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33: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古典文学形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应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之路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其作用日益显现,这对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以教师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长期沿用的弊端充分暴露。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诸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费力讲,学生被动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用耳听,用手记,课下就是背诵、做题,最后参加考试,根本没有实践应用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即使考试得了高分,却不能熟练地运用,这种“费时多,收效低”的教学实在令广大教师深思,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方式实在值得改革。
二、“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宏观概念
在语文教学中的微观途释“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常规课为载体,以教师学生双边教学活动开展为主线,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为前提,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为目的,将启发、问答、交际等方法有机地组织起来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旨在理解和体现学生在知识、智力、情感、个性方面的需求,以此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开展的具体做法:
1、加大教师备课内容含量,充分体现教学原则由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主题,学生在课堂上要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同时,可能随机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多方面的准备。准确掌握教材内容,了解重、难点。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起到有效组织者作用。确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助设备,像录像、投影仪等。
2、激励学生自觉地搞好课前预习———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其责任、兴趣及目的下,会自觉地为课堂学习作预习巩固,做课堂讨论的素材积累,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充分的思想、材料准备。
在舞蹈艺术的各门类中,民族艺术学科――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与从外国引进的芭蕾舞、现代舞等学科又有所不同。民族艺术的意义是在于代表民族,体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也就是民族的审美智慧和民族的创造才能。因此,民族学科的教学和教师又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职责。本文所思考和探讨的,便是中国古典舞教师文化修养的问题。
一、古典舞的艺术定位
中国古典舞作为民族艺术门类的一种,对于民族的凝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舞不是历史上某些舞蹈当时已有的名称,和古典哲学、古典文学、古典艺术一样,是后人认为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某些哲学、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而给予的名称,而且是若干种哲学、文学、艺术作品的总称。在现代社会都不去搞现代舞还要继续保留古典舞,就是因为古典舞是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是我们祖先经过了几千年所创造的艺术,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古代传统。
首先要明确古典与古代的关系。所有的古典艺术都是形成于古代,是历史的产物。有的流传了下来比如:文学、诗歌、绘画、建筑、工艺等。有的只有一些资料,没有鲜活的流传下来比如:音乐、舞蹈。因此,把握古典的形式、风格只能进行继承和研究。其次当代古典舞是今人编创的,而编创的根基是历史、是传流、是古代。“知”而后变,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有坚实的历史材料和对材料做社会科学性质的研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古典舞的形式和审美方向的问题,才能把握民族的特色。古典舞是形成于古代的舞蹈,我们常说“传统”,传统是历史的积累,是经过一代一代古人长期的继承和创造,才凝定为若干种艺术形式,并从那些艺术形式当中体现出艺术的规范性和美学传统。因此,古典舞与古代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是定位为文化形态,还是定位为技术技法系统
文化是审美的基础,审美观是艺术必须解决的核心,作为审美基础的文化不同种族、民族,以及地域的差异,及其特征和个性,没有特色的个性,民族就难以存在,中国古典舞也是如此。不同的民族艺术,具体表现在形式、风格的不同,形式由舞姿造型和活动的流动连接的方式构成。而形式所体现的风格――即艺术韵味,则密切联系着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诸多方面因素,即意识形态。中国古典舞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必须有独具的形式、风格、技法,不能把其他舞种借过来代用,代用就是说明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的“面目”什么。
任何一种艺术技法都是根于一定历史和文化,又无一例外都有继承性――也就是“来路”。艺术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一个组成部分。牢记这一点或者甩开不管都无法改变这个科学论定。因此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不可能没有思想、没观点、没立场、没取向。不同的形式、风格产生不同的技能、技法,艺术的形式、风格没有统一的审美标准,艺术的技能技法也就没有统一的评判尺度。不同的文化的形态决定着舞蹈的技能技法,作为古典舞不能只注重技能技法体系,而是要将古典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看待。技能技法是为古典舞的审美取向而服务的,而古典舞要想达到所要求的审美取向就必须依靠技能技法,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
三、作为一名合格的古典舞教师的责任,自身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及修养
以上这些观点直接牵扯到教学上,从教学出发认清古典舞今后所要走的道路是作为一名从事古典舞事业的教育者的责任,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演绎,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学习并掌握中国古典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了解本土文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这就要求古典舞教师自身对古典舞的感情和审美倾向一定要清楚,这是从事古典舞事业的教师们所必修的课程。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上只保留在形式的把握,不能提高到文化的教学程度。那么,课堂教学就将脱离文化而成为单纯的技能、技法教学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照搬硬套、墨守成规上,教师的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创造力十分的缺乏,这将直接影响到古典舞今后的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大学古典舞教师所应该具备哪些文化修养呢?
