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解读范文

时间:2023-09-26 09:07: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医学影像解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学影像解读

篇1

在几年的教学中,针对我校影像技术专业的就业范围和专业特点,我们总结出一个从事影像设备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条件有: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2.较强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技术能力;

3.熟练运用万用表、示波器等测试工具;

4.掌握一定的维修方法和应急措施[1]。

针对以上特点,我们总结出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医学影像设备学》主要内容是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如果学生没有看过这些设备,直接就给学生灌输各个知识点,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甚至满头雾水,结果是不理解,而且容易忘掉。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应用直观性教学,讲课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避免了在课堂上空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而且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并通过观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例如:在讲X线球管的结构及X线的产生原理时,把理论课搬到X线机房,请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对照X线球管进行研究,自学讨论,最后只需教师稍加总结,学生就能准确地说出X线球管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应具有的功能,一堂课的目标就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而达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本来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得有生动易懂,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地学习热情,使他们对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注重各种设备的相关性,由浅入深进行讲解

《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从最简单的固定阳极X线球管到MRI、核医学设备等,涵盖了所有的影像设备,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各个设备之间的相关性,内容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基本理论――设备构造――故障维修――知识扩展);步骤上由表及里(外部构件――内部构件――典型内部构件的功能与电路分析)等,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例如:在学习完所有利用X线进行成像的设备后,包括透视用X线机、摄影用X线机、CR、DR、CT等,归纳总结出它们在原理和设备结构上的异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思路清晰,易懂易记。

3.制作多种教学媒体

我校把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只接触过很少的影像设备相关知识,如果单一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的讲解和实践的观摩都只能使学生们在理论上对实验室现有的设备有所了解,对于书中的先进设备由于受条件所限,远远达不到我们教学目的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我们制作多种教学媒体,譬如幻灯片、教学电影、录像、多媒体等进行各种设备的介绍,尽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新知识。例如对心脏超声这一章节教学时,我们将超声心动图、多普勒、M型表现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应用动态画面使学生了解了何为多普勒技术,彩色的真正含义是代表血流的方向,何谓返流、层流,湍流等,同时了解了彩超与黑白超声的相同点与区别,教学效果很好[3]。再比如:在讲解磁共振原理时,把进动和自旋采用动画的形式把氢原子在外加射频场下复杂抽象的运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省去了很多时间,同时收效甚好。另外,医学影像设备更新换代比较快,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不断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的教学资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4.改变考核方式

为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将考核形式由单一的笔试改为以笔试为主,操作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往的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一方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范围,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会极大地影响其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笔者在考核中加入了实践操作,不但能准确地判定学生的知识自我扩展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与当地的其它医院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影像设备资源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学》的发展,影像设备一方面更新过快,另一方面十分昂贵,导致实验设备无法跟上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相关软件的机会显得微乎其微。一些新的医学影像设备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安装、维修[4]。为了加深学生对所授内容的了解,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在课堂及实验室教学外,我们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及柳州市的其它各大医院去见习,让他们亲眼见识各种检查设备,观看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过程,亲身体会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构成,为学生学好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及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奠定了基础。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学影像设备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康少锋,宫亚琳,昝平生.影像设备工程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10):50-51.

篇2

Elementary Introduction Influence Speed of Problem-solving of Maths and Solution of Problem

Chen Yueying

【Abstract】This research is a major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key mental factors (skill of knowledge, ways of thinking, and status of mentality), which may influence speed of problem-solving of Maths. Skill of knowledge has effectiveness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inking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oppositely would influence on the operation of knowledge skill. Meanwhile, status of mentality would be affected by both skill of knowledge and thinking abilit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aims to reflect that: accelerating of problem-solving & mastering knowledge skill expertly & enhancing thinking ability are motivating student’s excellent mentality quality.

