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06: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乡一体化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途径。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学习科学发展观有五个统筹,首先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首先要统筹好城乡发展问题,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工农业协调发展。
第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和谐社会对农村来讲,就是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我国有百分之五六十的人在农村,如果农村很乱,那怎么能和谐?所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城乡差距扩大问题,解决农村矛盾问题,实际上是整个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现在,中央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在农村,同时还要保障农民的权益,改善农村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自然农村就稳定和谐了。
第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完善经济体制的要求。现在国家被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差别比较大的区域,实际上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市场,主要问题就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土地流转、资本流动、就业转移、人才交流、技术转让等方面的交流还不是很充分。所有的农村资源都是单一向城市流动,形成了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这对农村发展非常不利。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破除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形成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机制,才能完善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使全中国13亿人口都能够享受到好处。现在,城市里的小康已经实现了,而农村没有完全实现,因此我们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困难的或者是最重点的地方都在农村,农村是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方。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第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幸福安康。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已经有了9238个县级医疗机构,全国大约有2400多个县市级单位(不包括城区),每一个县级单位有近4个医疗机构。还有3.8万家乡镇卫生医院,63.3万个村的卫生室。而且,还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现在,全国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是8.33亿人,94%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下一步还应继续巩固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报销标准。另外,要尽快全面完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第二,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主导建好三级设施。县(市)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互补、联建共享”的原则,完善重大文体设施体系,建设好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馆、青少年宫、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乡、镇要把建好乡镇文化站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组建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健身、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大力推进县镇两级图书馆图书流通互动、通借通还,实现资源共享。在村一级,根据行政村规模日益扩大的实际,因村制宜建设一批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活动的分散的文化设施,如“三点一室”、全民健身路径等,努力构筑15分钟文体活动圈。
第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筹资,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虽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在部分地区试点,但由于覆盖面太窄,难以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因此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完善农村救助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地方政府职责,足额落实资金,合理掌握标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解决好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困难问题,提高他们的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同时要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大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第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加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到城里打工是全世界的规律,英国在100年之前,美国在100年之前,还有其他各国都有这样的过程。只有把农民转移出来,城镇化才能加快实现,工业化也能加快完成。可问题是,来城里打工的这些人怎么办?如果他们的待遇跟城里人是两张皮的话,那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中央提出要善待农民工,要求农民工在进城以后,在子女上学、保险、保障方面跟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待遇。
总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统筹安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使农村与城市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洋,周彩.挪威统筹城乡发展:措施、成效与启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 陈永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层次及思路[J].商业研究,2008,(4).
[3] 任保平,梁炜.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态势、模式和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 2008,(10).
[4] 柳思维,晏国祥,唐红涛.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6).
[5] 王慧娟.试析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和实现途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作建设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乡村城市化问题也逐渐被国家所高度重视。即国家大力发展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目的,旨在加强城市与乡村人口的流动性,提高城市与乡村居民的生活物质水准、创造与平等分享人类共有的文明建设成果、逐步缩减城乡建设矛盾、消灭城乡差别等,以此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但目前而言,我国不少城市地区的主要面临困境是污染严重、资源稀缺、随人口增多容量缩小、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所以,城市与乡村应当共同协调发展,不能孤立两者之中任何一个,从而才能逐步缓解矛盾,改变城市乡村孤立发展的被动局面。
1 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现状
1.1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工业化发展经济,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工业化,而是以制造业发展为主并占据国民服务经济重要比重的工业化经济。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广义范畴性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既包括工业化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水准需求,又包括现代化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所以,这就要求以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根本结构能够发生重大改进。即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不断去改造农业,使农业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能够服务于国家内需建设,以此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提升,发展国家政策下的城乡二元经济,逐步发展新农建设,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工作要旨。
1.2 主要问题
1.2.1 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在贯彻国家新农建设政策执行过程中,最为欠缺的是社会化服务水准提高所需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即国家农业化经济发展的整体农业机构趋同负效应发展势头尤为明显。
