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33: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古典文学形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应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之路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其作用日益显现,这对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以教师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长期沿用的弊端充分暴露。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诸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费力讲,学生被动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用耳听,用手记,课下就是背诵、做题,最后参加考试,根本没有实践应用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即使考试得了高分,却不能熟练地运用,这种“费时多,收效低”的教学实在令广大教师深思,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方式实在值得改革。
二、“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宏观概念
在语文教学中的微观途释“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常规课为载体,以教师学生双边教学活动开展为主线,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为前提,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为目的,将启发、问答、交际等方法有机地组织起来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旨在理解和体现学生在知识、智力、情感、个性方面的需求,以此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开展的具体做法:
1、加大教师备课内容含量,充分体现教学原则由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主题,学生在课堂上要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同时,可能随机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多方面的准备。准确掌握教材内容,了解重、难点。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起到有效组织者作用。确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助设备,像录像、投影仪等。
2、激励学生自觉地搞好课前预习———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其责任、兴趣及目的下,会自觉地为课堂学习作预习巩固,做课堂讨论的素材积累,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充分的思想、材料准备。
在舞蹈艺术的各门类中,民族艺术学科――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与从外国引进的芭蕾舞、现代舞等学科又有所不同。民族艺术的意义是在于代表民族,体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也就是民族的审美智慧和民族的创造才能。因此,民族学科的教学和教师又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职责。本文所思考和探讨的,便是中国古典舞教师文化修养的问题。
一、古典舞的艺术定位
中国古典舞作为民族艺术门类的一种,对于民族的凝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舞不是历史上某些舞蹈当时已有的名称,和古典哲学、古典文学、古典艺术一样,是后人认为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某些哲学、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而给予的名称,而且是若干种哲学、文学、艺术作品的总称。在现代社会都不去搞现代舞还要继续保留古典舞,就是因为古典舞是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是我们祖先经过了几千年所创造的艺术,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古代传统。
首先要明确古典与古代的关系。所有的古典艺术都是形成于古代,是历史的产物。有的流传了下来比如:文学、诗歌、绘画、建筑、工艺等。有的只有一些资料,没有鲜活的流传下来比如:音乐、舞蹈。因此,把握古典的形式、风格只能进行继承和研究。其次当代古典舞是今人编创的,而编创的根基是历史、是传流、是古代。“知”而后变,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有坚实的历史材料和对材料做社会科学性质的研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古典舞的形式和审美方向的问题,才能把握民族的特色。古典舞是形成于古代的舞蹈,我们常说“传统”,传统是历史的积累,是经过一代一代古人长期的继承和创造,才凝定为若干种艺术形式,并从那些艺术形式当中体现出艺术的规范性和美学传统。因此,古典舞与古代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是定位为文化形态,还是定位为技术技法系统
文化是审美的基础,审美观是艺术必须解决的核心,作为审美基础的文化不同种族、民族,以及地域的差异,及其特征和个性,没有特色的个性,民族就难以存在,中国古典舞也是如此。不同的民族艺术,具体表现在形式、风格的不同,形式由舞姿造型和活动的流动连接的方式构成。而形式所体现的风格――即艺术韵味,则密切联系着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诸多方面因素,即意识形态。中国古典舞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必须有独具的形式、风格、技法,不能把其他舞种借过来代用,代用就是说明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的“面目”什么。
任何一种艺术技法都是根于一定历史和文化,又无一例外都有继承性――也就是“来路”。艺术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一个组成部分。牢记这一点或者甩开不管都无法改变这个科学论定。因此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不可能没有思想、没观点、没立场、没取向。不同的形式、风格产生不同的技能、技法,艺术的形式、风格没有统一的审美标准,艺术的技能技法也就没有统一的评判尺度。不同的文化的形态决定着舞蹈的技能技法,作为古典舞不能只注重技能技法体系,而是要将古典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看待。技能技法是为古典舞的审美取向而服务的,而古典舞要想达到所要求的审美取向就必须依靠技能技法,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
三、作为一名合格的古典舞教师的责任,自身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及修养
以上这些观点直接牵扯到教学上,从教学出发认清古典舞今后所要走的道路是作为一名从事古典舞事业的教育者的责任,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演绎,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学习并掌握中国古典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了解本土文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这就要求古典舞教师自身对古典舞的感情和审美倾向一定要清楚,这是从事古典舞事业的教师们所必修的课程。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上只保留在形式的把握,不能提高到文化的教学程度。那么,课堂教学就将脱离文化而成为单纯的技能、技法教学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照搬硬套、墨守成规上,教师的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创造力十分的缺乏,这将直接影响到古典舞今后的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大学古典舞教师所应该具备哪些文化修养呢?
(一)必须了解古典舞、了解中国古典舞性质的由来
所谓古典舞主要是指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宫廷舞蹈;被宗教利用成为一种祭祀形式的宗教舞蹈;或者曾经走上政治舞台,是在专业化、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舞蹈形式。这些虽然是古代民间舞的加工、发展,但与自娱性有节令、地域和物质条件限制的民间舞蹈有所不同,它是具有吸收、融会不同民族、地域外舞蹈的优越条件并且是在贵族文化、宗教意识或者是在广泛的――不限于一个地区的欣赏趣味影响下发展、提高起来的。形式比较完整、严密,表演、技巧也高于民间的水平和成就,对历史上的舞蹈文化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因此,作为一名古典舞教师必须了解中国典舞的含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体现特色,突出特色,培养决定古典舞形式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了解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审美取向,将技术技能与文化形态联系起来,真正达到技能技法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必须有热爱这样文化的感情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五千多年里,舞蹈一直占领着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说舞蹈的发展也是很积极的,它是每个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等各项有关于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当代古典舞教师我们不但要了解现代舞蹈发展的状况而且也要对古代的舞蹈发展状况有所了解,这是必须的。我们要随时赶上时代的潮流不被时代所淘汰,推陈出新是教师们所肩负的重任。但是推陈出新并不代表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舞蹈历史遗忘,正好恰恰相反,将中国舞蹈的精髓展现在世人面前是作为一名中国古典舞教师所应该赶上的潮流,这也是使命。必须回溯历史、回溯古代了解古代舞蹈发展的脉络,搜寻古代舞蹈资讯,并尽可能的多学点各个层面的中国文化,卑能最大限度的体现我们祖先在这门艺术所创造的美,也就是我们民族的智慧。要想去了解这些,必须通过自身内心达到对中国古典舞事业的热爱与关注,这样才能将所了解的慢慢吸收到自身的脑海中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三)必须具备哲学、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的艺术多种文化基础知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作为一名古典舞老师尤其是大学教师要学会不断的去探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时代已经不再允许那些墨守成规的、老套的、没有内涵的垃圾艺术存在了。“创新”是我们已经不可逃避的事实,要想创新必须从自身的文化修养作为起点,不断的充实自己使内涵变的丰富起来。作为教师的任务不光是只是进进课堂,对学生进行肢体上的训练,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变的博学,不能让学生只局限在舞蹈的技能、技法上。如此看来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们必须先从自身作起,教师应该所懂得的是除去教材本身以外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就是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取向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这样一来只有自己懂的多了才能去教学生、引导学生,才在学生面前有说服力而且这也可以帮助教师自身在中国古典舞上不断的创新。哲学、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绘画、建筑、等等的这些历史文化都是与舞蹈相联接的,灵感不是随时随地就有,文化的积累相当重要,只有两者相互的配合才能创作出更好好的艺术作品。还有的就是现在学习舞蹈的学生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可能在某些方面教师和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或出现教师落后于学生的现象。面对这些种种的压力,必须促使教师们时时刻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的探索舞蹈教育领域的未知世界。
