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活动,增强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提倡绿色消费观和价值观。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的广东省循环经济规划问题研究”(KKC14305B)
参考文献:
[1]郭艳华.现状与对策: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J].科技与经济,2008(2).
[2]孙文营.深化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J].探索与争鸣,2005(11).
[3]广东省经贸委.印发2006年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通知(粤经贸环资〔2006〕229 号).
[4]国家统计局.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5]广东省统计局.2015年广东统计年鉴[M].广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6]郭艳华.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思考[J].环境,2007(1).
[7]贾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