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37: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发展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2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为突破,提升产业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实施全农业产业链发展,将产业链条体系覆盖农业生产、农业加工、农业运输、销售环节,通过利益结合实现产、供、销链条的整合,通过农业生产单位与生产龙头企业合作实现生产、精深加工链条的延长,通过将产业链条拉长到营销及衍生服务业等环节实现生产、加工与销售的紧密联系,改变以往各环节信息的割裂,实现已销定产、以产定销的环状信息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除农业发展具备基本生产功能之外,还可将农业发展衍生出展示、科技示范、休闲体验、旅游观光等第三服务功能行业,即地区农业可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园,生态型食品的原料基地、现代农业信息、高新技术、特色农产品的展览馆、农业景观资源度假区。通过农业产业链条的丰富,增加了农民在各个链条中的收入,引导和扶持农民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尝试错季销售、精深加工、加工终端精品、增加产品多样化,增加服务的附加值。
一、布拖县农业发展现状
(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没有当地特色经济作物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困境就是农村农作物的种植较为普遍,在有限的良田中,种植的还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农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都是按照季节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地理地形条件的限制,使得补尔乡的农业生产还是呈现出较为传统的特征,缺乏相应的特色经济作物。布拖县作为农业大县,布拖县的苹果在全国知名,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于补尔乡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布拖县的特色苹果产业也不能在本地开花结果。
(二)农业种植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现代农用机器较少
对于补尔乡来说,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落后,多数还是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补尔乡的农村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人工插秧、人工翻地、人工收割等。在农村,人均占有地很低,再加上田地较为分散,没有实现集中化,这也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机械化。当地的农民年收入较低,他们也不愿意把钱用在机械化的种植上,一亩地从种到收,加上施肥打药,如果在采用雇佣机器的话,是一个不小的开支,所以当地的农民也不愿意支取更多的费用来从事农业生产。
(三)粮食种植没有实行规模化生产,产量低
在补尔乡,农民的土地是较为分散的,不利于开展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当地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活动,在农作物的种植上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当地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收到气候、天灾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种植技术的落后,造成农作物的产量较低。
二、导致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正视。具体来说就是外出务工人数多,劳动力少;当地政府重视度低、资金投入少、管理不够玩善;受气候、水利、土壤、地形等条件限制;农业种植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传统化等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针对上述补尔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必须客观理智的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方法为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一)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在补尔乡,农田的总数量是固定的,农业的生产发展,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生产技术上来说,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所以,要想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政府引领,组织培训。补尔乡作为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民在生产种植中,接触到的科学技术较少,先进的思想较少,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政府强化认知,做好自身的服务,采取各种方法,加大ε┟竦呐嘌怠@用好种子站、农村村委会等,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的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设置农业生产培训场所,有组织有计划的强化农民的培训工作。
(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技术的支持,当下,全国各地都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无论是在种植技术还是在生产技术上都要力求创新,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的发展关键是发展技术,提升产量。这里的技术包括育种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收获技术等。在水稻的种植上,要选择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作为育种的母种,育苗后选择长势较好的苗株,在插秧的时候可以采用机械插秧,实现机械化作业,收割的时候也是如此采用收割机进行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地的肥力。在施肥的时候,讲究科学施肥,按照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酌情适量的追肥,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
(三)利用资金投入、税收、财政补贴等激励手段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现在的农村人更加的务实,他们会比较种地和外出务工等其他活动的效益,当下,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外出打工挣的钱远远大于农田种植带来的收益。为此,政府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可以是物质性的奖励,也可以是思想上和政策上的鼓舞。在免除农业税之后,当地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酌情的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种田补贴发放给农民,让他们感受到种田带来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上都给与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尝到种田带来的田头。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当地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把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来做,只有专业才能加快补尔乡的农业发展。
(四)当地政府要加强管理、狠抓落实、让农业发展成果造福一方百姓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户的支持,但是并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事情,也需要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强化参与,完善管理,做好农业的发展规划。在补尔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并且政府作为决策机构,可以从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高度去规划农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增加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政府也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崇善实干,狠抓落实。农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深入农业发展,发展集约化的农业,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四、结语
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定会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同时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1我国农业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1?1农业金融的本质与内涵
农业金融是指在农村经济体中以农业为主,但包含非农产业在内的资金融通与流动的行为,即在农村中以农业为主、与农业效益存在关联的资金的借贷和使用[4]。农业金融内涵包括:①农业贷款的资金利用和融通;②筹集、运用农贷资金的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与管理。农业金融≠农村金融,农业金融属于农村金融的一部分。农村金融是指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体,在这个经济体中所产生的所有与农村经济存在关联的资金融通行为[5]。农业金融是农村金融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以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为例。整体而言,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属于农村金融的一部分,但如果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没有被用于农业生产,则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不被纳入农业金融体系[6]。不过,鉴于农村金融体系中农业金融的重要地位,我们常常把农村金融作为分析农业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我国农业金融发展历程与现状
农业金融起源最早来自于民间“高利贷”。《周礼地官泉府》中记载:“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7]。”,描述的就是当时的借贷行为。以来,农业金融的发展基本是伴随从农业合作社到的转变而转变的。时至今日,我国农业金融的三大组成部分:政府、商业银行、农民之间形成了互相合作、互帮互利的农业金融模式。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被进一步拉大,造成了我国现在农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农业金融制度已经比较难以匹配人民的需求和农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农业金融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进行转型[8]。
1?3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达到4.38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904%;2018年,居民放贷持续转移,加之我国金融理念的渗透和场景布设提升消费金融渗透情况,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持续走高,全年达到约9.78万亿元,同比增长123.0%[9]。得益于互联网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大型金融体系都已经实现了与互联网的结合,如各大银行的网络银行、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腾讯旗下的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
1?4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与农业金融结合较为良好的地方,通常都是我国农业经济比较发达且接触网络比较早,网络比较普及的地方。尝试发展农业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如表1所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且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尚处于初级阶段,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也仅仅处于入门阶段,在最终的交易阶段很少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
2互联网+农业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互联网+农业金融的优势
对于我国现代金融体系来说,不论是互联网金融或是农业金融,都处于整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在基础建设上加大投入,在发展经验上对国外发达国家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历史进行借鉴,则未来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优势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第一,我国目前网民总体数量超过8亿,其中农村网民人数约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较2017年底增加1291万,年增长率为6.2%[10]。数量庞大的网民基数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农业金融针对这一群体进行开发,势必会为今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开拓新的思路。第二,虽然我国农业金融相对价值缩水,但是其产业附加值的绝对价值却处于上升阶段。在此状态下,进行适宜程度的资本与杠杆经营更加可行。第三,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实体经营的固定模式。一方面使金融产品的传播不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在降低互联网金融机构生产和运营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相对透明的经营模式,也更容易打消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顾虑,同时更加简单的操作方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使用金融产品。这都是互联网金融更加吸引人的地方。第四,自2013年8月17日我国正式实施“宽带中国”政策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已逐渐开始普及,虽然离真正完善还有很长距离,但是覆盖面积已经很广[11]。政策支持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互联网基础。在互联网与农业金融相互结合的这段时间中,农村人民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接受。
2?2互联网+农业金融面临的挑战
2?2?1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资本空间较小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产业附加值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我国农业还不发达,造成现阶段农业金融发展的困境[12]。我国偏远地区由于运输、储存等技术的限制,使农产品的最终销售存在很大的困难。以淘宝、京东为主的电商对农产品线上销售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普及程度对于我国如此广阔且分散的农村地区来说还远远不够。虽然近些年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农业金融在整个现代金融体系中占比的缩小以及附加值的下降。在这种先天环境下,资本可运作的空间被急剧压缩,短期内想要改善现有农业金融模式难度较大。
2?2?2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
硬件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落后的基础建设使农业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大限制;软件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素质提升水平有限以及应用互联网能力的限制上。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大量农村中青年涌入城市,造成了农村空心化[13]。留在农村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他们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类人群无法对互联网以及农业金融的改革和发展起到正面作用。
3互联网+农业金融未来发展方向
3?1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一方面,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没有完善和健全的法制环境,互联网金融的整体运营不可能得到长远发展[14]。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发挥作用,针对我国农业金融发展现状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互联网+农业金融政策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完善的保险制度是促使农村人口勇于尝试互联网+金融改革的前提。农村人口由于长期没有充足的保险保障自己的风险,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把钱放到更加稳妥的地方如银行等,用来应对无处不在的意外以及平时的吃穿用度[15]。很难在这种情况下,让农民放心地将手中的资金放入金融体系中。因此,只有在充分保障农民生存质量的基础上,广大农民才愿意尝试这种金融改革。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保险保障,是促进农民参与农业金融改革的第一步。
