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24: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产品走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负责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去年以来,农业部大力推进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结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籽粒玉米调减3000万亩。今年计划在去年基础上再调减1000万亩籽粒玉米。当前正是春耕春管的大忙时节,也是安排种植结构的关键节点。据我部农民种植意向初步调度,种植结构调整正向“稳粮、优经、扩饲”的方向有序推进;预计今年粮食面积稳中略减,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保持稳定,籽粒玉米继续调减,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和优质饲草等作物面积增加;棉花面积稳中略减,油料面积略有增加,糖料面积恢复性增长。
当然,现在我们掌握的情况还只是一个初步意向调查,最终的种植结构,还要等春播结束以后才能有确切结果。这期间,农民要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情况,比较不同作物的收益,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我们也会持续加大信息力度,为农民合理安排种植做好信息服务。
记者: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比去年有所下调,据您所掌握的情况,政策公布后市场反应如何?会不会影响今年生产?
负责人: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17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7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130元、136元和150元,每斤分别比去年分别下调3分、2分、5分。从我部监测的情况看,2月中旬国家公布稻谷最低收购价后,稻谷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价格持平略跌。3月份,早籼稻收购均价每斤1.32元,环比持平,同比涨0.8%;晚籼稻1.38元,环比持平,同比涨3.0%;粳稻1.49元,环比跌0.7%,同比涨2.1%。
价格政策是农民最关注的农业政策。目前的稻谷最低收购价虽然小幅下调,但仍能够较好保证种植者收益,特别是在国内外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玉米价格回归市场的背景下,稻谷种植收益仍然相对较高,最低收购价小幅下调对生产影响不大,预计今年稻谷面积仍将总体保持稳定,东北粳稻面积可能小幅增加,南方籼稻面积可能减少。稻谷产销形势,我们有专门团队在持续跟踪研判,有关信息我们将及时,以引导市场平稳运行。
记者:3月份小麦价格出现上涨,请问上涨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小麦供给短缺吗?
负责人:3月份,我国部分区域部分品种小麦价格出现上涨,据我部监测,河北粮食批发市场优质小麦环比上涨0.5%,山东面粉企业普通小麦收购均价环比上涨2%。据分析,这次小麦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春节后加工企业陆续开工,节前库存基本消耗完毕,3月份企业集中采购,拉高了小麦市场价格;二是市场流通粮源有限,贸易商看涨后市惜售,推高了市场价格;三是河北及山东政策性小麦投放量相对不足,导致区域性供给偏紧。
我国小麦年产量近1.3亿吨,年消费量略低于产量,小麦库存充足,市场供应有保障。这次小麦价格上涨,是局部地区发生的暂时现象,不会持续很久。事实上,随着国内临储小麦投放区域扩大,小麦价格已经开始回落,再过一个月左右新麦即将上市,普通小麦市场价格上涨空间不大,但由于市场对优质小麦需求较大,预计优质小麦价格仍将维持坚挺,优质麦与普通麦将保持明显价差。
记者:前段时间东北大豆市场出现购销缓慢现象,今年大豆又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请问您对大豆后市运行情况如何判断?
负责人:据监测,3月下旬以来,由于贸易商和加工企业采购谨慎,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出现承压下行态势,产区收购价每斤下跌3-5分钱,销区入厂价每斤下调2分钱,导致东北部分地区大豆销售缓慢;目前产区农户手中的大豆已经不多,部分地区基本见底,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卖豆不积极、企业收购意愿低,也是正常现象。
今年国家将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继续通过加强产供销衔接和市场信息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完善生产者补贴制度,对大豆生产者给予补贴,鼓励增加大豆种植。预计在政策支持鼓励下,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将继续恢复性增长,大豆产量将继续增加。国产大豆主要用作食用消费,在产量增加、食用消费相对平稳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动力不足。另外,3月下旬以来,南美大豆收割进程进一步加快,增产预期增强,国际大豆价格开始不断下跌,也对国内大豆价格产生连带影响。从目前情况看,预计今年大豆市场价格将呈总体偏弱运行态势。
初步测算,2011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18.1%。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隰粮食价格高位运行 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410.56亿斤,同比增长5%。从江西省农业厅市场处对全省20个产粮县稻谷收购市场监测情况看(早稻监测期7-9月,中晚稻9-12月),早、中晚稻开秤后都呈现高开高走态势。早稻收购均价118.4元/百斤,较去年增21.6元/百斤,增幅22.3%;中晚稻收购均价129.5元/百斤,同比增19.5元/百斤,增幅17.7%。
2011年粮食收购市场可谓是购销两旺,量价齐增,相比2010年收购市场红火很多。早、中晚稻都在远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价位上开秤,让不少国有粮企前期“颗粒无收”,经过2-3次提价后才稳住脚跟。某些品种如美香粘,个商收购价一度超过200元/百斤。广大农民对今年粮价也十分满意,喜笑颜开,售粮十分踊跃。据省粮食局初步统计,2011年全年共收购粮食203.6亿斤,比上年增加75.7亿斤。早稻收购80.4亿斤,比上年增加28.2亿斤。其中国有收购33.5亿斤,比上年增加11.5亿斤;中晚稻收购123.2亿斤,比上年增加47.5亿斤。其中国有收购28.7亿斤,比上年增加9.6亿斤。(非国有收购渠道数据为各地上报数。因国家可能对非国有收购渠道收粮也将出台补贴政策,数据可能偏大,供参考)。在晚稻收购后期,由于加工企业、个体粮贩风险意识加大,入市较为谨慎,加上国有粮企无意再提高粮价,市场上出现“买卖僵持”现象,既农民不愿卖,企业不愿收,粮价略有下跌,收购期明显延长。
由于2011年粮食价格大幅高于上年同期,虽然化肥、机械费用、人工成本上升,粮食种植总体效益仍大幅好于往年,农民增产又增收。据测算,早稻亩均成本540.5元,同比增49.4元,亩均收益391.1元,同比增112.2元,增幅40.2%;晚稻亩均成本585.1元,同比增81.6元,亩均收益582.9元,同比增119.4元,增幅25.8%。农民种植两季水稻亩均纯收益973.9元,加上补贴160元,总收益1133.9元,总收益首次超过1000元,较2010年增209.9元,增幅22.7%。
在粮价大幅上涨拉动下,大米市场价格也“水涨船高”。早籼米年均价3.83元/公斤,同比增18.2%;中晚籼米4.42元/公斤,同比增22.6%。
