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24: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200-0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人们对居住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景观成为现代城市商业及住宅区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营造出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减轻空气污染、降低噪音,还能放松人的心情,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视觉感受。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介绍
乡村景观作为景观的一种,主要产生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的改造。它居于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之间。乡村景观即保留了自然景观的景观特色,又透露出人工气息,主要表现为生产性、地域性、生产性、自发性、生态性以及历史文化性。乡村景观是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开发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包含了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比如耕作、村落、工具、牲畜等,同时,乡村景观所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为其景观更是增色不少[1]。在审美方面,因为乡村景观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和原生态的自然气息,所以有较强的审美性。乡村景观在演变与发展的历程中,更是集聚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生活的环境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断的被开发出来。在城市景观中融入乡村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净化城市空气,具有双赢的效益。
二、乡村景观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2.1 为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开发起到启示作用。
乡村景观有其独特的原生态元素,它所具有的朴素与纯真是城市景观所缺乏的。乡村景观重在原始、清新、质朴,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所以把这种元素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为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参考依据。乡村景观的应用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的繁忙与紧张的生活节奏,还很好的弘扬了生态环境,宜居城市的生活理念。
2.2 使城市园林与规划设计更符合审美规律
乡村景观是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的,所以更加符合我们的审美规律。相反,城市给我们的印象通常都是高楼、混泥土、灰尘、雾霾以及古板的景观。如果能把乡村景观很好的引用到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不仅可以体现历史文化元素,还能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把乡村景观的优点应用到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取其精华,扬其长处,一定可以设计出更加生动、更加实用的园林景观[2]。
2.3 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乡村景观结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因需要对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对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但是不管怎么说,乡村景观引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乡村景观的引用,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协调城市发展,为城市景观的塑造提供灵感。这也符合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三、乡村景观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坚持和遵循的原则
3.1 加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
把乡村景观引用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中,本身就是对乡村景观的一种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或多或少对乡村景观有一定的破坏,所以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我们可以加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传承。 因为乡村景观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不仅包含了天然的自然景观、优渥的土地资源,还维系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可以把这些资源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启发,不仅能够丰富城市园林景观, 也能较好的保存乡村景观的元素。
3.2 遵循协调性与统一性
在景观的营造和规划中,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加强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和谐统一。使乡村景观运用到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同时,做到整体区域的统一。还要从大局出发,减少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充分尊重与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
3.3 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在乡村景观融入到城市园林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乡村景观的开放性,开放性是指对全民 、全社会的开放[3]。只有遵循了开放性原则,才能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同时也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过,在遵循开放性原则的同时,也要注重把握尺度,不可对乡村景观产生负面作用,也不能破坏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 设计策略的启发
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不少设计师在相关领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包含如何将乡村树木、乡村动物、乡村花草等引用到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多的启发。但是此领域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仍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
4.1 可以采用模拟的方式
城市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乡村的美丽风景、乡村的祥和气氛、乡村的新鲜空气,都是每一个城市人梦寐以求的。所以在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可以对乡村景观加以借鉴甚至是模拟,比如在城市中心地带规划一个具有浓烈的乡村景观的园林,提供给人们闲暇之余放松娱乐,一定很受大众欢迎[4]。
4.2 可以借景乡村田园风光
在乡村,错落的绿植、艳丽的花朵、起伏的山岗、潺潺的溪水、飞舞的蝴蝶,无不惬意愉悦。这恰恰是冰冷的城市所缺乏的生机与活力。设计师要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并运用到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可以使城市的人们也感受到乡村景观的魅力,视觉上得到享受,精神上得到放松。
4.3 传承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底蕴
乡村景观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通过适应自然,适应生存而做出的改变。这种基础上形成的乡村景观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社会发现的体现,凝聚了丰厚的人文精神。所以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尽最大努力延续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元素,这样的园林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更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5]。
4.4 增加农业体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城市人口数量在不断膨胀,很多孩子从出生就在城市,不 了解蔬果是怎么长成的、不了解耕作是一种什么体验,甚至连很多基本的动物都不认识。所以说,增加农业体验,对城市园林的塑造有独特的意义。乡村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引用,同时也传达了历史地狱等特性,如果再加上农业体验,对大人是休闲游憩的场所,对孩子,还兼备教育的功能。我们可以在园林的建设中,增添一些特色的农业体验,比如种菜、种果树、采摘等,构造出一个新颖具有乡土气息的城市园林。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风景的融入,既是对乡村风景、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也是为城市园林艺术设计增添的一种新思路,不管是从环保的角度还是宜居的角度考虑,乡村景观都为城市人带来一抹清新。我国的风景园林设计在乡村景观的融入方面还欠缺融合发展,而乡村景观的建设却对乡村和城市的发展都有裨益,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将是具有独特风情的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赵东燕.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 现代园艺,2015,02:83.
[2] 王文海.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J]. 中国园艺文摘,2015,01:140-141.
2、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参与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乡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Key words: Planning of scenic area;Teaching reform;Analysis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火热,各地各景区陆续开始编制风景区规划,以此来推动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国内许多院校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试图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风景区规划编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风景区规划涉及的学科较多[1]。目前国内开设此课程的专业多为城乡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这些专业所在的学院也有所不同。如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开设此课程;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则设置在风景园林学院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2]。而河南科技大学则将此课程确定在林学院的风景园林硕士课程中,属专业选修课。专业和学院的不同,一方面反映了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定位,另一方面从侧面也可以体现该学科的设置背景和专业积累[3]。
2 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河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依托该校园林本科专业设立,获批于2014年,从2015年开始招生。截至目前,已入校两届,分别有学生11名和14名。
通过对学生第一学历的统计,以及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沟通、反馈的信息,分析得出了以下2个现象:(1)招生生源的学科背景以园林专业为主。学生第一学历以设计类和园林植物类的占大多数。且设计类的专业以园林为主,少数为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招生生源的学科背景以园林专业为主。这与该校研究生专业设立的本科支撑学科是一致的。(2)本科教育阶段缺乏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两届学生中,没有出现规划类学科背景的学生。结合学生的来源学校,可以初步推断,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基本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城乡规划相关的知识。这也与课堂上反馈的信息是一致的。由于存在以上两种现象,多数学生对景观设计的内容比较熟悉,但对城乡规划层面的基础知识不了解、不熟悉,由此造成听课的过程中对部分知识点消化、吸收的效果不太好。尤其是城乡规划涉及的知识面和内常繁多、复杂,最终导致前期授?n效果一般。
3 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结合以上现象和存在问题,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教学切入点的把握 针对目前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背景的不同,应首先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只有更好的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风景区规划课程研究的内容是规划,而学生更容易联想到的内容是旅游,二者交叉的部分即是教学研究的对象,即风景区。因此,可通过以下手段来尝试改革:(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多媒体,利用一些更加直观的图片和简短的视频来阐述要讲解的知识点,并以此来引导学生。(2)反转课堂的利用。研究生的教学,应更多的开发学生的自学和互学的能力。利用反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解自己曾经游玩过的或者感兴趣的风景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规划的内容上来。在学生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己去过的、景色比较优美的景区入手,但受限于这些风景区规划资料搜寻的难度,讲授的内容常常不由自主的偏向于旅游方面,或者仅能讲述较为感性的内容。这时需要老师能够从有限的材料之中,发现与风景区规划相关的线索,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引导。2016级研究生,共分3批进行了讲授。通过引导之后,后一批的内容比前一批都有较大的提高。
3.2 教学案例的选择 通常,任课教师的重点放在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但对于规划设计类课程而言,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应该并重,案例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本科教育专业和教学体系的限制,规划类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更应该重视教学案例的选择。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案例的选择还应强调以下3个原则:选择大家熟悉的风景区;选择学校所在地市周边的案例;案例应仍在规划编制的期限内。
