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10: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儿科护理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操作方法和疗效 [1]。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护理技术在儿科的应用,创伤小,疗效好,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使用西药的副作用,发挥了祖国医学的优势,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以下介绍几项中医护理技术在我院儿科的应用。
1 穴位贴敷
1.1 目的及取穴。
1.1.1 敷脐疗法用于肺系疾病症见咳嗽,咳痰以肃肺化痰;用于脾胃系疾病症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以理气和胃;改善小儿厌食症状;改善小儿自汗、盗汗症状。取穴:神阙穴
1.1.2 中药外敷助于退热。取穴:双侧内关穴
1.1.3 中药外敷改善小儿遗尿症状。取穴:双侧涌泉穴
1.1.4 冬病夏治有助于温阳利气,?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取穴: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
1.2 操作方法。
1.2.1 根据不同病症遵医嘱将中药研粉过筛,取适量药粉用醋(脾胃系疾病用姜汁)调成糊状 [2],均匀摊于大小合适的棉纸上,厚薄适中,将棉纸四周反折。
1.2.2 充分暴露穴位处皮肤,清洁局部皮肤。
1.2.3 用敷贴将包好的药物贴于穴位上。
1.2.4 观察敷药处皮肤有无红肿、瘙痒等不适。
1.3 注意事项。
1.3.1 摊药厚薄均匀,大小适度。
1.3.2 贴药通常保留4小时,如有红肿、瘙痒不适症状,及时停用。改善遗尿症状于晚间睡前贴药至晨醒起床。
2 中医定向透药治疗
2.1 目的及取穴:通过使用定向透药治疗仪,对药物离子产生定向推动力,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深入地透过皮肤快速进入病变部位,达到消炎止咳,解痉止泻的目的。取穴:肺系疾患取双侧肺俞穴 [3],脾胃系疾患取神阙穴。
2.2 操作方法。
2.2.1 正确取穴并清洁穴位处皮肤。
2.2.2 根据不同病症取药液于贴片上,每帖约2.5ml药液,将贴片贴于穴位上,并连接电极片。
2.2.3 打开电源,根据小儿年龄设置使用参数,按治疗键开始治疗。
2.2.4 观察询问患儿感受,对热的反应和局部皮肤情况,防止药物过敏和烫伤。
2.2.5 治疗事间为20分钟,结束后取下电极及贴片,关闭电源。
2.2.6 清洁局部皮肤,整理床单元。
2.3 注意事项。
2.3.1 使用时必须有护士或家长陪在身边。
2.3.2 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过敏、烫伤等现象,如出现丘疹、明显发红可用肤轻松软膏外涂。
3 中药保留灌肠
3.1 目的:将中药汤剂自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通腑泻热、清热利湿止泻的作用。用于高热患儿助于退热及泄泻患儿症见便稀伴粘液,有或无腹痛症状。
3.2 操作方法。
3.2.1 将煎好的中药汤剂去渣凉至适宜温度(退热剂凉至室温,止泻剂凉至39―41℃),倒入灌肠袋内并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约30―40cm [4]。
3.2.2 取左侧卧位,臀下垫治疗巾,抬高臀部垫小枕约10cm。
3.2.3 肛管前端,排气,关闭灌肠袋开关。分开臀部,暴露,轻轻插入直肠,婴儿2.5―4cm,儿童5―7.5cm [4],左手持肛管固定,右手打开灌肠袋开关,将药液匀速灌完,关闭开关,拔出肛管,卫生纸轻压。
3.2.4 指导家长将两侧臀部靠拢,尽量保留药液达1小时,至少30分钟。以达到药效。
3.3 注意事项。
3.3.1 灌肠前协助患儿排便,灌肠液一次不超过100ml。
3.3.2 灌肠时速度不能过快,否则影响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4 刮痧
4.1 目的及取穴:刮痧治疗有助于发热患儿退热。取穴:大椎、双侧曲池穴。
4.2 操作方法。
4.2.1 协助患儿取舒适,正确定穴,检查刮痧板。
4.2.2 将刮痧油涂于穴位处皮肤上,手持刮痧板在选定的穴位上从上至下刮拭皮肤,单一方向(6岁以下患儿可用术者食指、中指指腹进行刮拭),刮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红色充血瘀点。
4.2.3 清洁皮肤,安置患儿。
4.3 注意事项。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培训模式进行技能培训,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科室内的集中授课。实验组使用S-OJT模式进行技能培训,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系统的培训。S-OJT流程有六个步骤,现将重点步骤总结如下。
1.2.1分析学习的内容统计每位护理人员的穿刺成功率,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如血管选择错误、胶布固定不牢等前十位原因,制作柏拉图进行分析。
1.2.2培训指导老师根据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统计结果,选择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的5名护理人员为培训教师,护理部予以发放小儿头皮静脉培训教师证书的同时召开培训教师会议,针对柏拉图分析制定改进措施,由培训老师实施。1周后培训教师对小儿头皮静脉的1次穿刺成功率均达到98%。
1.2.3制作S-OJT模块模块是指导S-OJT的实施的一组材料,主要包括培训目标、学员条件、培训资源等内容。召开4次培训教师会议,确定小儿静脉穿刺培训资源及流程。利用HS6E型高级婴儿头皮静脉穿刺训练模型进行训练。①对小儿穿刺部位进行评估,并进行物品、光线、心理以及与患儿及家属语言沟通的准备。②预先判断选择的穿刺部位,如能一针穿刺成功,点头表示“是”,并进行下一步操作;如不能,摇头表示“否”,并放弃穿刺,重新准备,或者更换护理人员。③借助没有打开的静脉留置针或者棉签测量针尖的位置。判断输液过程中是否会给患儿活动带来不便或引起患儿疼痛、输液不畅等。如“是”则重新准备或者要求培训教师帮助。如“否”,则继续下一步。④如与判断、测量结果一致,静脉穿刺完成,正确指导家长抱起患儿。如与判断、测量结果不一致,分析原因。⑤反馈矫正。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信息反馈,找出残缺知识点,对残缺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或在培训教师的协助下纠正。
