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09:49: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146-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单独一章列出来,体现了中央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纲要》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它与学科教学整合,不仅是新一轮课改的发展方向,更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途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西关小学地处城郊,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办学特色,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与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一 学校信息化环境
回顾学校十多年的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与现代教育理念、必要的学校硬件建设、相关配套的软件、教师信息化素养等直接相关的一项系统工程。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关小学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21世纪初建成了校园网工程,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2011年实现了投影加白板的班班通,为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奠定了基础。
目前校园网已经建成了校园网络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内部电话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共五大子系统。信息技术为新课改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二 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智能性资源(人)的建设和非智能性资源(库)的建设两部分。
教育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水平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当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即将成为教育支撑点时,学校领导捕捉到了这一发展潮流,力促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的整合,教师人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探索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为教师提供数量足、质量高,能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各种媒体教学软件,以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教育资源库尤为重要。我校立足学校实际,一是接收储存远教资源;二是拷贝课程所带光盘;三是通过购买、交换光盘拷贝压缩,或从网上下载等方式收集名师课堂实录、教育名家讲座、儿童影视等视频资源;四是学校历年来各项重大活动、我校教师课堂实录的视频、图片资料;五是教师从网络下载或修改、自制的课件,按年级、科目收集,以供同年级同科目教师参考或共享使用。
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力度,学校在服务器上为每个教师开辟FTP空间,将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链接到学校网页,将光盘统一做成镜像,方便教师使用。
学校将教师课堂全程录像,并将视频放在学校点播服务器上,进行网上评课,供上课教师自评和其他教师互评。这对老师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特殊的推进作用。
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通过丰富的视频节目、动画以及感染力极强的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也极大地优化了课堂结构,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四 学校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的认识是关键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硬件的更新更是一日千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不断深入,与各种教学手段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领导要敏锐捕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最新信息,为教师搭建方便易用的信息平台,给教师应用方面的引导和鼓励。
2.学校信息化建设,技术的支持是保障
硬件建设日趋完善的同时,软件与人才的建设必须紧跟其后。保持网络正常运行,是应用的前提,立足本校,挑选认真负责、善于学习且有这方面爱好的年轻人,委以重任,加以培养,假以时日就能挑起这方面的重但。尤其在应用方面,要能感同身受,能从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考虑,会做最切合实际的设计。
当前,校园信息化的发展正在高校引发一场革命,颠覆校园本来运作的模式。各种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和手段的相继投入使用,改变着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校管理人员的科研工作和对外合作。同时也不断渗透到老师、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所以校园信息化不仅仅只是学校业务模式的转变,更是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心智模式的转变。
高校信息化战略是高校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关系到未来学校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从2008年学龄人口达到了最高峰,并开始逐年下降,学校争夺生源竞争会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家全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学校的招生,对外的合作交流,重大的科研任务……这些关键业务,都会离不开学校自身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是提高学校未来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手段和保证。
校园信息化建设概括起来会在四个方面对整个学校起到至关重要的工作:1、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教学、科研手段的多元化;2、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电子校务,提升学校的整体运行效率,减少成本;3、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4、利用信息化校园手段促进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要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校园网,就必须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自身的最大价值。在短短15年校园网建设历程,网络已经由最初的工具逐步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学校对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强,学生,老师,各个院系对校园网的服务等级和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校园网也面对着一些问题,诸如网络性能、安全漏洞、管理繁琐、整体运行效率下降等。校园网的发展不得不面对以下的瓶颈:
安全瓶颈:不安全的网络,就像没有围墙的院落,随时都有可能受到骚扰和侵犯。随着病毒、蠕虫、黑客等“”的攻击手段呈多元化发展,单一的防护措施已经无法保卫校园网络安全。
管理瓶颈:面对用户群体庞大、网络节点众多的高校校园网,无法一体化管理众多的设备和用户、出现故障无法准确定位故障并解决问题、存在IP地址盗用、IP地址冲突严重等问题日益严重。这种情况使得一般仅配备几名网管人员的高校,对管理和维护如此大规模的校园网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运营瓶颈:目前不少学校采用的网通或其他运营商提供的运营模式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学校不是运营商,运营经验不足,如何保障学校运营的顺利展开,采用什么样的计费策略、收费缴费流程、采用怎样的模式进行管理都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学校面对出口带宽增长而带来更多的费用,设备的投资和后期的运营服务产生的费用的增高,这也是校园网面对的挑战。
所以保障校园网的安全、运营和管理是未来校园网的主题。建立起安全、可运营和可管理的校园网可以保证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重要业务的稳定的运行,保证校园网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和老师充分享受校园网带来的利益。
信息化校园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校园网的精细化管理
随着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的逐渐深入,各个学校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基于网络的业务越来越丰富,为了保持校园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让校园网更好的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类的业务开展服务,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校园网的管理,可以分成三部分,用户管理、网络管理、业务管理。
一、用户管理
1.统一身份认证
目前,802.1X认证技术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线无线用户统一认证、IP V4和IP V6用户统一认证、校内用户和校外VPN用户的统一认证在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但办公区的认证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对于办公区的用户,既需要考虑用户认证时的易用性问题,又需要考虑在认证完成后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
2.用户安全管理
校园网中的元素包括用户、电脑、应用软件、网络设备、线路等,要实现整网的安全,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而用户则可以将这其中的很多元素关联起来,通过对用户身份的认证、用户行为的规范、用户和设备之间的联动等机制,可以实现校园网整体的安全防御。
3.用户差异化服务
目前,校园网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区分,学生统一是一个服务标准、教师统一是另一个服务标准,以后,随着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升和不同,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精细化的管理是校园网发展的必然,比如,在享受网络带宽的时候,有用户希望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取更高的带宽保障,也有用户希望获取更高质量的服务,这些都需要校园网络来有效支撑。
二、网络管理
1.网络设备管理
网络设备构成了校园网中的信息高速公路,需要能够对设备实现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比如,直观的拓扑呈现、告警、流量查看等。
2.全网流量监控和管理
流量监控和管理的发展跟网络安全的发展非常相似,十年前,我们谈网络安全,主要指网络出口的安全;今天我们谈网络安全,说的是整网安全,包括出口、校园网内网。对于流量监控和管理,现在也不仅仅局限于出口了,校园网内网的流量监控管理同样非常重要,比如服务器上的流量状况如何,哪些用户是流量大户,哪些用户在非法提供服务等等。
三、业务管理
信息化校园建设大大促进了校园网业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业务被整合,业务系统是推动信息化校园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学校传统的业务纷纷被数字化,说明有效管理决定了信息化校园能否高效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业务系统的管理非常复杂,包括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从业务系统的角度来管理IT资源、业务系统重要程度的评估、业务系统价值的量化等等。
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发动机,作为高校校园网建设与管理者,继续加大与学校各部门的沟通,理解和把握用户的需求,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多具有创新网络支撑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波 方耿 刘铭编著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用基础教程 北京:地震出版社.
