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28: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小学教育方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现行学校教育体系中。中小学教育至关重要。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中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获取持续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质量,同时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中小学教育质量水平影响社会人力资本素质与整体国民素质,长远来讲更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梦的实现。
二、中小学校长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引下,中小学校长应在各类课程教学和各项校园活动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教育,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教育要发展,观念是引领。作为学校管理者,中小学校长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实情,明确自身职责和学校职能定位,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因材施教,充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保障。中小学校长应在依法治校思想的指引下,科学制订学校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建立并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依据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立相关机构,在制度层面上保障每位学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具体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要做到事事有依据,管理无死角,以制度保公平,以制度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119
一、相关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都存在渐进的过程,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1. 国外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国外教育督导评价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发达国家的教育督导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研究时间早、督导规范、体系完整、专业水平较高。近年来,国外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由硬件达标转向软件管理。上个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对于教育的评价还停留在办学条件的评价。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外教育督导评价指标逐渐侧重于办学绩效,指标体系逐渐演化为以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学习质量为主。(2)评价内容逐步全面化。英国督导评价的起点也是教育经费,后来才逐渐发展为对于办学、教师的督导。随着理论的发展,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不断完善,逐渐趋于系统化、全面化。(3)评价的核心由学生的学业转向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曾几何时,国外如当今中国一样,以学业论英雄,把学生学业作为评价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开始关注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
2. 国内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我国对于教育督导评价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这个阶段的评价主要是由上级政府根据对学校的评价结果完成对于下级政府的评价。而对于学校的评价则主要针对学生入学及达标情况、经费投入及办学条件,评价指标体系更多的是对于硬件条件的关注,这一时期的教学督导评价是低层次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兴起了发展性评价热,这种评价的权利、主体及内容都是学校。通过分析各地的评价发现,发展性评价是以组织基础和自主发展为基础的,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性指标和自主性指标,但缺少有关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部分学者把研究范围扩展至学校质量达标领域,更加突出有关质量的核心指标。但是,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其在认识、技术、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对于指标的设定也不够科学。2012年,国家教育督导办正式颁布《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促进了我国教育均衡化发展,教育督导评价也得到更好的实施。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以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评价对象略显单一,评价指标缺少教育督导评价的核心指标,增值性指标不够突出。
二、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内外关于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的对比,进一步凸显我国现阶段在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不足。以下从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间逻辑关系三个方面,对中小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阐述,以期完善旧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督导制度的落实。
1. 构建原则
(1)整体性原则。复杂系统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后期,是时代潮流下科学发展的产物。其迅速发展,逐渐影响到政治、科技、文化、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依据复杂系统理论,中小学教育督导是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内部元素或者子系统间的非线性作用,使得该复杂系统不断完成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最终达到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教育督导条例》明确指出:“教育督导的内容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即“督学”与“督政”并重,这就要求在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时,从整体出发,全面、客观的进行指标梳理。
(2)过程性原则。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教育学家Nuttall和Clift正式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该理论要求以教育的发展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目标,通过协调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关系,建立评价过程,强调过程对于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得到教育各界的普遍关注。在中小学教育督导过程中,依据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按照过程性原则,构建面向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中小学教育督导实现过程化管理,依据指标体系的评价促进了教育潜能的最大化挖掘。
(3)实效性原则。管理学大师Peter・Drucker提出了管理效能理论,该理论综合反应了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所表现的能力和获得的管理效率。根据该理论,中小学教育督导应关注学校发展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对于中小学教育督导应按照实效性原则,制定具有实效的评价指标,对督导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效能评价。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力求与实际紧密贴合,同时需要考虑评价指标是否可以量化及其可行性。
(4)一致性原则。评价的价值取向决定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是对这种说法的最好诠释。任何关于教育督导的评价指标体系都需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按照一致性原则,平衡指标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以社会核心理念作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性方针。
2. 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前文对于国内外关于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我们发现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通过国外的指标体系得出了一些启示。本文的指标体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结合构建原t搭建完成的。其中,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以及39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在本文的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了“督政”与“督学”并重、家长与学生的参与。
3. 指标间逻辑关系
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方向、管理效能、教育效能、学生发展等一级指标,及它们各自涵盖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指标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如图1所示。
三、指标体系具体实施
1. 实施主体
