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管理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24 15:36: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企业管理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

篇1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至今,一直进行校企合作的不断尝试和完善。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提供了空间和平台,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基础和机会,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意义重大。而伴随校企合作的深入,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正在凸显,即校企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如何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如何实现校企文化的衔接?是我们需要研究、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安排实习是在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实习时间一般为半年,未取得导游证的学生安排在高星级酒店前台、餐饮、客房这三大对客服务部门进行实习。

在酒店实习期间,学生所处的环境从原来在校期间较为宽松和自由变为较为严格和苛刻,由原来较为单纯的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变为追求利益和合作的同事、领导之间的工作人际关系,从原来强调学习成绩的校园到强调工作业绩的企业,实习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这种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氛围。

在酒店实习的实习生也呈现两种走向:一是短时间的不适应之后,选择坚持至实习结束。这部分同学通过实习强化了专业技能,培养了工作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二是在不适应期,没有积极应对,没有从自身去改变和适应,而是想着如何逃避,最后这批学生要么自动离开酒店,要么被酒店淘汰。

另外,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不同的酒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一家管理松散的酒店相对于一家管理规范、严谨的酒店,学生学到的东西比较少,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比较差,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比较缓慢。

二、企业文化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

企业文化与学校教育最直接的联系就是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很多要求,主要表现在:

1.要求学生较快地适应企业文化管理。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非常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但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快速适应企业工作和快速融入企业氛围的员工。

2.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果毕业生没有比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即使学得再好,也无法适应企业文化的环境,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不论是旅行社还是酒店,都要求员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有较好的服务态度,有较为优质的服务水平。

3.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技巧。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企业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企业文化管理的功能之一,就是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减少内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往往在校期间,学生在合作技巧方面的学习、表现不受重视。

三、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可行途径

综上所述,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需要将职业特征、职业技术、职业道德及职业所需的人文素质等因素融入校园文化中,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使学生通过这种文化的融合,在毕业后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认同企业文化精神,自然地融入企业,较快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可以尝试开展“六个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可以很好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教育。

2.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广泛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近两年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积极与旅游企业联系,走访相关实习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进行对人才需求的多次调查,听取行业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根据企业专家的建议,重新设置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定位为两条主线:一是为高星级酒店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意识、精湛服务技能和良好管理能力的主管、领班等督导人才;二是为旅行社培养具有较强导游、计调、外联等业务能力的旅行社职业经理,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专门人才的需求,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重新设置。

3.在课程设置上,要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有关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实务》、《酒店督导与餐饮管理》已实行项目化教学,《酒店服务技术》、《酒店英语》、《导游英语》等旅游专业核心课程正计划实行项目化教学。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要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感受、熟悉和认同真实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另外,基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要为旅游专业学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可以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开设相关讲座,介绍企业的经验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进行就业辅导。

4.在实训课程上,创设仿真的或者真实的实训环境。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已拥有一间导游实训室,一间客房实训室,一间餐饮实训室。其中餐饮实训室已投入经营,由学生负责餐厅管理和运营。原料的管理、账目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对顾客的服务、产品的设计与研发等都是由学生来做。今后,需要对实训室加大投入,以便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师生应充分置身于这种仿真的实践氛围中,使学生通过感受、模仿、实验、操作等活动,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

5.在顶岗实习管理上,完善实习管理各项规范,实现专人管理。在顶岗实习中,企业文化通过岗位标准、工作规范、劳动纪律、奖惩兑现等,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养成。而良好的实习管理制度有助于学生适应实习环境,有助于促进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真正融合。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各实习单位都有一位专业教师负责。该责任教师负责在该实习点学生的心理疏导、学生和酒店之间的协调等工作。另外,制定学生实习管理的相关制度,例如实习生的请假制度,既参考学校的学生管理办法,又考虑到实习单位对员工管理的要求。

篇2

第一,产业结构失调问题开始逐渐突出。 旅游业中除了对景物的欣赏,人文的体会,还有对吃住条件的要求。吃的食物不好、住的条件不好会大大影响旅游人的心情,增加旅游的疲惫感。为了使游客的旅游更加舒适,吸引更多的游客,各大旅游景点渐渐将对景区的管理和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饭店和一些娱乐设施上。但是,过犹不及,一些景区只顾着追求奢华的享受,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饭店的建设中,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交通设施建设,使产业结构失调。

