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09:28: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药产业综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3-0093-03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药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凉山、金沙江、乌蒙山、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彝族医药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后,我国学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对彝族医药展开研究,形成了一定研究成果。
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为线索,兼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云南省文化厅主管、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官方网站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展开的彝族医药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5个方面。
1彝族医药概念研究
彝族医药概念在我国相关学者的研究、阐述下日臻完善。王敏从民间传说、古籍文献记载、考古出土文物和民间民俗流传4方面论述了中国彝族医药历史源流,认为彝族医药源远流长,其伴随着彝族先民的生存斗争与生产实践,发端于神话传说时代,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形成与成长,并发展成为内容丰富而独特的彝族医药学。钱韵旭等从地理环境的视野探究了彝族传统医药,认为“彝族医药基础理论受到地理位置临近的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彝族医药与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尤其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密切相关;彝族医药擅治生活环境的多发疾病或者采用一些适应当地环境的治疗方法;由于地理的隔绝,彝医多用单方或者简方”,说明彝族医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罗艳秋、徐士奎通过对彝汉文史资料和田野资料的系统研究,认为彝族医药是根据彝族先民所创制的先天八卦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物的首萌长遍退藏,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阴阳疗疾理论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保留着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源头,对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彝族医药概念的阐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彝族医药的历史源流、地域特色、理论基础等,明白其医疗保健作用及文化内涵。
2彝族医药“非遗”特质研究
国内学界撰文阐述彝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揭示其人员锐减等的濒危状态。秦国政认为彝族医药至今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等地区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服务于当地人民群众的重要卫生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颜晓燕、童志远认为彝族医药同其他少数民族医药一样是我国传统医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医药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国本从民族医药的医学范畴、人文因素;卫生事业、经济产业;自然文化、人文文化;民族文化瑰宝、文化交流口岸;地方、中央共同规划,全面协调保护五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赵富伟等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以第一手数据从民族医药传承人“非法行医”、女性在传承人中所占比例偏低、传承人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潜在传承人数量锐减、传承人受教育程度低5个方面,揭示民族医药传承危机。崔箭等认为由于受到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目前民族医疗机构治疗的病种日益减少,许多知名的老民族医生由于年龄偏大相继离开了工作岗位,现存的民族医疗服务阵地越来越小,盲目的用西医和中医填补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民族医药的人才伍方面。
无论在学界还是在普通民众中,人们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彝族医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其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开发其医疗药用价值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需要。面对彝族医药的传承危机,如不加紧采取措施给予有利帮助扶持,彝族医药的传承将面临急剧的流变和消失的风险。
3彝族医药传承人研究
面对当前彝族医者中出现的年龄断层问题和“技在人身,技随人走,人亡技亡”的特点,对彝族医药传承人的认定与培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具备的条件,这对彝族医药传承人的认定,特别是申报国家、省、地、市级别的项目传承人具有指导意义。秦阿娜等在其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论述“从广义上讲,凡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彝医知识治病并将其告知于他人的人,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彝医文化的传承。而从狭义上讲,只有掌握丰富的彝医知识,直接参与诊治活动并乐于将其传授于他人的彝医从业者,才能称得上是彝族医药的传承人。民族医药传承人培养模式,包括3方面的内容: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鼓励民间传承;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传承。”诸国本认为对于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培养目标及教育方法上应考虑“在现有的中医药院校或专业内开设‘非遗’课程,加强‘非遗’教育;对省、地、市级非遗项目中已经确定的传承人,利用举办培训班、专题学习班的形式,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水平;对可能入选的‘非遗’项目,特别是民间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人员,通过集中办班、分散实践观察等办法,提高他们的文化、专业水平。”有学者从“活态传承”角度阐释民族医药传承人的重要性,认为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特征,区别于文物的定点保护、博物馆式的实物收藏、古籍整理等的“静态”保存,强调传承过程中人的重要作用,传承人集中体现了活态传承的内容、形式与手段。胡芳梅等认为彝族医药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彝族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应对当前彝族医药面临空前的“断档”危机。李佳川等认为需要建立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从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民族医药教育体系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等方面,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助力民族医药的发展。
对彝族医药传承人概念的阐释还不多,然而彝族医药传承人作为彝族医药传承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已有的对彝族医药传承人的培养探讨有理有据,为具体彝族医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提供了思路。
4彝族医药传承路径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两种不同的思路出发探寻彝族医药的传承路径。思路一,通过寻找民族医药传承的渠道或方式,描述民族医药在传统或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的内在传承机制。王志红、向芯慰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民族医学医技的传承基本上都是以“口传身授”为主,强调个体经验的积累和体验型的学习方式,其“秘方”和医技大多也只有记忆相传,没有文字记录;有些专家“保密”意识较强,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倾向,传习人基本上是在子女亲属之中选择。梁正海等在对湘西苏竹村个案研究基础上,总结出地方性医药知识的传承机制和特点,认为纵向承继(祖传、师传),横向交换(自由式交换和当地政府干预下的交换)都是其内在机制。沙学忠认为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诊疗疾病的实施者。毕摩经书上有部分彝医药方面的记载,彝族医药理论基础来源于毕摩的部分理论,毕摩对彝族传统文化(包括彝族彝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吴道显等将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历史传承模式总结为文献传承、言传身教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和产业化发展传承。思路二,学者们在总结区域彝族医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保护、传承、弘扬彝族医药非物质文化献计献策。徐士奎等在总结云南省彝医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彝族医药的对策:梳理彝族传统医药基础理论、建立彝药临床研究基地、开办彝医药专科服务窗口;组建彝医药知识传承的主线型团队、彝医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团队;集中打造“彝族医药”品牌,用品牌统摄与培育各品种品牌和各产业链;对彝族药实施分类管理,对面临枯竭的部分药材尽快开展驯养种植,提升其资源储量和质量;重视技术创新,使彝药质量工作有效促进彝族医药产业的发展。许嘉鹏等在调研楚雄州彝族医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条件开展彝医药执业资格考试。在开考之前,依据一定的办法认定部分彝医药系列专业人员、乡村彝医,解决其合法行医的身份问题。杨祝庆认为收集、整理和挖掘第一手资料建立档案,是云南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
彝族医药的传承路径是彝族医药研究的核心议题,学者们从不同思路出发,指出彝族医药的内在传承机制及就当前彝族医药发展现状指出保护、传承、弘扬彝族医药的可行性办法,已涉及传统理论梳理、医疗研究与运用、药品研发与种植、彝族医药品牌打造、合法行医身份认定、建档保护等,思路开阔、具有启发意义。
5彝族医药申遗研究
由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级名录的申报对彝族医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早在2010年秦阿娜等就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彝族医药――探索动态保护的可能》一文中指出“彝族医药尚无国家或省级名录项目,这种状况是与彝族医药丰富的内在价值和亟待保护的现状不相符合的”,并提出彝族医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的具体努力方法。以云南省为代表,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彝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被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彝族医药代表性传承人有7人,其中国家1人,省级2人,州级4人;7人中除省级1人的申报地区或单位在四川外,其余6人都在云南。截止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其中的彝族医药代表性项目共有2项,分别是国家级1项――彝医水膏药疗法,国家级扩展项目1项―一拨云锭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都在云南省楚雄州。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工作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缺乏行业特色评审标准、申报主体模糊等问题,应从政策制度、资金保障、传承人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传统医药非遗保护措施。
对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级名录的研究,有助于确有代表性的彝族医药传承项目、传承人尽早达到申报条件,尽早成功申报。同时,学者指出当前我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这些研究都是围绕彝族医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的。
6结语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OL]. http://.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3134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OL]. 2006-02-09. http:///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 htm.
[4] 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 叶仙蓉.药学人才培养与国家自然基金人才项目的概况分析[J].科研管理,2013,10(10):142-144.
[7] 王长锐,孟宪平.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9,(1):34-36.
[8] 彭英,姜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4~2013 年药理学资助项目的回顾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485-1492.
