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主要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12 09:24: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态农业主要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

篇1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篇2

1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

1.1对害虫实施诱杀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依托害虫喜好的光线、颜色以及光波,促使其集中至设定的区域内,随后将其消灭。这种方式属物理处理手段,省去药物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黏虫黄板。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属性,属于物理防治手段。在使用中,需要将其置于田间,设定一定高度,多为东西走向,以便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性诱杀剂。需要保障使用时间准确,一般选择在害虫性成熟阶段释放性激素,发挥诱惑害虫、搅乱其性激素信息接收状态的作用,以便有效减少幼虫出生率。这种方式立竿见影,操作便捷,负面影响较小。

1.2结合害虫类型,合理应用防虫网阻隔技术

结合农作物生长区域,在其外部设置防虫网,在害虫进入农作物种植区域之后,就能够对其进行集中处理,属物理杀虫手段。采用这种方式可使害虫规模减小,农作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此时可对区域内的温度进行合理调整,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这与生态农业理念相一致。具体在应用过程中,防虫网一般设置为22目规格,如果遇到特殊害虫,如烟粉虱,也可适当增大,以30目为最佳。

2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管理措施

2.1改变传统植物保护措施,全面实施综合防治模式

传统农产品生产中农药与化肥不可缺少,而且使用量较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但是也会出现植物病虫害问题加剧的情况,从而降低农产品安全性。为此,对于新时期农业生产,要综合使用多种治理手段,有效降低农药与化学药品使用量,应用更加安全与科学的植物保护技术。

2.2加强植物保护宣传,做好农民培训与教育工作

在农业生产中,产量是根本,但更多农业工作者将其归功于化肥与农药,这在根本上会污染环境,对植物造成危害,同时也无法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且在时间的影响下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主要是因为植物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对植物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对植物保护的重视,提升农民的植物保护观念,并形成理念。此外,为了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障产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需要重视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充分研究。

2.3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预测系统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很难绝对避免,但是,针对植物病虫害可以进行有效预防,使病虫害数量大幅降低。当前,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托技术检测手段实施。因此,为了达到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精准化控制,需要因地制宜,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预防系统,依托多种手段,强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管控。

3生态农业思维以及植物保护价值分析

3.1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生态农业倡导的理念是绿色与环保的经济观念,即在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维护生态均衡,实现对环境的有力保护。从理论上探讨,生态农业主要依托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措施来促进农业生态化进程,从而获取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从结构上分析,生态农业需要进行系统设计,综合农业内部多个产业的具体情况,实现优化与整合,以便获得生态效益。只有落实生态农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构建更加科学与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

3.2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价值

篇3

在当今现代农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基于生态背景的绿色农业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现如今,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但在新时期农业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情况下,人们不单单要求产量等,而是将目光逐渐转向农业产物的特质和其受污染程度上,逐渐提出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并逐步推广了对应体系下的植保新技术[1]。而做到这些转变也必须以以下几点为基础,首先要生产一些具有绿色性能的农作物,并采用一些先进的有机技术;其次是在一些粮食主产区逐渐推广植保新技术,国内目前已经以“三诱技术”为新技术的主导方向;最后是不断加强植保技术和生态农业的联系,并在这一环境下逐渐发展相应的生态产业,以带来最大的收益。

1生态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其实就是在发展相应农业的基础上保证环境和生态的同步发展,要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带的逐渐延长和规律性拓宽。新时期,我国的农业工作者应使用现代农业中较为先进的方法把生态和农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些环节能相互紧凑连接,并实现精神和物质上的收益,以求双方友好和谐发展[2]。但要了解生态农业的应用领域是极其广泛的,不仅要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为主要大环境,而且还要在这种背景下应用新型的农作物生产和保护技术。此外,一定要以尊重环境的发展为最终的出发点,并以此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只有这样,我国的生态农业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才能满足各种因素相互对应的要求,否则当今农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小的影响,最终对社会和公众会产生不利的影响[3]。

2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作为未来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并逐步提高农业工作者的生态和环保理念。而又因为农业的发展是一项较为复杂但又具有挖掘性的产业,所以,想要提高整个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度和应用范围,就需要保证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给予实施应用。比如,现在广泛使用的“三免”技术,已经大范围地在相关栽培工作中得以应用;同时,在植物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应用“三诱”技术,通过颜振式杀虫灯的大面积应用获得良好的效果,达到市场上的有效互动,并因为快速高效的性能而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同时,在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农业工作者也应保证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推广应用“三避”技术,由此达到“免、诱、避”的“三高”效益。