【Keywords】Speed of problem-solving of Maths Factors Solution of problem

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学习数学而不做题,好比入宝山而空返。”这精辟地说明了解题的重要性。数学解题是数学内容与数学方法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解题速度直接影响解题的成败,决定解题速度主要是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心理状态等三个主要方面,本文就提高解题速度作初步探讨。

1.增强知识技能,提高解题速度。解题过程中灵活地利用某些技巧,对于运算的迅速和准确有很大作用,因而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多用技巧。

1.1 运用“知识组块”增大思维跨度。解答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题型的问题,只需直接写出结果,因此它可借助“知识组块”对解题步骤进行合并、省略、简化,从而增大思维跨度,提高解题速度。例如围绕着余弦定理的三角变形的一个“知识组块”是,在ABC中

(1)

(2)

(3)

学生大脑里如果具有这样的“知识组块”,便可提高解答有关三角问题的速度。

例1、 的值为:

解:据上述“知识组块”中的(1),令 得

1.2 根据知识规律,简缩解题步骤。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往往蕴含着共同的解题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就可以大大简缩解题步骤,提高解题速度,有时甚至可以一口报出答案。

例2.求证:

解此题通常切化弦,再积化和差分别求出分子、分母的值推出结论,它的运算过程较繁。若了解到:

(一)

则可根据(一)所揭示的规律,迅速地抓住题目的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所证等式左边具备应用(一)的部分形态,即 及于是可用组块补形的方法加以证明。

证明:

上述证明简捷清晰,它源于知识规律的获得和运用。

1.3 挖掘隐蔽条件,突破解题难关。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往往含有隐蔽条件,如果能够挖掘这些隐蔽条件,就能越过“思维障碍”,突破解题难关,或者能够获得巧妙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速度。

例3、甲、乙两队各出7名队员,按事先排好的顺序出场参加围棋擂台赛,双方先由1号队员比赛,负者被淘汰,胜者再与负方2号队负比赛,……直到有一方队员全部被淘汰为止,另一方获得胜利,形成一种比赛过程,那么所有可能出现的比赛过程的种数有多少?

对此题如果滞留在棋赛的各种胜负情况的考查上,那么思路就无法展开,如果能挖掘出该题隐蔽的一个数学模型:甲方获胜,由必胜7场,用7个“+”号表示,该方最多只能负6场,用6个“-”号表示,这样原问题就成了排列组合中,一排13个空格内画上7个“+”号的画法有多少种的问题了,甲方取胜得 种,再加上乙方取胜 种,因而可能出现的比赛过程为2 种。本题难点的突破,表现在从挖掘隐蔽条件到构造数学模型的飞跃上。

值得强调的是,在对于解题技巧的提炼,切忌一招一式、支离破碎,而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寓于技巧中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并掌握类同于此的运算过程。

2.掌握直觉思维,提高解题速度。

2.1 通过直觉思维,简化推理过程。直觉思维是与逻辑思维相对应的,是未经考查推理而迅速对某些问题的结论作出大胆推测、设想的一种思维过程。在传统的解题教学中,比较强调逻辑思维的方向。波利亚曾指出:“直观的洞察和逻辑的证明是先知真理的两种不同方式,直观的洞察可能远远超前于逻辑的证明。”因此,在解答问题中凭借直觉作出判断,依靠验证才能作出肯定回答。

例4、已知f(x)对定义域中一切x1,x2满足 ( 为正常数),求证f(x)是周期函数。

分析:要证f(x)为周期函数,则需证明存在常数 ,使f(x+T)=f(x)对定义域中一切x成立。这表明解题的关键在于直觉感知下T的取值。观察题的结构,发现与 类同,由 ,且π为 的一个周期,类比得出f(x)的一个周期可能为4a,下面给予证明:

,故4a是f(x)的一个周期,f(x)为周期函数。

2.2 进行整体分析、优化解题方法。所谓整体思维方法,就是对问题的整个系统进行研究的方法。它不从问题的各个细节着眼,而是注重纵观全局,着眼于问题的全貌或本质,是思维敏捷性的具体表现。由于整体分析,从问题的全局出发,把握了问题的全貌,容易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能够选择最优化的思路,最简捷的解题方法。

例5、设 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如果 那么

A、-182B、-78C、-148D、-82

解题时若孤立地看每一项,只好用基本量法引进首项后再用通项公式得前几项和公式,过程冗长,如学生有整体意识,观察到条件与结论均有: 项,将这两个33进行整体比较,设后者为M,则

