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效应范文

时间:2023-10-11 09:56: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儿童心理学效应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儿童心理学效应

篇1

一个好的厨师要考虑如何适应顾客的口味,是厨师要去适应顾客,而不是让顾客去适应厨师;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作为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我们要改造数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恢复它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

在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同学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同学们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来解决。我就没有让学生严格区分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减轻了学生不必要负担。因为对于严格区分被乘数、乘数,我就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中学生不用区分,为什么数学专家都不用区分,非要让七、八岁的孩子严格区分呢?数学本身是简单的,为什么非要把它复杂化呢?复杂得让孩子听不懂、说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来适应数学,而不是积极改造数学,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无法挖掘,学生创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地培养。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3、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

篇2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儿童的认知、记忆、意志、情感、社会性等心理结构的一门学科。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生理、心理发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如能有效遵循、利用这些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不但教学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责任意识、社会意识也会有非常重要的帮助。相反,如果教师不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些特点,盲目施教,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的消极影响。了解孩子的思维结构特征、认知结构特征、意识结构特征对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令教师头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常常让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呆板、空洞的公式让那些满脑子立体形象的家伙心生厌恶。豪无疑问,数学事实上的概念、公式、理论、法则是生硬的,抽象的。这是否意味着课堂教学就必须生硬、抽象。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校数学教育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渐渐意识到:必须要将数学教学形象化、生活化、逻辑化。才能适应成长期的儿童的思维结构、逻辑结构、认知结构体系。

二、应用儿童的认知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在心理学领域里,认知指的是人的知觉、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处于7~11岁的儿童有特殊的认知结构: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特别敏锐,能够清晰的感觉到事物的变化。尤其是色彩、声音、不同于寻常的事物发展等都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表现为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但是注意力却比较差,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需要人以一定的意志力、目的性坚持的注意力,而无意注意则不需要意志力来保持的注意力。儿童阶段的意志力处于成长阶段,所以有意注意的坚持力度不够,他们往往很容易就被分散了注意力。他们的逻辑思维力能力差,但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了解了儿童的认知结构,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样利用这些特点来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呢。第一,要利用教学手段、结合生活实际,最大化的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求知的欲望越强烈,兴趣就越浓。兴趣越浓,学习的动力就越强烈。动力则是满足需要的驱动力量。人们的有意识行为和思想通常都在动机的驱动下去完成。也是兴趣产生的最初来源。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需要。

第二,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于学习兴趣有三个特点:一是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例如,某个老师讲课生动、形象。学生便会兴趣盎然,换另一个老师讲课方法欠佳,学生的兴趣会突然下降。二是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所以兴趣广泛,往往什么都想学,样样都感兴趣。却难以持久。三是和教学内容本身的难度有关。过于简单和过于难,都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教材的内容很简单,掌握知识不会感到困难,作业负担又不重,他们就会感到没有什么知识可学,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反过来,如果教材内容难于理解,作业过多过深,他们感到负担重,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畏难的情绪,就会产生抵触学习的行为。以上三个特点都和儿童的认知结构处于成长阶段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的情绪、意志、认知都非常不稳定,所以在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后,要采取措施控制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经常保持饱满、积极、并逐步趋于稳定,变成自觉的潜意识的行为。

第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可以尝试以下方式:首先,将空洞的数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情景教学法。将生活中的某些情景搬到课堂上,或者让学生实际参与其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扮演银行职员算利息、超市管理员算利润等。不但可以培养孩子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表达能力、模仿能力也是很大的训练。其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讲课尽可能用儿童语言,做到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易于接受。再次,积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

三、根据儿童的智力结构调整教学方式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认识的传授是发生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社会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主要不是通过他人来教,而是透过儿童“经历”产生经验去学习的。因此可知,不同的知识其获得的最佳途径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当因人而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现成的知识体系简单的灌给学生,而是形成一种氛围,促使学生做主动地探索着,自己去组织知识体系,发现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好的教育应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儿童能尝试事物,发现事物的意义;操纵事物,找出事物的原因;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把事物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并把自己的发现同其他儿童的发现进行对照。这样学习的方式才能促使儿童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研究表明,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智力上正在发展数、关系、过程等概念。表现为具有了守恒、分类和排序的能力。明白数目和事物形式的相互关系,通晓物体的数目不会因排列形式不同而改变这个道理。他们刚学会了分类,形成关系概念的基础。它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对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依据事物的颜色或形状给事物明确分类。因为刚刚具备了数、序、排列、关系的概念。因此,不太能理解那些复杂的逻辑结构,他们往往凭着直观的意识和辅助的想象来判断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结构层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宜多采用列表法、图示法、明显对比法来直观的展示问题的形式和结果,而高年级的同学可采用复杂一点求证法、探索法等。

四、应用儿童的思维结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应该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联系性;培养有条理、有依据、思路清晰、因果分明、推理严密、言必有据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在课堂上应配合教学手段,循循善导,应用数学概念帮助学生通过推理、求证、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对照概念、公式、性质、法则、术语、名词,通过再现、对比、辨识、理解来完成解题。

五、根据儿童社会性心理学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创造一些场景,让他们亲手在解决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的学生即使拥有较好的成绩,但创造能力、将知识转化成实际生活应用的能力较差。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儿童学生的求知欲强,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已给问题寻找答案的习惯,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灌”知识,就会强化儿童学习的依赖性。因此,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是会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讲讲停停,边讲边问,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意识。

