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2 08:47: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渔业养殖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渔业养殖建设

篇1

二、《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我省渔业养殖与增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篇2

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崛起,企业急需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较大,但职业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我国一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专业建设思路不够合理,不能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高度有效地进行对接,专业建设定位依然有延续传统研究型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和痕迹,不能够彻底解放思想,与传统院校专业建设思路决裂。[1]

本人及所在院校同事根据多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反思与探索,摸索出一套“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及方法,并通过几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所谓“以需定产”就是以企业岗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职业素质要求来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需定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将专业映射到企业岗位。第二,将课程映射到岗位技能及素质要求。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职业教育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明确岗位目标地将对应岗位常用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将专业映射到岗位最好是“1对1”的映射,最多达到“1对2”的映射,即为该专业再对应一个后备岗位,以达到“专业聚焦”的培养效果。专业映射到岗位,首先要进行市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整理出该专业在企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和专业后备工作岗位。专业―岗位映射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岗位映射图

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先通过市场专业岗位技能及素质需求调研分别整理出该岗位的主要技能、辅助技能以及岗位素质需求。对相应技能及素质进行梳理,整理出开设的每门课程所覆盖的技能教学。将课程映射到岗位技能及素质要求最好是“1对n”映射,即一门课程对应多个岗位技能或职业素质。这样可以压缩专业开设课程的数量,避免了课程开设过于离散,从而达到“课程聚焦”的效果。

图2 课程―技能映射图

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遵循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化,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前瞻化、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学生未来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要体现岗位特色,使得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职业素质课程将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考虑设置教学内容,以体现体系化。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遴选几门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是“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调研时应着重收集专业行业主要岗位、辅助岗位和岗位所需技能要求及职业素质要求等数据,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2.人才培养进度计划要紧紧围绕专业对应岗位技能及职业素质,分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及职业素质课三个阶段按技能学习的梯度设置各阶段课程。各阶段课程设置原则为,课程数量少,但课程学时多。

3.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应严格对应岗位具体技能及职业素质项,遵循“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加重实践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理论课程只为实践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多余内容少讲,甚至不讲。选取一些核心课程进行校企共建模式,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具体教学过程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实施,以达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效果。[2]

4.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取得专业对应岗位所需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职业认证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5.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的学生考核方式。在学生能力评价中,引入过程评价机制、企业参与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核心课程的考核可采用“以证代考”的评价模式,校企共建的课程以企业评价为主。

6.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及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情况进行修改。企业人才需求调研要做到每年至少综合调研一次,并做到预期后三年的岗位人才需求变化情况。这样可以做到技能培养有前瞻性、不过时。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传统的大学生,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专业对口的“第一份工作”,成为企业需要的能够直接上岗的高等技能人才应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明确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一个重要而漫长的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思路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宗旨开展,核心就是教学为企业一线岗位服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明确培养目标就不会偏离专业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蒙东升.浅谈新时期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23).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篇3

在我国畜牧养殖发展过程中,部分饲养主随意排放污水,缺乏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意识,饲养习惯落后,饲养方法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水质、空气和土壤等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畜牧生产,提高养殖业效益的同时,必须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推进生态化养殖模式。如,在养殖小区或者规模养殖场内,要健全基础设施,配建污水处理设施、沼气池和储气罐设备,利用沼气池,将畜禽粪便、污水发酵转化生成沼气,进而满足生产、生活对燃料的需求。而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果蔬和农作物成长养料,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实行‘集中建池,统一沼气’的环保养殖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益实现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2实施规模养殖,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我国规模化、标准化的畜牧养殖模式与美国、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历程有限。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仍旧沿袭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散养形式。这种小农式的养殖模式,不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且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为脆弱,在养殖资金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不具备规模化养殖的优势。因此,我国养殖业发展要积极做好战略部署,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如当地政府合理、科学的选择一块适宜养殖的农业用地,将其建设成为养殖小区或者规模养殖场,并配备齐全相应的基础设施,将饲养主集中在一起,进行养殖技术、疫情防控的指导和管理。基于区域养殖业发展现状,每年应从当地财政收入中划出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加大对养殖小区的投入等,出台规模化养殖发展的优惠政策等。

3健全一体化养殖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畜牧养殖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多位于农村偏远山区。但农村区域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闭塞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不能及时获悉养殖动态,了解养殖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和产品价格变动,导致盲目生产、严重跟风等现象发生。某些饲养主的文化素质水平有限,不会合理调整和控制生产规模,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结构单一,造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因此,对于我国养殖业发展,在紧密结合以上养殖现状的基础上,要引入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的品种及其规模,成立屠宰场、畜禽加工企业,保证销售渠道的稳定,提升产品附加值,根据区域优势,创建产品形象,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明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与升华。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体现其“新”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少农村地区为片面发展工、农、旅游业而过度使用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新农村建设应该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关系以及协调模式的研究是很少的。

篇4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专门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及职业行为习惯,但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依然存在不足:1.企业参与度低。职业素养源于企业,服务企业[2]。但多数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没有与企业高度互动,将行业需求真正的融入校园和课堂,企业只有在学生实习实践时,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展示企业文化,岗位要求等,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职业技能,仍存在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相脱节的问题。2.师资队伍薄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素养教师队伍不稳定,并且多由政治教师兼任,职业素养应紧贴行业需要,但是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对行业动态及岗位需求的了解很少,这也反映出了高校对职业素养培养质量的认识错位。3.教学环境单一。目前,在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依然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将课堂局限于教室上,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延伸到岗位上。

二、“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研究

篇5

1.主要指标呈现向好趋势。1—3月份,该县纺织、服装行业实现开票销售10.1亿元,同比增长10.3%;入库税收2343万元,同比增长5.8%;工业用电量7322万千瓦时,同比增加4.6%。丝绸、毛纺行业形势较好,染整行业发展平稳,织造、服装行业赢利较少,棉纺行业出现复苏迹象。

2.重点企业技改力度加大。双山集团改变以前一贯做纯棉纱的传统,新开发20多个新产品,新上4台自动络筒机,完善纺纱工艺,扩大织布规模,1—3月份实现开票销售2.16亿元,同比增长28.2%。金港特种纱线公司新开发了棉涤混纺、涤纶粘胶混纺等8个包芯纱新产品,1—3月份实现开票销售8500万元,同比增长17.6%,正在安装两条新生产线。