[9] 付剑江,毕明刚,陈君,等.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0-13.
[10] 陈治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夯实基础研究,谋求源头创新――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J].科技潮,2010,(12):12-19.
[11]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14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网站.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OL]. 2014-07-10. http:///cms/jh/106695.htm.
[13] 陈斌.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1,(44):21-22.
[2]上海市卫生局.关于浦东新区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通知[EB/ OL].(2013-2-25)[2016-11-28]. .
[3]李佳敏.浦东新区卫生系统成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心[EB/ OL].(2014-09-29)[2016-11-28]..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19-03
引言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且特殊的行业,关涉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医药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是一种用于诊断、医治或预防人或其他动物疾病的特殊商品,在使用上具有极强的专属性,每种药品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主治和特定的使用对象,同类药品之间不可以任意替代;在质量上具有极度严格性,医药产品只能100%合格;在时效上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药品只有在规定的有效期内才能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过期的药品只能报废销毁;在消费上具有被动性,药品购买的选择权主要在医生手里,而药品消费者―患者,只能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在需求上缺乏弹性,经济形势变化和价格刺激对药品的市场需求影响甚微。医药产品这些特殊属性使得研发、生产和经营药品的医药产业具有不同于一般行业的特征,如医药消费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性、行业的防御性特征明显、市场准入门槛比较高、政府严格的行业监管,等等。因此,医药产业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
国外现有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基本趋向于两个方面:一是解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从规范角度来分析,二是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收集产业集群各方面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定量演算分析。选择用定量分析。
一、GEM模型概述
两位英国学者(Tim Padmore, Hervey Gibson,1998)根据多年的研究对钻石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范围的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GEM模型。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并用一个蛛网图表示。六个因素被分为3对:(1)“因素对I”――基础(Groundings)包括“资源”和“设施”;(2)“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3)“因素III”――市场(Markets)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GEM模型是这3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根据GEM模型研究的结果,两两因素间可以互补,这种互补作用在“集群量化过程”中可以得到体现。
二、GEM模型的应用
为了清晰地了解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模型尝试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因素进行量化。通过量化可以使企业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为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方便相似集群的比较研究。
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因素赋值。每个因素可赋值1到10分(最高为10分,而5分为平均水平),赋值过程是一个主观的评定过程,需要评分者对相应的标杆(benchmark)有充分的了解。各分值表示的意义如下:
10分――非常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
9分――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名前五名内;
8分――良好,具有本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
7分――不错,具有本国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6分――及格,具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但没有竞争优势;
5分――适当及格,具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实力;
4分――水平有限,具有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
3分――水平很有限,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发展;
2分――水平较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对集群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
1分――很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已经严重阻碍集群的发展。
GEM=2.5*{(A+B)*(C+D)*(E+F)}*2/3
如果一个集群六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达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六个因素的得分达到8分左右(在本国范围内有很强优势),那么它的GEM得分将在64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竞争力在国内来说是相当高的;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本企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1 000,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是世界级的。
三、数据来源与整理
有两类数据,都是来自问卷调查,第一部分调查的目的是调查各个因素的权重;第二部分调查的数据是企业家根据泰州医药产业集群运行的状况对各因素的打分。
采用德尔菲法
首先,遴选专家。本研究中所选取的专家涵盖产、官、学、研专业背景,排除一般随机取样非本领域的受访者。具体的受访专家为:医药产业的企业家12位;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4位,分别为省相关部门领导者一位,泰州市市委领导两位,泰州经济贸易发展局工作人员一位;专家学者4位,分别是泰州经济类杂志总编一位以及高校相关研究者3位。
其次,设计与填答问卷。此部分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设计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咨询表。传统德尔菲法第一次问卷设计是使用开放式问卷,由参加的专家自己提供意见,以收集广泛的资料,而本研究已先依据文献分析基础草拟问卷初稿,所以用半开放式问卷,让专家群评比各层面重要性与提供表达开放性意见的空间,这样可以节省填答者的时间与精力,减少专家答复开放性问卷时产生的压力。第二,以电子邮件或者亲自送达等方式向他们发出问卷,由这些专家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的方法,对各层子元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给予评分。
最后,分析与整理结果。针对第一次问卷过程,在个别显著不同于全体平均的项目,以电话及电子邮件询问受访者,探清其价值取向,探究其原因,是来自个人的偏好,或是对问卷的不了解,尽量使整体获得意见上的收敛。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由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或者保留意见不变。将专家的评分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德尔菲调查的结果。结合第二部分问卷数据,应用GEM模型计算,得出泰州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得分。
GEM得分是552分。从总分来看,552的得分说明威海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全国上等水平,比预期得分要高。从各个因素的得分上看,一是分数偏高,二是各因素之间差别非常小,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问卷是政府部门发放的,许多企业可能因为行政关系而评价偏高。但如果逐个企业发放,一是成本比较高,二是时间有限。虽然差别较小,结合在当地的了解和访谈,还是能说明一定的问题的。
我们可以看到,“供应商与辅助行业”和“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的得分是最低的。这正是泰州医药产业集群的软肋。从访谈中也可以看出,医药企业之间的联系还是低水平的,并没有形成“战略联盟”,而在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方面的认识也是只限于本企业,而且并没有把这方面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四、政策建议
1.政府层面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道路上一直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在医药产业的发展上更加需要政府发挥巨大作用。政府部门应当有所作为,而且可以大有所为。第一,政策支持。争取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对医药产业研发的投入。市政府设立专门的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基金,支持医药产业研发。第二,地方性法规的设立。为医药产业的发展设立地方性法规,减少进入障碍,鼓励各类投资。第三,地方政府要与主要企业联手,围绕主机企业主导产品的发展和提升品质,面向国内外,进行项口招商引资。第四,提高服务效率。有关部门应对医药产业发展给予特殊优良服务,仿效国外、沿海发达地区做法,试行审批首责制,即申报单位所有审批手续由首报窗通过内网分派相关审批部门,并规定时间网传审批手续,由首报窗口一次性结束全部审批。第五,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建设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人员培训学校。推动产学研联合开发,借此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又使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实现产业化。
2.企业层面
第一,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竞争力。医药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医药企业能够在集群联系的基础上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天然的行业联系是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良好基础,医药企业要在这种基础上完成从量到质的转变。要完成转变,医药企业应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企业间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的沟通和交流,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在自己的区域内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氛围,提高与外部企业的竞争力。第二,泰州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网络主体包括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以及中介机构。首先,集群内的企业应该依托已有的产业链,进行技术、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一个技术水平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专业化经营,降低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小产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陈雪梅,等.中小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刘恒江.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
[4]陈剑峰,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Analysis on the Competition Ability of the Industry Group
――Taking the Medicine Industry Group of Taizhou as an Example
PAN Ai-hua
中图分类号:R40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3-0048-0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产业集聚式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医药产业的强政府监管、高技术、高投入、无法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等特点,使得医药产业集聚的形成有其自身特殊性。我国医药产业的集聚大多依托于政府建立的医药工业园(医药产业园),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政府主导已成为我国医药工业园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形式,例如张江药谷、泰州医药城等。
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波特认为,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真正作用在于影响集群的四个基本要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从而对集聚的竞争优势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尽管其作用可能是有限的,但非常重要[1]。结合我国国情,政府在医药产业集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国外工业园区发展的经验表明:市场对园区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当市场出现失灵时,政府将发挥积极作用调节市场。为了进一步了解政府在园区所发挥的作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园区政府功能进行定位,探索政府行为在园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医药产业升级的政府干预提供新的思路,丰富政府行为研究。
1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1.1 医药工业园区政府行为指标的初步选取
医药工业园区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药监等多个政府部门,涉及的部门机构较多,因此筛选指标比较困难。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反应政府行为内涵,通过和领域内专家的深度访谈,结合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选取出了17个指标作为本次实证调研的初始指标(见表1)。
1.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首先,我们根据初始指标,编制了一份医药工业园区政府作用调查问卷。问卷形式为5维度李克特量表,调查上述17个指标在医药工业园区中的实施效果。该调查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医药工业园区,调研区域涉及山东、浙江、上海、湖南、福建、江西、江苏7个省,20个医药工业园区。调研对象是医药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单位人员。此次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80份,有效问卷269份,有效率为89.7%。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1.3.1 问卷信度检验
