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04 00:20: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创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创意论文

篇1

二、文化创意产业会计改进的建议

1.扩大资产的计量范畴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会计核算中,应该扩大资产的计量范畴。虽然资产概念中有提到无形资产,但范围却很窄,一般只包括几项内容,但是文化创意产业中涉及到的无形资产却很多,比如公司的品牌、专利技术、融资关系、客户和伙伴、企业中的复合性人才、企业的管理方法等等,这些无形资产的种类很多而且都有巨大的价值[3]。所以,为了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就要不断的扩大资产的统计范围,就要更客观更准确的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估值。

2.完善会计核算方法文化创新产业中研发支出在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把研发支出加入成本管理中,并把研发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重点工作,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加入产品生产前的开发、设计等成本,直接参与开发的核心技术人员的人力成本和智力成本等。智力资产的耗费也是文化创新产业成本构成中重要的一项,对于智力资产的耗费,企业也应把它加入成本管理中,并且应该把按智分配加入到企业利润的分配中。

3.企业加强对会计的重视程度首先,企业应该正确认识会计的作用,会计包括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它能够对企业的资金流向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它能够对企业提供会计信息、资金流向等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的重视程度[4]。企业可以招聘一些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产业的特点,把文化、创新的理念渗透到会计人员的思想中,使其能够打破会计专业与日常业务之间账本的形式隔膜,能够运用文化创新企业管理人员能够读懂并会使用的报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会计人员自身也要重点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创新这个行业的发展,并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从而做好会计工作,促进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篇2

2文化旗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旗舰项目是指一个地区最能体现该地方文化特点,展现地区文化核心特征的建设项目,它以都市文化的凝聚力为发展先导,同时促进多个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文化工作者工作机会,连带促进其他消费产业的提升。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旗舰项目的带动力量,以多个文化设施的建立,以及文化活动建设和开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旗舰项目的功能是将文化活动和不动产计划、商业功能整合在一起,促进市场的交互作用,打造成功的市场效益。在时代创新技术发展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富于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带来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与众多产业产生交集,当前以文化创意为主导建设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园等热潮在众多地区兴起,但是如果能确实理解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打造文化旗舰,可以在更高层次展现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推动产业集聚上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篇3

二、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认为,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经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文化,而能够使一个国家软硬实力相融合、相发展的产业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是多样性、小型化、分布式,但其提供的就业人口和产值却一直保持增长,对于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帮助,因此,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对于青海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民族文化是建立在“文化”这个宽泛的定义之下,由各个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为该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可以说,民族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空间内衍生的,由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地域空间内的族群所创造并传承,集中体现了这一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青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综合客观需求。

(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根据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和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构成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依据,发挥区域要素禀赋才能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由于青海“三江源”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对环境的高要求,青海不具有大力发展重工业的能力,这也从客观上严重制约了青海经济的发展。因此,突显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特色,发展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及个人智慧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尊重生态,利用生态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青海产业结构转型的客观需求

资金紧缺、投资乏力是青海经济发展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尊重生态、保护生态的客观需求与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成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摆脱环境资源的束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成为青海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污染小、资源消耗小、所占空间小等特点,通过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整合和提升,可以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从附加值低走向附加值高、从制造走向创造的转变,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推动青海经济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条件下增强文化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落后的状况。同时,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青海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文化建设总投入力争达到96亿元以上,其中,政府投入53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文化投入增长130%;社会投入43亿元,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是当前,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2010年文化产业仅占全省GDP的1.66%。在资本、政策、人才、文化开发、环境等要素配置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性问题,导致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活力、缺乏可持续性,严重阻碍其发展。

(一)政策体系不完善

青海由于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政府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上经常出现多头立法、多方共管的局面。监管系统混乱、监管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管等方面缺乏内在联系,始终未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撑。文化地方保护主义、文化盗版、设计纠纷等现象都严重阻碍了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人才匮乏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凝聚个人高智商的新兴产业。重点是个人的创造力。但是青海科研机构较少,相关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据青海省统计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为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共有7198个,从业人员8.9万人。由于发展条件所限,当前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缺乏文化创新人才,缺乏文化营销管理人才,具有原创精神体现民族特色的人才更少。

(三)资金投入缺乏有效性

青海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政府投入占总投入的55%。投资渠道单一,社会投资略显低迷。这样的投入发展方式,不仅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也违背市场规律,不利于市场化的发展。政府财政在文化投入上略显随意性,缺乏持续性,同时缺乏投入监管。而相关文化产业集团实力有限,不具有市场运作能力。如今,贵德创意产业园、海南州藏文化创意产业园、湟中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陆续推出,这虽说是发展的积极信号,但随意性较强,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四、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越条件

(一)文化资源丰富

谈及青海,人们脑海中会自然浮动出“雪山、草原、湖泊”等既遥远又“神秘”的形象,其实不然。无论是多民族互助共存的河湟文化圈,还是以藏民族为主的青海湖文化圈和三江源文化圈,以及以蒙古族为主的柴达木文化圈,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点突出,都为青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文化特色突出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文化变迁和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多元性、民族性的高原文化特色,集中反映在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神秘独特的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在玉树,在互助,很多地区依然保持了原生态的文化特色,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类型,也成为了青海省的特色文化品牌,一旦合理开发利用,将为青海的发展带来丰厚的物质与精神回报。

(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据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报道,2011年青海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9.45亿元,较上年增长31.6%,远高于青海省GDP的年增长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6%。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更说明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各种积极的信号表明,青海省文化产业在未来几年将会有更迅速的发展。

五、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青海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这些为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青海经济产业结构,增强青海文化影响力,增加就业人数,传承民族文化。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及青海的实际情况,就发展符合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道路提出对策。

