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1 09:58: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景观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景观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景观的相关概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关注点正逐步转向城市的景观。人们意识到,仅仅有建筑的城市不是完整的城市,环境是城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广义的城市景观,是一座城市或者城市特定的空间给人的视觉感受。构成城市景观的要素,是由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水系、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及市街绿地)、城市公园及风景区等多种元素综合构成的。

而如今我国城市雷同化、景观单一化等正越来越困扰着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中各建筑单体虽然具有自身的特色,但是缺乏彼此的协调以及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与大城市相比,中国的一些古城相对完好的保持了城市原有的整体风貌和肌理。其中,湘西凤凰古城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与周庄、平遥、同里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是极具代表性的。因此,本文就以凤凰古城为例进行城市景观的分析

二.凤凰古城景观分析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湖南省西部与云贵高原交界处,从高空俯瞰,因西南有山酷似展翅高飞的神鸟凤凰,故得其名“凤凰”。它位于沱江之畔,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古城作为一个小城镇的生态系统,它的景观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社会景观生态系统两大类,前者包括城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质地貌、河流水系、森林绿地等,后者包括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这种在自然与人工双重界面效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历史文化名城景观,其生态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2.1古城自然景观分析

城市景观形成演变的起点是自然景观。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是基于它的自然环境,并且不论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将一直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山与水是凤凰景观之美的两个先决条件,山赋予景观以形状和空间,而水则赋予城市以声响和动态。

2.1.1山

刘禹锡曾经指出:“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秉是气,往往清慧而文”。凤凰古城所处的武陵地区,高山大泽,平原丘壑,湖泊河流,云烟峰峦,构成了一道道奇异的自然风光。从整体环境看,古城完全融合于以山峦所围合的自然环境之中,近在咫尺的山所扮演的角色己经超出了背景和衬托的作用,本身就是构成城镇整体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蜿蜒高耸的形态、起伏的外轮廓线、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对于古城景观几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山势由低到高,由里到外形成了多层次围合空间。

2.1.2水

凤凰县境内有大小河流、溪沟156条,河流由西南向东北呈树枝状分布。其中流经凤凰古城的沱江是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古城居民赖以生存的水源地。而在其河道的宽窄变化起承转合之间,形成了通直开阔与迂回封闭的景观空间的强烈对比。

沱江水面倒影将南北两岸景观完美地统一起来,形成凤凰古城整体景观空间优美的韵律。沱江提供了人们生活、活动的场所,因此它因时间、节气、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呈现出古城生机盎然的“运动的风景”,强化了其迤逦的水乡古镇景观意象。江上往来穿梭的是一条条原木游船,江边洗衣的妇女,戏水的儿童,加上沱江环绕,南华叠翠,凤凰古城更显秀美。

从总体上看这座交融在好山好水好风景里的城市,以沱江与护城河等自然水体为古城前景,南华山、东岭等起伏山势为背景,再以沿岸大量吊脚楼簇群与点缀在绿树丛中的城墙城门、会馆宗祠、亭台楼阁与廊桥、古塔为中景,构成了湘西凤凰最具代表的山水特色风貌。

2.2古城人工景观分析

凤凰古城的美.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自然景貌。而且饶有特色的湘西古城建筑景观和街巷空间也是亮点之一。

2.2.1古城的建筑景观

就个体而言,历史乡土风貌体现为,吊脚楼一部分直接与山体地表发生接触,一部分与山体地表脱开,很好地适应地形,根据坡度的陡与缓,产生出高低变化、参差错落的景观,它形象地表现了建筑局部以支柱架空的形体景观特征。就群体而言,建筑的原生性体现为,建筑群于山的环境之中,其景观表现与山地环境相协调。从景观的角度来看,凤凰古镇建筑群既包括较大范围的宏观山势,又包括具体地段的坡度、位等因素。使景观的变化主要通过山体轮廓的曲直、开合,体现出来。

吊脚楼群较平缓、秀丽,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而且与自然山体相似,因此,吊脚楼群景观既考虑了地段环境的协调,又注意与整体山势的和谐。显然,传统遗留的“凤凰古镇吊脚楼”是成功的景观,它们与自然山势相和谐,表现为与自然山势的共存。

观吊脚楼群,便可解读到凤凰这个地域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在风风雨雨的历史长河中代表着一个地域民族的精魂,如一部歌谣,一段史诗,记载着风雨飘摇的历史,记载着寻常的百姓故事。

2.2.2 街巷空间

街道是原始的交通载体,邻里交往的空间。街道是凤凰古城的生活容器,也是反映边城历史文化的主要物质场所。道路,是一个狭长的、不规则的体积空间,由底界面、侧界面和项界面构成。由于道路往往没有封闭的顶,因此主要是底界面和侧界面一起形成的一个开放式空间,其不同铺装和材质与肌理所赋予的视觉效果和认知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对景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道路空间底界面路面构成了道路街巷空间的底界面,凤凰古城内外的道路几乎都由青石板和红砂岩板铺就。而古城道路空间是由建筑物等做为侧界面来围合的。凤凰古城旧城区内较好保留很多明清时代建筑,有砖木结构低层建筑,木结构低层建筑,新建混合型建筑和高层建筑。

2.3古城人文景观分析

2.3.1 市井生活

社区生活方式承载着历史信息与地方文化精神。一个街区有故事、有现实、有向往才是生活的完整体现,才是引起人们心灵最大共鸣的场所。“山清水秀吊角楼,水映杨柳棒槌声”是凤凰居民真实的生活写照。

2.3.2 文化情韵

沈从文的《边城》、黄永玉的“大话水浒”、随处可见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神情专注的写生者无不渗透和散发着边城特有的水墨清香。

2.3.3 风俗习惯

凤凰古城的文化特性主要是由文脉久远的楚文化中民间的一支经沅水上溯与当地土著融汇后又同流官与行商引入的汉文化演变整合而成。虽历经沧桑,但楚巫文化特征依然明显,1)语言。现存凤凰方言土语特色鲜明,古意盎然。城外苗区的苗语亦自成体系,苗语的语音、句式、特点仍然保存完整。2)服饰。古城服饰以周边苗族服饰华贵繁饰最具特征,有银质项圈、手镯、挂链、凤冠、腰带、戒指等。3)神祗与信仰。凤凰古城昔属楚地,楚人信巫鬼、重祭祀,酬神还愿的仪式代代相传。

三.总结

本文从凤凰古城的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三方面,阐述了古城中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之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凤凰古城吸收融合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路易斯・康就曾说过:“好的东西应该来自于融化的过去”。凤凰古城正是如此,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景秀美。

参考文献:

[1]麻根生.凤凰张家界黄金指引[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

[2]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2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6008

当前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项目大规模增多,这就导致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而城市景观园林工程作为重要的城市景观,能有效美化城市、优化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建造宜居的城市为目标,推进城市绿化工程建设,为城市景观园林工程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设和设计基础。

1 城市景观园林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优化城市环境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建造单一的写字楼和居民楼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人口大规模扩大,交通压力愈演愈烈,这都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加强了对城市景观园林的重视,提倡建设绿色建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浪费,减少噪音污染和光污染,在建造绿色城市的同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建造绿色城市。

1.2 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建造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园林不仅能树立好的城市风貌,还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在建设城市景观园林的时候,不仅能吸引很多劳动力,还能改善城市形象,建设城市标志,吸引大量居民、劳动者和投资者,扩大人口规模,拉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2 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的原则

