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财政税收范文

时间:2023-09-25 10:38: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级经济财政税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级经济财政税收

篇1

各国政府在运用宏观政策管理经济过程中,必须面对变化的社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际税收竞争,它的存在使得国家自主改革税收制度和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遇到新的挑战。国际税收竞争的一个直接效应就体现在对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上。当前国际税收竞争已出了不少新动向,而这与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与国际经济形势日趋严重这两方面密切相关。最近几年,国际资本流向最突出的特征是全球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入美国,导致美国金融市场长期繁荣,并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但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出现了许多变化。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市场也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在谋求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国际资本,刺激国内投资和需要,拉动经济增长。而税收工具则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重要组织部分。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大规模减税运动。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税收竞争已成为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国应积极应对国际税收竞争挑战,合理适度地运用税收竞争政策,也包括应加快税制改革与完善的步伐,合理地确定宏观税负水平。结合轨迹税收竞争的新态势,从税收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运用中的内在作用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国际财税背景这一新角度,来研究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

从总体上说,我国自1998年以来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或已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完善。其一,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有目共睹的。这既表现在我们对这一政策实施对当时形势的准确判断,又表现在政府执行中对政策取向与政策组合的合理选择。其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控制,这几年的实践也已证明是成功的。中央对于这种带有阶段性、应急性特点的财政政策,已经明确指出并充分考虑到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在发债空间的把握、国债项目建设质量的保证、抑制通货紧缩趋势与防范通货膨胀新苗头并重、短期财政政策运用与财政资源长期可供给性的协调等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其三,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是一政策持续成功的重要方面,这几年成功的实践包括了对这一政策力度的控制、具体措施的选择、与稳健货币政策等相关政策的配合等。在充分认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也应看到从如何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这一特定角度出发,特别是随着积极财政政策运用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现有的政策组合选择中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篇2

二、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

在不同的阶段,各种生产要素会出现不同的特征,技术、市场及组合方式有较大的差异。加上当前经济增长仍是粗放型增长,影响了技术、文化及资本等。

(二)制度因素

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制度相关,但当前属于民主的社会主义时期,若还采用行政命令来安排经济,将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科技因素

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使得经济增长中出现重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人口因素

我国属于?r业大国,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整体不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但城市经济增长中需要业务素质与道德素质高的劳动者,这样一来,就造成就业结构的矛盾,不利于经济发展。

三、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

(一)对财政投资政策进行优化

就现阶段的情况进行分析,加大投资的力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城市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及长期性。我国地方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我们若想扩大财政投资,则需要增加相关燃油税、遗产税等,加强对税收的监管与稽查,建立相应的收入申报制度,防止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完善分税制,尤其是地方县级以下的分税制,明确各个地方政府单位的分工及职责。除了加强投资力度外,还应加强对城市企业科技的投资,创新城市企业科技体制,支持龙头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构建科技承包创新的主体,让产业科研机构走向高校,发展技术。创新财政投资机制,拓宽财政投资融资渠道,增加其资金量,调整政策性金融投资结构。当前,我国的财政投资参股经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作为创新投资机制的突破口,可与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引进民营资本、外资及其他资金,最终促进城市经济方式的转变。

(二)完善税收政策

首先,改进税收优惠政策。可扶持地方重点企业,提高城市产业化经营程度,将优惠政策的范围扩充到所有产业化经营企业中,并把民营企业纳入税收政策中。注意各项优惠税收政策之间的内在关系,如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对外贸易税等,有效避免各种税收政策带来的弊端。其次,完善增值税制度。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政策;调节流转税额;在企业产品加工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实施减税优惠,增强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优化税收管理服务。清理、归纳及总结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制作成宣传手册,扩大宣传范围。完善相应的税务机制及行为,确保税务透明、公开,从而为税务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税收的公平性、科学性。

(三)提升经济发展潜力

当前,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因此,城市应该借助财政税收政策来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在部分区域,关于外需经济的发展并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增大赤字,同时发行固定比例的国债。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经济预算中的支持资金,地方政府也应该重视跟紧建设项目,确保具有足够的资金。另外,应该重视投入到城市的改造方面、企业科学技术的更新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确保增加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应该重视支持高新技术,促使工业化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促进高新服务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服务业,应该重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因此,政府还应该重视培养服务型人才,发展服务型人才队伍,创造更多培训与教育的机会,建立科技支持、人才培养的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四)做好财政各项专项支出

梳理当前经济发展的各项资金政策,从直接补贴向间接补贴转变。采用财政支持发展应用于市场秩序、市场竞争等。就当前来看,我国不少的财政资金多用于社会资本竞争较激烈的企业,如新闻媒体、服装、航空等。可适当调整这些财政资金,将其投入到促进城市发展的项目中。根据当前城市经济发展趋势,适当调整政策,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加大财政资金对城市环境的投入。

(五)建立绩效考评体系

现阶段,我国绩效考核的方式还不够健全,应该考虑在已有的考核方法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完整、有效的财政部门资金配置的绩效考核系统。有关部门应该创建对应的约束体制,系统调查地方的具体情况,还应该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完成对财政税收工作的分析后,还应该充分掌握城市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个人的努力等。根据监察部门的意见,适当更新考察与评价资料。利用现代统计学以及管理学等知识全方位地考核财政税收政策,提高结果的客观性。此外还应当建立绩效评价公示制度,发挥考评结果的作用。通过书面形式,对测评结果所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六)实现财政―货币协调

首先,不断调整财政税收政策的支出结构,缩小财政税收对竞争性产业的投入,重点支持通信、交通及能源,通过财政协助,促进城市工业发展。加强对服务业、科技产业的投入,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其次,合理使用国债,适当增加地方债券发行规模,同时也可允许地方财政担保的公共投资。最后,调整税收结构,为城市经济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适当调整银行利率,缓解通货紧缩给产业带来的压力。

篇3

经济师专业有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十个类别。

经济师考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的考试制度。初级、中级经济师考试均设《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实务》两个科目,《经济基础知识》为公共科目,《专业知识和实务》为专业科目。高级经济师考试设《高级经济实务》一个科目。

