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范文

时间:2023-10-07 09:14: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

篇1

风控: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在于风控,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建立好风险防控体系,无论是利用大数据征信体系,还是安全技术手段,最终都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不断完善风控体系。而历经不断验证和完善的平联贷风控创新模式:三级资金保障安全、两级八阶段风控、纯粹融资信息平台。将“平联贷”打造成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纯粹、公开、高效的交易服务平台。

优化:在全国一哄而上发展互联网金融,经历“跑路、洗牌、整改、突围”的行业性阵痛之后,快速创新优化迭代成为必修课。

2016的互联网金融时代,谁能做好流量,牌照,场景,谁就能领先他人一步。

其终极竞争的核心在于“流量为王”,P2P平台的获客成本高达800元—3000元,如何有效降低获客成本提高转化?

一、精准定位新富中产消费

当今中国有成熟购买能力的消费者是8亿人,其中6亿人是屌丝,另外2亿人中的一大半,也就是1亿以上属于中产阶级。这些人是在最近几年才渐渐成为了中国主流消费的人群。财经专家吴晓波认为:2016年将是新中产消费的元年。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金融商业时代。互联网金融、保险、理财产品等各种资产组合会大幅提升家庭理财的水平。中国会出现非常庞大的阶层,叫做食利阶层,新型的中产阶级已经崛起,新的消费能力正在诞生。

二、互联网金融流量为王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认为:互联网会对金融产生什么影响?第一个,十年内,60%以上的信用卡没有了,被取代了;第二个,十到十五年内,大部分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前台由互联网的企业,非金融企业来取代或者代替;第三个,金融机构网点的前台将会走向四化:小型化、社区化、智能化、标准化。互联网金融的战略完全是不一样的,它是流量为王,从服务入手,最终还是价格驱动。

三、利用大数据优化精准营销和精细化运营

引流推广3个目的:1、品牌曝光;2、提升销售转化;3、增加用户/粉丝。

篇2

何为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业界虽无统一定论,但有两类说法:一是从参与者角度定义,将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业务,称为金融互联网,将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定为互联网金融;二是按业务实质区分,将线下金融业务“搬”上网,定义为金融互联网,将利用大数据对客户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客户信用评价基础所做业务定为互联网金融。笔者倾向后一种。

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转型困境。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从网点布局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大体只进入了100个左右地级以上城市,仅占全国33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3左右;同时现有网点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在县域地区分布较少,甚至很多发达县市也未能形成网点的有效覆盖。因此在客户及业务拓展过程中,普遍受到网点资源制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只能是重点布局大型商业银行无暇顾及的细分市场领域,形成自身特色。如招商银行强在零售、民生强在小微、兴业强在同业、中信强在对公。而这种经营方式带来的是市场空间有限,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转型是必经之路、常走之路,经营上就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如履薄冰。

互联网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摆脱网点资源限制,迅速扩大客户规模提供了可能。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竞争重点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风险管理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有人说银行家是“在晴天也撑着雨伞的人”,这形象凸显了银行经营活动中的保守倾向,因为只有控制好风险,银行经营才能稳健,也才能获取客户信任。

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以财务模型与抵押物模型为主。由于客户风险管理的成本较高,所以银行信贷资源往往向财务状况优质客户倾斜。互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积累与强大数据挖掘技术,降低了银行获取客户行为信息的成本,使银行可通过客户在互联网中的数据足迹,如收入记录、支出记录、消费习惯、行为习惯、人口统计学属性及其他信息,形成客户行为画像,预估客户的购买力与还款能力,构建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评价模型。但应注意,这种基于大数据的信用风险控制方式,极度依赖于模型的精准性,且模型有可能被客户揣摩迎合,所以客户行为画像不会替代传统的风控模型。商业银行仍需坚守传统的财务模型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根本,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行为画像模型的具体算法,进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涵盖客户财务画像和行为画像的全面客户画像,并依此搭建更全面的、覆盖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网络贷款类产品,要在贷前使用多渠道数据信息交叉比对实现风险评估,在贷中利用大数据建立的客户评价模型分析客户收入水平及稳定性等,在贷后建立动态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并结合贷后变换操作管控机制,实现对贷后风险的有效管控。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让银行对客户信息的了解更加充分,在传统风险管理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风险控制技术的标准化。

在新的风险控制模型下,银行将客户电子商务行为数据转化为客户金融属性数据,进而可以通过模型,自动审批和核定授信额度,从个案的审批转变为批量的审批。这样便可大批量的筛选客户,提高客户拓展效率,并使得原来传统在线下无法覆盖的客户得到服务,将小额、分散、短期、无抵押、无担保的资金需求纳入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使服务“丝”客户成为可能。

客户体验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服务时间、空间的无限延伸,可以使人们的消费、投融资等金融行为变得高效、便捷,也为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提供差异化风控手段与差异化服务策略带来可能。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竞争是在竞争风险管控与客户体验的平衡能力。

差异化风控。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得到客户完整的实时画像,建立预测分析模型,就能对客户进行实时的基于消费行为的风险判断。这种基于交易级的判断将比基于客户级的判断更真实与具体,不再是对某一群体使用同样的控制手段,而是还原了每一个独特的客户个体,针对性地使用差别化风险控制手段,从而带来差异化的客户体验。传统支付的安全控制措施以物理隔离、硬件防控为主要手段,如USBkey(U盾),以额度限制为辅助手段,如手机支付限额等。但传统的安全措施就要让渡一部分客户体验。USBkey身份认证的安全等级虽高,但同时带给客户很高的学习成本。操作复杂、兼容性低、跨渠道使用难度大,都降低了客户体验,与互联网金融快速、便捷、简单的理念背道而驰;而通过较低的交易限额控制风险,则无法满足客户对支付的基本需求。核心需求不能满足,必将导致客户流失。

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收集并分析客户交易数据,如IP地址、MAC地址、客户属地、交易时间、交易对象、交易规模、交易频率等,从中提取客户日常交易特征。当客户发生一笔交易时,系统将比对这一笔交易与日常交易特征的一致性:简言之,如二者一致,便推断该交易的真实性与安全性,降低安全认证级别或允许客户进行大额交易;如二者不一致,则认为该交易存在欺诈风险,系统将自动提高交易安全认证级别或给予较低的交易额度,来防范欺诈行为。通过差异化的风险控制,做到“防小人,不防君子”,从而提升客户体验。

差异化服务。结合客户行为画像,我们可对客户的消费行为、需求动机进行精准洞察,搭建精准营销平台,定制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策略,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转化率,使得银行低成本高效率地在潜在用户群中推广自身产品与服务。例如,我们可以了解客户在金融服务中的生命周期阶段。针对客户生命周期阶段演变,推送不同的金融服务和个性化信息展示:学生时期主要推送支付类产品,成家立业时期主要推送信贷类产品,中老年财富积累时期主要推送财富类产品。此外,我们可以根据客户交易的历史纪录,对规律性业务做定时自动处理或推送提醒,对客户常用交易在网银或手机APP界面上做针对性的排布和展示,提高产品服务的智能性与友好性。

客户定位

传统银行客户定位于高端客户,因单个客户业务规模大,可摊低银行各项服务和风控成本。但事实上,由于高端客户市场竞争激烈,其对银行议价能力较强,并且享受了银行各种费用减免及附加服务。对处于市场竞争劣势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高端客户市场实际利润空间有限。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尤其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长尾客户群体可成股份制银行丰厚利润的增长点。

当互联网技术解决信息对称及运营成本的问题后,股份制商业银行,可重新寻找客户定位,定义优质客户,并避开竞争红海。过去按照年龄、收入等属性划分高端客户群体的客户定位方式已不再适用。任何年龄、收入的客户都可以纳入互联网金融经营的客户范围,即使是“丝”客户,只要有信誉,同时有旺盛的金融需求,并能支付相应的成本,都可以成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

