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

时间:2023-09-27 09:10: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产品生产加工

篇1

一、贵阳市现阶段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主要销售模式

(一)渠道销售模式

渠道以农产品渠道商为主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目前是贵阳市农产品销售体系的主要模式,此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由于渠道商普遍具有较强的把握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需关系的能力,以及运输农产品的能力也较强,获得了农户的信赖。因而农户往往会通过农产品中间商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运输到农产品消费市场,在这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第二,由于贵阳市农产品销售所跨区域较大,农产品销售过程的信息不对称,这些农产品中间商也无法做到及时的把农产品销售信息反馈给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也无法及时判断农产品市场走向,从而造成农产品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三,在这种模式当中,由于单个农产品企业技术相对落后,其所销售的农产品数量不多、与市场中其他农产品企业相比没有太大差别,农产品企业以及其销售的农产品在整个农产品市场营销环节中的地位都较为弱势,农产品企业沦为了市场中农产品价格的接受者,完全没有议价和谈判的可能。

(二)订单销售模式

在参与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成员中,有关的农产品企业在农产品市场营销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参与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原始的交易关系,由于这种原始的交易关系,农户往往得不到农产品加工贸易所带来的增值和相关利润。这种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缺乏对农产品贸易双方的约束,在实际运行中的调节仅仅凭借市场来进行。因而如果农户在某一年获得了大丰收,那么他们所生产的农产品在当年的销售会变得极为困难,并且该农产品的价格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挫。从农产品企业的角度来看,农产品当年的产量如果上升,虽然可以低价收购农产品,但也面临销售困难的可能;农产品当年的产量如果下降,农产品企业就需要以高于往年的价格进行收购,增加了自己的成本,即便提高价格收购也会面临收购困难的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问题

1、农产品销售市场过于集中。目前,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贵阳市的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和花溪区这四个地区。这四个地区占据了贵阳市农产品企业销售总额的一半左右。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和花溪区一直是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的传统四大市场,这四个地区不仅占到了农产品企业份额的60%左右。由于受到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便会导致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的农产品销售额减少或增加,情况不定。贵阳市农产品企业销售市场过于集中,依赖性过强,容易出现这样一旦某个地区的农产品需求减少,农产品销售立马大幅下降的局面。内部的激烈竞争,降低了顾客满意度,影响了市场营销的效果。2、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技术水平低下。在农产品产业结构方面,虽然贵阳市农产品企业很早就参与了农产品的地区生产销售分工,但是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生产的农产品一直处在农产品制造价值链的低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技术上,也表现在农产品知名品牌的空缺上,这也就导致了贵阳市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成为了价格低廉,质量不高的代名词。3、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贵阳市农产品企业当中“50%以上的农产品是当地农产品,30%以上是外地农产品,加工获得增值的农产品仅占10%左右”。这种情况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大部分农产品企业都在研究和发展的投资舍不得下功夫,“模仿加工”的行为十分猖獗,改革等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且与农产品行业密切相关的行为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实施和得到足够重视。目前贵阳市的农产品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也就是说销售的农产品也是以加工贴牌的产品为主,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而农产品销售企业的利润率非常低,仅仅来自于农户生产的普通农产品,利润微薄。加工和开发水平不高,没有自主研究、生产、销售自产农产品。如何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提升产品附加值,已成为贵阳市农产品企业和整个农产品行业目前应该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外部问题

1、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近年来,受贵阳市农产品的销售政策调整,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级等因素的影响,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的原料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等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产品市场价格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价格竞争力的削弱就意味着贵阳市农产品销售贸易的根基被损坏。目前随着贵阳市农产品制造成本的不断上涨,甚至是本地的农产品销售企业已开始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贵阳市农产品企业销售贸易微弱的成本优势被抵消后,再加上农产品贸易相关限制的取消,贵阳市农产品企业在农产品市场上价格优势已经不再明显。2、农产品企业之间无序竞争。贵阳市农产品销售企业在农产品相关限制取消后出现销售增长较快、但农产品企业的效益却没有相应增长的现象。这是因为尽管贵阳市劳动力成本低,农产品在价格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当农产品供应过大,导致在贵阳市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根据供应和需求的规律来看,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较低的价格。损害了农产品企业的利益。

三、营销策略建议

(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要想满足顾客满意度,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过硬顾客满意度才会高,农产品也不例外。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要在现代社会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并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就要求农产品要有过硬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持续保持业务增长和企业盈利,并最终从根本上满足顾客购买农产品的需求,达到理想的满意度。要想保证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加强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农产品的生命,尤其在现代社会,注重生活品质的社会,对农产品的质量更为重视。同时,加强控制农残标准及有关生产过程使用到的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可能带来的隐形影响,现代社会的农产品的安全需求大于一起,收到污染的、农残超标的农产品一钱不值。2、走社会公众认可的地标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道路。加强农产品的地标认证、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不可否认,有的产品认证会带来成本的增加,但是在可能的范围,取得该项认证能增加顾客满意度的显著提升。所特定的地方出产特定的产品,每个产地因为土壤情况、气候环境水平的差异,种植文化的差异,造就了完全不一样的产品特性,并造成了产品在社会上流传的特性。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加强该种自然文化属性的使用,增强顾客的认知,可以强化顾客满意度的显著提升。加上国家认证的无公害、有机等属性,农产品在市场先天占据先机。3、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面对贵阳市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为了保持和扩大在贵阳市农产品市场上的份额,提高所销售的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而贵阳市农产品市场要求日益增加,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这样的产品线根本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要,从而导致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低下。因此,农产品销售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一定要强调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的自主创新。

