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灾害防治范文

时间:2023-10-11 09:56: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灾灾害防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灾灾害防治

篇1

拖布卡镇位于昆明市东川区最北部,全镇辖18个行政村,148个村名小组。最低海拔695m(播卡格勒小河口),是昆明市最低点,最高海拔2600m,高差悬殊1905m,具有立体气候、季风气候两大特点,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含着大量的金矿、铁矿、铜矿、煤矿等矿产。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格勒村大石篷沟,行政隶属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格勒村委会。用地区地理坐标:东经103°03′35″,北纬26°28′58″。受小江大断裂带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破碎,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加之境内气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是云南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依据2008年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笔者对东川区拖布卡镇大石篷沟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期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减灾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东川区拖布卡镇大石篷沟主要有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崩塌等,共8个灾害点,其中现状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沟2条,崩塌体3个,不稳定斜坡3处,以泥石流危害最大,崩塌次之。

(一)泥石流

大石篷沟为小江左岸一级冲沟,是一条具有强烈活动特征的沟谷型泥石流,泥石流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受小江河谷深切割和小江断裂的影响,岩石破碎、风化强烈、谷坡两岸崩塌、活动性冲沟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坡面和沟床中有大量松散堆积物,是一条活动性强烈的泥石流沟。大石篷沟曾在1985年6月发生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泥石流从物源区(形成区)沿东西向沟谷奔流而下,漫过沟前高3m、SN走向的次级分水岭,冲毁农田和沿江公路。对居民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二)崩塌

大石篷沟有崩塌灾害点3个,主要分布在大石篷沟2侧,成因与地层岩性及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崩塌斜坡为昆阳群美党组(Pt2m)灰色绢云板岩岩质斜坡,节理裂隙发育,岩石风化强烈,为泥石流提供物源。

(三)不稳定斜坡

3个不稳定斜坡灾害点主要分布在大石蓬沟左侧,是乡村公路路基开挖和为沿江公路修建倒土形成的人工斜坡,主要发育为昆阳群美党组(Pt2m)灰色绢云板岩全风化层滑坡,结构松散,稳定性差。

二、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一)地层构造上的分布特征

从地质岩性上看,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为中元古界昆阳群(Pt2m)灰色绢云板岩夹砂岩以仅有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成因的砂、砾石、粘土及残坡积含碎石粘土。基岩为昆阳群美党组(Pt2m)灰色、杂色绢云板岩夹粉砂岩。

(二)时空上的分布特征

据统计,东川区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雨季(5-9月),季节性降雨尤其是暴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由降雨控制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强降雨的分布区域与地质灾害的群发区域基本一致;降雨周期与地质灾害发生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较为吻合;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多与降雨同步或略滞后。

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地形地貌因素

东川属于蒙姑-东川高山峡谷区,以侵蚀构造,侵蚀溶蚀地貌为主。全境以小江河谷为中心,高山对峙东西,岭谷呈南北向相间展布、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南高北低。小江河谷将东川区分为东西两部,东以海拔4017.3m的牯牛寨山为中心,向南延伸进入寻甸境内,向北经会泽县的大海梁子至海拔700m的金沙江河谷。西部则以海拔4344.0m的全区最高点―拱王山为中心,南延轿子山进入寻甸县,北经石将军至金沙江河谷。从拱王山至金沙江河谷平距21Km,高差3644.1m,这足以说明东川的地形陡峻,高差悬殊的地形特征。

(二)地质构造因素

区域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Ⅰ级)康滇地轴(Ⅱ级)中段东缘的东川块状隆起(Ⅲ级)区,处于小江断裂带上,西部为普渡河断裂。区域地质构造条件较为复杂。

1.褶皱构造

播卡复式向斜:总体近SN向展布,是区域上的拖布卡复式向斜的北段,核部由因民组(Pt2y)、落雪组(Pt2l)、鹅头厂组(Pt2e)组成,两翼为黑山头组(Pt2h)、大龙口组(Pt2d)、美党组(Pt2m),轴线两侧分别形成多个大致同向的次级背斜、向斜。