近年来不断提高的种粮补贴标准和持续上涨的粮价,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加上最近国家公布2012年早、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是120元、125元/百斤,都较去年提高18元/百斤,此举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热情。近期种植意向调查显示,全省早稻种植面积将达2083.6万亩,同比增0.35%。(去年基数为江西农调总队数据)。有国家最低收购价托底,加上种植成本增加,国际粮价仍高于国内,预计今年粮价仍有上升空间。但随着国家调控物价力度加大,加工企业高价收粮风险增强,且消化存粮尚需时日,预计早稻将125元/百斤左右价位上开秤。
?隰油料价格逐渐回暖 由于全球油脂、油料供给继续偏紧,国际油价与国内价格基本持平,2011年我国进口油料预计同比下降6%左右,对国内油料价格冲击减弱,加上2011年国家再次提高油菜籽最低收储价,达4.6元/公斤,较上年提高0.7元/公斤,对油料市场是一次较大的提振,油料市场出现继2008年后首次回暖。2011年全省油菜籽年均价为5.3元/公斤,同比增12.5%。花生市场更是迅速升温,花生仁价格同比上涨23.7%。菜籽油和花生油价格同比也分别上涨10.3%和15.5%。今年油菜籽和花生种植亩均纯收益分别达851.3元和175.5元/亩,同比大涨42.7%和214%,农民发展油料生产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高,国际油料价格基本就是国内油料价格的风向标,受欧债危机影响,近期国际油脂价格陷入低迷,短期难以上涨,相对较低的油料价格对国内价格将造成一定冲击,今年油料价格走势恐怕仍将较大程度依靠最低收储价的支撑才能走出好行情。
?隰棉花价格大幅跳水 棉花价格自2009年9月开始节节攀升,至2010年新棉上市时达到高点,2011年棉价受下游纺织业外贸订单减少,资金链紧张、收购量减少等因素影响,棉价一直震荡下行,待新棉上市时更呈“大幅跳水”之势。12月籽棉价为7.74元/公斤,同比下降19.8%,亩均种棉纯收益下降近40%。虽然国家对皮棉实行了19800/吨的临时收储政策,但由于收储价太低,对棉价支撑作用不明显。低迷的棉价挫伤了农民植棉积极性,最新意向调查显示,今年江西省棉花种植面积将下调7%。
我国棉花进口量及棉纺织品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极大。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预测,2011年全球棉花库存量增多,市场供大于求,加上欧债危机影响,纺织品市场不景气,棉花消费形势将不乐观,预计棉花价格走出低谷仍需时日。
?隰蔬菜价格宽幅振荡 蔬菜价格受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因素影响极大,2011年表现最为突出。1-3月,全省蔬菜主要靠海南、广东供应,青椒价格一度涨至8.86元/公斤历史高价位,后因天气迅速升温,南方露天蔬菜提前上市,与山东等大棚蔬菜上市期重叠,蔬菜价格又“瞬间”跌入谷底。至11、12月,曾经一度“姜你军、蒜你狠”的高价姜、蒜、土豆又遭遇“寒流”,烂在地里无人收。
2011年国家实施第二轮“菜篮子”工程,扩生产、调结构、搞窖贮、强冷链、畅物流等措施加强,并从2012年开始免征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减免部分路桥收费,降低流通成本,此举激发了各地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2012年农民蔬菜种植意愿明显增强。预计2012年蔬菜走势仍将受天气季节、品种结构及流通运输等条件变化而较大幅波动,但涨跌幅度预计将减弱。
?隰生猪价格高歌猛涨 近年来生猪价格有如“过山车”,在历经2009年5月、2010年6月两次探底后,2011年走出一波高涨行情,5-9月,连续突破16元、17元、18元、20元/公斤整数关口,9月达20.6元/公斤历史高价,养殖一头生猪纯利润达800元,养殖户着实“火”了一把。2011年全年生猪、仔猪、猪肉平均价为17.6元、34.9元和25.8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36.2%、61.8%和40.8%。
2011年全省生猪出栏量超3000万头,当前养殖规模仍在扩增,生猪价从10月始已开始回落,目前已回归至17.6元/公斤。结合近年来生猪价格“W”型走势特点,预计生猪价格可能将继续回落,目前国家也正在采取措施应对生猪价格过度下跌,预计下跌幅度将在可控范围内。
?隰水产品价格涨势稳健 近年来,江西省水产品价格走势一直较稳健。2011年春夏连旱,鄱阳湖水位降至历史低位,捕捞量大幅下降,引发鱼类价格较大幅上涨,鱼类价格在7、8月间陆续达到近年来高位,后在加大养殖量、确保有效供给的措施保障下,价格又有所回调。与2010年相比,鲤鱼、鲢鱼上涨11.8%和11.7%,草鱼上涨7.4%。特种水产中鳗鱼、泥鳅涨幅分别达55%和26%,甲鱼和青虾也有14%左右涨幅,养殖蛙类由于受海南蛙类冲击较大,价格下跌10.3%。
2011年水产自营出口额2.2亿美元,居内陆省份第一。随着水产加工业延伸和出口力度加大,加上饲养成本推高,预计2012年水产品价格整体仍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但同比仍总体上涨
1.基本情况:1-6月(下同)早籼稻均价(市场价,下同)为128.8元/50公斤,同比上涨3.8%;中晚籼稻均价为131.8元/50公斤,同比减1%;早籼米4.07元/公斤,同比上涨0.7%;中晚籼米为4.65元/公斤,同比上涨0.3%。
2.走势判断:稻谷价格有逐月下行迹象,但受国家公布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稻谷价格仍处相对高位;稻米价格走势稳中偏弱。
3.原因分析:(1)支撑稻谷价格上涨因素,一是国家公布的今年粮食最低收购价略有提升。早籼稻132元/百斤,中晚籼稻135元/百斤,分别比上年提高12元、10元。二是去年12月29日和今年1月15日,江西省分两批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止1月31日,共收购中晚稻1.57亿斤。(2)制约稻谷价格上涨因素,一是进口大米冲击。全球大米产需基本平衡,米价走势趋弱,泰国二季稻上市,产量递增,东南亚各国大米进一步冲击我国东南沿海销区市场。农业部公布数据,一季度全国进口稻谷69.8万吨,同比增184.9%。稻谷和大米外销大受影响,加工企业无利可图,收购更为谨慎,国有粮库无法实现顺价销售,屡屡流拍,库容腾出进度减缓。二是受湖南大米镉金属超标事件影响,东南沿海消费观念可能一定程度上转向粳米。三是农民手中余有去年粮食增多,余粮率较上一年度增加13个百分点,这也进一步制约粮价走高。
4.后市展望:受国家最低收购价支撑,粮食种植成本刚性上涨推动,加上今年国有粮库轮换任务大,沿海销区因湖南镉大米事件影响,补库将倾向江西省的有利因素影响,粮价仍有上涨动力。但同时,受国际谷价远低于国内影响,进口大米将持续加大冲击,国内收购企业入市谨慎,特别是安徽、河南等省已启动小麦最低收购预案,预计今年粮价缺乏大幅上涨的可能,早稻可能在最低保护价线上开秤,期间甚至将低于最低收购价,继2009年后,江西省可能将重启早稻最低收购预案。
油菜籽价格走势渐强,但上行压力明显增大,花生仁价格有所下降
1.基本情况:油菜籽均价为5.28元/公斤,同比增0.8%;菜籽油14.9元/公斤,同比上涨6.8%;花生仁均价14.7元/公斤,同比减2.2%。
2.走势判断:从价格走势看,油菜籽价格逐月走高,特别是新菜籽上市后一直站在5.3元/公斤线上;花生仁价格逐步走低。
3.原因分析:(1)拉动价格上涨因素,今年国家公布新油菜籽收储价为2.55元/斤,较去年提升0.05元/斤,收储量为500万吨,这对油菜籽价格形成强力支撑。(2)制约价格上涨因素,近年来,国内大豆面积持续下滑,食用油缺口继续扩大,对外依存度达60%以上,大豆依存度高达80%以上。去年全球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油料供给总体偏紧状况有改善,价格掉头向下,对我国油料市场进口冲击力将增大。此外,由于进口油料价低且出油率高,近年来我国沿海传统销区市场企业大都进口油料做加工,由以前销区变为产区,进一步制约了油料价格提升。花生仁价格走低主要由于去年加工企业收购力度大,价格持续走高,今年企业存量大,加上畜禽养殖受影响,需求减少,短期内无法消化库存,制约了今年花生价格提升。
4.后市展望:油菜籽价格在临时收储价的支撑下仍将保持小幅上涨格局。花生仁价格可能在新花生仁上市后加速下跌。