3.部分企业重组焕发生机。振阳集团被兼并重组后,1—3月份已实现开票销售4612万元,同比增长23%。祥和纺织公司破产重组后,强化内部管理,实行错峰开班降低成本,1—3月份已实现开票销售4971万元,同比增长210.4%。获花服装公司与江苏舜天、国泰等大型外贸公司合作,采取来料加工方式,企业运转正常,销路畅通。

4.不少企业订单较为充足。德威尔公司在3月上旬的上海华交会上取得近8000万元订单,同时打开国内中西部市场,产品供不应求,1—3月份实现开票销售6427万元,同比增加20.4%。金港特种纱线公司在手订单已基本排满上半年。日达印染公司订单充足,承接了盐城60%服装厂的印染业务,今年将重点开拓南京、宁波等地外贸订单,新增订单已排至6月底。华宏丝绸公司在手订单较多,可保持满负荷生产至5月底,一季度实现开票销售1367万元,同比增长224.6%,近期将新上10台提花机。兴阳纺织公司今年已拿到1000吨进口棉花配额,压降了原料成本,企业生产稳定,订单排至5月份。

企业反映当前制约纺织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由于纺织行业劳动强度较高,年轻人宁可选择工资较低的服务行业。该县双山、祥和等企业主要通过提高待遇、吸引老员工返岗来维持员工数量,一线工种月工资涨到2200元以上,用工成本同比增加10%。银丰服饰公司订单充足,由于缺工开台率仅为50%左右。棉纺织企业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70%左右。当前国内皮棉价格每吨在1.8万元左右,比进口棉高出4000元左右,棉纺企业原料成本偏高,导致该县10家小型棉纺企业陷入停产或限产状态。

2.资金周转比较困难。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减弱,信贷投放节奏放缓,贷款到期续贷周期同比拉长10天左右。融资成本明显上升,所获贷款利率上浮10%~50%不等,中小企业还需承担担保公司担保、质押物监管、银票保证金、银票贴现等多项费用,实际年利率达到18%左右。应收账款回笼明显放缓,出货后30天左右才能收回货款,企业资金周转难度加大。

3.企业利润仍然较低。该县毛毯行业形势较好,原料、产品价格基本平稳,企业有一定利润空间。服装企业多为贴牌加工,产品出口为主,由于国内外贸企业较多,出口价格不高,大部分企业处于微利经营。多数棉纺企业使用的是国产棉,所产32支纱每吨成本约2.75万元,而售价仅2.7万元,高成本与低售价的倒挂导致企业处于亏损边缘;但双山、兴阳等少数企业使用了进口棉配额,每吨有2000多元的利润。闽华织造公司产品销路较好,但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由于锦纶等原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降,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几点建议

1.调整棉花进口配额和滑准税的双重管理限制,对企业使用国内棉给予一定财政补贴,逐步实现国内、国际棉价接轨,提高棉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国有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额度,加快审批流程,降低贷款利率上浮比例,免收抵押、担保、监管、顾问等费用,减少企业财务成本,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篇6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处于“大发展”阶段。基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学规模、办学模式、教学形式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基于对教学改革能力和有效教学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急需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中职教育队伍。

一、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职教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任务

2010年底,教育部启动了“中职改革创新3年行动计划”。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其工作思路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这五句话,应该是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调。这无疑预示着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在服务教育改革中承载着前所未有的重任。同时,也预示着发展职业教育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创新。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2012年,教育部下达了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并在今后一个时期将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河南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职教集团化发展,加快布局调整步伐,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高职业学校规模效益。通过布局调整,支持一批办学规模5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催生一批办学规模3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淘汰一批办学规模2000人以下的薄弱中等职业学校。树立“大职业”观念,支持办学水平高、效益好的职业学校对薄弱职业学校进行兼并、重组,将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

(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

在今后的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以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围绕产业转移,围绕支柱产业,围绕高成长型产业的人才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开展“订单培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不仅能使中职教育的办学始终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贴近社会实践的变动,更重要的是能使中职教育与工作变化、岗位职业变动始终融为一体,它不仅能够解决贴近问题,更能够解决融合问题。

(四)职业教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解构和重构课程体系,探索新时期中等职业教学模式,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的变化和需求应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主攻方向。教学内容要不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在分析与掌握特定专业领域内技能人才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岗位目标为导向,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由传统的学科模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变灵活的模块化教学和课程设置。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推进校企专业共建、教材共编,通过加强教师和技师的岗位互动,通过加强实训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不断增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契合度。

(五)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的转变,随着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传道”的道德素质和“解惑”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备“授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其一,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及基本的学历层次。其二,要熟悉和不断探索中职教育的特殊性、针对性。其三,中职教育需要的教师不是纯学者型、教学型的,而是通教学、懂技术、知生产、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经营能力。

鉴于当前中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建设一支具有先进职教理念的管理队伍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师资队伍。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从职业教育的队伍层次和结构来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现代职教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一)建设有先进办学理念和领导力的校级领导队伍

如何使中职教育在国家经济产业升级和转移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紧随企业用人需求,走在中职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关键是需要有能够把握政策导向、市场脉搏,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思路,引领学校发展的优秀掌舵者。中职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首先需是要做人优秀;其次,从宏观出发,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职业教育发展观,重视同政府沟通和企业协作, 具有一定的统筹策划和市场推广能力,以争取到更多经济支持和实训资源。第三,从微观着手,明确职业学校的主要领导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任务和责任,转变办学思想,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观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和办学的创新思路,促进职业教育和职教事业的发展。第四,集思广益、深入了解学校各层级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和需求,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

(二)培养高效的中职教育管理队伍

职业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 但学校管理队伍也是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任务。行政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管理水平、工作状态及管理效能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伴随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必须树立新的行政管理理念,打造成为素养良好、结构合理、管理高效的行政管理队伍,从而有助于中职学校更好更快的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特定性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职业能力。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地开展职教师资培训。