,M=-82从上例看出,整体分析,简明扼要,化难为易。

2.3 使用逆向思维,促进求解转机。有些问题如果从正面硬拼,即使绞尽脑汁也一无所获,这时我们可从问题的反面入手,“从目标走开,转过头来倒着干”。这正如“退”是为“进”一样,我们暂时背离目标是为了最终达到目的。

例6、求 的展开式中各项的所有有理数系数的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对此题,若正面求得,须用二项式定理展开的计算求和,则不胜其烦,如果从反面思考,不展开二项式,以x=y=1代入求得二项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从中提出有理部分即得所求之值。

解:在原式中令,得 ,原式的展开式中各项系数和为 ,这是一个无理数,故知展开式中所有的有理数系数之和是零。

从上例可知,正难则反,逆向思考,可出奇制胜,马到功成!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调整心理状态,提高解题速度。

3.1 克服思维定势,另辟解题蹊径。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定势现象人人都有,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人们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有积极心理,也有消极心理作用,甚至造成负迁移,使思维受阻。

例7、比较 这四个数的大小。

这是一个比较几个分数大小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只知道常规方法先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再由分子的大小确定顺序。但本题各分母互质,通分时候将遇到较繁计算,如果打破常规,不循常法,实施“通分子”,再比较分母的大小确定顺序,便可很快地得到结果。

解:

由此可见,克服思维定势,利用“通分子”是比较某些分数大小的一种捷径。

3.2 排除干扰因素,把握问题实质。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审题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数学试题尤其是选择题常可有意设置各种障碍和干扰因素。

例8、任意调换五位数12345各位上的数字位置,所得五位数质数的个数是()

A、11B、8C、12D、0

对此题,学生往往先考虑是否能获得质数,将1、3挑在个位上,逐个编排尝试,但这样做常难理头绪,使思路容易受阻,只要克服紧张焦急心理的影响,冷静地分析题意,把握住这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为15,因而不管如何调换数字位置,所得五位数均可被3整除,这样,立即排除题设中“任意调换”的干扰信息,而一口报出其答案为(D)。

篇3

“图式”一词最早出现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最早对图式给予理论上高度重视的是格式塔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他描述道:“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利用已有的图式知识,对阅读素材展开预测,对促进阅读理解、获取阅读成效有很大帮助。如果学生欠缺图式知识方面的累积,则会影响阅读的效率和效果。下文结合农村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从图式知识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角度做探讨。

一、英语阅读理解中应用图式知识的必要性

1.英语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图式知识。

教师通过对近几年初中英语学业考试等适应性练习和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得分率不容乐观,可以看出阅读中仅靠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是不够的,更多地要依赖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但是,农村学生往往缺乏相关的图式知识,如西方文化知识、科技知识、时事热点知识等。为了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图式知识,则显得尤为必要。

2.学生英语阅读离不开图式知识。

阅读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步骤,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就是他们的语言知识与图式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参与阅读,学生可以巩固已学词汇和语法,扩大知识面,为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和素质奠定坚实基础。但对身处农村教育环境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普遍不高,不仅信息资源获取途径较少,社会环境接触面不宽,而且在词汇学习和语法掌握方面存在障碍,难以从阅读材料中捕获准确的信息,无法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涵。由此可见,农村学生要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水平,离不开学生的图式知识的支持。

二、图式知识对农村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1.指导阅读,检索阅读信息。

阅读理解过程首先是文字信息输入的过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图表是一个很好的认知手段,能将言语信息有效转化成视觉图式信息,简单明了地显示出各知识点间的连接和关系,使知识更加直观化、条理化。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图,把握图表的内在逻辑关系,检索出重要信息。如例一:

This is a chart about the changes of the amount of petrol in Bobby’s car during a certain day.

(1)The right chart shows ?摇 ?摇.