[2]彭文胜 毛叔平等编著 校园信息化规划、管理及案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张新明,李国祥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国际综述.
[4]邬家炜 编著 信息技术教育实用教程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引言
近年来,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其中对外宣传展示校园风貌、对内提供信息服务的军校网站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军院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现今,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门户网站建设管理越来越成熟,各个院校积极建设门户网站、学科专业网站以及各种教学管理应用系统。但是随着网站数量及规模的增长,“信息孤岛”逐渐增多,网站系统的性能也随之下降。这就给校园网的管理人员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本文从搭建网站集群系统的角度来探讨军队院校网站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军队院校网站建设弊端
全军院校网站是连接在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这个仅供军队内部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中,与国际互联网实现物理断开。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军事机密不外泄,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局限就是军训网中的所有资源都要自建,无法直接引用互联网上的信息。军队院校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军队主干技术力量的责任,而军训网的封闭性就迫使院校网站扩充数量来增加信息资源种类,扩大规模来提高信息承载量。各军队院校除了建设该校的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门户网站以外,各部系、职能机构要搭建自己的网站对外通知公告及部系的近期动态,具有特色专业的院系也要建设学科专业网站,还有各种教学管理应用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数据图书馆系统、名师博客、论坛等等都挂靠在学院门户网站上,形成了一个庞杂的网站分支系统。随着网站数量及规模的增长,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1.网站规划不统一,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各个部系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缺乏总体规划化。搭建的网站分布在各个相对独立的服务器中。软硬件平台、系统运行环境以及网站系统本身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网站所在的服务器上只部署一个网站,昂贵的服务器利用率极低,导致了校内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软硬件资源浪费严重,经费开支大大增加。
2.网站间数据共享度低,无效链接较多
由于不同网站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系统接口各异,使得各站点之间难以进行数据交换,各应用系统之间也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这样彼此之间形成了信息孤岛,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共享和管理。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信息,浪费人力资源。如一条新闻需要在不同的网站各一次。特别是新闻过程中如果使用其他网站的转向链接,网站的运行故障或者IP地址、域名的更换都会导致在主网站上的链接失效,影响浏览者访问。
3.网站系统升级更新缓慢,维护困难
作为高等院校,军队院校具有相对宽松自由的技术氛围,往往开发人员队伍不稳定。这样,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大的网站,系统更新和升级的成本比较高。导致许多单位和部门的网站界面和功能多年都不曾进行过更新和升级。网站系统信息维护技术要求高也较为困难。
二、网站集群系统的发展及优势
网站集群是指构造或聚集一群网站的过程,使之能够相互关联,进行数据共享,呈送,所形成的网站集合称为网站群。网站集群化是实现统一权限分配、统一导航和检索、消除“信息黑洞”和“信息孤岛”的基础。各地政府逐渐建立起以门户网站为中心主站,以部门级网站及其应用为基础支撑的若干子站,形成若干主站与子站的集合,形成统一规范的网站集群体系,用于开展公共服务型电子政务。此外,在图书馆网站和情报网站建设中也逐渐使用站群模式。
网站集群系统相对于独立的网站系统具有支持多重平台性、技术平台先进性、系统安全性高、开放性与可扩展性好、可以实现数据统一管理,消除信息孤岛等优势,网站的后台管理和浏览均基于浏览器访问,并能实现系统内用户的单点登录,全面支持各种Web应用。网站集群可以把各个站点连为一体,支持全部站点的统一管理,将现有的各职能部门的信息联系起来,使得同一组织内各个站点之间不再互相孤立。网站浏览者可以通过统一服务平台获得信息和服务。站群管理者可以统一开发供各部门共享共用网站集群的软硬件资源、网站管理系统、互动交流系统等。
网站集群系统以独特的“主站+子站”模式,建立了以院校门户网站为主站,学科网站以及各个部系网站为子站的网站集群体系。站点间在形式上各自独立,逻辑上又相互联系,而且主站可以对子站的信息进行统一整理,无论主站还是子站,都具有模板设计、内容维护、、统计、Web应用集成、网站系统管理等全方位的功能。
站群平台可以同时构建、承载多个站点。各个子站可建立自己的栏目,并可以自行对栏目和栏目所引的资料源进行编辑与维护;主站则充分发挥信息集成的优势,做到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各站点的独立性,又能实现多站点间的资源共享。
网站管理采用IE作为客户端,只要能联网,管理员都可以通过浏览器登录到系统后台对集群系统进行管理维护,操作简单容易。系统采用集中管理,所以数据备份和还原工作更快捷,网站维护支出减少。同时系统支持异地远程维护,所有部门都可连接到本系统。不同的用户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避免信息混乱和差异。
三、总结
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要本着“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路子,营造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以院校网站为基地,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为教员学员提供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服务一体化,全面推进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什么是无线局域网
1.1无线局域网的概念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简称WLAN)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Frequency;RF)的技术,取代传统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它作为有线局域网的补充和延伸,使得通信的移动化和个性化成为了可能。
1.2无线局域网的主要标准常用的计算机无线通信技术有光波和无线电波。光波包括红外线和激光,但由于光波易受天气影响,不具备穿透能力,难以实际应用。无线电波包括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等。
扩展频谱通信(SpreadSpectrumCommunication)简称扩频通信。其基本特征是使用比发送的信息数据速率高许多倍的伪随机码把载有信息数据的基带信号的频谱进行扩展,形成宽带的低功率频谱密度的信号来发射。
扩频通信的基本工作方式有4种:直接序列扩频(DirectSequenceSpreadSpectrum)工作方式(简称DSSS方式);跳变频率(FrequencyHopping)工作方式(简称FH方式);跳变时间(TimeHopping)工作方式(简称TH方式);线性调频(ChirpModulation)工作方式(简称Chirp方式)。目前使用最多、最典型的扩频工作方式是直扩式(DSSS方式),在无线网络的通信中,就是采用这种工作方式。
1.3WLAN的主要技术标准由于实现无线通信的手段不一,以无线局域网技术和以GPRS/3G为代表的无线上网技术,制定了包括IEEE802.11、蓝牙技术和HomeRF等多项标准和规范,而以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为代表的多个研究机构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制定了一系列协议标准,推动了无线局域网的规范和实用化,并在众多厂商的支持下成为目前主流协议标准。
1997年,IEEE了802.11协议,1999年IEEE小组相继推出了,802.11b和802.11a协议,802.11b在802.11的1Mbps和2Mbps速率下又增加了5.5Mbps和11Mbps两个新的网络吞吐速率。802.11a的网络吞吐速率达到了54Mb/s和25Mb/s,但成本过高,使用频段5.2GHz是卫星通信频段,很难大面积投入商用,目前最普及、应用最广泛的是802.11b无线标准,2001年,IEEE通过了802.11g标准,它向下兼容802.11a、802.11b的同时,网络吞吐速率54Mbps,而802.11n标准是IEEE推出的最新标准,它通过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将WLAN的传输速率由目前802.11a及802.11g提供的54Mbps、108Mbps,提供到300Mbps甚至是600Mbps,引起了市场很大反响。
二、为什么要构建无线校园网
无线接入在校园网中的优势无线校园网与有线校园网相比,无线局域网具有巨大的灵活性,有线网络在很多多场合受到布线的制约;布线、改线工程量大;线路易于损坏;固定的网络各节点无法移动。遇到网络盲点时,须铺设专用通信线路,成本高,难度大、耗时长,线路一旦出现故障排查、维修不便,无线校园网较之有线校园网,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2.1网络综合成本低,随着近几年无线网络设备不断普及,无线网络成本已经接近甚至低于传统有线网络成本,而在网络施工上,无线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免去或减少了网络布线的工作量,铺设无须掘沟埋管,省去了大量线路铺设的费用和时间。它的安装周期短,维护方便,同时具有传统有线网无可比拟的可扩容性。
2.2网络覆盖面广,只要安装了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AP设备,就可建立覆盖整个建筑或地区的局域网络,它不受环境条件制约,网络的传输范围得到了拓宽,借助于外接天线(做链接),传输距离则可以达到30~50公里甚至更远,这要视天线本身的增益而定。
2.3组网灵活方便,无线局域网可以按当时的需要容量来安装设备,甚至可以“现用现装”而传统有线网络,网络设备的安放位置受到网络信息点位置的限制,一旦无线局域网建成后,在无线网的信号覆盖区域内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接入网络,进行通讯。
2.4强大的移动性,无线局域网的一个重大特性就是可以“随时、随地”地实现无线通信,VoIP、资源共享、网络教学、视频会议等许许多多基于无线通信的技术将大大方便了师生们工作、学习。
三、无线校园的应用范围
基础无线应用。目前,多数高校建设无线网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解决难于进行综合布线的公共区域(如会议中心、图书馆等)上网问题,无线校园网建成后,除了能满足校内用户对网络的移动性需求外,在出现大规模网络服务需求的场合(如网上考试报名等),提供临时性的无线网络服务,新生报名、注册等工作,财务和学籍管理部门都需要在报到处集中利用计算机录入信息,并通过网络将数据递交到服务器。无线信号覆盖到校园的任何角落,使整个校园变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空间。