(四)古典舞教师自身文化的重要性,这关系到古典舞事业今后的发展
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不菲是表演、教育、编创,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在技能、技术培养的同时进行艺术思想教育,如果不把爱国主义情操,热爱民族文化传统的感情培植起来,不把“武装头脑”作为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去抓,就很难体现民族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现在在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只懂得硬搬乱套,只懂得照着已经编好的教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对学生只是进行单一的技能技术的训练,更何况自己动脑子去学习其他的艺术各类知识了。对学生们所提出的有关于专业上的知识更是避而不答,因为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作为一名古典舞教师首先自身就不具备舞蹈教学的能力又如何去教学生呢?尤其是现在西方的现代舞对中国舞蹈的入侵,如果作为一名古典舞老师对中国古典舞蹈没有坚定的信念那么她所教出来的学生也很有可能被同化。
教师是全方位给予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学生最终的好与坏,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自己的把握,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们也是从学生时代慢慢成长起来的,所以应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应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永远的站在时代的前头,永远站在知识的前头,如果教师落后了,我们就可想他教授的学生,损害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法,不仅能传授专业知识解惑释疑,而且能探索研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种种的这些更是证明了教师的文化修养是多么的重要,也更是对从事古典舞教育事业的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
一、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汉语的诗性语言中,比喻、引用、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使用频繁,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运用了比喻,将“愁”比作了“一江春水”,化无形抽象的“愁”为有形,使抽象的情思具体化了,让读者能深切的感觉到“愁”之深、之切。而其他比喻的使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原本静态的红杏写活,将其人格化,表现出一派春天的生机勃勃之景。又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引用的使用不但能借典故生动的说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能使文章显得典雅精炼。再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愁”,同样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情况下,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对读者理解句意产生影响。就如上面例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果不能发现其中的引用手法,而机械的对其进行翻译,就很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而对于“白发三千丈”一句,有些人单纯从客观事实角度出发,就会说,一个人的头发怎么可能那么长,从而,忽略了对作品内在含义的理解而片面的探讨作者的写作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还有修辞中倒置的使用,如果不能应从修辞角度的去理解,注意到倒置的使用,就会影响意思的理解。例如江淹的“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其实际顺序应为“孤臣坠涕,孽子危心”,若未能注意到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翻译,就会出现错误。
二、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一方面,正如前一点中“倒置”修辞手法的使用,并未遵循固定的句法结构,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却收到特别的表达效果,像杜甫的“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和《诗经》中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等句,改变了句子原有的平淡,增加了诗意,增强了韵律感、节奏感,也使语意变得错落有致,而由于中断了语流,使人们更加注意关注语句含义。但也正如上文所说,对句子的理解造成困难。
另一方面,在很多古典诗词中,作者很少,甚至是不使用连词、介词等,仅把多个意象连缀起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只是简单的将“枯藤”、“老树”、“昏鸦”等几个意象连缀到一起,却成功的描摹出一派秋天的萧瑟凄凉之景,表达出作者的孤独之感与思乡之情,并收到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效果。这种通篇意象的列举,而无句法关系的连接,可以说是中国诗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从一般的语法角度看不合规矩且缺乏连贯性,但从诗的角度看,语言凝练、简洁,形象鲜明、突出。
三、多使用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等语法结构。诗性语言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炼字的要求,正如杜甫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手法的使用,无疑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的“乐”,它们分别使用了形容词的动用,以及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用法,比单纯的用“春风把江南岸变绿了”和“使她快乐”要显得凝练,而且更具有表现力,达到古诗文中,炼字的要求。
四、语言凝练,表意的形象。这一特点,源于诗性语言中,意象的使用。
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用简单的两句话,几个意象,就使一幅清晨送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如身临其境。在诗文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五、感情丰富而含蓄。诗性语言讲求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性语言的应用,不但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且能够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超过一种的情感。
一、引言
英语文学是指基于英语语言创作的诗歌、散文、戏剧、寓言、小说等体裁的文作品,创作者并不局限于英美国籍,文学创作世界性、民族性的趋势产生了大量优异的非英语文化背景的作家与作品。在英语文学世界性的传播背景下,从本土性出发对英语文学中的典故进行解读,从外来性入手对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进行定位,才能为英语表达体系进一步完善提供更多素材,帮助对英语文学的有效理解。
二、英语典故的本土文化渊源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许多表现词汇都具有丰富的典故背景,典故的应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有时寥寥几笔更胜千言万语。典故的影响早已深入渗透到英语语言文化的血液之中,其所蕴含的深邃寓意,在对现代英语表达体系的滋养和优化方面功不可没。英语文学中的典故的历史可分为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历史事件和寓言四大渊源。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由古希腊、古罗马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瑰宝,经过各国文化艺术家的加工、创作,滋养衍生出许多精彩神秘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体系完整,情节完善,占据了西方神话体系的半壁江山,成为优秀的典故素材。如英国作家济慈在其代表作《夜莺颂》中曾引用古希腊神话中忘川河的典故;美国小说家爱伦坡在其作品《失窃的信》中应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曾受到古希腊神话中的诸多影响。典故因其深远的历史背景使得文学创作更加灵活生动、内涵深刻、回味悠长。
(二)著名历史事件
回顾西方历史,曾发生过许多传诵至今的历史著名事件以及历史著名人物故事。类似于我国的成语,西方文化中也有后代人使用简洁的成语故事描述历史内容,因此从西方早期文明开始就遗留了大量的约定俗成的用语[1]。由于这类用语具有文字简洁,表达凝练,语义明了的优点,很受文学创作者的青睐。例如,根据公元前4世纪狄奥尼修斯惩戒达摩克里斯的故事,就衍生出“SwordofDamocle”这一英语成语,义为达摩克里斯的宝剑,用于表示当前面临的危险、危及的时机,类似于中文中的千钧一发。
(三)寓言、童话
寓言惯于运用夸张的比喻为人们阐述道理,富有教育意义。其短小、精炼的篇幅却往往有着引人深思的用意。著名的《伊索寓言》以古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述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塑造了个性鲜活的人物角色,对个人的生存经验做出总结,因而成为了英语文化作品中典故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文学作品当中得以广泛运用。众所周知的有“披着羊皮的狼”,“吃不着的酸葡萄”等。童话故事则擅长以生动易懂的方式铺设幻想,创设情境,反映生活状态,也是英美及多数国家作为英语文化作品的典故源泉。
三、立于民族性对人物形象的阐释
(一)人物形象分析的意义概述
人物形象塑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成败,而把握了解英语文学作品,揣摩作者所表达的主题,也离不开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每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外形外貌、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构成,更重要的是文中人物所折射出的各个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状况。因而,读者们能够通过归纳、分析,透过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感知整部文学中的时代环境。分析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为人们打开一个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窗口,以便读者能更深刻的体会英语文学背后的创作理念[2]。
(二)人物形象中人性的普遍意义
文学形象具有相当的自主性,这就是说,每部作品的人物一经形成,他就不再受作者个人的意志支配,读者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再创造使得文学形象获得了这种独立。在一些经典作品中,读者们会发现,生动可感的角色形象们身上会存在若隐若现的人性的普遍意义,超越国籍疆界,使不同民族的人们从心理上产生普遍的审美愉悦和人生教诲。实际上,正是这种具有人性上的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使得语言文字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文化载体的功能,这也是布鲁姆将莎士比亚戏剧作为世界经典的中心的原因。
(三)人物形象创造中的相互借鉴
