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36: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素质教育的感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生活。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不仅是作为一个高素质公民的前提条件,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在W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出发,寻找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结论。所以,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事求是,不靠主观臆断去猜测、捏造。一般来说,在中学阶段所做的实验基本都是定性的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的。定性分析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科学方法,定性和半定量化的方法的运用,可使我们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一下子就陷入对细枝末节的探讨。过度的定量化,容易使学生迷失在各种形式的数学推演和运算之中,而丧失了对丰富而生动的物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过度的定量化,使物理更为抽象难懂,更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这些都是与我们物理教学目的的本意背道而驰的。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定性方法比定量方法更为有效,而且定性和半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一般来讲,定性分析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很多科学工作者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总是先理解题意,定性地分析物理过程及其特征,定性地考虑多个不同的求解途径和可能的结果,最后才选择合适的方法、途径去解题。所以,在演示完定性研究的实验之后,及在得出关系式前,还应和学生说明,得到这个关系式并非就是这个实验,而是设计更严密的实验,多次实验最终得到。这样,学生也会逐渐形成一种意识:要做研究,必须严格、一丝不苟,尊重客观事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二、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做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也是锻炼学生的素质,那就是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当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学生实验中,一般采用的是合作方式(目前以两人一组居多)。两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出主意,然后一起参与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其中一位同学负责安排任务的分配,其中一位负责检查等等。当然,也应做适当的轮换,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各个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将来他们所要踏入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人与人合作的社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三、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物理课程中,强调的就是认真观察,在观察事物时,不带任何的主观色彩,而是以自然观察的方法以及用实验来观察的方法。我们的物理课程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
第一,作为教师应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猜想。这种猜测也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以,而不是胡乱猜测。
四、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素质教育简介
狭义的讲,素质教育可以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来看,简单说可以理解为遗传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先天性的生理特点,包括感官系统、神经系统等等生理器官,就是人心理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生理条件是心理条件发展的基础,但并不能决定心理发展的水平。广义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在素质上,相对于狭义的讲解,更注重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的发展,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后天条件下的教育,使人能够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以及长期发挥效用的心理特征和基本的品质,就是所说的素养。素养包括很多方面,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智力素养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都是指广义的素质教育。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在《教育法》中也有相应的介绍,即“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素质教育,把我我们的工作方向。
二、音乐教育简介
音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音乐这一外界条件来改变人的心理特征,它将审美作为核心手段来教育学生,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讲解。以钢琴教育为例,钢琴老师如果知识讲解如何弹钢琴的技术要领,让学生学会弹奏就行,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通过学生感悟钢琴音乐中的感性美,达到使自己更高水平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悟力。所以钢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对艺术的 感悟。
三、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最终是要提升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素质也包括多个方面。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机部分。我们通过讲授音乐,让学生经历审美体验,让学生感悟艺术,通过艺术反应某种思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心理特性。例如,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鉴赏力以及认识和感悟生活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四、音乐教育的作用
1、音乐教育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途径
音乐教育进行途径主要是通过我们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来实现作用的。优美的音乐,舒缓的节奏,传达着高尚的情操,通过音乐艺术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领悟艺术,让艺术的思想激励、净化学生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音乐教育,音乐只是一种形式,或者教育手段,它通过创造音乐的意境实现审美教育。情感的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美的魅力。但这种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可塑性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差异性。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体验,所以它一定是审美教育的最好手段。
2、音乐教育的技巧传授是审美教育的工具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即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动作技能的学习往往是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的。音乐教育的认知领域、动作技能与审美等其它领域的教育相互影响、互为条件。我国近现代教育家的美育思想,以及陶行知曾大力提倡的“手脑相长的动脑、动手教育,都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其实践与结果至今对我们的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仍有借鉴、启示的作用。音乐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多参与音乐时一间活动,把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技能技巧的培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技能技巧的传授是为音乐审美教育服务的。
3、音乐教育兼具开发和调节功能。
音乐教育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心智,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大量的研究证明了,音乐教育有利于人右脑的开发,对认得形象思维的发展极为有利,所以音乐教育也是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除了欣赏还需要学生自己表达出音乐,所以不仅仅是感悟,还有动手能力的培养。优美的音乐需要演奏者的身体和心理的完美结合,默契配合,音乐也有助于对学生协调性的培养。
4、音乐教育让学生感悟灵魂的升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总是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去探索美,寻找审美的趣味。感悟美的能力是一种内心的历练,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心灵才能感悟到美的存在,一个美得心灵才能体会审美的趣味。音乐总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学生心灵,是一个人灵魂升华的阶梯。音乐教育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教育更有生命力。