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主体可以分为被督导者与督导者以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其作用越来越受到被评价者的重视。被评价者通过自我评价过程,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问题,放大优点、反思问题,将教学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2)他人评价。教育督导部门依据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对被督导者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2. 实施程序
在《教育督导条例》实施的背景下,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后,在教育督导过程中应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程序获取值信赖的评价所需的信息,以帮助评价者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教育督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最终的评价结果。由于英国和美国关于教育督导已有很长的实践史,本文在制定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程序时有所借鉴。
一般实施程序包括:下发方案学校申报下发通知学校自评综合督导通报结果整改复评。首先,督导部门制定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后,向学校下发督导评价方案,然后学校根据所发方案结合自身情况申报教育督导评价,督导部门再依据学校通知及其实际情况下发有关评估时间、所需材料的通知。在接到通知后,学校根据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自我评价,然后督导部门根据材料进行综合督导,最后督导部门对评价结果进行通报,再对整改过后的学校进行复评。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选题指南
1、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研究
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优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课程现代化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改革普通高中课程适应办学模式多样化的研究。
2、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方法论的实验与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各种教材(特别是地方教材)应用研究。
3、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
计算机辅助(整合)学科教学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研究。
4、教学管理研究
学科教学评价研究;教师工作评价研究;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5、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研究;儿童潜能开发研究;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6、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目标要求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及途径的研究;先进教师选拔与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前期论证
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1)明确研究方向;(2)周详研究计划;(3)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
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是完成八个要素的推敲,它们分别是:
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
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南京市教研室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三期)重点课题“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立项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其中主题词“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定语“初中”和“语文”,技术说明“教学模式的研究”,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
2、目的的论证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目的是以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单元为依托,以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为主线,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的一种开发性的单元教学模式。其理论价值是以构想体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习心理学,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建构主义等为支撑。其实践意义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责任和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二十多年语文单元教学模式的背景,我国语文教学中接受式教学、分析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模式几乎一统天下,长期陷入“高投入低消率”的怪圈,语文教改不从宏观上着眼,仅仅停留在一技一法的改革上显然是不行的背景。另外,借鉴了河北省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和构建的“一体两翼”(“一体”指课堂教学,“两翼”指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环境)的框架以及宜昌市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加深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
4、基础论证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除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以外,还包括课题组的工作环境情况等。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成员均是南京市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另一方面是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二期)重点课题“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深拓宽的。
5、内容设计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八课型”,“八课型”也就是子课题。“八课型”是指“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
作文课”“测评课”几个部分,每一个课型均有学校课题组分别研究形成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模式)。最终构成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主体内容。
6、步骤设计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
7、方法设计指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
8、成果设计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师和学生)、教学案例集、制作(光碟、教学具)等。
三、中小学教学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怎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标准,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调查方式
我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探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农村义务教育建言献策。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1.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2%的比例,然而就这2%绝大部分都投入到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官员政绩思想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开展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能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学成了空想。
2.师资力量薄弱。乡村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
3.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县乡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年终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加薪,于是老师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延长时间。有道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
4.德育教育令人堪忧。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盗,出入网吧,侮辱师生。
5.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都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6.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而流失的主要原因。
7.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缺乏家长关爱。
四.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1.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来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范学校、盲聋哑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教学研究机构、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
