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37: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医学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多年的雕琢,使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愈加炫耀夺目,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医文化则犹如皇冠上灿烂的宝石,彰显着古老文明的厚度与张力。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所以,复杂、庞大、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不可能不对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以及技术等产生影响。从养生来说,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协调阴阳,来提高机体健康水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我国的医学典籍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静虚,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养生这个宽泛的概念中,也包括有传统体育的成分,指导着国人体育保健的活动。如果抛开养生的成分来看技击与我国医学的联系,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发生、发展来看,远古时期的技法简单实用,几乎都是要命的招法,其目的就是制敌,比如插眼、锁喉、顶裆等。可以看出对这些部位的选择是离不开当时人们对人体的认识。而到后期武术发展中,人们去解释为什么用这些招法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到武术一定离不开医学知识,也就是拳谚所说的“拳起于易,理成于医”。
2中医学在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发展中借鉴和吸纳了中医学的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伤科的应用。其一,武术拳理中基本上是运用中医的阴阳理论,通过“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如太极拳的名称和拳理中强调的动静、内外、快慢、开合等,这些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是完全一致的。而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则是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创编的。其二,传统体育与中医经络学说是长期相互融合的,经络学说指导传统体育的发展。如武术中的点穴法,八卦掌的“行桩”练习,少林功法中的目功、面功、鼻功、口功、舌功、齿功、身功以及擒拿术等就是以中医人体经络学和针灸学的穴位理论为技击指导的。其三,中国传统体育之武术理论将中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完整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之中,认为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如拳谚:“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拳意内经·神运经》则强调“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形意拳也注重内外“三合”等。其四,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伤科更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武术。在古代战争频繁,人体损伤严重,不断发展的伤科医学保障了人员的战斗力,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中医伤科在武术中的应用也更为频繁。
3中医学视角下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
3.1整体性
整体观是中医学对人体疾病诊断、施治的出发点。中医学的整体观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看作是—个相互联系、制约、作用、影响并相互包含、相互映射的有机系统;二是把人体病变诊治与地理环境、气候、四时变化等自然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虑,中医学的整体观贯穿中医理论的始终。中国传统体育受中医整体观的影响,也表现出整体性特征。第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灵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受着天地间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季节、气候、 时间等都影响着人的生命过程,都与健康和疾病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并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中国传统体育从中医“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中得出养生和预防应当“顺应自然”的实践原则。“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仇”等武术理论都是受中医学的影响而逐步完善的。第二,身心合一。中医从唯物的心身一元观中提出了“形神合一”、“形之神用”的辩证思想观点。认为人的生命过程是形与神两方面的相互协调、和谐,“形神合则生人,形神离则死人”,正因为形神合一,才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形神合一的理论,揭示了形与神之间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做到养形调神,守神全形,使得形体健壮而精神充沛。这一观点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对人体心身的认识,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习武观。中华武术健身术以“壮内强外”为目的,这种整体健身观与中医学摄生的整体观是一致的。
3.2融合性
中国传统体育的融合性指的是养、医、击三者的融合。养与医在中国传统体育甚至中医理论中认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是一种互渗互补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中有很多项目都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功效,形成了“以养为主,养医结合”的鲜明特点,也就是说中国传统体育不仅有养生的功能,而且具有医疗的功能。这其中尤以太极拳为代表。太极拳是我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中医中辩证施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论、经络学说极其一致,具有调身养血脉、调息养气、调心养神的功效。在马虹著的《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中就论证了太极拳对人体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的调节功能。《黄帝内经》中也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受此影响,传统体育理论对人体的认识划分为两类,从生理层次上来说,练习传统体育能够促使经脉通,精气流畅,从而使人气健神旺,健康长寿。从心理层次来说,能使人神清气爽,精神和调。八段锦歌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很好地凸显了我国传统体育“以养为主,养医结合”的特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从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的联系以及对中医学的应用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体育神韵的凸显是离不开深厚而庞大的中医学背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彰显着迷人的个性、古老的神韵、现代的气息,同时也表现出与西方体育有别的个性特征:整体性、融合性。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01-02
1.中医学和藏医学病因病机理论的比较
