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9-26 09:07: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

篇1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测绘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和基础性工作,在矿山测量、湿地测量、水利工程和精准农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理信息,是国家经济信息和其他行业专业信息的三维空间信息载体。为了能够掌握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的地理信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对我国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测绘技术已经实现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可是为了符合我国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测绘技术由数字化向信息化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虽然,信息化测绘体系目前尚未成熟,但是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本文就依附于数字化诞生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之间联系做了详细的阐述,以证明信息化测绘技术并不是数字化测绘技术的重复,有特独特的优势。

一、我国测绘技术发展的历史

自测绘技术在我国诞生那日直至今天,以改革开放为分割点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市场体制的指导下,我国独立创立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传统测绘体系。改革开放后,为符合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全世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测绘事业开始由传统体系向现代测绘体系转变阶段。其中,在这段转变阶段,我国的测绘技术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改革浪潮。一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二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始向信息化测绘技术新阶段过渡。目前,我国正在积极促进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以形成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为目标。从而,使测绘工作能够为国家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理信息,做好各项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从数字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测绘生产过程中结果数字化的过程,是针对传统非数字化测绘技术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的基础。

(二)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尽管目前我国对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定义没有明确的规定,可是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的它,除了拥有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外也具有其他特征优势。通过信息化的定义不难看出,信息化测绘体系,已经覆盖了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管理、服务和应用的全过程,尤其注重对社会和经济的服务。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关系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联系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本是社会经济信息化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可是,要使生产力不断地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数字化正是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因此,信息化测绘技术,才会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和发展起来,数字化测绘技术则是它发展的基础。

从技术层面来讲,其实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这与数字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一样。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实时有效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及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社会化,才出现了信息化测绘技术。因此,两者在技术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区别

1、目标区别——从“生产”到“服务”

数字化测绘体系注重以测绘生产产品为主,将生产结果数字化;信息化测绘体系更加注重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实现地理信息实时服务于社会与经济。要求测绘体系中的数据采集获取、数据处理生产和数据应用服务三个特征面向信息化,使地理信息更加具有社会化和网络化等特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

2、信息“状态”区别——从“静态”到“动态”

数字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只是数字化的过程,不具有实时更新等流动性变化;信息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讲究的是实时监测动态变化,并进行不断的更新。因此,由此开始了测绘体系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并且,信息化测绘技术将地理信息的实时更新作为最基本的任务。

3、操作运行环境的区别——从“局域”到“广域”

操作运行环境,即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的网络运行环境。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的运行网络以局域网为主;信息化测绘技术,由于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更新地理信息,才能为社会和经济提供综合服务。因此其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依靠国际互联网,从而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网络化和社会化。

4、服务对象的区别——“专用”到“公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所形成的数据库系统,在一般的情况,只服务于本行业;信息化测绘技术获取的地理三维空间信息和数据,通过广域的互联网渠道将信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只要想知道就能够知道。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又扩大了服务范围。

5、信息服务社会化——“封闭”到“开放”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使中国地理空间信息通过广域的网络环境,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更新。改变了数字化测绘系统以测绘产品生产为主的体系,逐渐向以社会服务为主的信息化测绘系统转变。同时,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也使得测绘系统由内部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完成了信息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四、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以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当前测绘事业最主要的发展目标。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构建,可依据其主要特征和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系统分支,再通过真正的工程项目来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尽管看起来简单,但是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一代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五、总结

通过本文对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使人们了解到两者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在一些方面比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需求,也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同时,积极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N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4-0212-01

在现代广播电视行业当中,广播数字微波传输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对于提高图像音频的清晰度和传输质量,增加广播电视节目的套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明确广播电视数字传输的优点,探讨了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的比较,分析广播电视模拟微波干线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

1 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的优点

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在在现代信息传播中有着很多的优势,其优点具体有:

1.1 数字微波传输频道的利用率高

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技术,数字微波传输方式其对于频道的利用率会更高,经过数字压缩技术处理的是将电视信号经过抽样以及数字量化的一个过程,并将这些数字最终变成一定的数字信息,这样的压缩编码,可以有效的提高电视信号的冗余度,而对于信号频带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窄,可以有效提高信号频谱的利用率。

1.2 数字微波传输距离也更远

模拟传输的系统在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方面多是采用五级的评分标准,其只需要达到四级以上就是良好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同样的发射功率、天馈以及同样的路由前提下采用数字微波传输很容易的就可以覆盖一百公里以上的距离,这样对于一般的区域行政单位覆盖距离已经非常的足够了。

1.3 数字微波传输在图像方面质量会更好

与传统的信号传播技术不同的是,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其采用的一般是数字滤波、储存以及再生中继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的避免噪声以及失真积累等影响,极大的改善了图像的噪声比,消除了传输过程带来的亮度干扰,在远程传输的过程中几乎可以实现无损伤的还原,即使经过多级的中继或者是转发也不会降低图像的质量,所以数字传输所产生的电视图像质量比传统的模拟电视传输的图像质量可以说是高出很多[2]。

2 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传输的比较

广播电视模拟微波传输和广播电视数字微波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共同性和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具体是:首先,在工作原理方面,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都是采用中频的调制器,并对上变频至微变频的微波变频率进行微波传输,但是其区别在于模拟微波传输器发射信号的中频调制后有一级的限幅中放,但是数字微波传输设备就没有这一级的限幅中放。另外,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在传输带的宽度方面也是相同的,但是在模拟微波系统通道在部分的传输性能的指标方面,比如幅频群等延指标数方面均是要高于数字微波传输的,这对于模拟微波传输改造成数字微波传输减少了很多的麻烦,也减轻了改造的难度和压力。最后目前的模拟微波传输设备的器件都是全固化的形态,像采用FET场效应器件以及线性放大器等器件代替了过去的行波管和高压盘,这种代替旧为模拟微波传输方式改为数字微波传输方式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3]。

3 广播电视模拟微波干线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解决方案

在广播模拟微波干线设备进行数字改造的过程中,就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应对解决的方案,具体有以下几点:

3.1 解决数字传输过程中频率稳定性的问题

传统的模拟微波传输器采用的中频调频调制,而在传输过程中的本振一般是采用稳定性较好的微波介质稳频振荡器,这种振荡器虽然稳定性较好,但是其也只能使得频率稳定度保持在10-4的数量级之间。而数字微波传输系统采用中频数字调制,其对于微波发射信号机的线性指标较高,使得对于微波本振源的频率稳定度相对较高,可以有效的将频率稳定度达到10-6数量级之间,所以在介质稳频加锁相稳频双重技术方面进行稳频,以满足这一要求。

3.2 解决数字传输过程中相位噪声的问题

在模拟微波传输过程中,其采用调频方式传输,这就导致其对于相位噪声的要求没有太高。但是数字微波采用的调制和相干解调方式,可以有效的传输数字压缩过的电视信号,这就要求其系统的相位噪声低于一定的范围,然而在模拟微波系统的过程中,即便是各站本振源可以分别达到这一要求,但是各微波站的中频转接,其在经过多个中继后相位噪声叠加之后,也只有将相位噪声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采用满足这以要求[4]。

3.3 解决数字传输过程中的线性功放的问题

传统的模拟微波其功效一般放在非线性区,这就要求在早期的变频器前段还要加一个限幅放大器,因此微波功效的线性度问题、微波频率的稳定度问题以及最后的系统相位噪声问题都需要一并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说数字化改造就基本成功了。模拟微波传输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这不仅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比如上世纪末我国辽宁省葫芦岛市广电局等单位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模拟微波改数字微波的尝试,开了一个好头。

4 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相对于传统的传输技术有着很大优势,我们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推广,以促进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润华,徐国庆,高峰,许可,汪家兵.安徽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网的组网与系统设计[J].广播电视信息(上半月刊),2012(02).

篇3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现如今,科技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各个领域都已经普及了计算机技术,无论是机关团体,还是企事业个体,或者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现代高科技手段已经逐步应用于消防管理,层出不穷的新型建筑以及超大规模的建筑带来了许多新型的消防隐患,各式各样的火灾不断增加,还有,危险物品审核管理、灭火救援装备以及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化学品审核管理等,所有的这一切都给消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消防应急通讯中的(800 MHzTETRA系统)数字化模式构建就显得十分关键,利用科学手段,有效提高消防调度能力。

1 消防应急通讯中的数字化通讯系统及其建设思路

1.1 数字化消防通讯系统

数字化消防通讯系统主要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以及呼叫求助和手机定位等实现数字化处理及运用。针对城市公共安全领域以及消防安全和基础消防设施重点进行信息整合,从而达到优化信息资源的目的。在现代化城市中,建立城市消防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商务以及消防公共服务系统、消防重点单位监控数字网络、电子政务城市消防系统、城市消防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等平台;并且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多种形态表现性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创造出关于城市安全的丰富多彩的景象以及数字虚拟空间,消防系统管理打造现代化的数字管理工程,努力提高城市消防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1.2 数字化通讯系统建设思路

