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0:46: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微商的商业模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微电影目前是指时长60分钟以下的各种短片,其发展与成长存在着多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微电影与商业模式的不统一。当前,追求微电影创作的艺术人不懂得商业经营,懂得商业经营的人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以至于微电影作品要么是有电影内涵没有商业模式,要么是有商业模式没有电影内涵现有大部分微电影作品可以分为两类:纯投入的文艺片没内涵的广告片。这种状态让微电影行业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到现在为止,虽然已经有很多网络连续剧网络剧网络大电影,但是没有一部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微电影。
影视艺术需要跟很多东西进行结合,找到并创新出自身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一、微电影的互联网生存
在社会时代大潮中,微电影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它还在日新月异地成长,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必然的,而且必然符合时代环境的发展规律。
(一)微电影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微电影作为整体电影产业中的线上分支,需要结合电影产业整体发展进行分析。线下电影市场,受限于院线建设,只要院线建设停止了或者电影基本上达到一定的饱和度了它就没有增长,电影市场就不再增长。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电影只有增长10年到20年的发展空间,美国电影的票房在25年前,到现在为止基本上都是在95亿美元到112亿美元之间,有时候负增长,有时候正增长,变化幅度最多不会超过10%,时多时少,整体规模属于饱和状态。从时间上预测,相类比可以预测,中国的线下电影大概还会有3年的增长,然后就像美国一样就不再增长了。因此,影视业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方向,是从线下搬到互联网上来做,互联网是未来影视产业的主要战场现在互联网占文化产业市场价值的比重已经接近70%了。今后包括卖票影视领域的各种事务都将搬到互联网上。
微电影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互联网的产品,是以移动终端为主的互联网的产品
当前的移动终端特别缺乏内容,同时互联网平台空间非常大,适合在互联网平台上播放的微电影,恰好适应当前移动互联网快速成长的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电影将线下电影产业的商业模式直接搬上网就可以了。互联网上的微电影商业模式,需要重新探索与创新,微电影现在是没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的,单纯追求电影艺术的影片不能通过直接收费生存,互联网数字空间的各种特征,完全不同于线下物理空间。
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网络文学,一开始也没有商业模式,尽管早年设置了点击付费下载付费等功能,但很少有人付费大概经过三年之后,现在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已经很成熟了,它通过一种组合式的商业模式,不靠点击付费,也不靠会员制,而是靠很多包括实体图书改编权有声读物等等几个要素的组合,成功实现了商业收入。这是组合式的商业模式。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必须适合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多重要素影响着微电影的发展,这些要素都必须加以考虑,走组合式的商业模式,微电影产业才能创新。
(二)微电影的互联网生态环境
如果创新微电影商业模式,就要首先符合它存活的互联网环境的趋势规律。
互联网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跨界的大平台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看作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做各种各样的交易,这些交易包括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甚至包括农业,互联网可以把各种东西做一个统一的跨界的整合,比如BAT就这些公司经营的形态,已经跟传统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经营形态是真正的多元化,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能做什么就全部都做,只要能赚钱就全部都做,这是互联网平台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互联网的第二个特点是并购时代的来临
比如BAT一类的公司现在基本上都不自己开拓新业务,基本上都是靠并购进行发展,把别人的好东西整合进来变成它自己的业务。如果有专业的公司能把一个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就一定很有价值,BAT和万达包括其他上市公司都等着买。传统时期的商业环境,是大公司把小机构挤垮自己做,而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只要做得好RAT不会努力挤垮对手,相反希望做得更好成为他们的合伙人。这是互联网的一个很重要的时代特点。
互联网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公司可以不盈利但仍然具备极大的市场价值。比如京东1年亏90亿,但是它值3000亿,这是与传统产业不同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其中之一是未来模式,即现在不赚钱,将来赚钱就足够,只要现在有市场地位,只要一家公司做的越来越好就可以。
现在的互联网平台是无边界的无限大,什么东西都被这个“无限大”吸纳上网形成各种各样的竞争这个无边界平台有着巨大的规模效应,做得越好,它的效果就越好。可以预测,互联网电商将会有巨大的增长,在十年之内大概有20万亿的零售额,如果这个20万亿的零售额当中有1/4或者1/5都做成衍生产品,先做影视或者游戏,再做成衍生产品,就像迪士尼生产服装,服装是它的衍生产品。如果电商都先做文化产业再做电商,可以预见十年之内将诞生几万亿规模的文化产业,可以培育诞生无数的上市公司,股市的主板就可能要超过100家,新三板可能超过5000家。
(三)微电影的新媒体生态环境
新媒体是又一个需要分析的影响微电影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平台与互联网不是一回事,互联网不等于新媒体,新媒体只是互联网的一种功能,就是说,互联网中的可以体现媒体功能的综合形态,我们叫新媒体。
新媒体的功能有两类,一类也可以做成一个平台,就像腾讯的微信,这是一个新媒体:另外一类就是自媒体,可以是在新媒体平台上进一步派生出的一个个频道,可以是一个个公众号,也可以是独立的APP。
自媒体大多建立在新媒体平台上,这导致现在新媒体平台发展非常快。比如腾讯主营业务是游戏,是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上的一个游戏,以前是做因特网的游戏,现在慢慢以手机游戏为主,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平台,腾讯现在1年纯利润200多亿,是中国利润最高的一家企业。
新媒体平台中的自媒体特别活跃,虽然好多自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仅仅只是一个频道,但可以做成几十亿的估值。然而当前的情况是,自媒体公众号无数,内容非常缺乏,好内容更少。内容的匮乏是自媒体现在碰到的一个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新媒体平台还是自媒体,仅仅传播信息是不能让互联网存活的
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所有未来互联网的生存,都应该是各种要素组合式的商业模式,单一要素是存活不下去的。
从现实市场活动中我们看到,BAT要么收购视频网站,要么自己做视频网站:而且有了视频网站还不行,还要进一步做内容:关于内容,要么自己做网络剧,要么委托别人做网络剧。互联网的平台已经开始全面地延伸,从互联网平台到新媒体平台,到自媒体,再到衍生品,进一步到电商,这是一个整体的趋势。今后互联网生存,必定是产业链的终端产品――衍生品,阿里巴巴正在大力做衍生品,他们在跟电影院合作,将来观众进入电影院看到二维码,一扫就可以买到电影里面的植入产品,用户今后在网络上看的视频内容,也可以下单买里面的植入产品。
从互联网生存的组合商业模式角度看,根本上,互联网上只有两种商业模式真正有前途:一种是规模很大,另一种是独家经营但不管哪种,新媒体是整个组合要素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影响力是产品得以销售的第一推动力,新媒体实现影响力的各种手段中,影视是最具竞争力的,微电影当仁不让,互联网的视频时代已经来临。
二、微电影的发展路向
无论是超大规模还是独家产品经营,植入微电影进行传播,是推动销售的第一趋势。这种趋势决定了微电影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微电影具备无限的发展前景,能发挥出其使用价值从而适合互联网生存的电影,是电影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互联网视频时代
从这个趋势上看,将来先做电影衍生品的微电影出品方,才是正确的微电影电商换句话说,做服装生意的电商,一定要卖像《疯狂动物城》里兔子穿的那件衣服,而不是自己随便做一件衣服网上卖就是电商,网店里的商品,必须是要有来头的通过真正的影视作品打动人心,提前巧妙植入的衍生产品就能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就能够形成现实的销售,这是微电影电商的发展方向。比如微电影里的明星天天在电影里喝得醉醺醺的,如果作品打动了人,那么这种酒就卖得好,电影的播放不盈利,但线下酒品的销售让电影商赢得巨额收益。
“明星代言+衍生品+电商”。线上必须占领线下,从线上到线下不断互动,才是互联网的全产业链在现实商业领域,现在凡是跟影视内容有关的公司都在往线上走,跟互联网的公司合作,比如华谊兄弟跟腾讯合作,做星影联盟,做明星跟粉丝的互动,然后去开发衍生产品。
综合而言,全产业链的路径有两类:一类是互联网公司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互联网线下的电影院一直到主题公园,多元化,凡是能赚钱的都做:另一类是做全产业链,尽可能让一个IP很值钱,只做一个系列的东西,然后不断延伸,比如像《玩具总动员》衍生品,可以卖几十年。中国目前影视大多数还只靠票房,这个产业链还没做出来,其实这个产业链才是最大的价值,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电商进行结合,后面的空间就非常大。
(二)网络视频生存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的这个发展趋势下,各种传统行业都面临着挑战。我们来看一下电影业。互联网公司已经介入电影制作,传统的电影公司也在制作,电影,年生产七八百部,能播放的200部,能盈利的最多60部。中国电影大概10%能赚钱,25%左右盈亏平衡,剩下的是亏本的,而且在两三年之内,传统线下电影领域将会达到饱和,市场将会饱和。电影市场很快饱和,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现在所有电影公司的利润全部加起来都比美国一家公司少得多,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全产业链的利润全部算起来,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利润只有美国的1/50。可以说,现在线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不是一个良性的产业,电影的规模虽然很大,但是利润很低,它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
现在中国发展最快的是电商,所以现在电影公司都在做网络剧但是,电商现在大多在亏钱,只有像阿里巴巴这种提供电商平台,通过做导流和广告盈利。大多数互联网电商同样面临着挑战,两大问题制约着电商的发展:假货、降价竞争。无边界的互联网规模巨大的各种电商,让产品同质化成为必然的趋势,非独家没特色的产品一定会陷入恶性竞争,从而低价恶性竞争成为趋势。现在能盈利的要么是假货,要么恶性竞争,电商现在都陷入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很难赚钱。互联网上大多数电商真正能收益的,除了假货,还有独家产品。假货不可能持续,独家产品现在还比较少,但是可以预见,将来的电商走独家产品的道路,是根本的生存之道。
这种生存的需求趋势,让“微电影+(拥有独家产品的)电商”成为最好的电商营销方式――当然,也不一定只是微电影,还可能是影视、网络剧、大电影。
电商营销影视化,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但是影视化的商业模式,也存在着挑战,没有内涵的广告式视频,在海量信息传播的互联网上,是不能形成影响力的。而要做到吸引用户的关注,就需要内容的创意内容的创意,是视频传播的灵魂,所以,现在互联网上IP(内容版权和改编权)特别火,因为一个好的网络文学的故事,可以阅读,可以改编成游戏电影漫画动画,优质的IP很贵、很值钱,IP是可以不断孵化的,这是腾讯收购盛大文学的根本原因。盛大文学拥有的IP,可以开发成各种各样的产品,从电影一直到游戏,一直到电子阅读和有声读物等等。好的IP都在被抢,追逐他人的IP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市场竞争力,拥有自有IP才是根本之道,而且,IP还需要转化成现实的影响力,需要具体地进行影视化网络剧是当前的一大热点,从目前的势头来看,网络剧可能要替代电视剧,因为电视剧已经很难赚钱了,而视频网上比较好的网络剧1集可以卖300万,现在做网络剧的空间比电视剧大将来,很可能是先做网络剧再卖给电视台,而不是先电视播放再网上播。
