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环境范文

时间:2023-09-24 10:24: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经济环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经济环境

篇1

从人类产生了生产活动以来,会计就开始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在原始社会,受环境的限制,会计的前期经历了图形记事、结绳记事和书契记事三个阶段,这些表明了在早期社会会计的萌芽已经开始破土而出,同时也证实了会计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农业经济时代到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社会主导地位,同时商业发展较为缓慢,会计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不过,会计方法中开始出现了单式记账,也是会计历史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然经济不断发展,单式簿记也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成熟固定的会计方法体系。然而,世界在进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吸收西方思想,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应运而生,会计也随之由单式记账变为复式记账,会计分工、会计准则、会计职能确定等等也越来越完善,直至今天,信息化的发展仍在推动着会计向更完善的方面发展。

二、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一)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会计准则的目的是对价值的各种要素予以确认,它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分共契约”和“私人契约”的“复合体”,随着经济大环境变化以及管理的要求提高,会计准则也在日趋完善,并根据当前经济情况以及可预见的预期环境确定会计准则的标准。当然,在21世纪,会计准则也将面临着三大挑战,第一是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挑战,第二是股票等特殊金融资产计量的挑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衍生工具的挑战。这些挑战要求会计准则必须适应环境,不断完善。

(二)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目标是会计运行的基本向导和最终归属。要想使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首先必须保证会计目标与社会方向的一致性,离开社会经济环境所指定出来的会计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在知识经济下,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因此,未来会计的目标将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使会计目标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性。

(三)对会计对象的影响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人们对会计对象的研究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入的,在知识经济的发展现实情况下,对会计对象的深入认识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上,六个会计要素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会计目标,就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不断的修改。例如,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追赶有形资产,因此资产的定义就要随之改变。

(四)对会计计量的影响会计计量是是用货币等不同的单位来计算各种经验业务发生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据计量来确定事物的等价关系。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传统的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同时,在会计计量上,对会计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对会计报表编制的影响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编制会计报表,它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在自然经济中,一直采用手工记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编制会计报表往往会出现一些从未遇到过的一些新问题而令人不知所措,因为在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报表的编制是高度程序化、自动化和透明的,用户直接看到的就是会计报表结果本身,而编表过程完全依赖于会计信息化软件。因此,社会环境对会计报表的编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结论

篇2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的影响

(一)经营管理要求提高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会计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它同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的质量,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企业的发展经营也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随着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提高,更新、更先进的会计方法和处理程序就会应运而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经济活动范围随着通讯与交通的发展扩大了,超出了国界,庞大的跨国公司出现了,为适应这种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的核算,国际会计出现了,并且进一步丰富了财务会计的内容。

(二)科技进步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捕捉的猎物及生产的谷物等便有了剩余,人们就要算计着食用或进行交换,这样就需要进行简单的记录和,计算。但由于文字没有出现,所以只好“绘图记事”,后来发展到“结绳记事”的方法。这些就是会计的萌芽。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产品,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非凡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后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明了造纸术,会计便有了专门的记账工具-账本,并且有专门的格式及结构用于记录各种收入和支出。在13世纪意大利的银行账簿中,已分别以“借主” 、“贷主”登记债权和债务,这为近代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现代科技进步对会计最显著的影响就是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很多规模大的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已经步入了电算化时代,各种财务软件功能强大,处理速度迅速,大有逐渐取代手工操作的趋势。

(三)币值变化不稳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以稳定的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来衡量会计主体的一切经济业务。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得货币的价值经常处于大幅度的变化之中,币值不稳,动摇了货币计量的基础,使得单位货币变成一个弹性很大的尺度,用它来衡量同一事物(如资产价值)自然得不出准确的结果,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也会不真实,从而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何解决币值不稳对会计信息带来的影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很多研究者都分析研究了这一课题,且论著不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实务操作中这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知识经济发展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知识经济环境是孕育会计发展的土壤,知识经济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的发展,一国知识经济环境状况决定了该国的会计发展水平。以前人们只把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看得很重要,但是在知识经济年代,人们意识到最重要的资产是技术、管理、专利等“软资产”。这些方面的开支也由原来核算上直接进费用变成选择性地列入资产范畴了。良好的知识经济环境能促进会计的发展,使得会计核算更真实地、客观地反应企业的资金运动,相反,不良的知识经济环境会限制或阻碍会计的发展。

(五)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的开放程度等对会计理论的形成经济的开放程度等对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法规的制定以及实务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球化,客观上会将一国之内的经济运行机制与财政,经济形态扩展到全球范围内。因此各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法规及实务都在全球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逐渐与国际接轨。当然国际会计准则本身要求比较高,各国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较为成熟的执行机制。

二、会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国民经济)

从宏观角度来看,运用会计手段优化经济资源有配置,监督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挥预警作用,以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不稳定、不协调的情况。从而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每年适度增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平衡,促进国民经济逐步壮大。

(二)对微观经济管理的影响(企业内部)

会计部门能随时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最新会计报表,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会计报表化打破了手工操作时责任控制、分权管理、内部审核、定期核对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正确分析运用会计信息资料,企业可以降低成本、降低资金占用量,更好地实现增收节支的目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推进经济生活的法制化、秩序化(工资、融资、证券等方面)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明确规范了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即因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住房公积金、支付因解除劳动关系所给予的补偿以及其他职工薪酬等项目的金额。新会计准则取消了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的要求,企业可以按实际发生额列支,与税收规定不一致时,作纳税调整。这将对企业财务状况中的流动负债、存货成本和经营成果中的期间费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证券交易和管理也离不开会计,只有真实的、合法的会计信息资料才能确保证券交易公开、公平地进行。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造假的典型案例“万福生科”,其上市前后的疯狂造假严重扰乱了证券交易市场,证监会已经立案调查,所有涉及的相关证券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将按规定严肃查处。

(四)推进与国际接轨,繁荣涉外经济(会计制度与方法的接轨)

会计国际化是时展的需要,随着国际经贸活动的发展,区域经济、国际资本市场迅速形成。据有关资料: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额中,70%来自外国;德国上市公司中,80%来自60多个非德国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在册的13000多家企业,有1000家的企业资本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在这种新的国际联合经济发展态势下,各国自行指定、互不沟通的会计制度造成的差异,很难实现国际经济交流。根据这种状况,世界银行、国际经济的许多机构以及各国政府都希望有一个国际共识,便于互相沟通和贸易往来。因此透明度较强、公平合理的通用的国际会计准则产生了。它的产生使得国际间的贷款、借款等各种核算一目了然,交易双方满意度大幅提升,大大推进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涉外经济更加繁荣。

(五)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Rajan和Fisman研究了金融机构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他们认为,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帮助企业把握发展机遇,提高资源在工业部门之间的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的增长。上述研究着重于金融市场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因此,会计报表在金融加速效应中可能发挥作用,进而影响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一些研究表明,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将会计、风险管理与金融审慎监管进行协调与配合,有益于维护金融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三、辩证关系

会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会计提出新的要求 ,会计的发展又需要社会经济环境提供必要条件。因为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反映,因此企业的会计报表影响人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并导致利益相关方面的经济行为的改变,因而财务会计通过会计报表的有用性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利益分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参考文献:

[1]曲晓辉.会计准则全球发展的趋势与问题[J].会计师,2005;3

[2]汪小英.会计与知识经济的适应性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0;12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6-0000-01

