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劳动教育笔记范文

时间:2023-09-27 09:07: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劳动教育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超过了70%,而且这种能源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煤炭仍将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煤矿采掘机械设备也朝着大型化现代化方向不断更新和发展,开采速度的加快使得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逐年攀升,给国家和个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在各种矿难事故中瓦斯爆炸及煤与瓦斯突出在这些事故中占到三分之二,是世界上煤矿瓦斯事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煤矿技工学校是为煤矿企业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人才的学校,是煤矿储备和培养各类基础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此期间加强学生对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就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我在学校一直从事通风实训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我结合实际摸索出一些关于在实训教学中对学生安全管理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引用实例深化安全教育

现代教育早已不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而学生也早已不再满足老师站在黑板前喋喋不休的说教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引用案例和学生一起分析:

比如,瓦斯燃烧事故、瓦斯爆炸事故,通过让学生了解基本生产情况和事故发生前的各种预兆以及事后的事故分析,最后让学生总结瓦斯爆炸的原因,得出煤矿瓦斯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发生:(1)空气中瓦斯浓度必须在爆炸范围内;(2)必须有高温热源;(3)瓦斯-空气混合气体中的氧浓度大于12%。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安全防护知识,要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和瓦检员操作规程,防止瓦斯积聚与超限(瓦斯浓度超过规定限值),防止引燃火源,防止瓦斯爆炸事故扩大。通过身边案例的教育,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对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注重实训操作的规范性

1.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指导实训教师应熟悉我校有关实习工作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训工作中严格执行。

(2)指导实训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能力,能组织全程实习活动。

(3)认真做好实训准备工作,熟悉实训大纲和了解实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按照实训大纲的要求,做好实训教材、教学资料、参考资料等的准备工作;在实训前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实训大纲,明确实训目的和要求,向学生布置写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

(4)实训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把安全工作贯彻始终。

(5)全面负责,教书育人,安排好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包括形势教育、热爱劳动教育、热爱专业教育等),要随时了解学生在实训中的思想表现,严格要求,科学管理。

(6)实训结束后,让学生提交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并认真批阅,对学生实习成绩给出实事求是评定。

(7)实习结束后,及时向教务部门提交学生实训成绩单。

2.对实训学生的要求

(1)明确实训任务,认真了解实训大纲,做好实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进入实训场地必须按实训要求着装,操作前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防护用品。禁止穿裙子、短裤、背心等上岗操作。

(3)服从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的安排,实训过程要集中精力,专心听讲,严格按要求实训,努力提高专业操作技能。

(4)爱护实训设备及工器具,保持工作场地整洁,用过的工、夹、量具要摆放整齐,丢失及非正常损坏的物品要按有关规定主动赔偿。

(5)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注意设备操作及安全用电,不得擅自操作。未经允许,严禁操作电气开关。

(6)实训结束后,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习笔记、实习报告。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通风实训过程中,要了解和掌握便携式瓦检仪和风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为了能让学生灵活、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我尽可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搜寻一些关于瓦检仪和风表结构的三维动画,自己构思并让学生参与制作一些反应矿井安全的简单动漫。

在实训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模拟矿工上班工作的所有环节,如何正确佩戴仪器,如何交接班,如何测量风速、检查瓦斯填写记录等,教学方法采用分组比赛,或集体讨论、分组比赛,不仅能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感、荣誉感。

总之,我们在通风实训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条件尽量创设适合、方便学生训练的环境,为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而服务。

篇2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作为古代语文,它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美育资源。孔子的“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庄子的“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当今的语文新课标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成为重要目标之一,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通过自主读美、合作赏美、探究创美,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语文教材相融合,引导学生在思维情感活动中,感悟美的内涵;在实践行动中,创造美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使其在高尚的审美情趣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自主———读美

这一环节以学生自读教材和推荐资源为主,借助多种阅读方式感知领会文章美之所在。诵读荷叶罗裙、芙蓉向脸融入自然的青春美,绘读接天碧叶、映日荷花色彩绚烂的惊艳,感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贫乐道的情操,赞美悬崖百丈、犹有枝俏的不屈不挠。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诗文不同方面呈现的“美”,逐渐培养“美”的意识,接受“美”的熏陶。