(二)提高服务水平

篇2

一、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竞争力的现状

四川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加工原料供应充足,且四川城乡劳动力资源充沛,在产品消费和人力资源供给上均具有较大优势,这对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与其他省市相比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目前,四川省各地政府通过对大企业跨区域资源整合的支持,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和投资发展多元化。通过在建设用地、财政补贴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泸州老窖集团、四川省茶叶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扩大现有生产规模、增加优质产品产量;引导并扶持企业开发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延伸产品链条;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娃哈哈、统一等品牌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市场竞争力的形成。

二、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环境较为优越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形复杂多样,土壤类型多样,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所以生态资源丰富且门类众多,自然风光壮丽,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林地经济、动植物经济开发价值很大。四川省又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多种果树生长发育。这些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物质基础,也有利于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国内需求、支农惠农的政策,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战略,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行业振兴等方面的一系列规划,以便全面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管理、规划和指导。同时,我省各级政府在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政策,切实落实《四川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四川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科技支撑更加有利

现今,全省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61个独立科研机构,以及2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了省级技术中心。并且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均设有与农产品加工相关的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研究,这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企业也加强了与各高等院校的相互协作,以便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制约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不足,数量少,带动力弱

我省现有龙头企业数量少且其中绝大部分规模较小,能真正起到带动作用的企业也比较少,这一缺陷将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在企业中缺乏推广的效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对农户增收的带动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能起到展示和提升四川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形象和竞争力的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不足

农产品加工产业普遍存在着资金周转速度缓慢,缺乏流动资金等一系列问题,我国信贷政策存在不足,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同时,国家也缺乏政策扶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税率、抵押担保的验估费用偏高,且评估手续复杂,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生产。

(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设备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省除少数加工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创新外,大多数企业存在着创新能力弱,科技开发投入不足,加工工艺落后,机械设备简陋,产品科技含量低、加工链条短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我省初级加工产品、传统产品占有较大比重,而高附加值及高技术的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四)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工链条短

目前,我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初级加工产品、单一化产品、低档产品多,而精深加工产品、系列产品少、中高档产品少的状况。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品很多,但是相当部分产品的品种、规格、品质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且区域特色品牌少,这就造成企业竞争能力较弱。

四、提高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抓好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政府应积极鼓励、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引导并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中心,同时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相互协作,加大高新科学技术创新的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新成果,破解科技难题,推进产品结构的快速调整。

(二)创新融资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信贷政策等,在担保、信贷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简化担保手续等,积极为广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担保融资服务,提供信贷支持,有效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同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创新灵活机制,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发展。地方企业也应积极在融资模式上开拓思路,如:资阳市在粮油加工企业探索建立了“四方合作”模式,在肉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了“六方合作”模式等融资新机制。

(三)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我省各级政府应在中央、省委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实施《四川省“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四川省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国内需求、支农惠农的政策,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以及行业振兴等方面的一系列规划;鼓励企业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积极促进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便尽快把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实施绿色策略

在当今社会,坏境污染、食品污染现象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业实施绿色策略。实施绿色策略,增加环保因素,使产品的品种、包装、规格、品质等能很好地适应绿色消费的需求,使农产品真正实现绿色生产,使环境和资源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使整个行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五、结论

四川省是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然而在当今社会,我国农产品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较为严重的现象下,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不但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问题,带动城乡就业,促进我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还可增强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所以提升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竞争力是我省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四川省现有的资源基础、特点与利用情况分析,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四川省是全国的资源大国,在农牧业资源上具有发展农商产品加工的绝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具有独特的产业特性,容易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 吕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3-05-20.

[2] 刘幸.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四川省63家龙头企业的调查[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3.

[3] 刘淑梅.中国农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06-01.

篇3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于2005年在原饲料食品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及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是专业从事农产品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省级公益性研究机构。

研究所现有科技人员39人,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1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19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农科院学科首席专家1人,博士后指导教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

研究所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产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和市场需求,设置果蔬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畜禽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食品生物技术研究、营养与功能食品研究、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等5个研究室,建有国家果蔬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江苏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研究平台。经过6年的积累,已具备良好的研究设备、品质检测仪器和产品开发装备,自建玉米软罐头加工生产线、果蔬饮料中试线、果酒发酵中试生产线、果蔬压差膨化中试线、提取浓缩中试线、生物反应器室、双螺杆挤压膨化室、喷雾干燥室、冷冻干燥室、超微粉碎室、冷冻离心室、CO2超临界萃取室、气调保鲜实验库等中试车间;具备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分析仪、蛋白纯化系统、红外、紫外等各种分析仪、原子吸收光度计、细胞破碎仪、嫩度仪、色差计、膜滤、超滤等检测仪器。建有肉制品加工实验室、人工冬虫夏草培养室以及各种分析实验室和产品开发实验室。