(一)建设区域性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青海面积广,民族文化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建设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就显得尤为重要。1.建立以西宁为核心的综合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区。以西宁为中心的河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宗教文化以及以民间特色创作为主的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丰富,加上河湟地区较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政府再加大在文化环境、产业规模等方面的投资,充分发挥省会西宁在河湟地区区位突出、创意人才集中科技信息优越、产业发展资本充足等优势,努力把西宁建设成为青海民族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头兵。2.打造以青海湖为中心的高原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区。旅游业在青海地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青海湖的知名度享誉国内外。在努力打造现代旅游业的同时,通过一些重点项目的集中建设,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并对产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强相关衍生产业的整合,完善产业间的配套设施建设与环境优化,最终形成富有独特藏传佛教文化特征和浓郁边塞风情韵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二)发掘原生态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青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许多原生态文化资源保存完整,这为开发提供了先天条件。但这些原生态文化资源却鲜为人知,说明缺乏相关的文化营销与市场开发。如今在欠发达地区对原生态文化的开发主要是通过文化旅游实现,但层次较低。《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的模式。但令人遗憾的是,《印象》这个品牌被人广泛套用,开发商陷入了成本回收的困境。社会的发展,使创意产业登上了历史舞台,却也加剧了“创意”沦为“平庸”的速度。创新需要的是各地因地制宜,推陈出新,敢于利用先进技术与原生态创造性的结合,积极推出适合各地的新的发展模式。比如民族生态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在不破坏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发觉原生态文化的同时,应打造民族文化创意品牌,使青海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青海的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布零散,方向繁多,缺少拳头品牌。这种资源多而散的特点,没有优化整合而是各自为政,且方向太多将导致发展失去重点,使青海文化形成点式分布,这种缺乏合作的状况使青海文化资源如同一盘散沙。“夏都”、“大美青海”、“青海湖”等青海重点打造的文化特色品牌已形成了品牌效应。“环青海湖自行车赛”、“抢渡黄河”、“国际攀岩锦标赛”等体育赛事,“青洽会”等经济洽谈会,“花儿会”、“纳顿节”等民族节庆,这些已形成的文化品牌的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了青海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促进青海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些文化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宣传和推广,塑造了地区形象,并转化为地方的无形资产,从而增强地区凝聚力和辐射力。

(三)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

政策是政府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工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文化既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也是创意迸发和成长的必要外部条件,营造多元的文化氛围应成为青海培育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软环境的主要手段。首先是开放的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是青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施文化多元化的重点内容。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规划等手段实现长期目标,也可通过定期主办各类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其次,完善有效的投融资支持,吸引富有实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金和风险基金支持。建设吸引创意产业人才的文化氛围、城市风格和舒适自然的生活配套区域。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市场的需求极为敏感,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应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青海发展较为特殊,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暂时很难发挥有效作用。其原因有三:一是,青海人口不足600万,人口基数小,直接导致相关消费市场较小,难以刺激规模产业的形成;二是,尽管青海优秀文化资源丰富,但面积辽阔,资源分散,集合度低;三是同质化资源较多,各地纷纷以藏民族文化为主打,市场作用下极可能导致重复建设。所以现阶段政府的调节作用仍然至关重要,在发展形成规模后,政府将相关发展引入市场。凝结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双管齐下,形成合力。

(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都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产物。它的核心都是要拓展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在精神层面的享受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西部多民族地区,许多地区依托旅游业来发掘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文化创意还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丰富,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力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和旅游功能,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效益的各类民族活动及其载体的综合。所谓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就是有开发价值的、具备旅游功能的,青海各地区的各个民族所拥有的民族风情及其载体。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形成新的行业及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使第三产业比重得到提高。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实施民族文化的品牌战略。发挥品牌优势,最大化品牌价值。二是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对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讲文化资源非物质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乃至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道路。三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集群。首先,应根据青海本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开发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其次,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民俗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五)完善民族文化创意发展产业链

产业链是产业环逐级累加的有机统一体。某一链环的累加是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获取附加价值的过程,链环越是下移,其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型就越是明显;链环越是上行,其资源加工性、劳动密集性就越是明显。青海作为欠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资源开采、劳动密集的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低,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低;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细加工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高,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高。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居于链环的上行,青海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可这些优秀文化资源却被东部发达地区所利用,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比如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精灵,作为北京奥园会的五个福娃之一为人们所热议。以藏羚羊为原型的玩偶、动漫形成了很好的市场反应,可这一切的发展与它的原产地竟然没有多少的关联。又如昆仑玉,同样因为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材质,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原石成为艺术品的过程中,昆仑玉身价倍增,可作为玉石的原产地青海因为缺乏相关技术,故不得不委托他人代为加工,看似青海昆仑玉产业热闹非凡,殊不知大部分的利益被他人攫取。因此,青海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完善产业链,形成自己的创作团队,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宣传等主要过程独立完成,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向“原创品衍生产品制造商互动开发衍生产品消费者”的模式转型,依托浓郁的民族特色及区位优势,做到一地一品,实现一带一群,激发、释放创意产业的价值扩散效应。

篇4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链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对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方面的研究。赵承华(2007)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建立品牌乡村旅游企业,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的主要路径。张晶(2012)认为实行产业链纵深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周格粉,肖晓(2013)首先认为全产业链模式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渡模式,并提出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模式。

(二)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较乡村旅游多出些许,但主要是从产业链视角出发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厉无畏,于雪梅(2007)认为培育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链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邢华(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价值链的整合,并提出以产业链末端—版权贸易为主线整合产业链。陈少峰(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的经营与运作,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扩展以及产业要素挖掘与整合。纵向产业链的延伸,可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内、外部资源共享,即产业内、外融合;横向产业链的拓展,可表现为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即产业规模效应的体现;产业要素的挖掘与整合,可表现为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化和专业化经营。金元浦(2010)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概括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创意环节,秉承“创意为王”的理念;第二环节,生产环节,采取“内容为王”的措施;第三环节,销售环节,坚持“眼球为王”、“渠道为王”策略。