移动VoIP应用。作为最抢眼无线网应用,它已经出现在如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内,移动VoIP将价格低廉的VoIP技术与灵活的无线技术相结合,同时结合了无线网络的可移动性、隐蔽性和高扩展性的特点及VoIP的实时性、综合性特点,可以根据所传输的图像质量调节占用的带宽。符合目前的低成本需求以及移动性需求的技术趋势。通过无线网络实现低成本VoIP业务,将使多媒体会议、远程教学及网络电话等应用的普及率大幅提高。
链路的冗余备份。目前,大学普遍由多个校区组成,通常采用租用链路的方式将多个校区互连。我们可以利用无线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只需在各校的建筑物顶上旋转一个无线网桥,架设高增益天线和放大器后,在50KM的范围内仍能保证高速数据传输,实现多校区间不同网段的链路,最大程度地降低在城市路网改造过程中,由于光纤被挖断而导致的校区间断网情况的影响。
无线化教学。无线校园网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其中包括已经存储在服务器中的资料(网络教学平台、课件下载中心、综合教务系统等),以及正在上的某一节课,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解决了很多学校学生多机器少,排课困难的问题。而且可以为学生复习提供第一手资料,可以有更多的交互性,学校精品课程、优秀教师的课堂录像资料等可以通过VOD视频点播、AOD音频点播学生可以分享优秀教学资源外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其他应用。出于网络安全的考虑,各个校园网都建设了自己的用户认证系统。这虽然保证了校园网的安全,却形成了新的问题:校园网信息孤岛。如何打破校园信息孤岛,实现校园无线网之间的互联互通?由各个校园无线网组成一个庞大的无线联盟的设想,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个设想一旦实现,大大方便了各校园的教学资源交流和学术交流等各方面合作。
四、结束语
在国际上,拥有无线校园网,已经成为现代化校园的一个标志。无线校园网的蓬勃发展正是顺应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进步伐,无线局域网正以它的高速传输和很好的灵活性、扩容性在高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应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1世纪爆发的“信息革命”,对社会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校园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到许多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本文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1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对于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它与教育领域产生了多种交叉,甚至对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继而推动着教育的改革。校园信息化不仅可以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控能力,而且可以加快校园建设,实现教务系统信息化管理,以达到校园资源充分利用和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学校通过引入大量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为教师展开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提供硬件设备,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1.2 提升校园综合管理的效率,学校管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信息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将会形成一个信息中心,与学校经营有关的各项信息能够集中在信息中心,有效提升信息的利用效率,提升校园管理的效率。
1.3 创建了一个便于师生交流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利用信息平台来传达教学任务、行政管理公告,促使校园管理相关信息处于一个公开、透明的状态,让学校的管理更加亮化。同时,师生之间、家长与学校能够通过信息平台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促进学校管理的和谐发展。
2 网络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1 数字技术应用
数字技术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字技术是当今计算机领域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由于在运算、存储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等,因此也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等。
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了数字技术,包括对各项纸质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等等,利用数字技术来将真实信息转换为信息平台的各项信息,数字化技术是学校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综合管理的基础技术,在录入信息、信息交流中有着重要作用。
2.2 虚拟技术的应用
学校信息化技术过程中往往使用虚拟技术,主要包括对各种信息资源的虚拟化、系统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三个部分。利用信息资源的虚拟化使得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中的所有存储资源整合为一个大的存储系统,通过统一存取数据和管理存储空间对外以透明的方式提供存储服务,应用系统不必关心数据存储的位置,而仅仅关心存储空间的分配。而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则能够进一步整个学校的所有计算机资源,能够按照学校信息网络建设的实际业务需求,来有效合理的分配存储资源、CPUD等。通过网络虚拟化技术则可以进一步的提升学校信息化网络建设架构的灵活性,提升整体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
2.3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作为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最为热门的技术,以其灵活的资源调度能力、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优势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教育行业特别是高校成为有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其中云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对于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教学有较大的应用。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使用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对现有计算机的利用率,同时基于云的虚拟性,能够大大的降低对计算机设备的硬件需求。云计算的高效运行、计算还会进一步的提升整体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还能大幅度的降低人力成本、能源成本。随着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深入,可以逐步引入桌面虚拟化技术,减少终端管理维护工作量,有效解决学生上机环境快速配置、病毒困扰等问题,目前在国内外已有多个成功案例。
3 结语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久进行的浩大工程,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快速更新升级,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能够做出相应的应对反应,确保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当然,学校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只需要科学技术的加入,更多的是人为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固然会为教学、管理带来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会由于信息的大量涌入,使得一些负面信息传递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学校还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展开学校经营以及教育改革,突出信息化系统的优势特征,降低信息化校园带来的不利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下最流行的科技技术,校园作为造人树才的摇篮,要时刻留意思潮发展的新方向,做到与时代共同进退,力求在教育过程中对模式、内容、理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林伟华.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07).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科研、教学的参谋部,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课堂教育、图书馆教育和实践教育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相辅相成的统一体。高职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后,既可以来到“第二课堂”――图书馆巩固在“第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选读各种文献资料来学习自己在“第一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高职图书馆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高职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这个“第二课堂”的作用。
1 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良好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
具备良好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胜任图书馆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人才基本素质的基础,更是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一名当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思想是决定其工作意识、干劲以及做好本职工作的动机和水平。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高职院校图书馆事业。在工作中热情为读者服务,树立“优质服务,读者第一”的服务意识。要具有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的优良美德和强烈的责任感及敬业精神。还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1.2基本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个人发展与进步的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个人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意味着内涵的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进一步丰富,视野进一步开阔,分析判断事物更加符合社会与人性的要求,文化素质越高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尤其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1.3过硬的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在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必须精通图书情报服务所需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信息学等学科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为读者服务的立身之本。