二、合作———赏美

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赏读文章的多样美。1.道德美。“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教学孟子《鱼我所欲也》“人应有正义的‘本心’”,借此拓展阅读《大树将军》,组织引导学生感悟文句和篇章里体现的多种品德。在共同讨论交流中,冯异为人处事“谦退不伐”的谦虚退让和不居功自傲的品质,不只跃然纸上,学生也较深地理解了孔子所说的“宽厚就会得到众人拥护”的涵义,把从课本中学到的美好品德内化到心里,表现在良好的行为上。教学诚信立业专题,组织学生探讨诚信不只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还是为人之道、治国之本。《大学》里的“与国人交,止于信”就阐述了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反之,彼此之间就容易产生冲突,导致社会也失去安宁与和谐。再联系商鞅变法的“诚信为本”事例以及晋商成功的基础就是立德、守信,特别是处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社会转型变革期,人们更渴望诚信的生活,渴望得到社会的真诚回报,由此教育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个人内在的人格魅力,讲诚信才能立业,才会有如锦前程的可能。以此培育学生形成和具备优良的传统美德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2.精神美。文章是作者反映其思想精神的载体,每一文质兼美的篇章都蕴含着符合社会标准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求,赏读中指导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感受,在合作探讨中加深理解,从中学习和培养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岳阳楼记》中,悟读范仲淹“以身为天下”,一生都在积极实践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追求,结合屈原《离骚》开篇的自我介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理解屈原亮明身份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多么高贵,而是在表明自己作为国家、家族一员的责任,并通过阅读相关故事感受他勇于坚持正义、与国家共存亡的深挚爱国情怀。补充助读爱国人士的事例,从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秋瑾心比男烈,到邓稼先、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为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怀揣家国天下、造福人民。多方面的阅读和探讨,激发学生热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他们树立热爱祖国、长大后尽力报效国家并为此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听到梁惠王开口就谈“利”,立即义正辞严地反驳道“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所有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再让学生诵读课文《鱼我所欲也》,进一步理解做人为何要讲仁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义与利发生重大冲突时,怎样向仁人志士学习,做到以义为利,以利他之心对待别人,以公心对待事情,真正处理好义、利间的关系,才不至于陷入不可自拔的私欲中。拓展阅读《三国演义》,知晓刘关张的“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让学生参悟做事要公而忘私,才能同舟共济,取得成功。3.情感美。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不管是哪一种文体,都饱含着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特别是文学作品,那些或浓郁深沉或质朴淳厚的情意,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那是作者心声的凝聚,是对时代、对生活的精神提炼,所以它们才被人们经典传诵。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赏读探讨环节,组织引导学生参透文章透露出的真挚的情感美。如朱自清的《背影》,叙述平淡简洁,语言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看似在情感上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可通过体味动人的场景或细节描写,从“望父买橘”片段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学生演示“攀”的动作,学生们都感受到了文中的父亲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需要的巨大力量,稍微胖点的学生做起来都很费劲,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那一刻不禁让所有的同学为之动容。于是趁此让学生们回想交流一下爸妈的爱,用自己与父母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意便奔涌而出,育情育美的效果也自然达成。结合教材《父母之恩》一文进一步教育学生明白“孝,德之本也”。孝敬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让他们懂得赡养父母实为人性的起点,天经地义之事,再通过阅读“仲由为亲负米”和“缇萦救父”的故事,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引导他们真切地感受父母恩情,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4.劳动美。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在立德、加智、强体、育美方面,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拥有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方式让中国人形成了勤劳为己、兢兢业业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语文教材中的劳动美多以传承劳动精神来体现,通过文字描述在阅读感知中体会和学习劳动的价值美。《三黑与土地》中展现农民三黑把每一寸土地翻起、每一块土疙瘩细细打碎的翻地、耙地的劳动生活场景,表达辛勤劳动带来的丰收喜悦,指导学生深刻领会“一勤天下无难事”,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感悟到劳动最光荣,通过辛勤付出才能争取到美好的生活。学习《增广贤文》时,让学生明白疏懒人没吃,勤俭粮满仓的古训,知晓勤劳是生产态度,节俭是消费态度。如果只有勤劳,不知节俭,劳动成果未免就会轻易失去,勤劳也会失去大部分意义。结合唐朝诗人李商隐《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教育学生懂得勤俭则有成,奢靡则堕落的道理。古代的诗文、家训中包含很多关于劳动的内容,《弟子规》的房室清、笔砚正,《诗经》的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还有《礼记》《颜氏家训》等都有相关劳动教育,在教授传统文化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穿插诵读,仔细品味劳动带来的幸福,端正自觉劳动态度。并由此引申勤劳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勤学,辅以古时勤奋苦学的故事,隋朝李密的“挂角读书”。他每天出去给人家放牛时,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还有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的“焚膏继晷”。他的读书学习,经常是一边吟诵着《六经》,一边翻阅着各种典籍,从油灯点起一直学到天亮,夜以继日,年年如是。通过学习先辈的好学,教导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让学生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从而培育他们积极的劳动和学习精神。5.语言美。“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似浅近,但是最基本的。”知晓文字之意,领会语言表达,方可通过联想去理解具体的文学形象。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设法让学生多角度品味赏析词句,如引导思考“水不忍得冻上,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删去“不忍”和“照”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以及运用了什么修辞,唤起他们的联想和立体感受,促使他们去感知辨析出拟人手法的灵动,再联系描写的内容,从而赏析出济南冬天水的清、水的绿,一个温晴的济南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经过常态化的赏读和审美体验,学生的审美情趣会逐步得到提高。不同句式的使用也可增加语言的美感,长短句的恰当结合,感叹句和反问句的适当使用,都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安塞腰鼓》中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长一短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黄土高原上粗犷、豪放、不可遏止的生命力。《雷电颂》里“你把我拖到东海的边上去!熊熊燃烧的生命,难道不能迸射出光明?”一段感叹及反问句的运用,强烈地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当然,在经过润色而品析词句的同时,我们还要引领学生学会感受语言那种自然无华的朴素美。如“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践踏,兜了花瓣,抖落池内。花瓣浮在水面,飘飘悠悠,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朴质的语言描述中素然而出。这些不经意的点染,更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让人如见其境,不由得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随意淡出。