3?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保证互联网与农业金融的融合,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表现更为明显。需要继续贯彻“宽带中国”政策,让更多农村人口和更为广阔的中西部农村地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生活和工作的便利。一方面通过宽带降价、家电下乡等政策促使这些地区的人民积极接触互联网;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人口知识素养,实现农村人口与农业金融的接触与融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减缓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引导传统农业金融模式的转型。
3?3继续适度放宽市场准入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armers′ income,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farmers′ quality,etc.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the″Three Rural Issues″.In recent years,Shanxi Province further promotes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rur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hanxi Province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将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市场化水平[1]。现如今,实现农业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俨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服务”三农”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渗透到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其推动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与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形成了挑战。
1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使其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却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是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大省,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农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山西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折期。如何使山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是信息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必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源动力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逐步面向市场化和知识化,农民、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了解市场供需信息和机会、规避市场风险、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效益有直接积极的影响[2]。
2 国家“金农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状况
1994年12月,为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金农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间开始谋划,“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农工程”一期已经竣工通过验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和三个应用平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个数据中心”即山西省农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2316”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全省农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依托“金农工程”,山西省目前农业信息化基设础施建设卓有成效。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山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80.39部,分别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拥有计算机31.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22.66台,分别比上年增加5.76台和4.17台。但不难看出,鉴于使用门槛低的原因,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高于计算机,农村网民对网络科技信息使用相对较浅,这与农村网民学历整体偏低有着密切联系。
4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现状
4.1 涉农网站
农业信息网站被称作整个农业信息网络中间的“节点”,也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有农业政务网、特色农业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除了省农业厅这样的官方网站外,山西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以及不同涉农行业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相继加入到网站建设中来,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既有综合性的晋农网,还有山西养殖、山西种业等特色专业网站。科研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其面向全省提供农业资讯、成果技术、专家咨询等服务,并且打造了网上服务平台,同时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站的联网,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太原上线,这是山西省特色专业的农业营销网,该商城以产地直供为主题,为全省11个地市开设网上主题展馆,展销各地特色农产品,将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产推向全国。
4.2 农业热线、短信
鉴于山西省农村手机普及率偏高,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电信运营企业,在全省开通“12316”助农服务热线、“1259010”农科热线、“12582”农信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科、劳务等信息。省气象局开设覆盖全省的声讯服务平台与气象信息电话答讯系统,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3]。
4.3 农业广播电视
鉴于山西省农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农村并未大面积普及。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在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占据传播渠道的35%)。山西新闻联播面向全市农民传播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对农广播,山西农村广播FM(调频)100.9开播启动,播出覆盖全省11个地市,全天节目播出24 h,在太原、晋中的大部、吕梁、阳泉、忻州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双频覆盖。山西农村广播立足于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城乡听众提供农产品信息、科技知识、经济法律资讯、政策解释等节目,同时提供文艺节目,旨在以大众的视角体察“三农”,以农民的视角观察社会,以新闻性、权威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作为节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华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广播频率形象。
4.4 农业信息化装备
作为“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现代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装备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过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与软件系统,如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智能养殖、自动化排灌)、农业GIS、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山西省逐步开展了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山西省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实现了联通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追溯。
4.5 农家书屋的建设
山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区发展比较封闭落后,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山西省从2007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山西的农家书屋信息填报使用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榆次从2004年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点,构建一种新的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模式:县级图书馆直接服务于乡村的图书流动点,直接管理农家书屋的图书,解决农家书屋的流动问题。晋城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途径,每个书屋严格按照市县财政资金4∶3∶5进行足额配套,建立一季一检查的监督机制。目前,《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订的2016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启动实施农村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4.6 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设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绛县是山西省蔬菜生产大县,已有乡级专职管理员和信息员24名,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达到150人,另有1 000余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和遍及全县10个乡镇180个村庄400农户的服务网,构成了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4]。
5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5.1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是省农业厅下属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预测、农业信息,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它承担着全省农业“三电一合”和“12306”“三农”热线建设工作,负责全省“金农工程”的网络推广与技术支持,承担农业厅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5.2 各级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
目前,山西省11个市都建有市、县(市、区)信息级职能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农业信息、建设与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工处理信息、推广信息技术、信息咨询、决策支持等。90%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建有乡镇信息综合服务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1种手段可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有917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5.3 其他涉农信息机构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动为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营机制,搭建了全国最大的“我爱我村”农村信息商务平台。以省、市、乡、县、村五级架构为基本框架,覆盖山西省全部行政网络门户,设定了信息员渠道、中介机构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农村经纪人渠道。开设了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供求信息、价格行情、远程教育等栏目[5]。
6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网民规模小,农民家庭电脑拥有率较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省内涉农网站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体系,但在农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基层乡镇农业网站并未普及;不少农业网站普遍存在缺乏实效性、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农业热线、短息服务虽然很受农民欢迎,但现有用户规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务推广度,内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示范阶段,由于设备集成体系的成熟度与农民自身的驾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积推广的难度很大。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部分书屋存在重建轻管,缺乏实用信息资源,借阅率低的问题。省内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非常不稳定且分布不均,高层信息人才紧缺。总体来看,由于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和管理等局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内容难以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且依旧缺乏优质农业信息资源。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全率与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目前缺乏区域协调性发展,经济发达地区90%以上的乡镇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仅为40%[6-8]。
7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与各类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建议今后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需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惠农补贴措施促进农民购买电脑等信息化终端,提高其普及率,电信运营商也可针对农村用户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网等信息服务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机构应加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覆盖与利用。二是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阶段,还未能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应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加强远程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进程。这首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加快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山西省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素养。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其对农业信息服务的真实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和改进农村信息供给服务。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传统与新型的农业信息平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长效服务机制。政府应当根据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同时鼓励各级涉农机构积极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新格局。
8 参考文献
[1] 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82.