1.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个体素质是构成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基石。作为中职的教师,应具备教育观念新、职业道德好、知识面宽、教学水准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等素质。为此,应按照中职教学的要求进行政治理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方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规范,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要求,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特点,教学文件的撰写规范,职教班主任工作特点与要求等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对来自非师范院校的新教师,还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职学校应有目的地选择优势专业,加强领导力度与资金投入,将学科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置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实行积极引进和注重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在资金、设备、保障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确实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3.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特点。在鼓励教师努力成为“双师”之余,更应建立并完善教师队伍到企业岗位锻炼、实践的制度。如,选送具有一定授课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使他们更好地了解第一线的生产流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安排理论任课教师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参与实验室建设与改造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技能;聘请行业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同时,引进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兼职教学工作,弥补学校师资队伍数量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4.组建职业教育专家组。当前企业在选人、用人上越来越看重适应性和知识转化能力。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在教学中融入企业元素。组建由行业、企业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课程开发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开发团队。发挥社会和企业高层次人才对学校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及教学、科研水平提高、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直接或潜在的作用。

总之,加强中职职教队伍的建设培养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只有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职教队伍,才能真正能得到企业的认同,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为中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职改革创新3年行动计划. 中国教育报, 2010.

[2]田忠民. 多渠道开展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9).

篇7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培养有素质、有技能、有文化的劳动者,值得引起深思。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是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和我校就业培训部门与企业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中职 生职业素养缺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组织观念和时间管理观念,不服从企业的规章制度。例如上班迟到、工作懒散、打瞌睡、玩手机、屡教不改等不良习惯与在校时一脉相承;2、缺乏诚信意识,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例如一些顶岗实习生在企业中上 班抽烟、打闹、偷吃仓库商品、许诺的任务不能完成等的现象与在校表 现十分相似;3、缺乏吃苦耐劳意识,工作没有责任心。例如拈轻怕重、无故推托、相互 嫉妒、上班分心等,这从中职生在校劳动、值日、志愿者活 动等可见一斑;4、缺乏沟通合作意识,谦卑好学、服从服务意识不强。例如不敢或不屑与 上级或师傅沟通学习、被动等靠师傅指点、不敢主动与客户沟通对话、与上级顶撞等。这些与学生在校等靠老师,自大封闭的心理特点相似。5、缺乏自信,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奉献精神不足。例如不敢主动承担工 作任务,做这个不行做那个也不行,胆小怕麻烦,只顾自己不顾队友,得过且过,工作没有规划,没有目标等。

二、中职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学生,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校园文化具有多种功能,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课外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功能。中职学校作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场所,中职学校不但要进行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教育,还要进行思想道德、社会规范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水平、文明素质得到提高,使他们的身心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激励功能。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身处其中的教职工和学生都能起到一种激励作用。首先可以使教职工热爱学校、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对教育工作充满感情。其次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非常突出。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随着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渐的提升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三)导向功能。校园文化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起到积极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之路,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正是校园文化导向功能发挥的结果。

(四)凝聚功能。校园是一个不同个体的集合,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个体思想、心理和行为在这里交融、碰撞,甚至产生火花。通过灌输、引导、启迪、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体,影响个体心理世界,从而使个体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全体师生凝聚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愉悦功能。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具有教育性,而且还具有娱乐性。学生的精力一方面投人到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又将过剩的精力投人到课外活动之中。校园文化就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场所。

(六)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社会化的延续和缩影,使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上受到影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倾向、精神状态、道德观念与集体的、社会的需要相一致,实现心灵、精神、性格的自我塑造,达到社会化的目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社会化作用是一个长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塑造过程。

三、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学校作为社会一线技术人才的职业技术培养机构,其职业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必然有别于其他学校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职业特色。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中,学校要注意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大在校园文明环境硬件建设上资金的投入,美化、绿化校园,逐步形成忧美、恬静、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明环境,用 “润物细无声” 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中职生的心中和实践中,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

(二)严格规范制度管理

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要严格按照校内秩序和职业环境需要制定规章制度,奖优罚劣,保证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的良好秩序,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和延续。要通过强化管理的教育功能,推动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注重师德与教风建设

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特殊的职业身分,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文体活动、为人处事等方面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高尚的道德品质来影响学生。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主旋律,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参加,它像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校园文化经常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载体体现出来,将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锻炼。

(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进企业文化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更加亲近,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激励和渗透作用;反之,校园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和促进作用,校企合作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有怀,戴东英.创新中职校园文化[J].中国职业教育 2003

篇8

摘要:建设市场的繁荣,条件、地域的差异,促进了建设类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通过对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阐述、分析,探讨其作用与需要进一步规范的方面,旨在对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 :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54-03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原则、程序和方式。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建设类人才需求激增,推动了我国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当今,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层出不穷,其评价也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究竟哪种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最优呢?难以一言以蔽之,单一的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囊括情况复杂的实践。笔者拟对我国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以抛砖引玉。

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海外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拿大“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英国“三明治”(“CBET”)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亚“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台湾“建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

中国内地的高职院校积极借鉴海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省情、行情和企业、地域、校况等现实,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一主两辅”(以应用型为主,复合型、外向型为辅)培养模式;目标导向培养模式;实践导向培养模式;能力本位培养模式;过程导向培养模式;周期循环培养模式;产教结合培养模式;主体联合培养模式;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等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多样化的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中国,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而蓬勃发展,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学习借鉴海内外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企业特点,探索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总结出多样化的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各异。反过来,多样化的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又促进了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下面择其要者做些介绍。

“123”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23”模式前四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五学期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第六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其中,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是学生面临就业选择的一年,市场信息比较准确,能够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并设置相应课程和教学内容。

“3+2+(2)+1”人才培养模式 即“3个学期的专业素质教学+2个学期的职业技能培训+2个暑假顶岗实习+1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强化生产育人。

“2+1”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两年校内学习,第三年企业实习。

“232”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一个“2”是指学校与企业双元合作,“3”是指每学年3学期工学交替,后一个“2”是指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

“411”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4学期)为专业基础平台阶段,进行基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1学期)为专业综合平台阶段,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第三阶段(1学期)为职业实践平台阶段,进行跟岗能力培养。

“2.5+0.5”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2.5年校内学习,毕业前0.5年在企业实习

“0.5+2.5”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0.5年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后2.5年在校内学习。

“1+2”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1年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后2年在校内学习。