需要指出,并不是所有影视网络化的商业回报都是安全的,网络上60分钟到120分钟左右的网络大电影同样面临着挑战。当前,摄制网络大电影通常花的钱很少,质量比较低劣,既不像大电影,也不像微电影,而且需要参与分成回收成本。事实上,拍500部大电影,大概有50部能参与分成,剩下的都是给别人垫背,网络大电影的风险是不可控的。
(三)微电影之路
挑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发展的不可能,事实上,中国互联网影视市场空间极大,关键是找到中国微电影的发展之路。从现实的经验看,不管做动画还是做衍生品,中国微电影需要学习皮克斯的发展模式。
负责当前热门节目《疯狂动物城》的拉赛特,就是当年被乔布斯召入皮克斯动画电影公司的,皮克斯1984年底从苹果公司出走时,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做一个电脑公司,一件事是做一个动画工作室皮克斯。皮克斯一开始就用计算机来做动画,是最早的计算机化的电影,总共做了14部电影,每部都能进入全世界票房的前12位以内,都是非常成功的,现在在全世界能够做到连续14部动画电影没有一部失败的只有乔布斯创办的皮克斯。皮克斯培养的拉赛特,仍然很成功。
乔布斯之所以成功,因为他前9年都不做动画大电影,而是做动画短片,通过短片不断拿奥斯卡奖,整整9年,反复累积了大量的经验,非常成熟之后,到第10年做出一个《玩具总动员》,大获成功。
中国的微电影之路应当借鉴这个成功的模式中国互联网有很大的影视空间,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好的内容,我们需要学乔布斯,从一个短片开始,这个短片可以是一个微电影。中国电影票房号称已经是美国的2/3或者一半以上,但是中国电影的出口额只有美国的1%,基本上是一个幼儿园儿童跟最牛时期的泰森相比。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当然,微电影的目标不是永远做微电影,微电影的目标是做电商和大电影。
现有的微电影有两类,一类电影是文艺式微电影,很不成熟,没有收入。所以,一般来讲做一集,最多做两集,然后就做不下去了,就像文艺电影很少上院线。但是,文艺式电影符合电影要素,主题、故事、人物形象都有。第二类是目前国内最流行的视频短片,大多是广告式微电影,包括广告片、纪录片、宣传片等等,它有收入,但是它不是电影,它基本上被商业的主题所裹挟,等于是代言广告。而且,它没有系列化,一闪而过,能植入的产品太少,自身没办法有长期的商业价值,其推广的成本要远远比拍摄的成本高。
三、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微电影需要结束单一形态的商业探索,必须走互联网要素组合的形态才能盈利推进自身的发展。各种互联网要素的组合,需要极具可操作性的创新。
(一)微电影商业模式创新
第一,微电影必须系列化。这是微电影商业模式的基本要求。系列微电影一个接着一个,同样一个主角人物、同样一个形象、同样一个主题一直做,可以8至10集一个系列,结成第一部。然后,这8至10集可以改编成一个大电影或者一个电视台的电视电影。这种系列化的方法,相当于8至10集把一部大电影里的8个戏剧冲突,各自做成单独剧集,可以独立观赏,同时,集与集之间又有连续性。可以是真人,也可以是动画,但都要适合在手机上观赏。
这种连续性区别于网络电视剧。网络电视剧必须是所有这些东西连起来才能看,但是微电影都能独立欣赏,因为它就是按独立微电影摄制的,就好像微小说,不必连在一起。连在一起更好,不连在一起也完全可以独立。
微电影系列化,其商业价值将全面延续。它可以改编成大电影或者其他作品,比如8集和10集合起来改编成一个电视电影,可以卖给央视6套,或者做一个网络电影参与点击分成。这样,就同时培育了一个自己的IP。
第二,线上线下波动式产品植入
其一,我们一开始就应当设计互联网上销售的一款产品,落地一个互联网的电商通道,然后,根据艺术规律创作微电影,但巧妙地植入该衍生产品。这样一来,微电影的互联网无边界传播,如果能改造成大电影更好,改造不成也没关系,植入的线上衍生产品可以实现传播销售。
其二,电影里的明星提前签约下来做产品的代言人,销售跟明星进行分成,这样播出的微电影,自身已经有一套模式可以变现。
其三,微电影植入文化体验中心的场景或者主题公园的场景,然后继续回到线上卖衍生产品,这样我们在体验中心卖衍生产品,在线上也卖衍生产品,通过线上传播主题公园,影响观众到主题公园消费。
通过这三个举措,形成线上线下波动式的整体形态,以移动终端为主,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赏。
上述商业模式,多个微电影系列彼此都不冲突,可以发展出很多系列,随时可以挑选,也不存在电影院档期限制。即使跟别人有产品冲突,只要通过创意随时可以各显神通进行自由竞争。这样,移动终端就形成一个微电影全产业链商业模式这是总体的设想。
(二)微电影收入分析
这种综合的组合式微电影商业模式,遵循艺术创作规律,首先把故事编完,然后遵循商业规律,再来植入我们自有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波动式推广,至少有六种主要的收入。
第一种收入,是植入我们自有品牌产品实现销售。换句话说,我们的微电影仍然具有广告的效应,可以带动电商销售,重点是,这电商卖的是我们自己的产品,是独家产品,就像奢侈品一样。只要这个微电影一直在互联网上循环播放传播,这个产品就可以卖一辈子,只要这个微电影不撤下去植入产品,就会永远在广告促销。
第二种收入,培育一个自有IP,只要将微电影系列化,我们就培育了一个版权,这个IP不是购买别人的,相反,它的改编价值可以卖给别人产生利润。
第三种收入,可以植入别人的广告。从容量上看,一个系列的微电影里可以植入三款产品,加上一个背景植入,总共有四种植入一种可以做背景,例如广告赞助植入旅游景区,三款可以做产品,自有产品植入一种,剩下的两种拿出来让别人植入广告。
第四种收入,明星经纪收入。可以提前把主演艺人的经纪关系签下来,微电影系列如果做到100集,主演一定能成名。迄今为止,中国能够一直做主演的人不会超过30个,我们每个微电影系列的主演一直用2至4个演员,这2至4个人演完这个系列再演下一个系列,一定会成名。提前签下经纪合约,就会有各种经纪收入。
第五种收入,综合改编大电影。前面收入完成后,可以综合改编电视电影卖给电视台,或者做成一部网络电影参与点击分成。如果担心电影不好,那么其实微电影第1集就通过互联网的测试砍掉了,如果反应好,才会做到8至10集,进一步收回成本,这种方式比直接摄制大电影风险小很多。
第六种收入,主题公园收益。提前跟区域的主题公园和文化体验中心合作,先做系列的微电影,再变成体验的内容,促成线上线下的波动式互动。
按照这种模式推进微电影商业,投入的可能是220万到250万,但营销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比如植入一种酒,这种酒可以卖一辈子,只要微电影滚动地播,酒就一直在被广告营销,拍完8集是否继续拍都可以。常规电影中明星同款服装,在天猫可以几天内销售三千万件,那么,一直在滚动传播的微电影植入的产品,如果销售额卖几十亿,也完全可以想象。
(三)微电影商业模式的优势
“微电影的结构内容+明星+粉丝+衍生产品”,演员采用植入产品分成制,这种商业模式的好处多达九个。
第一,可持续。微电影系列,将形成多方面的积累,包括拍摄能力积累演员知名度积累植入产品积累等等。像乔布斯拍动画短片一样,拍9年整体性积累。做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有积累,积累是文化产业最大的增值,没积累就没增值。
第二,不怕盗版。盗版意味着更广泛的传播,也意味着植入产品卖得越来越多,比如赵本山以前的小品随便转载,如果有植入产品,反而越来越有名。这是病毒式营销。
第三,植入产品可以一直销售。只要网上在流传该微电影,产品就可以一直卖。时间够久的话,该植入商标也可以卖掉。
第四,孵化出自有IP。培育出一个值钱的故事
第五,风险小,微电影第1集如果互联网反应不好,可以快速转型,避免更大损失。
第六,上市快。拍微电影半年之内可以8至10集,如果产品卖得好马上公司就达到上市的要求,新三板上市很快。
第七,容易共赢。可以同连锁经营同行共同构建一个平台,相互支撑推送。
第八,不需要做第一。不需要爆款和超高点击率,只要做的还行,只要大家反复看,看完等着下一集,有一部分粉丝买植入产品就好了,不需要一下子为了分红要多少点击率。
第九,机会和空间大
(四)微电影三创基地
微电影的这种商业模式创新,是极具操作性的,适合很多人采用进行创业。当然,创业需要多方面素质,不仅仅需要微电影创作方面的能力。各级政府面对这种情况,振兴发展文化产业,可以通过微电影三创基地的方式:创业创投创导,对微电影创业进行多方面扶持,扶持缺乏其他能力的有志于微电影商业创业的人员,快速带动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在很多文化产业园盈利的方式是完全收取资金,这种盈利空间相当有限,如果把文化产业园改为房产使用权或其他方式参与投资入股,帮扶企业上市,从里面分到的好处将十分可观。文化产业园应该是园区的运营加上投资,不需要大的硬件设备,需要引入三种机构――一种是投资公司,一种是运营公司,一种是辅导咨询公司,再加上主体的创业公司,就可以形成超级的化学反应。
很多有潜力的创业公司并不成熟,投资再加上给它做辅导,这个公司就会快速成长为一个非常具有市场价值的公司。比如《大圣归来》的制作团队一下身价就到天上了。
未来的主流商业模式将会是电子网购和直销服务,在当前网络购物的大环境中,国际代购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网购模式应运而生,对未来商业模式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活力。国际代购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发展空间巨大,研究其对未来商业模式的影响意义重大。
一、国际代购概述
(一)国际代购的含义
在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眼界随之变得宽阔,消费理念不断更新,国内市场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很多国人喜欢去国外淘货,这便逐渐催生了一种商业模式"国际代购"。国际代购,简单说就是消费者在网上挑好了某款特定的商品后,由代购商帮他们从国外或外地买回来[1]。国际代购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整合形式,在代购过程中,消费者与代购商之间进行资源流通整合,消费者买到了便宜的商品,而代购商则赚到了手续费。
(二)国际代购的特点
国际代购作为一种网络购物方式,除了具备网络购物的时空便利、交易成本低、隐蔽性强、信息数字化等特点外,还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主体的跨国性。国际代购属于海外购,主体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买家、代购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海外商家等,除买家外,其他主体均具有跨国性。二是对象的非现货性。代购服务提供者在消费者购物之前,并未从海外商家处购得货物,而是根据买家的要求前去购买指定商品。因此代购不是从事销售的经营行为,其性质是委托。三是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国际代购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包含着四层法律关系,即买家与代购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代购人与海外商家之间的法律关系、买家与海外商家之间的法律关系、网络交易平台与代购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2]。
(三)国际代购的形式
国际代购属于电子商务的一支,目前,国内的网上国际代购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专业国际B2C代购网站和私人代购C2C网店。专业B2C代购网站通常是与国外网上购物网站联系组成一个大的网络,如国际代购网、亦得代购网等网站,这些网站商品多样,质优价廉,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网站选择自己喜欢的海外商品;私人代购C2C网店通常是依附于大的购物网站如eBay、淘宝、拍拍等的个人经营网店,个人经销者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灵活地从国外购物,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从中获取利润。
二、商业模式概述
商业模式,简言之,就是公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赚钱。泰莫斯定义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和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和方式,在分析商业模式过程中,主要关注一类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办的关系,尤其是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股新兴的力量迅速席卷市场,并为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股力量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企业获得了广阔的创新途径和创新空间,发起了又一次"革命",取得更为迅猛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模式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国际代购对未来商业模式的影响
(一)国际代购的发展优势
电子网购作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发展潜力巨大。在激烈竞争的电商时代,国际代购作为电子网购的一种创新型模式,日渐成为企业发展制胜的法宝。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最新的《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核心数据显示,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2013年已达767亿元,较去年的483亿元涨幅为58.8%[4]。伴随着人们主流消费观念的改变,追求个性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推崇,国际代购对于偏好海外奢侈品与品牌消费的消费者而言,不仅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国际品牌的最新,而且对于诸如化妆品,珠宝首饰等高关税项目,也可以提供很大的节省空间。另外国际代购作为一种网购方式,轻松方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足不出户,购遍世界"的需求。