英语文学世界性的传播,使得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文学创作日益繁盛,其人物形象的阐释涉及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等特征。按照丹麦学者S拉森的说法,形象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的。的确,文学形象的传播是“形”和“意”二者结合的传播[3]。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形象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必然有所区分,因而通过对不同民族身份的人物进行借鉴能够创造具有强烈民族特征的语言表述和一种“新的气氛”。美国诗人庞德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唯美哲学的中国形象的借鉴,开创了美国的“意象派”诗歌流派。人物形象创造中的借鉴正是利用人的感知规律,实现审美创造的过程。
四、英语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以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作品为主,传统的英语文学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极其具有艺术价值的。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能够体会到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和含蓄性的特点。其中独特的审美意蕴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出英语文学作品的意向性和形象性特征,展现出英语文学极具魅力的特色。
(一)葛朗台式的守财奴形象
在英语文学作品之中,极其深刻地刻画和描绘出以葛朗台为典型的吝啬鬼人物形象,他将吝啬表现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害怕自己的私人财产被他人所盗走,还要求仆人管理好空酒瓶,以便在客人的酒中掺水,以控制客人的酒量。同时,他还将吝啬表现于对待自己的儿女之中,他对自己的儿女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潜在的防备心理,对自己的儿女显露出极其不信任的态度,其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嘴脸可谓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典型的欧洲的文学对葛朗台式的吝啬鬼、守财奴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读者可以在作品淋漓尽致的描绘中体会到葛朗台老头对自己、对仆人、对妻女的吝啬。
(二)哈姆雷特式的正义复仇形象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形象,在英语文学作品人物塑造中具有极其典型的代表意义。哈姆雷特经过一系列的变故磨砺,温软优柔的性格变的刚正果敢。类似的还有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也是在一番曲折后产生了内心的极大变化,怀抱着坚决的态度,面目一新,复仇归来。解读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类角色,读者可以看到故事背后相联系的社会背景,解到人物甚至作者所处的社会状况。
(三)桑提亚哥式的硬汉形象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在其作品《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是一个已经连续好多天没打到鱼,年迈体衰的老渔夫,但在生猛有力的对手面前,伤痕累累却坚持斗争。联系海明威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不难看出桑提亚哥所代表的坚强勇敢、不屈服于命运的人物性格折射出作者自身的个人经历,是在迷惘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作者本人硬汉特征的真实写照。
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是义务教育中不可缺少一部分,也是义务教育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的培养,增强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小学生的熏陶,对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经典文化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越来越明显,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大。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层力量,教育和培养中小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将重点探讨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意义
在现阶段,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有着很重要的显示意义。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对以后的人生发展都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古诗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日常交际中最实用的交际工具。古诗文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新课标总要求中规定:小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可见经典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教育的成败。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优美的诗词文赋无疑是这条璀璨星河中无数闪耀的明星。从古诗文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来看,古诗文往往用最浓缩的语言,它形象生动、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记录真挚的感情、美好的景色或难忘的事件。培养中小学生品位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对古诗文逐字逐句的品位,对古人写诗文场景的回忆和感受,学生的审美能力便会慢慢的得到提升,古诗文语言精练,用字精准,引人深思。
3. 诵读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经验和相关数据表明,一个人成年之后,脑海中记忆的古诗文大多数是小学、中学所诵记的。因而,通过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必然使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在很多地区,中小学生的教育不尽人意,对古诗文的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一部分老师抱着“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只是让学生单纯的背诵古诗文,而不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有些老师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因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要结合多方面的力量,综合学校教育、家庭的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1.改进策略,重视教学方法.
我们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古诗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的方法同样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对课堂和所学对象产生一种排斥感。
(1)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尝试着和自己的学生做朋友,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在教书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障碍,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2)给学生讲故事,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许多经典的古诗文,在其创作的过程中、流传的过程中,都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喜欢听故事也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把古诗文作品流传过程中包涵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传奇,把握时机,予以穿插,以故事的形式让给学生听。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体会作者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愉快。
(3)让学生比记忆,激发互相竞争的局面。
2.改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为此,在培养古诗文兴趣方面,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能激发孩子兴趣的读物,到达增加知识,提高素质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98-01
1.经典古诗文课外阅读成为必然
1.1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特别是缺少汉语言广泛交流的彝族地区小学生阅读尤其重要。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当前阅读现状的需要。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选择较盲目。由于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粗糙低劣、甚至具有较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而一些较为高雅严肃的作品少人问津。另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极端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成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再则,个别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2)方法较陈旧。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很少去关注和尝试。由此可见,方法陈旧、呆板是阻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3)研读不够深。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时未能做到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而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主动探究、钻研欲望不强,遇到困难就避而趋之,违背了读书的本意。(4)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在课外阅读的开展上进行了安排,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还有就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发展不平衡;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特别是彝区课外阅读甚至没有。对于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的效果有时还是感觉无从下手,没能形成一套操作性强收效大的引导模式。这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课外阅读如何深入开展所面临的一个困难。它需要教师拥有有效引导的理念,掌握有效引导的方法和策略,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阅读价值日益显现的今天,探索小学高段语文古诗文课外阅读引领的有效性成了我们彝区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3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开展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更多地学习了现代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所以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在认真审视学校师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将"发展"作为总的价值追求,构建"小学高段语文古诗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通过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经典古诗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累、理解和阅读能力得以明显的突破,为中学古诗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探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促使教师全面提高。