“0.5+2+0.5”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1学期)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第二阶段(4学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进行基本能力培养;第三阶段(1学期)又在企业进行职业实践、跟岗能力培养。

“1+1+1”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1年)在校内学习;第二阶段(1年)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第三阶段(1年)又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进行基本能力培养、深化、拓展、巩固。

“1.5+0.5+l”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1.5年)在校内学习;第二阶段(0.5年)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第三阶段(1年)又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进行基本能力培养、深化、拓展、巩固。

“2+0.3+0.7”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2年)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进行基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0.3年)在校内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培养综合能力;第三阶段(0.7年)又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进行职业实践、培养跟岗能力。

如此种种,模式众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加强了实践性环节,强调的是实践性,突出的是更新性。只有不断更新的建设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具有生命力。

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人才

培养模式需进一步规范的几个方面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具有建设类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同一模式可能各行其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可能不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尽合理、教学手段和方法各异亦亟待改革等;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体制市场化,科技网络化,人文多元化,这一切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使技术应用型教学体系呈现出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态势,对人才的素质、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老模式操作、运行,势必难以达标,因此,必须对建设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以规范,以适应新的形势需求。为此,应对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各自的条件进行归类,对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充分认识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对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每一种模式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设计、课程模式、实验实训条件、教材等方面予以规范、配套,使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规范、更有成效、更易操作,从而促进专业建设的全面提升,使人才素质全面提高。

培养目标:应满足市场要求、行业要求或工作领域的岗位要求,所以培养目标又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选择教学制度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因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设置相应的培养目标。

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基本素质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对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安排,它既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又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学校的档次等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并重。课程设置应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向导,精选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结构,形成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区域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应当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体现。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等设置相应的课程。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对学生理论学习的检验,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等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内实圳基地。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应积极开门办学,利用外部资源。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企业实际等进行相应的校企合作。

教学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项基本要素构成。对有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等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并重改进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提高教学效果。要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教与学都看成是“学习—实践—创新”的过程,特别强调实践和创新在教和学中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对本门课程负责,还要对学生成长过程起指导作用。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等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式。

由于学校不同,资源不一,所在地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会有差异。可在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各自形成一套包括上述教学目标在内的完整的建设类人才培养资源,让其他各校共享。

参考文献:

[1]徐公芳.“四一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2]陈维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1):97-99.

[3]薛凤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2):8-9.

[4]胡启涛,凌卫,束志高,王华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3):109-112.

[5]闫国新,梁建林.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12-13.

[6]俞仲文,沈耀泉,李建求,秦同瞬,侯大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15-17.

[7]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4(10):20-22.

[8]徐立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J].职业教育,2008(9):22.

[9]张云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9):20-22.

[10]李桂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59-60.

[11]蔡炎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76-77.

[12]李定清.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6):64-66.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8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对应用型人才的英语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建筑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给建筑专业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专业的英语教学一方面承担着英语教学的任务,同时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任。因此,我们应当首先明确高职建筑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含义,对建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建筑英语职业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一、高职建筑英语职业能力的含义

职业能力的含义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所应当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对建筑英语职业能力来说,就是指从事建筑行业工作应当具备英语表达能力和基本的书写能力,是对一个人从知识水平、基本技能以及个人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它既包括综合素质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拓展,同时还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因此,高职建筑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层含义的概念,更是对建筑英语教学工作的严格要求和挑战。要想搞好建筑英语教学工作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需要我们对建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高职建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建筑英语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足,其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高职院校中,对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往往滞后于现实需要,很多英语教材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教材,很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概念已经不适用于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变化速度太快,建筑英语教材的滞后,不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培养出的人才与现实需要相脱节,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造成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脱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与教师有关,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必备的工作经验,在进行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指导时,都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很好的将知识点与实际情况相联系,而只是一味的照搬教科书,所以指导出的学生也缺乏良好的知识技能,与实际需求相背离。在高职建筑英语教学中,这两个问题都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系统有效的建筑英语教学方法

首先表现在建筑英语教学没有突显出该专业的特色。很长一个时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都普遍采用单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的很少,没有凸显出本专业的英语应用特点,更不要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了。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之后,在建筑英语应用方面仍然缺乏基本的职业能力。其次,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大都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的方式,内容单调乏味,没有将建筑方面的活动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来。最后,教学模式僵化,很多专业英语的教学多采用陈旧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采用“传授型”教学方式,对翻译教学和阅读教学较为重视,对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不足,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较低

当前,在高校任教的建筑专业英语教师中,有很多教师并不是建筑专业出身,很大一部分教师是英语专业的精英,但对建筑方面的知识缺乏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并且没有参与过建筑行业的工作,缺乏工作实践经验。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的出现,例如在理论知识讲解时,往往是从英语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而缺乏与建筑知识的联系,同时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时也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都不好。此外,还存在一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建筑英语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建筑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在建筑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首先做好对市场的调查分析,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建立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同时对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总结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从而调整建筑英语教学内容,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使建筑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另外,还要积极向先进高校进行学习经验,借鉴他们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查缺补漏,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措施,构建起建筑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二)重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建筑英语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应当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其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重视教师的引进质量和素质,在高校引进建筑英语教师时,应考察其是否具有建筑行业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是否符合教学要求,严把第一道关。

2、积极鼓励在职教师进行继续学习,可利用业余实践参与到建筑相关工作中,进行兼职学习最新的管理知识,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

3、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英语知识与建筑行业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目的。

4、对现职教师进行培训,选派一定比例教师到知名高校进行参观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也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校开设讲堂,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搞好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实践课程和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实践锻炼。在传统的建筑英语教学设置中,理论课程往往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对理论知识的讲解非常重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课程设置进行重新安排,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缩小理论课的比重,同时还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融合渗透。对建筑英语来说,应当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努力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练习,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改革教学实践课程,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考评机制

健全的考评机制是提升实践能力的保障,考评机制既包括对教师的考评也包括对学生的考评。对教师来说,应当考察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组织听课、对授课教案进行检查、学生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以及实习基地信息反馈等,从而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考察,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核,对不同的课程可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口语测试、笔试、论文和实际操作等,也可以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考察。通过健全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建筑英语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课程安排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如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重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只有不断改进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型人才,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赵奇志.英语教学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1).

