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09-27 09:07: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诗歌的起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诗歌的起源

篇1

通常,我们在回答歌谣的起源时或歌谣的来源时,总是从歌谣的功能或作用及对歌谣产生场面的描绘性记载中去推测歌谣的来源。这是探究歌谣起源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还可以从歌谣的创作机制的角度去研究歌谣的起源,即利用已有的歌谣资料从人的角度或创作者的角度去推测歌谣的起源。西方的现代文明告诉我们:自从与动物界彻底分离后,人类就不断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以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从而得以生存、繁衍后代。这引发了当时刚触及西方现代文学的学者的思考,他们从传统的客体研究角度转向对主体的研究。而对于歌谣研究起源研究而言,将歌谣主体的人的作用作为研究视角不得不承认是当时学术研究的一种突破。在他们看来,究竟是什么人,运用什么方式,出于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手段,才使得歌谣得以产生、传播和发展?在现代歌谣学建立之初,这种研究思路曾得到一些人的认可,更有诸多学者就此展开对歌谣起源的探讨。其中,傅振伦的歌谣起源研究最具有现代学术意义,他是从现代学科体系发展的角度对歌谣起源问题进行研究的。

傅振伦在《歌谚的起源》一文中论述了歌谣的起源问题。“歌谣是一种无一定记载的民众所作的押韵诗歌,所以大多数歌谣的起源,除了从他的内容,有点痕迹可考外,可说是无处可考,至于谚语的起源,更难找了。”[1]他认为:“我们也只能从形式、内容去考求他们的起源,加以推定罢了。”[1]他强调了歌谣内容和形式在研究歌谣起源中的作用,他的论述却以歌谣主体的人为中心,歌谣的一切内容和形式都是为人的需要而不断地转变。因此,傅振伦从三个方面对歌谣起源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就是歌谣的创作者。歌谣的创作者是人,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创作歌谣的人;只有那些特殊身份、特殊职业和特殊经历的人才能够成为创作歌谣的人。他说:“据我个人看歌谣谚语的经过,创作歌谣的人,可说是”六种人:小学生、儿童、乞丐、说书的、杂耍游戏的人和妇女。

其次,创作歌谣的动机。人类与动物界的区别之一在于人类的每一次创造、每一项发明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于满足人类某方面的需求。就歌谣而已,无论是较早的生活歌还是晚期的滑稽歌都是源于人类的需要。他认为,人类创作歌谣出现五种原因:“有些歌谣,是一般劳动界的人造的,用意不过,减少他们的劳苦,歌咏忘苦而已”,“有些歌谣是当无聊之时,信口吟咏,用以,用以消遣,或用以写自己已受的痛苦和冤屈”,“有些歌谣是助兴的,这类歌谚多半是,与乐器相伴”,“有的歌谣是为穷人赖以谋生而作的”[1]和毫无修饰、不加润色、自然质朴的童谣。

再次,创作歌谣的方法或方式。歌谣是民众的作品,是一定地区多数人说熟知和歌唱的。但歌谣通行于某一地区必有一个过程、一种经历。“这种经历可以说就是歌谣的所由成,也就是新歌谣的方法。”他认为新歌谣产生的方法或手段大概可以分为:抄袭或仿效、改变、仿效及联合、格式之仿效、扩大歌谚之范围之仿效、缩小古歌谚之内容和无意义歌谣的仿效。用他的话来说:

歌谣之所成,抄袭及仿效,仿效之法不同,可分――

(1)仿古谚语形式(如对偶式及句构造外表之形式)

(2)仿古意以造歌谚

(3)仿其他歌谚,而改变其形式而造者

(4)扩大歌谚范围或缩小其内容者

(5)无意义之仿古[1]

篇2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篇3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124 ― 02

一、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切割器概述

以昂昂溪文化为代表的嫩江流域原始石器文化十分发达,切割器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嫩江流域切割器是典型的压制法及琢制法制成。其材质精良,器型规整,加工工艺复杂,刃口锋利且经久耐用,非常适合本地域渔猎产生生活中的相关劳作。切割器的广泛应用是本地渔猎经济生产生活的直接反应,同时也是渔猎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原始审美探索的物质化遗存。其材质主要有玛瑙、玉髓、燧石、砾石、石英石等。玛瑙和玉髓石质的致密坚硬程度甚至超过玉石,故刃口十分锋利,几与现代刀具无异。其加工主要是在不同程度的淬火工序之后,先通过压制(也包括一部分打制法)形成石片。玛瑙玉髓高硬度的特性使得石片常有完美的天然弧度(表面纹理与河蚌内部纹理近似)。然后再对石片予以便压制和琢制。这样制成的切割器其器型相对较小,携带方便,实用性很强。

二、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切割器的材质及加工方法

(一)玛瑙

嫩江流域玛瑙切割器的材质一般都为半透明或含少量絮状杂质,部分精品质地更纯正十分通透,取毫无杂质的优质玛瑙制成。器型往往呈锥形或月牙形,质地薄,两面压制,边缘往往十分锋利。坚硬致密石材多采用打制和磨制方法,如中原及江南地区的砾石石器,但玛瑙材质硬度更高,一般意义上的打制法只可作为加工的初步,同时磨制法对此因为效率低而不使用,所以嫩江流域的玛瑙石器往往。打制法首先进行筛选,将较大的较粗糙的石材加工变小,加工成器型所需的小体量石块。一般是用一块在另一块上击打(之前进行不同程度的淬火)。接着用压制的方法,压制法就是将打制后的小体量石块固定好,找其缝隙,用另一石器或鹿角等骨制器具自上而下进行压制。压制下来的石材,因致密坚硬的石材特性而多呈现出长条型的片状。压制法制成的石器造型精美,小巧精致。压制法不仅仅是打制法的后续加工步骤,而且也是先民基于本地独特材质而进行的创造性的工艺探索成果。嫩江流域原始石器大多以压制石器为主,是其区别于一般意义新石器的主要标志。

有的切割器明显是在材质选择方面带有审美指向的,是持一定审美需求而专门挑选进行加工的。如,选择带有沁色和含条纹的玛瑙材质进行加工。玛瑙材质的沁色是在地质运动完结之后由后来加入的水的因素形成的,一块玛瑙原石往往沁色程度不同,外层沁色较重,内层沁色较浅或无沁色而只保持原石的灰白色。含条纹的玛瑙一般被称为蝉丝玛瑙,因质地优美独特一直就是首饰用材。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切割器因从审美需要角度考虑,对材质进行充分考量。加工过后,一般都让条纹带和沁色最终成为器物的手持位置,使得器物外观带有较强的装饰性和个性化,是原始石器朝艺术化、审美化方向发展的经典样本。

