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风气建设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09 09:28: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风气建设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风气建设的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开封城市历史

开封的城市建设始于春秋,郑庄公命人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之意,名曰开封,是屯粮储粟之地。战国时魏惠王把首都迁到开封附近,命名大梁并铸城墙,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商业都会。秦时设浚仪县,汉时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东魏在此设梁州,北周因城滨汴水名汴州。五代隋唐之时,随着大运河开通,开封因其漕运优势地位逐渐上升。唐德宗建中二年宣武军节度使李勉重建汴州城,并在此驻重兵。五代除后唐外都在此建都,北宋在此建都之前,这里已是经济军事重镇。

二、当时的矛盾

从晚唐到宋在东京建都这一时期,因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在城建方面出现了若干矛盾,而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开封。概括起来有两个:一是城市居住形态不适宜,二是人口增加商业发展带来的问题。研究普遍认为里坊制的城市形态到了唐代已发展到顶峰。自中唐以后,商品经济日渐繁荣,“坊内设市”、“凿墙开店”的现象愈发严重,可见里坊制已不适应城市发展。但因中央政府极力维持里坊制及晚唐国力衰弱,终无突破。开封从地方经济军事重镇到五代时的首都,再到全国性的大都市,人口猛增,加上庞大驻兵,居住拥挤问题严重。

三、两种力量

矛盾的发展孕育着变革,推动变革存在着由上自下和由下至上两种力量。自上而下即由统治者主导的政令和城市建设活动,短时间内改变城市的形态结构。自下而上即由个人主导的建设活动和经济行为,影响慢慢积累循序渐进,最后达到量变到质变。

1、自上而下

由上自下最有代表性也最成功的例子为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造。显德二年四月,世宗颁布了改建大梁的诏书,这一诏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城市建设思想,也开始了一个宏伟的改扩建计划。其后他又颁布了另一重要诏书,规定允许退后道路进行种树、掘井、修建凉棚等活动,有学者认为此诏书意义实际上肯定了百姓向街开门的合法性,根据道路等级退后一定距离,并允许进行低强度开发。该诏书第一次以法令形式废除里坊制。虽然宋初因循旧制曾企图实行里坊制但历史大潮不可逆转,宋仁宗庆历年间,里坊制终被废除。

他的改造奠定了开封城市的形态结构,为北宋时期东京的城市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此改造,东京三套方城,四水灌都的城市形态才终究形成。

2、自下而上

由下自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里坊制的瓦解,商业空间的发展,市民公共娱乐空间的形成。当时宋东京经济发展、政治地位提高、人口聚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同时专业行市也逐渐形成。这些新兴商业形式,渐渐打破了商业活动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人们破墙开店,街市逐渐形成,新的城市形态就此诞生。商业不再限制在“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形成热闹的商业街。城内也有集中交易的市,如因城市繁华区交通的便利形成了大的交易市场——相国寺,为点状的交易空间。商业运营也不再受时间限制,城内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和朱雀门外御街一带的晓市。

商业的发展催生了市民阶层的产生,街市空间为世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场所。最为典型的市民娱乐场所就是瓦子以及与市场结合的瓦肆还有简易的勾栏。到北宋末年,汴梁共有6处瓦子,最大的是潘楼街的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有50余座,瓦子中的演艺项目有数十种之多。这些场所不仅丰富了城市生活,还对文学、曲艺、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正是这些市民文化的兴起给高雅文化提供了新鲜的土壤,使得宋代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宋东京城对后世开封的影响

在两种人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宋东京创造了盛世繁华景象,这些景象被《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这些绘画和文字作品记录下来,今天仍被人们所称道。旧时的亭台楼阁,车水马龙虽然会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但一个地方繁盛时期的种种,会在曾承载它的地方留下永远的遗产和烙印。今天的开封在城市结构、社会文化方面还是能看到当初的影子,让人不得不惊叹记忆力量的强大。

1、城市结构

首先在城市结构方面,今天的开封古城墙是从明朝开始建造,其后屡有修缮,长度仅次于南京城墙,比西安城墙长。然而南京城墙并不完整,开封城墙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它连绵古城四周,保存完整。城墙对古城的城市形态非常重要,一是因为它限定出老城界限,二是因为城门和主要道路的对应关系。虽然宋时的外城和运河已经不在,但明城墙的位置和规模大概相当于宋城墙的里城,所以还是可以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影子。

今天大相国寺附近仍是商业中心,铁塔、繁塔、古吹台这些城市至高点仍在,甚至人们会为了发展旅游重新以仿古风格建御街、金明池,试图恢复汴梁八景。开封城内的传统街区大部分为历史遗留下来, 纵横交织,以明、清时形成的居多, 间或有宋代街巷的踪迹。如今开封历史上留存的街道尚有“ 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 之说。这些街巷保留着历史的印记,如有些是以行市命名的,例如马市街、柴火市街,有些是以重要建筑命名,例如寺后街、鼓楼街。

4.2社会文化

虽然宋东京之后开封一直是区域中心城市,却一直保留着一些宋东京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闲适文化、皇城根文化、消费型城市、书画氛围浓厚、宗教遗存。闲适文化体现在开封的花鸟市场、宠物市场、洗浴场所和不计其数的大小餐馆、茶楼、小吃摊、夜市。

直到解放初期,开封一直是区域性商业中心,典型的消费城市,并且保留着夜市和早市。当时人们习惯于去相国寺附近的剧院看戏,在小吃摊过把瘾,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只不过今天剧院变成了电影院,晚上小吃摊位依然灯火辉煌。