三、探究———创美

“创美”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物象经过想象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它能让人由此及彼生发新的创意和创造,如看到朝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累累硕果,可感受到秋的收获。用于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想象中开启抽象思维,拓宽视野,打开“创美”的窗口。陶行知认为生活中富含教育的意义。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习文的过程中,学习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指引学生去发现生活美,挖掘JIAOXUEWENCUI教学文萃73本质美,善于把自己在文本和生活中发现的真善美表述出来,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如《我读懂了亲情》,一个学生从小时候、懂事些、长大后三个时间段,写了由对母亲的埋怨到接受爱的过程,不仅文章的构思精巧,文笔质美,也表现出孩童内在的善良与纯真。另外,为了把美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美的言行与品德,既要发挥课堂的审美教育主阵地作用,还要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的美育力量,它既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为展现学生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结合实际适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强审美认知,提升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例如朗读、辩论、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读书报告会、笔记展评、合适的网络平台、创作等形式配合阅读。还可开设美育课程,用艺术之美和现实之美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在学生心里撒下美好的种子。通过这些活动扩展延伸课堂教学的美育,让学生结合现实体验美,结合艺术感受美,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既张扬生命活力和人际交往之美,又让其对学习充满兴趣,在培育美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果。审美教育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审美判断,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既具良好品德,又兼高尚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论语·里仁[J].前线,2019(10):97.

[2]柳淑兰.以美育美成人之美[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4(04):17.

[3]廖伟,李萍,林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J].人民教育,2016(18):63-65.

篇3

陶行知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释:“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并指出:“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以天理压迫人欲”。他说:“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1934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确切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强调“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并把其普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为“解放全人类”。

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与生活教育的主旨有许多相同之处,审视素质教育的实践,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