第二,政策落实不到位。我国旅游业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有一项明确指出工作在第一线的中低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但是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涉及很多企业,不可避免地就会有很多企业私自制定旅游管理措施,将国家的规定置于一旁不去理会,更有甚者,钻旅游规则的空子来为企业谋取利益。所以,即使有中下级旅游局在监督旅游的服务质量,但是依然难以制止这些行为。

第三,不良竞争现象严重。一些旅游业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将价格降低,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此外,还有一些服务不到位,虚假广告,导致消费者白白遭受损失,在这些恶劣地影响之下,旅游管理无法正常发展。这些情况都是我国旅游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彻底造成的,既影响了同行业其他旅游产业的利益,影响自身的发展,还无法完成消费者旅游的初衷。

2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控制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我们国家的旅游管理体制不完整,地方旅游局权力较大,瓜分国家旅游局的权力,使得国家层面的旅游战略难以实现,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集权和分权都是必要的,但是要适度,掌握好这个度,集权需要集中多少,分权要分到什么地步,这些才是难点。集权,国家应该将决策权集权到中央。例如对旅游策略、发展方向等宏观层面的决策,国家旅游局统一制定政策,并由国家旅游局决策。分权,国家应该将发展策略的权力下发给地方旅游局,因为地方旅游局对和管理部门处于旅游业的第一线,相比于中央,地方旅游局和管理部门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到当地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也能更快更有针对性地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宏观上,中央负责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保证发展方向准确;微观上,地方负责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旅游业的正常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促进旅游业在正确的道路上,无碍地发展[2]。

2.加强行政监督力度

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旅游局共同协作,一个负责制定旅游管理措施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一个负责服务管理和行政监督,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旅游业繁荣昌盛的局面,促进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改善我国现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不良现状,地方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督功能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管理策略,地方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定期对旅游行业进行整顿,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适当增加监督部门的权力,将监督的力度深入到游客中,监督基层的不良竞争现象。将每个游客和每个团队发展成为旅游管理中的监督者,从每个景点每条线路中进行监督,能更好的发现旅游业中的存在的不良现象,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良乱象,从而收到成效。

3.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篇3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2、旅游管理专业简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与国内、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具有经济、管理、行政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过程,通过利用各种有限但尽可能充分的条件激励员工,可以促使每一个员工自发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潜在能力,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使他们保持充足动力和高昂士气,为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

二、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管理现状

当前,大多旅游企业管理者并没有重视到激励的作用,也没有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我们常听到旅游企业的员工抱怨:他们的上司总是板着脸,只要干活一出错就被指责、被批评;在公司里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请示;工作气氛不好,办公现场环境乱七八糟,周围净是聊天、打私人电话、吵架、不干活的;团队成员之间的恶性竞争等等。这些都暴露了当前旅游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三、如何在旅游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完善激励机制

一般公认的效果较好且具操作性的激励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种: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和期望理论。接下来将分别论述如何在旅游企业管理中运用上述理论。

(一)注重公平感引导,营造公平合理气氛――公平理论的运用

公平理论是指一个人的报酬和投入之比和与之比较的对象的报酬和投入之比应该是平衡的。如果员工公平感发生偏差,就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与效率

由于旅游企业的员工与外界的各种交往较多,眼界开阔,往往会将其报酬和投入之比和他人比较,这种比较是客观存在的,是凭个人主观感觉的。所以,其公平感也是客观存在,受个人主观思想影响的。针对上述特点,旅游企业管理者要多给员工做思想工作,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公平感。

首先,管理者可以利用的亲和力,用吃饭、喝茶等轻松愉快的方式与员工进行交流,无意识或间接地灌输正确的比较思路,让他们学会发现他人长处,认识自己短处。例如对一些新入职的高学历员工,就应该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地选择比较标准,要尽可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提高,从而有效避免他们产生不公平感。

其次,要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员工产生主观上的公平感。管理者可以正确引导员工言论,及时将消极言论遏杀在摇篮中,减少因不正常的舆论

最后,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在薪酬决策时应综合考虑岗位的相对价值、薪资水平、个人绩效这三点,以此作为制定工资制度的基础,要体现“多劳多得,质优多得,责重多得”的原则,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同时还可以采用保密工资,使员工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收支比率,以免员工互相比较而产生不公平感。