研究所成立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2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国家级项目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部省级重点项目60余项;获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工商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鉴定成果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在国内外期刊307篇,其中SCI、EI收录22篇。

研究所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邀请外国专家18人次到所短期合作研究与交流,聘任外籍研究员2名;与加拿大蒙尼托巴大学理查德森功能食品与营养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派出两人到该校进行1年合作研究。

篇4

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与汽车、石化成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把吉林省建成农产品加工大省的目标,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了合力推进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有效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问题,12月22日,省农委组织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与部分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银企对接,让企业和金融机构零距离接触,一对一洽谈,面对面沟通,加深了解,寻求共同点和结合点,以期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双赢目标。

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在致辞中说,省委省政府把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来部署,是着眼于农村经济的长远目标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壮大我省县域经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多年来,吉林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努力做大做强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预计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150亿元,同比增长15%,这些成果的取得与金融部门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于文波希望农产品加工企业珍惜机会,多了解金融知识,把握金融政策,提高运用金融产品的能力。同时提高诚信意识,银企之间构筑起信任、合作、互利的和谐关系,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副行长孙平生表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是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的战略安排,近期又把为涉农企业服务作为重点的工作方向,明年将把贷款业务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涉农企业。建行将不断开发为涉农企业服务的思路和产品,不断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切实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

对接会上,建行和省担保公司业务人员介绍了相关金融产品。来自长春市的11家重信誉、发展前景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建行和担保公司就如何减少不良贷款,拓宽抵押条件,有效安全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足额贷款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省农委乡企局(农产品加工局)局长马成武主持对接会。(丁晓云)

篇5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08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受到产业集群的影响日益加剧,产业集群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由于产业集群在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研究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当前,中国一些区域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从整体看,这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并不多。因此,研究特定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黑龙江垦区地处北国边疆,是一个由113个农牧场组成的特殊经济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垦区现已形成了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体,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的产业体系,为黑龙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黑龙江垦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垦区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垦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截至2011年底,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发展到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9个行业大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45家,总产值567.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5%;主营业务收入651.9亿元,占工业企业的88.9%;实现利润10.58亿元,占工业企业的62.4%,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呈现聚集效应,初步形成了以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北大荒肉业等龙头企业为主,以一些中小加工企业为补充,辐射整个垦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一、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内涵

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基于农产品进行直接加工和再加工的工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近些年发展迅速,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民收入增长和减小城乡差距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创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和地位。所谓产业集群,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教授将其界定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一些相互联系并且在地理位置上较为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Lorenz(1992)指出集群指的是链接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允许人们构建信任、合作和竞争的私人关系。但是针对农产品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针对该产业进行界定时,要综合考虑农产品加工业的特殊性,例如其涉及的行业多,品种复杂,加工等特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之间的差异体现以下两个维度。第一,两者规模不同,前者规模小于后者。第二,选择的地理位置差异较大。前者倾向于与原料产地相关的位置,而后者并不重视地理位置上的选择。因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界定应将地理位置和加工原料作为其优先选项。其具体内涵为:在农产品加工原料丰富多元的基础上,构成的相关联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他机构的集合。这个集合的主体,既包括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也涵盖了其产业链相关企业及机构,它们是一个专业化的利益共同体。

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特征

(一)服务专业化

区域的灵活专业化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凸显特征。很多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聚集在一个限定的区域内,从而彼此之间形成密切的关系,具有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的特点。通常,这种灵活专业化是内在产生的,这些都是农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从而实现区域的规模经济。尽管农业产业集群横跨一、二、三产业,但是农业产业的产品大多以一、二产业为主,因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只有具备这种特征,才能够称之为产业集群,否则不具备产业内涵和专业化的特征,仅仅可以被称为空间集群。

(二)网络化

网络是各种行为主体间相互沟通、传递资源时构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经济体之间因为专业分工不同,所以构建密切的关系。这种网络化包括两种形式,即正式的合作网络和非正式的合作网络。所谓正式的合作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间会由合同构建正式的合作关系。而一些行为主体由于长期的固定交往而形式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则是非正式的合作网络。农业产业链较长、且易于产生新的增值环节。若产业集群形成,那么集群体内将涵盖多个联系紧密的产业,生产要素将会通过各种联系渠道,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农业产业集群的网络化特征,从而凸显集群的经济效益。

(三)空间集群性

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是由于农业生产基地与农业关联产业聚集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内,这是一个有机的群体。因此,具有空间集群性特征。正是因为这种特征才让基地与产业间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交换资源更为便利,从而能够共享外部规模经济。较为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会围绕资源富集区,例如中心城市或交通便捷的区位集群,从而构建以线状基础设施相联结,集各个中心为一体,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产业化集群区域。

三、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不高

目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还处于起步阶段,集群内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各企业之间关联程度不高,存在着产业集群规模小、层次低等问题。集群内企业由于横向联系较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使得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的集群企业分工协作,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使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很难发挥出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竞争力不强,营利能力较差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高,没有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国有企业“一支独大”的现状没有明显改善,企业利润率不高。例如,2013年上半年,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49.46亿元,同比减少34.63亿元,下降41.19%;实现利润总额-927万元,同比减少2.77亿元,;实现净利润-1137万元同比减少2.76亿。①