[2] 黄晓斌.农村实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蔺建霞.山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6):54.
[4] 郭恩臣.山西省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山西农经,2006(2):62.
[5] 李亮道.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
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增加、不确定因素较多的特殊环境下,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围绕保供、增收、可持续发展三大基本任务,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62亿元,同比增长4.87%(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农业产值89.36亿元,同比增长2.55%;牧业产值25.27亿元,同比增长6.0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9.56亿元,同比增长4.54%。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307元,同比增长13%。深入实施扩大规模、优化升级、省工节本、服务引导、盘活资源、政策扶持“六项计划”,全年为农民增收5.37亿元。
--粮猪等主要农产品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8.55万亩,总产量82.74万吨,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年末全市生猪出栏100万头,家禽出栏2200万只。
--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和重大动植物疫情平稳。切实加强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监管,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有效遏制违禁投入品的销售、使用行为,各类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采取专项行动和非常措施,确保了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供沪供粤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
--“两区”建设稳步推进。编制完成了7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落实了年度10万亩粮食功能区创建任务;编制完成了11个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和4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6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建设方案。启动8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8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3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在建项目114个,实际资金投入达4.53亿元,完成规划总投资的20.6%。
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年为“十一五”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一五”是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全市农业产值、牧业产值分别比年增长了35.66%、38.31%,也就是说,短短5年,我市农牧业的块头大了1/3以上,这是一个惊人的发展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跨越了万元大关,年均增幅持续在两位数以上并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全市农业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全面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安全供种体系,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强品种改良,5年来,仅推广水稻主导品种就达400多万亩。加强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加大中国农业台州湾、农民信箱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网络覆盖9个县市区所有乡镇和85%以上的行政村。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先后制修订各类农业标准463项,基本覆盖全市主要农产品,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56%以上。市内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了无公害的目标,各类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累计通过“三品”认证种植基地面积71万亩。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工业立市”大战略之中,农产品加工业这条“短腿”有所改观。注重农产品营销,发展了35家农产品配送机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主导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西兰花、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大棚葡萄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占据了重要位置。
(二)主体竞争力大幅提升。农民培训进一步强化。建立了6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累计培养农民中专生3768名,组织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2.40万人,举办了首期大学生农民培训班。已有3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在我市农业农村就业、创业。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已有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992个,市级规范化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700个。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经营总收入50多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0%。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了557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51家。年全市农业组织化程度达59.68%,比年提高了19.07个百分点。
(三)空间竞争力大幅提升。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进一步融合,大大拓展了农业发展领域。有7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4万多农户“走出去”实行跨区域经营,建立市外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百万亩以上,“追着太阳种西瓜”已成为我市农业“走出去”的生动写照。农产品市场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农业品牌建设与效应不断增强,已拥有5563件农业注册商标、4件中国驰名商标、40件浙江省著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2个浙江名牌农产品、37个浙江名牌产品(农业)、1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依托这些品牌,仙居杨梅、玉环文旦、临海西兰花、涌泉蜜桔、三门青蟹等名特优农产品走向了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年引进外资4979.44万美元,实现农副产品出口总额7.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56%和19.27%。
(四)制度竞争力大幅提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提升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和土地利用率。年土地流转面积81.94万亩,流转率43.19%,分别比年增加了32.1万亩和16.92个百分点。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成立了一批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创新经营机制,建立了合作社·公司·农民“三位一体”复合型经营模式。创新质量安全机制,基本形成以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探索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大力推广仙居县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的成功经验,推动建立优质农产品专卖市场或专门交易区(专卖区)。不断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探索建立政府支农新机制。
(五)农业生产方式和装备条件不断改善。把现代农业定义为“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初见成效,产生了一批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种植养殖循环化、环境影响无害化的典型,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73%,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90%以上。涌现出了以西兰花茎叶加工饲料、秸杆致密利用、畜禽粪便有机肥制作等一批新型产业。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机总动力达211万千瓦,机耕机械化程度达73%,机收机械化程度47%。农业设施化程度达21.83%。
(六)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加强工厂化育秧配套机插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水稻栽种机械化水平由原来的近乎空白发展到10%。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20多万亩,每亩减少施用化肥4.76公斤;累计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151万亩,每亩减少农药使用量21.4%。开展供种育秧、机耕机收、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各类专业服务逐步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力开展农作制度创新,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有力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七)公共服务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建立“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积极推进政府性农业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了生猪市场风险预警和调节机制。
五年来,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形势前沉着应对,经受住了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等各种考验,全系统干部职工恪尽职守,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赢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成效,为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向奋战在一线的农业系统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农业发展的各位领导、有关部门、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一五”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准确定位。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始终自觉坚持的根本指针。我们把加快发展以高效生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作为“十一五”台州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战略层面上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更新了发展理念,明确了发展方向,营造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大力构建现代农业“四大体系”、“三大平台”,即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组织体系、质量安全体系、科技与物质保障体系,构筑以黄岩西部现代农业开发区为标志的“特殊区域平台”、以“万元田工程”为载体的“普适平台”和以仙居县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代表的“县域平台”建设。“四大体系”建设促进了农业经营机制和农业科技创新,完善了发展机制,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了农业发展的活力。“三大平台”建设,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找到了合适的载体,为我们推进“两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三是全力提升“四大竞争力”。我们在全面分析市场化、国际化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竞争力跃升工程”,并且分解为产业、主体、空间、制度四大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一抓信息服务,二抓种子种苗工程,三抓标准化生产,四抓农产品加工,五抓现代物流配送;主体竞争力的提升,一抓经营主体素质培训,二抓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空间竞争力提升,一抓农业内涵拓展,二抓“走出去”扩张;制度竞争力的提升,就是不断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竞争力跃升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素质。
四是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我们通过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决策能力,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人才基础。
二、解放思想,提升理念,为完成新的使命夯实思想基础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新跨越。
(一)为什么又要提“解放思想”?