初级、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科目和高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均设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等10个专业类别。考生在报名时可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其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职业分类要求和从业人员队伍情况,适时调整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设置。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一、“营改增”的涵义

“营改增”是属于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颇具中国特色的经济词汇。长期以来,我国增值税和营业税处于并行状态,这为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因此,用增值税取代营业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自2012年元旦起,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率先进行“营改增”试点工作。紧接着该项工作从上海市扩展至北京、天津、广东等十多个省市。这是继2009年实施增值税转型后在税制领域的又一项重大改革。“营改增”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我们现行的财税制度提供改革的动力。

二、“营改增”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微观层面来说,“营改增”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等。从宏观层面来看,“营改增”对经济总量产生影响:其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其二是为部分行业带来了税负降低的优势,形成减税效应。这两者结合起来影响和带动了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长,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具体来分析:首先,“营改增”的实施,避免了重复征税,并且许多增值税的税率较之前的税率低,为企业减轻了税负负担;其次,这些减税行为产生的良好的经济影响:“营改增”后,进项税从不能抵扣变为允许抵扣,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营改增”后,许多生产企业纷纷采用服务外包经营方式,转变了经营方式;“营改增”后,缴纳的是增值税并同时允许抵扣进项税额,许多服务部门从母体企业分离出来;“营改增”后,许多税率降低,保护了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营改增”的结构调整效应

“营改增”具有结构调整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实施“营改增”后,许多企业精细了产业分工和加深了专业协作。许多企业的主业和辅业得到有效分离,这样主业得到加强,提高了核心竞争力;辅业同时也可以做大。提高了产业层次,加强了产业的内外部融合。

(2)需求结构得到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其中主要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营改增”后,首先企业税负减低,进而引发整个行业的整体性税负减免,这样就调整和改善了我国的需求结构。

(3)出口结构得到优化

我国目前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档次偏低、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服务贸易水平偏低。“营改增”后,有利于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和水平,生产业会得到大力发展,提升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进而使得出口结构获得优化。

三、“营改增”促进财税体制的全面改革

“营改增”属于结构性减税,它不同于全面性减税。它是同时具有减税和优化税收收入结构的双重效果,因此它产生的功效,会超越宏观经济运行层面而延伸至财税体制改革领域。

1.推动了地方主体税种以及地方税体系的重建

“营改增”实施之前,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中半数以上是营业税收入。随着“营改增”的逐步推进,作为地方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营业税将逐步被增值税取代,这对于地方政府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进而会引发矛盾。依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最迟到2015年,“营改增”将全面覆盖我国所有地区和所有行业,这就要求地方主体税种以及地方财政收支要发生新变化,必须要重建地方主体税种以及地方税制体系,重构地方财政收支格局。

2.尽快建立直接税体系

截至2012年,全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收入占39.%,营业税收入占15.6%。“营改增”后,增值税收入将升至50%以上,这不利于税收收入体系布局的均衡性,财政风险将加大。因此,在进行“营改增”改革的同时,要尽量做到“扩围不增”。这就要求加快建立直接税体系,增加直接税会相应降低间接税的比重,这是现代税制体系的要求,也是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3.重构分税制财政体制

我国目前财政体制实行的是分税制财政体制。分税制的财政体制要求增值税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以75:25比例进行分配,所得税收入则是60:40的比例进行分配。“营改增”后,营业税收入将全部作为增值税纳入税收系统。原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基于归属关系建立起来,若归属关系格局发生变化,那么分配比例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和行政关系的重新界定和调整,会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即分税制财政体制也要进行相应改革。

4.引发全面财税体制改革

由于财税职能和财税体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的运行范围遍及政府职能、政府部门和政府的活动。因此,财税体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仅“营改增”一项改革的影响不仅仅会影响财税领域范围内,同时还会触及经济体制改革,直至社会、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的改革。意味着,“营改增”作为即将开始的全面性改革的导火线,将带动和引发财税体制改革、甚至是全面改革。

综上所述,鉴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们要抓住“营改增”这一难得的契机,对中国现行税制体系做结构性的重大调整。

参考文献:

[1]贾康.为何我国营业税要改征增值税[N].中国财经报,2011(06).

篇5

中级经济师证书不需要每年进行例行审查,但每5年会审核一次。 经济专业中级资格实行注册登记制度,资格有效期一般为5年,有效期满,持证者要按规定主动到发证机构办理注册登记。

“中级经济师”是中国职称之一,属于经济师类别。要取得“中级经济师”职称,需要参加“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按专业可分为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民航运输、人力资源管理、邮电经济、房地产经济、旅游经济、建筑经济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营改增对县域财政经济发展的影响

营改增试点对县域财政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上,即:

1.对纳税人造成的影响

营改增试点对纳税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1)对其税收负担的影响。由于政策的调整,导致一般纳税人在税负增减方面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例如,交通运输行业的税负普遍出现较大的加重,而其他的现代服务行业的税负则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减轻。同时,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呈现出明显的减轻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小规模纳税人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其税负平均降低了2个百分点,成为本次政策改革当中最大的受益者。一些试点行业也在总体上呈现税负降低的趋势。此外,实行营改增后,下游的一些增值税的纳税企业所受到的益处更大,不仅降低了本行业的税负情况,也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了行业的建设发展。

(2)对其财务管理的影响。由于政策的改变,导致其计税基数和适用税率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营业税的计税基数由原来的营业额转变为相应的增值税征收率或税率,导致纳税人的财务管理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次,营改增也给企业的定价机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有些企业的净收入增加,而有些企业的净收入减少。同时,营改增政策也导致其财务数据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此外,它对发票的使用情况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对财政经济造成的影响

营改增试点对县域财政税收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1)对国税收入产生的影响。营改增政策由于将营业税改征为增值税,导致其区域范围内的国税税收收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对地税税收入产生的影响。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其区域范围内的地税税收收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营改增试点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全部没有税价格的核算,因此其税收收入计算没有了印花税、文化建设事业费、水利建专项资金等。同时,将新增的试点行业企业所得税纳入到国税征收当中,抑制了地税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增长情况。