第四条特级教师的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社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一贯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具有中小学校高级教师职务。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的、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精通业务,严谨治学,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显著。或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方面有突出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并取得显著成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于创新或在教学法研究、教材建设中成绩卓著。在当地教育界有声望。
(三)在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显著贡献。
第五条评选特级教师工作应有计划、经常性地进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职特级教师总数一般控制在中小学教师总数的千万之一点五以内。评选的重点是在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
第六条评选特级教师的程序:
(一)在学校组织教师酝酿提名的基础上,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可在适当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全面考核,确定推荐人选,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地(市)、县的推荐人选审核后,送交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特级教师、对中小学教育有研究的专家、校长组成的评审组织评审。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特级教师评审组织的意见确定正式人选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七条授予特级教师称号,颁发特级教师证书,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庆祝教师节大会上进行。要采用多种形式宣传特级教师的优秀事迹,推广特级教师的先进经验。
第八条特级教师享受特级教师津贴,每人每月80元,退休后继续享受,数额不减。中小学民办教师评选为特级教师的,享受同样津贴。所需经费由教育事业费列支。
第九条特级教师要模范地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提出改进办法;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提高年轻教师。
特级教师应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并向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汇报。
第十条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为特级教师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要支持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育科学研究。要积极为特级教师的学习提高和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方便。
可为年龄较大、教育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特级教师,选派有事业心、肯钻研的年轻教师做助手,协助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帮助他们总结、整理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特级教师一般不宜兼任过多的社会职务,以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第十一条特级教师退休后,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可返聘继续从事教材编写、培养教师和其他有关工作。
第十二条特级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特级教师称号:
(一)在评选特级教师工作中弄虚作假,不符合特级教师条件的;
(二)受到肃压政治权利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
(三)其他应予撤销称号的。
第十三条特级教师调离中小学教育系统,其称号自行取消;取消、撤销称号,与称号有关的待遇即行中止。
主管单位:广西教育杂志社
主办单位:广西教育杂志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32开
国际刊号:1008-8792
国内刊号:45-1317/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主管单位:广西教育杂志社
主办单位:广西教育杂志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32开
国际刊号:1008-8792
国内刊号:45-1317/G4
邮发代号:48-10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五育并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相契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在对五育并举和基础教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的论述基础上重点探讨五育并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核心概念界定
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基础,在《辞海》的注释中,其本义是指“建筑物的根脚”,其比喻义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基础教育”,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一般是指中、小学教育。
二、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充分肯定和突出强调,说明了基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多年来的教育工作实践也使我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中小学阶段是为人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大军的“双重任务”。从根本上说,基础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奠定基础,是为我们祖国繁荣富强、发达兴旺造就数以亿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三、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七条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的这段话,对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办学要求:这就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实现《纲要》的要求,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在基础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一育既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定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体。
四、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第一,使学生体力和智力同时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第二,使学生的才能和兴趣可以获得充分、多方面的发展。
第三,使学生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导向是科学、合理的,可是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却成为了应试教育的遮羞布,学生要成绩、家长要成绩、学校要成绩,逼着老师也不得不要成绩,成绩代表一切,分分学生的命根时代并没有真正终结。如果不彻底改变现行的应该教育体制,那五育并举并不可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改革课程设置,加快全人教育进程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课程表中设置的课是科学的,但是不排除有的学校阳奉阴违,使得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形同虚设。因此,应设置文化课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劳动实践课。以文化基础课为重点,其他两种课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四)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全人教育的实施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教师不仅要“解惑”,更要“传道”;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获取知识;不仅要“授业”,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五育并举有心动,更要有行动。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全人教育的实施。
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能力。这是21世纪的需要,并不是对现行教育体制、教育方针的否定。同志曾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教育任重道远,要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上,使学生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把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做到坚持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统一。造就一个独立自主、有个性、有热情、有尊严、有知识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远程教育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无异于思想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远程教育引导教师走上现代化教学之路,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教育动态》、《课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动态》和《课程改革》栏目使我们可以把握教育动态,了解同类教材的不同教学形式,了解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评价、课程结构方面的内容,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先进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谋求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手段。
三、利用《同步学堂》,组织常规教学
《同步学堂》栏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全部课程内容,运用媒体播放程序,全部由特级教师授课,内容丰富,知识全面,结构合理,深受学生喜爱