(一)必须了解古典舞、了解中国古典舞性质的由来
所谓古典舞主要是指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宫廷舞蹈;被宗教利用成为一种祭祀形式的宗教舞蹈;或者曾经走上政治舞台,是在专业化、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舞蹈形式。这些虽然是古代民间舞的加工、发展,但与自娱性有节令、地域和物质条件限制的民间舞蹈有所不同,它是具有吸收、融会不同民族、地域外舞蹈的优越条件并且是在贵族文化、宗教意识或者是在广泛的――不限于一个地区的欣赏趣味影响下发展、提高起来的。形式比较完整、严密,表演、技巧也高于民间的水平和成就,对历史上的舞蹈文化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因此,作为一名古典舞教师必须了解中国典舞的含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体现特色,突出特色,培养决定古典舞形式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了解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审美取向,将技术技能与文化形态联系起来,真正达到技能技法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必须有热爱这样文化的感情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五千多年里,舞蹈一直占领着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说舞蹈的发展也是很积极的,它是每个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等各项有关于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当代古典舞教师我们不但要了解现代舞蹈发展的状况而且也要对古代的舞蹈发展状况有所了解,这是必须的。我们要随时赶上时代的潮流不被时代所淘汰,推陈出新是教师们所肩负的重任。但是推陈出新并不代表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舞蹈历史遗忘,正好恰恰相反,将中国舞蹈的精髓展现在世人面前是作为一名中国古典舞教师所应该赶上的潮流,这也是使命。必须回溯历史、回溯古代了解古代舞蹈发展的脉络,搜寻古代舞蹈资讯,并尽可能的多学点各个层面的中国文化,卑能最大限度的体现我们祖先在这门艺术所创造的美,也就是我们民族的智慧。要想去了解这些,必须通过自身内心达到对中国古典舞事业的热爱与关注,这样才能将所了解的慢慢吸收到自身的脑海中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三)必须具备哲学、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的艺术多种文化基础知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作为一名古典舞老师尤其是大学教师要学会不断的去探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时代已经不再允许那些墨守成规的、老套的、没有内涵的垃圾艺术存在了。“创新”是我们已经不可逃避的事实,要想创新必须从自身的文化修养作为起点,不断的充实自己使内涵变的丰富起来。作为教师的任务不光是只是进进课堂,对学生进行肢体上的训练,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变的博学,不能让学生只局限在舞蹈的技能、技法上。如此看来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们必须先从自身作起,教师应该所懂得的是除去教材本身以外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就是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取向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这样一来只有自己懂的多了才能去教学生、引导学生,才在学生面前有说服力而且这也可以帮助教师自身在中国古典舞上不断的创新。哲学、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绘画、建筑、等等的这些历史文化都是与舞蹈相联接的,灵感不是随时随地就有,文化的积累相当重要,只有两者相互的配合才能创作出更好好的艺术作品。还有的就是现在学习舞蹈的学生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可能在某些方面教师和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或出现教师落后于学生的现象。面对这些种种的压力,必须促使教师们时时刻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的探索舞蹈教育领域的未知世界。
(四)古典舞教师自身文化的重要性,这关系到古典舞事业今后的发展
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不菲是表演、教育、编创,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在技能、技术培养的同时进行艺术思想教育,如果不把爱国主义情操,热爱民族文化传统的感情培植起来,不把“武装头脑”作为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去抓,就很难体现民族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现在在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只懂得硬搬乱套,只懂得照着已经编好的教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对学生只是进行单一的技能技术的训练,更何况自己动脑子去学习其他的艺术各类知识了。对学生们所提出的有关于专业上的知识更是避而不答,因为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作为一名古典舞教师首先自身就不具备舞蹈教学的能力又如何去教学生呢?尤其是现在西方的现代舞对中国舞蹈的入侵,如果作为一名古典舞老师对中国古典舞蹈没有坚定的信念那么她所教出来的学生也很有可能被同化。
教师是全方位给予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学生最终的好与坏,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自己的把握,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们也是从学生时代慢慢成长起来的,所以应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应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永远的站在时代的前头,永远站在知识的前头,如果教师落后了,我们就可想他教授的学生,损害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法,不仅能传授专业知识解惑释疑,而且能探索研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种种的这些更是证明了教师的文化修养是多么的重要,也更是对从事古典舞教育事业的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