问卷信度检验主要是检测问卷调研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一般常用克朗巴哈(cronbach)的α系数法来检验问卷信度。α系数取值在0~1之间,α系数越高,信度越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越好。经验判断,问卷的α系数在0.8以上该问卷才具有使用价值。运用SPSS对样本的信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 955,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1.3.2 问卷效度检验
文本采取因子分析法来验证问卷的结构效度。一般因子负荷值越大,通常在0.5以上,表明收敛度越高;且每一个项目在所属的构面中,出现一个大于0.5的因子负荷值,符合这个条件的项目越多,则量表的区别效度越高。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SPSS中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经验判断,KMO在0.9以上,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0.8~0.9,很适合;0.7~0.8,适合;0.5以下,不适合。本样本KMO值为0.959>0.9,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从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值为3 262,自由度为136,达到显著,说明样本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选择最大方差旋转方式,获得更加清晰的因子。观察旋转后的矩阵,发现G17在各成分上的因子负荷值都小于0.5,将该指标剔除。然后,对剩余的16项指标重新进行因子提取,发现所有的因子都满足在同一构面中,有一个大于0.5的因子负荷值,说明本问卷构建效度良好(见表2)。
1.4 因子提取与因子命名
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了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56%。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分别用4个维度来表示4个因子,维度1包含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等,将其命名为制度供给;维度2包含建立公共平台、引进金融机构、医药类人才吸引等一些园区的公共基础方面建设,将其命名为公共产品供给;维度3包含药品审批和监管、环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将其命名为园区监管;维度4包含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等软环境设施建设,将其命名为软件配套支持。
2 构建模型
2.1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本文采用了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提出待检验的模型,其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
在模型比较时,卡方自由度比x2/df越小的模型拟合越好。当x2/df3表示模型适配度不佳,其值介于1~3之间表示模型适配良好。该模型x2/df为2.01,表示模型适配良好。GFI为拟合度指标,范围一般在0~1之间,一般可接受的模型的GFI>0.9,该模型的GFI为0.92,表示拟合良好。RMSEA为根均方误差,一般RMSEA
2.2 因子间的因果关系
2.2.1 模型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政府功能定位,所以有必要对政府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前面的分析确定了政府功能的4个因子。我们认为,政府行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制度供给,园区公共产品供给、监管、软件配套支持都是在其基础上开展而来,因此,本文假设四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建立如下假设关系,如图2。
2.2.2 模型修正
应用LISREL软件对上述假设模型进行参数拟合。为得到更理想的模型,笔者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的原则:① t值
2.2.3 模型分析
从修正后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制度供给对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系数为0.93,t值为12.27,说明制度供给对公共产品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制度供给对园区监管的路径系数为0.83,t值为10.87,说明制度供给对公共产品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制度供给对软件配套支持的路径被修正删除,表明制度供给对软件配套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关系,只能通过公共产品供给、园区监管路径对软件配套产生间接影响关系,通过公共产品的路径系数为:0.93×0.61=0.57;通过园区监管的路径系数为:0.83×0.37=0.31。公共产品对软件配套的路径系数为0.61,t值为6.67,说明公共产品对软件配套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园区监管对软件配套的路径系数为0.37,t值为4.34,说明园区监管对软件配套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见表3)
3 结果与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医药工业园区中的政府功能主要可以分为制度供给、公共产品供给、园区监管以及软件配套支持4个方面。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来推动园区的发展,一方面,政府会加大对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H1),引服务机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园区建设,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网络。同时,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影响园区的上下游支持产业,直接影响园区的产业链构成;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中介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进驻园区,构建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物流仓储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等,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创新激励政策,激发企业、科研机构的创新热情,提高园区创新能力,增强园区持续竞争力。另一方,政府依靠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园区活动进行合法管理与监督(H4),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政府还通过各种监管措施,根据园区的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制定有效的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管理新局面。
同时,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还得出政府对于园区的软件设施不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H3),只能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园区监管来间接对其产生影响(H2、H5)。其主要作用方式主要有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促进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立;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等。软件配套主要是园区自身的市场运行建立起来的。完备的公共产品资源,良好的市场环境,更有助于推动配套软件的建立,如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在内的配套服务,加大对人才的培养;重视园区文化的营造,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团结协作能力;为员工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并鼓励尝试、挑战风险,创新气息浓厚,有力支撑园区的健康发展等。
4 结语
我国医药工业园区是由政府设立园区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园区的基本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管理等工业园区运转中的一些活动,与市场和企业相比较,政府对工业园区的建立无论是方向还是速度上都起到主导作用。同时,政府还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特点的医药工业园区,从而更好地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医药产业。本文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对政府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并尝试对以上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索,丰富了我国医药工业园区的政府行为研究。但是,文中并没有涉及到政府功能对医药工业园区发展的具体影响,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 邱如美,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2: 67.
[2] 侯杰泰, 温忠麟, 成子娟.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5-47.
[3] 白景锋.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政府行为研究综述及展望[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7): 1-6.
[4] 张涌.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探析[J]. 甘肃理论学刊, 2007(1): 70-73.
[5] 窦虎.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政策研究[J]. 东岳论丛, 2005, 26(5): 80-83.
[6] 万春霞.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J]. 理论与改革, 2006(5): 104-106.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28
1 引言
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攀升,逐渐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我国医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全球市场上医药产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巨大。
2 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对于医药制造业的研究主要针对研发新药、知识产权等领域。Jorg C・Mahilich和Tonmads Roediger-Schluga(2003)通过研究医药产业R&D投入,发现R&D投入强度决定着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Daron Acemogl、Joshua Linn(2004)从规模效应角度出发研究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医药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一定影响。
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其中大多使用指标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DEA法。穆荣平、吴灼亮(2005)立足于我国医药制造业现状,综合评价分析医药制造业后发现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产业规模不大,由此提出了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六个重点问题。韩娟(200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确定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张海燕(2014)根据我国医药制造业现状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我过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他国的差距。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数量丰富,但有关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中国与医药制造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度比较分析较为稀缺。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与英、美、德、日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钻石模型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3 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依据科学性、数据的可得性原则,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I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指数)四个指标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本文以UN comtrade的数据为基础,将当前世界市场上医药制造业较为发达的英、美、德、日与我国进行比较研究。
3.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IMS)①是指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可用来反映一国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如果比重提高则说明该国的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增强。IMS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呈正向关系。
由表1可知,德国医药制造业IMS最高,美国次之,表明两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劲;英国虽与德、美相差甚远,但与我国相比产业竞争力优势明显;日本则低于中国。2000-2015年期间,唯有德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处于扩大状态。中国虽略有下降,但与英、美的大幅度下降相比属于小幅度波动。因而表1的数据表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上尚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2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②,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在其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由于TC指数剔除了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等变量影响,因而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之间可比。
通过对表2进行分析可知,就TC指数而言,德、英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最明显,中、美居中,日本则处于明显弱势。我国自2000年以来总体上处于下跌状态,TC指数自2012年开始由正转负,因而我国医药制造业并不具备比较优势。表2中除德国的TC指数有所提高外,其余四国均处于下滑趋势,可见与德国相比,其余四国的医药制造业并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3.3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③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份额的比例。RCA指数反映该国这一产品在该国出口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根据比值的大小确定这一产品在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表3数据显示,2000-2015年英、德呈现出增长趋势;美国则持续小幅度波动,且2000年与2015年持平;中、日则处于递减趋势,且日本的下降幅度略大于我国。以2015年为例,英、德RCA指数在1.25-2.5范围内,表明两国医药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而我国则为0.19,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与英、美、德相比并不具备竞争力优势,且与三国差距较大。
3.4 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指数)
相对贸易优势指数(简称RTA指数)④体现医药制造业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相较于其他指标能更准确地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
