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新农村范文

时间:2023-10-10 10:22: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设美丽新农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设美丽新农村

篇1

当前,正是备耕之际,领导全体成员积极协助各农户做好春耕准备,协调引进优质粮种和化肥,帮助困难村民协调筹款,维修农业机械设备,翻整土地,做好前期大棚育苗T作。

该领导班子在做好春耕同时积极的抓好村里的其它工作,发挥村里党员带头作用,认真做好村民的普法教育,定期组织村民学习,落实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村民的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水平,更好的改变通泉村,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根据以上情况,通泉村从领导到村民积极团结在一起,阔步走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扎扎实实工作,永远向前迈进。

几年来,通泉村在书记杨艳辉和村主任于波带领下,在抓好主业情况下,积极的拓宽思路,进一步搞活村经济,不断发展副业如:养猪、养鸡、养鹅等,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同时鼓励剩余劳动力去省外和南韩劳务,在个人收入提高的同时,也带回来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理念。

篇2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促进美丽吉林建设,从2015年开始,我省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经过村申报、乡(镇)把关、县(市、区)推荐、市(州)审核、省综合确定等工作程序,并经专家论证会讨论通过,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定,最终,确定榆树市五棵树镇爱国村等108个行政村为2015年省级美丽乡村,名单已经发至各地。为了进一步对108个美丽乡村进行再完善,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再提高,经过省检查组实地督查和专家论证后,现提出今后建设完善提升工作意见。

一、完善提升工作的主要内容

总体上分为10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进一步完善建立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日常保洁机制,建立有效可行的村规民约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绿化美化建设水平;四是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包括完善文化广场、建立宣传栏、丰富墙体文化、挖掘历史名人、保护古井古树等历史古迹、建立村史馆等;五是完善村级“一站式”大厅服务功能,主要是增加农村电子商务、快递、便民服务等;六是推动新农村与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完善生态环境建设;七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八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农村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九是加强规划村屯未来建设方向和项目安排;十是进一步加强集体经济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针对每个村的今后完善意见见附件。

二、完善提升工作的时间安排

从2015年末至2016年末,利用1年时间,对108个美丽乡村进行再完善、再提高。

三、完善提升工作的资金安排

完善提升资金由市、县两级专项资金投入为重点,乡村和农民投入为主体。

四、完善提升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是各地要加强领导,切实把美丽乡村完善提升工作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加强部署,积极作为,制定具体实施完善意见,积极组织开展完善提升工作,全力打造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新目标、新标准、新面貌。

二是各部门要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帮扶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规划指导,整合部门力量,倾力支持农村建设。

篇3

信息饥渴,农民致富的主要瓶颈

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并非始于今日,但过去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主要是“给资金、给市场、给科技”。实践证明,这种办法作用有限。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输血型扶贫”转变为“造血型扶贫”,要使农民具有“千里眼,顺风耳”,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依据信息来组织生产,参与流通,使自己的劳动价值在市场交易中实现最大化。为了帮助农民强化内功,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会“游泳”,增加造血功能,作为农民信息主要提供者的地方媒体,其承担的责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我国目前公开出版的报纸虽然达到1900多种,但由于这些报纸主要是区域性和对象性的,农民真正可以读到的报纸只有数种(实际上大多数农民根本没有条件看报);1997年以来,经过多次整顿,县市报纷纷停刊,农民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但他们读报的机会也随之失去。一些地市报以及依托它们办起来的都市报和晚报,很少反映农业信息,很少考虑农村和农民的需要。以徐州地区的“三报一网”为例,《徐州日报》为综合性报纸,主要反映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全局;《都市晨报》作为以报道新闻为主的媒体,2006年11月共新闻957条,最多一天为46条,最少一天为18条。在这上千条新闻中,涉农新闻只有12条。《彭城晚报》定位是休闲报纸,主要提供“生活方式”,涉农报道更是难觅踪迹。

广播电视情况也不乐观,即便是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农民家庭也只能收听收看到两三个频道的节目,选择余地小。近年来互联网开始在农村出现,但普及率太低,到2006年12月,上网用户总人数虽已过亿,却很难看到农民的身影。主流媒体涉农新闻的缺失,已经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为了缓解信息饥渴,农民不得不向生产队干部、同村村民、亲戚朋友、外出打工者和在校学生等其他渠道寻求帮助,而这些渠道提供的信息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据此来决定农业生产,其结果可想而知。