六、结论

篇3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是成长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以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可以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以及与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如下: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其一,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是主要因素。遗传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起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环境则影响遗传潜能的发挥,良好的环境可以发掘人的潜质,不良的环境可能会遏制甚至破坏人的正常发展。其二,儿童自身的成熟也影响教育在其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间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其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个体差异性,个性影响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也受其个性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教育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安排、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教育心理有关。只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运用,为教育服务。所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的选择都应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不能偏离大方向,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从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在学习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运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学低年级学生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区别主要表现在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的年龄进程,从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中去概括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教育范围内.目的是研究儿童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发展情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来研究,主要是依据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着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综合表现,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识技能筹备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区别表现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它直接应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和特定个体上,与教育心理学相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对象决定的。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发展与教育,又涵盖学习与教学;既关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又兼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才能的心理学规律;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等,即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心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讨,才能发现其规律,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就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为目的;其次,确立客现的指标,是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标应该是能观察、测量到的,最好能用仪器来测定、记录和分析;最后,在说明研究结果时,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研究时也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研究出的结果必须能在实践中运用;其次,确定研究的形式,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选择研究的形式时必须采用活动方式;还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适用,另外,选择研究方法还应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检验研究可行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研究的结果也应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设置研究情境、选用器材时,不能不考虑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儿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在研究之前应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尽量使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果实在难以克服,而影响又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尽管研究很有价值,也不能进行。有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不利影响还应设法补救。这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困难之所在。有时,当无法对人进行操作控制时,人们只好转而对动物进行研究。但把动物作为对象的研究活动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所以,对人尤其是儿童的研究更应考虑其教育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个体的心理活动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研究时要考虑研究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因素,并且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首先,儿童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其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研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时,人们多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的心理发展差异情况,目的就是为了使遗传的影响保持一致,使环境成为影响其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避免遗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心理分成各种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种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种或某些心理现象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在研究被试的记忆时,就应该考虑到智力、兴趣、练习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尽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避免出现自变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研究的结果,从而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年龄越低的儿童更应慎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儿童虽然早期智力较落后,但以后会很快赶超上来,所以,不能根据早期偶尔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而定终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关键动力,才能发现心理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从而避免台本逐末。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侧重于应用性和社会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不能违的伦理道德。这是和儿童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儿童作为发展的个体,不同于物。人的心理发展有复杂性,在研究时考虑不周到就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事件,从而招致法律纠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多从被研究者的立场考虑,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研究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42-44.

[2]范淑杰.对于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华少年,2016(24).

[3]杨会静.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2016(5):12.

篇4

关键词:

心智;心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是成长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以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可以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以及与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如下: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其一,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是主要因素。遗传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起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环境则影响遗传潜能的发挥,良好的环境可以发掘人的潜质,不良的环境可能会遏制甚至破坏人的正常发展。其二,儿童自身的成熟也影响教育在其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间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其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个体差异性,个性影响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也受其个性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教育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安排、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教育心理有关。只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运用,为教育服务。所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的选择都应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不能偏离大方向,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从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在学习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运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学低年级学生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区别主要表现在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的年龄进程,从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中去概括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教育范围内.目的是研究儿童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发展情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来研究,主要是依据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着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综合表现,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识技能筹备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区别表现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它直接应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和特定个体上,与教育心理学相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对象决定的。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发展与教育,又涵盖学习与教学;既关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又兼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才能的心理学规律;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等,即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心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讨,才能发现其规律,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就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为目的;其次,确立客现的指标,是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标应该是能观察、测量到的,最好能用仪器来测定、记录和分析;最后,在说明研究结果时,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研究时也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研究出的结果必须能在实践中运用;其次,确定研究的形式,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选择研究的形式时必须采用活动方式;还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适用,另外,选择研究方法还应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检验研究可行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研究的结果也应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设置研究情境、选用器材时,不能不考虑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儿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在研究之前应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尽量使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果实在难以克服,而影响又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尽管研究很有价值,也不能进行。有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不利影响还应设法补救。这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困难之所在。有时,当无法对人进行操作控制时,人们只好转而对动物进行研究。但把动物作为对象的研究活动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所以,对人尤其是儿童的研究更应考虑其教育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个体的心理活动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研究时要考虑研究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因素,并且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首先,儿童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其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研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时,人们多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的心理发展差异情况,目的就是为了使遗传的影响保持一致,使环境成为影响其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避免遗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心理分成各种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种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种或某些心理现象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在研究被试的记忆时,就应该考虑到智力、兴趣、练习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尽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避免出现自变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研究的结果,从而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年龄越低的儿童更应慎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儿童虽然早期智力较落后,但以后会很快赶超上来,所以,不能根据早期偶尔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而定终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关键动力,才能发现心理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从而避免台本逐末。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侧重于应用性和社会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不能违的伦理道德。这是和儿童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儿童作为发展的个体,不同于物。人的心理发展有复杂性,在研究时考虑不周到就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事件,从而招致法律纠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多从被研究者的立场考虑,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研究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42-44.

[2]范淑杰.对于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华少年,2016(24).

[3]杨会静.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2016(5):12.

篇5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49-01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致富观念的更新,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笔者对本县22所山村小学1-6年级进行初步调查,留守儿童占学生总人数的24.62%,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的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调查还显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成绩普遍较差。在今年的初考中,本县留守儿童的成绩优秀率仅占0.042%。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健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对社会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和歧视,容易走极端,要么出现过强的攻击,要么退缩任人摆布,表现出性格脆弱、任性、叛逆等人格障碍,这些性格上的缺陷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据国家统计局在湖南的一项关于留守儿童的学校调查,在学校不守纪律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吸烟、喝酒、赌博、偷摸。因此,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刻不容缓。

在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和孩子心目中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扩展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所以笔者认为,学校、教师应多关注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为其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其父母的打工地方、联系方式,留守儿童代养人的住址、联系电话、具体情况等登记备案。建立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机制,学校应经常主动与其父母、代养人沟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且,农村学校教师多以校为家,因此,各班实行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一班一”活动,督促和指导孩子学习,多和留守儿童谈谈心,帮其树立学习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让他们感受到亲情就在身边。

(2)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教育内容,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还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宜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少先队活动、文体活动和各种兴趣小组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活动。在活动中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注重培养他们乐群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同时,班主任应该与任课教师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构建密切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共同体;班主任还应加强和学校、留守儿童代养人、父母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定期举办针对留守儿童的代养家长短期培训班或见面会,让家长或监护人了解照顾孩子的知识,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改进留守儿童代养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要求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多注重从精神上关心孩子的发展。同时,学校必须运用有效乃至强制手段,定期把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和道德监控机制缺失而出现的道德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使家长的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道德教育工作。