篇10

作者简介:潘有志(1976-),男,湖南华容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航专教改项目“构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JB3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112-03

兼职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师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重要力量,对毕业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开展对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如何提高其教学能力、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成为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需要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明确要求:“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中明确提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上述政策不难看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相当重要。社会需要的是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实践少,所以把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兼职教师引入到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强调实践工作能力(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指导,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的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素质,使其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二)缓解校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短缺的矛盾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理论课教师已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而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教师的短缺仍是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尤其是在毕业设计指导环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有些学校一个教师同时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达到十几个甚至更多,这样就会使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的精力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低下;有些学校苦于没有合适的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只好抽调部分年轻教师来顶替指导,这些年轻教师由于普遍缺乏工程实践锻炼,指导实践性课题的能力不强,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无法令人满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造成生师比结构失调,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和企业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与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这也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打开进口,面向社会和企业聘任一批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担任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校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短缺的压力。

(三)解决毕业设计实践性缺乏的现实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不能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无法做到“真题真做”,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只是纸上谈兵,接触不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形成实际应用的概念。而从就业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既需要接受一定的工程教学培养,也需要一定的工程项目训练背景做支撑。通过从社会和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毕业设计的兼职指导教师,可以弥补校内指导教师知识体系上的缺陷,使学生能够尝试一些与实际项目紧密相关的课题,使毕业设计课题能够更加贴近业界需求,更加具有实用性。

二、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政策引导

政策引导策略主要包括:第一,引入激励机制。目前,兼职教师参与职业教育还是一种个人行为,企业缺乏提供兼职教师的积极性。针对这种现状,高职院校要积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拓宽教师聘请的渠道,鼓励、吸引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技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到校担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第二,创设成长环境。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在聘兼职教师的内在潜力,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人文关怀促进兼职教师的健康成长,给予兼职教师更多的关怀,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思想上给予引导,并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要创造专兼职教师合作的条件,进行学术交流,联合科研,切磋授课经验,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施教能力。

(二)条件筛选

条件筛选策略主要包括:第一,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条件良好,学历、职称、职务、工作经历等指标符合指导毕业设计的要求。第二,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在专业领域内,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取得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或具有独特专长,有一定年限(一般为三年以上)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熟悉行业企业工作流程,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三,教育教学能力要求。能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愿意向学生传授技术和经验,能独立承担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任务。

(三)选聘聘任

选聘聘任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选聘程序。首先由企业推荐或由个人提出申请;然后各专业教研室依据聘任条件和个人能力,结合教研室实际工作状况推荐上报系部;系部组织同行专家对申请人的资质进行审核、并考查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基本能力,确定其能否胜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最后将拟聘人员名单报学校审批,学校在总量控制、择优选用的原则下,统一按需聘用,并与兼职指导教师签订聘任合同。兼职指导教师的聘期一般设定为固定期限,聘任期满不再续聘者,所聘职务自动解除;如需续聘,应重新履行聘任手续。兼职指导教师的选聘应该公平、公正、公开,做到竞争上岗,能者优先,防止聘任工作人情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第二,聘任管理。兼职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期间,实行聘用协议管理。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要制定颁发兼职指导教师的岗位细则,明确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的职责。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至少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结合企业生产实践,指导和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和规划;指导学生按选题要求到相应的生产单位调查研究,搜集与题目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技术水平和工艺过程;充分了解学生,与学生保持经常的联系,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精心做好面授辅导;公正合理地给予成绩评定。其次,要实施规范管理。要参照专职教师的要求,建立兼职指导教师教学档案,对兼职指导教师进行规范的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建立兼职指导教师资源库,对兼职指导教师个人基本情况、企业背景、教学过程、培训过程以及考核管理等信息进行管理;建立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兼职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的业务交流。

(四)教学培训

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平时主要是从事一线实践工作,在专业技术方面比较熟悉,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在指导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知道“怎么教”的困惑。因此,加强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成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要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兼职指导教师的培训计划,保证兼职指导教师接受足够课时数的教学能力培训。第二,开办兼职指导教师“岗前培训班”,积极组织优秀师资对兼职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的经验交流和规范讲解,逐步培养兼职指导教师的教学意识,使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三,建立专兼职指导教师互助制度,由于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双方可能在教学和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差距,通过专兼职教师之间开展定期的交流和学习,双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兼职指导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专职教师积累实践经验、了解专业技术的新进展。

(五)绩效考核

考核是评价工作效果的必要手段,是确定兼职指导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对于兼职指导教师的考核,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完善的兼职指导教师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兼职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和特点开展考核。第二,对兼职指导教师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对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育人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兼职指导教师的业绩档案,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并作为是否续聘的依据。通过考核,学校可以了解兼职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兼职指导教师也可以审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改进。

三、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企业利益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才利益。企业对人才应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毕业生适应期过长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问题。通过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企业能够在实践中选拔优秀学生,为自己量身培养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这样不仅可以缩短人才培养适应期,减少成本,还可以为企业在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上带来竞争优势。第二,经济利益。让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设计,企业在分担人才培养责任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第三,社会利益。高职院校师生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和宣传群体,企业通过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和支持,能够针对潜在消费者进行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增加企业的区域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学校利益

在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才培养。通过聘任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利用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生产环境,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操作对象,对学生进行现场操作的技术指导,可以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使学生毕业时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第二,师资结构。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但需要拥有理论基础扎实的教师,也需要一些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专家或技术人员,通过选聘来自生产、工程技术一线的兼职教师加盟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利用兼职教师所带来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信息,不仅能够弥补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还可以调整和优化现有师资队伍的学科和学缘结构,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就业环境。通过兼职指导教师的聘任,高职院校能够及时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技术等最新信息,能够适时调整和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与此同时,兼职教师所在企业的规模发展,也能给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舞台,学校最终获得的将是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

(三)学生利益

通过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聘任,学生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第一,提高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有了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就能得到最专业的指导,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通过与兼职指导教师的互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积累必要的经验与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第二,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对毕业设计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学习,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掌握科技动态,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加深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认识,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CAO-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13-03

创新与创业是相辅相成的,创新涵盖了所有行业的工作内容。创业则是依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综合利用个人资源,发现机会并选择、开拓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机遇,进行风险投资,以满足自己的价值追求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体系,是一种渗透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教育实践中的原则方法、内化在育人过程中的精神指向,以及用这样的思想观念、原则方法、精神指向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指为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协作和能力递进的公共教育平台。