今天的开封人中有很多喜爱书法国画,在市中心黄金地段,自清朝民国时期就一直存在一条书店街,在当时是卖笔墨纸砚的高档商业街,也集中了当时有名的书局,如中华书局、世界书局、鲍乾元笔墨庄、邱文成笔庄、梁苑锦南纸庄、环文阁、惠昌山房等。各种文房四宝应有尽有。在书店街上,绝大多数商家店容店貌、待人接物方面均能做到安静、文雅,让人走在街上即感受到其与商业街各异的浓厚文化氛围。

开封对宗教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市中心很小的范围内,可以看到道观、佛寺、基督教堂、清真寺等各种不同的宗教建筑。

五、结语

有人认为城市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在时间内城市结构就能确定且难以改变,有人认为城市形态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自上而下人为力驱使下固然可快速形成城市结构,相比之下自下而上的力量不易觉察,但却悄悄地改变城市,或许这种力量和管理者制定的意图一致,让已形成的城市结构不断完善和丰满,或二者互相抵触,形成矛盾,等待下一次变革。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两种论述均是正确的。在关注物质形态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一点,那就是与物质形态相比、文化、习俗、非物质遗产更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城非那座城,人非那时人,记忆却还是永存。

参考文献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黄天其,文超祥.后周世宗城市建设思想探析[J]. 规划师,2002(11)

[3]田银生.宋东京汴梁城市新秩序的种子[J]. 城市规划学刊,2002(5)

篇2

一、这次教育的主要特点

这次学习教育活动,我们坚持围绕“一切服从教育效果、一切立足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狠抓教育落实。

(一)各级高度重视。一是教育筹备到位。政治部在节前,按照总队通知要求,在机关各部机关干部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广泛征求了各级干部对加强风气建设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拟制形成了较为详实的教育方案,并为所有部门以上领导和综合科室准备了具体详细的《学习资料汇编》,并将上级规定的学习篇目和文件编成电子版本,供每个机关干部学习时下载使用,为教育取得实效奠定了基础。二是思想发动到位。继总部、总队教育动员后,××政委又结合支队党委机关和干部队伍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地再动员,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重点,为确保教育不偏向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各单位又层层进行了发动,进一步深化了对搞好这次学习教育活动的认识。教育过程中,支队首长专门召集各部门领导和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的成员就严密组织教育和补课问题进行了强调,确保了教育的正确方向。三是统筹安排到位。为实现学习教育与正常工作任务的双丰收。教育中,机关很多同志都能做到正课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课余时间抓紧处理业务工作。妥善处理了工学矛盾,既确保了教育时间、人员、内容和效果的落实,又实现了部队安全稳定和中心任务圆满完成。

(二)方法灵活多样。针对内容多,时间紧的实际,支队采取了理论学习、组织讨论、观看录像、笔记展品等学习方式,促进了教育效果的落实。一是在普遍学基础上突出重点。对要求学习的内容,在普遍学习的基础上,把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主席关于风气建设的论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法规制度和规定作为重点,组织干部原原本本地学,对先前学过党的十七大报告、新《》,主要是进行概括式、摘要式地学习,使零碎的认识系统了,抽象的认识具体了,感性的认识升华了。二是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注重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给出足够的时间,要求每名同志联系实际和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以各部门和科室为单位,组织讨论交流,达到了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目的,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三是在观看警示片基础上加强引导。这次学习教育活动,不但机关全体干部观看了《失衡的秤一一受贿案警示录》、《贪婪霸道自掘坟墓一一林福久案件警示录》;支队科以上干部观看了《欲海沉舟一一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剖析》,为扩大受教育面,昨晚上政治部组织支队大(中)队干部认真观看了这两部警示片。通过反面典型的警示,使大家深受触动,提高了全体干部的辨别能力,真正使写在纸上、记在本上的东西在思想深处打下了烙印,自觉变成个人的行为准则。

(三)注重解决问题。这次党委机关教育能够围绕总部、总队确定重点解决的五个方面问题,同支队的全面建设形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综合起来把握,分层次、分条块明确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立准了靶子,选准了突破口。司政后各部门结合本部大会讨论反映的26条意见和建议,认真组织查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特别是各部门在查摆问题过程中,大家本着对党的事业、对部队建设、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像、实、准”的要求,认真进行了组织讲评,确保了教育触及思想、解决问题,为下一步抓好巩固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这次教育的主要收获

大家普遍感到,这次教育活动,既是一次强化宗旨意识的党性教育,又是一次完善品行修养、塑造人格魅力的人生辅导课,教育实在管用、受益终生。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认清了加强风气建设的重大意义,较好地解决了思想认识不够高的问题。教育前,有的同志认为,风气问题由来已久,各级都在抓、都在强调,但未必就管用,借助一次学习教育活动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有的同志认为,风气建设是领导干部的事、是主要领导的事,是上级机关的事、是掌权管钱部门的事,自己位卑职小无权,在“风气”上出问题是不可能的。通过教育,大家深刻认识到,这次学习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职责使命的现实需要,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完成好年度重大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从政治上对党员干部成长进步高度负责的重要举措。认识到良好的风气是调动官兵积极性,激发内在动力的根本所在,风气建设不是哪个领导、哪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每个人的事,弘扬新风正气必须自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正在做的每一件事做起,自觉身体力行;只有提高思想境界,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是非观念,真正把做官为人的基本道理搞清楚、弄明白,才能更好的履行职责、完成使命,高标准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