(三)国内对创意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相对较多,且主要集中在融合的机理、路径、模式及策略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且系统,并且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但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对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有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欠缺,且主要集中在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面,研究的不够全面、系统、深入。柯涌晖,赵明,陈白璧(2011)认为闽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了创意产业价值链,完善了旅游产业链条。李洋洋(2011)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分为了延伸性型、重组型和渗透型三种,认为延伸型的产业融合模式出现在产业链的生产制作和消费环节,延伸了原有产业链条;重组型的产业融合模式解散了原有的产业链,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链条;渗透型产业融合模式扩展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内涵,提高了产业增值能力。王爱玲(2009)以“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为实证研究对象,认为其成功是现代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从产业链的设计、经营和营销各环节充分融合的结果。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弱化

乡村旅游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农业化学物质及废弃物污染、污染企业转移农村导致的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污染。但受政府对农村污染控制问题还没有系统的、足够的重视,且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扶持措施不力,以及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等因素影响,乡村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美、生态好的意象日益弱化。

(二)忽略市场调研,营销模式固化

乡村旅游地的营销首先缺乏与市场的对接,乡村旅游地自发进行市场调研及市场分析的凤毛麟角,因此,营销模式和手段的选择没有实际指向性。其次,乡村旅游地的营销模式落后,网络营销、植入式营销、创意营销及联合营销所占比重极低,全国范围内建成“信息化乡村旅游景区”的数量屈指可数。

三、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建议

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互动融合,在第一个创意阶段,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在第二个生产阶段,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旅游者观摩;在第三个营销阶段,建立起文化产业现代化的营销网络,起到足够吸引消费着注意力的目的,而在第二阶段的乡村旅游经历则又刺激着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在两者的互动影响中,创意性文化旅游产业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创意旅游者;在第四个消费阶段,与第三阶段作用类似,在此阶段,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产生感染效应,促使消费者对该文化创意相关的乡村旅游感兴趣,而反过来,在第二阶段的旅游经历又增加对该文化旅游产品的认同感;第五个后续环节,实质上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组,通过建设主题公园,举办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节庆等方式向旅游市场延伸,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创意环节

从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结构来看,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形成依赖于乡村旅游活动能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且有吸引力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所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要从创意环节入手。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的融合阶段,两个产业可以在项目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利用,创意、创作相互借鉴等方面进行互动。具体说来,首先,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立足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性的本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将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资源作为创意乡村旅游的创意素材,增强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原创力;其次,立足于乡村旅游产业的现有资源,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资源,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技化和数字化的创意理念,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资源的互补融合。

(二)生产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生产环节的融合阶段,一方面,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乡村旅游者观摩,丰富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素材,如:独具创意的舞台演出、创意影视作品、大型歌舞“秀”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将“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意性、艺术性及科学性的包装和生产,供乡村旅游者购买,提升创意乡村旅游产业产品的综合功能价值。

(三)营销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营销环节的融合阶段,该环节决定了策划、组织等环节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状况,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满足观众的文化体验质量,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通过现代宣传手段能更好的达到推广效果,且大大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旅游者观看、欣赏或购买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如:影视作品通过现代电影技术能更好的展现实景旅游地,而且剧组拍摄往往能吸引众多媒体跟踪报道,对拍摄地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宣传作用;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消费者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因此,在营销主题、内容、形式、渠道等设置上,不拘泥于模式化的处理,实施灵活的富有创意的运用。

(四)消费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价值的最终环节。文化旅游消费者完成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和消费后,一次完整的文化旅游活动才实现。销售环节是创意乡村旅游产品与受众互动体验的关键环节,旅游者的满足是保证创意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要具有很强的精神感染效应,成功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满足了旅游者的某种文化诉求或创意诉求,能刺激旅游者前往创意乡村旅游地体验;且旅游者在消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时,其相关的旅游经历又能增加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五)后续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商品、知识产权的出让、品牌的扩张、影视动漫等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衍生环节。创意乡村旅游消费结束后,一部分旅游者还可能购买相关的衍生产品,如《快乐星球》图书、《印象•刘三姐》旅游演艺的光盘等。另外创意乡村旅游品牌的扩张,创意乡村旅游企业知识产权的出让等。该环节能进一步挖掘和创造价值,对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意乡村旅游衍生项目的开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篇5

(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背景下,教师对于学生的美术学教学的引导方式是多重多样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实行对其最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于美术学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定期检察学生的美术作品,认真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然后认真监督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修改,尽量确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能力和优秀的创新能力和以及实践能力,对其作品进行点评,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此外,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积极的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把自己当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够完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然后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掌握他们性格以及兴趣和风格,从而引导每个学生走自己的风格路线,积极创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创意的美术风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行事方式,教师应该尽量让自己的教学方式灵活,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美术,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对于美术学基础课程的兴趣美术学基础课程是一个学生学好美术的根本,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提升学生对美术学基础课程的兴趣。首先,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活跃起来,美术学基础课程不一定要上的那么枯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发挥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或者教师也可以通过野外写生的方式来上美术学的基础课程,这样,学生既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还可以高效学习。

篇6

二、自媒体概述

所谓“自媒体”是相对于“他媒体”和“平台媒体”而言的,是新媒体发展的最新形式。与电视、广播、报社等传统的媒体相比,其突出特征是较大程度上对网络技术的依赖以及传播主体的自主化、平民化和广泛化。美国著名互联网届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Gillmor)是最早提出自媒体这个概念的人,“美国新闻学会(TheAmericanPressInstitute)的媒体中心(MediaCenter)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ShayneBowman)与克里斯•威理(ChrisWillis)斯两人联合提出的‘WeMedia’研究报告,对于‘We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其主要类型有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微信、微博、微电影、空间、论坛以及自媒体节目等。