5、音乐是陶冶情操, 优化心理应该是素质的熔炉
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个体发展中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内在要素。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同样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陶冶, 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以致罗曼・罗兰不禁岑出这样的赞叹“ 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也说过“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 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 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独特功能, 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感受到音乐语言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如在教唱或欣赏《长城谣》、《我的祖国》、《春江花月夜》、《我为祖国献石油》、《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乐曲时, 教师将技、情、趣融于一体, 让学生在不同的旋律线条中体会到人间美好亲情、友情和爱心, 感受音乐艺术美, 产生联想, 引起共鸣, 培养深层的情感, 提高审美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水平, 必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如在每节音乐课的前五分钟, 安排一至二人唱歌或指挥、弹唱、歌表演等, 使人人都有机会表演, 人人都能欣赏他人的表演。通过这种训练逐渐学会恰当地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学会冷静、客观地体悟他人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音乐是心灵的直接语言” , 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作用, 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有力手段。譬如:热情、乐观的音乐可以使人更加奋发向上;优美抒情的歌曲可以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昂扬的进行曲则可以激励人们奋勇向前;健康而进步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们热爱生活和工作, 是建设美好未来不可缺少的力量; 高雅的轻音乐可以调节身心, 使人们消除工作中的疲惫。总之, 音乐艺术美淘冶心灵美、个性美, 使人性更加丰富、更有涵养。
五、结束语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心的焦点,素质教育也是我国所提倡的。音乐教育在以前的教学中仅仅是作为技巧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细胞的培养。音乐教育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和我们的素质教育相辅相成。根据音乐的特点,通过普及发展音乐教育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最终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大典. 上卷[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4):11.
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关注的还是怎样“教”课文,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教师研读文本时获得的一些感悟。其实学生的感悟和教师的感悟完全是两码事,要求学生去感悟教师的感悟,课堂中教师势必过度辅导,导致学生活动时间被教师讲述分析所挤占,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讨论所占用,而原本应该用大量时间完成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往往被边缘化。如何在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堂,中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建设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代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理性信念,热爱祖国,富于献身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在知识能力方面,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科学功底,要富于创新精神。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以及文明的行为规范学习。在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应着重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学识修养,鼓励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因为“人的素质跟文化知识是离不开的,不把文化素质提高,就不能领会,或领会不了教育的规律,心理学的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因循守旧,乐于模仿而怯于创作,热衷于“标准答案”的“唯一确定性”,讲课时照本宣科,虽无错误,但学生缺乏兴趣,根本原因是专业知识不博不精。专家之所以为专家,在于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诀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其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从培养的目标看,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他素质,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其次,就教学过程看,教学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兴趣爱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再次,从课堂结构及教学手段看,传统的教学结构单一,大多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而且教学手段陈旧,黑板、粉笔、讲台三位一体,学生感受到乏味,无法启迪灵感,谈不上活跃思维。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掌握知识。为此我校实施了“四循环教学模式”,即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开评价,巩固深化。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小老师,使课堂实践不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落实在课堂上。语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心里鲜活起来,意向在学生那里丰富起来,言感悟在学生那里深刻起来,情感体验在学生那里充盈起来,语文技能在学生那里发展起来了。
三、改进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各种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第一素质,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决不能偏离。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的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质与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中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频频获奖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相比之下缺少的是学生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感悟性的思考,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因。素质教育的加强,只靠课堂教学还不够,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让学生有成果,充分享受探索的成就,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智慧,从探究实践中体验、思考和感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减负而是学习知识过程中所缺乏的感悟。学生从直接得到知识向通过感性认识再感悟后获得知识的过程转变,而能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就是智慧的形成。课外活动中,那些肯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搜集相关资料的学生,他们的作品才是成功的。应让学生懂得,真正的英才并不是天才,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首先要具有吃苦精神,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渴望,才能把学习中的苦学变成乐学,才能去忘我地进行自主学习。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使德智体美劳和社会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造就真正能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伟业的建设者。
二、素质教育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的实践性较强。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丰富智慧,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乐于助人、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韧性。课外活动要随时展而变化,要尽可能多的开展有质量的课外活动,如小发明、小制作、野外采集或观察等。教师不要认为活动课只是让学生学习紧张之余轻松一下的课堂,尤其是科技制作课,要让学生做大量的准备,这样小组活动中的交流才有说服力,在活动中把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展课外活动时,学生需手脑并用,如进行科技制作和标本制作都需要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外活动需要教师适时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应是个学者,能够迎接挑战,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学生主要是靠自己努力完成处理问题。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需要阅读、观察、整理资料,认识新事物,提出新问题,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课外活动的作用