我们要将高校扩招的优势和不利的繁密干进行综合考率下,不只是将利益选择,而将弊端并除掉的,实际上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利益大于弊端方面,还是弊端大于利益方面,然后之后在做出相应的鞠泽。那么毋庸置疑的是,高校就是由始至终都是最大的收益方,那也就是说对于我们个人方面来讲 ,在受过高等教育之后,我们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都会提高,无论是在自主创业的能力上、就业竞争的能力上等多方面都是可以受到提高的,而对于我们的国家利益方面而言,高校的扩招是可以缓解很大的就业压力的,还能缓解下剩余劳动力的结构,还有还可以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餐饮行业方面的发展、出版印刷行业的发展等多数的相关产业都可以得到惊人的发展的,这也就直接的促使企业间多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

一、相对于社会方面来讲,高校扩招后的利益

(一)首先就是可以将高中的升学率大大的提升了,还可以帮助很多学生都能够圆上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在以前的局面是上大学得学生就感觉像是铁饭碗,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在扩招,局面是学生升学率上升是很正常的现象了,而现在进入高等大学就已经不再是梦想了,每个学生都可以升学,对于高校、家长和学生来说而不是关心能不能够考上大学,而关心的却是该选择什么样的大学进行上学了。

(二)可以将我国国民的素质全部面的提升,不单单可以提升国民的个人学历,还可以缩短和西方国家的教育差距,据资料显示,我国在2002年的时候高校的总规模就是已经上升到可一千六百万人,全国所有高职、高等人数还在不断的连续飙升我国的高等升学率仅为2-3%,经过近些年的不断扩招,而且都已经逐步的进入到了大众文化的阶段中。

(三)可以推迟国民的初次就业的时间,以此来缓解就业的压力,现在我国的人口数再世界上来讲都是最多的,高校的扩招后就需要大量的教育供着,可以帮助很多人留在了学校就业,这样就直接的减少了就业的压力,如果说这样一个大的群体都直接进入就业的阶段中,是一定会形成很严重的就业难的趋势的,高校的扩招就是患者就业压力的一个关途径。

(四)可以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还在发展阶段,高校扩招是可以借此来拉动内需的,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带动经济的增长,扩大和发展教育产业,就可以将教育变成一个投资的热门专业,就会增加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这直接的加大了教育的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五)实现教育的阶段性的飞跃,我国大规模的扩招,就会提升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帮助我国适龄的青年都可以享受教育,原上大学的梦想。

二、国家方面和社会发面

高校扩展自然是利大于弊端。但是这些政策在真正的实践环节中也会出现很多的弊端的,直接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但是扩招后教育经费的紧张造成学校不断提高学费,补贴、扶贫金的有限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出去打工。而这些都对整个校园的学风造成强大的冲击。

(二)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学校本来紧张的师资又增添了负担,其他方面如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学管理完善程度,未能较快地满足需求。

(三)高校扩招后逐渐的问题就出现了,例如教育的环境问题和教师师资建设问题就日显严重,也就是说由于高校逐年扩招,师资力量在建设方面就会有些困难,学生的递增要比老师的提高快很多。老师方面就会负担过重,精力投入的就不够充足,进而就会影响上课的课堂质量,假如说师资力量也可以逐年上升,是也有可能由于师资力量的快速增大而造成整体字字力量和水平下滑的。

(四)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便产生人才高消费现象,且愈演愈烈,人力资源被浪费,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

(五)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知识的失业又促进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越来越被动,普通高校不遗余力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名校则拼命扩大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文东茅.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J].高教探索,2000,4.

[2]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3]瞿振元,谢维和.2001-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及预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陈希.认清4当前形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0,6.

篇4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6-0000-01

由于我国的特定历史原因,成人教育完成了工农教育到普通教育转变的一个补充,发展到今天成为了一个独立存在的教育类型。近几年,随着我国终身教育思想的推进和终身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确定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搞好成人教育,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形成新的特色,使其更好的为教育体系服务。

一、我国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现状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并提出了 “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并在教育法中确立了终身教育的地位。

(一)终身教育的发展目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也成为一种社会客观需要。目前,我国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受到自我提高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人员进行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内心,并慢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1)从职业的需求角度看,无论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次性的在学校将所有的工作知识完全掌握,在全球,结构性的失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只有不断接受后续教育的人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2)从立足社会的需求看,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很多文化在碰撞,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随时出现,无论在哪个岗位也无论是什么年纪,都必须接受新鲜的事物,新的知识来进行武装,提升自己的适应力。(3)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充实。人们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可以更容易的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的空余时间,给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条件,可以不断的进行充电,提升自我。

(二)成人教育的市场领域份额愈发扩大。目前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的工作进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连年增加,这就为成人教育的市场提供了很大的补充。

(三)成人教育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是已成人为对象,但是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整个教育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成人教育在岗位和技能培训等方面,起到了充分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和技能的作用。

(四)成人教育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我国一些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依然不尽如人意,生源不稳定、教学质量不高、办学环境差等问题依然存在的比较严重。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成人教育当作终身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种具有现代化体制的教育体系,它要求全社会的各类教育相互承认、各方面协调发展,在这其中,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终身教育的起源干来源于社会上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为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终身教育也在成人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而发展壮大。

(二)成人教育的发展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许多教育学家都认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对成人教育有着很强的因果关系,一个国家的成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终身教育的发展。

(三)终身教育的主体是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好坏主要是由成人教育来体现的,一个成年人接受的教育可能会影响到其一生的道路,也因为成年教育学习的时间最长,获取各类信息量最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

三、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系统

成人教育应该成为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系统。他要将一些不符合常规的媒介融入进来,如自我导向学习、远程教学、网络技术教学、新技术教育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成人进行学习,满足成人学生的多种学习需要。在教学时,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的科学信息技术,打破整个时间、空间的限制,将课堂上下与学校内外融合在一起。让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受年龄、性别、生理缺陷、物理障碍和地域障碍的限制,面向多有的学习对象去开放。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脱产半脱产学习。真正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学习的一个更为灵活的系统。

(二)选择社区学院作为主要发展模式

在我国的社区,其实就是一个以区域划分的行政单位,由于其配套设施的建立,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的社会。社区学院的成立成为成人教育的学习中心,其生源主要是这个社区内的所有超过18岁以上的成年人,无论是在业人员、待业人员还是离退休人员,都是潜在的生源对象。因为社区学院是立足于社区的,所以他可以更好的办出特色,根据自己社区内的企业类型,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更好的建立与企业的良好的关系。

(三)不断提升成人教育的软环境

软环境就是指在成人教育中管理的水平以及办学特色。成人教育的硬件设施,我们可以通过追加物质投入进行改善,在软环境这一方面,成人教育更应该注重的是成人教学的办学特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紧密的结合起来,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制定不同的质量评价体系。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学习到对自己更有帮助的知识,可以帮助自己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

成人教育是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限到有限的发展过程,在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发展的今天,成人教育应该面向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化。以此拉开终身教育体系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禹明华.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0).

[2]吴彬.终身教育思想对成人教育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9).