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的决定,这是一项非常有针对性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就是要是突破思维惯性,突破旧的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顺势应变,与时俱进,提升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业绩。
“十二五”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一些矛盾更加突出,新的任务更为艰巨。具体而言,我市农业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农业保供、增收、可持续发展“三大任务”繁重。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生产成本上升与防止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的矛盾进一步突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均质化还刚刚起步,强农惠农的政府机制还不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缺乏现代农民,农业的装备和设施还比较落后。总之,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也非常艰巨。“十一五”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很多珍贵的经验,但我们不能固步自封,面对“十二五”的新任务、新要求,囿于原有的经验是不行的,我们只有在汲取经验的同时解放思想,才能破解固有的和新生的难题,才能确保“十二五”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怎样解放思想?
第一是转变观念,提升发展理念。我们的观念和理念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与时代要求相一致。农业工作是否坚持科学发展,主要有四条判断标准:一是我们的认识、决策、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二是我们的认识、决策、行为是否符合经济规律;三是我们的认识、决策、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四是我们的认识、决策、行为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五大关系:一要处理好粮、经关系,平衡好保供与增效的关系。即便是粮食生产,也有个转变生产方式、改善服务节本增效的问题。二要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发展为了人,农业创业创新的所有举措,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切实对农产品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必须切实保障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三要处理好短期增长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环境代价问题,杜绝短期掠夺行为,在科学发展的高度上把“高效”与“生态”更好地统一起来。四要处理好物与人的关系。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装备和设施固然重要,但更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提高他们驾驭现代农业的能力。五要处理好发展的质与量的关系,亦即好与快的关系,使农业从数量型、粗放型发展转到精品精致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二是要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定位。当今时代,农业发展不能自我封闭,要跳出农业看农业,站在全局看农业,把农业发展放在国际化大背景下谋划,放在市场化背景下衡量,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中审视。要在市场化、全球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找准定位,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三是要激活群众创业创新的活力,强化政府的推动力。这里的关键,一是要继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二是要明确发展路径,三要有给力的手段。
(三)解放思想要解决哪些重点问题?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我们既要客观地看待改革开放的历史成果、冷静总结历史经验,又要对即将面临的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要通过解放思想,盯牢几个事关农业发展的大问题,一个一个攻坚突破。这里我重点讲几个问题:一是资源制约问题。我市人均占有耕地仅0.38亩,低于全省的0.52亩,更是不到全国1.2亩的1/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170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2200立方米的人均拥有量。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力、社会资金等优质资源不可避免地大量外流,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农业投资亟需增加,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何集聚必需的资源?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二是产业化经营水平问题。尽管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早,但低、小、散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问题。我市50%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70%以上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这种状况,显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四是农业事关吃喝,事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农业既是经济问题,也是伦理问题,必须强化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五是农业装备和设施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装备和设施水平虽有较大提高,但仍然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六是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问题。农业财政投入与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宗农产品的市场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还没有建立,农业主导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越来越大;基层“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起步早,建设慢。我们要高度重视以上这些问题。
三、把握大局,抢抓机遇,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绘好蓝图
“十二五”是我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年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指出,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把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创业就业方式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三农”工作的关键问题来抓。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也对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省农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基于对形势和任务的研判,“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农业部门保供、增收、可持续发展三大基本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生态循环、精品精致为取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组织体系、质量安全体系、科技与物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空间竞争力、主体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精品精致产业转变,由依靠自然资源的粗放型经营向依靠智力、资本、技术紧密结合的集约型经营转变,由依靠纯农业态的单一型增长方式向依靠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多元型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设优势凸现、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的现代农业。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明显提升,主导产业突出、经济生态文化多重功能彰显、一二三次产业配套协调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66万吨左右,主导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基本建立起现代农业物流配送体系。农业信息服务、农村金融保险、农业产权交易等现代服务业得到新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有效改善,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基本普及。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5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40万亩以上。农业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在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把农地制度、农村金融、农业风险控制、农民合法权益保护、农村政经资源整合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成长,培育一批年轻有为的现代职业农民,农民合作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品牌农业加快发展。全市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模式得到普遍推广,水资源、肥料、农药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提高,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支撑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农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和9%。
重点建设区域是农业“两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市所有承担粮食生产任务的县(市、区),都要选择适宜种植水稻、地势平坦、田面平整、相对集中连片面积100亩(山区连片50亩)以上的区域,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进行重点建设。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建设吨粮田为核心,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使粮食生产功能区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现代农业园区。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按照“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主体明确,水平领先;整合力量,注重示范”的要求,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农林牧渔综合配套的区域,创建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用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突出建设理念的先进性、设施装备的先进性、适用技术的先进性、经营机制的先进性、管理体制的先进性、公共服务的先进性,按照更高的标准,建设质量更高的现代农业大平台,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农业工作,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将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主旋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以转型促发展、以升级强后劲,着力推进农业产业、主体、物质基础、经营机制、经营方式、支农政策体系等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由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追求面积、产量向更加注重品质、更加注重生态、更加注重效益转变,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是突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两区”建设是“十二五”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坚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并重,精心编制规划和实施计划,突出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在规划的引领下落实项目,提高规划的执行力。要整合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资源,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和优质要素投入“两区”。加强部门协作,引导相关部门共同为“两区”服务。做到经营主体、技术措施、资金项目、管理服务到位,使“两区”真正成为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管理服务高效的现代农业先行区。
三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是“十二五”期间推动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也是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要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范工业和生活污染影响农业生产。要进一步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力推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和农作制度创新,力推畜牧业进“两区”,鼓励施用有机肥,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形成既使产业持续发展又为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的良性互动新机制。
四是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要着力解决农业转型升级中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加快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等重点领域、关节环节的改革创新,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活力。