籽棉价格稳中有升,蚕桑价格较大幅上涨,棉桑价格可能将走出低谷
1.基本情况:籽棉均价8.5元/公斤,同比上涨0.9%;皮棉均价20068元/吨,同比下跌7%;桑蚕茧均价33.5元/公斤,同比上涨6.4%。
2.走势判断:籽棉、棉花价格逐月回升,近期蚕桑价格较大幅上涨,抚州、宜春等地反映蚕桑价格强劲回升。
3.原因分析:国际棉价逐步回暖,同比高15%,国内今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新疆棉花长势弱于往年,省内价格面积减少,长势也不如往年,预计今年产量将减少,加上棉纺织业有回暖迹象,特别是国家公布今年棉花收储价执行20400元/吨政策,刺激棉价走出低谷。前些年蚕桑养殖遭遇寒流,伐桑弃蚕现象严重,导致今年蚕桑价格强劲反弹。
4.后市展望:虽然棉桑价格有回升势头,但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棉纺织业低迷的基本面未有较大改观,特别是国储棉仍达500多万吨,棉花供给仍很充裕。棉桑价格缺乏大幅上涨动力,预计将缓慢回升,逐步走出低谷。
蔬菜价格随季节波动,总体略有下跌,振幅较往年收窄
1.基本情况:白菜均价4.11元/公斤,同比上涨18.7%;青椒6.29元/公斤,同比下降19.7%;黄瓜4.9元/公斤,同比下降9.3%。结合批发市场价格日监测数据,今年上半年蔬菜价格同比总体下跌5%左右。
2.走势判断:价格总体随季节波动。春节过后,蔬菜价格连续数周下跌。3-4月换季期有较大幅上涨,5月进入生产旺季,价格逐渐回落。
3.原因分析:近年来,各地对蔬菜生产较为重视,城市供给有保障,蔬菜价格总体呈现走稳态势,加上今年气候总体正常,南北方蔬菜没有出现上市冲突和供应断档期,蔬菜价格没有大幅起落。总体看,振幅较往年收窄。
4.后市展望:随着国家和江西省保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供应力度加大,预计蔬菜价格仍受季度和天气影响呈震荡起伏走势,但走势将逐步趋稳。
生猪价格连续走低,禽类价格大幅跳水,但近期都有所回升
1.基本情况:生猪均价为15.1元/公斤,同比下降7%;猪肉均价为23.2元/公斤,同比下降5.1%;仔猪均价31.2元/公斤,同比下降12.5%;牛、羊肉均价分别为68.8元和62.5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35.7%和19.2%;鸡肉均价18.6元/公斤,同比上涨2.3%。
2.走势判断:春节过后,生猪价格呈连续下跌走势,长达20周低于盈亏平衡点,低点时,生猪养殖户出栏一头生猪平均亏损200元左右。当前生猪价格连续4周呈现回升势头,重新站上14元/公斤线上。牛羊肉继续上涨,但涨势有所减缓。受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影响,鸡肉等家禽类产品自4月后大幅跳水,近1个月市场呈现“有价无市”,不少市场交易为零或直接关闭,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随着事件平息,市场恢复营业,鸡肉价格已连续3周反弹。
3.原因分析:此轮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原因如下,一是生猪市场供应暂时性饱和。近年来生猪养殖发展迅速,社会资本广泛注入。当前存栏和出栏量同比仍有所提升。据东乡等县反映,30-50头母猪养殖户遍地开花。二是规模养殖抗风险能力增强。规模化养殖水平提升,全省年出栏500头规模养殖户已达1.2万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87%。规模养殖对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显著增强。尽管当前生猪价格低迷,但没有出现宰杀母猪现象,养殖户都期望能获得价格反弹的红利。三是防疫技术到位,意识增强。去年下半年至今,全省气候利于生猪养殖,加上防疫措施到位,没出现大的疫情,生猪存活率高。四是市场需求暂处淡季。春夏交季,暂处生猪消费淡季。尽管各省已执行冷冻猪肉收储政策,但要消化市场富余的生猪还需要时日。
4.后市展望:虽然国家及江西省加大了冷冻猪肉收储力度,生猪价格连续数周回升,但生猪存栏量依然充裕,且处于消费淡季,预计生猪价格仍将低位盘整,中秋国庆后或将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随着消费者信心恢复,鸡肉等家禽需求量将增加,而市场因禽流感冲击可能存在供应断档期,预计鸡肉等家禽价格或将呈报复性反弹。
鱼类价格大幅上涨,独树一帜,预计下半年仍将延续上升势头
1.基本情况:鲤鱼均价为11.8元/公斤,同比上涨5.3%;草鱼均价为14.8元/公斤,同比上涨6.2%;鲢鱼9.2元/公斤,同比上涨8%。
2.走势判断:近几年,常规鱼类价格走势都十分稳健,今年上半年鱼类价格较大幅上涨,涨幅居主要农产品之首。
3.原因分析:一是城乡居民消费观念转变,鱼类价格理性回归;二是4月下旬与鸡鸭肉消费替代,刺激鱼类消费量;三是饲养成本推高;四是强劲外销和出口势头带动。
4.后市展望:随着鄱阳湖禁渔期结束和家禽类消费恢复,鱼类供应量增多,消费量将下降,双重制约,近期价格有所下降,但总体看仍将保持平稳上行走势。
农资价格稳中有跌,但饲料价格依然上涨
1.基本情况:国产复合肥(含量45%)2880元/吨,同比下降3.7%。国产尿素(含氮46%)、进口氯化钾(含量60%)均价分别为2330元/吨、3483元/吨,同比分别下跌5.1%和2.7%;蛋鸡配合饲料、育肥猪配合饲料均价分别为3.35元/公斤、3.47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4.3%、4.4%;农用柴油(0号)7.27元/升,同比下降2.7%。
2.走势判断:今年农资价格延续去年走势。化肥价格同比普遍下跌,仅磷肥类略有上涨。饲料类农资价格继续上扬。
同期,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和玉米近期期货合约收盘价则呈反弹走势。其中,小麦价格受美国南部平原地区持续干旱、高温大风威胁冬小麦单产潜力、北部春麦区播种进度偏慢和乌克兰政府紧张,该国停止出口影响以及预计2014/15年度全球小麦减产等因素影响,国际小麦价格反弹走高,小麦价格从每吨211美元,涨至5月的251美元,涨18.8%,但比去年同期仍低2.3%,虽然小麦价格反弹走高,但由于全球小麦供应依然充足,预计后期小麦价格上涨乏力,将保持窄幅震荡格局;玉米价格受美国继续调增玉米出口和新季玉米种植面积预期调减以及南美不利天气影响,国际玉米价格有所反弹,玉米价格从每吨168美元,涨至5月的192美元,涨14.4%,5月价格比去年同期低27.2%。美国玉米带天气变化是影响国际玉米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预计后期国际玉米价格将呈震荡运行走势。
二、大豆价格一路走高,食用油价格震荡下行。受美国大豆库存较低和预计巴西大豆产量低于预期影响,今年以来美国芝加哥交易所大豆近期期货合约收盘价一路走高。5月大豆价格为每吨546美元,比1月涨14.7%,同比高0.7%。后市随着南美大豆大量上市,将缓解大豆供应紧张局面,预计国际大豆价格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06 -0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极佳的阐释了农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生存之本的农产品一方面解决民众吃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在大量的工业生产中作为原材料使用。农产品刚性需求很强,需求价格弹性极小,而且相对应的是供给存在着极强的脆弱性,自然因素、流通环节等都能影响农产品的供给。供需的不匹配导致农产品价格更多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位置上。
一、长期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
前段时间物价过快上涨成为经济运行的难题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首要目标。随着调控的步步深入,农产品价格上涨步伐开始趋缓。然而,从长期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土地资源缺失和人口增长