规划的编制重点是解决风景区的发展问题。如果老师对风景区不了解,不明白要解决的问题,就无法深入透彻的表达想要讲授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对风景区不了解,就更不容易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因此要选择大家都熟悉的风景区。选择身边的案例,同时规划又在有效期内,学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到现场进行考察,结合课堂所讲授内容,在现场思考问题。
近年来,洛阳市在新区建设中重点打造了万安山景区。该区域也成为市民周末游的目的地。通过对该案例深入的讲解,学生更好的明白了风景区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和规划编制的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8-03在美丽中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景园林学在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社会环境发展需求,风景园林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规划。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合理的用人机制,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要把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生态良知感的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责任,这也给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不同于侧重理论、技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风景园林学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融合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如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对风景园林学人才的旺盛需求,就成为该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合理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严格的培养与管理制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硕士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授予等主要环节上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河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河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改革,提出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向风景园林专业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重点学科倾斜。在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方面,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育创新成果,学校设立创新培优专项基金;在研究生资助方面,积极推进“助教”、“助管”、“助研”三助工作,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学校设有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实行校、院、导师组三级管理。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每门课程均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成绩分别达到70分与80分才算通过;必修环节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均须有相应的审核通过意见,并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与实结。学校建立有校外风景园林推广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二、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风景园林导师队伍,现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3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4人;平均年龄41岁。导师分别来自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每所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独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校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并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的自。导师遴选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制。在遴选中, 既坚持学术标准,又重视教书育人;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以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向适应性强、易于联合、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聘请知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的兼职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已受聘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导师组指导制。首先跨专业、跨方向构建导师组,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其次探索本校与其他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日本香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倡导以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安排、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质量与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业务实践、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另外在双导师制度实施中逐步细化责、权、利关系,进行科学监控,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双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
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就要非常重视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区别于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属于农业院校,拥有河南省唯一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农业院校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了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生态学等理论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设了风景园林科技进展分析、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与生态工程、专业讨论与专家课堂等创新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突出了植物造景、生态工程与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具有宽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创新课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认知。
四、校企联合的实践性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道路。注重与研究所及大型企业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实践基地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请园林企业单位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目前已与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多家企业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形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使之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单位;与省内各地、市级园林管理部门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各界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单位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优良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意识
本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香川大学、信州大学等学校进行研究生的互换学习,并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去读学位。通过聘请国内外本专业的大师举行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能够主动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绿地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参与完成了洛阳等23个市、县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规划和包括郑州森林城在内的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与设计项目30余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每年举办“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并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领域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风景园林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加速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六、进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与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教学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本学科青年教师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读学位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加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基础,提升青年教师对风景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使其尽快成长。
3.在进一步巩固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和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的同时,鼓励教师到设计院、设计所及大型风景园林企业兼职,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教师对规划设计的认识理解,并在科研中提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为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下,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场,科学谋划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一条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46-50.
关键词
景观设计;建筑教育;教学探索;地域性;学科发展
1.背景与问题
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景观设计”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2013)》中,明确规定了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四方面知识构成,其中“景观设计”与“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设计”等并属于“建筑相关知识”这一环节,要求为“熟悉景观设计理论和方法,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设计中”。然而,随着城乡环境的发展变化,“景观设计”的定义、内涵及理论实践在近年来不断讨论、拓展与深化,出现了“景观设计”“景观建筑学”“环境艺术”“风景园林设计”等不同称谓,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原“景观设计”确定为“风景园林学”的正式名称,设立为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并列的一级学科[1]。在这一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如何定位、调整,才能为学生建立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领域的宏观视野?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学科热点频现、设计视角多元的情况下,如何立足当下,使学生掌握并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新方向?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学科内容拓展的前提下,如何选择并有所侧重,将这部分知识与建筑设计相衔接,最终纳入建筑学教育的整体框架中?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建筑学教育需面对的迫切问题。
2.传统建筑教育中景观设计课程的现状与反思
2011年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在建筑学一级学科中仅仅作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相当于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层次[2],虽然2011年以来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地位大幅提高,学科内涵更为完整,但我国当前建筑教育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其教学内容与知识点构成还是延续着2011年前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定位,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将景观设计定位为建筑设计的后续与附属阶段,未能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发展出更为整体与综合的设计策略;二是在教学评价中过于侧重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对竖向设计、雨水管理等与生态技术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强调不足;三是对于景观设计学科近年来发展的热点,如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课程内容的知识更新不够[3]。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其定位是建筑学教育中的“建筑相关知识”,基于建筑学从业、研究人员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受限于课程总体安排,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全部知识加以教授。在这一前提下,如何选择知识重点、建立整体知识框架、突出学科热点,最终将其学科特有的设计知识综合、容纳到建筑设计能力培养中,是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思考的。
