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09:5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分析化学整理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肝硬化病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都受会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其发病原因是小肠细菌的过度繁殖。患者出现内毒素血症会分泌白细胞介质如IL-2、IL-6以及TNF-α等,导致患者肝功发生衰竭、门静脉高压以及出现并发症对患者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对临床疗效及患者肝功变化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0年6月到2012年10月收治76例肝硬化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筛选标准:将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患者、慢性腹泻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排除。经过检测,全部患者中有22例肝硬化GHBT阳性患者,将其随机分为13例观察组和9例对照组,观察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3例,平均(57±1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2例,平均(53±11)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主要有利尿治疗、保肝治疗、患者输入白蛋白和血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2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每天服用3次,用药持续12星期;同时配合服用5mg枸橼酸莫沙必利,每天服用3次,用药持续12星期。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检测血浆IL-2、IL-6和TNF-α水平,对肝功变化进行评价。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相关性方法对数据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1)经过检测,肝硬化GHBT阳性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同IL-2、IL-6及TNF-α水平变化呈正相关,计算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0.846和0.827,如表1所示。
(2)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浆内毒素水平、IL-2、IL-6及TNF-α水平,观察组分别为0.384±0.227(Eu/L)、9.61±6.28(ng/ L)、52.83±27.95(ng/L)、26.41±17.67(ng/ L),对照组分别为0.715±0.212(Eu/L)、19.35±4.19(ng/L)、94.52±25.37(ng/L)、43.68±16.45(ng/L),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由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压升高,造成胃肠道蠕动缓慢,使胃肠道分泌、肝胆分泌以及胰腺分泌大大减少,肠道内部环境遭到破坏,使小肠内的细菌过度繁殖,并由此产生肠源性内毒素,引发肝硬化患者出现内毒素血症。本次研究肝硬化患者存在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情况时,经过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IL-2、IL-6以及TNF-α水平出现明显升高。内毒素血症会释放出大量白细胞介质如IL-2、IL-6以及TNF-α,对肝细胞造成损伤,使患者出现肝功衰竭。本次研究证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同IL-2、IL-6以及TNF-α水平呈正相关。
本次研究表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在实施利尿治疗、保肝治疗以及对患者输入白蛋白和血浆等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双歧杆菌微生态制剂配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治疗持续12周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同IL-2、IL-6以及TNF-α水平明显下降,肝功改善情况显著。因此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内菌群失衡情况进行纠正,恢复患者的胃肠道动力,能够使肠源性内毒素释放量大大下降,减轻患者的肝细胞损伤程度,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值得进行推广。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45
On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Innovative Teaching
HE Xiulan, ZHENG Wei, QI Shuyan, WANG Jihua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Aim at existing problem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of materials maj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is carried through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and establishing experiment specifically on the basis of course content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The student's interest is increased and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with organic bonding course content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and helpful reference and consult are provided for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of materials major.
Key words Materials major; Analytical chemistry; creative teaching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鉴定物质化学组成、测定组分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及存在形态。①分析化学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定性与定量分析、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及各种滴定分析等内容。材料学专业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工艺及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发展前景广阔。②③分析化学是材料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及就业等方面都有重要联系。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对培养人才的思维模式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④目前,我校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分析化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要脱节。目前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不适应。比如我校材料专业中有机高分子专业与无机非金属专业,两个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开设的实验基本相同,未能与各自的专业特点有机结合,学生“学”“用”明显脱节,导致学生缺乏科学思维分析实际问题。
(2)实验缺乏针对性。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理论教学的大部分知识点及相关原理,在实验内容中会有所体现。但目前所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均是以完成教学为目的,未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实验,学生做实验积极性差,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完成实验,未认真思考实验原理,甚至连实验报告也不认真总结,只是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而已。因此,目前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未能有所提高。
(3)教学方法枯燥。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原理与基本理论较多,化学反应繁多,各类滴定曲线及滴定原理复杂,在授课过程中,与相关的材料专业知识很难融合。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过分强调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会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趣味性,不但学生学习效果差、效率低,也降低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4)评价方法单一。目前我校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基本上还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通过一张期末测试卷很难全面、公正、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部分学生在临考前突击背笔记、做练习题,即可侥幸过关,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为激发材料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针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专业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
2 分析化学课程创新教学
2.1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不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学时的安排应有所不同。首先,针对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先统一界定基本的理论教学内容(此部分占整体知识点的70%左右),这部分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以保证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也方便日后考核。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教师可对部分教学内容实行自主性教学(占整体知识点的30%左右),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界定教学侧重点,精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知识点的基础上,能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第二章误差、可疑值的处理这部分内容涉及计算,公式多且繁杂,单纯依靠讲解例题授课,学生会感觉枯燥。在授课过程中,可将相关专业知识引入。例如,学生将来做毕业设计及技能训练等时,均会遇到数据处理,某些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可疑数据。如在测量试样的抗弯强度时,需要5~6个试样进行测定并取平均值,某些存在缺陷的陶瓷样品获得较低的抗弯强度,此时可以利用分析化学的四倍法与Q值法进行可疑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处理的能力,又提前了解部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校材料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均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了解很少,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态度及今后的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给这些学生授课时,结合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及专业特点,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2.2 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点可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在有限的学时内,不能将所有的分析化学实验都开设。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效果,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根据专业特点,对开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革。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有针对性地将所有的实验项目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尽可能地让所开设的实验与专业有联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吸光光度法这一章的分光光度计相关实验对于无机非金属专业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无机非金属光催化材料的吸光度。通过开设此类实验,使学生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为学生将来做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配位滴定法涉及高分子专业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相关的实验高分子专业一定要开设。通过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将分析化学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也提高了分析化学理论的授课效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比如在绘制标准曲线时,可教会学生利用Origin或Excel软件进行曲线的线性拟合,提高学生微机应用能力及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 课堂教学方法革新
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首先,分析化学基本理论与原理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生产实际相结合。⑤比如,提出无机非金属专业学生分析陶瓷粉体质量检测的问题,并列出解决方案,这里应用了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分析化学原理,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形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制作分析化学课程课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出分析化学课程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该课程理论教学,通过图片、动画、音频等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上课,不但可以加大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方便教师授课。
2.4 建立灵活多样的综合考评体系
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闭卷方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60%)。另外,由于该课程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点均可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印象,因此该课程的实验尤为重要,实验成绩根据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20%)。另外,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给出(占总成绩的20%),这部分成绩主要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讨论三个方面,尤其是课堂讨论部分,主要根据是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理解知识,在讨论中培养团队精神、思考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合成绩,建立公平、合理的综合考评体系。
3 结语
分析化学是非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后续课程的基础,学生掌握其基本原理与内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在分析目前的教学状况及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对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注重专业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分析化学基础内容,而且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201300018)
注释
① 黄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2-44.