篇5

0引言

我国农民工数量巨大,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农民工问题也十分关心和关注。从某种角度看,农民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我国农民工问题也日益突出。就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有大量的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甚至发生个别农民工被迫跳楼的情况。这一问题的发生有一部分原因与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我国缺乏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经济环境是相互促进的,想要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就要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想要提升经济环境,就需要借助制度建设来实现。

1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却没有健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导致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这显然有失社会公平。在社会中,出现了城乡的隔离和对立的情况,有些城里人甚至会对农民工产生歧视,就像很多企业由于农民工缺乏法律意识,所以肆意妄为地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如果建立有效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的诸多问题就会得到改善,并且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其次,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制度建设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农民工提供坚实的后盾,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内需,拉动消费,从根本上说,这非常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农民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

要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关键在于当今的经济环境是否与之匹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已被社会所认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能提高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而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第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支撑。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良好的经济环境能给他们带来就业机会和足够的收入,使他们有缴纳保险费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良好的经济环境是企业盈利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保证,从而使其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就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有很多因素都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如国民经济提升、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等,但还有一些影响制度建设的因素,如经济发展的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缺陷。因此,想要更好地推动制度建设,就必须要优化经济环境。

3优化经济环境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1针对社会保障制度,修改相关的经济立法

制度的实施需要法律的保护,只有健全法律法规,才能真正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我国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仍有待完善。由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利益关系复杂,实际过程中有很多障碍。因此,国家要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关立法工作,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济等法律法规及原则作出明确规定。如,相关部门可以从《劳动法》入手,在《劳动法》中明确对农民工的权利保护,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公平就业的机会,尤其是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劳动法》应该明确规定农民工的各项权利。另外,《劳动法》要规范农民工用人制度,如农民工进入企业后,企业必须和农民工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必须具有有效的盖章,并且劳动合同必须要给予农民工一份,以免在发生问题时,由于农民工缺乏法律意识,无法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相关部门要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资的情况,全力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应该进行严厉惩罚,为农民工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

3.2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平台的建设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从两方面展开,不仅要与现行制度衔接,还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和需要。流动性是农民工群体的显著特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针对这一特点,建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和接续,这就要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保证农民工在流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权利。我国可通过推广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方便农民工在各地之间转移社保信息接续,尤其要保证接近退休年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平稳对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还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农民工流入地、流出地资金保障接续精算模型,采取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措施,科学合理地计算农民工输入地和农民工输出地社会保障转移金额,确保农民工社保基金收支平衡,持续健康的运行。另外,我国要继续完善农村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确保社会保险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有效转移。

3.3创新基金筹集机制

基金短缺问题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主要困难。新形势下,我国要建立长效稳定的社保资金筹集机制,适应农村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迫切要求,这就要创新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机制。首先,政府要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为农民工社会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拓宽农民工人社会保障范围。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单位和个人应履行的职责,形成科学的分担机制,确定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债,从土地出让金、集体经济或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资金中,按比例划分、筹集农民工社会保障资金,通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使社会资源成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补充。另外,我国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从而保证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3.4政府要注重经济环境的公平性

在经济环境中,有很多经济不公平的情况发生,如经济贫富相差悬殊,因此,政府应该注重经济环境的公平性,从整体上优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经济环境。从2001年到2005年国家财政总共增加15263.25亿元,几乎翻了一番,而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非常小,最多年份只占2.1%,与发达国家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支出,相差甚远。总之,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责任,我国需要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注重为经济注入更多的公平因素,成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靠支柱,为社会的公平、稳定做出贡献。

4结语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经济环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想要更好地建设农名工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就必须优化经济环境,只有在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上,才能促进健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然,农民工高度的流动性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使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更加艰巨,由此而引起的矛盾也更加复杂,单从经济环境角度的分析,并不能涵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全部要素,还有很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时,我国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成为真正的获益者。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体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各个方面入手,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本页关键词】教育论文 职称论文 职称期刊 MBA论文写作

【正文】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体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各个方面入手,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 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目前, 国务院已了相应配套政策, 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也有具体规定, 建议有关部门在国家有关政策细则出台后, 立即制定实施细则, 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预期效果; 同时要建立与政策实施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以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和落到实处。建议省委、省政府对现行科技工作评价体系以及干部管理、职称评定等某些相关政策、制度对科技自主创新的负面效应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清理或调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规定, 制定切合安徽实际的、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规定。切实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知名品牌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要在编制、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我省设立国家专利代办处。要建立起覆盖全省的专利组织机构, 将专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保障知识产权工作的正常开展。大力推动企业增强专利、标准意识, 提高企业的产权保护、管理、运用能力, 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 支持企业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重点支持企业通过再创新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鼓励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重奖获得国家名牌、驰名商标的产品。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省级专利市场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市场, 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 实现科技与生产力的有效对接, 为科技创新提供原动力, 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市场平台。要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采购自主创新的产品, 帮助科技创新企业降低风险。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机制, 给自主创新的企业以优先待遇。

【文章来源】/article/67/15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篇7

电子商务是IT技术和商务运行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过程,是21世纪市场经济商务运行的主要模式,也是新经济涵义下的一种主要经济方式。它是指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主体,系统化地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

在网络经济时代代替工业经济时代以后,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传统会计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些假设也已经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客观需求,暴露出许多局限性,这也必然导致传统的会计假设面临一系列的冲击。

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四个会计假设都面临挑战。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只有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这个个体是有形的实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参与主体有其虚拟性,企业不再是传统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它不仅没有严格的企业边界,而且不一定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不符合传统会计主体概念。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在传统会计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是假定会计主体将持续经营下去,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直到实现企业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主体十分灵活,会计主体变化非常频繁,存在时间的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假设指为了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能够向信息的需求者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把经营过程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

(四)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尽管会计数据不只限于货币单位,但传统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以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

(五)对权责发生制假设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是指会计核算中确定本期收益和费用的方法。即凡属本期的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不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本期收到的款项也只作为预收款项处理,而不作为本期收入。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理论的新假设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理论的假设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个人认为针对这种情况,可从两方面考虑会计理论的假设:网络环境和传统环境,下面具体论述:

(一)会计主体新假设

我们可以把会计的主体看成是有形的实体和无形的实体的总合。在传统环境下,会计的主体是有形的实体。即实实在在存在的企业等主体;而在网络环境下,会计的主体就是元形的实体,即虚拟的企业等主体。当然对于有形的实体仍可以按照原来的理论处理,而对于无形的实体如何处理仍需要探讨。

(二)持续经营新假设

在传统的现实环境中,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成立: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无形实体的不可预知性,它会随时存在和消失,因此持续经营假设不成立,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电子商务环境下都是虚拟的企业主体,但它们为了长远的利益考虑,也会努力持续经营下去,因此从这一点考虑,持续经营假设对于有形实体和无形实体都适用。

(三)会计分期新假设

对于该假设我们可以概括为两类:会计实时假设和会计非实时假设。在传统的现实环境下。会计进行分期使得在一定的时间后都会有相应的财务报告以及该时间内的经营成果等信息。这属于非实时性的;而在网络电子商务环境下,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实时的获得财务报告和相应的经营成果等信息,这属于实时性的。因此现阶段,在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分期假设是实时与非实时的总合。

(四)货币计量新假设

篇8

        1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从知识结构来看,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不系统,知识老化、更新慢等问题。会计人员对 经济 、 法律 、高新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认识不足,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办法不多,从而制约了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 发展 。   

        1.2会计人员自身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有一些会计人员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产生质疑,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由“ 电子 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账面比较漂亮而已。   

        1.3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会计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一般只知道怎样使用财务软件,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极其有限,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只能求助于软件维护人员,而维护人员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

        1.4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教育 有待加强。有些会计人员电算化知识贫乏,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等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忽视信息安全教育,随意与互联网和业务无关的终端连接,使电脑感染病毒,甚至遭到人为非法破坏。   

