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文

时间:2023-09-25 10:38: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

篇1

一、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求知本来是一项费神的脑力劳动,所以有“苦读”之说。有人靠外力的督促,有人靠理性的内驱力,使这项劳动持续下去。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开启了感情的闸门,让枯涩的思想、学理化为清凉的甘泉,汩汩流入学生的心田,那么求知的沉重与艰苦感即可消解,变为轻松愉快的享受,变“苦学”为“乐学”。如在讲《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这一课时,我提出了两个问题:“进入教室,你怎样找到你的座位的呢?到电影院看电影,你又怎样找到你的座位的?”我通过简单的两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自我生成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水到渠成。这里教师良好的审美情趣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考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不仅仅是文本课程,同时也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此时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师生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是照本宣科,还是努力发掘?是以“零度风格”共作冷处理,还是以自己的思考与激情,给听者以鲜活的感受并推动听众一起去思考、去激动?诗人苏聪常常“把自己的探索、思考、疑虑袒露在读者面前,请他们同自己一起共思考、共欢乐或共悲伤,相互信任与相互理解便由此产生”。教师对知识的传达,也应如此。

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激情,其实就是教师审美情趣自然流泻的主渠道。教学激情犹如火种,缺少了它,就无法燃起课堂上浓密绚烂的求知渴望、思考状态、盎然兴味的光焰。教学激情绝不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相反,教学激情有赖于教师整个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员参与,缺一则无法完成。

如在讲“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时,老师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如果小明不慎把一个圆形玻璃镜子掉在地上,打成几块碎片,你能把碎片重新拼成新的圆形镜子吗?”“你认为什么方法最好?你能用学过的教学知识解释这个问题吗?”……课例中,老师用成语“破镜重圆”引发学生帮助小明补全破碎镜子,这就是把课程内容在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呈现出来。老师的问:“你用什么方法把它粘起来?”引发了学生探究粘镜子的知识,即已知圆心和圆的半径确定一个圆,就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确定一个圆的知识。此时老师的审美情趣所酿造的课堂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并且有正确导向和增进学习兴趣的功效,给学生一种愉悦之感。但这种愉悦应来自教师所传达的知识信息之真与新,应来自教师所运用的那种严谨或幽默的智慧语言,应来自教师激情的火种所点起的情感燃烧,应来自学生因之而茅塞顿开的两种突然领悟。总之,伴随愉悦的是充实感――学识的充实,人格的充实。

课堂上的愉悦是一种深层的心灵反应,它的外化状态更多的应是神情上的默契与会意,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心灵的敏感”,那种“对教育者的语言细微色彩、目光、手势、微笑、思索和缄默的微妙感受”,它是人与人之间,在高层次上,借助认识相通、情感共鸣作为媒介而形成的和谐与超越的境界。所以说教师的审美情趣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决定教学的向度、深度与广度。

三、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化非审美因素为审美因素,加强教学效果

教学行为是一种有着严格规范的科学,各科教材也都是遵循认识规律,主要从认识的角度考虑编定(包括音乐、美术、语文中的文学部分),绝大部分教材均非审美因素构成,充满灰色的理性。这当然同正处于青春激情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有距离。缩短以至消除这个距离,只能寄望于教师的审美情趣。而优秀教师总能借助审美情趣,将教材与课堂的灰色气氛转化为明丽欢快的色彩。

篇2

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就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审美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既肩负着各种专业知识传授的责任,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更神圣的职责是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因此,教师应树立“教育是一门艺术”的理念,努力把一般教育创造性地提升到美的高度,以美的教育来塑造人,这样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 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便是渗透美育的必要条件. 因此,审美素养便成了教师必备的素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教师的审美素养有哪些呢?

1. 内在审美素养

内在审美素养是指内化于教师自身的心理——文化结构中不可见的、有着一定发展水平和稳定程度的审美素质. 其主要包括教师丰富的美学和美育理论知识、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健康的人格魅力三个层次.

2. 审美技能素养

审美技能素养是指流露于教师外部生活层面、具有一定技能的审美表现素质. 其主要包括教师形象美的设计技能和教学美的展现.