三、自媒体视域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

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文化体制的改革使其迅速崛起。新媒体的兴起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的创新,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如今,自媒体做为当今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发展契机

1.营销推广多样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是创意,文化创意的新颖和被接受度也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产品的经济回报,好的营销推广方式能够扩大产品的销量并形成品牌效应。例如经纪人对画家的包装推广就能够促进绘画作品经济效益的扩大,这也是“媒介人”存在的重要意义。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的发展就充分诠释了自媒体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最开始其只是个人的视频脱口秀节目,随着节目爱好者的增多开通了微信、微博等公共交流平台,2014年6月份出版了节目书籍版,同年8月主持人罗振宇参加冰桶募捐挑战,9月借中秋之势在微信中售卖月饼,还有巡回演讲、旅游等与受众互动的方式。其精彩的节目内容自然是成功的一方面,但利用自媒体新兴性和便利性开创的多样营销推广方式无疑是其制胜的“法宝”,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赢得了广泛的关注。2.传播渠道创新化。“创意产业价值的传递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传递的手段、渠道决定了产品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效果,也将直接影响创意产业价值的市场规模”。

2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人脑创意,时间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收益与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效应主要依靠快捷便利的传播渠道。自媒体更新了以往依靠纸质传媒、电视、广播的传播方式,主要利用现今人们对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偏好而“量身定制”的传播形式,缩短了传播的时间周期并拓宽了传播渠道。例如微信和QQ中的每日新闻,改变了传统唯独电视和电脑网络的传播途径,受众面扩大的同时对信息的接受突破了时间、地点和工具的限制,现今已经成为对大众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方式。另外,自媒体传播多样化、平民化也带来了传播内容影响力的扩大,个人对产品内容体验后借助自媒体平台所的相关信息也成为传播的重要渠道。

3.成本费用低廉化。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是创造出受大众喜爱的创意产品,但创意还要经过产品化、营销推广才能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到达消费者手里,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费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与科技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相比于传统媒体,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自媒体省去了各项复杂的手续,降低了门槛,甚至一部分是“零门槛”的传播方式,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如微信朋友圈的广告、微博新闻的兴起、藏画家开展自己的主页博客、部分艺术馆开设的公众微信号等,都能够在移动终端的网络上把艺术作品呈现给大众,实现与参观者的直接互动,省去了以往高额的广告费用。

(二)发展危机科技的进步是文化创意产业勃兴的基础,但同样是把双刃剑,在为其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机。

1.信息不对称。“在文化创意产品未被生产出来之前,市场对其需求难以判断,因此,投资文化创意产品需要承担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市场高风险”。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交易本身就具备未知风险,而自媒体的出现虽然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但更加大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如当下风靡的微信广告,创新了广告的和传递方式,但者仅仅只是产品的商,多是普通的学生或者上班族,的信息真伪难辨且并不具备所有权和解释权,甚至有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产品的真实来源,消费者所得到的信息更是已经经过层层“变异”了。另外,在创造文化创意产品之前,也无法判断所创造出来的相关产品是否能够得到受众的欢迎。如一些自媒体节目在制作播出前既无法得知潜在受众数量,也无法准确把握受众喜好,这对产品收益和成效的预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监管困难。文化创意产业高度依赖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多为虚拟产品,自媒体的出现为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个人生产、个人沟通和个人消费创造了条件。但在自媒体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法律的制定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很难跟上信息传播的脚步。目前我国只有针对网络的相关法律,并没有专门针对自媒体的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为产品消费和流通带来了监管的困难。如个人制作的视频等公开到网络后,大众复制简单且成本低廉,这就可能造成原创者个人创意的被剽窃。另一方面,通过自媒体流通的产品质量也难以审核,原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当今流行的自媒体交易保护并不全面,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越来越多。例如在艺术品投资收藏业,以自媒体为平台的私下艺术品交易就不易监管且严重破坏了市场规则。除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产品的监管外,一些通过自媒体交易的文化产品偷税漏税现象也十分普遍。当下流行的代购业十分发达,且多采用微信、博客等私下交易的形式进行销售,这就导致大量走私物品流入市场和偷税漏税情况的愈发猖獗,严重影响了通过合法途径流通在市场的文化产品销量。

四、自媒体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自媒体与文化创意产业密切的关联性,二者发展存在双向互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赖于自媒体平台的构建,借助这一平台就必须要清楚的认识自媒体利弊的客观存在,充分把握其特点才能减少资源浪费与不良影响。

(一)做好“微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卖的是文化和创意,要发展就必须有文化资源或优秀的创意,自媒体的发展恰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创意的交锋和融合,使其能够实现各个行业的业态融合。一方面,“微创新”是信息时代特别是自媒体时代最有优势的创新方式,能够在不断的创新尝试中发现受众的要求,如陌陌的“用户星级评定系统”等移动社交软件不断人性化的更新;另一方面,自媒体带来了营销推广多样化、传播渠道创新化和竞争透明化,内容为王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借其发展的时只有做好定位,扬长避短,依靠创意保持创新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并不断赢得受众的目光,将创意转化为财富。

(二)完善相关法律“由于创意产品通常与科技新产品相比,具有更强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很容易被模仿,倘若知识产权保障不足,原创人员在创作过程中所作的大量投资便难以收回甚至会血本无归”4,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版权产业,相关法律的保护至关重要。一是从业者的合法权益,自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难以预知的,只有加强对原创者版权的保护才能避免信息剽窃造成的损失;二是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目前私下的自媒体消费缺乏严格的监管,文化创意产品的无形性也使得交易中一旦出现问题便很难取证,这就需要在完善交易手续的同时依靠相关法律的制定,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三是打击非法自媒体交易法律的完善,为文化创意产业交易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倡导行业自律建设高水准的文明社会,不仅仅需要法律的强制,更需要个人道德的规范,自媒体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首先,自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相关产业的不确定性,政府很难做到全方位的监管,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会不可避免的具有部分滞后性,在具体实施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消费者良好的自身素质和法律意识;其次,自媒体的特殊性造成很多从业者利用法律的空白以求非法之财,这就要求从业者自律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坚决抵制无序竞争和非法从业,倡导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为优化竞争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消费者在通过自媒体之便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交易时需也要思考是否有偷税漏税或其他不法行为,如果发现应立即自觉停止。