(二)国际代购在未来商业模式中的应用
国际代购自身发展优势明显,近几年凭借其创新性经营方式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国际代购过程中,各商家企业审时度势,认真跟进世界潮流信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捕获具有巨大潜力价值的海外商品、服务。整体而言,国际代购在未来商业模式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国际代购商业系统的建立。国际代购商业系统是商业系统智能化的一种模式,在此模式下,各商家企业相互合作,沟通信息,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对海外电商网站的数据进行内外通联,使其数字化呈现。宏观上看,这种商业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对内是国内海外数据平台的有效建立,对外是海外电商系统的数据联通,中间则是联通内外的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由此可见,中间物流系统的良好建立,保障国际物流安全、方便、快捷运作对国际代购商业系统的高效运转发挥重要作用。二是以市场与消费者为中心的国际代购模式的建立。通过对国际市场交易规模的动态分析,从2014年开始,国际代购信息传播突然增强,从微博、微信、人人等网络媒体到人群集合的社区都能看到国际代购的信息资源,竞争激烈可见一斑。然而,这还只是个开始,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代购业务将会以市场与消费者为中心,适时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市场发展要求,满足消费者意愿,市场经营方式和消费者的心态转变等逐渐成为国际代购模式的前端显示器。
四、结语
国际代购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在未来商业模式中应用广泛,凭借其国际化的背景和网络便捷等优势,国际代购正逐渐建立起相应的商业系统并不断完善商业生态环境,从而促使电子商务更加进步,推动互联网经济迅速增长。
参考文献
[1]芦江铃.国际代购法律问题分析[EB/OL].阿里研究院,2012年2月8日/2014年7月17日.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度,现在我们是处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阶段。
这个阶段,消费资本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所以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进入到以买方为主的市场后,企业往往表现的难以适应,主要表现在买货难、资金运转差、企业周转不灵。而新的适合买方为主的商业模式还没有找到,这是中国企业家和外国的企业家,困惑和迷茫的根本原因。
传统的商业模式适合卖方为主的市场经济。它的基本特征是买卖双方货款两清,这个经济过程就结束了。现在我国的企业大部分是这样做的。但是,在我看来买卖双方货款两清结束之后经济过程并没有结束,因为消费者的货款到了厂家和商家的手里大部分转到下一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也转化为资本。由消费者货款产生的资本也是这样,企业家把由消费者的货款产生的利润一部分返给消费者,这对继续调动消费者购买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积极性是一个极大的调度。可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而且还能够解决企业自身发展扩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补充,因为只要产品是上乘的,每天就会有消费者货款进入到企业。所以,创新的、适合买方为主的商业模式不应该是一个过程,还应该有第二个过程,就是消费者和企业家分享利润的过程。
其实,无论是塑造生活方式的苹果还是创造饥饿营销的小米;无论是搭建泛生活消费圈的阿里还是细分切蛋糕的京东、1号店等,都是在找到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并由此实现一路绝尘。
就在大家津津乐道众多大佬扎堆新农业的时候,吉林云飞鹤舞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牟文建却迅速成为行业黑马,在电子商务“高难度”领域“粮油米面”里崛起,打造“通榆模式”,以其独有的五链聚合,形成了五指合一的新商业模式。
构建三项战略能力
目前,在诸多农产品“触网”的案例中,基本围绕“点”和“面”发展,而缺乏做“局”。有的集中一点,比如就集中做少数几个品类,结果品类单一自然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缺乏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的背景下,道路就会越走越窄;有的集中一面,比如集中大量人做电商,气势是起来了,但产品创新需求往往随之掉队,同时由于在同一个渠道里拼杀,结果就是此消彼长的循环。牟文建认为:“新农业营销必须有战略格局,这样才能点面融合,形成组合聚变的能力战略。”
1.以用户为本的战略能力
彼得・德鲁克说:“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牟文建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中,企业营销必须做到求同、求特和求应。”
首先是“求同”。即满足消费者的常规需求。比如东北大米好吃是公认,而牟文建更通过通榆县北纬45度的地理位置等营销创新,告诉消费者判断好米的基本要素,让消费者得到超越竞品的价值感。其次是“求特”。比如第一家在天猫卖新鲜向日葵等,以此满足用户的独特需求,同时,也让品牌得以快速传播。最后是“求应”。菲利普・科特勒曾经说:“体验营销正是通过让顾客体验产品、确认价值、促成信赖后自动贴近该产品,成为忠诚的客户。”牟文建让团队通过“禾协会”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可以随时农产品信息,还通过活动等形成用户与企业之间的黏性和互动。此外,更征集了三千个“三千禾旗舰店”监督员,完成了品质监督、产品试吃、主动晒体验等多位一体的目的。由于通榆县不仅出产杂粮杂豆、打瓜,还有牛羊肉等特色优质农产品,这些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线,也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以渠道为本的战略能力
渠道企业必争的,也无法回避的战场。而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正在成为大势。
牟文建说:“在渠道上,我们不仅要看远,更要做深。”首先是看远,即看市场趋势,驾驭互联网。为此,牟文建首先在天猫创立了“三千禾旗舰店”,迅速扩大到全网,形成网店集群。同时,还通过与地产商的联手,推行“社区直供”,并以此构建其独特的“原产地直供”体系;其次往深做,让农民都变成电商。如何让产品销售更多、品牌更响?由于产品品类丰富,并有旗舰店做标杆,使其避免了窄门问题。为此,牟文建创建了“锄头+鼠标”模式,邀请“阿里农村电商讲习所”走进通榆县。据悉,通榆县将实施1000名电商培养计划,在县内打造1000家网店,最终形成电子商务的“千村万店”。
3.以资源为本的战略能力
郎咸平有一个观点,全球性的“产业链战争时代”已来临。他曾经表示,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战争市场。牟文建说:“只有构建独特的价值产业链,才能实现对外竞争,对内竞优的局面。”为此,牟文建精心构建了五道价值链,以此形成商业模式的组合聚变。
产品链。优选1万亩优质弱碱土地和十余个优质杂粮杂豆品种,牟文建同当地的农村合作社签订采购或包销协议,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质量”。在有绿色产品、有绿色产业链的背景下,通榆将成为全国消费者的黑土地。
电商链。牟文建更提倡农产品电子商务走“自上而下”的路径。为此,通榆县政府组建了“通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心”,与常春藤合作,并通过在天猫上建立“三千禾旗舰店”,以此作为通榆农产品直销的一个窗口。据统计,该网店上线第一天,交易成功1.3万单,交易金额40多万元。此外,在“三千禾旗舰店”为标杆下,还有庞大的电子商务的“千村万店”上线。
产业链。通榆县位于科尔沁草原东陲,除了有“葵花之乡”、“绿豆之乡”的美誉,当地还出产杂粮杂豆、打瓜、牛羊肉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牟文建认为:“这些多样化产品,可以弥补单一的问题,更形成独有的产业链。”“目前,通榆县正在探索‘电子商务+基地化种植+科技支撑+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一体化运作。”牟文建补充道。
品牌链。世界著名的营销大师罗伯特・劳特朋认为,大众营销时代已经过去,整合营销时代已经来临。牟文建表示:“品牌就要抓住以客户为导向的每次传播机会,以此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为此,牟文建整合了每一个机会。首先,整合每一个媒体。牟文建不仅整合“空中”电视,还借助“陆地”报纸、路牌等,更运用“海里”,最终实现海陆空的传播链。其次,整合每一个人。不仅通过用户粉丝、督导员、员工传播品牌,甚至还通过通榆县委书记、县长还联合发出了一封“致淘宝网民的公开信”。县领导为农产品代言,很好地起到了吸引眼球的作用。再次,整合每一个终端。活动是终端,“延边网络泡菜节”在杭州启动,于是有了“为朝鲜族造一口世界最大的泡菜坛子”的轰动性传播;线上是终端,“三千禾旗舰店”把东北味儿做的非常足;粉丝是终端,三千禾督导员更是在体验中完美地传播企业品牌和产品。
动态链。现在,很多企业依然停留在固化而单一的营销模式下。实际上,全世界的管理和思维方式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改变。飞跃前进的社会中,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超越得更快”,这就是“动态能力”。牟文建认为,在新形式下,渠道精细化首先是多元化整合、动态整合。为此,除了开通天猫店外,牟文建还与网上超市1号店签订原产地直销战略合作。最近,牟文建还与19楼、拉卡拉商谈合作细节,如何把东北产品推向更多、更宽的渠道中。同时,牟文建还在整合更多优质农产品、畜产品,以谋求更大的局。
这就是大众点评新推出的“在店体验式消费”。现场试穿并且享受线上的团购价格,这种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比之前在网上找好款式再去店里试穿,再回来下单方便快捷多了,而且不用担心受到店员的轻蔑和白眼。而对于线下商家,不仅有效平衡了电商对线下门店的冲击,还可以将线上用户群引到线下,提升到店率,同时还能加速店铺或者品牌的互联网化。
大众点评联合创始人龙伟表示:和电商不同,O2O 并非对线下传统经济的替代,而是对线下实体经济的拉动,强调不是“在线消费”,而是“在店体验式消费”。
目前大众点评上海站已上线了包括星期六(ST&SAT)、莱尔斯丹(Le Saunda)、千百度、FED、Dfuse、探路者、PINK MARS、和 AIR WAIK 等多个知名鞋类品牌在内的团购,覆盖上海 100 多家专卖店。
还有一种情景是这样的,客户在一家甜品店里休息,无意中发现一个二维码广告:来自法国原产的巧克力,原价199元,扫一扫二维码,只需99元,即可送到你家。顾客打开手机,进入产品页面,就转化成了巧克力电商的流量。在甜品店吃到好吃的巧克力,购买巧克力的可能性最大。而二维码上的信息,除了包含商品信息之外,还包含了这个甜品店的代码,这个代码在这个产品上是唯一的,用于分成。这就是为什么店铺愿意放不是自己产品的广告在店内的原因。
顾客的这一购买行为,包含了三个利益共同体,甜品店、巧克力提供商、运营商。在这个模式中,甜品店就是一个线下的“码商”,负责挑选自己认可的产品――码,就像零售商,在店里展示产品二维码;巧克力提供者则是标准的电商,负责线上产品的发货配送;而运营商指的是这个模式的创业者,负责整个模式的运作,包括技术平台的搭建、寻找更好的“电商”产品和更多的“码商”。当顾客的购买行为成功后,这三方都会从那99元的收入中得到相应的提成。
Facebook商业化:不断试错的过程
今日,Facebook表示将在其品牌专页设置“购买”按钮,用户可以直接在页面上进行支付购买,不必跳转。这是Facebook放弃在线礼物业务之后,开辟的一条电商新路。从革新广告投放方式到如今探索电商领域,Facebook走过了一条不断试错的商业化道路。
Facebook探索商业化的第一步是尝试信息流广告。信息流广告虽然首先在PC上应用,但实则是为智能手机这样的小屏幕设计的,让广告“潜入”页面信息流,而不是像传统方式那样出现在页面两侧。信息流广告基于大数据,按照用户的喜好精准投放广告。因此这种广告形式,一方面小心翼翼,不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另一方面提高广告投放效率,深受广告主欢迎。如今,移动端在Facebook的使用占比越来越高,信息流广告收入成为Facebook的支柱收入。
Facebook并没有止步于广告。它试图建立一个基于社交网络的商务生态系统,其中包括平台广告、平台店铺、支付系统、虚拟/实体商品销售、团购优惠、第三方网站社交插件等。Facebook于2011年9月推出线上礼物功能,允许用户相互间赠送礼物。这是Facebook跨向电子商务的第一步。但是线上礼物的效果并不好,2014年该业务关闭。此次失败给了Facebook一个教训:要坚守自己的流量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向Facebook用户销售更多的商品,而非直接向用户销售商品。于是,“购买”按钮应运而生。
开设商店是Facebook探索商业化的下一步。目前该公司已经在旗下的Messenger应用上推出了转账功能,同时也在开发Messenger虚拟助手,帮助人们详细了解和购买产品。Facebook希望未来将旗下各个独立运作的项目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构建一个基于社交平台的完整商务系统。
微信:多管齐下探寻盈利模式
微信提出“连接一切”的口号,其野心可见一斑。游戏业务、布局O2O、电商平台以及信息流广告,微信多管齐下探寻盈利模式,在扩大业务范围的同时,也是希望找到能最大化利用自身特色的商业化模式。