(3)对全县财政收入产生的影响。营改增试点在实施期间的基本政策之一是保持现行的财政体制的稳定,其原来归属试点地区的企业营业税收入仍计入试点地区,并将税款进行分别入库。这就使得营改增试点对县域财政收入产生的影响仅仅是试点行业税收的减收额,以及一些下游增值税行业企业的应交增值税减收额。因此,其对县域财政总收入所产生的影响不大。

3.对县域产业发展造成的影响

营改增试点对县域产业发展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1)增加了小规模纳税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由于一般纳税企业的提供服务内容允许增值税发票的自行开具,并且劳务购进能够抵扣发票上的注明税金,因此,导致纳税企业实际额经营成本增加,导致小规模的纳税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当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2)促进和推动了下游增值税行业企业的发展。由于增值税的本质特征为抵扣机制,因此,在营改增后,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在整体上会变得更加的完整,避免了重复性的征收,且降低了试点行业企业的税负,因此,有利于下游增值税行业企业的经营发展。

(3)造成试点服务行业成为政策洼地。在进行营改增后,由于下游企业在进行试点企业服务购买时能够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导致同非试点区域的企业比较更加具有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的加强了试点行业的业务辐射能力和经营发展空间。

二、加强营改增对县域财政经济发展促进性的措施

营改增试点的实施,对县域不同行业的经营发展造成了差异性的影响,如何加强它对县域财政经济发展的整体促进作用,成为试点地区政府的主要考虑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对试点区域内企业的相关政策引导,尤其是增值税业务方面的辅导工作,从而能最大努力的创造一个“企税双赢”政策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2.要加大试点地区行业的营业税基数,及时的跟踪和适应当前国家财政体制的变化动向,通过改进征税方式、加强税收征管,以及加大试点区域内企业的主辅分离程度等等措施,促进和推动试点行业的经济发展。

3.建立试点地区财政扶持的专项资金,从而确保其县域经济的平稳化过渡。

4.对服务行业的财政扶持政策进行适当修改,并鼓励试点企业对非试点区域进行业务辐射。

结语

随着营改增试点的不断扩大,对县域财政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逐步的突显出现,因此,各地政府必须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营改增政策对县域财政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尽量减轻对其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从而更好的促进县域经济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查方能.浅议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的影响及应对[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2]潘文轩.税制“营改增”改革试点的进展、问题及前瞻[J].现代经济探讨,2012(12).

[3]王翔,袁力,王守本.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以怀远县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3(05).

篇7

1.乡镇财政的支出量较大 

为了促进乡镇地区的经济进步,减轻农民负担,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取消农业税的试点工作,在2006年1月1日就全面取消农业税,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的压力。但是农业税的取消会影响到乡镇的财政税收,使得财政收入面临着大幅度变动,税收减少的困境。与此同时,国内的企业虽然数量大,不过发展规模小,缺乏坚实的经济实力,如果通过强化税收的力度,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税负重担、局限企业的成长,同时也会损害税基,导致税基急剧萎缩。当前,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乡镇的财政部门加大了对乡镇地区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力度,例如道路建设、电力建设等,财政的专项支出不断加大。在税制改革后,乡镇地方的小税种与财政之间的收入与支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会影响财政收入的收支平衡。 

2.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在我国,很多乡镇的组织机构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财政机构的岗位设置不合理,甚至是不够规范。对一些乡镇来说,还有财务人员身兼多职的现象。并且在财政收支上,还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偏远的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来说,在发展乡镇经济上缺乏动力,也不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产品的竞争力较弱,商品化程度低,在取消农业税后,虽然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税负重担,但是对财政税收来说,也减少了很多的收入,进一步加大乡镇财政机构的经济压力,也使得乡镇财政的组织机构不具有吸引力,无法吸引到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从而影响乡镇财政税收活动开展的成效。 

3.乡镇财政管理高耗低效 

当前,在乡镇财政管理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行政费用过高,加大了财政的压力。分税制的实施,有助于缓解行政费用过高的问题,减轻财政管理层的压力。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从统一预算管理方式入手,想通过完善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执行力度,进而来强化对财政资金的控制。采用这种方式,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还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创新财政管理理念,还是采用粗放的财政管理方式,就更不利于提升乡镇财务管理的效率,发挥出财政税收收入真正的作用。一方面,乡镇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水平较低,再加上财政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更加大了行政支出费用,使得管理费用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税费的配套设施不够全面,有关的配套设施过于落后,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独生子女费、医疗费等基础设施中需要的资金、环境保护的资金都在不断的增加,而财政收入支出不合理,财政收入的储备不足,并没有办法满足这些建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乡镇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限制了乡镇的发展空间。 

4.乡镇财政资金的预算支出不全面 

乡镇财务管理是乡镇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乡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乡镇财务管理的范围十分广泛,像是乡镇的公共设施建设支出、对企业的资金扶持支出都包含在内。正是因为乡镇财政资金的支出项目多,资金使用范围广泛,又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在进行资金预算编制计划的时候,没有办法统筹各方面的因素,就存在着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全面的现象。此外,由于乡镇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监督力度有所弱化,对预算编制计划的审核力度不高,就容易发生随意增加预算或者是在资金使用上没有按照编制计划来进行的现象,就会加大乡镇资金使用的风险性,也不利于发挥财政税收收入的价值。 

二、完善乡镇财政税收发展模式的措施 

1.健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健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有助于为乡镇财政税收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规范的程序,也能够为财政工作的运行奠定坚实的保障。首先,针对于乡镇财政收入不平衡,当乡镇政府背负沉重的债务时,就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避免继续增加政府的债务重担。如果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地区,就需要给予乡镇地方的管理层更多的财政自由权,有更多的财政资金扶持,将其落实到乡镇地区的经济建设上。如果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就需要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强化对这些乡镇财政收支管理能力,指导当地的工作,提高财政人员管理的规范性和乡镇财政收入收支的控制力。其次,还需要重视乡镇会计与审计工作,提升乡镇会计核算的水平,转变审计的手段,发挥出审计的监督作用,控制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状况。同时还需要健全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按照有关的财政税收制度开展工作,进而来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