篇7

作为首都,北京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体育、信息等各种中心功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城市。“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为“创意北京”建设提供了区位优势。作为依托基础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6.9%,居全国首位,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指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靠前。北京是全国创意人群、创意企业和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全国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影视导演、编剧、演员、文化经纪人、表演艺术家、文化管理人员等,大多集中在北京,高端人口的比例在全国遥遥领先。集中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意培育的基础资源,是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源地,吸纳创造性人力资本的磁力中心。北京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包括有利于创意人群生产、体验和消费的文化环境,和有利于创意人群生活的基础环境。文化环境包括三个层面:宽容的社会氛围,主要指市民宽容的态度,如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崇尚个性、平等自由等;多样化的文化风格和多层次性的文化消费,尤其是具有实验意味的各类青年亚文化的活跃度;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城市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吸引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和波西米亚族群的入驻,形成多个以艺术家为主的艺术性聚落,催生了与艺术紧密相连的广告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业设计的集聚。生活环境包括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雾霾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充实的商品市场和消费、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等。无论是文化环境还是基础环境,北京都在全国屈指可数。这在城市基础支撑方面契合了创意人才在市场流动中体现的鲜明的城市区位选择,以及创意人才对城市服务、文化传统、自然环境以及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关注,有利于集聚大量专业化的创意人才和创意团队。就“创意北京”建设而言,北京资源丰富,但在思想观念上对文化创意的认知不够深刻,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经过创意转化为产业优势,创意产业链不够完善、创意人才培养政策还不到位、创意保护有待加强,对文化创意的资金、资本的融合尚需强化,城市创意氛围不浓(活动载体和平台不多)、创意培育机构数量少、创意质量和水平不高、高端创意核心人才短缺、支撑创意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和产业发展不理想、创意培育的国际交流不够多、国际视野不够宽。与国际上的文化中心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理念、政策导向、综合实力、市民的文化素养以及城市的文化发达程度上还面临一些挑战。“创意北京”需要在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面加强的同时,要强化文化创意的品牌化建设,重点加强文化创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有利于提升首都创新水平、创意设计、创造能力的机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加强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转变北京目前粗放型、数量型、分散型、低效型的文化发展模式,向现代型、生态型的新兴文化产业趋近。在文化创意人才集聚上积极主动,改变政策立意高、执行力弱、协同力不强、产业结构失衡、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偏重行政化考核的弊端,以及主动创新不足、应对市场能力较弱,经营者普遍缺乏市场化思维,文化企业创新动力不够,过分依赖行政配置资源的顽疾。

导致龙头领军企业不多,难以造就一流的大师、一流的文艺作品、一流的文化品牌的高度集聚,弱化对全国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主导优势不突出,文化核心元素不清晰,文化渗透力不够强,国际文化影响力不够大;对外文化吸引力不足,对外的文化传播力不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比例不相匹配。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在理念上要凸显人的理念、秉持人性关怀、满足人性诉求,实现文化人的情怀;在价值追求上要有卓越性的品味、出奇制胜的创意、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融合的诉求;在创意价值的实现上要有跨界营销的商业模式,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实现创意成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外在层面的要素集聚和支撑要给力,创业的自由度、社会开放度、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度、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以及城市区位的选择要能支撑不同类别的文化创意培育。树立文化创意创新驱动首都发展的理念,通过培育文化创意和创新主体、完善文化创意创新机制、鼓励文化创新体验、发挥市场灵验功能,塑造文化创意品牌和优化文化创意的社会环境,营造积极的文化创意氛围,从根本上推动首都北京走文化立市、创意驱动、融合发展之路,促进城市的全面转型,迎来北京发展的“文化时代”;在政府角色定位上,简政放权、转换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营造城市的创意氛围,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要搭建信息平台,定期信息,做好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推动创意培育及其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导向,自由竞争是经济资源最有效的配置方式,企业只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才能得到历练,才能真正形成竞争优势,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引导文化消费,提高市场开放度,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消费群体,通过消费刺激创意培育。做好政府扶持和市场导向的有机统一,不是撒胡椒面,而是扶优扶强。继续落实财政扶持资金和项目,继续实行减免税政策;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为文化创意培育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就创意培育主体而言,普遍存在产业链意识不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在北京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语境下尤其缺乏国际视野,要加强与国际机构的交流和国际交往。此外,加强与产业集聚区的知识、技术共享,扩大外部性收益。