在零售银行方面,客户定位可以从中高端,扩展至为“有小资情怀”的,注重生活品质的人群;公司银行方面,可以围绕供应链上下游,扩展客户,打破原有地域时空的局限。

营销思维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行为大量从线下迁移至线上,银行的营销方式也应相应地转变,去适应客户的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线下营销与传统媒体广告的高投入、低产出现状,使银行产品高效且低成本地直达目标客户。

在精准营销方面,通过客户行为画像,了解客户的资产状况、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精准把握客户需求,进而可以在线上进行点对点的营销,准确地提供客户所需服务,避免对客户的骚扰,甚至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例如,客户着急转账时,将客户需要的服务放在他最容易找到的地方,让他毫无干扰地快速完成,远比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不停地介绍理财产品给他的感受要好。

在打通线上线下O2O(Online to Offline)营销方面,通过设计打通线上线下的互动营销工具,可满足客户线上与线下动作交互的需求,覆盖每一个与客户可能的接触点,增加营销机会。例如可搭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专属权益兑换体系,在研究客户群体的喜好并定制精准营销方案后,通过遍布线下的精彩服务或活动吸引网点客户成为线上客户。为分支行员工提供用以扩大客户规模、提升客户黏性、提高客户活跃度的营销工具。此外还可利用O2O的互联网行为模式,设计业务推广与业绩统计工具,用于开拓行外营销团队,借力打力。外拓营销团队可通过智能手机、移动媒体使用该工具,让营销工作可以在碎片化时间进行。该模式的探索将颠覆传统的营销理论和营销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最低成本的拓展产品和业务的销售渠道,吸引更多的客户转化。

篇3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大数据的价值尤其明显。因为在金融行业内,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报价、业绩报告、消费者研究报告以及官方的统计数据公报等。如何利用合理高效的手段,将有价值信息从浩如烟海的海量数据当中提取出来,已经成为了目前金融行业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精准用户分析

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大数据的首要作用即在于帮助其寻找合适的目标用户,实现精准营销。在目前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新兴的企业,大多以做贷款或者金融衍生产品为主。其主打的卖点主要在于较高的投资收益或者较低的手续费优惠。但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由于不能保证资金流稳定,或者客户粘性而倒闭的企业随处可见。

虽然互联网金融目前还处于“混沌初分”的状态,但的确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案例。这就已经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为金融企业寻找自己的目标客户,并解决营销问题提供了可能。比如通过定向技术查看用户近期浏览过的理财网站,通过关键词,浏览数据建立用户模型,从而实现优化产品的实时推荐频度,以便最大限度的锁定有效用户等。

大数据助推互联网金融

篇4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也是互联网金融得到迅猛发展的一年。自此,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走向成熟化,网络借贷平台崭露头角,众筹融资平台开始起步,我国互联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期。伴随着支付宝增值服务余额宝的诞生,各种传统金融机构线上服务和信息、销售平台等发展的同时,人们逐渐发现互联网可以满足自己不同的金融需求,由此,像金融搜索和网络金融超市这类为客户提供“整合式”服务体验的资源整合平台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开启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必要性

截至 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 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0.3%,手机网民达 61957万人,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13亿,较2014年底增加5183万,增长率为14.3%。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3.40亿,增长率为43.9%,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由42.4%提升至54.8%。网络零售企业深挖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农村地区网购用户占比达到22.4%,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在农村建立电商服务站,招募农村推广员服务于广大农村消费者。在 2014年 6月 19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在《中国 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 2014》会上指出,必须严肃认真看待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而其中之一是冲击传统的物理银行概念,商业银行将成为 21世纪灭绝的恐龙。

根据2014年P2P金融行业薪酬调研报告以及前程无忧发2015年离职薪酬调研报告显示,作为P2P核心职能技术研发类职工薪酬调整幅度相对最高达10.3%,所以薪酬增长背后反映出人才的供不应求。2014年P2P从业人员按照10万人算起,2019年P2P从业人员将达到50万人,2024年达到170万人。而P2P仅仅属于互联网多种业态当中一类,按照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整个体系当中人员占比情况,估算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人员需求,初步得出一个数据,2019年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将达到93万人,2024年达到315万人,考虑到互联网金融在效率方面优势,特别在人员效率方面优势,未来五到10年互联网金融人才缺口达到百万人。

目前,金融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决定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方面的不同。目前,互联网金融人才最急需的人才缺口,出现在金融数据量化分析、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建模、风控等岗位。互联网金融近几年在中国发展迅速,但人才储备方面严重不足。中国金融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我国高校培养的金融人才却以基础宽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无法满足金融实业界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并且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更加剧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供需缺口。因此,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精髓,培养相应的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

传统金融机构欲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互联网经验的人才。不同的行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同,以往单纯的互联网公司,现在计划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少的是金融人才,如理财规划师,风控人员;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已经有了金融人才储备,但是缺乏既懂得金融又懂电商运营的技术人才,这时只能从一些电商公司挖人了,如阿里巴巴基本成了目前各家金融机构的人才库,大量的人才从阿里巴巴流失到金融机构。

现在高职已经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而新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与传统截然不同;笔者从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赶集招聘等招聘网站上搜集汇总信息发现在互联网金融人才中,适合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岗位的主要有如下职位: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风险经理、产品运营经理、数据分析员、客户经理等,具体的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见表1。从搜索的结果可以看出:招聘对象主要集中于以产品经理、营销型人才、风险控制人员、数据分析员为主要对象。

三、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今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定位为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高,如XX银行对金融人才的要求就是“ 211+985”高校毕业生;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证券及保险的管理层。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基层营销,特点是“好用、适用、顶用”,由于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可以考虑根据以上表格1中相应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来制定互联网金融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核心课程。目前高职或者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随着人才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升温,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加强营销型课程、商务礼仪、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

1、产品营销经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产品沟通能力,保持与客户的良好接触、了解客户的资产,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这要求进入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理财知识及营销知识。

2、风险分析员,在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已经是比较重要的职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期,这一位置凸显重要性,因为有的客户在网上是见不到面,同时,客户的征信状况了解得又不是非常的彻底。尤其是,最近 P2P中,大量的平台倒闭,客户违规等现象,屡屡发生,如著名的 P2P公司宜信,亏损 8个亿,大量的呆账、坏账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所以,风险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至关重要。

3、数据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数据的分析重要也上升。 2014年,一个名字“大数据”始终响彻在金融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如招商银行通过互联网搜集和分析客户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等锁定潜在客户,并借助互联网的行为定向、地域定向和内容定向等方法实施精准营销。招行通过对客户交易记录进行分析,有效识别出潜在的小微企业客户,并利用远程银行和云平台实施交叉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互联网金融挑战各个金融行业的今天,培养人才方面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及创新。结合当地经济,加强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营销型人才培训。坚持“而向市场、服务地方、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与企业紧密合作,以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为目标,通过设计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诚德.玩转互联网金融[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11.

[2]陈勇.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2015[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3.

