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25 10:38: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际旅游管理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际旅游管理学

篇1

1.颁发双学位,灵活而开放的学制

瓦岱勒的专业课程包括本科阶段以及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而完成两个阶段的学共需要五年的时间,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将来的发展需要进行灵活的选择。第一个周期是本科阶段,在第三年的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在获得瓦岱勒国际酒店管理学士学位(BAC+3)以及欧洲酒店管理学士学位两种学位之后进入职业生涯。这一文凭相当于国内的本科学历,证明了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的丰富经验。拥有这个文凭的学生的就业职位一般是质量和经营监管者等。

第二个周期,即研究生阶段。瓦岱勒毕业生在经过这段一至二年的学习之后,将获得瓦岱勒工商管理硕士MBA:国际酒店管理硕士学位以及国际旅游和酒店管理硕士学位,并考虑成为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市场总监。此外,瓦岱勒还会接收拥有至少大学二年级水平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要参加准备课程(预科,一般为期一年),以获得酒店和旅游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然后才能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2.双语教学,逐步发展的跨文化招生模式

每年,1200多名来自法国和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在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接受培训。瓦岱勒在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士等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均设有校区。在校学生中,法国和欧盟学生比例约60%,其余为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学院为国际学生开设英语教学的学士、硕士学位课程,并配有免费法语课程,1994年,瓦岱勒法国波尔多校区成立并开始招收国际学生。2016年英国伦敦校区开始向国际学生敞开大门。

二、瓦岱勒的教育特色

1.以实践强化理论,设置有针对性的综合课程

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以当今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市场对酒店员工素养的要求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和培训方式,其办学特色是:为学生提供基于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在VATEL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时间安排严格遵守1∶1的比例。从第一年开始,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会到学院对外拥有的四星级酒店里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为丰富自己的职业经验做准备。一学期的校内学习结束后,所有学生均会到世界各地的酒店进行一个学期的酒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他们进入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2.实行多元化的校企合作

瓦岱勒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是许多国际行业组织的成员,学院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酒店集团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年这些酒店集团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瓦岱勒的课程安排:专业人士进行授课、讲座,向学生讲解实际操作案例,他们让瓦岱勒的学生参加论坛、学术讨论会,并引导学生进行教学讨论。通过这些频繁的交流,学生从一入学就可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同时,这样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还为瓦岱勒学生提供了在知名酒店完成带薪实习的机会。这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事实证明,如此紧密的校企合作模式为瓦岱勒培养了大部分具有职业能力的优秀毕业生:超过两万九千名毕业生在世界各地的顶级酒店与旅游管理机构工作。在各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也为学校构成了强大的人际网络,为年轻的毕业生和寻求职业的校友提供帮助。

三、借鉴与启示

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不同国家的教学传统、行业现状、历史文化等存在差异,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瑞士洛桑和法国瓦岱勒的“校店合一,工学结合”模式、美国的康奈尔的能力导向性模式和加拿大的与行业联合的培养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所有理论知识必需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旅游业和酒店业均属于服务行业,实操能力和服务经验在这些行业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历不高的酒店人,凭着经验的积累,做到了酒店的高层。因此,在学生的求学阶段我们就要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真实的就业环境,为其毕业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匹配健全的师资队伍

瓦岱勒的课程设置严格遵守实践和理论为1∶1的比例。例如,第一周为理论周,学生在教室学习理论课程,第二周则为实践周,学生会被分配到瓦岱勒对外经营的酒店各个部门进行一周的实习,学习各个岗位的实操技能。如此循环,交替进行。而教师的构成又为这一课程设置体系服务。瓦岱勒的老师有全职教师、兼职教师、行业教师三种类型,前两类教师具有硕士或者以上文凭,拥有丰富的业界背景,且必须通过严格的教师入职考核,后一类教师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是其酒店工作的经验比前两类更丰富。由此可见,瓦岱勒的师资队伍也是遵守实践和理论比为1∶1的构成比例。我国可以在有条件的高校或职业院校增大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另聘请行业专家加入到我们的师资队伍之中,以更加匹配课程设置上的变化。

3.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与专业岗位接轨的实训项目

篇2

会上,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点的主要负责人也交流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经验,探讨了各自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点建设中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基本目标和思路。主要观点有:

田里(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认为,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中的温冷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太强调自身的行业特征,而妨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旅游管理学科始终没有摆脱旅游产业附庸的地位:除了旅游规划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含量外,其他研究成果几乎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业的管理骨干仍然可由其他途径进入或者替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教育要求,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一直都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同时也介绍了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等。

黄福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认为,目前国内博士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位论文的开创性和原创性方面有待提高,与实践的结合有待加强;某些研究方向课时不足,学生文献前沿沉淀不够;部分学生外语和数学基础较弱,影响了其对前沿动态的了解和科研的深度;平均培养期限4年左右,时间相对偏少。建议: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导师素质;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注重培养跟踪研究前沿的能力和提高原创性和开创性;将有条件的博士生送到发达国家一流高校或机构去学习;培养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马耀峰(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导)认为,旅游管理博士点的发展定位应依托自身相对优势母学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学科基础等资源,作好顶层设计,作大项目,有效提高自身学科竞争力;应“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形成研究特色。

何建民(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对中美旅游管理博士培育的起点(如入学要求与入学指导教师组的组成)、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培育的目标等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点的原因与结果,为我国旅游管理博士生培育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58-03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提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活动化教学可以满足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创新的需求,因此成为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笔者拟对高职院校江苏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活动化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与职业岗位(导游)的“无缝”对接。

活动化教学的界定

活动化教学是指通过教师设置最优化的教学环节、条件和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使之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提升,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问题、获得能力、升华情感、发挥潜质,实现主体性充分和谐发展的教学形式。其核心是学生经由“活动”特别是外显性活动,在“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在知识技能领域和发展性领域的和谐发展,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旅游专业的活动化教学是指在旅游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通过各类活动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旅游职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旅游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及创造性的活动模式。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活动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旅游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与旅游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旅游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关键能力。现代旅游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在旅游及相关人才市场上的成功就是旅游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越丰富、越扎实,能力发展就越快、越强。旅游活动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应用和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可使学生的旅游职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教学对象的需要 由于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较差,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本课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使高职生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但是,这些“80后”甚至“90后”的学生兴趣广泛、善于交往、勇于表现自己,旅游活动化教学中形式各异的方法如即兴脱口秀、导游模拟讲解、双方辩论等可以给学生提供找回信心、肯定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