(二)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作风不够实的问题。作为党委机关的一员,就必须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如果服务意识淡化,就不能正确看待和使用手中权力,履行好党委机关指导服务基层的职责也就无从谈起。通过教育大家深刻认识到,只有平时时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掌握基层,才能为党委实施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才能及时发现矛盾和隐患,做好化解工作,减少工作失误。只有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基层最需要、最迫切、最难解决的事情做起,脚踏实地的为基层办实事、做好事,才能赢得基层的信赖。只有真诚帮带,切实解决好“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带头做到:“变讲为做,变盯为带,变批为教”,才能真正成为作风实,素质高,会帮教,深受基层欢迎的好干部。

(三)进一步强化了表率意识,较好地解决了榜样作用不够好的问题。党委机关作为领率机关,在部队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党委机关的自身建设,直接影响到部队整体建设的质量。学习中,大家一致认为廉洁方能聚人、身正方能带人、律己方能服人、无私方能感人,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为部属做好表率,才能赢得尊重和信服。机关干部普遍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委首长,代表领导机关,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谨小慎微,树好形象,为基层做好模范,用实际行动维护好党委机关的良好形象。

虽然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对这次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还比较缺乏,有的体会不够深刻、对照检查不够彻底;在联系实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下一步打算

抓好风气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这次学习教育仅仅是“上篇文章”,最关键的还是要做好巩固和深化教育成果的“下篇文章”。着眼支队实际,当前,特别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篇3

自接到我院开展“除骄横、除冷漠、除懈怠、除私情、除贪污”专项活动以来,我庭开展“五除”活动期间,为加强我庭干警的队伍建设、提高全庭干警的整体素质,教育引导我庭干警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统一思想;引导我庭干警认真学习“五除”的核心精神,清醒认识五种不良风气的严重危害性,深刻理解开展“五除” 专项活动的意义;进一步找准方向,明确目标,加强对立案管理工作,使我庭立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庭在我院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开展“五除”活动的主题思想,围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的 指导思想,以开展 “五除”专项活动。通过开展接访活动、自查自纠活动、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等举措,不遗余力地抓审判;通过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严查违法违纪,不遗余力地抓队伍;通过推行裁判文书上网、网络视频直播等举措,不遗余力地抓改革 ,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庭立案工作的提高、队伍素质的提升,受到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法院的任何一项举措,任何一个判决,任何一名法官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切身感受,进而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的信任和评价。

通过近期开展“五除”专项活动我庭干警已经充分认识到五种不良风气的严重危害性,充分认识到开展专项活动对于全省法院加强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推进审判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开展“五除”专项活动作为解决我院司法作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促进审判质量和效率提升的有力抓手;作为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改善人民法院在群众心目中形象的有利契机,作为巩固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和“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作为贯彻落实卢展工书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铁下心肠,硬起手腕,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根除五种不良风气,通过作风的转变带动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树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同时要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确保推进专项活动和做好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通过近来努力各项工作虽取得较大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到位,但我们会努力改进。进一步加强立案管理工作和队伍建设工作,彻底根除这些不正之风,使我庭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4

引言

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关系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风现状

1.对学风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重点放在学院定位发展、专业建设、招生与就业、上规模、上基建与增设备等方面,对学风建设在学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学风建设问题不够重视。

2.高职教师队伍的教风问题。学风与教风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密切相关,我们通常说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规律,教师应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换言之,“学”取决于“教”。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如高职院校原有基础差、教育模式陈旧及相对落后的专业建设与改造等,都影响良好学风形成。

3.社会环境和风气对学风建设的影响。社会舆论、社会评价趋向等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金钱诱惑与消费攀比使部分学生失去平静的心境,学习兴趣下降,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可以说,学院周边环境和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思潮是学生产生厌学之风不可忽视的原因。

4.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且动机不强。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纪律松懈等各种原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消极、懈怠甚至否定的厌学情绪,容易形成不良的学风现状。

二、高职院校学风现状原因探析

1.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当前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紊乱和道德失范、不良社会舆论的鼓噪,影响学生的求学风气。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普遍对英语、计算机等实用性强的技能性科目趋之若鹜,对人文等基础学科则缺乏兴趣。部分招聘单位不再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涨,学习风气不浓厚。

2.教育政策的影响。首先,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职业院校招生门槛一降再降,众多缺乏学习基础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殿堂,高职院校学风问题可谓“先天不足”。其次,与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相悖的是,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认同和评价的偏差,客观上打击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习惯于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的学生,面临相对宽松的和富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往往缺乏自主安排学习的能力。

3.学生自身的因素。首先,学生普遍对高职教育存在思想误区,以为进入大学就摆脱了繁重的功课压力,面临人生目标的真空期,处于一种无规划的迷惘状态。其次,学习基础和方法的问题,基础差导致学习困难,从而形成无所谓混日子的恶性循环。再次,专业情绪也是影响高职学风的突出问题。调查显示,部分冷门专业的高职学生学业兴趣明显偏低,畏难厌学情绪明显,学风不良问题突出。最后,特殊群体学生学风问题有待关注。据部分院校心理健康中心调查,职业院校心理障碍、贫困学生的比例较高,这部分学生更易成为学风建设的薄弱环节。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应对策略建议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很重要,要对学生进行持续的专业教育,以达到学生正确认识专业、真正热爱专业、积极努力塑造和提升专业素质的效果。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才会在学习上积极进取、刻苦钻研、创造佳绩。专业教育过程中避免一味说教的教育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2.严格班级管理。强化学风建设班级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单元,学风建设要高度重视班风建设,严格班级管理,细化考核和奖惩指标,展示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培育勤奋刻苦、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形成良好班风,并以点带面,以班风促学风。