教师形象美的设计包括仪表美、教态美和生活审美化三个方面.

仪表美方面. 一方面,教师应当重视穿着服饰,本着整洁、稳重、美观、大方的原则进行修饰,不要穿着邋遢或怪异的服装走进课堂. 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面貌. 事实证明,健康、幽默、活泼的教师总是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畅通无阻,而那些忧郁的教师则难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教态美方面. 教师的教态美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成熟教师的教态总是端庄、自然、大方、严肃的. 教态美一般通过教师的行为举止和神情两方面表现出来. 审美素养水平高的教师只要一走进教室,其举手投足之间都会使学生产生好感,给学生一种审美的愉悦. 神情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乐观向上、生机勃勃的教师总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死气沉沉、冷漠无情,动辄训斥、辱骂,甚至体罚学生的教师,不仅会破坏自己在学生心中的美好形象,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美的展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讲授表现出来的审美因素. 其主要包括课程审美化技能、语言审美化技能以及艺术表现与批评技能.

课程审美化技能是教师以符合美的形式、比例来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能力.

语言审美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将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并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特殊能力.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即做到教学语言科学、准确、简练、易懂,能给学生以明;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艺术,即融情入理,富有生动的形象性和情绪的感染力,语速快慢有序、轻重得法,有韵律的、运动的美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进入自由的审美境界,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1. 什么是美

辩证法认为:美和真、善是统一的,和假、丑、恶是相对的. 初中数学是科学美的范畴,初中数学中有着丰富的感性内容和审美意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例如,直线刚正,曲线柔媚,三角形富于变化之美,四边形富于对称之美,方形稳重,圆形流转;数学布局的合理性,结构的严谨性,关系的和谐性和形式的简洁性. 其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解题思路的逻辑美、问题中的思想美,以及学生的团结、互助,吃苦、能干,坚强、勇敢,学习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等都是美.

2. 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引言中,要求学生观察城市一角的照片,明白照片中的同一建筑物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生活空间的图形是丰富多彩的,并用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蕴涵的意境美来升华学生对这章课题的理解,使学生对这章内容的学习充满美好憧憬,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诱导学生创造美

1. 教师应认真设计板书,诱使学生作业时书写认真、规范,卷面整洁、有序

教师的板书认真、规范,能使学生仿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 教师设计的板书合理、协调、大方、自然、有创意,能给学生以欣赏、借鉴、美的享受,并诱使学生有创造美的欲望,作业时不用要求就自觉地认真、规范书写,保持卷面的整洁、有序. 这种作业及习惯不是在创造美,又是什么呢?

2.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注意科学而富有幽默、风趣、活泼的艺术特点,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像磁铁般地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

篇3

【论文摘要】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的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美术课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学呢?以下会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艺术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它可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分为课堂外和课堂内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应该抓住美术做平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

2.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审美,提高欣赏力。艺术欣赏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的审美愉悦,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

3.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新课程改革中,美术课在教材体制上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设计课题,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循序渐进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为副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与技能,主线与副线密切关联,交互进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让学生通过对事物观外形,听声音,尝味道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从而熟悉事物的基本特征、比例、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色彩,以此增强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包括感受的敏锐性和意境的感受,情感的应发能力,通过应用、判断、吸收、积累、最终转化为表达手段,提高综合表现力。以技法训练的静物水彩写生为例,它是将具有现实美的一组静物,变为艺术美的画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注意对静物的选择,色彩的配置、布局,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美感,通过静物本身就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在美术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来“摆摆看”,找到最佳的方式,体验怎样的布局美,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简单的讲评,也可以使学生领悟到静物构成美的道理,发自学生内心的美感会油然而生,且具有亲切感和激动感,创作之情随之喷涌而出。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学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及其重要的一件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有形。”中学生往往充满幻想,作为教师应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一、真中求美,美中导真

首先,巧用比例,由美传真。“黄金分割”是公元前六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所发现的一条美学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具的制作、几何图形的绘制、教室的布置、板书的设计要尽量让其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让学生在这个美的比例中学数学。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不管是教师演示用的长方形模型,还是在黑板上作的长方形,都应考虑它的长宽比例使之符合“黄金分割”。这样,这些图形在学生初次接触时便能给学生带来美,带来愉快。让学生在这些美的形体中认识长方形,效果一定是十分好的。