一、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汉语的诗性语言中,比喻、引用、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使用频繁,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运用了比喻,将“愁”比作了“一江春水”,化无形抽象的“愁”为有形,使抽象的情思具体化了,让读者能深切的感觉到“愁”之深、之切。而其他比喻的使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原本静态的红杏写活,将其人格化,表现出一派春天的生机勃勃之景。又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引用的使用不但能借典故生动的说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能使文章显得典雅精炼。再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愁”,同样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情况下,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对读者理解句意产生影响。就如上面例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果不能发现其中的引用手法,而机械的对其进行翻译,就很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而对于“白发三千丈”一句,有些人单纯从客观事实角度出发,就会说,一个人的头发怎么可能那么长,从而,忽略了对作品内在含义的理解而片面的探讨作者的写作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还有修辞中倒置的使用,如果不能应从修辞角度的去理解,注意到倒置的使用,就会影响意思的理解。例如江淹的“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其实际顺序应为“孤臣坠涕,孽子危心”,若未能注意到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翻译,就会出现错误。
二、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一方面,正如前一点中“倒置”修辞手法的使用,并未遵循固定的句法结构,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却收到特别的表达效果,像杜甫的“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和《诗经》中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等句,改变了句子原有的平淡,增加了诗意,增强了韵律感、节奏感,也使语意变得错落有致,而由于中断了语流,使人们更加注意关注语句含义。但也正如上文所说,对句子的理解造成困难。
另一方面,在很多古典诗词中,作者很少,甚至是不使用连词、介词等,仅把多个意象连缀起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只是简单的将“枯藤”、“老树”、“昏鸦”等几个意象连缀到一起,却成功的描摹出一派秋天的萧瑟凄凉之景,表达出作者的孤独之感与思乡之情,并收到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效果。这种通篇意象的列举,而无句法关系的连接,可以说是中国诗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从一般的语法角度看不合规矩且缺乏连贯性,但从诗的角度看,语言凝练、简洁,形象鲜明、突出。
三、多使用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等语法结构。诗性语言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炼字的要求,正如杜甫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手法的使用,无疑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的“乐”,它们分别使用了形容词的动用,以及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用法,比单纯的用“春风把江南岸变绿了”和“使她快乐”要显得凝练,而且更具有表现力,达到古诗文中,炼字的要求。
四、语言凝练,表意的形象。这一特点,源于诗性语言中,意象的使用。
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用简单的两句话,几个意象,就使一幅清晨送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如身临其境。在诗文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五、感情丰富而含蓄。诗性语言讲求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性语言的应用,不但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且能够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超过一种的情感。
一、引言
英语文学是指基于英语语言创作的诗歌、散文、戏剧、寓言、小说等体裁的文作品,创作者并不局限于英美国籍,文学创作世界性、民族性的趋势产生了大量优异的非英语文化背景的作家与作品。在英语文学世界性的传播背景下,从本土性出发对英语文学中的典故进行解读,从外来性入手对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进行定位,才能为英语表达体系进一步完善提供更多素材,帮助对英语文学的有效理解。
二、英语典故的本土文化渊源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许多表现词汇都具有丰富的典故背景,典故的应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有时寥寥几笔更胜千言万语。典故的影响早已深入渗透到英语语言文化的血液之中,其所蕴含的深邃寓意,在对现代英语表达体系的滋养和优化方面功不可没。英语文学中的典故的历史可分为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历史事件和寓言四大渊源。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由古希腊、古罗马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瑰宝,经过各国文化艺术家的加工、创作,滋养衍生出许多精彩神秘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体系完整,情节完善,占据了西方神话体系的半壁江山,成为优秀的典故素材。如英国作家济慈在其代表作《夜莺颂》中曾引用古希腊神话中忘川河的典故;美国小说家爱伦坡在其作品《失窃的信》中应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曾受到古希腊神话中的诸多影响。典故因其深远的历史背景使得文学创作更加灵活生动、内涵深刻、回味悠长。
(二)著名历史事件