课程构建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所以,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构建必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马上胜任岗位工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降低企业岗前培训成本。因此,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三大类:文化课程(如《旅游文学》)、旅游专业理论课程(如《旅游学概论》)、综合技能课程与实践课程(如《导游服务技能》、《饭店服务技能》)。但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多的单门课程几乎包括了这三大块,特别是综合技能与实践所占比重在很多课程中越来越大,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就是其中之一。

实施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 现在企业已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招聘人才的前提条件,旅游企业也不例外。拥有导游证书、酒店经理人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书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全国初级导游资格证书三门统考课程的必考科目之一,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书考试及就业的支撑课程。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囊括地理、历史、建筑、艺术、宗教、民俗等各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几乎所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都浓缩在这门课程中。知识琐碎庞杂、抽象,如果全部依靠教师课堂45分钟“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既枯燥又完全没有教学效果,难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最终会影响学生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活动化教学的设计思路

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每门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应该细化每章甚至每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章节“中国古典园林”为例,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要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特点及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知识。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江苏省,故本课程与《江苏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紧密联系,需要综合考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和掌握江苏园林特别是苏州和扬州园林的有关知识。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两节课90分钟) 仍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章节“中国古典园林”为例,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对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讲授,大概花20分钟时间,然后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由4组学生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对扬州个园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景色进行模拟讲解。

师生共同评价完成情况 两节课的后10分钟让学生对每组导游员的讲解和表现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表现(知识表达、动手能力、导游词的创新及表达)做归纳总结,教师应尽量做到多鼓励,发现学生不同的长处。

通过活动化教学,可将《导游基础知识》、《江苏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及《导游词的创作和讲解》等课程衔接起来,既可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又可让他们很好地掌握这些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养成综合职业能力。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过本课程活动化教学的设计思路,笔者构建了基本的教学模式。

团队合作活动 现代企业在招聘和用人时都会考虑到员工是否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所谓团队合作,是指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所经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自主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合作,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如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景色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将全班学生均等分为4组,通过抽签决定完成四季假山(春山、夏山、秋山、冬山)景色导游词的创作与讲解,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自行完成教师分派的任务(资料的收集整理、导游词的写作、PPT的制作和课堂模拟讲解),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既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又能体现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场模拟活动 导游服务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校内实训基地(导游模拟实训室)等教学资源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提前进入导游员的角色,进行现场模拟导游,使学生身临其境,慢慢地从紧张到不紧张,从害怕到不害怕,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能动活动与现实服务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旅游服务意识和审美情感,对本课程的知识和今后的服务工作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让一些学生扮演游客,制造一些小插曲和突发事件(例如,游客中暑晕倒,或在旅游过程中一名游客走失)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及临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旅游实践活动 在课堂模拟讲解以及在导游室接受实训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虽然有效,但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缺陷,缺陷在于学生实习前对旅游企业还相当陌生。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教师可以支持和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不计报酬地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如大型晚会迎宾活动、景点义务导游活动等,在寒暑期到旅游企业打工则是一项更深入的旅游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教师及所在系部还可以在教学期间与有关旅游部门或旅游企业联系,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景点或旅行社开展短时间的旅游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接触旅游服务企业,了解企业服务工作流程。通过一系列的旅游实践活动,可让学生真正了解岗位工作和行业规范,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辩论求知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适当地组织辩论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和反应能力。辩论求知活动先由教师针对性地设置一个辩论话题,将全班分成两组,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能力进行分工,在分组合作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工作后展开辩论。如对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章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就可以“我国传统民居的开发是否利于保护”为辩题展开辩论,一组学生代表正方观点(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另一组学生代表反方(开发不利于保护)。输赢不是最重要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辩论,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不仅自主深入地掌握章节知识,同时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因此,辩论不仅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

开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课程活动化教学的启示

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要力求找到课程内容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需要、特长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章节“中国四大宗教”为例,在讲授佛教建筑和文化知识前,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提前到学校附近的佛教寺庙(息心寺)进行参观,收集与佛教知识相关的资料。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采用看录像、看投影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佛教寺庙的建筑形式和里面的布局,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之前收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所看所感,进行讨论交流(如藏传佛教、大乘佛教及小乘佛教的区别),通过形式各异的活动方式(现场模拟、实地参观游览、成果展示活动、交流讨论、小组合作等),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的目的。

要注重情境体验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琐碎,知识庞杂,但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几乎覆盖了这门课程所有的知识点,如果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抽象,收效甚微。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使学生感兴趣、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感官体验,并通过自身获得的直接经验对课本知识进行领悟内化,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化教学要做到“一条主线,四个解放” 活动化教学应以“一条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的活动为主)为宗旨,教师还要让学生做到“四个解放”:(1)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多说。俗话说:“江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所以旅游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其综合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讨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每位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2)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多做。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具有现实意义,旅游专业教师更需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要让学生亲自去“做”、去“行”,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3)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学习空间不能局限于课堂,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采风,到社会实践中学习,通过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更能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笔者所在的系部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每年秋季学期都会安排学生到省内外旅游地采风见习。(4)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这四个解放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嘴、手和学习空间,才能最终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思维,才能培养有素质、有个性、有创新的中高级旅游人才。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活动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学主体的根本性转移,使学生由被动地学变为勤学、爱学和乐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也能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及其他能力(表达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等),为人才市场、旅游行业输送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潘红娟.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EB/OL].中国教师行动网,2007-03-27.

[2]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28.