3.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层面的探索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拟从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优化与教学探索,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2011年以来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一教学思路、成果及反馈。
3.1基于人居环境设计整体视野的教学框架
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通常是兼顾了概论、专题与设计的一门课,需要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确定一个景观设计的整体知识框架。从学科发展背景来看,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已成为人居环境设计的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因此,立足人居环境设计的整体视野设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一方面能强调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共同立足点,使学生能较快把握景观设计的本质及设计目标,另一方面,对后续景观设计的对象、设计方法的阐述,也能让学生摆脱单纯从美学角度进行景观设计评价。从“人居环境设计”这一立足点出发,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由分为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景观设计,这部分主要从两条线索来讲授,第一条是在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土地伦理学等理论影响下的生态规划的理论及设计体系,强调运用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方面的知识来规划人居环境;第二条是从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影响下的文化景观理论及设计评估体系,强调人地互动关系及景观文化现象的过程性,“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体现出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第二部分是“场地尺度的人居环境”相关的景观设计,从行为与空间互动、美学、新型生态技术等角度来讲授人居环境设计,是传统意义上小尺度景观设计的延续。
3.2突出地域性特征的系列化设计选题
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景观设计课程,往往只有一学期长度,还要包含理论讲述与初步的设计训练,因此,其设计选题不求综合与全面,而应突出问题、强调重点,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在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景观设计课程中的设计部分,其选题立足杭州地区风景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结合理论讲授,设定了“公共景观场所调研与优化”“历史地段城市绿地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修复”三个层面的设计选题。三个层面的设计选题,实际上是围绕着杭州的地域性特征及地域性问题而设定的系列化设计,从而让学生对景观设计方法有具体化的了解及掌握。“公共景观场所调研与优化”这一部分是对杭州公共风景场所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并加以优化设计。学生可以选择西湖周边风景场所进行人群行为、景观空间热点、景观视域等进行调研,做出评估及优化。从教学反馈来看,这部分的空间及景观优化设计控制在较小尺度,能延续、发挥学生已有的建筑设计经验,有助于让学生快速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历史地段城市绿地设计”部分,是选择一块位于遗产缓冲区的城市历史地段公共绿地进行景观设计。在场地、背景、问题均较明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景观设计课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来产生景观形式,从城市区域活力再生的视角开展设计。这部分设计是景观设计课程中的主要设计训练,要求从“综合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空间、生态系统、文化遗产、人群行为统一考虑,从问题出发拟定设计方向。从学生的设计最终成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主动运用自然生态处理过程产生空间,以三维及动态的眼光审视场地,提高了处理场地、景观的设计能力,而这些能力也同样可以运用到下一步的建筑设计中。“风景园林遗产修复”部分,是学生可选的设计环节,主要内容为杭州传统风景园林遗产的景观场地及景观要素修复设计[4]。本部分设计与遗产园林管理部门合作,对风景园林遗产景观要素进行评估及必要的修复设计。景观遗产的监测、评估与保护,是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学科新内容,参与本部分设计教学的学生,能与管理部门直接合作,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对遗产保护、修复性设计均有了深入的了解[5]。
3.3针对模块化建筑课程的内容衔接
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建筑师应具备的景观设计相关理论与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具备基本景观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整体提升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或进一步深造学习。因此,景观设计课程应注重与建筑设计课程的互相衔接,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连续性的设计教育,将设计变成一种兼顾发现、研究与自我学习的综合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现行课程为模块化设置,有1年级的“形态与认知”;2年级的“建筑与环境”“空间与行为”;3年级的“技术与建筑”“建筑与文脉”;4年级的“建筑与城市”“城市与文化”七个模块。景观设计课程设置在三年级,考虑了与2年级“空间与行为”、3年级“建筑与文脉”两个设计教学模块的知识衔接。
4.结论
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景观设计教学,其理论教学应以“地域性”为核心,关注与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启发性,并通过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将其纳入综合性设计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培养中。从2011年起,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景观设计课程基于以上认识进行了内容调整与设计选题,从几年来的学生反馈及设计成果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对景观设计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兴趣持续贯穿在以后的建筑设计学习中,也有多位同学在建筑学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进一步开始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生学习。
作者:都铭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设计与景观园林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014/5
城乡规划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美术实习是我院针对城乡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开展的一项美术风景建筑写生与城镇规划考察调研实习特色活动,它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内容之一。该课程是以美术素描、美术色彩、建筑初步、城市规划和园林景观规划等学科理论为基础而进行的特定实习。古镇建筑风景写生,实习区域相关文献资料查阅、野外实地考察及实习报告撰写等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也是学生走向设计现场进行课堂知识的整合与延伸,在整个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实习班级: 12级城市规划专业 (30人)
12级景观学专业 (28人)
13级风景园林专业 (25人)
实习时间:12周(5月10日-5月18日)
一、美术实习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美术实习时实习素描、色彩、建筑画等课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外出写生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素描、建筑画的基本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实习既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一次综合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从教学目标和手段上来看,美术实习时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素描、建筑画等回话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了解掌握当地的风土人情,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法进行风景建筑写生。在素描的写生过程中,应当将训练重点放在构图结构之上,注重采用以线条来表现物体,绘画材料可采用钢笔、针管笔、美工笔等工具。提倡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掌握透视规律、空间想象能力,并巩固手绘表现技法。
在实习期间,通过对调研地区的考察是学生掌握调研的基本方法,引导其从景观格局、建筑形式、规划布局、旅游策划等多个方面对实习地区进行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以规划师身份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城市,提高其规划认知能力。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在与各类人员的交往中,在对各类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中,学生的专业思想、团队精神、人格意志等品德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美术实习是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美术实习的具体内容与拟实现的具体目标有:
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视角观察力和手绘造型技能
收集设计绘画资料和素材
加强对绘画表现技法的认知,包括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观察方法、构图、透视、明暗规律、比例结构与色彩关系等内容。
钢笔建筑素描的造型训练
风景色彩的综合表现技法训练
景观格局、建筑形式的理解及表现
学习并熟悉野外调研方法
二、考察实习前期准备
下面就学生的准备工作做出以下要求:
1、制定目标和计划。重温和回顾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针对课堂教 学中尚存在的问题制定自己的实习目标和计划。
2、收集实习区域资料。组长组织成员任务,对实习地点做前期的资 料查阅(规划图纸、旅游地图、现场照片、美术作品),提前做好写生地点的细节规划,绘画侧重点与实习调研报告联系起来。
3、做好充分物质准备。首先是储备充沛体能。野外实习不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实习和提高过程,同时也是对每位同学体能提高和考验过程。良好的体能是圆满完成实习的基本保证。根据自身条件,准备好个人必须生活用品,配备野外旅行装备,携带野外考察器材。除教师携带常用医疗用品和药品外,学生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备常规药品。
三、美术实习线路设计
实习地点:贵州镇远、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郎德)
行程安排:
D1
重庆-镇远
在指定地点集合乘大巴车到菜园坝火车站乘坐K1249次16:29-06:41火车硬座前往镇远
D2
镇远
早6点41分到达镇远,换成包车前往住宿,稍作休息,自由踩点,为后面两天的写生做准备。
调研/写生
宿镇远
D3
镇远
镇远自由写生
写生
宿镇远
D4
镇远
早上镇远出发,前往西江千户苗寨
调研
宿西江
D5
镇远-西江
西江千户苗寨
写生
宿西江
D6
西江
西江千户苗寨-郎德
调研/写生
宿西江
D7
西江
千户苗寨
写生
宿西江
D8
西江-凯里
西江-凯里(早上在指定时间集合前往凯里火车站乘坐K1245次16:21分火车返回重庆
写生
D9
凯里-重庆
重庆(早上06:31分火车到达菜园坝火车站后,换成包车返回温馨校园,结束写生!
实习点简介:
千户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是了解和研究苗族干栏民居文化的最好去处。如果想一揽千户苗寨的气势,就花点时间和精力爬到山上。由于西江千户苗寨建在两座山脊上,在山顶就可以欣赏到千户苗寨的磅礴气势。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前檐柱吊脚,“吊脚楼”因此而得名。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宴款待。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
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镇远古镇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湖南芷江和贵飞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270公里。县境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
四、美术实习任务和内容
1、个体任务
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起指导和管理作用,鼓励新思想、新观点和建议,所有的行动都必须在严守纪律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需要学生独立去完成的任务有:
1、 根据指导书的每日任务提示,自觉完成绘画任务,搜集实习地相关资料和信息,以便于寻找特色的绘画对象;
2、 到达目的地第一天做调研考察和踩点,对后面几天同一地域的写生时间和地点做好线路安排。
3、 按时完成当天指导教师布置的任务和作业,及时解决问题,每天分小组讲评后集中评画;
4、 严禁在实习过程中拖欠作业;
5、 实习结束两周后,提交资调研报告和绘画作品;
6、 举办美术实习汇报画展。
绘画作业任务:
12级城市规划专业/景观学任务:
钢笔素描作品5张 色彩风景作品2张
镇远古镇调研1份/ 千户苗寨调研1份
植物认知调研(12景观学)
特色场地测绘(分组完成,镇远或千户苗寨里任选一处)
13级景观任务:
钢笔素描作品10张
镇远古镇调研1份
小场地测绘(分组完成)
2、团队任务
需要实习团队共同完成的任务有:以班团委为基础建立管理小组,上传下达,保证综合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习任务;并在实习结束后,举办公开性美术实习成果图文展览和成果汇报。在实习过程中提交并完善展览计划,实习结束后提交修改方案,最后按照计划完成展览。
3、综合考察角色
美术实习过程中,不论是带队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多重身份。其中,学生具有四重身份,即首先是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完成课外学习实践任务,也是我院在外的形象代言人;其次是设计从业人员,切身体验古镇规划和园林景观;第三是绘画者身份,学会用艺术审美的眼光观察品味,用画笔记录灵感;第四是旅游者的身份,其考察活动具有旅游调研性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实现多种角色,可谓四位一体。带队教师则具有领队、导游、实习讲解、生活安排等多种职能,并分工负责。要充分实现以上目标和角色,景区景点组合就要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