(二)设置具体清晰目标,加强员工目标认同――目标设置理论的运用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

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应帮助员工设立具体的、有相当难度的目标化为他们自己的目标,变成他们行动的方向和动力。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要用具体到每小时、每天、每周的任务指标来代替“好好干”等这种泛泛而谈的空口号,把工作目标中工作任务的内容和方向、最后完成期限和应达到的绩效标准等方面清晰的表达出来。同时,在帮员工制定目标时,最好可以使制定的目标比员工的现有表现高一些。这不但提供了挑战性,同时也使员工感到有达到目标的可能。

其次,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应尽可能地使员工获得较高的目标认同。管理者要使所有员工了解组织目标,并员工一起加入到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去。在参与设定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更加了解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因而可以改善工作表现。

最后,要加强和做好目标进程的反馈工作。旅游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信息反馈,不断完善公司的信息反馈渠道,例如可以设立信息反馈箱,让员工把目标实现的具体情况,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到纸上,投递到反馈箱,并由专人整理后转给管理者阅览。让管理者了解员工实行目标具体情况的同时,也可以及时的给员工提供帮助。

(三)因人而异,灵活强化――强化理论的运用

强化理论着眼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行为是主动的,个体为获得奖励或回避不好的刺激,会主动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旅游企业的管理者要针对不同员工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要“因人而异”。根据员工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等不同,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强化方式,例如刚入行或家庭负担较重的员工会较为重视物质奖励,管理者可在其工资上“做文章”;而老员工则可能更重视职业发展,管理者就可以从精神激励入手,当他们业绩达到甚至超出目标时,可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表扬,让他们看到职业前景的希望。

(四)重视过程,增强动机――期望理论的运用

期望理论认为要分析一个人的行为,应该从这人所追求的目标价值与其实现的可能性来考虑。

篇5

旅游业作为一款高度集成的工业,受到各种限制,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不仅是个别地区,个别企业、还有旅游产业链系统,只有在旅游企业的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行业合作,才会找到一个生存的席位。作为现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它也面临着各种挑战。经济和文化和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旅游管理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摆在旅游企业管理面前的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所以,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研究旅游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旅游企业管理发展创新水平提高,有着重大意义。

 

1.研究现状

 

因为旅游学科是一门新的学科,虽然国内旅游企业在管理上做了许多创新,学科体系到目前为止还不成熟,因此,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以来,针对此方面的国内研究才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但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仍然是比较少,在目前的这些研究结果中,主要集中在研究的概念、理念研究较多,而在其他方面是明显不足的,因此研究相对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也主要是传统的研究方法,现代科技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是罕见的。定性研究一些问题,定量研究就相对较少,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相对缺乏。具体到基于服务的旅游企业,如何激发创新的理念,如何克服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旅游企业在管理创新中如何灵活地运用创新理念,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好好的思考。

 

2.旅游企业发展创新趋势

 

2.1实现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已经遍布社会的各个行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型,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 信息社会该旅游企业带来新的旅游竞争;

 

2 ) 要成功使用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创新是旅游企业必须做的改变;

 

3 )建立信息为中心的旅游企业,将是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

 

2.2 实现人本管理

 

一人为本,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充分发挥的人的潜能为人服务是旅游企业的宗旨,旅游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创造力和素质是提供优质旅游服务质量的保证。相对其他行业,旅游产品是无形的,以一种服务的形式体现出来,人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产品的好坏。因此,旅游企业应该注重人本管理,而人本管理应该注重有更多深刻的探索和更丰富的内容。人本管理应该注重和激励理论对接,注重物质激励和惩罚并重的方法,根据物质需求原理,物质是人生存最基本的保障,由于管理企业的特点,管理企业的管理者跟外界接触的机会更过,因此,对物质的要求也就提高了,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成了企业管理的最为有效的方式。然而奖励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但也可能导致没有奖金就不干的思想,因此,相应的惩罚措施也是必要的。赏罚并重才可以产生比较良好的激励效果。其次还应该注重精神情感方面的鼓励,当物质等到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就上来了。旅游企业和别的企业的员工一样,都希望被尊重,被认可。对员工精神上的鼓励,可以给员工带来情绪上的好转,而情绪的好转可以对员工服务质量的提高起着直接的作用。情感方面,旅游企业应该关系员工的生活、教育、子女、家庭等等问题,一个不通人情的管理者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2.3管理无形资产