        2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2.1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实行会计电算化是单位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2.2重视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 科学 技术的不断变化而向前发展的,环境不同,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要求也不同。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2.3改善会计人员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3.1知识结构要合理。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税收、 金融 和审计等知识。

        2.3.2学历和职称结构要合理。鼓励在职会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参加职称 考试 ,并实行工资、待遇等与技术职称、学历挂钩的办法,以此激励会计人员发奋进取、更新知识。   

        2.3.3年龄结构要合理。既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会计人员,又要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青年会计人员,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年龄段人员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实现年龄互补,在不断发展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最佳的综合效能。   

篇9

1、加大作风转变力度,发挥机关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干部是群众的一面旗帜,干部作风是党风政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一支标杆。机关干部是城市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其思想境界、科学素养、法治意识、工作作风以及品行操守,不仅体现着党政机关形象,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也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对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表率作用。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各级机关干部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坚持文明执法,同时要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树立办事高效、文明服务、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不断提高机关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全市各级公务员要带头做文明市民,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要充分调动教师、专家、学者和有志于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编印一些切合我市实际的、通俗易懂的市民文明教育材料,免费发放到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对全市市民进行普遍的文明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短信等大众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歌颂市民的文明行为,鞭挞其不文明的行为,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态势;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通过事迹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让更多市民学习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带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要扎实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倡导相互关爱、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通过这些创建活动彰显城市的文明,使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民文明行为。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既要靠教育培养,也要靠制度管理。严管才能形成良好习惯,严管才能形成文明规范。为此,应坚持监管并重,疏堵并举的原则。要加强舆论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和市民个人对不文明行为给予曝光和检举揭发;要加强社会监督,设立社会监督热线,聘请义务监督员、文明劝导员,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劝阻。同时要加大惩处力度,大幅度提高不文明成本。通过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以及职能部门的严格执法,督促市民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共同推动市民素质的稳步提升。

二、加强城市管理,优化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石家庄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开局之年,我们应以此为契机,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1、加强城市管理。一方面确定管理重点。着力抓好交通、治安、市容、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综合整治,彻底根治马路市场和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吐乱丢、乱摆乱点等突出问题,打造整洁的市容市貌,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转变管理模式。一是实现由小城市管理向大城市管理转变。不但要加强中心城区管理,还应适应我市建设组团式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强对城不城、乡不乡、城乡边缘等小区域的管理。二是实现由传统型、突击性管理向现代化、经常性管理转变。以往的城市管理存在重审批轻监管、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端,而且在工作方式上简单粗暴、以罚代管,等到问题成堆就搞突击整治,结果形成“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恶性循环。今后应将城市管理常态化,要以宣传、教育、指引、疏导为先导,把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日常监督放在首位,坚持文明管理、文明执法、文明服务,不断提升现代管理效能。

2、搞好城市美化。一方面要加快重点区域的景观建设。优美的景观建设可使城市具有自然艺术气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为此,我们应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一流团队参与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石家庄特色的精品工程,提升石家庄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抓好重点地段的美化,对城市广场、主要干道、入市口等进行绿化、净化,以此提高城市的现代气息和文明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包括路标、路灯、灯箱、广告等元素在内的城市信息导向系统,彰显现代城市气息。此外还应大力改善社区环境,打造整洁、安全、有序的社区环境。要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全方位打造整洁优美的居住工作环境。

三、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能力

完善的城市功能是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为此,我市应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把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功能开发上,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包括交通、通讯、水、电、暖、污水处理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功能需要不断强化。我们要着眼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科学规划,加快建设适度超前、功能完善、结构合理、高效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同时充分考虑产业布局、社区分布、人口流动规律,促进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均衡协调发展。

2、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同步性,公共服务设施只有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才能实现最佳投资效益。要考虑城市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分层次、有重点的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能力。依据石家庄现状,当前特别是要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大型的文化、体育等项目,应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影剧院,同时要完善区、街、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以此提升石家庄的文化品位;要提升宾馆饭店的星级标准,形成高、中、低档合理排布的格局;要提高商业设施档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增强石家庄的对外吸引力,提高知名度。

四、挖掘文化内涵,凸显城市特色

篇10

1环境会计理论基础

1.1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切促使西方国家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使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迫使人类反思:如此下去,人类将自食恶果,社会经济将不能持续发展。人类开始改变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转变为追求三个目标的平衡发展,即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发展。于是,环境会计应运而生,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理论。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因此,从通过经济控制达到参与环境控制的目的来考察,会计肩负着重要使命。世界银行在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21世纪建立“信息框架”,实现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落在会计界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上,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

1.2环境会计定位

关于环境会计的定位,目前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会计是一门与现行财务会计并立的独立学科;另一观点则认为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现行财务会计与环境科学等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笔者认为,环境会计是“大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的结果。“大会计学”之大,是表明会计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计领域在扩大,会计深度在加强,会计学的内容和性质在发生变化。会计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服务的,其发展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每当人类历史发生一场社会政治经济大革命的时候,必然引发会计领域的深刻变革。人类进入21世纪,这种变革更多体现在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即会计学的边缘化。

2环境会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经济所依赖的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已进入“向未来借债而生活”的时代。面对如此困境,我国政府已颁布各项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法令法规。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必须走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变过去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绿色GDP”指标,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成本的计量。为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进行反映,客观上要求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体系。

在这种广泛而深刻的调整和转变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自然应该首当其冲。因为,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传统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从一定程度上讲,企业行为是“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直接原因。不难理解,就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看,企业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不仅是一个产品产出系统,而且还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也就是说,企业首先以一定的方式从其周围的环境获取某些资源,包括经济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社会资源(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和自然资源,经过生产经营活动对投入的资源进行加工转换后再输出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在投入方面,企业对自然资源的获取规模和速率不应该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即要低于资源再生的速度,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输出方面,它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影响如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吸纳劳动力就业等,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消极地影响如“三废”的排放、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它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破坏、景观的破坏、生态的破坏),影响人体健康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由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也是自然资源的主要利用者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企业的经营行为对环境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企业应该正视生态环境问题,实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核算,不仅承担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而且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3环境会计建立的措施及原则

3.1要充分认识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一是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科技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膨胀,造成了自然资源被极度开采而日趋耗竭,环境污染日渐严重,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会计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这些都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环境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三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环境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四是企业责任向社会扩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多元化,需要企业将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五是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准确地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需要。在损益表中计算经营成果时,只有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作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才能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只有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额,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资产负债率,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绿色会计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可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企业的角度来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3.2创建环境会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政策性原则,即在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要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二是社会性原则,环境会计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必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应以能在企业内部使社会收益与社会费用相配比的社会利润为标准。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为企业内部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管理和调控。三是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即我国环境会计的构建不能全盘沿袭,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四是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即政府会计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做出明确的和强制性的规定。当然,如果企业主动地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信息,政府及社会公众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3.3我国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是修改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无疑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将它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二是完善会计准则,就是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三是建立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四是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对于资源的使用尽量不采用或少采用免费的措施。免费只适用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有限的资源免费消费无疑将导致其耗尽和恶化,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的计量。五是要有适应的会计理论导向,就是要求政府恰当地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些研究,以提高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水平,促使环境会计理论早日与会计实务相结合,服务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5)12-0045-08