   2.提高对管理资金的监督能力 

从目前来看,税收具有固定性,税收的渠道是固定的,税收的对象也是固定的,税收税率的多少同样也满足固定性的要求。为此,要健全财政税收的发展模式,就需要从资金的收取与支出这一方面入手,强化对资金收支的监督,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特别是要针对于一些细致缜密的项目,需要预先编制资金的预算计划,综合考虑项目开展所需要的资金,有效避免资金的不必要流失、资金金额的不限定等問题,强化监管力度,保证财政税收资金的支出效率。 

3.税收的分层次管理 

我国地缘广阔,经济水平不平衡,各个省份之间的经济能力具有明显的差距,以全国各个乡镇的发展来看,经济更加不平衡、参差不齐。东部地区的乡镇经济相较于比西部地区而言要发展的好一些,税收收入较为可观,即便是同一个县区内的各个乡镇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山区的乡镇地区来说,税收收入往往是不尽人意的。为此,在健全乡镇的财政税收发展模式的时候,就需要因地而异,针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可以适度的下派财政任务,放宽财政的权利,而对于经济发展过于落后的乡镇,则可以采用支持与鼓励的方式,善于利用联动的管理方法,来结合县镇的力量,共同拉动乡镇的经济。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乡镇财政税收收入对乡镇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一部分。乡镇经济成长实力与城市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别,经济收入的来源比较单一,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教育与医疗事业上的投入力度加大,就会造成财政收支的不平衡,也会引发财政税收管理中的各个问题。所以就需要加强对财政税收的探究力度,完善乡镇的会计核算,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规范各项工作开展的秩序,进而来提升财政税收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地区经济的平稳进步。 

参考文献: 

[1]孙继伦.关于改进乡镇财政税收发展模式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11):20-20. 

[2]刘艳.乡镇财政税收模式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7):64-64. 

[3]许金峰.关于加强乡镇财政税收发展模式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9):330-330. 

[4]陈福玲.关于加强乡镇财政税收发展模式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5(36):84-85. 

篇8

高中政治课中我们都学过,税、利、债、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其中最重要也是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就是税收,约占财政收入的85%。税收作为各级政府支出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维持教育、国防、科研等公共事业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包括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救灾拨款和物资发放、高校的各种经费、“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发等都离不开税收。

税收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财政支出上,还有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iPhone,为什么中国的售价会比美国高许多呢?这是因为商家从美国进口iPhone时须向中国海关缴纳一笔进口关税,这笔关税经销商不可能自己承担,所以他自然要提高售价,将这笔额外的税额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如果你是个iPhone的消费者,或许会被海关气得牙痒痒,愤愤地想如果没有关税可以省下一大笔钱。但是换个角度想,与美国相比,国内的手机行业在技术上无疑是落后的,面对国外先进手机的竞争,如果连价格优势都不能保持的话,长此以往,市场份额将被国外先进手机所占据,这无疑不利于国内手机行业的发展。而国家征收的这笔税收,既可以保持国产手机的价格优势,又能将其再次投入到支持本国科技发展的政策中,可谓一箭双雕。

相较于税收的“用”,大家可能会更加关心它的“取”,这是与个人的利益最直接相关的。国家取得多了,个人利益相对就会少。或许大家并未作为直接纳税人向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对纳税的概念比较模糊,其实日常的各种消费活动都有可能让我们间接地纳税,如在商场里购买文具、服装、零食,乘坐公共汽车,去饭店聚餐,观看电影和演唱会,包括你现在买到的这本《求学》,我们所支付的价款中都包含着税收,所以税收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税务专业――不仅仅是计算

税务专业,可以理解成学习与税收相关事务的专业。

作为应用经济学下的一个分支专业,基本的经济学理论是我们在大学里首先需要掌握的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教会我们如何系统有条理地去分析一个问题。税收学是学习税务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涵盖了中国现行的17个税种,是税务专业的同学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以后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了解了中国现行的税制之后,会继续学习各种与实务应用联系紧密的课程,如税务会计、税收筹划、国际税收等。

税收学中的各项税额计算是基础内容,但仅仅会根据法律条例计算出数额并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因为这只是最基层的税务工作,其他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岗前培训后同样能做到。税务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做的是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站在不同的利益主体的角度研究税收所带来的影响,利用税收达到最大效用,这是我们与非税务专业学生的最大区别,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税务学的课堂总是不乏生机,因为税收无处不在,我们可探讨的问题也各式各样。有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会跟学生唠唠嗑,讲述他当年奋斗创业的风云往事,或者大谈当今的股市楼市,还会“不小心”透漏他有几套房产。

在课外,有许多参加集体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每年一届的“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就是专门为税务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一场全国性比赛,在今年的比赛中,由我们学校税务专业的4名精英组成的上海财经大学代表队以超群的实力获得了全国总冠军,奖品不仅包括10万元现金奖励,还有进入著名的“四大”【四大会计事务所,包括普华永道(PWC)、德勤(DTT)、毕马威(KPMG)、和安永(EY)】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机会,并有直接签offer的可能。

那么会计与税务学两者有何关系呢?这两个专业有很多交叉点,《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是税务专业必修的两门课程,因为在实务中大部分税额的计算都会涉及企业的会计记账,如果不清楚企业是如何记录交易等事项的话,计算税额也无从下手。税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里还有一门课叫做《税务会计》,这门课就是把税法中的条例与会计的知识相结合,是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会计学专业也会学习现行税法,但只是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必要的补充,不会像税收学专业那样学习其他税收理论、税收稽查等更专业的课程。简单地说,财务会计基础知识是学好税法的基础,但两个专业侧重点和今后工作的立足点不同。

就业竞争少+高薪的诱惑

在4年的学习中,如果你对税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希望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你可以说十分幸运,因为你有许多其他专业可望而不可即的优良选择。不仅就业面广泛,并且就以上海财经大学的税务学专业来说,它的就业质量相对其他高校来说也实属中上乘。大概有4个方向可供税务学毕业生选择:

其一,通过参加公务员招考进入财政税务机关。公务员招考中多数岗位会对考生的专业有所限制,作为税务专业的学生报考财政局和税务局就资格审查这第一关来说毫无压力。有的岗位会限定财政或税收专业,鉴于这两个专业开设的学校及招生规模都比经济学、会计学少很多,竞争当然就没那么激烈了。

其二,进入大型内资、外资企业的税务部门。往往是规模越大的企业,税收对其利润的影响也就越大,企业财务的分工越细化。有的企业会设立专门的税务部门,而且任职的级别不低,财务总监下面就直接是税务总监。

其三,进入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中会有专门负责税务业务的部门,其他诸如审计、金融部门等税务学学子也同样可以加入。众所周知,会计师事务所待遇不错,尤其是“四大”,即使不打算长期呆在事务所,把它作为继续发展的跳板也是很好的选择。

篇9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14-02

收稿日期:2010-02-26

作者简介:吕德春(1971-),男,辽宁大连人,财务总监,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这无疑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特殊的意义,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在这种形势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拟就增值税的特性、改革的内容和对企业的影响及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增值税的特性及分类

从理论上讲,增值税是一个中性的税种。首先,增值税仅对增值部分征税,转移价值部分不再征税。其次,增值税不分产品、行业和纳税人的所有制性质,采取统一的,无差别的税率征税。

各国增值税税制受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经济政策的影响有所不同,以税基为标准划分,可分为两种类型:(1)生产型增值税,指对购进固定资产的价款,不作任何扣除,其折旧作为增值额的一部分据以课税,其税基相当于生产总值。(2)消费型增值税,指对当期购进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允许从当期一次全部扣除,税基是消费品的价值。

二、增值税转型的内容

新旧增值税相比有五个方面的差异:

一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即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这样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税负比较重。为减轻企业负担,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生产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

二是为堵塞转型可能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

三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1998年将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征收率分别为6%和4%。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将征收率统一降至3%。

四是将一些现行增值税政策体现到修订后的条例中。 主要是补充了有关农产品和运输费用扣除率、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资格认定等规定,取消了已不再执行的对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设备的免税规定。

五是根据税收征管实践,为了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缓解征收大厅的申报压力,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纳税人进口货物的纳税时间,由7日调至14日。明确了对境外纳税人如何确定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扣缴地点和扣缴期限的规定。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必然性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中期,中国财政经济政策主要以治理通货膨胀、抑制投资需求为主,所以当时选择了生产型增值税。从近二十年的税收实践来看,生产型增值税对于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方便税收行政、治理投资膨胀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层面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层面下,生产型增值税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增值税转型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投资。生产型增值税,只允许从流转额中抵扣劳动对象的消耗部分,其税负可以完全转嫁出去,但投资因不可抵扣,其所含税负最终完全由企业负担,不利于启动投资,不利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与扩大再生产。

第二,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虽然生产型增值税对所有产业都实行17%的名义税率,且对所有产业的投资品都不予抵扣。但因各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单位产品成本中物耗和折旧的构成比例不同,抵扣不同,因而带来了实际税负的不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其单位成本中消耗比重高而折旧成本低,实际税负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物耗成本低折旧成本高,实际税负重。这显然与当前的大力发展基础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是相悖的。

第三,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地区间经济结构的优化。生产型增值税对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加工业影响程度低,对有机构成高的基础工业和采掘业影响程度高。

第四,由于中国当前增值税征收范围较窄,不利于传统农业和新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国对农副产品征收农业税,而不是增值税,这实际上加重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显然对农业和新经济的发展不利。

第五,生产型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与世贸组织的原则相悖。如对重点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及其配件、配套件免征增值税,为鼓励外商购买国产设备实行退还增值税政策等。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造成重点与非重点、内资与外资的税负失平,不利于内资企业和国产机器设备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之一,与世贸组织强调的国民待遇原则、反补贴原则相违背。

四、新增值税条例对企业的影响

新增值税条例与旧的增值税规定相比,拓宽了增值税征收的范围,降低了大部分企业的增值税税率,对企业影响最为大的就是允许企业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新增值税条例的实施,将从战略发展、财务状况、财务工作以及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给企业造成影响。

第一,新增值税改革将造成增值税的纳税额和企业的投资额正相关,投资多的企业其享受的纳税抵扣额也越多,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及制定战略决策时注重提高资本投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不注重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固定资产投入少的那些劳动和生产资料密集型企业将难以获得此项税收的优惠。

第二,新增值税条例实施将明显改善企业业绩,尤其是资本密集型企业的业绩。首先,此次增值税改革将商业和工业企业的增值税率由原来的4%和6%统一下调至3%,使工业和商业企业在税负上有所降低。其次,增值税暂行条例还允许企业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这一规定使企业因购买固定资产所须交纳的增值税额大大减少。以原增值税制度下的设备类固定资产成本为比较基准,假设所购设备执行基本税率17%,那么从会计分录中可推算出,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下固定资产成本的降低幅度为:17%/(1+17%)=15.54%。也就是说,这部分比例像存货一样,可以作为进项抵扣,而不包括在固定资产的成本当中,所以相应地,这部分比例将不用计提折旧,从而给企业每期的设备折旧也相应地降低15.54%,设备折旧的降低导致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当期的主营业务利润。再次,应交增值税额的降低同时,也会降低企业应交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这又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营业成本。

第三,新增值税改革对企业财务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16条规定,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不得免税、减税。这一要求需要企业针对自身业务情况,在进行财务登记核算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所能享受的不同税率对业务进行分类处理,否则将无法享受较低的增值税。

另外,暂行条例还规定,为预防出现税收漏洞,将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消费税的设备排除在上述设备范围之外。这也要求企业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应区分生产用设备和公司其他非生产设备进行不同的核算处理。

五、企业应积极应对增值税改革

增值税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使各行业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新增值税条例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内资与外资企业征税不公平的情况,让国内企业能够充分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去。当前,中国企业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顺利完成增值税转型:

第一,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逐步提高产业资本有机构成。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应通过投资引入高科技设备,缩短和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劳动密集型企业应逐步转变发展观念,逐步实现从主要依靠人力和资源耗费向依靠科技和管理转变,进一步加大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第二,企业应进一步规范内部财务工作,完善增值税纳税发票的收发、归档和审核制度,加强对增值税相关财务资料、凭证的保存和审核力度,就条例规定享有不同税收优惠的业务应分类、分人员进行统计入账和核算管理。

第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行后,由于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出现裁员或精减人员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提前做好安排,以免发生严重劳资合同纠纷。企业应对可能辞退的职工进行妥善安置,对有一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员工,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帮助其重新就业;对于与技术水平和学历无法达到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应充分做好职工心理工作,安置好其下岗后的生活。

消费型增值税对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出口贸易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增值税转型的一些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企业应该深入透析增值税转型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抑制其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篇10

一、财政学的学科基础

纵观财政学科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学科向财政领域渗透,即移植其他学科原理和方法研究财政问题和解释财政现象,为现代财政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学科理论基础,使财政学演变成为一门融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以及社会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1、财政学的经济学基础

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这就决定了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财政问题,是当代财政学的主流。首先,从西方财政学科的发展演变历史考察不难发现,财政学与经济学具有无法割裂的天然联系。

从亚当?斯密将财政学发展为一门学科以来一直到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br.C.F.)出版《公共财政学》期间,财政思想和财政理论均是在经济学著作中予以阐述。在经历单独冠以“公共财政学”之名的阶段后,以1959年马斯格雷夫(Musgrave.R.A)《公共财政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财政学再次与经济学融合发展为公共经济学,进一步突显财政学研究的经济学基础。正是由于这种演变,促成了财政学科研究在随后20多年中的壮大与繁荣[1].其次,从财政学的研究任务看,财政学与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据西方理论对财政产生原因的解释,政府主要是为提供公共产品而存在,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作为分析市场资源配置问题的逻辑与范式同样可以在财政领域运用,构成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以及费用分摊的理论基础。因此,公共产品理论的提出与完善,成为联系和沟通财政学与经济学的主要桥梁。将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于财政学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促进了财政学科的独立与成熟,如李嘉图(Ricardo,1817)的公债效应分析;古诺(Cournot,1838)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税收归宿分析;埃奇沃斯(Edgeworth,1925)的关于税收对生产企业的效应分析;拉姆齐(Ramsey,1927)的最优商品课税理论;莫里斯(Mirrlees,1971)的最优所得课税理论等等。[2]

2、财政学的政治学基础

现代财政学在具有经济学基础的同时还具有政治学基础。首先,财政学与政治学研究的行为主体具有一致性。政治学以国家或政府机构为中心进行研究,而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因此政治学的理论与观点,尤其是政治学上的国家理论或政府理论会直接渗透到财政学研究中来。在财政学著作中,有些直接冠以《政府经济学》来体现财政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西方财政学中,一直存在着将财政学与政治学相联系的倾向,西方经济学家道尔顿在其《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中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财政学是界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3]其次,财政决策过程需要通过政治决策机制来完成。财政所研究的公共资源配置依赖于政治过程,政治决策机制与方法的差异对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财政收支活动与过程同时又是政治活动与过程。随着1960年布坎南(Buchanan.J.M)《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的出版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为政治学建立了与经济学相同的分析基础,使得经济学分析范式成功地拓展到政治领域,以经济学为纽带将财政学研究与政治学研究打通。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党理论、官僚理论、投票理论在财政学中的运用,开辟了从完善政治决策机制的角度来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新领域,使经济学、财政学和政治学更为有机的结合起来,便于我们从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层面共同研究财政问题。

3、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

财政从来都是同国家或政府的职能连在一起的,财政收支活动的目标就是要有效实现国家或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可以界定为政府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从经济学角度考察财政,主要侧重于财政运行规律的分析和揭示;从管理学角度考察财政,则侧重于财政管理机制的构造和操作,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当今世界,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已经或正在为“新公共管理”所取代。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产业型政府”的解释,政府部门实质上是一个特殊产业部门。因此,财政问题不仅是经济学和政治学问题,同样是管理学问题。[4]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吸收管理学的合理内核是构建合理的财政机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财政管理归结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构筑利害相关主体的约束与制衡机制、规范财政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权利配置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吸收企业治理理论来谋求财政的科学控制。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按照管理学的范式,将管理学中的制度、行为、组织和决策理论引入财政学来研究财政,必然会使财政学的学术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4、财政学的社会学基础

财政制度运行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文化制度会通过财政行为主体对财政运行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影响。自德国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其“韦伯命题”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一国社会文化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透过经济现象去探究隐藏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日益成为人们洞察经济问题的新视角。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其行为取向与方式,从而发挥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功能与约束功能,进而使制定出的政策带有较为浓厚的伦理色彩;另一方面,根源于社会文化传统的非正式规则对约束、规制与调整人们行为起重要作用,其对正式规则的作用发挥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事实上,就是在同种经济运行机制(如市场机制)下,由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非正式规则的差异,会在经济运行机制层面上得到反映,呈现不同特点,最终体现出制度效率的差异。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同种制度在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运行状况和运行结果,为什么一项制度在具体运行中会出现偏差,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产生于西方社会环境下的某些做法。因此,我们研究财政现象与问题时不能忽略社会文化环境的客观影响,否则,会使现实财政制度流于形式抑或趋于无效。

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学科日益分化的历程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甚至出现了学科综合的趋势。[4]财政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我们对财政学科中一些重大或重要问题必须结合有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将财政学建立在一个宽广而坚实的学科基础之上,并体现于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设计之中,这样才能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财政人才培养目标。

二、财政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课程设置难以完全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基础