② 顾佳丽,马占玲.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3):147-148.
2、结合食品加工中食品成分的化学变化的研究,开发食品保藏方法,减少食物损失浪费,延长贮存期,保持其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含量及色、香、味等感官品质,防止或延缓食品变质和哈败。
3、为改进食品质量和开发新型食品提供依据,如建立合理营养配方食品,添加某些成分制取强化食品,开发植物蛋白以及高温瞬时杀菌技术,采用无菌包装和挤压膨化等可以保留较多营养成分和保证优良感官质量的新工艺。
4、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提供质量信息,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化学知识,指导消费。
一、传统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的区别
很多高职高专学生自卑心较强,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弱,成绩不理想。他们的学习兴趣绝大部分取决于学习内容。对感兴趣的、要求实际操作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内容枯燥、整天坐在教室授课的教学内容则体现出来学习效率较低。普遍高职高专学生体现出自学能力较差,不愿意多花时间在学习知识环节上。总体来讲,高职高专学生体现出来学习积极性较为被动的特点
传统高职高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以授课为主要方式,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接收者来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潜能的发挥,不能很好地调动高职高专学生的积极性。在《食品化学》课程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按水、糖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有机物等食品组成成分大类来进行分类,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体,以对应实验为辅开展课程教学。这种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却恰恰是学生学习效率最低的方式,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而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安排课题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此期间,教师提出明确的项目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制定计划,共同完成较为完整的作品。项目在完成时学生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自我评估,接受教师以及学生的考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因此,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以突出能力为本位,夯实知识基础,提高职业素养为宗旨,将食品化学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实施项目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食品化学》项目化课程设计
(一)项目化课程设计整体思路
根据项目化教学的主要思想和理念,《食品化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为基于工作过程,实施项目驱动,学训结合的理念,秉承“训练角色是职业岗位,学习的内容是实际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内容”的原则,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重组、序化、整合,充分体现本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组织技能、创新思维及职业素养。课程开发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在教学环节中始终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的要求。
(二)《食品化学》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的教学特点
(1)在实际教学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传统授课模式,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化学和部分食品生物化学的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解构、整合、重组、序化”;
(2)以“做”代“作”,“做”是检验工作中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做”强化“算”,以“做”巩固“记”,在“做”中提升技能,强化计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学、做合一,真正达到操作稳准、计算精准、记忆快准。
(三)项目化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滴定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分光光度技术、重量分析技术、有机物检验、食品中营养物质综合检测等内容的教学和训练,应使学生掌握常见食品中成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掌握这些成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理解食品中有害成分的来源,并能应用相关知识正确解释食品加工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及食品安全问题。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师学生角色转换
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学生的角色应当根据就业实际岗位来进行转换。因此,根据食品专业就业岗位分析,在这门课程中教师角色可转换成某食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负责人,负责新员工培训,而学生可扮演刚进入中心的新进工作人员,负责完成各项食品检测。通过这样角色转化,可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项目化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结合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部分食品生物化学,将食品化学内容进行解构、整合、重组、序化。以滴定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重量分析技术、食品中常见的有机物、食品中的营养物质6个项目、以对应多个教学任务为载体,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
(六)能力训练设计
食品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主要是农产品质量检测、食品检测、食品加工等相关领域。从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上看,总体体现从单一到综合的思路。因此,每个项目化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工作任务(能力训练项目)也从易到难,呈现出能力要求递增的趋势。
(七)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考核本身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使教师获取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依据评价范围全面性,评价指标系统性、评价主体多样性、评价防范综合性的原则设计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考核方案,将考核设计方案分为两块进行测评,即情境考核(50%)和终结性考核(50%),满分100分,其中情境考核又分为过程性考核(学生自评30%,小组评价30%,教师评价40%)与结果性考核(情境学习文件50%,工作总结20%,咨询笔记30%),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各占情境考核的50%。