自觉承担涉农传播责任,是当代传媒的历史使命

事实已经证明,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信息贫困,而信息贫困的根源在于缺乏相应的信息渠道和手段。地方媒体本应成为农民获取各类信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但实际上却未能担当起这一光荣使命。在计划经济时代,信息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影响尚不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民自主意识增强和自由选择机会增多,对信息传播有了新的要求,并充满期待与渴望。如果地方媒体不能“与时俱进”,作为新农村建设首要一条的“生产发展”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中央媒体覆盖面大,难以把目光投放到农村,那么地方媒体为什么也表现出对“三农”问题如此忽视呢?总结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媒体定位。地方媒体由于实行的是主办主管制度,因此它们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能力,它们的版面或节目安排、报道计划的制定、主要的采访行动大都要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实际上反映着地方党政机关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反映着地方党政领导的活动情况和工作进程。

第二,是媒体对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近年来,地方财政对媒体的投入逐年减少,迫使它们自找饭吃。千方百计寻找合作伙伴,努力增加广告收入,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成为地方媒体的首要任务。因此,地方媒体总是乐于关注社会强势群体、成功人士,而对于那些默默无闻、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农民也就无心或者无力去注意了。

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广告商越来越精明,他们不再看媒体的级别和社会地位,而对媒体的社会关注度和发行数量、收听收视率却了如指掌。发行数量、收听收视率决定广告收入。为了争取受众,各新闻单位就要追踪市场风向,反映读者兴趣,满足读者的各种要求。毫无疑问,主要受众多半是城市居民,农村问题被闲置起来就成为必然。

在媒体难以很好地为农服务的情况下,政府必须站出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从而保证农民获得相关信息的权利。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需要对下列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第一,农民需要什么信息?传统的农村,农民关注的多是政策信息:种植政策有何调整?生产资料如何分配?购销方式有无改变……内容比较单一,时效性要求也不高。在农业被纳入市场经济的统一运行之后,农产品结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价格、劳动力市场、科技信息、交通信息甚至治安信息等就成为他们关注的热点,无论是信息数量还是质量要求都更高,也更迫切。

第二,他们怎样获得信息?过去,由于农民没有自,对各种信息都缺乏热情,很少主动去寻求。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一切生产活动都由农民自主,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何时种、市场价格、销售方式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农民做出决策,否则,“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于是过去信息被动的接收者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

第三,信息对于农民的意义何在?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了解信息的目的是“仅作参考”。当他们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后,就必须慎重地评价信息价值,从而决定是否采用,采用到什么程度,采用过程中做怎样的调整。这时,信息已经成为他们“闯荡江湖”的决策依据,已上升到主导他们行动的支配地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全国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何处,这虽然需要农民自己做主,但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则不仅是政府和媒体的责任,也是政府和媒体必须认真破解的永久性课题。

第四,如何定位农民的社会角色?

不仅如此,农民在参与市场角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社会的更高要求,需要表达他们的政治愿望、利益追求、社会目标等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特别当他们感到自身工作条件艰苦、劳动报酬低廉、社会待遇不公时,潜意识中就爆发出要求改变不公地位的呼喊,这种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和公平意识的觉醒还会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显露而不断加剧,其表达主观信息的愿望也会日益迫切,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

涉农传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信息对农民来说日显重要,而农村信息渠道却不畅通,农民对于信息的需求缺乏必要的保障,这个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功能复位,建立涉农传播的保障机制。我国媒体受历史惯性影响极深,重行政信息,轻市场信息;重领导活动,轻民生新闻;重娱乐节目,轻科教节目;重搜奇猎胜,轻经济研究,提供的涉农信息数量不足,质量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及时地、充分地反映中央的意图,报道群众的呼声与要求,提供积极有效的各种信息”。②甚至一些地方居然违背国家政策,公开利用广播电视为地方或部门不当利益服务,包括利用广播电视作为卷烟促销手段。③因此,让大众媒介回归信息传播角色,按市场规律调控媒介运行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激活运行机制,增强媒介自主能力。长期以来,地方媒介就是“领导的嘴,干事的腿”,缺乏独立性,缺少积极性和创造性。记者习惯于跑机关,上会议,报纸上多是领导的照片和文章,广播里多是领导的声音,电视上多是领导的表演。虽然1992年我国就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广电体制机制至今也没有根本的变化。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地方媒介新机制已迫在眉睫。④