耕地减少是全球性问题,在人多地少的中国,这一问题更加让人担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一些省市人均耕地面积甚至低于联合国所确立的人均0.8亩警戒线。虽然我国提出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的概念并为之做出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耕地面积仍然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带来的土地需求的危险。耕地面积大幅增长无望而且面临衰减可能,相对应的是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至今仍未改变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的趋势,人多地少的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恶化的可能性逐步增大。由此造成的供需缺口轻则提升农产品价格,增加物价调控压力,重则影响整体粮食安全,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农民收入提升和生产成本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偏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已接近0.5的国际警戒线。由此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举措。而同时,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以及城镇化的持续,劳动力供给由供给过剩转向局部、结构性短缺,造成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失,人力成本的提升成为长期趋势。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其他 物质和服务费用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提升,由此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依存。
(三)国际市场和国内价格
我国大量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稻谷和玉米等,其价格主要取决于国内的供求状况。但同时由于对外依存度上升,国际价格的传导因素不断增强。这类产品因为涉及到国计民生,属于国家重点调控的范围,因此价格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较小。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品则有所不同,如大豆受国际价格影响程度很大,国际国内价格相关性很高。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从供求来看,一方面全球人口增长,农产品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全球粮食产量增速放缓。农产品供需缺口加之生产成本的提升、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推高国际农产品价格,从而促使国内外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国内价格的上涨。
(四)自然灾害和供给增长
随着支农政策力度加大、植物品种提升亩产等等因素刺激,我国粮食总产量从2003年的43069.53万吨提升至2010年的54647.71万吨,粮食连续七年实现增产。但同时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粮食综合生产力和种植面积难有重大突破的背景下,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增产态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全球变暖的格局下,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繁。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易遭受自然灾害影响,自然灾害将加重粮食产量损失程度,反噬粮食产量增长空间。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不容忽视。
二、短期看农产品价格走势将出现分化
农产品既是自然再生产又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具备一定的周期性。纵观2012年,供需平衡的不同及周期的不一致性导致农产品价格走势将出现分化。基础农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等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概率较大,而畜产品价格则会呈现缓慢回落的局面。
(一)大米、小麦价格将保持小幅增长
2012年,人力成本上移、农资价格提升,大米小麦种植成本继续维持上移态势较为确定。在国家倡导提高农民收入及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收入的大背景下,国家上调粮食最低收购价已成必然,大米、小麦价格的上移动力依然存在。另外国家上调最低收购价也会使市场形成一定的价格看多人,一旦市场价格不随着增长,农民惜售心理将使供给量受到影响,反过来更加促使粮食价格提升。
但同时,USDA10月供需预测数据显示,明年国内大米产量增加1.5%至1.39亿吨,小麦产量增加1.6%至1.17亿吨,均保持产量略大于消费量的态势。而且,大米小麦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和国家控制力极强、自给率极高的品种,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明年在成本推动和农民收入提升的要求下,大米、小麦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但同时由于供仍略大于求且国家控制力度较强,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
(二)玉米价格将高位运行
国际方面,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月度报告预计2011~2012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将增加3.8%至8.6亿吨,而消费将增加2.9%至8.67亿吨(其中饲料消费增加3.1%)。玉米消费量连续三年大于产量,导致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降至14.2%,库存消费比历史新低说明世界玉米库存出口能力下降,这将加剧明年我国玉米供给紧平衡状态。
国内方面,USDA公布的10月月度报告显示,我国2011~2012年度玉米产量有所提升,达到1.82亿吨,同比上涨2.7%。相对应的是,由于国家对生猪饲养扶持以及玉米深加工对原料的消费提升,消费量提升6.0%至1.87亿吨。产量再次出现小于消费量的情况,导致我国玉米库存消费比从30.4%下降至27.2%,连续第四年呈现下降态势。
从国际、国内的数据看,明年玉米产量仍有所提高,但由于饲料、生物燃料需求增长,导致玉米消费量仍呈现大于产量的局面,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显示供需紧平衡状态仍然存在并有所恶化,预计明年玉米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运行状态。
(三)大豆供需情况更为紧张,出口依赖更加严重
国际方面,USDA最新月度报告显示,由于南美天气情况不佳及农户种植意愿下降影响,全球大豆产量下降2.1%至2.586亿吨,而消费量呈现上升态势,消费增长4.2%至2.618亿吨,产需缺口加大导致大豆库存消费比从27.6%大幅下滑至24.1%。