3.加大考风建设,以抓考风促学风。考风不正,影响学风建设。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靠考试不择手段、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而对平时刻苦学习较好的学生,发现未被抓获的作弊者考试成绩比自己还高,心里很不平衡,如此学习哪有动力,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的学风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养成了懒散拖拉的习惯,不遵守学习纪律的现象增多,有的上课迟到、睡觉、逃课旷课,有的沉迷于电脑游戏上课提不起精神,到考试时靠作弊混日子。因此,学校抓考风促学风的举措势在必行。

4.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教改促进学风建设。首先,严格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包括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和实践环节等。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做好每个环节,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辅导学习困难者。其次,创造外部条件和环境,使学风建设的成果最终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和表现。学风建设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参与其中,更需要学校从宏观层面建立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在学风宣传、学风活动、学风行为规范等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学风观念,让学生知道迟到早退、旷课、违反考试纪律、成绩差等是可耻的。

四、结语

要从本质上促进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改变学习氛围不浓、学习风气不正的局面,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各个部门、全体师生等的共同努力。学校需要根据新形势下学生的特征,兼顾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教学目标要求,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大制度建设,严格奖惩制度,,稳步推进各项学风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江涛.高职考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教学研究,2010(6):110-111.

篇5

一、当前大学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人们的精神需求、认知方式和经济判断呈多样化趋势,大学校园内部分师生受到国内外各种文化力量相互碰撞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的侵蚀,弱化了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价值取舍以自我为中心,一些不良风气严重制约着高等学校实现新时期所赋予的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这些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大学生心无理想,缺乏自控能力,没有考虑过怎样过好大学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等方面的问题。

2、学习目的不正确,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有些大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以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有好工作,导致应试倾向严重。思想上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集体观念和劳动观念淡薄,不讲究个人与公共卫生,仪表、举止、语言缺乏文明,这对自身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3、贪图玩乐,追求享受。有些大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一直沉缅于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聊天、看小说等等,只求活得潇洒、快乐。可以说白白浪费了青春时光,严重破坏了学风和校风。

二、学风建设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大学学风建设在抓学习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大学生懂得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1、学知(learning to know),就是学会求知的能力,也就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

2、学做(learning to do),就是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团结。

4、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learning to be),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充分发展个性,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因此把求知与学做、做事与做人、广博与专精、社会与个人综合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作为学风建设的目的,正体现出新世纪大学教育理念的综合化、人本化和主体化。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学风建设的内涵

1、要大力强化教职工的师德建设。

学生的培养责任在教师,教师的风貌系于师德,师德的提升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建立优化教师队伍和规范教风的有效机制,加大考核力度,量化测评标准,健全学术规范,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座右铭,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树立学风典范。

2、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内在品质在外部环境的熏陶中内化而成,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文、史、哲等人文课程,解决好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同时在硬环境上有计划有重点的营建校园文化景观,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校园文化中增强集体观念和主人翁精神,在软环境上增加人文讲座,发挥社团作用,弘扬时代主旋律,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

3、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质量观和学生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存在着专业过细,教学手段落后,学生能动选择发展空间不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个性发展,特别在评优、入党、推荐研究生等涉及学生个人利益和发展方向的一系列问题上,过分注重分数的考核,忽视能力、素质与创新意识的综合评价,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新的更加科学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导向,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从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严肃考风考纪,注重对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全方位的考查。

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部分学生在考场上存有投机取巧心理,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干扰和破坏学校的教学秩序。杜绝作弊现象,一方面要在开展考风考纪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处罚力度,一方面也要改革过去单一的考试形式,从科学的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注重对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全方位的考查,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考试。

5、加强制度建设。

篇6

关键词

科技创新;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永恒话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承载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这既对学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学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直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风气,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对学生群体产生深入、广泛、持久、稳定的影响。然而在许多高校中,科技创新活动参与面不广、学校整体学术氛围不浓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提升到带动学风建设的高度。如何发挥科技创新活动对学风建设的带动作用、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高校学风建设概述

1.1什么是学风学风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及学校的学术风气,是高校全体师生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在求学治学上的综合体现[1]。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学习目的、态度、方法、纪律、氛围等方面。本文所研究的学风是广义层面的学风。

1.2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任何规章制度都代替不了的特殊作用。加强学风建设无论对高校自身发展还是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从宏观角度看,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优良的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加强学风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在高校扩招形势下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完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加强学风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术氛围浓厚、学风优良的高校是学生和家长的首选,其培育出的高素质人才也能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加强学风建设能够使高校在争夺教育资源、优质师资引进、招生就业等工作中处于有利地位,促进高校长远可持续发展。从微观角度看,加强学风建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优良的学风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使大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学习、探索、创新,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优良的学风能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和成才观念,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勤奋刻苦、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等优秀作风和品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3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前,各高校将学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学校层面,问题表现为:一,高校对学风建设的内容没有全面把握,学风建设多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主抓课堂出勤、教学质量和考风考纪,没有充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环节和创新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二,校园文化氛围浮躁,学生课外活动以娱乐性活动居多,缺乏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科技创新活动,整体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在教师层面,问题表现为:一,学风建设参与不足,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疏于课堂教学和专业指导,未能起到敦促良好学习行为、提高学生专业兴趣的积极作用;二,个别教师治学态度不严谨,甚至出现学术造假行为,对学风建设造成了严重不良的影响。在学生层面,问题表现为: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长远性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二,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投入时间不足,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三,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不深入或对专业前景不看好,学习兴趣不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四,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缺乏动手实践,不能做到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