“科技强警”是消防通讯系统数字化建设最有效的实施战略,依靠科技手段,提高消防的防御能力,同时,提高消防的战斗力,构建数字消防系统建设的“科技强警”思路普遍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以及各级公安消防部队的认可,现如今,许多地方的数字化消防通讯系统都是自成体系,没有实现有效地联网,属于独立信息系统,这种方式不但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到未来的有效联网,成为消防资源共享的一大主要障碍。数字化通讯系统建设,要根据公安消防基层业务实际需要以及工作特点进行全面分析,要了解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通讯软件,关键点应该放在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公安消防部队整体作战水平和高效、安全、出警力这一关键点,在整体上规划和设计消防业务的信息需求,数据间关系一定要明确,还要对数据通讯进行有效地规范设计,目标要明确,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分清,功能也一定要分清,使数字消防系统整体形成主次分明,目标明确。

1.3 智能消防和数字消防的区别

智能消防与数字消防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智能消防主要的出发点是能够在重点单位建立灾害管理系统,使其具有检测、电子化监视、监查等功能,同时具有局域网建设功能,可以使各级消防队伍关注内部管理;而数字消防主要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通讯消防管理系统。其次,智能消防主要强调智能化消防装备,开发一些支撑产品如“消防机器人”等,数字消防主要目的是对城市公共安全资源的使用动态和配置状态进行优化,增强队伍的战斗力。两者的共同点是在智能消防的基础上建立数字消防,提高数字信息资源的互动能力和共享能力,降低消防灾害的管理成本,提高消防灾害管理效率,提升社会救援服务能力。

2 构建数字消防系统架构

数字消防系统一旦遇到特殊和紧急情况,就能在第一时间内作出迅速反应,同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这是一种应急预案框架管理结构,主要涵盖了几下四个部分:即基础信息、应急决策与应急救援行动、预测模拟与危险性分析、日常培训与演练。

相关的灭火救援信息数据以及相关的预案对象的消防安全信息数据和基础信息数据主要有对象的概况、对象的名称、对象建筑面积、建筑平面布局、毗邻周边的情况、建筑高度以及耐火等级等。还包括建筑内部、外部的水源、建筑内疏散出口、人员疏散通道以及其它设施,还应该有应急救援力量公安、交警、消防、医疗的情况信息。预测模拟与危险性分析主要是选择风险较大的一个或几个火灾场景为预案设定火情,结合预案对象环境条件以及基础信息,有效识别预案对象的危险源,有效利用动力学火灾模型,分析可能造成火灾的危险级别,给出危险性分析结果,提供有效依据。根据预测模拟与危险性分析以及基础信息结果制定应急预案、决策,采取有效地应急救援行动,利用输出功能和GIS空间数据处理、显示表达作为载体,决策与指挥充分应用运筹学、控制论、管理科学。在应急救援行动与应急决策指导下进行日常培训与演练,培训消防在岗人员,使消防官兵熟练地掌握并有效应用消防应急预案,使得数字消防系统的功能获得有效发挥,对灭火救援行动进行有效指挥。

3 消防应急通讯中的数字化模式构建(800MHzTETRA系统)

3.1 系统性能高度安全可靠

EADS在800 MHzTETRA系统设计时,在高度冗余容错平台上建立所有系统部件,对于可靠性的高度要求能够给予重点考虑,采用冗余备份方式将全部重要的功能部件以及系统中主要的部件进行备份,使其可靠性达到了业内最好的水平;另外,我们根据消防通讯的需要,采用灵活的加密方式对链路进行加密,提高了网络安全性能,800 MHz TETRA系统鉴权等级严密,严格预防非法分子开机,还可以采用端对端加密,设置特殊终端,以保证通信的安全性。

3.2 频谱利用率比较高

800 MHzTETRA系统支持更多通话组,三级消防通信组网需求可以满足,实现了现场调度网络的全面覆盖。800MHzTETRA系统具有高速传输能力,并且可以在嘈杂环境下有效使用,能够将现场背景噪音有效滤除,提供清晰的通信。800MHzTETRA系统,使消防指挥调度更加方便,它可以提供多种数据通信模式,使得任务下达清楚、准确,使消防应急通讯指挥调度更加精确化。

结语:现如今,科技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各个领域都已经普及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现代高科技手段已经逐步应用于消防管理,,层出不穷的新型建筑以及超大规模的建筑带来了许多新型的消防隐患,各式各样的火灾不断增加,因此,各类火灾与灾害事故需要一支专业化、军事化队伍来及时应对,公安消防部队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内容决定了准确、迅速、不间断是消防通信的基本要求,所以,消防应急通讯中的(800 MHzTETRA系统)数字化模式构建就显得十分关键,利用科学手段,有效提高消防调度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数字化变电站在当今社会比较普遍应用,一方面是因为它不仅能提升系统的质量与性能,还能解决一些原来的问题。从根本上确保了大家的工作与生活用电。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电网要求电网的平稳运行,必须提高继电保护的性能,过去的那些方案和方法相对于目前的问题,并没有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要进行一定的优化配置。

一、数字化变电站概述

传统变电站和数字化变电站对于信息的使用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个问题也是区别它们两者最明显的标志。数字化变电站在IEC 61850 的基础上,由智能开光、电子互相感应器等组成的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构成。它的作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规整统一信息;第二,达到信息共享;第三,反应电气量信息;第四,实现网络通信的操控。

二、比较分析数字化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

1.数字化与传统保护装置的区别

对于传统的保护装置硬件来说,一方面其微处理器是数字电路构成的基础,一旦出现一些小的故障,就会对整个数字电路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保护装置核心单元的四周有着不同的接口,需要按照接口的不同接进相应的线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装置的运行,而且提高了保护的成本。但对于数字化保护装置,随着社会的发展中,数字化的保护装置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无论是软件方面还是在硬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的那些细小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时,充分满足了客观上收益高成本低的要求。在数字化保护装置中,使用电子式互感器来进行数据的采集,这是与传统保护装置的硬件结构方面最大的不同。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主要包含:开入单元、出口单元、中央处理单元、光接收单元、通信接口等单元。数字化与传统保护装置的区别,使得继电保护在目前的运行过程中有了明显的改善,从而在杜绝表面工作以后,很多的工作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2.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接口的实现

接口在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在保持原来优势的基础上,不仅有效的改进了传统保护装置接口的不良问题,而且还体现了数字化的特点。从主观上来讲,数字化继电保护就是利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现接口的较好的管理。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主要是利用电子式的互感器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从而进行接口的实现,这些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互感器内部的光纤从传输方式输送到低压端,再经过合并单元的转化之后,输出正确格式的数据。相比于传统继电保护的模拟量输入,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所使用合并单元中的光纤传输,能够减少低通滤波插件、A/D变换插件等插件的工作,其效率更高。

三、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优化配置方案

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一般分为两种方案,系统性保护配置与常规性保护配置。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具体使用哪种方案就需要根据实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进行考量,然后做出最优的选择。

1.常规性保护

常规保护就和使用常规互感器时的情况一样,主要是根据要求选择配置,需要注意的是保留保护的逻辑图和类型,例如开关、主变、线路等保护。其次,需要将本来的插件改为光纤通信接口,其中CPU的处理方式要相应改变为通信接口、I/O改为GOOSE接口进行。我们只需要根据压板投退保留一些开入,利用智能操作箱对剩下的部分进行转移或者取消,这些事情都可以立即进行而没有必须要花费时间放在模拟实验上了。

2.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优化配置方案

(1)数字化集成保护配置方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而系统性保护配置的意义就是在IEC 61850、数字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广泛应用的基础上,使之符合变电站内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目的,从而达到对变电站的全面保护,而系统性保护配置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保护配置方案,系统性保护配置一般会采用双重化配置的办法,两个系统可以一起运行,互相辅助,也可以完全单独运行。他们的配置没有什么区别,所采用的原理也是近乎相同,且使用起来简单,分析全面,同时也是保护配置方案的垫脚石。虽然这种方案有很多的优点,能够准确快速的分析问题以及达到信息共享,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很大的缺点。毕竟经过多次的改进,系统性保护配置方案完成了多个方案进行共同使用的目的,与常规性保护配置方案相比,它的网络结构变简单了,装置数量也变少了,但是却对装置要求提高了许多,所以就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与操作水平。

(2)10kV特殊值和35kV、10kV馈线保护配置

110kV 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字,它是很多变电站的额定电压,所以在配置保护方案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并且在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重视他,不能忽略。和使用常规互感器时的情况一样,主要是根据目标进行配置,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应该保留那些保护的逻辑图和类型,比如线路、主变、开关等。数据采集应用光纤接口来替代之前的那些保护装置的插件。这样的话,使得数字化的优势不仅能够实现继电保护的配置优化而且还达到了110kV额定电压的要求。对于110kV 的保护要根据不同的地方,依据当地设备、技术、经济发展等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保护配置方案。因为在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中馈线有着不容忽略的作用,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所以在我们设计方案的时应特别注意馈线带来的影响。其次应该注意的是10kV 、35kV馈线的问题,他们是有异有同,应该分开看待。正常情况下为了确保不同线路的要求会使用到MU,常常5回35kV的出线能够和电容器得到一个合并单元,并且只需一台交换机接入。而10kV却不同,它和电容器没有办法采用合并单元,只能使用独立的。母线电压要求分段并列运行,而分段进行主要采用智能电压变换单元来完成,并实现最终运行时的数字变换功能。

四、结束语

本文解析了数字化电站继电保护的优化配置以及一些正在面临的问题。如今很多的变电站都在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保护,虽然可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仅造价高而且操作难,并且不能进行有力的保护。这就意味着运用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要想真正满足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的优化配置,我们要走的路还很多,例如数据的传送、安全的不合理问题等。而且在实行过程中必须注意那些小小的问题,有可能一个小小的误差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还不能停止在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优化配置研究的步伐,还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找到最合理的方案。

