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节日文化比较范文

时间:2023-10-07 08:36: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西节日文化比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篇1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10-01

一、引言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是中西方各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借以表达文化情怀的载体。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展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它们形成了各自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但由于文化内涵上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传统节日文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不同,来探讨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从而指导我们在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尽可能的了解西方节日蕴含的文化信息的同时,更好的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上的不同

(一)节日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人们的生存形态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式与内容,例如:立春、正月、寒食、清明、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秋、重九、冬至、腊日、岁除等。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而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一月的主显节,二月情人节、狂欢节,四月复活节,五月耶稣升天节、生灵降临节,八月圣母升天节,九月圣母圣诞节,十一月有万圣节、万灵节、感恩节,十二月圣诞节等。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基督教文化将整个西方世界连结为一个文化主体。

(二)传统节日内容不同

中国是以饮食为主题的节日文化。我国任何一个传统节日,无论是春节、清明、端午,还是立春、夏至、重阳和腊八节,饮食风俗是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 西方是以玩乐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西方节日尽管也有一系列的节日食品,如圣诞烤鹅、复活节彩蛋、感恩节的火鸡、南瓜饼等,但更多表现出西方人的精神追求---以玩乐为主题。

(三)价值取向方面不同

从本质上看,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主义,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对民间节日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中国节日强调的是阖家团圆、圆融完满。“团圆”、“亲情”、“全家平安”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词。西方人侧重于对“人性”、“自然”的推崇,热衷于挖掘个体的价值,追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西方的“人文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来临,大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等己传入中国。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如今,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国人记忆中的风俗似乎除了吃饭,鲜有其它。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似乎只要吃过这些食品,节日就算庆祝过了。但如果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传统节日和其他日子有什么区别?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民俗文化又靠什么去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古时候的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的尊严和价值的新中华文化中。

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

四、结语

篇2

德育不仅是时代的课题,也是教育的难题。德育所关注的是自身、他人、自然、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在全球一体化、趋同化、民族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在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共同交互作用下,德育正接受着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洗礼。随着学校德育越来越被关注,节日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也成为了当代德育研究的新热点与新焦点。

一、中外节日文化差异

1.节日文化的背景

“节”在我国的辞源学上最初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也多引申为季节、节气。而英语中的“节日”一词的本义就是“神的日子”,或是“献身宗教的日子”。节日可以依据形成时间分为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而相应的节日文化就分为传统节日文化和现代节日文化。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形成必定要遵循“起源―形成―鼎盛―衰亡”这样一个自然规律,并往往因国度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形成的节日传统也不同。对比中西方的节日文化,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传统节日大多是岁时节日,往往会受天时、物候以及气候等因素影响。这些节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具有特定风俗活动的内容。而西方传统节日则不同,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可以通过中西节日的起源不同看到二者背后所包含的不同的节日文化――一个农业文化,一个基督教文化。

2.节日文化的内容

在节日的文化内容上,中西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以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除夕为例,“除夕”释义为大年三十晚上。“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和中国的除夕相似,西方有个圣诞节(公历每年的12月25号),其是西方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诸如此类的节日还有万圣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传统节日多是以饮食为文化内容,而西方则以玩乐文化为内容。中国体现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西方则彰显的是游牧文化的遗风与商业文明的特色。

3.节日文化的价值取向

纵观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绝大多数都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宗族家庭观念与社会群体观念。如元宵节与中秋节就非常突出阖家团圆的主题。而西方节日文化比较突出个人本位,突出自我,注重个人与竞争,注重人格与尊严。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中所体现的是儒家集体主义,而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中所体现的是个人主义,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心、友爱和亲情关系。比较而言,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形成过程中历经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以及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内向型经济模式,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特别明显。

4.节日文化的心理差异

通过对比中外节日文化背后的民族心理,我们发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下的民族心理特征比较偏爱吉祥、喜剧气氛中的大团圆结局;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心理表现则是希望在悲剧的冲突中得以“净化”。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受到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结构影响,文化心理的特点表现为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热爱生活,企冀安定,向往祥和圆满。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形成过程中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我们知道古希腊的文化特点具有较强的悲剧意识性,而基督教的文化中又较为突出罪感性,这两者对西方节日文化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学校德育工作分析