国内方面,由于大豆种植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大豆主要产区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国内大豆产量大幅下滑7.3%至0.14亿吨,而同时消费量增加8.6%至0.716亿吨。进口需求从2010~2011年度的0.509亿吨上升至2011~2012年度的0.576亿吨出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库存消费比进一步下降。
一方面国内需求上升、产量下降,对外依存度提高,价格提升动能较强;另一方面国外产量也在下降、需求上升造成出口量呈缩量态势。因此明年大豆价格继续攀升可能性非常大。
(四)猪肉价格将缓慢回落
去年7月以来,仔猪、生猪、猪肉价格不断攀升,尽管国庆后价格出现了回调,但同比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的。全国出栏肉猪均价近期已跌至16.84元/公斤,同比涨幅27.8%,猪肉均价28.08元/公斤,同比上涨35.7%。仔猪价格34.99元/公斤,同比上涨92.4%,母猪价格1832元/头,同比上涨28.0%。国庆后的价格回调,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前期补栏的生猪到了集中出栏时间,供给增加;二是生猪养殖疾病的发生,导致部分生猪提前出栏;三是随着秋粮秋收的到来,养殖户集中出栏,进行秋收。越是价格下降,越是促使养殖户压价出栏,使猪价回调。从能繁育母猪的补栏情况看,去年3月份出现拐点,补栏数量逐步超过淘汰数量,猪价会是一个缓慢回落的过程。
(五)鸡苗未来价格将比较平稳
鸡肉和鸭肉有着猪肉的替代效应,也受到生猪价格的影响,去年七月份起有了大幅上涨,但同比涨幅不及生猪价格的涨幅,主要原因是鸡鸭的生长周期较猪短,波动周期比生猪短。未来鸡苗和鸭苗的整体价格与生猪价格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三、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策略是农业科技创新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走新的丝绸之路,我觉得这对于我们国家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现在很多产品都过剩了,有的窝在国内你打我,我打你,不如把过剩的产品,过剩的生产力输出到国外。其实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有一些地方相对不够发达,有一些机会,我们到那既可以解决中国过剩的产能,又可以带动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就业。同时,通过在周边国家的投资、生产和发展,把一些好的产品还可以运到中国来,我觉得这样多赢的格局是对的。
那么,如果开放农产品进口,对我们国内农产品生产不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农产品是非常大的范畴,我们国家一直说要死保18亿亩农田的红线,我觉得这是对的。因为中国十多亿人,谁养得起我们。但是我觉得在农产品的进口,特别是粮食的进出口问题上来,我倒是建议确保大米、小麦,我们现在吃的主要的口粮没有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出台更多的政策,保证我们大米和小麦的种植、运输、储存,保证我们口粮的供给。另一方面,适度的放开非口粮,非口粮指的是玉米、高粱、小米、黄豆等等,这些通过国际的调节,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出口,少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度的进口,这样确保口粮供给的同时,又能够享受国际粮价相对的低成本。
现在我们很多的粮食比国际上要高,高20%、30%,甚至高50%,由于价格比较高,生产的肉蛋奶产品价格也比国际高,现在我们肉蛋奶产品比国际都高,这实际上让我们全国老百姓买单。怎么适度进口一些相对低的非口粮、饲料,使我们肉蛋奶的成本降低,让老百姓享受这种开放带来的价值,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方面,如果适度的放开非口粮的进出口,使得我们中国食品加工业得到发展,现在我们持续放开了铁矿石的进口,导致中国钢铁工业大发展,培育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工厂,中国在农产品这方面工业比例是很不够的,我们每年进口差不多1亿吨左右的粮食,这1亿吨有保有放,保我们的口粮,放非口粮,通过放来提高我们的食品加工综合能力,来让我们来劳动百姓享受低成本的原料,让我们土地能够休息养生。因为我们18亿亩土地11年连增,这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我们土地用了太多农药化肥,能够通过适度的放开,适度引进非口粮,实际上引进玉米、黄豆、高粱、小米就是引进了别人的土地、阳光、水资源,我觉得这些资源适度的引进对我们有好处。
在蔬菜水果批发区,笔者看到梁彩侠正在批发茄子、豆角、西葫芦、辣椒等蔬菜。“市场不仅给我们批发户两间房贮存蔬菜,而且还免3年房租。进场免费,我们的菜价就便宜,还有这么好的环境,实在是件好事。”梁彩侠快人快语,她说她已经经营蔬菜批发20多年了,这么好的环境,还有这么好的政策,让她想都没想到。
新裕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3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83亿元,2013年5月建成试营业,9月14日正式营业。市场内部区域划分明确,有综合商业区、蔬菜水果批发区、肉类批发区、调料副食品批发区、服饰鞋帽区等7个区域,经营项目30大类1万余种商品。
梁彩侠的“邻居”——进驻新裕市场4个多月的张虎指着不远处的两间商铺高兴地说:“我经营蔬菜批发已经15年了,以前在公乌素老市场经营。老市场道路狭窄,每天都拥挤不堪,运输车更是不好通行,客户来进货,都需要我们推着小车运送好几趟。现在进入这个市场,我不仅能免费用3年店铺,而且还有农副产品每吨 150元的补贴,得到这样的大‘实惠’,赶我走我都不走了。”
张虎说,以前在老公乌素市场每天可以批出3到4吨的土豆,从6月14日进驻市场以来,日均可批发10吨左右。“‘十一’期间,大概每天都可以批发80吨左右。”
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了一遍,张虎在重复了80吨这个数字后,向我道明了缘由:“10月份是人们冬贮菜的高峰期,每天的批发量自然会大幅上升。而最大的原因是,市场每吨农副产品都会给补150元,那就是说我一吨土豆一进市场就赚了150元,除去员工的工资、运输等费用,我一吨也能赚80多元。这样,我一斤加几分钱甚至不加钱,光赚市场给补贴的钱也亏不了。”
市场副总经理高庭海告诉笔者,市场在做好硬件设施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让百姓吃上“放心菜”、“便宜菜”。“我们让利给商户,商户就会让利给市民,市场商品便宜、丰富,市民‘菜篮子’就会丰富,会拎得轻松,拎得舒心。”高庭海说。
打造食品放心市场
凌晨两三点,公乌素镇居民区里静悄悄,而新裕农产品批发市场内却是车辆川流不息、人声鼎沸,热闹得如同春运的火车站。新裕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可进出农副产品200多吨。那么,如此大的批发量如何才能保证食品安全?
一辆运送豆角、茄子、尖椒的货车缓缓驶入新裕农产品批发市场,车子停稳后,蔬菜刚搬运下来,新裕农产品市场检疫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迅速取走各种蔬菜作为送 检样品,贴签、切取可食用部分,提取样本,检测药剂混合,送检测仪器分析……检测结果出来后,合格的被准许进入蔬菜批发市场交易。
据新裕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杜莲平介绍,一旦被检出蔬菜、水果或肉类不合格,残留农药超标等问题,不仅产品会被禁止销售,清出市场,而且商户在以后的交易中还被严格监管。
前景广阔 增长缓慢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一纸《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吹响了冷链物流大举发展的号角。紧随其后,许多地方政府也雄心勃勃地相继出台了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在政策的推动之下,国内冷链物流的发展出现了加速的迹象,冷链物流开始进入人们的关注视角,逐步“热”了起来。