篇4

二、韩国旅游管理学科的设置概况

在亚洲,韩国的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较好,地位较高,国际影响力也较大。在韩国的学科体系中,学科被分为大系列、中系列、小系列和专业。据韩国国家教育统计服务中心的统计显示,从所在中系列来看,旅游学与管理学、经济学、广告·宣传学、金融·会计·财务学、贸易·流通学、经商教养学并列,均为“管理ㆍ经济”下设的小系列。从整个学科体系来看,旅游学与教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计算机、建筑、医学、药学等是并列的,都是学科小系列。“旅游学”小系列下设124个专业,“经济学”小系列下设106个专业(1)。对比中韩两国的学科设置可以发现,韩国的“旅游学”实际上处于类似中国一级学科的地位。在韩国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大学中,庆熙大学、京畿大学、亚洲大学、培材大学设有旅游管理学科。其中,庆熙大学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设置了酒店管理系、会展管理系、旅游管理系等8个系,涉及到国内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学科。培材大学设置了全球旅游酒店管理系、休闲服务管理系、休闲运动系;旅游管理硕士、博士学位专业下设旅游与节事管理、酒店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并设置有休闲、服务与运动硕士、博士学位专业。

三、美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美国,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休闲与公园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是差异较大的4个学科。大学一般会分别设置不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相当于大陆的4个不同的研究生专业。

(1)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这些学科一般设置在商学院/管理学院或其他学院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系、会议与节事管理系等。前者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CornellUniversitySchoolofHotelAdministration),开设培养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酒店管理硕士学位课程(专业硕士学位MasterofManagementinHospitality),以及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酒店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inHotelAdministration)和酒店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课程(DoctorofPhilosophyinHotelAdministration)。后者如普度大学健康与人类科学学院(CollegeofHealth&HumanSciences),下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SchoolofHospitalityandTourismManagement),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提供酒店与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和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Ph.D.),均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两个领域。

(2)休闲与公园管理。与北美地区向来重视人类休闲、游憩、公园的研究有关,休闲与公园管理学科一般设置在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区发展学院等。例如,德州A&M大学的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CollegeofAgricultureandLifeSciences)下设游憩、公园与旅游科学系(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理学硕士课程(MasterofScience[M.S.],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分“硕士论文”和“非硕士论文”两种);博士研究生层面,设置哲学博士课程(Ph.D.,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

四、英法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欧洲,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生层面)发展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是英国和法国。

(1)英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在由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苏格兰资助委员会(theScottishFundingCouncil)、威尔士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Wales)和北爱尔兰就业与学习部(theDepartmentforEmploymentandLearning,NorthernIreland)联合开展的研究评估(The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中,商业与管理(BusinessandManagementStudies)学科门类(unitofassessment)下设13个一级学科,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公共部门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等1。一般而言,旅游、休闲、酒店、会展是4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开设相应的研究生专业。以英国旅游管理学科排名第一的SurreyUniversity为例。该大学在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开设航空管理、国际会展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开发、国际旅游营销、酒店战略管理和国际旅游管理等多个硕士学位课程(均为理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开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哲学博士Ph.D.;分酒店、旅游、会展等多个方向)。

(2)法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1)。2015年,法国的旅游类学士、硕士学位,分别单独命名为“旅游学学士”“旅游学硕士”,不再是经济或管理学科下设的学位。目前,法国正在设立“旅游学博士”。

五、澳大利亚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193-02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先后在8所高等学校开办了旅游高等教育。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建立起了公私结合,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但毕业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理论陈旧、实践能力不强、竞争力不高等问题。

西安欧亚学院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始于2002年,多年来形成了国家统招本、专科两个教学层次,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两个专业方向的教学体系。以上国内旅游专业毕业生的通病在欧亚学院也部分存在。西安欧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在国际化视野下,积极借鉴国外旅游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实现与国际接轨。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与内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美、日、欧洲的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表达着各自的见解。综合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一种具有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能够把国际意识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与国际高等教育机构合作,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进步的过程。

通过比较各家观点,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拥有以下方面: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师生交流国际化、教学方法国际化等。

2 国际旅游高等教育经验的启示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大都强调知识性、系统性,但是一般都忽视了旅游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设施简陋,教材落后,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行业实践能力差等问题。从世界范围内看,旅游教育从1893年瑞士洛桑旅馆学校建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欧洲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等成功的范式,它们对我国旅游教育的启示总结如下:

(1)店校合一,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国际高等旅游教育非常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普遍采用店校合一、教学一体的做法,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实践场所,在培养方案中会留出大量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同时还会布置大量需要进行思考和研究的作业,实现了理论―实践―研究的过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国际旅游高等教育均重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他们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研究旅游教育,企业也承担对学生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使用实习生,而是形成了一个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训结构。

(3)学科设置多样化。国际旅游高等教育学科设置较为多样,彼此间并无一种固定模式和统一安排,大体相同的只有几科,涉及旅游业相关的诸多方面,呈现多而全的局面。

(4)注重国际合作。国际旅游高等教育都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意识的人才,开设双语课程,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学生培养上都有着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如交换师生、国外游学深造、国外实习等。

(5)特色明显。国际旅游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结合本土文化,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形成自己各具特色的办学方式,从而形成了各自的模式。

(6)行业协会的作用突出。几种模式中行业协会的作用都很突出,尤其是美国饭店业协会和瑞士饭店协会,他们下设院校,编写教材,致力于培训与资格认证,对于其国旅游教育的推动功不可没,

3 西安欧亚学院旅游教育面临的困境

西安欧亚学院近年来实施“442”战略,致力于实现“中国最受尊重私立大学”的愿景,提出“国际化、应用型、高质量”的指导思想。旅游管理专业曾是学校中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探索的先行者,但是近年来却遇到了多重困境。

(1)学科地位低,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在一些职业学院和独立学院中,旅游管理专业往往因其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社会需求量大,成为其重点专业。西安欧亚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的应用型大学,但旅游管理专业长期从属于外语或工商管理学科之下,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在发展中往往处处为其他专业让步。

(2)学院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缺乏支持与动力。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对学科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专业发展长期缺乏支持,很多工作成绩也没有得到学校各方认可,在政策、资金、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实训教学、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缺乏助推。

(3)发展理念与国际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于长期以来在众多专业的夹缝中自主拼搏式的发展,缺乏与外界院校的交流,信息比较闭塞,眼界也不够宽阔,更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发展理念落后,在其他专业都相继展开国际合作办学、师生交换、出国游学的时候,旅游管理专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还未起步。