(一)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课外活动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随之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形成了智慧,这样有利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青少年智力的充分发挥,他们从中得到各种探索的愿望与要求的满足,反过来又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课处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活动空间,而且把从课堂获得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使学生各种技能技巧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张扬学生的个性
课外活动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每个青少年思维发展的路径都是独特的,课堂教育,只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唯一标准,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学生个性差异和爱好,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就会受到约束。课外活动可把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一展才华和天赋的机会,把参与活动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充满乐趣的活动中接受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教育。
我国从1999年开始办高职教育以来,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问题,教育部先后有三种主要提法,分别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0年)、"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06年)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22-02
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011年),不同时期的不同提法,基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反映了我们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认识水平[1]。
招生制度的改革,使高职生源多样,如我院主要有普通高考的文理科学生、自主招生的职业高中及中专学生、初中起点"3+2"升入的学生等,这些学生前期教育形式不同,文化课基础和各方面素质差异很大。
生源下滑,素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面对目前的状况,如何将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体现教育平等,促使高职生成人成才,是高职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的课题。
进入高职学院就读的学生,各方面素质都不足,尤其在公民素养、人文素养、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等方面,高职院校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补基础教育的课[1]。高职素质教育比中等职业教育或技工教育有更高的要求,而比本科院校更加强调专业素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将"素能并重"的原则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1.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给我们进一步指明了高职素质教育的方向。
1.1 职业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职业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德性",即做人品质[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才,我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也反映出做人比做事更为重要。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们深深感悟到,职业教育对学生一生受益的不是考试分数,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行为习惯、职业精神、价值观念、做人品质。
在人生价值教育方面,强调"以德育人",在立身处世教育方面,强调"以德立人",在与人合作教育方面,强调"以德待人"。高职教育应着力引导学生选对路,走好路,着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质和能力,真正让学生在高职教育中,体验"立德"的价值,感悟德性的境界,以此激扬生命的正能量。
1.2 职业技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职业技能教育旨在解决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做事能力。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应把职业技能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技术理念,稳定的技术心态,娴熟的技术能力,优良的技术品质。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培养具备在这个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和素质,是培养社会特定岗位上具体的职业人[3]。高职毕业生并不是在某些方面特别懂、特别内行的专家,却往往是某个领域的能工巧匠。
1.3 职业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提升。职业发展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的就业、择业与创业,即就业创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学生毕业后以其素养、技能等谋取到能够胜任的社会劳动岗位,并取得相应报酬的能力;创业能力是指学生以其自身的的资源创建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念。从学生的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爱好、特长等方面分析,结合专业发展及未来从业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特点,了解将来从事社会劳动所需要掌握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通过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来了解和感悟社会,在把握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4]。同时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的成才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素质教育的措施
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决定高职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比中等职业教育或技工教育有更高的要求,应该具备解决现场新问题、新情况的出色能力。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使之不同于本科的通识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要更加强调专业素养。
2.1 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要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突出地位,认识到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都在强调以能力为本,认为高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素质;认为高职生只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很好就业就行了。因此,在面临压缩课时的改革时,不少人首先考虑的是减少有关素质教育的课程或学时;在涉及到具体课程改革时,往往强调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训练、道德实践等素质教育内容[3]。
这个实验的总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适应、学会高效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使学生能够以自尊为本,以自爱为荣,以自强为律,以自信为勇,以自主为舵,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走向社会。
具体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提高对心理素质的认识。
2.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优化学生的智力结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情商水平,逐渐使学生具有合理的需要,广泛的兴趣,积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及完善和谐的人格。
4.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妥善地接纳和正视自己,从而提高心理适应力和心理承受力。
5.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训练和心理调适的方法,自觉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6.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学会与异往,追求美好的人生。
7.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高尚的审美心理,努力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二 抓好心理素质教育实验的具体措施