一是教育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还相当严重。陶行知十分强调教育与生活要保持一致。他说:“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的教育;过的是迷信的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讲演,不算是受着科学的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不够,许多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差,我们的爱国教育乃至做人教育也都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天天谈爱国,可听到国歌许多学生竟然无动于衷!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要诚实友爱互助,可“逢人只说三分话”颇有市场,见恶不止,甚至不敢仗义直言的现象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依然不少。诸如此类的现象,除了社会痼疾以外,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陶行知把教育与生活等同起来,把生活绝对化、概念化是其理论的缺陷。可教育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教师要以身作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却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二是素质教育形式化在有些地方和学校相当普遍。开几节体音美课,搞几次艺术节、科技节、生活节便算是素教硕果。购置的电教仪器和图书设备成了上级检查的标本;把德育局限于几节课、几次报告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形式上;重智育轻德育和劳动教育、课业负担重、恶补、满堂灌屡见不鲜。如果不能真正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体入手,不能从教学、管理、环境服务等环节全面落实,那么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三是终身教育、开放式教育、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等有待加强。1930年陶行知在《再答操振球之问》中指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生活即教育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的范围之内。若拿教育做生活,八股的教育必然造成八股的生活”。这些话启示我们,教育要贯穿人的一生、人的生活的每一方面,这是终身教育的内涵。教育要树立开放式的大教育观,走出学校教育的围墙、书本教育的围墙,以及重智轻能、重智轻德教育的围墙。要把生活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加强起来。21世纪是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革命社会和教育社会,因此学生过电脑的生活,便受电脑的教育;过有个性的生活,便受有个性的教育;过知识创新的生活,便受创新教育。教育要从单一的学校系统向成人教育系统和其他非正规教育系统扩展,教育要从象牙塔教育向市场经济、教学科研效益一体化过渡。

二、“社会即学校”的启示

如果说“生活即教育”是对现代教育本体论的回归,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是回归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回归人的身心潜能素质,由此超越学校化教育的狭隘,为走向学习化社会,实现学习、劳动、闲暇一体化的贯穿一生的生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视野,那么“社会即学校”的命题,为构建现代教育主体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即学校”这个命题,从本质上提出了社会(形式化的人)与学校(形式化的教育)的关系,其革命性和创新性在于,对面向少数人的学校中心论予以批判和否定,认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才是教育的全体。“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在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在做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陶行知对20世纪初西方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初见端倪的普及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21世纪的学习化社会的科学诠释。他曾天才地主张“出世才算破蒙,进棺才算毕业”,以扩大教育的时限。他在上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为了整个寿命的教育”,和现代的终身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当以电脑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带来多媒体教学、网络学校、虚拟大学等全球化学习的热浪时,当建构主义理论、交互式学习、实时教学的思想逐步打破学校、社会、家庭的围墙,陶行知所提倡的“无形的社会大学”便有了真正的生存土壤。它启示我们:

1.要把传统学校中那堵学校与社会隔绝的“高墙”冲破,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和互相学习的热情。他指出:“无形的社会大学,是只有社会而没有大学之名,它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28宿为围墙,人类都是同学,依‘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之原则说来,人类都是先生,而且都是学生。新世纪之创造是我们的主要功课”,“使自己和同伴近邻养成好学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

2.学校教育要树立“教育服务教育者,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既不能将教育与社会割裂,又不能等同于社会。一方面教育要有效地利用社会的各种有利因素,另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素质。学校教育要满足社会成员学习的需求,从服务的角度看待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建立一套“教育质量体系”,以持续地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实现“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3.要转变传统的办学主体,运用社会力量来办校。陶行知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济社会的需求。”他说:“民主的教育是民治、民享的教育”,“政府应该还教育于人民”,“应当将校门打开”,“校长应当有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提出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77-02

从2013年6月至12月,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实习,这一段时间的实习让笔者亲身感受到了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浓厚氛围,也目睹了劳动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在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笔者将实习期间的学习所得写下来,希望能将这几个月的美好生活用文字保存下来,同时也可以对这几个月的所获、所感做一个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从1958年开始响应国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却从未间断过。如今,北师大天津附中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设施齐全,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十多年来附中人始终坚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被天津市教委确定为首批24所特色高中学校之一。

一、北师大天津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特色

实习期间笔者翻阅了北师大天津附中的相关资料,粗略了解了其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技术教育在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坚持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与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也因其卓越的教育教学成果而闻名全国。

(一)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校最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是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既注重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从1958年开始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以来,不断加强校办工厂的建设,建成了自己的劳动教育基地,即使在“”期间全国教育严重受阻、教学受到重大破坏的大环境下,也没有放弃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在大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同时,北师大天津附中也十分注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引下,附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二)开展教育理论学习,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让行动紧跟时代的步伐。北师大天津附中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理论的重要性,他们通过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学、进修、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置身于附中的校园,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也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附中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学校的发展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在全国各地劳动技术教育的前列。

附中教师的乐学和善学精神是笔者这段时间内感触最深的一点,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个个都是被荣誉和称号笼罩着的,这些荣誉足以让他们功成名就、生活无忧,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停下学习的脚步,依旧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形成了一种浓厚而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劳技教育研究,以科研带动发展

