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09:5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分析化学整理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肝硬化病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都受会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其发病原因是小肠细菌的过度繁殖。患者出现内毒素血症会分泌白细胞介质如IL-2、IL-6以及TNF-α等,导致患者肝功发生衰竭、门静脉高压以及出现并发症对患者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对临床疗效及患者肝功变化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0年6月到2012年10月收治76例肝硬化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筛选标准:将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患者、慢性腹泻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排除。经过检测,全部患者中有22例肝硬化GHBT阳性患者,将其随机分为13例观察组和9例对照组,观察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3例,平均(57±1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2例,平均(53±11)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主要有利尿治疗、保肝治疗、患者输入白蛋白和血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2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每天服用3次,用药持续12星期;同时配合服用5mg枸橼酸莫沙必利,每天服用3次,用药持续12星期。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检测血浆IL-2、IL-6和TNF-α水平,对肝功变化进行评价。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相关性方法对数据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1)经过检测,肝硬化GHBT阳性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同IL-2、IL-6及TNF-α水平变化呈正相关,计算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0.846和0.827,如表1所示。
(2)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浆内毒素水平、IL-2、IL-6及TNF-α水平,观察组分别为0.384±0.227(Eu/L)、9.61±6.28(ng/ L)、52.83±27.95(ng/L)、26.41±17.67(ng/ L),对照组分别为0.715±0.212(Eu/L)、19.35±4.19(ng/L)、94.52±25.37(ng/L)、43.68±16.45(ng/L),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由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压升高,造成胃肠道蠕动缓慢,使胃肠道分泌、肝胆分泌以及胰腺分泌大大减少,肠道内部环境遭到破坏,使小肠内的细菌过度繁殖,并由此产生肠源性内毒素,引发肝硬化患者出现内毒素血症。本次研究肝硬化患者存在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情况时,经过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IL-2、IL-6以及TNF-α水平出现明显升高。内毒素血症会释放出大量白细胞介质如IL-2、IL-6以及TNF-α,对肝细胞造成损伤,使患者出现肝功衰竭。本次研究证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同IL-2、IL-6以及TNF-α水平呈正相关。
本次研究表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在实施利尿治疗、保肝治疗以及对患者输入白蛋白和血浆等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双歧杆菌微生态制剂配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治疗持续12周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同IL-2、IL-6以及TNF-α水平明显下降,肝功改善情况显著。因此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内菌群失衡情况进行纠正,恢复患者的胃肠道动力,能够使肠源性内毒素释放量大大下降,减轻患者的肝细胞损伤程度,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值得进行推广。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45
On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Innovative Teaching
HE Xiulan, ZHENG Wei, QI Shuyan, WANG Jihua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Aim at existing problem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of materials maj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is carried through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and establishing experiment specifically on the basis of course content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The student's interest is increased and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with organic bonding course content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and helpful reference and consult are provided for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of materials major.
Key words Materials major; Analytical chemistry; creative teaching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鉴定物质化学组成、测定组分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及存在形态。①分析化学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定性与定量分析、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及各种滴定分析等内容。材料学专业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工艺及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发展前景广阔。②③分析化学是材料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及就业等方面都有重要联系。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对培养人才的思维模式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④目前,我校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分析化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要脱节。目前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不适应。比如我校材料专业中有机高分子专业与无机非金属专业,两个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开设的实验基本相同,未能与各自的专业特点有机结合,学生“学”“用”明显脱节,导致学生缺乏科学思维分析实际问题。
(2)实验缺乏针对性。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理论教学的大部分知识点及相关原理,在实验内容中会有所体现。但目前所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均是以完成教学为目的,未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实验,学生做实验积极性差,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完成实验,未认真思考实验原理,甚至连实验报告也不认真总结,只是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而已。因此,目前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未能有所提高。
(3)教学方法枯燥。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原理与基本理论较多,化学反应繁多,各类滴定曲线及滴定原理复杂,在授课过程中,与相关的材料专业知识很难融合。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过分强调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会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趣味性,不但学生学习效果差、效率低,也降低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4)评价方法单一。目前我校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基本上还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通过一张期末测试卷很难全面、公正、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部分学生在临考前突击背笔记、做练习题,即可侥幸过关,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为激发材料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针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专业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
2 分析化学课程创新教学