(二)玉髓

玉髓是石英的一种,主要为隐晶质,故质地致密坚硬。嫩江流域的玉髓材质以墨绿色或橙黄色居多,且有蜡质光泽。玉髓类材质的切割器一般都通体压制,压制的痕迹整齐均匀。因玉髓材质的硬度较玛瑙略低一点,故压制工序之后还往往针对刃口,用轻微的琢制法进行了细微的修补。墨绿的玉髓是嫩江流域的特色石材之一(当地称之为“绿鸡肝”),硬度高,光滑温润,色泽和润度方面的特征使得以该石材加工的器物审美价值较高。

(三)燧石

燧石俗称“火石”,分为层状燧石和结核状燧石,相互打击可起火,是原始人的重要生活工具。嫩江流域的燧石较多,多呈金黄色较通透且有褐红色的沁色。现出土的燧石材质切割器表面经常有许多天然风化的半圆型凹陷(俗称马蹄纹,也是其材质质地致密程度不如玛瑙的体现),其是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而成的天然纹路。燧石因质地相对酥松而沁色相对较快,现存的许多燧石切割器其沁色明显是加工制成之后被沁色的而不是原石沁色。先人加工使用过的燧石切割器或是遗失或是因损坏而丢弃。通过该器物褐红色的沁色可判断其在水中也有长时间存留,这可作为嫩江流域水域范围周期性变化的佐证。

此外,嫩江流域原始切割器中也有少量的石英石材质。石英石磨制相对于玛瑙等材质较容易,故现存的石英质切割器多带有磨制加工的痕迹。该器物的加工特色是打制之后用琢制和少量磨制,先打制成小体量石块,再琢制成刃,最后略加磨制。磨制法主要适用于砾石、石英等硬度相对较低的石材。石英质切割器一般为白色,略带红褐色沁色。

三、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切割器的用途

先人会根据材质的不同(主要看硬度和断面的结构两个方面)而决定何种材质应该制作成何种具体器型并最终决定了其具体用途。嫩江流域因石材坚硬致密者居多,所以器型多小巧精致便于携带和使用。小型石器一般为玛瑙玉髓类材质,其坚硬质地决定了压制下来的体块不大,主要用做比较精细工作,如细致切割与钻孔穿刺。切割器是从最初的刮削器中脱胎而来的,体现了工具制作及用途分工的精细化,一般意义上的刮削器因为了提高刮削效率,器型往往较大,这样便于进行刮鱼鳞、熟兽皮等工作。而切割器是做相对较精细的工作,如将兽皮切割成细条状等较细致的工作,器物小且锋利便于切割准确和灵活掌控。嫩江流域的玛瑙玉髓石材,其高硬度致密材质的特性决定了本地域的切割器多可兼用于刮削。只是单纯的刮削器器型体量较大,刮削效率较高,而本地的切割器器型体量多为小巧,在切割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细节局部的刮削使用,单纯看起挂削效率没有单用途的刮削器那么高。

(一)单纯的切割

图六。长7.4cm,宽2.8cm,高1.2cm。玉髓材质,有蜡质光泽,质地细腻温润,该玉髓材质在当地被称为“红鸡肝”。该器物呈条形状,前端斜收,上厚下薄,石材较突出呈弧形的一侧边缘全面压制成刃,令一侧相对平整以便于手握。器物手握的两侧表面都有压制工艺,操作十分方便,压制后形成的凹槽甚至适合五指持握的具置。这是一把标准的细石器刀具,是嫩江流域原始细石器文化里面中型体量器物的代表。

(二)切割与穿刺相结合

图七。长7.6cm,宽6.2cm,高4.2cm。墨绿色玉髓材质,表面有玻璃光泽,是玉髓材质中的上品。对器物材质优劣的考量也体现了先人对器物使用功能之外的审美思考和实践。器型呈标准的三角形,两端皆可使用。尖锐的一端用于穿刺和较粗大的钻孔。平整近似斧型的一端在压制之后进行琢制成刃,用于切割。一器两用并且是分别部位进行,体现了先人对器物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和携带便捷性的探索成果。

(三)切割与砍砸相结合

图八。长11.2cm,宽5.7cm,高5.4cm。墨绿色玉髓材质,上厚下薄,边缘锋利。一侧压制成弧形刃便于手握,该石器底部平缓,面积较大,手握石器上端可用于砍砸。与图七类似,都是一器两用的代表,只不过图八是将切割和砍砸两个功能集中在一起。平整的一端用于砍砸,锋利开刃的一端用于切割。

四、结论

综上所述,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切割器在本地原始石器序列内位置独特,作用突出。具体说:

首先,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切割器加工较为精致,多数针对高硬度材质的压制加工方法,这佐证了本地石器材质和加工工艺方面的特殊性。材质较为酥松的材质如果体量够大尚可制成砍砸器、挂削器等,若质地再坚硬些也可以磨制成箭镞等尖锐器型但其使用寿命都不长久。而切割器主要用于切割兽皮等韧度较强的对象,而且切割器对刃口锋利程度的严格需要也要求其材质致密坚硬,唯有优质的玛瑙玉髓材质的硬度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

其次,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切割器的比例相对于其他地区石器较高,佐证了本地原始生活生产状况方面的内容。受本地地理及物种资源的决定,嫩江流域原始先民一直过着渔猎、采集、狩猎三种生产方式并行并进的生活方式。本地的雨夜资源十分丰富,所有的原始遗迹都位于河道尤其是便于捕鱼的河汊附近。本地少有攻击性大型野兽,可以进行较安全的狩猎活动。所有的这些活动都需要切割器尤其是较为精细的切割活动。于是,嫩江流域相对较多的切割器作为本地原始社会生产生活渔猎及狩猎活动的佐证。

最后,切割器那种优选的材质、精密完整的器型、复杂繁琐的制作工艺、独特的加工方法也成为了嫩江流域原始美术早期探索的佐证和实物遗存。材质美、造型美和工艺美是衡量工艺美术作品的三个重要指标,嫩江流域原始切割器在这三方面都有精彩表现。由玛瑙玉髓材质带来的材质美、由月牙弧形带来的造型美、由压制法精细压制加工带来的工艺美,这三者成就了嫩江流域原始切割器美术属性的主体,也是其成为了嫩江流域原始美术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

以上便是对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切割器的分析,无论其是类似于刀具的单独用途还是同时担当刮削的综合用途,其致密温润的材质和相对精细的加工方法都使得其超越了一般器物的单纯的实用价值而上升到带有审美追求的文化高度。

〔参 考 文 献〕

〔1〕许继生,等.齐齐哈尔考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崔昊.刍议东北地域山水画学术高度的提升〔J〕.作家,长春:2013,(01):223-224.