1.2.3 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关系失调。结合国家农业化经济体系中的农业产值占据国民总生产总值的15%比重要求来看,国家工农业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应当控制在2:1―2.5:1之间。而当前形势下,城乡产业化经济发展正处于失调状态。即工农业经济发展进程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较大,城市化工作建设进程与过去相比逐渐放缓。而其主要原因多半集中在城市与乡村人口劳动力流动性、土地征用等问题上,即农村劳动力在本质上难以面向城市进军发展,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提高,这种工农或城乡经济发展矛盾问题更为明显。
1.2.3 城乡分割局面。结合我国国情出发,国家工业化发展经济主体发展路线主要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并主要实行以户籍管理体制作为城乡分割的主要例行体制。即一直贯彻旧体制下工农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发展手段,不断吸取着农产业经济发展的剩余价值,实行优先城市发展的发展战略。所以,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倡导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却仍然贯用旧经济体制的发展手段,势必难以扭转这种客观以重工产业与城市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不协调局面,从而导致城乡产业结构失调,面临的差异性、矛盾性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1.2.4 建设投入资金匮乏。当前,小城镇经济发展建设所需的融资渠道不足,导致基本建设投入资金短缺。在金融经济发展方面,随着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的基层机构兼并收缩,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重点又再次转投到国内大中小的一二线城市。而对于小城镇而言,基础投入建设所需的信贷资金等可谓是少之又少;在财政方面,县级财政的主要管理方向是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机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总的来说,小城发展的经济基础多半以土地收益与社会投入作为经济发展支撑杠杆。不得不说,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足是制约乡镇发展建设的根本性原因所在。
2 推进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工作的主要解决途径
2.1 政府机关应加强引导,努力搞好乡镇企业改革
政府机关单位具备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城乡一体化工作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为此,政府应首先加强对乡镇企业等有关组织机构进行正确指导,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并结合实践探索集体所有制背景下的有利发展手段。如加强股份制合作投资机制的执行力度,实行优惠借贷政策等,以此才能逐步发展城乡经济,深化城镇企业等有关组织机构的全面改革,增强城镇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保障农民收入与增加农业投入的直观目的,为扩大农业再生产发展规模提供有利政策实施基础。
2.2 积极推进工农业经济发展建设
结合时下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2.3 积极贯彻城乡跨区合作交流
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的现有资源都是非常匮乏并有限的。但同样,城乡资源也各自具备地理、产业化经济发展等优势。而在当前市场竞争势头发展尤为激烈的形势下,实行区域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并达到资源互补的目的,促进产业化经济结构重组或升级。另外,当前国家交通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这就打破了以往经济发展建设时的运输、交流合作等跨区式发展的束缚,即能够利于双方人口劳动力流动进行合作交流。与此同时,在双方实现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还要配套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做好融资渠道扩充、搞好物流运输、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而才能实现城乡跨区域合作的经济联动协调发展。
2.4 增强资金投入建设
2.4.1 政府创设条件。农业经济发展同城市化工作进程工作一样,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以支撑。也就是说,以往城市化工作建设发展往往需要农业经济发展带动自身城市化经济发展。但当前形势下,城市化经济建设步伐发展速度相较过去有所放缓,但整体来说,城市化经济建设要比农业化经济发展的服务建设水准高。为此,这就需要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能够彻底实行,加大农业教育投入机制,从基础教育再到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能够全面优化,以此才能逐步经济,拓宽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深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2.4.2 强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城市(乡)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以广州珠三角为例)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规划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统筹、先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具有重要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以及区域交通走廊和重要功能节点、策略发展区的规划控制和引导,并加强建设管理。如,广州珠三角城乡规划可考虑加强工作建设的巡察力度,并根据省政府同意印发的《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督察员巡察办法(试行)》的要求,向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巡察,对珠三角各市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等工作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各地城乡规划符合上层次规划,促进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
3 结语:
总之,在当前看来,我国城乡一体化,除了农民土地征用、城乡人口流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素质教育等建设性问题存在一定矛盾并难以解决。但值得指出的是,以往是乡村包围城市带动城市化经济发展。而当前城市化经济步伐加快,完全可以实行以城带乡,弥补城乡经济建设的缺陷性问题,使得矛盾得以化解或消除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实现走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建设一体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晓琴,张文渊. 城镇规划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若干问题[J]. 中国建设信息, 2009,(16) .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现状
1、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完善。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呈多元化。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证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3、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如: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众多分项工程,具有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特点。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和素质 然而在当前的队伍中往往都是些新手,真正具备土地管理专业技术的人才很少,综合素质并不高。现实工作中要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在这一队伍中必须要保证高素质高质量的人员才行,这是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保障。
二、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1、土地开发规划应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开发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水利工程规划、林业规划、小流域治理规划结合起来。实行生态型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必须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其融合于现有农地与社区景观中,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做到既增加耕地,又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
2、土地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要体现公益性和有偿性。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政府投资外,必须拓宽渠道。从社会各方面筹集资金,建立高效的、市场化的筹资机制。从投资主体多元化看,筹资机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益问题。各种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地整理,其根本原因就是土地整理的后续产业有非常好的效益和非常高的回报,因此,土地开发整理中社会性投资必须体现自愿和有偿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整理体现政府行为的性质,兼顾市场选择,要从中找到政府行为和市场选择的结合点。政府的目的是增地,企业的目的是增效,个人的目的是增收,尽管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以土地为对象,这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结合点。要围绕这个结合点,建立良性机制,政府投资体现公益性,企业、个人投资体现有偿性。