为此经典古诗文课外阅读延伸成为必然。
2.经典古诗文课外阅读延伸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借签相关学校的指导经验,结合彝区学生的阅读开展实际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指导投入内带来的最好的效果。是充实的课外活动,以尽可能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它的主要意义是探索新形势、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对今后的课外阅读开展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增强彝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彝族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3.研究目标
3.1根据小学生兴趣爱好和年龄阶段特征,制定详细的彝族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推荐书目和说明。
3.2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文体,制定一系列指导学生进行浏览,阅读,精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的方案和切实有效的措施。
3.3尊重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建立多样化的阅读情感交流模式。
3.4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思路:本策略的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材料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渠道,以学生自立,学习为核心,探索出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以本校五六年级彝生为研究对象。其次、采用一些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践实验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即从外到内,全面深入研究小学高段彝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经验实践,查阅资料总结实验方法。写好经验总结。
5.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本策略的提出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在科研要求上,彝族地区小学高段学生的发展上提出的,充分利用以下有利条件:
5.1教育专家的引领。
古典诗词教学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养相对薄弱,理解能力不强,学习古典诗词很难做到入情入心。如何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质量,成为一些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有必要探索适合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既能继承传统,又能适应高职语文课堂的实际。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推行古典诗词吟诵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下面笔者在长期进行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基础上谈谈如何在高职院校语文课堂进行古典诗词吟诵教学。
一、关于吟诵教学
吟诵就是吟咏和朗诵。吟咏,是我国传统学习古典诗词特有的方法,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充满感情地吟诵古典诗词。吟咏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历史悠久绵长。五四时期,提倡,吟咏受到很大冲击,代之而起的是朗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吟咏开始复兴。吟咏讲究平长仄短,字正腔圆,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吟咏是学习、欣赏、创作古典诗词的需要,也是开展诗教的需要,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朗诵是指朗诵者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表演艺术。中国的朗诵艺术开始于二十世纪的。优美的朗诵需要标准的普通话、清晰的吐字、自如的呼吸和优美的声音,正确处理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和文本的情感。朗诵始终以昂扬的精神风貌承担着引导民众、传播文化的重任。
吟诵教学就是把吟咏和朗诵相互结合,在深入了解吟咏和朗诵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吟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最终让学生能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上达到入情入心境界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
二、吟诵教学的必要性
古典诗词大多是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自身生存境遇的一种感发。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做到入情入心,光靠解释古典诗词的含义,以及进行简单的朗诵是远远不够的。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进行吟诵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它可以让高职院校的语文得到如下改变:
1.变死气沉沉的语义解释为书声琅琅的课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古典诗词教学大多是释题,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语义解释,思想感情的体验和点缀写朗诵的程序下进行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义可能有初步的理解,可是很难做到入情入心。学习古典诗词光靠语义解释是不够的,需要反复吟咏,在不断吟咏的基础上达到对古典诗词语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吟咏无限地接近作者当时的情感,做到入情入心。
2.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跃跃欲试的课堂。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养相对薄弱,可是活动能力较强,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高,表现欲望强烈。教师为何不因势利导?吟咏没有固定的调式,完全是按照读者的理解,各吟各的调。这就给予学生巨大的自由度,学生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一改过去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记笔记的课堂现象。
3.变教学效率低下为高效活泼的课堂。教育是塑心工程,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事理,更要让学生懂得情理。通过吟咏,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时代的不同个体在不同境遇中的情感,从而真正发挥文学艺术的熏陶作用。而不是只记住些词义、诗义和中心思想等。
三、如何开展吟诵教学
一切先进的理念或者方法只有转化为实践,才有巨大的效能,吟诵教学也不例外。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普遍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如下吟诵教学的方式或方法:
1.让学生掌握吟诵的基础知识。吟诵是吟咏和朗诵,吟咏时下学生还不是很熟悉,甚至不知吟咏为何物;朗诵相对来说较常见,我们要把吟咏的知识的普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吟咏,是我国传统学习古典诗词特有的方法,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充满感情地吟诵古典诗词。吟咏既有传统的吟咏,又有时下普通话吟咏。流派纷呈,各有特色。讲究字正腔圆,字正就是读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讲究平长仄短,平长就是发音绵长,仄声发音短促;讲究韵字必长,就是押韵的字发音相对绵长;讲究依字行腔,就是根据字的平上去入确定字的发音;依意行调,就是要根据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确定吟咏的调式。要详细地讲解吟咏中的四声,特别是入声字。另外,还要讲解古典诗词的格律,学生在吟咏中才能运用自如。朗诵要让学生正确处理停顿、重音、节奏、语势和语调。
2.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作品分别进行吟咏和朗诵。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作品分别进行吟咏和朗诵的目的在于:在吟咏和朗诵中体会二者的不同,既能传承吟咏的古典式读书法,又能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真正深入地理解古诗词,做到入情入心。比如杜甫的《春望》,《春望》是仄起五言律诗,各句吟咏的停顿处在各句的第四,第二,第二,第四字上,简单地说就是“四二二四”及押韵处。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字是上平声删韵,“河”是下平声歌韵,都是应该长吟的,按照吟咏的一般规律,“河”字自然应该长吟,调值应该高一些;“山”字可以吟得稍微短一些,而且调值低一些。此处表现出诗人对故都的思念对未来充满希望,故“山河”二字可以适当提升音高,与后面的“城春草木深”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除了“时”,“惊”及韵字“心”必须长吟外,“花”字是下平声麻韵,自然可以长吟,但由于前面的“时”已经长吟了,此处不宜吟得过长,但可以适当加重语气,以示强调。“鸟”字为上声S韵,本来不能长吟,但“鸟”字前面的“别”是入声屑韵,不能长吟,“惊”字在节奏点上,必须长吟。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字是下平声先韵,本来就是可以长吟的,此处适当长吟表明战火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诗人对亲人思念之深,为下一句吟咏做好铺垫。“万”字是去声愿韵,自然是不宜长吟的。但此处为了强调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家书有无以伦比的价值,可适当提升“万”字的音量,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才能吟出最佳效果。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字,“胜”字,“簪”字自然应该长吟,“搔”字是下平声豪韵,虽然前面的“头”字已经做了长吟,但“搔”字仍然可以适当长吟,表示诗人是天天搔首,经常搔首,这也为下一句做了铺垫。“簪”字一定要长吟,甚至可以加长的长吟,只有如此,才能将心中的忧愁、酸苦一并宣泄出来。教师可以吟咏的方式先吟咏一遍古典诗词,然后说明如此吟咏的原因。再以朗诵的方式朗诵一遍,然后说明原因。让学生在吟咏和朗诵中逐步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没有条件的老师可以事先下载吟咏和朗诵的视音频。特别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多吟咏,各吟各的调,加强交流,互相借鉴。
3.成立吟诵兴趣小组。成立吟诵兴趣小组,选出小组长,加强指导和管理,以一群人带动一批人,营造吟诵的浓郁氛围。可以由语文教师选出几首比较优美、难度不大的吟诵作品,在每天早自习的时候,由组长起头,全班吟诵。一方面通过吟诵加强对课文的背诵和理解,另一方面形成浓郁的学习古典诗词的氛围,形成班级的文化特色。