篇5

近年来, 我国测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如铁路公路中心线的标定。 水坝、 桥梁及建筑物的空间位置的确定等, 都需依据测量控制点和工程测量技术予以实现. 以保证施工顺利地进行。 为检验工程质量和监视工程设施安全营运提供重要技术手段 , 主要有施工验线、 工程验收测量以及工程建( 构) 筑物变形观测等。在社会管理方面, 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管理往往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建立一系列的管理系统以实现高效、 实时地管理 , 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系统. 它既需要集成大量、 广泛的空间基础信息资料. 这些部必须运用测绘科技手段来完成。以下就工程测绘测量技术作以简要阐述

1 . GP 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 PS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处理地理空间及其相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是融地理学、 测量学: 几何学、 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对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 它能把地球表面空间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并通过计算机屏幕形象、 直观地显示出来 G P S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 二是多维结构; 三是标准化和数字化; 四是具有丰富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处理, 准确采集有关的数据 . 并对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 、 管理、 更新和分析, 是采用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 、 多媒体等最新技术的技术系统. 对现代测绘技术 自动化技术的起重要支撑作用

2 .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起源于 2 O世纪6 0年代 .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 感 测目标的特征信息( 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 辐射和发射辐射) 。 经过传 输、 处理, 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遥感包括摄影、 陆地、 卫星、 航 空、 航天摄影测量等技术。 遥感技术依其波谱性质, 可分为电磁波遥感 技术、 声学遥感技术 、物理场遥感技术 遥感信息技术已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 微波: 从单波段发展到多 波段、多角度 、多时相、 多极化;从空间维扩展到时空维: 从静态分析发 展到动态监测。R S为GP S提供信息源, G P S为RS提供空间数据管理 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图像处理) 。 G P S作为 G I S有力的补测、 补绘手段。实现了GP S原始地图数据的实时更新。R s的综合应用是一种充分利 用各 自的技术特点. 快速准确而又经济地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 的新技术, 三者的紧密结合. 为地形测量提供了精确的图形和数据。

3 数字化绘图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 数字化绘图克服了手工绘图存在的许多弊端,如工作量大' 作业艰苦,作业程序复杂, 烦琐的内业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 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 等缺点, 符合现代飞速发展的工程需要 在采集数据时, 数据采集人员要准确应用地物代码, 以免在内业成 图时出现错误; 在观测开始时, 相关工作人员需严格按照要求应对测站 点进行检查, 跑尺人员应严格按照自动成图的要求作业. 确保能完整地 描述地形地貌的特征点, 必须通过绘制草图来表明各个地物碎部点的属性及相互关系,测量坎子时。要量取坎子比高.坎下也要进行地形点采集。当一个测区完成后, 如果有必要可把数据备份。目前, 数字化成图技术主要有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模 式。内外业一体化是一种外业数据采集方法, 主要设备是全站仪、 电子 手簿等, 其特点是精度高、内外业分工明确 、便于人员分配,从而具有较 高的成图效率。具有以下的特点

3 .1一测多用

如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工程中需要对同一地形图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 过去的平板测图方法则需要重复工作.而数字化测图则可以同时根据完成的地形图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多个地形图- 因为往往小 比例尺包含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范围。仅需先测大比例尺图范围.再补充小比例尺测图范围即可满足各不同专业人员对不同比例尺的 地形图的需要

3 .2精度高

数字化成图系统在外业采集数据时,利用全站仪现场 自动采集地 形地物点的三维坐标, 并 自动存储,在内业数据处理时。完全保持了外业测量的精度, 消除了人为的错误及误差来源。 而且外业工作省略了读 数、计算、展点绘图等外业工序,减少了作业人员, 外业工效大大提高,时间缩短, 直接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3 .3劳动强度小

数字化成图的过程,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生产周期大大缩短能及时满足用户的要求。

3 .4便于保存管理及更新方便

数字化产品既可以存储在软盘上, 也可以通过绘图仪绘在所需的

图纸上, 线条、 线划粗细均匀, 注记、 字体工整, 图面整齐、 美观。且便于 修改, 能更好地保证图形的现势性和不变形性。 避免重复测绘造成的浪 费, 增加地形图的实用性和用户的广泛性

4 . 工程测量中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 应用计算 机技术、 数字影像处理、 影像匹配、 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就摄影测量本身而言, 从测绘的角度上来看数字摄影测量还是利用影 像来进行测绘的科学与技术: 而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视觉科学的角度 来看, 它是利用影像来重建三维表面模型的科学与技术。 也就是在“ 室 内” 重建地形的三维表面模型然后在模型上进行测绘从 本质上来说。它与原来的摄影测量没有区别。因而, 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 整个的 生产流程与作业方式, 和传统的摄影测量差别似乎不大, 但是它给传统 的摄影测量带来了重大的变革.

目前通过在空中利用数字摄影机所获得的数字影像. 内业使用专 门的航测软件处理, 进行的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 、 大比例尺地形测 图、 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影像进行像对匹 配, 建立地面的数字模型。 再通过专用的软件来获得数字地图 该方法 的特点是可将大量的外业测量工作移到室内完成。它具有成图速度 快、 精度高而均匀 、 成本低, 不受气候及季节的限制等优点。特别适合 于城市密集地区的大面积成图。但是该方法的初期投入较大. 如果一 个测区较小, 它的成本就显得较高。但可以说是今后数字测图的一个 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社会要求的是可以提供数字的、 影像的、 线划的等 多种形式的地图产品。并且随着全数字摄影工作站的出现。 加上 G P S技术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 使得摄影测量向自动化、 数字化方向迈进。

5. 结语

综上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工程测绘领域也必然会带来新的 突破, 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数字化方向迈进。实践中还有一些 问题亟待不断去的探讨研究 ,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 文中论述不到之处 望行业同仁多多指正, 今后亦会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争取为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研究面建言献策 。

【 参考文献】

[ 1 ] 郭岚. 3 维数字地形图及其应用的研究m_ 测绘通报, 2 0 0 2 , ( 0 5 ) .

篇6

广播调频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声音传播方式,这种声音传播方式是建立在相关的发射装置对频率进行有效调节的基础上的。目前在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广播调频就是采用的超声波的传播方式。超声波的传播方式具有特别优良的特点,如信号的传播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以及简便快捷等,这种传播的方式的出现对于促进广播调频的深入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社会,但是广播调频成本较低,携带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其传播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仍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广播发射机技术是广播调频正常运转所依赖的一种重要技术,为了进一步促进广播调频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当加强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研究,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特点分析

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具有很多的特点,但是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能够对电台的频带宽进行自由调节

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台的频带宽进行自由调节,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广播信号所产生的音频的真实度[1]。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这一特点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体现的更加明显,这是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具备的非常明显的优点,对于促进广播调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1.2 抗干扰的能力比较强

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在发射相关的信号的过程中,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这是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2]。通常情况下来说,广播信号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环境、建筑物、电气设备等都会对广播信号的实际传播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广播信号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一些杂乱的信号所干扰,那么就会使得广播信号的正常传播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但是我们的调频收音机一般都具备良好的限幅处理的相关功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将扰乱的信号进行删除。除此之外,如果广播信号中掺杂着干扰信号,可能会产生寄生性质的调频,但是我们的广播调频发射机所发射的信号要远远强于寄生性质的调频,所以这种寄生性质的调频对我们的收听广播调频的影响不是很大。

1.3 信号非常稳定

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所发出的广播信号非常稳定,这是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一大优点。具体来说,在技术许可的相关地域范围内,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所发出的广播信号非常稳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多台广播信号的接收设备可以接收到信号,同时还能保证在同一个区域范围内,各个收音机之间不会产生严重的相互干扰,避免广播信号的实际质量出现严重的下降。另外,在一般情况下来说,夜晚的广播信号的传输距离会增加,因此想要使更大范围内的听众能够接收到高质量的广播,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广播信号的声音频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在信号传输的路途上尽量安装中继站,这样就可以实现更远距离的信号传输。

2 常见的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的主要类型

目前市场上的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的类型有很多,但是其中最常见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2.1 模拟调频广播发射机

模拟调频广播发射机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这种发射机只能发出模拟的音频信号,而且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只能根据模拟信号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音频信号的接收和发射。这种类型的广播发射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是“VCO+PLL”[3]。

2.2 数字调频广播发射机

从该类型的调频广播发射机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数字调频广播发射机主要通过采用数字化的处理方式来对音频进行相关的加工和深入的处理,同时以数字化的方式来对发射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处理。另外,数字调频广播发射机使用DSP技术来对广播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实现对DDS频率合成器的良好控制。

2.3 半数字化调频广播发射机

半数字化调频广播发射机是相对于数字调频广播发射机而言的,它和数字调频广播发射机的在信号的接收和处理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这种类型的广播发射机可以通过数字化的编排方式对立体声的复合信号进行处理。另外,半数字化调频广播发射机在发射之前所具有的数字音频信号是通过DSP技术进行有效处理的。

3 市场发展对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实际要求

虽然超声波的传播方式具有信号的传播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以及简便快捷等特点,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相关要求越来越高,本文认为市场发展对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实际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音频质量更高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旺盛,对于视听文化的相关鉴赏能力也越来越强,同时对于广播调频的音频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4]。此外,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调频对于音频的处理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样就能够为人民大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广播调频。总体来说,音频质量更高是市场发展对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实际要求之一。