政策的支持只是冷链物流“热”的因素之_,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广大投资者看到了国内冷链物流的广阔发展前景。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的大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蔬菜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约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约占40%。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更是快速增长,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与这一庞大的冷链物流潜在需求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应用比例却极低。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约为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约为15%、30%、40%。但在欧洲及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了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巨大的差距意味着巨大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根据发达国家冷链物流的发展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5000美元的时候,冷链消费进入起步阶段,5000美元之后就会快速增长。而去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达到了6100美元。这似乎也意味着国内的冷链物流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我国并不能完全适用。虽然冷链物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从目前来看,国内冷链物流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离真正的快速增长仍有很大的距离。这从资本市场对于冷链物流的投资多以观望为主,实质性的投资仍相对较少就可见一斑。
据投中集团数据显示,2011~2012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共发生7起VC/PE投资案例,累计融资规模逾5亿元。其中,山东荣庆物流有限公司获得Pamoja Capita13亿元注资为近两年规模最大的投资案例。
冷链物流本是投资非常大的行业,5亿元的融资规模其实是非常小的。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资本市场虽然看好冷链物流的前景,但现阶段多在观望。冷链物流“热”的只是表面。对此,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利作出如下解释:
饮食结构不同。欧美发达国家年人均摄入肉类食品100公斤,饮食结构以动物性食品为主;而我国人均摄入肉类食品仅为美国的30%,饮食结构以谷类、蔬菜为主。从这个对比中不难看出,中国食品对冷链的依赖程度远远低于欧美,因为跟肉类对冷链的要求相比,蔬菜、谷物类的物流对冷链的需求相对较低。
饮食习惯不同。中国多吃烹饪食品,过火后食用,在食品安全角度对冷链的要求相对较低。而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生食食品相对较多,如果不能够保证完好的食品质量,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在食品的物流过程中,对冷链的依赖性就较高。
对价格敏感的人多,对品质敏感的人相对少。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可能是2:8,甚至更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不接受冷链成本造成的价格提升,特别是果蔬。这是对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最根本的制约因素。
诚信体系欠缺。目前,我国的真假冷链难辨,物流供应商往往标榜自己是冷链物流,但在实际运营中却不能真正做到。供给者不“诚”,消费者自然不“信”。而食品产业信用体系的欠缺,直接导致物流交易成本的不透明,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国内冷链物流确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需求,仍有很长的路程。转化速度的快慢,有赖于消费者收入提升、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制度环境的改善等。
总体而言,国内的冷链物流确实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虽有政策推动,但是市场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仍未真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冷库设备需求现“冰火两重天”
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中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全国冷藏库数量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万吨,冻结物冷藏量740万吨。该规划直指,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国有冷库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区域分布不平衡,中部农牧业主产区和西部特色农业地区冷库严重短缺,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因而《规划》提出,2010~2015年,推动全社会通过改造、扩建和新建,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届时我国冷库容积将达到1880万吨。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完成这一目标简直是轻而易举的,大幅超额完成亦完全可能。据中冷联盟透露的最新数据,规模以上企业500个单位冷库总容量为18950252吨。2013年发展指数显示,规模以上121家企业计划建库13576150吨,其中纯第三方冷库经营单位建设806500吨。冷库库容从2008年的850万吨增加到1895万吨,平均每年增加200万吨库容。
从上述两份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冷库容量几乎没有变化。而在2010年《规划》之后,我国冷库容量开始飙升。仅仅不到3年的时间,冷库容量就从880万吨飙升至1895万多吨。这样的速度足以令人震惊。再加上大量正在计划建设的冷库,国内冷库设备需求似乎已提前进入到爆发式的增长阶段。
然而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暗流涌动。仔细留意市场变化就可以发现,自《规划》之后,国内兴起了冷链物流园区建设的热潮,而物流园区又与土地紧密相连。在国内市场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并未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冷库容量的爆发式增长并不是由真实市场需求拉动的,而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基于占领资源的考虑,利用政策拿地所导致的结果。此外,新建冷库普遍经营困难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这一问题。