2.小江断裂

区域性断裂,断层线呈340°方向。断层的东盘多为古生界,西盘中北部为昆阳群,南部为古生界。地层界线与断层线大多呈平行关系,部分地区呈斜交至直交关系。在多数地段,两盘地层缺失较多或不同地层沿走向相抵。小江断裂以压性为主兼具扭性。

(三)水文气候因素

受小江河谷深切割的影响,拖布卡大石篷沟为典型亚热带干热河谷型气候,降水时空分配不平衡,湿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3%,以5-9月为最多。降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有:

(四)人类活动因素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使地质环境恶化,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及强度。常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活动主要有:①工程削坡。拖布卡山地多、平地少,在修路或建房过程中经常削坡,坡后边坡陡立且坡面防护简陋,遇暴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②农业活动中不合理的开垦及种植活动。作为农业大县,拖布卡长期不合理的垦荒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同时坡体蠕变也是堆积体滑坡的原因之一。③采矿活动。采空区面积扩大及采矿爆破造成山体变形开裂、岩体破碎,破坏了坡体原有的平衡,加速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防治措施

质灾害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和危害特点,坚持“预防为主,避让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确保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借鉴叫内外常用的避险搬迁、工程治理和监 测预警等,针对拖布卡地质灾害的形 成、发育、分布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搬迁避让

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和投入较大,一般应尽量采用避让的方式:一是工程建设应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二是居住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灾害点的居民,遇汛期或暴雨,应撤离危险区暂时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难度较大的不稳定灾害点上的居 民和单位,一般应搬迁避止。

(二)规范人类工程活动

拖布卡绝大多数的地质灾害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日益增多的工程削坡、盲目垦荒、无序砍伐、露天采矿等成为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外因。对于有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科学规划工程立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灾害易发地段禁止大面积削坡,设计时先进行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并制定地质灾害防治预案,防患于未然。对于采矿等资源开发项日,要合理规划矿区生产活动,在矿山开发前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严禁乱采滥挖,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五、结语

(1)东川区拖布卡镇大石蓬沟地质灾害以泥石流和滑坡为主,其中:泥石流活动较活跃,但灾害规模不大;不稳定斜坡发育较少。崩塌斜坡为昆阳群美党组(Pt2m)灰色绢云板岩岩质斜坡为主。按灾害威胁程度排序,结果为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

(2)分布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Ⅰ级)康滇地轴(Ⅱ级)中段东缘的东川块状隆起(Ⅲ级)区,处于小江断裂带上,西部为普渡河断裂等构造带上。由持续性的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3)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可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和监测预警等措施,同时要增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规范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尽可能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地质灾害 现状 预报 防治

0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发生或人为引起的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或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环境安全和经济建设效益的重长问题,受到国家的很大重视。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与任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总的任务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制止地质灾害发展,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含义,一是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原因,二是受灾对象与致灾,本文系在“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上的讲演稿.地质作用的遭遇原因。灾害大小主要决定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数量和价值。致灾地质作用的成因分析,须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变形地质体的自身稳定条件(内因、质因),二是引起地质体变形破坏的动力因素(外因、诱因)。破坏动力有天然与人为两者的重要区分。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原因也有主动与被动两种不同情况。主动遭遇是指先有致灾作用的危险,后有人、物、设施进驻,可称为物趋灾型;被动遭遇是指先有人、物、设施存在,后有致灾作用发生,可称为灾趋物型。受灾对象处于致灾作用的危险区内(不论主动或被动),就有了遭灾的危险,但最终是否成灾和成灾的大小,还要看临灾前是否充分利用了躲避(撤离)的机会。

3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

地质灾害防治的正确逻辑思路应该是逆其形成之道而行之,也就是杜绝、减少其形成与发展的条件。针对上述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1.预防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与发展。如果致灾作用的形成主要是其自身稳定条件太差所致,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设法补强其自身稳定性;若主要是外加的动力破坏所引起,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制止或减缓这种破坏作用。2.预防和减少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的遭遇机会,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在可能影响人、物、设施的安全的地方,搞容易引起致灾作用发生的工程活动;另一方面避免或减少在有致灾作用危险的地方,增加进驻人、物、设施。同时,对面临遭灾危险的人、物、设施,要尽可能在致灾作用发生之前,作最大限度的撤离,以减少灾害损失。