篇4

1、《元气满满的哥哥》是由湖南卫视推出的代际互动观察类游戏综艺。吴昕担任观察室主持人。胡军、蔡国庆、李维嘉、吴奇隆、王耀庆组成元气大哥队,杨洋、陈学冬、黄明昊、王鹤棣、王彦霖组成元气小哥队。

2、节目结合外景游戏比拼和实时观察室的创新形式,多维度地呈现不同年龄阶段的男艺人的价值观念碰撞以及中国幸福城市的多重面貌。节目与传统的室外真人秀和棚内观察节目不同的是,《元气满满的哥哥》创新推出实时观察室的新模式。

3、在传统竞技类快综基础上加入实时观察室设置,嘉宾们可实时观看游戏竞技、竞猜、点评。

4、元气满满的哥哥更新时间是,7月31日22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格萨尔史诗,藏语中称为“格萨尔的故事”,简称“仲”或“岭仲”,意译即“故事”、“岭国的故事”。后来,受佛教术语的影响,一些文化人称“仲”为“传记”或“本生”。于是出现“岭·格萨尔王传”的称呼。近年来,由于学术交流的需要,藏族也吸收了“史诗”这一术语,“格萨尔史诗”这一词组,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专用学术术语。

二、格萨尔史诗的流传形式

在藏文产生前,格萨尔史诗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藏文产生之后,出现艺人“说唱形式”和“文本形式”同时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其中艺人的说唱形式占最大的比例。

说唱形式 由民间艺人讲唱,众人席地而坐,数日不散。这些说唱艺人一般都不会读书写字,但他们都是天才的诗人和歌唱家,有惊人的记忆力和表演才能。讲唱格萨尔史诗时,艺人们用诗的歌唱为主,散文的讲解为辅,是一种“诗、文、曲”三结合的讲唱。若不录音、录像,仅以文字难以描述艺人讲唱时声情并茂的动人场景。一些杰出的民间艺人,自称“天启”、“神授”的说唱者,只要有“施主”供应茶食,他们便能连续不断地演唱下去,据传已故著名的扎巴老人曾在功德林讲唱“霍岭大战”时就用了十三天!

据粗略统计,20世纪80年代,在藏区还有40多个老艺人,每人都能演唱40~120部格萨尔史诗,据此我们能整理出几千部格萨尔史诗本子。可见蕴藏在民间艺人中的史诗数量是巨大的。目前,藏区处在从传统向现代文明的转型时期,现代化的传煤如广播、电影、电视、卡拉OK吸引了绝大多数原有的史诗听众,青年人发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对围坐篝火旁听老人咏唱农耕游牧文化生活没有兴趣。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的史诗艺人也相继过世,格萨尔史诗的口头传唱在稍稍地消亡,这也是我们能切身感觉到的变化。尽管史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社会通迅方式的时代的终结早已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现象,但史诗所具有的独具魅力的文化功能并不会随着职业化游吟诗人的消亡而减退。

文本形式 目前,全国六七家出版社已经出版了近百部格萨尔史诗的文本。对这些文本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古代抄本、木刻本;也有文人加工整理的本子;文人根据格萨尔的故事而创作的本子;还有个别艺人自己创作的本子。当然更多的是根据录音整理出的记录本。因此,研究格萨尔史诗,必须对这百十部文本加以分类,鉴别出哪些本子是接近格萨尔史诗的原生形态,哪些本子是后期艺人、文人修改过的本子。

因为格萨尔史诗是活的史诗,它的绝大部分还保存在民间,只有一小部分形成文本供人阅读,所以,格萨尔史诗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公认的、定型的文本。这表明格萨尔史诗内容的浩博繁杂。出版一部完整、定型的格萨尔史诗虽然是大家的共同愿望,但恐怕很难实现。

三、格萨尔史诗的核心内容和整体结构

格萨尔史诗虽然浩博繁杂,但核心内容却基本一致,整体结构也十分清晰。格萨尔史诗的核心内容就是讲述自己的祖先——“董”氏的来源、世系、传承,以及格萨尔率领“三十个众兄弟南征北战,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故事”。

现已出版的《世界形成》、《董氏预言授记》、 《天界篇》等书,讲述了格萨尔祖先“董”氏族的来源、世系和传承;《诞生篇》和《赛马篇》等书,讲述格萨尔诞生和“董”的“父系三兄弟”从卫藏辗转迁徙到黄河源头,并占领其地的经历。

迁徙到岭地的“董”氏父系三兄弟与当地其他氏族联姻,组成更大的群体,史诗中称为“岭地六部”。“岭地六部”的同辈男子互为兄弟,当格萨尔降生时,‘岭地六部’共有三十个众兄弟。格萨尔率领这三十个兄弟首先征服的“四方四敌”(指“魔部”、“霍尔部”、“门部”、“姜部”),其后相继征服了邻近的“十宗”;然后占领了边远的“三十六小宗”。在征服这58个部落或邦国的过程中,格萨尔为岭地的民众夺取了牛、羊、马、金、银、绸缎、水晶、茶叶等生活必须的物质财富,并把它作为遗产留给后人,这就是史诗中反复描述的格萨尔的丰功伟绩。

通过以上对百十部史诗粗略的内容分析,顺序排列,看似繁杂庞大的史诗却有严密的整体结构,每个单行的史诗本子,在整体结构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不会出前后的错乱。所以,格萨尔史诗的整体结构可以概括为:以格萨尔为中心,纵向追溯了格萨尔祖先的渊源、传承,以及迁徙到黄河上游的过程;横向则铺陈了格萨尔的战斗一生,以及他的丰功伟绩。

四、用藏文的历史文献验证格萨尔史诗

这个史诗唱段告诉我们,“董”氏族的发展线索是:古代六氏族——“穆布董”——岭六部——三十个众兄弟。这是贯穿在整个史诗的历史线索。研究史诗的历史内涵时绝对不能脱离各种史诗文本所提供的这条脉络。而这条一脉相承的历史线索隐含在各种史诗文本中,应该引起史诗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追溯“董”氏族的渊源,必然涉及整个藏族的族源问题。历史文献中藏族族源是多元的。如:《萨迦世系谱》主张人类祖称“天神下降”说;《朗氏家谱》主张藏族祖先从“卵中衍化”说;《德吾宗教源流》第227页有类似汉族的“开天辟地”的记载,等等。总之,藏文史书中关于藏族的族源记载是多样的,目前比较普遍的则采取“神猴与岩魔女结合,繁衍出藏族的各个氏族”的说法,我们把它称为“藏族族源猕猴之种说”。

著名的藏文史书《柱间史》⑹记载:神猴和岩魔女结合,生下六个似人似猴的孩子,父母把他们放置在林中,不久繁衍四百多个子孙。神猴根据子孙的相貌把他们分成“董”、“冬”、“斯”、“穆”四个群体(氏族)。这就是史书常称的“原初四氏族”。