1.4 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读者的阅读要求及阅读层次也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将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紧迫感。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乐观地去面对各种压力,并通过努力将压力转换成动力,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的进取心,良好的信心和较强的自控能力,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1.5多元的综合素质
网络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要求馆员具备多元的素质。即他的知识与技能应当是全面的、综合的、科学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员不仅需要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有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现代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贮与检索、计算机网络等高新知识的支撑,具备熟练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他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服务技能。同时也要求他本身应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他应具备无私的崇高职业精神;广博深厚,通晓文理的知识结构;高效准确、文明健康的服务形象等等。
2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队伍及素质现状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所有的资源中,馆员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然而,现实状况却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馆员整体素质偏低。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建馆时间短,许多馆是由中专升级或合并进入高等教育行列的,民办的高职院校也不少,所以人员编制普遍偏紧,难以按有关要求来配备人员。另外,很多由中专升级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大多是照顾性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专业知识,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2.1.1学历结构不够合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约占60%,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在40%左右。有不少已经取得成人教育学历的人员,原先学习的功利性很强,学习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且这部分人员中有相当数量也是专业不对口。馆员中尚有少数低学历的人员。整个馆员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这种馆员队伍学历结构的不合理现状,与时代赋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能要求是极不相称。
2.1.2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专业知识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必备条件,馆员掌握专业知识的深浅程度决定着文献收集、加工质量的高低。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队伍中,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馆员是以文史类专业为主,理科、外语类人员少,缺乏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掌握高新情报技术的专门人才;既懂图书情报学,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2.1.3职称结构不够合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受重视程度不够,馆内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人员学习深造机会少,且人才外流情况严重。表现在职称上是具有正高职称的人员在图书馆员队伍中几乎没有,副高职称的人员所占的比例也较低。这种状况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所肩负的职责及应有的学术地位相距甚远。
2.1.4性别结构不够合理。据统计,图书馆工作人员性别比例女性远远高于男性,占75%以上.高职院校图书馆更为突出。有的甚至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女性从事图书馆工作有诸多优势,如:细心、热情、善解人意、吃苦耐劳等,但在体力、创新意识方面却不如男性。工作人员中女性比例过高,男女性别优势不能互补,会对工作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2.1.5能力结构不合理。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人员短缺。目前高职院校一些中小型图书馆尚处在手工操作的阶段,掌握现代技术的人员非常少,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技术。即使是一些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也更多的是能够应对日常工作的需要,真正技术娴熟、精通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全方位人才非常稀少。这在客观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
2.2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整体科研水平和服务水平不高
2.2.1学术氛围不浓。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图书馆仍只满足于做好文献采编、流通阅读等常规工作,而对文献信息的深层开发、高层次服务研究甚少;对如何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考虑不多。这些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整天埋头于日常事务,科研能力、学术水平提高不快,很难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新的服务需求。
2.2.2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根据高职院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加大了自动化建设的力度,相继更新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改善了网络环境,配置了电子资源,从而使其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从其服务水平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还没有实现新的突破,其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2.3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滞后
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还停留在传统服务模式上。原来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一般是坐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因此,读者服务工作的方法比较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但随着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图书馆已由传统、单一、封闭型向着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转变。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共存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正在形成,远程图书馆服务得以实现。
3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素质的途径与措施
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素质关系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网络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必须是集图书情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外语和学科专业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学贵乎博,业贵乎专”,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与意识,才能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3.1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在职岗位培训
从高职院校图书馆员个人的角度讲,无论原来的学历有多高,专业水平有多深,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只有掌握新思想、新技术,才能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网络环境的需要。要针对不同类型馆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目标的培训内容。根据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结构和实际工作需要,选拔一些工作责任心强、素质高、学有专长、接受新技术能力强的馆员,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职培训。对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馆员,要求他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对非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馆员,让他们系统地学习图书情报理论及相关的专业知识。除专业知识外,还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以此提高馆员收集和处理文献信息的能力。