4.定期请吟诵名家举行吟诵讲座。吟咏流派分成,各有特色。方言吟咏和普通话吟咏可以相互结合。闽南语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可以通过闽南语吟咏,体会中古音和上古音的特色,王伟勇、王更生和施榆生的吟咏可谓代表。将吟咏和传统民歌相结合,形成优美动听的吟咏调,戴学忱先生可谓代表。博采众长,古今结合,优美动听,采用普通话吟诵,徐建顺、陈琴可谓代表。总之,吟诵虽然在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但发展迅速,受到时下很多重视传统文化人士的追捧。通过延请名家讲座,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形成持久的兴趣,甚至是习惯。
5.举行专题晚会进行吟诵表演。可以依托系科或学校的平台,适时举办吟咏专题晚会,让吟诵水平出色的学生登台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吟诵的兴趣,让社团成员得到表演的机会。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晚会,技能汇报演出等,以各种形式展现吟诵风采,形成人人爱吟诵、人人会吟诵的格局。
二、丰富书源,提供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保障
著名学者朱永新曾说:“我希望学校的图书馆办到教室里、走廊上,学生随时可以找到想查的资料。”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古诗文世界,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应该是我们的追求。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学生走进古典文学作品世界提供必要的保障,让学生有书可读。
1.开放学校图书室。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岗纳赞曾提出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其核心思想为“读者第一”。而调查中,我们痛心地看到:绝大部分农村小学图书室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甚至无人服务;加上图书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学校图书室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因此,学校应设法增加经费投入,改善藏书质量和结构,安排专人负责,让小学生可以天天借到书,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建设班级图书角。由学生自带图书,并订阅包含古典文学作品的报、刊,班级进行集中管理、借阅。学生在课间就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各班同时在班报开辟“读书角”“每周一诗”等栏目。学校还可以制定细则,评选“书香班级”,激励各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3.鼓励家庭购书、藏书。学校针对每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要求,分别向家长发放《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表》,争取家长配合,将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学校定期组织家校共读交流活动,激发家长参与读书的热情,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读书活动。
三、循序渐进,指导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
1.制订计划。调查显示:小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往往逮着一本是一本,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因而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来引导,对小学六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做到长计划,短安排。
2.指导选择。调查中发现:小学生鉴别能力、免疫能力较差,不知如何选择读物。因此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各种节日及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的书:如古诗词,尽量选有注释和译文的;长篇古典名著,选青少年版或儿童版的;更要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掌握方法。调查中,我们注意到,由于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不到位,仅有20.3%的学生阅读古典名著“能认真抄录,偶尔写点感受与体会”,28.5%的学生“偶尔抄录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段落”,19.5%的学生“只是在书上写点字,划划线”,竟有31.7%的学生不做任何记录或圈点勾画。可见,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学校可以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每天安排半小时,并长期坚持下去。
(2)指导学生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懂就问,就查工具书,边读边想,适当圈划,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3)掌握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①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水浒》、《三国演义》等大部头的书,教材中节选了部分古典名著的章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不应提过高要注,只要学生作走马观花的浏览,了解故事的大意即可。
②品味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古诗词,则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慢慢感悟,并通过背诵、摘抄来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4.指导做读书笔记。
(1)指导记录的内容。可摘录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可摘录名言、警句、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可摘录整篇文章,同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
(2)指导记录的方法。
①批注笔记。
②提纲笔记。
③摘录笔记。摘录好词好句。
④心得笔记(读后感)。
⑤撰写古诗句研究报告(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就有此要求)。
(3)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逐步提高要求。例如低年级以积累词语为准,中年级已欣赏好句为主,高级年则要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悟。
四、讲究策略,养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1.自我效能的策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及坚持性。这一策略主要是通过自我要求、自我激励,更能使习惯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做法一:帮助学生建立一本自我评价本,主要是对自己所用读书方法以及对阅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在摘录本上进行自我评价。做法二:指导学生明确竞争对手,并制定简单可行的竞争计划及奋斗目标。做法三:要求学生每天围绕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给自己一句表扬或批评的话。
2.及时强化的策略:心理学家有一个重要的结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连接的形成,其中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法一:竞赛。形式可以是:
①古诗文诵读比赛。
②古诗词接力赛。
③“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专题作文比赛,作文形式有读后感、诗歌改为记叙文(包括“文包诗”的形式)、续写、读书生活日记、古诗句研究报告等。做法二:榜样,这是一种正强化。综合每一位同学在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中的表现,评选“读书大王”或“古典文学作品阅读积极分子”,并及时进行全校性的表扬。做法三:奖励,是对人成绩的肯定,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其中,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通过以上两个策略的实施,可以实现内因与外因的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养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五、活动促进,展示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成果
1.诗文表演。诗文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三种:
①诗配乐朗诵,教师播放与古诗词有联系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配乐。
②演唱古诗词,可以唱岳飞的《满江红》等已经有人谱曲的,也可以由教师配乐,指导学生演唱。
③古诗词名句应用表演。古诗词不是古董,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名句盛传不衰,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恰当运用古典名句,一定会为口语交际和文章增色。
2.诗文图展。利用学校橱窗展览师生的古诗词书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行古诗词的诵读。诗配画活动可以由每个班级定期组织。
3.古典文学作品故事会。让学生把平时从中国古代神话、古代寓言、古典名著、古典通俗小说中读到的故事,以及与古诗词有关的故事在故事会上讲出来,评出若干名“故事大王”。
4.读书心得交流会。学生们交流读书方法、体会、感受,互相推荐介绍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
六、改革评价,促使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良性循环
为了了解学生的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认真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必须重视阅读效果的检测评价。评价时必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二、选择适合讲授《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教师
《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其复杂性在于它首先具有古老性,其次是具有历史一贯性。其中用多种语言文字记载着维吾尔先民衬托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历史的多变形生活现实。它早先是开放的文学,将东西方最优秀的文化精髓集于一身,形成复杂的思想体系,使得经验和模拟文学得到盛行,着力于作品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维吾尔文人首先是学者型作家和诗人,其作品超越了纯碎的文学范畴,成为了反映所有学科、传播其最新成果并且传给后人的伟大窗口。总之,这类文学内容丰富、语言多样、形式独特、思想复杂、紧密联系历史,一般单科教师很难胜任其授课任务。笔者认为,要承担此门课程的教师除了首先应该了解课程内容和体系之外,还要精通维吾尔历史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历史、民间文学,多少了解语言学知识和古代语言,家庭书房要有古典著作藏书,真正了解各种宗教的传播和特点,要具备能够及时掌握有关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带进课堂的能力,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包括《写作基础》、《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以及《宗教学》,即伊斯兰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等专业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很好地掌握维吾尔民族的精神境界。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一般很难胜任《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授课任务,也很难让学生满意。