篇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75-02

一、导言

在移动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入融合让互联网金融在传统的金融领域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并严重地冲击着传统商业银行业的业务领域。在此背景下,很多传统银行纷纷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因此,对于很多传统银行来说,如何既能保持原有的业务优势,又能利用好互联网金融开展更多的新型业务成为思考的重中之重。

二、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互联网金融挑战

(一)商业理念的挑战

在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里,银行总是希望通过掌握大客户和大资金,并通过大规模资金的存贷款息差获得稳定的利润回报。此时,风险更加可控,业务模式也相对单一。但是,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席卷各类用户的今天,原来被忽略时的小客户群体展现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从余额宝到理财通,再到网络借贷P2P,这些以小额资金为主要客户群体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给银行带来了巨大冲击,其他客户群体的流失也不断加剧,这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理念和思路。

(二)服务模式的挑战

传统银行业就像一个资金蓄水池,是一种资金融通平台。银行通过为借贷双方提供融通桥梁而获得利润。但是,互联网金融却是一种更加开放的金融生态圈,其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资金融通和借贷。互联网金融可让更多的中小资金参与进来并产生流量,然后企业通过该平台将流量变现,从而创造商业价值。这种平台的资金融通成本更低,参与人群更多。因此,互联网金融可以依靠先进的服务模式吸引更多参与者,引入更多业务模式。这里的参与者有时既是资金的需求者,又是提供者;既是产品的开发者,也是使用者。

(三)营销模式的挑战

传统银行业依据原有的商业网点开展资金存贷款和理财等业务,其采取的是门店营销模式。但互联网金融依据的是无所不能的互联网覆盖,它可以依靠其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好地了解其客户的各类金融产品需求和资金往来需求,实现精准化营销和信息推送。客户也可以不用去银行了解各类产品信息,直接在家里或者任何有网络的地方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这些优势是传统银行无法比拟的。

(四)客户体验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客户来源是多样的,客户通过互联网接入,他们往往会获得平等的客户体验,因为很多人都是原来传统银行业的“长尾人群”。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他们可以获得对称的信息、标准化的服务和自由筛选的产品。并且,这一切都是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完成的。但是,在原有的银行领域里,很多客户会被贴上“鸡肋”的标签,因此难以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

三、传统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转型之路

面对这些挑战,传统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抓住互联网金融崛起不久的风口期,不断尝试和开发新的业务板块,以互联网武装自己,实现业务的互联网转型之路。

(一)构建移动互联网银行业务模式

传统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往往营业网点不受地域限制,并且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客户群体。针对这部分客户群体,银行可以开发自己的移动客户端,让客户在自己的手机上就可以享受到在银行营业厅的用户体验。比如,民生银行已经推出的直销银行。直销银行可以提供如意宝、定活宝、民生金等门槛低、体验好的纯线上金融服务。招商银行也已经推出了掌上银行,其可以实现理财、还款,甚至线上贷款功能。在移动支付领域,目前已经是支付宝和微信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银行业也必须积极介入该领域,否则未来只能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被动参与者。

(二)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都具有各自优势,二者绝不应该走到对立面,而应该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特长,并不断借鉴对方的业务优势,取长补短,实现资金、资源最有效的配置,使金融市场充满生机。目前,在此类业务模式方面,已经有部分银行走在前面。比如,兴业银行与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了强强联合。当平台客户有资金需求时,平台可以向客户发放贷款,但贷款的来源却是兴业银行信贷部门。在此过程中,双方实现了分工与合作,并且都获得了资源与利润。当然,银行与互联网平台之间的合作方式还可以更加丰富,不仅仅局限于资金融通领域。

(三)开发多样化金融产品

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金融产品需求。传统商业银行自身有大量的存量客户,这部分客户的银行移动客户端一旦被顺利激活,大量的金融产品需求也将被释放出来。银行需要根据原有的客户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找到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点。针对不同的需求点,银行可以开发差异化的产品。比如,银行流水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客户区分标志,针对不同的客户的理财需求向他们进行精准化、差异化的理财产品消息推送。此外,银行可以根据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建立“直销银行+网络电商+网络融资”三位一体的综合产品服务体系,让客户既能够找到心仪的产品,又能够增加客户购买力,提升产品销售成单率,实现消费金融方式的网络化转变。

篇6

一、长尾理论概述

“长尾”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连线杂志总编辑Chris Anderson在2004年10月的《The Long Tail》一文中最早提出来的,用来描述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长尾理论挑战并延伸了传统“二八定律”。“二八定律”认为20%的产品会带来80%的收益。在此定律的指导下,头部的热门市场被看作目标市场,而互联网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局面。“长尾市场”是由供给与需求共同形成的。从供给方看,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利基产品的成本,使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被看重;从需求方看,搜索引擎等相关技术的普及降低了消费者获取利基产品的信息成本,由个性化的需求形成细分市场。简言之,“二八定律”偏好核心消费力,“长尾理论”则重视铢积寸累的积累效应。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发展“长尾市场”的对比分析

目前,学术界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问题上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在公信力、资金实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开放、便捷和快速颠覆了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较于传统商业银行为新生事物,下文将以较为传统的商业银行为参照对象,对比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长尾市场”的优势与局限。

1.互联网金融发展“长尾市场”的比较优势

(1)产品种类多元化,服务边界模糊化

发展“长尾市场”,需要拓展交易可能性的集合边界,使利基产品远远多于热门产品,而互联网金融无疑扩大了服务的边界。第一,生产工具的普及是发展尾部利基市场的重要动力。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生产者呈指数化增长,实则推动了多样化产品的出现。而在传统金融机构下消费者选择空间较为狭窄,产品种类的限制必然制约了“长尾”的延伸。第二,在长尾市场中,利基产品远远多于畅销产品,市场进入丰饶经济时期。与传统金融锁定高端用户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导向多元化,只要客户有一定的信誉及支付能力,都可以成为其客户,其追求的是客户粘性而不单独追求盈利性。第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传统金融易受到网点分布、营业时间、地域差异的限制,尤其落后地区的服务便捷度低。互联网的出现,借助电商平台实现了交易的灵活性、即时性,服务的边界也非传统般分明而是趋于无边界化。

(2)获取产品的成本降低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网络搜索技术和互联网渗透作用的发展,获得利基产品的成本正在显著下降。第一,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经营成本低。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往来主要依靠实际网点,业务范围的拓展依赖于线下网点的发展,随之带来租赁成本、人力成本、软硬件成本等支出,固定成本必然居高不下。互联网金融在运营上降低了固定成本,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适合服务于长尾市场。第二,对于消费主体而言,消费成本低。互联网金融提供的资金一般是通过竞价和报价的方式确定价格,保证了交易价格的公开透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费用高的问题,降低其消费成本,通过互联网的扩散性,带来了范围经济且提高了长尾市场的流动性。

(3)供需契合强,市场流动性高

需求与供给的链接,使有个性需求的消费者接触到生产者,才能增强长尾市场的流动性,其一大推动力则为传播工具的普及。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传播工具的优势在于更多的借助了网络资源,通过互联网来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第一,有效提高了利基产品接触到更多潜在消费者的可能性。消费者在选择金融服务时,借助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对比、自主决策,可以极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第二,有利于生产者精准投放广告。互联网金融通过信息集散处理,能统计出的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集合这些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可以分析出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习惯,进行客户细分,极大提高银行在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的有效性。第三,有利于实现交易的自动匹配。如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消费者获取有用信息,找到符合需求的利基产品,把需求推向长尾的后端。

2.互联网金融发展“长尾市场”的局限性

(1)社会公信力不足

移动互联网将金融交易的渗透面扩大数倍,在拉长的金融中介中,一方面金融机构掌握着消费者的真实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高虚拟性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诸如P2P跑路的新闻屡未平息,前车之鉴使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产生信任危机,公信力的缺失也会影响利基产品的需求。

(2)消费者成本的付出

互联网金融的勃兴,消费者在在接受与学习的过程,必然将付出学习成本、通讯成本等来实现需求。且互联网金融的受众也略有局限,对于老年人群体以及不充分信任互联网的消费者而言,商业银行若对其存在金融排斥,其亦被自身能力或消费成本所限,也会成为互联网金融难以拓展的长尾市场部分。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长尾市场”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无论互联网金融能否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通过比较仍可发现互联网金融在发展“长尾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较强,而商业银行若不能顺势而行,将很难拓展其“长尾市场”。