3植保新技术的应用实例

3.1颜振式杀虫灯

上文提到的颜振式杀虫灯,因为其良好的杀虫效果和较大的应用范围而被广泛应用。深究其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首先在于杀虫灯应用物理方法可以消灭大范围的成虫,达到降低虫害密度,减轻相应的成虫数量的目的;同时,可以减少相应农药的使用,所以将会避免农药对农作物本身带来的污染,并对应感应出一定的病虫防治规律,以此预测出生态农业防治中的应用趋势[4]。

3.2黄板

以小白菜生产的工艺流程为例,黄板的应用关键是要做到在操作时应保证黄板充分地与蔬菜相接触,并加大整个操作用量,同时要保证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术,尽最大可能减少农药使用量,以“三诱”技术的推广使用,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农作物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农业的合理有序发展。

3.3性诱剂

对于不同的农作物,性诱剂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以夜蛾的性引诱剂为例,比如在一个诱捕周期内,对于成虫的诱捕量是相当大的,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近千只,所以推广性引诱剂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做好新的引诱剂的研发与制备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以促进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4植保新技术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该文针对目前生态农业上正在积极推广的新型植保技术进行简单分析,发现其广泛应用推广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离不开植保新技术的应用。

4.1植保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植保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是当今社会比较具有潜力的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可以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逐渐实施和推广该种技术并不断深入研究。其次,生态农业主要重视的是绿色问题,同时也需要农业发展理念进行支撑和相应的植物保护技术进行相应的支持。最后,该种前沿的植保技术要在尊重农业的基础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确保新技术的使用周期和时间,以保证其使用是处于最大效率下的,以不断表现出新技术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4.2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不仅要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的大环境,而且要在这种背景下应用新型的农作物生产和保护技术。此外,一定要以尊重环境的发展为最终的出发点,并以此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在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农业工作者也应保证在田间管理过程中推广应用“三避”技术,由此达到“免、诱、避”的“三高”效益,并在生态农业中不断加以实施和应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不断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同时结合相应的基因修饰技术,以将其成功地应用到植物保护技术中,并在分子角度上深入地对植物内部进行分析研究,做好外除病害、内除微生物,力争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对植物生长的不良影响,从而解决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问题,以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效,从而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效益,为社会和公众带来福利。

参考文献

[1]杨春梅,钱春荣,张学玉.浅议绿色植保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A]//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2008.

[2]张夕林.探索植保科技创新途径推进成果产业化的发展[J].农药市场信息,2007(17):6-8.

篇4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滥用农药、化肥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形势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保证实现基本产量目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致力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1]。

1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我国古代更是有“重农轻商”的观念,近几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相关的支持政策,由此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化肥、农药、地膜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和水源污染,其中许多难以降解的物质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和水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继续使用。而生态农业主张绿色生产,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

1.2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2]。

1.3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4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有机肥料、农药等较少,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科学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还会避免土壤因过度使用而营养成分大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2.1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念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将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相结合,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产品的种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即某一地区的农民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现在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或地膜技术,增加农作物的种类,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再次,政府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积极性;最后,国家要出台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执法措施。

2.3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生

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基层的农民,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各级政府要注意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加大对开展生态农业的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保障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力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

2.4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高质量农产品,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必须组织建立专家队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并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保障措施,对生态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对农产品进行指标检验,以促进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

2.5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府除了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加人员福利,保障生态农业建设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促进广大农民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发展生态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二、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保护和改善民勤绿洲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民勤绿洲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由于干旱少雨和上游人为截留,石羊河来水量逐年减少,农业生产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加剧———农作物减产———生态贫困的恶性循环,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已经成为制约民勤绿洲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具有降低能量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改进农产品质量、保护自然资源、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不仅可以消除化肥、地膜过量使用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而且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

    (二)引导和帮助绿洲内农户与市场联系的需要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进入市场交易的各经营主体的生产适当集中,形成较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绿洲内的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式经营的传统农业阶段,农户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农业生产也仅限于传统的初级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效率差。在产业集群的经营体制下,农户能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分工中,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使农户由单纯的初级农产品生产者向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通过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与现代商业、工业、运输、金融等产业紧密结合与合作,构建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经营形式,生态农业产业集群能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也能切实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农业小规模、分散化条件下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三)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能带动和促进农业朝着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绿洲内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开发名优稀特产品,创造地域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量。另一方面,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把农业再生产相关的上游开发和下游增值联结起来,使农业生产的企业得以集聚、链条得以延伸,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使农户的“农闲”也能变为“农忙”,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所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农产品,价格一般要高于普通农产品,但其生产成本却较低,有效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