2.1 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城市景观园林存在是为了优化城市环境,与此同时满足人们生活、娱乐、工作、休闲的需求,而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色,城市面积、人口规模、道路交通、经济发展情况等各不相同,比如北方的城市较为大气,而南方城市则讲求精致小巧,建造的空间和材料也没有严格的标准去限制,这就给了城市景观园林很大的设计空间,需要城市景观设计人员熟悉运用专业知识,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建造合理的城市景观园林。

2.2 秉持和谐的原则

建造城市园林的最终目标便是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提高生活质量。相对而言,在城市中建造景观园林不仅需要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其中最难的部分也是如何使景观园林浑然天成、未经雕琢,使城市和和景观更加和谐。

2.3 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在进行城市景观园林建设时,要尽量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根据当地的植物布设进行设计,通常做法有合理修建植物,控制其高度及长势,在不损害植物的前提下进行位置的挪移,或者引进新的植物,对城市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比如将市政道路两旁全栽植树木,用冬青来隔离道路,这些做法不仅能有效优化当地生态环境,还能凸显城市的绿化风格,根据植物自然的特性形成城市四季的动态美。

3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优化措施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园林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景观园林设计体系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主要有景观园林设计人员素质不高、园林意识薄弱、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模式、设计的主观能动性较弱等问题。针对一系列问题,需要不断优化城市景观园林的设计。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时,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城市原本的基本情况为主要依据,提前勘察当地的地形、地势、地质条件,使园林景观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结合,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要在城市景观建设上有效利用新型技术,引进新的生态概念,利用新兴的能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3.2 贯彻生态景观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主要是以生态景观为主,而生态景观主要包括2种,整正生态景观,评测的标准为空气质量为优,绿化面积较大,生物种类多样性等。而负生态景观则恰恰相反,表现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水污染严重、空气质量较差、绿化面积较少等。因此,在建造城市景观园林时应该注重生态景观建设,根据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和生态情况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3.3 结合文化主题

在进行城市景观园林工程的设计时,要对园林工程的文化主题进行结合和重点突出,命名也要围绕主题来进行。不同的城市因文化、地域的差异具有差异巨大的文化主题,所以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在对景观园林工程进行规划时,需要对工程所在地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和考量,必要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明确建筑风格和文化主题,从而使所建造的园林与当地相适应。

3.4 注重生态效益

要想使城市景观园林工程有效发挥其生态效益,就需要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就考虑到园林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有少数园林工程的设计过于重视景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则较为轻视,这对于城市环境的优化是不利的,景观园林工程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必须兼顾园林工程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在注重景观园林工程视觉美感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它的生态效益。选择植物时优先选择当地的植物,并合理引入和配置其他植物,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干扰到本土植物的生长,从而打造出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植物景观,实现对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地保护。

4 结语

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景观园林工程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它在给居民带来相当大的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能对城市环境起到清洁和精华的作用,故而收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阶段,城市景观园林工程的设计工作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进一步改善。因为景观园林工程的设计涵盖了建筑学、植物学等诸多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在进行景观园林的设计和规划工作时,也必须对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的综合考虑,从而建设出更美好的城市景观园林工程。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景观形象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当它与人类审美意识相联系时,城市景观形象将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并作为审美信息源而存在,需要表达它所应具有的审美功能。

审美是人们欣赏文学与艺术作品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人们感受城市景观形象后所产生的差异性,既体现了不同个体对城市景观环境的直觉反应结果,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哲学因素的烙印。因此,城市景观不仅仅是一种单纯设计现象,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人的精神需求的映射。城市景观形象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时,其中“少”和“多”,协调和对比的关系是影响人的视觉美感的直接因素。

1“少”和“多”

城市景观环境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城市景观环境中的主体,同时人需要城市景观环境提供多种体验和感受,如愉悦、舒适与,包括思考和自我创造的可能。“少”与“多”常常是互补和互动的,在丰富的环境中往往需要凝炼的综合,而在明晰的环境中需要丰富的视觉形象加以补充。然而,在实际设计中,“少”和“多”之间存在一个变量的“度”。对这个“度”的把握,需要设计师通过对具体环境的考察和对所服务的对象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充分了解之后,才能有一个适当的把握。

2协调和对比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常人们已习惯于“和”的协调,而不大接受具有对峙的“共鸣”式的对比。事实上在某些城市景观环境中运用一定的对比手法,往往可以取得更高层次的协调效果。当然,如果不顾对象和环境的性质,一味单纯地强调对比,其结果必然走向反面,最终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在较大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不同性质的地域、自然与人工环境、道路与节点场地中不同类型的空间之间应该包容若干层次的过渡媒介,决不是生硬粗糙的搭接。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即是城市景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过渡媒介。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其自身亦是多因素和多层次协调和对比后的产物。作为城市公共性和交流性的发生器,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有效地运用协调和对比的手法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与环境和谐与协调,亦是视觉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简单的协调是对过去的拷贝和重复,同样过分的协调亦往往不被世人所接受。城市的发展是动态更新过程,城市应该是新与旧的综合体。因此,城市景观环境的和谐和协调更在于尊重城市的内在秩序。

事实上,运用适当的手法,无论是“少”与“多”,还是协调与对比,都是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对城市景观形象视觉的良性作为。合理地对视觉环境的调节与强化反映了人对环境的心理平衡的诉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要求环境张力的紧张,是有序而平庸生活中人的自我激励和反抗;人要求环境张力的松弛,是无序且忙碌生活中人的自我逃避和养息。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追求视觉美感,其目的在于迎合人们多元的精神需求,建立起文化与环境对话的通道。

3城市景观设计的艺术视野

毋庸置疑,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空间艺术,它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人都有着渴望艺术的心理需求,而设计师更担负着提高大众品味的责任。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对于寻找能够表达当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意识活动的设计形式和语汇素材的设计师来说,艺术无疑提供了最直接和最丰富的源泉。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波普艺术、极简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等,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

3.1直接引入艺术品

将艺术引入城市景观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将艺术品直接摆放到景观环境中去。但是不考虑环境因素,简单地将艺术品摆放到城市景观中,并不意味着城市景观设计已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单纯的艺术品从架上走入城市环境还有一段距离,一个艺术品要成为公共艺术品,其最大特征就是要具有公共性及参与性,与人们建立共同的认知。艺术家的共同合作有助于设计师在形式上及概念上将艺术和景观融为一体。

3.2艺术的再现

篇4

社会综合因素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规范的政治机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为经济增长创造了适合的空间。国家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城市景观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经济方面的因素直接决定了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景观设计的进程。

2.环境因素

环境条件直接制约了城市景观设计。事实上,城市景观设计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之上,设计出合适的人工景观,将二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居民以融洽及和谐的感受。一个城市向前发展时,人们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时,还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导致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并且很难弥补。即使人们采取再多的措施弥补,也不能做到自然景观的重现,而是体现出更多的刻意模仿。所以,城市景观的设计要立足于整体,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另外,城市绿化面积越大,该城市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就越好。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城市的可用地面积逐渐减少,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虽然不能将城市构建成为原生态的森林城市,但也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考虑到植物的季节变化,以此来美化城市。所以,自然环境因素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文化因素

城市是人口的主要集中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人们为城市创造出许多美丽的城市景观,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城市居民有着全然不同的风俗习惯,在长期的城市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都不尽相同,这大大增加了城市市容景观的文化性,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的动态景观。另外,文化对居民日常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存在很大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伤害影响了城市景观的形成和发展。如佛教的寺庙、基督教的尖塔,都促进了城市景观的多样化发展。立足于整个的城市发展历史和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艺术感和美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艺术传统也被看做只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文化艺术传统包含了人类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各种文学、曲艺、杂耍等,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生活,还提高了居民的城市归属感。

