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贸易范文

时间:2023-09-24 10:24: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石油化工贸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石油化工贸易

篇1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不断变革,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同期对外贸易总额平均数。尽管石油化工产业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较大波动,例如2000年~2008年前,石油化工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的高峰期,而进入2008年以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石油化工产业产能过剩突出,进入相对低潮期。

近两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石油化工贸易逐渐活跃,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界贸易中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我国石油化工贸易产业,分析产业市场及经营战略对策,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不断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推向新发展。

二、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1.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态势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通过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门类丰富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完整工业体系,主要包括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石油加工及炼制业和化工设备制造业。据统计,截止2010年,现有产品6万余种,行业门类30多个,企业近4万家,工业总产值近7亿元,约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12%。

近年来,随着我国橡胶制品、专用化学品、化学采矿品和油墨涂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其中有些产品产业已超过基础原料产业比重,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高附加值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是石油化工产品制造和消费的大国,能源产品需求量激增,相应的带动了石油化工下游化工产品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连年大幅度增长,国家重点大宗石油产品产量和质量均已进入世界前列,石油化工产业规模空前。

尽管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规模较之前有很大提高,但一体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尤其是石油炼化板块,原油供应不足矛盾加深,而成品油供应能力明显过剩。国内大型炼油企业建设往往单纯追求炼油能力,而不重视石化产业的发展,形不成炼化一体化的产业,造成产能过剩。

三、石油化工贸易产业分析

1.我国石油化工贸易形势现状

我国石油化工进出口贸易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长足有效发展,石油化工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石化进出口贸易初具雏形。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也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石油化工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不少企业已计入国际市场。

但是,我国石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未来还有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石化产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所占比重较大,产品价格和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属较低端产品,缺乏竞争力。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出口贸易受到影响出口下降,更是加剧了市场竞争的劣势。同时,与大型跨国公司技术、资金集中相比,我国石化行业生产分散,也造成了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不足。

2.我国石油化工贸易进出口分析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石油化工产品价格剧烈波动,我国石化产品净进口贸易额首次大幅度下降。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贸易额增速放缓,进出口总额下降23%,其中进口同比下降22.5%,出口同比下降25%。石油化工产业贸易逆差1300亿美元,同比缩小 21%,是行业贸易逆差首次出现缩小。

与此同时,我国石油进口贸易持续增长,包括原油、成品油和液化天然气在内的石油进口量增幅达9%,达到2亿吨。目前,我国有千万吨级的炼油厂14座,规模和实力进一步增强,截止2010年原油年均一次加工能力达4.5亿吨,原油进口依赖程度高达50%。

据统计,我国石油化工年贸易逆差主要出现在合成树脂、有机化学原料两个子行业,贸易顺差主要出现在橡胶制品行业,甲醇、乙二醇、 PVC、化肥等被国外产品倾销严重,而国内则产能过剩而竞争激烈。

因此,我国石油化工贸易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我国国内产品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和国内需求旺盛的矛盾日益突出,石油化工部分产品与国际大公司相比竞争力低,造成外国产品倾销国内市场。

3.我国石油化工对外贸易对策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应积极调整产品出口结构,鼓励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产品的质量效益,走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首先,企业应当注重研究国际市场,研判国际市场和产品发展趋势,控制总量,保持供求平衡。同时,企业应当建立高素质的人才库,特别是外贸型的国际人才库会极大促进企业的发展后劲。

其次,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石油化工企业集约化发展,集中资金、人力和财力壮大企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抢占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应当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进出口权,让更多有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4.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经营战略选择

面对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石油化工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尤为关键。首先,石化企业应不断夯实传统业务,做大做强优势产品业务,努力朝科技创新方向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贸易路子。其次,应当创新组织经济结构,找出符合石油化工贸易企业规律和特点的职能架构和机制,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第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企业核心价值,凝聚员工人心。最后,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现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信息量巨大,强大的信息系统可保持对市场灵敏的嗅觉,加强对市场的掌控。

四、结语

总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及贸易总体基本面较好,未来随着我国推进向拉动内需型经济结构的改革转变,石油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产能过剩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石油化工贸易企业自身也应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抓住自身发展机遇,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将我国石油化工贸易产业推向新发展。