基于当前“创意北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经验以及前瞻性发展趋势,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增强“战略意识”以及在国际城市文化创意培育方面的定位研究;同时完善促进和保护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改善文化法制环境,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强化“中心”意识和战略思维。首先,强化“中心”意识。北京市不仅在自身的文化发展具有“中心”意识,还要在全国的文化建设中强化“中心”意识,并把“中心”意识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高度。尽管北京作为首都其文化创意始终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但全国“中心”的意识不够强烈,主体意识不充分,还缺乏一定的自觉,尚未把“中心”意识贯穿所有工作领域,更是缺乏全国眼光和全球视野中的“中心”定位,未能把中心建设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1.建议以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支撑“中心”建设。(1)加强创意理论研究,把握“创意”的特性及其技术创新支撑下的产业链思维。(2)以文化创意为驱动力,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文化创意经济功能区。2.建议以资源有效整合推动“中心”建设。着力搭建三个平台:建立统筹首都文化资源的协调机制,形成统一协调、能够促进首都文化资源交流互动的国家文化中心良好运作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撑体系。其一,搭建北京与中央文化资源共建的平台。其二,搭建北京与外省文化资源交流、展示和相互借鉴的平台。其三,搭建北京与国际文化资源交流、展示的平台。3.建议以融合发展与创新驱动加强“创意北京”建设。其次,增强战略思维。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和数字化网络技术引领的语境下,“创意北京”建设要有全球化视野和互联网思维,不能拘泥于僵化的思维和传统的管理体制。第二,健全创意培育的政策体制。首先,在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诉求下的北京文化管理体制创新。1.营造自由宽松、多元兼容的文化环境。2.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实施创意人才战略支撑“创意北京”建设。1.建立与“创意之都”的创意大师的定期交流、研讨和创意培育合作机制,使本土文化经验与国际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催生创意火花。2.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机制,打造文化创意人才高地。第三,完善创意培育的支撑机制。首先,完善组织支撑机制。在组织保障上,加强对文化创意培育的管理职能。遵循文化大部制的管理特点,把文化创意作为重要资源,在现有北京“文资办”框架内成立文化创意创新协作处,作为政府推动“创意北京”建设的协调领导机构,以统筹全市文化创意培育中心建设。其次,健全市场支撑机制。1.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2.强化市场导向,培育市场主体,充分激发文化创意主体的活力。3.拓展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意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完善文化创意激励机制,激发创意培育及其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再次,健全和完善财税金融支撑机制。最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要关注有别于版权的创意保护。

总体上,“创意北京”建设旨在通过文化创意有效提升北京的文化凝聚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支撑。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创新教育模式、保护创意权益、科学规划城市空间,营造创意氛围和社会环境,研究城市创意指数,发展优势行业等方面;自觉融入北京城市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集约利用空间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功能、集聚创新人才等,推动北京成为创意城市,加入全球创意城市联盟。对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的中国而言,“创意北京”的成功将对中国大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因此,“创意北京”建设要立意高远。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不仅要有发达的创意能力和文化市场,还要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对全国城市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国际上形成文化影响力和国际交往能力。

作者:范玉刚

篇8

1.2品牌与市场推广的缔结———《梨园春》营销《梨园春》注重品牌营销,加强市场推广。电视栏目《梨园春》借舞台推销河南戏曲。从省内抗旱救灾到省外抗洪救灾再到新疆等地的慰问演出,从北京河南戏曲周到春节河南戏曲晚会再到梨园春现象全国戏曲专家研讨会等,都推进了《梨园春》的品牌意识。《梨园春》集结河南豫剧名家和各擂台赛的擂主们成立的梨园春艺术团在全国各地区巡回表演。《梨园春》有遍布全国的37个“戏迷俱乐部”,使河南豫剧走入寻常百姓的寻常生活中,走入戏迷的心里。《梨园春》栏目赴宝岛台湾进行的现场直播开创了河南电视史上跨海直播。《梨园春》走进巴西、悉尼、委内瑞拉等海外巡演,将中原戏曲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梨园春擂主”被聘为《梨园春》品牌的形象大使。《梨园春》栏目通过卡通形象的征集评选活动,卡通人物的推广又使《梨园春》在更大规模范围内得到认可,使《梨园春》收视区域更广、收视群体更大,培育了河南戏曲受众群体,增强了《梨园春》的商业竞争力,《梨园春》增添的时尚元素拓展了《梨园春》的商业吸引力,在全国范围提升了《梨园春》的品牌形象。《梨园春》重视河南戏曲新品种的开发。如在纪念胜利60周年中推出了“梨园春”版大型豫剧《红灯记》,以梨园春擂主们为主要演员,当李玉和唱《浑身是胆雄赴赴》时全场齐唱,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和戏曲界欢迎。又如纪念豫剧大师常香玉特别节目,纪念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安局长任长霞特别节目,八一建军节走进军营系列慰问活动,庆祝嵩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专题晚会等。每一场特别节目的推出,都为《梨园春》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也使《梨园春》在全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梨园春》栏目舞台设计也追求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的统一和谐。舞美设计有高低平台、阶梯、屏风、梁柱、纱幕、景片,搭配现代的舞台灯光的变幻,营造不同的戏曲氛围,体现了传统戏曲舞美设计的现代化,给观众以较强的艺术冲击力。音乐设计在保留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旋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音乐,融进各地方戏曲音乐的旋律,听起来效果更丰富、更大气、更广阔。艺术节奏设计在戏曲喧闹的同时调整得较舒缓轻适,给观众情绪和心理上留下一些品味的余地。诸如此类对《梨园春》电视戏曲艺术新品种的研发,使《梨园春》成为河南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的试金石。

2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对河南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

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通俗点说多媒体是电脑和电视的结合,之所以能够实现多媒体依靠的是数字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电脑是数字控制系统,而数字媒体是当今音频和视频最先进的存储和传播形式。电视,我们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双向地、主动地处理信息,没有所谓的交互性。而面对多媒体,我们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观众,我们可以控制,可以让它按我们的需要去做,实现交互作用。多媒体的应用领域已涉足到戏曲艺术行业。跟随数字科技发展,多元的数字3D数位平台的运用,可以将戏曲变成有声有画的互动形式。而设置的河南戏曲产业的数字平台,让原本属于传统的戏曲发展成为崭新的文化创意产业。这样新的多媒体戏曲创意产业的演出形式有别于传统,除了制作流程工业化外,且以影片或录像带发行的方式推广,同时更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发展,推出CD、VCD、DVD、以河南戏曲演出为主的卫星电视节目、游戏软件、书籍等相关产品,朝向更多元的数字内容方向发展。