(4)在学校的组织下成立留守儿童“手拉手互动小组”,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并且教学能力强的老师担任指导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在“互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和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困惑和疑虑。同时,相同的经历与境遇使留守儿童之间更易产生彼此心理上的相容,形成情感上的相互慰藉与支持,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

(5)开办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农村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敌对性、焦虑程度上都高于正常儿童,加之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排解不畅,往往会有严重的情绪困扰,这些心理问题的淤积不仅影响他们健全的道德人格的形成,而且也为他们日后道德对错行为和行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因此,在农村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冲突,排解他们认知和情绪上的困扰,让其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已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或者合理地渲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度过留守其间的心理危机阶段,为道德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6)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学生。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不论学生有什么样的缺点和错误,也无论其学习成绩是好是差,要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学生,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

(7)建立农村社区儿童教育监护体系。由农村基层学区、村委会、妇联、派出所等联合构建农村中小学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村(社)干部在抓好农村基层工作的同时,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关注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随时和监护人沟通,交流,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在农村社区工作中,积极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社区功能,配合学校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为留守儿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而且还能起到对农村社会教育进行有力推进的重要作用。

篇6

 

一、空间教学在成人教育教学中应用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是一个集成的一体化平台,实现了教学和教务的一站式对接。2014年,我校6门课程近2万师生参与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试点。结合实践,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心理学”课程的空间教学应用为例,探讨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空间教学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一)组建教学团队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教学要求组建基于课程的教学团队,探索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团队的协作经验。根据职责分工,一般由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辅导教师和班主任构成。根据课程特色、学生情况和师资现状,可以采用跨区域组成辅导教师团队的形式,逐步形成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团队和辅导模式。为做好“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责任教师发动全省电大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组建辅导教师团队,团队的组建一是把好“资质关”,选聘长期从事远程教育教学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二是“数量关”,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人数合理配置辅导教师,以保证不同学习中心的教学过程落实;三是“培训关”,辅导教师对学习网空间课程平台的熟悉程度、职责要求、课程资源、任务要求等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教学组织和落实的效果,主要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远程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团队的培训。

 

(二)建设课程资源

 

网络核心课程将强有力的推动着国家开放大学网上教学工作。“儿童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围绕这一定位,在课程资源建设之初,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研究国内外文献以及教学实践;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征求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课程框架。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必须是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完善,教学过程全面,能够满足不同教与学需求的课程。鉴于成人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儿童心理学”课程资源内容的设计上采取“系统学习资源+教学案例+形成性考核任务”的形式,做到学习资源适用、够用,采用文字、图文、视频等形式;形成性考核任务由综合应用、分享案例和阶段性测验三部分构成,占总成绩的50%,做到适合并易操作,计分项目内容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网络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任务的考核项目的权重设计力求形式多样化、操作简单化,如网络参与度:登录教学平台次数,在线练习时间,视频资源浏览(下载)时间,离线作业次数,参加讨论次数等,注意理论型课程和应用型课程的不同。“儿童心理学”网络核心课程试运行来,教师团队成员普遍从以设计资源为主转向关注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由自愿浏览转向自主完成学习。

 

(三)实施课程教学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教学是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首先,班主任完成学生信息导入,建立网上课程教学班,建立“辅导教师—课程—学生—班级”的对应关系。“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是以周为单位,在课程教学实施阶段,主持教师负责课程资源的更新、调整和完善,监控责任教师(或辅导教师)课程教学工作;责任教师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适当补充、调整教学资源和活动,负责分部教学团队的组建、协调,监控分部辅导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查看试运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辅导教师主要针对网上班级学生组织落实教学过程,开展个性化教学服务,包括教学内容的辅导、答疑,组织网上学习活动,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检查和督促,完成形成性考核的评阅等。“儿童心理学”网络课程在空间教学应用试运行后,充分发挥了各级教师的职责,探讨了线上、线下双轨并举的全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中的实施。

 

(四)做好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开放大学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以混合学习理论为指导,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对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持续关注与支持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学为核心目标。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从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维度构建了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儿童心理学”网络课程做到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明确、学习过程可控、教学行为可查、教学过程规范、学习成果可认。学生在预设好的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学习课程资源、参与师生互动交流、完成作业、查阅学习进度和成绩等,全过程都有教师的监控和督促,学生的学习不再孤单,学考不再分离,促进和帮助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空间教学在成人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影响因素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空间教学试运行一年多,在对学习资源的认识、教学团队组建、和学生学习参与度等方面取得了不菲成果,同时,试运行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为加强空间教学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功能有待完善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要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功能,需要平台提供海量资源存储,各种资源的同时访问和适时信息检索、呈现,还要为师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等。试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不少平台问题,如对低版本浏览器兼容性差、速度慢、不稳定、学习网和Moodle平台数据不同步等问题。在功能方面,如分班功能、统计报表、公式编辑、角色权限、成绩导出等方面也需继续完善

 

(二)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上的网络课程缺乏“接地气”

 

网络课程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网页陈列学习内容和课程相关资源,而是要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设计选择最恰当、更利于学习者学习的媒体资源的表现形式。试运行的几十门网络核心课程,有些课程存在内容多、形式杂、吸引力小;路径不清晰,需要仔细“找”任务;学习活动设计缺乏学习情境的支持、形成性考核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三)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机制欠缺

 

教学团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试运行过程中,由于教学团队成员角色定位、职责分工、工作标准不够清晰,教师角色转变不适应、原有教学方式固化,网上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团队内部的考评机制没跟上等原因,导致没能很好地发挥系统教师团队优势。

 

三、完善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教学应用的建议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广泛应用是开放大学实现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真正转变的契机,只有让学员真正进入网络学习,才有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实践,主要从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个人见解:

 