四、利用《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栏目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内容,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正确和灵活运用这些资源来辅助教学,多媒体课堂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效果好多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36-01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在国家方面还是各位家长方面,教育都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开始进入课堂,逐步渗透到教育当中,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教育的发展,是与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向一致的。随着社会以及教育改革的发展,在中小学中大力发展信息教育,不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成为培养人们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一、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
在2000年,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我国各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教育进行了改革,大力推进信息教育,让信息教育走进课堂,在中小学教育当中得到普遍发展。但由于信息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发展不充分。所以,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信息教育的发展。通过对我国信息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的信息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育观念保守,很多学生及家长不赞同信息教育进入课堂。
在我国,信息教育普及时间短,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保守,导致学生以及家长对信息教育存在着一些偏见。在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知里,信息技术就是在电脑上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这种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对信息教育存在偏见,也就阻碍了信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当中的发展。
2、教育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以及信息教育设备资源不达标。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不足,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且,很多教师在信息教育方面的知识力量不足,不懂得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当中,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即使有专业的教师,也会因为在学校得不到重视以及收入较低而流失。
3、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
在我国的教育当中,大多数教学机构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当中,多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很难再教学方法上做出创新。而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以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成果大打折扣。
二、针对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做出几点思考。
面对中小学信息教育当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育机构以及教学工作人员应当进行反思,认清问题出现的原因,采用合理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下面就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学校和学生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对信息教育加强重视。
虽然信息教育没有加入到大型重要考试当中,更不能直接决定学生的升学情况,但不能因此就不重视信息教育。在教育当中,无论是学校、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应当变升学目标为能力目标,树立一种能力主导升学的教育观念,在学校和教师方面,应当认识到,信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相关能力至关重要。
2、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确保师资力量以及信息设备力量。
在信息教育当中,师资力量包括软件力量和硬件力量。硬件力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多媒体教室、互联网等,而软件力量就是指教师力量。人们对于硬件力量已经达成共识,但对软件力量的认知并不深入。作为新兴课程的主要教学力量,教学机构给予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都有待提高。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师资力量,最基本的措施就是提高教师的地位和薪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等环境。当然,教师自身也应当做出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机会参加专业性的培训,很多教师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低档次的教学培训。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部门加大投资力度,让教师在工作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加专业的培训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
3、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中心。
除了以上这些外部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措施,还应该从学生主体的因素出发,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显示,学生对课堂没兴趣的大部分原因是: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甚至不及学生自己在网络上得到的知识有趣,这就导致学生对于课堂学习没有兴趣。基于这个原因,需要教师对于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在现在看来是非常不科学而且会让学生没有兴趣的。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科的现状和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结合中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特点,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爱上学习,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以及几点思考展开了论述,分析了在当代社会中,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教育面对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教育走进课堂是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不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生家长,都必须重视信息教育,否则,影响的将是每个孩子的未来。
【作者简介】 罗贤宝,老河口市洪山嘴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襄阳市骨干教师。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改进美育教学,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也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对照《决定》和《意见》精神,我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去尝试与实践。
我市中小学教育不仅存在教育评价手段过于单一等问题,还存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相互脱节的现象。高中埋怨初中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送入高中的学生质量不高,学生在高中没有发展潜力;初中指责小学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和养成教育教育的落实,过早地分化出大量的后进生。而小学并不理会初中的指责,初中也同样不理会高中的意见。这就造成了三个学段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直接影响老河口“教育梦”的实现。2013年3月,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勇同志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现状作了深刻剖析,提出建立“倒评机制”的观点,切中要害,发人深思。
众所周知,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结合我市的教育实际,在推行以教育局为主体的综合评价和学校自我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以高中为主体评价各初中、以初中为主体评价生源地各小学的倒评模式,可以有机整合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这样各初中必将考虑按照高中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合理安排本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各小学也必将考虑按照初中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合理安排本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此,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必将为全市初中的教育质量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更高质量的初中教育必将助推我市的高中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全市教育一盘棋,振兴老河口教育的梦想才可能实现。