微信商业化走的第一步是开发游戏。2013年8月,微信5.0上线,其中自带一个新功能——游戏中心,首款微信游戏《飞机大战》引爆朋友圈。依托腾讯在游戏领域的优势,微信游戏一上线就受到用户追捧,游戏业务一个季度的收入超过18亿元。通过对部分游戏收费,以及在游戏内嵌入广告,游戏中心给微信带来大量收益。
之后,微信把商业化重心转向布局O2O,希望成为打通线上线下的入口,打造“商户+用户+微信支付”的消费O2O商业闭环。去年9月微信新增的“刷卡”功能,使得微信进入线下商场成为可能。在“客户到店-客户识别-微信支付-客户离店-客户分析”的整个O2O闭环中,微信通过信用卡捆绑和扫码功能,解决了支付这一关键步骤。线上支付+线下场景,成为微信实现流量变现的主要途径。此外,微信还通过清理服务号和订阅号,净化平台环境,打造服务号、订阅号电商生态系统,推动服务号C2C大力发展。
投放信息流广告是微信探寻商业化的最近一次尝试。今年3月,微信开始在朋友圈推信息流广告,这一定程度上是借鉴了Facebook的做法。微信这一步走得很谨慎,广告投放数量较少,因为微信是强关系平台,广告特别容易引起用户反感。尽管如此,每年预计上百亿的营收,将成为微信商业化的又一剂强心针。
陌陌:稳妥商业化
为了寻求在美国上市,经历两年创业期后,陌陌也焦急地踏上了寻求商业化的道路。看到陌陌采取的商业化措施,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袭来。原来陌陌采取的措施大多是从其他公司借鉴来的,也就是所谓的“稳妥商业化”。
2013年6月,陌陌上线4.0版本,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会员服务和表情商店。陌陌的会员服务与qq会员模式如出一辙,而表情商店也是借鉴自另一款国外通信应用Line的付费表情模式。这两个举措都是经过其他社交应用检验后的成熟有效商业模式,直接对其服务进行增值,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同时,陌陌开始向其用户投放广告。这是陌陌探索O2O广告迈出的第一步,但这也是一步稳棋。陌陌是一款基于短距离的社交工具,它这次投放广告也是基于LBS,在短距离内投放广告。这一投放方式,将陌陌和微信等区分开来,突出自身特色。而且对广告商来说,陌陌投放广告的方式更简便,通过客户端就可以完成。
今年年初,陌陌推出礼物商城,互相关注的陌陌好友之间可以赠送鲜花、美妆等实物礼品。有没有感觉很熟悉,这就是被Facebook放弃的“线上礼物”的翻版。“线上礼物”失败了,不知道在陌陌的特殊环境下,“礼物商城”不知道能不能异军突起,成为陌陌商业化的突破点。
财务的“回答”
财务管理能通过企业绩效分析对商业模式创新提出的问题进行全方位解析,为企业管理层在变革中寻求决策支撑点。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方式,恰体现了财务对商业模式的支撑与作为。
普华永道管理咨询业务总监林榕表示:“财务管理与我们的战略、运营息息相关。战略无外乎是指企业的价值主张、提供怎样的产品和服务、下一个对象是谁、目标客户是谁、所对应的市场是谁、以什么样的手段提供,这都涉及供应链的管理。”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行业,对这样的战略主张,或者战略重点来说,财务人员要对产品服务的盈利性进行分析、对成本的收益进行分析、对客户与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客户本身的消费习惯进行分析,以及对客户的应用进行分析,等等。与此同时,财务人员要对价值链结构有一个清楚的行业对标,要对行业的整体情况竞争企业的做法,以及相对于这个企业,自身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要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对供应链的整体效率进行分析,等等。”
“在这些分析当中,有一些是历史性的分析,即体现在会计的具体工作当中,有一些是企业需要实时监控的分析,有一些是对未来趋势的分析。企业财务人员要在对这些供应链的分析当中,能够识别、发现商业模式当中的一些创新机会。”
“当然,企业在讲商业模式的时候,不能只是讲盈利性分析,其实更多的是在财务基础工作当中能够支持公司财务的运营和商业模式的扩展。”林榕强调。
团队的洞察力
商业模式是企业的运作模式和企业价值的实现模式,它能够准确描述企业主张的产品与服务、目标客户与价值链结构,并确立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环境中的定位。这就要求财务部门在做财务相关分析时,充分考虑到多种影响因素,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前瞻性。
对此,林榕举例说道,“比如上次我们碰到给Apple做零件的企业,他们做得非常大,他们关心的是我们研发的产品、研发的周期、研发的成本是否已体现在产品中,有可能企业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研发,但它的生命周期却非常短,企业花费这么多的钱是不是值得,研发是他们非常关注的点。”
“在汽车企业,他们非常关注研发的某个车型能不能热卖,这就体现在企业之前对客户的调研成不成功、生产速度有没有跟上、采购的速度有多低、企业了解的客户需求是不是能够体现在产品当中、客户关注的是否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概念,等等。这里面就可以看到一些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以及企业有没有把质量体现在产品的成本当中等问题。”
“比如企业确定了一个供应商,供应商要给企业提供某些材料、零部件。但是等到这些材料、零部件来了之后,有可能这些产品的缺陷,导致了整个企业的生产、装配的停工,以及客户体验的流产。对于这样的质量成本、停工的时间有没有算到成本当中去,这就需要对财务人员提出要求。财务人员应不应该让CEO看到这些隐性的成本,这其中有很多的需求和要求。”
像在企业的销售环节,很多零售消费品企业非常关心销售渠道问题。“比如粮油企业,有多种的渠道,比如超市渠道。而大型的超市当中,有餐馆的渠道,在这个渠道上面,企业的盈利是多少,为了这个渠道扩展要花费多少的费用,怎么去分配和考虑,这也是企业财务人员在分析不同行业时的关注点。因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代,关注点是不同的。”
“我们要适应公司的盈利模式和商业运转的模式,怎样开拓财务人员的思路,在这些地方找到企业的竞争优势所谓成本差异化的优势。”林榕说,“把这些点发掘出来,就是体现财务团队洞察力的关键。”
报告的艺术
当前,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金融创新和监管政策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化,转型已成为最为紧迫的战略选择。这一点已成共识。但对于具体如何转型这一问题,则是各有各的看法。转型的前提是至少存在两个“型”,而且每个“型”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场合和时间可以重复、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型”就是“模式”,银行业转型就是转变银行业商业模式。
欧洲央行(ECB)在2010年9月的欧洲银行业结构报告中指出两类银行业商业模式:一是专业银行;二是多样化银行或“全能银行”。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2011年9月的一份报告使用聚类分析方法识别出“零售银行”、“投资银行”和“批发银行”三类银行业商业模式。在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2012年6月的另一份报告中,银行业商业模式被进一步细分为四类,分别是“投资银行”、“专业零售银行”、“多样化零售银行”和“批发银行”。这里的“投资银行”并非一般所指的独立投行或证券公司,它们较少依赖客户存款,主要通过债务融资和回购协议等稳定性较差的来源筹集资金。
当前国内关于银行业转型的一些看法和研究的关注点并不相同。具体体现在,在“转型”之前加上不同的限定词,比如“经营转型”、“战略转型”或“业务转型”等,其中有些还对转变“盈利模式”或“管理模式”等进行了分析。转型的目标是形成差异化,转型具体可以体现在客户结构、业务多元化、收入结构、资本占用、服务手段等方面。存在这些不同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转型本身是一个涉及银行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各个方面和环节的问题。
除了观点差异,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一是转型与战略相互分离。探讨转型的文献很少涉及“战略”,或者以“战略转型”的形式出现。然而在这里“战略”一词主要是被作为限定词使用的。同样,探讨战略的文献中很少出现“转型”。战略是在动态中实现银行内部资源和技能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匹配,而这也正是银行转型的实质所在。在本质上,转型与战略是一致的。二是混淆目标和手段。有些从财务指标上探讨转型,比如认为银行转型是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减少资本占用。实际上,财务因素是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结果,财务指标的变化是银行转型的结果。三是不区分银行转型与银行业转型。其实,具体银行的转型不需要与银行业转型保持一致。比如,即使是在现代条件下,一些(特别是小型)银行仍然可以保持传统,全能银行也不是所有银行(不论规模大小)的首选商业模式。
银行业商业模式
银行业商业模式是银行向客户提供价值并实现盈利的经济逻辑和方法,可以通过四个支柱来描述,每个支柱可进一步细分,并得到十二个构成要素,每个构成要素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如表1所示)。商业模式可以建立在整个银行层面,也可以建立在个别业务或产品的基础上,个别业务或产品的商业模式需要与银行整体的商业模式保持一致。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观察,一个银行就是一个商业模式体系,银行业竞争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价值网络
银行与它们的客户、供应商和战略合作者之间的交易结构和交易关系构成价值网络。在价值网络中,银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外部发生联系,这是银行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的源泉。按照彼得·德鲁克的说法,银行的目的是“创造顾客”,满足顾客需要是银行的宗旨和使命,顾客界定了银行的业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银行需要向IT公司订购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向一些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购买数据或评级服务,还要经常性地对外采购一些基础设施和办公用品。银行还需要建立一些战略合作关系,比如建立行网络,销售保险、基金和证券,同业合作开发信用卡,更高层次的合作形式包括联合设立新机构、战略投资等。在现代条件下,银行还可以将贷款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或者向保险商购买信用衍生品,来管理信用风险。
产品和服务
银行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产品,提供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对客户需求而言是有价值的。在有些场合,银行先设计产品或服务,然后将它们推向市场。产品和服务需要包含一份价值主张,其作用在于描述产品和服务对于客户的价值,为客户提供一个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和选择自己的理由,指导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创新和开发。
交叉销售多种产品和服务被认为是协同效应的源泉。银行既可以选择提供某特定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发展成为专业银行,也可以选择提供多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打造成为全能银行。实践中,银行业在经营范围选择上要受到监管部门市场准入监管的约束。
价值链
价值链是企业有机体的结构。从流程的角度看,银行的价值链是银行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银行需要从流程的视角来设计自己的价值链,使得前台、、后台之间既相互分离且又能够相互协调、顺畅运行。整合工作流程的基础是价值链的内部联系。银行不同部门、不同活动需要相互配合,它们之间的连接点和联系需要得到审慎管理。对各种联系的充分利用需要信息技术成果。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新的联系,一些旧的联系变得不必要了,同时信息技术还增强了银行建立和维持既存联系的能力。
财务因素
银行规模扩大可以分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费用,在某项业务或产品上形成规模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资产负债结构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不同融资渠道的成本互有不同,不同资产配置也会产生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然而,尽管财务因素并不完全是被动地反映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但总体上看,它们是银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结果,是银行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数量表现。
银行业转型的四个纬度