1.2.4实施S-OJT按照流程设计,实施S-OJT,培训合格者允许独立进行临床实践操作。
1.2.5评价S-OJT对S-OJT的评价包括组织背景评价、培训投入评价以及对培训效果和培训流程的评价。
1.3评价方法在每次头皮静脉穿刺结束后,记录2组护理人员一次穿刺成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录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
2结果
2013年12月-2014年2月,实验组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160例,一次穿刺成功149例,一次穿刺成功率93.13%;对照组穿刺136例,一次穿刺成功106例,一次穿刺成功率77.94%。实验组护理人员头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4.203,P<0.01)。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7(c)-0148-03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Pediatric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ZOU Xinru1 YANG Qiyun2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People’s Hospital, Longchuan County Heyuan 517300,China; 2.Medicine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Heyuan City, Guangdong 528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successfully the nursing works and offer better quality nursing services by psychological support for pediatric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Methods Through observation, conversation a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 series of nursing measures were laid down by summarizing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ising from pediatric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Results The nursing qua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 and patient were improved greatly since we conduct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Pediatrics can improv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Pediatric patients; Families; Psychological nurs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 and patient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护理模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而心理护理在这一新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中,贯穿了病人的整个治疗恢复过程,对患者的预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科病人由于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日常生活必须依靠其家属,护士不能按照惯常的思维和患儿交流沟通,故此,护患关系不再仅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护士、患儿与家长的三角关系[1]。如何运用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儿科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儿科护士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将就我在儿科工作所得的经验和体会,谈谈在工作中如何运用心理护理,以此在临床中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1 儿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该院儿科病人包括婴儿、幼儿、学龄前期儿童、学龄期儿童中的患有病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1.1 婴儿期(0~1岁)
这个阶段的婴儿在住院时的心理压力不是来自对疾病的顾虑,而是对改变的环境发生适应障碍。表现为烦躁、经常哭闹、不安及拒食等。
1.2 幼儿期(1~3岁)
此期患儿由于语言中枢发育不完善,表达出来的话语经常被误解,对医护人员尤其敏感。治疗手段在患儿看来是一种惩罚,多表现出缺乏安全感,对打针、吃药及检查有很强烈的恐惧和抗拒。
1.3 学龄前期(3~7岁)
该阶段患儿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对周围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有的患儿在心理上对医院有了阴影,生病后因为害怕而掩饰其不适感觉,表现出退缩或被强行就医对家人或医护人员有攻击行为。另外有些患儿表现出对家人更依赖,更渴望得到家人的关心及呵护,如发脾气、找亲人、要回家等行为特征。