4.经济因素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城市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景观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对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来优化城市景观设计工作。现阶段,通讯设备日趋完善,城市表现出开放性和活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到城市经济的发展,方便引进外来资金,切实提高城市的经济水平,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有力的条件。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开发和利用地区资源时,要重视环境的保护,保证城市景观设计质量。另外,高新技术的经济比例逐渐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机遇就越多。因此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外向型经济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才能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快城市景观设计工作的步伐。

5.城市景观效果

城市景观效果评价关系到多方面的因素,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关键。景观是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代表了城市的美丽,既可以是自然风景和人工风景,也可以是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有机联合。与此同时,视线走廊的开阔度、通达度和城市空间组织的关系十分密切,并与时间、地点的改变而变现出多样化的城市景观效果。在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城市的地形、风貌进行详细地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来妥善处理设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立足于城市设计的整体框架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采取多样化的设计手段,构建良好的城市景观,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

6.城市空间效果

事实上,城市空间效果主要是由该城市的地域平面形态组成。考虑到城市高度密集的特性,并且这种密集性在平面地域上呈现出一种完整、连续的状态,所以,城市景观设计可以根据设计者的设计风格,参照该城市的地域特色,设计出符合地域平面形态的城市景观。同时,城市地域平面形态基本都会选择有规律的图形,起到比喻、象形的作用,表现出城市的独特之处。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景观设计手法大多是以轴线为中心的。与此同时,城市空间效果除了受到地域平面形态的影响,还受现在城市的整个空间影响。城市空间立体形态的变化,表现出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逐渐向两侧扩大,在城市的轴线上有很多个高点,表现出向心的形式,相互衬托,并在城市的各个方位有规律的排布,形成了美丽的韵律。

二、改善城市景观设计的措施探讨

1.不断开发新能源

能源是维持一座城市运行的必要条件,重新构建能源结构是降低城市排放量的重要手段,城市减排的3/4都是直接由能源的供应所决定。重新构建能源结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另一方面是增强能源的使用效率。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七项重新构建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提高新能源的供应比例,如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改善城市整体的供热系统,对重新构建城市电网,充分考虑新能源电力供应的优势,切实提高电网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加新能源的储电能力;回收城市垃圾,或者是对原有的城市垃圾改造站进行重修,改善垃圾循环利用系统,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保证城市景观设计工作的质量。

2.呼吁市民共同参与

呼吁市民共同参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工作中来,也就是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低碳理念的文化,这是实践低碳理念的关键内容,也是构建低糖城市的重要基础。要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逐渐普及低碳文化,可以借助新闻媒体或者是互联网的宣传作用,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的环保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政府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力度,开展校园环保座谈会,提高青少年的低碳环保理念,鼓励青少年多与父母、老人沟通,向他们灌输环保理念,促进全体市民共同参与到城市景观的设计中来。

3.分类城市街道

事实上,对城市街道进行分类是改善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方法。对此,我们可以将城市街道合理的划分为交通性街道和生活性街道等。其中,交通性街道主要是指城市主干道,也可以称之为城市的主要“动脉”。这些城市街道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市功能区,为人城市居民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方便。要保证城市街道的安全,交通性街道要设置特别引人注目的标语、红绿灯信号等。一般来说,交通性街道上行人的数量比较少,街道观景的游客较多,因此,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要尽量设计的比较简单、大方,注重轮廓线,便于游客欣赏。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景观偶尔设计一些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或者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能够提高城市的美观水平,丰富城市景观。

篇5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of bridg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rast and analysis of functional bridge construction cost, summed up the main factors of city landscape bridge cost effect analysis on partial, and combining with the bridge structure and span, bridge landscape form, hydrological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main material price and other factors, in order to design, for the city landscape bridge construction method, landscape design standard can provide reference standard, in order to achieve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investment objective.

Keywords: landscape bridge; cost;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桥梁的功能除了具有解决通行障碍的实用功能外,在其景观功能上的地位也越来越突显,近年来城市化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结构形式各异,景观风格各异的城市景观桥梁也越来越多的落成通车,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的亮点。然而这些城市景观桥梁的造价却是非常的可观,有的会达到常规结构桥梁的二至三倍,结合已建的景观桥梁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影响其造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桥梁结构形式与跨径对造价的影响

桥梁跨径的选择与建设地点周边的地形地物以及要跨越的障碍物的现场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桥梁跨径的选择,对桥梁的结构形式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近代景观桥梁的结构形式选择,即要与桥梁的跨径相应,又要与周围的景观协调一致,这样才能达到桥梁的景观与结构相互结合,桥梁景观与周围景观的融合。

对于城市中跨度较大的河流,桥梁的结构形式可考虑悬索桥、斜拉桥、拱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等。其中悬索桥主跨跨径可达约2km,斜拉桥主跨跨径可达约1km,随着拱桥的无支架施工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拱桥在跨径200~500m是可行的,连续梁桥结构在40~60m范围,将继续占绝对优势。

桥梁结构形式与跨径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结构形式与跨径的桥梁,工程造价的好不尽相同,以跨径30m以内的混凝土梁式桥每平米造价为基本参照数据,则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30-40m跨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约为基本数据的1—1.4倍左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40—120m跨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约为基本数据的1.4—3.0倍左右;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120—200m跨径综合技术指标约为基本数据的2.0—3.5倍;混凝土斜拉桥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约为基本数据的2.3—4倍左右。

近年来,桥梁建设除采用混凝土结构外,越来越多的钢结构也被应用到桥梁建设中来,钢结构最大的优点就是轻盈、易造型,正好可以弥补混凝土桥梁的不足之处,其缺点则是对材质性能要求较高,工程造价相较于混凝土桥梁而言高得多,就我国目前建设的城市景观钢结构桥梁来说,其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可达同跨径布置,同建设规模的混凝土结构桥梁的2-3倍。由此可见,桥梁的结构型式与跨径选择对桥梁造价的影响不容小觑。

桥梁景观对造价的影响

桥梁的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桥梁设计的另一个重点,它是桥梁设计的点晴之笔,不同的景观形式,对桥梁的造价影响也不尽相同,有的桥梁工程的景观费用在整个桥梁工程造价中可占到桥梁整体工程造价的10%-20%,其复杂性不亚于复杂建筑的景观装饰工程,其造价可达上千万元,对桥梁工程造价来讲,费用也算得上可观了。

桥梁景观从设计角度上来讲,复古式或欧式景观要比现代、简约式的景观复杂得多,从材质的选择与实施的角度来讲,相对难度也较大。如这种变截面连续梁桥(见下图),景观装饰是欧式古典建筑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其材质选用为花岗岩,从其局部结点造型上看,工艺非常复杂,而且对材质选用要求也非常之高,特别是桥头堡的雕塑,无论在设计与实施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要与周边建筑风格,地域景观,人文文化都相适应。为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工程造价必然要较一般的桥梁装饰投资要相对高些。