A. how much Bobby paid for the petrol

B.the speed the car was going

C.which trip used the most petrol

D.how far the car traveled

如果学生具备了图表类阅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那么此题就很容易了。这个图表是一个坐标图,学生一看到这种类型的阅读,就会激活大脑中相关的图式处理信息,只要检索纵坐标和横坐标,就可以找出正确答案。因为备选的题项中只有C选项关于amount of petrol和纵坐标一致,所以C较合适。但此题实际得分率只有38%,是所有阅读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农村中学学生得分率更低。这就提醒了英语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充分利用图式理论帮助学生有效建立形式图式知识,指导阅读策略,检索阅读信息,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2.推测蕴意,把握文章内涵。

学生的图式知识是他们对有关阅读素材的类型或结构的熟悉程度,即对英语语篇知识的已有掌握。随着学生图式知识的增加,他们对文章的类型和结构会更加熟悉,这无疑有利于促进推测文章蕴意,以及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在英语阅读素材中,幽默作品被认为是智慧和语言艺术的完美结合,幽默故事也往往是英语阅读考查的必考内容。但是对跨域文化背景理解不深的农村学生来说,幽默故事是很难理解的,如果看不出字里行间的幽默意义,就很难回答问题。幽默故事需要理解其文化背景,特别是幽默故事阅读素材中的“题眼”,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文章的内涵。如例二(节选):

Bill is a good boy,but he doesn’t like to use his head.He often says something without thinking.It makes others unhappy.

Mr.Green taught English in a school.He’s old now and left there.He likes children.He often gave Bill some fruit or cakes and taught him to read and write when the boy was young.So he likes the old man very much.

(2)In the end,Bill said ?摇 ?摇.

A. nothing B. something wrong

C. something nice D. something to comfort Mr.Green.

此题考查学生对幽默类故事的理解。遗憾的是,本题全区的得分率只有46%,是所有阅读题中得分率第二低的一道。大部分学生选了D选项,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看懂文章,不知道幽默所在,只是看到了表层意思。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在平时教学中重视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阅读的影响,不断丰富学生的图式知识。如果学生做题前心里已经建立了各种类型的阅读理解的图式知识,那么看到这篇文章时,他们头脑中幽默类的图式知识就会被激活,他们就会寻找幽默所在,对文章进行深层挖掘,正确理解考查意图。

3.整合信息,实现有效理解。

学生在理解所读内容时,往往会借助于头脑中已有的内容图式,把已有的图式知识和现有语篇中的信息结合起来。因此,阅读是语篇知识与学生的内容图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内容图式与所读内容的知识重叠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反之亦然。如例三(节选):

The sculptures(雕塑品),heads of a rabbit and a rat that were part of a water decoration for telling the time,went on sale at an auction(拍卖) in Paris on February 25.

A Chinese man,Cai Mingchao said he made the $36 million in buying for the bronze(铜) rat and rabbit heads by telephone last week when the pieces were auctioned in Paris as part of collection owned by the late French designer Yves Saint Laurent.

(3)According to the passage,the 12 animal sculptures are ?摇 ?摇.

A.paintings B.old dishes

C.parts of a water clock D.old instruments

(4)How many of the 12 bronze heads are in China now?

A.None B.5 C.7 D.All 12

第3题事实上是细节考查题,答案就在文中的第一句话里。正确解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法知识和丰富的词汇量,因为这句话含有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后置定语。如果学生了解铜兽首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头脑中已经建立了对铜兽首的内容图式,而且这种内容图式能覆盖该短文的内容信息,那么对第3题做出正确选择就很容易了,甚至不必看文章,只要根据已有知识就知道选C,它们是喷泉水钟的部件。在此,内容图式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水平的不足。而这一题全区的得分率是50%,在所有阅读题中得分率处于第三低的位置,说明很多学生对铜兽首不了解。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相对要窄。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内容图式知识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输入信息,使他们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充分重视母语的作用以加强信息输入。

第4题是问12件铜兽首中有几件已经回到中国?这一题出卷人本意是送分的,因为答案就在文中的倒数第五行,即:Since then,five of the bronze heads have returned to China.结果这一题的全区得分率让人大跌眼镜,46%,处于所有阅读题中得分率第二低的位置,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爱思考的学生都选了C。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忽视答案所在的这句话中的现在完成时,二是学生不了解拍卖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蔡铭超只是拍到铜兽首,在付款期限内,享有优先购买权。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蔡铭超已经买下了铜兽首。如果学生在做题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铜兽首的知识及关于它的拍卖情况,那么即使词汇量小,忽略了时态,也能理解文章大意,做出正确选择。