篇9

二、集聚或集群化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空间形式和组织形态

篇10

创新产业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发展历史已经将近有一个世纪了。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不少国家便已经意识到了创新产业潜在的巨大能量,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本国的创新产业作为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跟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标,以文化创意为根基的产业模式也如春笋般涌出,像新闻出版、广告会展、设计服务等,西方国家都已经做得十分成熟了,且这些行业的发展现状也证明了创意文化产业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数据显示,这个时期很多传统行业都呈现下挫的势头,而只有创意产业表现除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此之后,各国经济为了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复苏,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了推进创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领域,这也是我国近几年开始重点培养创新产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泉州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是一块孕育文化创新产业的好土壤,将泉州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培养的城市,让泉州先把创意文化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其他城市创意文化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

(二)研究意义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脉络,我们发现,在知识经济结构下,文化创业不仅是走出危机的先导行业,同时还能实现经济快速加快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前行。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及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创意文化作为新兴产业重点推行是必要的。首先我国是文化古国,拥有悠长的文化背景,有发展创意文化天然独厚的优势,另外,可以增强我国国力,在面对经济危机时能顺利度过。而泉州作为我国众多文化城市中的为数不多的将创意文化作为重点培养产业的城市之一,在创意产业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将泉州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研究对象是有一定意义的,除了帮助提升泉州创意文化发展水平,还能从中折射出创意文化未来发展之路,对我国整个创意文化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二、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概述

泉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我国政府对其文化产业寄予了厚望,特别对文化产业的核心———创意文化期待值更高,泉州市政府还提出“文化泉州,创意泉州”的文化理念,立志要将泉州打造成全国创意文化城市的“弄潮儿”。泉州市政府说到做到,为了发展泉州创意文化,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自2010年起,泉州市政府便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计划每年出资约2000万元,用于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并对这些文化产业实施税费减免,土地优惠等,拉动社会资本,并建立了大批创意文化的产业区,像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这些举措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2009年9月底泉州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做名录,及梨园、提线木偶的频频出访赢得国际国内专业人士的认可,都证实了泉州是适合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同时也看到泉州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但是,由于我国创意文化实践经验较短,尽管泉州有着天然的优势,可由于没有适当的指导,泉州的创意文化发展之路还是走得很艰难蹒跚,那些取得的成就更像是昙花一现,无法持久,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处于青黄不接,缓慢爬坡的阶段,并没有持续取得突破性的进步。

(二)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

泉州创意产业发展之所以停滞不前,主要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浓烈的创意氛围

大家都知道,其实文化说白了就是一门艺术,搞艺术是需要气氛的,特别是创新性产业中的广告策划、创意设计这些,如果没有浓烈的气氛,是难以诞生优秀的作品。此类行业的人才大部分思维活跃,想法较多,可是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此类行业的需要一定氛围下,大家进行想法交流,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会产生有创新性的想法。而目前,泉州的创意氛围很冷淡,大家对创新也只是纸上谈兵,有着宏伟的规划跟目标,可是真正落到纸上的,真正有出产品的却不多。

2.缺乏优秀的创意人才

文化产业特别是创新行业对人才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包括人才的专业性及素质,否则是难以诞生高质量的产品。而目前泉州这方面的人才是很匮乏,即便是有这方面技能的人才他们从业经历也比较少,水平也大部分停留在帮助别人做较低层次的动画加工而已,创意策划等后期环节人才几乎是没有。虽然该课程在我国各大高校现已陆陆续续有开设,泉州也有,可是因为课程新,起步晚,市场认可度并不高,因此报考相关专业的人也较少,再加上相应的师资力量及匹配的教学设备也跟不上,缺乏培养人才的土壤,谈何培育文化创新性人才?

3.缺乏有力的资金条件

任何新型产业的发展都是需要资金注入才能运转起来的,通常政府在最开始的时候会拨款培植新型产业,但是光靠政府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市场节拍,招商引资,将产业“盘活”,才能保证文化创新产业的持久性。目前,泉州的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还都处于创业阶段,因为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业务渠道及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企业的发展都十分缓慢。这两年,泉州在文化创业产业方面合作较为密切的是台企,可由于两岸一直没建立起规范的行业规则及相关协会,创新产业涉及的版权合同内容等形式都无法达成共识,一直搁浅,还有创新产业的运作和资金流动不通畅,两岸缴纳税额差额太大,政府也迟迟没有做出相应调整,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外商对泉州创新产业企业的投资。

三、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应对策略

(一)合理规划产业,营造产业氛围

产业氛围之所以一直无法凝聚起来,归根究底还是因为产业规划不合理,建议泉州政府应该利用政府职能合理规划这些创新文化产业,让这些企业融入到市场中,接受市场的考验,比如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既是生产者也是管理者。政府对创新文化的上端与下端行业也做好规划,让这两端的企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创新产业才能运转起来。逐渐的,政府要减弱自身的主导作用,逐步退回到辅助的角色,如作为主办方建立创新产业的协会及展会,邀请企业参加,或者举办相关比赛竞赛,充分挖掘泉州本地的创新文化,掀起一股创新热潮,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甚至可以将创新产业企业聚集在为他们建立的创意产业园里,让他们可以零距离交流,也能彼此进行文化创意贸易,从点到线到面,让创新文化产业全面覆盖整个泉州。

(二)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引进创新

行业与其他机械行业不一样,创新行业要想进步主要依赖的就是人才,泉州政府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加强各大高校关于文化创新课程的培养力度,还需要制定合适的文化创意人才引入制度,可以模仿新加坡跟香港的优才计划,对此类型的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建立人才展示平台,让引进的人才有施展才能的地方,才能保持源源不断的人才涌入。引入外援,可以提高泉州创新文化发展,此乃权宜之计,泉州政府还是应该将重心落在本地人才的培养上,俗话说:一方土养育一方人。毕竟本地人才在泉州土生土长的,对泉州本土文化有着深切的体会,此类人才对泉州特色的创新文化能起到引航的作用。另外,培养人才方面,要朝着复合型人才走,即具备设计、制作、营销及管理一体的综合性人才,此类型的人才能贯通整个创新产业链,推进泉州创新产业的发展。