五、综合考察实习的过程管理与鉴定考核
1、纪律要求
野外综合考察是正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按照正常教学大纲和校规校纪要求进行考评,考察期间若有违规违纪行为,将按照校规校纪进行严厉处理。在实习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突发事件甚至是危险,这就要求所有参与实习人员必须做到:
实习过程中一切以大局为重,注重团队意识,服从指导教师安排,主动与教师配合,若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和领导反映;同学之前相互协作和激励。
实习过程中时间观念要强,不可拖沓时间,以免影响考察进程。
注意个人安全,理解地方风俗习惯。实习与自由活动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勿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勿与其它旅游者发生冲突。
考察实习活动中,注意异性之间相互关照,相互帮助。
合理安排个人生活,注意自己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不得有奢侈浪费、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
按照指导书要求完成每日实习任务,甚至公开发表作品,指导组将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加分和表彰。
2、考核指标
首先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实习考察是遵守纪律和思想疯狂的对立统一,既要保证考察活动的正常高效开展,又要将专业知识运用到考察活动之中。其次是在教师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实习任务,调研及实习心得,既有感性认识,也要有理论高度。第三就是实习成果的汇报和展示工作,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要向学校提交实习收获,即以画展、报告会、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外界推广旅游学院的特色实践教学活动。
附件一:
学生费用预算
包含:
交通:学院-火车站往返接送,镇远-镇远住宿,镇远-西江, 西江-郎德-西江,西江-凯里火车分段包车。
门票:含西江千户苗寨学生票和西江换乘车。
住宿:镇远2-3人间独立卫生间,西江为多人间公卫。
保险:含旅游意外保险,10万元/人。
附件二:
贵州方向美术实习准备清单
1、公用品与管理:
口罩、感冒药、消炎药、止泻药、止血药、风油精、创可贴等;
白纸、笔、实习介绍信;
话筒(喊话器)、对讲机;
住宿名单(含联系电话)。
2、学生准备:
证件类:学生证和身份证(必带)、导游证(有才带);
日常工具类:手机、笔、笔记本、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带齐相应电子设备的充电器,请尽量不要带电脑)
绘画工具类:铅笔、钢笔、针管笔、水彩、画笔、水桶、调色盘、画 板、速写本等
资料类:实习指导书、问卷、交通地图、实习目的地相关资料。
(特别注意了解清楚少数民族地区民风民俗禁忌,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日常活动:
生活组队(餐饮、住宿、考察活动的细节安排);
设备尽量优化共享。
吉林农业大学校1997年设立园林专业,2011年设立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同时有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的迷茫和不理解:这两个专业什么关系?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所以探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首先从专业设置入手。
一、园林与风景园林
1.学科专业设置
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2012年颁布执行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同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关于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如下:
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专业代码090502,原专业代码090401)隶属于农学门类(代码09)下林学类(代码0905)的本科专业[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农学类(代码09)林学(代码0907)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
风景园林(注: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取代原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代码080708W)、景观学(专业代码080713S)、风景园林(专业代码080714S)三个专业,隶属于工学门类(代码08)下建筑类(代码0828)的本科专业,与建筑学(代码082801)、城乡规划(代码082802)平行设置[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工学类(代码08)风景园林(代码0834,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一级学科(共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2]。
从上述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来看,“园林”和“风景园林”相去甚远,那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又是是怎么定义的呢?
2.园林学与风景园林学的关系
关于“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出:“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城市绿化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大地景物规划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做资源,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评价,合理利用土地进行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明确地将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作为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3]。
关于“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风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构成图底关系,相辅相成,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学科外延涵盖包括:①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②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保护性用地的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③传统园林的鉴别、评价、保护、修缮与管理;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参与“园林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⑤旅游与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⑥各种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⑦风景园林建、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⑧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研究与评价,医疗康复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⑨园林植物应用[4]。
从上述对“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学科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园林”和“风景园林”的内涵是一致的,只是在外延上有了变化,“风景园林”的外延似乎要比“园林”的外延更加广泛,更加现代,也更加与国际接轨。所以说“风景园林”是社会发展至现代对“园林”的丰富,只是在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就如同“园林”是“风景园林”的曾用名,其实质是一个事物。
造成园林和风景园林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上不同的局面,应该是其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性质[4]造成的,其基础学科主要有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美学,分属于关系较远的学科门类。同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受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历史较短的美国等国家的影响所致。
二、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15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能力,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5]及《高等学校风景园林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6]为指导,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借鉴同类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1.专业定位
园林(或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所涵盖的知识非常庞杂,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和实践2个层次,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上述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安排在一个专业、4年学习是不现实的,于是在两个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或侧重。经过研究和论证,明确了我校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基本保证学科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的能力,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兼顾园林植物及其应用和园林工程与管理。
2.人才培养目标
园林(或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是应用型学科,根据社会调研,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是需要应用型人才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我们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3.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园林植物及其生产、繁殖、应用的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规划设计和植物应用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施工管理的能力。
4.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方面,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基本保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及其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表现、园林工程与管理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但两个专业各有侧重。知识体系中两个专业都强调园林植物应用,是根据我校条件和特点,充分发挥了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强于建筑类、艺术类院校的基础优势。
5.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根据社会调查,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反馈的信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制定当中,更加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分量。具体实践教学安排如下:
园林专业:植物分类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园林苗圃学实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园林植物昆虫学、病理学实习、园林工程实习、测量与3S技术实习、园林植物育种实习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课程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树木学、花卉学独立实验、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
风景园林专业:素描实习、色彩实习 、植物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构造与结构实习 、测量学与3S技术实习 、园林工程实习、风景园林综合教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 、风景园林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
6.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下面按照知识体系,把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如下:
6.1园林专业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高等数学E、无机与分析化学B、有机化学B、大学计算机基础、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础生物化学B。
专业课:植物学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学、园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配置、花卉商品学、插花、干花与盆景艺术、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园林植物育种学、草坪与地被植物、园林植物昆虫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园林设计初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美术、中外园林史(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6.2风景园林专业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D、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大学物理实验C。
专业课: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配置(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画法几何、素描、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构成、城市规划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设计表现技法、风景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施工图设计、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初步、色彩、阴影透视(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三、小结
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确定毕业生规格,在保证专业知识完整体系的前提下,两个专业各有侧重,同时利用我校条件,发挥我校特色。在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Z].2012.