当下中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和环境风险积聚增长,探寻有效的环境公共治理模式成为解决当下中国环境问题症结的关键“药方”[1]。国外的理论研究已经指出社会资本在环境治理中能够“担当大任”,事实上,由社会资本所驱动的社区治理、民间治理等自发式环境集体行动在国外早已盛行,并产生了极为明显的效果。但是,在中国,相应的环境集体行动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微乎其微,反倒是一系列的环境倒逼了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和模式。进一步来看,近年来各地区环境群体性抗议事件成急剧增长态势,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有的群体性抗议事件催生了政府逐步的改善环境治理方式,有效的提升了环境治理绩效;而有的群体性抗议事件逐渐的演变成冲突性,在威胁社会稳定的同时,反而并没有及时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那么,这背后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中国的社会资本到底有多少、是否能够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环境治理,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是什么?本文以中国日趋加剧和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探讨中国语境下社会资本是如何影响到环境治理的

,提出并验证社会资本制度环境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关系的基本假说,并提出以社会资本机制促进环境治理的相关建议。

1研究基础与逻辑起点

1.1社会资本界定及其度量

社会资本概念及其研究范式的提出是当今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内容和方法上的重要突破,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起构建了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理论模型,并广泛地渗透到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环境资源经济学等各个学科分支当中。基于对以往研究的回顾和总结[2-5],社会资本不外乎包括四种形式:一是信任关系;二是互惠与交换;三是共同规则、准则和认同;四是沟通、网络与组织。

社会资本并不像实物资本那么容易发现、看出及测定[6],对于局外人而言实物资本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下,社会资本几乎是完全不可见的,除非认真努力地去调查人们用以组织自己的方法及那些指导其行为的权力义务。

1.2社会资本、制度环境与环境治理

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社会资本对增长、公平、贫困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有重要影响[7]。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都可以被称之为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困境[8]。尽管环境集体行动迫切需要,但是并不会自发对环境公共产品需求做出响应。之前的研究已经指出有两类因素在集体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制度和高水平的社会资本。事实上许多好制度可能属于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在环境治理中,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共享信息、协调行动和集体决策三种机制影响到环境治理行为的交易成本,进而决定着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成败。这三类机制在个体、社区、地区和国家层面均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

在共享信息上,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信息的丰裕程度和对称程度决定着环境集体行动能否实施和成功完成[9]。环境集体行动的参与主体往往会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程度来选择行动的策略,一旦缺乏必要的信息或者知晓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其参与环境集体行动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而且作为一项策略互动行为,还将蔓延式的影响到其他参与者的决策。沟通、网络和组织通常可以有效的传播信息、扩大信息的覆盖面,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大大提高环境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在协调行动上,在环境集体行动的过程中,行为主体并不会根据事先所设定的程序按部就班的参与行动,而是会在参与过程中根据信息的变化来不断的调整集体行动策略,不可避免的是在调整的过程中利益冲突会不断的涌现,此时,如果社会资本相对充足,比如拥有较强的信任关系、互惠机制以及公平有效的“游戏规则”,参与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不仅会自发的降低,而且还会在其他社会资本的“干预”下得到进一步的缓解。在集体决策上,集体决策是公共物品供给和市场外部性管理的必要条件,环境集体行动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不断集体决策的过程,集体决策的过程往往也是意见达成一致的过程,意见一致的过程不仅受到决策规则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决策主体信任、互惠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信任关系、互惠、社会准则和沟通网络组织等社会资本都能够直接的影响到环境治理行为及其绩效。

假说1:总体上看,社会资本有利于环境治理。

1.3制度环境(政府和市场)和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

一个地区的社会资本越多并不总是意味其收益就越大,社会资本本身还存在着一个最优区间或者水平,社会资本必须与所处(依赖)的制度环境相契合。在现有的研究中,绝大多数将社会资本看作是一个褒义词,但是,从当今社会制度文明和法制建设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要素在其中。如社会关系往往与政治权力结合起来,形成政治上的裙带关系,在中国特有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中,社会关系网络往往会嵌入到政治治理的等级结构中,使得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相结合,并进一步加剧腐败和不平等,继而影响到社会一般的信任水平[10]。不可否定的是,其中一些要素在制度不健全的历史时期中替代性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好比是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缺失的条件下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各地区环境结果迥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在地区社会资本过度或者社会资本不足所造成,如由于社会信任水平的下降、互惠机制的缺乏以及社会组织网络(互联网络)的推波助澜(恶意传播谣言、网络大V),打破一种和平式的抗议诉求,直接演变为群体性冲突或者加剧群体间的不信任,非但没有解决环境问题,反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进一步恶化了原有的社会资本基础。因此,我们提出第2个假说:

假说2: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之间可能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并不是社会资本越高、环境治理的效果越好,环境资本存在着一个适度水平;

推而广之,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不仅受制于其自身的社会资本水平,而且还会受到所在地区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资本的水平,较高的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有利于培育社会资本,抑制社会资本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影响着社会资本的环境效应,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必须依托于所处的环境,政府环境和市场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需要指出的,政府质量和市场程度可以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到环境治理,本文所探讨的重点是这两类因素如何影响到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能够有效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品和要素市场相对发展、中介组织和法律相对健全[11],这些都有利于培育、形成和积累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水平更高的地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相对较高、社会鸿沟相对较小、社会凝聚力较高、社会环境相对优越,公共服务还可以通过影响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而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12]。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当下中国少部分地区的环境上升为社会冲突还与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和政府质量密切相关,尤其是后者,由于政府效率低下、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不均等,再加之与公众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会进一步加剧社会资本不足或过度所带来的各类弊端。对此,我们提出假说3:

假说3: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受制于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政府质量越高,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越大;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亦越大。

2社会资本测度

2.1度量方法:MIMIC模型

MIMIC模型的特性在于同时具有因的指标(cause indicators)与果的指标(effect indicators)。因的指标在SEM中即为外因潜在变量的测量指标,果的指标为内因潜在变量的测量指标,该模型可以得到所有因的指标和果的指标对潜在变量的影响程度。

MIMIC模型的结构决定了可测变量的选取将直接影响着社会资本测度的准确性与可靠性。MIMIC模型本身只是提供了一个在合理选取指标变量之后测度社会资本的有效手段,至于如何选取指标变量更多的要依赖于社会资本理论形成和变化原因以及社会资本的综合影响,而且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指标的选取还必须立足于样本地区的实际。现有研究已经指出社会互动、文化传统、社会现代化转型、第三部门和政府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13]。对此,我们选取了如下指标分别作为社会资本潜在变量的原因变量与指标变量,将12个指标分为四类:选择营商环境、全球化、收入差距来度量信任关系,使用就业状况、财政福利来度量互惠,利用财政风险和契约状况反映社会准则、规则和约束,选择社会服务、社会组织、社会流通、信息共享和社会沟通来表示沟通、网络与组织。

2.2数据与测度结果

本文将社会资本作为隐变量,并充分考虑影响社会资本的原因,如全球化、收入差距、就业状况、财政福利、财政风险、社会组织和社会沟通等因素;并以营商环境、契约状况、社会服务、社会流通和社会共享作为指标变量,建立MIMIC模型,来测算社会资本的相对规模。

我们首先考虑一个封闭经济中的社会资本,从模型的最一般形式切入(不纳入全球化因素),逐步剔除统计不显著的指标变量和原因变量,根据卡方检验得到的概率值,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调整后的拟合优度(AGFI)、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等检验值,综合考虑并确定模型,并根据增删变量来调整模型的拟合度,选出最适变量结构。根据原因变量的估计系数,我们进一步计算得到1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1年的社会资本,由于我们主要测算所在地区社会资本相对总量,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稳定性,本文无意测算社会资本的人均水平。