三、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在2000年以前,其它高校和各类进修学校将教育家瓦伊提江•吾普尔和艾斯哈尔•玉赛因合著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一书(民族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研究家阿布杜热依木•提编著的《古典文学史》一书(内部教材,喀什市师资培训部,1982年10月印)都作为教材使用,将射尔夫丁•吾买尔教授的《论维吾尔古典文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中世纪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两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19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三册,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等著作也作为参考资料。2002年起由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之前编写的《古典文学史》(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出版)也被作为教材使用。以上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体系完整、语言精巧、教材性质强,易于记住。当时,它是作为在维吾尔古典文学领域里出版的、很清晰精致、符合教材要求的第一部书,对维吾尔古典文学教学的组织、保证其正常秩序和培养出部分古典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队伍的作用很大。不足之处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很多新研究成果没被吸纳,忽略了修订更新出版、有些见解被。至于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古典文学史》一书,在《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内容不断被丰富,体系更加优化,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信息价值进一步提升。不足之处是由于执笔者较多,以致书中的思想和语言的一贯性受到阻碍,语言不够流顺,有些内容层次模糊混乱,有些内容光提出了问题而没有做出结论,年鉴、内容排序上出现错误和模糊现象。因这本教材出版已经十多年了,没有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应该对这本教材的体系,语言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修改。
四、优化教学方法
《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性、研究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讲授法为最佳。
(一)制定进度计划应从实际出发,增强科学性、操作性。目前,我校人文学院2010级学生开设的《古典文学史》课程(三年制度)安排了102课时,2012级学生安排了136课时(课堂讨论、小测验、考试安排都在课时之内,这样一来,实际授课课时又缩减了10课时左右),实际授课时数不多。采用的教材为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古典文学史》上下两册书。这本教材实际上是为本科层面的学生使用而编写的,对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方面,的确有点儿吃力。总之,我们的《古典文学史》课程既受到时间(课时),又受到学生素质,同时还受到教材等几方面的压力。显然,制定计划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无法保证课程的体系、进度甚至对课程的领会。那么,进度计划怎样制定才合适呢?笔者认为,制定进度计划应坚持突出重点,对重复的内容、非文学内容要采用简略的原则处理。具体来说,绪论部分时间要宽裕一点儿,特别是要把《维吾尔古典文学的特点》这一内容讲的深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该学科的复杂性和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兴趣;有关语言文字的内容因在《语言学》和《现代维吾尔语》课程中专门进行讲解,故应予以简化;因《民间文学》课程单独讲授,故本课程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应予以精简,只讲传说神话部分;长诗部分,特别是《乌古孜汗传说》要重点地讲授;塔里木-吐鲁番绿洲古代文学艺术部分没有像样的内容和值得给学生讲授或者阅读的大著作,所以按照一般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为给其后的经典内容的讲解抽出时间打下基础;对鄂尔浑时期的文学特别是当时的历史论述多抽出时间,就塔里木绿洲和鄂尔浑流域的维吾尔人的总体状况和个别情况、以后的命运进行全面的讲解,力争解开学生头脑中对维吾尔族的起源和所生活的地域不太清楚的观点;重点讲解碑铭文学;重视高昌时期的文学,对喀喇汗王朝文学特别是对《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真理的入门》的讲解创造条件,抽出宽裕的时间,讲清讲透;辽、元文学要以总体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察哈台和帖木儿时期的文学,要突出其中的拉勃胡兹、鲁提菲、纳瓦依等人物;在叶尔羌王国时期的文学中要重点讲解当代历史和赫尔克提的创作,着力于霍卓时期的文学;突出讲授仔黎里、艾尔西、哈拉巴提、诺比提、麦赫宗等先驱;在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的文学中要重点讲授艾合迈德•沙•喀拉卡希、阿布都热衣木•尼杂里、诺茹孜阿洪•孜雅毛拉•夏克尔、纳克斯和毛拉•比拉力•艾则孜、毛拉•比拉力•纳孜木等;介绍性地讲授各时期史学家及其著作;关于阿布都卡德尔•大毛拉和泰杰里的内容要在《维吾尔现代文学史》中进行论述,暂时忽略不讲。总之,把应讲授200课时左右的内容压缩到100课时左右的情况下,减缩上述一部分属于非文学或者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内容,重点讲授既有作者,又有著作而且造诣较深的内容,更要突出其中的有些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对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古典文学史》课程中达到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多效果的目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针对性强。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以讲授法为主,也适当采用讨论法和研究法。重要的是要能在短时间内正确掌握学生的特点,设计机动的教学方案,要灵活执行。《古典文学史》是以具体的作家诗人及其著作为主的文学,在讲授某一位作者及其创作时,教师应有与其有关的著作和图片,在上课时让学生观看,有些重要著作,比如:《乌古孜汗传说》、《希四传说》、《碑铭文学遗产》、《占卜书》、《卜古可汗传说》、《高昌维吾尔诗歌》、《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真理的入门》、《圣贤传记》,纳瓦依的各类著作,其他作者的大典要以整篇或摘录的形式阅读给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查阅的应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在课堂上,不要动不动就说“很可惜,他的著作没有被流传下来”之类的话来忽悠学生;也不要一味地说那些“其诗歌语言轻巧、流畅,有效利用修辞手法”,“在著作中赞扬真善美和人间真情以及忠孝、鞭笞假恶丑和不忠不孝”等通用的套话,将学生拉入条条框框之内;要用该作者创作中的实例来印证每一句话,突出个性。笔者认为讲授文学史课程时,对自己没有读过著作,甚至连情节都不知道,就进行盲目进行分析的教师是对学生、对自己最不负责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也不会树立起自身的威信。另外,授课教师要善于将课程联系历史,力争在课上让学生成为既能了解几千年的历史,又能掌握历史知识的人。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要以完整的意义充分体现课程名称所提到的“维吾尔”、“文学”、“古典”、“历史”等四个词。
1.前言
现代文学是时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受传统的民族文化影响而自然形成的。鲁迅先生曾经评价现代文学说:“符合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禁锢中国的民族性。”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诗歌、小说、散文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爱国明理、诚信守礼、勇敢自强的核心是历经时代幻化而永恒不变的,是文学歌颂和赞扬的主题。现代文学的产生对古典文学是一种精神上的继承和内容与形式上的革新的关系,在保持古典文学内涵不变的情况下,又为其增添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内容。现代文学从优秀的古典文学中汲取精华发展自身,因此说古典文学为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诗歌产生的影响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成就斐然,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和意义。自之后,白话文得到了大力提倡,涌现出了大批的现代诗人,他们使用白话文作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是现代诗从诗歌的意境、韵律、形式上看,大多却来自传统的古典诗歌。
2.1对现代文学诗歌意境的影响
意境是指诗歌创造中通过语言文字构建的诗歌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可在精神层次上引起共鸣。古典诗歌尤为重视对意境构造,诗仙李白、诗鬼李贺、诗圣杜甫可谓是对意境的描写达到一定境界的高手,王维更是被人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营造了一种山间秋夜宁静而有生机的意境,石上流动的清泉,松间照耀的明月,归来的泛舟渔人,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脱俗的精神追求,读者仿佛是路过的游人,此种意境很容易与人产生共鸣。受古典诗歌的影响,现代诗人对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的运用成就了现代诗歌的意境美。比如冰心的现代诗《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他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通过营造花儿绽放背后的苦楚,表达人们成功的得来不易。徐志摩的诗句“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简单的几句写景,意境和心情便全然而出。这中创作手法以是古典诗歌的意境创作为基础,进行了现代的创新和改变。
2.2对现代文学诗歌韵律的影响
古典诗歌对韵律要求非常严格,有其必须要遵守的规律,对音调的搭配、字词的协调十分讲究,盛唐之后的格律诗在社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对押韵和对偶的运用也较为讲究。比如杜甫的《三绝句》,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飞”和“稀”同属平水韵,在今天读来不押韵,但其实是押韵的。俞平伯和闻一多创作的现代诗歌最具古典诗歌的韵律美,俞平伯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来自古典诗词的。湖畔诗人也曾经创作过一些具有格律特点的诗歌。与传统的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对韵律的要求更加灵活多变,更加注重实用美。除此之外,在诗歌的创作的形式上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影响,现代诗歌继承了古典诗歌的简短形式,以宗白华的诗歌为例,特点尤为显著,简短凝练,琅琅上口,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3.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小说产生的影响
古典小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对现代文学小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当时古典小说的一些主题表达和小说结构被沿袭了下来,甚至古典小说的内容也被现代人津津乐道,甚至在其基础上进行翻版和创新。
3.1对现代文学小说主题的影响