(三)完善合作体制,完整产业链资金的缺乏

一方面是因为泉州的合作体制存在缺陷,比如优惠力度不足,工商税务方面繁琐,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另外就是产业链不够完整,外来投资家对泉州的创意产业信心不足,担心产业链的不完整容易导致资金链的断层。因此,泉州政府需要整合泉州文化创意的产业链,将设计、制作、发行及衍生产品还有产品体系都要串起来,每个环节都要完善,最后做到环环相扣,流程井然有序;在合作体制的改革方面,要大刀霍斧,去掉一些繁琐的流程,对前来落户的创新企业给予“绿色通道”及其他优惠,如免租,一定时间内的免税等,投入资金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还能享受别的优惠政策,并且新落户的创新企业如果有创新产品的推出,要打上泉州的标签,泉州政府也会给以奖励,如此一来,加强互相合作,方能互利共赢。

篇11

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知道,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是一种产业,它必须具备产业的共性,在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顺畅运作,有较好的发展环境和相对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拥有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另外,它还具有其特殊的内涵。

1.1文化需求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当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的发展性需要就被上升到更高的高度。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纯粹的物质性和经济性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文化性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可以说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源于文化并高于文化,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拓展和挖掘。创意产业正是有了文化,才显出了灵气和品位,从而才有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1.2技术创新性

文化要展现自身的巨大价值,单靠传统的传播方式是很难的,必须依靠技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文化创意产业是把与文化有关的信息服务技术都纳入其范畴,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再包装,而非简单的复制。可见,技术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方式和创新渠道。

1.3收益高额性

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是用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需求,涵盖了科技和文化的因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附加价值。同时,好的创意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使许多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焕发新的生机,获取高额利润。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相应的教育水平及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地增长,这对我国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可以创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创意人才增多,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创意产品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另外,拥有13亿人口的大陆市场,潜力巨大,易于吸引各种创意产品;最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廉的生产成品也是其发展的一大优势。

2.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劣势

我国的起步较晚,创意观念较为落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沿海与内陆对创意产品的需求不同;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薄弱,创意产业政策保护确定;创意人才的相对匮乏使得大陆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另外,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也是其一大劣势。

3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1成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

至今为止,我国还未明确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这样,其发展就会受到制约,难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以及规模化的产业体系。因此,我们应该加快组织机构建设的步伐。笔者认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主要职能,包括:基于本国实际,以国际化的视野,合理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引导其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科学划分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的行政审批手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则;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行业协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形成各省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见和要求。总之,政府应当全面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着力理顺产业体制,积极打造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平台,从而形成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培育出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品牌。

3.2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最大限度地整合各个地区的资源,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不仅仅是传统的旧厂房与艺术家的简单组合,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外国的做法,而应该以现有的地区资源为基础,加强行业间的协调合作,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资源整合,建立起具有地区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该园区应包括从事文化创意设计、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产品生产与交易、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企业的集合体。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可以借鉴。上海市政府通过整合当地资源,制定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及策略,逐步形成以“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为平台、各个设计创意产业园区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架构。比如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区就结合了浦东软件园,整合分散在各区的动漫和网络游戏业、多媒体内容产业和影视后期制作业,集中体现了“研发、培训、孵化、展示、交易”五大功能,形成优势,实现共赢。

3.3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需的资金支持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一切的发展都只是空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投资主体相对单一,需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实行。一方面,设立政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放宽贷款政策,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引导基金,降低新兴文化创意企业贷款利率或进行政府贴息,支持区域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扶持符合区域发展定位及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塑造区域文化创意知名品牌。另一方面,完善投融资环境,吸引企业、民间和外商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制定吸引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对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中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从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集聚的效应。

摘要: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最大的使用效率与价值,成为各国积极思考的产业策略模式。在这种趋势下,以高创意附加价值、结合创意、文化、艺术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也日渐成为中国选定发展或已颇具规模的新产业形态。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及特点,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特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素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经济前瞻,2006,(9).

篇12

1.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我国高校大学生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都受到传统文化的禁锢,学校向来重视的都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创新意识薄弱。社会实践是每个大学生都要经历的,社会实践的环境是不同于学校生活的,社会实践的环境复杂,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观察能力,应对突况表现镇静,并且需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是需要学生运用到自己活跃的思维能力以及应对能力的,所以说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是锻炼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

2.社会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积极性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结合课堂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一起,充分体会到社会实践的乐趣与知识性。而且,社会实践是不同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的,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大可以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将自己的工作量减轻,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创新的积极性。

3.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当代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系列的知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了,但是再多的知识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而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理论知识和现实状况,最终将书本知识转化成了实际能力。

二、如何具体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创意能力

如今各大高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具体需要从方面来着手。首先,个大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文化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是先于存在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只是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显然这已经不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了。因此,从学生的创意创新意识开始培养,一步一步实现对学生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其二,培养全方面人才,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忽视了除智以外的其他四方面的人才培育,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所谓创新是不能够局限于一方面的,需要从多方面获得创新能力。其三,创意能力的获得是要有民主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的。人在轻松的情况下,可以想出更多的点子,这也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主才能够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由此可见,民主能够使人放松,更易说出自己的想法,释放自身创新能力的天性。其四,学校应该合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帮助学生开发创新能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测试理解自身创意,将自己想出来的创意经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测试后付诸实践。最后,各大高职院校还需要优化社会实践。优化社会实践中的设备以及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其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