从2004-2011年,全国平均社会资本分别为0.017 675,0.017 261,0.017 551,0.018 018,0.019 496,0.022 297,0.025 436和0.029 265,呈现出较稳定的上升趋势,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社会资本总量最高,西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最后。

3模型、变量和数据

3.1模型设置与变量选择

在借鉴Hari et al.[14]和Papyrakis[15]等跨国和分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社会资本的平方项,观察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非线性关系。构建如下的基本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EPI表示环境治理绩效指数,考虑到环境治理绩效的综合性,在参照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合成,具体包括环境污染指数(PI)、污染治理指数(PCI)和绿化指数(GI), 其中污染排放由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SO2排放量和人均工业烟尘排放量构成,污染治理指标则由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SO2硫去除率、工业烟尘去除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环境治理投资等7个二级指标构成,绿化指数则由绿化率表征。采用主成分方法合成环境治理绩效指数,首先对各项二级指标分别作标准化处理,然后逐级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为各个二级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分别得到污染排放指数(倒数化处理)、污染处理指数和绿化指数,最后再次采用主成分方法为上述三个指数赋予相应的权重,最终得到环境治理绩效指数。

社会资本(SCI)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社会资本还可以分解为社会信任关系(ST),社会互惠(SM),社会准则规则和约束(SN),以及社会沟通、网络和社会组织(SCM)四类,社会信任关系、社会互惠,社会准则、规则和约束以及社会沟通、网络和社会组织同样采用主成分方法测算得到。X为引入到模型中的其他控制变量所组成的向量集,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教育和对外开放以及气温和降雨。为了进一步考察社会资本所处的制度环境对其环境治理效应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策略做如下安排:

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两个指标,得到:

本文中,按照各地区2004-2011年平均政府质量指数和平均市场化程度指数将186个城市划分为政府质量较高地区和政府质量较低地区、市场化较高地区和市场化较低地区。但是简单的按照自变量的相关标准对样本进行分组,难以准确的反映各种门槛变量对差异的影响。在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发展的背景下,新发展出一种新的门限面板回归模型(threshold-old panel regression,TPR),该方法针对上述两种分组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改进,不需要给定非线性方程的形式,门槛值及其个数完全由样本数据内生决定,同时提供了一个渐进分布理论来建立待估计参数的置信区间,运用Bootstrap方法来估计门槛值的统计显著性。

对于政府质量指数的度量,本文借鉴了现有文献的做法并考虑到地级市层面数据的可得性,主要从税收负担、公共品供给和产权保护3个维度来刻画地级市政府质量[16],用本年应交增值税/(本年应交增值税+利润总额)来度量所在地区的税收负担,使用文化、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来反映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品,并以产权保护作为地方政府所履行的职能。在市场化程度指数的度量上,使用民营化、特定行业就业和市场化指数来进行度量,民营化用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占总人口比重度量,特定行业主要是指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行业,最后我们使用了樊纲[11]所提供的分省市场化指数,并假定一个省内部各地级市共享该省的市场化指数。

3.2考虑内生问题的稳健性检验与方法选择

在关注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时,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模型本身所存在的内生性风险。在系统GMM方法中还将引入上述部分论证的外生工具变量共同组成工具变量集合。一方面,我们需要根据Sargan检验和差分误差项的序列相关检验来判断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进一步选择Wind-meiger所提出的改进的有限样本标准差估计实现对两步估计标准误的纠正,使SYS-GMM的两步稳健估计比一般估计更为有效。再加之SYS-GMM方法比较适用于时间跨度小而截面单位较多的面板数据,本文所选择的8年1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恰好符合其特性。

3.3数据样本

本文选取了口径更为稳定一致的2004-2011年为研究的时间区间和其中的186座城市,共计得到1488个观察样本,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樊纲编辑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

4实证结果汇报

4.1基本结果

4.1.1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

表1汇报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效应方法的回归结果。与假设1预期完全一致,社会资本可以有效的改善环境治理、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和绩效。具体说来,表1的模型(1)和模型(2)报告的是社会资本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回归结果,社会资本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显著为负,当社会资本水平每提高1%时,环境污染可能会降低0.28%,当引入社会资本平方项后发现,二次项系数为正,说明社会资本与环境污染之间可能会存在着U型关系,社会资本的拐点值为0.074 2,当社会资本没有超过0.074 2时,社会资本可以有效的抑制污染,当跨过该拐点后,社会资本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会趋近于零并可能还会加剧环境污染。模型(3)和(4)报告的是社会资本与污染处理关系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社会资本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这表明,在一定的社会资本水平范围内,社会资本可以有效的激励和促进污染治理,社会资本与污染治理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社会资本的拐点值为0.078 8,即过度的社会资本可能并不利于环境污染治理。模型(5)和(6)显示的是社会资本与城市绿化之间的关系,依然发现,社会资本与城市绿化指数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倒U型关系,社会资本拐点值为0.133,明显高于环境污染和污染处理回归中的社会资本拐点,这表明,社会资本在城市生态绿化方面可以发挥相对更为重要的作用。最后,在上述三类环境指标的基础上合成得到环境治理绩效指数,如模型(7)和(8)所示,社会资本可以有效的通过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和生态环境建设来实现环境治理绩效的提升,当社会资本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时,环境治理绩效指数会显著的提高0.538 2%,引入社会资本二次项后,其系数为负,虽然不显著,但是通过前面三个指标的综合判断,可以认为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社会资本的拐点为0.054 8。

4.1.2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

进一步将社会资本分解为社会信任关系,社会互惠,社会准则、规则和约束,社会沟通、网络和组织,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基础上,考察各类形式的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及其差异,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我们发现,四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在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了环境治理绩效的提升,具体说来,当四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均提高1个百分点时,环境治理绩效分别提升0.26%、0.19%、0.21%和0.57%,单纯的从社会资本的内部构成来看,相比较社会互惠和社会准则规则约束而言,社会沟通、网络和组织以及社会信任关系对环境治理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类型社会资本的特征及其与环境公共事务的耦合度所决定。

4.2社会资本、制度环境与环境治理

首先在原有基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指数两个因素,发现(如有需要,回归结果作者可提供,下同),社会资本系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依然显著为正,同时还发现,社会资本的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依然呈现出倒U型关系,与原有基准模型略有不同的是,社会资本的拐点值进一步增加,达到0.062 1,这似乎表明,政府质量因素和市场化程度因素可以有效的延缓社会资本拐点的到来,进一步延长最优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的区间和范围。与社会资本类似,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均存在着倒U型关系,分别引入了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的平方项,发现,二次型系数均为负,这意味着,单纯依靠政府机制、市场机制或社会机制,都难以独立有效的推进环境治理,任何一种机制作用的发挥都有赖于另外两种机制所提供的条件,尤其对社会资本而言,更依赖与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所提供的环境,这是由社会机制所处的相对较弱的地位所决定的。