(4)生源数量逐渐萎缩、生源素质逐渐下降。遭遇全国性生源下降,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专科的招生规模逐年下降,由高峰时每届近300人,滑落至如今的一届150人左右;本科的招生规模也徘徊在100人左右。生源数量下降已经直接危及了专业的生存问题。而生源素质的逐年下滑也已经影响到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专业的发展,并大大影响了国际化和校企合作的开展。

(5)师资队伍不能与国际化要求匹配。现有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形成梯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整体上也比较弱。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缺乏带头人和专业培训,教师知识陈旧、老化,与旅游业实践脱节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科研,与国际化要求差距较大。

(6)教学改革几经波折,国际化经验借鉴徘徊不前。由于发展理念不清晰,发展定位与目标不明确,从属其他学科,导致借鉴国际旅游教育经验的改革不能很好的延续,很多走在各专业之前的改革未能深入,还有一些被迫中断,多年来在做与不做、改与不改的争论中徘徊。

4 西安欧亚学院旅游教育的发展策略

(1)明确学科地位和发展目标,争取学院政策与投入的倾斜。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二次创业”的头等大事就是首先要明确学科地位,不能从属于某一学科之下,要有自己的话语权。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院,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专业平行,对于专业发展较以前是有利的。其次是要明确专业的发展目标,我们提出建设“西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的目标,定位准确,有一定高度,又符合实际。再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代言人去争取学院的政策倾斜和投入,两个方面如果到位,专业成为重点建设单位,发展是水到渠成的。

(2)学习国际理念,拥有国际化视野。针对目前领导和教师对国际旅游教育不甚了解的现状,应该由领导带队前往国内旅游教育国际化做的较好的院校和国际知名旅游院校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经验,利用私立大学体制灵活的优势,快速反应,适度超前,实现跨越式发展。

(3)稳定校企合作,开展国际合作。虽然在本地高校中开展校企合作尚属先行者,但是由于诸多人为原因与企业的关系并不稳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稳定的与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形式要多样,要深度,不能只停留在实习与就业的层面上,要让企业成为教育机构的一分子。同时要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院校的合作,在课程对接、师生进修、师资引进等方面迈出步伐。

(4)新增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提升生源数量和质量。抓住教育部修改专业目录的机会,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积极申报新增专业,如将原来的酒店管理方向申报为酒店管理专业,新申报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管理、空乘服务、游轮服务等专业或方向。并与校企合作、订单教学、学费减免、有条件特招结合起来,提升生源数量和质量,为专业的生存和国际化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使学生能够符合国际化的要求。

(5)依托行业协会,开展深度合作。依托中国旅游协会、陕西旅游协会、陕西饭店协会、西安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等与专业相关的协会,搭建与行业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在职业培训、资格认证、校企合作、行业竞赛、编写教材、引进师资、实习实训、教师挂职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专业发展助力。

(6)加强师资国际化素质培训,引进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发展中师资的国际化尤为重要,要从理念、职业化、跨文化交际能力、业务实操能力、国际化教学法、学术水平等方面着力打造教师队伍,对于不能与国际化战略和发展目标匹配的教师要加强培训或淘汰。还可通过客座、访问、招聘、从国际化企业引入等形式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文慧,马勇.澳门旅游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杨卫武.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3]梁明珠.国际化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探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5),99.

篇6

2017年香港旅游竞争力在世界排名第11位,在亚洲的排名仅次于日本①。香港旅游业的发达与香港旅游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香港旅游教育经验和模式进行研究(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大陆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国内关于香港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宋海岩等(2015)以香港理工大学的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为典范,分析了香港旅游教育院校在教学、实践的各方面的创新之处[1]6-9;黄松山等(2016)对包括香港在内的多个境外高校旅游管理学科设置做出介绍和分析[2];何立萍(2011)对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WIE教育模式的内涵、方式深入分析[3]。本文将具体介绍香港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时对大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香港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课程设置