 

以前我们专注于旅游企业内部的管理。降低成本,服务质量,改善设施是旅游企业长期应该注重的问题。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旅游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已经不完全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其他有形资产了。无形资产的管理成了,旅游企业凝聚长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旅游企业核心在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旅游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资本管理、关联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是旅游企业能够提供旅客满意的产品的保障,组织资本管理是管理企业的学习、组织、产品和服务的传递能力。关系资本管理是管理旅游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力。无形资产的管理将成为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4旅游企业管理组织将网络化、柔性化、扁平化

 

在旅游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的组织环境出现了复杂局面,旅客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企业的社会环境也负责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网络化、柔性化、扁平化成了旅游企业管理的趋势。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计算机将取代传统管理中许多人工监督活动,加大管理层和执行层的直接沟通,另一方面,各管理小组将直接成为管理单位,变成了参与层。企业要促进旅游企业发展;面对专注于高等教育、个性化和灵活性较强的旅游接待任务时,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示出它的弊端。只有减少管理层级,适应新的形势,并实行综合管理,才能够实现管理组织的扁平化,体现出网上组织和协调部门之间的沟通。

 

3.小结

 

篇6

一、新经济形势下旅游企业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持续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据有关资料,到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伴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旅游企业也快速成长起来,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出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即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主要与文化、金融、交通、商务、医疗、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旅游业正在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旅游企业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改变以往粗放式发展方式,以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必将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我国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现状及突出问题剖析

(一)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难以体现。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1978年的开革开放,30多年来,旅游产业的规模快速发展,旅游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有关资料,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6万余家,各类旅行社2.1万家,旅游景点2万余家,农家乐130万家。目前,旅游企业自身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发展时间较短,规模普遍较小。根据我对重庆市某县的调查,全县人口50万人,有旅行社8家,每家员工3-5人;旅游景点5家,员工5-30人;旅游宾馆200余家,员工50人以上的5家,其余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农家乐100余家,每家员工3-5人,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二是经不稳定,员工流动性大。由于旅游淡、旺季的存在,造成旅游经营波动性较大,员工流动性大。三是政府主导项目多头管理,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各地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色彩较重,重要景区由国有企业经营的占较大比例。由于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同时涉及管理部门较多,造成政府干预严重,难以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旅游企业管理粗放,整体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会计难以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旅游企业涉及多种业务,会计核算难度较大。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一个旅游企业往往经营多种业务。比如,重庆市某县的一家旅游企业,员工规模约60人,其涉及的业务包括景区门票、餐饮、商品生产及销售、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演出、房地产开发等。由此可见,旅游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涉及的业务种类较多,一个小型旅游企业就是一个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同时,旅游企业的规模往往不大,所配备的财务人员少则1-2人,远没有大型公司配备的财务人员多。因此,要求旅游企业的每一个财务人员对各个行业的财务会计业务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要具有处理同时涉及多个行业的复杂会计核算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要具有独挡一面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这对财务人员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一些初涉旅游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

(三)旅游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与之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创新欠缺。

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决定了旅游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特征。从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明显趋势。在国家促进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宏观政策引导下,不断发展新兴旅游方式,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扶贫旅游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是日益明显。根据有关预测,未来10年内,随着旅游业规模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将会成为一个人才、信息、资金聚集的产业,旅游业将会有大的变革发展。财务会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旅游业的变革发展,必然要求财务会议也进行相应的发展和创新。目前,旅游业财务会计基本上只能完成基本会计核算,财务会计创新的能力不足,创新实践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若干完善和优化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的对策和思考

(一)促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财务会计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提供服务。如果旅游企业整体的管理需求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就是空中楼阁。因此,要积极促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我国旅游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加强品牌化建设,加快大型化、集团化发展,以信息化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加强了对旅游行业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这对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将发挥积极作用。旅游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行业经营环境的不断规范,必然提升企业管理在旅游企业发展中的的重要性,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科学设计会计科目,解决旅游企业多业经营的会计核算难题。

会计科目设置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科学的会计科目设置是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关键。不同行业的经营业务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成本、费用、资产等方面的会计核算也有所不同,会计科目的设置也有所区。比如:

1.旅行社的营业成本,包括各项代收代付费用,可按交通费、房费、餐费、景点门票费、文娱费、地接综合费等设置明细科目。主营业务收入减主营业务成本的净收入作为应税收入计算缴纳营业税。

2.宾馆业的营业成本,包括餐饮原材料成本、商品进价成本、车队的营业成本及其他服务项目耗用的原材料成本等。服务人员的工资等费用作为销售费用进行核算。旅游景区会计核算业务类似。具体会计核算可参照《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1992)财会字第68号)。

3.文化演出业,在劳务成本科目归集各项创作、排练成本,然后按零毛利法、固定毛利率法、计划收入比例法、场次比例法等方法分期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具体可参照《电影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4]19号)进行具体会计处理。

4.农业企业,要注意“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

资产”科目的正确使用。具体可参照《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4]5号)进行具体会计处理。

5.旅游地产开发、旅游商品生产及销售是较为常见的会计业务。

如果是各业务板块使用同一帐号,则需将以上科目设置融入同一科目体系之中,如一级科目涉及两类以上业务,可以按业务种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如在一级科目主营业务成本下设二级明细科目旅行社业务成本、宾馆业务成本等。

(三)多措并举,促进旅游财务会计创新。

1.提高理论界对旅游财务会计创新的关注度。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高等院校、专业学术团体关注旅游财务会计工作及其创新,提供了条件。理论界要自觉把握财务会计发展创新的趋势,更多关注旅游财务会计创新。

2.加强旅游财务会计创新实践,服务企业发展。旅游财务会计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旅游财务会计要自觉服务企业发展,不断提高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加强会计创新实践。比如,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成为影响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财务会计创新方向。环境会计体系即:根据对环境资产、成本、负债及收益四方面会计要素的定义及确认条件,通过环境资产计量中的收益现值法、影子价格法和替代市场法,环境成本中的维护成本法、生产率下降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等进行计量确认;建立健全旅游企业的环境信息的原始记录,列出环境方向的项目支出和收益,以便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充分借鉴国外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成功经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相关地位和作用,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

3.通过多种渠径提高旅游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一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一批优秀财务专业人员进入旅游行业;二是旅游企业要加强旅游行业财务人员的在职培训,财务人员要自觉加强学习;三是搭建各种财务会计专业交流平台,加强旅游财务人员交流学习。

篇7

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工商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业务、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英语、旅游会计学、酒店管理学、酒店餐饮学、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景点规划与管理、旅游安全学、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生态旅游、旅游客源、地区概况、旅游财务管理、旅游项目管理、旅游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等学科。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与休闲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行业,在人才需求上尤其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高校的培养目标方能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吻合。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性人才培养是很多实践性强的专业的办学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注重,无论是本科办学层次还是专科办学层次。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考虑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比例。然而受制于办学资金的限制,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么就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要么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基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1.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模式,许多高校为满足地方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纷纷新设旅游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设立旅游管理专业。这种迅速扩张的模式一方面满足了旅游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填补了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另一方面盲目极速扩张造成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雷同性强,特色不明显,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速度和方向。据统计,我国大多数旅游高等教学沿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1.3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需要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是很多高校很多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人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也愈来愈难。大学生就业难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忽视实践教学,造成大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相对较强,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要保证充分就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要立足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外,在企业中边实践边学习,提高实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充分而有效的准备。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需要。

1.4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功能的主要体现。旅游管理高等教学特别是地方性高校一定要突出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上,课程设置模块除了要考虑到地方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与地方的互动合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培育上应优先考虑地方旅游企业,可以考虑与地方旅游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如此,不但可以节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的费用,也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还能够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地方适应性。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

2.1实践形式

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并形成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应按照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教学规律,形成包括企业参观、课程实训、社会实践、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课内外专业活动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方式上,采用集中和分散、定期和不定期,校企联合合作等多种形式实施。

2.1.1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实践形式

通过校内教师或邀请校外企业管理人员授课、座谈等方式,塑造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初步建立良好的仪态仪表、社交礼仪,掌握沟通技巧,培养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1.2以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为载体的实践形式

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身创业素质,强化创新创业理念。

2.1.3专业实验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和实训室等设施,加大学生的实验和实训活动。同时,利用学期寒暑假进行旅游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到企业走访,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2.1.4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和课程实训的实践形式