1.4 学龄期儿童(7~14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了他们人生的一个发展。系统化的教育让他们慢慢拥有了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患病的现实让他们对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及家长的期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产生了忧虑,容易激动甚至产生自卑等。另一方面,处于此期的儿童在自我意识上有了快速发展,导致有些患儿对医生的检查产生害羞的心理而不能好好配合。
2 患儿家属的心理特点
在儿科,由于患儿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的局限,其家属在医患间的沟通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2]。在我科,患儿家属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下。
2.1 焦虑和紧张
由于机体心理应激而伴随的心理感受。
①对医院的环境陌生及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②病程较长,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患儿家长担心无力承受住院相关的费用。
2.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这两种感觉往往并存且互相影响。①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家属对疾病的预后缺乏信心并充满恐惧。②患儿家长不断询问患儿的病情状况、相关检查、治疗、愈合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主管医生的业务水平。③低年资的护士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不足,与家属沟通时易出现过激言语和行为,使家属对护士丧失信任,缺乏安全感。
2.3 怀疑和不信任
心理上的怀疑是行为不信任的前奏[3]。
①病程较长的患儿家属,容易对治疗计划和用药效果产生怀疑。②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当患儿的预后不良或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时会之前的治疗方案,甚至引发纠纷。③家属对低年资护士的技术水平及专业知识产生怀疑,要求更换高年资护士来执行治疗性操作。
2.4 容忍
家属在患儿生病住院期间,由于内疚感而更加宠溺小孩,无底线纵容患儿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对其不适当行为也不加以制止教育。
3 患儿的心理护理
3.1 婴儿期的心理护理
此阶段的患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有母亲陪护,以满足其对人体间接触和抚摸的需求。护士应该细心观察患儿的心理反应,找出原因并满足其要求。如患儿啼哭多是由于饥饿、疼痛、冷热或潮湿的刺激,可经常轻拍、抚摸、搂抱和摇晃患儿,使孩子产生如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同时满足其生理需求。在执行治疗性操作如静脉穿刺时,应尽量安排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娴熟的穿刺技术的护士来执行。
3.2 幼儿期的心理护理
此阶段的患儿表现出偏执和敌对,护士在面对此阶段的患儿应该表现得更耐心,细心观察其躯体动作和目光表情以发现问题所在,尽可能解决患儿的需求。在临床操作中,争取得到患儿的信赖,逐渐改变敌对的心理状态,治疗的时候可以通过游戏或制造些特殊的声音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在做治疗性操作时,应比较固定地让一两个资历久的护士进行,做到“快、稳、准、好”,以减轻患儿的痛苦。
3.3 学龄前期的心理护理
此期的患儿多表现为焦虑和恐惧,年纪的增长及智力的发展令他们有了更多可以转移注意力的空间和方式。护士应同患儿建立起亲切的交流方式,尽量安排年纪相仿的患儿在一间病室,介绍同病室的患儿相识,在病情允许下可组织一些游戏,可以促进病友间的友谊并缓解患儿心中的焦虑。此期患儿的自我意识增强,护士在临床操作前可用简单易懂的话语讲解治疗的必要性,操作时要尊重患儿,动作轻,熟练敏捷,经常询问患儿的感受并加以鼓励表扬,帮助患儿克服内心的恐惧心理。
3.4 学龄期患儿的心理护理
此阶段的患儿一般开始了规律的学校生活,学习的知识让他们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对打针吃药已经不再那么恐惧。护士应该主动向患儿介绍相关病情及治疗方向,取得其信任以便及时察觉患儿的情绪变化并积极引导,消除其顾虑。在病情允许下鼓励患儿每天定时学习,增强其自信。在进行各项检查或操作前,应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患儿的隐私和自尊。
4 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通过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得到其充分的协助配合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开展,可以让患儿的身体尽早康复,又能得到家属的体谅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机率[4]。
4.1 对家属焦虑和紧张的心理护理
①患儿及家属完成入院手续后,护士应该尽快安排入院宣教,介绍医院环境及病区格局、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和医院规章制度等相关内容。加速患者对入院宣教的掌握,可以促使患者减轻焦虑、消除陌生感、尽快熟悉和适应医院环境,并以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5]。入院宣教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帮助家属对疾病作大致的了解,以安抚家属紧张的情绪。
②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属,护士应及早发现并与家属多沟通,解释治疗的必要性,鼓励家属寻求亲友的帮助以克服困难,有医保的病人,尽量使用可以报销的药物和相关检查并帮助其办理相关手续。并告知主治医师家属出现的困难及情绪,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