1.创新强化优势,延长长尾

商业银行自身具有互联网金融无法动摇的优势,在互联网冲击下,如何创新升级以巩固优势,开发差异化产品以延长长尾是其主要选择。第一,基于商业银行记录的社会公信力,升级线下网点,打造智能轻网点,开发自动化、便民化的网点服务,利用新型网点转型升级。第二,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精准营销,着力使标准化的模块化服务和专家式的高价值服务将相得益彰。第三,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等跨界合作,推出移动金融服务,为互联网企业注入专业与诚信的同时,也开拓了个性化产品的研发。

2.提高市场需求,抬高长尾

商业银行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需求以抬高长尾。首先,商业银行在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中受到诸多制肘,应自主搭建电商平台,积累交易数据,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着力搭建基于社交的电商平台,借助其便捷性及其积累的庞大客户群,实现主动获客。最后,在营销平台上开发推荐与资源整合系统,降低消费者的搜索成本。

3.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商业银行过度地将目光放在头部市场的VIP用户,此种金融排斥策略是“二八理论”的实际印证。互联网金融正是瞄准了这个契C,对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下忽略的客户发起了精准的营销策略,直接动摇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下的客户根本。因此长尾市场的开拓,提高对小型客户的重视度必不可少。而传统商业银行在创新、吸收、学习互联网因素的同时,并不能完全依靠技术的改进和模式的创新根本上解决金融排斥的根结。那么对于用户的开放,制度的调整则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从制度层面转变思路也是当下所需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1]Anderson C:The Long,Tail,Wired,2004(10):170-177.

[2]杨素娟.长尾视角下互联网金融盛行原因及商业银行策略分析[J].经济论坛,2016,05:65-67.

[3]刘勇.从长尾理论视角透视互联网金融[J].财会月刊,2016,11:99-102.

篇7

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规模、金融体系的模式架构和服务理念的创新程度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同时,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划分也使得复杂的金融交易简单化,在操作上更加方便快捷,易于被大众客户接受。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特点和互联网金融应用现实意义的分析,将互联网金融细致划分为五大类,如表1所示。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挑战和冲击极大地影响了金融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加速了金融机构的发展,促使其转变了管理理念并改变了制度架构,从而促进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交互发展,实现了两者的共同进步。同时,这种冲击和影响包括变更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改变业务流程、确立客户基础、提高服务效率、建立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完善其管理体制及运行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弱化中介角色。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推进,使得传统金融中银行这一主要金融中介的地位受到弱化,客户在办理金融业务时可直接跳过银行这一中间人,这造成传统金融机构的职能被削弱,而这种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正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意义。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融通双方在进行金融交易时,脱离了以往模式下的银行或交易所等媒介机构,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融资过程。同时,对于信息的核实、认证、匹配等过程具有针对性与直接性,使媒介作用趋于萎缩。(2)减少收入来源。在传统金融模式下,银行最主要的收入还是利差收入,而净息差是银行盈利的重要指标。专业的技术、繁杂的知识和分散的业务流程都是传统银行业实现持续价值的关键要素。因此,在金融业相对垄断、市场价格未全面开放的前提下,银行需要取得政策上的优势和行政保护。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发生变动,客户消费需求和消费渠道的不同使其价值理念发生本质改变。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参与者逐渐趋于大众化,社会划分和专业化均被大大弱化,加之银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利率化市场的不断推进,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性愈发趋于明显。因此,对于银行的收入来源来说,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其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3)动摇客户基础。任何经济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客户这一必然要素,它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经济收益的基础。但在传统金融模式下,由于二八定律的支配[14],使得客户利益受到了损害。在这一定律下,银行只需服务20%的客户就可获得80%的利润,而剩余80%的客户却在为银行作贡献的同时享受着低端服务,这更加体现了客户的重要性。因此,一旦客户思想发生动摇,将会对银行产生不可预料的影响。以辽宁省为例,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辽宁网民人数已达2453万人,互联网的普及率达55.9%,超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同时数据还显示,到2013年12月辽宁省网络购物网民数为1200万人,与2012年底相比上半年通过网络购物的网民增加200万人。互联网金融正是抓住这一被传统金融忽略的机遇,实现了对客户的精准营销,使得传统银行中的客户基础受到动摇。(4)改变经营模式。互联网金融彻底改变了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以网络金融平台来代替实体网点,以客户自行选择适合的金融产品来取代客户经理的营销模式,以自己动手办理业务来替换柜员经办的服务方式,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更好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在信息收集分析方面,互联网金融摒弃了传统方法中繁琐复杂的人工方式,运用云计算原理实现信息的搜集、处理及录入,并且将不对称、金字塔型的信息扁平化,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5)影响管理方式。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极大地影响了传统金融的管理方式,其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传统银行中呆板而繁杂的内部流程带来了冲击;二是削弱了以往传统银行对物理网点的依赖程度,使得银行在业务开展上不再受到限制,不仅管理体制得到了改进,其方便、快捷、高效率的优势也逐渐突显。以阿里信贷这一新型融资服务为例,其在服务流程上极为便捷,从贷款申请、审查到贷款发放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大大节省了办理业务的时间,减少了复杂的审批环节。

三、传统金融业的应对之策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的今天,传统金融业应积极主动应对,认真思考,结合自身实际,改善管理模式,提高竞争优势,分析共生和竞合的生态,争取跨界竞争的主动性,实现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1.以观念更新为先导,积极迎接挑战在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冲击下,如何抵抗住来自各方的压力,破除陈旧的体制,突出于“新”,立足于“变”,着力于“建”,不断地加大金融创新和变革的力度,应该引起各界的广泛参与和讨论。(1)树立新的战略理念。良好的经营理念决定正确的经营目标和方向。面对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业我们不应墨守成规,遵循以往传统的经营观念,而是要树立新的思想,体现新的见解,形成与互联网金融相匹配的战略思想。应将客户第一、服务至上、服务制胜作为其经营理念;将市场第一、勇于竞争、善于创新作为其营销策略;将盈利第一、合理分配、增收节支作为其效益理念;将风险防范、流程简化、提高效率作为其管理理念,使其在战略理念上实现新的突破。(2)构建新的模式类型。一是构建新的服务模式,即将互联网通讯技术运用于传统服务模式中,改善其结构体制,形成有效结合,从而构建出新的服务模式。服务模式的新颖除表现在改善服务态度上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创立与互联网金融相匹配的互联网平台,为客户办理业务提供方便。二是构建新的产品模式,即打破产品固有的传统模式,创新出适合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有利于其不断革新的新金融产品,从而适应客户的变化并满足其需求。(3)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在树立新的战略理念,构建新的模式类型,建立新的经营形态的基础上,应提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方法,逐渐替换以往传统的管理理念,重点突出其灵活而不生涩、高效而不僵滞的特点,并且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做到方便客户、服务客户、满足客户,从而促进业务发展。同时,还要强调风险控制,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实现业务的统筹发展。(4)建立新的经营形态。互联网金融一改过去宽泛而模糊的经营模式,在了解和服务客户的方法上实现改进,运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对所掌握的客户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客户需求信息,并根据客户自身的喜好制定一对一服务的精准营销计划,时刻以客户为中心,实现业务转型,形成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应运用创新技术和先进工具创建互动参与系统,通过精心的筹划实现与客户的良性互动,从而加大对客户的吸引力,提升客户的向心力。