(八)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
(1)确定分析流程。小组初拟分析流程,组间交流讨论分析流程,教师点评、修改完善分析流程;
(2)准备工作。玻璃仪器的检查、洗涤,练习搭建仪器装置;样品预处理及制备标准溶液;
(3)按分析流程操作;
(4)结束整理工作。拆卸装置、整理桌面、洗涤玻璃仪器;
(5)数据处理;
一、高中化学自主学习的现状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高中生相比较初中生学习压力增大,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快速掌握吸收,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分析当下化学学习的现状,我们可以总结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学习态度
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时间紧张,对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为了节约时间一般只记忆重点,死记硬背,而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地吸收掌握知识,往往采取说教式的方法,教师说学生记,但学生究竟有没有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无从知晓,而且这样的课堂往往缺乏趣味,无法为高中紧张的生活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
高中生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较为广泛,高中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经验交流会的方式来组织大家交流学习方法,但是面对众说纷纭也同样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比较混乱,浪费时间。而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于学习工具的运用也较为简单,一般只是依赖教材,对于身边学习工具的利用率不高。
二、影响高中化学自主学习的因素
首先,高中生的课程相比初中来说有了较大的难度,其中化学作为理科,且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知识较为繁琐,而高中面临着文理分科,故有的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丧失了兴趣。其次,在目标设置方面,学生或者教师对于化学学习的目标设置过高,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完不成任务达不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另外在学习策略方面,学生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面临高考的压力又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最终会导致恶性循环,对于化学的学习没有益处。
三、如何提高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1.做好课前引导,制订合理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非一日就能养成,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化学的学习是一个很灵活的过程,故教师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方式,而当今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过程有时会感到盲目,所以明确学习目标并做好课前引导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示例1】教师在讲授“物质的分类”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一起看目录,指出本章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的思考,比如物质的分类标准以及分子、原子等各类物质的特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作出指导,不要让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过于偏,或者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钻牛角尖。
2.重视知识结构的构建,学会整理笔记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应当学会将整个学习内容的框架进行合理构建,凌乱的知识体系不仅无法加深学生的记忆,反而会使知识混淆,构建知识框架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做笔记,当今很多学生也在化学的学习中采用记笔记的办法,但是很多学生对于笔记的理解较为片面,仅仅是将教师的板书或者教材中的内容抄写在了笔记本上,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若想将知识系统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抄写,更重要的是自己总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学会总结,笔记的形式不要过于单一。
【示例2】在各种检测试剂的分辨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些试剂整理成一个表格,通过表格,列出各种试剂的颜色、气味以及检测后出现的现象,并写出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还可以附上生活中的实例,这样在翻看到这一内容时,不需要跨章节翻看,这个表格就可以让你一目了然。而且,学生在整理表格的过程中其总结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也在无形之间将这些知识复习一遍。
3.采取合理的检测手段,督促自主学习的效果
如果教师只给予学生任务而不去检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压力,学生究竟是否掌握了知识,对于所学知识是否能进行有效的应用都无从知晓,故作为教师应当在给学生一定任务的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有个合理的检测,这种检测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发言,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以书面出题目,检测学习具体知识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多布置一些贴近生活的任务,比如利用某一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在这些检测中,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而且有了一个检测的前提,自主学习的任务就不再是空话套话,而真正成为其学习的动机,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个督促作用。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且灵活的学科,它既需要大量的记忆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理解,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说教式教育,学生将很难掌握化学的内在和本质,不仅对于知识的掌握没有益处,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也是无益的。故作为新课改大条件下的化学教师,我们更应该站在化学学科特性和当今高中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化学教育的真谛,不仅追求知识的传递,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高中化学的教育才会离成功更近。
参考文献:
[1]潘姜林.初探新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2011.
[2]谭明.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1(06).