其次,以美扮真、真美一体。即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把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使学生在感受这些和谐、对称、富有节奏的形象时不知不觉进入“真”的境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将抽象、枯燥的公式、定律用美装扮起来,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这样,学生将会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学得轻松、愉快,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运算定律化为具体可感的几何图形。

再次,巧设板书,真美交映。有人认为数学课的板书不用精心设计,其实不然,数学课的板书也非常重要,除字迹秀丽外,还要考虑排版,尽量写得对称统一,教师不要随便在黑板上画线条,加符号,因为不同的图形会给学生以不同的感受;水平线是平静的,曲线比直线更富有装饰性,波状线比曲线更加吸引人,而蛇形曲线能引导眼睛去追逐其无限多样的变化,成为富有魔力的线条。方向向上或者向前的线条总是与某种积极紧张的、进步活跃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圆形或斜三角形是流动的,方形是安定的。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些线条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慎重而合理地使用。例如,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就加要注意灵活运用这些线条。

二、通过移情,以情传真

教育不是灌输,它是一种艺术,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处理好教材。把一些较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几个适当的部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并且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这种喜悦感变为他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2)在课堂上,教师要正确对待被提问的学生,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都要设法使他们能在全体师生面前比较体面,也就是让他们有一种受尊重的情感体验。(3)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上的要求要有特殊的敏感性,要理解学生,要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有一种亲近和理解的情感体验。

三、寓教于乐,以美促真

篇5

一、强化色彩感悟,培养形式美感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二、挖掘情感因素,培养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有人说艺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三、结合年龄特点,培养审美理想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四、借助形象思维,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篇6

众所周知,艺术均来自于生活现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现实生活,就能发现现实生活中那些大到周围的建筑物,小到我们穿的衣服、戴的首饰等事物均具有一定的美感。在平时的美术教学活动中,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我们应树立“大美术”的教育观念,以宽泛的美育思想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进行指导,通过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从而有机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例:教学课文中的欣赏画时,可结合插图内容安排学生观看类似的教学录像,讲解类似的话题,让学生明白这些图画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值得留传。

二、有效美术欣赏――感知美

1.激发欣赏兴趣

在全日制初级美术课本上,第一课往往都是鉴赏课,或者是中外绘画作品欣赏,或者是艺术品欣赏等。上好这些美术欣赏课,是提高中学生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许多教师淡化了对欣赏课的教学要求,教学时缺乏一定的方法,把欣赏课上成图片介绍课,老师讲学生听,枯燥无味。老师把图片照着教参一个个介绍完了,学生也就听完了,根本没有学生探究、讨论、表达的条件和环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等创新教学的方法,变换各种形象的手段,让学生在浓郁的欣赏氛围中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在具体欣赏美术作品时,教者应在注重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美术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等等。

2.关注欣赏角度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对我们的欣赏课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方法。”在欣赏课上,介绍品评每一幅作品的艺术风格,具体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关注:(1)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即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一类的题材放在一个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去分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了解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不同历史、文化、经济、情感等信息,更好地看清诸多相异文化背景中所存在的不同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的面貌。如,通过欣赏“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让学生从观念上、表现手法上更好地、清晰地了解了其二者之间的截然不同;在分析“民间美术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时,笔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作品所使用的象征、比喻等艺术手法,从而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欣赏,具体可解释为,在欣赏作品时不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艺术语言上,而是通过借助某一作品来介绍某一历史背景或某一历史事件。如,欣赏《马拉之死》时,可借其介绍法国革命及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欣赏油画《开国大典》时,可借其向学生介绍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3)从传记的角度来欣赏,即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其作者及其创作的相关信息。如,作者出于什么原因创作了该作品?在什么时候创作的?创作的作品主要又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此作品在作者整个创作生涯中占有怎样的重要地位?