桥梁效果图

桥头堡效果图

桥梁栏杆形式图

三、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工程地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地质缺陷和地下水造成的地基稳定性、承载力、抗渗性、沉降等问题,对桥梁结构选型、原材料选用、结构尺寸和钢筋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复杂的地质水文条件,对桥梁的施工组织设计有绝对的影响,水文条件不利地段,则桥梁基础施工需要结合水文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水位深,水流急的地段,在下部结构施工时,可考虑设置双壁钢围堰、沉井围堰等施工方法;地质条件不利地段,在桥梁设计阶段要考虑桩基础的设置长度,桩径的选择等相关条件,例如就天津市而言,同样规模的工程,位处天津市区,桩长一般不会超过50m即可达到设计要求,而地处滨海地区,桩长有的则需达70m左右。如基础处理淤泥层较深,且中间有流砂层,则桩基需考虑延长其长度至持力层,以保证下部基础的稳定性,另在承台等部分施工时,还需考虑降水排水等因素。土地软弱的桥位处,上部结构施工时,如现浇混凝土,则需考虑支架的稳定性,地面需做相应的硬化处理,并结合地质条件考虑支架的预压,以免产生大幅度的沉降。当基础与周围的建筑距离较近时,还应考虑设置基坑支护,打钢板桩、做地连墙等方式来保证周围建筑物的稳定。

尽管水文地质条件对桥梁工程的影响大多属于桥梁施工方案措施,但此部分费用却也相当可观,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桥梁施工,只一项措施费用就可达桥梁整体造价的10%-30%,甚至更多。

四、主要材料价格对桥梁工程造价的影响

建设工程的材料费用在整体造价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一般桥梁主体结构,材料费用所占比例60%—65%左右,桥梁装饰工程中,材料费可占70%—75%左右,要求较高的桥梁景观装饰工程中,材料费可达80%—85%,因此材料价格对桥梁工程造价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篇6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设计中一种表象的物质形式,通过视觉审美而形成。城市景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发展相关任务和目标,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内容。作为城市的景观设计及建设,对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改善土地相关特有功能,都十分有利。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厚;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城市景观特点。

(一)具有以下人类主导性。

城市景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也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环境梦想的现实表现。在城市景观中,主要的结构成分和景观的整体格局都是人造的,或者人为地配置或调整过的;多种主要生态过程也是在人为控制或影响下进行的;城市景观的功能需要人类的维护。这些都决定了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

(二)生态脆弱性。

由于城市景观系统对人类调控的高度依赖性,城市的自然生态过程被大大简化和割裂,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类活动失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生态衰退,城市的总体可持续性和宜人性下降。

(三)破碎性。

由于城市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和城市景观人为活动的复杂性,城市景观要素扳块之间及其与城市外部之间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能量和物质流通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连通性,就成为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功能的基础。

二、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及其策略

(一)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必然遵循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生态设计。

生态型城市自然遗留地包含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和风景样本,其中的动植物物种、生境和地貌具有保护、教育、游憩和科普的意义。根据管理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再分为生态保护型、生态游赏型、生态科普型等。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生物多样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城市景观是人们在生活及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景观设计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二)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1.城市建筑景观保护策略。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景观保护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意义非常重要。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城市整体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最为重要。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毁灭整座城市甚至一个地区。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导致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地的实际,同时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认真做好城市景观保护工作。

2.生态景观保护设计。除了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外,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也是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重点。因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绿色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的纽带,其为城市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所以绿色植物的保护设计和生物多样性设计是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植物园以及树木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必须全面收集相关植物,重点保护相关等级的生物,必须组建生物基因库及城市种子库,便于对生物进行离体保存。植物园既是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又是对公众进行植物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核心作用。在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规划方法,实现最优化保护效果,这样可以减少植物园以及生态园的数量。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景观规划可以分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传统保护模式,即基于物种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最优化保护模式,即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种方法是从源头来避免濒临物种的产生,强调的是和谐发展,即全面联合景观系统及生态系统,让各物种以更好的状态生活于生态系统中,或适应新的生态系统。生态景观学最优化景观保护是以最优化模型为基础,从事前控制出发,充分考虑生态和谐因素,建立适合物种生物链的生态保护模式,是城市景观保护中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环节,所以,最优化保护模式,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

三、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

我们要站在全球化城市竞争的战略高度,依托现有的特色景观资源,运用创新性思维,采用创新性方法,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

(一)城市发展重心应从“问题导向型”转变为“目标导向型”。

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城市竞争,应该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就明确从“整治现状的规划”转变为“面向未来的规划”的指导方针。从国家的主导政策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可以预见,中国城市社会的转型和城市现代化的趋势将难以避免。

(二)依托特色景观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灵魂,通过建立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展新的特色产业群的产业发展思路,这样既有利于充分保护和利用本地特色景观资源,又有助于从整体提升城市形象,从而使城市的城市价值全面拓展和延伸,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培育创新型城市,制定城市发展的人才战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用观念创新带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全球城市竞争的今天,我们必须勇于创新,主动化“资源优势”为“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篇7

[关键词]:雕塑; 文化; 肌理; 景观环境

1、雕塑在公共环境中的装饰性

1.1雕塑的语言文化表现

雕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利用泥土、竹木、金属、石膏、石材等多种可雕可塑的材料创造出三维立体的艺术形象。历史悠久,年代可追溯至古代,它的发展源远流长,随着科技的发展,雕塑艺术不仅在材料上有所改变,在工艺上更是进行了升华。现代城市环境中,随着城市装饰性艺术的发展,为营造环境与建筑之间的气氛,环境雕塑将大多作为城市标志代表城市文化而出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雕塑艺术则以区域文化为造型特点,打造符合时展变化的艺术标志。不同的材质、色彩和光线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化各不相同,例如不锈钢雕塑,不仅现代感十足,在色彩与光线上也表现出了一种通性。在现代生活中,无论是城市雕塑还是纯艺术雕塑,也都大多以形体为设计语言,通过转换和变异的形体进行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而于雕塑本身而言,欣赏雕塑形象的重要元素便是结构,它[于形体之内,以达到与造型之间的完美契合。

1.2雕塑在公共环境中的装饰性表现

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一般寓意深刻、外表美观,艺术效果强烈,因而带有一种极强的装饰作用,不仅在城市环境中美化了空间,还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与色彩。

雕塑种类甚多,运用广泛。例如,目前越来越多的广场水景处、地面等区域多处应用浮雕形式来增强空间的丰富性,不仅加强了人与广场之间的互动性,而且设有文化意蕴在于其中。

2、以世纪龙柱为例分析城市中的雕塑

2.1龙柱的材质构造极其特征

2.1.1项目概况

世纪龙柱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南风广场,以汉白玉打造而成,共为八根龙柱,即一组四柱沿广场轴线排列,另一组四柱则与之相对,彰显大气的态势。每根柱子直径为2.3米,高度达12.27米,矗立在广场的中轴线两侧。

2.1.2设计理念及特点

设计理念:运城的发展史主要是以黄河文化为主体,南风广场因《南风歌》而得名。汉白玉打造的世纪龙柱取意祈福,有着较高的观赏性,龙,不仅是权威的象征,也可寓意富贵吉祥之意。龙柱矗立在广场的中轴线两侧,共分为两组,一组四柱代表了四面,两组相合则有四面八方之意,而龙柱高度12.27米表示的是运城的解放时间,即1947年12月27日。每根柱子设计为五龙相互交蟠,寓意“五福”之说。希望广大市民健康、长寿、富裕、善良,并且欢度晚年。

特点:龙文化主要来源于人们幻想的神话传说,龙柱则能够反应民族文化中的信仰、幻象,以及实现国泰民安的愿望。它雕工精细,耐久性、艺术美感强,不仅美化了环境和生活,还陶冶了情操。