(三)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差,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着深加工技术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另外,由于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又很难吸引科技人才,使得很多产品的生产还在使用传统方法,产品附加值不高和档次低,最终导致很多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严重束缚了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四、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升级对策

(一)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

通过政策引导、财税支撑等手段,加大对垦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信息平台,实现产业内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不断强化区域内企业间的学习和交流。通过资源、产品信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共享,促进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发挥集群优势,实现利益共享。同时通过外部因素和合作共赢进行产业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协同竞争,优势互补,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获取更广阔的外部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集群内企业竞争力。

(二)提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契机、围绕全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核心业务突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由农产品初加工向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转换;进一步强化农垦总局的宏观调控,发挥其对市场的规范作用,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控,构建产品诚信体系,维护“北大荒”品牌价值,并促进这些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提高全社会对产品的认知度;通过政策引领、项目扶持、财税支撑等手段,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适度放宽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建立健全多元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平台,为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扶持;按照产品特色、地域特征、资源优势等,构建特色产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区域品牌一旦形成,其影响力将辐射区域内更多相关产业聚集,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变化的体现。垦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该着力发展创新能力,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依靠科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技术升级换代和人才的引进,建立企业的研发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不断拓宽产品体系,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参考文献:

篇6

至今,5年已满,荆楚农业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规模与增速均超汽车、钢铁,农产品加工领跑大工业

2014年10月初,湖北农产品北京行,千余种农产品亮相京城,200余家农企满载而归。

这只是荆楚味飘香五湖四海的一个缩影。

多年蓄势,如今喷薄而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画出一道亮丽的彩虹。

“201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573亿元。”湖北省委农办负责人说,2014年旺势不减,1到9月份,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269.95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工业平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

从2009年的3182亿元,到2013年的10573亿元,仅用了4年时间,年均增速超过30%。

放眼全国,这份答卷堪称完美。2009年,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全国排名第10位,2013年则跃升到第5位,仅次于山东、江苏、河南、广东4省。其中食品工业由全国第9位升至第3位,仅次于山东、河南。

比照5年前的动员令,一项项成绩让人欢欣鼓舞。

至2013年9月,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80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三成左右。

一大批竞争力较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茁壮成长。稻花香集团、枝江酒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携手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列156位和411位。到去年底,过50亿元的企业11家,过30亿元的企业26家,过10亿元的企业15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8家,省级龙头企业763家。

从“粗加工”到“深加工”,从“做产品”到“做品牌”,“湖北加工”在全国脱颖而出。据统计,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获“中国驰名商标”75件,占全省工业类总数的46%,比2009年的18件增加57件。农产品加工业已成湖北省知名品牌最集中的行业。

2013年,在全省17个市州中,襄阳、荆门、荆州、孝感、黄冈、随州、仙桃、潜江、天门9个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值过千亿元的市州有襄阳市(1581亿元)、武汉市(1556亿元)、宜昌市(1369亿元)、孝感市(1083亿元)、荆门市(1001亿元)。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的县市区15个,过百亿元的县市区39个。

农产品加工园区是现代农业的催化剂。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园区中,过100亿元的23个,过50亿元的26个。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4556亿元。

万亿农产品加工业,块头与增速超过汽车、钢铁业,已坐稳第一把交椅,成为湖北省工业名副其实的火车头。

特色农业基地遍地开花,农产品加工园区强筋壮骨

火车头的轮子,靠什么驱动?

2014年,得益日照充足,宜昌市夷陵区40万亩柑橘丰产。作为“橘都茶乡”,该区除了柑橘,还有20万亩茶叶,年出栏近百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东边柑橘西边茶、中部桑蚕果药杂、全区畜牧及其他”的产业布局撑起农业大区。

全国籼糯第一市应城,拥有35万亩优质糯谷;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沙洋县,每年初夏成了油菜花的海洋……

优质农业基地在荆楚遍地开花,田野上筑牢一个个农产品加工第一车间。

在“四个一批”工程实施中,湖北省优化区域布局、标准化管理,全力打造长江三峡柑橘带、汉江流域水果带、江汉平原优质油稻板块、鄂东大别山桑茶药板块、鄂西南山区反季蔬菜板块、环洪湖优质水产板块、环武汉城郊蔬菜板块、鄂东南速生林板块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板块,并初步建成46个产粮大县、20个产棉大县、20个产油大县,以及蔬菜、魔芋、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大县,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一流原料。

有了基地保障,粮油、禽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棉麻、果茶六大加工产业在湖北省强势崛起。

唱好农产品加工这出戏,仅有生产基地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搭台,龙头企业唱主角。在省委、省政府眼里,这个戏台子便是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

给政策,做服务,决策者细心呵护这30个园区。“2010年,10亿元;2011年,15亿元;2014年,30亿元。”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省里连续5年安排财政专项调度资金,帮扶园区发展,这些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除专项资金外,省政府还制定对口扶持政策,如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等分别负责培育一个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

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为园区引来一只只“金凤凰”。在钟祥市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内,一排排厂房煞是壮观。中粮集团、汇源集团、雨润集团……知名农产品龙头企业纷纷入驻。