4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防治

4.1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如发现各种征兆时,预测预报能较容易进行

我们有意识地采取有益监测手段,密切注意灾害的动态变化。灾害发生时间可较准确的预报,其准确程度可达到月、日,甚至小时,即通常所说的灾害临发前的预报,一般只适用于滑坡、崩塌等斜坡变形的地质灾害的预报。地质灾害的引发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与灾害发生的时间之间建立联系的难度较大。实际上,前者为定性的而后者为定量的,它们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如何将前者定性因素转化为后者定量数据,除应对当地历年发生的灾害进行回访和数理统计外,很重要的是经验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没有在理论上形成标准的尺度。

除此之外,气象因素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之一,要真正把握灾害发生规律和准确预测预报灾害的发生时间、规模和破坏程度,就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其一是该地区降雨量多大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何种类型、何种规模的地质灾害,这就必须了解以往该地区发生过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灾临界雨量。临界雨量确定后,也只能说明该地区各种地质灾害在临界雨量响应下可能产生灾害,还无法确认何时发生灾害。要预测预报何时会发生灾害,则应结合气象预报然而气象预报准确度不高。小区或降雨量的准确预报更困难。在山区,特别是暴雨,往往受小气候和地形的控制而有很大的差异,山前、山腰和山顶的雨量突然下雨迥然相异;分水岭两侧的雨量也有差异,同时,灾害的发生总是相对滞后于气象因素。这些情况,都给灾害产生的时间的预报带来困难。而自动雨量计的设置远未能满足灾害预报的需要,雨量计的管理也是薄弱环节。

4.2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系统工程

现在学术界对此存在两种观点:荷载支护体系观点和地质体改造观点,并引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3S”地质灾害三维防治技术、模型模拟定量计算法等。但现阶段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通常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工作程序,即钻探、物探、测试手段和地质体改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灾害勘察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施工过程及结果反馈检查阶段。根据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更改、完上施工方案,最终达到灾害治理的目的。过去,施工设计方案常常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现今由于大量的地质体改造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技术日趋完善,防治方案设计较过去更有效、更合理。

当前常用的方案设计软件主要是基于GIS、CAD和freehand技术辅助设计软件,例如理正岩土、天正设计软件及其各种附加载件、MapGIS、Arc Info等软件。结果反馈阶段主要是通过自检和建立监测和管理实现的。自检的实质是防治设计和技术优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建立是通过监理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建设方提出意见、建议,发现问题及时通告建设方,以及时改进和决策。管理是一项政府行为,它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政府职能部门不负责灾害治理的具体技术问题,只对项目立项、技术要求、经费预算与使用、项目进展和质量进行控制性管理。其中专家或专家顾问团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部门的参谋和建设方施工指导人员,有其特殊的角色地位。

4结束语

地球表层和深层环境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体--地球表层环境--地球深层环境变化耦合时空预警、预报和防治体系将为人类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一、2015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预计我镇今年汛期(3-6月)总降雨量约720-800毫米,比常年偏多2成,降水集中期在6月中、下旬,汛期结束时间为7月上旬。

二、2015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主要发灾区域预测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和有关资料反映,结合我镇地质环境特点分析,XX、XX、XX是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地区。XX镇湾坡煤矿的地表极易发生因暴雨诱发的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矿渣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原XX线王坑路口段公路沿线要预防山体滑坡、崩塌灾害。河堤、水库要严防管涌。同时,须严防各类建设工地不规范施工造成地质灾害事故。

(二)主要发灾时段预测

主要发灾时段为3-9月,其中4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地质灾害高发时段。大面积、长时间、集中性降雨,是导致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因此,在强降水时期,特别是小时降雨量达到20毫米时要加强预警工作。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测

1.矿山:矿山企业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面塌陷;造成山体陡坡,形成山体滑坡和崩塌。

2.坡脚开挖、切坡建房地带:破坏山体原始应力平衡,当汛期来后,雨水渗透到坡体内,造成坡体下滑。

3.因地质构造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地带。

三、防灾措施

我镇每年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XX村石壁冲、王坑冲山顶、山田村天子山、XX村四组以及XX村上林山等严重地质灾害区(点)。针对我镇具体情况,今年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深入宣传,提高广大干群的防灾意识。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宣传工作,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杜绝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要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向广大干群深入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和地质环境管理的各种知识,重点宣传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危险性,普及汛期灾害防治的基本常识,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治的意识,增强防灾能力。

