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文

时间:2023-09-25 10:38: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

篇1

一、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求知本来是一项费神的脑力劳动,所以有“苦读”之说。有人靠外力的督促,有人靠理性的内驱力,使这项劳动持续下去。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开启了感情的闸门,让枯涩的思想、学理化为清凉的甘泉,汩汩流入学生的心田,那么求知的沉重与艰苦感即可消解,变为轻松愉快的享受,变“苦学”为“乐学”。如在讲《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这一课时,我提出了两个问题:“进入教室,你怎样找到你的座位的呢?到电影院看电影,你又怎样找到你的座位的?”我通过简单的两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自我生成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水到渠成。这里教师良好的审美情趣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考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不仅仅是文本课程,同时也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此时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师生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是照本宣科,还是努力发掘?是以“零度风格”共作冷处理,还是以自己的思考与激情,给听者以鲜活的感受并推动听众一起去思考、去激动?诗人苏聪常常“把自己的探索、思考、疑虑袒露在读者面前,请他们同自己一起共思考、共欢乐或共悲伤,相互信任与相互理解便由此产生”。教师对知识的传达,也应如此。

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激情,其实就是教师审美情趣自然流泻的主渠道。教学激情犹如火种,缺少了它,就无法燃起课堂上浓密绚烂的求知渴望、思考状态、盎然兴味的光焰。教学激情绝不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相反,教学激情有赖于教师整个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员参与,缺一则无法完成。

如在讲“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时,老师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如果小明不慎把一个圆形玻璃镜子掉在地上,打成几块碎片,你能把碎片重新拼成新的圆形镜子吗?”“你认为什么方法最好?你能用学过的教学知识解释这个问题吗?”……课例中,老师用成语“破镜重圆”引发学生帮助小明补全破碎镜子,这就是把课程内容在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呈现出来。老师的问:“你用什么方法把它粘起来?”引发了学生探究粘镜子的知识,即已知圆心和圆的半径确定一个圆,就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确定一个圆的知识。此时老师的审美情趣所酿造的课堂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并且有正确导向和增进学习兴趣的功效,给学生一种愉悦之感。但这种愉悦应来自教师所传达的知识信息之真与新,应来自教师所运用的那种严谨或幽默的智慧语言,应来自教师激情的火种所点起的情感燃烧,应来自学生因之而茅塞顿开的两种突然领悟。总之,伴随愉悦的是充实感――学识的充实,人格的充实。

课堂上的愉悦是一种深层的心灵反应,它的外化状态更多的应是神情上的默契与会意,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心灵的敏感”,那种“对教育者的语言细微色彩、目光、手势、微笑、思索和缄默的微妙感受”,它是人与人之间,在高层次上,借助认识相通、情感共鸣作为媒介而形成的和谐与超越的境界。所以说教师的审美情趣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决定教学的向度、深度与广度。

三、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化非审美因素为审美因素,加强教学效果

教学行为是一种有着严格规范的科学,各科教材也都是遵循认识规律,主要从认识的角度考虑编定(包括音乐、美术、语文中的文学部分),绝大部分教材均非审美因素构成,充满灰色的理性。这当然同正处于青春激情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有距离。缩短以至消除这个距离,只能寄望于教师的审美情趣。而优秀教师总能借助审美情趣,将教材与课堂的灰色气氛转化为明丽欢快的色彩。

篇2

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就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审美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既肩负着各种专业知识传授的责任,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更神圣的职责是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因此,教师应树立“教育是一门艺术”的理念,努力把一般教育创造性地提升到美的高度,以美的教育来塑造人,这样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 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便是渗透美育的必要条件. 因此,审美素养便成了教师必备的素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教师的审美素养有哪些呢?

1. 内在审美素养

内在审美素养是指内化于教师自身的心理——文化结构中不可见的、有着一定发展水平和稳定程度的审美素质. 其主要包括教师丰富的美学和美育理论知识、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健康的人格魅力三个层次.

2. 审美技能素养

审美技能素养是指流露于教师外部生活层面、具有一定技能的审美表现素质. 其主要包括教师形象美的设计技能和教学美的展现.

教师形象美的设计包括仪表美、教态美和生活审美化三个方面.

仪表美方面. 一方面,教师应当重视穿着服饰,本着整洁、稳重、美观、大方的原则进行修饰,不要穿着邋遢或怪异的服装走进课堂. 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面貌. 事实证明,健康、幽默、活泼的教师总是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畅通无阻,而那些忧郁的教师则难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教态美方面. 教师的教态美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成熟教师的教态总是端庄、自然、大方、严肃的. 教态美一般通过教师的行为举止和神情两方面表现出来. 审美素养水平高的教师只要一走进教室,其举手投足之间都会使学生产生好感,给学生一种审美的愉悦. 神情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乐观向上、生机勃勃的教师总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死气沉沉、冷漠无情,动辄训斥、辱骂,甚至体罚学生的教师,不仅会破坏自己在学生心中的美好形象,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美的展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讲授表现出来的审美因素. 其主要包括课程审美化技能、语言审美化技能以及艺术表现与批评技能.