2.1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不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学时的安排应有所不同。首先,针对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先统一界定基本的理论教学内容(此部分占整体知识点的70%左右),这部分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以保证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也方便日后考核。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教师可对部分教学内容实行自主性教学(占整体知识点的30%左右),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界定教学侧重点,精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知识点的基础上,能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第二章误差、可疑值的处理这部分内容涉及计算,公式多且繁杂,单纯依靠讲解例题授课,学生会感觉枯燥。在授课过程中,可将相关专业知识引入。例如,学生将来做毕业设计及技能训练等时,均会遇到数据处理,某些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可疑数据。如在测量试样的抗弯强度时,需要5~6个试样进行测定并取平均值,某些存在缺陷的陶瓷样品获得较低的抗弯强度,此时可以利用分析化学的四倍法与Q值法进行可疑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处理的能力,又提前了解部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校材料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均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了解很少,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态度及今后的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给这些学生授课时,结合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及专业特点,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2.2 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点可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在有限的学时内,不能将所有的分析化学实验都开设。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效果,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根据专业特点,对开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革。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有针对性地将所有的实验项目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尽可能地让所开设的实验与专业有联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吸光光度法这一章的分光光度计相关实验对于无机非金属专业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无机非金属光催化材料的吸光度。通过开设此类实验,使学生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为学生将来做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配位滴定法涉及高分子专业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相关的实验高分子专业一定要开设。通过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将分析化学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也提高了分析化学理论的授课效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比如在绘制标准曲线时,可教会学生利用Origin或Excel软件进行曲线的线性拟合,提高学生微机应用能力及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 课堂教学方法革新
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首先,分析化学基本理论与原理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生产实际相结合。⑤比如,提出无机非金属专业学生分析陶瓷粉体质量检测的问题,并列出解决方案,这里应用了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分析化学原理,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形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制作分析化学课程课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出分析化学课程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该课程理论教学,通过图片、动画、音频等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上课,不但可以加大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方便教师授课。
2.4 建立灵活多样的综合考评体系
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闭卷方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60%)。另外,由于该课程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点均可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印象,因此该课程的实验尤为重要,实验成绩根据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20%)。另外,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给出(占总成绩的20%),这部分成绩主要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讨论三个方面,尤其是课堂讨论部分,主要根据是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理解知识,在讨论中培养团队精神、思考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合成绩,建立公平、合理的综合考评体系。
3 结语
分析化学是非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后续课程的基础,学生掌握其基本原理与内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在分析目前的教学状况及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对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注重专业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分析化学基础内容,而且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201300018)
注释
① 黄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2-44.
② 顾佳丽,马占玲.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3):147-148.
2、结合食品加工中食品成分的化学变化的研究,开发食品保藏方法,减少食物损失浪费,延长贮存期,保持其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含量及色、香、味等感官品质,防止或延缓食品变质和哈败。
3、为改进食品质量和开发新型食品提供依据,如建立合理营养配方食品,添加某些成分制取强化食品,开发植物蛋白以及高温瞬时杀菌技术,采用无菌包装和挤压膨化等可以保留较多营养成分和保证优良感官质量的新工艺。
4、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提供质量信息,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化学知识,指导消费。
一、传统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的区别
很多高职高专学生自卑心较强,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弱,成绩不理想。他们的学习兴趣绝大部分取决于学习内容。对感兴趣的、要求实际操作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内容枯燥、整天坐在教室授课的教学内容则体现出来学习效率较低。普遍高职高专学生体现出自学能力较差,不愿意多花时间在学习知识环节上。总体来讲,高职高专学生体现出来学习积极性较为被动的特点
传统高职高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以授课为主要方式,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接收者来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潜能的发挥,不能很好地调动高职高专学生的积极性。在《食品化学》课程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按水、糖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有机物等食品组成成分大类来进行分类,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体,以对应实验为辅开展课程教学。这种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却恰恰是学生学习效率最低的方式,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而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安排课题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此期间,教师提出明确的项目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制定计划,共同完成较为完整的作品。项目在完成时学生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自我评估,接受教师以及学生的考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因此,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以突出能力为本位,夯实知识基础,提高职业素养为宗旨,将食品化学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实施项目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食品化学》项目化课程设计
(一)项目化课程设计整体思路
根据项目化教学的主要思想和理念,《食品化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为基于工作过程,实施项目驱动,学训结合的理念,秉承“训练角色是职业岗位,学习的内容是实际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内容”的原则,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重组、序化、整合,充分体现本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组织技能、创新思维及职业素养。课程开发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在教学环节中始终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的要求。
(二)《食品化学》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的教学特点
(1)在实际教学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传统授课模式,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化学和部分食品生物化学的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解构、整合、重组、序化”;