从表4数据来看,RTA数值均为负,可见五国的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均处于下降状态。由于日本从2000年开始持续处于负值,可见该国的医药制造业并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而原本竞争力优势最明显的美、德的竞争优势也逐步削弱。我国从2012年降为负数,可见我国医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逐渐弱化。
4 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行为及政府行为来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生产要素
高技术产业必然带有高投入的特征,医药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大军中的一员,大量的R&D投入是必然的。我国医药制造业大多为仿制药而非原研药,究其原因为R&D投入不足。2015年美国辉瑞医药公司的R&D投入为76.9亿美元,占其销售收入的157%,而我国药企仅为4%-5%。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强度远远低于医药制造业发达国家。而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之一的医药制造业,研发能力、研发投入极为重要,我国医药制造业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增强R&D投入必不可缺。
4.2 需求条件
1978年至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药制造业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是我国医药市场发展最辉煌的30年,旺盛的国内市场需求刺激着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内需。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医药制造业的需求将会持续U大,医药制造业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4.3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发展程度将会对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强弱产生重要影响。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范围内企业之间的交流,扩大知识溢出效应范围,减低交易成本,有利于产业发展。医药制造业R&D投入成本高、长久的研发周期与较高的投资风险,都需要产业集群范围内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配合,从而降低风险,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4.4 企业行为
20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CR4、CR8分别为9.3%、10.8%,根据贝恩分类法,属于原子型。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偏低,医药制造业市场企业兼并行为频发。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为了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医药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需的。
4.5 政府行为
由于无法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因而钻石模型中政府行为属于可变因素。我国政府“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这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府的支持对于医药制造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而言尤为重要。
5 结论
本文从市场能力角度构建了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IMS、TC指数、RCA指数、RTA指数对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测算分析,并与英、美、德、日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2000-2015年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不具备比较优势,在与英、美、德、日四国的医药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比较中,我国仅略强于日本。文章最后基于钻石模型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医药制造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角度。
注:①IMS = XijXig,其中。
②TC指数=,其中:Xij为j国i产品的出口,Mij为j国i产品的进口,Xij|Mj为j国净出口, Xij+Mij为j国i产品的进出口总额。-1
③RCA指数=XijXjXigXg,Xij表示j国家i产品的出口额,Xj表示j国家总出口额,Xig表示i产品全球出口额,Xg表示世界所有产品总出口额。RCA指数越大,则说明该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具有竞争优势。
④RTA指数=RCA指数-MijMjMigMg,Mij表示j国家i产品的进口额,Mj表示j国家总进口额,Mig表示i产品全球进口额,Mg表示世界所有产品总进口额。RTA指数正值表示某种商品相对于另一国具有相对优势,负值则表示不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彬.美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4):81-91.
[2]张海燕.中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中国东南沿海中部的黄海之滨,东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北与山东省接壤,南接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沿海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总面积7 444 km2,总人口480万。大陆海岸线全长204.82 km,沿海滩涂面积160万亩,涉及沿海四县二区18个乡镇和四大盐场。连云港作为江苏省主要的海洋城市,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开发海洋、向海洋索取资源变得日益迫切和需要[1,2]。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生活着五十多万种动、植物和上亿种微生物。海洋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高盐、高压、低营养、缺氧、缺光照等),能产生大量不同于陆生生物的结构特异的活性物质,是开发新型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的重要资源[3]。
1国际海洋药物的研究概况
世界的海洋药物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几经起伏,现已逐渐形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多的海洋药物进入了临床或临床前研究,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当前,走在世界海洋药物研究领域前列的是美国、日本及欧盟这些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更加强了对海洋药物开发科研经费的投入,美国、日本和欧盟每年用于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经费均达到1亿多美元[4]。
四十多年来,世界范围内已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一万多种新型化合物。一些海洋来源的先导化合物已成功地开发成药物,如来源于海洋真菌的抗感染药物头孢霉素(cephalosporins)、来源于海绵的抗肿瘤药物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和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vidarabine,AraA)、来源于芋螺的镇痛药物Prialt(ziconotide)、来源于海鞘的抗肿瘤药物Yondelis(trabectedin, ET 743)等[5]。目前,国外至少还有二十多种海洋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大多数为抗癌药物,其中一部分因活性欠佳或毒性较大已终止临床研究,见表1[6~16]。表1国外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海洋药物生物来源化合物应用前景临床阶段
2我国海洋药物的研究概况
我国是海洋大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17]。我国海洋药物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1996年,正式启动了“863”计划海洋生物技术主题,将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的研究列为重点课题。目前国内沿海省市均建立了相应的科研机构,以山东、上海、广东、海南和福建等省市海洋药物产业发展较好。目前,我国已有6种海洋药物获准上市:藻酸双酯钠、甘糖酯、烟酸甘露醇、多烯康、河豚毒素和角鲨烯;另有十余种获健字号的海洋保健品,如海力特、降糖宁、褐藻多糖硫酸酯(FPS)等[18]。同时,国内还有十余种海洋药物进入临床或临床前研究[4,19~21]。《2008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总的来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和开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可喜的成果,但与国外相比,差距还很明显。见表2。表2国内正在进行研究开发的海洋药物品名应用前景临床阶段
3连云港发展海洋药物产业的条件
在国务院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2007年江苏省政府《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将海洋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连云港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海洋生物医药和保健食品等海洋新兴产业列为五大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连云港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三大海洋城市(南通、盐城、连云港)之一,是全国三大海洋特殊开发区之一,海域面积6 670 km2,有着开发海洋经济的优越条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连云港位于东经118°24’~119°48’,北纬34’~35°07’之间,处于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区,近海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22]。调查发现,海州湾海区内有各种鱼类资源200种以上,软体动物46种,棘皮类4种,腔肠类7种。研究表明,已从来源于连云港海域的生物中发现许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菌、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等生物活性[23~25]。
2008年,连云港具有以恒瑞、豪森、康缘、正大天晴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3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9%,实现销售收入74.9亿元,利税24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9%和18.3%,医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年均增幅超过30%,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化学药与中成药相结合的路线,初步建成国内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麻醉镇痛药物、新型中成药、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医用消毒灭菌设备等6大生产基地。医药产业已成为连云港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也为连云港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连云港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淮海工学院,近年来在涉海学科,特别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引进一大批专门从事海洋生物学、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的博士、教授等,并建立了相关的科研机构,如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和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海洋药物及保健食品的研发,这也为连云港发展海洋医药业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4连云港海洋药物产业的现状
医药产业虽然是连云港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企业产品主要是化学药和陆生植物药(中草药),对海洋医药的研发一直不甚重视,海洋药物及海洋保健食品产业基础非常薄弱。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缺乏从事海洋药物研究的专门人才和研究平台。海洋药物研究涉及养殖技术、捕捞技术、生物技术及制药技术等多种学科,需要专业人才和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连云港目前还缺乏连结科研院校与医药企业的合作研究平台;②药源的制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很低,加之采集手段的限制,为获得足量的临床前或临床研究所需要的化合物而进行直接大规模的生物采集不经济且不可取(对生态的破坏);同时,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结构比较复杂,往往无法进行化学合成或产率很低,限制了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和进一步研究[6];③资金的投入不足。连云港医药产业资金投入多注重于企业已有问题的解决,对海洋药物前期研究投入严重不足。
5连云港发展海洋药物产业的对策
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世纪,海洋药物及海洋保健食品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连云港要抓住江苏省沿海开发的机遇,综合开发利用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加大对海洋药物前期研究的投入,促进海洋医药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5.1政府的引导作用连云港海洋药物研究的基础比较薄弱,要制定海洋药物产业的发展规划,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海洋药物的研究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科研经费的需求比陆生资源要大得多,开发资金短缺是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最大困难。因此要在资金上大量投入,在连云港市医药产业振兴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每年要拿出专项资金对海洋医药产业进行引导扶持。在扩大政府公共投入的基础上,可吸引社会风险投资,支持企业产品研发,从而推动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
5.2企业的主导作用企业对市场的需求非常敏感,要充分肯定和发挥企业在海洋药物研发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其在海洋药物研究方面的项目。在连云港现有医药产业的基础上,着重发展海洋中成药和海洋保健食品,依托现有优势,对经中医临床实践或民间传统用药证明的海洋生物,利用现代分离技术,分离鉴定其活性物质,开发海洋中成药和海洋保健食品。
5.3 科研机构的支撑作用科研单位和高校在海洋药物的研究方面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和大量的人才,在海洋生物资源的挖掘、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海洋药物的临床前研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应加大对在连科研机构或高校的资金资助,对一些探索性项目给予支持。在此基础上,由政府协调,建立企业与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平台,一方面使企业避免大量的药物开发前期投入(资金和人力),又能真正使高校的研究成果获得及时转化,加快海洋药物的研发。
5.4海洋生态保护如前所述,大部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很低或难以合成,为获得足量的化合物而直接进行大规模生物采集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很大的破坏。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加大药源生物的人工养殖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开发新的海洋资源,如海洋微生物资源,应用生物反应器技术对海洋微生物大规模培养以获得活性物质是可行的,不会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26,27]。
参考文献
[1]郭跃伟. 海洋天然产物和海洋药物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 自然杂志, 2009, 31(1): 27.