(一)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开展空间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教师团队是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核心,为教学活动提供牵引力。基于教学团队是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空间教学的一大特征。通过开展教学研讨、学术交流、优秀教师空间评选等机会,更新空间教学教师和管理人员教育教学理念,加强设计、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培训,积极向优秀教师空间学习,学习优秀空间教学案例和学习支持服务,教师逐步养成在空间开展课程教学的习惯,在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组织学习者开展网上讨论,把握教学进度,督促学习者自主学习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

 

(二)制定科学的管理考核机制,真正落实教学过程

 

与以前的电大在线教学相比,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教学更强调基于全网络的教学过程落实,但由于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初期师生都会感到诸多不适应,呼唤相关的管理考核制度来激发活力,适应、推动空间教学的应用。

 

建议由国家开放大学牵头,根据试运行情况,制定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教学过程的教师网上教学、学生网上学习行为以及教学人员管理考核制度,明确辅导教师的职责,让辅导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保证教学团队的有效运转和教学过程的真正落实。

 

四、总结

 

开放大学的空间教学是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依托教学团队、落实教学过程而形成的教学活动,根据成人学生特点,合理、有效应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将更好的促进成人学生的学习,优化、创新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开放大学的教学水平。

 

篇7

(一)组建教学团队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教学要求组建基于课程的教学团队,探索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团队的协作经验。根据职责分工,一般由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辅导教师和班主任构成。根据课程特色、学生情况和师资现状,可以采用跨区域组成辅导教师团队的形式,逐步形成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团队和辅导模式。为做好“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责任教师发动全省电大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组建辅导教师团队,团队的组建一是把好“资质关”,选聘长期从事远程教育教学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二是“数量关”,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人数合理配置辅导教师,以保证不同学习中心的教学过程落实;三是“培训关”,辅导教师对学习网空间课程平台的熟悉程度、职责要求、课程资源、任务要求等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教学组织和落实的效果,主要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远程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团队的培训。

(二)建设课程资源

网络核心课程将强有力的推动着国家开放大学网上教学工作。“儿童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围绕这一定位,在课程资源建设之初,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研究国内外文献以及教学实践;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征求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课程框架。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必须是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完善,教学过程全面,能够满足不同教与学需求的课程。鉴于成人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儿童心理学”课程资源内容的设计上采取“系统学习资源+教学案例+形成性考核任务”的形式,做到学习资源适用、够用,采用文字、图文、视频等形式;形成性考核任务由综合应用、分享案例和阶段性测验三部分构成,占总成绩的50%,做到适合并易操作,计分项目内容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网络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任务的考核项目的权重设计力求形式多样化、操作简单化,如网络参与度:登录教学平台次数,在线练习时间,视频资源浏览(下载)时间,离线作业次数,参加讨论次数等,注意理论型课程和应用型课程的不同。“儿童心理学”网络核心课程试运行来,教师团队成员普遍从以设计资源为主转向关注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由自愿浏览转向自主完成学习。

(三)实施课程教学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教学是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首先,班主任完成学生信息导入,建立网上课程教学班,建立“辅导教师—课程—学生—班级”的对应关系。“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是以周为单位,在课程教学实施阶段,主持教师负责课程资源的更新、调整和完善,监控责任教师(或辅导教师)课程教学工作;责任教师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适当补充、调整教学资源和活动,负责分部教学团队的组建、协调,监控分部辅导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查看试运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辅导教师主要针对网上班级学生组织落实教学过程,开展个性化教学服务,包括教学内容的辅导、答疑,组织网上学习活动,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检查和督促,完成形成性考核的评阅等。“儿童心理学”网络课程在空间教学应用试运行后,充分发挥了各级教师的职责,探讨了线上、线下双轨并举的全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中的实施。

(四)做好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开放大学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以混合学习理论为指导,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对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持续关注与支持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学为核心目标。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从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维度构建了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儿童心理学”网络课程做到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明确、学习过程可控、教学行为可查、教学过程规范、学习成果可认。学生在预设好的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学习课程资源、参与师生互动交流、完成作业、查阅学习进度和成绩等,全过程都有教师的监控和督促,学生的学习不再孤单,学考不再分离,促进和帮助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空间教学在成人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影响因素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空间教学试运行一年多,在对学习资源的认识、教学团队组建、和学生学习参与度等方面取得了不菲成果,同时,试运行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为加强空间教学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功能有待完善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要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功能,需要平台提供海量资源存储,各种资源的同时访问和适时信息检索、呈现,还要为师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等。试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不少平台问题,如对低版本浏览器兼容性差、速度慢、不稳定、学习网和Moodle平台数据不同步等问题。在功能方面,如分班功能、统计报表、公式编辑、角色权限、成绩导出等方面也需继续完善。

(二)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上的网络课程缺乏“接地气”

网络课程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网页陈列学习内容和课程相关资源,而是要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设计选择最恰当、更利于学习者学习的媒体资源的表现形式。试运行的几十门网络核心课程,有些课程存在内容多、形式杂、吸引力小;路径不清晰,需要仔细“找”任务;学习活动设计缺乏学习情境的支持、形成性考核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三)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机制欠缺

教学团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试运行过程中,由于教学团队成员角色定位、职责分工、工作标准不够清晰,教师角色转变不适应、原有教学方式固化,网上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团队内部的考评机制没跟上等原因,导致没能很好地发挥系统教师团队优势。

三、完善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教学应用的建议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广泛应用是开放大学实现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真正转变的契机,只有让学员真正进入网络学习,才有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实践,主要从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个人见解:

(一)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开展空间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教师团队是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核心,为教学活动提供牵引力。基于教学团队是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空间教学的一大特征。通过开展教学研讨、学术交流、优秀教师空间评选等机会,更新空间教学教师和管理人员教育教学理念,加强设计、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培训,积极向优秀教师空间学习,学习优秀空间教学案例和学习支持服务,教师逐步养成在空间开展课程教学的习惯,在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组织学习者开展网上讨论,把握教学进度,督促学习者自主学习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