制造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衡量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纵观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历次转移,都是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具备创新能力,归根结底就是员工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根本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高职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人育人体系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形成从培养目标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全面融合的新体系,培养既能胜任岗位要求又善于创新创业的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关注创新创业,开始加大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尽管各类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进行了特色各异的探索,也取得了成果,但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材开发、师资力量、平台打造及规律探索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改革针对性不强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出发点,以就业胜任首岗为目标。这种教育决定了把掌握知识和技能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师只是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只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教育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不全,教育环节没有形成合力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专业教育课堂,把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素质和创造技法训练等融入课程体系。与国外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育脱节、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脱节、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脱节、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脱节等,致使能力培养过程中各教育环节缺乏合力。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平台功能不健全

单纯的学院化模式可以不出校门就培养出博士,但培养不出高技能人才;传统的师徒制可以培养出能工巧匠,但培养不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还是在于缺少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有较大距离,还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活动指导等工作要求。

工科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但也存在创新创业意识欠缺、知识面过窄、沟通协调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可知,创新创业是学生的内在需求,他们渴望学校提供各种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奠定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而且能促进学生在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二、打造“四维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教育协作,功能互补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人的创造是有规律可循的。创造学说包括三个主要领域:创造科学、创造性科学和创造工程。创造科学是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创造活动与创造过程,揭示创造的规律;创造性科学则着重研究人的创造性,应用于培养和开发人才;创造工程着重研究创造技法,直接应用于创新创业活动。浙江省工科高职院校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通过在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等四个维度上搭建资源共享、教育协作和能力递进的“四维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教育协作与联动,使各个平台功能补充与渗透,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螺旋式提高。

(一)打造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夯实学生“两创”基础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创造学的学习、创造技法的传授和各专业创新创业有关课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在课程体系上,要充分利用“各类课程”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的人格背景中去。

1.设计分层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个案辅导剖析等,重点放在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高年级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重点以竞赛项目导向追求创新创业的成果。

2.建立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1)通识类知识普及课程。创新创业知识主要包括创新方法、创业规划,以及营销、物流、财务、法律、公关及礼仪等通识类知识,这些知识既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传授,也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2)实践性能力提升课程。例如,从2008年开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立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强调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了“做中学”的工学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包括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

3.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创业课不仅要有好教材,而且必须做到教法创新。要运用“探索型”而不是“已知型”、“互动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更好地使学生把创新创业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采取和课程内容相适应的“课题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方法。从实践来看,有关体验式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课程,学生不仅学专业知识,而且学会尊重、沟通、合

作等。

(二)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增加学生实践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个性化教育,这是由人才成长的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从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来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应用型、创业型。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求按照不同类型加以区别实施教育教学。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因材施教,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构建创新技术实践平台。创新实践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自2007年以来,浙江省的部分高职院校每年都获得财政重点支持的创新基金,用于学生创新教育。学校通过立项培育、资金资助、提供仪器设备、推荐指导教师、技术咨询、进度检查、项目验收等手段,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着力把校内专业创新设计实验室等建成学生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为学生自主性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台支撑。通过实际创新产品的研制,对学生加强创新技术模拟训练,让学生体验创新设计及其制作的全过程。

2.构建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创业型人才就需要搭建为创业型人才成长的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建设校内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主要工作就是建设学生创业园。浙江省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都建有学生创业园,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申报的有潜力的项目,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孵化。在创新训练的基础之上,组成若干个科技研发小组或创业团队,由学校聘请校内外的创业导师专门对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创新团队和项目进行指导,为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试验场地、设备和资金扶持等,助推学生创业实践。

此外,高职院校也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适合学生创新创业见习的实践基地,由校企双方合作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向长期化、阵地化发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便利。例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紧贴地方产业特色,建设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浙江创意园、浙江服务外包示范园等“三大园区”,并成立了创业学院,鼓励学生从事创业实践。

(三)打造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促进学习交流

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的比赛对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竞赛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从而有力地推动各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在已设立的全国和省市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技术技能竞赛基础上,浙江省于2007年起,在全国首创了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竞赛项目包含创意设计竞赛、生产工艺革新和流程优化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社会调研论文竞赛等四个部分,每两年举行一次,比赛覆盖面达到95%,这已成为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中最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品牌。

(四)打造创新创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培育人文精神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另一方面,要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如校园文化建设等。校园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优化成才环境、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在价值选择、学术风气、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向性十分明确。高职院校建设融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是由其高教性和先进性决定的;高职院校必须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同时要重视建设具有行业属性的特色文化。一是要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共建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浙江省工科背景的高职院校中聚集了一大批专兼职的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和企业家,他们既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积累又有深厚的管理理论修养,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具体活动的执行者和受益者。二是要把创新创业文化纳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创新创业文化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三是要把培育学生“求实、求精、求新”的科学探索精神,“敬业、乐业、创业”的敬业精神,“奉献、坚韧、协作”的团队精神等优秀的创新创业素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开展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训、举办创新讲座和论坛、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节、技能节等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类活动,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

三、结语

浙江省工科高职院校在面向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四维联动”为基本模型,根据实际实施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由此,逐步形成资源共享、教育协作和能力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志永.日本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135-136.

[2]吴剑平.发明创造方法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66.

[3]陈罅,陶勇.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创业教育: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1,(3):76.

[4]柳翠钦,顾红.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4,(5):35.