4.2 对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护理
①对于病程长但预后仍属乐观的患儿家属,护士可以使用鼓励性、积极暗示性语言解释病程长短与疾病的演变规律、个体耐药性等紧密相关,不可一蹴而就,尽量得到家属的理解并配合后续治疗。对于预后较差的患儿,护士应试着使用支持性和安慰性的语气,避免使用直接刺激、消极暗示性等伤害性语言,不能对病人病情妄加评论,加重家属心理负担。
②一般医生的治疗方案出来后会跟患儿家属沟通,护士可告诉家属对主治医师应有信心,告知家属治疗方案是经过医生集体讨论病例所得,医护人员正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③低年资护士相对缺乏经验,在与家属沟通时,应注意措词恰当、准确,具有针对性地将有关问题交代清楚,同时注意患儿及其家属的感受。根据家属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有效沟通,尽量解决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
4.3 对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护理
①慢性病或其他病情反复的患儿,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症状恢复情况,一旦病情有好转,应及时通知家属,可以稍缓解消极的情绪同时增强继续治疗的信心。此外,护士还要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各种原因,并向家长说明当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细心观察,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6]。
②为了避免药物达不到预期效果引发纠纷,医护人员在给患儿使用价格较昂贵的药物前,应先和家属沟通,了解其经济状况;另外,医护人员在给患儿及家属讲解治疗方案时,应避免夸大疗效,解释治疗的效果具有个体差异,此外还受先天的健康状况、机体的敏感性、免疫系统功能、病程长短等影响,边治疗边观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用药。当家属对前期治疗效果不满意时,护士应该及时与家属沟通,解释前期的治疗目的及后续治疗的重要性,并讲明各个疗程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让患儿家属重拾完成疗程的信心。
③护士的仪表、姿态以及行为举止在护患关系中直接影响到服务意识的传递和接受[7]。而业务水平可以增强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故低年资护士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做任何护理操作前,应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向家属解释其方法、步骤、用途及必要性;对于一些侵袭性的治疗性操作应该让高年资护士进行,熟练的操作可以让患儿及家属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4.4 对容忍的心理护理
孩子生病,大人往往有一种补偿心理,在生病期间愿意帮孩子做一切事情。其实,父母不同的态度往往影响了孩子自己对待疾病的态度,也影响孩子今后在面对困难、逆境的人生态度。护士发现家属有过分娇纵患儿的行为时,应该加以制止。可以尝试当着家属的面适当使用暗示法,例如告诉患儿,“你现在得的是一个很小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样可以缓解患儿恐惧的情绪,还可以让家属掌握好孩子生病时自己应该采取的态度及分寸,而不是让患儿好了疾病添了心病。
5 讨论
临床上,心理护理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已经越来越备受重视。儿童与成人患者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阶段的小儿又有各不相同的心理特点[8],掌握这些规律,针对患儿不同的心理状态和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有着极大的帮助。据观察和文献报道,家长与患儿的许多心理问题在表现形式上有大同,甚至互相影响,如恐惧感、悲哀感和焦虑感等,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他们的心理表现不完全一致[9]。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可以消除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存在的疑问,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意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10]。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其护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儿科护士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除了对患儿要有强烈的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信心,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应该掌握各年龄组儿童对疾病的心理及情绪的不同反应,还应熟悉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及表现,借助与患儿家属更直接的沟通方式、其与患儿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引导患儿在面对疾病时,能有积极而正面的心理反应,从而使护理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秦童,佟桂荣.儿科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J].2010,21(4):602.
[2] 王雪萍,张秀慧.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3(15):80.