格萨尔史诗中经常提到的“董”氏族,原来是藏族“原初四氏族”之一,“董”氏族最初居住在“约茹”,也就是现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

1、关于“古代六氏族”的史料

格萨尔史诗中经常谈及的“古代六氏族”,按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是从“原初四氏族”中分化来的。藏文历史文献中,把“原初四氏族”称为“舅父氏族”,把“古代六氏族”称为“外甥氏族”,他们是甥舅关系。所以,从“原初四氏族”中分裂出“古代六氏族”其实质是舅父氏族中分化出外甥氏族的。

“古代六氏族”在广袤洪荒的青藏高原上各自以血缘氏族为单位,随水草任意迁徙,每次迁到新的地方就认为自己是该土地的主人,藏文史料和格萨尔史诗中把它称为“占地”或“分地”。在远古时代,“古代六氏族”就已经走出了卫藏,迁徙到了“汉藏交界的地方”。《汉藏史集》第13页在记载“古代六氏族”迁到汉藏交界的地方时,“在玛卡学热带达巴这个地方,吐蕃的三父六子分地居住”这与史诗中谈及的董氏父亲三兄弟占据“玛康岭”,即占地称王的说法是极其相似的。这表明,史诗与历史事实始终互为表里,即有其事才有其说,不是艺人异想天开编造出来的。

2、关于“穆布董”——“岭”(“岭六部”)的史料

我们从藏文历史文献中终于找到了“岭巴”这氏族(部落)。它原来是穆布董氏族中的“尊者六系”之一,并不像格萨尔史诗中描写的那么强大。但“岭巴”这个氏族(部落)在历史上的确存在,它的确有“古代六氏族”——“穆布董”——“岭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线索。这个悠久的历史不仅被格萨尔史诗反复歌诵,在可靠的藏族典籍中也有明确记载,两者完全吻合。这有力地证明史诗中咏唱的“董”氏族的历史故事并非民间艺人的胡编乱造,而是有历史根据的,难怪民间艺人始终坚持说他们讲唱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珍藏在一代又一代的艺人的记忆中。

五、格萨尔史诗与藏族最早故事集《玛桑故事》的比较

格萨尔史诗大致在什么年代初具雏形,这也是史诗研究的一大难题。本文找出藏族最早的《玛桑故事》作为“参照物”,与格萨尔史诗相比较研究,以探索格萨尔史诗形成的相对年代。

藏族的著名史书《智者喜宴》(上册)第164页在记述止贡赞普事迹时写到:“藏族最早的故事书有《遗体变金的故事》、《玛桑故事》、《麻雀的故事》等。”可见故事已经成为一种文体,故事的名目也繁多,民间讲唱故事十分盛行,看来人类的童年是在故事中度过的。

《玛桑故事》是藏族最古老的故事,可惜已经失传。但“玛桑”是藏族历史上非常活跃的一个氏族,藏文史书中有断断续续的记载。下面我把“玛桑”的史料大致地串连起来,以窥视《玛桑故事》的大概内容。

1、“玛桑”是藏族远古的氏族之一,起源于阿里地区,其势力一度波及卫藏。在吐蕃王朝以前曾在高原掌权。

2、“玛桑”氏族的一支是萨迦“昆”氏的始祖。此时“玛桑”还征服了格萨尔的祖先“董”氏族。

3、到了吐蕃时代,大臣罗昂杀死止贡赞普,并一度夺取吐蕃政权。据《柱间史》第58页记载,大臣罗昂的全名叫“玛桑·罗昂”,可见,吐蕃王朝的初期,玛桑氏族还很强大。

引用以上三条史料的目的要证明“玛桑”又是一支有着光辉历史的远古氏族,与格萨尔的祖先有过激烈的冲突。藏文史书中把《玛桑故事》推崇为藏族最早的故事集之一,据我个人的推测,《玛桑故事》的内容可能是一本讲述“玛桑”氏族起源、发展、壮大的故事,具备了史诗的性质,在古代民间广为讲唱,所以被佛教徒视为佛教经典的先声或预示,并为格萨尔史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借鉴。

现在,我们换个视角,考察一下格萨尔史诗是如何看待玛桑氏族的,史诗和《玛桑故事》有何关系。

第一,格萨尔史诗中声称“玛桑”是格萨尔的父系氏族,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在母系时代,“董”的血统按女性计算,氏族实行外婚,氏族中的女性只能与外族的男子婚配,但子女与母亲、舅父生活在本氏族中,父亲则是外族的人,子女们依稀知道自己父亲的族系。所以格萨尔史诗中把“玛桑”认定为自己的父亲,反映了史诗对母系社会的遥远、模糊的记忆。

第二,格萨尔史诗中常常用“玛桑”两字为格萨尔命名,以表示对远古父系的怀念。

第三,格萨尔史诗中有“玛桑”字样的书名。

通过玛桑史料与格萨尔史诗的比较,不难发现格萨尔史诗与玛桑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格萨尔有“玛桑好汉”的名字,格萨尔史诗也有称之为玛桑的书名,我们能否这样大胆地推断:藏族最古老但已失传的《玛桑故事》是否就是我们现在就能读到的《格萨尔史诗》呢?如这种推断还欠历史资料,从以上的历史资料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如果说《玛桑故事》是最古老的,那么与“玛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格萨尔史诗也同样的古老。这些故事从远古传来,至少在吐蕃第八位赞普——止贡赞普时代就已初具史诗的型态,并在民间有人讲唱,有广大的听众,就是说格萨尔史诗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了。

六、史诗研究的两种误导

1、“文化中心论”的误导

20世纪30~40年代,一些中外专家初步接触到格萨尔史诗时,由于语言障碍难能与史诗艺人交流,而当时为数不多的史诗文本珍藏在寺院和贵族手中,难得一见。尽管他们连格萨尔史诗的皮毛都没有碰着,却匆匆谈观点、下结论,说什么“格萨尔是罗马凯撒(Kai-Sir),说什么“格萨尔是关公”,“格萨尔史诗是‘藏三国’”。据说这些专家运用的是高深莫测的“历史语音考证法”。他们从事学术,事先带着某种成见和情绪。

2、“历史演义小说”思维定势的误导

用这种思维定势研究格萨尔史诗,认定史诗是历史演义小说,是依据某种史实创作出来的故事。他们说“《格萨尔》基本上是吐蕃人按照吐蕃时期的基本史实创作出来的长篇诗体作品”(参见《格萨尔学集成》第二卷,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7页),并进一步断定“格萨尔是墀松德赞的文学形象”(也就是说格萨尔史诗是依据墀松德赞的历史事实创作出来的)。因此对史诗中的征战情节作了大量的历史考证,认为史诗描写的征战与墀松德赞进行的战争完全吻合。