病因的概念,主要是指发病的原因,即足以破坏人体内部,以及人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统称之为邪气。中医、藏医对病因的认识基本相同,认为它不是单纯孤立地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而是重视这些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状况,即是除了研究病人发病时可能存在的外界条件因素外,主要则是以正气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病理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来推究原因,这种辨别病证、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并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和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关于病因的分类,根据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主要分为外感病因(外因)和内伤病因(内因),此外还有劳倦、饮食不节等不内外因。外感病因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变化,中医学称之为“六气”,这本是自然界中阴阳消长变化在气候中的客观表现。但是,当气候发生急剧异常变化或节令与气候脱节(即所谓“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由于某种原因而使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改变的气候时,则“六气”便成为致病因素,称之为“六”。疫疠,是自然界中一类具有较强致病作用,并且有一定传染性的病邪,多从口鼻而侵犯人体,其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易于传染流行,症状相似,病情严重。内伤病因是七情及饮食、劳倦等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内伤是致病因素。七情太过,可伤及五脏,即过喜伤心、大怒伤肝、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而主要是导致脏腑气机的功能紊乱,即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与饮食偏嗜等,以及长时问的过度劳累,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也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藏医学认为引起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称病因。人体在健康状态下,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一~ 三因素(龙、赤巴、培根)、七精华(饮微、血、肉、脂肪、骨、骨髓和)、三秽物(大便、小便和汗液)及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外界之间维持着一定的常量,其性能和作用不发生变化,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失衡),便导致疾病发生。病因分类可归结于内因和外缘(外因)两大方面。内部病因分为龙病、赤巴病、培根病三种。龙、赤巴和培根这三种人体固有的基本物质在外因的影响下发生偏盛偏衰,失去原来的平衡,则变成致病的因素被称为三邪(三大内因),三邪在反常时令、饮食、行为起居及鬼崇(不明原因,四大外因)等干扰下产生龙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故中医学和藏医学在发病学及病因学上具有显著的不同。
2.中医学和藏医学辨证论治原则的比较
辨证论治是中医、藏医学分析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对疾病的一种独特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其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应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去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中医和传统藏医思想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是指导中、藏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中、藏医学都以辨证论治作为其确定基本诊疗的原则。
3.中医学和藏医学诊断方法的比较
望、闻、问、切是中医、藏医学重要的诊察方法和手段,望、闻、问诊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求全面地了解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切诊亦名脉诊,是医师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通过四诊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性质(寒热)、部位(脏腑)、深浅(表里)、正邪的关系及病情的吉凶。切诊的部位相同,以高骨为标志(桡骨茎突),其稍微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共六部脉,分候脏腑之气。藏医脉诊称冲、甘、恰,分别和寸、关、尺相对应,而藏脉又分上角和下角,上角为阳,下角为阴,故分十二部脉分别候诊脏腑之气。所以,中、藏医学诊断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其各自名称术语有所不同。
4.中医学和藏医学治疗手段的比较
饮食和起居的要求基本相同。提倡饮食清淡,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还注意忌口,如寒证不易吃冷凉的食物,热证不吃性温的食物。对起居环境的要求也是如此,寒证易保持温暖勿受凉等。
药物种类基本相同。中药、藏药都是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质等,产地不同,药性各异。药物性味如寒热温凉等相同;炮制目的和方法基本相同,目的是降低和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转变药物的性能,增加药物的疗效;炮制方法也基本相同,包括筛、簸、刮、去核、洗、漂、熬、膏、劈、碾、飞、炒、炒烫、煅及制等;剂型相同,一般丸剂较多,还有汤剂、散剂、膏剂、丹剂、片剂与药酒等。
配方原则基本相同。根据辨证选择药物,可以是单方,但多数都是复方,少则数味多则十几味或几十味药物配在一起使用。此外,中医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结合在一起,并且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问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与相反;藏医药学认为,在进行制剂的组方配伍时,疾病属性和药物属性是首先要考虑的两个核心,在正确判断疾病之寒热、部位、与其他关联器官的关系和系统状态等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相对应的药物之寒热学说以及个药的性味、功能及消化后性味三种因素。
外治法基本相同。有放血疗法、按摩、擦身、火灸与艾灸、拔罐、敷(热敷与冷敷)烫、药熏、穿刺及药水浴等多种方法。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趣味”的解释是“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本文从这个解释出发,用实例探究中小学数学问题的趣味性的内涵。
如:5只猴子一起摘了1堆桃子,不知过了多久,来了一只猴子,将这堆桃子分成5份,结果多了一个,就将多的这个吃了,拿走其中的一堆。第二只猴子来了,将地上的桃子堆起来,平均分成5份,发现也多了一个,同样吃了这1个,拿走了其中的一堆。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猴子都是这样……问:这5只猴子至少摘了多少个桃子?
这一缜密、简单而又奇特的数学题,告诉人们:不能依靠直觉和想象来学数学,而是要用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来洞察数学,才能得到真理。这个题目虽然简单,但是体现了数学的一种魅力,更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表现在题目和解题过程的双重趣味性上。
二、多样性
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这为中小学数学趣味性问题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中小学数学中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中小学数学中的问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它的内容也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下象棋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棋盘也是人们很熟悉的工具,那么你知道棋盘上有多少个正方形吗?