2科技创新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本文研究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其定义为高校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3]。科技创新活动对学风建设的作用体现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

2.1学校层面第一,从战略高度来看,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高校学风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完善学风建设体系、拓宽学风建设途径、丰富学风建设形式,打破以往学风建设思路的局限性,使高校学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二,从具体功能来看,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高校全体师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以高校优良的学术风气促进教师治学风气和学生学习风气的不断优化。

2.2教师层面第一,能够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传授能力,使教师游刃有余地做好学生专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第二,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师的育人使命感,使教师自觉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三,有利于教师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自觉抵制不良学术行为,净化校园学术风气,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2.3学生层面第一,相比于枯燥无味的书本理论知识,科技创新活动更容易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开启专业学门的金钥匙。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可以加深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增强专业自信,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科技创新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分配课余时间,避免学生因无所事事而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氛围;第三,科技创新活动能帮助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做到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第四,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严谨的学术性活动,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求真务实的学习风气。

3科技创新活动带动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选择

3.1构建科技创新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高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营造全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浓厚氛围,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这些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科研立项和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学科技能竞赛、科技文化月、科技实践活动等。科研立项,是指学生团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之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并设计详细的研究方案,向学校申报获准立项后,对科研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期目标或获得预期成果的科研活动[4]。近年来,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大学生科研立项在众多高校中普及起来,特别是在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普遍开展了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学生在参与科研立项的过程中,激发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主动探索研究,形成了优良的学习风气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科技能竞赛是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学生在筹备竞赛的过程中,能够互帮互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认识到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能够积极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各类高水平学科技能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比赛,以赛促学,发挥大赛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要在校院两级开展小型多样的科技竞赛活动,为更多学生提供参与科技竞赛的平台,营造良好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为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高校每年还可以举办“科技文化月”活动,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如专家学术报告、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创新经验交流会、科技创新成果展、科技论文征集等等。科技文化月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提供了认识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形成人人志在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推到学风建设向前发展。此外,科技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之一。高校要鼓励学生带着科研课题下乡,增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高校还要加强与企业联系,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动力十足、学习效果良好,催化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3.2发挥专业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是参与活动的主体,专业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如果仅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离开专业教师的科学指导和悉心关怀,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局限于低水平,难以取得较大的成功[5],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工作,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推陈出新,对研究选题给予合理建议,对研究方法给予科学指导,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给予及时分析引导,减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盲目性,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发挥专业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从大一开始为每名本科学生配备一位专业指导教师,由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专业教师的距离,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近距离感受到科研工作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专业教师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专业性和目的性,使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

3.3加强思想引导和舆论宣传,扩大参与面和影响面学生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持三种态度:热衷型、中间型以及冷淡型。冷淡型的学生往往对科技创新活动不感兴趣;中间型的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有一定兴趣和参与的欲望,但是怀疑自己的实力,对参加与否举棋不定;热衷型的学生能积极关注并踊跃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但只占学生的一小部分[6]。如何吸引更多学生参赛,特别是激发中间型和冷淡型的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推动学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在这其中,辅导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树立创新人才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一些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活动耗时费力、回报甚少,因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淡薄,对此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明确科技创新活动的功能定位,指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无论最终能否获奖,参与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大力宣传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的优秀成果,宣传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发挥朋辈激励作用,营造科技创新活动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3.4健全管理办法及激励措施,形成制度保障高校应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使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成立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和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其次,架构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组织体系,由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人事处、后勤公司等部门协调分工,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和学风建设联动机制;再次,设立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奖励,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最后,建立健全激励措施。在学生的激励措施方面,将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在奖学金评定和优秀学生评比中给予适当倾斜;设立创新学分,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按一定标准计入学分;在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保送办法中,设立专项指标,用于保送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的优秀学生。在教师的激励措施方面,要认可指导教师的劳动价值,将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入教师的日常工作量,给予工作量补贴和荣誉奖励;在职称评聘中,要将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健全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赵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李莎.新时期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工作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3(12):100.

[3]邹海贵,常立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13-15.

[4]张泽宏.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6.

篇7

1、何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专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 一般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历程。一个人一生中连续从事的职业,它不仅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些可以实际观察到的职业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系统工程,它指的是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 结合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作的方向性的方案。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社会职业的现实要求;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学生自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职业生涯规划虽受社会发展需求的制约,但更多受大学生个人自身素质影响,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社会或学校教育者强加于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 而是在一定的指导下,大学生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结合社会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 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

2、高校学风的内涵

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影响形成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的外部反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就其存在而言,学风既弥漫于无形,又可观察于有形;就其体现形式而言,学风既是学习者世界观与人生观具体体现,又是学习者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能否成才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一般来说,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累积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优良学风的形成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精心培育,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包括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里所谈的学风主要是指狭义上的。