3、土地开发管理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前提。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起来,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土地开发整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政策与规划设计上,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干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土地开发整理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4、尽快建立土地管理专业技术队伍的资质准入制度。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当前土地开发整理专业技术队伍多为新手,素质不高,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新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资质认证和考评制度,对其从业人员也需进行执业资格认定。只有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和个人才能承接项目。另外,还需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和管理队伍,以保障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
三、城乡―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1、坚持耕地的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动态平衡原则。对于基本农田实行缴纳基本农田补划费,落实基本农田的补划任务,落实耕地的占补平衡。
2、依法报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储备库;将已经报废的工矿企业用地、废弃的学校用地都置换成城乡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体的改革管理,新增的耕地可以直接用于农用地转用指标。
3、实现城乡统一规划,建立统一的土地收购整理机构,先征收集体土地,纳入政府用地储备,并制定相关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实现城乡土地管理、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统筹。
结束语
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打破目前农业用地和工商业用地之间的界限,便于土地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时要不断强化保护耕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保证农民权益,才能更好的实现城乡―体化建设,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芳.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问题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5)
中图分类号:TV674文献标识码:A
1、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背景
侯马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南端,东毗曲沃县,西邻新绛县,南依紫金山与闻喜县、绛县接壤,北傍汾河与襄汾县隔河相望。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市340公里,南离陕西省省会西安市300公里。全市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5.5万人。
2009年,山西省政府批准侯马市设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推进
一体化综改试验区的建设,侯马市提出了“1+4”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突出“全域侯马”理念,以侯马市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围绕东、南、西、北四个乡镇的城镇化建设,形成“1+4”的城乡一体化格局,通过实施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工程,全面提升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供水系统作为侯马市的重要民生工程,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可以直接解决城乡供水差距问题,实现农村与中心城区同网、同质、同价供水,提高用水保障率,而且侯马市水务局大力配合,同意自筹部分资金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因此,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
侯马市现状供水能力为35000 m3/d,主要的供水设施有水源地3处:分别为上马驿桥水源地、南杨水源地和下裴庄水源地,3处水源地共有水源井33眼。供水水厂有2座:上马水厂和凤城东水厂。现状供水范围为市区、城中村及周边宋郭、汾上、西侯马等21个村,其余57个村未接通自来水。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其实质是解决目前剩余57个村的供水问题。
2、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工程的建设使得剩余57个村居民多年的愿望得意实现,可以说该工程的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但工程建设推进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2.1 工程规模确定问题
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工程规模的确定需结合总体规划和当地现状实际用水
况,合理确定用水量标准。对于农村用水定额的选取,由于总体规划中并未对农村的发展情况做具体说明,且现状缺少相应的计量数据,农村定额的选取就成为制约工程规模的关键性因素。
2.2 供水水压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若对农村和中心城区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势必造成中心城区的供水水压较高,造成能量的浪费,若不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又有可能造成规划期末,农村供水水压不足。
2.3 供水水质问题
侯马市由于地理构造的原因使得SO42-、F-等超标,水质不达标,现状农村自备水源井缺少相关水处理设施,无法保证供水安全性。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就意味着城乡实行统一供水水质,然而由于资金、管理等问题,工程建设前期只能实施城市出厂水达标,由于中心城区至农村的转输管线较长,在后期的运行中如何保证农村管网末梢的水质达标,也是工程建设中需考虑的问题。
2.4 水价问题
侯马市现状乡镇水厂的供水水价较低,还有部分村民自行打井取水,无需缴纳水费。实施城乡一体化后,将本着“同城同待遇、同城同服务、同城同价格”的原则,实行同网、同供、同价。供水价格比原来水价高,居民对水费争议较大。
3、由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引发的思考及处理措施
3.1 统一规划水资源量,保障各区域供水量
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首要条件是保障供水量,因此,在进行具体的规划之前,应对项目区的水资源进行详细论证评价,以确保项目区的水资源总量满足规划期的用水需求。在水资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这样才能在确定供水标准和工程规模时,确实做到有据可依。
3.2 依据总体规划和给水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根据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及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要求,结合侯马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心城区供水水压按6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8m。
侯马市农村供水水压的确定,根据现状农村与城市管线相接处的剩余水压进行确定,按4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0m。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对于农村供水应进行给水专项规划,结合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3.3 结合项目区的水质情况,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保证供水水质
城乡供水一体化要求农村与城市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考虑农村庭院灌溉等用水量较大、浪费较多的特点。若要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势必造成浪费。诸如有些地方的地下水水质硫酸盐超标,采用反渗透方式进行水处理,若将净水厂膜处理后的水用于农村庭院浇灌,过于浪费。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仅对居民生活饮用水部分进行相应的水处理,在农村居民家中安装小型家用水处理器,对生活饮用水进行处理,对村内其他用水不考虑做水处理,即采用分质供水方式进行供水。这不仅可以解决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治水成本。这种简单的水处理措施,局限性很大,面对很多较为复杂的水质情况,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型水处理器的水处理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处理后的水质达不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只能由城市净水厂统一处理后直接供给用户,或者在农村建设小型的集中水处理站。
鉴于以上情况可见,实行城乡同一水质进行供水,需结合当地实际的水质情况,并考虑城市净水厂和周边农村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
3.4政府协调,供求双方民主协商,合理制定水价
供水价格对于供售双方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由于原乡镇水厂水价较低,部分村民自打水井,无需缴纳水费。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对于水费的收取,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居民逐步提高供水安全意识,自愿选择优质水、放心水。