为了满足我国财政学科发展与财政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院校对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经济学基础课程,但仍然存在缺陷。首先,财政专业主要学习的经济基础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初级)》,很少开设中级(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课程,而其中的经济理论或分析方法正是许多财政问题分析所必备的,如税收效应中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最优税制设计等。由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大大降低了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其次,随着数学在经济分析中的广泛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日益成为财政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基本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知识对于财政专业学生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目前的财政课程体系中,许多学校将《计量经济学》仅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数理经济学》更是一个空白,导致学生对数学公式与推理只知数学含义而不知经济含义,遇到财政专业课程中的数学分析内容,则以囫囵吞枣的方式死记结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政治学基础以及社会学基础未能有效的通过相关的课程设置体现出来,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视角过于单一,对财政现象与问题的理解难以深入,就财政论财政的现象没有得到改观。[5][6]尤其是社会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无法准确理解中国财政制度的本土化要求,死搬硬套西方理论分析财政现实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

2、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构、专业课程内部结构不够合理

撇开公共基础课不论,在财政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构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头重脚轻”现象,即学科基础课程偏少而专业课程偏多,其直接反映出财政专业的口径较窄而专业性过强,导致财政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偏低;在专业课程内部结构方面,由于课程门数过多,过分强调单项课程结构完整,导致各门课程大而全、小而全,在不同课程名义下讲授相近的内容,内容交叉重复,知识容量狭小。[7][8]如《税收与实务》、《中国税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和《税务会计》等课程相互之间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直接重复,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

3、财政实验课程相对贫乏

财政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财政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收和税收管理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知识,基本上全部依赖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既给教师授课带来困难,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事倍功半,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1、优化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

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应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学科基础课程的数量比例和课时比例,充分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增加经济学理论课程的门数和教学课时,如加大《计量经济学》的课时量,增设《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本科层次)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硕士、博士层次),同时将反映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基本理论的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在选修课程中扩大反映上述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分析方法创新的课程,如《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第二,适当压缩财政专业课程门数或教学课时,或者将某些课程从必修课降格至选修课,为学科基础课的教学留出课时空间。如取消《税务会计课程》,将《公债管理学》、《税收与实务》《比较税收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第三,新设部分财政实验课程或从现有课堂教学课时中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实验教学。

2、整合现有财政学科各专业课之间的内容

在维持财政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归并整合,避免单项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7]如《税务管理》与《税务》可以合而为一,称为《税务管理与》;《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联系紧密,部分内容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建议合二为一,改造为《国家预算与核算》课程;《财税专题讲座》则改造为《财经专题讲座》以扩大其适用范围和突出课程内容的一般性与实践性,等等。新晨

3、加强相关课程内容讲授的协调与分工

在财政专业教材的编写中,为了保证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的重复与交叉在所难免,因此需要我们就相关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予以协调与分工。这样做的优点除了可以尽可能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之外,还可以确保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连贯性,同时使各科课程的教学重点更为明确。在这方面,可以依据理论与制度两大模块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9]在理论部分,授课的重点应该是基础理论的传授和分析思维与分析方法的训练;在制度部分,则应该将重点置于分析方法的运用和具体问题的解决。如对于《财政学》中的“国家预算”部分,只着重讲述预算的一般理论与分析方法,而对于预算的具体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可以不加介绍,留待《国家预算管理》中进行讲述,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张馨美英财政学内容体系之演变特点[J]财政研究,1996,(3):20-25.

篇11

专业方面,首先是基础会计,然后是中级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这是比较基础的。掌握这几门,专业知识就基本掌握。

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入和资产的学问。会计师除了准备财务报表以及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企业间的合并、质量管理、信息技术在财务方面的应用、税务战略以及很多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

会计专业领域涉及面广:鉴证、审计、税收、公司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破产清算、法务会计、预算制定、商业咨询等都是会计专业将要涉及的领域。课程设置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基础会计、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税收基础、统计基础知识、经济法律法规、会计基本技能、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基础知识、会计模拟实习、会计岗位实习、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成本会计、工业经济学基础知识、成本会计模拟、流通业会计实务、商品知识、商业会计模拟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一、引  言

    逃税(tax evasion)是指纳税人通过非法途径减少其应纳税额的经济活动。大规模地逃税不但会影响一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还会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以及收入分配的失控,给一国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准确地把握逃税规模是对逃税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的基础,逃税规模的测算是对逃税问题进行分析的必要前提。早在1980年Tanzi首先使用货币需求法对地下经济的规模进行了测算,随后各种货币需求法被广泛运用于美、日、西欧等国地下经济的研究当中,1sachsen(1985)和Schneider(1986)使用货币需求法对OECD国家的地下经济规模进行了估计,Lacko和Maria(1999)运用实际投入法对OECD国家的地下经济规模进行了估计。

    近几年来,在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和专家对我国地下经济和税收流失规模进行过测算。夏南星(2000,2002)先后两次分别运用现金比率法和通过全国货运量估测我国地下经济规模总量,用现金比率法计算得出我国地下经济占GDP比重在1988年到1994年期间一直高于20%;在运用货运量估测时,1987年地下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2.03%.梁朋(2000)运用现金比率法和收支差异法对我国1985~1998年的地下经济和因地下经济导致的逃税税收流失规模进行了估测,地下经济规模占GDP比重1992年高达21.48%,因地下经济导致的税收流失规模从1985年的178.“亿元上升到1997年的675.25亿元,1994年最高达到975.60亿元;用收支差异法估测的1993~1997年的逃税规模也一直高于600亿元以上。朱小斌、杨缅昆(2000)将整个经济定义为三个部分:地上部门可观察到的经济活动,地上部门不可观察到的经济活动和地下部门的经济活动,并对后两者进行加总计算得出了我国1979—1997年地下经济的规模。贾绍华(2002)同样用现金比率法估测了1990~2000年我国的地下经济规模和税收流失额以及税收流失率,他所测算出的税收流失率高达26.11%~42.56%.