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为“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明朗,中央、省、市强农惠农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同时也要看到,今年工作面临的困难更多、起点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国内通胀预期加大,农产品价格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人工、土地、农资成本较快上涨,农业生产效益收窄。对今年农业生产形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在态度上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在工作上不能有片刻的放松。
(一)扎实推进“两区”建设。今年“两区”建设的重点要转到项目实施和项目推进上来,着重从抓项目实施入手,建立项目跟踪制度,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同时要做好项目申报和项目招商工作。各地还要抓紧出台“两区”建设政策,探索、研究现代农业园区管理模式,加强园区建设的指导、管理、服务和保护。
(二)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力推畜牧业进“两区”,推广种养结合、清洁生产、能量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扶持一批再生能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废弃物回收企业,促进产业循环。广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鼓励施用有机肥,努力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大力创新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农作制度,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
(三)大力发展粗粮杂粮。粗粮杂粮作为健康食品已为消费者普遍接受,发展粗粮杂粮是人们食物结构和消费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低山缓坡资源把发展精品粗粮杂粮作为我市农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粗粮精做”,按产业化、精品化、精致化的要求,争取经过几年努力,全部达到万元田的标准。今年重点要做好规划,先行试点。粗粮精做的关键环节,一是要选好有特色、品质优、市场前景好的品种,二是设施建设要跟上,三是要实行规模经营,四是要产加销配套,进行深度开发。
(四)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没有强大的生产经营主体,就不会有现代农业的生机和活力。培育新一代职业农民,争取出台政策,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建立创业扶持基金,提供职业培训、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吸引和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五)大力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农业组织体制,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经营模式。健全产地准出机制,建立以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推动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大力推广仙居县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的成功经验,推动建立优质农产品专卖市场或专门交易区(专卖区),实施产销直通、亮牌贴码销售,充分实现优质优价,激发农产品生产者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内在动力。鼓励各类主体和社会力量开展供种育秧、机耕机收、统防统治等服务,引导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服务延伸,使服务逐步覆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六)加强农业支撑和保障体系建设。农业公益体系存在建设滞后、功能不强、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不能适应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要求,不能满足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农业支撑和保障能力,十分必要和紧迫。要精心设计项目和载体,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现代农业;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努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能。在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同时,争取建立大宗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市场风险调节基金,避免农业主导产业大起大落。
五、转变作风,提升能力,为圆满完成“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目标任务提供组织和智力保障
农业系统干部队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驾驭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强现代农业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
(一)提升学习与思辨能力。加快队伍知识更新速度,加大业务技能学习、培训力度,创造条件,为优秀技术骨干、专家型人才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同时要鼓励他们向实践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使自己成为真正掌握先进适用知识的专业人才、技术专家,与时俱进地研究事关农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善于从发展变化中分析研究问题,善于从复杂局势中把握发展规律,善于从矛盾困难中寻求破解措施,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50-02
农业文化是一种以动植物为生产对象,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农业活动情结为核心,以达到高效高产优质农业为目标,以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为手段,以科研、教育和管理等农业活动为形式,而在农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业文化。
1 农业文化的价值
在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工业文明不断发展而产生了许多消极的文化因素影响,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逐渐被破坏,甚至人与人个体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裂痕逐渐拉大,社会、生活、人文、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基于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在前进中展现出其内在价值。
1.1 农业文化的经济价值
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弥补了工业社会发展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弊端,同时克服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继承了传统农业文化精华,又与现代化技术融合,创造着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高效经济价值。轮作复种就是传统农业几千年来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并应用至今的生产方式,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为预防病虫害的侵袭,也为了防止土地肥力的加速衰退,于是轮作技术被发明了,即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不同时令有计划地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轮作的同时还有一种技术称为复种,就是为了提高同一块土地的利用率,在同一年内播种2次以上。轮作、复种能产生高效的农业经济价值,在淮河以南地区常采用多种形式的水旱轮作制,而在中原大地以北地区主要发展豆谷轮作。同样,精耕细作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的农业文化精华,对土地的精细规划和对农作物的细心栽培能产生较高的农业经济价值,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仍然要借鉴中国的精耕细作技术。传统农业文化处处体现着循环利用、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水旱轮作、施肥轮作和豆谷轮作。我国的传统农业文化是当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土壤肥力的持续和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处处都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1-2]。
1.2 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
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辛勤智慧的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发明创造出成熟的农业技术和一系列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的耕种制度,形成了用地养地、轮作倒茬、精耕细作等优良的传统。
我国农业文化很好地协调了农业生产的多方面关系,它的生态价值突出表现为:一是通过合理施肥、系统灌溉、土地轮种、复耕细作、修建梯田等多种农业技术方式,实现了对土地精心保护并且达到合理永续利用的目的,传统农业一贯遵循着养地用地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水土资源;二是人类的先祖知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努力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按自然规律办事,通过颁布相关法令法规来严格约束人们的狩猎、捕鱼和采集等行为,从而杜绝人们过度的索取自然资源;三是对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我国人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不同的地域优势,使农林牧渔各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这样就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正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3-4]。
1.3 农业文化的社会价值
农业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这正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社会价值的体现。首先,诚信为本是传统农业文化社会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当今社会,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对经济利益过分追求,从而导致产生了崇尚投机的思想行为,于是诚信观念逐渐淡薄,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从传统农业文化角度出发,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一方面要引进以契约为主的现代业缘合作形式,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利用传统血缘和地缘为主的合作传统。既要辅以制度信任,又要发挥人际信任,现代社会契约关系和传统农业文化讲求的诚信相辅相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其次,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是农业文化所倡导的优良品质。在农业社会,耕耘与收获是必然的相互关系,辛勤的付出,才会有农业的丰收果实。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作风,这正是传统农业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品德。现代社会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正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勤俭节约和再利用思想的传承。再次,孝道伦理是农业礼治社会的秩序基础。传统农业文化长期影响社会形成的礼治,对维系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价值。在传统的文化中,长幼有序,子女孝顺父母,亲朋友爱,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孝文化是农业文化的社会准则,孝道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向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农业文化。
2 农业文化的功能
农业文化是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化,它是农耕文明产生并且逐渐发展成熟后,随之慢慢积淀形成的。农业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产业,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经历、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农业文化[1]。因此,往往导致人们在认识上产生误区,认为农业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事实上,时至今日,农业文化在现代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各方各面的功用。一是社会凝聚功能。农业文化是传统智慧的结晶,倡导先进、积极的农业文化时,就能用其厚重的思想底蕴把单位和个人凝聚到农业文化的旗帜下,共同为农业发展而努力。二是生产导向功能。农业文化以其独有的特质展现着它的精神和价值。农业和文化是统一的,它们共同指引着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创造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农业文化既引导着农业生产方向,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导向文化之一,它的导向功能显而易见。三是历史贯联功能。农业文化具有贯联古今的功能,它一脉传承,将原始、古代、近代、现代和未来的农业有机的联系、贯穿起来。传统农业文化是先人一辈辈积累下来的,并且传承至今,今人继承并且发展了农业文化,这种血脉关系使农业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发扬光大。四是产业协调功能。农业文化属于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员,它能协调农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关系,以有利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业文化还能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农业资源既有利当代又造福后人。同时,农业文化也协调了农业生产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农业生产协调有序进行。五是生产服务功能。农业文化一方面服务于农业,农业文化起源于农业,伴随着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和效率的提升,以达到优质高效。农业文化另一方面服务于社会,农业文化的发展会让社会文化更加丰富,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道德素质,同时有利于和谐社会稳定发展。