水价问题还存在水耗的分摊问题,按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定,供水企业的产销差率应控制在15%以下,而一般企业都很难达到,尤其是城乡供水一体化更是难以控制,因农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管网长,加上人为的破坏及偷盗水,产销差率高居不下,在水价测算时水损成为比较矛盾的问题,标准以外的分摊若全部由用户负担显然不合理,而全部由供水企业负担也有失公平,所以也只能结合实际情况协调解决。
3.5采用“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方式,规范收费,为实现阶梯水价提供条件
计量问题关系到供售双方的计量准确性,是供水系统中供售双方都比较关注、重视的问题。
侯马市现状部分老城区采用总表计量,农村的供水有的没有计量设施,有计量的也是总表计量,这样就造成村民对于缴纳水费存在纠纷,对水费收取造成不便,因此城乡一体化实施后,要将“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收费到户”视为硬性规定,这对用户来说公平合理,对供水企业来说为今后创造了阶梯水价的条件。
“水表出户,一户一表”的实施,对于计量设备的选择,应选择高精度智能性预付费水表,该水表相比于老式的IC卡水表,加入了智能电子模块,采用基表脉冲进行控制,能够在起始流量不大于2L/s的条件下平稳转动,真正实现滴水计量,有效避免了一些违法用水行为。
4、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成后的成效及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保障城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实施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其成效及意义如下:
1、侯马市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可实行宏观调控,对水务部门统筹调度,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提高供水保证率。
2、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供水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供水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定价,提高供水保证率,提高饮用水质量,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彻底解决城郊用水供需的矛盾,实现由原来的“定时供水”向现在的“24小时供水”转变。
3、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利于实施供水、排水价格政策。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后,根据相关产业政策和水价政策,从促进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到优化资源配置,按不同时期确定统一价格政策标准,实行“同网、同质、同价”,有利于降低成本及运营费用,有利于水价政策的统一实施。
4、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侯马市现状供水方式缺少合理的管网设计和计量设施,缺乏统一的收费管理模式,节水宣传教育不够,尤其是在农村,节水意识非常淡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用水现象。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可建立起从源头到水龙头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按照“一户一表,计量收费”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阶梯水价制度,保证人民群众既能喝上放心水,又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有效地保护资源。
五、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对于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规划纲要・总报告[R] 2012
2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2012
3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2012
4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初步设计[R] 2013
5崔宏胜 周新超. 杭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探讨[J]. 城镇供水 2011,2:97-99.
6马丹. 论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规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7(7) :52-53
7王浪 景臻. 山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研究――以浙西某县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3:112-114
8盖海英.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后续管理机制的研究[J].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2010,4(14):280-285
9曹静. 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规划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8(4): 41-45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
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2.12
[2]于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3]徐承红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05
[5]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J].资料通讯2003.5.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2002年4月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为文化共享工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通过工程服务网络,以互联网、卫星、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光盘、移动播放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文化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的重大文化项目,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共享工程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努力实现“村村通”。
1文化共享工程的特点
1.1海量资源
目前,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总量已经超过69TBo 28个省级分中心已接入电子政务外网,日均资源传输量最高可达到100GB,实现了大量音视频资源的传输下载。根据文化共享工程的规划,到2010年,信息资源总量达到100TB,其中国家中心要建设20TB,将形成以国家中心为主各省级分中心共同建设的资源建设体系。
1.2传输手段多样
经过几年的发展,文化共享工程的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渠道、不同手段的传输方法。互联网、电视网、卫星网等等,针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传输方法。
1.3资源丰富多彩
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分为十几个类目,其内容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农业生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影视艺术、文化曲艺等等。这些信息资源贴近百姓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文化共享工程在霸州的开展
霸州市是文化部2006年确定的全国中西部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00个试点县市之一。目前,霸州市共有共享工程支中心一个,乡镇基层网点巧个,村基层服务点41个,已初步形了成以市馆为主干、以乡镇为节点、以各社区村街网点为基点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并且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信息专报制度,各基层网点每月将本网点的工作内容、意见建议等上报霸州市文化共享支中心,再由霸州市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上报廊坊市中心。
霸州市文化共享体系建立以来,支中心以及各基层网点结合自身特点,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与设备为全市农民提供了的丰富多彩文化生活,尤其是电影与戏曲节目,农林科技节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党的温馨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强有力地推动霸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霸州市文化共享工作的突出表现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扬与鼓励,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及省中心的领导曾多次来霸州参观指导工作。
3文化共享工程在基层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文化共享工程一步步开展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霸州市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笔者简单提出了基层工作中巫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间题的思路。
3.1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
目前,由于很多地区的文化共享工程的传输模式是卫星传输,国家通过卫星向各层级网点传输信息资源,所以导致各地的信息资源是一样的。卫星方式的优点缺点都是显而易见的,卫星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其广播式的资源传输与服务方式,不因服务网点的增多而增加网络带宽的负载,这就使得基层网点越多,卫星模式的性价比越高,而且卫星模式不受地面网络线路的限制,在网络建设薄弱的偏远地区越发体现该模式的优越性。但是,作为一种单向广播方式,它缺少互动性,在实际利用中我们不得不考虑针对性的问题。例如,霸州市南孟镇的某村有种植大棚韭菜的农户,而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中并无这方面的资料。这时最好的选择是由市级支中心甚至是县级来补充资源,把农户需要的资源送到基层点。在文化共享工程今后的工作中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得到重视,加大对市县级支中心的投入,充分利用支中心的资源,辐射支中心本地各基层网点。在加大对市县级中心投人的同时,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某地需要什么信息,先在平台上需求,若其他地区已经建设了相关的数字资源,两地之间就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传递、共享相关资源,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节省了资金。