一项项措施,支撑着农产品加工业这列火车头高速运转。

跻身“五最”产业,农产品加工有力支撑四化同步

一粒谷,一只鸭,一只鸡……经过科技之手,像变魔术般不断延伸加粗产业链,阔步走向市场。

位于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集团,因米而兴,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大米加工行业前三强。糙米卷、西点食品、食用米蛋白等等,福娃将每粒稻谷“榨干吃尽”,全产业链发展。目前,该集团年产值逾80亿元。

凭借“一只鸭”,汉口精武鸭制品市场占有率拔得全国头筹;“一只鸡”,让同星农业摘得中南六省同行业桂冠;奥星粮油,成为全国菜籽油行业的佼佼者。

一个个品牌翘楚,壮大了一个个产业。多年来,湖北省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蛋品、蜂蜜、淡水小龙虾出口量雄居全国首位。

篇7

2.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

4.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

5.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吉林省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

7.四平金士百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8.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

9.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0.吉林省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

11.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12.通化万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3.嘉吉生化有限公司

14.吉林市长白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5.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6.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

17.吉林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8.吉林粮食集团米业有限公司

19.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

20.抚松金隆木业集团有限公司

21.敦化市中信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22.吉林省通化振国药业有限公司

23.洮南市北方金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24.吉林华正农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25.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6.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

27.吉林省宏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8.吉林福源馆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9.通化华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30.长春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

31.吉林省乳业集团广泽有限公司

32.珲春森林山木业有限公司

33.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

34.安图旺民长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35.长春市佳龙农牧食品发展有限公司

36.临江市宝健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37.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有限公司

38.长春市圣泉春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39.辽宁唐人神曙光农牧集团农安牧业有限公司

40.吉林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

41.吉林卓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42.吉林龙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43.延吉秀爱食品有限公司

44.吉林省德春米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5.长白山酒业集团有限公司

46.长春雪国高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47.吉林省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

48.吉林永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9.吉林福敦木业有限公司

50.吉林松宝生物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51.梅河口市海山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52.长春市吉星实业有限公司

53.吉林省阿满食品有限公司

54.公主岭禾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55.吉林省东北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56.吉林省老昌食品有限公司

57.吉林粮食集团长白山天池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58.吉林市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59.榆树市吉酒王酒厂

60.吉林省榆树市四海食品有限公司

61.伊通满族自治县吉云鹿业发展有限公司

62.四平市种鹿场有限公司

63.吉林天强制药有限公司

64.吉林省正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65.延边三汉物产有限公司

66.吉林省中华参加工有限公司

67.柳河县康华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68.珲春华瑞参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69.四平市昌源禽业有限公司

70.镇赉县绿禾有机食品有限公司

71.镇赉县嫩江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72.吉林宏原实木制品有限公司

73.梅河口市广源粮谷有限公司

74.吉林新方圆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75.双辽市晶美鹅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76.吉林市大森林食品有限公司

77.吉林宝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78.吉林春光牧工商集团

79.梅河口市兴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80.吉林康大食品有限公司

81.长春谷实饲料有限公司

82.吉林省奈奇生态食品有限公司

83.吉林市双士药业有限公司

84.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

85.吉林丰正大豆食品有限公司

86.延边汪清干菜加工有限公司

87.吉林梅花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88.长春老韩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89.吉林省陆路雪食品有限公司

90.吉林省田野泉酿造有限公司

91.大明辐照灭菌(集团)有限公司

92.吉林鸿大牧业有限公司

93.东丰县金城谷物有限责任公司

94.吉林兄弟木业集团有限公司

95.白城市谷丰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96.吉林省百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97.吉林德翔牧业有限公司

篇8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41-02

1研究农产品供应与价格现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农产品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保持农产品正常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秩序,事关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是当前管理社会通胀预期,促进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安定人民群众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具体表现在:

1.1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基础地位。因此,农产品供应与物价调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历史经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影响农民的收入;(2)影响社会物价水平。

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必将会引起居民消费品价格、工业产品价格、以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从而引起全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甚至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影响:(1)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就会引起以农产品作为原料的其他工业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引起工业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2)农产品作为CPI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也会引起CPI指数的变动,而CPI的变动会进一步刺激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3)农产品价格的过度波动会引起市场商品价格体系的紊乱,从而不利于正常的商品交易和流通。

1.2是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产品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减少,当收入仅能满足生理需要时,低收入者只能将多数收入用于购买生存必需品,而减少其他相关商品的购买。此外,低收入者储备较少,应急能力较低,因此短期福利更低。同时,相同价格的变动,给不同收入者带来的长期福利影响也不相同,对于低收入者,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福利损失相对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更大;而价格的下跌,为其带来的福利水平的改善也要优于中、高等收入者。

1.3理清区域性物价变动态势,是地方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前提

目前青海省政府对农产品供给的宏观调控,基本上属于追踪型的调控。这种调控的缺陷主要是调控的事后性、被动性和放大性,为克服这些缺陷,需要将宏观调控方式转变为预期调控,从而为政府主管部门实施正确的宏观指导与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立农产品价格的先行指标体系和蔬菜价格安全预警系统的对策库,可以先期采取措施,防止价格波动的发生或弱化波动的幅度,减少区域经济波动的强度,避免整个经济系统的严重震荡。