回顾西方历史,曾发生过许多传诵至今的历史著名事件以及历史著名人物故事。类似于我国的成语,西方文化中也有后代人使用简洁的成语故事描述历史内容,因此从西方早期文明开始就遗留了大量的约定俗成的用语[1]。由于这类用语具有文字简洁,表达凝练,语义明了的优点,很受文学创作者的青睐。例如,根据公元前4世纪狄奥尼修斯惩戒达摩克里斯的故事,就衍生出“SwordofDamocle”这一英语成语,义为达摩克里斯的宝剑,用于表示当前面临的危险、危及的时机,类似于中文中的千钧一发。
(三)寓言、童话
寓言惯于运用夸张的比喻为人们阐述道理,富有教育意义。其短小、精炼的篇幅却往往有着引人深思的用意。著名的《伊索寓言》以古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述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塑造了个性鲜活的人物角色,对个人的生存经验做出总结,因而成为了英语文化作品中典故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文学作品当中得以广泛运用。众所周知的有“披着羊皮的狼”,“吃不着的酸葡萄”等。童话故事则擅长以生动易懂的方式铺设幻想,创设情境,反映生活状态,也是英美及多数国家作为英语文化作品的典故源泉。
三、立于民族性对人物形象的阐释
(一)人物形象分析的意义概述
人物形象塑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成败,而把握了解英语文学作品,揣摩作者所表达的主题,也离不开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每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外形外貌、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构成,更重要的是文中人物所折射出的各个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状况。因而,读者们能够通过归纳、分析,透过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感知整部文学中的时代环境。分析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为人们打开一个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窗口,以便读者能更深刻的体会英语文学背后的创作理念[2]。
(二)人物形象中人性的普遍意义
文学形象具有相当的自主性,这就是说,每部作品的人物一经形成,他就不再受作者个人的意志支配,读者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再创造使得文学形象获得了这种独立。在一些经典作品中,读者们会发现,生动可感的角色形象们身上会存在若隐若现的人性的普遍意义,超越国籍疆界,使不同民族的人们从心理上产生普遍的审美愉悦和人生教诲。实际上,正是这种具有人性上的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使得语言文字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文化载体的功能,这也是布鲁姆将莎士比亚戏剧作为世界经典的中心的原因。
(三)人物形象创造中的相互借鉴
英语文学世界性的传播,使得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文学创作日益繁盛,其人物形象的阐释涉及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等特征。按照丹麦学者S拉森的说法,形象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的。的确,文学形象的传播是“形”和“意”二者结合的传播[3]。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形象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必然有所区分,因而通过对不同民族身份的人物进行借鉴能够创造具有强烈民族特征的语言表述和一种“新的气氛”。美国诗人庞德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唯美哲学的中国形象的借鉴,开创了美国的“意象派”诗歌流派。人物形象创造中的借鉴正是利用人的感知规律,实现审美创造的过程。
四、英语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以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作品为主,传统的英语文学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极其具有艺术价值的。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能够体会到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和含蓄性的特点。其中独特的审美意蕴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出英语文学作品的意向性和形象性特征,展现出英语文学极具魅力的特色。
(一)葛朗台式的守财奴形象
在英语文学作品之中,极其深刻地刻画和描绘出以葛朗台为典型的吝啬鬼人物形象,他将吝啬表现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害怕自己的私人财产被他人所盗走,还要求仆人管理好空酒瓶,以便在客人的酒中掺水,以控制客人的酒量。同时,他还将吝啬表现于对待自己的儿女之中,他对自己的儿女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潜在的防备心理,对自己的儿女显露出极其不信任的态度,其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嘴脸可谓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典型的欧洲的文学对葛朗台式的吝啬鬼、守财奴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读者可以在作品淋漓尽致的描绘中体会到葛朗台老头对自己、对仆人、对妻女的吝啬。
(二)哈姆雷特式的正义复仇形象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形象,在英语文学作品人物塑造中具有极其典型的代表意义。哈姆雷特经过一系列的变故磨砺,温软优柔的性格变的刚正果敢。类似的还有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也是在一番曲折后产生了内心的极大变化,怀抱着坚决的态度,面目一新,复仇归来。解读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类角色,读者可以看到故事背后相联系的社会背景,解到人物甚至作者所处的社会状况。
(三)桑提亚哥式的硬汉形象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在其作品《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是一个已经连续好多天没打到鱼,年迈体衰的老渔夫,但在生猛有力的对手面前,伤痕累累却坚持斗争。联系海明威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不难看出桑提亚哥所代表的坚强勇敢、不屈服于命运的人物性格折射出作者自身的个人经历,是在迷惘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作者本人硬汉特征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