3.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要与当地情况相结合
在前几批次建设的共享工程各基层网点中,网点的的设备主要包括服务器、卫星天线、投影仪、幕布、音响等。这其中的服务器与卫星天线属于较难维修的设备,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专门的工具来维修与调试。而目前基层网点的人员一般只具备使用的能力,维修对基层网点的工作人员来说较为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共享工程基层点的建设应该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以方便实用为原则,综合各种共享手段的优劣,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使文化共享工程真正成为当地人民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比如霸州,作为一个比邻京津的县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基础设施完整,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传输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而不必依赖卫星传输,这样也不会有转星、高频头损坏等一些复杂的问题出现,也方便基层工作的开展。霸州地区下一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即将开展,接下来即将覆盖基层点将采用IPTV十电视网的方式,同时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是一条适合霸州地区建设文化共享共亨的路,是结合了3年来本地区工作经验及学习全国其他文化共享工程先进地区经验所得到的成果。
3. 3文化共享工程的人员素质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主要面对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目的是打破这些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农村地区与城镇的“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广大农村地区,懂电脑、会操作的人员有限,经常出现有些地方有设备、无人会操作的现象。因此,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巩固技术队伍基础,结合工程的现状,因地制宜、分级组织培训,开展技术交流是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亚需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将城市建设照搬照抄到农村,只要是城市有的,农村也一样复制,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盖高楼,追求外在形态的一样化,而农民的生活并未得到改善甚至是增加了不少负担。这是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和做法,是一种形式主义。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由于我国长久以来非均衡发展形成的,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性。城乡一样化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逐步缩小或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并不是乡村仿造城市、乡村看上去和城市一样就是城乡一体化。现阶段,城乡并存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乡村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优化变迁会渐进地发展为城市。城乡外在形态的一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的但不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城乡权益地位、文化、社会等内在差异的缩小和趋同。
误区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抑制城市、发展农村。对城乡一体化还有一种较为典型的误解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势必要城市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就会抑制城市的发展,城市只能原地踏步甚至是扛着沉重负担等,相应地在城乡一体化措施上只注重如何发展农村而基本不关注城市。这显然是有问题的。现在确实是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但不能割裂城和乡来谈城乡一体化。城乡发展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城市发展了才能给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乡村发展了,粮食充足保障了,农民收入提高了,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增多了,就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城乡一体化(rural-urban integration)的定义,城乡一体化是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笔者认为这个定义还是比较准确的。它站在城和乡两个系统的角度,指明了二者的普遍联系和协调发展,并指出城乡一体化是一种新型城乡关系。但是,它没有说明由乡到城的发展转化,没有揭示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存在不同阶段和目标、是一个城乡逐步接近的动态过程。
社会学者、经济学者、规划学者、生态环境学者等也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社会学和人类学者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结合各家观点,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以承认并适度保持城乡并存为基础,以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其弊端为出发点和目标,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按照系统的辩证的科学思路和方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在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措施,稳定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政策措施在城乡之间平等一致、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发展成果在城乡之间平等共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和结果。
(二)城乡一体化的特征
1.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城乡一体化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城乡一体化是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在大家所谈的城乡一体化大多是城乡关系进入高级阶段后所呈现出的状态。现阶段的城乡一体化只是城乡分离、对立仍占主导地位时的一体化,现阶段采取的城乡一体化措施可能就不适用于来推进未来阶段的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必然促使城乡关系发生由分离对立到相互促进转化再到趋同融合的渐变。认识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可以指导我们在城乡一体化的不同阶段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2.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性。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观点也是绝大多数人认同的。所谓“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或消除城乡差别,使城乡逐步接近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连续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有因果关系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跨越”。
3.城乡一体化的系统性。城乡一体化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景观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系统,是一项涉及社会深刻变革、利益重大调整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所以不能单纯从某一个角度看待城乡一体化,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多样性。在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的中国,不可能有统一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即使在省域范围,也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可能套用一个模式。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城乡一体化模式必定是多样性的。各地只能在大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科学创新,走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和道路。