3.2 广播发射机质量更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广播调频的要求越来越高,广播发射机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对广播发射机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和传统的老式的广播发射机相比,现在的广播发射机采用更加先进的规模化的集成电路,代替了原来的落后的由零散的小零件组装成的集成电路。这样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广播发射机的元件的数量,而且还能够使广播发射机实际的操作更加简单,使广播发射机的运行更加稳定和安全,因此,广播发射机质量更高是市场发展对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重要要求。

3.3 能够进行良好的功能拓展

如今的时代是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很多高性能的软件被开发出来,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并产生了积极的优良作用。将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广播调频中,对于促进广播调频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产生持久的发展动力。市场发展对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实际要求是能够进行良好的功能拓展,具体来说就是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实现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相关功能的进一步拓展,使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具备更多的新的功能,从而为提高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的性能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体来看,能够进行良好的功能拓展是市场发展对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重大要求。

3.4 实现双路音频的自动切换

双库音频的主要含义是指数字化音频和模拟音频[5]。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广播调频的相关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够实现数字化音频和模拟音频的自由切换,是广播调频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市场发展对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进行开发和研究,实现数字化音频和模拟音频的自由切换,这样客户只需要在相关的设备上安装切换器,就可以实现对数字化音频和模拟音频的自由调节,从而使自己的相关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也使得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相关性能得到大大提高。

4 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广播调频成本较低,携带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其传播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没有止境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会实现不断的优化和创新,本文认为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多样化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以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广播调频的收听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具体来看,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以及数字化电视等多种不同的途径来收听广播调频,在这种情况下,多样化成为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广播调频的具体形式将会比现在更加多样化,充分满足人们不同收听形式的实际要求,使广播调频不但不会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的大潮中消失,反而会更加美好,实现良好的长久发展。

4.2 数字化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广播调频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通过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可以使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的频谱更加合理,同时使得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的功率更加节省,这对于进一步促进广播调频的良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广播调频的数字化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这是由于我国调频广播的相关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的,这使得我国的广播调频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和国外的先进国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积极加强广播调频的数字化发展研究,并主动吸收国外广播调频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逐渐促进我国广播调频在数字化方面的创新发展。总体来说,数字化是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4.3 多功能发展趋势

目前,大部分的广播调频接受设备都是利用集成电路制作而成的,虽然集成电路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传统的集成电路制作而成的广播调频接受设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零件,使广播调频接受设备的体积更加轻盈和微小。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我们可以在这一方面下工夫,增加产品的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广播调频接受设备接受广播信号的功能和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相关功能,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功能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良好发展。因此,多功能是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5 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调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广播调频的实际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具有很多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有能够对电台的频带宽进行自由调节、抗干扰的能力比较强以及信号非常稳定等。目前市场上的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的类型有很多,但是其中最常见的主要类型有模拟调频广播发射机、数字调频广播发射机和半数字化调频广播发射机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相关要求越来越高,本文认为市场发展对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实际要求体现在音频质量更高、广播发射机质量更高、能够进行良好的功能拓展以及实现双路音频的自动切换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没有止境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会不断优化和创新,本文认为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多样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发展趋势、多功能发展趋势。我们要在深入把握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广播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吐尔洪江・塞都拉.探讨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5(09):231.

[2] 左金安.全固态数字调频广播发射机的维护和故障处理[J].科技与创新,2015(17):127+129.

[3] 王冉.中原福塔暨河南省广播电视发射台调频发射机5+1系统介绍[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1):43-45.

篇7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igital mapping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ogress, 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applied in the cadastral survey, this is the digital cadastral survey. Its essence is a kind of full analytical, machine help mapping method, is a melting cadastral survey field, in the industry in an integrated operation system, its biggest advantage is complete cadastral survey at the same time can be set up cadastral graphics database, so as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cadastral management laid a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at first the digital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re reviewed,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meaning, then lists the advantages of 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nd then the digital cadastral survey of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instructions, the cadastral survey work flow to do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direction illustrated.

Keywords: 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Cadastral survey; Property; graphics

中图分类号:P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地籍数字化测绘概述

地籍,主要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用途(如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文件、表册和图件等形式表示出来。地籍测绘则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一系列测绘活动,地籍测绘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测量技术与土地法学的综合应用,即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利的测绘,是一种法定的行为,区别于普通测绘,其包括:地籍控制、地籍要素测绘、地籍调查、动态监测与更新等,而要素测绘往往包括界址点等细部测量和地物点的碎部测量,并绘制地籍图和土地的面积量算。城镇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无非就是通过数字化测绘从事一系列关于城镇地籍测绘活动的技术。

二、数字化测绘的优越性

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直观生动

它改变和弥补了传统测绘方法中线条、符号、数字和文字等信息揉杂在一起,必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能读懂的缺陷。通过计算机摸拟,可以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分层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一目了然。

(二)图形获取更加方便

通过对数字化测绘各种技术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此外,还可以随意对图形进行缩放、拼接以满足不同用户更为广泛的需求。

(三)精度高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测绘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被大大提升,数字化测绘的应用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如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和城市道路网的设计等就可以利用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成果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规划与设计,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许多方案的设计与比选,对各种要素的统计、汇总、叠加、分析也方便、准确。

(四)更加经济实惠

数字化测绘还能通过计算机的储存与管理来实现即时打印服务,其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非常方便与快捷,而且经济实惠。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原理

(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目的是建立各城镇的数据库及地籍管理系统,舍掉浩繁的宗地图件、表册,实现地籍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地籍图根控制测量和地籍勘丈(宗地权属界址点及其它地物要素平面位置的测定);地籍调查表的输入、输出;土地证、归户卡和土地申请书的生成和输出;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图幅结合表、控制点网图的生成与输出;面积量算、汇总与统计等。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工作原理

外业数据采集利用全站仪记录的方法或利用全站仪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直接记录的方法;数据传输用标准的数据传输线连接全站仪和计算机,利用windows下的超级终端完成数据的传输;数据的处理采用C语言编制的数据转换程序进行处理;图形的编辑利用RDMS、EPSW等一些软件根据草图编绘图形,再转换至Auto CAD进行细部的编辑和处理,或使用MAPSUV、Walk field等一些较成熟的软件直接编辑和处理;出图采用数字化地籍图和绘图仪绘图两种形式,以适应不同需要。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量地籍的作业流程

(一)作业流程图

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数字测量的关键所在,结合测区已有的资料,以有关规程、规范为依据,设计作业流程,数字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见下图: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量地籍的作业流程图

(二)收集相关资料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地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

(三)测设首级控制点与图根控制点

大部分测区主要街道一般都较宽阔,次要街道较窄,所以首级控制采用GPS静态方法施测,点位一般选在高层建筑物上或城市主干道上,并避开15°以上天空的障碍物及电磁波干扰源,在建筑物密集地区还要用二级导线进行加密,所有点位均要稳固可靠,且GPS点至少与周围一点通视。内业计算均采用严密平差程序进行平差。图根控制采用GPSRTK技术与全站仪导线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施测,在较开阔的地区可用RTK技术布设图根控制网,在一般的街道、巷道及建筑密集区适宜用全站仪布设图根网。

(四)外业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房角、阳台角、围墙角及能够封闭为1个权属单位的拐点,均以测界址点的方法施测,其余地物用测量地形点的方法施测。测绘小组基本上由两人组成,一人观测并在全站仪上作记录和编码,一人跑尺并内业绘图。目前测绘软件也较多,有清华山维公司与清华大学土木系联合开发的测霸EPSM ( Electronic Plane - ta2ble Surveying andMapp ing system) 系列,武汉瑞得测绘自动化公司的RDMS系列,广州南方测绘仪器公司与广州开思公司的CASS系列与SCS系列等。

(五)外业调绘

当完成初编地籍图工作后,再把这些图拿到实地对照,量取实地没有测到的各种数据,再在计算机上进行交互编缉,绘成最终的地籍图。

(六)内业数据处理

每天外业结束后,及时把电子手簿中的数据传送到微机中,利用大比例尺绘图软件进行编辑。绘图员根据外业绘制的草图,对各类型的点在不同的图层中进行绘制编辑。在编辑过程中,绘图员应对草图中的标注和微机中的标注进行校核以保证准确无误。连图过程中需对地物编码准确应用。由于显示器屏幕的限制,地物密集等情况,使得错连、漏连、漏测现象在所难免,连图过程中应随时进行检查,并在后期到实地进行查图和补测。实地校核地籍图绘成后,组成两人一组的作业组,带着作业原图和调查成果,走家串户,一宗地一宗地的进行核实,做到实地、调查表、地籍图三对照。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进行地籍测量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界址线的设定问题

在地籍测绘中,界址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想要提高地籍测绘的效率,就应该设定合理的界址线。对于初始的地籍测绘来说,在以前许多的宗地界址线都设置在围墙以内,这样就给测绘界址点带来了相应的麻烦,所以要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应该对界址点进行准确的设置。

(二)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绘制

在绘制出地籍图以后只是得到了一个基本的“毛地籍图”,因此,这就需要再增加相应的内容来进行完善,包括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等。在进行实际作业的时候,应该在“毛地籍图”上进行统一的绘制,从而单独形成一个图形文件。再制作成为街坊线图块,并把这些图块插入相应的街坊地籍图中去。