2.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主动调整转型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快速,但在短时间内全面替代传统金融也是不可能的。对于互联网金融,在顺应其发展趋势的同时应主动促进其对传统金融的发展,在立足于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调整转型,从而适应新的变化与发展。(1)依托网络平台,开展银行业务。电子银行的建设是近年来各大银行关注的焦点,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普及,也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要实现新领域的开拓,就必须充分运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完善现有业务基础上实现新突破。首先,要立足于重点客户,在专业上突显优势。从互联网金融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其竞争主要着眼于中小客户,这是由于大客户需要拥有更专业全面的服务,而互联网金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银行在深化重点客户服务方面要加大力度,提出创新观念,形成稳固的客户服务关系。其次,要关注一般客户,在效率上突出特色。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对一般客户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突显一般客户群的作用。在这一问题上,传统金融业应提高认知,注重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同时对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加以重视,并且在服务质量与效率上加大提升力度。最后,要区分不同的客户,在贴心服务上显差异。对不同的客户应采取不同的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要求,在区别对待、差异服务的同时,使其感受到更高的贴心程度。(2)借助网点渠道,增强客户体验。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拥有其独特的自身优势———网点渠道,银行应努力发挥这一优势,突显其特色。首先,追求渠道形象的新颖,即实现外观与服务内容上新的突破,一改传统方式给人们留下的杂乱无章的印象,对客户进行分区处理,在增加大堂服务引导人员和专业咨询人员比例的同时,减少柜台服务人员的数量,实现电子银行业务的普及。其次,突显渠道功能的全面。应努力实现网点业务综合化,使所有网点均可办理本银行已开办的所有业务,尽可能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缩减客户往返次数,精减业务的流程与环节,使业务办理更加方便、快捷。再次,提倡服务能力的高效,即提高银行一线人员的服务能力,加大培训力度,重点提高营销技巧、服务技能以及对新产品的认知程度,使其成为具有专业水准的服务人员。最后,加强客户体验的新鲜感。银行业务的本质与现代经济相同,都是体验经济。在客户体验上,银行应力争上游,以开放式营销模式增加客户体验类产品,从而吸引客户注意力,增强客户新鲜感。

3.以模式创新为突破,自觉融入变革传统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模式创新与体制变革,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在与互联网金融竞争过程中实现突破,取得胜利。当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创新:(1)以产品创新体现竞争需求。产品是银行连接客户的纽带和桥梁,体现了任何服务的本质要求,只有产品得到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业务创新。同时,产品创新是互联网金融特色得以体现的关键,它指出了在对新产品开发时,一定要考虑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体现其新的竞争优势,在实现和电商企业合作的同时,还应着手创立自己“网上商城+网络融资+平台创新”的综合化电商平台,从而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2)以方式创新适应变化需求。现如今,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推进使得银行的客户与市场大量流失,其生存空间也被不断压缩。在这一压力下,银行机构只有选择改变其原有的模式与方法,将方式创新着眼于管理上,使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要求,并遵循一切以互联网金融发展为前提的宗旨,在注重风险防范的同时,最低限度地使用效率低下的行政管理办法。此外,应通过数据挖掘实现数据创新,进而实现营销过程的精准管理,在建立客户模型的基础上,加大数据金融服务能力创新力度,从而实现管理方式的变革。(3)以服务创新满足客户需求。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传统金融业要积极应对,对与其相关的重要技术领域进行前瞻性研究,如成立创新实验室等,对人力、物力进行充分配备,使其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要求,形成更佳的融合。同时,要积极寻求与成熟的电商和支付平台合作的机会,节省自身平台建设的时间和成本,并与互联网金融形成良好的布局,成功实现数据、资金与平台的聚拢,实现服务创新上的新突破。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发生了许多惊人的创新变化,它不再以传统的金融机构, 而是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 实现金融服务和产互联网金融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特征,使得证券业品的网络供应,使得相比传统的金融活动具有更联网金融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交易结构和交易主体低的交易成本, 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市场效率. 互联网金融使金融变得更加金融的发展是基于良好的发展环境, 互联网如双刃剑,一方面使证券行业受到了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另一方面为证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借互联网金融工具,其自身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之中取得优势地位,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互联网为中介和契机,敢于挑战,使其在证券行业中取得不可低估的优势,增强竞争力。

一、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影响

1.打破了传统的证券业格局,构架了全新的框架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发生了许多惊人的创新变化,证券行业价值实现发生改变互联网金融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特征,使得证券业的价值创造更加快速,从而引起价值的扩张.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而广,市场上很多全新的交易平台顺应而生[1] 。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的指引下,行业发展可谓更加如火如荼,如P2P、众筹、分期、大数据金融兴模式的兴起,亦或是传统企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试水,都彰显着互联网金融朝阳般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蚂蚁小贷、百度小贷、万得资讯、量化派等则促进了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有效应用;微量网凭借优良的互联网金融技术,成为国内首家以量化和社交投资为核心的股票期货策略平台。

2.削 弱了证券业金融中介的功能,互联网新型媒体成为亮点

金融中介在传统金融模式下的作用主要是利用专业的金融知识和技术,帮助客户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专业化管理,同时金融中介能够一定程度上消除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互联网最大的优势. 甚至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下,资金的供求方可以直接避开金融中介直接进行匹配,使得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 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然大大削弱了证券业的金融中介地位。以往证券公司依赖的电报、书信、电话等传统工具都显然因其耗时过长而被淘汰出局[2]。互联网新型媒体成为亮点,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云媒体”平台,供传统媒体进驻并制作完全属于自己的移动客户端。各进驻的传统媒体按照点击率

进行广告收入分成,实现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真正的融合新媒体息。证券业必须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定制化的趋势发展,改革调整原有组织结构,再造采编流程,建立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整体架构,才能培育市场运营能力,增强竞争力。

3.拓宽了证券投资渠道,解除了地域受限的瓶颈

以往,证券投资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在当地实现,投资渠道过于狭窄。而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只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交互,运用互联网交易平台,就可很好地进行操作,便捷而安全,大大降低了风险,不但在本国,也可投资国外,从事外汇、期货等,大大节省了交易成本,降低了资金风险,保证了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二、证券业开展互联网金融对策

1.以人为本,培养和提升专业服务意识和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崛起,多平台和多市场并存的局面将导致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现阶段的关键点是以人为本,培养和提升专业服务意识和水平,想要在互联网金融中脱颖而出,证券业就必须不断改善自身的专业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努力提供其服务意识和水平。证券业应该对服务进行整合优化和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对每个客户实行即时跟踪,提升客户体验。 同时证券业应该不断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致力于打造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客户需求。

2.开辟证券业与互联网金融融合的新路径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证券业应该积极构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新的融合模式,互联网证券发展到目前阶段已进入3.0时代,1.0阶段主要是关注用户体验,设计爆款产品,提倡网络营销;2.0阶段是恢复证券的全功能帐户,并且营销深入到线上线下融合,有020的营销,就是证券公司既开发了互联网的渠道,这个渠道也跟自己营业部的服务进行融合,这是证券2.0的时代;3.0的时代是社交,智能机器人,去中介化及大数据金融时代,比如说像雪球,爱投顾这样的公司,有社交,看达人理财。所以互联网证券3.0比较丰富,它更加更加场景化,跟用户的生活更贴近。从长期战略来说,通过建立大数据库,对大量客户的信息进行归类,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充分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和个人性的产品需求.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它既刺激了证券行业的发展,也极大的增加了证券公司的竞争的激烈程度,借机遇,以人为本,锐意进取,积极创新证券产品,拓宽公司服务领域,提升公司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品质求发展,整体战略上,证券业应该积极开展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发掘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 开辟证券业与互联网金融融合的新路径,增强双方市场核心竞争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篇9

传统金融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及机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及职业技能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呈爆发式增长