3、以职业生涯为切入点加强学风建设意义所在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与不足,对自己的性格类型和职业兴趣有一个清晰了解,包括对价值观和技能的探索,最终设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在大学阶段,有了明确的规划,清楚职业需求,就会有动力去不断追求,不断努力,激励自己为追求良好的职业条件而去打好扎实的基础。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哪些才是该学的、该做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价值观念,而不会陷入盲目学习的泥潭中。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经历一次有效的全面的“自我认识”,学会规范自身的学习行为,一些强烈的个人主义和不良的学习行为也会有所改观。在教育上,让意识到团体荣誉感的重要性,有助于改善班级的纪律和增强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好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养成踏实好学的风气,使学生具有严谨治学的精神和求知探索的能力。

对专业不满和学习缺乏目标性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们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增进专业认同感,调整职业兴趣和择业标准,就有利于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增强的职业危机感,激发的学习潜能,学生才会更积极参与有利于就业的课程,除了专业知识,他们还会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参加各类教学活动。教学相长的一个前提是把学生当作学风建设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职业规划教育则是一个很好的桥梁。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夯实学风建设

4.1 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作为创建良好学风的手段和平台

近年来,由于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影响,大学生在求学目的、求学态度、认知方法、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偏差,甚至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诚信不足、情绪浮躁等不良风气倾向,以致学风问题成了高校的通病。然而,过去传统的学风建设的方式方法已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大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并不是传统的提高师资力量、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教学条件等方法能够解决的。“再好的饭菜, 若无饮食的欲望, 是无法解决饥饿的”。大学生若无一定的需要和路径, 是无法自觉培养自身的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的。所以创建良好的学风,不能只靠外部因素来解决,应从内在的、自身的方面来考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评估自我和外界、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

4.2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大学时期

学校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责任。但据了解,目前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仅能提供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或是举办一些就业讲座,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和就业包装等事情,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很少触及,特别是未能从新生入学开始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或者效果不明显。基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供需之间的矛盾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利于大学生短期和长期的发展。

篇8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倡导良好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篇9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25-02

学风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础工作,好的学风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学风的好坏主要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它不仅直接体现一所学校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教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学生的学习风气,还能体现出一所学校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风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风建设,但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学校重视起来,正确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学风建设问题,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风的涵义

学风,即一所学校的学习风气、教育风气、学术风气和办学风气等。一般是指一个学校学生的学习风气,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风貌、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目前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学风建设,但是加强学风建设的主要途径主要是以学生工作为抓手,从学校领导、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各学院,到学生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党员学生干部等都参与了学风建设,但并没有使学风真正好转,学风建设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高等院校的学风既包含教师的教学风气,也包含学生的学习风气。也就是说,学风建设应包括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两方面的内容。我们应重新审视高校学风的现状并深入研究其对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二、目前高校学风的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风的现状令人忧虑,其主要表现是:(一)利用课余时间看书学习的学生比较少;(二)学生上课迟到和旷课现象特别严重。上午和下午的第一节课迟到比较多,雨雪天气迟到的学生更多;(三)学生上课听讲不认真。如睡觉、看其它书籍、玩手机、上课讲话等现象不在少数;(四)学生在教室和图书馆上晚自习的情况较差。除了低年级学生晚自习教室外,其余的教室虽然灯全亮着,但在里面学习的学生却只有几个人;(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存在的侥幸心理,考试前突击以及能够及格就行,还有一些学生在考试的带小抄、看同学试卷等作弊现象;(六)学生宿舍学风建设需要加强。目前,高校学生在宿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睡觉、上网、聊天、打牌、看电影电视了,而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七)考风不正教师监考不严。每次考试,监考教师都存在有说话、坐在讲台上不动、看报纸书籍、、随意接听手机等现象,有的发现学生作弊也不去制止,等等。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高校的学风建设存在非常严峻的问题,这并不是个别学生、个别学院存在的偶然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视这些问题,努力加强学风建设。

三、新时期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基础,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应当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学风建设来开展,充分利用校园网、优良学风创建活动等渠道加强学风建设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专家讲坛、大学生成才等报告会。并组织召开“优良学风主题班会”、“三好学生座谈会”等活动。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和规章制度,积极追求上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坚决杜绝不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高校学风状况的根本好转。

(二)良好教风是保证

教师教学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风建设。前清华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曾说过一句名言:“学校中没有坏学生,坏学生都是老师教坏的”。近年来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了高校的教学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上课经常迟到、随意调停课、上课接听手机等等,这些现象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教风建设,端正教师的教风,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一是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身作责,率先垂范,积极钻研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认真辅导答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学校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考评办法,以此来规范、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促进优良教风的形成。三是要注重和加强年轻教师的教育和管理,从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加大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年轻教师教学的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其课堂教学效果,以此来引导学生加强学风建设。

(三)制度建设是保障

篇10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13-01

一、政行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党政及纪检监察部门对政行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在围绕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职能、健全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营造经济发展软环境、转变和改善政行风等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但是结合当前中央八项规定和倡导“六种”风气,通过调查研究,发展政行风建设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思想认识问题

政行风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在全市上下还没有得到普遍认识和重视,缺乏站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政行风建设工作的意识。例如,个别乡镇街政府和部门常常把加强政行风建设当成是纪委独立主抓的工作,只有纪委三令五申,反复强调,严查明管的事关政行风建设问题,才去花心思研究如何办理,下力气抓好落实。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会极个别地出现打球、搞折中,甚至有意无意触高压线,影响政行风建设的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认识上的偏差。