(三)街坊划分

在进行作业的时候,应该以街坊作为单位来进行地籍调查,来绘制相应的地籍图,并且来管理地籍绘制的成果和地籍调查表。在针对一个街坊的地籍图绘制和地籍权属调查的时候,应该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来完成,在设置分界线的时候,不应该设置在围墙以内,而应 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也应该不断发展和更该设置在空闲的地方。

(四)控制外业测量精度的方法

在进行野外作业的时候,要求作业人员能够总结相应的经验,从而有效的提高测量的精度,在摔制外业测量精度的时候,首先应该严格控制的就是转站,在一般的情况下,连续的转站不应该超过3次以上。另外,在碎部测量的时候,测量的立镜一定要到位,对于一些困难的地区,应该先测量,再利用制高点来向内部多打散点,再用边长交会和丈量等一些方法进行有效的测量。作业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应全面统计好相邻界址点之间和相邻界址点地物点之间的精度检查表,以及了解界址点精度检查表,这样的二种表格可以供工程的负责人进行检查,并且做好精度的统计。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方向

数字化测绘技术能使地籍信息完整地覆盖每一个区域,在所形成的数字图形上详细记载每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基本情况,包括权属、数量、质量、权利、用途、性质等基本信息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它不但为实现土地的经济价值、保护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服务,还为政府部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土地管理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宏观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方向:

(一)应用于地籍图的修补和变更

由于界址点和地物点(如房角点)均是用全站仪直接采集其坐标值,所以其精度相同,在日常地籍的修测、补测中,即使没有控制点,也可以利用界址点、地物点的坐标值后方交会测站点,从而保证了地籍图修测、补测的精度,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补测控制点的麻烦。

(二)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由于应用现代测量技术,其既包含图形信息,又包含属性信息,精确表达了某一地块(或宗地)和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面积、质量和权属界限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应用于土地经济活动

利用地籍图提供的土地及附着物的质量评价数据和图形信息,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使地块及其建筑物的评估更加合理,为有偿出让和转让、征收税费等以土地及附着物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洞察房地产市场状况,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结语

综上,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地形地籍的测量,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人力及物力资源消耗少、成图美观、精度高、数据量丰富、易于修改等优点,且存储形式为计算机存储的矢量图,便于利用、管理和共享,能够为整个城市范围内提供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基于以上优点,其应用前景必然广阔。

参考文献

[1]刘茂华.数字化地籍测量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江西测绘,2009.1.

[2]唐东跃,张品超.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南昌市城区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7.6.

[3]韩晓娜.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测绘通报,2006.6.

篇8

作为一名讲授电子商务课程的老师,经常会向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同学讲解电子商务特点的内容,也经常需要向没有学习过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各类人员介绍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它有哪些特点?目前,电子商务的特点主要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里被五花八门的阐述着。那么,电子商务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这对于学习电子商务的人士来说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就连讲授电子商务课程的老师也感到相当的困惑。因此,本文力求在充分归纳分析目前电子商务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在重要性、主体性、趋势性和全面性分析原则下,从网络、市场、卖方、买方、政府、整体六个视角对电子商务的特点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归纳分析。

一、网络(交易载体)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虽然电子商务的定义很多,但是从本质来看,电子商务就是在网上(主要指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家的比较一致认可。电子商务被看成一种新生事物主要是由于它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的,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借助于网络这种交易载体使商务模式相对于传统商务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网络(交易载体)是分析电子商务的特点最根本的一个视角。从网络角度来看,电子商务至少应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和高效率三个基本的特点。

1、数字化

当商务以及与商务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都以数字形式被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时候,商务模式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生活、数字商务、虚拟企业等数字化形式就应运而生了。数字化具有的易于存储、查询、处理、修改信息等优越性,这使人类将前进的方向与数字化牢牢的捆绑在了一起,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数字化特点,它使得商务活动中的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都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中迅速传输,形成“三流合e”的商务模式,这使得现代商务活动朝着“无纸”商务、信息商务、快速商务的方向发展。

2、交互性

各种信息交互协议决定了数字化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具有双向沟通的功能,而电子商务正是基于这种网络环境中的商务活动,因此,在电子商务过程中,可以轻松完成商务信息的双向沟通,实现商务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这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区别的重要方面,它预示着电子商务可以采用网络重复营销、网络软营销、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等现代营销的方式和手段,从而提高营销的效率和效益。

3、高效率

电子商务的信息传递基于的是电磁波的传输原理,主要采用互联网的传输信道,能够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将信息向前传递着。在这种速度下,常规的时间和空间的规律已经被彻底打破,电子商务已经突破了传统物理世界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使商务交易的效率和商务服务的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市场(商务环境)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网络不仅是商务活动的交易载体,而且形成了一个广大的虚拟空间??cyberspace,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虚拟市场具有很多与现实世界商品市场相同的共性,也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性,主要有全球化、充分竞争和买方市场。

1、全球化

实体市场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的市场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商品市场中,由于商务的数字化带来的虚拟特性使信息的传递以极高的速度快速流转,在这种环境下,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的缩短了,商务交易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被突破了,商务交易的范围也从有限的区域性小市场走向全球化的大市场了。因此,相对于传统商务而言,电子商务的市场被深深的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2、充分竞争

如果电子商务的市场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征的话,那么,电子商务市场的另一个特征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充分竞争。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潜在客户扩大到了全球,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企业的竞争对手扩大到全球范围,也就是说,同一领域中的企业将面临全球化大市场中的几乎所有强大的竞争者,这样,商品市场中的充分竞争将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也可能是消费者所希望看到的。

3、买方市场

充分的市场竞争必然对消费者有利,但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并不一定能形成真正买方市场。例如,现实中的消费者早已经生活在比较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了,但是,消费者为什么对自己的商务结果还是屡屡不满呢?那就是因为充分的市场竞争让我们对市场下了一个有利于消费者的结论,但是,商务活动主要是在有商务需求的消费者与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之间展开,而现实中两者的对比结果是:强势的企业和弱势的消费者(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这样,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一个真正的买方市场吗?显然不是,它充其量是一个准买方市场,而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是真正的买方市场的满意答复。在电子商务市场中,消费者有足够的能力和可能获得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的信息,另外,就算单个的消费者与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相比处于劣势,消费者也可以在虚拟网络中通过“团购”轻松实现对商务服务提供企业的劣势的扭转。

三、卖方(服务主体)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提供商务服务的一方主要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那么,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相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企业而言有哪些特点呢?从迈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框架中我们可以知道,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可以采纳差异化、目标积聚和低成本三种战略形式,由于电子商务能够很好的支撑企业的这三种战略,所以,电子商务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低成本(费用)的特点。

1、低成本(费用)

按照新的财务管理的观点,制造企业中降低利润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成本和商品成本两大块。资本成本又包括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如果制造企业及其相关的服务提供单位能够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来武装企业的日常运营,那么他们将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在发行债券、股票时的费用,降低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的手续费用等取得资本过程中所花的代价;商品成本中包含生产经营成本、营销成本等子项,在有效利用电子商务各种手段的情况下,企业将能够在其中的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人员工资等方面得到明显的降低。另外,对于非制造类企业来说,这类企业获得收入的代价就是发生各种费用,即管理、财务、销售等费用,同样,如果这类企业能够充分采用电子商务的理念、技术、手段,例如,优秀的电子商务软件、良好的网络营销策略、战略性的供应链合作运行体系,这都将给企业带来可观的费用降低。

因此,在充分利用各种电子商务技术和手段的情况下,制造类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其运营成本,特别是其中的商品成本,而非制造类企业也能够有效的降低其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从而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利润。追求高额的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而企业运营发生的各种成本或者费用则是与利润额的高低相背离的主要因素,因而低成本(费用)是电子商务最不易被忽略的一个特点。

2、个性化

由于电子商务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因此,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自动化传递,并建立面向消费者的数据库系统。在网络营销和虚拟生产的理论指导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一对一的个性化设计和生产,实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全程的一对一个性化跟踪服务,最终实现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战略。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的经典案例莫过于dell公司计算机的生产、营销等的定制化服务,通过向其顾客提供计算机的定制化服务,dell公司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3、专业化

2、方便性

电子商务的数字化特性和高效率特性使消费者的商务活动可以轻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地球上的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地实现商务购买,这虽然只是一个愿景,但是随着各种方便的上网设备被发明出来,电子商务正在逐步将这个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至少数字化商品可以尽快的实现),这无疑给消费者的商务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

五、政府(监督管理)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必然要受到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作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需要能够对电子商务环境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和良好的预测分析。由于电子商务能将商务活动的信息数字化,因此,从政府的监督管理视角来看,电子商务具有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良好的预测分析两个特点。

1、有效的监督管理

由于电子商务活动的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因此,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综合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利用先进的网上传输内容监控、网上信息流动监控、在线审计等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有效监控,从而实现政府对电子商务的良好监督和管理,以利于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高效、有序的运转。

2、良好的预测分析

基于对电子商务丰富的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把握,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来分析电子商务主体的各种行为,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优化国民经济的运作的机制,使整个国民经济在健康有序的快车道上前进,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外,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还可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进行准确的预测分析,做到坏事情先防范,好事情先知道,指导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当然,电子商务在世界很多国家的经济活动中的比例还不大,政府还没有能力全面监控电子商务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电子商务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如火如荼的高速度发展着,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比如我们国家完全有可能在5-10年后实现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全面监控,在掌握所需的数据和相关技术后,最终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良好的预测分析。