银行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演化是需求条件、监管环境、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水平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自身发展变化趋势。对于具体银行而言,其商业模式是在外部环境压力之下进行战略调整的结果。当外在环境变化之后,那些构成银行业主体的在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展开竞争的大型银行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业自由化、收入来源和融资渠道多样化、证券化及信用衍生品创新的推动下,发达经济体银行业逐渐偏离了传统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实现了全能化和现代化。与金融脱媒对于银行业的冲击相反,在新型商业模式之下,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地位不断增加。
新型商业模式的影响并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管理,以至于它们成为银行业增加风险承担的工具。危机之前一段时期,国际银行业商业模式展现如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银行业涉及了越来越多的业务,特别是自营业务、经纪业务、发起设立对冲基金等。二是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创新的大规模使用导致银行业的核心信用中介过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银行可以不再持有其发起的贷款以及相关的信用风险,也可以将其发起贷款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信用保险提供商,导致贷款增长超过表内风险加权资产的扩张。三是银行业非存款负债(特别是批发融资(回购)和货币市场融资)比重日益增加,资产扩张速度超过存款增速。四是由于银行交易账户审慎监管要求过于宽松,银行业可以在不增加监管资本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和交易活动,交易账户比重不断上升。五是伴随着短期货币市场批发融资的繁荣,银行业减少了流动性头寸,实行了更为激进的期限错配以实现高盈利。六是国际银行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调整和再造,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
国际银行业在全能化和现代化的方向上似乎走的过头了,在很多方面都过度了。近来,银行业资本监管、业务范围选择等受到了重新审视。随着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加强,国际银行业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向传统商业模式回归,业务选择和风险管理将更加审慎。比如,风险保留要求银行业更加谨慎地使用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等信用风险转移工具,银行业会增加存款负债相对于短期批发融资的地位,持有更多资本金和流动资产,简化业务结构并为更多的业务和资产配置资本,银行业的杠杆率将会有所下降。
中国银行业历史比较短暂,尽管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总体上看,中国银行业商业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当前,在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长、非银行金融部门发展、信息技术、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等因素的促动和约束之下,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向全能银行、现代银行和流程银行转型的过渡阶段,零售银行业务的地位日益提高。
零售银行与批发银行
零售银行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和中小微型企业,单笔业务量小是其典型特征。批发银行业的大部分业务活动都是围绕为具有较高信息透明度的大企业、大项目融资展开的,单笔业务涉及金额较大。批发银行不需要像零售银行那样设立大量便利的柜台,它们不发放个人贷款和消费信贷。这使得批发银行业务具有较低的成本。此外,批发银行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的依赖程度较高。
大部分银行都是兼营零售银行业务和批发银行业务,但需要认识到,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需要不同的价值主张,需要建立不同的商业模式。这些互有差异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之上,交易过程和基础结构以及资产负债和损益的来源和构成也因而不同。
随着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化、国内居民财富积累及其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国内银行业对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视程度亦随之增长。这显著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消费信贷日渐繁荣。二是银行业越来越重视中小微型企业业务,并在战略、组织、产品、品牌、业务流程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监管部门对于此给予了很多支持和优惠。银监会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4.77万亿元。三是针对富裕客户的财富管理业务日益繁荣,特别是2007年以来,大中型银行纷纷启动私人银行业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至少19家银行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这种趋势将延续到未来一段时期。
专业银行与全能银行
从业务范围来看,如果银行仅经营某特定类型的业务,我们称它们为“专业银行”。这里所讲的“专业银行”的外延比我们通常讲的商业银行要宽,有些专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可能比商业银行更为狭窄。专业银行发放(特定类型的)贷款,还可以同时提供存款账户。专业银行能够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效率、减低成本和实现规模经济,但业务过于单一的银行可能难以分散局部冲击的影响。全能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银行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这里“全能银行”是商业定义,它可以通过我们通常所讲的“全能银行”(比如德意志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银行保险公司、银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组织形式实现。多元化收益是全能化的一个基本理由,但多元化不能牺牲单个业务条线的效率和规模经济。
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专业银行时代,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各有自己的经营范围。但这种专业分工并不是建立在银行业自主战略选择基础上的。近年来,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全能化或综合化经营成为银行业一个首选的业务战略。当前,专业银行只存在于一些小型银行、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身上,他们专营某一特定的业务。但这些专业银行实力有限,不足以对中国银行业商业模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中国银行业正在通过控股子公司的组织形式向全能化方向转变,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但与同时期的国际银行业相比,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比较低。实际上,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很难达到同期国际银行业的水平。中国银行业在业务多元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传统银行与现代银行
这一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信用风险管理。传统银行接受存款,发放贷款,并持有其发起贷款及其上附着的信用风险到期,同时监督借款人,并持有相应流动性以及准备金和资本金以应对存款人提款和贷款损失。这一商业模式是“发起并持有”模式。传统银行被认为在信息获取和分析以及监督借款人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现代银行业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信用中介过程透明度以及以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为基础的银行业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以贷款和信用风险相互分离为主要特征,信用风险转变成流动性风险或交易对手风险等新的风险形态。具体讲可分为三类:一是“发起并出售”模式。银行发起贷款,并将贷款出售,相应的信用风险一并移出资产负债表。该模式是较为初级的现代银行业商业模式,贷款出售主要适用于银团贷款、贷款转让和不良贷款出售等方面。其中,信息不透明和监管限制是制约贷款交易活动的主要因素。二是“发起、出售并证券化”模式。与“发起并出售”模式相似之处在于,信用风险也被转移,不同之处在于,贷款被“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并进入证券化过程。证券化产品是标准化的,能够取得评级机构的评级,从而增加了贷款交易过程的透明度。该模式的收入依赖于贷款数量,而非贷款质量,这极大地改变了银行业的激励结构。三是“发起、持有并保险”模式。银行通过购买信用衍生品将其持有的贷款或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信用保险提供商,但贷款仍然在发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对于那些个性化较为显著、出售和证券化难度比较大的贷款或贷款组合,银行可以在不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的情况下,使用信用衍生工具来减少或调整信用风险承担。
中国银行业商业模式现代化实践始于2005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试点于2009年暂停,并于2012年下半年重启。当前,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尚小,参与银行数量和投资者范围有限,尚不足以对中国银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信用衍生品创新尚未在国内出现。
现代化将是惊险的一跃,中国银行业商业模式现代化进程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特别是涉及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监管部门的立场和政策将决定中国银行业现代化的步伐。现代化并不是抛弃传统,特别是对于中小银行,需要在做深做透传统业务的基础上稳步转型。
部门银行与流程银行
部门银行与流程银行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流程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从银行与客户的接触点寻找组织设计和流程设计的逻辑起点。部门银行则以银行内部的职能分工为基础,将相似的职能组合在一个部门。二是流程银行以业务流程为基础,而部门银行则以部门为基础。流程银行将各种工作、活动、员工和资源围绕业务流程来组织,所有参与某一特定业务流程的员工被组合在一个小组内,而不是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部门。部门银行则将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分配在不同部门之间,结果是,同一工作任务面临着多个部门的管理,尽管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负责人,但却没有全流程的监控者或负责人。三是流程的简化和压缩可以使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流程银行呈现出扁平化的结构特征,而部门银行组织结构特征是“金字塔式”的科层制。
如果运用的好,甚至,一个弱女子,还可以控制流氓。
举一个例子:
如果一个弱女子,深夜走过一条僻静无人的小径,却发现后面有个男人鬼鬼祟祟地尾随――要么劫财,要么劫色。女子心里很害怕,怎么办?弱女子如何对付流氓?
别怕,错层思维帮你摆平一切。
这时,千万不要跑,因为你也跑不过流氓,也不用报警,因为周围没有警察。
这时,要勇敢的转过身去,走到那个人面前,说――“这位大哥,我~看你就是个好人。我自己一个弱女子,深夜在这里走很害怕,你能不能保护我走过这条小径?”
对方会怎么办?
他一定会为这位弱女子的“错层思维”举动惊愕得手足无措。然后,被这种“坦诚”和“崇高的肯定”所打动,唤醒任何一个男人心中都会有(流氓心里也残存)的作为人类的良知和男人的责任。非但没有实施伤害行为,而是真正像个男子汉一样保护弱女子走过这条偏僻的小径。
因为他已经被这种错层思维所――“被承诺”。尽管他自己没有承诺自己是男子汉,但是弱女子对他的评价和肯定令他陷入一种“被承诺”的境地,在这里,“被承诺”也就是“被崇高化”,一个被认为是崇高、有责任的人是很难做坏事的。甚至,这个潜在的流氓以后反而很有可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好人。
你看看,一句“错层思维”的话语,不但让自己解困,而且为社会改造了一个好人,这是多么伟大的贡献啊!