拓宽经费渠道,不断优化传播手段。地方媒体多是吃财政饭的,设备由财政购买,工资由财政发放,日常业务费由财政补贴。管理上“画地为牢”,没有市场打拼意识,增添设备手续繁琐,一拖可能就是一年或数年,往往错失更新设备的良机,节目的制作质量、传播效果因此大受影响,造成大量的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流失,阅读率、收听收视率低下又导致广告业务的下滑,形成恶性循环。一些地方电台电视台以设备落后为由,竟连中央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也不向农民转播,使农民无法从广播电视上获得中央精神和全国市场情况。这已成为一个硬伤。

改革用人机制,不断提高涉农传播的服务水平。影响地方媒介服务农村的另一个原因是从业者的素质低下。目前,市县级新闻工作者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部队转业的宣传干事、通讯员,二是地方的“土秀才”、机关里分流的“笔杆子”,三是“顶班招聘”的广播电视和相关单位的“亲属”,四是相关院校毕业的“科班”。由于前三类人员比例过高,以至于“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被边缘化,没有话语权,加上许多领导是由行政转行的,业务生疏,在这样一种“意见气候”下,知识常常要向无知让步,“服务农村”的美好设想往往成为一句空话。

努力构建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体系。首先,要让农民有报纸看、有电视看、有广播听。从2005年起,河南日报拆分为城市版和农村版,试图从源头上解决农村信息不畅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让农民有报纸读、有电视看、有广播听的真实含义是,要有按照农民意愿主办的能够满足农民信息需求的报纸、广播和电视。

其次,涉农媒介应以传播经济信息、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为主体。要使涉农传播产生应有作用,根本的一条是要产品适销对路,提供对农民有用、受农民欢迎的信息产品。这应放在涉农传播工作的首位。

再次,向农民传输的信息要实在有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地方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必须在观念上有新突破,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及时向农民提供充足的、有价值的信息上来。一定要知道农村缺乏什么样的信息,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做到“雪中送炭”,“有的放矢”,多一些“短、平、快”,少一些“高、精、尖”,否则,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一厢情愿”。涉农传播要从农民接受实际出发,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一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媒介素质,培养他们利用媒介了解、分析并运用信息的习惯,形成利用媒介信息帮助决策的能力。二是要有足够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流量,使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悉他们想得到的信息。三是建立与农民信息互动的运行机制。要及时了解农民所想、所需,随时更新信息内容编排和表达形式,满足农民的收视习惯、收视兴趣和收视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应发展一些地方报纸,建立起信息收集体系和满足农民需要的信息传播体系,提供和农民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与平台,为农业改革、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提供信息支持。

(注:本文是江苏省高校2006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苏北实现“两个率先”信息保障研究》成果之一。)

注 释:

①《北京青年报》,2006年11月13日第1版。

②:《2001年1月10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座谈会上的讲话》,《文汇报》,2001年1月11日第1版。

③摘自湖北省一些地方电视台2005年以来多次公布当地卷烟销售情况各乡镇销售排名一览表。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65

1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居民点散、乱、规划不合理,存在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建住宅现象

近年来,各地不断开展新农村和特色民居建设,农民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农村整体缺乏村庄布局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未能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导致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控。农民建房选址随意性大,乱圈乱占,乱搭乱建的现象严重,房屋座落散乱,朝向、高矮不一,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浪费了大量土地。

1.2土地违规违法占地现象仍比较普遍

一是农村一户多基现象还很普遍。有的农户异地拆旧换新申请建房,新房竣工后,老房不拆或改作它用或卖与他人。有的农户家庭人口多,为了多占用土地,竟多头立户,形成了批而不用,一户多基现象;二是未批先建。在少数地方,有的村民“先斩后奏”擅自建房;有的村民一边申请一边占用,手续还未到手,房屋已建成;三是少批多占。不少村民在批准的合法面积基础上擅自增加面积,造成批少占多、不好管理的局面;四是破坏耕地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农户为了节省工程量,又方便出入,建房纷纷选址于路边良田,造成建起住房一栋,破坏良田一片的现象。

1.3农村村民建房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庄规划建设,规划建设实施难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应当按照乡(镇)村建设规划进行。但是有些村民建房随意性较大,在申请获得批准后,私自放线施工,房屋建成以后不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验收,造成村庄布局混乱,土地权属纠纷层出不穷。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建房往往选择区域位置好,交通比较方便,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建房。而伴随着农村城市化,集镇规模化进程的加快,有关系、能力强的村民在新规划区选择优越的位置建房。而纯农户,经济弱的村民则希望在原地建房,这往往造成新规划实施难,老规划废止难。