这边紧锣密鼓地大力发展,而另一边却供应过剩,经营困难,冷库设备市场的“冰火两重天”现象也提醒着众多想要涉足冷链物流的企业,虽然冷库设备需求看似已提前爆发,但在市场对冷链的需求尚未真正进入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冷库设备需求领域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冷藏汽车需求将保持平稳
与冷库设备一样,冷藏汽车也是农产品冷链物流设备需求的另一大主要来源。在我国,实现农产品货物运输的主要手段便是公路运输。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公路承担了我国货物运输总量的78%。而在冷藏运输中,这一比例还会更高。由此也可以推测出,在国内的冷链物流运输设备中,冷藏汽车将会占据绝大部分的份额。
从数据上看,国内的冷藏汽车需求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机械冷藏汽车约2万辆。《规划》中提出,鼓励大型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运输车辆,到2015年,争取全社会新增冷藏运输车4万辆,以大幅提升冷链运输能力。据此计算,到2015年我国冷藏运输车辆将至少达到6万辆,是2010年总量的三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1%。
认识到这个规律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布局与规划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从产地到销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应各有侧重,产地批发市场必须以生产规模为依托,根据人口和地域面积确定批发市场的数量与布局;销地批发市场需要注重消费群体的规模性和各消费层次的不同需求;中转批发市场则要充分重视辐射范围和集散能力。批发市场建设占地面积大、运输频度高,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垃圾,一般来说,由毛菜到净菜的加工过程中会有40%的废弃蔬菜产生,对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压力很大,如果规划不到位,可能会导致批发市场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过程中慢慢丧失功能,甚至成为一种拖累。因此,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中,相关部门一定要以长远的目光,全面综合各种因素做出合理、具体的顶层规划设计。
其次,我们认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要网络化。也就是说,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全国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体系,使全国各地批发市场之间能够组织有效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交叉互动。比如东北地区和海南,由于本身的气候特点,两地蔬菜品种具有互补优势,如果两地的批发市场加强协作,让农产品有效地流动起来,那么在丰富百姓餐桌的同时,将大大强化批发市场的集散能力与辐射范围,无论对批发市场自身发展还是消费市场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地区之间产销基本割裂,无法对接,比如北京的大部分蔬菜供应来自山东、河北等周边地区,虽然近几年在商务部“南菜北运”项目的推动下,也有部分海南蔬菜出现在北京市场上,但从全国、全社会角度来讲,这样的流通程度还远远不够。在批发市场网络化的情况下,海南的蔬菜可以出现在我国东北、西北等各个地区,只要有需求,便可以通过网络化的批发市场实现最有效的商品流通。如此一来,农产品“卖难”现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有效解决,各地人们的餐桌也会得到极大丰富,甚至应急物资的调配都会变得更加快捷高效,于国计民生均十分有利。
那么如何打造这个网络,笔者认为应该分两步走:
第一步,实现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化。以公共的信息平台为依托,将全国各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产品信息、供求信息、储存信息,以及批发市场自身的规模布局、物流设施、交通条件、运力组织等信息――公示,各级政府、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经营者、批发商均可通过此公共信息平台了解相应情况,以作决策支持。目前我国也有部分企业在建设这样的网站,但企业实力终究有限,其信息网覆盖面过窄,无法将全国批发市场囊括在内,只有从政府层面推进,该平台的建设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一,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省各地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特色项目,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发展,不论是农户、加工企业、都需要一个协调机构,组织好生产经营各环节,协调和均衡各方利益关系,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加强行为自律,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其次,农产品行业协会能够使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结成利益共同体,减少交易成本,彼此之间共享结网的优势,共享利益成果。再次,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组建也是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市场条件下盲目无序的竞争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新科技层出不穷、市场竞争十分剧烈的情况下,单个的农户和企业很难应付多变的市场,也无法解决市场进入的高成本,他们在信息获得、市场拓展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农产品行业协会通过共同缔约,自我约束,集体维权等办法,把分散的农户和企业联系起来,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农业生产的积聚效应和规模效益。
二,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利益共同体。从温州经验看,协会大多是在行业大户、企业或有关部门牵头下自发组建的,为实现共同的意愿,它应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为会员提供如下服务:
首先是技术和生产服务,一是信息引导。协会通过全面系统的信息搜集整理,提供市场行情,减少盲目性,增加预见性,把农民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二是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通过示范效应扩大规模。三是开展技术培训,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推荐给会员。
其次是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而加强市场的竞争力。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会员组织起来,共闯市场。通过筹集发展资金,建立统一标准,协调行动,产前抓定单,产中抓销售,产后抓服务。创立品牌,启动市场。例如对会员符合标准的产品统一申请注册商标,统一销售,统一开拓外地市场,统一组织促销活动。这样能明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加市场竞争力。