1.抓好典型,改变观念
我县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从抓好一所典型学校,找出基本规律,利用生动事实改变人们观念起步的。我县黄村第五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学,过去这所学校出现了许多老大难问题,1990年张文学同志接任五中校长,他以校为家,带领全体教师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比较彻底地改变了五中的面貌,使五中跨入了我县中学教育的先进行列。但是五中并未满足已有的成绩,他们仍是积极进取、开拓前进。1996年他们根据学校生源的情况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敏锐地抓住“心理问题”这一教育中的主要矛盾,果断地提出在学生中进行心理教育实验。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他们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们对此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也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好评。《北京青年报》、《北京教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采访和报道了五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情况,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我们及时抓住这个好的典型,并由县教育局中教科科长挂帅,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宣传这个典型,改变了众多领导干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2.小范围实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我们而言毕竟是新事物,怎样运作,有什么规律,五中的经验是否完全可行,这些都必须通过实践。为此我们决定进行小范围的实验,以便找出规律性的东西。1997年暑假,我们选派了十五所学校的代表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参加“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学习班。经过比较系统地学习,全县1/3的学校有了开展心理教育实验的教师,形成了一支骨干队伍,他们经过考试均获得了授课与咨询的结业证书,这为我县较大规模、较大范围地开展这一教育奠定了师资基础。
这十五所学校,由中教科牵头,以五中为龙头组成全县协作组,以五中原有教材为基础,开始了有组织的实验工作。他们定期召开研讨会,相互听课,交流经验。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总结出了中学开展心理教育的四点经验:
(1)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我们的心理素质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各校把心理课排入课表。课堂教学不以传授心理知识为主,要以心理训练为主。突出心灵的感悟,要解决“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重点放在“怎么办”上,确实为学生解决实实在在的心理问题。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方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赞同,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有的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我们仅把它作为心理教育的辅助方法。我们把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定位为: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为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为疏导个别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服务。实践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心态是正常的,障碍严重的只是极少数,因此在中学不宜提倡所谓的“心理治疗”。
(2)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实施心理训练
我们利用《心理自测与训练》这本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的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利用军训、春游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利用公益服务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创造性教育”;利用各种竞赛活动开展“竞争”、“思维方式优化”、“胆量”、“应变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课堂上的每一讲都要求教师要有训练词,以积极、健康的语言给学生以成功的暗示。例如“我能行,你能行,只要努力都能行”,再如“自信积极,微笑乐观,不怕困难,轻松自在”等。这些暗示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和训练效果。
(3)启发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必须在受教育人“感悟”的基础上才可以被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告诉周围的同学,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学生中成立“心理素质互助组”、“心理素质教育研习小组”等,开展学用心理方法演讲比赛,在高年级开展有关心理问题的“研讨会”和“辩论会”,让学生在互助中互相感染、互相促进、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4)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心理教育光靠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全面提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我们的口号是“要先成为心理教师,再成为学科教师”。为提高全体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我们在教师进修、教师继续教育中加了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使全体教师都能在学科教学中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自觉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总之,我们通过第二阶段小范围的实验,基本摸清了适合我县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即:
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也就是要走一条正规课堂教学与心理训练相结合,专门心理教育与学科渗透相
结合,全面心理教育与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自我心理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3.培训师资,大规模开展实验
在做好实验教材的编写,小范围摸出经验的基础上,局党委认为在全县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于1998年元月举办了我县第一届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培训班。全县43所中学的100余名干部教师参加了学习,为我县大规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实验活动准备了强大的师资队伍。1998年秋季开学,教育局中教科正式下达在全县中学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的通知,心理教育课正式排入中学生的课表,正式成为我县政府督学室督导的内容。成立实验教学班400余个,上课学生达2万余名,从此心理科学真正走进了我县中学生的课堂,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心理教育――这甜甜的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
4.成立中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使我县心理教育进入有序的管理状态
我县于1998年成立了“中学心理教育研究会”。在研究会的主持下,我县不间断地组织心理教师通读实验教材,设计实验,学习有关材料,征集有关论文,组织多次研究、观摩课,召开现场会,使我县的心理教育生动活泼。这些活动较全面地提高了心理教师的业务水平、授课水平和自身素质,为我县心理素质教育实验取得初步成果奠定了基础。
5.创办了《中学生心理素质报》
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讨论,我们于1998年6月创办了《中学生心理素质报》,设立的栏目有:心理知识、青春絮语、心理医生、心理信箱、校长随笔、悄悄话、名家经验、开心果、心理咨询、校园专访、青春调查等。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辅助读物,《中学生心理素质报》极大地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6.开展学生学心理用心理演讲大赛活动
为展示学生学心理用心理的成果,黄村第五中学率先开展了“学生学心理用心理演讲比赛”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一成功经验,在中教科和教研会的领导下举办了我县首届中学生“学心理用心理演讲大赛”,各校学生踊跃报名参赛,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一个个亲身经历过的动人故事,令参加评判的教授为之感动。看到心理教育在学生心中产生的巨大影响,看着收获后的成果,我们笑在脸上,甜在心头。为将学生的真情实感告诉给众多的青年朋友,我们出版了一本学生学心理用心理的专辑――《穿过迷雾把生命看清楚――中学生学用心理范例集萃》。
三 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这一实验成功的关键
我县的经验说明,领导重视是本项实验成功的关键。我县教育局党委十分重视,把心理教育实验摆上了议事日程,可以说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在大家的努力下,才使得我们的实验工作顺利进行。事实也告诉我们,哪所学校的领导重视,哪所学校就搞得好。
2.必须有一批热心于此项事业的教师