化学学科特征和课程目标: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制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技术等研究的重要基础。
1.知识与技能:认识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的多角度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能分析简单化学问题,并用化学语言表达。
能分析化学问题中量的关系,学会简单的化学计算。认识常用化学问题的方案设计、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了解现代化学肩负的使命。具有为解决化学问题进行专题信息收集、加工和输出的能力。学会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来提高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现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了解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具有参与化学科学实践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了解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认识化学与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形成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有下述几方面的特点:⒈概念抽象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而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侧重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主动地接受和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第二章摩尔概念一个接一个,学生一时不适应,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给教与学带来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⒉进度快,反应方程式复杂
初中进度相对高中较慢,要领定律学习巩固时间较长,在往后的学习中有较充裕的时间加以消化,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化学方程式增多,多数反应失去了初中掌握的反应规律,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难度,如果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被动,如高一Cl2的实验室制法,Cl2与水、碱的反应,NaCl与浓硫酸微热与强热制氯化氢反应的不同情况等,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深感难掌握、难记忆,不太适应。
3.内涵深,联系广
如摩尔使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中学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再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学得好可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能使学生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探索、研究后面的化学知识,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⒋抓典型,带一族
初中化学只是具体介绍某一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而高一教材以氯、钠、硫、氮为重点,详细介绍它们的物质及重要化合物,通过分析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研究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运用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初中不同的一个特点。
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1.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
高中化学学法指导:1、坚持课前预习积极主动学习
课前预习的方法:阅读新课、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
2、讲究课内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课内学习的方法: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1)、认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当老师引入新课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当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候,同学们应该跟着想想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当老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认真看看老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当老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有意学学老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
(2)、记好笔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有的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同学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学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的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课内学习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最主要的时间是课内。在这学习的最主要时间里,有些同学没有集中精力学习、有些同学学习方法不讲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习水平的发挥。
3、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同学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课后复习的方法如下:
(1)再阅读:上完新课再次阅读教材,能够“学新悟旧”,自我提高。
(2)“后”作业:阅读教材之后才做作业事半功倍。有些同学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事倍功半。
(3)常回忆:常用回忆方式,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针对性强,效果很好。
(4)多质疑: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能够引起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5)有计划:把每天的课外时间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4、有心有意识记系统掌握知识
有意识记的方法:深刻理解,自然识记;归纳口诀,有利识记;比较异同,简化识记;读写结合,加深识记。
有意识记是系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有意识记的方法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意识记方法,从而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5、增加课外阅读适应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同学们应该增加课外阅读,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以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的方法:选择阅读;上网查找;注意摘录。
6、科学归纳
知识学习过程的完整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再现。
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法最常使用。如“硫”的一章就以H2SSSO2SO3H2SO4为统领。
2改革方式
2.1阶段性习题解答教研室的全体老师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结合药学专业的特色编写一本内部使用的课外习题集,希望通过一定的无机化学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理论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课上所学的内容。习题集的内容包括每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及相关章节相联系的综合性试题(题目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编写涉及到《化学动力学》章节的习题时,尽量与《药物动力学》专业课程结合,选择药物在人体内反应的动力学作为案例。再如,在编写《配合物》章节习题时,尽量把一些药物配合物(顺铂、卡铂等)作为例题。总之,习题集选择习题遵循“摒弃题海,挑选精良,结合学科”的原则。同时教师会对习题集的题目进行专门的“在线详解、课堂精解”,以便根据学生在中学对化学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考试前安排专门的答疑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给一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部分。这种方法存在2个方面的优点:①学生要想解答习题就必须先把所学过的知识点都复习一遍,也就是说做习题的过程是认真分析推理和全面复习巩固的过程;②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解答能力,习题集为考试前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考试改革。
2.2自学笔记对教学中不是很难的部分(例如:物质的聚集状态、元素部分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撰写自学笔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同学互相探讨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要知识点及难点拿出来学习和探究,最后,教师对自学部分进行总结和考核。教师再根据自学笔记内容的深度、形式,同时结合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及准确度给予相应的成绩,最后选取最优的与最有特色的自学笔记贴在班级的宣传板上或班级BBS上面进行鼓励与督促。以上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看书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好的整理、分析、储存、推理、类比及总结能力,并能初步的概括性的找出知识的规律性,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课前对自学笔记的形式不作统一规定,学生的自学笔记的形式可自由发挥,多种多样。根据以往的结果可以看出,自学笔记形式有的像教师的备课笔记、有的像教师的教学总结报告,有的像手抄报,有的可能全部都是一问一答形式,还有的像随笔、读后感,甚至有的像小论文等等。总之,自学笔记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笔记的认真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估。自学笔记的教学考评形式促成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2.3课外作业结合书本上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将其与自己熟悉的生活、了解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以一个个小命题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操作形式是将成绩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搭配,每10人分成一组,在给定的时间内要求独立完成自己小组的命题。最终每人选择一个命题提交一份综述论文,教师按照论文评定分数,两个命题的平均分就是这一组10个学生的成绩(每组学生的成绩相同)。举个例子,在讲解到“配合物”这一章的理论时,结合药学专业给学生留下“抗癌药物阿霉素的前世与今生”为命题。针对这个题目,学生不仅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也可根据资料总结出很多重要和合理的相关内容。