[2] 教育部.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Z].2011.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3-5.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1-0028-04
收稿日期:2015-09-28
修回日期:2016-07-22
Abstract: Landscape planning is a broad and meaningful concept mentioned in 2009 by the global landscape convention, it pointed out that landscape planning was defined as: responsible, proactive tips or action process to manage, improve, protect or restore the scenery. Europe has a rich history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advanced technical system.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syste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lanning of Netherlands. We find out the core content of landscape planning of Netherlands is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summating the way of using land. Besides,we take land us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compare and analyze related content of landscape planning between China and Netherlands, in order to find a good position of Landscape planning in planning system nowadays in Chin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planning; Planning system; Land use; Netherlands
1研究背景
IFLA世界理事会于2009年10月通过的《全球风景公约》(Global Landscape Convention,以下简称《公约》)明确了风景的概念,也明确了风景规划的定义。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减缓,改造和提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新的建设重点,美好风景的规划和保护已引发了全人类的共鸣与关注。欧洲和中国一样,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质的自然景观基础,早在20世纪中叶各个国家就已经意识到要合理规划现有景观资源,以永续利用这种资源,而这也是提升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荷兰将风景规划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中,保证在使用土地时就有着对风景的思考;德国的风景规划则以独立或组合两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国土规划中[1-2]。总的来说,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早,欧洲各国都有着较为丰富的风景规划经验。
2风景规划概念释义
以土地为作用对象的风景规划,核心观点在于对自然和社会这两种属性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并加以融合,其结果在于满足并提高人类的体验品质。这种思路并不是针对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也不是土地视角下的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风景规划以提升环境品质为基本出发点,手段方法包括创造美好的视觉场景、保护并恢复具有历史价值的场所、提供丰富活动内容的游憩场所等。
《公约》的通过标志着针对土地的风景规划等相关行为已经得到了全球主导国家的关注与支持,这正是各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走向协作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其统一框架下,风景园林工作者能更加方便并清晰地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方向。
《公约》中关于风景规划有两个关键的定义解释,一是“风景”,被解释为“土地、水系统和(或)海洋区域的总称,其面貌是自然和(或)文化因素单方和(或)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这句话阐述了两个关键定义,即风景的本质在于其自然属性,以及风景所表达出来的形象易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实则是描述风景的社会属性。二是明确了风景规划的基本内涵,《公约》指出风景规划的四大任务包括管理L景、提升风景、保护风景、恢复风景,以这四大任务为核心共同构成了风景规划的基本内涵[3]。
3荷兰的风景规划
3.1荷兰风景规划发展概述
荷兰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高度发达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交通网络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缺程度。而在荷兰入海的莱茵河、马斯河等,集水面积比荷兰本土大近6倍,由此可见荷兰在进行风景规划之初整体就面临苛刻的条件。20世纪初在颁布了多项土地整理法案后,荷兰政府开始着手实施大规模的区域风景规划和乡村土地整理,整个过程历时大半个世纪。
1924年,荷兰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土地整理法》法案,荷兰农业生产因此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并拉开了荷兰土地整理的序幕。1938年,在原有法案的基础上荷兰政府又颁布了第二个《土地整理法》,目标仍然是改善农业用地的使用现状,提出更有效的土地利用策略,增加农业产量,消除零散用地,规整划一。这一法案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奠定了荷兰大尺度农业景观面貌的基础。
1947年,荷兰颁布了《瓦赫伦岛土地整理法》,这开启了从简单的土地重新分配转向更为复杂的土地发展计划,风景规划的要求被逐渐重视起来。在借鉴了瓦赫伦岛土地整理的经验后,1954年荷兰颁布了第三个《土地整理法》,这次法案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其明确规定了风景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必须的组成部分,风景规划也因此获得制度和法律上的支持,法案还指出风景规划必须由林业部门负责。新法案的通过为发展多重目标的风景规划提供了可能,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开展休闲娱乐等。
20世纪70 年代后,随着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多元化诉求开始占据风景规划思想主导地位。1985年《土地开发法》正式取代《土地整理法》,在新法案中这些新的需求被予以考虑,休闲娱乐场地、自然保护区等用地的设定可能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各方利益受到了同等的重视。此时社会的主流认知也开始转向风景规划的相关内容,例如进行大尺度生态关系修复、生态安全格局等方面的研究[4]。
由上述变迁不难发现,自1924年第一个《土地整理法》的实施,到1985年《土地开发法》的替代,风景规划的发展与变迁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在特定时间出台的法案的影响,这种影响意义深刻。从一开始以农业增产为发展目标,破碎的农田被整理,无意间形成了大尺度的农业景观,到后来转变为农业生产与其他方面的平衡发展,最终转变为追求多元化的社会利益,风景规划是随着土地整治目标的转变实现了内涵的丰富(表1)。
3.2荷兰现行规划体系
荷兰作为典型的人多地少、高密度发展的欧洲国家,和我国国情背景较为相似,总体而言其城乡规划体系和我国比较相似,呈现出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模式。但由于荷兰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发展起源有所不同,在现行的空间规划体系中已经将这两者一并考虑,这种思想与任务的转变值得风景规划师思考。
3.2.1自上而下是主要特征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主要分为全国、省级和市级三个层次。全国层面的规划通常被称为全国空间规划,由国家议会批准实施,还包括国家空间战略和规划准则、政策,主要目的是进行全国核心问题决策,例如大型的农业区、保护区、工业区的定位划分。省域结构规划为所在区域提供规划政策和导则。市级层面的规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市域结构规划,二是土地利用规划,也可称作土地分区图则。市域结构规划类似于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对目标进行定性规划,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和导则,土地使用规划类似我国控制线详细规划,其核心内容是不同土地利用的分配和使用方案,该规划能够有力地约束地方政府的开发建设行为,是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核心内容(表2)。
通常情况下,站在约束力和法律效力的角度,市级层面的土地利用规划(Municipal Land-use Plan)是整个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中唯一的法定规划,其他诸如中央政府层面的全国空间规划、省级层面的省域结构规划等都属于指导性规划,并不具备明确的法律效力。
在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中,宏观层面并不设立强制性规划,相关规划只作为政策指引和规划导则。根据《空间规划法》,地方政府在充分考虑上位规划―省域结构规划、全国空间规划、空间战略等的情况下,独立编制并实施土地使用规划,经由上级政府部门审批后才能生效。规划的修正与改动也必须由地方政府先提出申请,再由上级政府批准后才能组织修编,省域结构规划与中央层面的全国空间规划也有着相似的逐级管制关系,这与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荷兰规划体系表现出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特点,在中央政府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前提下,省级、市级政府在决策上仍然具有发言权,实际情况是三级政府之间经常进行对话和磋商行为从而保证规划的科学实施与进行,“民主后的集中决策”可以说是荷兰规划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
3.2.2政策保障内容
荷兰在坚持自上而下的大前提下,通过法规、制度、政策等方面来保障规划行为的民主性,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第一,君主立宪的行政制度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规划与决策中相互影响且制约,任何一项规划的通过必须进过议会讨论的形式进行;第二,中央政府的财政分配权与地方政府的规划许可证发放权之间的相互制约;第三,《空间规划法》明确指出规划是一项协商活动,任何利益主体与规划编制人员有责任创造规划协商的条件,从而确立其法律地位;第四,荷兰空间规划部门内有超过300名的专业规划师来保证各项规划协调工作能够高效执行,人数之多为欧洲所有国家之首。
3.2.3城乡统筹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由荷兰住房、空间规划和环境部(Ministry of Housing,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Environment)制定的空间规划,改变了该国传统上侧重城市的倾向。新版《空间规划法》规定了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必须与地区空g规划相吻合,同时规定自治市政府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的土地使用规划(Land Use Plan)须覆盖全部乡村地区,这体现出空间规划对乡村地域的全新关注[6]。