    (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需要

    2010年,民勤绿洲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4.∶124.8∶31.1,一产的比重高出甘肃省29.6个百分点,“一产独大”的产业结构现状是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极端稀缺的现实的。生态农业集群化发展,使绿洲内农业生产的分工更为细化,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饮食服务、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另外,产业集群化生产也为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有了充裕的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强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和关键。[2]民勤绿洲内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主要是本地企业成长起来的,由于自身实力较弱,发展能力有限,其生产经营往往因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成长周期而发生周期性的繁荣与衰退,发展极不稳定。外来企业虽然可以借助其较雄厚的资金和政府的支持在短时间内获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其对本地经济社会的陌生,成长过程必然伴随较多的“水土不服”,能顺利成长并发展起来的企业并不多。同时,现有的生态农业企业,多属于农产品的初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品转化增值较为困难,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龙头带动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自组织能力弱,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协同增长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和协同效应,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又是合作和系统效益的基础。民勤绿洲内的农业主体仍然是传统农业,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农户在无需任何组织帮助的情况下也可以独立地完成农业生产过程。绿洲内大多数农产品是可以不经过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的最终消费品,农产品的销售随意性较强,既可以自己销售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营销组织。农户的独立性和两面性是农户与关联企业密切协作关系的障碍,也是绿洲内生态农业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3]产业集群的自组织作用来源于集群内各主体的相互协作和竞争,若失去主体间的合作和协同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产业集群也将不复存在。

    (三)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集群生存缺乏市场支撑

    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能否获得竞争优势不是来自于简单的企业集聚,而是来自于集聚之上的网络结构。[4]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需要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原材料供应商,还需要与农业相关联的服务体系,这些部门为生态农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是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民勤绿洲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专门从事农产品的营销机构不仅数量少、规模小,同时受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又表现出较短的生命周期。农业科技部门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金融部门的套利行为使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尚不够、技术研发部门量少质低、农资部门的服务理念还不到位等现象,都使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存和发展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

    (四)自然条件差、经济要素稀缺、集群层次低

    民勤绿洲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首先受到恶劣的气候和水资源稀缺的限制,同时由于地处石羊河流域腹地,三面受沙漠包围,交通不便利增加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使本地名优土特农产品的优势大打折扣;其次,受发达地区强劲发展势头所造成的“回波效应”影响,绿洲内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不断向其他地区流动,导致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经济要素稀缺;第三,绿洲内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建立,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并且目前的大多数企业仍属于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的本质决定了其产业层次低,进而造成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

    四、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成长路径

    (一)突出资源禀赋,培植主导产业和生态农业龙头企业,注重品牌建设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对先天自然因素的依赖更为明显,区域内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先天禀赋对农产品的产量、品质、成本、类型等影响很大,直接影响着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4]这种农业生产的根植性特点使得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必须从地方的实际出发,依托本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依靠本地农户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对于民勤绿洲来说,首先要建立特色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大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称号的黄白蜜瓜、红黑瓜籽、茴香、无壳瓜籽、优质食葵、高效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其次要采用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化,既可以发挥本土优势,盘活本土资源,又可以扩大优势产品的经营规模。地方政府也要通过低息贷款、税费减免等方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第三,品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和源泉,是市场竞争的利器。[5]把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的品牌效益结合起来无疑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勤绿洲尽管有较多的特色生态农产品,但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地域优势的生态农产品品牌,以后要在加强培育产业文化,开展品牌促销、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多做努力,使集群内的企业在竞争中增加个性化和差异化,从而提升区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完善合作机制,引导农户和企业达成平等互利的关系

    为了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关系,一是在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制度设计中,要注意保护农户的利益。因为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农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这种弱势地位是由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二是要加强合同管理,推行平等互利的合同。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要明确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稳定双方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加大对合作过程中的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的成本预期,推动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6]三是要加强农户自组织建设,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农户与非农产业组织的谈判能力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三)加强物流、技术、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篇6

2.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生态农业的发展初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撑。目前,全县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发展资金缺口较大。资金的短缺导致生态农业的财力投入不足。首先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其次是企业和农户尚未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主体,第三是缺乏信贷等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贷款支持,尤其是农户投入普遍偏低。有个别贫困户连必备的生产资料都买不起,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从调查的村、户来看,农业投入水平偏低,绝大多数农户投入生产性资金只用于基本农业生产。从投入的生产领域来看仍侧重于农田投资和粮食生产。从事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的投入不足,农业再生产类型简单化,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支撑力有限。