我认为,首先,格萨尔史诗不是历史小说,格萨尔史诗是董氏族的先民向后人讲述的氏族发展史,是董氏族的先民世世代代积累和记忆下来的祖先业绩,史诗没有作者,也不需要某个作者创作。把口头传说记录下来就是杰出的作品。其次,吐蕃和“岭”有共同的族源,但后来的发展是不同的,吐蕃以拉萨为中心,岭在黄河上游的“玛康岭”。吐蕃赞普是“穆”氏族,岭格萨尔是“董”氏族,还有格萨尔和墀松德赞是否同时代的人,也需要认真考察。

如果说“历史演义”小说是根据史实的再创作,那么史诗仅仅是对祖先历史的回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把史诗当作历史小说,一味去寻找、考证历史原型,就容易在历史考据中陷入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的泥潭。另外也容易走上只信文字记载的史书,而否认口碑史料,否认老人记忆,否认民间传说的极端。所以我认为用“历史小说”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史诗也是一种误导。

七、简短的小结

篇6

屈原一生历经磨难,留给后世的不仅是文学瑰宝,还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溶入到诗里,忧

国忧民忧己、维护民族大义,也因此屈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者和塑造者。一

部《离骚》就是屈原热爱故国、追求真理矢志不移的真实写照,是诗人洁身自好、心忧百姓

的充分体现。然而,最使屈原成为人民热爱与崇敬的对象的是他的行义,不是他的文采。也

许正因为如此,屈原的人格风采被历代文学家备受推崇,自汉以来,直至近现代文学论坛中,

在忠君爱国的道德伦理层面评价屈原的文学家层出不穷,他们指出伟大的爱国主义就是屈原

的形象,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屈原的性格特点,并且对屈原的性格气质、

品行、人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屈原人格意识的重要体现

1.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文化精神意识的一种,是一种人格魅力,是人类责任感的表现。已由最初的

因环境变迁而产生的个人惧怕因素,演变成了因国家、民族整体危机而产生的忧国忧天下社

会责任感。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各诸侯明争暗斗,战争频发,社会动乱不堪,百姓饱经

颠沛流离之苦。整个社会生灵涂炭、遍地哀鸿,忧患意识存在于每个渴望战火停休,渴望平

和安宁生活的百姓心中。屈原虽放逐,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系心天下沧桑。其作品中也

无不透漏出屈原对天下苍生、对岌岌可危的楚国的忧国忧民之情,正如《离骚》所言"长太

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

顾而不行!"。屈原始终心系苍生,从未停止过忧国忧民的一腔赤诚。

2.死亡意识

楚国朝政黑暗腐败,良臣疏斥,百姓心离,屈原又遭贬斥,流放江南。面对楚国难以挽

回的颓势和衰亡,屈原深感自己无力回天,便选择投身江水,与国同亡。屈原选择死亡,不

是为了回避逃脱,而是将自己的灵魂、生命紧紧地与国家系在一起。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

关系,其作品内容承袭了神话故事,其思维方式也无可避免的染上了神话的艺术色彩。在屈

原的作品中,屈原以神话思维的艺术眼光来描述和探索死亡问题,同时还多次提及自己的死

亡,明显的死亡冲动表现了强烈的求死欲望和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以及对死亡价值的追求。

屈原用自沉殉节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将生命存在的最高价值与楚国存亡的命运捆绑在

一起,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的表现。

其一,屈原描述历史人物死亡的原因,并从道德理性层面评价其死亡的价值。对以残暴方式

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屈原强烈斥责,如"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涉江》);对自取自

灭的暴君庸王的死亡方式,屈原说如"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离骚》);对以死

殉节的古圣先贤,屈原则高度评价如"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悲回风》)。

其二,屈原运用隐喻的手法诠释死亡意象。如"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思美

人》),"何芳草之早天兮,微霜降而下戒"(《惜往日》),屈原用隐喻手法来烘托死亡意象,

也表现了屈原对于死亡的独特领悟。

二、屈原诗学艺术特色

1、理论基础:美善统一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优秀的诗人不仅要有才华横溢的文采,还要能够

创造自成体系的诗歌体裁。屈原屈创立了被后世广为流传和鉴赏的楚辞文体,还开创了香草

美人的传统,是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中最有异彩的一等明星。屈原有着丰富的感性经

验和充满激情和幻想的思维模式,把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化成文字和诗学理念,以极

其自然的方式带给大家诗词之美。同时,屈原受儒家思想形态的熏陶,其作品中也处处洋溢

着善的味道。屈原认为只有不断努力提升完善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达到善的境界标准,其

作品《九章*抽思》中,也有阐述说"善不由外来",就是这个思想。也许正是由于屈原自

身的正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促使自己成为善和美的执行者和宣传者。

2、思想核心:发愤抒情

屈原接受过儒家的洗礼,其作品中自然透漏着儒家思想的学说。同样,战乱时期的屈原,

其思想和作品也会无可避免的留下鲜明的当代烙印和个人价值所向。

屈原的心中是有个梦想的,他的理想是楚国统兵天下,战乱停休,百姓人人高尚纯洁。这个

理想与生灵涂炭、腐败至极的楚国现状形成强烈对比。巨大的落差所引起的感慨悲鸣,也被

屈原带进了诗歌之中。然而更大的悲剧在于,屈原深知自己的理想会被残酷的现实毁灭到灰

飞烟灭,却又为了达到毁灭的永恒,明知其不可为之而为之。同时,人生的悲剧产生的满腔

悲愤之情,也成就了屈原诗歌创作思想的伟大和辉煌,发愤抒情的思想核心使其作品带有具

有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和现实主义色彩的诗学精神。

3、艺术实践:个性鲜明

屈原显赫的身世和良好的教育基础,是其诗歌创作的基础,同时也为屈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

滋生的土壤。无论从客观的家族背景,还是主观的个人素养素质,屈原都有骄傲的成本,正

如与天地兮齐寿,与日月兮齐光 所言,屈原也毫不忌讳的标榜自己的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

尚的道德节操。但是,屈原历经生活痛苦,其长期郁积而成的满腔怨愤之情,显然不是儒家

倡导的思想。这样鲜明个性化的思想特征,再经过屈原深刻而独特思想,凝聚到作品的

字里行间,就形成了充满哀怨愤懑的个性化的情感内涵。因此,屈原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的

存在,则是对其整个创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其诗学精神所据以形成的

深厚的内在心理基础。

结论

忧国忧民的屈原一生饱经磨难,却一直心系楚国,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施展的余地。屈原的