再如日常生活中“饮用钡餐为什么不会中毒”、“油条也不是一无是处——治疗胃病”、“含氟牙膏可以防蛀的原理”、“人体是一个很大的缓冲体系”等。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是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感受化学就在身边的一次学习之旅,势必会增强学习药学的兴趣。同时,这种给分形式锻炼同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增强不同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2.4综述性小论文及开放性实验通过老师们多年的无机化学教学活动,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渠道。因此,在新生入学上无机化学理论课的初期,教师结合学生以后所学的专业给学生一些反映无机化学与药学前沿相关联的命题(如“生物荧光探针量子点与无机化学合成”、“无机纳米材料载药系统”、“无机元素与生命”、“磁性靶向药物载体Fe3O4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或是开设几个教学以外的开放性实验(如葡萄糖酸锌制备、用于载药的多孔纳米硅制备、荧光CdTe量子点制备等)。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命题或者一个开放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实验。这种形式可以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的论文及实验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之后进行统计查看学生查取资料的情况。通过资料的查取和小论文的撰写及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善于总结工作及动手的能力,最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综述论文书写或者开放实验情况给学生打分。
2.5组织“知识讲座”除正常教学考核外,平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一些前瞻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且专业相关的文献,然后将学生分组,指导学生阅读并查阅与所给内容相关文献,做出PPT,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甚至全校学生进行“知识讲座”。讲座结束后听讲座的学生和老师可以根据讲座的内容进行自由提问。这种形式可以使参加讲座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PPT形式、口头报告效果、文献分析以及报告思路给出该团队一个相应的成绩。此种方式认可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求知热情。
2.6考前补考考前补考是为了缓冲学生期末考前压力,也就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前,给平时成绩不好或者平时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提供一个所谓的“补考”的机会。补考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补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递交一份书面申请报告;然后,教研室统一安排时间,几名教师参加的以题签和提问相结合方式面试;最后,取最高成绩作为最后的平时成绩一个部分。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再给学生一个争取更好的考核成绩的机会,也可以锻炼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和增强实战经验。
2.7考核结果最终在给学生该科目考核成绩时也是一动态过程,通常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调节以上6个方面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使学生基本达到满意的成绩。
3改革的预期结果
3.1打破传统的追求“学会”,向追求“会学”的学习方式转换改革考核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考核的多样性及考题的灵活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从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主动的摄取,达到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与对知识的加强、扩充和更新并举。同时,这种可喜的变化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创新提出了更高和更广的要求,也是一种“教与学互长”动态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就对化学在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个初步了解,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能动性。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养成自己学习思考,探索的习惯。
高中生正处于心智成熟的关键阶段,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合作交流的意识也比较单薄,大多依赖于教师的灌输,习惯了被动学习。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革新的突破口,着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翁,化学教师则应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建立自主的知识建构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创造潜能和天赋得以发挥,自身个性得到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摆在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多年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
一、精选合适的化学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高中化学是在无数化学知识宝库中选择的最基础的能代表化学基本特征的知识点作为基本内容。高中化学教学在内容选择上要有一定的取舍,一些过于高深复杂的理论无法在中学阶段介绍,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也受制于条件,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无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相关知识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挖掘出适合学生施行自主学习的素材。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条件和环境能否提供学习中最佳的教学帮助,包括仪器设备、化学药品、教学工具、活动场所等各种外部情境。如果这些基本的条件不能得到保证,那么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很难开展。另外针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比如物质的量、化学平衡等就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而另外一些宏观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且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如铝、铁、铜等金属的主要性质及应用,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等等则适宜学生在课堂上自行或者分组展开自主学习。通过以上分析,高中化学知识中能适合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容应符合以下要求:1、知识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其可理解的范围之内;2、知识点可从社会环境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理解;3、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强,教材对内容的处理翔实;4、实验内容的选择应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实现的,无危险污染小的实验。
二、创设有效化学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欲望
内在需求是驱使人们完成一项活动的力量源泉,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内心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教师应创造宽松愉悦的化学教学环境,发挥化学学科魅力,创设有利于引发学习动机的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充满乐趣和趣味的科学,其学习过程也是充满理性的,化学与自然、生活环境都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经历及所处环境来创设教学情境,以达到更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比如用一支蘸有烧碱溶液的毛笔,在一张看似无色的纸上写字(实则纸上有酚酞),结果写出粉色的字来,这种变魔术式的寓教于乐的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主动探求化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对于不同的化学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小组交流讨论更能解决问题。学习小组组长负责整理收集本小组的主要问题,在课前交给老师。这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效组织设计备课,为创设问题情境做准备,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增强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的自我成就感。此外,还可以通过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把课堂教学中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都能亲身体验、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化学知识,充分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部分。只有抓住这条方法指导的渠道,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够提高学习的能力。自学首先是通过阅读,所以阅读认知方法的指导是基础,只有掌握了有效的阅读之后才能从纷繁的文字中轻松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其次是听课阶段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听课与笔记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记笔记是为思考和思维服务的,不要为了记笔记而失去更重要的内容。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梳理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学会整理归纳后,自然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见缝插针,随时渗透,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理解、领悟、掌握新的“学法”,提高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领悟相应的书本知识。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化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服务于生产、生活实际。化学教学中可挖掘的生活实例很多,如果在平时根据知识的分类收藏积累这些生活实例,在备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设计和加工制作,将有趣的生活实例应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灵活的理解书本知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的良好科学素养。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实例意义重大,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1平日里,根据知识分类收集生活实例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具有很典型的化学原理,我们可以根据化学知识点分类收集整理。比如在讲到“碱金属”时,可以引入生活中节日燃放五颜六色的烟花;讲到“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可以引入在家里铁锅生锈的事例;讲到“合金及相关性质”时,可引入保险丝的熔点比一般的金属单质要低,可以引入家中钢刀的物理硬度比纯铁丝要大;在讲到“溶解平衡”时,可以给学生讲,打开碳酸饮料的瓶子会有气泡冒出,形成气泡翻腾的景象等等。这就需要老师时刻留意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且把它们联系到典型化学原理,然后分门别类收集整理,形成专门的笔记备用。