5.城乡一体化指标的相对量化性。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结果,是一种城乡状态。制定或评价某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成果,可以设计出规划建设一体化指数(指标),产业发展一体化指数(指标),公共服务一体化指数(指标),社会管理一体化指数(指标)等多个指标体系,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出基础设施投资占比、村内道路铺装率,排水管道覆盖率,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人口比重、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等更多的指标,但这些指标只能是相对的,是与一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到某一阶段必须要有对应的指标和目标;但是,城乡一体化更多的是定性的、描述性的,城市与乡村、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在政策、文化和文明、地位以及身份的实质平等、社会心理等方面是否一体化是不可能量化的。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须关注的问题
一是要重点关注农民增收问题。在现阶段,消除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方面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我们要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条主线,深化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形态的都市现代农业和适合区县功能定位要求的各类产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来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鼓励农民创业;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帮扶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农民社保、医疗、救助等水平,使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要重点关注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泛泛来讲,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建议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户籍制度,取消农业与非农的户口性质差别,实行以居民身份证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消除由于我国居民身份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权益的不平等。二是研究探索流动人口管制制度。人口是随着就业和福利在流动的,应该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解决因人口流动产生的在能源、交通、就医、就学、就业、居住、治安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要重点关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问题。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所要求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包含的水、电、邮政、市政、公共交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生态等基本都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范畴,都需要大量的建设和运营资金。这些资金怎么解决?按照经济学理论,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是政府;准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承担部分成本,受益人承担其余的成本。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公共产品一直由国家承担,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或政府控制的企业提供,而在农村却由农民自己解决,所以也就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缺乏和滞后。因此,加快推进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体化,必须重点关注资金问题,实际上也是可操作性的问题。在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完全由财政投入并且还要加快一体化进程,应该还存在难度,需要通过机制创新来实现。
参考文献:
目前,在全国供电系统开展以缩小城乡供电服务差别为着力点,推进城乡电网同建、抢修同体、服务同步,全方位构建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新格局。作者认为,打造城乡服务一体化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抓起。
1 城乡电网建设同步
供电公司可以打破城乡配网分割管理的模式,融合营销、农电管理,统筹城乡电网规划、建设。加速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集中开展农村配网低压台区集中消缺行动,对农村低压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着手新建、改造重要线路基础设施;实施配电管理提升工程,增加农网变电站布点,逐步实现农网线路村村通的供电。
2 城乡供电抢修同体
供电公司针对农村部分地区交通、服务不便的实际问题,成立以城里配网抢修中心,融合供电所服务资源,实测各乡村的最优抢修路线和最快赶路时间,因地制宜设置抢修点,创新各区报修直通车服务模式,打造城乡一体化抢修服务圈。在乡基层组建快速抢修队和抢修小组,人员统一着装上岗、挂牌服务、限时抢修,负责全市农村配网10千伏线路、农村低压电网和配电台区以及农村客户故障的抢修业务。形成快捷灵敏、运转高效的服务新机制,消除服务盲点。特别是夏季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问题主要集中在故障维修上,以前遇到用电难题,往往通过村干部联系供电所,再由供电所派出电工。实施城乡供电抢修同体后,电力便民服务窗口开设后,用户只要一个电话,各区就会上门服务,大大缩短了故障检修的时间。
3 城乡供电服务同优
供电公司要按照全天候、多渠道、就近化的要求,推广多元化收费方式。积极与方便城乡居民交费的银行合作,实行城乡便利缴费点服务,利用银行业务优势,全面开通电费缴纳、批量代扣电费等业务,用户不出门就可以缴纳电费。供电公司还可以在城区及多个乡镇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农村集镇设立电费代收网点,不存在因为交费点太远的缴费难问题。另外,以供电营业网点为主,以代收点、POS机刷卡缴费为补充的便民电费缴纳圈已经形成,实现县城缴费不出区、农村缴费不出村、居民缴费不出户的目标,方便客户。开通电力便民服务窗口,实行故障保修维护、电费查询缴纳、业务咨询代办、用电纠纷化解、修复电公告通知、电表轮换签证、农网工程廉政协议公示等透明化服务。同时,加强供电公司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其服务品质,面对乡村用户要有耐心,对于违规操作或用电的用户有礼有度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
4 城乡供电管理同心
在打造好硬件服务的同时,在城乡供电管理中要优化服务质量,建立咨询、投诉、反馈等软件服务措施。利用互联网、通讯设备等快速反馈机制,加大对重要用电客户、城乡重要区域的用电管理责任制。从供电公司首要负责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下至各个居点都有相应的服务区责任人管理机制,做到有事立即办的常规服务措施。尤其是遇到特殊天气或紧急情况下,立即开展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应急处理预案。避免拖拉办事,几天过后无人问的懒政服务。从供电公司自上而下打造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做到城市和乡村优质服务一条心。开创供电公司的优良服务品牌,塑造电网新时代新风貌。利用好的服务,吸引用电企业扎根城乡一个样,从而为地方经济做好基础用电服务。供电公司也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如建设24小时智能营业厅和社区驿站、开设电力便民服务窗口等,积极构建供电服务一体化网络,促使供电服务城乡一体化。设立24小时智能营业厅实现城乡全覆盖。与此同时,利用光纤网络日益普及的优势,在县城各个社区服务中心布设电费查询缴费一体机,开通手机掌上营业厅,打造城乡快速服务圈。
5 城乡供电质量同质
供电公司应当本着强农网、优结构、惠民生的工作方针,全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提高城乡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率。同时,对于改造工程项目要注重工程进度,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施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进度;注重安全质量。全面实施作业现场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到位制度,建立公司领导、安质部、纠察队、供电所、安全员等农网安全管理一体化,密织安全防护网,强化关键环节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建立查违章常态管理机制,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注重沟通协调。同时,供电公司在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施工过程中,积极加强与市、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协调沟通,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农网工程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重点解决部分线路“卡脖子”、农村用电台区“低电压”和配变过负荷问题,提高用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提升供电能力,全面启动开源分流工程,通过采取负荷预测、负荷监测、规范运行、需求侧管理等措施,形成配网线路超过载治理综合疗法,有效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6 城乡供电一体化管理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城乡一体供电服务中,需要做到如上几点外,还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不符合城乡供电一体化建设要求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制定改进措施、整改目标和细化方案,全面实施规划建设、生产运行、营销管理、指标管控和普遍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实行城乡供电管理标准、工作流程、装备设施、服务行为、服务时限的统一管理。二是按照城乡服务同标准、同流程、同时限的要求,统一编制城乡电网规划,统一规划、建设标准,统筹城乡智能配网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实现城乡供电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同时,供电公司要依托配网自动化系统,完善配网监控、抢修调度等功能联动,利用配网GIS系统、客户侧供电质量系统,统一调控配网抢修、检修和运行管理,统一城乡供电各项指标,避免了城乡考核标准不一致的现象。修订各项营销管理制度,依托各类信息系统,对量、价、费、质等营销管理进行过程监控、动态稽查。三是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完善配电线路建设标准、配电室建设标准和供电台区建设标准。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绝缘化原则全面解决农村低电压、线路超半径问题。大力实施标准化示范用电台区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改造,全力满足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四是加快实施供电服务一体化。立足客户需求,从原有业务导向型转变为客户导向型,根据需求进行城乡服务投入,创新城乡服务模式。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电网建设改造进度,提高了城乡配网健康水平,使供电服务真正沉入基层,让用户真正体验到供电服务的优质优量,真正实现供电服务无差别的城乡一体化管理。