思想具有超时代的独特性,其对死亡价值的追求,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以及鲜明的个性化思想、哀怨愤懑的情感内涵,都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篇7

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护理服务理念新护理模式社会发展新参加一切政治活动以服务病人奉献社会为宗旨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二、法律意识:

学习《护士法》及其法律法规让我意识到法律制度法制观念依法办事、依法自身合法权益已人们共识现代护理质量观念全方位、全过程让病人满意这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更高、更新需求这就要求我法律知识安全保护意识使护理人员懂法、用法依法。

三、工作学习

在工作中遵守医院和科室规章制度,查对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制度差错事故,无菌操作孕产妇新生儿安全“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服务理念文明礼貌服务文明用语到工作中每个岗位工作仪表端庄、着装整洁、礼貌待患、和蔼、语言规范。

对年轻护士传、帮、带护师职责努力护理病历书写质量及护理表格合格率;对缺点、差错总结、分析、查找工作隐患防患于未然。

篇8

彼时,信叔半身不遂刚刚恢复到能拿起笔的状态。字,自然是好不到哪里去,但写了一辈子的信叔,还是那么乐呵呵地写着。

在墨香里,他自有他的乾坤。

年轻的时候,信叔拉扯着四个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根本没有钱来买笔买墨。

信叔不恼,依旧喜欢。歇息的时候,不知从哪里弄来一点点光滑的毛,固定在秸秆上,笔,有了;找一包颜料,放在水里,墨,有了;找来一些废旧的纸张,皱皱巴巴,花花绿绿的,信叔一点点弄平,叠好,练习纸,有了。

劳作间隙,他便铺开纸,写上两笔,自是神清气爽。

尤其记得,某个夏日,大雨断断续续地下了几天,房子漏了雨。他找来盆子接好了雨,望望天,放上桌,在滴滴答答的盆碗交响乐中,淡定地写起了他的字。

婶婶怒了:你看看,都什么样子的天了,你还有心思写?

信叔一笑,说:天自下来,我自写。老天爷的事咱管不了,咱自己的事,咱管……

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老。当年,他家中失火,被烧了个干干净净。扑救大火之后,他提笔作诗《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其中写到: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看,陶老的诗意与远方,就这样散淡在日常里。而信叔亦然:既已雨不停,且遂写我书。这样的诗意,都是骨子里的呀!

后来,条件慢慢好了,信叔的笔换成了五毛一根所谓的狼毫毛笔,墨换成了两毛一瓶廉价的墨汁,纸换成了孩子们用过的练习本。即便屋子里总是散发着刺鼻的墨迹味道,信叔仍是眉开眼笑的。

再后来,孩子们都走出去上了大学,信叔的笔墨纸越来越好了,各种字帖也越来越多。还有朋友带回来各地书法展上的作品……

即便突然半身不遂了,信叔依然笑着,拿起笔。

信叔,一辈子几乎没有走出过小村庄,但你能说他没有远方吗?你能说,他没有诗意吗?他在自己的日子里,慢慢地活出了诗意和远方,悄无声息地浸染着岁月,愈来愈香。

每个清晨或者傍晚,路过单位西配楼,总能听到有悠扬的二胡声传来。很好奇,是谁,在这样紧张又单调的日子里如此闲情逸致?

久了,才知道,竟然是单位里一中层骨干。他看着我惊愕的眼神说,虽然没有时间去听一场音乐会,也不可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每天的几十分钟还是有的,在琴弦间,找一找诗意,去一去远方,倒也惬意。

妈妈,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在我小的时候,带我去地里劳作,回家时常常带一些不知名的花放在瓶子里;也常常在某个夜晚,在油灯下,我写作业,她写生活琐事;还有,每个清晨,妈妈总打开收音机,听听广播……她说,真好啊,听着广播,就知道天下的事了……

如今,年近七十的妈妈,依然爱种一些花花草草,阳台上尽是她的瓶瓶罐罐。也依然看书,偶尔还会写一些字,不好意思地拿给我看看。但她却不远行,她说,年纪大了,容易拖累人,看看你们拍的照片,听听你们讲的那些,就足够了……

妈妈,也这样的诗意着……

我们时常埋怨着生活的鸡零狗碎,渴望着似乎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其实,它们一直以一种别样的,独属你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住,威廉・福克纳一生的活动直径不超过60英里,但他却写出了19部长篇小说,120多部短篇小说。他的远方和诗意,在他的小镇里,在他伟大的思想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而你,也一样。

篇9

在平凡的驾驶员工作中,王欣从乘客的角度服务于乘客,多一张笑脸、多一声问候、多一片真心、多一份关怀、多一句道别,让乘客置身车厢就要有家的感觉。为了提高服务水平,他阅读了《乘客心理指南》《公交服务工作手册》以及许多专业书籍,细心揣摩乘客心理,努力掌握服务语言技巧,坚持“两语”服务、“请”字当头、“谢”不离口。

“安全行车是公交的生命线”。在营运行车中,他始终坚持公司所提出的“三停两不”操作准则及“驾驶员五严禁”的规定。文明驾驶,胆大心细,操作准、开车稳,并注重研究雨天、雾天等天气的特点,从不开英雄车、斗气车,保持匀速行驶,注重行车安全,礼让三分,从未出现过违法违章行为。无论刮风下雨,他都能坚持做到:出车前必须提前到达工作岗位,做好出车前的各项例检工作,绝不开带病车上线路营运,因此,他在多年的行车过程中,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

去年十一黄金周,王欣在清洁车厢过程中,在后排坐下拾到一个钱包,里面有400美元、300多元人民币、一个旅游签证和一张城际列车车票,车票发车时间是下午5点5分,距城际列车发车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王欣及时联系车队领导,请求马上联系失主,于是车队几经周折找到了失主韩先生,当王欣将钱包交给韩先生时,韩先生立即拿出100美元交给王欣表示感谢,但被王欣婉言谢绝。

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 提升服务展示风采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公交劳动模范,王欣清醒地意识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技术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公交发展的需要,才能在职工中起表率作用。他牵头创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以钻研业务、创新服务为宗旨,主持设计了“我长高了,该买票了”“请勿随地吐痰”“请勿携带宠物乘坐公交车”等卡通温馨提示系列;结合老年人乘车规定,提出了“老年人乘车六步走”服务提示;制作了车队安全导向牌等服务、安全方面的新举措,并在车队推广。