3.2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分层培训
现在,一般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有固定的业务学习时间,利用这段时同,可对全馆工作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教师可以从外部聘请。也可由本馆人员主讲。这样做不但能比较系统地提高全体人员的业务水平,而且,有利于营造全馆的学习氛围,增强本馆人员的整体素质。
3.3鼓励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自学成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须,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应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为馆员创造条件,鼓励有进取心的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选择相适应的学科自学成才,使馆员在感兴趣的领域成为专家。并且建立激励机制,对学习刻苦.学以致用,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
3.4组织动员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及成果交流活动
图书馆界举办的各种类别的学术交流活动,是各方面专家对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最新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图书馆专业期刊是网书馆人科研成果交流的园地,也是馆员学习、实践和提高的目地。同时要鼓励馆员参加各种与图书馆有关类型的会议,使此类会议成为馆员们相互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馆员们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机会。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也应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最新的服务方向,广泛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加快自身的知识更新。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要鼓励馆员撰写学术论文,把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在写作中逐步汲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5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馆员间交流学习
组织馆员有针对性地到一些先进的或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图书馆参观学习,实地考察,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也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图书管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人员借鉴其宝贵的实践经验,掌握图书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整体竞争活力和服务水平。
3.6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事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
拥有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队伍,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做好高科技服务,必须结合实际需要,引进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把他们充实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关键服务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身的价值。同时,通过引进人才带动原有馆员,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整体队伍素质。
【关键词】移动互联 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 APP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等终端的移动互联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很多领域。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教师群体对移动设备使用的需求度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平均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高达3个小时。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信息终端架构已经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或者教工的使用需求,因为移动互联APP呈现出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以任何方式访问任何想获取的信息的“五个任何”的特征,大家更愿意使用移动端的设备安装移动App软件等方式去实时的获取各种信息化服务,这对于高职院校传统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大了的冲击和挑战,为了适应r展和用户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对现有的信息化体系进行“移动互联化”的改造。高职院校“移动互联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就是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设。
2 移动互联网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现状
目前在各高职院校中有线网络环境和无线网络环境的硬件建设方面均已比较成熟。在移动互联软环境方面,信息化应用主要为OA系统、教务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查询系统、数字图书馆、Web管理系统等应用。移动应用还未大范围开发使用,在App Store及各种Android应用市场中鲜有高校的App可供下载。本科高校中清华大学的“@Tsinghua”、复旦大学的“i复旦”、同济大学的“微同济”等属于启用较早的移动应用,近年来高职院校也开始陆续启动移动应用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仍以信息推送的移动信息门户为主,部分学校开展及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开发,这已远不能符合高职院校对移动信息平台功能的需求,信息化向移动互联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3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可行性分析
移动信息化平台服务器端主要通过Java技术、.NET技术或者PHP等成熟的技术来实现;移动应用(App)即客户端应支持目前主流的手机系统,如iPhone、iPad、Android以及Windows系统等,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网页式App(Web App)、混合式App(Hybrid App)和原生代码的App(Native App)三种开发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势和劣势,建议各学校使用混合式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是介于Web App和Native App两者之间的App,结合了Web App和Native App的优势,一方面能够节约开发成本,另外一方面用户体验上更像原生的APP客户端,有着更高效的优点。平台的物理网络架构图如图1所示。
4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的用户主要是学校的管理者、老师、学生以及关心、关注学校发展的其他人士。平台应为满足高职院校工作管理刚性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高职院校师生在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综合移动应用APP,功能架构图如图2所示。
平台包括移动门户、移动办公移动教务和移动课堂四个子系统。
移动信息门户(简称移动门户)汇集丰富的校内资源,为全校师生和校友的校园生活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通过智能终端,用户可以直接浏览公告,本人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信息。
“移动办公”是传统PC版办公系统在智能移动终端的延伸,用户能随时随地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WIFI或移动互联网,了解单位情况,处理相关事务。高职院校移动办公系统基于传统的PC端的协同办公系统构建,学校工作人员可直接通过移动终端和远端的应用系统服务器进行通讯,实现学校考勤、会议、公文等事务和信息处理及联络沟通等多种功能,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办公体验。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务管理系统(简称移动教务系统)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用户提供一个即时、方便、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教务信息访问平台。平台能为教务管理者、教师、学生、班主任等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随时、随地、随身的教务信息服务,比如专业及课程信息、学籍信息、成绩等信息的查询和管理,不仅有效地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和高效,而且拓展了教务信息服务的手段,提高了学校教务的管理效率。
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工具、其他学习者或教师、学习场景等)之间进行的、有预定目的的交互活动。移动学习与教师的交互就是移动教学,利用手机等智能终端,通过特定的APP软件开展移动教学和移动学习,就形成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课堂,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利用APP开展阅读、讨论、案例分析、练习测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并将课上、课下进行了融合贯通,建立对应的师生交流渠道,利用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应用了空中接口、必备的上网工具和无线网络等特点,给移动互联信息平台平台带来了一些安全问题;由于平台建设与学校日常管理流程与管理规范不符,平台的应用场景、功能模糊,用户体验差,忽略一线教师的作用,缺少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等原因,导致部分平台建成后利用率不高,平台建设者应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理,李哲.新世纪美国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环境与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16.
[2]张凯,宓,闫华.“i复旦”-复旦大学校园移动应用的开发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10):265-270.