1.4建房纠纷难以调处

由于建房造成通风、采光、排水等问题,成为老百姓邻里之间引发矛盾冲突的根源,而解决这些问题又往往不是国土管理部门自己能够解决的。有些即使通过司法诉讼途径来解决,但由于耗时颇长,建房户也常常被拖得筋疲力尽。据部门统记,近年来土地量呈上升态势,土地矛盾纠纷牵扯了基层干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成为影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1.5违法用地查处执法难

农民建房往往求大、求新、求洋,房子的建筑规模和装饰程度成为他们在周围老百姓心目中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建房户常突破规划范围或超面积建房。《土地管理法》只赋予了土地监察人员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制止权,他们不能及时实现强制执行,等到依照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执行后,违章建筑物大多已建成。处罚只设定拆除或者没收,拆除超占部分建筑不像切豆腐那样容易,会影响到建筑整体的安全稳定性,而没收非法占地建筑涉及到评估作价和资产处置,操作困难,建房违章执法难到位。

2促进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建议

2.1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要借助各种传媒面向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宣传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宣传土地基本国情、国策、国法,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土地法制意识。尤其面向乡镇领导,要将《土地管理法》列入普法内容的重点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土地法制素质。

2.2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定地位,合理搞好布局

要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公告,由人民群众来监督规划的实施,并且每年要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向同级人代会汇报,听取人大代表的建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修改活动,也需由同级人大代表表决通过,一般性的修改也需要提交人大常委会备案,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的严肃性,避免修改调整的随意性。同时,按照推进农村城市化,集镇规模化的要求,同步做好撤并后乡镇村规划的调整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微调工作,做到规划科学合理,操作简便易行。

2.3加强村民建房的综合管理

村民建房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加强管理,各乡镇应该建立由建管、规划、国土、环保、司法等部门组成的综合办公室,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合力做好村民建房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好村民建房批前勘察,施工跟踪,竣工验收全程有效监管。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联系协商一致处理建房中出现的矛盾。

篇5

(一)2016年创建美丽乡村情况。主要是按照年初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对今年申报创建省级美丽乡村进行实地考核,并评比打分。

(二)2016年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活动开展情况。主要是对今年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进行督查。

(三)重点村项目建设情况。主要是2016年省级重点村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建设情况。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项目招投标情况;二是项目开工和完工情况;三是专项资金兑现情况;四是档案建立情况;五是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四)村级“一站式”服务群众平台建设情况。重点对今年重点村申报村部建设项目进行检查。

(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主要是检查各地环境整治情况,以及工作部署、保洁经费、保洁队伍、垃圾清运、长效管理等方面的落实情况。

(六)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情况。主要是整县美化工作开展情况、整体推进县工作开展情况、整片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新农村建设完善提升工作开展情况、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打造情况等。

(七)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专项整治工作情况。主要是按照《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省级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资金使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新农村办字〔2016〕14号)文件要求,对各县(市、区)自查自纠检查情况进行抽查。

二、工作方式方法

(一)听取汇报。听取各市(州)和各县(市、区)相关情况汇报。汇报内容要实事求是、客观真实。

(二)实地检查。对2016年申报创建的美丽乡村要逐村检查;对申报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要进行抽查;对2016年重点村项目进行重点抽查;对今年申报建设村部项目的重点村检查;对农村环境整治、整县推进、整片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完善提升、整县美化、文化品牌打造情况进行沿路检查和抽查。

(三)查阅资料。查阅相关票据、美丽乡村影像证明材料、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评选文件、文化品牌打造相关资料以及各项工作的有关文件资料等。

(四)评比打分。主要是对创建的美丽乡村进行评比打分。

(五)填报表格。各项表格需要各市(州)组织各县(市、区)进行提前填报,待检查组成员实地考察进行复核。

三、检查时间及人员组成

篇6

二、多措并举,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工作实现开门红

篇7

1.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协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千万”工程建设的深化和提升,而村镇住宅建设及改造正是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阳市作为全国百强县市之一,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行动中也走在了浙江省各县市的前列。根据市委提出的第二期目标:重点完成集镇规划区,东阳江、南江沿岸,甬金和诸永高速公路沿线的村庄建设,总体完成12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创建,初步显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

目前,已建成了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花园村,在村镇规划和住宅设计中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经验,东阳江北街道、六石街道、城东街道和白云街道新农村改造已取得初步进展,巍山巍四小区改造、楼西宅、佐村等改造工程正大力推进农房改造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初步具备了理论指导,开始沿着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值得在东阳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借鉴和推广。