“城乡公交一体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 打破原来的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协调发展过程。据调查了解,海宁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公车公营”的运行模式,更是全国的首创。一年来,海宁市已经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新添置空调中型客车130辆,开通公交线路30条,其中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20条,辐射全市147个行政村,城乡公交通村率达到91.3%,预计2005年底,全市所有道路全部达到通车标准,力争实现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政策表示非常赞成,认为公交城乡一体化给出行带来方便,乘公交车进城明显人数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实惠,是一项利国利民,使居民、经营者、社会多赢的好措施,为海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详见问卷调查汇总表)
二、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效果: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 海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为城乡客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公交由城建部门管理,客运班线由交通部门管理,一直是“两张皮”。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公交统一由交通行业管理,城市道路及站点向农村公交开放,大大方便了农民进城
(二)优化了运营结构,实现“公车公营”。
海宁在城乡公交的经营方式上完全吸取城市公交车优点,实施“公车公营”。即全部收回原来的个人产权,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由公司运营。并实行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的运营方式,彻底解决了农村客运市场出现的“三客”问题(拉客、骗客、甩客)问题。
(三)实行了区域经营,提高农村班车覆盖率。
海宁公交车实行区域经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行划片经营,可以把热线的经济效益弥补冷线,解决客运矛盾,提高农村班车的覆盖率。
(四)改革了公交票价制度,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城乡公交一元钱的同票同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实惠。
三、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客运集约化程度低
前几年,受有路大家走,有车大家开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客运单车承包经营现象十分普遍。经营费用高,服务质量差,抢拉客源、超时间运行,恶性竞争,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范健康发展,
(二)农村乡镇客运场站太少。
虽然海宁市日前的行政自然村通车率和道路覆盖率都居全国前列,但大多数的乡镇没有汽车客运站场,客远站点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运需求。
(三)村级道路建设速度不快。
道路建设状况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和前提,趋势影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海宁现在公路网密度达61KM,居全省前列,但提出的“等级公路通行政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尤其是村级公路建设速度还不快。
(四)农村客运使用的车型多,适用车型少。
现有农村客运的车型多、杂,但这些车型备有较大的空间装货的不多,有下置式行李仓的车也不多,与农民所期望的车型不一致。农民出行需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农副产品,所以农民还是不得不选择农用车、三轮车进城。
四、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进措施
调查中,我们6个人都为海宁的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取得的成效感到由衷的自豪,觉得海宁的经验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但是海宁公交自身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改进措施大体可考虑:
(一)使路、站、车一体化、高效化。
在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时,应使路、站、车一体化。建路时,应该考虑设置旅客停靠站点(最好是港湾式),同时推荐使用适合农村客运的经济客车车型,把路、站能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则更能避免重复建设,体现高效。
(二)合理调整客运线路。
要根据海宁农村的村镇公路规模、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行政村公交的通车需要,合理调整客运线路。避免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保证城乡客运有序、健康发展。
(三)完善公车公营体制。
对原有的农村客运个体经营户逐步进行公司化改造, 实行公车公营。尽可能地使公交车安装统一样式的线路标志牌,实行统一站点,统一票价,统一车型、颜色和标志,统一结算,统一着装, 提高城乡公交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
从世界范围看,城乡关系的发展轨迹为“城乡隔离-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目前,各主要发达国家均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这些国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均注意发挥了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英国政府通过实施改造和振兴中小城镇发展行动,美国政府通过促进“机会向乡村扩散”,德国政府通过科学规划,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家城市化战略和公共政策,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各国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发挥企业和居民的主体作用。美国小企业很多都设在城郊和乡村,美国政府通过税收等措施支持小企业在城郊和乡村发展。法国政府通过积极引导大型工商企业涉足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通过实施补贴、减税等政策支持农业和农业企业发展,实现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反哺。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耕地和农村住宅流转体制,鼓励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或投资,日本很多老年城市居民退休后到大城市远郊或地方小城镇购房生活,其中有些人还租用或购买小块土地耕作。
中央要求,“十二五”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此,建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引导企业和居民行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幸福。
一是引导和鼓励企业投资农业、农村。资本不进入农业,农业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目前,由于城乡分割的土地制度,大规模资本还很难进入农业领域、农村地区。要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引导非农企业投资农业领域,鼓励各类企业家投资农村地区。同时,要注意发挥农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工作部署,通过对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试点,以点带面,3-5年内在全市范围逐步推广,建立科学合理、城乡一体、方便快捷、安全有序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为全市人民出行提供均等化的客运服务,构建和谐交通目标。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县)改革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运输局,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年8月31日—9月30日)以县为先期试点单位,由县政府作为稳定责任主体、新运交通运输有限公司作为安全责任主体,在市交通运输局的指导下,制定出原经营主体退出、新经营主体进入的具体方案,科学实施,强力推进,财政、安监、民政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确保公交化试点按期运营。
第二阶段(年10月1日—12月31日)结合县改革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确定向各县(市)推广的改革模式,由各县(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辖区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具体方案,报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核定。
第三阶段(2012年月1日—2015年月31日)各县(市)逐步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力争将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全部完成。