高年级时,学生应集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和课程实训。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学习企业中管理及技术人员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了解本专业的用人情况及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感受社会竞争的压力,激发自己加强必备技能与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1.5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两个教学环节合并为一个阶段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或研究内容来源于实习单位。学生紧密结合实习单位生产或管理上的问题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完成的毕业论文可供实习单位采用或参考。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和企业之间增进了了解,单位找招聘时可优先考虑这些学生。

2.2实践内容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可实行“三结合、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据此确立相应的实践内容。“三结合”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日常实验与集中实习相结合,课内实习与课外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四层次”包括认知性实践、验证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科研性实践四个层次;“六模块“将实践教学分为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科研实践等六个教学模块,他们相互补充、相互配套、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2.1认知实践

认知实践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习过程。认知实习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还可以促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对今后的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调整作用。认知实践可以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观看录像、见习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考察本地旅游线路的组合及参观旅游六大要素所涉及到的旅行社、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餐饮和旅游商店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行业构成要素,对旅游活动相关企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2.2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可有案例讨论和实验室实验两部分构成,既有技术性较强的的管理实践,又有探索性的案例分析和综合课程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可以分别设置饭店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室和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饭店管理实验室实验项目包括客房销售、前厅接待、餐饮服务,逐步掌握饭店前厅、客房及餐饮部门的操作技能;导游模拟实验室可进行导游模拟技能训练,进行导游影像资料的观摩学生,逐步提高导游技巧;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室借助ArcGIS、Mapinfo、AutoCAD等软件,培养学生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景观视觉造型艺术、景观设计工程制图等技能;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借助饭店、旅行社、景区管理等专业软件,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企业业务流程和专业管理软件的操作。

2.2.3专业素质拓展实践

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所需,主要通过岗前素质培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商务礼仪、营销技巧等实践课程和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能力。可借助旅游歌曲大赛、舞蹈大赛、旅游礼仪展示与竞赛、旅游知识竞赛、普通话培训、导游大赛等形式开展。

2.2.4专业实训

在校内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后,通过到实习基地企业的实际相应岗位上实习专业实训,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学生选择的相应职业的岗位差异而分别设置,实训时间一般半年以上,太短不利于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

2.2.5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

毕业实习主要依据学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合理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专业实训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应在实习期间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实习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

2.3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2.3.1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指满足学生校内实践的实验室和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目前,受资金和办学规模的限制,多说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实训室设施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难易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校外实践基地种类单一,多是酒店,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许多旅游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师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旅游行业工作经验,短期内难易承受实践教学环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请进来”:邀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二是“走出去”: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

2.3.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组建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小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适时实践教学工作动态,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实操能力,逐步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构建[J].科技向导,2013(5).

[2]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2(10).

[3]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钦州学院为例[J].文学界,2010(8).

[4]族学院教务处.湖北民族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M].2013:284-299.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为目标”(2011314)。

篇9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业务、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英语、旅游会计学、酒店管理学、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学概论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旅游管理的硕士研究生一般有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目的地研究、旅游文化、旅游经济等多个方向,每个学校的设置都有所不同。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旅游管理已与工商管理并列,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该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88-02

国际竞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对现代旅游企业而言是新的机遇和挑战,管理创新的管理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企业创新体系及旅游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举措必然会推动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构成。

1 旅游企业国际竞争表现

1.1 国内旅游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发展阶段,受政府部门和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影响,旅游企业的发展有了较高的改变,如改善交通、增辟景点、美化环境,修建规格不等的饭店,设立专门接待国内旅游者的二三类旅行社。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为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国内旅游者基本上停留在吃、住、行和安全的基本保障上,距离享受差距很大。因此对旅游企业的创新管理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企业必须形成全面化的管理控制,转变目前设施设备,服务等都不达标准的管理模式,转变以往的管理弊病,对旅游企业的创新管理有重新的认识,实现规划化的旅游企业管理控制,消除市场泡沫的不利影响,通过管理控制消除旅游企业的不利发展因素。

1.2 国际旅游需求的要求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运行良好,市场上的旅游人次、总收入、人均旅游消费支出都呈上升趋势。我国的旅游产业市场跻身世界前列,世界旅游组织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给出了非常高的预期。在如此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下,有着旅游业发展的无限空间,但是同时也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出现了市场发展快于旅游产业管理的现状。为了更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的内在化管理措施必须强化。只有在内部强化管理控制之下,我国的旅游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规划,保证旅游企业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依然保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获得旅游经济利益。