切记,征服一个人的最好方式是尊重他――赞美是最好的通行证。
这就是错层思维。
近年来,我自己也一直把重点放在商业思维和赢利模式的研究上,对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横向思维这样的思维技巧或者“思维导图”这样的操作模式都曾经进行深入分析。发散思维等提法过于笼统,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路径:“思维导图”提供了具体操作路径,也很发散,但是却不立体,没有错开层面,只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层面”的发散上,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张让人先是觉得惊喜,随后觉得失望的平面图。
“错层思维”的好处就在于它十分锋利同时又具有十分强烈的可操作性。既然是“错层”,那就一定至少会存在两个以上的层面。操作中,只需要把现存的一切作为第一个层面,然后用另一个层面去错开它就行了。因为任何效果和感觉都是靠对比产生的,错层,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对比所需要的全部条件:参物层面(凡是存在的就是不合理的)和我们真正想达到的层面。错开的层面越多,达到的本质越深。
“错层思维”的好处在于它是一种真正的立体思维――“只有层面的多少,没有边框的限制”。它会引导你一层层的错开表面的思路,而不会把你自己局限在条条框框中。近年来,我个人也经常从事“错层思维”和“错位营销”方面的培训和操作。由于“错层思维”带来的“错位营销”锐利实用,见血封喉,真正切入问题本质,又便于操作,能发现新的商业模式,因此在很多企业大受欢迎。
再举两个商业模式的例子:
目前在日、韩等国家,二维码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高达96%以上。早在2006年,国内就开始二维码的商业应用,但由于当时智能手机在并不普及,第一轮的二维码产业并没有真正形成。2012年成为了中国的二维码元年,据统计,目前全国每月扫码量超过1.6亿次,移动运营商、IT巨头已经抢得先机。
如此神速发展的二维码,究竟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呢?二维码的应用,可以分为主读和被读,被读类应用是以手机等存储二维码作为电子交易或支付的凭证,可用于电子商务、消费打折等。主读类应用是以安装识读二维码软件的手持工具(包括手机),识读各种载体上的二维码,可用于防伪溯源、执法检查等。下面初步枚举了二维码的20项应用模式。
1.网上购物,一扫即得
国内的二维码购物最早起源于一号店。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地铁通道里,已经有二维码商品墙,消费者可以边等地铁边逛超市,看中哪个扫描哪个,然后通过手机支付,直接下单。如果是宅在家里,家里的米、面、油、沐浴露用完了,只要拿起包装,对着商品的二维码一扫,马上可以查到哪里在促销、价格是多少,一目了然。而且,通过二维码购物,产品的二维码直接标示了产品的身份证,扫描后调出的产品真实有效,保障了购物安全。将来,二维码加上O2O(网上到网下),实体店将变成网购体验店。因此,实体店可能更多的是要设在顾客方便的地方如公交站甚至是居民区,而不是商业中心。
2.消费打折,有码为证
凭二维码可享受消费打折,是目前业内应用最广泛的方式。比如,商家通过短信方式将电子优惠券、电子票发送到顾客手机上,顾客进行消费时,只要向商家展示手机上的二维码优惠券,并通过商家的识读终端扫码、验证,就可以得到优惠。去年7月,海南蕉农在香蕉滞销时,与淘宝合作进行网上团购促销,网友在网上预订,网下凭手机二维码提货,成功化解香蕉危机。今年9月,在成都春熙路上的钟表文化节中,依波表举办了限时扫码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现场扫描二维码折扣,顾客就能以折扣价买走手表。目前,腾讯也推出了针对IPhone和安卓的微信会员卡,会员只需用手机扫描商家的二维码,就能获得一张存储于微信中的电子会员卡,享受折扣服务。
3.二维码付款,简单便捷
近日,支付宝公司宣布推出二维码收款业务,所有支付宝用户均可免费领取“向我付款”的二维码,消费者只需打开手机客户端的扫码功能,拍下二维码,即可跳转至付款页面,付款成功后,收款人会收到短信及客户端通知。在福州,有一家华威出租车公司开通了支付宝,打车到目的地后,顾客拿出手机,对车内的二维码车贴扫描,手机自动跳转到支付页面,然后按照计价器上的车费输入金额,整个付款过程只要20多秒。在星巴克,可以把预付卡和手机绑定,通过扫二维码可以快捷支付,不用再排长队付款。
4.资讯阅读,实现延伸
过去,报纸、电视以及其他媒体上的内容,限于媒体介质的特性,是静态的,无法延伸阅读,但是,二维码出现以后,颠覆了这种界限,实现了跨媒体阅读。比如,在报纸上某则新闻旁边放一个二维码,读者扫描后可以阅读新闻的更多信息,如采访录音、视频录像、图片动漫等。如《骑车游北京》一书便设置了二维码,过手机扫描即可快速登录书中所述网址,可以实现图书、手机上网的时时互动。另外,户外广告、单页广告都可以加印二维码,感兴趣的客户只要用手机一扫,即可快速了解更详细内容,甚至与广告主互动。
5.二维码管理生产,质量监控有保障
条码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用已非常普遍。二维码因为可以存储更多信息,因此,在产品制造过程应用更为深入。比如,在汽车制造中,DPM二维码(直接零部件标刻二维码,可用针式打标机、激光打标机、喷码机甚至化学蚀刻)技术现已在美国汽车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美国汽车制造业协会(AIAG)还专门制订了相关标准,从发动机的钢体、钢盖、曲轴、连杆、凸轮轴到变速箱的阀体、阀座、阀盖,再到离合器的关键零部件及电子点火器和安全气囊。从而使得生产加工质量得以全程跟踪,同时由于跟踪了生产过程中的加工设备,使得其原生产线变成了柔性生产线,可生产多品种产品,并为MES(制造执行系统)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完整数据平台。
6.食品采用二维码溯源,吃得放心
将食品的生产和物流信息加载在二维码里,可实现对食品追踪溯源,消费者只需用手机一扫,就能查询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流程。在青岛,肉类蔬菜二维码追溯体系已在利群集团投入使用,市民用手机扫描肉菜的二维码标签,即可显示肉菜的流通过程和食品安全信息。在武汉,中百仓储的蔬菜包装上,除了单价、总量、总价等信息外,还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追溯蔬菜生产、流通环节的各种信息,如,施了几次肥,打了几次农药、何时采摘、怎么运输。
7.二维码电子票务,实现验票、调控一体化
火车票上加入二维码,大家已经知道。由此还可以延伸,景点门票、展会门票、演出门票、飞机票、电影票等等都可以通过二维码都能实现完全的电子化。比如,用户通过网络购票,完成网上支付,手机即可以收到二维码电子票,用户可以自行打印或保存在手机上作为入场凭证,验票者只需通过设备识读二维码,即可快速验票,大大降低票务耗材和人工成本。在苏州拙政园、虎丘景区,由税务部门统一监制的二维码电子门票,一票一码,用后作废。而且,景点当天出售的所有门票都要先激活,即只有从售票处售出的门票才能通关入园。并且激活是有时效的,也利于控制人数,避免黄金周的爆棚。今年5月17日,在重庆武隆仙女山景区,使用二维码电子票,还可以享受5折优惠。
8.二维码管理交通参与者,能够强化监控
二维码在交通管理中可应用在管理车辆本身的信息、行车证、驾驶证、年审保险、电子眼等等。比如,采用印有二维码的行车证,将有关车辆的基本信息,包括车驾号、发动机号、车型、颜色等车辆信息转化保存在二维码中,交警在查车时,就不需要再呼叫总台协助了,直接扫描车辆的二维码即可。以二维码为基本信息载体,还可以建立全国性的车辆监控网络。
9.证照应用二维码,有利于防伪防盗版
在日、韩等国家,个人名片普遍采用二维码。传统纸质名片携带、存储都非常不方便,而在名片上加印二维码,客户拿到名片以后,用手机直接一扫描,便可将名片上的姓名、联系方式、电子邮件、公司地址等存入到手机中,并且还可以直接调用手机功能,拨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等。目前,国内已有此类应用,如银河、灵动二维码等公司。其实,举一反三,身份证、护照、驾驶证、军官证等证照资料均可以加入二维码,不但利于查证,关键利于防伪。
10.会议签到二维码,简单高效低成本
目前,很多大型会议由于来宾众多,签到非常繁琐,花费很多时间,也很容易有会虫混入其中,混吃混喝混礼品。如果采用二维码签到以后,主办方向参会人员发送二维码电子邀请票、邀请函,来宾签到时,只需一扫描验证通过即可完成会议签到,整个签到过程无纸化、低碳环保、高效便捷、省时省力。省去了过去传统中签名、填表、会后再整理信息的麻烦,可大大提高了签到的速度和效率。
11.执法部门采用二维码,有利于快速反应
最近,广州番禺区的管理部门启用了“出租屋智能手机巡查系统”,出租屋管理员在上门巡查时,用智能手机读取门牌上的二维码,即可及时、准确获取该户址的相关信息。同理,如果在商品、检验物品上附上二维码,政府执法部门人员则可以通过专用移动执法终端进行各类执法检查,及时记录物品、企业的违法行为,并且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高度安全性和保密性,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提高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执法效率,增强执法部门快速反应能力。
12.防伪隐形二维码,无法轻易复制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的商品激光打标防伪曾经风云一时,但现在非常普遍不再具有独特性了。目前,荧光粉等印刷技术的发展,一些重要物品开始使用隐形二维码,美国的科研人员也正在试图把这些隐形编码应用到玻璃、塑料胶片、纸质产品、银行票据上。这些隐形二维码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必须通过红外激光照射才能进行扫描验证。由于该技术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造假者无法轻易复制。目前,此类二维码需要商家提供红外激光扫射设备,然后再让智能手机扫描验证,或者使用安装有红外激光摄像头的智能手机才能验证。推而广之,一些商业情报、经济情报、政治情报、军事情报等机密资料均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加密。
13.高端商品用二维码互动营销,有助于打击山寨
世界著名葡萄酒之一的新西兰南极星葡萄酒,掀起了葡萄酒业应用二维码技术的新风潮,以南极星Invivo黑皮诺葡萄酒为例,只要用智能手机扫描产品背标上的二维码,就能立即显示出该产品的信息详情链接,点击链接,可以看到该产品的原产地、生产年份、葡萄品种、酒精度、产品介绍、获奖荣誉等信息。消费者在选购葡萄酒时能够更加轻松,全面的了解产品的各项信息,可以更好地与品牌互动,让购买变得简单有趣,而且可以准确辨识真伪,打击山寨。
14.传情达意,二维码引领传情Style
近日,中国邮电大学一个男生,以二维码为载体向女友传递情意,在明信片上手绘二维码“我爱你”,火了一把。如此的“传情style”引发了网友追捧。其实,这个二维码形成并不复杂,先将信息在线生成二维码,然后将图片放大后打印出来,最后将二维码绘制至明信片上。利用二维码传达情意,确实是一个技术性的Style,有高科技含量但绝对实用,通过二维码表达一定比传统的文字更能打动对方的心。目前都市里一些时尚的咖啡店里,顾客扫描一下饮料杯上的二维码,还可以下载好听的铃声或音乐。
15.二维码点餐,个性化客户服务到家了
如果你是一个餐饮店的老顾客,在二维码时代,你将能享受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你到达一家餐饮店,用餐饮店的设备扫描一下手机上的二维码,立即就可顺利地点下自己“最爱”菜品,还可以获得今日优惠信息,如果有VIP折扣券、代金券等,系统可以自动为你计算应付金额。或者,你用手机扫描菜谱上的二维码,即可随时把点单传递到服务台或厨房,不需要服务员现场点单。用餐完毕,可以通过手机对菜品和服务进行评价,餐饮系统将自动为你积分。
16.公交二维码,成为城市的移动地图