去年3月8日,5路全线更换了宇通新型混合动力环保车型。新车型的科技含量很高,熟练掌握操作要领,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车辆舒适安全的性能,还能大幅节约燃油。王欣细心揣摩操作要领、做好行车记录,工作之余找来宇通培训专业书籍,虚心向专业人员请教,潜心研究新车型操作节油要领,他的经验受到了宇通公司的高度认同,并刊登在公交报上,在全集团进行推广。为了便于职工学习,王欣把操作要领编排成快板给职工表演,手把手地向职工进行讲解,使车队职工尽快掌握新车操作要领,5路新车节油效果在集团处于领先地位。在2012年12年11月天津公交集团举办的混合动力车型节油大赛中,王欣获得了第一名,他编写的节油操作法被评为“最佳操作法”在集团内进行推广。

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乐于奉献勇挑重担

篇10

《次韵刘和德赋渊明》朝代:宋    作者:于石

士之生斯世,身穷志弥笃。

不惟气浩然,亦是敦薄俗。

渊明晋高士,志岂在微禄。

不以进为荣,不以退为辱。

云出鸟倦还,吾亦从吾欲。

南山岂无豆,东篱亦有菊。

日与田父游,气象和而肃。

篇11

美国“页岩气革命”加速了美国再工业化进程。美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去工业化”进程,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在全球进行再配置,使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4.2%降至2010年的11%,从业人数也大幅下降。(李勇竖、夏杰长、雷雄:“页岩气革命、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应对策略”,《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3期)之后,由于长期面临“双赤字”问题,美国政府开始对制造业进行全面评估。2003年。美国制造业联盟了《结构成本如何损害了美国制造业员工和竞争力》的报告。同年,美国劳工联合会《复兴美国制造业》的报告。上述研究指出,制造业是美国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也是维持国防和国土安全的基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进一步强化了“再工业化战略”。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和“出口倍增计划”等一揽子政策,从国家层面提出加快创新、促进美国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在这一关键时期,“页岩气革命”像一场“及时雨”,带来了能源价格的大幅下降,进而降低了制造业成本,吸引了许多企业重归美国,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的复兴。

低天然气价格使美国高能耗行业竞争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据统计,美国天然气价格仅相当于人民币0.4元/m3,同期德国进口俄罗斯的气价约合1.9元/m3,日本进口液化石油气的成本高达3.4元/m3。以低价格能源为基础的低综合成本,使美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正在提升。如,美国基础化工行业的全球竞争力在2008—2009年还几乎位居末席,今天则成为世界最强。(同上,第19页)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廉价气使得美国尿素毛利率达50%左右,低成本尿素生产将弥补美国尿素缺口,中国对美国尿素出口受到最直接的冲击。同时。美国氯碱厂商充分利用低成本乙烯,提高开工率并扩大产能。受低成本价格拉动,美国制造业订单全面复苏。美国供应商管理协会的2013年数据表明,美国制造业已连续数十个月保持扩张。

事实上,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效果非常明显,对美国能源结构调整所作出的贡献毋庸置疑,而且“页岩气革命”不仅对美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和加拿大积极宣传、引领发展,在技术实践上一直带领全球在该领域向着更快发展,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学习,努力加大本国的研发力度。

二、美国“页岩气革命”对世界能源版图重构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综合影响

第一,“页岩气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各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对比。页岩气开发正在撬动未来几十年的全球能源格局。根据BP公司的预测,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将非常强劲。在未来20年里,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其中,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国家的能源需求增长几乎构成了全球全部能源需求净增长的份额。(谢晓蕾:“美国页岩气革命对世界能源结构的重构及其对中国的意义”,《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11期)从增加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占据最大份额的是天然气液体产品。除了美国之外,几乎所有能源进口国的对外依存度都会上升。而由于“页岩气革命”的影响,美国的能源进口将大幅下降。

随着美国能源需求渐渐回归美洲,欧洲的能源需求来源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中印等新兴国家将成为世界主要的能源进口国。据英国石油集团公司预测,未来20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96%将来自亚洲新兴国家为代表的非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因而,未来能源进口的主要矛盾将从欧佩克组织同经济合作组织之间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同欧佩克之间。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替代和清洁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昭示着国际社会期待新能源革命。尽管由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备方定义和理解的能源转型还有许多差异。但许多国家仍专注于未来新能源项目,以促进经济复苏和能源危机的缓解。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生态等因素,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全球投资受到高度关注。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新能源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以页岩气为代表的新的能源体系和新技术支持的能源利用最终将取代传统的能源利用机制。

第二,美国国内油气产量的增加将对传统能源大国的地缘战略地位产生强劲冲击。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实力与战略以其庞大的油气资源生产和出口为主要基础。目前俄年产原油量超过5亿吨,居世界首位;天然气产量也超过5亿吨油当量。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出口,使俄罗斯在欧洲的强硬定价权以及市场份额将被削弱。詹姆斯‘贝克研究报告指出,美国页岩气开发将使俄罗斯在西欧天然气市场所占份额从2009年的27%降至2040年的约13%。(James A Baker,“Shale gas and u.s National Security”,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July 2011)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欧盟市场对俄罗斯的油气进口依赖逐步降低,俄罗斯在欧洲的地缘政治地位也将受到大幅削弱。

中东地区能源战略地位将下降。一直以来,中东始终是世界能源版图的中心。随着北美能源地位的提高,中东未来将退居为亚洲的能源中心。美国将大大降低在中东地区的外交和军事介入。对于美国而言,新的世界油气版图将使美国的油气供应系统更富有弹性,也更加安全。一旦美国从中东地区全面收缩力量甚至撤出,势必造成中东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如何保持稳定的石油生产与出口,将给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带来许多挑战。(林利民:“世界油气中心西移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9期)

随着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走向成熟和壮大,出现了一个产量快速增长的地带。即从北美洲西部的页岩油气和沥青砂岩油到墨西哥湾的海上油气,经委内瑞拉重油带到巴西深海。从近期发展潜力上看,称这个地带为“第二个中东”是有一定道理的。世界油气供应和消费的多元化新格局已初露端倪,世界地缘油气的版图正在发生影响深远的变化。

第三,美国在清洁能源投资领域的领先地位有利于其维持全球霸权地位。“页岩气革命”的意义在于其提供的能源供给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能源政策。美国能源独立性为其对外政策特别是能源政策调整提供了可能。美国具有公认的超强实力,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全球服务于以其霸权为主导的国际制度和机制架构。因此,“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在复杂的相互依赖的能源博弈中具有更为优越的地位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而美国逐步从能源进口国转变为能源出口国,也必将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新能源政策促进美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并使美国重获国际竞争力。页岩气在此意义上是美国最新开发出来的新能源,为美国经济复苏提供了稳定而价格低廉的能源供应,意味着美国将在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此外,清洁能源的发展将帮助美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并使美国改善其在国际气候问题上的消极印象,重获气候谈判的主动权和领导地位。