3 农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进步,人类从刀耕火种、器具化农业,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在继承传统农业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发展农业文化精神和充实农业文化内涵。传统农业文化有很多方面值得继承和发展:一是技术经验。对于灌溉、育种、耕种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耕作技术遵从中华民族美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3],必须继承发扬。同时,还要借鉴现代化的生产科技,不断提升农业效率。二是生产制度。从古至今,农业生产制度都对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合法有序的农业生产制度,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吸收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制度的同时,发展合理合法的现代化农业制度是重中之重。三是农业配套设施。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工具和农业配套设施,并且不断地改进改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在进步中摸索前行。农业生产设施要遵循自然的原则,需要在保护传统农业技术和设施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适合当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和设施。四是农业信仰。农业信仰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信仰作依托,传统农耕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发展。传统的农业信仰值得学习和传承,同时也要引导人们摒弃迷信,相信科学,继承发展与改革相结合来充实农业文化内涵。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精神文化的内涵。农业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化将继往开来,一直发展下去。
4 参考文献
[1] 罗凯.农业文化的基本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11):43.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顾名思义,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区别而衍生开来的新型农业。但就现阶段的研究来看,现代农业的具体内涵在学术界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现代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融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化的组织形式于一体,从而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新型产业。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更新而发展的,所以它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发展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多要素投入、多产业配合、多学科融合是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体现在一个“多”字上,而非传统农业的单一投入,其运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管理的信息化、组织的社会化,最终形成的农业产业足以与其他产业相竞争。所以现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在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产业化上。
(3)现代农业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功能的大农业概念。不同于传统农业只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能力上,现代农业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农业,所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如: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除了生产外,还具有环境保护、弘扬文化、旅游度假等附加功能。总而言之,现代农业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是传统农业所无法比拟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2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值得关注,诸如优质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率较低、农户经营规模小等。要想使这些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所依靠的必须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转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农业发展方式,这与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也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
2.2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最为基础的资料。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现已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产量还在持续增长,但在这背后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资源短缺、世界形势风云变幻、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这使得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难以负荷如此大的压力。所以转变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成为关注的焦点。
2.3保证农民增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的比重大,所以农民的收入不但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水平,更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必须加以重视。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使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还存在增速缓慢、差距大、增收途径不畅等问题。单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等措施收效甚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适当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成本收益率,从根本上增加其收入方是解决良策。
3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小农经济模式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受制于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从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导致农业资本积累率低、无法及时得到相关的信息、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不利于突破小农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广泛推广,也影响了现代农业中产业链的延伸。
3.2资源短缺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使农业发展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不仅如此,水资源和劳动力都随之减少。具体来讲,耕地上,人均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我国多数地区可耕地面积小并且分散,地形复杂,很多先进的农业机械很难广泛应用,规模经济难以形成。水资源上,我国农业用水量不断下降。每年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粮食减产绝收数量多,损失严重。劳动力上,城市化的发展使很多新生代的农民不甘于从事农业生产,而到城市务工,留下来的很多都是妇女和老人,这使得现代农业发展后继不足。
3.3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1)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农业科技推广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我国农业的目前发展来看,农业投资量还无法达到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资金不足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缺少农业科技人员,难以将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无法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
(3)具有知识或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使得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难以接受新技术、新知识,不利于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4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但要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更要看到长期的生态效益,运用先进的技术,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这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之道。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微观基础。要以各地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从多个方面,多种方式上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包括资金、技术、政策的支撑,使其能够实现良性运转,持久发展。还要引导合作组织不断完善自身,提供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培训,延伸产业链条的市场信息,还要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市场中,参与应有的合作和竞争。
(2)因地制宜,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融入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差异大,所具有的主体功能也不尽相同。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和优质化生产,形成各地区的鲜明特色,从而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利用“四化”发展契机。哲学上讲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也不例外。现代农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单纯靠自身产业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配合。可以结合城镇化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推进土地整合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吸纳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加大农业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将现代化工业设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信息化为媒介,利用信息手段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农业服务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
5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现代农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通力配合。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指导,其他部门的配合,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的不断创新,农业生产者的辛勤耕耘,才能使现代农业逐步发展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代农业会在不远的未来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肖建中.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浙江实践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
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新技术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采取多种促进科技进步措施。如国家科委负责实施生物技术、信息、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五个高技术研究的“863”计划,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和开发。同时我国农业在实现商品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正转向高产、优质、高效并重发展。但从研究领域看,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城市的传统工业,缺少对传统农业改造的研究和探索。这严重阻滞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因此,我国对农业的科技创新还不够快。但我国增加了对其的研究与发展投入,逐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1农业科技创新
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问题都很重要。一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二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农业安全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1.1农业科研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多系统型体制,简称“四个方面军”,即国家、地方(省和地市)、高等农业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科研单位等组成。他们各有各的分工和范围。截止2003年底,全国从此业人员9.57万人,科研5.7万人,生产经营2.57万人,省属机构47186人,地市属37502人。目前,全国高等农业院校60余所。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好,涉面越来越广,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1.2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情况