[3]Fowler C.Maes T.Mapping theory to practice and practice to tool functionality based on the practitioners’perspective.2004.[EB/OL].2007-4-3.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131-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实训信息化建设更是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课程。它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以及核心教学能力,更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更具有专业色彩,因此,实训信息化建设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有着更深刻的意义[1]。
1 “互联网+”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指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形成以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互融合渗透而引发的新的经济模式。它推动了新的经济以及该传统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计划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即代表着联合相加,是传统产业互联网化,由此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发展。
第一,“互联网+”具有可以跨界融合的特点。互联网可以“+”任何行业,互联网可以与很多产业融合,充分实现互联网的优势。跨界,意味着变革;创新,为传统行业注入新的血液,形成产业变革优化。
第二,“互联网+”具有创新驱动的特点。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产业,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而创新在于技术上的创新、体制上的创新、思维上的创新这些都是“互联网+”可以做到的[2]。
第三,“互联网+”具有重塑结构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已经被打破,在融入传统的产业时,互联网重新塑造了更为清晰的结构,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帮助。
第四,“互联网+”具有尊重人性的特点。互联网尊重人们的体验感受,对于创造有着充分的尊重,这使得行业自身的力量更加强大。
2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训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对于技能型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在社会的需求下,高校职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大院校为了推动信息化建设,都纷纷建立实训基地。
3 艺术院校实训信息化建O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信息化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广,所以在实行过程中需要自上而下的强力支持及执行规划,但是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有着较为复杂的节点,实行周期较长且很多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观念薄弱,信息化建设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推进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3.2 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
由于艺术院校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各个部门的网络系统相对孤立,资源不能共享,因此,不能实现信息化标准的统一,形成了“信息孤岛”。
3.3 艺术院校所教授知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对艺术专业的普及,艺术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由于高职教育无法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所学知识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因此,严重脱离市场的需求。
4 “互联网+”影响下实训基地的建立
4.1 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为了满足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建立综合型、共享型的实训平台,以满足学生对于跨界发展的需要,建设课程教学、职业素质培养以及行业前沿信息于一体的的平台,既可以交流经验,又可以满足学生学习。根据教学特色,结合校外的实训基地,形成高标准的与行业先进技术密切相关的带有互动、综合性质的高规格实训基地。
4.2 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首先,实训基地可以用于课程的教学。为满足专业课程实训的要求,联系好各门课程,对一些专业化的东西进行理论与实际对接,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实训的过程中也为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未来工作中的实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实训基地还可以用于课程成果的展示。实训基地既可以为课程提供实践的平台,又可以为课程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学成果是课程发展的精华与目标,实训平台对于教学成果的展示,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让学生的作品和成果产生质的飞越。
最后,实训基地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成为学生学习专业人士的机会及企业招聘的平台。在互联网思想潮流下,公开、互动、平等的潮流在实训平台展开,实训中,把不同的实训项目公开,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专业的限制。
4.3 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
首先,要确定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实现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营。在日常工作中应设立专职教师管理实训基地,保证课程安排与机动时间相结合,在课程期间由专人管理,在平时可以招收大量的兼职管理人员,但相关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证书,以满足在平时时间除上课外的实训需求,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以确保实训基地在日常运行的基础上,依据即将开展的实训项目进行更新。所有相关专业的教师、专家以及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兼职管理员是否空闲在线等可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的提问以及对学生问题的解答。
其次,可以把实训项目与企业联合,校企联合的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以及训练平台,还可以围绕课程组成训练团队,把项目课程的展览变成项目任务的完成,把过程作为重点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效果展示,还可以帮助企业完成部分任务。把整个过程进行展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参与展览的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4.4 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
首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资源统筹与共享。基地的建设应该以所面对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以及未来工作行业的发展状况为主,利用互联网自身的优势,从多个方面获得准确的行业数据。用发展的眼光面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资源统筹与规划,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例如相关专业间的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之间的共享。提高实训基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学生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既可以使校方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合理的实训基地与实训机会,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好的建设人力,实现双方的共赢,进而提高了基地的利用率。
其次,实现实训基地的功能建设规划。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们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所教授的知识没有和实际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得教学的意义更为模糊,学习本专业的学生无法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得教学目的更为清晰。实训基地把学习的资源和实训的资源进行很好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把市场作为实训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知识以及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训情景,以实训情景作为依托,进行学生行动的导向教学。
5 结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必备条件。要实现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同步,需要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学会专业知识,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好的结合;另外,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基础,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突破课堂教学中本身存在的空间局限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TP399-C1;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引言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使得人类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其所带来的生产生活的便利,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前提和有力保障。高校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高校信息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践需要,是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人才的实际要求。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建设体系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同时也为高校的教育改革和长足发展的战略施加了一定的压力。
信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也被人们所熟知的云计算、移动计算、数字化技术、物联网、模式识别、虚拟技术、数字融合等,逐渐运用到高等教育上,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相融合,为高等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更加开源,管理更加便捷高效,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绩,与此同时,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在初步探索阶段,从政策引导、资金计划、实施使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化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在硬件配备和网络覆盖方面[2]。中国教育网络提供了对120所我国高等院校网络覆盖及其应用的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14年我国高校无线网络已从之前的补充辅助作用转变为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校录播室、计算机教室达到全覆盖,数字化校园基本建成,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生、教室、课程资源等相关数据的对接。中国教育网络提供的2014年我国校园网络现状报告中,校园网络接口基本集中在一万以上,我国高校中有67.17%的校园网出口带宽在1G以上,有81.67%的校园网出口带宽利用率在60%以上。
二、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复杂,不仅包含了固定资产的投资,例如计算机机房建设,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等,还包含了设备维护与更新、管理人员费用等经常性支出项目。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比国外起步晚,是在国际信息技术发展利用的大环境下逐步建立起来的,仍处于大规模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技术把握不准、认识有限,缺少体制推进,未制定长远的信息化校园的建设计划和资金问题,导致我国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各个设备未能相互整合充分发挥效用,资金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支出与资金回流之间无法良好匹配。
受制于传统的高校管理思想,我国高校信息化校园网业务分割过细,业务流程杂乱,信息化系统不够完善,使得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校园对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过低、未能有效利用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本应整合度很高的校园网的作用未能发挥,二级网络缺乏统一的管理,形式和内容都缺乏创新,网络安全也存在隐患。
我国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中普遍遇到的基本问题是信息技术如何较好的融入教学和科研,进而为教室和学生提供高科技的技术支持。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部门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高校的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工作场地受限,缺少统一规划管理,硬件的录用率较低,高校的各部门不能在信息化平台上得到有效的整合。高校在校园网带宽划分上仍存在技术问题和认识偏差。在校园网使用率较高的区域,带宽不足导致出口带宽较低,拉低了学生学习和教室工作的效率。
高校工作者普遍对信息化校园的认识欠缺,信息化资源利率明显低于国外,且运用能力不足,现阶段的授课方式增加了网络授课,但大部分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黑板授课和说教式授课,网络授课的形式单一,基本限于动画、ppt、视频、网页等形式。
三、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建立组织保障。高校信息化好坏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是,要制定长期可用的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建立一套完整的校园网建设计划和资金支出与回流政策。进而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建设水平,制定统一的W站规范,对二级网站的技术和内容形式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明确高校网络中心的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职责,进一步推荐信息化进程下的高校各部门融合,健全高校信息化协调、组织、管理、服务机制,拓展校园一卡通业务,筹划高校信息化北京下的金融、电子商务平台。
建立数据中心。高校信息化的根本是数据整合,建立集约管理和统一服务的数据中心,提升高校数据管理相关部门的硬件设备,改善校园网络机房的数量和配套设备,合理运用各项信息技术,建设利用云计算和社会大数据平台的标准化、虚拟共享数据中心,降低信息化校园建设成本。着眼建设高校校园网万兆工程,建立覆盖全校范围的高速宽带无线网络,在高校校园网升级改造中,校园网的出口带宽需要逐步加大,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高校信息化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移动互联网的5G时代已经到来,信息传递和接收的途径在逐步更替,利用无线网络运营商的信息系统,可帮助高校降低支出,增强校园网升级能力,营造符合时展的信息化校园环境。此外,需要为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提供数据和交流平台,在校园内服务学生和教师,实现校园网信息化的自助服务一体化平台,完善各项快捷、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提升高校信息化的竞争力。促进资源共享和开源,建立新一代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挖掘信息化校园资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深度和广度[3]。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推动高校信息化资源的营运与开发,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促进资源共享,完善信息化资源整合,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
信息技术迅速普及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走信息化建设道路,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从政策制定、资金回流、信息利用和队伍建设上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59-02
建设信息化校园是新时期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对丰富学校管理信息手段,共享课堂教学资源,实现中职学校教育目标都有重要意义。学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软件、通信等信息技术和产品对在校学生的学籍、档案、成绩、健康、图书以及在校教师的教学管理、财务管理、资料管理、业务管理等内容进行采集、整合、处理、使用,提高学校信息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智能化、便捷化、模块化信息管理体系。当前我国中职学校都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信息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多是各单位各自为阵,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加之信息化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使信息化的集成度很低,难以为中职学校带来实质性帮助。那么,中职学校究竟该如何科学推进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呢?