(2)以“做”代“作”,“做”是检验工作中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做”强化“算”,以“做”巩固“记”,在“做”中提升技能,强化计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学、做合一,真正达到操作稳准、计算精准、记忆快准。
(三)项目化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滴定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分光光度技术、重量分析技术、有机物检验、食品中营养物质综合检测等内容的教学和训练,应使学生掌握常见食品中成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掌握这些成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理解食品中有害成分的来源,并能应用相关知识正确解释食品加工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及食品安全问题。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师学生角色转换
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学生的角色应当根据就业实际岗位来进行转换。因此,根据食品专业就业岗位分析,在这门课程中教师角色可转换成某食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负责人,负责新员工培训,而学生可扮演刚进入中心的新进工作人员,负责完成各项食品检测。通过这样角色转化,可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项目化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结合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部分食品生物化学,将食品化学内容进行解构、整合、重组、序化。以滴定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重量分析技术、食品中常见的有机物、食品中的营养物质6个项目、以对应多个教学任务为载体,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
(六)能力训练设计
食品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主要是农产品质量检测、食品检测、食品加工等相关领域。从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上看,总体体现从单一到综合的思路。因此,每个项目化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工作任务(能力训练项目)也从易到难,呈现出能力要求递增的趋势。
(七)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考核本身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使教师获取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依据评价范围全面性,评价指标系统性、评价主体多样性、评价防范综合性的原则设计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考核方案,将考核设计方案分为两块进行测评,即情境考核(50%)和终结性考核(50%),满分100分,其中情境考核又分为过程性考核(学生自评30%,小组评价30%,教师评价40%)与结果性考核(情境学习文件50%,工作总结20%,咨询笔记30%),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各占情境考核的50%。
(八)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
(1)确定分析流程。小组初拟分析流程,组间交流讨论分析流程,教师点评、修改完善分析流程;
(2)准备工作。玻璃仪器的检查、洗涤,练习搭建仪器装置;样品预处理及制备标准溶液;
(3)按分析流程操作;
(4)结束整理工作。拆卸装置、整理桌面、洗涤玻璃仪器;
(5)数据处理;
一、高中化学自主学习的现状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高中生相比较初中生学习压力增大,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快速掌握吸收,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分析当下化学学习的现状,我们可以总结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学习态度
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时间紧张,对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为了节约时间一般只记忆重点,死记硬背,而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地吸收掌握知识,往往采取说教式的方法,教师说学生记,但学生究竟有没有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无从知晓,而且这样的课堂往往缺乏趣味,无法为高中紧张的生活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
高中生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较为广泛,高中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经验交流会的方式来组织大家交流学习方法,但是面对众说纷纭也同样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比较混乱,浪费时间。而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于学习工具的运用也较为简单,一般只是依赖教材,对于身边学习工具的利用率不高。
二、影响高中化学自主学习的因素
首先,高中生的课程相比初中来说有了较大的难度,其中化学作为理科,且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知识较为繁琐,而高中面临着文理分科,故有的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丧失了兴趣。其次,在目标设置方面,学生或者教师对于化学学习的目标设置过高,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完不成任务达不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另外在学习策略方面,学生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面临高考的压力又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最终会导致恶性循环,对于化学的学习没有益处。
三、如何提高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1.做好课前引导,制订合理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非一日就能养成,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化学的学习是一个很灵活的过程,故教师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方式,而当今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过程有时会感到盲目,所以明确学习目标并做好课前引导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示例1】教师在讲授“物质的分类”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一起看目录,指出本章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的思考,比如物质的分类标准以及分子、原子等各类物质的特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作出指导,不要让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过于偏,或者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钻牛角尖。
2.重视知识结构的构建,学会整理笔记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应当学会将整个学习内容的框架进行合理构建,凌乱的知识体系不仅无法加深学生的记忆,反而会使知识混淆,构建知识框架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做笔记,当今很多学生也在化学的学习中采用记笔记的办法,但是很多学生对于笔记的理解较为片面,仅仅是将教师的板书或者教材中的内容抄写在了笔记本上,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若想将知识系统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抄写,更重要的是自己总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学会总结,笔记的形式不要过于单一。
【示例2】在各种检测试剂的分辨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些试剂整理成一个表格,通过表格,列出各种试剂的颜色、气味以及检测后出现的现象,并写出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还可以附上生活中的实例,这样在翻看到这一内容时,不需要跨章节翻看,这个表格就可以让你一目了然。而且,学生在整理表格的过程中其总结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也在无形之间将这些知识复习一遍。
3.采取合理的检测手段,督促自主学习的效果
如果教师只给予学生任务而不去检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压力,学生究竟是否掌握了知识,对于所学知识是否能进行有效的应用都无从知晓,故作为教师应当在给学生一定任务的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有个合理的检测,这种检测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发言,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以书面出题目,检测学习具体知识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多布置一些贴近生活的任务,比如利用某一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在这些检测中,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而且有了一个检测的前提,自主学习的任务就不再是空话套话,而真正成为其学习的动机,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个督促作用。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且灵活的学科,它既需要大量的记忆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理解,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说教式教育,学生将很难掌握化学的内在和本质,不仅对于知识的掌握没有益处,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也是无益的。故作为新课改大条件下的化学教师,我们更应该站在化学学科特性和当今高中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化学教育的真谛,不仅追求知识的传递,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高中化学的教育才会离成功更近。
参考文献:
[1]潘姜林.初探新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2011.
[2]谭明.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