2 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加工制作
备课时,多准备一些与该知识点有关的生活实例,准备演示实验再现生活现象,准备一些问题将学生从生活现象思考化学原理的思考,从而达到用书本上的化学知识解释这个现象的目的,再准备一些与生活中有关的问题来巩固知识,还可以准备课后习题将生活问题引入到应试模式的考题上。
例如:讲解碱金属焰色反应
引入方法:以生活中的烟花燃放时的七彩颜色的现象引入化学知识主题
分析化学原理:烟花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含有硫磺、木炭粉、硝酸钾、镁粉、铁粉、铝粉、锑粉及无机盐。加入锶盐火焰呈红色、钡盐火焰呈绿色、钠盐火焰呈黄色。
准备演示实验:(1)有硫酸铜粉末、镁粉末、铁粉末各一克混合均匀装入一塑料瓶里,瓶底用针孔打入一些小孔,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方,轻轻拍打塑料瓶。指导学生观察酒精灯火焰上方金属燃烧的颜色。(2)锶盐、钡盐、钠盐等元素的焰色反应。
准备课后习题探究:烟花分为适合白天燃放类和夜晚燃放类,请大家思考他们在物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并说明原因。
3 教学过程中,分析生活实例带领学生探究化学问题
上课时,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以生活实例引入知识点,以演示实验再现生活现象。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思考问题,快速阅读教材,用书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同样例如:讲解碱金属焰色反应
引入:在中国烟花是盛大节日和重要事件中独特的一支赞歌。在2008年中国首都北京举行的奥运会的开幕式鸟巢上空美丽的烟花,它在空中璀璨的一现,让世界人民在烟花中撩开中国神秘的面纱,见证它的发展足迹和现有的辉煌。
提问:大家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烟花燃放时会呈现出五颜六色吗?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对比镁、锶、钡、钠焰色反应的火焰颜色,得出相应的结论。
深分析:焰色反应的实质(略)
总结性结论:中华民族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火药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今天我们看到的烟花也是在火药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
达到效果:科学解释烟花的成分及产生漂亮火焰的原因,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同时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课后习题,慢慢将学生从生活事例带入到应试考题中
多设计一些练习,先用一两个题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慢慢用一些高考题型练习学生的理解应试能力。
例如:焰火“脚印”、“笑脸”、“五环”,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辉煌、浪漫,这与化学中“焰色反应”知识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非金属单质燃烧时火焰均为无色
B.所有金属及其化合物灼烧时火焰均有颜色
C.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总之,将生活实例引入化学教学,可以使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形象”化。在学习化学时,我们要把生活中的化学融人到课堂中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化学教学不光是让学生学会化学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用生活实例来理解记忆化学知识,将所谓“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在学好化学知识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帮助,教会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让学生养成了良好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引言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对于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将来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化学的学习是在初中开始,然而,初中化学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属于入门的科学。正式深入地学习是在高中阶段开始。因此,高中化学内容比较多,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化学的分支等。另外,高中化学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多花一些时间进行学习。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就尤为重要。因此,高中学校和化学科的老师应该认真分析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环境,然后通过各种办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2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高中化学的特点
首先,高中化学像初中化学一样,只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概念。高中化学与数学密切相关,需要用到一些复杂的数学理论。例如,在有机化学部分,一些物质的分子结构的认识就需要借助空间几何的知识。另外,高中化学内容多,概念复杂。高中化学的教材有好几本,分别涉及有机化学、物价化学、化学实验等等。例如可逆反应、电镀、高分子化学部分的概念很难理解,在数学计算方面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使得高中化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
2.2应试教学为主的学习环境
目前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主要以应试为目的,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一般来说,高中化学的普遍教学方式就是“满堂灌”,之后老师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题目的练习。这种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分数有一定的帮助,但就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方面而言,具有很严重的消极影响。化学中很多知识的理解需要借助实验:学生需要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通过自己的总结逐渐地理解和认识知识。另外,由于学校缺乏实验设备,很多实验无法进行。单纯的课堂讲解不足以让学生明白一些复杂的分子结构。这样的学习环境需要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2.3化学的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科学,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复杂性。化学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和科学抽象等方法积极的探索,通过体验实验过程,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好化学,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创造实际价值。另外,化学的学习不仅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同样一些很重要的科学方法也需要掌握。例如,分离提纯等。学生需要通过体验分离提纯的过程来掌握这种方法,学会如何在将来的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通过对于方法背景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可以实现方法层面上的创新。如可以通过改进提纯步骤来提高一些化合物的提纯精度。化学这门科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3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
3.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需要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起。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比较死板,学生一直被动的学习,这样的效果很不好。因此,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逐渐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如老师注意加强课堂互动、使用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寓学于乐。另外,老师可以进行相关调查,事先了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向,这样可以通过划分兴趣小组的方式,组织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深入探究。此外,老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带领学生参加相应的化工厂、污水处理厂等,了解化学知识是在怎样具体被应用的。
3.2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作为教师需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中化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互助等师生关系。严厉的老师固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态度。但是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老师需要与学生之间培养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学生没有距离感,就会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就会更多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使老师在教学时能够对症下药,提高教学质量。
3.3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化学的内容繁多,很多概念比较复杂。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听课,保证接受效果,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上课还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另外,要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要引导学生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此外,学生要想条理地学习化学,还需要不断地分类整理。如学生可以将很多化学方程式归类,这样方便记忆。对于有机化学部分,不同种类的物质的性质、分子结构等,学生可以通过列表格等方式清晰地记忆。总之,老师需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4总结
高中化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应该提高自主管理能力。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而帮助他们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长春.试论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目标的构建[J].学科教育,1998,(4).