六、整体(系统工程)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传统商务是主要基于实体商品的现实商务模式,而电子商务则是基于计算机的虚拟商务模式,对于主要活动都在电脑空间(cyberspace)中开展的虚拟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而言,从整体(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它与传统商务相比有一个由量变引起的质变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协同性、集成性和扩展性三大特点。

1、协同性

虽然我们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也讲协调、和谐、协同,但是我们知道,在实体商务中,这种相互配合并没有被特别的强调(商务书籍中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阐述)。而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商务模式中,几乎所有的信息交互都可以在瞬间完成,那么相关的所有商务活动都必须适应这种速度,也就是所有提供商务服务的主体都应该相互协调并适应光速的商务规则,即电子商务的协同性,不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最终影响商务活动的开展。例如,如果在互联网上,很多人会因为网页在3秒之内还不能打开而放弃对该网页的浏览,因此,网上的信息的传输要足够的快;同样,与网上信息的高速传输相比,如果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不能适应这种速度,至少要能够在消费者的容忍时间之内,试想如果我们到网上去购买一本图书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到我们手中,可以想象一下会有多少人会因为不能容忍这种慢速度而放弃网上购书,如果到货时间缩短到2天或者1天,情况又怎样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很多人把电子商务又说成是协同商务。

2、集成性

由于电子商务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尽可能的向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一站式”模式的商务服务,也就是说,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所在的整个供应链必须被集成为一个整体而开展工作,只有这样,电子商务的协同性规则才能得到保证。同样,只有电子商务服务能力被集成为一个整体,才能真正适应光速的商务规则。如果计算机元器件的基础只能是电子管,那么计算机还能够像今天一样改写人类的历史吗?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计算机最多只能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简单的科学计算工作,只有把组成计算机的大量元器件集成在一起,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路子,才能制造出足以改变世界的计算机。因此,我们可以说,不管电子商务的服务能力还是电子商务的服务提供商被物理的或者是逻辑的集成在一起,这种集成都是必须的,不然,我们就有可能回到实体商务的历史中去。

3、扩展性

篇9

数字技术改造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大数据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实现农庄的农业资源、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客源管理等的科学化、智能化、智慧化。数字技术对农庄的改造,促使传统农庄规划中出现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的现象得到解决。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博远农庄为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改造规划,探讨传统农业园区数字化改造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

1数字技术对农庄改造的启示

1.1促进农庄规划的科学化由于农庄改造规划设计过程需要大量基础资料分析整理,所需基础资料数据量大,涵盖面广,而传统农庄的基础数据还没有完全数字化,数据缺乏高效管理,造成许多数据丢失和数据变动问题,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对规划方案造成了影响,并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景观营造缺乏对基础自然资源现状的充分利用和尊重,破坏农业观光的本质;缺乏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需要对农庄进行科学化的规划改造。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农庄进行改造,有利于实现社会、空间、环境的一体化的规划目标,从而促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运用数字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贮、查询、处理、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其主要功能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反映地理对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拓扑关系,描述地理信息的动态演变,时空建模,分析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最终进行科学决策[1]。

1.2促进农庄管理的智能化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数据都是农庄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态数据,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这些数据将被传输到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参考信息,农庄可据此对农作物及其他相关管理内容做出安排。并且农庄管理者可在物联网终端上浏览智能温室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从而进行精细化种植。通过屏幕便可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为其量身定做灌溉和营养计划。依托于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大力推进农庄创新,建设适合城市人群需要的特色农庄,才能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体验大自然带来的清新,享受真正的绿色生活,向往智能化的生活环境[2],提高城市生活的服务效率[3]。

1.3实现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就是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数字技术手段,融合社交网络、APP等终端工具和方法,实现数字反馈的时效性。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农庄应将与客户的线上交流活动与线下跟踪活动相融合,做好线上的客户意愿咨询与线下交易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生态农庄与客户及潜在客户间的交流与互动效率。这便要求生态农庄通过微博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数字社交网络平台来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动趋势[4]。外地客商也可通过物联网终端平台上浏览大棚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真正实现溯源清晰。

2数字技术在博远农庄改造中的应用

2.1前期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基础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所以对博远农庄改造项目规划前期的基础数据收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数字化收集与处理主要分为: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即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即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景观处理等方面,下面就针对这点,依例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1.1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将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对其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规划、远程等方式,有效地实现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改造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在数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中的相关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规划信息和数据共享功能,从而有效地提升农庄改造的工作效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这对我国城郊农庄再建乃至相关园林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闽北地区有众多农庄,这些农庄往往占地广、跨地形地貌程度高。南平下辖市邵武市博园农庄的土地现状比较复杂,除农场建设用地、交通工程用地外,草地、林地、耕地、滞留用地、滩涂地、水域面积都较大———即使规划中最少的交通用地亦有2.43hm2,仅占总面积的1%;此外,整个农庄的景观资源也需要重新分析,譬如山泉水稻田共计121.5hm2,它既包含了水域部分,也包含耕地部分。这些分析很多重叠,将交错的数据整合与再分配是改造过程中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需采用数字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多维度考量,从而进行权重配比,譬如,交通工程用地需要考虑避让生态景观、连接主要景观外,并且考虑客源的分布,对南平市及各辖市乃至省外旅客成分进行历年数据比对与预测。当然,这还有待更多的后期验证,单从目前的农庄经营效果来看是初步成功的。这些分析中很多如客源分析都是数据共享的,通过网上便可查询,非常便捷。

2.1.2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还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对较好的空间数据与相应分析。同时,通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提取和分析,并且在相应的系统中,构建完善的空间层面的数据库。由此,设计双方都可以进行全面的提取和查询,并且对各个数据可以进行全面、长期的统计,这样对工程的操作、编辑、提取及输出等工作的开展和后期的管控提供了重要且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博远农庄设计前期,利用地理3S技术对农庄原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并且运用如ArcGSI提供的坡度、坡向测量算法等对场地进行了虚拟测量,这些都已经是常规的数字技术手段。这些数字技术对于地形、地貌复杂的农庄,并且往往没有数据记录史的对象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必经之途。甚至一些简单的测量已经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协助完成,非业内人士也完全可以进行测量,数字化相应带来的即是大众设计参与度的巨幅提升[5]。平面数字与空间数字的结合也可应用在如农庄工程样式与材质的选定的前期多个方面。利用Au-toCAD3DS、3dsMAX、Quest3D、2Dshaper、SketchUp等软件,构建相应的三维立体模型。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材质编辑器的形式,对其样式及材质进行全面的选定,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同样,平面数字、空间数字各自内部的相互叠加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农庄内的博物馆就采用了参数化建筑建模,这就是将平面数字联系、集成起来的一种有效方法[6],虚拟现实手段在这些多重数字的集中处理方面是极为擅长的。

2.2中期效果的虚拟数字化展示

景观处理是数字技术在农庄再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主要利用网络信息处理的形式,对农庄景观进行全面的虚拟、描述和处理。整个过程中主要包含有两种展现形式:静态效果展示、动态效果展示。

2.2.1静态效果展示主要是以农庄的二维、三维数字展示、景观效果展示为主,利用3S技术,可以对庄园内的园林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价,为其后工程施工与维护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经过前期的资料数字化原始收集与简单处理对如水的酸碱度、硬度、导电率等自然条件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对包括农庄内农作物的植物选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期的数据使用上非常便捷。农庄设计中反复比对果园与农田的分割、用数据论证设计结果。同时还要结合旅游景观需求,这便是景观效果展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应用了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景观效果在数字与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虚拟展示。因为还有后期实景数字化,故不赘述。

2.2.2动态效果展示主要是在时间轴线上利用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等技术,对农庄原生资源的变迁、农庄次生绿地的发展、农庄长期建设的情况,实施动态预测与模拟。以博远农庄为代表的闽北地区的庄园都背靠大山,有河流穿过,这对农庄绿化、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是非常好的自然优势亦是规划挑战。除此之外,将整个庄园的排水排污系统重新规划,利用ArcGsi技术建立水系模型演示污水处理效果,既能保证污水的快速流通,又能保护旅游景观效果不受太多影响。两种形式的效果展示是相辅相成的,如涵水条件,它既要考虑静态的一些水源特征、储量,又要考虑月降水量分布、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等等,这些没有数字的支撑很难整合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设计的细节。

2.3后期实景的数字化采集与管控

2.3.1农庄实景的数字化农庄的实景数字化主要是指:将庄园风景的真实图像,通过利用图像化等方式,进行全面的表达。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其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取。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利用可视化、虚拟化等技术形式,对其图像进行全面的技术化处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展现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中的作用。在动静效果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景数字化,强调的是整个循环方法的再验性,这便是区别于中期图像处理的地方。在博远农庄的前、中期景观数据收集、处理中,没有套用类似农庄的效果模板,而是充分利用人工拍摄、航拍图像的再处理,以此演示设计效果。这样不仅便于甲方理解设计方案,也让后期施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再次得到提前校验。