[2]王淑民, 管华诗. 海洋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杂志, 2006, 25(6): 56.
[3]易杨华, 李玲, 汤海峰. 海洋药物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 2003, 24(2): 75.
[4]焦炳华.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7(1): 5.
[5]Molinski TF, Dalisay DS, Lievens SL, et al. Drug development from marine natural products[J].Nat Rev Drug Discov, 2009, 8(1): 69.
[6]郭雷,宋晓凯,王淑军,等. 海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 2010,34(3):82.
[7]Schoffski P, Wolter P, Clement P, et al. Trabectedin (ET-743): evaluation of its use in advanced soft-tissue sarcoma[J].Future Oncol, 2007, 3(4): 381.
[8]Grosso F, Jones RL, Demetri GD, et al. Efficacy of trabectedin (ecteinascidin-743) in advanced pretreated myxoid liposarcom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J]. Lancet Oncol, 2007, 8(7): 595.
[9]Martinez A. Marine-derived drugs in neurology [J].Curr Opin Investig Drugs, 2007, 8(7): 525.
[10]Newman DJ, Cragg GM. Natural products from marine invertebrates and microbes as modulators of antitumor targets[J].Curr Drug Targets, 2006, 7(3): 279.
[11]Simmons TL, Andrianasolo E, McPhail K, et al. Marine natural products as anticancer drugs[J].Mol Cancer Ther, 2005, 4(2): 333.
[12]Shen Y, Burgoyne DL. Efficient synthesis of IPL576, 092: a novel anti-asthma Agent[J]. J Org Chem, 2002, 67(11): 3908.
[13]Riely GJ, Gadgeel S, Rothman I, et al. A phase 2 study of TZT-1027, administered weekly to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J]. Lung Cancer, 2007, 55(2):181.
[14]Ajani JA, Jiang Y, Faust J, et al. A multi-center phase II study of sequential paclitaxel and bryostatin-1 (NSC 339555) in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J].Invest New Drugs, 2006, 24(4):353.
[15]Dumez H, Gall H, Capdeville R, et al. A phase I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LAF389 administered to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J].Anticancer Drugs, 2007, 18(2):219.
[16]Faircloth G, Cuevas C. Kahalalide F and ES285: potent anticancer agents from marine mollusks[J].Prog Mol Subcell Biol, 2006, 43:363.
[17]孙国权, 李玲, 易杨华, 等. 海洋抗炎物质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 2008, 26(2): 93.
[18]王长云, 邵长伦, 付秀梅, 等. 中国海洋药物资源及其药用研究调查[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9, 39(4): 669.
[19]姚海燕. 我国海洋药物产业发展概况[J]. 海洋科学, 2002, 26(12): 14.
[20]韩玉红, 吕志华, 王远红, 等. 海洋硫酸多糖916氧化降解条件的正交试验法优化[J].海洋湖沼通报, 2007, 4: 116.
[21]严君, 施松善, 王顺春, 等. 蜈蚣藻中一种硫酸半乳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8, 29(9): 1755.
[22]付敏艳, 邹正中, 蔡林, 等. 连云港台北和盐城三圩盐田土壤嗜盐菌多样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 2008, 35(5): 737.
[23]赵艳景, 胡虹, 王颖. 真瓣鳃目5种海洋贝类生物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18): 7718.
[24]赵艳景, 胡虹, 王颖. 3种蛏类水提液的抗氧化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31): 13660.
[DOI]10.13939/ki.zgsc.2017.08.094
1前言
泸州市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是国家、四川省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泸州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0万人,城市建成区200平方公里。泸州届时将是成渝城市群中仅次于成都和重庆双核以外的第三大城市和四川第二大城市。泸州市“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的奋斗目标。笔者认为必须重点加快培育六大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二、三产互动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有力推动城市与产业的良性互动、融合共生,为泸州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2泸州市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的紧迫性
目前泸州产业发展的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对支撑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泸州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量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泸州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而言,还显得不大不强。从白酒产业看,主要指标与“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另两角遵义、宜宾比仍有差距。从化工、机械产业看,升级换代任务艰巨。从能源产业看,产品单一,有待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从服务业看,布局不合理,角色不明确、集聚效应和链条效应缺乏。
2.2泸州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还较弱
集聚辐射功能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核心要素。泸州市现有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其自身的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内外部环节缺乏深度融合,集聚集群集约效应不明显;区域内产业布局趋同,企业各自为阵,小而弱、多而散现象严重,存在低档次恶性竞争,产业内部整合力不够;与周边地区产业的合作机制不健全。
2.3对具有潜在集聚和辐射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力度不够
泸州在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定位上存在重现有特色优势产业,轻具有潜在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重全面开花,轻重点突破;重企业独立竞争,轻产业集群出击;重固守传统产业,轻新兴产业培育;重产业粗放扩张,轻产业功能培育。政府推动与企业引领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政企合力有待增强。招商引资方面,从支撑区域中心城市长远发展出发,专门针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招商引资的意识、规划和措施等都有待加强。
3泸州市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泸州市要加快培育白酒产业、化工产业、能源产业、机械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
3.1加快培育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发展区
国家将名优白酒列在四川和黔北区域,四川省规划将名优白酒列为川南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四川省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为此,泸州作为“中国白酒金三角”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托泸州白酒行业优势:拥有泸州老窖(浓香型鼻祖)、郎酒(酱香型典范)两大国家名酒,全国唯一;2015年,全市白酒产量132.6万千升,占全省的35.8%、全国的10.1%;销售收入714.7亿元,占全省的37.6%、全国的12.9%;是全国白酒行业品牌密度最大、品牌层次最高的地区等;加快培育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发展区,建设全国最大、综合配套能力最的千亿元白酒产业集群。
第一,加快培育中国优质白酒核心产能区,形成全国最大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标准化基酒产能区,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酒业园区、酒庄。
第二,以泸州老窖、古蔺郎酒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中国白酒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平台、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博览会等一批国家级水准、行业性领先的高端功能服务平台体系,大力争取更多的涉酒中心落户泸州,抢占中国白酒行业功能性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第三,建设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酒类产业综合交易中心。大力发展酒类产品特色物流,实现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加强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等建设。
3.2加快培育全国重要循环型化工基地
泸州要立足化工产业基础,依托泸天化、川天华、北方化工、北方硝化棉、中海沥青等骨干企业,传统化工向着煤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全国重要的资源优化配置、规模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链条有效衔接的循环型化工基地。
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化工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富余产能的合理化应用,强化技术引进合作,新建大型化工项目主要布局在长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环保产业园区,推动化工产业大型化、基地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等项目的建设,推动天然气化工向煤气油结合的化工转型。加快煤层气、页岩气资源的开发,适时引进和培育煤层气、页岩气的化工项目,优化化工产业原料结构。
第三,以化工园区建设为发展平台,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以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为抓手,依托化工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泸州化工产业园区、泸州军民结合园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三大化工园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硝酸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纤维素产品链、有机硅产业链、硫磷钛产业链、石化深加工产业链八个市场潜力大、有竞争力的化工产业链,形成链条有效衔接的产业集群。
3.3加快培育西南地区重要装备制造基地
国家规划明确定位泸州为装备制造基地,四川省规划将装备制造列入川南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这是泸州机械工业崛起的重要政策支撑。泸州要依托长起公司、国机重工、邦立重机、长液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引进机械行业重点领域的重点企业,加快培育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装备制造基地。
第一,大力发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工程,推进传统机械制造向智能化制造、服务业制造转型。