三、科学课堂评价――展现美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实施科学的课堂评价,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以及个性表现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有效实施审美教育。

例:教学《海报设计》后布置学生创作具体作品,进行作品展评时,可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创作的动机、成功之处、最美之处及不足之处。接着,小组间进行互相欣赏、交流心得,从色彩搭配、造型设计、图文配合等方面对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审美观点,在此基础上合理改进设计图案。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归纳和总结。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个体间的评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评价时往往会产生“不同凡响”的言论,造成课堂气氛的“过度活跃”,具体操作时,教者不应训斥制止,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灵活管理,给以适度宽容,从而使每一位同学保留一份独特的评价感觉,使每一份创作都能在科学的评价之中展现一种独特之美。

参考文献:

1.《美育》.(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教育大辞书》.《美学文选》.[M]北大出版社,1983年

2.蔡仪.《美的欣赏》.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版

篇7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这也是时代进步对美术教育的新的要求。所以,美术教师应该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审美教育,重视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美术教育开展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只有在学生的心中埋下审美的种子,才能在之后的不断灌溉下发芽,生长,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傲立的参天大树。那么,如何有效、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呢?就需要初中美术教师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发现美,并将这些“美”积累成素材,为之后的美术创作打下厚实的基础,成为他们创作的艺术灵感与源泉。

首先,课堂环境的布置。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开展场地就是美术课堂,所以老师可以有效地布置教室的环境,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发现美,并被这种美的艺术所感染,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学习动力。比如,针对不同的教学课程,老师可以选择相应的美术作品张贴到教室的墙壁上,这些作品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当然还可以选择一些艺术品来增强美的立体感,这样一来,教室就会像是一个小小的展览厅,可以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感受美的熏陶。

其次,利用多媒体创设艺术氛围。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地在教学当中的推展,它的教学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在美术教学中,老师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位学生营造一个动态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能力,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美的感知能力。比如,在讲述《我们的奥运会》的时候,可以节选一些运动员在比赛时候的视频或者一些关于2008年奥运会美术元素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之后,就会更加深刻地感知“力的美”,这样就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产生发掘美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有效引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发现美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步,之后,还需要老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身体与心理特征,积极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不仅会发现美,更可以感知美,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整体的美术素质。

首先,多让学生接触一些美术作品。在传授学生美术技能的时候,重视对学生欣赏水平的培养。很多初中美术教师往往只是以课本为主,忽视美术欣赏课,这样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限制学生的知识视野,影响学生的审美教育。所以,老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将美术欣赏重视起来,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绘画展览、自然写生等等,并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讨论与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其次,要重视对学生欣赏方法的教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教授学生科学的欣赏方法。老师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比如,在讲述《清明上河图》这一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可以先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入手,即让学生观看图画的构图的结构、线条的疏密、色彩的明暗等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深刻体会画家的思想情感以及这幅画的绘画主题;之后,还可以从美术史的角度,充分了解这幅画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及贡献。

三、积极开拓学生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对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都是为了给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这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环节的最终目标。不过,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审美的想象能力,进而才可以更好地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美术技能与知识进行审美创造。

首先,培养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很多美术老师会忽略学生绘画的想象力,往往只是让学生进行模仿来提高绘画技能,这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扼杀,因此,老师应该重视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绘画想象,比如针对《服装设计》的教学,不要让学生拘泥于现有的服装类型、颜色等,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运用不同的材料、颜色,创造不同的服装类型,只要是积极健康的就可以给予较高的评价,让学生在肯定中更加有兴趣、有信心的进行审美创造。

其次,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技巧。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创造技巧,将自己的审美想象展现出来,并且在审美创造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比如,在《设计吉祥物》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来制作自己设计的吉祥物,通过纸板、布料、橡皮等所有可以使用的材料来进行创作,可以是布偶、印章等各种形式,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灵活地运用美术知识,这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美术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三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8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德育与美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教育实践中,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一致性。因而,美术教学作为美育实施的主要形式,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资源。美术教师应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一、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研究美术史的过程中,欣赏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欣赏活动首先是一种情感与认识互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学生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这是道德教育中的审美形成的内容。因此,学习艺术欣赏的过程,是人类艺术能力的积累,更是人的一种艺术素养和审美素质。这种美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使用正确审美意识来艺术欣赏的过程。比如在让学生欣赏敦煌壁画时,让他们先了解历史,了解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敦煌莫高窟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画廊,以及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欣赏无数的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艺术品时,让学生体会古代无数能工巧匠的杰出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初中美术欣赏课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国家著名画家的爱国故事和古今中外历史名画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如在介绍画家故事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不为功名利禄而改变心志的精神。