香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发达,学科发展时间早,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体系也较为完善②。1.发展历程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机构管理及餐饮研究系,创建于1979年,其创立可以称之为香港地区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鼻祖”。1992年更名为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系③。香港理工大学的教育理念独树一帜,树立了亚洲旅游院校的标杆,验证了学院的座右铭“开创酒店及旅游新纪元”[1]6-9。2011年,成功开办的唯港荟,秉持了香港理工大学的信念“凝聚智慧、实践创意”,构建了一个开放和独立的学习平台。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成立④。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与香港理工大学基本保持一致,相异之处在于香港中文大学致力于培养“旅游+金融”复合型人才。2001年,学校创立专属教研酒店,香港沙田凯悦酒店和郑裕彤楼[4]。郑裕彤楼作为实地教学研究处,负责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研究所等教研。郑裕彤楼除了有齐全的设施,还有由学生具体负责营运的实践餐厅、配备有标准化的现代厨房、专为学生学习品鉴酒品而设置的实验室、凯悦培训中心等。香港地区旅游管理的教育层次一般被分为两阶段。初级阶段是为中学毕业生设立的职业院校,如香港教育学院;高级阶段为高水平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如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初级阶段主要培育的是酒店及旅游行业基础从业人员。高级阶段的教育注重培育精英管理人才和具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学者。香港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以较均衡的素质所著称,广布行业各个部门;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以出色的酒店行业管理技能而被认可,较多的从事于酒店行业的管理工作。就研究生培养类别来看,研究生层次教育分应用型硕士和哲学硕士两种。除全日制和在职制研究生,还设有一年制和两年制的研读期。全日制的教学主要为大学毕业生所设,学制通常为一年;两年制课程适合有工作经验的从业者。由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性质,学校在招生时就十分看重申请者的工作实践经历,因此申请者工作要求年限为最少一年。就招生层面来看,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均形成了国际化招生体系,很多的生源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才。2.课程设置①香港中文大学的酒店与旅游学院的课程设置。首先将课程确认为必修或选修,再依据课程所对应的教学特点和行业需求细致划分研究方向。例如,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开设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和节事会展管理三个方向,并且在不同培育方向下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课程中实习是一门专门课程,根据学生以后的就业需要而设置,只有通过实习的学生才能拿到相对应的学分;学院内部研讨会将会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呈现,根据学生的个人职业目标所开展;强调管理类学科的实践,减少基础理论的学习时间,因此专业硕士的核心必修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应用型课程。②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学院课程设置。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应用型硕士从类别上划分为两大类,酒店管理类和旅游管理类[5]。各专业对应的培养目标和特点都有差异,包括不同专业的入学条件要求、学制长短、就业培训等。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型硕士课程在设置上侧重为酒店及旅游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层人才,这与学术型硕士希望培育具有科研水平的理论型人才是互补的;在课程设置特点上,专业型硕士的主要课程都是通过对行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行业人才需求所定;在学分制上,专业型硕士实行弹性修学方式,即学生自主决定在三年弹性时间内修满学分毕业[6];在毕业方式上,专业硕士可根据自身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在几种毕业模式中做出自主选择,例如修读各种课程、完成一份毕业设计或调研报告等不固定的形式,这与学术型硕士完成毕业论文的单一方式相对比显得更加灵活,效率更高。香港理工大学开设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国际葡萄酒管理、环球酒店业管理四个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并对专业设置过程安排了严谨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这种机制还运用在监控开设的课程当中,学院能在各个环节都严格把控[7]。学院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使其他院系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应用都受到这种制度影响,沿袭了制度创新的形式。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学专业以专业独特的战略视角与行业实际情况的结合,各个学科之间的优势科目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用系统、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院课程设置的另一大特色是与一流的三大酒店一起创办了环球酒店业管理学的硕士课程,由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及美国休斯顿大学康拉德希尔顿酒店及餐饮管理学院互相合作[8]。这项世界首创的课程项目是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表现,真正做到“立足本土,纵横世界”[9]。基于香港发挥着国际葡萄酒商贸枢纽的作用,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加大了开拓葡萄酒市场的需求等原因,学院还开办了亚洲独一无二的国际葡萄酒管理学的硕士学位课程。实习课程的特点是实习过程分时间段进行。在实习过程的第一阶段,学生们在基本的日常事务中学习酒店管理与营运的知识;在第二阶段则是转入管理阶层实习,在此过程让每位同学都能由一位唯港荟经理负责。唯港荟为学院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唯港荟被称为“明日客房”的酒店概念客房,是由学院特意准备的酒店管理新型研究项目。学院可以通过“明日客房”深度挖掘酒店管理领域新概念的实际作用,推动整个酒店行业未来的转型和发展[10]。在香港理工大学,专门的就业辅导课程并不再是辅助普及就业知识,而是作为学生个人职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就业工作坊”,这样的一种方式已经推广到了各个专业,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制存在。

二、香港旅游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

香港旅游研究生教育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到世界一流水平,为香港酒店和旅游业培养了许多高质量的人才,推动了行业多个方面的发展,其中的许多经验是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借鉴的。1.课程设置的理论化与实务化合理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间接的推动了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外界之间的协作,师生合作双方通过各类学术刊物或者研讨会议传播成果,而学院与行业内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了强大的行业教师资源和对行业洞悉的能力,专业课程能够保持与行业热点的联系,同时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顶尖的单位实习。2.课程注重教学的国际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大,与世界接轨的定位,直接的表现在教学模式上。香港理工大学以教研酒店唯港荟为核心,香港中文大学以郑裕彤楼为实践教学核心,二者都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准。3.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为了将实践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的环节当中去,香港理工大学将教学科目重新修订一番,科目都能在实践培训中得到恰当的运用。学院安排的实习项目在酒店中进行,学生在不同的部门接受到锻炼。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进入学院创办的“菁英管理项目”。4.旅游教育专业质量的认证化2003年国际旅游业教育者协会颁发给香港理工大学“最佳教育学府大奖”;同时学院成为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知识网络的成员单位[11]。香港中文大学在2005年8月根据《酒店及旅游研究学刊》的统计,当时学院在方面全球排名第四,亚洲排名第一,而2009年11月时学院全球的排名已经上升到了第二位[12]。5.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化教师队伍为学院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动力,学校的教师队伍被称之为“梦之队”,清楚的说明研究生导师必须拥有过硬的学科素养、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等。6.学校标杆的高水准化两所大学均将自己的发展标杆确立为世界的顶级酒店和旅游管理院校,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标杆院校就包括康奈尔大学、萨里大学等在旅游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院校。通过与标杆的对比,学院能够在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基础上学习标杆做法。

三、对内地提升研究生旅游教育的启示

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1.培养目标要清晰、可行、实际香港院校对于硕士的培养定位精确,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中以实际操作为主,辅助以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课程报告或毕业论文的选题开始就与行业实践紧密联系,并在以后的调查、撰写等过程中保持关联性。学术型硕士重学术理论培养,因此课程设置的转变也会较大。相较而言,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准确,许多的学校仍在科研与应用的界限中摇摆不定,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生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2.扩宽国际视野,加快学科的国际化程度香港理工和香港中文的生源国际化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渠道,而课程设置方面借鉴国际一流旅游院校的经验,能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习前沿知识,保证持续创新。内地高校应关注教学体制的改革,根据旅游学科的最新动态修改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际,使课程体现创新性和国际化的特点。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教师结构上看,学校一直在努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例如聘请一些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担任高级职务的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行业导师,既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师资结构,也可以促使行业导师在课程教学、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香港理工大学还专设了企业发展机构,能够帮助将知识和技术快速转移到应用层面上。4.多元化的实地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的环境研究生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环境,当前专业型硕士的发展对多元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企业”培养模式看似正确,但长期以来固化了教学方法,毫无新意,与之对应的措施则是提高新型课程设置标准,这种标准是实务性与应用型的高度结合。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竞争优势提升路径及效应研究(GD17XGL46);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基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两岸四地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以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为例(2016JGXM_MS_33)资助。

参考文献:

[1]宋海岩,杨惠君.开辟酒店及旅游教育新里程———以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15(09):6-9.

[2]黄松山,陈钢华.境外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J].旅游学刊,2016(10):19-21.

[3]何立萍.香港理工大学旅游高等教育的WIE模式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52-55.

[4]胡志毅,罗仕伟.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旅游论坛,2012(04):113-116.