再次是加强行业自律,维护竞争秩序。在有些地方,尽管动用了行政、法律各种手段,但农产品掺杂使假、假冒伪劣现象和企业压级压价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某些农产品的声誉。在执行政府法令规范的前提下,通过行业协会会员的自我协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机制,拟订行业发展战略,制定行业标准,信誉规范,调解纠纷,代表行业对价格进行指导监督,监督约束会员和企业遵纪守法,维护各方利益,维护行业竞争秩序。
再次是作为分散的会员整体利益的代表,维护自身权益。例如与加工、销售企业进行协商谈判,沟通各方意见,协调各方利益,维护自身权益,从而使生产、与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减少摩擦,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运用政府职能促进农产品协会成立并规范化运作。
农产品期货具有风险转移和发现价格两大功能。在商品市场上,价格风险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干旱、洪水,战争、政治动乱、暴风雨等各种情况变化会传遍世界各地,并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导致价格在较短时期内大幅度波动。与供求相关的风险因素还包括一些商品收获的季节性和需求的季节性。
自期货交易产生以来,发现价格功能逐渐成为期货市场的重要经济功能。所谓发现价格功能,指在一个公开、公平、高效、竞争的期货市场中,通过期货交易形成的期货价格,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特点,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未来商品价格变动的趋势。期货价格能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真实的供给和需求的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对生产经营者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世界上很多生产经营者虽未涉足期货交易,也没有和期货市场发生直接关系,但他们都在利用期货交易所发现的价格和所传播的市场信息来制定各自的生产经营决策。例如,生产商根据期货价格的变化来决定商品的生产规模:在贸易谈判中,大宗商品的成交价格往往是以期货价为依据来确定的。
价格3特点
和其他期货品种相比,农产品期货的价格有自己的特点。投资者应该根据这些特点来分析农产品期货可能的价格走向,作出比较有利的判断。
受供给量影响更大
作为商品,其价格变化主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农产品也不例外。农产品期货品种大多数是大宗商品或者是在这个产业链上游的初级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产量大、需求量大,价格波动幅度小。从经济学分析,农产品价格的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如果产量发生明显变化,价格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这就决定了在供需两方面来说,供给量对价格影响大于需求量。
与生产周期同步
农产品期货的价格,其变化的周期与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几乎完全相同。一般在农产品的收获季节,价格最低,然后随着农产品销售数量的增加,供给逐渐减少,以及农产品储藏、保管费用的逐渐增加,农产品的价格也就开始上涨,直到第二年的农产品收获季节,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格和生产周期循环。正是因为季节性因素的存在,农产品价格在每年10~11月份期间处于相对的低点。此后随着不断消耗使用,农产品价格也摆脱低位不断上涨,到每年4~5月份,农产品价格处于当年度相对高点。针对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季节性因素,在投资农产品期货的时候根据当时的时段和价格选择操作方向。
受天气因素制约
农产品不同于有色金属等工业产品,价格变动有一定特殊性。工业产品的生产不受天气变化影响,生产具有长期性和连贯性,除非厂商停产或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进度和产量才有所变化。对于农作物来说,多数时间都是靠天吃饭。一段时间内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如果当年风调雨顺,农作物生产良好,当年有可能丰收。反之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减产歉收的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决定了农产品价格运行的特点。当天气因素向不利于作物生长变化时,农产品期货价格会上涨;反之,价格会下跌。在天气影响之下,农产品期货价格变动的幅度和频率比较大,不容易把握未来的走势。
当前农产品期货走势及投资机会
目前在诸多农产品期货品种当中,大豆、豆粕、白糖和小麦交易比较活跃,玉米和豆油期货价格走势相对疲软。美国大豆期货价格一直维持盘整走势,市场继续炒作的新年度大豆播种面积的题材。虽然市场已经消化了这方面的数据,但是3月底农业部统计调查报告会给这个问题盖棺定论。技术角度看,美盘大豆处在前期800美分高点回落后的调整阶段,市场还没有转向熊市。考虑到季节性因素,未来1~2个月将是农产品价格处在相对高位的时期,这种情况下,投资大豆期货时可考虑买入大豆期货为主要操作方式。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调控和调整之后,近期农产品价格出现明显回落,资金供应紧张也出现缓解迹象,市场风险得到充分释放,最惨烈下跌已告一段落,中长线建仓机会或已悄然到来。
政策急剧转向
市场走势总是难以预料。7月开始,俄罗斯平原一场大火拉开了农产品价格飙升的序幕,历来走势相对平稳的粮食作物率先启动,小麦期货7、8月间价格飙升近一倍。此后,在天气因素和美国量化宽松美元下跌推动下,农产品价格开始全面大幅上扬,各类农产品相继发力,CRB农业指数自7月1日的3905.66点飙升至11月初的5862.55点,涨幅超过50%,棉花期价飙升一倍创140年新高,原糖期货最大涨幅近150%。国内方面,农产品期、现货价格同样出现多个品种价格创历史新高的局面。
在农产品价格推动下,近月CPI开始飙升,远远高于原定的3%目标,而在美国QE2推动下,外汇占款急升,热钱流入明显加速,投资者普遍预期通胀未来将进一步加速。10月CPI数据出台后,政策声音急剧转向,从紧论明显压倒双底衰退论,政策层面此后也是重拳频出,严厉程度超出市场预期。从管理通胀预期到保增长再到货币政策从紧,政策的连续转折也使得市场从二季度开始一波三折,走势跌宕起伏。
调控成效初显
经过连续的政策打压之后,物价连续上涨的势头受到明显遏制。11月,棉花、原糖等前期涨势最为凶猛的国际期货价格普遍急跌,原糖曾连续两个交易日创下有史以来最大跌幅;国内方面,聚乙烯最多下跌36%,棉花期价下跌30%,橡胶下跌25%,白糖下跌20%。商务部最新公布的上周食用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双双回落,其中,前期涨幅最大的蔬菜价格周环比下降5.9%,降幅扩大3.3个百分点。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国内工业产品尤其是化工、建材等产品的上涨更多的是受到国内节能减排、限电限产的影响,近期走势明显强于国际市场。由于美国等成熟市场国家经济相对低迷,国际原材料价格、工业产品走势明显落后于农产品,于是我们看到以农产品价格为主的中国CPI屡创近期新高,而以工业产品、服务价格为主的美国CPI连续下跌,美国核心通胀上月更是创下有纪录以来新低。由于工业产品价格国际、国内联动性更强,而年内节能减排目标达成,短期供应紧张将极大缓解。在上述背景之下,11月CPI增速可能将成为较长时期内的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