在古典小说中“仁义礼智”、“爱国思想”等是小说永恒的主题,是当时社会人们追求境界的一种反应和体现,通过作家的笔赞扬了社会的传统风气,讽刺了不良的社会现象。比如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表达对当社会黑暗的控诉。现代作家鲁迅的《故事新编》受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影响,以暗喻和讽刺的手法表现时代的主题,给人以深刻得反思。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从诞生一直到今天,依旧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热捧。小说里详细阐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个家族从繁荣到衰落的整个过程,浓缩了历史的变迁。对封建贵族的制度进行了批判,提倡人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可以说是社会的一个进步。《红楼梦》的主题在现代小说中经常有所体现。老舍的《家》、《春》、《秋》等都吸收了古典小说的主题内涵。
3.2对现代文学小说结构的影响
小说的结构对表达小说的主题有着重要作用,古典小说的结构特点尤为明显,比如《红楼梦》采用的章回体的结构,其他小说的特点在现代小说中经常被模仿。比如张爱玲的《沉香屑》、《倾城之恋》在古典小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但是人物说话的语气、描写的场景极易使人联想到古典小说中的情景。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运用的白描和故事性的记叙手法都来自古典小说,《金粉世家》、《吕梁英雄传》的小说结构则继承了章回体的手法,
4.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散文产生的影响
在古典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散文,至今都被不断的传诵和研究,如先秦时期儒家的《论语》、历史散文《左传》,两汉司马迁的《试剂》,唐宋时期的《古文观止》等。现代作家受到了古典散文的熏陶和影响,对现代散文进行创作时,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借鉴了古典散文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4.1对现代文学散文风格的影响
散文风格是文章在形式和内容上所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特性,与作者的个性和表现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典的散文风格受当时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表达上较为含蓄,语言大多较为清新秀气,情感细腻,书生气质浓厚。现代散文继承了古典文学的清新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冰心的散文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典散文的影响,并将这种风格特点与西方的典范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散文风格。除此之外,著名散文家林语堂在创作散文时经常用到文言词和古典散文的句法,排偶、对仗等方式的运用,也可以看出现代散文深受古典散文风格的影响。
4.2对现代文学散文体制的影响
散文体制是指文章的类型,根据文章所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将散文分成几种类别。先秦时期便创立了我国文学的议论与叙事的散文体制,汉朝以哲理性散文著称,唐宋的情景散文尤其引人重视,明清的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古代散文体制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比如古典散文《桃花源记》,属于情景交融式的散文,通过对环境的夸张渲染,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同社会的追求。现代散文依旧保留着议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等体制,并集古典散文之众长,融合了百家散文体制的特点,发挥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荷塘月色》,张晓风的议论散文《行道树》等。在古典散文的基础上对现代散文的体制进行了创新,但归根到底,离不开古典散文的影响。
5.结束语:
古典文学成就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杰出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宝,也是中华儿女和世界人民用之不尽的文化遗产。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是众多学者长久以来共同研究的话题,探讨古典文学的构成因素和精神内涵对发展现代文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除了本文阐述的在诗歌、小说、散文方面的影响之外,对话剧、戏剧等均有影响作用,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仍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莹. 浅谈我国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J]. 学理论,2013,02:164-165.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51-02
一、我国古典文学美的表现
(一)人性美
人性美属于向善美的一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通过对古典文学人性美的感受,我们似乎能够找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古典文学中体现出的思想不仅复杂而且丰富,诸如一些文学作品中透露出对不顾国家安危的达官贵人的憎恨,一些作品反映了对下层劳动人民遭遇的同情,还有一些作品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有一些作品赞扬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甚至还有的作品体现了作者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的精神。当然,也有的文学作品体现出的是悲观的思想,诸如消极避世等。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古典文学作品,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思想,其都是文学家真情实感的表现,是人性美的具体体现。诸如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整首诗的最后一段,将作者的内心矛盾充分地表现出来。乐极悲来、万事如流水是李白真情的自然表露,其对人生的伤感情绪,以及远离现实的态度都被传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感觉到李白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高度的人性美。
(二)文字美
文字是古典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我国古典美的欣赏,我们要能够采用训诂学的方法来进行文字美的展示。我国的汉文属于象形文字,具有独特的造字理据,将意美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诸如文学文中实词的用法就可以形旁的方法来进行记忆。经历过几千年发展的中国古典文学,可以说已经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体现出胸怀之豁达、思想之睿智,以及品性之修辞。在进行我国古典文学的欣赏过程中,我们的感情被逐渐丰富,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日益俊朗、日益雅致。对于我国古典文学的学习是提升自身鉴赏能力的好机会。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离我们的距离相对较远,同时含蓄的表意,在字句方面讲究较多,而且还运用典故,典故中的故事我们的了解少。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文学的美时,必须要对文学作品的作者背景、作品内容,以及社会背景等详细的了解,在使得我们的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体会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三)语言美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但凡是一些相对优秀的作品,都可以说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任何一种美,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表达的。对于语言的欣赏是需要一个持续领悟、不断学习,以及积累的长期过程。诸如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是一首意境非常美的诗,但是将我们把这首诗翻译成英文版本时,即“the bird have vanished into the sky,and now the last cloud drains away.we sit together ,the mountain and me ,until only the mountain remains”,我们都知道,语言是非常实用的,与我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也是非常唯美的,似乎离我们的距离时近时远我们的汉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表达出的感情更是丰富多彩的。通过中文版与英文版的《独坐敬亭山》的对比,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古诗本应该传达出的意境,英文版的表达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古诗的味道甚少,古典美更是无稽之谈。
(四)自然美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些作品具有巧妙的构思、华丽的语言,以及炽烈的感情;一些作品则是对大自然的崇尚,通过平实的语言表现出淡雅的感情。就美学而言,浓妆与淡妆都是美,但是人们更喜欢淡妆美,更喜欢自然界的美。景物真切、感情真实的自然美更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自然美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是非常常见的。当面对着色彩缤纷的自然界时,诸多艺术家都被陶醉了。艺术家们通常都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然后在用自己的情志去赞美它,进而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说,要想欣赏自然美,就必须要具备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生活情操,将对自然美的欣赏建立在自己的生活基础上,进而实现自然界对我们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
(五)对比美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对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技法。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时,文学家们常常会将黑白、深浅,以及悲喜等进行对比,进而衬托出文学艺术的美。比如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圈表示月亮,如果只是一个月亮,那么这个月亮是亮不起来的,但是如果在月亮的边上画一抹云彩,那么月亮的亮就被烘托出来,这边是对比技法的典型运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文学作品,既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也能够感受到丑,也就是说在作者的笔下不仅仅只有美丽的春天,更有寒冷的冬天。因此说,我们在对古典文学作品欣赏中,应该包括对美与丑、黑与白等对比美。
(六)哲理美
对于古典文学,不仅要具备感性的认识,更要有理性的认识,深入自身的情感,这样古典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美才足以让欣赏者折服的。诸如出自朱熹之手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欣赏者便能够理会到诸如只有思想活跃,才能心胸开阔等哲理。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能够将各种不同的思想融合,同时能够学习到相对鲜活的知识。再如出自陆游之手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对这篇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能够体会到人不能够被挫折打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要有乐观的生活心态。对于古典文学美的欣赏,要培养意境意识,给欣赏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对我国古典文学美的欣赏
(一)抛弃功利观念,彻身沉浸于古典文学