(二)加强领导,强化工作责任。为确保全镇防灾工作顺利开展,镇政府成立由镇长XX同志任组长、党委委员、武装部长XX同志、党委委员、副镇长XX同志、副镇长XX、镇长助理XX任副组长,土地办、农办、民政所、安全办同志任成员的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X兼任办公室主任。要把防治地质灾害、减少灾害损失纳入镇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各行政村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状,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制订相应的防灾方案,落实专人专点监测。同时从大局出发,树立有备无患意识,服从统一指挥、统一调配,保证防灾抢险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三)贯彻落实"三项制度".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险情巡视制度三项制度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行为准则,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责任体现。结合我镇的具体情况,严格按照"三项制度"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我镇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进行逐项落实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出现险情时,及时做好人员迁避、紧急疏散、应急抢险和灾情速报等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篇4

(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1.地质灾害的类型

位于河谷盆地的东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形起伏、沟壑纵横、谷深坡陡、黄土广布,气候干燥、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加之人口稠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非常发育。截止年底,辖区内共有危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要交通、工程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40处,其中滑坡32处、崩塌8处、不稳定斜坡67处、泥石流30条、地面塌陷3处,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山近山地带和台塬斜坡地带。地质灾害威胁人口达10.57万人,占全区人口的12.3%,威胁经济损失193.91亿元。

年~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不断危害和威胁着地质灾害体周边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为此,我区针对年度至年度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新增了地质灾害隐患点22处(附件1),其中19处属于已有地质灾害的一部分,另外3处为新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主要集中在我区南北两山和人口稠密区。

2.地质灾害的分布

(1)滑坡

滑坡是仅次于不稳定斜坡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面广、密度高、规模较大,活动性强。根据调查统计,滑坡按物质组成可分为黄土滑坡、黄土—泥岩滑坡、堆积层滑坡、基岩滑坡等四个类型。

黄土滑坡为主要的滑坡类型,在全区均有分布,具有分布面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分布于伏龙坪、刘家坪、大沙坪、红山根、靖远路王保保城、鱼儿沟、徐家湾一带,危害、威胁严重。

黄土—泥岩滑坡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一带,一般规模较大,分布范围较广。

基岩滑坡主要分布于徐家湾一带基岩出露区,一般以小型为主。

(2)泥石流的分布

是市泥石流分布密集区之一。全区共有灾害性泥石流30条,其中南部山区有泥石流沟7条,占24.00%;北部山区有泥石流沟23条,占76.00%。

(3)崩塌的分布

崩塌按物质组成可分为黄土崩塌和基岩崩塌。

黄土崩塌为我区主要的崩塌类型,在全区分布面广,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前缘及黄土丘陵区的高陡斜坡地带。

基岩崩塌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山基岩出露的青白石东部、白塔山一带,一般规模小,分布范围较广。

(4)地面塌陷的分布

地面塌陷有3处,即东岗镇小街地面塌陷、范家湾地面塌陷和咬家沟地面塌陷,分布范围小,均属于小型地面塌陷。

(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截止年底,我区共存地质灾害隐患点162处,其中,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2处。年我区上报1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除1处为崩塌外其余17处均为滑坡。

年,我区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开展了六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完善并执行了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巡查制度和速报月报等各项制度;二是扎实开展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三是加大了隐患排查检查力度,多次组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巡查和检查;四是对发生的地质灾害都进行了妥善处置,并组织人员进行了应急预案演练活动;五是组织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和九州石峡口滑坡等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为旧城区,基础设施薄弱,居民自身防范意识和能力不强,主动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不足;二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工程建设不断向我区南北两山近山地带和台塬斜坡地带延伸,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三是部分工程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措施不及时、不到位,近而造成大量的灾害隐患;四是防治资金严重短缺,经费落实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五是监测工作没有完全到位。

(三)年度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1.主要诱发因素活跃程度预测

我区发育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冻融及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是本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1)降雨趋势预测