2.东阳新农村住宅设计现状

中心镇、集镇、中心村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东阳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打造精品”的要求,加快中心村和一般村建设,从抓点连线到成片,培育出一批中心村及特色村、示范村,不断提升东阳农村整体形象。在新农村住宅设计工程实际中我们发现,由于东阳本地建筑设计院缺少,大多数新农村改造项目设计均由外地设计院或本地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小型设计事务所完成。部分建筑师由于身处其他地域或本身缺乏农村生活经验,又对本地区农村现状、农民生活习惯、地方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不够了解或调研不够深入,只是盲目套用城市居住建筑和别墅的设计思路到农村住宅中,设计成果并不能满足本地区农民生活实际需要。

同时,发达的东阳建筑业带来的东阳经济的发展,返乡建筑从业人员建筑建造思潮的影响,使得其平面设计方案盲目追求品位化,不符合本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要求;在立面设计中受业主的思想影响较大,一味追求独特、奇异、与周边不同等,使得建设不符合村镇规划的整体要求,造成了立面的另类和违规等现象,带来了极大的浪费,新农村住宅设计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应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居民对生产生活新的需求,重点研究住宅形式和住宅套型空间构成,以适应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生活环境。

3.设计思路与理念

3.1设计思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新农村住宅模仿城镇住宅建筑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失去了传统的农村住宅空间特色与韵味。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居住方式的不断变化,现代农村对居住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美丽乡村建设拟将现代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新农村住宅设计应满足“宜居、宜业、宜游”的整体要求,同时,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本地区农村现状、农民生活习惯、各村文化传统和节能环保、生态要求的不同进行设计,使得住宅设计体现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

3.2设计理念

3.2.1因地制宜,探索多种住宅形式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版))规定,我国住宅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等。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和本地区农村的特点,低层住宅具有占地面积大、空间形态和建筑造型更趋近自然、平面和空间组合方式灵活等特点,更适宜本地区农村居民的居住实际需求,宜作为新农村住宅的主要设计形式。但是,由于低层住宅建筑密度较低,土地资源消耗较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心村培育,带动村庄布局的调整优化,城镇周边地区的农村土地资源紧张,再加上本地区耕地资源紧缺等问题,城市周边农村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考虑多层或高层住宅建设,以缓解土地资源压力,增加农村住宅形式的多样化。

3.2.2切合居住需求,研究适宜套型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进入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和居住品位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逐渐向高层次的需求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农村生活中社交活动不断增多,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农村居民对住宅功能的分解和各功能空间的尺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新模式下,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产模式,东阳经济模式下,农村土地耕种大多处于出租状态,当地农民基本基于生物高科、基础材料、红木家具、建筑地产、食品服装等工业产业模式生存,物质条件充实,精神追求较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自然也与传统农村差异较大,需要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在住宅套型空间构成上进行研究,既结合本地区农民居住实际又不会是城市户型的照搬。

4.新农村住宅设计探索

4.1新农村住宅形式探索

东阳地区地理形势除南北东阳江和南江的两江平原,其他均为山地。根据东阳整体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区域基本在南乡与北乡的东阳江、南江沿岸,甬金和诸永高速公路沿线。这些地区是本地区经济主要来源地,居住建设用地资源相对紧张。同时,又存在着卢宅等古建筑较多的保护村落,且原有村落相对分散,而上世纪规划建设的村庄普遍存在着道路狭窄、单一的联排式建筑、间距过小等缺陷,已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居民对居住的要求。

根据地区特点,可借鉴东阳市花园村“以工富农、以工强村”的建设模式,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原有自然村落在实施行政撤并后,实行统一规划,并村建设。在离产业区相对距离较远的村庄,住宅类型主要以并联式住宅为主、独院式住宅为辅的低层住宅模式。而在离产业区较近的村庄,在规划的住宅用地区域,可根据发展要求和居民需求,在开发独院式、并联式低层住宅的同时,考虑发展多层和高层住宅区,以适应综合发展的需要。

4.2新农村住宅套型空间构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了精神追求。东阳产业经济的发展给现代化农村建设注入了经济血液,从而加快了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住宅的空间尺度及构成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住宅从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型向舒适型转变,功能空间的尺度和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以独院式和并联式低层住宅设计为例,在设计实践中,人们对住宅的空间尺度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发生着较大变化,如在客厅设计中,传统的直接式顶棚向多形式的吊挂式顶棚的改变,从普通照明到多样式大型灯具的安装以及各类豪华家具的布置等,都要求客厅空间向着大而高的方向改变,因此在设计中往往与餐厅结合设计,采用错层的方式来实现客厅空间的大和高。

