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0 09:49: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辅导员不是专职的心理教师,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员,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首先应让辅导员明确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明细。其次是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并能将这些技能艺术化地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作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2培训原则为达成培训的目的

在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我们还应把握系统性、层次性、实效性和人本化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在其中又发挥着枢纽作用,因而培训一方面要树立辅导员全局性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涵盖必要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2)层次性原则。培训应根据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工作需求和个人潜能等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培训。如可根据专业化水平的高低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或者依据工作需求建立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专题研修等。(3)实效性原则。培训应结合实际注重实践,让辅导员真正学有所获。可运用专家示范、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和录音录视频等方法强化技能的学习,掌握要领,让心理学方法不再神秘。(4)"人本化"原则。"人本化"是指培训中应"以辅导员为中心"。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提出,在尊重、真诚、同理心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条件下个体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

1.3培训模式

目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多忽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和学校自身特色,培训通常是隔靴搔痒,校本培训却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和特点,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推动学校发展而开展的培训活动。相较于其他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针对性更强,方法更灵活,覆盖面更广泛,组织更精细化。

2培训人员的选择

2.1培训者选择

国外是通过心理学家来对半专业助人者进行培训的,而他们对于心理学家的认定是相当严格的。国内并没有针对心理学家的认定标准,但是国内的注册认证督导师和专家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有着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可以胜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的。

2.2学员选择助人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因而国外对半专业助人者的筛选也较为严格。国内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已规定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先对所有辅导员进行初级培训,然后根据他们培训后的表现及助人潜能决定他们是否能进入到高级别的培训。筛选方法可以对他们进行小组面试或者让他们写一份自我成长体验报告等来评估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助人潜能。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每一次的培训的学员要控制在12-16人。

3培训方案的设计

3.1培训形式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繁琐性

笔者认为在不影响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可参考以下的培训形式:(1)阶段性培训。这种培训形式往往是针对前后连贯性较强,内容较多的系统性技能培训,如危机干预技能。培训持续时间可根据内容多少持续一周或几周,而每周只培训1-2天;(2)工作坊。工作坊可每周举行一次,一次2-3个小时,培训者可提前收集辅导员感到困惑的共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据此开展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引导辅导员进行经验分享,最后培训者补充讲解相关知识点,示范相应技能;(3)以会代训。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例会较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可见缝插针的对辅导员进行相关专题的培训或者是指导,这种形式主要针对比较紧急而内容较为单一的培训,比如高危学生的监护或者哀伤辅导;(4)常规化的督导,辅导员可在固定的时间参加督导,以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为自己提供一种支持性的环境。

3.2培训方法当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凸显的问题是重知识讲解,轻实际操作,辅导员感觉培训就是听了一场讲座走了下过场,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不得法,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培训者所选取的培训方法过于单一和老套,因此笔者认为在选择培训方法时应考虑这种方法是否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参与积极性,是否能帮助辅导员获得实际的技能,是否能让辅导员学以致用。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笔者认为参与式的培训方法是较为适宜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以辅导员为中心,注重实际操作和现场演练。

篇2

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这次学习的感受和想法。

感受之一:这次培训帮助我认识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重要。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感受之二: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我现在真正体味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的内在含义,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感受之三: 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作为一名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接触、学习过心理学,但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没有感到心理学的用途,因此早已将它抛之脑后了,虽然有时也会装模作样的应用一两个心理学的术语,那也不过是装装自己的门面罢了。可以说那是真的不懂心理学,更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在教育教学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在工作上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正是这次学习它帮我才开始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更帮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原来我们在不经意之中虽运用着心理学,我们的困惑也正是源于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心理学啊!只有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篇3

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的理论培训,也有亲近课堂、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农村教师所关注的但有极缺乏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半个月的培训学习,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提升的机会,受益良多。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摆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为的宗旨,以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为育人理念。

篇4

然而,我们在总结一些学校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式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之后,会发现目前的培训模式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讲座式。讲座式的心理培训有一些特点,如:参与培训的人数多,多采用大班化教学(全市或者全县的班主任召集在一起,在教室或者报告厅中进行);培训教师大多坐在讲台上,班主任面向讲台而坐,听教师讲课;培训耗时短、信息量大;培训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采用理论讲授、举例说明等方式向班主任传授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等等。

这样的培训模式背后实际上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的确,班主任在培训中可以获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但这种培训模式缺乏体验的过程,缺乏内心体验的支撑,与自身的内心感受相脱节,这样教师所获得的知识就不是活化的,难以在实践中有效运用。这样的培训方式可能效果会比较差,而且容易造成班主任对培训的认同度低,进而挫伤班主任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导致培训低效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而就培训活动自身而言, 讲座这种单向信息传递式的培训模式无法满足班主任的多元需求是重要原因之一。总而言之,就是讲座式的培训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让班主任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其身上发挥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重体验,不重讲授。很多内容只有通过自身真正的体验才能感受到它的益处,而讲授的培训方式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团体辅导似乎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新方式。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即由辅导者根据个体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等,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延伸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做好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的团体辅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团体辅导的环境有关怀性

团体辅导最好采用小班化教学,以活动室作为培训场地,而且活动室的布置要有别于班主任平时的工作环境样式,培训教师可与班主任一起或坐在椅子上围成一圈,或席地而坐。培训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设置暖身活动,让大家在轻松的游戏中营造亲切、友好的人际关系。培训教师可以在课间给班主任准备点心,班主任也可以主动带点心与大家分享,让彼此之间充满温暖与关怀。为缓解学习疲劳,培训教师或班主任可以在培训中间穿插组织各种放松活动或游戏。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者与班主任可以一起营造富于人性关怀的培训环境,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安全的心灵成长团体。

二、团体辅导的目标有针对性

在对班主任进行团体辅导时,辅导目标的确立以及活动方案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班主任群体的特点。除了按照团体辅导的理论形成团体、建立团体信任、学会团体合作、结束团体外,还应重视情绪管理、爱心训练、班级管理、学生观培训等几个方面,比如可以利用循环沟通宣泄情绪并学会倾听,进而学习合理情绪理论;可以利用脑力激荡或热座的方式,发挥团体力量解决班主任在班级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扰;可以利用积极赋义,给所谓的“学困生”的缺点赋以积极的意义,使自己从感情上接纳他们,进而理性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班主任团体辅导,可以提供面对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发现内隐的自我,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三、团体辅导的理念以人为中心

在团体辅导中,人成为关注的中心,每一个班主任都不会被忽略,培训过程成为班主任思考、体验、行动的过程,成为班主任心灵成长的过程。

团体辅导以引导班主任自我觉察为主,引导班主任学习专注、聆听、同理、尊重、澄清和具体化等心理辅导技巧的同时,注意激发班主任思考,巧妙碰触班主任的内心世界,引导班主任反思自己,看清自己的盲点,避免自以为是的“帮助”。通过建议班主任每天做反思作业,引导班主任主动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导班主任借助心理投射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即当自己对别人的心理加以揣测、判断时,并不意味着一定能真正反映对方的真实想法,或许自己认为对方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却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心理的投射。

在团体辅导时,培训者应引导班主任投身其中,敞开心扉,充分地分享交流。每一主题的教学活动都少不了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个人感受的交流分享这些重要环节,而交流的形式又有小组间的交流与全班交流等不同形式。这些环节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每个人的分享交流,可以展示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同心态,以便真正做到将心比心,用心灵感受心灵,真正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真正去理解他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