2 国际竞争下旅游企业管理创新必要性

2.1 提高管理水平

国际竞争条件下,旅游企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导致旅游企业在硬件设施和服务品质上都比较随意,不像国际大型旅游企业(酒店)一样有较为系统化的管理标准,只能靠消费者的经验和口碑进行判断,存在管理上的盲区。为此必须要全面提供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旅游企业的规模、发展战略、目标任务、组织结构、经营策略、企业品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在国际竞争环境下,树立中国旅游企业的优势品牌,根据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标形象的要求、目标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综合条件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管理方式,通过管理要发展,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化转变。

2.2 树立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是通过人体的感官传递获得的。企业形象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精神文化,以及能否被社会各界和公众舆论所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把旅游企业宗旨、职业素质、产品质量、经营规模、服务特色等,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给客户和社会公众,造就良好的旅游企业形象,以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促进客户对旅游企业的信任,推动旅游企业的发展,并由此造就著名的旅游企业、著名的产品、著名的企业经营者。

3 国际竞争性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举措

3.1 建立系统化服务管理

建立系统化的服务管理程序,使得旅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显示出了超强的竞争优势,并使得中小型旅游行业有了向国际化发展方向迈进的可能。系统化的服务管理要从服务的角度将传统旅游与新型旅游的客户需求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酒店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分析游客的服务需求,建立双轨制的服务体系,有效节约酒店设施建设的成本,合理布局资源,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另外,系统化的服务管理要保证管理的数据化控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进行旅游服务的客户进行全面化的、精细化管理。信息技术应该从客户进入旅游酒店开始,对客户的入住、旅游咨询、客房服务、机票车票的订购等问题进行全面化的服务。而对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出现服务问题的人员进行及时了解,使得企业的整体服务得到好评。对于企业内部的整体化管理制度而言,则要强化服务规范,明确工作标准,加强服务督导,切实做到部署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执行到位,做到目标分配量化、具体化;监督考查严格化、细致化。

3.2 强化营销化联动管理

旅游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市场,营销方式必须多元化,受旅游业特点的影响,我国的旅游企业应该重视网络的联动营销。主要是由于网络媒体宣传优势,容易激发网民出游兴趣和欲望。与传统媒体互补,连带宣传性极强,达到宣传最大化。旅行社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反馈,能得到大量真实的信息反馈,便于调整广告计划细节和宣传战略,从而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网络化营销是目前企业营销策略的主要内容,有着长远的发展趋势,另外以网络化营销为主体可以带动其他的营销模式进行合作联动管理。例如:在网络宣传之外,联合报纸、电视、宣传广告等媒体作用,能够实现联动化的整体营销业务,全面完善旅游企业的信息营销管理系统。

3.3 人力资源化竞争管理

根据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是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个员工和领导责任人都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工作规范,应该适时引入竞争管理机制。所谓的竞争管理机制就是要在旅游企业内部实现时时竞争、处处竞争的工作氛围,借以调动工作热情,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例如:规定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及任职条件,员工录用、考核、培训、晋升等才有据可循。个体配置要求根据企业实际和岗位要求严把质量关,可采取凡进必考的办法,着力考察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开发潜力。同时,对员工的平时业绩要有规范化的档案记录,保证员工的日常化管理有章可循。另外,在员工待遇上给予优厚,工资高于或持平于行业平均水平,对员工的奖励计划上,较为容易依据自身经营业绩作出决定,鼓励员工工作干劲,发挥内在潜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取得了较强的竞争力。

3.4 产业集团化国际管理

旅游企业的发展只有通过旅游相关产业之间信息、技术、资本、人力的互相融通,才能形成一个优势的旅游业产业群,并带动与之紧密相关的各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在产业运作方式上,从长期来看,市场化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模式。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身表明,完全的市场化不可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形成更为集团化的产业集群。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在一定时期内单项企业发展主导能实现产业的超常规发展,而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转型升级离不开产业集团化的作用。产业集团化的发展要求旅游企业不断的扩大企业外延,实现连锁的企业管理,对分公司进行统一的管理规划,并更加不同地区的旅游形式制定不同的旅游路线和旅游规模。集团化的发展同时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要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对各地的旅游企业进行相应的连锁合并、合作发展,使得企业的集体竞争力增强,有利于投入到国际化的竞争氛围之中。而对于企业自身发展而言必须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集中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达到一个狭义上的“集群”,给客人一种专业化、标准化和精品化的第一印象。