(二)制定科学的管理考核机制,真正落实教学过程

与以前的电大在线教学相比,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教学更强调基于全网络的教学过程落实,但由于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初期师生都会感到诸多不适应,呼唤相关的管理考核制度来激发活力,适应、推动空间教学的应用。建议由国家开放大学牵头,根据试运行情况,制定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教学过程的教师网上教学、学生网上学习行为以及教学人员管理考核制度,明确辅导教师的职责,让辅导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保证教学团队的有效运转和教学过程的真正落实。

篇8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前进,人们对儿童的精神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如明代的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纯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完善了的人是怀有一颗纯真童心的,失却童心的人不可能使生命臻于完善的[1]。一些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甚至将儿童生活当作成人价值失落后重新寻找人生意义的启示。由此可见,研究儿童心理世界尤其是儿童心理发生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儿童心理发生是指心理的起源和发展,即儿童的心理世界中的各个构成方面从无到有的产生机制。本文主要探讨心理学界中对儿童心理发生的理论阐述,并分析各个心理学流派提示的对儿童心理发生的研究策略。

2.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发生的理论预设

有关儿童心理发生的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中世纪,儿童被视为预先成熟的小型成人。以后开始有了对儿童心理发生的观点和理论,有卢梭的天赋论、约翰・洛克的经验论、进化论和习性学流派的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

2.1卢梭有关儿童心理发生的理论

卢梭认为,在生命开始的时候,孩子所注意的只是在目前对他的感官有影响的东西;由于他的感觉是他知识的原料,因此要按照适当的次序让他产生感觉。不过,由于他只知道注意他的感觉,因此先给他清楚地指出这些感觉和造成这些感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够了。初生婴儿的动作和啼哭,纯粹是出于机械的效果,其中是没有什么意识和意志的[2]。

2.2约翰・洛克的经验论

约翰・洛克的经验论认为心灵本来是一张白纸,在它上面什么也没有写,也就是早期思想史上的“白板说”。观念是被印在上面的,经验(就是感觉和反省)给心灵以“备料”。他说,全部知识都是后天获得的,没有天赋知识,而且他又错误地假定,他所谓的后天知识是指感觉经验,如此而已[3]。

2.3习性学的理论

习性学家基本的假设是,所有动物生来就有许多生物性的程序化的行为,这些行为是:(1)进化的产物;(2)有利于生存的适应。与弗洛伊德一样,习性学家也认为早期经验非常重要。实际上,他们认为许多特征的发展都有一个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在此期间,如果发展中的有机体接受到适宜的刺激,就会展示出生来固有的某种适应性的发展模式。过了这一关键期,再给予同样的刺激是没有持久效应的[4]。

2.4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基于运动活动内化的观点,认为个体的认识源于个体自己的运动活动,心理的东西来自个体运动活动的内化。他提出,婴儿的内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是因为,婴儿的运动活动开始时并不能与外界客体相匹配。婴儿的运动活动与他所作用于的客体还不协调,但最终必然达到与客体相匹配的地步。例如,婴儿把手或手拿着的玩具放进嘴里去吮吸的动作的匹配与协调,并非第一次就能达到[5]。

2.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冲突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体,人具有基本的性和攻击本能,这些本能需要被满足,但在社会规范中这些动机是不受欢迎且必须被限制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在人格发展中密不可分。本我是人格的心理结构中最大的一块,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基本需求的源泉所在。自我是人格中具有理性的意识层次,出现于婴儿初期,它将重新引导本我的冲动,使其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作用于合适的对象[6]。

3.儿童心理发生理论预设中的研究策略

3.1自然观察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自然观察方法,他用对自己的3个孩子的观察材料和随后采用诊断法对较大样本的研究资料建立了一个充分扩展的理论、系统的概念体系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智慧的起源》一书记录了皮亚杰对他的3个孩子Laurent、Lucienne和Jaqueline婴儿时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皮亚杰不仅只是观察,而且创造情境使之适合于他所要做的每个项目的每次操作。材料包括了婴儿2岁前从活动向象征思维的智慧发展。这种方法在现代也很有应用意义。我在一项研究中使用了自然观察方法,以成长日记的形式写了从出生3个月到9个月婴儿的心理世界的各个方面发展状况,并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已有研究相对比,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比较结果。例如,我发现婴儿从六个月开始就会出现一些词汇,比已有研究出现的时间早;意识的出现是在一岁之前,和国内的一岁之前无意识的定论不一致。

3.2研究儿童感知觉的几种方法

很多理论家都强调经验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约翰・洛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经验,经验即感觉和反省,知觉是最初的简单的反省。

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所经常使用的研究感知觉的方法有以下四种:(1)视觉偏好法:在这个程序里,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2)习惯化方法:指反复给婴儿呈现刺激物,使得他们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的反应消失。(3)诱发电位法:给他们呈现一种刺激,通过记录他们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情况。(4)高振幅吮吸:研究者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的环境的反应。

3.3生态学的方法

习性学家总是倾向于在自然环境中研究被试。生态学关注的是适应或生存、行为的价值及其进化史。对生态心理学家来说,在人为的实验室情境中研究环境影响是没有意义的。相反,他们认为,只有观察发展个体于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才能理解个体如何影响他们的环境并受环境的影响。生态学方法就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研究被试,比如自然观察方法、自然实验方法。

3.4个案研究

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婴儿日记,是个案研究的范例。弗洛伊德对他的临床病人做了很多不错的个案研究。此研究方法要求在对个案备案的时候,调查者要收集被试的各种信息,比如被试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健康记录、学习或工作经历及心理测验的成绩。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来自对个体的访谈和观察,但是所问的问题和所进行的观察不能标准化,不同个案之间的差别可能很大。

4.总结与讨论

从儿童心理发生的角度去看,卢梭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儿童最初拥有的只是感觉,是没有什么意识和意志的。而很多人认为卢梭的整体儿童观是所谓天赋论的观点。他断言,儿童不是装满成人指示的白板,相反,他们是高尚的野蛮人,他们生来就被赋予了一种是非意识,并有一套可以使他们有序、健康成长的普遍进程表。与洛克的观点不同,卢梭认为儿童内在的道德感以及独特的思考、感觉方式,只会被成人的教化所破坏。他的哲学以儿童为中心,这意味着成人理应在儿童发展的每个阶段,即在婴儿期、儿童期、儿童晚期和青少年期都要甘于接受儿童的需求。