由于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及各类新型的金融公司也随之诞生。这些新型金融机构都来自不同经营领域,进入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业务后,就需要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同的岗位,其职责及技能要求,有哪些呢?笔者对希望通过分析人才招聘网站,通过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技能。以下以国内国内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之一:前程无忧网站(51job.com)“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以下是分析得出的结果。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急速升温,在无忧网,可以看到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明显上升,笔者曾在2014年8月份及2014年12月份,分别做过二次搜索,发现12月份搜索的结果相比8月份,有大幅的增加。12月份,输入“互联网金融”关键字,有6467条,相比8月份4452条结果、上升了45%。其中具体的人才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上上升。具体见下图,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需求最高,从8月份的218条上升到325条,这也说明有很多机构在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筹建互联网金融公司。而其他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产品经理、事业部、P2P网贷等人才需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同

1.传统金融机构欲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互联网经验的人才。不同的行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同,以往单纯的互联网公司,现在计划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少的是金融人才,如理财规划师,风控人员;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已经有了金融人才储备,但是缺乏既懂得金融又懂电商运营的技术人才,这时只能从一些电商公司挖人了,如阿里巴巴基本成了目前各家金融机构的人才库,大量的人才从阿里巴巴流失到金融机构。

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笔者发现,如计划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往往是从互联网公司挖人。如职位具体要求:1.具有互联网公司2年以上的运营经验。2.熟悉金融P2P业务,具有较好的金融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知识、投资理论知识,熟悉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政策。前程无忧的职位统计显示,证券和基金公司们招聘、挖角电商人才已经超过投资研究者的数量。

2.电商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以阿里小贷、东京白条为代表的金融化电商公司。从去年2月份开始,阿里金融一直在大规模“招兵买马”。贷款审核、金融分析、技术架构师是阿里金融最感兴趣的人才,具有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背景的存贷款人员是阿里最青睐的潜在对象。

3.P2P网贷、众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从目前调研的情形看,大部分资金是从传统的制造业、煤炭、房地产分流出来的资金。从前程无忧的招聘启事,主要从某房地产公司、教育传媒机构、制造业等跨界,进入P2P网贷行业,P2P网贷行业需要最多的就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及风险分析员、营销人员。如厦门的某P2P网贷公司,员工100人,招收了80余营销人员,剩余的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后勤人员不到20人。

三、高职、大专层次互联网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定位

现在高职已经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而新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与传统截然不同;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中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需求,具体的职位、岗位职责、岗位任职条件及具体的招聘公司,便于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在制定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及设置相关的课程时,能提供相关的参考作用。笔者了以大专、高职人才及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展开了搜索。本科及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在这里讨论。

笔者发现在互联网金融人才中,适合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岗位的主要有如下职位:P2P销售经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数据专员、销售经理,具体见表1。

从搜索的结果可以看出:招聘对象主要集中于以营销型人才、风险控制人员、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员为主要对象。从这份表格的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也可以以此来制定互联网金融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核心课程。

(三)目前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定位为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高,如XX证券公司,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就是“211+985”高校毕业生;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银行及保险的管理层。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基层营销,特点是“好用、适用、顶用”,由于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这现象也从以往的毕业生中得到了验证,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中,2012、2013级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从事于金融营销活动,如在中小担保公司、保险行业,从事营销活动;而伴随这两年P2P的集聚升温,大部分毕业生开始涉及互联网金融行业。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培养

所以,笔者建议:目前高职或者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随着人才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升温,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加强营销型课程、商务礼仪、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

1.产品营销经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产品沟通能力,保持与客户的良好接触、了解客户的资产,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这要求进入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理财知识及营销知识。如在厦门地区培养合适的P2P营销人次,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厦门的P2P网贷公司中,营销人员严重匮乏,甚至只要有毕业生去面试,就会被录取。

2.风险分析员,在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已经是比较重要的职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期,这一位置凸显重要性,因为有的客户在网上是见不到面,同时,客户的征信状况了解得又不是非常的彻底。尤其是,最近P2P中,大量的平台倒闭,客户违规等现象,屡屡发生,如著名的P2P公司宜信,亏损8个亿,大量的呆账、坏账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所以,风险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至关重要。

篇10

互联网金融同传统金融有着明显的差异,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再依赖于金融中介,而是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因此,其交易成本得到了有效地降低,而且市场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有利的条件,促使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同时也给传统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下,证券业的销售模式也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金融不仅给证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其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

(一)促使证券行业的价值实现方式发生改变

由于互联网金融所具备的虚拟性特点,将直接加快证券行业的价值创造速度,相应的也势必会引起价值的不断扩张;同时交易结构和主体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促使金融更具民主化特点。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证券行业价值创造及价值实现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其具体可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首先,互联网技术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各项中间成本得到了有效地降低。基于互联网技术,促使之前的不对称信息结构更趋扁平化,使得信息更加对称,进而使得金融服务的民主化和有效性得到了有效的实现,促使证券行业的服务边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另外,依据互联网技术,也成功的实现了非现场开户的功能,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催生出一些移动终端产品,这些对于证券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全新的增长点。其次,伴随着社交网络、第三方支付以及电子商务等多项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所具备的大量数据更具价值,通过对互联网数据的应用,使得证券商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资源;另外,随着云计算、神经网络等一些全新概念的提出,对于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挖掘也提供了极大地便利,而这些数据资源也顺利的成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总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所以,强化数据挖掘和收集,对于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现了对传统金融中介功能的有效弱化

在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中,之所以会存在金融中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金融客户一般对于规模经济及专业化的技术不太熟悉,而金融中介却比较专业,因此在金融业务中,金融中介的存在也就能够实现资金融通过程中交易成本的有效降低。二是金融中介能够对一些信息进行专业的处理,对于改善交易双方之间的不对称信息状态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而且还有效的降低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发生的可能。从上述可见,金融中介所具备的主要功能就是媒介信息和媒介资本两大功能,而这两大基本功能也是在其具备了相应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也正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所在。所以,实现互联网金融同证券行业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由此,传统模式中的金融中介功能也就得到了明显的弱化,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下,交易双方甚至可以不通过金融中介就可进行直接交易,由此极大的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同时,它也给证券金融中介功能发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促使证券经纪和财务管理的渠道发生改变

由于互联网同证券业的进一步融合,给证券商营销渠道的有效拓宽带来了有利的帮助,同时也实现了当前财务管理及经纪业务运营管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进而促使其服务边界得到了有效的扩大;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使得用户网上开户及网上销售证券产品成为了可能,由此,证券商也逐渐失去了在传统发展模式中所具备的物理网点优势和地域优势,佣金率得到有效降低,而相应的信息管理业务和新产品经济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基于互联网金融,证券商也被迫不得不将经纪业务由最初的发展通道向理财业务和信用中介终端转变。

二、证券行业开展互联网金融的有效对策建议

由于互联网金融在信息和成本两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给证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也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但促使证券行业实现了价值的增速,同时也对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所以,对于证券业而言,如何更好的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同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结合进而推动自身的更好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正确、全面的认识技术变革

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证券企业首先就需要从思想上有一全面的转变,不管是在经营理念还是在经营实践中,都要将重心由之前的实体市场向虚拟市场转变,充分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势,转变自身传统的门店式经营方式,通过网络来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另外,新形势下,证券企业的营销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在传统金融模式中,基本上都是一种面对面交流的营销推广方式,而在新时期,要能够有效的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社交营销,借助网络对客户需求进行全面的掌握,进而方能为客户提供出更精准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最后,在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面,证券业要强化同互联网金融的有效合作,达成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提升服务水平

我国互联网金融历经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渐趋完善和成熟,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日趋普及,对互联网金融的又提供出了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基于这样一种形势,对于证券企业而言,更应该关注自身的服务水平和专业优势的进一步提升,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从而实现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地提高。

三、结语

总之,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证券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金融不但有效的促进了证券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其带来了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也正是证券行业得以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契机,所以,对于证券行业来说也就需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正确全面认识、提高服务水平、坚持创新探索,进而实现自身的长久发展。