据气象台年1~4短期气候预测,预计今年本地区降水偏少,1~10月全市降水在190~330mm,较往年偏少1~4成。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春、秋季偏多,夏季偏少3~7成。由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可能性相对减少,但不排除灾害性天气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人为致灾因素变化趋势

年度我区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明显增加,且规模增大,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问题将越来越多,尤其是伏龙坪地区、山北麓、白塔山至五一山等地,由于人为挖山削坡、灌溉等导致发生滑坡、崩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将呈加大之势。

2.年度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通过上述对降雨和人类活动趋势的预测,我区年度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和造成的损失为正常偏低的年份,与上年相比,年度我区地质灾害仍将呈上升趋势。

二、地质灾害威胁的范围和对象

年度我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威胁范围为主要威胁对象为我区上述区域内的居民、村民、基础设施、公路、水利设施、厂矿企业及旅游景点等。

三、重点防范期

我区地质灾害防范期为全年度,重点防范期为5~10月份主汛期和2~4月份冻融期。现根据我区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诱发因素,确定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重点防范期。

(一)泥石流主要防范期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流域内要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条件,并能源源不断的补给泥石流;二是有陡峻的地形条件和较大的沟床纵坡比;三是在流域中、上游要有充足的水源作为动力条件。

由于我区泥石流形成的前两个条件已经具备,影响泥石流活动的主要水源为降水,泥石流的活动强度直接决定于降水的强度和降水量的大小。因此,泥石流的防范期与大雨、暴雨的分布基本同期。根据我区的降水特点,确定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为5~10月。

(二)滑坡、崩塌主要防范期

滑坡、崩塌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区多数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受降水的控制,其次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根据各灾害点、灾害隐患点形成条件的不同,确定防范期如下:

以降水为主要诱发因素的滑坡、崩塌灾害点、灾害隐患点主要防范期为5~10月;以人类工程活动(如修路、水利工程、通讯线路、建房等)为主引发的滑坡、崩塌,应以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和运行过程为防范期。

(三)地面塌陷主要防范期

我区地面塌陷灾害主要为地下防空洞分布区和由于湿陷性黄土遇到地表水、地下水形成地面塌陷,该类地质灾害预防期应根据地面塌陷形成的征兆来确定,平时一般性防范应贯穿全年。

四、年主要防治任务

坚持预防为主,重点治理,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和省级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注重基础研究和调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主要防治任务有:

(一)重点治理工程

继续完成国家、省上的续建项目和我区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重点治理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加强项目管理,保证治理工程质量和效果。

(二)搬迁避让工程

继续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群众自筹”的模式,对我区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伏龙坪街道自强沟40号、临夏路街道雷坛河166号、盐场路街道东李家湾199和193号、盐场路街道左家湾1号东南方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群众做好搬迁避让工作。

(三)监测预警工程

1.做好监测预防。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确定群测群防监测点,落实监测预防责任人,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组织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动态监测(附件4)。

2.做好预警预报。当发现前兆明显、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险情时,监测人员应及时报警,通告受威胁的单位和个人,动员群众及时撤离,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国土、气象部门应在汛期联合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3.做好巡查检查。组织进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区巡查、排查,特别做好主汛期的排查、检查及其它工作。同时为了及时掌握基层地质灾害巡查监测情况,确保汛期地质灾害监测报告制度的落实,全区要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雨后常规报告制度,在降雨发生后12小时内要将辖区地质灾害发生及变化情况逐级报街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办公室。值班电话须向社会公布。

4.建设市级监测预警示范区。选择典型灾害点建立野外监测站,进行标准化监测,逐步建立市级监测预警示范区。

(四)应急处置工作

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按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科学果断地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要求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灾情。

(五)宣传培训工作

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政策和防灾避灾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力度,特别是应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及我区南北两山人口密集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防灾避灾意识和临灾处置能力。实现“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增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法规、规划和制度

继续深入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号)、《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政发号)市政府《市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度》(政发号)法规和制度。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组织领导

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是全区防灾工作的领导机构,各街道、村及社区等部门按职责负责各自辖区的防灾工作,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为重点,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乡镇、街道及社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覆盖全区的监测点到位、责任到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防机制。

(三)明确分工、加强责任、加强监督和执法检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