习性学理论和进化论理论是很多相通之处的,即这两种理论都从物种进化的角度去理解儿童心理的发生,把儿童心理发生放在所有物种进化中去研究,将人类和其他物种作类比推理。这未免有点“不尽人情”,无视人类的特殊性。但是在习性学家理论预设中的生态学的方法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是合乎人类的自然本性的发展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几乎是每一位研究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家都要推荐和引用的理论。但是他用数学般的逻辑去解释儿童心理的发生,未免让人有些费解。他理论预设中的个案研究和自然观察是很值得推崇的研究策略。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心理发生的理论预设是非常经典的设想,理论预设中的研究策略则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8-65.

[3][英]阿龙著.陈恢钦译.约翰・洛克.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21-129.

[4]David R.Shaffer&Katherine Kipp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5,

篇9

动漫主题衍生品设计既扩展了儿童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带动了动漫产业衍生品市场及周边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商业开发价值。西游动漫主题风格的家居用品设计必能将西游文化的内涵充分诠释,在宣传西游文化的同时,打造属于儿童的“动漫家居”世界。

1 儿童家居用品现状分析

家居用品泛指室内配饰、布艺、工艺品、学习用品、家具、生活用品等产品。儿童家居产品近几年来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我国家庭对儿童居住环境的重视程度也促进着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家居企业发现了儿童家居市场蕴含的巨大市场需求,设计也开始趋于人性化和个性化,并开始注重儿童审美取向和环保材料的使用等方面。

市场现有的大多数儿童家居产品共同的特点是功能性和造型设计单一,差异化不明显,缺乏设计感和文化性体现,不能满足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另外,色彩运用过于鲜艳,不符合色彩的科学适用原则。儿童家居产品不但要强调安全性、人性化设计,更要注重儿童心理学、色彩学、审美学、艺术学等设计元素的融入,让儿童家居产品趋向文化性、实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的设计表现。

2 儿童家居用品研究意义

本文根据市场现状,深入进行在儿童家居用品中融入西游形象元素的创新性研究,旨在创作出一种内容贴近儿童生活、造型风格独特、形式表现新颖的主题性儿童家居用品,使儿童家居用品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家庭摆设,更是具有文化气息、贴近儿童群体的生活艺术品。力求使以西游文化为元素的儿童家居产品设计既加深我国神话故事《西游记》的诠释,又弘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丰富动漫衍生品市场,提高儿童家居产品的品牌意识和文化内涵。因此,如何打破现有儿童家居产品的设计形式,设计出将西游文化与儿童家居产品相结合的动漫主题风格是此次研究的主要方向。

3 研究方法与思路

3.1 儿童家居用品种类

家居用品是指那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与家具等,儿童家居用品涉及种类以贴近儿童生活所需的物品为主。布艺类设计包括窗帘、沙发套、椅套、床上用品、靠垫等;工艺品类设计包括手办模型、花瓶、钟表、挂画等;家具类设计包括书桌、书橱、衣柜、置物架、衣帽架等;学习用品类设计包括书包、笔筒、笔记本、铅笔橡皮、置物挂袋、手提袋等。还有其他饰品类、灯具类、洗漱用品类等。

家居用品可根据室内空间的规划和儿童的兴趣爱好进行二度陈设与重新布置。儿童家居用品作为可移动的装修,是营造家居氛围的点睛之笔。它打破了传统的装修行业界限,将工艺品、布艺装饰、灯具等用品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新的理念。

3.2 西游文化元素提炼

(1)装饰性符号提炼。提取《西游记》有代表性的场景和服饰等元素作为符号语言进行设计,如踩在脚下的云和孙悟空头上的发箍,可以提取出云纹和发箍的造型语言,作为儿童家居用品的装饰性符号,进行设计与延展。

(2)卡通形象提炼。提取《西游记》中有代表性的形象元素作为符号语言进行设计,如师徒四人形象和白龙马、牛魔王等形象,挑选能够让儿童记忆深刻又富有角色性格特点的原型作为参考,进行卡通形象的创新设计。卡通形象既要体现出概括、夸张、取舍的设计方法,又要保留角色原型的特定标志性符号,还要符合儿童心理学和儿童审美需要。最终,呈现出符合儿童家居设计风格的西游卡通造型设计,以便应用于更多范畴的产品领域中。

3.3 儿童家居用品改良设计

(1)从造型上进行设计改良,创作出生动活泼、简洁、明快的儿童家居用品。设计要删繁就简,符合儿童的纯真性格,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产品造型设计要新颖、独特、具有趣味性,给儿童创造良好的富有童趣的世界和想象空间的家居环境。比如儿童衣帽架,运用《西游记》里唐僧手里拿的禅杖作为设计原型,进行重新定义和组合后,设计一款西游文化特色、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儿童专用衣帽架。灯具也可以进行改造,将《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坐莲花的经典镜头作为参考,提取其中的莲花作为吊灯设计原型,进行重新整合后,一款极具西游元素造型美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产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2)从装饰性上进行设计改良。比如布艺窗帘,可以将《西游记》中某个经典场景进行重新设计后印在窗帘布上,让儿童既直观又身临其境地融入西游文化的氛围中,这一类设计还包括床上用品、沙发套、座椅套等。

(3)从实用性上进行设计改良。比如书包、笔筒、笔记本、书签橡皮等儿童学习用品,将西游形象运用其中,寓教于乐的同时又具有实用价值,让儿童在特定氛围的熏陶中领悟到西游文化所传达的精神和寓意,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西游记》这个经典神话故事。这一类设计还包括挂袋设计、相框设计、钟表设计,还有其他生活用品类设计等。