篇2

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也是被国际炒家严重操纵的商品,任何的影响因素都可能产生石油价格的剧烈变动,因而,石油化工行业进行国际石油贸易的风险量是巨大的。我国年石油进口总量早已突破亿吨,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亚种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面对波动幅度大、风险显著的国际原油市场,如何降低国际石油贸易风险,提高石油化工行业问题,维护我国能源和材料安全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国际上降低和防范石油贸易风险的方式有很多,通常以优化石油来源地、影响石油市场走势、稳定贸易形势、优化资源结构等方法达到降低国际石油贸易风险的目的。作为石油化工行业应该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同时,将目光转移到石油化工行业内部,在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探寻符合自身实际的措施和办法,形成有效的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促进行业的发展,体现出石油化工行业对社会和经济建设的价值和作用。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问题,应该在建立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观念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具体情况,以宏观环境培育、实际操作养成和微观竞争能力培育为手段,科学地对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进行探讨,形成真正有效的措施对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加以筹划,在实现安全管理的同时,控制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风险,达到促进石油化工行业整体健康发展,稳定我国经济的根本目的。

一、打造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宏观环境

根据国际通行的参照系数,国际市场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1年,通货膨胀率将会有0.8%左右的上升,可见石油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影响。我们看到这一点,国际石油垄断组织也同时注意,这就为他们操纵石油价格,控制我国经济提供了原始动力。为了实现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安全,就必须建造一个适合我国特点的宏观环境,降低宏观因素变化产生的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问题。

1.降低石油化工行业对国际石油的刚性需求

我们应该通过提高石油化工行业生产效率、提升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稳定对国际石油的总体需求量,当需要恒定时,就减少了相关炒家和操作者的获利空间,降低了他们提高石油价格的可能。

2.建立石油化工行业进口石油的基金

政府应该组织行业全体建立石油进口的专项基金,通过将基金注入海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开辟新海运、管道和铁路的石油通道、参与国外石油期货市场交易等方式影响国际市场油价。

3.营造有利于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世界典论

要将我国石油的需要与我国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贡献练习在一起,让世界了解到,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必然性,争取更大、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4.积极开展有效的开展能源外交

政府应该主动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确保我国石油进口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安全,实现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经济性。

二、养成国际石油贸易实际操作的习惯

1.国际石油贸易观念的正确培养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在相当长的阶段,在国际石油贸易市场中将主要以买方的身份出现。因此,必须积极培育石油化工行业正确的国际石油贸易观念和风险意识,推进石油化工行业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的体系构建。

2.国际石油贸易风险意识的正确树立

石油化工行业进行石油贸易时要始终把风险意识放在首位,将其融化在企业文化中,推行全员参与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把风险意识印到员工的头脑中,贯彻到企业考核中,与每个人的利益挂钩。

3.国际石油贸易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石油化工行业石油贸易时应该组建专业的风险预警机构,实现风险预警专业化,累积风险预警方面的经验,开发风险预警分析技术。

三、培育石油化工行业的微观竞争能力

1.建立石油化工行业的内控制度

抓住国际石油市场上稍纵即逝的贸易机会,提高;二是权利过多地集中于上层管理者,一般员工不负责任。这两种情况都是与设立内控制度的初衷相违背的。

2.培育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石油期货队伍

建立高薪养能、养勤和养廉制度,将薪酬制度和从事石油期货的人员的业绩挂钩,实行股权、期权、延期支付等激励机制,使其更注重企业和自身远期的根本利益。

3.理顺进口与石油化工行业的关系

应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石油贸易进口商,把进口商和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的筹划。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面对世界资源和能源的激烈竞争,必须树立社会和行业的安全理念,特别是石油化工行业,面对着竞争激烈、价格变动频繁的国际市场,就更应该建立石油贸易安全的观念。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宏观环境培育、实际操作养成和微观竞争能力打造等不同层面的措施,希望为建立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有所启迪和帮助,以便使石油化工行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国际石油贸易的安全,在确保行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障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质量和速度。

参考文献

[1]邹娟霞,韩蕾.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8).