(二)领导作风问题

领导作风是政行风的风向标。当前,在领导作风上,个别单位和个人还存在着忽视调查研究,脱离群众,搞形式主义的问题。例如,在忽视调查研究方面,表现在一些措施的出台和具体事宜决策上,事前缺乏详细的调查研究,凡事凭经验,想当然做出决定;事中缺乏必要的跟踪反馈,发现失误碍于面子不能及时纠正,导致一错再错;事后不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戒,将错就错,给工作造成损失,给党和政府形象带来影响,给群众造成伤害。

(三)工作态度问题

对于肩负着行政职能甚至窗口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个人,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政行风。当前,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个别单位和个人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三难”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三难”问题越是基层政府部门和单位组织越是表现突出,而政务大厅等窗口却相对情况较好。产生基层“三难”问题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基层情况复杂。各种矛盾纠结凌乱,单独靠简单的制度规定办事显然不切合实际,稍不留神就会引起群众非议,个别基层单位为了回避矛盾,拖延问题,往往采取不作为的办法,使群众感到“门难进”,给政行风建设带来第一个影响。二是基层公职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对于行政事项自身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够,在办事过程中不能给群众明确的解答和及时的处理,使群众产生误解。个别办事人员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理,使群众感到“脸难看”,给政行风建设带来第二个影响。三是基层群众自身对政策的解读能力差,解读途径少。

二、对策

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倡导“六种”风气,着力解决政行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对策是:

(一)强化大局意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深入系统地组织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吉林省委“三十二条”规定、吉林市委“三十一条细则”,围绕倡导清廉、敬业、和谐、务实、创新、学习“六种风气”,统一思想认识,把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和观念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中去。在纪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突出肩负着行政职能,具有窗口效应的单位和个人在政行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政行风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主动融入到经济发展大局中,紧紧围绕工作目标,找准定位,制定工作目标积极作为。

(二)加强作风建设,解决领导作风问题

好的作风是带出来的,好的作风是抓出来的,好的作风是干出来的。在解决领导作风问题上,建议围绕解决中央提出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方法,改进领导作风,促进政行风建设。

篇11

关键词:

广电系统; 廉政文化; 思想教育

近几年,我国政府反腐力度不断加强。打击腐败风气、建设廉政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在反腐的方式上,要结合舆论监督、制度监管、文化倡导等多种途径建立反腐文化,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广电系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着建设、宣传廉政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重任务,如何做好这几方面工作,实现廉政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动,接下来就一一探讨。

一、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不足

随着反腐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廉政文化建设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项工作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而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一些同志对廉政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廉政文化建设责任不够落实、廉政文化工作与实际脱节。

(一)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有待提高

当今,社会腐败现象尚未从根本上根除,很多人不仅没有反腐意识,而且还有意无意助长腐败之风。广电媒体领域同样存在宣传不够及时、监督不够有力等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同志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对腐败行为的犯罪性质认知度低,觉得一般的送礼与“意思意思”不构成腐败,所以社会上依然存在很多这种“意思意思”的腐败现象。受社会风气影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廉政文化建设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一些机关、部门把廉政文化建设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并没有真正重视。如果没有监管部门的监督,根本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中来。所以,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行反腐倡廉工作时,要排除这些无形的障碍,将反腐的决心表现在所有的实际工作中。

(二)廉政文化建设责任不够落实

廉政文化建设认识不高,导致公民参与反腐行动没有积极性,而责任制度的不落实则导致相关部门组织工作只注重形式,不能深入反腐工作的实际问题。反腐制度建设的不完善,责任不能落实下去,分工不够明确,认为反腐工作只是临时抓一抓就行了,并没有真正重视与落实反腐文化的建设。还有的则认为反腐文化建设是纪委需要做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够了。这些反腐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成为反腐工作的阻力,导致纪委在行动过程中困难重重。

(三)廉政文化工作与实际脱节

廉政文化工作与实际脱节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与计划性上。首先是反腐工作在建设中不以自己单位为中心,盲目照搬其他单位所谓的反腐经验,单位与单位之间缺乏联系且工作内容雷同单一,并不能有效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有些文化建设依然停留在重点事件与典型案例上,并没有切合实际、喜闻乐见的素材,导致群众认知度差,甚至觉得反腐文化只存在“大事件”与“大人物”中,与自身没有关联。其次就是形式上保持传统陈旧的模式,党员们反复学习文件、做报告,缺乏感染力,来来回回都是那几套内容,没有灵活性。而且只注重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将几条标语反复提出并大肆渲染,形式单一,没有说服力。最后就是缺少计划性,没有长期反腐的决心与行动,上级要求时就临时组织团队开展工作,缺少长期反腐工作的计划。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

要改善腐败现状,不仅要坚定反腐的决心,坚决打击腐败行为,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公民的反腐意识,完善反腐制度,将腐败行为扼杀在萌芽中。反腐的难度在于腐败现象的无处不在,单靠纪委的打击很难彻底根除,所以在反腐行动中要利用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反腐文化灌输到公民的日常生活理念中,利用人民群众覆盖面广泛的优势,把反腐措施延伸到每个角落,全面打击腐败风气。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思想指导方针决定工作活动的效果,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因素,对于推动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反腐活动的力度,全面打击腐败现象有着重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是引导党员们在工作活动、生活作风中将廉政作为准则,恪尽职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思想精神境界,加强法律与道德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党员干部更全面、及时地认识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吸收先进科学的观念;同时,引导党员干部摒弃传统陈旧的旧思想、旧观念、旧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启发党员不断提高新思想、新理念、新认识,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有导向与启发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形成一种理性的制约性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能坚定地完成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并且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是非善恶面前认清界限并守住道德底线,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作用。

三、廉政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路径

廉政文化建设是将廉政思想灌输到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观念中,为杜绝腐败现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良好的廉政文化风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廉政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发挥导向作用,实现全民反腐,全面打击腐败活动。那么,廉政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互动,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呢?