而在功能空间构成方面,传统的居住空间构成已不适应现代新农村的生活习惯,如厨房的使用方式已从传统的秸秆燃料转换为液化气燃料,秸秆的储存空间和大灶台模式被现代化厨房所取代。经济的发展使东阳农村家用汽车的数量急剧上升,因此,车库设计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必不可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住宅的居住空间中的“卧室”也不在是传统的卧室,其私密性要求也不断提高,卧室中也融入了卫生间、衣帽间等的尺度空间。而传统的储物和农机具储存空间等则被省略或者移入到地下室的设计中。以上所述农村住宅功能空间的尺度变化和构成改变,体现了本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在实际设计中应予以综合考虑。

5.结语

住宅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新农村建设“宜居”环境的重要方面,设计是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通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实际工程设计积累,找出与本地区新农村改造相适应的住宅设计模式。实践证明,住宅形式随着农村所处地理位置如距离产业区域的远近等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规划形式,住宅套型空间设计应根据当地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行合理的尺度和空间构成设计,以适应不同的家庭需求。同时,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新材料、新技术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综合要求,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旋律奏响和谐音符。

参考文献:

[1]赵小龙.居住建筑设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2

[2]许耀波,厉文杰,庞杰 天台县农房改造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3]帅丽芳.做好“美丽”文章 打造魅力乡村――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1)

[4]李英豪,郑宇军.基于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东阳市花园村为例[J].规划师.2011.5(27)

篇8

党的十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统筹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农村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纷纷涌现各色新型小城镇。然而,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获得最终成功。随着新农村进程的推进,中国也日益面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农业产业繁荣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道真自治县地处黔北偏远山区,经济贫穷落后,但资源及区位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乡镇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行政领导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二、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树立长远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农村土地使用与管理,杜绝主观臆断、拒绝盲目随意。牢牢把握建设用地置换契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科学规划、严格依法用地、规范用地、依法管地,严禁违章、违法用地。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只有高起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新农村的未来。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村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各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新农村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村寨人口、商业、服务业规模,注重把新农村建设同发展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使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农村,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政府重点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多年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虽然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一直苦于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集镇与村镇建设速度受到明显阻碍,镇区建设面积不够大,人口密度也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建设新农村,需要稳步推进。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目前,基层领导缺乏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来扶持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形成了新旧悬殊太大。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新”

在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是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间,来建设自己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交通、通信、教育、卫生、消防、供水、休闲、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才能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如:阳溪四坪村、洛龙镇大塘村等形成了中药材、乡村旅游很具特色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太过分散。如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管网、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虽然产业结构在调整,乡村旅游在加快,诸如学校教学点却在消失。这些都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在新农村建立中,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度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为新农村储备跟多的基础人才。

篇9

通化市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市党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共同协调推进工作机制。落实了市委常委联系县(市、区)、市级领导包点、部门帮扶、企业帮建的帮扶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一村三帮”、“村企共建、村企互赢”合力共建新农村的工作格局,实现了高层带动、上下联动、全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促进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上层次、高站位发展。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为新农村建设后续保障提供“造血”功能的动力源泉。全市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粮食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精品畜牧业、高效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五大产业,实现了从“产业服务创收”、“入股合作分红”、“产业集聚增效”等六个渠道的拓展与完善,有力促进了全市村集体经济的整体跃升。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5%;全市发展农民合作社达4491家,家庭农场1314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8.5万亩,完成22个乡(镇)、196个试点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发展,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新农村建设的后劲和动力显著增强。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核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新生活。为此,全市千方百计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整种植结构,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提升。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发展到350万亩,同比增长0.5%,带动农户22.1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66.8%;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470人,培训农民已达到50.8万人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17元,较上年增长4.3%。现已形成了多元增收、多路进财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全市行政村累计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20613项,完成投资416亿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7885个,完成投资33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854个,完成投资64亿元;社会公益事业项目3874个,完成投资19亿元。累计改造农村危旧房6.1万户;建设农村水泥路2008公里;修建边沟1466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22处,受益人口110万人;农村健身广场、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环境也全面改善,累计投入农村环境整治及绿美化资金28.4亿元,新建垃圾点6278个、卫生厕所8.5万座;安装路灯(含太阳能)2.3万盏;种植绿化树(小棵灌木)2719万棵,绿化公路里程累计达到1834公里,农村面貌ㄈ灰恍隆

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型、民俗特色型、旅游兴村型和环境优美型”四种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市共评选出10个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打造出3万个美丽庭院和4万户干净人家。通过创建美丽乡村、评选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等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篇10