二、在美术造型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优秀的作品需要作者用心灵去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最可贵的地方是画家纯美和高尚的思想精髓,而在学校的美术教学里,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创造作品,让学生一边创作,一边感悟自己的心灵,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使自己的绘画水平不断升高,直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他们的绘画水平就能产生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些基本的培训过程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付出才能得到收获,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当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后,开始着手临摹一些优秀的作品,起初只要求追求外形相似,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后,可以要求学生通过临摹的过程去得到一种思想上的升华。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由于前面的几个过程的积累,学生们渐渐明白了优秀作品的思想精髓,而不是外在美丽的线条,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这对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内在品质的提升不失为一个绝好途径。

三、在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手工课教学中,由于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优越,动手能力差,对废旧物资再利用更是困难,学习兴趣不强。在此,加入德育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艰苦朴素、勇于克服困难、耐心细致的思想出发,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对于手工制作学习的兴趣。工艺、设计、制作是美术课的实践课程之中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事情。往往几块碎布、一些彩纸、旧的挂历、塑料瓶等等,在通过精心的设计、灵巧的制作,就能变成一件件较为精美的艺术品。通过具体的实践训练,就能使学生明白如何变废为宝、变废为美;同时还能有效利用废物;也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一举数得。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尽可能地发挥他们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巧妙地将环境教育渗透其中。

篇9

一、语言的科学性

高度的科学性是数学学科最明显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严谨、明确,符合科学原理,切忌出现知识性错误。例如在讲解同类项的定义时,关键在于强调两个相同:其一是所含字母相同,其二是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若想当然地说成:“字母相同,指数也相同”,这样以来,虽然便于记忆了,却使学生概念不清,经常出现类似于把a2b,ab2当做同类项的错误。又如在讲解正方形的概念时,有的老师为了使自己的讲解更直观、更形象,把正方形说成是“方方正正的图形”。然而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方方正正的图形呢?这就很难说了,各人有各人的标准,很难统一;这是致使学生概念模糊,思维混乱,判断失误的主要原因。

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教师的讲解要切合实际,符合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的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解四个方程:x2-5x+6=0;x2-3x-10=0;3x2+7x+2=0;6x2+7x-3=0;然后观察方程的根与系数,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这时教师问:这个规律对于任意的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成立?师生共同对一元二次方程加以证明,得出定理,这样的讲解能在思维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可以根据思维的逻辑性自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二、语言的精确性

数学教学语言的精确性表现在教师的讲解要严谨、准确、简明扼要。例如我们在描述线段时,称“这条线段”,而不能称“这一段儿”。教师的语言精确性不能脱离实际,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耳闻目睹教师的语言表达及板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如何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而无须教师费时费力、一句句地教。

三、语言的启发性

启发式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而启发式的教学过程是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实现的。做教师的都有这种体会:导入新课的语言如果表达得恰如其分,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轻松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相反,费尽心机不说,效果也不理想。这说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曾说:“数学的优美感就是问题的解答,适合我们心灵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满足。”而启发性语言最明显的特征是引人入胜,激励思维,给学生以发人思考的意境,促使学生感受到亲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例如在讲解添项法分解因式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分解因式:x6-1,学生中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x6-1=(x2)3-1=(x+1)(x-1)(x4+x2+1)

解法二:x6-1=(x3)2-1=(x+1)(x-1)(x2-x+1)(x2+x+1)

同一个问题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学生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问学生“是否x4+x2+1与(x2+x+1)(x2-x+1)相等呢?”学生验证如下:

(x2-x+1)(x2+x+1)=[(x2+1)-x][(x2+1)+x]=(x2+1)2-x2=x4+2x2+1-x2=x4+x2+1答案是肯定的。这说明x4+x2+1可分解为x2-x+1与x2+x+1的乘积。至于如何分解,学生通过刚才的验证过程可发现:添一项减一项即可。这样平常的内容因设计的光彩而吸引人,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启发式的另一个表现是形象直观。与物理、化学比较,数学较抽象、难学,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要形象直观,善于联系实际。例如我们常见到的桌面、砖等正是几何中所说的矩形、长方体,测量两座楼的距离时,我们把楼看作点等,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形象,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在他们的心目中数学不再是一幅铁面孔,而是美妙无比,赏心悦目的享受。我们的学生将对数学产生永久的兴趣而钻研不息。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00-01

由于多媒体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正确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可以把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各种形式去体会、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与数学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多媒体应用于初中教学教学中有许多好处,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侧重多媒体课件动态的演示而忽视必要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只有在教学中恰当地加以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有利之处是:

1.借助多媒体给教学提供多种表现手法

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图片、文本、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体,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这比以往单靠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来说,明显会增强教学效果。

1.2 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多媒体教学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那么它所传递的内容就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它的方面,比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借助多媒体把知识化抽象为直观。初中几何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学生难于感悟、苦于表达,教师难教,然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把几何图形通过旋转、折叠、平移等,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化难为易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恰当的表现出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在讲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时原来我在课堂上又是让学生做道具又是手舞足蹈的把道具旋转来旋转去,讲的我精疲力竭,累的我满头大汗,到头来学生还是含含糊糊的。现在我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很直观形象的观察到图形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整个的旋转过程,以及旋转前后图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对应关系等,让学生很容易观察和理解到。又如,在讲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原来我通过手画圆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非常死板,不能动态的发现两个半径不等的同心圆在运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几种位置关系。而且在找两圆在不同的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时,也不太好理解。而现在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非常直观形象的观察到两圆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几种位置关系,使学生有一个系统整体的发现两圆之间有这样几种位置关系的思路,学生很容易接受。而在找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上的尺子去度量不同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发现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另外,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动画及音响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他们进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识活动中。

1.4 借助多媒体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表象的数量与质量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形象也就会生动逼真。计算机手段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及智力和潜能的开发。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引入中,我设计插入一段slideshow动画影片《旋转着的正方体》,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联想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思考并画出各种可能的展开图;然后用后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多面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尝试着说出几何体的原型。因有了前面的经验做铺垫,学生很快就想出了答案,从而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44

众所周知,美术这门艺术和学科,早在人类刚刚起源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并且伴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美术也由原来的简单、单调,转变为如今的丰富、多彩,形成了现在美术界上的多种美术派系共存的现状。美术的繁荣昌盛,从而形成了庞大的艺术类别和学科类别。

虽然对于美术这门艺术类学科来说,大部分在初中学习阶段以前就已经早早的接触过了,但是严格的来讲,初中的美术学习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学科的基础和入门。因此美术这门庞大的艺术学科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才是真正踏出了寻找美,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最关键的一步。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真正领悟美术这门艺术,尤其是初中美术的学习,那么不仅对于学生今后在美术上的学习产生不了任何的帮助,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寻找美,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勇气和动力。不利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初中美术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所以初中美术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责任和使命是很艰巨的。那么如何能够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好,领悟到初中美术这门课程的内涵,就是我们作为教师所要解决的,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都是只采用和注重关于美术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授和讲解,把学生的大部分关于美术的学习过程仅仅限制在教材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再加上,因为美术这门艺术和学科有些缥缈和不好琢磨,所以我们教师往往会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忽视和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思维界限。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会越来越觉得初中美术不好理解,无法掌握,从而失去对于美术学习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教师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思维活跃性,而且还会泯灭学生对于初中美术学习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学生以后在美术上面的发展,甚至是学生今后在各科学习上的发展。

这种学习现状不仅局限于初中美术这样一类学科,还困扰着包括音乐类、舞蹈类等艺术类学科中。但是,新课改的提出,有效的改变这样一种现状,而且作为一名初中美术任课教师,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配合着新课改的中心思想,总结出了以下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些方法有不足之处,还望海纳。