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有感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老课题,但不同的时代应赋予不同的内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问及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流利地回答: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但广大教师恰恰对备课、上课和评课这些日常的工作感到茫然,在课堂实践中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老教材能体现新理念吗?如何体现开放?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怎样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如何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黑板还要不要?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怎么办?如何体现算法多样化?……说明“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和“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仍然是他们最为关心而又把握不定的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就难免看到一些与素质教育要求相违背的做法。
本书作者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陈述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怎样上好课,怎样备好课。而下篇则以一个个案例为主,从案例中分析,透视,反思,从一个个课堂片段中理解新课程,新数学,针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而解决的。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以一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旁观者的身份去感悟课堂,从许多的发生在日常教学中的生动的具体的事件,有些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亮点,也有些是令人惋惜的课堂败笔,但他们都是来自于外我们对课堂的潜心探索和事件,都曾是在每一位执教老师的教学生涯中有过里程碑意义。通过这些案例,本书的作者用心感悟,他的体会与思考,都有着冷静和理性的思考。本书的所有案例都来自第一线,来自一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一本厚厚的听课笔记,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财富。
看了这本书,让我感悟到:每一个人的一生所拥有的时间都差不多,但是所做工作的数量和业绩相差就比较悬殊。这就要看一个人做事是否有恒心和勤奋的程度。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勤看、勤听、勤记、勤问,就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关注的还是怎样“教”课文,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教师研读文本时获得的一些感悟。其实学生的感悟和教师的感悟完全是两码事,要求学生去感悟教师的感悟,课堂中教师势必过度辅导,导致学生活动时间被教师讲述分析所挤占,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讨论所占用,而原本应该用大量时间完成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往往被边缘化。如何在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堂,中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建设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代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理性信念,热爱祖国,富于献身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在知识能力方面,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科学功底,要富于创新精神。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以及文明的行为规范学习。在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应着重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学识修养,鼓励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人的素质跟文化知识是离不开的,要领会教育和心理学的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因循守旧,乐于模仿而怯于创作,热衷于“标准答案”的“唯一确定性”,讲课时照本宣科,虽无错误,但学生缺乏兴趣,根本原因是专业知识不博不精。专家之所以为专家,在于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诀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其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从培养的目标看,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他素质,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其次,就教学过程看,教学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兴趣爱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再次,从课堂结构及教学手段看,传统的教学结构单一,大多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而且教学手段陈旧,黑板、粉笔、讲台三位一体,学生感受到乏味,无法启迪灵感,谈不上活跃思维。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掌握知识。为此我校实施了“四循环教学模式”,即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开评价,巩固深化。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小老师,使课堂实践不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落实在课堂上。语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心里鲜活起来,意向在学生那里丰富起来,言感悟在学生那里深刻起来,情感体验在学生那里充盈起来,语文技能在学生那里发展起来了。
三、改进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语文课程是一个综合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就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和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在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中鼓励发展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
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学生生动课堂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能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讨论,教学中,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悬念、疑虑;恰当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联想;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反思,触发学生开展讨论。
综上所述,中学要施行素质教育,学校首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要克服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识。这样,在尊重我国目前的社会客观现状和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家庭、学校、社会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中学的素质教育就能逐步实施,就能够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版新课程教师教学培训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 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 能力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上,特别是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 学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倾向必须予以纠正。第一,教师要深刻正确地领会教学大纲对课程的目的、目标和任务 的要求,使教学能够围绕实现这个总目标总任务而进行。第二,真正实施音乐的素质教育,以感悟音乐为核心,把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作为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音乐的感悟,重视开启学生的心理动力,诱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第四,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引导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以及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提高情况,纳入到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去,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就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教学活动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激励学生参与积极性
折岁虎
陕西省洛川县旧县中学 727400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
1.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使人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2.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3.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一堂课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对话,使学生获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获得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4.采用多种媒体,创设感知情境