设想在休息之余,说个趣题,考考孩子的智力,锻炼锻炼思维,其乐融融。这也正好促进了数学文化在民间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说明了趣味性问题的重要性,更体现了中小学数学趣味性问题的多样性。
三、抽象性
1.中小学数学趣味性问题的形成、解决过程具有抽象性
人们在生活实践或在学习间接经验的过程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时,问题的提出者经过一番努力,抓住其本质,对其进行高度概括,形成问题。
如:一组人割草,要把两块草地的草割完。大的一块比小的一块大1倍。上午全部人都在大的一块草地上割草。下午一半人仍留在大草地上,到傍晚时把草割完,另一半人去割小草地的草,到傍晚还剩下一块,这一块由一个人再用一天时间刚好割完。问:这组共有多少人割草?
下面,我们将这个问题抽象成小学六年级的比例知识来解决。
用图形表示如下:
用矩形ABCD和矩形A1B1C1D1分别表示大小两块草地的面积,用矩形AFED表示上午全部人都在大草地上割草的面积,用矩形A1F1E1D1表示下午一半人去割小草地割草的面积……
从整个问题的转化和解决的过程来看,中小学数学趣味性问题的提出、转化和解决都具有抽象性。
2.中小学数学趣味性问题的结论具有应用的广泛性
虽然,中小学数学中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人们闲来无事都爱研究研究名人或伟人,想看看他们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结果就有人发现名人或伟人的生日有以下特点:
爱因斯坦的生日是1879年3月14日,将年、月、日写在一起为1879314。把这个数随意重排一次,得到另一个数,比如是4187139,用大数减去小数得到一个差,将差的各位数字相加,得到一个数,再次将各位数字相加,得到另一个数2+7=9(一直加,直到得到一位数为止)。同样,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的生日是1867年11月7日,同样,得到了最大的一位数9。
看到这里,我觉得非常有趣,就将自己的生日照这种算法算了一遍,结果令我兴奋不已,和伟人一样,我的生日最后也能得到最大的一位数9。这是为什么呢?我又算了我知道的许多人的生日,我发现结果都是9。
由此发现,这并不是伟人的生日才有的特点,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不妨用字母来代表数字。
二、“两究一练”的内涵
所谓“两究一练”,就是学生课前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即本节的重点知识;课上师生互动,通过引导、小组合作讨论等过程,解决实际问题并运用于现实,实现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课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强化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归纳方法、提升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两究”指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浅层探究,即预习探究;其二为深层探究,即展示探究。预习探究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学生的提前预习,自主学习加以理解和掌握。展示探究部分是本节的难点知识,通过对预习探究部分的理解、掌握,在课堂中重点展示、引导,从而挖掘教材,延伸拓展新知,做到深度的挖掘提炼,广度的拓展创新。
2、“一练”即当堂训练。在学习新知之后,设计了一部分习题,当堂完成。使新知加以巩固复习,延伸拓展,进一步提高教学及学习效率,做到“温故而知新”。
三、“两究一练”的主体特征的体现
“两究一练“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模式。现从以下三点对这种模式加以分析说明。
1、“两究一练”的开展原因
学生的自主实践,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仍未重视,尤其是预习实践。教师教学中未把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习惯、兴趣、品质、方法纳入教学内容,尤其是预习的习惯、方法和能力。学生不作预习,或无力预习,教师得不到学生的预习反馈,对教学的起点缺乏较为具体的了解,教学针对性不强,无所轻重。学生不熟学习内容,短时无法领悟,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变相灌注。学生所得知识无法消化只是课后做机械训练,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宝贵时间。这样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粗糙、马虎、潦草、抄袭、偷工减料等不良习惯,不良品质。这迫使我们遵循新课改理念,实现教学目标。
2、“两究一练”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将一切教学活动都依附于学生,离不开学生的预习、讨论,探索、挖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1 学案预习
学案就是老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分析、挖掘和重组,结合教学对象能力和知识两方面的要求,对本堂课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整合、设计、挖掘,创设导学案。后将其提前发放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适时给予适当的引导疏散,并督促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2.2 学案精讲
学案是由教师精心设计而整合出的知识之精髓,既有本节课的重点,又有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内含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在课堂中,预习探究部分主要是由学生提前自主预习、自主学习完成,对此不做过多讲解。若有不理解之处,由学生提出,再经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答;若还有疑难,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并总结归纳出精确结果。展示探究部分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上台展示,其次师生共同判辨解法的准确性,若有错误,便由学生集体找错、改错,而后由解法正确的同学讲解其思路、解法。若遇到学生无法解答或解答困难时,由师生互动、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综上所述,“两究一练”模式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自主学习、展示探究、讨论、测量、实验、实践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下,能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做到融会贯通。
2.3 当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