[2] 刘一兵.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科学素养主题的定量分析[J].化学教育,2010,(6).
物理化学是以物理学的原理和技术研究化学问题的学科,是化工类各专业中最重要的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1]。它在数学、物理学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化学的理论,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知识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全面、更直接的基础,是链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科学研究的桥梁。[1]
由于该课程内容逻辑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公式较多,导致学生常常不易理解接受,难以学好。加上我校学生多来自西部民族地区,原有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因此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
1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体现分层教学思想
我校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均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共涉及7个专业,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第二层次为环境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第三层次为食品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要求,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在各个层次上体现出教学学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的差别,通过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各专业学生达到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提到的要求,因此我们制定分层次的教学大纲,制定分层次的教学进度表,在教学中除了讲授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整理不同专业方向的前沿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分级教学的思想。[2]
2 大胆探索和尝试,提出3大教学法
以著名教育学家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为依据,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心里特征,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和形成过程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框架式教学方法
物理化学分为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化学、胶体化学五大部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每一个部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比如热力学解决能量、方向和限度问题;动力学解决速率和机理问题;电化学解决电解质溶液理论问题,可逆电化学问题和不可逆电化学问题。对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的学习,在教学中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提纲材料印发给学生,提纲中包含了章节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结构主线;要预习的内容、进度;讨论的问题;达到的学习要求等信息。
在每一个章节学习结束后,都加一个框架总结的环节,例如在物理化学热力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① 掌握热力学中 U H F G S函数间的联系
②掌握五个函数及重要公式间的联系
③掌握重要公式间的联系
④提倡由一个公式出发推导其他公式。
2.2 科学研究辅助式教学法
科研和教学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以科研来带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2],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安排二类研究性题目,一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二是教师的科研题目。从实验题目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数据的处理, 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这既能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又为学生将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多次在学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3 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边活动,教师在主持,设计,调整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摆在首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兴趣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互动式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例如, “ 偏摩尔量”和“化学势” 一节的教学中, 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方式,课前教师给学生拟定如下几个讨论题目: (1)偏摩尔量和摩尔量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在多组分体系热力学中必须要学习偏摩尔量? (2)从化学势的定义中能够看出化学势是一个表示什么含义的物理量?(3)学完偏摩尔量、化学势和偏摩尔量集合公式,我们能从理论上解决什么问题?在交流互动中,认真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对独特的见解或新颖的观点, 进行鼓励。在交流互动中,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3],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3]
3 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实施多年,在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近40个左右的专业班级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分级教学,教学内容更加合理。
2)借鉴和吸收先进教育理论,由传统的“老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注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3)在教学方法上实现转变,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记笔记做习题”转变为框架式教学法、科学研究辅助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
总之, 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化工类各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需要我们结合化工类各专业的特点和培养要求,合理选取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大胆尝试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学习和借鉴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和理论,大胆尝试教学方法改革。最终培养出基础知识深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育志 宋健华关于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J]广州师院学报.1998(4).19:14-18.
[2]高盘亮 与时俱进,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创新[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6).26:76-78.
[3] 赵东江 高师院校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2).21:54-56.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reform in Ethnic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Physics
PengCheng1 TianHUA1
高中化学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知识点多、较琐碎;二是理解表象较容易,应用较难;三是其它学科的渗透较多,如数学的极限思维、平均值应用,物理的电学、力学知识,甚至有人还称“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 根据化学学科的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学案来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补充,来弥补教材的不足。以下就谈谈有关“学案导学法”的一些做法。
一、学案的设计
学案的设计,是学案导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学案设计前教师应做到“三分析”:第一,分析化学新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教学参考资料,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第二,分析教材,剖析教材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把握教学重难点;第三,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和经验、认知能力,达到面向全体,层次多样。
学案设计时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基础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二是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体现多维互动,教师不搞一言堂、灌输式。如设计加几滴酚酞的NaOH的溶液中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最终是否无色?根据问题由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三是主体性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如在设计酯化反应时,可提出凡是酸与醇的反应都能叫酯化反应吗?酯化反应有何规律?然后要求根据酯化反应规律写出一元羧酸与二元醇、二元羧酸与一元醇、无机酸与二元醇、二元羧酸与二元醇等酯化的化学方程式。四是差异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学情,如课堂提问、习题设置等思维训练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学案的设计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学习目标、自学流程(自学指导、平行训练、合作探究等)、达标测评等几部分,在设计时根据需要可对其进行适量的调整。时间安排上尽可能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这样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有利于课时目标的达成。
二、学案内容的编写
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并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采用启发式,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例如设计《有机化学基础》中醇的学案,在学生学习了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了解催化氧化反应原理后,可以设计一些自主探究题,如:什么结构的醇可以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什么结构的醇可以催化氧化成醛?什么结构的醇不可以催化氧化成醛?制定的学习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学案中的问题来源于课本,适当的设疑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和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化学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关于卤素性质的引入,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取用自来水,有时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从氯气的用途了解氯气的相关的性质。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基本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