在传统和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授知识,单一的语言只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而其它感官则处于相对休闲状态,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若能借助媒体为手段,变化地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不但能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且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社会。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目标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自应有其全新的内容。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目标在语文学科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乃至整体素质和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素质教育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教师必须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并且尝试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地发展,这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它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是素质教育内涵的第一要义。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首先不是方法,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因此,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必须重视全体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能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掌握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正如朱熹所言:“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大以大成,小以小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二、体现教学民主化
作为教学专制的对立面,教学民主则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是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粲然的闪耀。教学民主化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不是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是新世纪的开拓人和创造者。笔者从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所面对的实际教学情境出发,在语文课实施教学民主。
1、树立人本意识是实施民主化教学的基石。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整实现语文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民主化可以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 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的,自觉参与学习,实现自我的充分发展。2、关注学生的发展。学语文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在交流中有所吸收、有所感悟,懂得做人的道珲,提高生活品位。3、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教学民主化的重要保证,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教室是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这里的感性氛围对置身其中的学生具有潜在的同化作用,而在语文教学的小学阶段,学生对室内氛围的第一印象尤为鲜明和深刻。为此,作为教师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
三、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倡导在“活动――体验”模式下的“生成本体论”。实践证明,“小组学习”给了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是建立在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基础之上的。所谓“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教师在课堂设置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异质同化、同质异化,引导学生善作换位思维,敢于破常规,立新论,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标新立异;在探讨事物的来龙去脉和规律时,要服从于客观事实,坚持真理,还要有批判眼光、求真精神。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目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新课改中的重要一员,教师必须改变自我,重新定位,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论念。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以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此外,教师应注意到:
1、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必须贯彻自主学习的原则。把“自主学习”定位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似乎更加贴切,也更加符合教与学的实际。使学生“愿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学生“会学”的抓手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学好”的途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主学习一般采取新颖活泼的学习形式,重视过程的指导,在评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修改,从而使学生会学、能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要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该说有两种目标,一个是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另一个人是合作技能的问题。我们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除了关注解决学生知识方面的问题,还要关注意识的养成,还要培养态度的端正,还要做方法的指导等等非学习方面的问题。
四、关注学生体验与生活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本课程要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提高适应与参与社会的能力。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写作和表达等能力。而语文由文字材料汇集而成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放在首位。
1.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文本中易于与学生生活相沟通的内容来促进理解、激感。《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难以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理解、感悟其中所描写的生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发掘出文本中最易与学生生活融通的信息,然后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
一、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再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动、和谐交流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聪明才智。素质教育更多的是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截然不同。当然这不是全盘否认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而只是说,相比较而言,素质教育更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包含了更多的教育教学方向和目标。
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素质为目标,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只有提高了学生素质,才能逐步提高一代人的思想素质,从而提高全社会和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可以这么说,素质教育引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3.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更突显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它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
二、探索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中凸显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小学生语文学习至关重要。但目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并没有明显的成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过于死板。单从教学目标来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会他们掌握一些具体的词汇、汉字,为他们的阅读积累一定的基础。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但教师往往将片面化地理解这一目标,导致教学内容变得单一枯燥,脱离其本身丰富的教学意义和社会生活,这一现象严重地违背了素质教育对当今语文教育教学的要求。