2青海省农产品供应及价格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自给率低,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高

根据2012年青海省统计年鉴,2011年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城镇、农村居民人均购买主要农产品的数量看出,青海省2011年鲜菜、肉类和鲜奶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其他多种农产品的消费量都超过本省产量,包括粮食、禽蛋、水产品、水果。其中水产品的供需最不平衡,需要依靠外部市场的程度为74.5%;水果为66.5%;禽蛋为59.0%;粮食为18.7%。这种大规模的从外地运入农产品,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直接影响的就是价格的波动,运输的成本、外部市场的供给量、外部市场的均衡价格等都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并且使得青海省的价格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物价的整体调控。

2.2农产品价格总体偏高,导致恩格尔系数偏高

通过横向比较2012年8月28日这一节点全国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种类的价格。总体看来,青海省的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全国其他省市还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水果(苹果)、水产品(活鲫鱼)和蛋类(鸡蛋)。粮食类和蔬菜类的价格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比一些省份的价格要高,特别是粮食类,和价格较低的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青海省2011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8.89%,在全国位于17位,处于中间偏下位置。说明居民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还是略高。同时也一定程度得反映出城乡食品物价的高水平。如果农产品物价的增长迅猛,必然加重人民的生活负担,变相降低生活水平,引起人民情绪波动,严重时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2.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加剧了生活水平的下降

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全国排名都比较靠后,说明青海省城乡收入水平和其他省市相比,还是非常低的。其中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最高的上海市相比,相差20627.2元,差距相当于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2.2%;农村居民纯收入相差11445.3元,差距相当于青海省农村居民纯收入的248.35%。人均收入的巨大落差远比农产品价格的差距多出很多。甚至青海省有些农产品的价格比人均收入高的地区更高。双重的压力导致青海省的恩格尔系数处于不容乐观的水平,加剧了人民生活的恶化,拉大了与其他省市的差距。

2.4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存在缺陷,对调控物价作用有限

缺陷的存在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例如:政府对于农产品的补贴没有直接发放给消费者,而是补给了经营者或生产者,商人处于利益最大化考虑,没有按规定实行降价销售;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是偶尔性的,商户在检查时和更多没被检查的时候价格不一致;价格调节基金制度本身就有其局限性,只是对于粮油副产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进行调节和补贴,作用范围有限;该基金制度只是对价格暴涨暴跌时使用,而日常的波动则不启用,作用实效有限。

2.5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差异较大

为了分析价格的变化情况,我们于2012年10月1日对西宁市5家超市(王府井超市、北京华联超市、华润万家、西大街百货、家乐福)和露天市场蔬菜价格以及海湖路市场批发价格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对比。发现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价格相差甚大。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的差异反映出了青海省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不足。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在农贸市场、露天集贸市场、大型超市、社区肉、菜店要高出批发市场的一倍以上。农产品运输的中间环节多而繁,农民真正把手中的产品卖到市民手中,需要包装、运输、进场、租地、管理等等环节(详见图1)。这也成为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应与价格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青海省农产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脱离了“计划”,生产、流通和消费完全由市场机制来决定,而且与粮、棉、油、糖等相比,缺乏相应的市场调控体系。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基于农产品市场波动成因,尽快构建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

3.1加大农产品支持水平

近些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农产品的经营风险也在相应地上升。因此必须坚持农产品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原则,保证财政支持资金总量在现有水平上逐年增加。着力改善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配套农产品生产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稳定生产的能力。继续支持实施农产品生产和价格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提升农产品比较效益。

3.2确保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

尝试创新性实施农产品生产“配额”管理,在基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的主产区选择生猪、肉鸡等部分农产品开展生产“配额”试点工作。按照“政府委托、市场运作、权责明晰、适当补偿”的原则,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选择条件成熟的龙头企业专项承担生猪和肉鸡的生产任务,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有效减缓由于生产不稳定可能引发的市场价格波动。着力创新开发农产品价格和收入农业保险产品。不断探索合作社的组织和服务功能,为社员提供信息资源,集中土地,规模经营。帮助合作社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和农机作业等方面的支持,在合作社内部实行在种子供应、生产技术、产品收购、包装、销售等方面实行统一标准,集中采购生产资料,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农产品的供应价格

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推动物价持续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而低收入群体也正是由于食品消费所占比重较大而受物价影响较大。依靠居民自身能力来消化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来帮助其抵御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针对当前猪肉、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政府可以择机调用储备肉、储备粮增加市场供应,以平抑物价。

3.4改善流通条件

发挥现存的国有、集体所有的农产品流通网络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社区便民店,建立“绿色通道”。建设主次分明搭配合理的具有公益性的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以便更好的落实农产品市场调控目标。促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制度的建立健全,例如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整合已有的与农产品流通相关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全省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信息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收集、加工、分析、处理和。支持菜农直接进入社区销售农产品,因地制宜安排临时集贸市场或临时摊点,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应对农民自产自销的应给予支持。促进农产品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 陈彦峰.近年蔬菜价格上涨原因分析及蔬菜价格中长期走势预测[J].中国瓜菜,2008(1):47-48.