[5]苗莉,蔡利平.美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生教育概述及其对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几点启示[J].旅游科学,2009(23):67-72.

[6]尹晓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7]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8]刘爱利,张一凡,姚长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规律探讨———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42-46.

[9]李红英.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J].煤炭高等教育,2006(02):76-77.

篇7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2、旅游管理专业简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与国内、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具有经济、管理、行政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培养本科层次的,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并适应其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在于“应用性”的体现,以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构建满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等内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建立对满足中国社会发展,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掌握应用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正是在这种社会发展的需求下,琼州学院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为出发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服务于海南乃至我国的经济建设。

二、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化思路

(一)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指南,集中体现专业的特色。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应根据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他兄弟院校的办学思路,明确自身的办学优势,最终确定自身的专业定位。琼州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专科升为本科的国立省属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地方综合性院校,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还必须大胆创新。琼州学院作为一所新兴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它要培养的是能够为三亚甚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琼州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思想。

三亚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拥有的漫长海岸线和热带旅游资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排头兵。同时,三亚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做法将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向服务型社会转型,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国际旅游岛”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在2020年把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因此,旅游产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琼州学院是祖国最南端的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院校,应依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将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着力打造成以国际旅游为主的教育平台,全方面服务于三亚热带旅游建设,突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所需能力水平的知识结构系统,反映专业内涵。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执行专业定位的重要保证。教学体系构建主要从教学队伍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阐述。

转贴于

1.教学队伍

优秀的教学队伍是培养出色的专业人才的重要条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专业实践性较强,需要既懂理论又能联系实践的复合型的教师,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师资建设主要重视理论,大部分老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为了适应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琼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以下途径加以解决:首先,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外聘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注意应用型本科教师团队的特点。适当引进旅游管理、外语及管理类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在此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其次,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最有效的方法是有计划地派出教师进修培训,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者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更新业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融教师与技师为一体的“72师型”素质的目的。2010年10月份,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8位教师参加了“旅行社经营管理师”和“酒店经营管理师”的培训,并取得了相对应的培训证书,这是落实“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步。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集中反映社会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的需求。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产业,需要文化素养高,知识面广,外语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别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其中,理论教学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文化素质选修课组成。实践教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课内实训:旅游管理专业所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例如“饭店经营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礼仪”等均安排实训课程比例占课程总计划学时的33%。(2)课外实训: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琼州学院始终坚持把学生的旅游专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另一方面,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2010年下半年,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举办了“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参与能力,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艺能力。(3)毕业实习:学院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学阶段最后一个学年。学生到旅游行业的一线去进行实习,实习单位主要是三亚市或者临近市县五星级以上的酒店或信誉良好的旅行社,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旅游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这也利于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自然对接。

(三)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篇9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最初来源于加拿大职业教育,目前在北美及英语系国家实施并取得较好成果[1]。OBE理念在中文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产出导向”或“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其强调以教学成果为核心,采取递进式教学的教育理念[2]。我国高等学校教育部门正在大规模开展的专业认证,其认证标准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改进!而“产出导向”则聚焦于“学习成果”,实现“学习成果”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中首先需要回答:课程体系如何支撑学习成果?课程教学如何实现学习成果?本文力图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引入OBE理念,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成果及其与课程体系的支撑矩阵:

一、明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成果要求--细化学生的能力特征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也有学习成果要求,但往往比较笼统,或者比较难以观测和评价。而依据OBE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成果的要求,应当将学习成果细化为可观测、可评价的指标点:教师上课可观察、可教学,教学效果可检测、可考核、可评价;学生在作业、试卷、论文、报告中可表达。如,本人建议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成果可表述为以下八点:

学习成果1:通识与专业知识:掌握通识类、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本专业领域内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学习成果2:实务与技能:掌握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实务操作与应用能力,具备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与水平。学习成果3:现代科技应用:具有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掌握现代服务业设计与研究方法,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具有独立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习成果4:研究与创新: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具有创新思维,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学习成果5:地方特色与国际化:具有本专业的民族特色、桂林地方特色。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合作能力。学习成果6:协作与沟通: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能力,具备协调旅游事务工作的能力,能够使用书面语言与口头表达方式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就本专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学习成果7:职业素养:执善向上,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学习成果8: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以上八个学习成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分解为可观测和评价的指标点,例如,以上学习成果2可以细化为三点:指标点2-1:熟悉旅游管理实务的内涵和方法,能综合运用旅游管理的知识开展实践活动;指标点2-2:能够针对旅游管理实务中的案例,基于分析和研究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指标点2-3:受到实务操作的技能实训训练,具有旅游实际工作岗位操作的技能和经历。

其他各个学习成果,也应当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细化分解,达到可观测评价的目的。

二、建立支撑学习成果的课程体系――形成支撑矩阵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较新,且属于应用型专业,专业管理人员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一门课程是否应该设置?这几门课程构成的体系是否合理?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专业教师也经常迷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学目的为什么是这个?应该教什么?如何教?怎么评价教学效果?(其他专业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问题)

本文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明确清晰的课程体系--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一旦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支撑矩阵,由专业责任教授(或者专业学术委员会)负责判断课程是否设置与课程体系合理性问题,则不再会出现因人设课、盲目模仿其他院校设置课程等现象,任课教师也能够根据这一矩阵围绕本课程应该达成的学习成果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其教学效果也大为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上表,由专业责任教授(或者专业学术委员会)来分析前述的问题:这三门课程是否应该设置?这三门课程构成的旅行社方向课程体系是否合理?依据支撑矩阵显示:三门课程均至少有四个学习成果为高支撑强度,应当设置;但《导游实务》与《出境领队实务》支撑学习成果有所重复,可以考虑合并开设。

至于具体任课教师的前述疑问,则应当结合具体课程所覆盖学习成果的细分指标点逐项分析解决。如《导游实务》课程覆盖学习成果2实务与技能为高,其对指标点2-1、2-2、2-3均覆盖,则任课教师应围绕实现这三个指标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实现相关学习成果并可评价。

参考文献:

[1]卢竹.基于OBE模式的《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篇10

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中愈来愈成为经济提升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头和支柱。特别是旅游业在整个产业经济发展链条中所产生的带动作用和影响,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同旅游在经济中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却存在较大短板。旅游人才队伍在实践性、操作性和适应性方面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的旅游理论基础同时掌握高超的旅游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围绕社会需求、旅游人才特征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来探索出一条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创新培养路径尤为紧要。

 

一、旅游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

 

旅游管理人才作为重要应用类人才,在多方面有着严苛的要求,从其培养的基础目标来看,旅游管理人才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业务基础和高超的文化素养。面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素质教育学习和基础知识的巩固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要求。而在业务实践方面,旅游管理人才自身的交流谈吐、仪容仪表、知识展示、才艺展示、灵活变通成为进入工作岗位前的基本能力素质。设定旅游管理人员的综合基础素质的基础要求,开展旅游管理人才综合基本素质的专项训练,才能切实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

 

旅游管理是伴随经济管理科学发展而兴起,同工商管理并列于管理学科之下,面对国内外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有着广阔的空间和深厚的发展潜力。许多学校也应社会需求广泛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学科的角度考察可将旅游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应用性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隶属于第三产业。其服务内容有着明确又灵活的特点,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正确处理市场与客户的关系。市场的需求总是进行变化和调整,旅游管理人才的应用性表现为其务实,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满足客户要求,提供满意的服务。

 

(二)综合性

 

旅游服务作为一项服务其依据客观载体来开展运行,主要依赖旅游管理人员来提供服务,所以旅游管理人员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关注游客的感受和反应,唯有以游客为中心及时提供多方面、综合才能推动旅游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能充分发挥。

 

(三)适应性

 

旅游服务的特点受制于市场和客户,受多重因素影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能够驾驭这种不确定性,迅速适应形势的变迁。尤其是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受影响的因素更多,这就需要旅游管理人才能够认真研究把握市场变化,准确判断市场趋势走向,较快融入市场和客户的发展变化中。

 

(四)国际性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国际旅游线路日益蓬勃兴起。但受各地区文化、风俗的差异影响,国际旅游管理同样面临诸多问题,突发性、偶然性事情发生概率日益上升。作为旅游管理人才必须预先把握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做好应急、应对预案。不断增强对国际市场和国际旅游资源的运用把握能力。

 

三、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结构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培养中,师资安排与协调组合上存在薄弱环节。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专业设置历史短,诸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后期转变,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设置和评估。教学队伍临时组建,缺乏正规和系统的训练。这就造成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本身缺乏专业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配置来看,诸多老师是从相关专业和类似专业转入,配置的教师缺乏长期的系统的专业的培训,旅游管理教师和旅游资深人士互相混淆,有的学校甚至聘请一些热爱旅游、经验丰富的工作者从事旅游管理培训,这类安排在一定方面是有所必要,但整体上的比例要有所控制。引进旅游工作者虽然可以增强学生旅游实务的掌握,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影响旅游管理服务理论的研究深化,对于形成系统全面专业化的旅游管理服务,培养不断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有所局限,对长期全面专业化的旅游人才培养制造了隐患。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本身重视不足。课程设置上与大纲和框架的安排上存在脱节现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工作是该专业掌握的基本内容。但部分院校急功近利根据需求将其他和管理及有关的边缘学科盲目转化为旅游管理的专业学科,符合大纲要求的课程缺乏专业老师来开设,许多课程是因老师来设而非按大纲而设。课程设置的改造现象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专业性。这种改造专业课程设置的现象忽略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肆无忌惮的开设了文史哲等间接相关的课程,而核心的专业课程如旅游经济、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管理等课程往往有所欠缺,造成了旅游管理课程的良莠不齐,人才培养教育出现较大问题。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对于旅游管理服务人才培养而言,其至关重要的就是其实践应用性。这既是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对于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言,重点和主要环节就是落实在应用层面。既要充分开展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不断将学习的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来提升完善旅游服务,深化对旅游服务的理解和掌握。当前高校中普遍采用了灌输性的教学方式,考试考核也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在许多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变通、分析、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的训练。这就造成了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出现了掌握基础知识但面对具体实际问题却无法顺利运用知识的缺陷。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学培养和实践训练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四、旅游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路径

 

(一)推动教学师资结构和教育方式方法变革

 

师资结构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基础,培养卓越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依赖优秀的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强化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的配置,尤其是加强对专业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的引进,从旅游管理人才的长期发展来开展课程设置,有效结合该专业教育教学大纲,注意均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旅游管理资深实践人士的比例,以专业化、应用化、系统化的旅游管理教师为主体,结合旅游管理资深实践人士的业务实践操作训练,全面的提升旅游管理教学师资结构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师资结构不断强化的同时,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要积极进行变革调整,努力变革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中教学僵化、呆板的局限,通过引入实践体验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接受效果,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适当掌握旅游管理服务实践。既避免了课程吸引力下降,学生的抵触。同时也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从事具体实践活动提供了渠道平台,成为进入工作岗位的前瞻学习。

 

(二)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规范化设置

 

旅游管理的课程设置,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大纲,面对学生短板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围绕服务行业的实践特色和应用特点来进行教育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必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教育为旅游管理人才专业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提供基础训练,提高学生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面对旅游管理实务工作的本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尤其注重实践环节的强化,突出实践训练的比例,在深化旅游理论知识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与实践相衔接关联的课程,注入人文特色、时代特色的教学因素。例如在新型人文环境下开展旅游心理的研究,在新经济条件下开展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增加相关联的学科如休闲学、运动体育等领域的相关课程。通过多元相关课程的开设不断拓宽学生知识掌握面。在课程的目标定位方面既要注意尊重高等教育普遍的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要注重学科发展的个性特色,根据社会的需求和长远发展来考量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训练学生操作技能过程中有意识的将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资格的获取联系起来,把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和旅游公司运作等环节渗透进旅游管理学习实践中,不断形成学习、实践、岗位责任承担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推动旅游管理实践的创新平台建设

 