2.3.2农庄工程后期对旅游景观效果的处理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承接上述的实景数字化处理,对其相应的图像全面过滤,并进行艺术效果分析,主要通过隶属函数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相应的图像处理技术,将其全面的视图进行输出,可以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以此提升农庄建设和设计的效果。农庄的景观效果往往需要长期经营(博远以一年为近期规划,五年为中远期),这样的虚拟手段不仅可以更真实地接近实际情况,也是旅游宣传的一部分。2.3.3农庄后期管理的数字化这一部分虽未彻底完成,但依然对其他项目具有参考意义与启发,故一并罗列。农庄的后期管理除了常规的旅游、经营管理,更要强调的是不断监控客源地、客流量、农庄内旅游路线、消费组成等,对相应的农庄部分进行调整;景观的监控则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依照不同季节、时间段进行长期的评估,并加以干预改造。依照前期数据收集与处理形成的数据库,在后期可以帮助构建评价体系并做多维参照,这样构成一个基本的循环方法论,可以永续循环以求动态的数字稳定、农庄兴盛[7]。

3小结

新型的观光农业园是在传统农业园基础上,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笔者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于农庄改造的启示,并以南平博远农庄改造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对其景观规划、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后期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运用,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改造提供借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也逐步被运用到各类规划改造中来,也必将对新型观光农庄的发展,运营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前勇,马友平,常胜.3S技术导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汪成亮,温鑫.智能环境下分布式Rete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6,36(7):1893-1898

[3]席晓晶.“智慧城市”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6,6(5):55-56

[4]周永刚.“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庄的精准营销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5(10):128-129

[5]蒋文燕,栾汝朋,朱晓华.基于VRML_ArcGSI的虚拟旅游景观设计与实现[J].地理研究,2010,9(29):1715-1723

篇10

CA亚太及日本地区总裁兼总经理马丁・麦凯(Martin Mackay)表示:“现在每一家企业都面临着被颠覆的威胁,要想生存下来都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他认为,数字化转型将由软件驱动。如今,在底只转型中,交付软件实际上处于每家公司数字化转型的业务核心。

马丁・麦凯补充道:“在应用经济和数字化经济并生的潮流下,如果企业要计划开发新的业务,这些计划的核心必然是软件。软件的运维阶段,必须保证软件7×24不间断地运行,如此才能衡量和测量软件的效果。因此在这个阶段,用户体验就变得格外重要。在结束软件效果测量后,可以根据得出的结果对软件进行调整和变化,在进行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敏捷的调整速度,与此同时也不能牺牲产品的质量。所以,任何一个数字化转型企业都必须仔细考虑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

对此,CA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两个关键技术和理念就是敏捷和DevOps。因为,对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来说,在早期开发过程中,集成的安全架构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能够以安全的方式对市场机遇做出响应。

当前,CA的工作重点也聚焦在这两个领域,即与敏捷管理相关的软件产品和与DevOps相关的软件产品。

“以建应变”打造“现代软件工厂”

“企业未来的成功之路将是从‘一成不变’到‘以建应变’(BuilttoChanGE),也就是将敏捷和DevOps两者进行结合。”马丁・麦凯表示。

CA为敏捷和DevOps赋予了定义。

敏捷是企业快速且自信地感知并响应变化的能力,也是企业日常业务不可或缺的技能。敏捷的方法帮助企业快速创建和交付产品,使客户获取价值,并保持开发工作与业务需求的一致性。

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是运维人员和开发人员一起协作,参与软件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开发,再到产品支持的实践。

CA 东南亚及大中华区副总裁林洁聪(Nick Lim)表示,只有将敏捷和DevOps两者相结合才能帮助客户更好地创造应用,使得这些应用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能更好地服务客户,也使得其能够更好地进入新市场,从而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方式,最终实现“以建应变”的策略。

这一切皆由敏捷驱动,只有将软件置于业务核心地位的企业才能自发、快速、准确地感应、响应并适应高速变化的市场动态。所幸现在的DevOps技术不断完善,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企业快速交付变更,便于快速响应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用户的需求。

作为前两者的补充,CA的企业开发部门特别关注一些潜在的并购机会,从而扩张基础产品的应用范围。CA在年初曾2017年三大DevOps预测,主要趋势为测试、安全性和指标,并预测三大趋势将成为企业关注焦点。

CA正在加速推进将敏捷和DevOps等一些理念和技术整合到一起,并转化为成果,打造了“现代软件工厂”,通过“以建应变”,加速客户价值实现。

马丁・麦凯介绍,“现代软件工厂”如同将传统制造工厂当中的制造速度、制造质量、制造设计和环境整合到一起,用这种方式开发软件。它可以帮助企业敏捷地响应客户需求并提供新服务;帮助企业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实现自动化,以提高质量;帮助企业确保软件安全,为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无障碍的访问。

数字化转型是否是人云亦云,时尚跟风呢?在林洁聪看来,数字化转型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项目,也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计划,而是把它视为一段旅程,由他们陪伴客户来走完这段数字化转型的旅程。实际上,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将敏捷和DevOps两者整合到一起。

在数字化转型的这段旅程中,“以建应变”的公司深知,在软件规划及开发全程中会经历各种变化。因此,现代化企业需要一个“现代软件工厂”,秉持以客户为先的宗旨,不断改进产品、锐意创新。在“现代软件工厂”的支持下,“以建应变”的公司能够获得无限的创新机会,同时具有充分的敏捷性,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恰当地适应发展。

CA认为,现代化企业在规划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时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四个关键领域,分别为:敏捷、开发运维(DevOps)、安全性,以及不容忽视的大型主机(随需而定)。

CA看重中国市场将持续增加投入

为了了解企业对敏捷和DevOps实践的认知度,以及敏捷和DevOps实践对业务的影响,CA近期针对亚太和日本地区进行了一项《用敏捷和DevOps加速和客户价值实现 》的调查。受访者是面向全球1770位业务和IT高级管理人员,其中有100位受访者来自中国,范围覆盖银行、通信和制造业。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们均表示敏捷和DevOps确实可以为那些实施数字化举措的企业带来实效。在中国受访者中,89%的受访企业认为敏捷和DevOps对成功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至关重要,并且整合敏捷和DevOps实践将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加快新业务增长。

采用敏捷和DevOps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了IT本身的范围。在整个组织中拥抱敏捷和DevOps实践的亚太及日本地区受访企业获得了更广泛的效益,具体如下:

高级敏捷用户的决策时间(应对新机遇的行动时间)缩短35%,相比之下基础用户仅缩短27%;高级DevOps用户的产品上市速度提高46%,而基础用户仅提高19%;91%的高级敏捷采用者和87%的高级DevOps用户看到了客户体验的改善。

数字化转型在中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CA相信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希望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应对应用经济的变革浪潮。CA将以“以建应变”及打造“现代软件工厂”的理念,为中国市场的企业客户带来技术和相应解决方案。

此外,针对前些时间CA中国研发团队的调整,马丁・麦凯表示这是全球资源配置计划的一部分,但CA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投入仍不断增加。

CA如何保证自身一直保持在技术前沿,从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呢?

林洁聪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CA内部有自己的孵化机制,即CA加速器,保证公司内部能够源源不断开发出新技术;第二,CA传统行业的工程师团队也在努力保证在开发产品时尽量使用最新技术,从而保证CA的技术在一些通用平台上都能够被使用;第三,CA的企业开发部门特别关注一些潜在的并购机会,从而扩张基础产品的应用范围。

马丁・麦凯表示:“CA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两点优势。在研发领域,CA和其他公司不同的一点就是着眼于全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部署和优化资源。关于云领域的问题,全世界的大趋势是一样的,很多公司都在建立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或者是公司本地云的解决方案。在大的机制上,中国和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而CA的优势就是产品和应用的设计能够适用于各种云计划。”

企业文化是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篇11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112 — 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持续高涨,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进一步加强,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为大力发展数字档案馆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也开始起步了。继2004年深圳市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数字档案馆之后,许多城市的数字档案馆也实现了档案的数字化加工文件资料著录、数字档案内容管理、档案借阅与全文查询、档案的内容关联管理及图文声像一体化等应用功能,这些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进程。

一、数字档案馆的内涵

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期一样,20世纪90年代末,电子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没有围墙的档案馆、全球档案馆、超级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等新名称不断见诸报端。随着数字图书馆从概念变成现实,档案界对于数字档案馆的表述也渐趋统一。

然而,对于不同的研究者而言,数字档案馆仍然有着不同的内涵。档案界、计算机界、国际标准组织机构以及档案用户等,都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概念。

信息系统论是当前档案界对数字档案馆概念描述中的一种主要提法,其核心是将数字档案馆定义为一个超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定义强调数字档案馆是一个信息系统,但是,没有给出信息系统的确切内涵。而持信息仓储论这一观点者通常将数字档案馆定义为“信息仓库”、“知识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站”等,最终实现“数字档案馆”,它强调了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存储和传播功能,但对数字档案馆本质属性的描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信息环境论将数字档案馆看作是一种“信息组织模式”,其对数字档案馆本质属性的表述显得比较宏观与抽象,环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难以具体认知。功能拓展论将数字档案馆定义为传统档案馆利用现代技术拓展服务功能的一种方式。其它还有一些类似的释义,不再一一列举。从以上几种定义来看,多为描述性定义,差异较大,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所得到的数字档案馆概念。

那么,怎样才能从当代信息科学与档案学的角度来对数字档案馆这一词语的含义进行认定和概括,使所有数字档案馆建设者都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未来的目标呢?只有对数字档案馆这一信息时代“新生儿”的本质属性与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才能得出相对比较完整和清晰的数字档案馆定义。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定义:数字档案馆是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利用数据库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创建、获取、存储、处理、交换与数字档案信息的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是各级政府和各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数字档案馆的特征