作者:陈沫聿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

篇11

最近,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消息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以排山倒海之势扑面而来,它对金融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会像当年的电子商务一样完成对原有商业模式的彻底颠覆?所有人都在讨论互联网公司涉足金融,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传统的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应对它们的挑战?越是众说纷纭、充满炒作,就越需要冷静地学问思辨。

银行根基难撼

逐利无疑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金融市场也不例外。众多小微企业存在着贷款需求,但银行一方面坐拥固定利差带来的丰厚利润,另一方面又拥有严格的风险管控体系,这使得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批贷非常困难,于是形成了巨大的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市场真空。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阿里巴巴自然希望为这些企业提供小额贷款,并形成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于是,阿里小贷成为众多小额贷款公司中的一个。

而余额宝要“革掉银行的命”的说法更让一些金融行业业内人士哭笑不得。事实上,余额宝只是国内一百多个货币基金中的一个,由天弘基金发行,只是通过支付宝账户来完成基金的购买行为。网名“江南愤青”的知名博主、德弘资产副总裁陈宇指出,与余额宝类似的产品早在2009年就已出现,如汇添富的现金宝,只是这些产品没有支付宝巨大的用户积淀,所以没有形成余额宝那样的影响力,而且余额宝把其带有风险的收益(尽管货币基金的风险很低)说成利息,也有误导用户之嫌。

与很多追捧余额宝的声音不同,在陈宇看来,余额宝的推出在优化自身服务提高客户黏性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支付宝的无奈之举,因为它为了解决支付宝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央行的备付金管理办法要求支付宝随着交易额的提升不断提升注册资本,对于阿里而言,规模越大,资金占用越低而净资本回报越低,必然要想办法绕开;二是外界对支付宝占用客户资金沉淀利息行为有普遍质疑,需要应对”。

包括陈宇在内的很多金融业内人士认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互联网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大多与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无异,只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尚难撼动银行的根基,就更不要说革掉银行的命了。

压力前所未有

然而,事实仅仅如此吗?

余额宝之所以受到热捧,一方面说明大众基本的金融知识还很匮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余额宝为大众的投资理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以前,去银行营业网点排队,听了半天各种金融产品的介绍,最后还是不知所云;现在,用支付宝账号登录,点几下鼠标就完成了投资理财,这难道不是互联网的优势么?余额宝正是利用了这样的优势,利用了众多“屌丝”的理财需求实现了长尾效应。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合伙人赵亮认为,互联网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让人们的各种活动更加便捷,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互联网让金融服务更为直接和个性化。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长尾的部分,它们在填补传统银行业务顾及不到的地方。如果银行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并能批量生产,这样就可以覆盖长尾用户,同时再维护好高端用户,这样将对银行的利润率带来很大的提升。”赵亮告诉《中国计算机报》记者。

虽然银行的根基目前尚未被撼动,但是利率市场化的趋势,金融脱媒导致银行交叉销售机会减少和客户流失,互联网金融通过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吸纳财富的同时获取大量客户数据,这些都让银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迫使银行拓展业务领域并实施业务创新。IBM大中华区副总裁、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王天義认为,银行要面对这些日益严峻的挑战,就要发展轻型化的“全渠道”,打造整合的客户体验来全方位满足客户的价值需求,实现跨渠道的精准营销,并构建银行业大数据的分析洞察能力,优化产品营销和风险控制能力。

银行的反击

事实上,银行早已开始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开始利用互联网来拓展自己业务和客户。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目前业界对互联网金融并无明确定义,但是互联网金融决不是指互联网公司从事金融服务。早在去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就推出自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通过企业商城、个人商城和房e通三大板块试水金融电商。现在,备受关注的则是中国民生银行,除去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直销银行外,由民生银行股东筹建的电商公司也呼之欲出。

曾任职银监会、现任民生尚在筹建的电商公司总经理尹龙认为,目前传统银行主要面临着风险管理危机和盈利模式危机,传统银行典型的静态化被动式风险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而由于利率市场化等趋势带来的盈利模式危机则笼罩所有银行。

篇12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趋于明晰,互联网金融业态逐步成熟,该行业将逐步朝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出生态化、专业化、移动化和智能化等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邮政金融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邮政金融应积极把握自身优势,有效应对不足,通过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促进经营转型升级。

1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业带来的机遇

1.1.1推动传统金融运营模式创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持续深化,传统金融业运营模式不断创新,手机银行、直销银行、虚拟银行等新型运营模式成为银行同业着力拓展的方向。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型运营模式不再依赖物理网点和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手机、电脑、邮件和电话等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享受更便捷、更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1.1.2拓宽传统金融业务领域互联网金融可通过丰富服务场景、提供增值服务等方式,加快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升级,拓宽综合金融服务领域。一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金融服务一体化。如工商银行融e购、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等,实现了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的结合。二是拓宽普惠金融服务市场,提升对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服务能力。如平安集团陆金所通过网络贷款模式,为广大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投融资服务。此外,互联网金融还加速推动了传统金融业积极布局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等市场。1.1.3提升传统金融服务效率互联网金融不仅有效降低传统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更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持续推进金融机构传统业务从线下向线上迁移,为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高效便捷在线服务。同时,互联网金融有助于金融机构利用网络数据加强客户行为分析和数据挖掘,开展精准营销与主动推送,将电子银行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网络营销服务平台。1.1.4促进传统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可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风险控制模型,针对贷款额度小、信息对称、适合标准化的信贷需求,实现线上自动操作、业务自动处理、风险精准监控的标准化运营。如工商银行近期研发了法人客户网上信贷新产品,设计客户精准营销和系统自动审批模型,目前网络融资余额突破6000亿元。同时,互联网金融还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如当前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与货币基金挂钩的互联网理财产品。1.1.5提升传统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风险控制主要依赖专家经验、财务报表和抵押的模式,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风险管控工具,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基于客户信息流、资金流和数据流,金融机构能够有效整合客户资产负债、交易支付、流动性状况、纳税和信用记录等,对客户行为进行全方位评价,计算动态违约概率和损失率,提高贷款决策可靠性和贷后管理效率。

1.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提出的挑战

1.2.1削弱传统金融支付中介功能近年来,互联网支付平台快速崛起,在交易金额和交易量方面与传统金融机构形成竞争态势,金融机构在支付领域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目前,第三方电子支付交易金额虽低于传统银行业,但交易笔数已超过银行业,且交易金额与交易笔数呈较快增长态势。根据《2016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395.6亿笔,金额达2494.5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1639亿笔,金额达99.3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99.53%和100.65%.1.2.2抢占传统金融信贷业务市场互联网金融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客户信息,解决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压缩人工、渠道、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成本,降低运营成本,逐步抢占传统金融机构信贷市场。目前,互联网金融凭借贷款审批效率高、放款速度快、产品多样化等独特优势,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强劲的竞争对手。同时,受电子商务、第三方消费金融机构的影响,传统金融机构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业务也受到较大冲击。1.2.3分流传统金融负债业务互联网金融支付性存款账户以低门槛、随意支取、社交场景化等优势,吸引了大量长尾客户的零散资金。同时,互联网理财产品兼具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和活期存款的支取便利性,给传统金融机构存款业务带来较大冲击,造成银行活期存款占比持续下降。此外,互联网理财在分流传统金融机构大量低成本活期存款的同时,部分又以高付息成本的协议存款形式回流至银行体系内,增加了银行负债成本,抬高了客户对资金的收益预期。1.2.4挤压传统金融业务收入互联网金融通过提供更便捷、更低价的网络支付和结算服务,显著分流了银行的手续费收入以及在账户内沉淀资金的利差收入。2016年上半年,四大行平均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同比下降6.67个百分点。同时,互联网金融凭借低门槛的便捷服务,也抢占了商业银行理财、基金和保险等业务收入。此外,金融科技不断降低资产管理成本,影响传统金融机构的管理咨询业务。如智能化理财网站只收取0.15%~0.35%的管理费用,明显低于传统金融机构理财顾问约1%的收费比例。1.2.5降低传统金融客户粘性互联网金融营销与服务方式更贴合大众需求,其多样化、个性化、便捷性的特点,增强了用户粘性,割裂了传统金融机构与客户的互动。如微信支付凭借强大的社交平台,借助财付通支付牌照的功能,推出理财、红包、生活缴费等产品,同时打造C2C微商平台,目前支付用户约4亿人,已超过建设银行3.41亿人的客户规模。同时,互联网金融客户定位更为广泛,目标客户群包括传统银行重视程度较低的低端消费群体,吸引了大量长尾群体,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积聚造成了冲击。1.2.6弱化传统金融物理渠道互联网金融突破时间与地域的局限,通过全天候的服务模式,让消费者在任何时点都可享受金融服务,对实体网点产生了替代作用。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2015年银行业务离柜率平均为77.6%,较2014年高出近10个百分点,反映了银行业务去柜台化趋势。同时,互联网金融业务效率高于传统营业网点。据统计,传统银行放款速度一般为7~30天,网贷平台放款速度一般为1~20天。此外,成本压力也进一步削弱了物理渠道的发展动力。