[5]周昊俊.才智[J].才智杂志社,2011,(3):45-46.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25-04

一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部在2015年3月公布,2014年包括技工学校在内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577.70万,就业人数为558.54万,就业率为96.68%。但在如此高的就业率下,中职学生就业的稳定性较差、就业质量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2012年至2015年2月我校对毕业生和实习生的长期跟踪调查记录,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他们对我校毕业生的工作技能普遍给予了认可,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上手快、思想活络,优秀生的比例是10%,不合格率是20%。数据显示,单位对学生不满意,96%是因为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较差,主要体现在缺乏耐心、以自我为中心、易烦易怒、无故旷工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填补工作空缺等方面。如“没规矩”“不守时”“不懂得尊重人”“交代的事情迟迟不做”“喜欢抱怨”等都是单位主管对实习生和毕业生不足之处的总结。现在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员工个人的道德操守以及自我把控能力,能做大做强的企业,就是因为对经营道德和管理规范十分重视,这也验证了“做事先做人”这句名言的价值。它们认为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才是最直接最有用的,所以用人单位更希望学校培养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的学生。

事实上,学校也开设商务礼仪、职业设计生涯、消费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但为什么学生走进社会工作后各种德育管理问题依然接踵而至,是不是靠几门课程、几堂课就能让职场素养与道德深入学生心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厚重多元的文化精华。在《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大学》《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提升职业素养的教育元素。其中,《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教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教会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弟子规》出自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之手,文章言简意赅,全文仅仅1080个字,精辟地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对一个人的操守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带动着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

《弟子规》里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悌”等道德修养重于“学文”、先于“学文”,正是解决我们学生缺乏职业素养与道德的“金科玉律”。

二 《弟子规》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契合点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的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级;在社会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1.对己

《弟子规》的“谨”中要求“朝起早,夜眠迟;冠必正,纽必结;步从容,立端正”,与职场素养中的作息时间规律、衣着整洁正式、仪容仪表端正紧密契合;“余力学文”中要求“不力行,但学文”,与职场中的学习与实践结合同样紧密契合。

2.对人

《弟子规》的“泛爱众”中要求“凡是人,皆须爱;己有能,勿自私;人有短,切莫揭”,与职场素养中的尊重、保护客户隐私,团队合作交流融洽,交往情绪控制得当紧密契合;“信”中要求“凡出言,信为先”,这正是职场中最需要的诚信;而“出则悌”中的“尊长前,声要低;骑下马,乘下车;称尊长,勿呼名;兄道友,弟道恭”,正是职场要求的合适的表达沟通技巧、与客户见面所需的礼节、与同事融洽相处的技巧;“入则孝”中的“亲有过,谏使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更是要求在职场中对错分明、引人向善、态度端正、尊重他人。

3.对物

“余力学文”中的“虽有急,卷束齐”与职场中的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紧密契合;“谨”中的“置冠服,有定位”更是要求在公司物品放置要整洁。

4.对事

“谨”中的“事勿忙,忙多错”与职场中要求做事冷静、有条不紊相契合;“入则孝”中的“事虽小,勿擅为”要求注重工作细节,“亲憎我,孝方贤”提醒在职场中要心态良好,积极向上;“余力学文”中的“方读此,勿慕彼”要求做事情要专注一致,“心有疑,随札记”更是强调有问题要及时请教他人等。

三 基于《弟子规》的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设计与实践

作为班主任,应通过设计诵读理解――践行体验――感悟内化这样的培养路径,将《弟子规》作为班级管理中的理念核心,逐步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1.诵《弟子规》,重行为规范

某班语文老师非常支持学生学习《弟子规》,自费为每位同学购买了《弟子规》,并利用两个学期的时间,一句一句地向学生解释其中的含义,再结合当代社会和学情现状,安排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制作PPT演讲稿,对《弟子规》进行探讨、研究。在此过程中,先由学生为学生讲解《弟子规》,再由语文老师进行补充、更正,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班主任组织学生利用早读半小时和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诵读《弟子规》,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记住每一句话。诵读《弟子规》入耳入脑,为学生们树立做人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奠定扎实的道德基础。通过对《弟子规》的讲解、熟读、背诵,可将《弟子规》渗透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使其自觉以《弟子规》约束自身的行为,成为学生们中职三年的行为准则。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做事,班主任每周都会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弟子规》记诵竞赛”,例如书法比赛,让学生们用毛笔默写本周让自己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句话,选出写得最好的两到四幅,贴在教室墙壁上;或是通过《弟子规》填词比赛、语句接龙进行游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弟子规》的内涵,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规范,在班级内形成浓郁的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氛围。

2.学国学经典,受思想熏陶

在班内除了让学生学习《弟子规》之外,还根据语文老师的建议,在班级的图书角摆放很多国学经典,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借阅学习、品读。此外,定期举办读书会,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如今学生在做事时,时常会引用一两句国学中的经典语句,例如:学习时――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同学间相处时――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当然,我们深知,精神文化还要通过精彩纷呈的、外显的形式呈现。班级结合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学生自发定下了每日的主题活动(周一为破卷日,周二为礼仪日,周三为孝道日,周四为感恩日,周五为自省日)。学生在受到国学经典的深刻影响后,以记得名句为荣,以自己行为得体为荣,不再盲目崇拜风靡一时的各种偶像,整个班级学生的素养快速提高,得到了所有任课老师的好评和赞许。

3.设辅导讲座,启人生智慧

班主任邀请了我校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秀成绩的毕业生进行辅导演讲。学姐、学长们为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讲述了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挫折、困难以及艰难选择,并且告诉同学们他们是如何在这些困难、选择中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取得今天的成就的。毕业生们用他们的经验教训告诉同学们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对一个人今后就业的重要性,给予同学们关键的人生启示。

4.辟活动专栏,开主题班会

在班级里,精心打造以学习《弟子规》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张贴历代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并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弟子规》脱稿朗诵比赛,并辅以伴奏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组织“传承中华美德――《弟子规》读后感”征文和演讲比赛,营造出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切实做到环境育人。

学校领导在得知A班学生学习《弟子规》氛围浓厚之后,还建议开展“学习弟子规,做个好人”的市级主题班会并向全校和全市的观摩老师展示。在这场班会上,同学们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多次准备和排练过程中,他们谨记《弟子规》中的警言,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参加了班会的展示。

学生们对这次市级主题班会的热情度高,使得此次主题班会精彩纷呈。同学们各显十八般武艺,小品、礼仪操、商务情景剧、志愿者视频、歌曲、舞蹈、十字绣等都体现了《弟子规》的精髓。如贯穿整堂班会的自编小品《〈弟子规〉的诞生》,引出了《弟子规》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典范,生活中的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团结同学、言行谨礼、诚实守信;学习中我们要谦虚好学、博文广识、体验学习的真正乐趣。

同学们还结合自身经历对“孝”字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讲述了生活中自己如何去实践“孝”,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孝悌之人。大家各抒己见,在和他人分享的同时也吸取了他人的经验进行自我提升。