2.1.3材质构造

石刻雕塑最能代表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上也是将石头作为编年史去使用的。因为它耐风化,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永久性材料,而且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城市的景观雕塑当中,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雕塑形式之一。

世纪龙柱的构成材料则以汉白玉为主,属大理石的一种。不同的汉白玉则大多是根据色泽及其硬度去区分,汉白玉的开采耗时耗力,因而应用于城市雕塑中时,需提前准备。

2.2龙柱加工质量及技术分析

2.2.1材质特点

汉白玉颜色洁白无瑕,是质地坚实而又细腻的细粒大理岩,比较容易雕刻,且基本不溶于水,是一种名贵的建筑和雕刻材料。由于汉白玉质地洁白细腻,因而可以加工一些较为细腻的雕塑去表现细致入微的不同形体和质感,适合近距离的去观赏,而且质地越光滑则持久性越强越耐风化,但汉白玉较脆,容易断裂,因此很少用于大型雕塑当中。

2.2.2加工特点

雕塑创造时,在完成构思设计之后,就可决定用材后去考察,根据现有材料再去构思设计。目前,市场上的石料分为荒料和方料,圆柱雕塑所需用到的石料呈不规则形,多利用机器进行加工,不仅加工时间周期短,而且拼缝严密,圆柱本身追求的就是一整块石的艺术效果,因而它的缝隙愈小愈好。

石雕的前期加工都为粗加工,主要是靠石雕工人去完成,在完成粗加工后,应进行试拼装,严格把握雕塑加工质量,防止一些工作中的疏漏,遇到问题及时去调整,减少二次返工带来的麻烦,为后续工程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这一过程完成之后,为使雕塑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还需进行精加工处理。

2.2.3景观柱的后期维护

汉白玉质地的龙柱置于公共环境之中,增添城市环境色彩的同时,还要注重它带给人美的视觉属性,从而耐风化、耐酸雨便成了环境对雕塑的基本要求。故而在其基础上涂一层防腐胶可用来防止酸雨渗入雕塑。又因其处于运城市,所以在安装初期就考虑到城市环境对它的影响,北方地区干旱少雨,且山西煤灰污染严重,考虑到后期清理污迹的难度,则在龙柱体内部预留了排水管,下雨时可将顶部积雨自动排出。

2.3材质的艺术特征

2.3.1材质的肌理美

在雕塑创造中,材料的选用至关重要,它是与环境协调和与人类沟通的重要视觉因素。在城市环境当中,一般较为粗糙的雕塑肌理应当选配叶型偏狭小或树冠较紧密的植物搭配衬托,而平滑细腻的雕塑肌理则选配叶型较宽或树冠疏朗的植物,以至于让周围环境与雕塑特有的肌理形成一个强烈反差,从而充分展现雕塑材质方面的美感。

2.3.2雕塑在城市广场中的美学属性

南风广场的世纪龙柱作为造型艺术在城市环境中以其特有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艺术的魅力,它高高矗立的形象不仅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还以深刻的内涵向人们表达了运城的历史文化所在。

3、总结

雕塑属于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它与民众和广场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紧密相关的联系,其功能作用不仅激发了周围环境的气息与活力,而且起到了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和沟通的良性循环,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艺术能量。且其新观念、新思想、新材料、新手法都能给城市带来新的契机,而且雕塑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寓意都较为深刻,其艺术作用也较大。

[参考文献]:

[1]刘骥林.环境雕塑[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

[2]张向玉,谭勋,陈钢,李军,刘军.雕塑[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篇8

【关键词】

景观设计;构建海绵城市;应用分析

1引言

“海绵城市”设计的目标即为要求城市整体在应对环境的变化或者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面对干旱以及洪涝灾害)时具有较好弹性,当雨量较大时,能够有效的进行吸水、渗水以及储水,而当处于干旱时,则能够有效的释放水源。显而易见,这样的城市设计理念对生态原则进行了优先的考虑,并且有效的将自然途径跟人工途径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积存、渗透了城市区域内的雨水,并且能够起到一定的净水作用,使得雨水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2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

有句俗语:“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会有的。”这不难说明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其实跟海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即海绵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够吸附的水分较多,而海绵城市的概念也是如此。近年来,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空间越来越多,草木以及花园的空间则越来越少,使得城市的蓄水功能逐渐下降,而在城市建设中,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在景观设计中,运用到海绵城市时,务必要包含有“海绵体”,其不但包含河湖这样蓄水池,同时也涵盖了城市配套设施,比如绿地、花园,或是可渗透地面。雨水从海绵体往下渗漏,可以起到滞蓄、精华以及回收功效,剩下水资源通过不同的渠道外排,促进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更好的发挥功效。

3景观设计中构建海绵城市应遵循的原则

3.1整体规划原则

建设海绵城市时,务必要从整体布局出发,为了有效的发挥建设项目的作用,务必要做好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对于城市的雨水系统要充分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充分的将规划的科学性以及权威性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出规划的控制以及引领的作用。

3.2生态优先原则

海绵城市的理论可以说是依赖生态性而得以实现的。在开发建设城市时,应将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较为敏感的水生态区,优先纳入自然排水系统,有效确保雨水能够自然的积存、自然的渗透以及净化,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使得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有所提高,对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进行维护。

3.3安全防范原则

所谓的减少人工的干预并不是指放弃人工蓄、排水措施,需从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安全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工程以及非工程措施进行综合的应用,从而使得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以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将安全隐患消除,使得城市的防灾减灾的能力有所增强,确保城市的水安全。

3.4因地制宜

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地面的环境也十分的复杂,不同地域气候条件相差较大,所以,确定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以及指标时,要按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3.5统筹建设

尽管“海绵城市”的理论出现的时间较长,然而在具体的建筑层面其还属于一种新的事物,所以地方政府的建设要与中央总体规划保持统筹一致。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4海绵城市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应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低影响开发的相关专题研究,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相关指标基础上,增加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4.1工程案例

某工程部分建筑屋顶采用绿色屋顶,不仅美观,而且可以有效削减径流雨水,对城市内涝灾害防控和径流污染控制具有积极作用。停车场应用草格铺砌,广场应用透水砖铺砌,可有效下渗雨水。停车场和广场周围绿地部分采用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停车场和广场超渗径流雨水可流入其周围的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内下渗。绿地应用了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但可以有效控制地表径流,而且还能消纳周围部分硬质地面径流雨水,效果显著。

4.2海绵城市在构建景观设计中的的具体应用

4.2.1保护水生态敏感区

应将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划定城市蓝线,并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4.2.2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和城市规模,防止城市无序化蔓延,提倡集约型开发模式,保障城市生态空间。

4.2.3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积

合理设定不同性质用地的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指标,防止土地大面积硬化。

4.2.4合理控制地表径流

根据地形和汇水分区特点,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延长汇流路径,优先采用雨水花园、湿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径流雨水。

4.2.5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应根据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用地性质、功能布局及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等其他因素提出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及重点建设区域,并明确重点建设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4.3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要点如下:

4.3.1提出不同类型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

根据绿地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低影响开发规划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如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等)和适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

4.3.2合理确定城市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应统筹水生态敏感区、生态空间和绿地空间布局,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充分发挥绿地的渗透、调蓄和净化功能。

4.3.3城市绿地应与周边汇水区域有效衔接

在明确周边汇水区域汇入水量,提出预处理、溢流衔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种方式,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到绿地规划设计中,尽量满足周边雨水汇入绿地进行调蓄的要求。

4.3.4应符合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

可通过合理设置绿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换土或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