2.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随着信息化教学在教育界的不断开展和运用,教师甚至用多媒体取代了语言文字,单纯地用可见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但其实多媒体只是辅的工具,语文课本身就需要学生通过对文字的理解来感悟和品味。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学生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
3.小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有很多教师对于给学生布置什么作业以及为什么布置作业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概念,导致学生作业内容枯燥无味,有些甚至只是要求学生反复地抄写生词,以至于学生完全对作业没有任何兴趣,甚至会产生一些厌学的负面情绪,这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都是不利的。
4.测试学生语文水平的方式单一。学生进行测试都是采用传统的方式统一命题、统一测试、教师统一阅卷,这种看似很公平公正的方法,显然是跟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反的。
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素质举措
1.把语文课堂教学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要把语文课堂教学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形式多样化。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以及提高他们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拉近了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加深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除此之外,如果实际情况允许,教师可以多带学生出去走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之外的一些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课本的局限,走进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知识、获得感悟,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2.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多媒体可以把声音图像直接展示出来,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和学习,降低他们对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课堂有效性。但是一定谨记,多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借助多媒体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当中,以达到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音乐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抒发人类的情感,同时可以发展人类的形象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既可以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加强沟通,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基本素质。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陶冶人的情操,同时通过听觉艺术等形式丰富人类的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音乐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通过听觉形式,让学生在音乐创造、投入及欣赏等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和理解,和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让大学生在欣赏思考中成长。
音乐的创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类最基础的情感表达,无论什么音乐形式,都离不开生活,音乐是生活经验的凝练和升华。大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增加对生活的感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同时通过对艺术家的人生经历、音乐创作背景等欣赏和剖析,感悟生活的真谛,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找到情感宣泄的窗口。例如通过对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从中学习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情感素质,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升华。
(二)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人类参与活动最高的活动形式之一。人类在参与、体验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教育中的即兴表达,可以培养学生把握生活的听觉敏锐感,培养他们精确的节奏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音乐的理解和感知等。通过这些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从而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审美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和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过程,欣赏音乐的动态美和情感美,增进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欣赏,自觉甄别美与丑。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形式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进行调剂,通过听觉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的独特魅力等。
二、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培养从单一的人才培养结构模式向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尤其是当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全方位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竞争的关键因素。当前的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在提供大学生素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为:
(一)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在非音乐专业的教育比重比较低
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等,大学教育中的音乐在非音乐专业的专业教学中的比重比较低。尤其是一些非艺术类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大多以选修课为主,部分专业甚至没有音乐鉴赏课程。
(二)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认识不足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着重于思想品德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对于非专业课程,如体育、美术和音乐,大学管理阶层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在课程安排中缺乏合理性。大学教育的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开始实行,但部分院校还是以学生的技能培训为主要侧重方向,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材指导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则需要专业的教材指导和系统的理论指导,而高校的音乐课程,尤其是一些非艺术类的音乐选修课程,由于课程安排等原因,没有专业的音乐教材,甚至部分音乐教师是非科班出身,音乐课程以欣赏音乐为主,对音乐的创造和剖析没有深入进行,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三、针对当前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对策
(一)在课程安排上学校要有足够的重视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学生情感宣泄的窗口,尤其是当今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音乐能够起到很好的减压作用,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音乐教育的作用,学校应该有充分认识,并在课程安排上使音乐课程更趋于合理。此外,需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如多媒体的建设和音乐器材的建设,都需要学校的支持。
(二)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也是专业性和系统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极其重要,一方面音乐教师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专业培训让音乐教师深入系统地构建音乐体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对音乐教材要统一进行专业编制和采购
对于音乐选修课程,学校要提供专业的音乐教材。目前大学生的音乐教材都是由大学教师自主编写,因此,对于音乐教材的选择,首先要选择专业性强、有针对性的教材。此外对音乐教材要采取标准化的采购,教材的编写要请专业教师统一编写,以便确保教材质量。
总之,大学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和谐健康发展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