不仅如此,同学们还将形体课学习的商务礼仪操进行温故,组织同学进行排练,将商务活动中的仪表礼仪、握手礼仪、举止礼仪进行了良好的展现,体现出同学们个人的礼仪风采。

除此之外,同学们演出了与国外客户进行磋商,达成交易,并且因“信”结友,在做生意的时候遇到困难,得到很多朋友鼎力相助的情景剧。告诉我们只有平时诚信做人,关键时候才会有人帮助。

班上的文艺委员根据《弟子规》的精髓,自编自导了《来自清朝的你》,幽默、穿越等元素把《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泛爱、学文的内涵表演得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班上的宣传委员还编写了一首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兄弟和睦排第一;你拍二,我拍二,长者立时幼旁待;你拍三,我拍三,路遇长辈称尊长……”他用整齐的节奏、响亮的声音向在场的所有老师展现了商贸学子的风采。

最后全班齐背整篇《弟子规》,和着铿锵的鼓声,将整场主题班会推向了。

同学们在准备主题班会和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更好地理解了《弟子规》的内容,在内懂得孝顺父母,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尊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懂得与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集体、爱民族;在有道德的基础上好学上进,锐意进取,个个争做“知孝道、懂礼仪、讲诚信、会宽容、爱学习”的好青年。

整场主题班会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学生们成功地展示了他们学习《弟子规》的成果,表现出了他们对《弟子规》的热爱。可见,学习《弟子规》,不仅是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5.融校外实践,提教育效果

将《弟子规》与日常志愿者活动、班队活动相结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采用适合学生学习和学生喜爱的策略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如为社区出一期有关《弟子规》的板报、在少年宫门口发放《弟子规》宣传册等,使活动生活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让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受到激励,提高教育效果。

班主任要与家长们积极沟通,共学《弟子规》,共同成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更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时时做出表率,这就要求家长与时俱进,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所以《弟子规》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家长也要做到。因此,在刚开展《弟子规》学习时,班主任就通过校讯通、电话、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倡导他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和孩子共同成长,许多家长都十分地赞同,并且配合得很好。在学习过程中,班主任和家长不定期地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指导不足,表扬先进。

6.评优秀弟子,树学习榜样

A班根据同学的进步表现、家长和教师的反馈,结合所有围绕《弟子规》展开的竞赛活动(读后感、演讲、书法比赛等)评选出“优秀弟子”,并进行隆重表彰,鼓励全班同学向“优秀弟子”看齐,树立大家学习的榜样,提升整个班级学生的道德境界。

四 实践的成效

在班主任的总策划下,三个学期下来,班级全部同学都能流利背诵《弟子规》,并且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含义。

班级在落实《弟子规》后的几大变化:

其一,家长对老师和学校评价极高,认为孩子在家的表现进步非常大,越来越懂事了。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同学们知道了应怎样孝敬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据众多家长反映,自开展《弟子规》学习后,孩子听话了、有礼貌了,能够在上学和放学回家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反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会理解大人,无理取闹的事情少了很多,有时甚至还会给妈妈洗脚或帮忙做家务了,似乎开了窍,成熟了很多。

其二,任课老师对班级的满意率几乎是100%,认为学习氛围浓,学生特别可爱,甚至不上课也会来教室和学生聊天。

其三,班级同学关系非常融洽,能够做到不撒谎、不骗人、不以恶劣态度待人,打架、斗殴和小团体现象没有出现,同学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帮助、坦诚相待,班级气氛非常活跃、欢快,每节课间都能看到班里同学嬉笑玩乐的场景。

其四,能够做到自主自愿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各展所长,班委组织比赛效率高、效果好。

其五,班级学生的自律性极高,班主任身兼数职,经常不在班级管理早午自修,依靠班委的监督和大家的配合,早读和午自修的表现时常受到巡视老师的表扬。这样的班级与众不同,在班级凝聚力和阳光氛围的背后,是较高的道德素养的形成和积累。

其六,A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单位的好评。以下是用人单位对各班实习生表现的好评率:A班好评率为95%,B班为75%,C班为78%,D班为65%,E班为52%,F班为60%。

五 学践《弟子规》的思考

班级同学从最初对《弟子规》的一无所知,而后在老师的指引下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实践,直到今天能够做到以《弟子规》来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从最初的无所畏到现在的“见人善,即思齐”;从当初对《弟子规》的不屑一顾到现在学习时的“宽为限,紧用功”;从当初的待人骄纵蛮横到现在的“不如人,当自砺”。这不仅是学生待人处事能力上的提升,更是行为规范和思想上的升华。

当然,学无止境,且不能局限于技艺本身。在今后的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将继续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将《弟子规》更好地融入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企业渴求的人才,做一位可器重、能发展的出色工作者,让学生在“孝悌”“谨信”“亲仁”的良性循环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附:学生的实践活动

微笑服务,为旅客匆忙的路上涂一抹亮红

在2014年的暑假期间,班级秉承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原则有序开展志愿者活动,发挥志愿者为社会义务服务的重要作用和奉献精神在火车东站开展活动。班级志愿者们在工作岗位上坚守着“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的行为准则,微笑服务,为旅客匆忙的旅途上涂一抹亮红,为“人间天堂”杭州掬上一捧阳光。此活动多次收到下城区志愿者负责人的表扬信。

爱心捐助,你我共进

“泛爱众,而亲仁。”当班主任向大家讲述在杭州十九楼网上看到一位不幸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又无钱医治的早产儿陈思娇,父母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每日在医院过道睡觉,父亲因小思娇还需要继续医治而不得不外出打工时,同学们秉承着“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的理念为小思娇进行募捐,同时号召家里人一起为小思娇进行募捐,共筹集善款1735元。随后,班里选出了18位代表跟随班主任老师前往省妇保看望小思娇并将善款交于小思娇的母亲,小思娇的母亲对此十分感动,学生也为能帮助他人而感到开心。

斗闹场,决勿近

2014年,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全班同学利用班会课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踩踏事件的起因、过程、后果和预防对策,特别是今后面对此类事件,大家觉得“斗闹场,决勿近”的古训一定要牢记。

参考文献

[1]曹剑.《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