1.德育理念层面

“德育理念是教师经过长期德育实践和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看法与观点,它具有前瞻性与预见性、社会性与个体性、概括性与普遍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等本质特征。”在学校里,德育理念是德育工作者知识内化与经验生长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过程。德育实践过程中德育工作者从中获得了有效知识、实践智慧及情绪情感的体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德育理念的形成。

2.德育内容层面

德育内容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设置符合学生成才的客观规律的德育内容,才有可能取得好的德育效果。正确的符合学生成长客观规律的德育内容是德育成功的前提。没有科学的德育内容,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德育。符合学生成长客观规律的德育内容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德育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德育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文化发展规律。学生的成长也是一个文化发展过程。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哺育出什么样的人格和人格素质。德育内容的改革与完善目的主要是调整与充实,保留现有德育内容中的基本部分,剔除与社会进步相背离的内容以及不必要的内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开始了相互渗透、相互碰撞。

3.德育方式层面

德育方式的正确选取是德育效果影响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目前德育方式而言,主要有灌输性教育、渗透性教育、养成性教育、影响性教育、疏导性教育和体验性教育等。其中,灌输性教育是显性的,是以直接正面说理教育为主的一种德育方式,也被称之为德育工作的首要工序。渗透性德育方式是一种隐性的,是通过学科教学及学科课外活动等途径进行德育渗透,其具有适应性强、随机性强的特点,往往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养成性德育方式是通过德育课程、实践指导以及榜样示范等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教育从外部入手,促使学生内化。疏导性德育教育是通过课内与课外等途径,进行导向德育教育的一种预防、矫正的教育方式,其分为正向疏导与逆向疏导两类。体验德育方式是指以实践体验为主,促进心理体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教育方式。

4.德育评价层面

德育评价是指德育的评价主体依据一定评价原则、标准以及程序步骤,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手段对学校的德育工作状态进行价值判断。事实证明,学校的德育评价不仅是一个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的过程,还是一个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过程,又是一个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调控和改进的过程。在评价时,既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又要注意评价结果的导向性。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与调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评价包括德育条件、德育过程和德育效果三个方面的评价。德育条件的评价集中体现在校风校貌、师生品德和社会评价上。

三、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1.洋节不必谈虎色变

通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分析,给我们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注重校园节日文化建设,在具体的工作中谈到西方节日也不必谈虎色变。虽然节日自身都具有其承载文化传承的功能,但同时也具有愉悦身心之作用。研究中我们看到西方节日非常注重人文性,在节日庆祝的活动中具有非常强的人情味,如母亲节、父亲节等。又比如愚人节,在特定的日子里将玩笑和恶作剧转化为可以接受与理解的事实,为我们紧张的工作带来快乐与轻松。所以,对于西方节日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加以正确引导,辅以我国节日文化的内容。

2.管理要少几个不准

德育工作开展得有效与否,学校的德育理念对其影响很大,以往我们看到的是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中的“十个不准”、“八个不准”什么的学生行为准则与校规。这些内容看上去很清晰,但执行起来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学生也非常抵触,更有甚者学生故意违反。如果我们能够更新一下德育理念,对所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优化,少几个不允许而多几个比一比,我们看到的结果将是积极的。尤其是学生在过节日上,一些学校不允许学生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然而学生会想方设法进行,每到这个日子学校就开始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对于中外节日文化而言,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了解与分析,潜移默化中教师的德育理念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是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大融合,基于时展的趋同化背景。可以说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不允许,而应是合理引导,有机利用。

3.内容要便于践行

正确地选择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政治经济状况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文化传统影响着德育内容的范围和侧重点,不同国家通常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表现出文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并深刻影响着各自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育内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一般对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持集体主义立场,而具有自由、民主传统的西方国家则更多强调个人的尊严、权利与责任。中国自古以来对“死”讳莫如深,德育中往往缺乏生死观及相应的生命教育内容;而在西方一些国家,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和重要的德育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既有一贯性和连续性,又因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而有所差异。否则,即便内容正确无误,而深度、广度脱离学生的发展实际,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4.方式要有利于学生

通过分析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我们感受到不同的德育方式会对教育者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目前而言,德育方式主要有灌输性、渗透性、养成性、影响性、疏导性和体验性等。但是,无论何种方式在选择上都必须有利于学生。例如,校园节日文化的开展。其指以节日为德育载体,将学生所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校园所特有的特色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在学生所参与的文化、体育、思想道德等教育活动中所呈现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此德育活动具有认同性、参与性和个体发展多维性的特点,涉及到多种德育方式也运用了多种心理学理论。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个体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活动能够从心理、生理特征上利于学生克服社会、经济、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剖析校园节日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学校的喜爱,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需要理论。此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努力,也正是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思想道德境界逐步提升。校园节日文化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德育水平得到无意识的提高。