[3] 再娜甫・克热木,吐尔逊娜依・司马义,穆福娜依・艾尔肯.儿科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2): 76-77.
[4] 徐丽红.浅谈对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4):379.
[5] 唐红.如何做好新入院患者的入院宣教[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202.
[6] 孙丽君.对患儿家长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指导[J].临床护理,2007,45(18):123-124.
[7] 古建平.心理护理学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4):4863.
[8] 赵晓丽,胡本红,曲凤娥,等.学好儿童心理 做好护理工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255.
安全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护理质量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在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过程中,怎么样规范对儿科护理服务的行为,强化护理质量的意识,医护人员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保证在治疗及护理中安全为首,尽医护人员最大的努力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确保患者的安全[1]是护理人员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对于儿科急诊的患儿来讲,患儿的病情急、危,家属心切,就诊的时间较为集中,静脉输液作为急诊治疗中经常用到的治疗方式。在给小儿静脉输液时,穿刺时有很大难度的,用药的量较小等特点,短时间里大批量的输液,在护理上容易出现一些缺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儿科急诊科一共有医生10名,护士30名,儿科急诊科负责护理工作。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1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患儿男、女各有90例,0~5岁的有80例,5~10岁的有60例,>10岁的有40例。
1.2方法
1.2.1设置科学的操作流程 在儿科急诊处的一楼设置咨询台及挂号处,主要负责的工作有:核对患儿的病历本和输液处方以及药物单等等。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安排输液的顺序和床位,并且对患儿进行编号,配药以后,由导诊护士来按编号的顺序一次呼叫患儿,将患儿带领到留观输液室逐个予以输液,注射后由护士护送患儿到各自的病床,医院的医患人员要做到各司其职,这样既可以节约患儿的时间,还可以有秩序的为患儿进行护理,形成具有程序化的服务流程。
1.2.2实行弹性排班制 儿科急诊留观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治疗的时间也较为集中,而每一位患儿的家属都希望能尽早的进行治疗,这样很容易导致单位时间内,医护人员忙乱,甚至还会正常护理人与患儿之间发生争执,依照儿科留观输液的统计分析[2],在上午8∶00~12∶00和晚上18∶00~21∶00是患儿留观输液的高峰期,根据这个统计,医院可以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在这两个时期内增加护理人员3~5名。这样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1.2.3优化配药环境,加强安全管理 配药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留观输液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留观输液患儿较多,使用药剂的品种也很多,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配药室凌乱,配药台面产生拥挤情况,为了不免这种情况发生,医院可以改进药剂的摆放设施,设计各层药柜摆放药剂[3],这样设置既可以避免药品混放,又可以提高配药的速度,从而可以避免药剂配错。
除以上措施医院还应该强化医护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与素质培训;设置2名护士人员对留观患儿进行巡视, 若巡视到有病情况变化的患儿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处理;加强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每季考核的成绩与年度的考核成绩挂钩。
2结果
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明显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儿科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4]。医院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使医院的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设置科学的操作流程节约了患儿的时间,有秩序的为患儿进行护理。同时,进一步缓解了护士工作的压力,还能够保证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护理质量和水平。
3讨论
儿科的急诊留院的输液是极其繁琐细致的一项护理工作。它要求护理人员树立起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优质的服务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才能够让患儿及其家属满意,从而减少护理工作上的缺陷,保证儿科急诊留院输液的安全。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安全护理的重要保证,因此护理人员就必须熟练的掌握护理的技能,提升安全护理的水平,护理人员应该热情主动接待患儿,主动介绍病区的环境,针对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予以详细的解答,以满足各种疾病和各种患儿的需求。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护理工作中,仍然有诸多不安全的因素存在,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都必须引起极其高度的重视,严格按照医院的操作规范进行治疗和护理,同时,还要对自己的护理能力加以提升,医院还要对护理的资源进行科学统筹[5],从而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水平,彻底地消除护理和患儿之间的矛盾关系。
参考文献:
[1]潘小燕,采静波.实施整体护理中改进护士排班的做法[J].护理管理杂志,2013,4(1):57.
[2]陶艳,刘颖青,周荣慧,等.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安全护理管理[J].哈尔滨医药,201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