三、美国“页岩气革命”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近期。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美国前几年突然向中国兜售页岩气,意在让中国把眼光都集中在页岩气上,从而放过对未来领先的核裂变等高科技清洁能源的研发,因此“页岩气革命”是一场美国针对中国的“阴谋”。无论是以往关于气候变化的质疑还是现在的“页岩气革命”,都曾被有些人指认为是遏制中国发展的“阴谋论”。但就目前中国的现状而言,其关键点在于不管是否存在西方社会的主观恶意,中国的环境保护和能源结构调整都已迫在眉睫,必须尽快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能源一环境发展战略才能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中国如果能够顺应这次能源革命的潮流,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就会得到缓解,尤其是减轻大量对外能源进口的压力(如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5%);另一方面,如果中国错过“页岩气革命”,则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就会面临内外矛盾叠加的困境。

第一,必须坚持清洁化的发展理念。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频现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与我国大量使用煤炭等“脏能源”密切相关。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占68.5%,天然气只占4.7%。而经济发达的美国,原煤占19.8%,天然气占29.6%。尽管以煤为主的能源国情难以彻底改变,但尽量减少煤炭消费,积极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已势在必行。一旦中国的“页岩气革命”获得成功,不仅能够改变我国能源供应结构、提高我国能源安全系数,而且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能源政治特别是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

第二,必须拓展多元化的发展思路。美国“页岩气革命”对中国最大的启示是通过不断科技创新实现了“能源独立”。根据中国能源结构的实际情况,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上构造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国家必须把启动页岩气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专项。页岩气是优化和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的最主要、最成熟的能源。同时也是目前唯一能大规模开发使用并能真正迅速改善环境的清洁能源。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国内天然气开发特别是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的开发力度,鼓励多元体制的企业进入,支持拥有区块资源的企业拿出部分区块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有序的开发竞争机制。

篇12

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还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即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各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组合的方式存在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至少九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听觉――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等,这九种智力在个体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个体的智力各具特色。

从上面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论有下列主要特点:一是多元性。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由九种智力要素构成,这九种要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九种智力同等重要,不能只将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而忽视其他几种智力;他呼吁要对这九种智力要素给予同等关注。二是文化性。加德纳认为,人类是有文化的生命体,要重视智力的社会文化背景;他指出,智力与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与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三是差异性。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要素,而这九种智力要素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造成的,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四是实践性。加德纳把智力作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智力理论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他强调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五是开发性。加德纳认为,多元智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他反复强调,帮助每个人彻底开发他的潜在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能够以精确的方法来描述每个人的智力演变;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并帮助他们发展起智力特点,以促进其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所提出的新的智力观,已为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赞同,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拥护,并对学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来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因而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教学观念的变革、对教学本质的重新解读、对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思考都已经或即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据此,我们应该树立起这样的学生观:我们的学生不应该被区分为“好生”、“差生”,他们只是些各具自己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

2.科学的智力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音乐、体育、美术、历史等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多种智力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只是对不同学生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式不同而已。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的教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学,应该为“多元智力而教”、“以多元智力来进行教”。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都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因此,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当前教学改革观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非常深刻的,它动摇了传统的智力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成才观等。据此,那些原来被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判了死刑”的“笨蛋”或“差生”将获得解放,一大批被淘汰出局的青少年将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寻求或选择符合自己智力特点的发展方式和机会。我们的社会在培养、识别、录用人才时,也应该改变传统的人才观,而采用多元的人才观,不同的岗位应安排不同的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对教学本质的重新解读

1.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加德纳认为,教学在本质上与建构主义对教学的理解是一致的,即都强调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特定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加德纳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理解的课堂”,他认为教学具有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学生角色的主动性等特点,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构建多元知识、多元智力的过程。

2.教学目标的理解。受传统智力观的影响,传统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好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而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目标的多元化,教师为多元智力而教,学生为多元智力而学,不同的智力应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就象加德纳所说:“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力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力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他还认为:“发展多元智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好的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是能够增进人类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理解。传统教育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的内容的选择,对其他智力方面的材料则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造成教学内容的窄化。而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个体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又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当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要求个体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要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筛选,使之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多元化、生活化。

4.教学环境的理解。“情境性教学”也是加德纳非常强调的。他认为,“智力是取决于个体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中已被认识的潜能或倾向。单一智力或多种智力一直是

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他强调智力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的表现。他认为,理解智力不能脱离学习者所在的文化,只有在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智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还要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情境教学中,他非常重视“项目学习”,他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使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广泛运用各种智力、发展各种智力。他认为这样的教学是研究性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因而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5.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加德纳特别强调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智力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而不同,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情境而有所不同;每一个体都有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这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关键领域,同时每一个体又有其弱势的领域。据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特点,努力挖掘学生的特殊的巨大潜力,进行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优的发展。

6.教师素质结构的理解。加德纳认为,首先,教师要以多元的观点看待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最优秀的、独特的智力特点和学习类型。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学习类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从中观察了解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花一点时间学习多元智力理论,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树立起多元智力理论的新观念。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多元智力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掌握熟练的多元智力教学的技能技巧。第三,组织最佳“智力小组”,完善智力结构。传统教学是以学科来组织教研组的,这种教研组内的教师其智力结构相对趋同。而多元智力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元的智力结构,为此,应该改革传统的教研组的组织方式,组织能够适应多元智力教学的“智力小组”,即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智力强项,这样的小组通常包括2至4名教师,每位教师负责一种或几种智力的教学,这样的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就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智力结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四、对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思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评价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强劲动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元智力理论对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方向。

1评价理念的多样性。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的社会文化性,认为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它不可能超越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是多元的,每一种智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说某种智力比另一种智力更好或更重要;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每个个体的智力组合都是唯一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或弱项,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多样性的评价理念。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首先就是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管理部门、专家学者、社会人士都可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元”,每个评价主体都以自己特定的视角去评价对象,从而对评价对象的评价会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其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传统教学评价中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立状态逐渐走向消解,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还是管理部门都会在教学评价中体现出更多的能动和主动,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富有意义。

3.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和改善教学。传统的评价是为了把人进行分类、排名次、筛选,其目的是为了发现人短处或弱点,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和表现的热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建立在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的评价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识别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智力强项,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每个学生的智力组合都有其质的不同,都有相对于他人的智力强项和弱项,评价就要帮助他们发现和识别自己的智力强项,鼓励学生在智力强项方面的发展,增强他们对成功的体验,同时,把他们在强项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品质迁移到其弱项智力中去,以增强其弱项智力的活动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智力的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即不同的智力其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同一智力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评价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识别和发现学生的智力特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以促使他们在全面、和谐的基础上有特长的发展。

4.评价内容生活化或现实化。传统的智力理论只重视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被认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内容的核心,教学、考试、升学都只与学生的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有关,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则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是忽视。为此,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并强调智力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教学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相应地也就要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把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