第二,加强与国机重工、厦门海翼等整机装备和总成龙头企业战略合作,促进国机重工西南(泸州)产业园建设,促进玉柴(邦立)西部基地建设。振兴发展工程机械、液压元件、油气装备等传统优势产品;培育发展智能立体停车库、海洋装备、化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装备等潜力性产品,引导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3D打印、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新兴产品,形成工程机械、油气钻采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系统集成、设备成套和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着力建设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利用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首批液压产业基地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技术平台,加大研发力度,实现产品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运用。积极申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大力推进长机公司等企业“智能工厂”建设。
3.4加快培育成渝经济区重要能源保障基地
川滇黔结合部是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国家规划沿长江经济带布局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其中将泸州定位为能源基地;四川省规划明确强调推进古叙矿区综合开发,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这些政策势必带来泸州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一,优化发展煤炭及深加工、电力等传统能源产业,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第二,加快推进古叙矿区煤电路化综合开发,加强古叙矿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洁净煤、煤气化及下游产业,支持煤电联营和煤化一体化发展。
第三,积极创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强与壳牌、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加快永川―富顺区块、叙永―古蔺区块页岩气开发,打造西部页岩气开发基地。实施白酒丢糟循环利用项目,中海油、中节能酒糟制天然气项目,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深化与中广核、中电投、华润等企业合作,推进古蔺、叙永、合江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
3.5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基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本地优势产业资源和周边地区相应资源,抢占新兴产业高地。
第一,加快培育西部地区重要现代医药产业基地。依托“西南医科大”、医药企业、化工技术和周边地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等;围绕“川滇黔渝结合部医药产业制造高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目标,实施“百亿医药产业培育计划”;依托百草堂、宝光、步长、海正等企业的领军作用,积极培育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
第二,加快培育西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机遇,用好列入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市机遇,全力推动西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建设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第三,加快培育西南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天华公司、北方公司、浙江合盛硅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
3.6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支撑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泸州作为川渝合作桥头堡和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将日益扩张,具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因此,泸州必须坚持优势优先原则,以区域性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第一,加快培育区域性最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国家规划泸州“商贸物流中心”。四川省规划川南经济区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此,泸州要依托自身优势,2015年泸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7亿元,增速居全省第2位,区域内排名第二,加快培育区域性最大商贸集散中心;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白酒产业综合交易中心,统筹布局区域性最大的化工、机械、能源、新兴产业等专业现代物流中心。
第二,泸州要立足金融服务业的坚实基础,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健全完善金融体系,加快培育区域性次级金融中心。
第三,泸州要依托“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自身旅游资源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加快培育区域性旅游组织中心。
第四,泸州要依托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
第五,泸州要依托医药产业园、泸州市医教园区两大平台,整合本地医卫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创建全国健康城市,建成区域性医卫养老服务中心。
综上所述,泸州市必须加快培育白酒、化工、机械、能源、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泸州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的支撑力和产业集聚辐射的整合力,从而实现“泸州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中心城市”奋斗目标。
(一)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__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江相望,西同湖北省蕲春县、黄梅县接壤,北和太湖县毗邻,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又处长江经济开发带和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地区,是__省“一线两点”率先开发开放布局重点地区,也是“承东启西”结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贯穿南北的105国道、横穿东西的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
(二)自然条件优越,宜药面积广、品种多。
__县地跨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地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自然条件差异形成资源多样化,宜林宜药山场达73万亩,84万亩水面;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mm,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小时,无霜期254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据《__县志》记载:我县中药材历史悠久,宋朝时期,中药材行业就较为发达,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调查统计:全县中药材种植品种705种,其中植物类638种,动物类57种,矿物类10种。产品较多中药材有:夏枯草、土茯苓、葛根、益母草、陈皮、女贞子、竹叶、山枝子、地龙、连子、苦参、枇杷叶、杜仲、厚朴、天麻等。稀贵品种有:黄连、贝母、金银花、全虫、蜈蚣、香樟、龟板、鳖甲等。中药材资源分布广:全县22个乡镇都有分布,其中5个山区乡镇占70%,14个丘陵乡镇占25%,3个沿湖乡镇占5%。
(三)政府支持力度大,药农积极性高,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县发改委、林业、农业、药监、卫生、科技、财政、水产等部门参与;出台了文件,扶持药材种植生产,药农种植中药材,政府给予贴息贷款和适当补助;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的乡镇为药农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极大支持和方便了药农。
2、农民发展中药产业积极性不断提高
(1)种植面不断扩大。以前主要集中在山区7个乡镇,现在在政府支持和号召下,从山区到丘陵到湖区都有发展,各取所长,各有特色,遍及全县22个乡镇。
(2)种植方式不断创新。以前以分散农户种植为主,现在出现了股份制企业、公司加农户等多种模式。
(3)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如桔梗、天麻、杜仲、枳壳、三胡、黄连、瓜萎、白术、山枝、茯苓、枣皮、连子、天南星等都有相当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农民药材生产年收入在千万以上,调查中得知有一户农民年连子收入近1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集约化程度不高
调查发现,全县除长铺镇长康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初具规模外,其他乡镇均以农户分散零星种植、自主经营为主,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也不利于产品加工、销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竞争力差,也直接影响药农经济收入。
(二)科技含量低
全县只用长康公司有3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地指导生产,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综合管理,规模生产,效益逐年提高;其他乡镇药农均靠有限实践经验自行种植,管理松散,产品的产量、质量、效益均难以提高。
(三)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紧缺是所有药农面临共同难点。分散种植农民多为山区、丘陵、畈区贫困农民,家庭条件差,自有资金非常有限,尽管政府给予了适当补贴但仍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仍需注入大量资金,发展基础产业。
(四)政策支撑不够
1、原有山场、丘陵等可种植药材基地均分散在不同农户手中,思想不统一,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当然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将有新布局、调整,土地、山场可以流转,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2、政策法律支持不够
民族中药事业发展是我国传统优势,也是民族 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对中药发展政策导向不明,政策法规不健全,保护不够,使中药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发展思路
(一)政策支持
1、强化领导,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真正有人抓有人管。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招商平台,完善医药产业信息服务、政策咨询、综合协调等体系,积极推进医药产业项目库建设,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广泛开展医药产业推广和吸引投资工作。
2、政策倾斜,各级金融、财政、农业、水产、林业等部门从资金、政策、国计民生各角度为药农及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项目支持,国家从发展和保护民族产业和传统文化角度,设置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分步实施,有了国家项目,将有利于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社会稳定,应该说是民心工程、造福工程。
(二)集约化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给农村、农业和农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福音,土地、山场可以流转,这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开了便利之门,只有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才能形成实力形成拳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1、加强中药材产业化进程。注重加强引导和服务工作,积极支持和完善中药材产业化领导运行机制,修订好中药材产业化实施规划和出台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2、稳步发展中药材种植,扩大地产优质药材生产规模。支持和引导外地大型制药企业来我县设立药材种植基地,以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开展生产种植。
3、加强调研,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立中药材产业协会,积极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适宜技术和新成果推行,壮大农村中药材生产队伍和经济组织,促进我县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
(三)实现科学发展