    以上的测算大部分都是关于地下经济规模的测算,即使有对逃税规模进行测算的,也大多只局限于地下经济导致的逃税规模的测算,而很少涉及到地上经济中的逃税部分,但事实上地上经济中存在的逃税规模巨大,不可忽略。本文在测算我国1985—2002年期间逃税总规模(包括地下经济与地上经济中的逃税规模)的基础上,从逃税对GDP的影响、逃税的资源配置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我国逃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治理逃税的政策建议。

    二、逃税规模的测量

    由于外国各学者乃至国内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方法与引用资料的口径等尚不统一,从而导致对我国逃税规模测算的结果差距较大。因此,采用国际公认的测算方法和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对我国的逃税规模进行测算是取得比较可信结果的重要前提。

    本文对我国逃税规模进行了重新测算,测算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对地下经济导致的逃税规模进行测算,主要采用现金比率法;二是对地上经济存在的逃税规模进行测算,主要是将其分成国内非农部门的逃税、关税逃税以及个人所得税逃税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方面进行加总得出地上经济逃税规模。地上经济逃税规模和地下经济逃税规模的总和即为我国逃税的总体规模。

    1.地下经济导致的逃税规模的测算

    摘要:通过对温州市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经济运营现状的抽样调查,从现行政策范围内,对当前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税费问题展开讨论,并对完善税费政策,鼓励民营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国务院八部委出台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卫生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要打破公立医院的一统天下,在各个环节建立起公平、有序、适度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医疗机构本身主动利用政策和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少花钱、多办事,用比较低廉的费用,使人民群众得到比较优质的服务。但是,纵观《意见》出台4年来的现状,卫生改革不尽如人意,突出反映在:公立医院改制举步维艰;民营医院发展困难重重,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格局基本未被打破,有悖卫生改革的初衷。

    造成目前状况的因素虽然较多,但主要是政府对营利性医院现行的税费政策成了阻碍深化卫生改革的瓶颈。据此,温州市卫生经济学会开展了专题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在截止2002年12月31日温州市登记在册的三级公立医院和各类民营医院中,随机抽取5所公立医院和7所民营医院为样本单位,分别占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总数的10.9%和民营医院总数的35%.其中公立综合医院3所,占样本总数的25%;民营综合医院3所,占样本总数的25%;公立专科医院2所,占样本总数的16.7%;民营专科医院4所,占样本总数的33%.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样本单位2002年度业务运行状况和相关财务数据,根据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税种和税率,预测样本单位的税费负担及其实际承担能力,分析现行税收政策对营利性医院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

    二、结果分析

    1.基本情况

    温州市95%的民营医院均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在实行医院分类管理中,均被定为营利性医院。由于多系个人或合伙投资,因此,普遍起点低,规模小,虽经近10年的艰苦创业,但目前在服务功能、技术力量、设备条件等综合实力方面,与公立医院相比均存在明显差距。

    (1)职工人数。调查显示,目前温州市公立综合医院的职工人数平均为802人,相当民营综合医院69人的11.6倍;公立专科医院的职工人数平均为388人,相当民营专科医院94人的4.1倍。特别是被调查的5所公立医院均已建立由学科带头人、高级技术骨干、中级技术骨干和基本技术队伍组成,结构合理、比例恰当的人才梯队;而7所民营医院中级以上技术骨干的总和,尚不足一所公立医院拥有的技术人才。

    (2)病床规模。调查显示,公立综合医院的病床规模平均为436张,相当于民营综合医院平均49床的8.9倍,公立专科医院的病床规模平均为287张,相当于民营专科医院平均122张的2.4倍;特别是5所公立医院普遍建立了由市级重点学科、市级重点专科、院级特色专科和基础学科组成的分支学科体系,服务功能齐全,具有对各类社会群体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而7所民营医院普遍未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服务范围局限性较大。

    (3)净资产总额。调查显示,公立综合医院的净资产总额平均为16268.2万元,相当于民营综合医院平均445.7万元的36.5倍;公立专科医院的净资产总额平均为5328.1万元,相当于民营专科医院平均1121.1万元的4.8倍。

    2.业务工作

    2002年度,被调查的3所公立综合医院平均入院病人为12043人次,出院病人为11984人次,门急诊量为323332人次,分别是被调查的3所民营综合医院的729人次、705人次和38905人次的16.5倍、17倍和8.3倍。2所公立专科医院平均入院病人为3609人次,出院病人为3571人次,门急诊量为172007人次,分别是被调查的4所民营专科医院1540人次、1514人次和19987人次的2.3倍、2.4倍和8.6倍。由此可见,目前医疗市场上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尚未改变。

    3.收费标准比较

    “收费价格放开”是医院分类管理政策给予营利性医院的唯一比较明确的优惠措施。但是调查显示,由于社会公众已习惯于将医院视作“社会福利性公益事业”,包括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观念也仍未转变,营利性医院实行“价格放开”不仅难脱“乱收费”的嫌疑,而且无疑是主动脱离市场的“自杀”行为。因此,目前被定为营利性的民营医院,不仅尚无一家敢于实行“价格放开”,而且为了与公立医院争夺市场,绝大部分采用降低收费标准来吸引患者。其中每门诊人次费、住院病人床日费用、出院者人均住院费及高血压脑梗塞等单病种费用,民营医院都低于公立医院。

    4.公立医院不包括财政补贴)

    调查显示,目前医院的经济状况公立医院明显好于民营医院,综合医院又好于专科医院。

    目前,公立医院凭借长期经营中形成的优势和规模效应,在社会医疗消费总量中,仍占有90%以上的份额,而民营医院多数仍处于“小打小闹”的状况。2002年度3所公立综合医院的最高业务收入达到1.7亿元以上,平均达到1.3亿多元,3所民营综合医院最高业务收入仅600余万元,平均不足500万元,公立综合医院的年业务收入超过民营综合医院26.8倍。2所公立专科医院与4所民营专科医院相比,两者也相差3.51倍。

    在医院经济支出方面,尽管民营医院普遍采取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等积极措施,努力降低运营成本,但年支出占年收入的比例仍高于公立医院,最根本的原因是:(1)已经实行的职工平均月工资超960元需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约占民营医院总收入的2.51%~7.71%,平均为4.75%;(2)规避医疗风险的“医疗责任保险”费用和医疗广告费,约占民营医院年收入的6%~10%;(3)民营医院担负的各类社会公益义务的支出约占年收入的1%以上,其中康宁医院的年支出达56.12万元,占年收入的3.76%.公立医院的公益支出已从财政补贴中得到补偿,民营医院却至今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