2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不足

2.1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2.1.1邮政金融具备强大的集团综合优势邮政集团业务范围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物流、电子商务等,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有效契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场景需要。依托邮政集团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商流“四流合一”的先天优势,整合邮务、金融和速递物流三大板块资源,有助于实现资源互补和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以“互联网金融+”为核心的邮政金融新生态。同时,邮政集团各板块已积累大量的交易数据,数据共享将会为邮政金融的互联网化提供强大的支撑。2.1.2邮政金融具备强大的客户规模优势邮政金融通过自营+模式,依托强大的物理渠道,服务半径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城乡地区,积累了海量的客户数据。截至2016年末,邮政金融共有5.22亿个人客户,建立了明显的品牌规模优势,其中开通电子银行渠道的客户达1.85亿户,手机银行客户突破1.33亿户,坚实的客户基础为邮政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1.3邮政金融具备显著的支付结算和资金优势邮政金融在支付结算领域已具备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架构,特别是县级机构都已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化设备、网络设施逐步普及,能够快速适应支付结算电子化发展的现实要求,有利于确立线上支付结算市场主体的地位。截至2016年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7.29亿元,同比增长15.56%,为邮政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1.4邮政金融具备良好的内控及风险管理能力近年来,邮政金融秉承稳健审慎的风险管理文化,内控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资产质量居银行同业领先水平。截至2016年末,邮储银行不良率为0.87%,仅为银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拨备覆盖率达271.69%,高于大型金融机构平均水平;同时,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强化资本约束,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为线下产品线上推广提供了良好的风险控制保障措施。2.1.5邮政金融积累了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近年来,邮政金融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积极开展金融互联网化的探索,组织重点业务条线转型发展,推出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2014年,邮储银行建立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实验室,完善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体制机制。围绕移动金融、智慧网点和互联网信贷三个方向开展产品创新,积极推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目前,已开发上线商乐贷、掌柜贷、车秒贷、邮享贷和邮薪贷等系列互联网信贷产品。

2.2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不足

2.2.1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定位有待明晰目前,大型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战略基本形成、战略举措陆续推出,并普遍将互联网金融上升为全行性核心发展战略。如农业银行明确提出要规划形成三大平台(金融服务、社交生活和电子商务)和五大产品线(网络支付、网络融资、投资理财、信息服务、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格局。总体来看,邮政金融尚未确立全面系统、板块间有效联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宏观性与全局性的战略指引有待加强。2.2.2客户群体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程度较低邮政金融的中老年客户和县及县以下地区客户较多,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的推进。据统计,邮储银行40岁以上的中老年客户占比达50.8%,其中开通网上银行并激活的客户占所有中老年客户的比例较低。同时,有67%的客户位于县及县以下地区,其中开通网上银行并激活的客户占比较低。中老年客户、县及县以下地区客户占据重要地位,其对电子银行接受程度低,直接影响了邮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潜力。2.2.3机制流程和产品创新能力有待完善互联网金融客户具有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对产品服务效率要求较高。当前,邮政金融内部机制流程比较注重制衡和控制,管理环节的流程往往灵活性不足。产品创新从产生创意到产品落地,内部沟通成本较高,流程较慢。同时,传统创新模式也会制约创新成效。现有产品创新思路多是基于资金流而设计,未直接介入客户的交易行为,更多的是被动满足客户需求,导致产品创新离市场和客户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2.2.4互联网金融的生态圈尚未形成当前,大型金融机构均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逐步形成各自的金融生态闭环,形成一个涵盖完整金融产业链的综合化、一体化和全功能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如工商银行构筑起以融e购、融e联、融e行和网络融资中心为主体,贯通金融、电子商务、通信和社交生活的一体化微生态圈。目前,邮政金融互联网生态体系尚未建立,更多地依赖电子银行的渠道作用,缺乏显著特色,不能引起客户和市场的关注。2.2.5信息科技和人才支撑有待加强信息科技和人力资源是决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因素。目前,邮政金融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撑还有待加强。如在数据架构方面,大数据尚未全部整合,且共享度有限,平台不统一,不能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在研发能力方面,信息技术外包的依赖和集中度较高,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在人才队伍方面,缺乏科技和业务兼顾的复合型人才。

3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

3.1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

制定完善邮政金融有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导向,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金融之力,深化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推进邮政金融改革发展和经营转型升级。制定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明确邮政金融互联网业务发展方向和客群定位,采取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实施模式,积极把握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

3.2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

积极构建邮政金融互联网生态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产品等技术,围绕客户衣、食、住、行、娱、医、金融等行为需求,整合邮政集团与邮储银行资源,联合阿里巴巴和腾讯等战略合作企业,构建覆盖支付、信贷、理财、基金、保险的综合金融体系,打造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加强邮银统筹协调发展,创新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速递物流、邮政分销、国际小包等业务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邮政普惠金融发展格局。

3.3优化互联网金融创新机制

建立灵活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机制,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全面推进产品创新工作。建立专职产品创新管理组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统筹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的联动合作,加快创新业务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针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速度快、潜在风险大、后续完善频率高等特点,建立完善快速补偿、试错纠正和风险容忍的机制。

3.4加快大数据整合分析应用

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统一数据标准体系,提升基础数据录入质量,丰富大数据分析技术工具和产品,完善大数据应用的基础环境和技术能力。加强与互联网公司、通信运营商、政府等外部机构的数据合作,进一步扩充大数据覆盖范围和数据量。借助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分析,深入挖掘用户数据信息,对客户进行精细化分类与精准服务,增强客户粘性。

3.5完善互联网金融渠道建设

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渠道的互联网化,打造智能化、全天候和立体化的金融服务网络。开展实体网点的智能化升级,加快轻型网点建设,增加远程视频柜员机、自助发卡机等智能化交易设备。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移动运营商等的跨界合作,打造融合金融服务、消费、娱乐等场景的移动金融生态圈。推出O2O金融服务新模式,布局推广直销银行,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3.6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组织保障

搭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组织架构,实现传统金融组织构架与网络金融组织构架的有机结合。针对互联网金融战略任务,建立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专门机构,整合优势资源聚焦目标领域进行专项攻关。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信息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扩充总量、改善结构,培养懂技术和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展研究委员会.“互联网+”时代的中国银行业——转型、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