学案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必须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三、学案导学的实施
1.课前
将学案分发给学生,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完成学案的课前准备――复习旧知与预习感悟。为此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指定的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学案中新课内容的预习题。能回答的回答,不能回答的就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教材,尝试解决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就把问题交到学习小组,小组共同学习――交流、探究、归纳。还要求学生尝试完成课内达标题目。小组再把小组的疑难问题交到科代表处,科代表统一把班级的疑难问题交给任课老师。
2.上课
(1)导课。可先由教师引课,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说明学习本节课的背景、实际意义以及重要作用。然后将课前交上的疑难问题展示出来,分组讨论探究。
(2)探究。指定学生汇报学习结果,然后针对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并且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或由教师启发、引导, 最终使问题圆满得以解决。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之一,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都来探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问题的探究。对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出现的新思想或是求异思维都应给予肯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3)精讲与总结。教师根据探究情况,对本节内容进行引导或针对性的精讲、总结,提出注意事
项。并且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过程、解题步骤等作示范性讲解或引导。讲授不在多, 而在透。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已经明白的, 就不再重复讲解。教师要在精上下工夫, 要能够根据课堂上的进程及时调整精讲的内容。要及时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把教师在这一环节上的作用充分发挥到位。
(4)训练巩固。基础训练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 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结果,或在课上留一点时间让学习小组对完成的情况进行交流, 然后再推荐一名学生回答结果, 教师及时给予评判。然后, 进行能力训练,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 对于疑难问题, 或由学生讨论完成,或作为难点,教师指导学生加以突破。
(5)课堂小结。结合学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 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时, 可由学习小组进行简单的交流, 回顾学习目标, 检查目标是否达到, 还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解决, 从而进一步完善学习效果。
当代职业教育要求的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岗位的需求,课程的知识结构安排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药学类高职高专《基础化学》应紧跟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准确分析医药行业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并保障学生毕业后面向医药行业从事一线岗位必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内在层次是:必须、够用。必需指的是必须的化学分析方法与手段、重要的药用化合物的性质与生物效应。够用指的是够用的化学知识与原理。
2 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2.1 教学方法的改进
我们应该以工作必备的职业技能为导向,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发挥《基础化学》内容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作用。创设工作情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打破传统知识章节,将内容模块化,按照学习目标将课程综合、细化成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这样有利于精简知识内容,减少知识内容的重复,根据专业需求和职业能力需求重新定位教学内容深度和层次。通过项目化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本文由收集整理化教学,处理好基础化学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的联系,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和重要实验技能,解决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分析教材,做到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1]
当今的化学教学注重素质教育,特别在当今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的医药类高职高专的化学教学,重点不是以演练习题和知识测验来考查和评估教师和学生的,而是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全方位调研所教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制定新的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标准,编写符合职业技能需求和发展的教材,并且要全方位的把握教材,明确每一单元的目标要求和重点难点所在。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将传授知识作为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载体这一观念,彻底改变过去应试教育下的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轻视培养职业能力的倾向。
如:对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动手能力等。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药物,运用酸碱滴定的原理,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并准确的表达计算结果,并能够拓展到对一般药物的测定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2.3 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技能、情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明确、正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失败的。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存在着重视教师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认知领域的发展,忽视了教师在情感方面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引导作用,即忽视了学生情感领域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目标不明确、不正确,不具备完整的育人导向功能。素质教育观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基础化学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认知目标指教师必须根据药学类高职高专各专业对基础化学的认知要求准确确传授知识内容和具体的理论层次要求。职业技能目标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计算、理解、模仿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而情感目标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职业习惯,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态度提高到一个与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同样重要的高度。因此,要求药学类高职高专基础化学教师在备课时认真调研药学类专业岗位对基础化学知识的需求,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广泛了解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1]
2.4 明确目的,培养兴趣[2]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很多学生不愿学习基础化学的原因在于觉得化学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紧,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帮助不大。作为药学类高职高专的基础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并对学生作出合理的引导,转变学生的观念。多举一些知名成功人士的例子,例证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不是只能够把一门专业学科学好的人,而是能够在把专业学科学好的同时还能与其他学科做出跨领域结合的人。教师还必须针对所教具体药学专业特点说明基础化学与药学专业知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紧密相连,应阐明药物合成中化工原料的选取、药物合成过程和原理、药品的性质、药物的剂型设计、药物的质量检测等专业知识都与基础化学知识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把学生熟悉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例如,在讲稀溶液依数性中凝固点下降的知识点时,联系到冬天要给汽车水箱里加入防冻剂,大海为什么在零摄氏度以下不结冰,而纯水在零摄氏度以下结冰。通过举例挖掘化学文化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基础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5 正确处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3]
在2000年以前,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用粉笔写板书的方式进行的。而在2000年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教案的开发和使用,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多媒体的主要特点是信息量大,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饱满,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另外,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动画形式来形象地描述,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提高基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记笔记,只是更多的视觉感官刺激,对于思考问题、理解问题以及与教师互动可能反而不如传统教学方式更加有效。教师在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不仅仅是趣味性。
转贴于
因此,对于基础化学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在教学中,并不要求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使用多媒体,也不可能用多媒体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要从基础化学课程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化学基础和个性特点出发,寻找最佳切人点。一定要在发扬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优点的同时,继承传统教学中多年积淀下来的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注意适时进行多媒体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切换。即使在多媒体手段非常普及的今天,传统的板书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课件讲线条,板书讲细节”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循循善诱,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对于一些公式、结果的推理演算也会更清楚明了。总之,在教学时一定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6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