成功的教育需要将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科学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调查,并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法,以科研带动实践,才能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这一点北师大天津附中做得很好,该校历来注重劳动技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领导和教师都有着极强的科研意识,他们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和解决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附中多次完成了国家、天津市以及河西区的重大劳动技术教育科研课题,受到了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好评。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率先开展技术教育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以学生的健康为本,让学生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一切都是空谈。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体育课程与劳技课程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实用性的技术教育,提升学生技术素养

北师大天津附中注重开展实用性的技术教育,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了开展好技术教育学校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在校期间学生要多次进厂劳动,到毕业时每个同学都基本上掌握了车工生产技能,达到简单图纸能看懂、普通量具会使用、型号设备开得动、一般零件能制作的目标。这就使得学生的技术素养大大提高,从而为他们走出学校尽快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还注重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教育提升劳技教育水平,学校投资500万元建设覆盖全校的光纤宽带校园网,建立起了学校综合管理系统、电教资料查询系统、学科资源库、moddle数字教学平台等办公和学习平台,该校的信息技术设施、达到了全国一流的水平,其网络端点覆盖了每个办公室、教室。为了开展好信息化技术教育,让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学校“为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学班教室均配备电脑和投影机,每间教室都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育教学和办公的数字化与信息化。”①学校还开展了机器人教学活动,建立了机器人试验研发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国际机器人竞赛中附中师生多次获得大奖。

二、附中劳动技术教育显特色的原因――正确的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特色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成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主要是基于学校的几大正确选择。

(一)正确办学方向的选择

1.发展理念――科学育人、务实创新

多年来,北师大天津附中秉承天津十三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立足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科学育人、务实创新的目标。为此,学校确立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能够服务国家和社会,具有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在这些科学、务实的思想指导下,北师大天津附中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育人方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此思想指导下附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最终建立了服务性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工作重心引导到为学生的尽快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优良服务上去。学校还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努力把教育教学行为变成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施教原则,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开设“提高班”,增加他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开放图书馆、教师资料室等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请优秀教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辅导,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狠抓养成教育,着力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的选择

1.规范合理的办学章程

为了确保学校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走下去,北师大天津附中制定了自己的办学章程,章程的核心内容是:学校要以“科学、务实”为办学精神,要形成“求实的校风,严明的校纪”,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通过科学管理,精心培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附中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积极落实这一章程,力求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2.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

北师大天津附中成就的取得还得益于其高效、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有几方面内容:第一,成立教代会。职责是代表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校长要与教代会互相沟通,使他们成为校长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智慧。第二,实行教师聘任制。这是附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聘任制引入了竞争机制,让人才能够合理流动,最终优化了教师、干部、职工队伍。第三,建立了劳酬紧密挂钩的分配制度。学校实行了自费结构工资制,按课时和岗位补贴报酬,使得待遇和劳动总结挂钩;第四,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让党支部能够集中精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工作,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选择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方面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学校在对已有教师的培养方面主要有几种措施,一是鼓励和资助他们攻读研究生学位;二是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已有90多名教师通过这种培训达到了研究生水平;三是实行师徒制,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1]。学校还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针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宽厚、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但缺乏经验、教学随意性强等特点,学校通过党课、谈心等形式加强他们的职业理想,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通过把教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为他们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除了培养之外学校还注重引进优秀教师,不断调入骨干教师,外聘高级教师,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为附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后盾,也为其劳动技术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科研型教育的选择

好的经验源自不断的实验研究,附中领导班子及全校教师都具有很强的科研意识,教职工经常会参加相关的教育科研动,学校也会定期召开教育科研经验交流会,让教职工彼此学习科研经验,聘请专家举办科研讲座,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附中与全国三十多所学校一起建立了科研共同体,创办了自己的学报《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全国多个省市得到了不错的反响。2006年学校提出了“科研型教育”的学校发展战略[2],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附中逐步形成了科研型的教育文化,校内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成果也较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在附中实习期间的几点切身感触

(一)附中人具有不言放弃的精神

北师大天津附中师生具有一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正是凭着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附中的劳动技术教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正是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让师生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多次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中、国内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北师大天津附中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还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了选修课,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选择相应课程,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社团和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各项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冶功能

美好的环境对人有着教育和熏陶作用,北师大天津附中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很注重通过独特的校园布置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一点在笔者第一次踏进附中的校门时就深刻的感受到了。学校绿树成荫,环境宜人,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场馆营造了浓郁的学府氛围,时空广场等特色建筑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无一不给学生以感染和鼓舞,激发他们勤奋学习。

踏着辉煌一路走来,附中人信心满满,如今,附中的广大师生正在传承优势中创新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前行着,也坚信附中人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慧敏.培养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C].在改革中奋进――实行校长负责制10成果精粹集,1994:154.