(一)廉政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

从古至今,腐败活动和风气一直存在,不管如何打压与制裁,腐败都真实存在于各个角落。而对于反腐工作,也是从封建时代就开始,但基本所有的反腐工作都只注重对腐败活动的打压与腐败人员的制裁,并没有深入到文化、思想层面。如今的反腐工作,就是要加强文化、思想建设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起着重要的导向、启发与约束作用。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远的社会风气规划建设,在长期的建设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指导思想与环境氛围,是廉政文化建设成功的基石。因此,应该营造出一种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加强社会对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监督。当然,组织内部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约束自身的行为。浙江省桐庐县广播电视台近年来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在单位内设置以干部职工廉政书法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墙,寓教于形,寓教于活动,形成了具有广电系统特色的廉政教育模式。

(二)改变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采取宣传口号、树立标语等方式,党员们则是上大课、做报告的老一派作风,不能行之有效地贯彻思想观念。而在新形势下,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行创新,摒弃传统老旧的单向灌输方式,实行双向互动的办法,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素材,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由过去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了解。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与时效性,加强对人们政治生活的关心,帮助解决一些人们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思想政治问题。这些都可以提高人们对与思想政治和廉政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政治觉悟。以桐庐县广播电视台为例,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年来通过组织观看“廉政教育片”、参加现场警示教育、开设“桐广大讲堂”、开展廉政书法比赛等形式,丰富了教育内容,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参与意识,提高了教育效果。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监督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与监督组织机构来制约公权力能体现政治文明建设的进步。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让人们体会到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真实性,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建设工作当中,并且加强人们对于廉政制度的深刻理解,起到一种互相监督与自我监督的作用,提升公民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的责任感。对于广电系统而言,依托自身优势开设舆论监督栏目,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监督手段。桐庐县广播电视台目前已开办《阳光热线》、《新闻聚焦》、《廉政故事》等广播电视栏目,进行反腐倡廉宣传,加强舆论监督力度。通过宣传,增加了政治工作的透明度与真实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社会公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监督权力的执行,扼制腐败行为的发生。而在参与宣传的过程中,广电工作者也得到了自我教育,增强了对廉政制度的理解,提升了工作责任感。

四、结束语

廉政文化建设对于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深入、透彻、全面、系统地开展这项工作,并将工作活动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才能真正实现“廉洁之风处处吹起”的社会面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从精神领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并通过思想影响行动的方式来提高人们的自我约束能力。

作者:吴敏秋 单位:浙江桐庐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篇12

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对高职学校教师的品德和风气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学校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名利,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导致校园形成不良的氛围,对学生的成才和学校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与国家教育事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相关人员应该根据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高职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更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

一、我国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与不足

大部分高职学校的教师德行与风气建设呈现出良性发展的状态,大部分教师具有高素质和高品德。但部分教师品质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不足。部分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问题,育人教书的观念较淡薄,对学校办学的宗旨不是很明确,对自我的要求不高,不能满足现代高职院校教学的需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在课后没有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较紧张。另外,部分教师人生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在日常工作中没有专注于教学工作,而热衷于追逐名利。在教风方面,部分教师轻视教书的本职工作,有的瞧不起高职学校的学生,职业精神有时欠缺,在学生心目中个人魅力较低。这些问题,对高职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1)以德治校的重要措施。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内容,但是师德师风的建设仍旧是新时期高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保证高职学校教育事业跟随党的步伐前进的重要措施,也是以德治国、以德治校的重要措施。教师个人的修养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整个学校的道德水准。

(2)有利于实现高职学校办学目的。高职学校办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有利于培养一支业务技能高超、思想过硬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教学活动和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保障。由此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高职办学目标的实现。

(3)有利于改进学校风气。高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教师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高尚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熏陶作用,为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提供可靠的保证。

三、加强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

(1)树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识。要想加强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就需要学校树立师德师风建设意识,在思想上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领导和教育局应该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召开思想建设会议,对学校师资队伍进行思想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思想意识。同时建立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将其与教师的薪资、职称挂钩,激发教师自觉参与该项活动中。

(2)完善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高职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不能简单地依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更应该在全校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学校应该根据高职学校办学的特点制定细致的管理措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守则。定期举行师德师风评选活动,实行奖优罚劣,将师德师风的评价作为教师的晋升和调动的重要依据,从而将外在的约束转为教师内化的动力,促进教师加强自我素养的提高。

(3)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对教师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职学校应该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来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如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中国传统文化节、职业道德精神节等活动,让教师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不断升华自身的认识。高职学校应该转变传统的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应该与时俱进,将建设活动与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提高思想建设效果。

(4)树立教师德风典型,发挥模范的力量。高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具有年轻化的特点,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数量较大。青年教师具有业务素质强,知识储备丰富的特点。但是,有的青年教师由于阅历较少,职业道德观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树立师德师风模范的方式,鼓励教师向模范学习,通过典型的树立影响其他教师。同时,教师的言行发生变化时对学生同样具有感染作用。典型的树立,有利于实现整个校园风气的改善。

结语:新时期,社会有时处于矛盾多发期,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有利于高职学校在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因此,相关人员应该根据高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效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志同.高校高层次人才特性分析及薪酬策略[J].改革与战略,

201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