一、建设校园网络,提升学校管理信息水平
校园网络是信息化学校建设的基础,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只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才能发挥出校园网“管理、教学、宣传、教育”四大功能,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分步实施打好基础。
(一)加大硬件建设合理投资
完善校园网络体系应从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系统和基本应用系统三方面入手。其中,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指的是能够覆盖整个学校建筑群和用户的布线系统。网络系统是在布线系统基础上,能够实现局域网和终端设备的联网运行。布线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建设都需要大笔建设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地理分布复杂,建筑面积复杂的中职学校,建立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时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才能保证行政楼、教学楼等主要建筑对信息点的数量要求。通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提高建设投资的合理性,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使建设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另外,学校在选择主干带宽、校区间互联带宽、Internet出口宽带时也需要一定资金投入,学校要根据数据量、用户量进行合理投资。
(二)丰富校园网络功能
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做到齐抓共管,丰富校园网络功能,建设一个全面、高效的校园网络系统。首先,学校行政、教学、后勤、教辅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紧密配合,将各部门各类文件、材料、公文都通过校园网络到系统当中,方便上级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沟通,提高办公效率,实现办公现代化。然后,学校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将各科教学材料、习题、论文、课件进行收集、整合,为教师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提供更多教学素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其次,校园网络要充分体现对外交流和宣传的功能,利用网络渠道将学校概括、新闻动态、教学成果、联系方式等内容出去,并通过各类网络推广方法提高学校网站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校园网,了解校园信息。最后,校园网络还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阵地,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公共实训中心、心理咨询平台、思想政治园地等栏目推进校园网络的德育建设,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应用平台设计,增强教育教学交互能力
信息化建设要“软硬兼顾”。在保障硬件设施条件下,只有做好各类平台设计,才能在学校数据中心建设起公共数据库平台,满足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家长、访客等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增强教育、教学交互能力。
(一)构建内容管理体系
学校信息平台中的信息来源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导处、政教处、学生会、团委、教研组、备课组、专业组、人事部、财务部、信息中心等部门和单位都是信息化平台的信息来源。这要求学校在保证高响应、高安全、高可靠的硬件基础的同时,还要做好对信息的搜集、整合、分类,将不同信息到不同系统中,实现多点汇集、多向。并利用数据转换的标准接口将学校信息分层管理,实现信息结构化,建立起学生档案库、学籍变动库、成绩信息库、课表信息库、教职工信息库、科研信息库、硬件设备信息库等,形成多层次、可伸缩式的信息内容框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将信息化管理覆盖于所有校内部门、所有工作流程、所有教学活动环节,并实现与校外行管部门的快速沟通交流。
(二)建设移动应用平台
移动应用平台主要是以学校信息化平台为基础,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和数据管理中心,为校园用户提供主动式、一站式的个性化服务。在移动时代的今天,建设移动应用平台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学校在建设移动应用平台时,必须要对无线网络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保证无线网络能够覆盖全校园,尽量减少和避免信号死角。为了提高服务器的信息处理能力,满足移动终端的信息需求,在中职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引入云计算技术来解决。云计算技术能够将现有的服务器硬件资源按照应用的需求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为管理者提供更便捷、更科学的调配服务,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和稳定性。总之,中职学校建设移动应用平台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能盲目投入,过度开发,而是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移动信息平台和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体系优化,升级教学信息服务体系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并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局域网或门户网站。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树立长远规划,从开发、管理、健全、维护等多方面优化信息体系,升级教学信息服务。
(一)技术与管理并重
校园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很多复杂、深奥的计算机技术原理,很多中职学校难以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因为计算机专业人才欠缺。解决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问题应主要从加强培训学习做起,定期组织网络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并在全校范围开展网络应用技术培训,培养教职工网络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学校也可以广纳贤才,专门聘请一些德才兼备的网络技术人员,提高网络技术团队整体素质。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统筹信息化建设,对重点工作进行决策,并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使各部门能够密切协作,积极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信息化学校的建设扫平障碍。
(二)开发与维护并重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管理和教学,但当前一些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只看重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了软件应用建设,使得信息化建设难以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学校要兼顾硬件和软件建设,避免“重硬轻软”造成的资源浪费。在选择软件应用时,可以直接购买商业软件,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搭建特色化管理平台,提高校园网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任何一款软件或平台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学校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安全管理,听取用户意见,做好维护和更新,保障应用安全。运行维护不仅是保障应用安全,还要做好安全防护、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工作,学校要制定专业、完善的管理规范,保证校园网络各类信息的安全性。另外,学校还要对校园网络做好实时监控,更新学校信息的同时,还要及时删除其中的不良信息。
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中职学校由于受限于资金投入和管理水平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作为中职学校网络技术人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把握学校信息化的节奏,推动信息化学校建设进程,为学校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促进中职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平.浅谈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J].科技教育,2014(10)
一、国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历程率先启动于欧美发达国家。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90年代初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更多的计算机进入了美国校园,公立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从每40名学生一台增长到每15人一台。至2002年秋,学生数与计算机数之比更是达到了5:1,美国公立学校的入网率达到98%,每一教室与网络的连通率上升到了77%。目前,美国大学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涉及图书馆网络、学校管理工作、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大学"虚拟校园"的大门已经敞开。除校园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以外,美国高校在校园网络的技术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趋势。其中以"校园门户"(Cam-pusPorta)l技术和"无线局域网"(WirelessLAN)最具有代表性。校园门户技术作为一种新式的网站设计方法和体系,已从以前的抽象技术概念逐渐进入实践运用阶段。据CCP项目200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至2002年秋季,有21.2%的美国高校已开始使用"单个或初步的校园网门户技术"。另有20.4%的高校则宣称,他们的"校园门户技术"正处于建设或安装阶段,有29.5%的高校承认,他们正在考虑或讨论这个问题。目前,美国各类高校都在积极发展无线校园网络。根据国际无线局域网协会的调查表明,无线局域网可极大地提高局域网络的应用效率,能够降低运行成本40%,提高应用单位效率6%。至2004年,已有67.9%的调查对象建成了无线局域网络。使用无线局域网不仅可减少对传统有线网络布线的需求和与布线相关的一些开支,还可为用户提供灵活性更高、移动性更强的信息获取方法。美国是信息化教育发展得较好的国家之一,校园信息化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其在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图书资源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一方面与其发达的信息技术和较高的网络普及率密不可分,同时也是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的必然结果。从欧美发达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1)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2)教育应用系统的扩展及教育内容(如课件等)的交流与共享。3)上网技能的普及、知识内容素材的引入、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教育成果的交流,以至形成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育产业。网络化是当前数字化校园的最大特点,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和个性化将成为继PC、基础网络后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未来数字化校园的热点。