(4)从材料上进行设计改良,所使用的材料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注重安全性和环保性。设计中多采用柔软、有弹力的材料,避免儿童在活动时无意中磕、碰,特别是儿童在室内活动时探索空间带来的伤害。例如,一款具有西游文化元素的儿童钟表设计,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材料的使用,运用不织布材料代替传统的塑料材质,并去掉了外层的玻璃。创新后儿童的钟表轻薄、环保,安全性能提高,符合儿童房的悬挂和使用,既能搭配家具又有主题风格特色。

(5)从色彩上进行设计改良。色彩的心理效应与情感能引起人们的各种情感和联想。色彩在整个家居环境中是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受,色彩设计合理,能够使产品锦上添花,提升造型语言,丰腴产品卖点,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西游文化元素的儿童家居用品设计,应该更加注重色彩搭配技巧和搭配原理,遵循色彩设计原则,综合儿童心理学、色彩心理学、环境心理学,进行色彩的分析与研究。以儿童对色彩的心理需求为基础,以营造适合儿童健康心理的色彩世界为目标,结合造型设计,强化色彩的活泼性和视觉感受,最终实现色彩设计在儿童家居用品中的完美融合。

篇10

2.1样本分析被调查的106名少儿馆员来自全国的19个省或直辖市(如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安徽等),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有42位是本科学历,39位是硕士学历,拥有这两类学历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76.4%。从学历层次及分布来看,比较符合少儿图书馆阅读指导服务的人才需求。从学历的专业分布来看,拥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历的馆员有58位,占被调查人数的54.7%,他们在信息检索策略、信息服务、馆藏发展以及儿童教育与儿童心理学方面具有其中某一领域较为专业的知识,更有在少儿阅读指导方面取得较好服务效果的潜力。

2.2有关用户群的知识用户群的相关知识主要指的是了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了解并界定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为他们创造愉快而便利的阅读环境等。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被调查者中有38.7%的人认为儿童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在2~3岁,34.9%的人认为是4~5岁。而认为0~1岁为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者仅占14.2%,也有12.3%的人认为少儿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是6~8岁。而在2011年度的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显示,在0~3岁的孩子中,82.18%每天都有阅读需求;4~6岁的孩子中,78.35%每天有阅读需求;7~10岁的孩子中,69.82%每天有阅读需求。通过这个百分比,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年龄越小,“我要读”的阅读愿望愈强烈。〔6〕在国外,科学家们经过科学论证,一致认为,儿童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为0~12个月的婴儿期。如英国的“阅读起跑线”(Bookstart)计划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的全球性计划,他们为0~12个月的婴儿专门设计了婴儿包,是印有“阅读起跑线”计划的标志的帆布挎包。这个挎包通常由健康访视员在婴儿出生后的第8个月进行规定检查时带给幼儿的父母。〔7〕德国的教育家也认为,阅读应该从出生开始。从孩子出生,在德国就有诸如塑料书、布之类的书籍,可以带进浴缸,也可以在床上翻阅着柔软的质料来翻看图画。〔8〕在美国,儿童阅读更是受到了政府的极度重视。刚出生的婴儿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硬板书(board-books),在摇篮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9〕但从这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少儿图书馆员认为儿童开始阅读应在2~5岁之间,比较起英美等发达国家所倡导的从0岁开始阅读,在认识上呈现相对的滞后性,这种认知不利于馆员们在实践中对少儿的阅读指导发挥正确和积极的作用。被调查对象中,认为少儿最喜欢的读物为童话故事、图画书、益智游戏类有87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82.1%;认为少儿最喜欢的读物是手工类和认知类的有16人,占样本总数的15.1%。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7.3%,与2011年度的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最受少儿欢迎的读物类型”调查结果相比较是非常吻合的。说明对于少儿的阅读喜好,少儿图书馆员的认知是符合现状的。与此同时,倾向于为少儿推荐童话故事、图画书、益智游戏类读物的有62人,占58.5%;推荐手工类、认知类读物的有14人,占13.2%;推荐科普百科类、励志成长类读物的有23人,占21.7%;推荐艺术类、传统文化类的有7人,占6.6%。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少儿馆员倾向于为少儿推荐他们喜爱的读物类型。但同时,推荐科普百科类、励志成长类、艺术类、传统文化类则上升到30人,占样本总数的28.3%,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少儿馆员对于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以及艺术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在新型的阅读方式(如数字电视、网络阅读、电子书等)对少儿的影响方面,106位被调查对象中,有7人认为这些对少儿没有任何影响,他们还是爱看传统的纸质图书;有32人认为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儿童们也喜欢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有65人认为有很大影响,他们爱看电视胜过看书,有的甚至只看电视而不看书;还有2人表示不了解。调查结果与2011年度少年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动画片以35.45%的比例成为孩子们喜欢的阅读形式之首,传统书籍以18.79位居第二,电脑位居第三”的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对于少儿图书馆员在少儿阅读指导过程中给予其指导,96位被调查者认为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87位被调查者曾有意识地去了解婴幼儿及少儿的心智和身体发展情形,以期更好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及心智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优质的阅读指导服务,有19人否认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针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况,75人表示会在少儿利用网络阅读时及时对少儿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但有31人没有开展过网络道德教育。这表明大部分少儿图书馆员比较清楚地知道少年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障碍,认为需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指导。