综上所述,旅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要占有优势地位,必须要建立系统化服务管理,强化营销化联动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化竞争管理,形成产业集团化国际管理,使得企业的创新管理为旅游企业的国际发展添加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元.旅游企业危机管理探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5):87~89

篇12

时下,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但我国旅游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基本上仍然沿用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模式。可以说,旅游业发展的超前性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一、旅游管理体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旅游业发展之初,我国众多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对西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进而对我国的旅游接待体系构成了较大的需求压力。对此,我们按照“五个一起上”的方针,鼓励各行各业都来办旅游,旅游业的行政壁垒被突破。同时,卖方市场条件下旅游业较高的利润率也吸引了各个行业的投资者,他们的经营行为和运作方式已经明显的具有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倾向。但迄今为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宏观管理体制仍未建立,没有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来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控制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使得我国旅游业长期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盲目扩张导致了过大的产业规模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而又引发了恶性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了旅游业的整体利益。

其二,我国的旅游产品主要以风景、文物、文化为主,这些产品分散在全国各地,在行政建制上分别隶属文物、园林、文化等部门。由于各级旅游局缺乏全面的宏观调控手段,行业管理和行政约束的能企业管理力很弱,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点。加上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许多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摩擦和冲突加重,旅游资源的统筹发和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难以进行,多旅游拳头产品长期处于少投入、粗包装、低效益的初级阶段,使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行业风险也大大增加。

为此,我们必须及早构建既适应旅游业特点,又符合我国实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根据旅游产业综合性、关联性和边缘性较强的特点,必须建立一整套级别高、权威大、职能强的旅游管理机构。具体来说,这些机构应当具备以下职能:能够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能够将核心旅游企业和相关游企业组织起来并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开发或整合,能够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和集中促销,能够引导观光、休闲、娱乐和专项旅游同步发展,能够使我国旅游业早日迈上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市场的坦途。

二、按照以上原则,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架和具体措施如下

1、全国旅游管理机构

国家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是国家最高的旅游决策和综合协调机构,由主管旅游国务院副总理担任组长,国家旅游局、国家民航总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任小组成员。国家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基本职能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调节旅游供求矛盾,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决定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局是国务院的直属部门,代表中央政府管理全国的旅游业,其基本职能是: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旅游济活动进行组织、指挥和监督,提出并执行有关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远景规划、年度计划和具体的管理办法,负责旅游业的行业管理,运筹旅游业的发展资金,引导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控制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优化旅游产审批、评比、审计和培训工作。

2、地方旅游管理机构

省旅游管理委员会。根据一些省区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和做法,以上海市为代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是比较符合我国旅游业特点的一种模式。按照上海模式,旅游管理委员会是全省旅游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和综合协调部门,旅游管理委员会由本省主要领导任主任,旅游局和相关局的负责人任副主任或委员,下设有关能处室及咨询机构。旅游管理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决定本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并监督实施,决定或审批重要的旅游项目并监督实施,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或涉及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旅游业的顺利发展。各省、市、自治区可以根据本地区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类型,组织有关部门构建旅游管理委员会,为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3、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

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旅游企业的特点,旅游企业管理体制的理想模式可以概括为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集团化。旅游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实行集团化经营,这是由旅游产业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单项旅游产品以一定地域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依托,这些景观既难以移动,也不能替代,若按某条线路或某种方式将各单项旅游产品组合起来,必然要跨越地域障碍。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消费活动,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若要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众多行业或部门只有联合起来,冲破行业或部门的界限才行。以上两点决定了旅游业必然是一个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综合性产业,也决定了旅游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走集团化之路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指产权明晰、责权利相统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运行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或股份公司,它们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模式。旅游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旅游企业都应当实行股份制改造,逐步建立股份公司式的现代企业制度。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趋势我国也日益明显。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和调控职能。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社会化属性很强、公共产品比重较大的产业,尤其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对滞后,使得政府行为异化或弱化,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角度规范政府行为,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能。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也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