二、国内数字化校园发展概况
34%的学校校园网建设资金投入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
调查显示,校园网建设资金投入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学校比例最高,有942人在回答“你的学校建设校园网的投入”这一问题时作出这样的选择,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34%;有381人回答“小于10万元”,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13.7%;有496人表示“在5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17.9%;有443人回答“在100万元至150万元之间”,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16%;有510所学校的校园网资金投入在150万元以上,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18.4%。
51.4%的学校建设校园网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学校自筹
在回答“你的学校建设校园网的资金主要来源”这一问题时,有1424人回答是学校自筹资金,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51.4%,超过半数;此外,有382人回答来自于“上级部门拨款”,占13.8%;有127人回答来自于“社会捐助”,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4.6%;有153人回答来自于“企业垫资”,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5.5%;而回答“以上两种或多种方式结合”的有686人,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24.7%。
校园网建设软硬件投入比例失衡问题普遍
国外一般的经验表明,在校园网建设中,硬件、资源、人员资金投入比应为4∶3∶3。在此次调查中,回答“你的学校花在资源建设上的资金占整个校园网建设资金的比例”这一问题时,选择“20%以下”的有1271人,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45.8%,接近半数;有737人选择“20-40%”,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26.6%;有712人选择“40%以上”,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25.7%。调查数据反映出,已建校园网的学校大多钟情硬件配备,忽视了对资源尤其是对人员培训的投入。
【分析】
推进校园网建设必须解决投入问题
此次调查表明,有52.3%的学校建设校园网的投入超过了50万元,对于中小学来说,这笔费用可谓是巨额支出。另外一个数字佐证了这一点:在回答学校还未建校园网的1780份答卷中,有1449人回答说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才没有建校园网,占未建校园网学校总数的81.4%。由此看出,资金仍旧是校园网建设的一大瓶颈。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已建校园网的中小学大约有3万所左右,而调查显示,这些已建校园网的学校80%以上集中在大中城市或县城,未建校园网的学校60%以上是基础薄弱学校。两组数据告诉我们,要想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必须解决资金投入难题。
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亟待改变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建设校园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自筹和上级拨款,只有10.1%的学校采用其他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这表明目前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资金来源比较单一。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融资渠道: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校园网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有条件的地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适当收取校园网建设专项资金,以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将信息技术教育的费用纳入“一费制”也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此外,有些地区实行电教教材代收费政策,缓解了“有车无货”的矛盾,转变了重硬轻软的局面。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源、软件建设投入的问题。
其实,解决校园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企业垫资,调查中也有5.5%的学校采用这种方式。但目前这种方式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一,企业建设校园网的效益与学校应用效果的差异。校园网建设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而企业垫资难以保障资金及时持续地供给,在学校其他筹资渠道不畅时,校园网建设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其二,企业垫资将占用企业的经营资金,增加企业资金的回收成本,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企业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融资者,企业作为融资的剂,在一定政策支持下,帮助学校获得校园网建设资金。这样,既拓展了企业自己的市场,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孙波博士认为,校园网建设资金筹集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二是采取融资的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投入的延续性,目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把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市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合理的教育信息化产业链。
资金利用有待科学化
调查数据显示,资源建设投入占校园网总投入比例在“20%以下”的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45.8%,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货无驾驶员”现象的根源。校园网的硬件、资源、人员培训投入比例目前已有一个共识:国外通常是4∶3∶3,国内有专家推荐为5∶3∶2,实际情况与此并不相符。
建设校园网也不能求大求全,一步到位的校园网是不存在的,应本着“实用、好用、够用”的原则进行设备配备,不要盲目提高配置标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厉行节约,精打细算,讲求效益是校园网建设的一个原则。
校园网建设后的持续投入不足,将会使校园网的应用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在建设校园网时就应考虑后期的运行费用,包括设备的维护更新、资源的建设、教师的培训、网络维护管理、带宽的占用等费用。
【声音】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珠珠认为,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进入全面普及的高速发展期。建立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而拉动需求、增加投入则是发展的关键,政府必须在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参与机制必须是以公开、公平、择优为原则建立,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垄断,特别是带有权力背景的垄断和不公平竞争。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鼓励、委托权威性中介机构进行技术鉴别和公共信息服务等措施,形成全社会推进信息化的观念和机制环境。这将有利于在资金十分短缺的条件下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实事求是地测算教育信息化可能带来的教育总投入和生均成本的变化,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政府投入承担的责任不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成员分摊,以及银行、企业分担的办法,可能是保证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持续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事实表明,在我国已有10个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政府财政审批程序,建立了对部分学校收取上机费等政策,有效地缓解了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技术装备处处长蔡耘透露,国家将为农村中小学免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从今年开始,国家每年将投入10个亿,地方配套10个亿,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此举将在一定程度解决中西部地区的校园网建设和应用资金难题。
其实,要解决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资金紧张问题,企业也应承担起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余胜泉认为,没有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地区大多受阻于资金问题。因此,企业应为中小学提供更多价格低、性能稳定的产品。只有降低市场价格,节约用户的采购资金,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中桥教育副总经理周建斌举例说,比如在校园网应用方面,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需求包括很多功能模块:信息、教务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在线备课、在线练习、在线考试等。如果这些都是独立的系统,不但安装、维护和使用比较麻烦,而且购买成本比较高,如果企业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降低学校购买的支出,无疑也能缓解学校资金紧张的压力。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企业应该最大幅度让利于学校。(范丽艳 钟伟 王煜蓉)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