50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级农业科研单位认真贯彻“理论结合实际,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方针,不断努力,为我国“三农”和农业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查阅《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得知,从1964-2005年期间,全国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农业和综合性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单位和部分企业等,共取得国家奖励重大农业科技成果1631项。其中种植业占的最多,1207项,74%。在农业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奖中,动植物新品种类成果占49.2%,应用技术类32.3%,新产品类18.3%,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动植物新品种类占27.5%,应用技术类45.6%,新产品类11.4%,软科学和应用基础类15.5%。结合获奖范围可看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多,发展方向广,但不足的是大奖项较少,国家奖励的农业科技成果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获奖等级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存在后劲不足,创新机制和体制不顺等问题,科技创新还不能全面支持农业生产发展需要。
1.3农业科研成果与转化
科学技术是潜在生产力。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根本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只有把它应用于生产实际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就此专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也作出相当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它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其转化率仅35%左右,而发达国家70%-80%,远远高于我国。分析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存在问题,主要是科研成果自身的障碍因素,及农民对成果吸收转化的障碍因素等。
1.3.1农业科研成果自身的障碍因素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无效供给;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周期长,利用周期短,导致适用技术供给相对缺乏;农业科技成果低偿或无常偿转化,影响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农业科技生活转化的周期长,影响成果推广的速度。
1.3.2农业方面的障碍因素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土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高素质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角色转换,留守人员多年纪偏大,妇女居多,文化素质较低,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差;现行的农产品价格体系,致使农业比较效益变差,农业科技投入缺乏外部刺激和内在动力。所以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缓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2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创新走向大众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已成为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将产生巨大生产力,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2.1信息化趋势
农业创新发展已与信息化密不可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从60年代开始,80年展,90年代,已成为时展趋势,与此相关的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产生深刻影响,气象和病虫害测报预警、精细灌溉、精准施肥等将以全新面貌出现。
2.2智能化趋势
在农业中运用智能技术,对复杂的过程进行量化和集成,综合和分析,达到科学认识和决策管理,基础是系统的模拟模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开始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水循环(SPAC)等模型研究;随计算机技术发展,农业专家系统(AES)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得到长足发展;1996年,国家863计划设置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在农业应用方面,中国农业大学已建立了虚拟土壤–植物系统实验室,在虚拟玉米方面得到很好应用。这些与国际接轨的成果,标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2.3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趋势
动植物育种,微生物发酵、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必形成一个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将使农业进入一个高生产率、高效率和高速度发展的新阶段。
2.4集成化趋势
随技术进步,农业技术分散性会减弱,慢慢走向规范化、集成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62
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农牧业,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畜商品率等,来实现农牧业的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为了使农牧业生产可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牧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着重强调其多样化、优质化、高效等等,使其符合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农牧业的机械化生产和发展,应该也要根据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不断的做出调整,以便加快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
1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基础设施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建设起步晚,其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所以大型、高端、精准作业的农牧业的机械和工具都无法适应本地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和应用[1]。
1.2 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投入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补贴资金投入。还有部分是农牧民对农业机械工具的自我投入。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十分不足。大型、高端、精准作业机械保有量很少,并且土地也都比较分散,无法实现大规模化的作业。这都严重的影响其现代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制约了其整体经济的进步。对于农牧业机械使用的推广,以及整体的发展状况,还远远达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2]。
1.3 政策不够重视,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目前,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惠农政策。但是,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地方的惠农政策,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不断的激发农村农牧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牧业的机械化发展。
1.4 农机技术员技术水平不足,影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不高的原因是很多都是基层的农机技术员技术能力不足。在农业机械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等工作整体水平不足,这就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制约了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机化的发展。
2 从现代生产特点看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2.1 提高机械化对农牧业综合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为提高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牧业机械化生产力。需要重视机械化在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的开展机械化作业,加快机械化建设的步伐。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的推广。积极扶持和推广大型、高端、精准的机械化作业,以及其配套技术。对于机具的更新换代,全力推进现代化的生产。通过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扶持的优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和机械化技术。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尽快实现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2 坚持机械化农业发展道路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发展中,由于其受气候的作用影响,其重要的作物都是旱地作物。针对这点,就要注重去发展旱作农业机械化。要使用符合干旱缺水地区的蓄水办法,使用免耕种植等机械化技术。对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与机具进行推广应用。发挥农业机械在旱地作物生产上的作用,提高旱作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旱作节水农业机械装备质量,进一步推广节水灌溉等一体化的机械化滴灌技术。
2.3 不断推广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应用
推广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应用,需要掌握好关键的机械化作业技术。把握好现代化技术的农业发展方向,选择科学合理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研究和解决大棚温室智能化技术也是整体技术关键和重点,提高产品的商品率。
2.4 提高农区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
在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区畜牧业发展中,需要不断的积极推广规模化的机械养殖和经营模式。政府采用优惠政策扶持农牧业的机械化大生产。实现从饲草种植,到后期加工和运输的机械化模式。重点是大力发展一些优质饲料的生产,缓解牧区饲草不足的问题。
3 结 语
本文主要是探讨了从现代生产特点看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对于农牧区的合理化机械作业,进行了一些讨论。在农牧区域的划分上,不同的地区可以使用与其相符合的机械化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实现农牧业生产机械化,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机械化作业系统。
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小生产”与“大流通”的紧密衔接,就必须按照十提出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新要求,推动我市农业生产走组织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之路。一是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小户”变“大户”。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要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龙头作用,积极推动土地向种粮大户、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公司集中,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走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为了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近期我们将出台《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意见》,完善农业合作组织各种服务功能,推动土地流转,让农民“抱团”闯市场。二是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现“小块”变“大块”。农业园区具有设施先进、技术领先、规模适度、高效开放的特点,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市农业重点打造的精品工程。我们要在继续完善现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围绕粮食、蔬菜、果品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集中打造示范带21条,示范区37个,示范园53个,努力把这些园区打造成展示我市农业发展成果、探索现代经营模式、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农业先行区。三是推动大型农机合作社发展,实现“小机”变“大机”。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所在,是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我们要在完善提高已建的106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农机投入的有利契机,再争取新建一批现代农机大型专业合作社,力争全市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6.5%,提升1.5个百分点。
二、按照“改善需求结构”的新要求,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转变
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是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的基本途径。面对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我们要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前所未有的动作,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努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一是“旱改水”,丰富“米袋子”。我市地处北纬45度,寒地黑土的资源生态优势适宜高产优质水稻生产,且江河密集,过境水丰富,能够有效满足水稻持续发展。同时,发展水稻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市参与全省农业经济区域分工的基础产业。近年来,通过实施“提水扩稻工程”,我市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提高,以五常、方正、通河为代表的哈尔滨大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市场拓展潜力很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扶持发展粳稻生产的契机,把发展优质水稻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点,每年新增水田80万亩,打造1个(五常)200万亩、5个(通河、木兰、依兰、延寿、方正)100万亩水田大县,两年后力争达到千万亩以上规模,项目区内农民每年人均增收4200元左右。二是“粮改菜”,建好“菜园子”。以发展棚室种植为重点,将市区周边粮田有序改种菜田,是平抑菜价、保证供给、惠及百姓的长效之举。在各级政府的努力和支持下,五常红旗乡、双城市公正乡、道里太平镇立业村等一大批设施蔬菜基地相继建成,结束了我市冬季不能生产蔬菜的历史,不但满足了市场供应,还实现了“北菜南运”,蔬菜基地区菜农收入大幅度提高。近期,我们将根据国家和省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指导意见,大手笔谋划2013年蔬菜产业发展计划,形成蔬菜生产设施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监管制度化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实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储藏基地、加工基地、北菜南运基地“四型基地”的转型跨越。