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推进城乡协同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按照中央部署,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中,明确提出建设美丽特色新型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然而,保定市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仍面存在许多问题,如乡村优质人力资源外流、土地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问题无法得到改善。为此,如何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保定市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对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内在关系的正确认识,调查研究保定市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保定市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探究保定市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以期对推进保定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保定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关系

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互动,共同推动现代化发展进程。一是工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工业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业支撑。工业化水平的高度发展,通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征收纳税来带农业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开拓空间。二是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关系。新型城镇化主要是指发展中小城镇,因而为新农村建设积聚生产要素,推动城市化建设重心下移,促进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提高,虽然会在一定程度地增加农村返乡人口,但限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现代化农业水平的发展,必然农村人口中“出”的比例仍然很高,推动城市化发展。三是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为我国现代化的两个方面,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指农村劳动力往城镇转移,而工业化是指农业劳动力往非农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支持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

2保定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城市化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1新农村建设欠缺职业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势必需要人力、财力的聚集,而城镇化的发展,又使人才等优质资源向城市聚拢。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才、资金的良性循环已近乎中断,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整体水平能力的欠缺是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虽然依靠政府的帮助,不断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等相关活动,但是效果并未达到预期。为此,提高职业农民数量,提升农民的现代化技能水平成了当务之急,也是制约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

2.2新农村建设科技水平含量较低

农业科技含量低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要因素。科技水平不足,致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规模效益不够高,产业培育和形成滞后于全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发展缓慢,抗灾能力不强。

2.3城镇化发展未突出区位产业优势

一方面随着保定市不断在周边设立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城市周边的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河北省旅发大会的开展,使得涞源、涞水、易县的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然而,保定市并未充分利用区位经济优势,发挥周围城镇群以及主干公路沿线的城镇特色产业。

2.4新型城镇化减少优质耕地资源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源,而保定市人多地少情况严重,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合理利用土地,保护优质耕地资源,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而近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保定市的优质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深刻意识到土地资源锐减的严重性。

2.5城市化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一直是所有人共同的美好愿景。然而,工业排放废水、居民生活垃圾、空气和土壤中的有害成分超标等现象将严重影响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部分村镇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生产流程中部分环节并未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而村镇干部对该问题重视不够,导致相关配套措施又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而,农村的村容村貌并未达到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3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促进。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依据保定市的区位、资源、产业特点,本文提出以下三种主要的模式选择。第一,发挥城市主导作用,利用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虽然保定市属于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市系统的辐射作用。但随着保定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市区周边工业园区的开发,使得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延伸,城市的优势产业逐步发展。因此,城市的扩张辐射在带动周边郊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了生产要素向周边村镇的聚集,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二,利用区位产业优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新农村建设。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但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也是弱质性产业,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保定市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市领导对农业的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农业产业园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精准农业。通过横向延伸产业链,纵向推进三产融合,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效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更是有利推动了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第三,以优质资源为抓手,发展当地经济,促进新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另一有效途径是通过开发地区优质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经济。保定市县区拥有数量较多,而部分县区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如易县、顺平、阜平、涞源等。发挥农业多功能效应,以优质旅游资源为抓手,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以优质资源带动经济,以服务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4结语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是现实的迫切需求。如何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关键要做好规划,通过各种模式发展经济,消除城乡差距。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要注重人力资本的提升,运用产业支撑,加快城乡建设。

参考文献

[1]曾燕南.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策略选择--以哈尔滨市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7(4):94-97.

[2]徐光平.“十二五”时期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东岳论丛,2011,32(8):156-160.

[3]张艳.重庆市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篇11

原先我听爸爸说,到表叔家可能要走半个多小时,而且路不怎么好走,特别坎坷。表叔家的条件也不怎么好,以至于表叔都没有读完高中就打工挣钱了。可这次表叔到我家为啥说他们家建设的那么好呢,这次我到乡下就是要看个究竟,看表叔和爸爸谁说得更符合实际?!

我们一家乘表叔的私家车出发了,大约走了十来分钟,表叔就告诉我已到了乡下,可我和爸爸却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我有点吃惊的问表叔:“这是什么地方,怎么会这么漂亮呢?”

表叔回答说:“这就是新农村,这里是新华镇向前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我们便建设了这些统一布局又不同风格的生态文明新村。”

我一看,是呀!那一棵棵高大的杨树、柳树、松树……都深深地弯着腰,向党和人民深深致谢;又像一个个士兵,站在路旁,欢迎来这观景的人们!