2010年,杭州公交和杭州移动联合推出公共出行二维码查询系统,这是二维码技术在公交领域的首次应用,该系统在全市公交车站、公共自行车站布设二维码,市民扫描二维码即可看到一张所在区域的地图,随时获取周边景点、餐饮、娱乐、道路、公交信息和换乘信息,甚至可以马上查询到你乘坐的公交车离站点还有多远,或者还有几分钟可到终点站。因此,有了它,就像随身带了张城市地图,吃喝玩乐了然于心。
17.招聘二维码,求职者可用手机来应聘
今年11月,在银川市举办的2012年冬季人才招聘会上,“二维码企业墙”吸引了众多求职者,使用手机上的“宁夏12580求职通”客户端扫描二维码,会自动连接移动WIFI网络,求职者就能通过手机方便快捷的详细了解用工单位、岗位信息,并经由客户端投递简历。这些内容都是储存在求职通平台上,求职者刷二维码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手机调取平台上的信息,简单高效,当场就可以完成查询、应聘。
18.二维码进入医院,挂号、导诊、就医一条龙
对于患者而言,最烦心的莫过于挂号。采用二维码,患者可以通过手机终端预约挂号,凭二维码在预约时间前往医院直接取号,减少了排队挂号、候诊时间。二维码服务不仅解决了挂号的问题,而且,二维码结合到看病、支付等环节后,可以实现看病、付款、取药一条龙服务,不再让患者重复排队。另外,还能对医风医德进行评价,医患双方就能够加强沟通了解。目前,很多城市的大医院都至少已经采用了条码,相比以前,医疗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医院运转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19.二维码旅游监督和导游,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
前段时间,央视曝光了北京的一些旅游车宰客现象,这样的问题在一些景区总是屡禁不止。最近,上海的旅游部门看中了二维码在旅游监督方面的优势,虹口区旅游部门设想,为辖区内旅行社运营的大巴车加装彩色二维码,游客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便能获悉自己所搭乘车辆的运营资质,是否黑车,是否接受年检,有没有肇事记录等信息。烟台、莱芜、威海等旅游部门纷纷推出二维码地图,如烟台二维码旅游囊括了烟台十大特色休闲之旅,市民和游客领取地图后,只要用智能手机对上面的二维码一拍就能看到详细的旅游景点、线路介绍,加油站、休息区、停车场等信息。
20.二维码墓碑,无限怀念到永恒
目前,大城市地价飞涨,“死不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如何能够缩小墓碑和墓地,减少活人的负担呢?最近,英国一家葬礼公司的了新创意,推出了二维码墓碑,在逝者的墓碑上增加一个二维码,参与祭奠的亲友用手机拍下这个二维码,就能导航到逝者在网站上的个人主页,看到他的音容笑貌、活动剪影、朋友的怀念等,亲人还可以对逝者的个人网页进行更新。怀念不再受制时间、空间限制,可谓无限怀念到永远了。
目前在日、韩等国家,二维码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高达96%以上。早在2006年,国内就开始二维码的商业应用,但由于当时智能手机在并不普及,第一轮的二维码产业并没有真正形成。2012年成为了中国的二维码元年,据统计,目前全国每月扫码量超过1.6亿次,移动运营商、IT巨头已经抢得先机。
如此神速发展的二维码,究竟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呢?二维码的应用,可以分为主读和被读,被读类应用是以手机等存储二维码作为电子交易或支付的凭证,可用于电子商务、消费打折等。主读类应用是以安装识读二维码软件的手持工具(包括手机),识读各种载体上的二维码,可用于防伪溯源、执法检查等。下面初步枚举了二维码的20项应用模式。
1.网上购物,一扫即得
国内的二维码购物最早起源于一号店。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地铁通道里,已经有二维码商品墙,消费者可以边等地铁边逛超市,看中哪个扫描哪个,然后通过手机支付,直接下单。如果是宅在家里,家里的米、面、油、沐浴露用完了,只要拿起包装,对着商品的二维码一扫,马上可以查到哪里在促销、价格是多少,一目了然。而且,通过二维码购物,产品的二维码直接标示了产品的身份证,扫描后调出的产品真实有效,保障了购物安全。将来,二维码加上O2O(网上到网下),实体店将变成网购体验店。因此,实体店可能更多的是要设在顾客方便的地方如公交站甚至是居民区,而不是商业中心。
2.消费打折,有码为证
凭二维码可享受消费打折,是目前业内应用最广泛的方式。比如,商家通过短信方式将电子优惠券、电子票发送到顾客手机上,顾客进行消费时,只要向商家展示手机上的二维码优惠券,并通过商家的识读终端扫码、验证,就可以得到优惠。去年7月,海南蕉农在香蕉滞销时,与淘宝合作进行网上团购促销,网友在网上预订,网下凭手机二维码提货,成功化解香蕉危机。今年9月,在成都春熙路上的钟表文化节中,依波表举办了限时扫码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现场扫描二维码折扣,顾客就能以折扣价买走手表。目前,腾讯也推出了针对IPhone和安卓的微信会员卡,会员只需用手机扫描商家的二维码,就能获得一张存储于微信中的电子会员卡,享受折扣服务。
3.二维码付款,简单便捷
近日,支付宝公司宣布推出二维码收款业务,所有支付宝用户均可免费领取“向我付款”的二维码,消费者只需打开手机客户端的扫码功能,拍下二维码,即可跳转至付款页面,付款成功后,收款人会收到短信及客户端通知。在福州,有一家华威出租车公司开通了支付宝,打车到目的地后,顾客拿出手机,对车内的二维码车贴扫描,手机自动跳转到支付页面,然后按照计价器上的车费输入金额,整个付款过程只要20多秒。在星巴克,可以把预付卡和手机绑定,通过扫二维码可以快捷支付,不用再排长队付款。
4.资讯阅读,实现延伸
过去,报纸、电视以及其他媒体上的内容,限于媒体介质的特性,是静态的,无法延伸阅读,但是,二维码出现以后,颠覆了这种界限,实现了跨媒体阅读。比如,在报纸上某则新闻旁边放一个二维码,读者扫描后可以阅读新闻的更多信息,如采访录音、视频录像、图片动漫等。如《骑车游北京》一书便设置了二维码,过手机扫描即可快速登录书中所述网址,可以实现图书、手机上网的时时互动。另外,户外广告、单页广告都可以加印二维码,感兴趣的客户只要用手机一扫,即可快速了解更详细内容,甚至与广告主互动。
5.二维码管理生产,质量监控有保障
条码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用已非常普遍。二维码因为可以存储更多信息,因此,在产品制造过程应用更为深入。比如,在汽车制造中,DPM二维码(直接零部件标刻二维码,可用针式打标机、激光打标机、喷码机甚至化学蚀刻)技术现已在美国汽车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美国汽车制造业协会(AIAG)还专门制订了相关标准,从发动机的钢体、钢盖、曲轴、连杆、凸轮轴到变速箱的阀体、阀座、阀盖,再到离合器的关键零部件及电子点火器和安全气囊。从而使得生产加工质量得以全程跟踪,同时由于跟踪了生产过程中的加工设备,使得其原生产线变成了柔性生产线,可生产多品种产品,并为MES(制造执行系统)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完整数据平台。
6.食品采用二维码溯源,吃得放心
将食品的生产和物流信息加载在二维码里,可实现对食品追踪溯源,消费者只需用手机一扫,就能查询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流程。在青岛,肉类蔬菜二维码追溯体系已在利群集团投入使用,市民用手机扫描肉菜的二维码标签,即可显示肉菜的流通过程和食品安全信息。在武汉,中百仓储的蔬菜包装上,除了单价、总量、总价等信息外,还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追溯蔬菜生产、流通环节的各种信息,如,施了几次肥,打了几次农药、何时采摘、怎么运输。
7.二维码电子票务,实现验票、调控一体化
火车票上加入二维码,大家已经知道。由此还可以延伸,景点门票、展会门票、演出门票、飞机票、电影票等等都可以通过二维码都能实现完全的电子化。比如,用户通过网络购票,完成网上支付,手机即可以收到二维码电子票,用户可以自行打印或保存在手机上作为入场凭证,验票者只需通过设备识读二维码,即可快速验票,大大降低票务耗材和人工成本。在苏州拙政园、虎丘景区,由税务部门统一监制的二维码电子门票,一票一码,用后作废。而且,景点当天出售的所有门票都要先激活,即只有从售票处售出的门票才能通关入园。并且激活是有时效的,也利于控制人数,避免黄金周的爆棚。今年5月17日,在重庆武隆仙女山景区,使用二维码电子票,还可以享受5折优惠。
8.二维码管理交通参与者,能够强化监控
二维码在交通管理中可应用在管理车辆本身的信息、行车证、驾驶证、年审保险、电子眼等等。比如,采用印有二维码的行车证,将有关车辆的基本信息,包括车驾号、发动机号、车型、颜色等车辆信息转化保存在二维码中,交警在查车时,就不需要再呼叫总台协助了,直接扫描车辆的二维码即可。以二维码为基本信息载体,还可以建立全国性的车辆监控网络。
9.证照应用二维码,有利于防伪防盗版
在日、韩等国家,个人名片普遍采用二维码。传统纸质名片携带、存储都非常不方便,而在名片上加印二维码,客户拿到名片以后,用手机直接一扫描,便可将名片上的姓名、联系方式、电子邮件、公司地址等存入到手机中,并且还可以直接调用手机功能,拨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等。目前,国内已有此类应用,如银河、灵动二维码等公司。其实,举一反三,身份证、护照、驾驶证、军官证等证照资料均可以加入二维码,不但利于查证,关键利于防伪。
10.会议签到二维码,简单高效低成本
目前,很多大型会议由于来宾众多,签到非常繁琐,花费很多时间,也很容易有会虫混入其中,混吃混喝混礼品。如果采用二维码签到以后,主办方向参会人员发送二维码电子邀请票、邀请函,来宾签到时,只需一扫描验证通过即可完成会议签到,整个签到过程无纸化、低碳环保、高效便捷、省时省力。省去了过去传统中签名、填表、会后再整理信息的麻烦,可大大提高了签到的速度和效率。
11.执法部门采用二维码,有利于快速反应
最近,广州番禺区的管理部门启用了“出租屋智能手机巡查系统”,出租屋管理员在上门巡查时,用智能手机读取门牌上的二维码,即可及时、准确获取该户址的相关信息。同理,如果在商品、检验物品上附上二维码,政府执法部门人员则可以通过专用移动执法终端进行各类执法检查,及时记录物品、企业的违法行为,并且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高度安全性和保密性,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提高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执法效率,增强执法部门快速反应能力。
12.防伪隐形二维码,无法轻易复制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的商品激光打标防伪曾经风云一时,但现在非常普遍不再具有独特性了。目前,荧光粉等印刷技术的发展,一些重要物品开始使用隐形二维码,美国的科研人员也正在试图把这些隐形编码应用到玻璃、塑料胶片、纸质产品、银行票据上。这些隐形二维码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必须通过红外激光照射才能进行扫描验证。由于该技术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造假者无法轻易复制。目前,此类二维码需要商家提供红外激光扫射设备,然后再让智能手机扫描验证,或者使用安装有红外激光摄像头的智能手机才能验证。推而广之,一些商业情报、经济情报、政治情报、军事情报等机密资料均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加密。
13.高端商品用二维码互动营销,有助于打击山寨
世界著名葡萄酒之一的新西兰南极星葡萄酒,掀起了葡萄酒业应用二维码技术的新风潮,以南极星Invivo黑皮诺葡萄酒为例,只要用智能手机扫描产品背标上的二维码,就能立即显示出该产品的信息详情链接,点击链接,可以看到该产品的原产地、生产年份、葡萄品种、酒精度、产品介绍、获奖荣誉等信息。消费者在选购葡萄酒时能够更加轻松,全面的了解产品的各项信息,可以更好地与品牌互动,让购买变得简单有趣,而且可以准确辨识真伪,打击山寨。
14.传情达意,二维码引领传情Style