四、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工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措施到位,稳步推进。
(二)实施改革前应做好前期宣传工作,争取社会各界和运输业户的理解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新运交通运输有限公司作为试点改革工作的主体单位,要认真按照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具体组织实施,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全力打造统一管理、统一票价、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标准和承诺的城乡一体化品牌线路。
(四)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改革工作的监督、指导,确保改造工作顺利推进。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年来,为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二元体结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和乡村以各自发展为主、互向割裂的局面。目前的城乡管理与规划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土地规划不够科学,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城乡一体化要想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好良好的基础。城乡一体化主要实现行政区域内部之间城乡的协调与发展,但是行政区域化则更多的是侧向于跨行政区域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所以说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前期和基本基础。另外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制度与空间的一体化等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但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与实践任务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关联性。本文在对城乡一体化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化经济的发展谈了一些看法。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城乡一体化从规划指出就必须树立城乡并重的观念,为实现经济的再发展就必须彻底消除规划只为城市服务的思想,在城乡一体的规划中既要充分重视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还要重视兼顾公平与平等的原则。对于城乡规划中各组成部分必须在发展战略上平等的对待,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以前的二元制结构一方面造成了农产品难以顺利的走进市场,一方面还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在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各自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经济组织对行政机构的严重依赖,其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经济一体化更是
如同空中楼阁。因此,城乡规划必须循序渐进地把分裂型的管理向空间性的行政管理转变,把有“户”的管理向“人”的管理转变,注重实现上岗就业的平等,注重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而言,就是建立协调性、互利性的新经济模式,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体系,可见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尤为重要,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城乡一体化就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基础之上,实现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与各种资源的流通顺畅化,配置合理化,建立起相互协调发展经济模式,达到通过城市经济来带动乡体经济,利用乡体经济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再发展的目的,形成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融合的局面。具体而言就是打破对立的形态,实现和谐与共荣,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生态和谐等方面的新格局。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具备的基础之上。它要具备的条件是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逐步迈向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向郊区开始扩散;具有都市型风格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基本成型;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把多个行政体经济进行组合建立起更加大的经济共同体。它能起到把区域作为基础来提高资源配置率的作用。达到这一条件必须要把涉及整体影响商品与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碍消除掉;彻底消除掉以区域界线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歧视政策和行政行为;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已经形成了区域之间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建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城乡一体化要实现在市场、交通、制度、产业和空间的一体化,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实践任务,其关系非常的密切。
三、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城乡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
对城乡经济进行科学的统筹,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把城乡的发展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城乡之间的今后发展和规划布局进行合理的协调。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既不能照搬照抄,又不能闭门造车,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而周密的统筹规划,打破以城乡为界限的经济运作模式,把依靠城市为中心发展的经济团体和附近的乡村乡镇的据点联系成一个整体。科学的编制在人口发展、土地的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之间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资源配置的科学,以达到促进城乡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不断地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规划发展。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对城乡产业进行统筹必须要以新型的工业化作为主导,必须调解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不断地推进比较优秀的工业结构布局,把工业的整体实力进行提高。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逐步向城市中心和集聚点转移,由此来推动产品的竞争实力和经济素质的提高。改变旧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地使农业产业体系得到健全的发展,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使农业市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打造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措施逐渐向农村倾斜,推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对各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建立起城乡产业分工相对合理的发展格局,打造新的经济格局,实现配置的一体化,打造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体。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
对于城乡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必须合理对待、认真安排,尤其是要加快在县城与乡村之间的绿化、重点道路、排水、供气、供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引导城市基础建设发展向农村地带,建设成综合性比较高的交通网络,切实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带动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的建立,提高公共服务的同享度,能有效地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差距,通盘规划农村的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实现以城市为主要中心和城市带乡镇的经济体,做到城乡建设的一体化。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
把国家公共财政的范围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扩大,保证农村的服务体系和社会的保障体系更加的完善,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加快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并轨。农民、市民必须同等对待,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等。在整体管理上农村达到城市享有的就业、文
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
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过程。制定科学的城乡发展战略,切实发挥中心城市之间的区域性经济纽带作用,切实缩短城乡之间的存在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最终达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