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质教育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09-24 15:36: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对素质教育的感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

篇1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生活。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不仅是作为一个高素质公民的前提条件,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在W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出发,寻找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结论。所以,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事求是,不靠主观臆断去猜测、捏造。一般来说,在中学阶段所做的实验基本都是定性的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的。定性分析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科学方法,定性和半定量化的方法的运用,可使我们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一下子就陷入对细枝末节的探讨。过度的定量化,容易使学生迷失在各种形式的数学推演和运算之中,而丧失了对丰富而生动的物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过度的定量化,使物理更为抽象难懂,更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这些都是与我们物理教学目的的本意背道而驰的。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定性方法比定量方法更为有效,而且定性和半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一般来讲,定性分析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很多科学工作者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总是先理解题意,定性地分析物理过程及其特征,定性地考虑多个不同的求解途径和可能的结果,最后才选择合适的方法、途径去解题。所以,在演示完定性研究的实验之后,及在得出关系式前,还应和学生说明,得到这个关系式并非就是这个实验,而是设计更严密的实验,多次实验最终得到。这样,学生也会逐渐形成一种意识:要做研究,必须严格、一丝不苟,尊重客观事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二、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做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也是锻炼学生的素质,那就是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当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学生实验中,一般采用的是合作方式(目前以两人一组居多)。两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出主意,然后一起参与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其中一位同学负责安排任务的分配,其中一位负责检查等等。当然,也应做适当的轮换,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各个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将来他们所要踏入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人与人合作的社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三、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物理课程中,强调的就是认真观察,在观察事物时,不带任何的主观色彩,而是以自然观察的方法以及用实验来观察的方法。我们的物理课程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

第一,作为教师应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猜想。这种猜测也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以,而不是胡乱猜测。

四、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素质教育简介

狭义的讲,素质教育可以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来看,简单说可以理解为遗传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先天性的生理特点,包括感官系统、神经系统等等生理器官,就是人心理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生理条件是心理条件发展的基础,但并不能决定心理发展的水平。广义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在素质上,相对于狭义的讲解,更注重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的发展,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后天条件下的教育,使人能够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以及长期发挥效用的心理特征和基本的品质,就是所说的素养。素养包括很多方面,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智力素养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都是指广义的素质教育。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在《教育法》中也有相应的介绍,即“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素质教育,把我我们的工作方向。

二、音乐教育简介

音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音乐这一外界条件来改变人的心理特征,它将审美作为核心手段来教育学生,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讲解。以钢琴教育为例,钢琴老师如果知识讲解如何弹钢琴的技术要领,让学生学会弹奏就行,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通过学生感悟钢琴音乐中的感性美,达到使自己更高水平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悟力。所以钢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对艺术的 感悟。

三、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最终是要提升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素质也包括多个方面。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机部分。我们通过讲授音乐,让学生经历审美体验,让学生感悟艺术,通过艺术反应某种思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心理特性。例如,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鉴赏力以及认识和感悟生活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四、音乐教育的作用

1、音乐教育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途径

音乐教育进行途径主要是通过我们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来实现作用的。优美的音乐,舒缓的节奏,传达着高尚的情操,通过音乐艺术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领悟艺术,让艺术的思想激励、净化学生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音乐教育,音乐只是一种形式,或者教育手段,它通过创造音乐的意境实现审美教育。情感的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美的魅力。但这种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可塑性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差异性。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体验,所以它一定是审美教育的最好手段。

2、音乐教育的技巧传授是审美教育的工具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即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动作技能的学习往往是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的。音乐教育的认知领域、动作技能与审美等其它领域的教育相互影响、互为条件。我国近现代教育家的美育思想,以及陶行知曾大力提倡的“手脑相长的动脑、动手教育,都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其实践与结果至今对我们的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仍有借鉴、启示的作用。音乐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多参与音乐时一间活动,把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技能技巧的培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技能技巧的传授是为音乐审美教育服务的。

3、音乐教育兼具开发和调节功能。

音乐教育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心智,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大量的研究证明了,音乐教育有利于人右脑的开发,对认得形象思维的发展极为有利,所以音乐教育也是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除了欣赏还需要学生自己表达出音乐,所以不仅仅是感悟,还有动手能力的培养。优美的音乐需要演奏者的身体和心理的完美结合,默契配合,音乐也有助于对学生协调性的培养。

4、音乐教育让学生感悟灵魂的升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总是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去探索美,寻找审美的趣味。感悟美的能力是一种内心的历练,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心灵才能感悟到美的存在,一个美得心灵才能体会审美的趣味。音乐总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学生心灵,是一个人灵魂升华的阶梯。音乐教育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教育更有生命力。