篇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60-04

党的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较十六大、十七大的提法增加了“现代”二字。如何才是“现代”?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真正的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更全面、更科学、更以人为本、更注重人文素养的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为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职业教育最首要的任务。这与十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要教育思想也是相契合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结起来都是文化育人。”以文化引领、强化内涵建设,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承扬传统,做实校园精神文化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58年,前身是淮阴医学专科学校,至今已有55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坐落于一代伟人总理的故乡、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淮安。这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还孕育了韩信、枚乘、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等一大批光炳史册的历史名人。这里还是东方母爱、淮医、淮扬菜的发祥地。淮安的名片是历史名城、伟人故里、美食之乡、运河之都、生态家园,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学校根植于这样的地域文化背景中,有利于承扬传统、强化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长期以来一直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并以此为内核,秉承传统,结合实际,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做实校园精神文化。

(一)从传承中寻找切入点,立德树人

学校以淮安人的骄傲——总理作为道德典范,在人格精神上感召莘莘学子。学校每年组织新生参观故居、纪念馆、少年读书处;各系(部)均创立了不同层次的“班”;墙壁上张贴画像、名言、书法,墙角摆放与有关的书籍、画册;平时组织演讲、知识抢答、征文等多种形式弘扬精神。淮安还流传一个漂母施饭救济年少困顿韩信的千年佳话,形成极具地方本土特色的爱心文化,所以淮安也是东方母爱之都。学校所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他们将来从事的是呵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事业,正需要漂母的这种大爱之心。每年清明时节,学校组织师生瞻仰漂母墓,实地感受大爱无疆的深厚弘阔。此外,校团委专门成立“天使爱心”社团,举办一系列播撒爱心的社团活动;学工处每学期评比“爱心班级”。学校倡导学生从日常点滴做起,爱身边的一切,爱老师、爱同学、爱专业、爱知识,爱学校的一楼一舍、一花一草,以此培育他们博爱之心,将来更好地爱国家、爱社会、爱服务对象。为了让传统的、本土的厚德博爱得到升华,学校倡导将南丁格尔精神作为护理专业精神文化的逻辑起点,学校的整体价值观、校训、办学理想与南丁格尔精神中所包涵的“人道、博爱、奉献”相吻合。我们认为立德树人,培养爱心,并不是乏味的说教、空洞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形象、情真意切的活动、实实在在的行动。所以,每每学生毕业离校时总会深情凝望校门上醒目的“厚德博爱”校训,依依不舍地留影纪念。

(二)从传承中树立方向标,凝心聚力

淮阴卫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淮卫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淮卫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才有今天声名远播省内外的淮卫品牌。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学校确定了新的办学目标:创建“国际接轨、国内一流、文化引领、特色鲜明”的护理职业学院。这一目标一经确定,全校上下,群情振奋,斗志高昂,传承下来的淮卫精神也一下子找到了新的方向标和出发点。经过多方努力,学校终于在2013年3月获批筹建护理职业学院,几代淮卫人的光荣梦想即将实现。在申办和筹建期间,淮卫精神再次得到升华,形成新时期极具特色的团队文化和创优文化。按照校党委书记、校长花开功同志的诠释,团队文化的内涵是和谐协作、和衷共济;创优文化的内涵是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在这样的精神文化的引领感召下,大家确立一致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力争为学校飞跃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二、开拓创新,做特校园职业文化