4.3.5合理设置预处理设施

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采用初期雨水弃流、沉淀、截污等预处理措施,在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前将部分污染物进行截流净化。

4.3.6充分利用多功能调蓄设施调控排放径流雨水

有条件地区可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占地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湿塘、雨水湿地等,通过多功能调蓄的方式,对较大重现期的降雨进行调蓄排放。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快速阶段,“海绵城市”理念与跟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相符,在缓解城市内涝、干旱等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新型城市的建设,务必要对此开展统一的规划、建设。

作者:王玉艳 单位:中方县规划设计室

参考文献

篇9

一、引言

(一)景观及其要素

景观生态学最早由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C. Troll)于1939年研究北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新兴学科。1986年,美国生态学家R·Forman和法国生态学家M·Godron提出“斑块-廊道-基质” (Patch-Corridor-Matrix)理论,成为景观生态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景观生态学的基础。

所谓景观,是指由不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组合而成的异质性区域;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肖笃宁,1997)。按“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可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基质3种类型。

(二)城市景观及其要素

根据景观生态学观点,城市是由住宅、商务、绿地、工业、河流、街道等各种斑块、廊道、基质镶嵌而成、以满足人类生活生态位和生产生态位的人工景观生态系统[1]。

城市景观中的斑块主要指城市中被道路、河流等所分割的各个不同功能分区,其中,绿地是城市中最具有异质性特征的斑块,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附属绿地等。

城市廊道可分为3种[2]:绿道、蓝道和灰道。绿道是指以自然植被或人工植被为主的线状要素, 如街道绿化带、游憩绿带、滨水河岸植被带等;蓝道是指城市中各种河流、海岸等;灰道是指以交通为目的,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铁路等。

城市的基质主要是由人工建造的街道和街区所组成的除斑块和廊道以外的广大区域,不同功能、性质和外貌的建筑物成为城市的主题背景,交通网络贯穿其间,按其性质可分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等。

所谓边界,是指构成相邻系统边界的景观区域,具有过渡性和阻滞功能,被称为“景观的皮肤”。城乡结合带便是城市建成区与周边乡村交融形成的边界区域,是城市内部生境与外部生境合成的新的生境类型。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状况。人类的建设活动导致众多城市景观单元被分隔,呈现出高度破碎性和异质性的显著特征,对城市生态过程及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三)城市景观构造理论

1.生态经济学原理

城市景观是一个复杂的人类生态系统,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生态原则体现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扬长避短”的系统区位原则,即立足于城市区域的生态学原则。同时,基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城市开发建设应考虑其效益目的,生态动态平衡需要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为此,城市景观建设应达到以环境代价最小和生态风险最小的生态经济原则。

2.整体优化原则

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共生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整体优化是区域整体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城市景观规划应将区域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管理,从整体优化出发,在各种现代技术的支撑下,运用系统论等理论,使城市景观规划走向生态化、合理化、系统化,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涵盖社会、经济、生态三大部分的有序发展,对城市区域开发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城市景观规划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确保生态环境的有序进化,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为此,城市景观规划需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从实践出发,有效解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城市景观格局研究现状

城市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居民的社会生活等具有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现状图、遥感图像等开始运用于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城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城市景观格局的生态规划等研究日益增多。2006年,王苏颖,陈志强[3]基于TM遥感图像对福州市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2007年,张雅梅, 毕会涛等[4]利用GIS技术对洛阳市的景观生态格局特征进行分析;2009年,宋小宁,等[5]利用遥感图像对石羊河流域中游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及驱动进行了分析研究;2010年,李伟峰等[6]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是了解城市形态、结构及生态过程的基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亦是景观生态相关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们对于我国建设生态型城市、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城市矛盾和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泉州市城市景观格局现状

(一)现状概述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海峡西岸城市群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4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3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5县,面积约11220.5平方千米;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临太平洋,海域面积7864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本文以泉州市城市建成区中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部分区域为研究对象,其景观生态要素如表1所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绿地面积较低

泉州城市商业及住宅区绿地分布过少,城市总体绿化水平低。城区内多为以公园形式零星分布的一些小型绿色斑块,各类绿化用地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城市道路普遍狭窄,建筑密度大,使得街道绿地规划不足;城市居住区等集中布局,弱化了开敞、宜人的绿地空间形态特征;城市绿地艺术性较差,缺乏泉州城市人文内涵,艺术品味较低。受地域及气候的影响,泉州市绿地景观的水平结构逐渐趋向均质化,异质性较小,形式单一,各绿色斑块缺乏个性特征。

2.城市廊道连通性较差

泉州市沿“清源山-大坪山-桃花山”构成山脊廊道,生物密度较高;晋江、洛阳江是整个城区水道、水渠、公园湖泊、水库的主要水源,是城区水道网络形成的基础;沿江海所建的堤坝构成线状廊道,束缚了水的自然漫溢,对水生物造成较大影响;城乡结合地带的树篱、灌渠对农田种植意义重大。泉州市山脊廊道连通性较差,影响物种迁移及景观功能的生态流;城市道路规划不尽如人意,宽度有限,配套设施不完善,街道绿地少,几个重要的道路结点设计欠缺考虑,总会出现拥堵现象;水渠水道有待进一步完善,其管理、维护、治理问题突出。

3.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不合理

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致使城市规划仍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考量,依然停留在以功能分区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思想阶段,保持在非均质工业区域基质发育成长,这使得城市空间蔓延视野狭窄,仅局限在建成区之内及边缘结合部;同时,在封闭的建成区内进行城市功能空间横向规划布局,很少考虑本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互补性资源优势。泉州城乡结合地带普遍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建设布局混乱、生态环境质量差、居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矛盾众多,管理滞后。

四、泉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优化原则

Forman于1993年提出景观生态学“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一般法则。该法则同样适用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之中。通过科学的规划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类型和布局,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提高城市的总体功能。

(一)尊重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

泉州属山地丘陵地势,濒临东海,城市的建设应与山、海共融,有意识地保护城市现有的山林、岸线等自然资源并加以生态规划,使各种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清源山、桃花山等具有丰富的生物物种,在景观规划中,要保持廊道的连续性,有助于物种的迁移,充分利用生态位资源,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晋江、洛阳江等是各种水生动植物、鸟类的依存体,并富有大片的红树林资源,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景观规划中要注重河流沿线的建设,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的干扰。

(二)以人为本,营造美好环境

城市是适宜人居住的场所,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对城市景观中的景观要素及要素之间的生态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其景观建设就是对人居环境的建设,应从满足人体尺度,方便人类居住,增加生活情趣、满足休闲观赏等需求进行城市景观建设;从改善人体生理健康、心理机能和精神状态角度为人类服务,体现人文关怀,合理分配景观资源,调整景观拥挤程度,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充足、均衡的城市空间,营造舒适美好的城市环境。

(三)因地制宜,凸显地方文化内涵

城市景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状况。每个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都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地区的建设模板,而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挖掘继承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使其成为具有个性魅力及内涵的城市景观环境。绿地建设应选用本地树种,加强对刺桐树等乡土植物的引种、开发及运用,使其与福建大区域自然植物群落呈现相似性,有助于构建具有特色文化的城市绿地景观;城市建筑应充分借鉴本土建筑特色,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滨海地区结合石雕文化、闽南风光、蟳蜅风情、惠安风情等进行建设发展。

五、泉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基于泉州市城市景观格局的现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城市绿地、廊道等景观格局面临很多社会、环境及生态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城市景观要素在结构、功能和空间关系等方面的不协调。为此,需要对泉州市城市景观进行生态规划。所谓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宜人居聚[7]。