[2]李方杰.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合作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

篇3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 894(2007)05-0006-08

贸易自由化是一个生产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H-O定理)以及相关定理对此有专门论述。根据H-O定理,如果A国相对于B国为劳动资源丰裕的国家,则自由贸易情况下,A国将扩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而降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并增加进口,反之亦然。与H-O定理相关的另外3个主要贸易定理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PE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和莱布辛斯基定理(莱氏定理)。S-S定理对贸易自由化以后要素价格的变动趋势作了说明,S-S定理的内容是:关税将增加受到保护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要素的报酬。反过来说,自由贸易将使原先受到保护的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要素的报酬下降。以中国为例,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关税的下降,将使资本密集型商品(M)的价格相对劳动密集型商品(X)下降(PM/Px下降),从而资本相对劳动的报酬(r/w)下降。FPE定理认为,当要素在国家间不能流动时,国家间商品的自由贸易将使生产商品的要素价格在国家之间实现均等化,即商品自由贸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要素自由流动的一种替代。莱氏定理在S-S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基础上对一国要素禀赋发生变动后的产品生产进行分析,某一要素赋有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增加而使密集使用另一要素的商品生产下降。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相当丰裕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商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水平不断降低,按照上述定理,在这一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我国丰裕要素劳动力的需求和报酬(即就业和工资)应该出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没有如理论所述的发生显著变化。那么究竟是H-O定理以及相关定理在中国失效,还是另有其他原因?鉴于我国贸易自由化以来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快速增长,本文将就制成品生产、进出口和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的变动进行实证分析。

一、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我国制造业生产和要素报酬变动情况

1 贸易自由化对生产变动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的最大特征是削减关税和降低非关税壁垒,我国真正的贸易自由化进程是在1992年加入APEC以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平均关税还很高,在1994年和l 996年,中国政府大范围地削减了关税,平均关税降低到20%以下,2001年加入WTO后关税总水平由15.3%下降到12%左右,2005年我国实现入世承诺,将关税总水平降至9.9%。除关税外,非关税壁垒的数量也大幅度降低,据Nicholas Lardy估计,受配额和许可证限制的产品数量从1992年的1247种下降到1999年的261种,至2001年非关税壁垒仅相当于约9%的关税等量水平,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很多行业和服务领域放开国内私有资本和外资的进入和竞争,并消除对外资进入和持股的大多数限制。

与贸易自由化相伴随的是,工业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起缓慢上升,从1990年的37%上升到2004年的45.9%,同时制造业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这可以从表1中两组指标的变动中看出:制成品的外贸依存度和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起不断上升。

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国贸易自由化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成品贸易快速发展,表明贸易自由化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那么劳动要素是否随着贸易自由化而变得相对稀缺,其报酬一工资水平是否随着贸易自由化而上升呢?本文接着将对工资水平的变动进行分析。

2 贸易自由化对劳动工资变动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会对生产中使用的劳动、资本要素报酬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我国利率决定尚未实现市场化,而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流动程度在不断提高,所以贸易自由化的效果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劳动要素报酬的变动上,根据S-S定理,贸易自由化会导致我国劳动者工资上升。由于现有统计资料只有不同行业如制造业职工工资总额以及职工平均工资变动的数据,显然不能确切地表示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全体就业人员的收入变动。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由一于制度因素制造业职工工资相对于其他形式就业人员来说比较稳定,随着企业制度改革,企业职工的就业和工资决定中市场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而工业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使得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职工就业和工资变动的影响力度加大。因此我们还是可以从职工工资的变动中看出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作用或趋势。而制造业中其他形式的就业人员,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中的大部分就业者,主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构成,这一劳动力市场从一开始就处于没有制度保护的完全竞争状态,就业和工资的变动从一开始就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制度保护程度较高的制造业职工工资的变动受到了贸易自由化的影响,那么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其他形式就业人员工资变动受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会更大。

我们首先看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表2第4列数据)。与贸易自由化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快速增长不相符合的是,制造业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在1990年开始缓慢下降。但是由于职工工资总额受到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的影响,而GDP的变动还要受到除工业以外的农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建筑业GDP变动的影响,所以对这一比重的变动应该进行仔细分析。从表2可以看到,工资总额占GDP比重有3个明显下降的年度:1985、1992和1998年。对于1985年和1992年的两次变动,可以从工业GDP和就业人员构成的变动进行解释,1985年和199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了两个快速发展阶段,加工贸易企业以大量雇佣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其工资收入并未在职工工资总额中体现出来,而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使GDP不断增加,分子基本不变而分母快速增加导致了这一比重的下降,1985年比1980年下降了近2%,1992年比1991年下降了0.5%。至于1992年以后年份这一比重出现缓慢下降,则还要将90年代开始的企业制度改革导致大量职工分流、下岗等因素考虑进来,由于部分职工的分流,以及留在企业的下岗职IT资收入较低,导致工资总额占GDP