三、图式知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发

从上文得分率较低的几道阅读题的分析来看,图式知识对农村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有重要影响。其一,从英语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必须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并尽可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辐射给学生,同时注重对学生阅读策略和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各种阅读类型的图式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潜在的阅读能力;其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应该多阅读,这里的多阅读主要是要读得“广”和“杂”。农村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还比较贫乏,可以借助母语浏览报纸杂志,多关注媒体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当学生通过母语理解了某个方面的知识以后,再读到内容相似的英语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图式知识,达到对该文的全面理解。从上面几题答题来看,学生如果对西方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时事热点等有所涉猎,则得分率会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天蓉,徐谊编著.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 图式化 信息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

篇4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贺平(1980—),女,河南濮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基础教育信息化等研究。E-mail:。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性能越来越强大、价格越来越低廉、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表现形态也越来越人性化。人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或是平板电脑,已经不是梦想,这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现实。所谓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即“利用网络技术将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环境,每位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可随时上网在线学习”。[1]这是一种新型的、高度综合的学习方式,它尤其强调个性化与移动性,允许每位学生通过可交互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随着大量的智能化、便携式数字设备进入校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内开展一对一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影响?这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研究问题

为了深入考察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效果,笔者长期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考察与研究。H校于2009年9月开始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性试验,并首批开设10个“数字班”。所谓“数字班”,即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课堂网络环境下开展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那些只有黑板粉笔或简易信息技术条件的相对传统情境下实施教学的班级被称为“常规班”。这两种形态的试验班均接受相同理念与模式的语文教学,如:教学时间相同,教学理念、模式、内容与方法完全一致,师资水平大致相同;每节语文课都会有8-10分钟时间阅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章,阅读内容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数字班学生均人手一网的笔记本电脑,阅读材料以超链接文本或网站的形式呈现,可随时上网查找或浏览相关资源,并在网络平台中与教师、学生交流感受、表达想法;而常规班学生则直接阅读纸质的线性文本材料。现如今,H校开展探索性试验已长达三年半,数字班学生表现出“更喜欢阅读”、“阅读能力更高”、“当堂迁移写话的表现更好”等特点。关于此,笔者之前以该校六年级学生为对象展开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整体强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开展课内数字阅读会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产生显著影响。[2]首批参与试验的班级中,既包括从三年级开始加入试验的六年级学生,也包括从一年级就进入试验的四年级学生,如今的四年级数字班学生开展常规化的课内数字阅读也已长达三年半。与六年级学生相比,长期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也存在显著影响呢?

本研究将对H校四年级两种形态的试验班(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进行对比测试,尝试用来自一线教学现场的数据解答以上问题。对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子问题:第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三,阅读理解水平的各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在回答这三个子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对四年级与六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相关结论展开综合讨论。

二、文献综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成熟与普及,以屏幕阅读为主的数字阅读开始动摇传统纸质阅读的统治地位,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先后展开多项关于电子显示与印刷显示、电脑屏幕阅读与纸本阅读之间的对比研究。这些关于两种呈现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的研究,大致存在着以下不同的研究结论。

第一种,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运用电脑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两种媒介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Muter等人以大学学生和职员为研究对象展开两次验证性实验,以阴极射线管和纸张两种方式呈现文本,比较电子显示与印刷显示的可读性,两次实验研究均表明这两种呈现载体下的阅读理解水平不存在差异。[3][4]之后,国内也有学者展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呈现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5]此外,Kristine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iPad阅读电子书的阅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运用iPad阅读电子书和阅读纸质课本的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6]