[2] 向中.吉首市蔬菜价格波动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篇9

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目前,桃源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59家,从业人员15243人。共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达到规模口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9家。2009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1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4家,1亿元~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各加工企业所涉及的农产品包括粮食、植物油、棉麻、茶叶、畜禽、水产、水果、蔬菜、竹木等。2009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68亿元。全县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既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又保证了各加工企业优质原材料的供应,为生产出质量有保证,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加工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10

辽宁省农委主任刘长江在讲话中阐明了辽宁省举办本次对接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举办,将为辽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对于解决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际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张天佐局长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强调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是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要手段。随后他介绍了农业部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最后他指出此次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将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建立一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为解决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力量不足问题,加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针对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特色及优势,活动设立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四个分会场,邀请了8位相关农产品加工行业知名专家在分会场作主题报告。各位专家从相关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建议等方面展开讲座,高屋建瓴,既有宏观层面的全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又结合微观加工企业实际,参会企业代表听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大家一致反映,报告让企业代表了解了自身加工技术在全行业中的位置,开拓了眼界、提高了认识。

篇11

创建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是实施品牌农业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农民的市场意识觉醒,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品牌创立之后,如何培育品牌使之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成为摆在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提升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对农业增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概念及特征

农产品的生长生产特性,导致了农产品品牌培育的主体不同于一般工业品和服务类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动机与一般工业品和服务类产品一般无二,但是在品牌培育主体上,农产品品牌与一般工业品和服务类产品品牌存在较大的差异。农产品品牌既可以由企业法人创立,也可以由地域集体创立。本文中,将由企业法人创立或持有的农产品品牌与一般工业品和服务类产品品牌等同,而将由地域集体创立并持有的农产品品牌概括为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具有以下特征:

1.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主体为地域集体

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打破了一般工业品和服务产品品牌培育主体为企业法人的惯例,村集体、县市政府等地域集体都有动力对农产品品牌加以培育。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就是由这些地域集体创立并持有的农产品品牌类型,其所有权归村委会、县市政府相关部门所有。

2.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具有外部性效益

农产品的生产具有范围广阔性和分散性,因此很难像一般工业品和服务类产品一样对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严格的规范并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督。创立集体共有类品牌的农产品的生产依然由该地域内的各家农户自行完成。因此,在该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所在区域的所有农户,都能够无偿地享受使用该品牌获得附加价值收益,以此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

3.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提升难度较大

由于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归区域集体所有,在其培育和提升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搭乘顺风车的现象,区域内每一个成员都希望在少付出甚至不付出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品牌带来的附加收益。根据博弈论的基本理论,最终所有成员的最优选择为自己不投入,这就造成了对品牌培育和提升投入资源的稀少。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支撑,集体共有类品牌很难有进一步的提升,甚至会发生公地悲剧的情形。

4.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具有脆弱性

农产品质量不易检测、质量监督困难、食用性等特征和培育农产品品牌的主体复杂导致了农产品品牌天生具有脆弱性。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是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而环境波动对农产品品牌的威胁却高于一般工业品和服务产品品牌。而作为农产品品牌中的一个划分类别,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同样不可避免地具有这一特征。此外,公地悲剧的情形更是加剧了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脆弱性。

二、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来源分析

对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来源的分析,首先要从广义的品牌价值来源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结合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特性加以说明。

品牌最初只是作为一个区分同类型产品的标志,并不包含价值的内涵。而品牌价值的提出,更主要的是测量市场对企业投入的反映。因此可以推知,品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投入特殊劳动的多少,另一个是市场对企业投入的认可程度。企业投入的特殊劳动可概括为稀缺性资源、品质保障、生产技术工艺、品牌形象推广、品牌文化内涵和服务管理等[1];市场对企业投入的认可可以归纳为功能利益、使用安全保障、消费者专属感、审美个性、消费者信任等[2]。正是这一系列的企业投入和市场认可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品牌的价值大小。

结合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具有的特征,笔者认为集体类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产品质量差异

与一般工业品和服务等产品相比,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不同品种和生产方式生产的产品差异性明显、生产过程难以监督且质量不易检测。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差异在对品牌价值的影响上更为明显。不同的品种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不同的生产区域存在着地理环境、水土条件、日照长短、温湿度等方面的不同,对农产品的品质产生巨大的影响;生产工艺也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按照不同的标准生产出的农产品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导致了不同的品种、不同地域、以不同生产工艺生产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受青睐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2. 品牌推广

中国的一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显然已不符合现代的营销环境。繁荣的市场经济为消费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如果抱着产品观念不变,那么势必要被市场上众多的竞争者淹没。快速消费品的一个特点是消费者日常中消费次数多、每次消费数量不大,消费者往往对快速消费品的关注度不是很大,这会使得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了解程度不够、不能保持长久的记忆。农产品在众多的消费品中属于日常的、低端的快消品,如果不加以推广宣传,品牌形象很快就会被众多消费者遗忘。有效的品牌推广宣传帮助农产品品牌提高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促进消费者了解该品牌,进而促使其产生购买行为。