3.3荷兰风景规划在现行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城乡统筹一元结构特征是风景规划发挥其实际作用的基础,由于历史原因,荷兰的乡村地区获得了与城市地区同样的关注程度,广阔的农田林地等自然要素的风景价值被重视,从全国空间规划到各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都对风景价值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某种程度上,荷兰各层次的空间规划都是风景规划的具体落实,风景规划并非荷兰的某一个专项规划或某个方面的特别规划,而是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和政策都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
3.3.1全国空间规划中的风景规划作用
在1988年第四次全国空间规划中,荷兰政府除了贯彻紧凑城市的建设思想,并划定了5个国家级限制区和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在2004年第四次全国空间规划中明确要求各省级空间规划必须划定“红线”和“绿线”,红线即城市建设空间的范围线,绿线即限制建设范围线,包括自然保护区、重要农田等,在各市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对所划红线区域和绿线区域进行符合要求的管控措施。
3.3.2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风景规划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中通过严格划定绿色廊道与城市重要绿色斑块,来体现对于风景规划的考虑要求。豪滕(Houten)是荷兰新城建设的典范,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详细规划了连续贯通的结构性绿化体系与绿道设计。豪滕新城通过连续的指状绿带和中心绿地构成了与乡村空间有机联系且开放的生态系统。同时将自行车交通与结构性的绿化体系紧密结合,形成了新城空间最为重要的功能组织轴线,既构成最主要的景观结构,又构成主要的交通结构。这一宜人的行车环境和空间格局进一步促使豪滕成为荷兰自行车与公共交通使用率最高的城镇。
3.4荷兰的风景划特点
3.4.1以功能主义为原则的美学思维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荷兰的风景规划师们坚持认为只有理性的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社会发展。荷兰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形成了注重实用主义的特色,而放弃追求形式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古典园林创作模式。在他们的思想中,规划和设计必须以功能实用性为主、饱含理性认知,景观必须反映现代的社会特征。换个角度,风景规划最初的目的正是为了集约破碎的土地,以便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社会结构,由此形成了荷兰特有的农业景观。同时,他们提出景观设计必须基于场地特征,使用地形图作为风景规划的依据。
3.4.2尊重历史文脉与场地的空间逻辑
荷兰风景规划突出从场地中的地形地貌、植被、水系、道路、城镇标志物等要素中,发掘场地内的潜在关系,以此建立景观肌理的空间逻辑。同时,荷兰风景规划也非常注重场地的历史文脉,将场地上的历史特征以新的形式转入到新的景观,使区域景观变得具有独特性。在1931年的阿姆斯特丹森林规划(The Amsterdam Woods)中,风景规划保留了原有场地内的圩田和起伏的地形,再加以规整,进而形成了广阔的林地、草坪、水面三者交替出现的场景,在植物配置上也注重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组合,此外还保留了大片场地内原有的野花,延续了该区域原有的景观体验,同时在其中布置了露天剧场、迷宫以及其他装饰元素,赋予了该区域新的使用功能[7]。
3.4.3合理的政策与规划编制机制
荷兰的风景规划是伴随土地整治与土地管理而产生,荷兰的规划职能部门又分为空间规划分部和环境分部,在二战以前空间规划分部承担主要的规划任务,即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土地结构。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工业的发展、环境的恶化,人们对高生活品质的诉求愈发强烈,环境部门不仅承担基本的控制生态环境任务,更趋向于多元化的职能范围。城市空间发展与环境保护永远是二元对立的问题,而荷兰政府要求这两个部门在完成规划任务时须协同工作、商议讨论达成共识,表面看似乎效率较低,但工作取得的成果却影响深远。此外,荷兰风景规划在进行中还有多项国家层面的政策工具,如空间规划与环境政策、城市与环境法、生活质量与环境政策等。
4结语
荷兰具备非常严密且合理的规划体系,风景规划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这个体系中都有它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而我国在这方面较为欠缺,在现有的城乡规划体系内,风景规划始终处于不明朗的地位,虽然每份规划文件都会提到要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创造宜居的生活空间,但在执行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进行用地配比等,这与我国现阶段国情有关。由于近20年来我国处于高速建设的运转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忽略一些有可能阻碍城市这个“机器”运行的机制。而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有所放缓,人们开始对过去二十年的建设发展进行反思,风景规划作为一种有着先进思想意识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大家的关注。我国如何将风景规划作为一项重要规划行为来实施,如何处理好风景规划与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在现有规划体系内找准风景规划的位置是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沙洲,金云峰,张悦文. 两规合一背景下基于土地利用的风景规划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825-828.
[2] 金云峰,汪妍,刘悦来. 基于环境政策的德国景观规划[J]. 国际城市规划,2014(3):123-126.
[3]刘晓明,赵彩君. 全球风景公约[J].中国园林,2011(3):32-36.
[4]Manten A A. Fifty year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 The Netherlands[J]. Landscape Planning,1975(2):197C217.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9.046
近几年,景观设计已成为学术研究和市场追捧的热点,风景园林专业也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呈三足鼎立之势,三个学科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基础,而景观设计一直以来被设计者视作鸡肋,景观设计师在触碰建筑设计时捉襟见肘,在进行城乡规划时目光短浅,所以景观学或者风景园林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附属于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以求得自身发展的一门独立学科。
1 景观的符号化
在对城镇公园、广场、居住区景观的调查中发现,对文化符号的滥用是让景观变得乏味的重要原因,城镇的景观几乎“千园一面”,往往都是进行跟风式的设计,地产景观“玩”的是流行趋势,近年来流行东南亚的热带景观,于是很多地区都模仿东南亚热带景观,并且是劣质的景观设计,因为真正的高品质景观是不能够大量产生的,而景观的营造也就被市场消费,棕榈树小喷泉就是东南亚景观,土黄色的铺装在城市各处蔓延开来,这就是地产景观建设浮躁的表现。城镇公园都是按照江南园林的布局进行设计,亭台楼阁榭的设计完全照搬江南的东西,江南园林的手法并没有在设计中得到体现,文人的风雅在城市景观中丧失殆尽,只模仿其形未见其神,取而代之的是浮躁的建设,亭台的柱子用水泥柱代替,飞檐翘角都用水泥一并砌筑,似乎这些行为都和“公园就该那样”有关,设计中无论怎样都要建造一个像亭子的亭子,要挖一块像水池的水池,这些元素和符号被恣意的使用后造出的景,建出的公园,将让我们慢慢丧失对传统建筑和园林的认识,取而代之的是错误的符号和空间感知。
缺乏地域性的设计一定是失败的,但地域性的表现并不是一味地把符号放到设计中来,例如随处可见的各民族的文化元素,手拿标枪、头戴头巾的民族兄弟,札札弄机杼的妇女都一味地放到巨大的浮雕上,表现人们的生活幸福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这是在景观设计中一种典型的直白表达,却也是粗野的、不假思索的表达,换汤不换药而已。
2 景观的去符号化
2.1生态化设计
国外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有人研究生态设计,其中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最先提出了工业时代负面性;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引入生态学概念将设计与生态真正结合起来,使用生态学的分析手段对设计过程形成影响,小气候的影响通过系统的分析,给出设计的指导和评价。其中对乡土化的研究是生态化设计中的一个重点,“适地适树”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手段,并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设计,生态化设计应该塑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自然环境和时间的推动形成新陈代谢式的设计,通过对自然系统和组织的调动进行指导设计,才是真正的生态化设计所关注的重点。
2.2行为学设计
通过对人的行为研究,将行为学的指导作用引申到公园设计中,阿尔伯特・拉特里奇的《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就是一部真正关注人在公园中使用的著作,将人的行为习惯视为设计者对公园设计后使用的预判标准。只有将使用者的行为习惯作为环境设计的最重要依据并根据行为学研究者提出的观点和评价标准,制定一套新的针对设计的观察和调研的方法,一改往常的设计程序将关注点对准使用者,才能打破局限为人类服务。
2.3“风雅”的设计
我国的文人园林在明清以后再无人能企及更莫谈超越,原因是当时社会对文人的不重视,解决“生死存亡”的问题自然将“风雅”的文人放到一边,如今想要重拾“文化”二字又谈何容易,精而小的园林景观对城镇的影响是积极的,既没有大量的使用土地让住房成本上升,又让真正的文人精神得以重现,街头的小游园一定要成为“文人园林”的主要战场,结合自然环境营造一定的精神氛围,用低廉的造价还原精神性的空间,切勿再用混凝土代替轻盈的木构架,精神性的塑造应通过一定的空间变化来隐喻,而不是直白的用壁画、浮雕、文化柱来表达。文化符号用于点题是十分恰当的,通过空间的体验来塑造空间的精神性,可使用不同的材质,空间穿插,高差变化,颜色变化,假山奇石等手段来实现。不应拘泥于江南园林的构成手法而放弃本土化的表现。当然,赋予空间精神内涵是十分困难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摸索前行。
3 结语
对景观被符号化充斥的批判是基于目前浮躁的建设情况的表达,景观符号化也有其一定的成因,不应一味地怪罪于设计师的手法或是人们审美趣味不高,应该从社会和体制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符号化的解决必须用恰当的手段来疏导,去符号化也不是纯粹的消除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使用,而是用真正的场所精神,即“体验”来代替直抒胸臆的表达,即“看”,这种由“看”到“体验”的设计转变,也正是景观设计由劣质到精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从人居环境看中国城市建设.[J].科技导报,2008,26(18).
[2]吴良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02).
[3]俞孔坚.走向新景观[J].建筑创作,2005(02):5.
[4]汤茂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J].人文地理,1998,(02).