第二种,个别研究者发现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效果存在差异。如:Matthew等人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一项研究中却发现纸质阅读方式下的阅读理解率要明显高于电脑屏幕阅读方式;而在回忆信息方面,使用电脑屏幕阅读的学生自由回忆记起的信息更多。[7]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发现,文本的不同呈现方式对阅读效果有影响,且达到显著水平,具体表现为打印文本的阅读效果优于Word文本的阅读效果。[8]

已有研究(见表1)普遍认为数字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效果“不存在差异”或“纸质阅读效果优于数字屏幕阅读”,由于这些研究多以短暂、非连续性的实验研究为主,比较缺乏自然、真实、长期的研究,并普遍对研究样本和变量进行严格控制,研究结论并不具备代表性和大范围的适用性。而笔者之前以H校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展开的跟踪性研究,与以上两种研究结论均不一致。在阅读理解水平的整体表现上,数字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纸质阅读)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意味着,在自然、真实的学校情境中,研究对象使用电脑屏幕阅读的时间、阅读量大小、屏幕阅读行为是否持久等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三、测试题的编制

(一)研究框架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是读者主动构建自己对文本的“文本图式”或“认知地图”,并形成关于文本内容和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的过程。Kintsch等人认为,读者阅读时关于文本的表征可分为三种水平,即文章字词本身的文本水平、由命题及其关系构成的文章语义结构水平(包括对句子的理解水平)、与其他先前知识整合而成的更深层理解的篇章表征水平。[9]国内对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有多种不同划分,如:有学者对文章阅读活动过程进行重新分析,将语文阅读过程分为文章微观理解阅读、文章宏观理解阅读、评价阅读和发散阅读等四个方面;[10][11] 也有学者从字词的掌握、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语言的能力和理解结构的能力)、推论能力、评价能力等四个方面考察小学生的阅读能力。[12]

本研究在借鉴已有阅读理解框架的同时,结合阅读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和国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从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等三个层面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加以考察,其中阅读加工水平包括词语理解、句子理解、篇章结构理解和篇章推断判断等四个维度。

(二)测试标准

采用自编《小学四年级阅读理解测试题》,测试题共包括2篇不同体裁和不同难度的文章,每篇文章后面均设有三类答题项,即4个单选题、1个纠错题、1个主观题,其中纠错题需要从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出错别字并改正,限时20分钟。测试题总计50分,分项评分标准分别为:每个单选题3分、纠错题每找出一个错别字并改写正确记2分(每篇共设4个错别字)、主观题按照三个等级分别记分(1分、3分、5分)。以上这三类答题项分别对应考察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

四、实施过程

(一)研究对象

H校四年级共5个班,其中4个数字班,1个常规班,数字班与常规班整体规模并不均匀。本研究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以不打乱原有的教学班级单位和不影响既定的教学秩序为原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抽样。由于常规班只有1个,直接进入测试;而从4个数字班中随机选择了3个进入测试,以尽量减少抽样带来的误差。另外,四年级入学伊始,学校按照学业成绩表现将4个数字班所有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班,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字班学生样本更加均匀和更具代表性。本研究共选择122名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其中数字班学生93名,常规班学生29名,男生63名,女生59名。

(二)数据分析

数字班的一对一数字化阅读与常规班的纸质阅读,均为长期的常规化课内阅读。为了有效检测两种班级形态的学生在某一时间点的阅读理解水平,并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与统一性,本研究采用传统的纸质测试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测试于2012年11月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前由主试者念指导语,测试结束后当场收回测试题,并由5位语文教师按照评分标准流水批阅试卷,学生的各题分项得分与总分均使用Excel表格统计。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简单效应检验、偏相关分析等。

(三)信度分析

将测试获得的所有数据进行Cronbach’s Alpha检验,整套测试题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15。两篇文章的各个答题项信度系数分别为:词语理解0.706、0.722;句子理解0.704、0.713;篇章结构理解0.704、0.712;篇章推断判断0.707、0.722;识别校对水平0.690、0.677;阅读迁移水平0.687、0.694。吴明隆提出在信度系数的接受度上面,分层面最低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最好高于0.60,而整体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要在0.70以上。[13]因此,整套测试题的整体信度与各答题项的信度都达到可接受程度,信度良好,测试数据可靠、可信。