中药材产业发展应随时展而前进,单一的传统的种植理念、发展思路、生产方式均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只有科学发展,富于科技内涵和技术支撑才有出路。
1.2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作为中医院校生物学专业的教师,笔者体会最深的就是现在的中医专业的学生,对现代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基础课程不感兴趣。他们常常提到以后利用中医药看病救人,用不到生物学,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生物学知识。中医药要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必须要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一方面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一方面从事中医药临床和科研的人才需要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因此,提高综合素质是必要的。
2中药药材的生物资源保护及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产业化的大基础是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中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0发展已经写入我国5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6(简称5纲要6)。中药的产值大幅度的提高,在产值提高的同时中药材的销量也是成倍的增加。而中药材是一种有限的生物资源,过度的采集会使一些物种濒临灭绝,一旦灭绝遗传多样性就会消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进行中药药材的生物资源保护是必须执行。笔者认为,中药药材的生物资源保护需要:1)加强宣传力度和法律保护制度,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原等,可以保护一些野生资源。2)对于濒临灭绝的种类要进行保护,针对不同种类的药材进行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3)发展中药的科学种植和养殖产业,符合GAP标准。4)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采用现代生物学技术进行中药药材的鉴定和分类,发现新的药材。5)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培育新植物的品种。6)减少药材的出口量,增加中成药的出口量。在进行中药药材的生物资源保护的同时,还应该做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张大方等[16]认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在科研管理方面,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科学界定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内涵。
3中药新药开发
中医药产业化要持续发展必须有自主创新能力,中药新药的开发是其主要的体现。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难治病、重大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精神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大多数治疗还停留在传统中药复方的水平上,所以中药复方的药效、剂型及临床药理学毒理学研究的现代化是走向国际的重要基础,也是新药开发的中药资源。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中药复方进行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疗效机制和药理作用机制[17]。就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药新药开发方面,笔者认为,中医学者应该注重进行临床病例的整理和收集,建立数据库。首先肿瘤的西医诊断已经有了明确的临床分型,中医学者根据收集的临床分型资料和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确定中医的证型和西医临床分型的关系,再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中药复方中各药物的剂量范围的设定,临床跟踪,临床效果记录在案,根据临床效果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如生物芯片和蛋白质组学等对其进行药理机制分析,最终开发出一种抗肿瘤的复方新药。这种新药既有中医证型的指导又有西医临床的分型,还有临床药理分析,所以一些不能来大城市看病的人,可以直接买药服用,利国利民。此外,中药新药的开发,现在国际上好多国家在做,香港大学的学者FengY等[18]就对抗肿瘤作用中草药的专利情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美国最近10年关于中草药的专利,其中包括一些潜在抗癌作用的提取物(包括复方成分)以及具有新抗肿瘤作用的单纯化合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51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02
近年来,中国药品市场规模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并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但市场规模的扩大并没有使医药企业更加强大,据统计,我国百强医药企业主营收入之和只相当于一个辉瑞公司全年的总销售额,中国医药产业大而不强成为共识。医药企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其药品创新能力与自身的成功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我国医药企业长期以生产仿制药品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我国医药企业药品创新能力是医药企业及医药研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对已有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分析中,笔者发现企业的内外部整合对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Dorge指出,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跨部门的团队合作有利于提高产品创新的速度和其他产品创新绩效的提升。李纲、刘益分析和总结了企业知识获取与共享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品创新的影响,王伟龙、李垣 等人则探讨和分析了信息交流,组织能力与企业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推动着世界各地之间、企业之间的资本流动、知识流动以及技术流动,世界知名医药企业纷纷开展合作创新。许多实证与理论研究也证明了成功的产品创新需要企业加强内外部整合,走合作创新之路。
1 医药企业内外部整合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隐藏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背后,决定着企业竞争优势的是企业的知识以及与这些知识密切相关的学习。企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那么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就决定了其对资源的配置能力,从而在产品及市场能力中体现出竞争优势。药品的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开发到生产需要涉及多个学科与行业。而医药企业的内外部整合恰恰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整合机会,可以帮助创新主体从企业其他部门以及供应商、顾客、合作单位那里获得新的技能与知识。企业内外部整合已经成为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间知识和技术转移的有效手段。
2 医药企业内外部整合有效降低了知识与信息的粘性
基于知识的观点(Knowledge-based View,KBV)认为,知识是具有粘性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知识在不同主体中的转移和获取是困难的、不确定的,并且具有一定成本的。所以说知识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学者把这种获取、转移和使用都需要成本的这一特点的信息称为粘着信息。基于这一原因,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存在,企业应建立正确的知识整合与信息整合机制,这一观点也认为,信息整合也是企业组织整合的基础。因此,医药企业的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可以有效降低知识与信息传递粘性与成本,提高企业知识与信息的获取效率。
3 医药企业内外部整合有效促进了隐形知识的获取与学习
学者指出,企业的产品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在创造新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将它们运用到产品中并推向市场。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新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创新过程,即需要用到显性知识,也需要用到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又叫缄默知识,这种知识是不能言传,不能明确表述和定义的。不管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科学实践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都是普遍存在的,并且隐性知识的数量要远远多于显性知识。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使显性的技术和知识很容易获得和掌握,所以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的关键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医药企业的内外部整合不仅可以帮助工作者了解和学习其他部门与企业的显性能力,而且还提供了更多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来学习合作者的隐性知识与能力。
4 医药企业内外部整合有利于降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对于医药企业的产品创新,首先仍然是新药研发,但医药企业的产品创新也必须面向顾客和患者的需求,只有满足顾客和患者需求的产品才能取得成功。医药企业的产品创新模式往往是技术推动型,而在此过程中用户及市场反馈仅仅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新药品的被动接受者。医药企业的内部整合无疑大大增加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市场、患者需求信息的共享。而医药企业的外部整合,可以快速有效地把顾客对企业药品的使用情况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这些都大大提高了企业对药品需求与发展预测的准确性,从而降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有正影响作用,其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第一,医药企业内外部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对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获取和利用能力。第二,企业内外部整合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知识与信息的传递粘性,大大降低了企业产品创新的成本,提高了产品创新的速度。第三,医药企业通过内外部整合不但提高了企业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有效地促进了隐性知识的传递、获取与应用。第四,医药企业的药品创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和风险高的特征,通过医药企业的内外部整合,合作部门与合作企业之间可以有效地共享市场信息,从而降低医药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医药企业产品创新的成功率。因此,医药企业要逐步提高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其药品创新能力。
图1 医药企业内外部整合对药品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施伯琰,王英.我国医药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师,2008(8).
[2]Droge C,Jayaram J,Vickery S. The Ability to Minimize the Timing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ntroduction: An Examination of Antecedent Factors in the North American Automobile Supplier Industry[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0(1).
[3]李纲,刘益.知识共享、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的关系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
[4]王龙伟,李垣,刘益.信息交流、组织能力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4).
[5]张飞燕,王英.我国医药产业合作技术创新问题分析[J].中国药房,2002(10).
[6]Galunic CD,Rodan S. Resource Recombinations in the Firm: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Schumpeterian Innov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2).