5.评价要有助于实施

评价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更要易于实践操作。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既要充分继承已有的学校德育工作考核评价方法中的宝贵经验,又要注意跳出模糊认识的误区。一方面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可测量化,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支撑好三级指标的可测点;另一方面,要将受评对象直接对应到相应的部门或单位,以克服相互推诿和无人负责的现象,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使学校德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

――――――

参考文献

[1] 张典兵,赵志恒.德育理念的本质、分类及形成.湖北社会科学,2013(9).

[2] 蒋桂芬.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景俊美.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篇3

1.中美节日的起源与差异根源

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习俗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影响与作用更为直接具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然而,美国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2.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研究— 春节与圣诞节

中美两国的传统节日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具体研究两国节日的风俗礼仪,进一步了解节日所体现的各国的文化。在中国,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大概在周朝时,中国人已庆祝这个节日了。它是一年之始,又在新春时候,一切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人们便乘节日之时互相祝贺.

在美国,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届时,千千万万的美国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团聚。圣诞之夜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就是聚会。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火鸡是圣诞大餐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所有家庭成员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

由此可见,春节和圣诞节都体现了中美文化中强调幸福和谐的因素。但相比之下,中国更倾向于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以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的儒家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与仁爱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深刻体现。然而美国更多的是为上帝给予的礼物而祈祷,强调基督教所倡导的仁爱与平等的精神。

3.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上的区别

节日文化不仅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生活图景的窗口,更是一种象征和意义的体系,中美两国的传统节日体现着共同的象征意义,这就是对幸福的企盼,对仁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祝福。然而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国和美国截然不同。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中美文化的差异进而促进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简言之,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是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

3.1 以吃喝饮食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讲究饮食,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成为文化的隐喻的符号系统。中国传统节日都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和酒,春节的饺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

中国节日体现了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的思想,崇尚集体主义。

3.2 以玩乐为主题的美国传统节日文化

美国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以为,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解脱和快乐。同时,美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体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

4.中美节日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意义

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在本质上的不同,两国文化在交流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摩擦。因此通过从两国节日文化差异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进而应用于我们的跨文化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从中美两国敬拜的角度讲,中国人敬拜的诸神,民间词语中的“上贡”、“烧香”等,无不灌输给人们这样一种文化:过节就是要敬比自己能力强大的人或神。这种敬拜是一种基于心灵的精神的信仰的理想,而生活的本身只是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美国人更多是以平等的姿态共享节日的欢乐,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最后,从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年节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西方人的年节,特别是对基督徒来说,它代表了耶稣的诞生。他要求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从中美两国庆祝节日的表现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美国人比较具体;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美国人注重实用。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美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节日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成为了中美两国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传统节日积淀了各个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享受节日的盛宴和感受节日的浓烈气氛时,不妨体味一下中美节日文化的不同之处,这对我们学习西方文化和语言具有极大的好处;并且可以让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会,尊重彼此的文化习俗,使沟通更加顺畅,合作更加愉快。

参考文献:

[1] 高占祥.《论节日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59.

篇4

结合生活、掌握节日文化差异

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有关节日的课例,结合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对比了解英美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节日,进行跨国文化渗透。通过教材与生活的巧妙结合,教师可以很自然地位学生们讲解有关节日的小故事、小知识、各国庆祝节日的不同方式等等。

比如在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圣诞节(Christ-mas),它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盛大、隆重。如恰逢在这一天上英语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圣诞节的知识。在西方国家,为了迎接圣诞节,家家都要用红、白、绿三种圣诞色来装饰,点亮圣诞树(Christmastree),挂满各种圣诞礼物(Christmasgift)等等。而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什么特点?是怎么过节的?学生们都会想到四处张灯结彩、挂大红灯笼、放鞭炮、包饺子、煮汤圆、吃团圆饭、穿新衣服等等,全国各地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这与东西方传统历史、宗教文化背景相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学生们既能够体会到西方节日文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有关圣诞节的模拟游戏,让一个学生扮演“圣诞老人”,给“孩子们”派发礼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