五、测试结果

(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比较

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在阅读理解水平总分上,t=-1.81,p>0.05,不同

表2 不同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

阅读理解水平比较(M ± sd)

*p

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下的学生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总分不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虽然数字班学生的平均分比常规班高3.97分,但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水平的整体表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比较。

在阅读加工水平总分上,t=-2.99,p

第二,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比较。

在识别校对水平上,t=-0.08,p>0.05,数字班学生仅比常规班略高0.06分,但不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在阅读迁移水平总分上,t=-1.81,p>0.05,数字班学生总分比常规班高0.43分,但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长时间在一对一数字环境下进行电脑屏幕阅读并不会对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分析

对阅读理解水平总分进行2(性别:男女)×2(组别:数字班、常规班)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从性别来看,F(1,118)=9.78,p

第一,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比较。

表3 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

阅读理解水平比较(M ± sd)

对阅读加工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8)=6.34,p

依次对各个维度进行方差分析。①在词语理解上,性别主效应、组别主效应以及性别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②在句子理解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8)=5.27,p

第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比较。

对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识别校对水平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8)=4.57,p

(三)阅读理解水平的三大变项之间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查学生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我们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偏相关分析,即控制某一种水平之后寻找另外两种水平之间的关系。对所有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呈现显著性正相关(r=0.303,p

表4 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

三大变项之间的相关分析

六、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 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数字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而数字班学生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阅读迁移水平以及阅读理解总分则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 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在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无论是在阅读理解总分上,还是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和阅读迁移水平这三大变相水平上,女生均明显优于男生。另外,在对性别与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的交互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数字班男生的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而数字班女生与常规班女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之间未呈现显著差异。

3. 阅读理解水平的三大变项之间存在相关

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交互效应,具体表现为: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都呈现正相关,而阅读加工水平与识别校对水平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二)综合讨论

笔者曾就H校六年级学生的同期阅读测试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数字班学生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整体呈现显著性差异,数字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和阅读迁移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第二,无论数字班还是常规班,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不存在明显差异。第三,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都呈现正相关,而阅读加工水平与识别校对水平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14]截至2012年年底,H校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字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纸质阅读),坚持开展课内阅读均已达三年半之久。与六年级相比,本研究关于四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研究结果既有不同,也有相同(见表5)。

1. 关于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差异表现

在阅读理解总分上,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 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六年级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说明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首先,对于四年级和六年级而言,无论是数字班还是常规班,学生们每节语文课中都会有8~10分钟时间阅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章,“每节课的识字量大大超出传统教学”,[15]这种长期且连续的常规性课内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其课内阅读量已远远超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3~4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和“5~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16]然而,常规班学生的课内阅读材料仅限于纸质的印刷材料,而数字班学生除了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阅读内容相同的电子材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主题资源,并且可以当堂与教师和其他学生通过平台交流与讨论,数字班学生也因而比常规班学生的阅读范围更广、视野也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这也是在大致相同的课内阅读内容的情况下,四年级和六年级数字班学生在阅读加工水平上都明显优于常规班的主要原因,也意味着一对一数字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识别校对水平并非简单的识字水平,而是学生对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综合反映,主要通过在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到错别字并正确修改进行考察,这就要求学生既能根据上下文判断字义、字音找出错别字,又要掌握字形并正确写出该字。儿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小说或故事时大多只注意事件的进程和变化”,[17]关注焦点多停留于文章或书籍的故事情节或整体概况,对单个的汉字或词语等细节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六年级学生则越来越多地关注字词与语法结构、“事物的规律性知识”[18]等,数字班学生可通过网络环境随时解决各种识字和阅读问题。因而,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识别校对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第三,阅读迁移水平指学生将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语言文字迁移应用到其他实际情境中的能力;H校的试验班学生在每节语文课都有8~10分钟的时间当堂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写作表达,其中数字班学生在电脑上打写,常规班学生采用传统的手写,长期的课内写话训练使得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迁移水平都同时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本研究中,在阅读迁移水平方面,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六年级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说明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迁移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2. 关于男女生之间的阅读理解水平差异表现