近日,中国邮电大学一个男生,以二维码为载体向女友传递情意,在明信片上手绘二维码“我爱你”,火了一把。如此的“传情style”引发了网友追捧。其实,这个二维码形成并不复杂,先将信息在线生成二维码,然后将图片放大后打印出来,最后将二维码绘制至明信片上。利用二维码传达情意,确实是一个技术性的Style,有高科技含量但绝对实用,通过二维码表达一定比传统的文字更能打动对方的心。目前都市里一些时尚的咖啡店里,顾客扫描一下饮料杯上的二维码,还可以下载好听的铃声或音乐。
15.二维码点餐,个性化客户服务到家了
如果你是一个餐饮店的老顾客,在二维码时代,你将能享受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你到达一家餐饮店,用餐饮店的设备扫描一下手机上的二维码,立即就可顺利地点下自己“最爱”菜品,还可以获得今日优惠信息,如果有VIP折扣券、代金券等,系统可以自动为你计算应付金额。或者,你用手机扫描菜谱上的二维码,即可随时把点单传递到服务台或厨房,不需要服务员现场点单。用餐完毕,可以通过手机对菜品和服务进行评价,餐饮系统将自动为你积分。
16.公交二维码,成为城市的移动地图
2010年,杭州公交和杭州移动联合推出公共出行二维码查询系统,这是二维码技术在公交领域的首次应用,该系统在全市公交车站、公共自行车站布设二维码,市民扫描二维码即可看到一张所在区域的地图,随时获取周边景点、餐饮、娱乐、道路、公交信息和换乘信息,甚至可以马上查询到你乘坐的公交车离站点还有多远,或者还有几分钟可到终点站。因此,有了它,就像随身带了张城市地图,吃喝玩乐了然于心。
17.招聘二维码,求职者可用手机来应聘
今年11月,在银川市举办的2012年冬季人才招聘会上,“二维码企业墙”吸引了众多求职者,使用手机上的“宁夏12580求职通”客户端扫描二维码,会自动连接移动WIFI网络,求职者就能通过手机方便快捷的详细了解用工单位、岗位信息,并经由客户端投递简历。这些内容都是储存在求职通平台上,求职者刷二维码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手机调取平台上的信息,简单高效,当场就可以完成查询、应聘。
18.二维码进入医院,挂号、导诊、就医一条龙
对于患者而言,最烦心的莫过于挂号。采用二维码,患者可以通过手机终端预约挂号,凭二维码在预约时间前往医院直接取号,减少了排队挂号、候诊时间。二维码服务不仅解决了挂号的问题,而且,二维码结合到看病、支付等环节后,可以实现看病、付款、取药一条龙服务,不再让患者重复排队。另外,还能对医风医德进行评价,医患双方就能够加强沟通了解。目前,很多城市的大医院都至少已经采用了条码,相比以前,医疗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医院运转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19.二维码旅游监督和导游,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
前段时间,央视曝光了北京的一些旅游车宰客现象,这样的问题在一些景区总是屡禁不止。最近,上海的旅游部门看中了二维码在旅游监督方面的优势,虹口区旅游部门设想,为辖区内旅行社运营的大巴车加装彩色二维码,游客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便能获悉自己所搭乘车辆的运营资质,是否黑车,是否接受年检,有没有肇事记录等信息。烟台、莱芜、威海等旅游部门纷纷推出二维码地图,如烟台二维码旅游囊括了烟台十大特色休闲之旅,市民和游客领取地图后,只要用智能手机对上面的二维码一拍就能看到详细的旅游景点、线路介绍,加油站、休息区、停车场等信息。
20.二维码墓碑,无限怀念到永恒
美国,是被发明出来的!
这是很多美国人的共识。IBM系统和技术集团的高级副总裁Nicholas Donofrio 曾经自豪地说:“创新是美国人自信的源泉,美国是世界的创新引擎。”
创新一词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Sehumpeter J.A)最早提出,他说:“先有发明,后有创新”。这个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后来专家、学者对创新的看法。IBM给“创新”的定义为:“发明+行业的洞察力”。换而言之,发明和科技必须能够创造价值。研究5年或者10年后的技术没有关系,但重要的是未来一定是市场所需要的。创新是一种社会的、而不是技术的现象,它源于发明与洞察力的交叉点。
观察上个世纪百年的产业演进,其实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类似的模式:在突破前夕,商业会在初期寻求可以将新技术或者资源转化为资本的机会,工程师、企业家、投资家都在寻求科技突破的最佳时机。1901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了富饶的石油,7年后的底特律,福特公司第一辆T 型车下线,经济开始重新围绕汽车和大规模生产塑造自身。
因此,每次创新都会生成全新的产品、市场和产业,每个时代也都会创造出全新的架构来支持新生事物的成长。汽车和公路登上历史舞台后,资金变成了不动产,www时代,资金流进了“・com”。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蒸气机或者铁路,电气或者钢铁,大规模生产或者计算机、Internet,都会走过类似的周期循环:产生突变,技术成为重点,技术成为非重点,应用转变为资本。
Intel公司的第一片CPU芯片“微处理器”生产出来后,美国的新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推动,但同时全球化的网络工作也把迅速捕捉住这机会的其他国家激活。今天,Internet技术浪潮变更的游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不是从一个区域(西方/东方)转移到另一个区域,而是全球性的爆发。
“成”也创新,“败”也创新
1950年,计算机市场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成为IBM CEO的小沃森对于混乱的市场竞争和IBM在这个领域的平庸表现非常担忧。执掌IBM帅印6年后(1962年),他决定实施一套胆大包天的计划――开发全球第一台计算机主机S360系统。此计划的开销为5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美国造原子弹的计划。无数人震惊,更多的人反对,但是小沃森却执意要建造一扇全新计算机世界的大门。
而两年后,正是这项被很多人认为自杀式的创新行为使IBM的计算机业务在未来的6年里翻了一番。不但收入达到了75亿美元,IBM也从一个计算机产业的参与者一跃成为主导者。凭借这一发明,IBM统治了计算机产业近30年,所向无敌―――直到有人用开放的UNIX重新建立了一个更加自由的国度,而IBM又在这方面反应迟钝时……
还有一个值得警惕的例子,是关于搜索引擎,IBM在这上面又一次反应迟钝。Google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05年6月9日,这个上市不到10个月的公司,现值从2004年的32亿美元扩张为800亿美元,超过全球其他所有传媒公司,包括时代华纳。到了10月份,Google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转眼之间就快要赶上百年老店IBM。
我一直在IBM研发(R&D)实验室工作,同以色列、加拿大的工程师们一起研究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包括算法和应用等。搜索引擎的研发虽然说是独立的项目,但应用极为广泛:桌面系统的查找文件、网站的内容、文档和图片的匹配,甚至语音……谁也不能离开它。目前IBM的网站、WebSphere Portal、Lotus等都可以看到搜索引擎的身影。
但是我清楚记得,IBM实验室的许多研发人员曾经对Google不屑一顾,大部分人直到现在还是。“At IBM, that Google thing is so yesterday”,他们认为Google使用的技术是第3代技术,而IBM应该研发第4代。也就是说Google使用的技术在IBM实验室是被淘汰的。
但我们做得怎么样呢?IBM的搜索引擎开发完毕后,我负责测试,对IBM的搜索引擎的算法、应用架构等做了相当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很是令人失望:首先,使用复杂。有些需要查阅许多资料然后输入查询才可能有结果,如果用中文作为关键字查询常常什么都查询不到,远远不如Google简捷、正确;其次就是一些特殊数据常常查询不到,后来经过讨论,我们发现确实是查询不到,只好延迟,等待以后的版本修复这些缺陷。即使现在,在IBM的外部网站上的搜索引擎依然存在许多缺陷,乱码经常光顾。但更严重的不是IBM的搜索引擎本身,而是IPD的创新模式没有在这里得到很好应用,更没有和商业模式结合起来。
所以IBM内部的一些技术发明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创新”,恰恰是外面世界不起眼的Google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身为老字号企业的员工,傲慢自大的幽灵在很多IBM人身上徘徊。当时和笔者一起参与研究的一位人员曾经展望搜索引擎的未来,他说:“Google sets a very high standard for that Web. We would like to set the next standard。”(事实上仅仅是给自己打气壮胆罢了,IBM永远失去了搜索引擎的机会。)
IBM创新趋势:服务
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几家巨头存在,这是行业成熟的标志之一。并购和整合必然会形成几个软件巨头“寡头统治”的生态,以后就是寡头竞争。也许今后会留下微软、IBM、甲骨文、HP这4个寡头,或许还包括SUN和BEA。虽然失去了搜索引擎的机会,但是并不能说IBM无所作为。我们对未来有更大的战略展望。
IBM 的名字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它最早是造机器的,如计算器、打卡机等,但现在IBM不是制造业企业,而是一个服务业企业。
众所周知,IBM现在提倡On demand,翻译过来就是随需应变。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已经到了以服务为中心的社会。1973~1995年,从美国全部就业人员的分布看,农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从4%下降到3%,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33%下降到24%,但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63%上升到73%。根据估计,未来IT服务将发展成为5000亿美元的市场,而整个IT产业的规模不超过1.2 万亿美元。因此,IBM现在倡导一门新的科学:“服务科学”,也称之为“SSME”――Services、 Sci-ences、Management、and Engineering。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计算机科学中没有“科学”。如果是IT工作人员,则一定从事硬件方面的研究;后来大家又认为软件中没有“科学”;现在,人们对服务也存在这种看法。但我们不这么认为。几大因素使得IT作为一个公用事业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带宽的持续增长和价格的不断回落,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虚拟化,以及分布式结构的不断扩展。当然,除了大规模的应用外,标准化是一个前提条件,就像水、电、煤气一样都是很标准的东西。
“On demand”仅仅是把服务从别的行业搬到了IT业。我们提供能满足客户各项业务需求的服务,从业务咨询服务转型到产业知识、网站主机管理、基础设施建置、教育训练等服务,一应俱全。全球服务事业部提供的作业流程兼具整合、弹性等特性,能协助客户在随需应变的商业环境中掌握先机,并且帮助客户妥善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