(一)对接企业硬件文化,营造职业工作环境

学校建有护理、康复、检验、药学4大实训中心和教学、科研两级实验实训平台,总面积2.4万平方米,功能配套、设施完善,设备先进。实现实训中心与临床无缝对接,为学校专业教学及技能培训、社会培训和教科研工作提供了条件。以护理专业为例,学校以对接医院、对接临床为目标,建立高仿真实训基地。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专家全程、全面介入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构建真实或高仿真的职业环境。通过张贴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合理布设实训项目、流程,点缀职业格言警句,使学生走进实训基地,就宛如走进了医院、病区、治疗室,使实训基地成为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场所。目前护理实训中心、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实训基地。优良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练就扎实、娴熟的技能提供了坚实保证;真实的工作场景,对强化学生职业理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引入企业管理文化,建立职业秩序文化

借鉴医院管理模式,结合临床工作要求,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学校制订了实训中心管理制度,包括实训中心管理细则、仪器设备保养维护制度、物品查对交接制度等。按照医院临床病区、治疗室等要求严格实施实训室管理,强化“三到位、四规范”。进入实训区域,学生必须通过自查、互查做到“三个到位”:卫生到位、着装到位、微笑到位。建立教师和学生双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四个规范”:仪表规范(着装及站姿、坐姿、走姿等)、言语规范(使用普通话,语调轻柔)、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操作标准)、管理规范(参照医院管理规程建立井然的实训中心秩序)。护理专业还充分借鉴医院护理部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成立学生护理管理部,学生协助教师管理实训中心日常事务,对课余在中心实训的同学进行服务与管理;结合护士岗位特点,开展礼仪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学生参与管理,培养他们自我服务与管理能力,激发了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职业认同感。这一管理模式在全国、省内职教会议上经验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打造品牌专业文化

走进校园,浓郁的卫生专业文化夺人眼球。建筑色彩、景观雕塑彰显着专业特色,教风、学风、培养目标体现了丰富的专业内涵,校徽的设计凸显专业元素。实训中心更是专业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交汇融通的集中体现。专业发展介绍、专业技能标准、专业工作流程、专业规章制度的设置与展示,专业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张贴,为教育教学营造了浓烈的专业氛围。学生徜徉在专业名人名言、校友风采、教师寄语、学生感言的专业文化氛围中。感悟专业的底蕴与魅力,增强了学子们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激情与动力。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专业品牌打造。一是创建品牌专业。面向医疗行业及相关岗位群,按“专业结构集群化、资源配置集成化、专业拓展集约化”思路,构建学校专业设置总体框架。护理、医学检验专业创建成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二是构建品牌实践基地。建立了延伸国外、拓展省外、覆盖全省各市,以三甲医院为引领、二级医院为支撑的校外实习就业网络。三是开展品牌培训。学校与北京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联合开展全省在岗乡村医生学历补偿教育,共设1010个教学点,成功培养了3万多名在籍学员。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卫生继续教育,成为区域卫生人才培训高地。四是打造品牌专业社团。护理、药学技能操好者协会、心理协会及“天使爱心”礼仪社团等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开展专业系列活动,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1.各类大赛活动。实施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三个覆盖”(覆盖所有系部、所有专业、所有学生)。

2.志愿者活动。学校成立了“南丁格尔”、“天南星”等志愿者服务组织,全校80%的同学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队,其中南丁格尔志愿者服务队有1880多名成员,他们积极服务社会,宣传护理文化,广受群众赞誉。

3.职业实践活动。开展暑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5·12”护士节庆祝活动、授帽仪式、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卫生职业礼仪培训等专业活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4.系列主题活动。如专业读书节活动、专业文化艺术节活动、医学礼仪表演及竞赛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三、彰显个性,做优校园环境文化

(一)新颖的绿色卫生文化

学校精心规划、实施绿化方案,赋予校园绿色以新颖的文化内涵。校园内种植了全省13个市的市花、市树,寓意着莘莘学子来自全省13个市。绿色植物蕴藏着丰富的药物资源,为数十种树木、花草设立了“知识牌”,介绍其种类、异名和药用价值,美丽的绿色成了学生药学实践的课堂。精选、组合好树种、花草,使校园四季常绿、四季飘香,为未来的白衣天使营造绿阴葱茏、花香四溢的优美育人环境。学校注重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留一处卫生死角;注意学生文明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从学习、生活场所到衣着、指甲等细节,规范要求,从严管理;制订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将卫生状况纳入系(部)考评、班级考核和学生德育考核之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推行班级劳动值周制度。