为了进一步准确的判断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是否会受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将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分别依次设定为门限变量,通过观察门限值上下样本的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影响的差异,来更为贴切的反映制度环境的影响。首先,我们进行门槛效果检验来确定门槛个数。我们依次设置了不存在门槛、一个门槛和两个门槛进行估计,得到F统计值和采用Bootsrap方法得到的P值,结果发现,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变量的单一门槛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而在双重门槛检验中,两项门槛变量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单一门槛效应。接下来进一步确定具体的门槛值,根据门限回归的结果,我们发现,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的门槛值分别为0.196和0.215,具体说来,当政府质量低于0.196时,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094,而当政府质量跨过0.196时,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系数则上升到0.189,增加了1倍;当市场化程度低于0.215时,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114,当市场化程度高于0.215时,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率绩效的影响系数则稳步增加到0.153。这表明,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确实是影响到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的重要因素。在此,我们还进一步比较了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作用于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程度的差异,根据前文的统计分析发现,平均政府质量指数为0.278,平均市场化程度指数为0.244,并且政府质量的核密度分布相较于市场化程度明显右移,但是尽管如此,政府质量的门槛值依然低于市场化程度的门槛值,这似乎说明,改善政府质量所带来的社会资本边际环境治理效应更高。在进行门限回归之前,我们还进一步按照各地区平均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将样本分为两等分,即政府质量较高地区和政府质量较低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并进一步比较了四类地区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尽管四类地区的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但是政府质量较高地区的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系数明显大于政府质量较低地区,且两地区的社会资本拐点分别为0.108和0.054;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系数明显大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且两地区的社会资本拐点分别为0.098和0.056。

4.3稳健性检验

4.3.1引入工具变量

考虑到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我们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工具变量并采用考虑动态效应的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结论与前文结论基本一致。

通过上述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到社会资本的拐点值,接下来有必要、也有可能进一步找到相对于环境治理率绩效的社会资本相对不足地区、社会资本相对适度地区和社会相对过度地区。所测算的拐点值为0.062和0.077,分别将其作为社会资本相对不足地区和相对适度地区、相对适度地区与相对过度地区的划分标准。选择这两个值,主要是基于这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且都控制了制度环境变量的影响,同时部分的考虑了内生性问题。从年均比重来看,社会资本相对不足地区占到85.15%,社会资本相对适度地区和社会资本相对过度地区的比重仅为7.39%和7.46%,在环境治理上,绝大部分城市面临着社会机制不全的困境,而目前中国环境治理困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社会资本不足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公众参与环保行动目前仍处于传统模式阶段,这是一种非常有限的末端参与。社会资本分布的趋势来看,社会资本相对不足城市的数量和比重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这类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社会资本相对适度城市的数量和比重则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针对社会资本不同类型地区而言,各自侧重点和关注点应该有所差异,对于社会资本相对不足的中西部地区而言,重点应该放在努力增加社会资本上,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社会资本相对适度的东部中等城市,应该同时兼顾社会资本和其他制度因素的同步推进,通过完善制度环境进一步拓展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的区间范围;对于社会资本相对过度的地区而言,应该将重点放在制度环境的改进上,在短期内,这一地区社会资本的容量和环境治理效应已经到了瓶颈期,现有的制度环境难以满足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发挥的需要,因此,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在更高的政府制度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上实现与社会资本有机对接。可以解释的是,东中西部地区同时出现环境的内在机制是存在差异的,中西部地区更主要源于社会资本的不足,即社会群体间尤其是公众与企业和政府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再加之沟通机制不畅,企业缺乏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社会规范和约束机制,使得这些地区的出现;而东部地区环境出现则可能是社会资本相对过度尤其是所处的制度环境难以满足社会资本的“需要”所引发,以厦门PX项目事件和启东事件为例,两地区均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两类事件均是由上马环境污染项目所引起的,由于两地区社会资本相对充分,使得社会公众在污染危害尚未严重发生之前就采取相应的集体行动进行反馈,如厦门PX项目建成之初,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签名“关于厦门沧海PX项目迁址的提案”,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之后随着事态的蔓延以及公众急速关注,当地政府较为迅速的开启多轮座谈沟通,进行了二次环评、公众投票和项目迁址,最后以平稳方式解决了这一危机;而启东事件自始至终,当地政府并未充分重视,而民众的利益诉求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反而在集聚和反弹,直至最后演变为大规模。这两起事件恰恰说明:社会资本水平并不是越大越好,特别是当所处的制度环境尤其是政府部门难以满足社会资本的“需求”时,社会资本反而会引致环境治理的低效;但是如果政府部门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自身的运行效率,引导和沟通机制顺畅,那么即使社会资本水平相对较高,反而会更有利于提升环境治理绩效。

4.3.2更换样本与指标

为了进一步证明本文结论的可靠性,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适用性,我们在已有的186座样本城市中,筛选出93座城市,筛选标准是这些城市均列入环境保护部公布PM10、SO2、NO2数据的113个大中城市中,同时将样本的因变量替换成PM10、SO2、NO2变量,来考察社会资本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门限回归、考虑工具变量的SYS-GMM方法进行检验,时间区间为2004-2010年,得到的结论与前文基本一致。

5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社会资本、制度环境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关系的三个基本假说,我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总体上有利于环境治理,尤以社会信任和社会沟通(网络和组织)的效应最为明显;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之间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社会资本存在着一个适度水平;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受制于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两种因素,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越大,同时,改善政府质量所带来的社会资本边际环境治理效应更高;从年均比重来看,社会资本相对不足地区占到85.15%,社会资本相对适度地区和社会资本相对过度地区的比重仅为7.39%和7.46%,目前中国环境治理困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绝大部分城市面临着社会资本不足所导致的社会机制不全的困境。

本文结论对现阶段中国环境治理机制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一是重视社会机制尤其是社会资本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持续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对于积累社会资本、发挥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重视制度环境在形塑和提升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中的作用,良好的政府质量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可以强化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拓展和延伸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重视社会资本与制度环境的匹配与衔接。对社会资本不同类型地区而言,各自侧重点和关注点应该有所差异,对于社会资本相对不足的中西部地区而言,重点应该放在努力增加社会资本上,社会资本相对适度的东部中等城市,应该同时兼顾社会资本和其他制度因素的同步推进,对于社会资本相对过度的地区而言,应该将重点放在制度环境的改进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亚洲开发银行.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2-5.[Asian Development Bank.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Futur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nalysis [M].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12:2-5.]

[2]Putnam R D.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Journal of Democracy, 1995, 6 (1): 65-78.

[3]Coleman J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39-244.

[4]Francis 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Global Economy[J].Foreign Affairs,1995,74 (5): 9-103.

[5]Stiglitz J. Capital Market Liberal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stability [J].World Development, 2000, 28 (6): 1075-1086.

[6]Ostrom E, Gardner R, Walker J. Rules, Games, and Common Pool Resources [J].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24-43.

[7]Grootaert C. Social Capital, Household Welfare and Poverty in Indonesia: Local Level Institutions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Environmentally and Soci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148, 1999: 34-59.

[8]Duit A, Galaz V, Eckerberg K, et al. Governance, Complexity, and Resilience[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0, 20(3): 363-368.

[9]Tsa T.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Regional Waste Recycling [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8,16 (1):44-55.

[10]陆铭, 李爽. 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J]. 管理世界, 2008, (9):161-165.[ Lu Ming, Li Shuang. Social Capital, the Informal Syste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Management World, 2008, (9): 161-165.]

[11]樊纲, 王小鲁, 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3-45. [Fan Gang, Wang Xiaolu, Zhu Hengpeng. China’s Market-oriented Index: Regions in Relative Process Report 2011 [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1: 23-45.]

[12]迟福林.公平与可持续:未来十年的中国追求[J].经济体制改革, 2012, (2):5-7. [Chi Fulin.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e Next Decade China’s Pursuit [J]. Economic Reform, 2012, (2): 5-7.]

[13]Jones N, Clark J R A. Social Capital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 Coastal Areas: A Review of Current Debat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3,80(4): 12-19.