正文:
1、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设计盲目模仿
目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设计中普遍存在模仿的问题,无论是模仿西方的风格还是国内其他区地方的设计都无法真正体现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由于盲目模仿,我国目前的许多风景园林呈现出一致化的特点,无法表现出我国多样性的地域风格与历史文化特点,还进一步影响了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园林的精神文明的要求。
1.2、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风景园林规模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太过于注重设计的规模与档次,忽视了当地的发展水平与人们的要求。为了营建出具有“高档次”的风景园林,城市风景园林决策者在审查设计方案时怀着较高的姿态,所以导致部分城市风景园林在建成后会发现很多不符合建设条件的部分,设计人员无法真正按照当地的特点进行设计,盲目追求档次,影响了风景园林的发展,同时由于风景园林规模的需要,政府需要支出巨大的投资来支撑,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1.3、忽略“以人为本”
目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设计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的发展以及风景园林的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当前的设计者们显然忽视了这个理念,在设计中往往过于重视园林的整体规模,但是通常疏于考虑设计细节对人们的影响,缺乏基本的功能和人性化的设计,比如道路设计的太窄等等都有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1.4、缺乏科学合理性
由于当前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对环境境产生看很大的影响与压力,风景园林的设计在保证基本的经济效益,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之外,还有重要的作用,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但是目前由于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还不够成熟,设计师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在设计上往往缺乏科学性。另外,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盲目地将外地的昂贵植物移植到园林中,忽视了植物对土壤的依赖性以及适应能力,同时也忽视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2、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管理制度不到位
目前的风景园林额的建设属于市政工程,在决策权和设计选择上都由政府相关部门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相关决策人员并非设计的专业人士,缺乏对设计的了解,无法科学合理地选择匹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合当地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的方案,片面追求规模和美丽的外观,忽视了风景园林真正的实用性和文化底蕴,导致设计缺乏独特性,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
2.2、风景园林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设计体系发展尚不成熟,专业性的而教育体制不到位,相对西方来水比较落后。当然,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在地方上累积了很多的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并且有很多建设经验,古典的风景园林已经具有一套完整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在园林的设计中不能全面照搬。而现代的园林设计还没有形成一套长久专业的教育体系,无法全面地进行专业性教育,使得我国风景园林设计长期处于落后和停滞不前的状态,风景园林设计教育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与成果。这样就导致在市场中专业设计人才的缺失,设计水平无法满足市场和人们需求,在设计的时候盲目照搬西方设计模式,缺乏地域特色。
3、解决措施
3.1、进行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
首先,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选择上,相关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风景园林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素养,需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对设计工作进行指导。其次,要注重风景园林的实用性,保障风景园林能够切实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作用,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到风景园林建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从整体上把控风景园林的建设与使用,避免出现盲目注重规模的问题。
3.2、提高设计人员业务能力
风景园林的设计人员对风景园林建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设计理念决定了风景园林的的最终设计方案,对风景园林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实现风景园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重视风景园林设计的教育与专业人员的培养,积极引进市场中的先进理念与经验技术,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性水平。
3.3、传统风景园林与现代风景园林相结合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传统园林设计体系,也有丰富的设计和建设经验,为了提高现阶段风景园林水文设计水平与质量,可以将传统与现代充分结合起来,设计人员在对风景园林设计当中应当转变思想,积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华,将有益的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两者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风景园林的素材,形成具有我国独特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得风景园林风格真正体现我国传统特色,体现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历史,也符合现阶段人们的审美观,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3.4、坚持公众的合理参与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总的目的是为全民服务的,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景观风景园林的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重视人们的意见与建议,合理选择建议进行设计,有效的克服片面性,保证设计的人性化。
3.5、树立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保证风景园林设计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设计方案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因素,保证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保证其可行性,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质量和水平,保证其满足国家技术标准的实际需要,因此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人员需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有效推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
4.结论
在现代的风景园林的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前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优化设计水平。从设计人员、理念、地方政府和人们群众的参与方面进行合理的分析,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水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各地的行政手段干预园林的设计,培养高水平的设计人才,积极学习先进的国际市场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设计风格相结合,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风景园林,从而提升我国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可颖.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16,16:8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leisure function already more and more the importance of fully reflected, how to better planning of urban leisure function, 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experts, scholars and the urban management department wide att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able design of urban planning, and how to design a special city idea, is facing the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ersonnel to an urgent and challenging task.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 leisure syste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城市公共健身游憩活动空间的需求不断上升。规划一个高效率的、富有特色的城市游憩系统,是游憩系统规划追求的目标。研究游憩系统的空间布局,必须针对公共空间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空间资源特征、从事活动的人群和公共活动特色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以建立“人群―活动―场所”特征突出而相互匹配的系统系统。
本文尝试从我国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现实处境出发,探讨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体系的建立,对如何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思考。这对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游憩空间,满足民众的游憩需求,推动城市规划研究城市游憩、“优化城市生活空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我国城市游憩及游憩系统规划的现状特征
1.1 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缘起
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城市病”使城市空间缺乏人,性化和场所精神,如何提高城市空间的环境品质和人文价值,体现城市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如何创造适应人们需要的户外生活空间,这些问题在风景园林学科中首先得到重视。风景园林学科把创造适应大众需要的游憩空间作为学科研究的首要问题,从居住区邻里交往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城市郊区游憩地三个层次进行规划研究和实践,因此关注人们生活空间布局的风景规划设计便成为游憩规划的起源。早期,专门化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在国外主要由风景建筑师承担,国内主要由风景园林师完成,其工作内容基本相同,都以风景规划设计为中心,通过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来满足人的情感、健康等的需要。传统风景园林的审美艺术理论与方法主要关注美好的物质形态,然而除了美好的物质形态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游憩活动的质量,传统的规划与实践是难以全面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的。时至今日,现代游憩规划的设计范围已远远超过风景园林的传统范畴,也超越了旅游规划的一般意义,直接关系到闲暇资源的开发使用效率和城市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可以说,城市游憩系统规划虽最早纳入于风景园林规划,但其要解决的问题却不是单纯的思考如何进行游憩场所建设,而是要综合考虑更多方面的问题其规划更加综合化和复杂化。
1.2 当代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现实处境
游憩活动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之―,其大众性和日常性决定了城市游憩功能具有共属性城市应建立不同级别的游憩单元以形成完整的游憩系统,从而满足人的基本游憩需要。但游憩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公共活动,商业,性的游憩活动产生的经济效应都与产业活动相关聪城市游憩系统也需要通过经营和管哩才能发展起来。因此游憩活动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城市游憩规划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实现城市的基本功能为目标同时因―部分游憩活动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属性,而需鼓励相关产业开发,以实现城市的基本功能的多样化。综上所述,城市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是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制约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提供城市的休闲游憩功能。
从我国的现状看,―方面,在强调发展效益的主导观念下,政府没有花专门的精力关注城市游憩系统的质量,导致城市游憩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缺位:另一方面,开发商与企业只关注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产业部分,很难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关注游憩系统的整合。城市游憩系统因未受到政府和市场这两大推动城市发展力量的关注而备受冷落,同时社会休闲游憩需求不断出现的多元化现象,对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公平合理、有效分配游憩资源的同时,如何提高城市的整体生活质量成为城市游憩空间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作为指导城市游憩系统合理利用与发展的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正名册”迫在眉睫。