(一)城市绿地系统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在维持城市生态功能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是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主体。从生态学意义上讲,线型绿色空间对自然环境中现存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的维持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生物链、生境网络、生物廊道形成的基础。

泉州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将城市绿地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积极扩大城市绿地规模,构建大中型绿色斑块,最大程度的发挥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完善绿地廊道建设,使其成网状分布,连同公园等重要“结点”形成一个城市绿化网络系统;在居住区及其他区域之间,建立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在城乡结合地区及晋江、洛阳江流域设置较宽的林带;采取适度干扰的法则,从城市引进物质、信息及能量,赋予绿地斑块不同的特征,增加绿地景观的异质性。

(二)城市廊道

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又被廊道所连接。泉州城区廊道类型多样,对城市景观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上文的分析,泉州市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城市廊道的建设,对城市景观格局、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具有重要意义。城区道路两侧建筑密集,不能在道路两侧设置过宽的防护林,为此要格外注重行道树的绿化,可以依据道路不同的红线宽度,制定道路绿地率的下限,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的营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

(三)城市基质

由人工建设的各种建筑群,结合不同功能的土地利用,形成城市土地的各种功能分区。面对城市发展的新环境,应以生态经济区为单位组织泉州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体系,将生态理念提升到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平等的地位层面。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政策的支持下,积极利用本省良好的经济基础及资源优势,努力做好生态城市建设,以保持城市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保持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高效率;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多设置一些供居民游憩、休闲的公共休闲场所,在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及自然生态的同时又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

(四)城乡结合带

城乡结合带是是城市建成区与非建成区之间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地带,是城乡要素彼此渗透、高度混合的社会经济空间[8],是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重要纽带,郊区瓜果蔬菜的种植为城市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农作物,城市作为各种消费、信息集聚的地方,为周边居民生活提供保障。

篇10

城市景观设计可以彰显城市特色、体现城市文化,是现代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优化城市的外部面貌,同时也可提高城市的绿化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应科学合理地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找准城市定位,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合理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景观设计,不断探讨如何做好城市景观设计工作。

1.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如今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项目在不断开展,而开展城市景观设计则具有必要性。城市道路系统、园林景观、湿地、公园等都是属于城市景观设计的范畴,也是现代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对新生活模式的体验作为民众又一新的诉求点,尤其突出。作为目前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优化城市景观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城市的生活压力,倡导有益身心的生活状态,对上海“软实力”走向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景观设计的协调性差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而言,其协调性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城市景观设计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城市主题进行设计,不得脱离城市的主题风格。但是,在目前,景观从业人员并没有很好地将人文情怀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导致整个项目的参与度及带入感难以令人满意。

2.2对景观设计整体的把握度不够

一个城市整体的景观设计需要和谐,能够给人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已不仅仅只是一门视觉艺术,而是涵盖了多专业的一门综合科学,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与当地的人文、经济情况,其所相邻的建筑、艺术构筑物、现有景观体系等和谐共存。但是现在有一些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往往忽视了景观与多专业的融合进行分析推敲作品,使得城市景观设计只停留在了一点上,而不是城市整体观感的升华。

2.3城市景观与功能脱离

由于一些设计师过度重视视觉上的冲击和设计的个性化,只是华丽的空壳,没有一定的功能价值,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景观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对表面的华丽程度,而是注重特色化、个性化与功能的协调统一,否则就失去了城市景观设计的价值。作为一门一类科学景观设计应以功能为导向,确定符合区域整体的人文、现状的布局,合理设计,以体现城市景观设计的根本意义。

2.4城市景观设计缺乏创新性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景观设计个性化色彩不够突出,缺乏创新性,是当前城市景观设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人们欣赏标准不断提高,视野的不断拓宽,对美的感受也在发生变化,要想适应城市的发展,必须对景观设计予以创新和优化,使城市形象得到更好地诠释。

3.以上海虹桥项目为例探讨优化城市景观设计的有效途径

上海虹桥项目位于上海市虹桥商务区北片区,南侧为虹桥商务区核心区,比邻虹桥火车站和虹桥机场,项目分为11-02、14-02,2个地块。11-02地块地上包括2栋主体建筑,东部为企业文化展示楼,西部为商业及办公用房;地下共2层,地下1层为商业及配套设施,地下2层为商业及停车场。14-02地块地上,包括12栋主体建筑,东、西部各为3栋条形5层办公楼,中部为6栋3层点式独栋办公楼;地下1层为停车场。该位置集合了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中心,临近商业、文化及交通设施,形成一个显著的综合性项目场地。上海虹桥项目致力于设计打造一个体现中高端商务办公特性,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放、生态的城市综合体。

3.1景观设计要与城市底蕴及发展特色相协调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特色,也是体现城市独特性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存在的重要价值。发展特色和历史文化对于城市景观设计而言是无可替代的,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必须依托于城市,使得景观设计更容易融入到城市中。在上海虹桥项目中,设计师首先确定设计主题:聚焦现代经典,展现稳重大气。上海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2000多年的积淀成就了现在的繁荣辉煌。在虹桥,利用春韵东吴夜船来展现我们的古色古香,同时配以祥云向世界展示上海的现代化风貌,在理性与传统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有如五彩祥云一样稳重大气,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3.2保证景观设计与建筑、艺术构筑物的融合

在城市中,城市景观要严格按照城市的基本结构进行设计,以此来衬托城市现象,打造一体化、系统化的城市格局目。城市建筑是城市的核心元素,景观设计与城市建筑是相辅相成的,格调、文化、特色等都应与城市建筑相互搭配,进而形成统一的整体,才是景观设计成功的关键。对于城市而言,只是城市建筑孤独的存在难免会有些单调,必须加入时代元素来完善城市设计,进行景观设计是首选。上海虹桥项目设计中,采用高效建筑形式,灵活布局,营造出新的商务商业枢纽,使得办公和商业以及商业设施之间清晰融合。

具体分析如下:在建筑沿城市公众界面布置底层柱廊结合首层商业氛围及基地内部公共空间开口,形成舒适的城市步行空间,更好地融入社区环境,增加活力;对于人行通道建筑形态设计可设置绿色步行环廊,场地内部的步行流线组织结合建筑布局与景观设计,形成公园般的步行体验;对于下沉广场空间形态创造舒适活力的广场空间,自然开敞的下沉广场,结合绿化的种植,形成室外庭院,从而有序组织综合商业办公人流,形成活力的水平界面。最终形成绿化带、公共娱乐设施、商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景观与商业建筑、办公建筑等完美结合。

艺术构筑物是具有艺术特色的建筑,是艺术品的典范,现在也演变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利用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来辅助城市规划工作。上海虹桥项目追求大气婉约、清新雅致的景观气质,因此在艺术构筑物设计方面也是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整体环境相融合,既能充分吸引人的眼球,给人一种简约大气的感觉,还能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品位高雅的文化环境。

3.3景观设计与城市生态环境相融合,顺应自然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属于自己的主题,是城市发展的通行证和明信片。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生态系统,应注重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严格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优化景观设计中园林设计,充分体现其生态美学原则,将生态与景观完美融合。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绿植设计,应选用适宜的植株,根据城市的气候、土壤、环境选用合适的植株作为栽植对象,以保证植物后续的生长和存活率。上海虹桥项目中景观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相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区域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此外,在广场上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包括喷泉、涌泉、滚水等供人观赏,以简洁雅致的景观来凸显自然、和谐有序的环境特点,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生态家园,烘托了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