比重的下降。而1998年比1997年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大幅下降的原因,则纯粹是统计方面的原因。本文的数据资料取白干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自1998年起职工人数统计的口径有所变动,下岗职工不再计入就业人员统计中,下岗职工的工资也不再计人工资总额中,致使这一比例再次下降。

为了剔除职工人数变动的影响,表3对制造业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GDP和全国人均GDP增长率进行了比较。从表3中可以看出1998年是制造业职工年均工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GDP及人均GDP增长率关系的转折点,199.8年之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一直低于后两者,而1998年之后则正好相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连续6,年高于工业部门GDP和全国人均GDP增长率。其中的原因可分析如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制度改革以前大部分工业企业吸纳了过量的职工就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而企业制度改革开始以后,大量职工的下岗提高了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下岗职工仍然统计在在职职工人数中,而下岗职工的低工资拉低了职工平均工资。1998年开始下岗职工不再计入在职职工人数中,而且由于总体上劳动工资决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率快速上升的结果充分体现在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动中,导致了平均工资增长快于GDP增长的结果。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贸易自由化使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人均工资水平也有较快提高,而且随着就业和工资决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大,需求曲线越平坦,弹性越大,商品价格变动对产量的影响越大。反过来说,一定产量的变动(增加)对价格变动(下降)的影响越小,从而对工资的影响越小。当厂商或行业面临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时,产量的变动不会影响到商品价格从而不会影响工资的变动。由于我国制成品生产和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有大量的竞争对手,在很多出口商品价格制定方面没有决定权,只是世界价格的接受者,本文估计制造业产出的变动对职工工资影响的作用比较微弱,在实证检验时也显示了制造业产出对职工工资的相关系数不显著,所以在建立正式回归方程时没有加入这一变量。

Q/L代表制造业职工人均产出,可以用来表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劳动者的工资应该与其生产率成正比,随着我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和工资决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工资影响的作用应该为正并且有上升趋势。

2 计量方程,指标选取和分析思路 为了更具体地分析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职工工资变动的影响,本文在(3)式基础上进一步将贸易自由化等因素纳入考察,“构建入下计量方程:

其中T为制成品进出口贸易额,X为出口额, M为进口额;由于无法获得制成品行业最终产出资料,回归时用工业增加值来代替,用Q表示。T/Q、X/Q、M/Q分别为制成品进出口总额及出口和进口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表示工业行业的总体对外依存度、出口导向率和进口渗透率,用这3个比率表示贸易自由化的程度。Q/L中的L为制造业当年全部就业人员数。

关于贸易自由化指标选择的说明:按照贸易自由化的定义,衡量贸易自由化的直接指标是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变化程度,我国的贸易自由化也主要表现为关税削减和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减少。但是我国的名义关税和实际征收率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Nicholas Lardy认为中国2005年的实际关税率还不到3%,相当于印度的1/3,部分原因是由于高关税产生了限制进口的作用,减少了征税税基,另外中国对加工贸易进口实施减免税政策,而加工贸易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很大(见表1)。所以名义关税率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国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而非关税壁垒又很难量化,所以在贸易自由化的度量上,本文将采用进口渗透率和出口导向率(行业进口额与行业产出额之比)作为反映行业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指标。回归所用的数据来自1980~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考虑到我国1994年汇率并轨前后进出口的大幅度变动,而且汇率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不一,为剔除政策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1995-2004年作为分析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工资决定的市场化程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提高,所以选择这一时期作为分析期也可以较正确地反映贸易自由化对劳动工资变动的影响。

表4、5为上述3个方程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拟合度较好,R2和AR2均达到0.98以上,DW值也比较理想,都可基本排除变量的自相关。从表4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人均产出(Q/L)和外贸依存度(T/Q)对制造业职工工资变动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8和0.3),而其中人均产出的作用更为明显。