审美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与现实生活绝缘的世界,审美世界中只有审美主体与对象两个部分。有人曾经形象地将戏票作为戏剧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隔板,从艺术的角度看这个说法是非常逼真的。因此,在对古典文学美进行欣赏时,必须要将现实中的功利观念,以及自私的想法彻底抛弃,要能够在古典文学艺术中沉淀自己,在文学美的氛围内陶冶自己的情操。对古典文学美的审美态度要求我们必须要能够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进入一种与世隔绝的审美意境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体会到古典文学真正的美。
(二)充分发挥想象力
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比较善于创造意境,简约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我们通过想象自然就构造出一定的精神世界,把作者的精妙的构思体会到,同时完成良好的审美过程,而且在这一刻实现了作者与欣赏者在情感上的共鸣。诸如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从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描绘的是一些非常常见的事物,诸如土地、柳树、草房,以及炊烟等,但是却给人们一种愉快的感觉。陶渊明正是将这些看似简单的事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自然清新的农村景象。这样恬静的农村生活无疑会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作者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然,也正是这样的生活场景,将作者在弃官归隐之后的闲适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说,我们在对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欣赏时,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
就对我国古典文学接受的个体来说,每一个审美主体都是有差别的,而且复杂多变。同时,每一个欣赏我国古典文学的人,都有着一定的生活阅历,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各具天资,他们往往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念,自觉地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这些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者往往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将文学作品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出来,甚至能够将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跳跃式结构,以及逻辑缺陷等填补好,将不确定的区域充实起来,进而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高度,提出更出色的、不同的见解。这种对同一个古典文学作品提出各种不同理解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非常正确的。因此说,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作者赋予它的意义,而且更具有欣赏者赋予它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古典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与读者赋予它的意义的总和。与此同时,审美主体要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古典作品的创造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古典文学的艺术水平,展示古典文学的不朽魅力。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在经过了前人的欣赏之后,不仅表现出其本身蕴含的意义,而且还在逐渐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了艺术体系。
三、总结
对于我国古典文学美的研究,不仅需要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而且需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在进行古典文学的审美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要能够从文章描述的三个方面着手,提高自身文学欣赏水平,实现对古典文学美的科学欣赏。同时在欣赏古典文学美时要有针对性,要能够从人性美、自然美等不同方面进行欣赏。总之,对于我国古典文学美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古典文学美的探讨,进一步提升对古典文学美的鉴赏能力,最终实现古典文学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典文学带来的美。
参考文献:
然而,目前小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状况却不容乐观。首先是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内容安排过于单一,古典文学大多以古诗为主,或者节选一些孩子在电视影片中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所以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是来自教师的原因,语文教师的古典文学教育素养,直接关系到孩子古典文学教育的质量。而有的语文老师根本没认识到古典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误认为学生年龄越小,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困难越大,收效越小,因而不必重视,还有的老师是受应试思想的影响,考的就以死记硬背为主,不考的干脆不学不记。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古典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还是认可的,不过,语文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没能接受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就职后又不能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致使在教学中仅仅止步于表面,进行流于形式的操作,没有更大层面、更深层次地拓延古典文学的学习范畴与内在涵质。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古典文学描绘的是古代的文学背景和情感,所用语言和词汇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距离我们现代这些孩子的生活较远,所以给孩子的学习也无可避免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已然掀起了学习国学,引入经典的热潮,在这种大环境下,再加上古典文学自身魅力的吸引,我们只要稍为留意,就不难为学生创设更大的花园,让学生欣赏到更为芬芳的古典文学花朵。因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1利用好现有的教材资源,形成几种古诗课堂诵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如基础传授课,主要以课内的古诗词为主,研究古诗的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写作风格、背景、创作故事等;拓展阅读课,主要以由课内学到的内容为兴趣的生发点,推荐学生阅读同一主题,同一作者,同一朝代的其他作品,然后由点及面。由老师精选的一些篇目逐步引导学生去广泛的阅读,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质的目标,最后由师及生,由教师之间共同阅读古典文学的浓厚氛围来感染学生。自主创新课,通过自创小诗;以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古诗;写“学古诗、背古诗”的感受;诗配画,画填诗;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班刊以及个人小诗集等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古诗与练笔相结合,以诗促写。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不能只靠单纯的死记硬背,背诵只是古典文学学习中的一块敲门砖,它不等于强记,让学生能做到领略古典诗词曲赋的意境,把握古典小说戏剧的情节,从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自然的将其熟记并运用和表现出来,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其成为古典精粹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2研究各年级段学生的阅读心理,根据需求提供合适的古典文学名著,以完成每个年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低年级以晓畅易懂的古诗,民歌为主,要求能背诵,懂得大意,知道作者;中年级以意境的诗词典赋为主,开始接触一些古文片段的阅读,体会意境,掌握阅读的方法。五六年级以古典小说、戏剧的阅读鉴赏为主,掌握抓住“人物、地点、情节”阅读古典小说、戏剧,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读有所感,读有所悟。现在很多学校都自己编印了便于学生携带使用的古诗词小册子,我们学校的小册子就是各学段里全组的语文老师根据本年级孩子的特点自行编制,经过领导检查指导后印发给孩子们的,里面包括弟子规、三字经、以及一些精选的诗词等等,同时附上它们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解释(包括重点词的解释)、以及教师的指导语言。方便简洁,孩子在茶余饭后之余就积累了诗词,提高了文学素养。
3古典文学阅读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单靠课上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由内而外地把孩子真正的引入到古典文学的海洋里来,现在学校每个年级都在搞同读一本书活动,从低年级的《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到高年级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丰富多彩,并通过一系列活动,比如我校大课间的经典诵读活动等,创设了独特而又典雅的校园文化。阅读结果的展示形式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而有层次性、多样性。例如,低年级以口语展示为主,可通过开展古诗文吟诵比赛,给小诗配画等活动;中年级可组织开展办手抄小报,朗诵比赛等活动;高年级可组织开展“漫画三国人物”“我来说《西游记》”“走近《水浒传》”等口语交际活动,表演课本剧等形式。还可以建立一个古诗专题学习网站,创设一种富有古诗学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古诗学习积累的主题系列活动,满足学生的需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古诗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诵读提供资源和帮助。
4学科教学中结合或渗透古诗学习实践的研究。如语文教学中可开展古诗文教学的拓展学习,比如“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成果有了教师的参与,孩子更有兴趣,同时教师可以把平时阅读所得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比如我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就体会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念:作为初学写诗的香菱来说,入道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地位低下,可作为老师,林黛玉没有丝毫的嫌弃,能主动为师,还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循循善诱,更使香菱学有兴趣,学有所得。自主学习的理念: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重视表扬激励的理念: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鼓励探究的理念: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理念:宝钗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这就是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