[14]Dulal H B, Foa R, Knowles S. Social Capital and Cross-Countr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2011,20(2):121-144.

[15]Papyrakis 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Socially Fragmented Countries [J]. Environmental Resource Economics,2013,55(1):119C140.

[16]陈刚, 李树. 政府如何能够让人幸福?[J]. 管理世界, 2012, (8):55-67.[Chen Gang, Li Shu. How the Government Can Make People Happy [J]. Management World, 2012, (8): 55-67.]

AbstractThe extent to which social capital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polic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Increasing evidences suggest that social capital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or growth, justice, pover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environmental issues as the study object,puts forward three basic hypothes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adopts structural equation of MIMIC method to estimate the social capital level of more than 18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t the macro level from 2004 to 2011,and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to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and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system heterogeneity. The study found that social capital is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social capital exerts the most obvious effects to social trust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dilemma. Most of the cities are facing social mechanisms of social capital shortage caused by incomplete plight. It’s not true that the greater the social capital level the better it is; especially whe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will lead to the in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f governments make effort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 and their operation efficiency, guiding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re open,

and it is matched with social capital,it will be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mechanisms, especially to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xert the role of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mechanisms in shap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promote cohesion and matching of social capital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Different focuses should var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gions in term of social capital. The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 that is comparatively short of social capit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creasing social capital.

Mediumsized cities in eastern region with relatively moderate social capital

篇12

1.智慧教学环境概述。根据课程与教学论的观点,课堂的含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二是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三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这三个层次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其中,教室是一种物理环境,支撑课程的实施。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室环境,应该是一种可以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便利学习资源的获取、促进课堂交互的开展,具有情境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是一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室有机结合的产物。我们把这种教室称为“智慧教室”。把智慧教室延伸到智慧教学环境,不单是教学形态的变化,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简单理解,智慧教学环境是一种智能化的教学场所。智慧教学环境包括内容呈现、资源获取、及时互动、情境感知、环境管理五个维度。从本质上理解,智慧教学环境是一种信息化教学系统,它支持:校内的课内课外、校外的课内课外四个象限的教学,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三种人员对象,探究试、情景式与远程协作式三种场景环境,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与继教生多种层次的学习者,虚拟与现实、在线与录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直观上理解,智慧教学环境是一种能够识别学习者特征,感知学习情境,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能够自动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成果的学习场所,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更好支持和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实际上智慧教学环境就是支持人、技术、环境和资源等维度之间的高互动的学习空间。智慧教学环境一般由教学资源、应用模块、云业务管理、服务器集群组与交互管理、基础设施、学习终端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资源包括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云平台”资源和校园网上的资源,学习终端包括PC机、笔记本、智能手机等。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互的关系;教学资源是由老师与学习者共同构建与使用,是一种动态的组织,它保存在局域网中、“内网”的平台上、甚至保存在“云”上。

2.SPOCs环境。SPOCs(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小规模专属在线课程)是相对MOOCs而言的小规模专属在线课程。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课程规模较小,建设成本不高;学习人数有限制,满足一定条件的申请者经过筛选才能参与课程学习,保证学习者能得到老师充分的指导。二是学习者在线学习不是唯一途径,学生和教师还可以在实体课堂进行交流,能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可见,SPOCs具有智慧教学环境的特征、MOOCs在线与自主学习的优点,也弥补了传统课堂大班化与被动化学习的不足,对普通高校而言具有巨大的发展与应用空间。SPOCs环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个体课程为单位,以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由学习者及其辅助者(包括教师、辅导者、管理者等)共同构成的一种学习环境。学习者是该环境的主体,教师对课程进行严谨的设计,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与学习情境,能够满足学习者对课程进行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SPOCs环境具有对学习者的筛选功能,保证学习者的共同特征;对学习人数、用户行为等都进行严格的管理,保障学习者得到充分的师生交流机会;记录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既能跟踪学习者学习情况,也能保证学习评价的科学与公平[3]。SPOCs环境可采用三层体系结构:界面层、业务层与数据层,该结构有利于环境功能扩展与资源数据的增加,维护也方便。环境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4]。图1SPOCs环境框架结构

二、基于私有云智慧教学环境

1.私有云SPOCs环境。我们知道,云计算是一种服务;云存储是从云计算的概念上延伸和发展而来的一个分支,是将存储资源放到网络上供存取的一种方案;私有云是相对于公有云来说的,其应用局限在一个区域。私有云SPOCs环境就是利用虚拟化、云存储及云计算技术来实现教学与资源共享的私有云服务系统。私有云服务系统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私有云SPOCs环境既有云服务系统的基本功能,缓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压力,也确保SPOCs小规模在线性与环境的智慧性。首先,利用开源云平台构建私有云SPOCs环境基础架构。在虚拟环境中,配置单点登录服务器,提供“一站式服务”,便于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减少无谓的频繁登录,减轻用户对多组用户名及密码的记忆负担,简化用户使用过程,提升用户体验;第二,在虚拟机集群中,部署基于HDFS的云计算平台,增强平台扩展性,有效整合零碎资源,延长旧设备使用寿命,极大地提高设备使用率;集中管理各项资源,拓宽资源共享渠道;同时,利用私有云业务调度、网络管理技术,提高系统整体负载能力,使设备性能得到更好地发挥;第三,通过私有云自身的节点管理、存储管理及容错技术,实现稳定可靠的资源管理;第四,利用云计算与中间件技术,打造能支持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云计算虚拟终端等多类型终端的高兼容课程平台,同时,提供移动二维码、移动APP等无线接入方式,提升课程的可移动学习性;最后,提高平台开放性与兼容性,使平台能更好地支持语音、影像互动功能,使学习者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中形成良好地学习体验。环境包括教学资源、互动交流、实验系统和教学平台等功能模块,可分别进行资源存取、问题讨论交流、操作实验与在线测试等操作,还可以统计学生在论坛上的发帖次数,实时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建立学习资料库,共享学习心得与学习资源;方便展示作品及反馈信息,有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环境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开放性与共享性特点,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式学习、实时互动交流,从而实现虚拟化的教与学。环境中“师生”实际上都是主体,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互的,都可以随时发起话题、发表见解。

2.私有云SPOCs智慧环境下课程混合学习。混合学习是将传统的面授教学与现代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混合学习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一种结合,是各种学习理论和方法的混合,是实地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的混合,也是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的混合。私有云SPOCs智慧环境在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应用优势明显,其中《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多、面广,涵盖信息社会公民所需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其内容更新快、操作性强。该课程基于私有云SPOCs智慧环境进行混合学习,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效果很好。智慧教学环境强调具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与良好的互动机制。在私有云SPOCs智慧环境中,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设计,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在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我们把《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网络和多媒体”、“办公自动化”与“程序与数据库”四个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四个模块,然后对各模块再按知识点细化为多个任务,对各任务制作10分钟左右的小视频、习题库等学习资源,供学习者自主地、有选择性进行学习。

在私有云SPOCs智慧环境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是学习的主流,打破班级式、封闭性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互动性的学习方式;环境中师生可以把大量的数据存储在“云”中,没有时空的限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拥有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如课程知识点小视频、实验系统操作练习问题包等,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电子资源。《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对该课程资源进行模块化管理,既方便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组织,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碎片式或翻转式学习。学生可以在环境中充分利用所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各种操作任务资源,通过实验系统进行操作练习与在线测试,以随时检验学习效果,还可以方便地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及时解决学习问题,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