3.4以人为本,体现景观设计功能

篇11

关键词: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地域文化;城市个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迈向了国际化的大舞台。由于对西方景观设计的盲目跟风、崇拜,国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可笑现象。这些没有灵魂、空洞的设计使其失去了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在这种严峻背景下,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该如何秉承鲜明个性、展现独特魅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城市的特色是构成魅力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城市特色又必然受到城市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迈向了国际化的大舞台。由于对西方景观设计的盲目跟风、崇拜,国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可笑现象。所有的城市都在建广场,铺设景观大道,置音乐喷泉,立大型雕塑,城市与城市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缺乏个性美。并且,现代城市景观甚是缺少“人性关怀”,冰冷的石材构建成的广场,没有供人休憩的座椅,草地被栅栏铁网圈禁,大尺度的雕塑给人以拒之千里的冷漠感。这些没有灵魂、空洞的设计使其失去了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创造出有特色和生命力的现代城市景观。

2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1]。它的产生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独树一帜的自然生态、建筑形态、村落布局、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正如美国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的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是城市茁壮成长的有机土壤,它饱含着地区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肥料,而现代城市景观正是经过这一片土地孕育出来的生命之花。因此,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也是为其打造独特魅力且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现代城市景观的必要因素。

3现代城市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运用手法

3.1合理保护与利用地域文化遗产,营建具有传承精神的现代城市景观

地域文化遗产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构筑特色城市景观的物质条件。地域文化遗产除了以客观形式存在的,如各种建(构)筑物、历史聚落、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还应包括表演艺术、民间文学、民俗活动,以及能够集中展现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保护与利用地域文化遗产不是复原地域文化,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区域文化的继承,必须做到取舍,将其最具生命力和传承性的部分与现代城市景观发展结合起来。

3.2尊重与还原自然环境,构筑个性的现代城市景观

自然环境是创造地域性现代城市景观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城市因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由此产生的城市形态特征也各不相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及材料,才能构筑出反映地域个性的特色现代城市景观。

3.3包容与共享全球文化,打造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景观

世界的开放与交流使其地域文化本身在源源不断地汲取各类文化体系的养分,如新旧文化、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等。在此影响下,城市地域文化得以保持其恒久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任何一种杜绝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的行为都是不被提倡的,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既要了解其他国家的先进设计理念和生产技术手段,又要包容和共享这些方式,从深层内涵上塑造景观个性,打造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景观。

篇12

1 使用后评价(POE)发展现状及概念界定

使用后评价 POE 始于20 世纪60 年代的欧美,开始主要是大学的学者进行小范围(大学宿舍、学校医院)的个案研究。70 年代得到广泛重视,方法论也比较成熟,课题扩大至公共住宅、老人院等,调查对象也扩展到官方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军队成员。80 年代,POE在各地实施,范围扩大到一般企业的办公室、政府建筑、各种公共建筑和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方法日趋成熟,达到实际应用阶段。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观点主要沿着国外发展的两个大方向。其中研究的角度、核心权重有所不同。

POE的英文全称是: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被译成中文主要意思是使用后评价或使用状况评估。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POE有不同的定义。研究建筑空间的学者称POE为建筑使用状况评价或建筑使用后评估,研究建成环境的学者称它为建成环境使用状况评价。笔者将POE定义放大为规划设计项目使用后评价,主要是根据POE的研究范围领域来界定的,目前的POE研究领域已经涉及一切规划设计项目,这里的项目包括了城市设计、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等。

2 使用后评价(POE)调查案例

本文选取龙洲路与嘉川路交叉口处的一片绿地的使用群体为调查对象,以使用群体为主体,通过观察、现场采访、分析和总结,对此绿地进行使用后评价,全面分析这块公共活动空间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群体的要求。总结出此绿地在现实使用状况上所出现的问题进而进行了初步的改造。此块绿地周围都是居民区,作为居民区中仅有的休闲场所,如何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龙洲路与嘉川路交叉口处的绿地占地面积只有300多平方米,是紧邻梅陇四村、梅陇五村、梅陇七村、梅陇八村的小型绿化带,同时也是周围居民进行活动锻炼的场所。调查当天,我静下心来仔细地观察了这块绿地及它的周围,绿地的对面是居民区,夹在两者中间的是一条长长的河,绿地的后面和旁边都是马路。沿着河走一圈会发现使用这个场地的人是不分年龄限制的。他们喜欢坐在石凳上沐浴着阳光,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打鞋垫的,聊天的,休息的……他们脸上的表情很自然的流露出当时他们自己感受,享受阳光的温暖,享受自然的美妙,享受那时那刻的乐趣……找一个视线不错的石凳坐下来静静地感受着这片区域,利用几分钟时间放松自己,深呼吸,让自己进入环境。我看到一条河吸引着我的视线,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河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将眼睛闭上几分钟,让耳朵仔细聆听周围可以听到的东西。我听到一些后面小树林里有鸟叫声和马路上有车鸣笛的声音,听到鸟叫声我感到心情愉悦,身心放松,感觉很平静,很享受,而听到车声则会感觉到紧张、压抑,让我感到不安。我用手触摸了下这块空间,我能感觉到硬邦邦的石头和软软的草地,能感觉到空气的流动和温度的变化。伴着寒风会闻到空气中混着草香和鱼腥气,给人一种陈腐的感觉。当天的天气虽然有温暖的阳光照射,但是不乏带着寒意的风阵阵吹来,由于天气的原因使得这里在下午三四点钟就没有人坐在石凳上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2.1 使用状况记录

第一次使用状况调研是冬季阳光晴好的日子(12月9日的下午14:50~15:20),第二次是稍有阴雨的日子(12月12日的下午14:50~15:20)。在这两个时间段里记录了使用人群分布情况及其行为类型。

从两次记录的比较结果来看,气候温暖的日子,公园活动人数明显增多,从人群分类上看增加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同个季节同时间段的比较中,天气晴朗温和的人活动数比阴雨天活动数要多,但活动人群及其行为却有明显的差异。在温暖的下午,活动人群主要是中年人,他们的行为特征表现为小坐、遛狗、聊天等活动;而在阴雨天的下午,活动人群主要是中青年人,他们的行为特征表现为抄近路、闲逛等活动。

2.2 使用后评价

龙洲路与嘉川路交叉口处的一片绿地对周围居住区的居民均有合适的服务半径,因而使用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冬日下午的活动人数达到了60余人,相对只有300多平方米的绿地面积使用密度是比较高的。本绿地存在的自身优点是:(1)有绿地,有树木,空气清新。(2)靠河近,使周围的空气有一定的湿度。(3)离居民区比较近。(4)河边有道路,没有树木遮挡,阳光充足。在使用状况评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1)功能分区中对功能区间的互相影响关系研究得不充分,环境卫生较差。(2)相对于使用人数而言,绿地面积偏小,如能在考虑人群活动时间规律和行为特征基础上考虑功能区间的互相借用关系及其功能的复合性,则能更充分地利用好有限的空间。(3)缺乏幼儿和儿童戏玩耍的设施和场地。改进措施:首先对这片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分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在林子里设计出合理的小径,基础设施要完善,垃圾桶和亭子是必要的,绿地中间要有一个中心聚集地,而且聚集地要保证阳光照射充足,以便人们聊天,晒太阳。卫生要有定期的人到扫,保证其干净美观。

参考文献:

[1] 霍.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因素分析与方法的初探[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