1.数字资源的多样性。一是依托于实体档案的数字化;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组织、加工相关数字信息形成的数字信息。

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依托于网络,一方面能够在线采集网上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能够针对利用者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3.技术的多变性。由于数字档案馆依靠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基础于内容的检索技术等,其存储技术、载体、格式、阅览方式等,都呈现出不断进步、变化的动态。

三、数字档案馆的功能

1.信息集成功能。数字档案馆的建立,使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对特定区域内的所有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档案实体的保管形式。通过信息集成,使中心档案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管理档案及相关信息的中心,所以,信息集成将成为数字档案的首要功能。

2.资源共享功能。无论利用者位于何地,档案保管于何处,利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方便地查询、下载档案目录、数据乃至全文,数字档案馆这一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档案利用的理想化目的。

3.社会记忆功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将应用国家相应的档案政策使档案馆改变以往以党政信息档案为主体的实体保管模式,档案是社会记忆的主要工具。数字化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档案馆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数字档案馆能实现对电子公文、科技文件等进行文档一体化管理,对文件从生成、捕获、处理、归档、鉴定、提供利用等的全过程管理,进行数据的动态管理。

四、数字档案馆的最终目标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国家信息基础工程把各级各类档案馆组织在一起,把档案信息与其他门类信息综合起来,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面向全社会发挥作用。所以,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尤其是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应该从一开始就纳入到国家信息基础工程之中统一规划与设计。数字档案馆的核心资源主要来自相关的信息系统,同时又可与相关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共享。

五、数字档案馆的总体架构

数字档案馆应以结构化的数字档案馆为基础,基于物理和逻辑两种结构,建成中心档案馆和基层档案馆两层分布式结构,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接收、信息交互、资源数据查询、数据存储与备份、归档数据管理、目录、信息的整理与利用管理等功能。按照两级模式建立的中心档案馆内容包括各门类在内的所有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基层档案馆应管理本单位经过归档流程的先行有效的各类档案数字化信息。

六、数字档案馆理论体系建设

数字档案馆的理论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档案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携手开展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势必会更加有力地推进数字档案馆理论体系的建设。但是,对于数字档案馆这一档案工作创新变革的产物,档案界似应更多地承担起建设相关理论体系的重任。鉴于档案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文试图从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档案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数字档案馆理论体系建设的内容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数字档案馆基础理论建设

数字档案馆基础理论研究离不开传统档案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对传统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数字档案的定义及边界。例如:数字档案馆的管理对象究竟是什么?与图书馆、博物馆和其他信息管理机构的管理对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大档案的概念外延到底有多大?这对于当前档案部门科学构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库,合理配置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数字档案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例如,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贯彻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组织原则,建立起科学的数字档案馆体系,推进数字档案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如何构建数字档案馆的绩效评估机制等。

狭义数字档案馆的组织架构、工作环节以及相关的工作原则与要求。例如,数字档案信息的创建、获取、鉴定、存储、处理、交换、、利用、保密等应采取哪些策略,建立哪些制度?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如何根据数字档案的形成目的、形成活动、形成过程、处理程序和职能范围来正确运用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上述理论问题,与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的推进速度相比较,档案界关于数字档案馆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显得比较欠缺和薄弱。然而,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档案学科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或缺,势必会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和无所适从,进而加速档案工作的边缘化趋势。笔者认为,档案工作者需要学习、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更需要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与工作内涵。数字档案馆既不能成为信息孤岛,也不是一个没有独特内涵、漫无边际的信息大仓库,需求不明晰往往是导致一些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有关的法律规章建设

这方面的内容有很多,这里只能列举一些实践中遇到的、亟需解决的法律规章问题。如:档案工作的法律规章,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规章,著作权、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政策,保护公民隐私权、知情权的法规政策,信息共建共享的法规政策等等。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为国家、社会和公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档案界应注意总结和发现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积极推进相关法律规章的修订与完善,确保数字档案馆建设有法可依,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七、进一步推进区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考

1.坚持统筹兼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

一是扩大档案收集范围。注重收集档案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多门类、多载体、多途径,丰富馆藏数量,改善馆藏结构。二是实施馆室一体化。通过馆室交换,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国家档案馆之间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有效衔接和共享。三是规范数字档案馆建设,特别是要完善档案数据库建设,夯实数字档案馆资源基础。

2.坚持共建共赢,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

实现档案资源集成共享离不开完善的协同工作机制,这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由于档案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同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规则不明确,一些地区可能将档案信息资源的产权地区化,有可能人为设置档案信息互联互通的壁垒,导致在档案信息归属上的“地区所有、部门私化”,这种格局将阻碍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因此,区域内各级档案馆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思想认识是否统一、工作是否同步,都将直接影响区域数字档案资源集成共享和利用服务的整体水平。

篇12

知识管理概念的提出是在企业界,但知识管理的思想起源于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虽然,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是必然趋势,但怎样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的管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管理?本文将从知识管理的含义和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及导入分析人手,给以分析和回答。

一、知识管理理论科学含义的把握

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由企业界提出来的。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定义越来越丰富。美国的经济学博士Yogesh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使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持续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把知识管理定义为: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我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知识管理使系统地发挥发掘、优化、控制公司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这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的;二是认为知识管理作为社会性、集成性的活动,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中,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对知识的管理和以知识作为信息的管理,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的。

由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对信息的管理,把知识作为对象在信息系统中可以进行识别和处理,能获得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指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的很重要一部分来自于人脑之中,而知识管理就是要发掘来自人脑中的这部分非编码化的信息。

二、转型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的新特点

目前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在渐渐地向数字图书馆转变,提供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可以说是传统的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融合。数字图书馆,也被称为“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虽然高校图书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但在具有传统图书馆的特点的同时,也具有数字图书馆的几个特点:

特点一:数字化的存储

数字化的存储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的信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也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最大区别。

特点二:网络化的传递

网络化的传递是通过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的,通过由宽带网组成的因特网和万维网以高速度、大容量、高保真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无数计算机联为一体,不仅可以利用自己内部馆藏资源,而且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行业融合在一起形成信息化的一部分。信息资源传递的网络化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也带来了信息服务的跨时空性、信息利用的开放性。

特点三:共享化的利用

共享化的利用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存储和网络化的传递基础上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不仅体现为不同地区的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共享,也体现为不同地理区域数字图书馆对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传递的网络化,使众多的图书馆借助于网络获取各类数字信息来满足读者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读者不必亲自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只要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对远程的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联机浏览、检索。

特点四:知识化的提供

数字图书馆将实现由文献的提供向知识的提供转变。由于信息加工的知识化、智能化和完备的检索系统的建立,使数字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某一主题的目录文献的全文、照片、图像、声音等各种知识信息,由信息提供多次的满足转变为信息提供的一次满足。

三、从知识资源到知识资本的管理本质分析

图书馆知识管理,不同于企业界的知识管理,不可以直接把企业的知识管理照搬到图书馆中,认为那就是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管理和信息管理,认为图书馆的文献都是知识;同样,也不能把图书馆的全部活动对应于知识的构建活动,把知识管理运用于图书馆的各个领域;更不是把知识管理对应于图书馆的管理,认为知识管理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我国学术界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有多种表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从管理对象来看,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其实质就是对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存储使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

从管理职能来看,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即围绕知识创新开展工作,开发知识资源,为知识创新服务。也有研究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现于图书馆的内部组织管理和业务工作管理两个层面。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它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全部内容,而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一个新领域。它不是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包括藏书、数据库进行管理,而是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本进行管理。

能够对组织目标有贡献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知识才能成其为知识资产。高校图书馆作为组织同样拥有知识资产,表现形式同样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是图书馆拥有的文献就是图书馆拥有的显性知识,而是这些文献是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图书馆作为组织及其员工通过学习可以把部分文献记载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知识,成为图书馆的知识资产。图书馆显性知识的内容为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技术文档、服务品牌等。图书馆自主开发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等产品的创新思路、程序开发技巧等属于隐性知识,而源代码、技术文档和使用说明书等属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内容为长期形成的组织文化、管理人员头脑中的管理经验、技术人员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人员头脑中积累的工作技巧等。

四、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机制

我们已经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对象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怎样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合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技术机制和有利于创新、交流的激励机制。

1.管理机制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具有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在这种网络化的条件下,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应从以往的固定等级模式向扁平化的网络模式转变。在实施网络化管理的同时,侧重于疏导和激励的管理和调节,激发人的知识能力与潜能的挖掘,建立方便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平台,从而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融通和转换。

2.技术机制

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另一个基础就是要有支持知识管理实现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支持应该能够充分地支持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知识的挖掘与再生以及知识的利用与评价,充分支持高校图书馆的虚拟知识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这一技术机制实际上就是将知识信息资源与用户和使用过程紧密地结合、灵活的运用各种资源和功能的新型知识管理系统。这一技术机制的建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3.激励机制

首先,要拥有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图书馆馆员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图书馆馆员利用自己驾驭馆藏文献、各种数据库和网上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够深入到某一学科的知识层面对文献中的知识进行鉴别和筛选的基本素质,结合对知识的组织、整合和传递的技巧,进行导航性的知识服务,帮助用户在其需求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知识层面的交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图书馆馆员能够使知识管理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内建立适合馆员学习、积累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效果和效率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建立适合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就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具备知识管理技能的知识型馆员,以满足知识管理的需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