旅游管理的实践环节离不开卓越的平台支持,作为一项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必须高度重视其实践环节的教育培养,不断开创支持旅游管理实践的平台和渠道。同传统的课堂教育所不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积极推动开放办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习、技能培养和实务练习的一体化结合。必须通过鼓励院校和企业间的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机制,突破传统的分离式教育培养,探索校企联合的用人、育人、交流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在学生培养训练中同企业间展开系统全面的合作,即为企业发展培育后备军,又为学校育人磨练了真人才。在企业中通过分期、分批的方式开展实践探索,组织企业优秀职工担任学生的实践教师,开展学徒制的培养,在实践中融合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际操作,以理论-实践-岗位的模式,逐步的开展锻炼,将实践环节渗透在每个学期和学年,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逐步成长,将教学内容与企业运营相互结合,最终锻造出一批符合企业岗位和要求的旅游管理人才。

 

面对当前国内旅游管理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管理在经济运营过程中发挥的支撑带动作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形势和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实现转型跨越,既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娴熟把握旅游管理服务技能,实现旅游管理

 

篇11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篇12

关键词:

知识经济;高效旅游管理教育;核心理念;教学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高校的旅游专业的教学也应进行相当的改变,现代的旅游也对于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养的要求,他们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并且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也有着大量的缺口,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状况,必须针对现有的高效旅游管理进行理念上的转变和教学上的改革。

一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核心理念专

业的素质教育是为了迎合社会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有效的旅游管理教育理念,能推动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发展和提高,从而更好的服务我国日益蓬勃的旅游业,同时提高我国的旅游人口素质。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业人才,并且根据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充分的迎合市场环境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核心理念需要的是实际的教学改革的配合,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应根据市场环境针对性提出战略核理念,并以此理念为基础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把理念和实际相结合,以达到最终的理念目标。在目前的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中,存在这诸多的教育、教学的问题,学生专业性知识储备不足,实践检验少,自主性差,素质偏低等等的状况。要想使学生和能有更全面的发展,并且能被旅游行业所接受,就必须进行根本上的教学创新和改革,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符合型人才,来面对如今的旅游行业和国际化的旅游市场,充分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素质培养

这里的素质既包括了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以及道德素质。其中的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发展的关键,道德素质是根本,身体素质是所有的保障,拥有这些全部素质的才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修养不断学习的时代,即使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要保持一颗能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心,每天都会面临新的挑战,高素质的人才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校旅游管理的教育核心理念应是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重任,应对素质人才的培养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创造出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环境以及方法,以满足旅游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能力培养

这里的能力包括了判断能力、应变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接受能力、表达能力、传播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这些都高素质旅游业从业者所必须的,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并且能从容的面对各种各样的游客,在陌生的区域有能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这些都需要高校也针对学生的教学中让学生们有足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能力是不断累计的过程,因此近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对于学生们来说相当的重要,并且要充分的利用和学习好每一次的实践机会。

(三)知识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当然强调的是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但包含了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为适应国际化的旅游市场,对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广泛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宽广的知识面能带来更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应对各种实际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也能更好的被行业和社会所接受,并且能让学生们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能发挥所长.

二高校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创新教材

随着旅游业的越来越国际化和旅游也的日益发展,对旅游管理来说困难也随之变大,而传统的旅游管理教材已经很难应对现代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创新和改变旅游管理教材是迫在眉睫,创新的教材应充分的迎合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旅游市场,保证和国际旅游业的接轨性,避免严重脱节的现象,给学生造成就业压力和与市场脱轨的现象。所以创新的教材投入是加速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

(二)改变教学观念

根据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进行教学观念的改变,依据旅游管理的教育核心理念,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观念的改变,充分的迎合知识经济时展,市场风云莫测,因此需要针对性的改变教学观念,来培养社会适应性强的旅游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结合大的市场环境,来对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以求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改革教学质量管理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借鉴工业质量管理发展而来的质量管理理论。为了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就必须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教学质量为核心,落实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因此实行学分制制度,不但能够使通过考试成绩衡量人才的情况得到改变,还能够将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结合为综合素质质量观。学分制改革的初步思路如下:(1)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制为四年,可以实行三至六年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一年或者延迟两年毕业。(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修满180学分。(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修满必修课学分和总学分(见表1),达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并且德、体均合格后,准许毕业并且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表1旅游管理专业学分课时表课程类型课时数%学分数%大学通修课程1030325832.4学科平台课程568183117.3专业必修课程1064336133.5自主发展课程540173016.8合计3202100180100

(四)改变狭隘的教育观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教育过多地强调专业,使得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致,在多次调整之后,已经由最多时的1039种专业降到249种,但是依然远远超出俄罗斯(80多种)和日本(70多种),若我国高校旅游专业依然深陷于以往“三层楼”(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的教学结构,专业能够用到什么学校就讲授什么,那么学生的所能得到的知识就越来越少,只能够对于对口就业起到帮助,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革新就必须从淡化专业、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入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必修课的学习以外,其余时间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取模块组合,增强选修课的比例。在教学安排上,需要对通识教育进行加强。

(五)转变封闭的教学观

基于当今社会对开放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和旅游管理教育的国际化趋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对外的合作与交流,例如:(1)积极邀请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者和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积极与旅游企业结合,构建综合人才培养体系;聘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到担任讲师,运用各项资源带领学生进行旅游实践。(2)构建国家化的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具备适应环境变化、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储备和应急能力。(3)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课程安排,各高校应该增设国际旅游教育、酒店管理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介绍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加入到课程设计中。

(六)构建共同平台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管理系的旅游管理和地理教育两个专业应该设置共同的平台课程,第一是学校的文理科大平台课,第二是旅游管理系的小平台课,课程考核按照学分制来进行,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完成基础课程学习之后,三四年级可以自行选择专业,如此一来,学生进系时可能选择的是管理方向,但是在毕业时可能拿到的地理学学位;进系时是地理生,但是毕业时可能拿到的是管理学位。由此构建一个“宽基础、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三年级时设置主干课、专修课,学生能够在全系选课,使得地理和旅游不同专业的平台课在一二年级修完,如此一来能够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课程的必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教学改革,都应是围绕着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知识经济时代来进行的,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具有更有的社会适应性和更强的专业能力,来更好的服务旅游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因此学校在针对教学改革时需要充分的研究市场环境,制定正确的教育核心理念,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