课程审美化技能是教师以符合美的形式、比例来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能力.

语言审美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将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并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特殊能力.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即做到教学语言科学、准确、简练、易懂,能给学生以明;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艺术,即融情入理,富有生动的形象性和情绪的感染力,语速快慢有序、轻重得法,有韵律的、运动的美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进入自由的审美境界,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1. 什么是美

辩证法认为:美和真、善是统一的,和假、丑、恶是相对的. 初中数学是科学美的范畴,初中数学中有着丰富的感性内容和审美意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例如,直线刚正,曲线柔媚,三角形富于变化之美,四边形富于对称之美,方形稳重,圆形流转;数学布局的合理性,结构的严谨性,关系的和谐性和形式的简洁性. 其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解题思路的逻辑美、问题中的思想美,以及学生的团结、互助,吃苦、能干,坚强、勇敢,学习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等都是美.

2. 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引言中,要求学生观察城市一角的照片,明白照片中的同一建筑物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生活空间的图形是丰富多彩的,并用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蕴涵的意境美来升华学生对这章课题的理解,使学生对这章内容的学习充满美好憧憬,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诱导学生创造美

1. 教师应认真设计板书,诱使学生作业时书写认真、规范,卷面整洁、有序

教师的板书认真、规范,能使学生仿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 教师设计的板书合理、协调、大方、自然、有创意,能给学生以欣赏、借鉴、美的享受,并诱使学生有创造美的欲望,作业时不用要求就自觉地认真、规范书写,保持卷面的整洁、有序. 这种作业及习惯不是在创造美,又是什么呢?

2.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注意科学而富有幽默、风趣、活泼的艺术特点,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像磁铁般地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

篇3

【论文摘要】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的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美术课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学呢?以下会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艺术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它可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分为课堂外和课堂内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应该抓住美术做平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

2.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审美,提高欣赏力。艺术欣赏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的审美愉悦,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

3.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新课程改革中,美术课在教材体制上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设计课题,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循序渐进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为副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与技能,主线与副线密切关联,交互进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让学生通过对事物观外形,听声音,尝味道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从而熟悉事物的基本特征、比例、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色彩,以此增强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包括感受的敏锐性和意境的感受,情感的应发能力,通过应用、判断、吸收、积累、最终转化为表达手段,提高综合表现力。以技法训练的静物水彩写生为例,它是将具有现实美的一组静物,变为艺术美的画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注意对静物的选择,色彩的配置、布局,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美感,通过静物本身就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在美术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来“摆摆看”,找到最佳的方式,体验怎样的布局美,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简单的讲评,也可以使学生领悟到静物构成美的道理,发自学生内心的美感会油然而生,且具有亲切感和激动感,创作之情随之喷涌而出。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学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及其重要的一件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有形。”中学生往往充满幻想,作为教师应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一、真中求美,美中导真

首先,巧用比例,由美传真。“黄金分割”是公元前六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所发现的一条美学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具的制作、几何图形的绘制、教室的布置、板书的设计要尽量让其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让学生在这个美的比例中学数学。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不管是教师演示用的长方形模型,还是在黑板上作的长方形,都应考虑它的长宽比例使之符合“黄金分割”。这样,这些图形在学生初次接触时便能给学生带来美,带来愉快。让学生在这些美的形体中认识长方形,效果一定是十分好的。

其次,以美扮真、真美一体。即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把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使学生在感受这些和谐、对称、富有节奏的形象时不知不觉进入“真”的境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将抽象、枯燥的公式、定律用美装扮起来,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这样,学生将会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学得轻松、愉快,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运算定律化为具体可感的几何图形。

再次,巧设板书,真美交映。有人认为数学课的板书不用精心设计,其实不然,数学课的板书也非常重要,除字迹秀丽外,还要考虑排版,尽量写得对称统一,教师不要随便在黑板上画线条,加符号,因为不同的图形会给学生以不同的感受;水平线是平静的,曲线比直线更富有装饰性,波状线比曲线更加吸引人,而蛇形曲线能引导眼睛去追逐其无限多样的变化,成为富有魔力的线条。方向向上或者向前的线条总是与某种积极紧张的、进步活跃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圆形或斜三角形是流动的,方形是安定的。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些线条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慎重而合理地使用。例如,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就加要注意灵活运用这些线条。

二、通过移情,以情传真

教育不是灌输,它是一种艺术,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处理好教材。把一些较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几个适当的部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并且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这种喜悦感变为他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2)在课堂上,教师要正确对待被提问的学生,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都要设法使他们能在全体师生面前比较体面,也就是让他们有一种受尊重的情感体验。(3)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上的要求要有特殊的敏感性,要理解学生,要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有一种亲近和理解的情感体验。

三、寓教于乐,以美促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