2.3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在少年儿童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界定与传达儿童需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拥有主动聆听的技巧等等。本次问卷调查中,在“认真聆听或了解少儿阅读需求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图书馆领导或其他工作人员反映”这一问题上,67位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是这样做的,还有39位表示从未有过这样的行为。在少儿阅读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协助,回答少儿提出的相关阅读问题,并为不知道如何挑选读物的少儿进行“如何挑选书籍”的指导方面,有82位会给予孩子们帮助。这两组数据表明大部分少儿馆员对于少儿阅读有主动服务和沟通的意识,但在与少儿进行沟通并获知少儿阅读需求方面,少儿图书馆员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这种主动沟通的意识。另外,有83人表示他们致力于培养少儿从小具备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和态度,为少儿喜欢到图书馆“看书”和“会看书”进行阅读宣传和指导工作,23人则表示没有。这表明大部分馆员比较明确自己在少儿阅读指导中的角色和定位,并正在为之努力。少儿图书馆员的沟通技巧还表现在应尽量避免与少年儿童、家长及同事等发生任何性质的矛盾,以及如果出现矛盾,如何有效而和平地化解矛盾上。当被调查者被问及在阅读指导或其它阅读服务中是否与少儿、家长、工作同仁或社区民众之间发生过矛盾时,106份答卷中有105份该有效答题,有27人表示曾发生过矛盾,78人表示未发生过矛盾。调查结果表明,少儿馆员的沟通技巧在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2.4策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阅读活动,是激发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感的一项重要活动形式。少儿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也常通过组织知识竞赛、阅读经验交流、亲子阅读、征文等活动来推广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少儿图书馆员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为优秀的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往往能使活动本身更充满吸引人的元素。少儿图书馆员策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主要指的是依各年龄层儿童发展兴趣来设计和推广阅读活动、提供符合社区需求及图书馆目标的阅读推广活动等。本问卷主要针对少儿图书馆员策划和组织宣传阅读重要性及方法的活动、阅读推广及阅读经验交流活动、网络阅读基本技能及网络阅读习惯培养等活动的知识和能力而设计。在106位被调查对象中,56人曾策划、组织或参与过符合社区需要及图书馆发展目标的趣味阅读活动、阅读推广活动和阅读经验交流活动。53人曾策划、组织或参与过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为少年儿童讲授阅读方法的活动。68位被调查者通过策划和组织活动,让少儿掌握网络阅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辨别、查找、使用、整理等,并养成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少儿图书馆员通过策划与组织各类阅读活动积累了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但也有不少少儿图书馆员从未参与过组织与策划阅读活动。因此,少儿图书馆员的组织与策划活动知识和能力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篇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的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和弱化的部分。而在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长久性教育。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并且在学校教育的整个阶段内,一般都自始自终伴有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使得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往往会形成孤僻、不合群、厌学、易冲动等问题,在学习上他(她)们不愿意(也没有机会)张扬个性,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看客”。能力得不到训练,教育得不到实效。往往是学校几年工作还不如游戏机房的几分钟。形成了非智力因素的后进生。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关爱每一学生,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深思的问题。鉴于此,提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目的在于让这部分留守儿童能乐于学习,生活与学习上都不至于孤独。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题实施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将依据课程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育心理学。遵循中小学教育的规律,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并将优秀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概括,努力建构起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

通过研究,力求让教师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 、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思想、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课堂,形成自己独具的教学特色,学生能产生乐学的情绪,能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体验,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学习的品质和水平。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主要在盘州市的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生中组织实施。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反映该类学生学习素质与个性心理以及其它素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现状与实践研究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对该类学生的发展实施可行性的研究,并运用与实践中,尝试形成可操作性模式。

3.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素质和活动评价研究。

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发展,应及时的适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此类儿童对待评价感觉敏感,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多维素质的评价,要将检测和其它的评价放啊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主要选择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并进行跟踪评价的研究。

(2)建立合适的学习小组,将他们融入进集体学习生活中去。

(3)课间活动与放学后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跟踪研究法: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跟踪研究,运用必要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适时的记录每一个有效的数据。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以点到面,层层推开。按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2. 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合理的搜集与运用各种文献和资料,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及时的制定相应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

3. 行动研究法:教师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地教育理论,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做出总结和反思。

4.经验总结法:是对教育实践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是自己或其他老师教育实践中的直接感受,实践性强、简便实用。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9月——2019年4月

第一阶段;初步开展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1. 研究课题前期准备;

2. 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3. 确定跟踪研究的对象。

第二阶段:重点研究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进行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

2. 不定期举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状况;

3. 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评价活动,探索教育与发展的操作方式;

4. 积累研究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5. 撰写案例和论文,展示优秀颗粒、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9年2月——201年4月

1.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 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研究成果展示:

1. 课题实施方案

2. 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论文集

3. 学生学习日记、周记,小论文展示

4. 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5. 课题实验经验材料汇编

6. 建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QQ群。

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课题主研人员均是市、县教育骨干,具有很好的科研经验。

(3)区位优势明显。我校处于县城周边。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形成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的可操作性方式,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加强组织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宝林镇 、邓媛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者:刘丽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环球时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作者:青永红 、周林;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现代交际》2011年01期 )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作者:李雯婷,载《四川 教育学院学报》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作者:段成荣、周福林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作者:吴帆、杨伟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载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二、课题开题论证结论

课题开题论证专家组论证结论:

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研究目标明确. 旨在通过研究了解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内容具体,方法得当;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计划全面;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多样化。

建议课题组应进一步修改并完善开题报告,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合理分工,展开课题研究并定期交流研究心得与成果,还要根据时间顺序分阶段对研究过程性材料及佐证材料进行归档与整理。

专家组一致同意本课题按开题报告进行研究。

2017年 9月 12日

三、开题论证专家名单一览表

序号

姓  名

专业技术职称

工   作   单  位

专家签名

操明良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支坤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教育局

蒋泽山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马场中学

张春明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向永健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篇12

新西兰儿童专家与作家多箩西・巴特勒说:“把幼儿的书放到他够得着的地方。从他降生起就试着给他看书,封面要鲜明清晰……”儿童渐渐长大,儿童的图书角落也要随之扩大,从一个抽屉到一个小书架……为儿童的早期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 听故事内容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对儿童来说,再没有比听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家长可以选最合适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还可以有意识地教儿童讲故事,儿童通过听讲故事,不仅记住了故事的内容,领会故事所含的思想感情,而且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听讲故事能帮助他们较快地掌握语言的连贯性,步入学习艺术的大门。

三、 读背优秀作品

让学生利用童年时光背诵一些文学珍品。实际上是为他们预先储存了一笔精神财富。因为那些经典作品中关于理想、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等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左右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 巩固阅读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