2013年秋,洪山嘴中学(简称我校,下同)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制定养成教育考核细则,组织养成教育周考核、月总结、期末考评等活动,基本形成了一套养成教育的落实和考评机制,学生的养成教育评价结果将纳入教师的学期绩效工资考核之中;同时,我们正逐步推广在各班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现结合我校的一些实际做法,提出关于在全市推行倒评机制的一些设想。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 综合性评价原则: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
2. 集体性评价原则:通过考查学生群体评价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结果不针对个人。
3. 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原则:以学校各职能部门考核学生群体的他评方式为主,同时参考学生对照考评细则进行的自我评价,两部分以不同的权重相加为综合评价结果。
4. 发展性评价原则:评价中体现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关注;评价方式上不仅关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结果,而且更加关注学校进步和努力的程度。
二、评价方法
1. 建议首先由初中制定考评生源地小学教育质量的倒评细则,依据细则引导小学培养出符合自己期望的学生;高中结合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评初中教育质量亦需拟定出相应的倒评细则,以指导各初中学校为高中输送优质的学生。当然,教育局可以对倒评细则的拟定给予宏观的指导意见,或者,在各校意见的基础上拟定统一的倒评细则。
2. 主要通过测试、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评价,辅之以现场观察、个别访谈等多种评价方式。这就要求相关参评和被评学校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考查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身心发展水平等指标,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等成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评价的前期准备
1. 建立倒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各项指标考核小组,组建各班级的考评小组等组织机构,对倒评工作进行领导、组织和具体实施。
2. 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切实转变当前以学习成绩为主的教育观和评价观,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测试卷、调查问卷、及相关指标的考评细则,并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指导师生共同提高的一个过程。
3. 推行并落实养成教育,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养成教育考核评价方法,其考评过程和结果是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的内容应涵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包括学校的养成教育评价、参加活动的记录、取得的点滴成绩等。这将作为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身心发展水平等指标考核的重要资料。
四、考评程序
1. 开学第一个月(9月份),学校通过学生自评、书面测试、问卷调查、班组评议、现场观察等多种形式对新生进行考核评价,月末汇总分析,结果视为基础性评价,作为生源地学校的评价成绩的80%。
2. 此后三年中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包括毕业综合成绩),汇总后视为发展性评价(或者称之为“增值评价”),作为生源地学校的教育评价成绩的20%。
3. 分两个阶段分别把以上结果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反馈给被倒评的学校,指导被评学校的教育教学。
五、考评细则
1. 初中倒评小学考评细则。
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以等级方式呈现的评价项目按照一定的权重折算成数据,五个大项的数据再按以上权重折算后汇总,成为最终评价结果。反馈给低学段学校的评价报告不仅有数据,而且亦将此数据得来的依据(评价过程)予以详细说明,以引导他们搞好相应的教学工作,切实加强薄弱环节。
考评等级的数据折算可考虑以下方案:
方案一:单项考评得分=单项考评中学生群体的A等率×100+B等率×50-C等率×100
方案二:单项考评得分=单项考评中学生群体的A等率×100+B等率×50
2. 高中对初中的倒评细则,应在充分体现《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市优质生源大量流失的现状和高中的实际需要进行制定,应考虑把各初中送入高中的学生学习水平、流失到我市以外的优生比例以及高考中来自不同初中学生的上线率等指标纳入到对初中的倒评中,促使全市初中将优质学生送入我市高中,进而提高高中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考评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考评中过于注重甄别的做法不可取。考评的目的在于引领和指导教育教学,应以鼓励和引导为指导思想,让优秀成为多数。
2. 考评中突出学生个体的做法不可取。考评工作以学生为考评对象,是对学生群体的综合分析来考评学校的教育教学。
3. 考评中疏于宣传学习的做法不可取。考评虽是对生源地学校的考评,却也必将对学生在校的继续学习和生活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宣传学习能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对的,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养成教育的考试就是一场事先让师生知晓标准答案的考试,考评前的宣传就是重要的导向。
1、镇教研中心负责对本镇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要对各校的质量监控、评价给予指导和检查,对各校教研组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对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实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单元过关”、“段考”等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作用,促使各校均衡发展。
2、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中小学贯彻教育方针的情况、课程开设情况和综合素质平定工作进行指导和抽查。
3、镇教研中心教研员要不断深入基层学校,了解各校教学教研情况,深入课堂听、评课,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关指导。教研员每期听课不少于50节。
4、镇教研中心每期组织各校同头课教师进行大规模教研活动2—3次,重点对教材、教法、教学进度、重点、难点、考评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交流,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校际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全镇教育均衡发展。
5、依据市教体局“千分考核”中有关教学质量的内容,对各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
6、每学年评选一次“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
7、每学期组织各中小学进行1—2次质量抽测,对各校的教学质量适时监控、适时指导。
8、每学期对各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做出监控评价报告,同时上报教育科和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二、学校职责
1、学校要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保证按要求开足、开全规定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2、校级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报告册的作用,认真搞好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3、学期初,学校要制订各种教育教学计划和各种制度,如:教师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评价制度、教师反思制度等。做到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学期结束要及时归档保存。
4、学校要制订教研组工作目标和班级管理目标,对教研组及班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和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平时材料的收集和保存。
5、校内学科组要切实加强校本教研工作,实现同年级、同学科的同步互动,做到教案课时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学生作业内容统一、单元测试统一,努力营造一种先集体说课后备课、先备课后上课的团队协作氛围,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本教研目标。
6、学校教务处要真正加强教学管理的力度,每期要对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检查2—3次,要有详实的检查记录和检查小结,通过检查要对发现的问题作出指导性的评价。
7、每学期每位教师要上一节以上的公开课,学校要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利用学科教研组认真搞好“说、上、评”活动,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使全体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8、学校要结合“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引导教师阅读一定量的教育理论书籍,不断充电,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动态,广征博采为我所用,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育人意识,尽快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9、各校要修订完善“备、讲、批、辅、考、评、补”等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10、每学期评选一次“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
11、每学期各校要对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做出监控评价报告,报告要上交镇教研中心。
三、学科教研组职责
1、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和管理目标,定期召开教研活动,并做好记录。
2、负责组织和审查本学科各年级的单元过关试卷和期中测试卷。
3、组织教师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教研活动,组织本学科
的观摩教学,进行教改实验。4、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定期对学习情况进行组内交流,不断提高教育素养。
5、掌握本组教师的教学状况,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
6、对本学科的教学基本环节作统一要求,形成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