5、音乐是陶冶情操, 优化心理应该是素质的熔炉

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个体发展中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内在要素。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同样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陶冶, 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以致罗曼・罗兰不禁岑出这样的赞叹“ 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也说过“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 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 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独特功能, 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感受到音乐语言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如在教唱或欣赏《长城谣》、《我的祖国》、《春江花月夜》、《我为祖国献石油》、《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乐曲时, 教师将技、情、趣融于一体, 让学生在不同的旋律线条中体会到人间美好亲情、友情和爱心, 感受音乐艺术美, 产生联想, 引起共鸣, 培养深层的情感, 提高审美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水平, 必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如在每节音乐课的前五分钟, 安排一至二人唱歌或指挥、弹唱、歌表演等, 使人人都有机会表演, 人人都能欣赏他人的表演。通过这种训练逐渐学会恰当地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学会冷静、客观地体悟他人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音乐是心灵的直接语言” , 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作用, 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有力手段。譬如:热情、乐观的音乐可以使人更加奋发向上;优美抒情的歌曲可以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昂扬的进行曲则可以激励人们奋勇向前;健康而进步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们热爱生活和工作, 是建设美好未来不可缺少的力量; 高雅的轻音乐可以调节身心, 使人们消除工作中的疲惫。总之, 音乐艺术美淘冶心灵美、个性美, 使人性更加丰富、更有涵养。

五、结束语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心的焦点,素质教育也是我国所提倡的。音乐教育在以前的教学中仅仅是作为技巧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细胞的培养。音乐教育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和我们的素质教育相辅相成。根据音乐的特点,通过普及发展音乐教育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最终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大典. 上卷[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4):11.

篇3

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关注的还是怎样“教”课文,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教师研读文本时获得的一些感悟。其实学生的感悟和教师的感悟完全是两码事,要求学生去感悟教师的感悟,课堂中教师势必过度辅导,导致学生活动时间被教师讲述分析所挤占,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讨论所占用,而原本应该用大量时间完成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往往被边缘化。如何在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堂,中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建设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代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理性信念,热爱祖国,富于献身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在知识能力方面,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科学功底,要富于创新精神。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以及文明的行为规范学习。在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应着重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学识修养,鼓励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因为“人的素质跟文化知识是离不开的,不把文化素质提高,就不能领会,或领会不了教育的规律,心理学的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因循守旧,乐于模仿而怯于创作,热衷于“标准答案”的“唯一确定性”,讲课时照本宣科,虽无错误,但学生缺乏兴趣,根本原因是专业知识不博不精。专家之所以为专家,在于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诀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其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从培养的目标看,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他素质,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其次,就教学过程看,教学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兴趣爱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再次,从课堂结构及教学手段看,传统的教学结构单一,大多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而且教学手段陈旧,黑板、粉笔、讲台三位一体,学生感受到乏味,无法启迪灵感,谈不上活跃思维。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掌握知识。为此我校实施了“四循环教学模式”,即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开评价,巩固深化。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小老师,使课堂实践不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落实在课堂上。语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心里鲜活起来,意向在学生那里丰富起来,言感悟在学生那里深刻起来,情感体验在学生那里充盈起来,语文技能在学生那里发展起来了。

三、改进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篇4

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各种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第一素质,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决不能偏离。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的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质与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中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频频获奖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相比之下缺少的是学生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感悟性的思考,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因。素质教育的加强,只靠课堂教学还不够,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让学生有成果,充分享受探索的成就,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智慧,从探究实践中体验、思考和感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减负而是学习知识过程中所缺乏的感悟。学生从直接得到知识向通过感性认识再感悟后获得知识的过程转变,而能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就是智慧的形成。课外活动中,那些肯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搜集相关资料的学生,他们的作品才是成功的。应让学生懂得,真正的英才并不是天才,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首先要具有吃苦精神,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渴望,才能把学习中的苦学变成乐学,才能去忘我地进行自主学习。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使德智体美劳和社会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造就真正能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伟业的建设者。

二、素质教育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的实践性较强。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丰富智慧,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乐于助人、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韧性。课外活动要随时展而变化,要尽可能多的开展有质量的课外活动,如小发明、小制作、野外采集或观察等。教师不要认为活动课只是让学生学习紧张之余轻松一下的课堂,尤其是科技制作课,要让学生做大量的准备,这样小组活动中的交流才有说服力,在活动中把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展课外活动时,学生需手脑并用,如进行科技制作和标本制作都需要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外活动需要教师适时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应是个学者,能够迎接挑战,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学生主要是靠自己努力完成处理问题。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需要阅读、观察、整理资料,认识新事物,提出新问题,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课外活动的作用

(一)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课外活动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随之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形成了智慧,这样有利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青少年智力的充分发挥,他们从中得到各种探索的愿望与要求的满足,反过来又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课处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活动空间,而且把从课堂获得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使学生各种技能技巧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张扬学生的个性

课外活动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每个青少年思维发展的路径都是独特的,课堂教育,只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唯一标准,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学生个性差异和爱好,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就会受到约束。课外活动可把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一展才华和天赋的机会,把参与活动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充满乐趣的活动中接受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