关键词:
高职药学学生;态势分析;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就业服务
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及专科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随着近十几年高校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1]。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预计将达749万人[2]。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压力大的问题尤为突出。高职药学专业学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资源,其合理就业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高等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及时发现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对策,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4]。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史提勒(Steins)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对象现实情况的方法。其中:SWOT分别代表优势因素(Strength)、劣势因素(Weakness)、机会因素(Opportunity)和威胁因素(Threat)。前两者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后两者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本文用SWOT分析法对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据此探讨提高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与竞争力的对策[5]。
1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SWOT分析
与药学本科院校相比,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
1.1优势一是动手能力较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的开设以适应岗位为准则,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为1∶1,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见习、定岗实习环节时间长,强化、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高职药学专业学生通过3~5年的系统培养,上手快,基本能胜任药品经营、生产、使用一线岗位。二是适应性较强:在校期间重视专业社团活动和社会项目实践,促进了学生经验与专业技能的积累,毕业后易于进入状态;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使学生熟悉企业流程,能快速融入企业环境。三是薪资要求适当,能接受一线岗位的就业安排。
1.2弱势一是职业素养方面:自信心不强,学习动力不足;择业方向、自我定位较为模糊,缺乏目标感,竞争意识不强;对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创新能力不够。二是职业能力方面: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储备不足,部分毕业生要经过短期培训才能上岗;就业竞争压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因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在企业的职务难以短时间内得到升迁,而一线工资待遇偏低,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不佳。三是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因高职教育办学历史相对短暂,高职药学专业学校在学生培养、就业指导、服务措施等方面尚不完善,学生对行业了解不深,就业出路较为单一[6]。
1.3机会一是产业前景好:医药行业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生物医药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发展前景广阔,高职学生在医药产业一线岗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药学人才市场需求逐步增加:科技日新月异、医药市场转型升级等环境增加了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因动手能力、适应性等较强逐渐得到了企业青睐,有较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三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化形势也给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高职学生经基层实践锻炼后,竞争力提升,能适当把握上升机遇。
1.4威胁一是岗位需求有限:近几年是我国就业的高峰期,就业处于买方市场;政府机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压缩人员编制,毕业生进人机关工作的机会大幅减少,就业不单是知识、技能的比拼,更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社会资源的整体考验。二是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近年来,药学专业高等教育、成教、职业教育等蓬勃发展,医药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就业市场高层次、有经验的竞争者逐步增多,人才饱和,就业压力增大[7]。三是对毕业生要求更高:部分用人单位提高了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或过于重视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国际化的环境也意味着国际范围的竞争和挑战,对个人素质要求更高。总之,SWOT分析显示,现阶段,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以及学校就业服务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了就业率与就业效果。
2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减轻劣势,回避威胁,积极发挥优势,从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完善学校就业服务3个方面提升竞争力。
2.1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1.1关注用人单位需求,培养职业素养据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8]:专业对口是单位用人的首要标准,对所学专业的关注率为71%;实验技能水平、学习成绩、毕业院校、社会活动经历的关注率约为43%;学生干部经历、相关资格证书、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关注率约为23%;性别关注率约为7%。另外,我院课题组于2014年对50家合作医药单位进行了“用人单位素质要求市场调查”[9],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依次为:首先,重点强调有良好的敬业合作精神;其次,要求学生工作效率高,掌握新知识能力好;再次是认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好;最后要求个人身体、心理素质适应环境,符合岗位需求。具体情况见图1。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首先,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就业时应专业对口,在校期间着力培养敬业协作、服务社会的职业精神;在课程设置方面,努力做到厚基础、宽专业,合理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比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对接,提高现场操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拓宽知识面,补充一定的食品保健、化妆品、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社会适应力。
2.1.2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夯实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药学专业技能竞赛、技能单项比武、操作练兵、强化训练等活动,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岗位操作技能,确保人人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二是开展专业社团活动,让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充分展现自我,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三是带领学生参与药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与药品经营、药学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如“药品知识进社区”“合理用药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社会现状;四是布置各种难度的药学综合实践项目,开展创业指导与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平台,激发潜力,提升职业能力;五是实行经营、生产、使用3个岗位轮转见习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最佳的工作岗位。
2.1.3扬长避短,一线就业2014年,我院课题组对50家专业合作医药单位进行了“用人单位药学专业就业岗位需求市场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岗位需求为:因零售连锁药店的蓬勃发展,药品经营岗位仍保持对学生有最大的需求;随着新版GMP的实施,药品生产监管更加严格,催生了药品生产企业旺盛的人才需求;药品使用、检验监督、保管、采购岗位因人员编制的严格限定,需求较少;研发岗位几乎不招高职学生。具体情况见图2。根据岗位需求,首先,应克服盲目乐观的心态,根据自身兴趣、专业特长和行业需求准确定岗定位。如:可多选择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一线岗位,不要好高骛远参与新药研发、药品检验监督等竞争激烈岗位的角逐;在地域选择上,不要一味追求沿海和省会等专业人才较为集中的大城市、大医院或大企业工作[10]。其次,药学专业高职学生是具有较强一线岗位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就业宜选择可操作性强、体现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宜盲目追求理论性强的岗位。另外,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反映,有30%的学生选择营销岗位并小有所成,提示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可以选择终端营销、新药推广、市场开发等营销岗位,从基层做起,扎扎实实地发展。
2.2.1及早规划职业生涯一是学校应在新生入学之初便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对其开展有关职业定位、专业未来发展、国家与行业政策的相关教育,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未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二是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座谈,专家、优秀毕业生的工作经历是在校生的良好参照,可行性强,可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树立榜样,指明奋斗方向。三是引导学生主动与环境交互,有效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信息平台挖掘整合身边的资源,寻找就业机会。四是提供教育服务,如当学生发现自己某些方面有所欠缺需要学习提高时,学校应创造条件提供相关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积极完善自我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助力[11]。
2.2.2做好药学专业高职就业服务一是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更好地实施职业指导。组建“毕业生就业网”,将其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及时更新国家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开展在线就业指导并随时收集学生的诉求及动态;对医药“用户”进行细分,分药品经营、生产、使用、监督管理4个方向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对毕业生进行“量体定制”的专业培训,满足“用户”要求,促成双方的“供求关系”平衡。二是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形成“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模式,畅通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渠道,促进相互了解,并通过与药企的长期合作确保学生顺利并满意就业。三是拓宽就业渠道,从社会、学校、企业、行业、媒体、职业中介6个维度为学生打造广阔的就业平台、提供丰富的就业选择。四是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并支持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到基层社区医疗点、基层医院就业。五是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使学生毕业时具有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12]。六是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密切关注心理动态,重视做好个别咨询、引导工作,实施“扶一段,送一程”的跟进措施,确保学生顺利就业[4]。七是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水平,将专业人员授课、讲座、报告、讨论、调查走访、咨询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实效;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通过基地实践、企业兼职、校友及专家导师团队、创业社团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培养创新精神[13]。八是强化毕业生在择业中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教育,帮助毕业生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2.3对接地方医药产业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产销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仍会保持25%的增幅,处在良好的发展机遇期[14]。“紧密对接地方医药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了时代对高职药学办学的必然要求。高职药学要将行业标准、职业文化、职业道德等企业因素充分融入校园,做到“五个对接”: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6]。通过采用顶岗实践、见习,应用企业教材、企业老师教学及行业指导等方法,密切地方医药产业与学生的联系,强化学生企业道德、企业精神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归属感,使专业无缝对接地方产业,落实“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发展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15]。
3结语
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正处在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进行SWOT分析是检查学生的技能、知识、职业发展方向的有用工具。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就业现状,探讨了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措施。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完善学校就业服务等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学生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晖.大学生就业难该转变点啥,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透视[J].劳动保障世界,2013,7(22):22-23.
[2]王广慧,乔琳,刘宇清.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4):105-108.
[3]黄仙红,林禄静,王小合,等.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8):46-48.
[4]刘柏霞,姜磊,刘雪梅.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J].沈阳大学学报,2015,17(4):486-490.
[5]薛欢,王佳.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河北省高职院校SWOT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8):232-235.
[6]梁红静,杨晓彤,陈志伟.本三院校90后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5,(23):223-224.
[7]唐柳荷.论当前“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71-73.
[8]陈雁,符崖,王羚郦.药科类学生质量追踪与毕业生需求调查[J].药学教育,2008,24(2):61-63.
[9]徐爱宏.太原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81):66-67.
[10]张嘉赢,邹茹莲.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现状与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15,17(1):13-17.
[11]郑佳琳.提高医学高职生就业率的对策思考—基于SWOT分析法[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7-8.
[12]王瑞军.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实习生的管理[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49-50.
[13]雷海栋.民族类大学创业教育发展模式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6):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