一、教学思想的改变

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部分的任课教师,只重视依照初中美术课程的教材,照本宣科的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和美术技能的传授,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的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会导致学生,如同傀儡一样,依葫芦画瓢照着我们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和传授的技能来进行自己的美术创作。这样会严重影响,甚至泯灭学生对于美术的创造精神,也会让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被动的、消极的配合我们教师来进行美术的学习。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于初中美术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我们教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而新课改的提出,我们教师所引领的教学、学习目标应该由原来的学习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变为促进学生顺利、高效的进行初中美术学习,即教学、学习目标由原来的关注初中美术专业转向关注学生本身学习的情况。这一教学、学习目标的改变,使得我们教师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不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对于初中美术的学习兴趣,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教师顺利、高效的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部分的任课教师,只重视依照美术课程的教材,照本宣科地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和美术技能的传授,完全忽视掉了教学方式的重要性,这次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伴随着新课改的提出,重新回到了我们初中美术任课教师的视线中,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所蕴含的内容告诉了我们,我们教师应当充分满足和适应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我们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再是少部分学生。我们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以后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好好地把握这次机会,结合现在使用的初中美术课程的教材和新的美术课程要求合理改变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采用更加适当的,更加符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方式来正确引领学生顺利、高效地进行初中美术的学习。

篇12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 的影响。好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会给 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因为他们懂得,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 .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愉中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相应情感,所以,在学生面前,老师应永远是亲切自然的。即使对待学困生,老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期望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一个暗示的动作,有时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爱护和关怀,从而使学生能 自觉改正缺点,避免产生师生间的对立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始终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变一切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老师自始至终贯彻积极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

二、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 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 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讲添加法时,在鱼身上添加莲花,在梅花上添加喜鹊,再问学生有什么寓意?学生经过思考,可回答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掌握了“变化”的几种方法,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上《水彩风景画——桂林山水》一课时,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同步演示法,即老师边讲边辅导,此法直观性很强,很适合水彩画的教学。但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各不相同,老师“断断续续”地示范、讲解、辅导,画得快的同学想“开快车”,而画得慢的同学又因跟不上而显得手忙脚乱。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把这幅画的作画过程拍录好,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及解说,在进行同步演示前先放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先看这幅画的绘制的全过程,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这样,画得既好又快的同学就可胸有成竹地作画,心里没底的同学也可跟着老师的示范慢慢进行。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又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

电化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功效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很值得推广。

三、重视导课和结课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作精心的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例如,在上《色彩与感情》一课时,我从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因穿衣服的颜色而左右她一天情绪的几个生动例子导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为新课的展开作好了辅垫。上《标志设计》一课时,正值之际,我在课前先制作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图案,上课开始时即把图案亮出,逐个提问:这是什么标志?它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发言踊跃,兴致很高,导入新课的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一堂完美的课,不仅开始要引人入胜,而且结尾也要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课的强烈欲望。

四、重视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辅导是教师对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过程中的具体指导。辅导在美术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术课一般要求教师在15—20分钟之内作少而精的讲解示范,余下的20—25分钟是学生作业。所以,辅导在美术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教师需付出一定的精力。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授内容,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溶进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对个别作业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启发提示;对好的作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可让该生谈谈其作业的构思、方法等,使其他同学从中得到启发。由于作业时间较长,课堂气氛容易显得沉闷,为使学生保持一种愉快状态,作业时可用录音机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经实践,音乐用于辅导环节,效果很好。通过音乐情景激发学生情趣,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课堂结构也优化了。在教学中把音乐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优美的音乐伴随着美术作品中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作画兴趣和愉悦心理的目的。

五、在美术课上开展愉快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兴趣为先、具有美术课特点、与本课内容息息相通,要本着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课业内容的目的。切忌为活动而活动、牵强附会,浪费时间又影响效率。

2.教师针对活动的具体内容可以起一个既吸引学生有具有美术课特色的名称。起个好的活动名称,会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到学生。名称要通俗易懂,要艺术化,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

3.课堂活动不宜过于复杂,要短小精悍,针对某一主要问题有的放矢的设计进行,应是教师做简单的要求介绍后,学生能够立即执行,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