3. 消费者感知程度

生产者向市场提供农产品的质量差异、塑造品牌的形象等必须让消费者感知到,才是有意义的。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是,消费者决定生产者的命运,只有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农产品的差异性和农产品品牌的内涵固然是由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区域中生产者们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工艺产生和塑造的,但必须接受市场的洗礼和消费者的检验。简单的说,这些不是又生产者说了算,而是由消费者说了算。

4. 社会评价

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参与双方,两方构成了交换的全部。然而这两方以及完成的交换都处于社会这一大环境之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农产品往往是食用的,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对食品实施监管、媒体对食品安全给予高度关注等,都影响着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波动。尤其现在,大众媒体、自媒体等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信息传播速度空前迅速,人们接受到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对农产品品牌的评价越来越深的影响着其品牌价值。

三、提升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的途径

从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特征和价值来源分析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种途径入手来提升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

1. 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可以实施强有力的品牌管理活动的机构。所有权没有明确的归属,是制约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的最大障碍。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所有权归全体成员共同共有,但绝大多数成员不具备经营品牌的能力,靠民主治理容易错失发展良机甚至犯致命的错误而使品牌毁于一旦,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建立一个由具有相关资质人员组成的品牌管理机构,能更好的引导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品牌管理机构对全体成员负责,就品牌的发展问题展开工作。品牌的对外宣传推广、投入资源等均由品牌管理机构拟定并实施。为了控制风险,品牌管理机构要收到全体成员的监督监管。

2. 制定农产品生产工序标准

农产品生产工序标准是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所在区域所有生产者进行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指导依据。农产品在种植特性上具有广域性和分散性,而不同的种植方式会导致生产出的农产品具有较大的品质差异。以苹果种植为例,除地理气候影响外,剪枝方式、疏花疏果、施用肥料的种类和数量、施用农药的种类和时机、浇水量等都会对苹果的品质造成影响,如果没有统一的生产工序标准,该地区内生产出的苹果质量往往会良莠不齐。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地域共同共有一个品牌而没有统一的生产工序标准,农产品的品质很难得到保证,会限制该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制定农产品生产工序标准,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标准的制定要经过农业专家的论证和实践,通过不断地尝试和修正,争取制定出符合当地生产条件并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生产工序标准。标准制定后,还要加强督导力度,确保各生产户严格按照生产工序标准进行生产,防止有标准不执行的情况发生。

3. 分散生产,统一销售

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最大难点是营销,只有以较高的价格将农产品卖出去,才能体现品牌的价值,使全体成员获得附加利益。如果销售困难,再响亮的品牌也是毫无益处。农产品又各户分散生产,是由农产品生产的特点决定的;但销售却可以突破分散经营的障碍,将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所在区域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销售。实施统一销售可以有效地避免分散销售时生产者处于交易劣势的尴尬,同时方便制定并实施积极的营销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条件。

将农产品统一销售,最为有效的措施是成立农产品公司,由公司根据一定的收购标准将各户的农产品收购到一起,再进行包装加工等,最后统一向市场销售。此外,农户也可以采取合作社的形式自发组成统一的组织,将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起,共同面向市场。无论是以公司的形式,还是以合作社的形式,都能帮助集体共有类农产品品牌以强有力的姿态与市场实现对接。

4. 注重附加价值

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好只是一个竞争资格要素,只有具有卓越质量的农产品品牌才能在市场上参与竞争,被消费者列为备选方案。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取竞争优势,还必须具备订单获得要素,也就是使农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农产品质量的区分具有一定的困难,一般消费者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此时,附加价值就成了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

就农产品而言,尤其是集体共有类品牌的农产品,最好的附加价值就是地域特色。在对集体共有类品牌进行培育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挖掘该品牌的地域特色,包括地理条件、种植历史、生产工艺等。地域特色赋予产品一定的文化底蕴,使消费者联想出一系列或优美或振奋的场景。除了地域特色,生产者还可以为特定的农产品赋予一定的生活理念,向消费者传递一种美好的意识。最后,生产者可以考虑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提高附加价值,为消费者提供制定包装、提供送货上门、 承诺退换等,都是可以增加附加价值的项目。(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凯文・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朱瑞庭,徐林峰,李节.品牌价值的理论、模型及其评估[J].商业时代,2003

篇12

于文波副主任指出,我省作为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试点省份,通过调研确定了农安县、榆树市、九台市、德惠市、梨树县、公主岭市、双辽市、松原市宁江区、长岭县、白城市洮北区、通榆县、洮南市、汪清县、敦化市、龙井市这15个县(市、区)为我省的项目实施区域。各项目实施县(市、区)也要按照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选择2~3个重点乡(镇)进行集中建设。

我省今年在15个县(市、区)拟建设的目标是:

1.拟新建贮藏窖1652座,其中10吨贮藏窖788座,20吨贮藏窖540座,60吨贮藏窖324座,共增加马铃薯贮藏能力3.81万吨。

2.拟新建通风库598座,其中20吨294座,50吨304座,共增加果蔬贮藏能力2.11万吨。

3.拟新建简易冷藏库127座,其中10吨12座,20吨20座,50吨95座,共增加果蔬贮藏能力0.53万吨。

4.拟新建组装式冷藏库146座,其中10吨5座,20吨7座,50吨35座,100吨99座,共增加果蔬贮藏能力1.18万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