表5为方程(5)(6)的回归结果,从中可以发现出口导向率和进口渗透率的增强都对工资变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进一步说明了贸易自由化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增加,对制造业工资水平产生了相同的影响,都导致了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上升,其中出口的影响略高于进口;同时回归结果再次表明了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业职工的工资决定机制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1 贸易自由化不可避免地将引起要素配置和报酬的变更 在我国,贸易自由化促使社会资源向劳动密集行业转移,并使劳动力要素报酬呈上升趋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实证检验也基本肯定了这一点。可见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使我国丰裕要素劳动力资源的充分使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提高国民的整体福利水平。

2 贸易自由化的要素收入是否会按照S-S定理发挥作用取决于要素市场的流动状况

本文选择了1995~2004年作为分析期,在这一阶段中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不断加快,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结论比较明显。笔者对同一来源的1980~1995年数据-的回归分析却无法得到类似的结果,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还是贸易开放程度对制造业职工工资的影响都不显著。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消除劳动要素流动障碍,使贸易自由化提高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0多年改革开放的事实也证明了劳动力市场流动对提高劳动者收入的积极作用。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就是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原先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这些劳动力流向城市后可以享受到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利益,使我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使农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提高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了我国走出二元经济,进入现代经济的进程。

篇4

一、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的石油化工行业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总体运行良好,石化产品在国内有着较旺盛的市场需求,无论是石油产品还是化工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状况都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保持着销售利润的温和增长。同时,一些政策也从客观上促进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如国家实行“三农”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就促使了化肥农药销量的激增,客观上促进了化工行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突飞猛进,民航业的发展,都推动了我国市场上对于成品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同时,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炼油国,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对于进口成品油存在着很大的依赖,进多出少的现实情况也威胁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二、石油化工产品国内贸易风险分析

1.国际环境对石油化工产品的影响

1.1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东、北美、非洲,欧洲、亚太地区石油资源比较少。全球石油资源的消费则主要集中在北美、亚太和西欧等地区。这种石油资源的分布和消费不一致,使石油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原油价格波动大、不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使得国内石油化工企业对国外石油的依存度越来越大,油价成为了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的重要参数,而油价的波动也形成了石油化工产品贸易中最难把握的风险因素。国际油价的上升会使国内石油化工产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为石油化工产品国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1.2国内经济环境给石油化工产品带来的风险

石油行业的特点影响可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由于石油化工生产设备大多规模大、资金投入多、建设周期长,由于生产设备的产能大,同时建设周期长,这就使得市场的供需结构呈阶梯式上升,每当新的设备投入生产后,石油化工产品产量大增,导致市场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在短时间内造成供大于求的现状,致使石油化工产品价格下跌,对企业的利润带来损失,同样,当一段时期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石油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步增加,但新的设备尚未投入使用,这又造成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使得石油化工产品价格升高,为下游企业带来压力,由于难以对市场供求关系及时把握应对,导致了石油化工产品在销售和利润上的不稳定,一旦对市场周期出现错误判断,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1.3行业自身存在的风险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一些国外企业在石油化工生产领域在国内申请的专利已远远超过我国本土企业,而国内一大部分小规模的企业依旧在走消耗能源的发展之路,长此以往,不仅对能源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同时,高成本低效能势必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日益落后,严重的损害企业的利润。

同时,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的不断开发,许多石油化工产品的替代品逐渐出现在市场上,虽然这类替代品还没有做到大规模的生产和广泛的推广,但由于石油化工产品成本高,波动大,许多下游企业已经开始寻找替代品,这类新产品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石油化工产品在国内贸易中也随时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

三、石油化工产品国内贸易风险的防范措施

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预警机制

相关企业经营者应树立市场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预警和控制,加强风险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将企业风险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风险管理。

2.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作为一种国际性的经济活动,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也要积极开拓市场。加强海外勘探开发业务的投资力度,积极开发利用国际资源,进一步降低石油进口风险。

3.通过多渠道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为防范国际市场石油供应中断,保障国家与企业的石油供应安全,需要国家多渠道的建立石油储备。石油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重要环节,不仅具有减少风险、保障供应、稳定物价的作用,更能够使储备国在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站稳脚跟,赢得主动。

4.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企业转型

政府和企业应该不断加强石油化工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向集约型企业转变,保证企业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保持产业结构的稳定,从而增强石油化工产业的产业竞争力,以更好的应对市场风险。

四、结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受到国际能源环境、国内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条件的影响,石油化工产品在国内市场除了发展的机遇外,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与企业公共努力,建立切实有效地机制规避风险,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