(二)独特的景观标志文化

学校根据专业特点精心设计独特的景观标志文化,形成个性化的校徽、校训、教风、学风,制作校舍、校园景观、主要道路等公共指示系统;对聘书、荣誉证书、工作笔记本、信纸、信封、纸杯等用品赋予标准字、标准色,以形成独特的办公标志识别系统。校园的4条东西路命名为厚德路、博爱路、精业路、笃行路,分别对应校训的4个方面;4条南北路命名为天使路、天罡星路、天健路、天南星路,分别对应学校的4个主干专业。学校西北侧建有南丁格尔汉白玉雕像,既是我们缅怀现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的地方,也是开展护士授帽仪式、“5.12”护士节纪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培训的场所。位于教学区与生活区衔接地带的英语角,曲径通幽,别有意境,是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和开展医护英语活动的开放空间,深受学生喜爱。设计视觉识别系统,创设校园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三)别致的餐饮健康文化

“医食同源”、“药膳同功”是我国悠久饮食文化的精华。学校充分挖掘这一元素,以中外饮食理论为引领,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要领为主线,以食堂宣传栏为主阵地,构建具有卫生职业特色的饮食文化。餐厅内分设谷类、豆类、蔬菜类、果品类饮食养生板块,介绍食物食养、食疗、食宜、食忌等作用,阐释了“健康饮食”、“食医结合”等丰富的卫生饮食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浓郁的餐饮文化,增长健康知识。

学校还通过教室文化、公寓文化、实训室文化等创新表现形式,营造了浓郁而富有新意的卫生职业教育环境文化。另外,学校大学城新校区正在建设中,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院对新校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体现现代化、国际化,紧密契合学校“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办学定位,让新校区成为智慧校园、生态校园、美丽校园、文化校园、幸福校园。

四、立足校本,做亮校园阵地文化

(一)构筑以专家为核心的智囊阵地

学校成立决策发展顾问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省内卫生教育名家、职教专家、医院管理行家及发展、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人员参加,每年各举办一次研讨、论证会,研究卫生教育发展政策和学校发展方略,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工作。平时,学校通过咨询、邀请开设讲座、联合组织调研等形式,充分尊重和发挥“智囊团”的指导、引领、带动作用。

(二)搭建以“三室”为轴心的队伍阵地

学校成立了4个名师工作室、2个创新工作室和1个重点实验室,以名师、创新能手、教科研骨干为核心,搭建有领军人才,有课题支撑,有经费和物资保障,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团队,营造浓烈的崇尚科学、锐意进取的文化氛围。如市消化道肿瘤重点实验室,既磨炼了队伍,提升了科研工作水平,也服务了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打造以论坛为抓手的活动阵地

丰富多彩的论坛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学术交流的有效举措。学校积淀了浓郁的论坛文化。多元化论坛主体:论坛的主讲人有来自高校的学者,有来自卫生行业的专家,也有职教名师、名校长。每年还开设杰出校友讲坛、本校教师学术交流专场等。多面性的论坛内容:既有职教理论讲座,有学术研讨,也有临床实践经验交流;既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也有管理工作的探讨;既有面向教职员工的,也有专为学生开设的专场。多样性论坛形式:有专题主讲式,有系列研讨型。现代化的演播系统可以让每一间教室成为报告厅的分会场。

(四)优化以橱窗为形式的宣传阵地

橱窗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宣传载体,学校采取“三贴近三结合”策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橱窗内容。“三贴近”就是贴近专业、贴近行业、贴近学生实际;“三结合”就是内容上体现常规管理与阶段性主题活动的结合,范畴上突出校内面向与社会面向的结合,形态上实行动态报道与静态展示的结合。目前,橱窗已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每日必看的文化专栏,伫立橱窗前,浓郁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

(五)创新以刊物为平台的交流阵地

《校刊》是教师交流教育教学及教科研工作的平台;团刊《花季引航》是学校共青团组织的喉舌与团员青年的温馨家园;《学生工作简报》及时传递、报道校园学生工作情况;各系(部)、学生社团也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刊物、手抄报,如护理系的《天使之窗》、心理协会的《心灵导航》、基础部的《美文荟萃》。学校还通过参与、主办《淮安临床医学》杂志,与《卫生职业教育杂志》、《江苏教育》、《江苏医药》等杂志建立协作关系,搭建学校教科研成果展示、应用、推广平台。校园网、广播和闭路电视系统等其他形式与各类刊物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既增添了校园文化氛围,也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

Culture Guidance: An Inevitable Path to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GE Wen-ga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