三、按照“创新驱动”的新要求,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
在农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为无论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目前我市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只有55%左右,而农业发达国家已达到80%左右,且农业人才严重流失,走科教兴农之路是不二的选择。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 的农业发展方向,应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运用生物技术加大种植业、园艺等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努力推进良种产业化。重点支持本地科研单位和企业发展适宜我市种植的玉米水稻等优良品种,形成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主要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2013年,重点推广玉米坐滤水种、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水稻全程机械化、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十大重点技术,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启动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千户工程”,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推广应用高产、优质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9%。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通过提高单产水平来克服耕地资源限制。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现在农村文盲人数虽然减少,但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不多。因此,加快培育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显得尤为迫切。
四、按照“优化产业结构”的新要求,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高产优质向精深加工和利益联结转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核心要义是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一要优布局。事实充分证明,农业发展的动力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也在产业。针对我市农业资源趋同性特点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布局,合理调整结构,加快建立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引导企业提升加工规模和档次,提高农产品原料利用率和科技含量。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点发展产业,培育三大特色养殖加工板块,打造十大产业基地,”的总体布局,区、县(市)也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立足自身资源,研究制定自己的产业规划,上下对接,有序发展。二要抓龙头。龙头企业壮则带动能力强。要通过强管理、扩规模、上水平,做大做强我市水稻、生猪等8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叫响宾县肉牛、双城乳品、五常大米等名优品牌。采取招商引资大上一批、改造扩建壮大一批、整合资源发展一批的方式,扶持壮大以双城雀巢、尚志蒙牛、巴彦金锣、方正绿宝石米业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群体,努力争取政策和资金,重点扶持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增加到130家,销售收入增长8%以上。基地面积达到2024万亩,参与农户增加到100万户。三要建基地。坚持全市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划和城乡分割,采取政策扶持、以奖代补、利益返还、税收分成等形式,鼓励围绕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原料基地,切实解决龙头企业吃不饱和农副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产业基地聚集。四要重双赢。强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风险基金、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和返还加工利润等多种方式,加强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和资产联结,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真正让广大农民在产业化经营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得到实惠。
五、按照“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要求,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封闭运行向工农联手、城乡互动转变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75-02
引言: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化载体和重要标志。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的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机械化最终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上。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运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作业服务,实现了现代装备、人员、技术的集成运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高效收获等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通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借助机械的动力、精准度和速度才能实现。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依然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迫切需要发展机械化生产,促进生物、工程、信息、环境等技术的集成化,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2)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不管是人均耕地多的美国、加拿大,还是小规模经营的日本、韩国,他们所走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率先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从而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高精度的动力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力所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率的限制,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代替了人畜力在耕、耙、播、收、植保、排灌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繁重劳作,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缩短了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变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3)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在北方主要小麦产区,由于联合收获机替代了劳动力,近些年在“三夏”农忙季节,已经看不到农民工“返乡潮”,做到了“人不回、田不荒、粮食安全进粮仓”。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开展只有机械才能进行的分级、贮藏、加工等作业,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增值增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2 国内农机业的优势
1) 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机遇期:一是农机化促进法在2004年出台;二是农机化行政编制增加;三是农机化的国家项目增加。农机化促进法涵盖了农机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制订原则是“淡化管理,立足促进”。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农村工程机械需求量成倍地增长;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
2) 建立了从科研、开发、制造到销售、服务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服务对象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的整个农业领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情况不同,我国农机产品门类复杂、品种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能生产 14 大类、95 小类、3000 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同时,建立了包括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三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整机生产和配套件生产企业组成的生产体系、企业与农机销售公司结合的销售与服务体系以及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与企业结合的推广示范体系。
3) 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同时,国内一些大型农机企业,不断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
3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1.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国外农机业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智能化、自动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在采用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 而且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场上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 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基础。
在研发产品时,应使产品和高科技兼容,并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同时,应加大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随时了解农机的生产、安全状况,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最大效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拖拉机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拖拉机产品的有机结合。
2. 大力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坚持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加快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强化政策扶持,培育壮大服务主体,稳步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
3.全面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满足农机化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目标,努力打造依法规范、综合配套、便捷高效、机制灵活、保障有力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从五个方面建立健全促进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一要落实政策法规、完善服务体系,二要争取资金投入、改善服务条件,三要创新运行机制、激发服务活力,四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五要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加快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农机质量监督服务、农机安全监理服务、农机教育培训服务、农机化信息服务等五个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良好的公共服务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4.坚持市场引导,推动产业化经营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机具利用率为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以跨区作业为主要形式的作业服务,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范围、作业领域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作业环节由机收向机耕、机播、机插、植保、秸秆还田等发展,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服务范围由产中的作业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承包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等作业模式不断创新,带动了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配件供应等产业的发展,大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市场化、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产业化,逐渐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链条。
结束语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最终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上。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运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作业服务,实现了现代装备、人员、技术的集成运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农民的迫切愿望、时代的强烈要求和历史的客观必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