2 城市游憩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首危游憩作为人是基本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形成了游憩作为城市基本功能的事实。然而,城市的游憩功能在中国尚未得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注在中国发展历史过程中,广泛意义上的休闲游憩一直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基本功能。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充足的时间和金钱的支持下,民众对游憩的需求迅速增长,游憩资源正日益成为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规划师和市民的关注,对游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规划成为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与城市环境的必要环节。因此,把城市游憩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可以直接提升游憩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与“工作''、“居住”、“交通”城市规划传统三大功能同等重要的功能。
其次,目前属于风景园林规划领域的游憩规划只着重研究了自然生态、户外空间等物质层面。然而,游憩系统规划除了对休闲空间和休闲要素等物质性层面的规划设计外,还涉及到游憩行为研究、游憩活动计划和游憩管理。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追求生态的自然环境或者美的形体空间,而是要在引导、安排市民各种游憩活动的基础上,为市民提供方便、舒适、愉悦和安全的不同层次的游
憩场所系统。因此,把城市游憩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规划机构及相关人员来完成城市游憩系统的规划设讹可以提升和强化其专业性。
最后,与城市游憩密切相关的城市旅游规划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于20世纪80年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85年第―个由政府主导的市域旅游战略规规划―北京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成为城市旅游规划的范本,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1999年国家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地方政府上报旅游项目资金的制度也刺激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区域层面的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工作包括了旅游资源评价和利用规划,风景名胜区、森材公园、度假区的建设也促进了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和度假区旅游规划的发展。从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城市旅游规划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它强调城市及备类景区对外服务的功能,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规划是―个特定经济部门的发展规划,这便决定了城市旅游规划与具有公共属性的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不同。城市旅游规划是―种产业发展规划,具有经济属性,把城市作为一种资源来经营,关注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而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是市民闲暇生活规划,具有精神文明建设性质,关注市民的游憩需求与城市生活质量。虽然前者对城市规划休闲游憩空间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但其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导致缺少从市民的角度对城市游憩功能进行直接关注和系统规划。因此,把城市游憩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可以使城市游憩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区别开来,构成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目前与城市游憩系统规划密切相关的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都无法在总体层面上整合城市游憩这一基本功能,城市游憩系统规划自身的目标和特性决定了相关规划是无法替代它的,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以专项规划形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重要内容的必要性正在于此。
3 建立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体系
3.1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子规划
我国规划类型众多,相互关系复杂,其中,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简称“四规”)是目前我国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资源有效保护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四种规划类型。为切实提升城市“游憩功能”的地位,以优化居民休闲生活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生活价值为目标的城市游憩系统规划,只有与法定规划相对接,才有其贯彻和实施的途径。在具体的衔接途径方面,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和子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存在并列而又有所交叉的关系,三者共同接受“四规”的指导和约束(图1)。
图1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与法定规划的衔接
图3城市游憩空间中的宏观体系
3.2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体系框架和规划内容
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是以人为中心,以户外生活空间为对象,科学开发利用城市闲暇资源,优化生活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生活价值的规划。城市游憩系统包括由游憩活动体系、游憩空间体系和游憩管理体系三大体系。在“四规”的指导和约束下,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基本框架包括两个层面:休闲空间和休闲要素等物质性层面的规划设计,以及游憩行为研究,游憩活动计划和游憩管理等非物质性层面的规划。
从规划内容看,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涉及游憩活动的全过程,其核心在于把游憩需求与游憩空间联系起来,游憩活动体系由室内游憩、社区游憩,城区游憩和地区游憩四个层次组成,形成了由近及远、从大众化到专门化、从多数人到少数人的游憩体系。城市游憩空间体系建立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游憩空间系统基础上,由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主题园与游乐区、森林公园、
高尔夫球场、购物中心和工业园区、历史性城镇等对环境品质有特定要求的空间组成(图2)。
1目前我国风景区的主要类型
1.1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指地处城市规划区内的风景名胜区,如杭州西湖、南京钟山等。在管理上应由城市政府直接管理,成立城市政府领本文由收集整理导下的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或管理局(处)或相近职能的管理部门如风景园林局、园林文物局,实行协调或统一管理。
1.2景区集中型风景名胜区。指空间上相对独立、景区连片的风景名胜区,在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中,是数量最多的一类风景名胜区,也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典型空间形态的代表。这类风景名胜区必须建立管理机构实行区内统一管理。//sixianghuibao/
1.3景区分散型风景名胜区。指景区分散且不连成片、空间上跨几个市县或地区的大型风景名胜区,因其空间上不统一,地域行政关系极为复杂,不便设立一个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可以采用“分片而治”的管理模式,即根据各景区特点和所在地区政府的要求,分别建立管理机构实行分片统一管理。
2当前我国风景区规划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忽视和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结果导致资源恶化严重、建设性破坏频繁、管理体制混乱、保护资金短缺、规划方法落后、管理政策缺乏等等。
2.2多头规划、多头审批、重叠交叉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导致管理失灵,使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风景区的村镇规划与风景区规划由不同部门审批,风景区规划难以控制村镇的发展,一些在核心景区中违反风景区规划的村镇建设都有着合法的审批手续,一旦需要拆迁,政府将要付出高额的经济补偿。
2.3目前还尚未建立统一而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所以到风景名胜区具体的实际管理中,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就十分复杂,难以把握。对许多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评价常常成了一些政府管理者自我决定的事。在管理中发生的长官意志式、急功近利式、盲目错位式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仍然屡见不鲜。/
2.4相关法规政策衔接和协调不够。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实现统一管理的难点主要是规划和管理权属存在重叠交叉,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法规政策的衔接和协调不够。尤以与自然保护区、城市和村庄集镇之间的相关法规政策衔接和协调不够表现得最为突出。与自然保护区主要反映在权属管理上,与城市和村庄集镇重点反映在规划及其管理上。
2.5管理机构和体制存在硬伤。规划管理和监督缺乏程序化,管理机构政企不分,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混同,致使统一管理职能弱化。风景名胜区上下内外的诸多矛盾,很多都源于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方式。政企不分使景区管理机构混同于一般经营机构,失去了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严格公平执法的地位,客观上削弱了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
2.6规划内容和方法不完善。受以前规划实践的局限,许多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指导性、原则性的内容和规定多,强制性、具体化的内容和规定少。加上大多数风景区涉及居民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受风景区投资不稳定的影响等,使得风景区总体规划内容较为庞杂,缺乏规范性和操作性,编制审批周期长,实施难度比较大。
3 风景区规划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定位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3.1总体上讲,经过改进后的城镇体系规划要统筹协调城市、镇、村庄和集镇以及风景名胜区等空间的综合布局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布局,指导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规划、镇的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具体地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应指导全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省域或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指导其所辖地区的国家、省、市县各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
3.1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其涉及的相关城市规划的关系,有的是相互衔接,有的是彼此依据。当风景名胜区包含在城市规划区内时,由审批城市规划的上级政府审批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应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依据;由审批城市规划的同级政府审批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相互衔接;由审批城市规划的下级政府审批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应以城市规划为依据。但风景名胜区规划可以纳入城市规划区统一规划管理。当城市规划区包含在风景名胜区内和两者相互交叉时,同级政府审批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应相互衔接。
3.3除市县级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相关镇的规划应相互衔接外,国家重点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均应作为相关镇的规划的编制依据。国家、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对相关村庄、集镇规划的编制都应是指导作用。
4改善风景区规划和管理的措施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4.1 提高规划定位并明确管理定性。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关键归根结底是统一规划管理,加强统一规划管理现实可行的方法是提高统一规划及其管理的法律地位。现阶段除要加快修改《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外,还应借助《城市规划法》修改为《城乡规划法》的契机,将风景名胜区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及其管理体系,并增加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对违反规划行为的处罚条款。
4.2城乡规划应该涵盖人类高度集聚的各类空间。从内容构成上看,当前国家建设部统管的城乡规划主要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的规划、乡村集镇规划以及风景名胜区规划等组成。将风景名胜区规划作为城乡规划五大内容之一,可以体现统筹城乡规划、统筹部门工作的要求。城镇和村庄集镇与风景名胜区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区域城镇建设与文化和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统筹经济社会等多方面。
4.3切实加强规划行政管理,统管一切开发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的各级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都要把规划管理作为第一抓手,在做好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同时,应在管理机构内建立或完善强有力的规划行政管理单位,依法实施规划行政权。由于许多保护问题与开发建设活动密切相关,所以规划管理重点又在于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规划行政管理单位要把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纳入到规划的统一管理范畴,从建设规划管理上杜绝对资源和环境的建设性破坏。//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