关于“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男女生性别差异随着年纪的升高有增大的趋势,女生在阅读能力上的优势逐渐明显”,[19]具体表现为三年级男女生差异不显著,四、五年级差异显著,六年级差异非常显著;国外研究也指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且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到青少年时期,这种差别倾向于消失”。[20]这里的“青少年”指年满13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社会群体,一般多为中学生。因此,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不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到了中高年段后男女生差异逐渐显著,且女生优于男生,但到青少年时期这种性别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本研究中,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女生阅读水平都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即中年段差异显著;六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不存在显著的男女差异,这与已有研究结论“小学高年段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并不一致。这说明,不管是数字班还是常规班,大量的常规性课内阅读对高年段学生的影响比对中年段学生的影响更明显。此外,四年级数字班男生的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六年级数字班男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即数字班男生在阅读理解某些方面的表现更优于常规班男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长期的一对一数字化阅读在提高男生阅读能力、阅读心智方面具有比较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关于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的相关分析

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的交互效应均表现一致。首先,本研究的识别校对水平主要通过在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到错别字并正确修改进行考察,即便学生已经理解文章篇章或句子的大致意思,也未必能顺利找出错别字并予以改正。这意味着,阅读加工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识别校对水平,识别校对水平的高低也不决定于阅读加工水平,因此二者未呈现显著相关。其次,中高年段的学生开始从“学习阅读方法”到“通过阅读学习”[22]转化,对文章或书籍中结构与内容的整体理解不断增强,并越来越关注人物的内心体验和真实自我的表达,阅读加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迁移应用与表达的效果,因而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出显著相关。第三,数字班的电脑打写与常规班的传统手写,都是学生通过语言的自我建构与内化加工之后真正将语言迁移应用到实际情境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对汉字本身拥有足够的识字量,不但要认识字词、掌握字义字音,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并且正确拼写出来,因此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相关。

综合来看,关于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研究结论,与前文关于屏幕与纸质两种媒介下的阅读效果已有两种研究结论(不存在明显差异、纸质阅读明显高于屏幕阅读)均不完全一致。笔者所研究的数字班学生的电脑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的纸质阅读是基于长期且连续的常规课内阅读而开展的,而已有研究中的纸质阅读与屏幕阅读大都是基于某一次的阅读行为和效果而开展的研究,研究对象的选择具有较明显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本研究的研究样本仅来自于一所学校,样本量偏小,未来将扩大抽样范围到其他地区和学校,以获得更大范围的取样和进一步的验证与完善。此外,鉴于横向研究设计本身存在固有的局限性,未来将对同一批研究对象开展后续的跟踪性研究,以求更加清晰、完整地探求儿童数字阅读的发展规律。

(指导教师:余胜泉)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25~29.

[2] [14] 贺平,余胜泉.1:1数字化学习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5):99~105.

[3] Muter, P., Kruk, R.S., Buttigieg, M.A. & Kang, J.T.. Reader-Controlled Computerized Presentation of Text. Human Factors, 1988(30):473~486.

[4] Muter, P. &Maurutto, P.. Reading and Skimming from Computer Screens and Books:The Paperless Office Revisited? Behavior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1(10):257~266.

[5] 姜丽红.电脑屏幕与纸面呈现载体对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8:64.

[6] KristineE. Grace. Comparing the IPAD to Paper: Increas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Digital Age[D]. Master Dissertation,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2011.

[7] Matthew A. Kerr, & Sonya E. Symons. Computerized Presentation of Text: Effectson Children's Reading Ofinformational Material. Reading and Writing. 2006,(19):1~19.

[8] 孙悦亮,肖崇好.限定阅读时间条件下文本呈现方式对阅读效果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97~300.

[9] Kintsch, W.,&Van Dijk, T. A.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J].Psychological Review, 1978,(85):24~40.

[10] 莫雷.语文阅读水平测量(三)(修订版小学六年级适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11] 温鸿博.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评量表的编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6.

[12] 臧铁军.小学生阅读能力诊断性测评研究(上)[J].学科教育,1998,(5):46~48.

[13]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44.

[15] 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2.

[17] [18]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