再看看公路两侧那些争奇斗艳的鲜花,真有点让人目不暇接,你看那丁香花、玫瑰花、……都一个个张着笑脸,就像小孩子的脸一样天真无邪,好像在对你说:“您好!”那些花的香味溶进了人的肌体,使人完全沉醉在花香的世界里如痴如醉!

路南的农民,几乎每家都盖起漂亮的欧式住宅,路北是一排中西结合的平顶房,两排建筑风格各异,使人进入了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

当我推开表叔家的院门时,又被吓了一大跳,里面有许多小动物在向我“招手”:有精力旺盛的小鸡,有渴望飞出去的小鸽子,有看家护院的小狗,还有活泼可爱的小猫……

院子正中央,有一处美丽的喷泉,正在变换着不同的方向喷洒着美丽的水珠,调皮的水珠在空中翻上几个跟头后,便跳进了水池周围那绿茵茵的草坪,迅即不见了踪影……

篇12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2011年末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乡村人口仍有65656万人,比重达48.73%。[2]即使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安吉县尚书圩村作为一个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通过生态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整治多数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逐步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综合保护。尚书圩作为一个面积5.94平方公里、人口仅1140人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为实现脱贫致富,对本村6200亩毛竹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贩卖,山林遭受严重破坏。这不仅损害村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与山体滑坡。而且砍伐毛竹的微薄收入也不足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多数村民被迫到外地务工以维持生计,尚书圩村面临着生态破坏与劳动力流失的双重困境。尚书圩村在生态破坏的惨痛教训中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该村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与资金扶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展之后,尚书圩村牢牢把握政策文件要求,把“村容整洁”内化为村庄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具有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与优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品牌。尚书圩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村庄发展的优先地位,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 农村发展建设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只是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可短期开发利用的资源,没有认识到它的综合效益与价值。此类开发利用模式在短期内虽可实现一定经济效益,但在资源枯竭之后往往走向停滞乃至衰败。[3]尚书圩村在以往的开发建设中也经历了这一粗放型的发展过程,村民饱尝生态破坏导致的恶果。为转变生态持续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尚书圩村根据本村自然情况,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营道路。为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对本村毛竹林予以严格管护,严格落实生态公益林禁伐、承包林有计划间伐的规定。为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通过征地补偿的方式把中心村300亩水稻田改种为葵花园。尚书圩村所确立的这条以优良生态环境经营村庄旅游品牌的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仅2012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5万元。从2008年创建美丽乡村项目至今,尚书圩村累计吸收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尚书圩村的案例证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与优势,将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4]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 新农村建设所要求实现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否则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终会导致发展成果沦为泡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当中,不仅成为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指标,更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尚书圩村同样经历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惨痛经历,这一历程使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破坏性开发成为了村民共识。安吉县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这一国家级品牌,不将经济发展成为唯一考核内容。“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成为评价村庄全面发展的四大主体,树林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等36个详细指标为村庄发展指明方向。尚书圩村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政绩考核与政策项目引进相结合,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成效。

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尚书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值得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承载能力差、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2.1 生产力落后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低。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中要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不仅要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还要注重合理利用村庄资源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5]在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远比生态文明建设更受政府和农民重视。

2.2 生态保护机制不健全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一项项的政策与项目来推动,必须形成生态保护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我国环保立法仍较为欠缺,对其中政府、企业、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难以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约束力。在机构设置上欠缺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往往职责不清。这造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立体管理保护体系。广大农民也没有被组织动员起来,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旁观者。

2.3 农民生态环保理念落后使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 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环保意识不强,对于农民来说实现脱贫致富远比环境保护重要。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科技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采取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以消耗资源、能源作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⑥同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污染是可以通过良好卫生习惯而得以改善的,但当前主要依靠环卫措施进行治理,成本颇高。环保理念的缺失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广大农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较少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生态破坏的主体。

2.4 外来投资与开发项目加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 中国农村普遍缺乏资本,这使得农村各项事业难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期面临资金匮乏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大量工业企业及其它建设项目开始搬迁至农村地区,为农村带来了大量投资。此类项目由城到村的搬迁不仅带来投资,同时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企业搬迁至农村的价值取向在于控制成本、提高收益,农村有关环保制度的欠缺和环保意识的落后,使得企业对自身造成的污染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很少投入资金进行污染防治。因此农村对比城市,引进工业企业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承受了巨大压力。

3 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复杂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现有条件与优势,特别注重在农村生产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推动力。

3.1 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发展生产力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充实村集体资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态效益,很多村庄生产力发展后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破坏。这是因为在村庄生产发展中并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当中,很多村庄正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越走越远。因此必须将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推进农村发展的集约化、产业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