3.生态农业商品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低从调查的村、户来看,多数农户仍以自给自足性经济循环为主,生态农产品以满足农户家庭生活需求为主,用于市场出售的量很少。特别是生态畜牧业产品和经济作物,以仅仅满足农户的需要为限,生态粮食作物商品率相对较高,但总量仍然偏少。由于商品化程度低,农业经营资本增值迟缓,许多农户靠外出务工、经商取得收入,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投资热情。此外,农业生产的,使农村基本上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缺乏有组织的大市场引导,生产经营组织分散无序,规模种植和集约经营效益差,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同时,生态农业的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科技含量低,加工程度低,经济效益低。在这种背景下,要把生态农业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拓展农产品需求的新增长点,就必须走一体化的经营道路,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二、围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办法

1.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要在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前提下,依靠农业新技术革命,按照品质优良、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目标要求,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供需平衡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发展无公害的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并形成优势产业,提高农田产出效益。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充分考虑和利用种养业之间的链条循环关系,致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庭院生态农业。

2.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水利设施配套、建立农业生产信息网络等措施,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把建设生态农业与美化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依法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做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作,改变农村能源供给,治理工业“三废”,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污染,减少农业灾害。

3.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相结合重点围绕提高食物生产质量、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控制常规化肥、农药的用量,推广生物良种、生物肥料、无残毒农药的使用面和技术应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划定一些区域进行无土栽培、无农药化肥栽培和生物饲料养殖示范,依靠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成果,提高农作物和畜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本;按照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山野菜的系列加工,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开辟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篇7

2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2.1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当中,想要真正有效额实现经济效益、农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和持续发展,就要从生态角度入手,掌握自然规律以及生态规律,在将农业发展与相应的规律有效的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开展生态农业发展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并且全面优化和整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利用农业资源,而对于这些就要以农业承载量为基础,将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两工作的关系处理好,进而有效的确保生态农业能够在开放性和稳定性的条件下发展,工作部门要坚持以科学角度去开展相应工作,从而保证生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2.2重视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稳定进步。对于农村来说,想要实现生态农业良好发展,就应该重视于对环保产业的宣传和推动。农村环保产业,对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与农业之外的环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和互补作用。对于当前我国相应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就要以建立环境友好型农村为出发点,从而更好的保障相应工作的有效开展,这样不仅能够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改善,并且还能保障生态产品的良好建设,这对农业生态化道路的发展有效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水平也有着促进性作用。2.3重视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的良好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来说,对我国社会进步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可是在实践和发展当中,还是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避免相应问题对生态农业发展带来影响,就必须要正确的处理好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协调关系,从而有效的保障生态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从而避免出现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问题。例如,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降低化工产品在农业生产当中的运用,而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相应的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性,从而更好的保障我国生态农业稳定发展。在生态农业生产当中可以运用新能源来保障生态农业稳定发展,可以有效借助太阳能、生物能等技术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污染现象的出现,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结束语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应该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从而保证生态农业形式的良好建设,有效的推进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重视对绿色生态产品的研究与生产,从而更好的提升生态农业生产效率,这样才能全面有效的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生态农业领域的稳定发展。

作者:邵丰产 单位:河南商水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管理站

篇8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恭城县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自然气候特点和经济资源禀赋,建立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全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牛(猪)―沼―果―林模式。

1.1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

恭城县有丰富的小河溪流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淡水鱼养殖条件。目前,全县有15%的农户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利用人畜粪便作沼气池原料,沼气用于生活燃料,沼液用于农作物杀虫、沼渣用于施肥、喂鱼,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1.2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

采用这类模式的农户主要分布在城镇附近,利用城镇旺盛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种植蘑菇、菌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养殖蚯蚓喂猪、鸡、鸭。该模式是一个物质流封闭循环链,具有相对稳定性。

1.3牛(猪)―沼―果―林模式

恭城县有大面积山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果园、畜牧业自然地理条件。该模式主要由山区农户采用,能够用来发展经济林、果树产业,采用农户约占6%左右。

2.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途径

恭城生态农业围绕沼气池建设展开,通过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和自然地理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促进了地方生态健康发展。总体而言,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沿着以下几条路径推进:

2.1大力推行以沼气为主的新型能源

过去以来,恭城县农户生活能源主要以木柴为主,这导致本县森林资源滥砍滥伐十分严重,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不断恶化农业生产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恭城县自2000年以来开始大力推广沼气、发展小型水电站,以缓解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恭城县逐渐形成了“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新格局。

2.2开展农作物秸杆还田培肥工程

将农作物秸杆沤肥提升土壤肥力,可以有效降低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恭城县秸杆还田率超过90%,适用田地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有学者估算,连续三年进行秸秆还田造肥,土壤有机质增幅能够达到0.22%~0.48%,这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还有利于改良耕地土壤土质,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2.3推广和普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作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农业技术部门提供准确的病虫害预报服务和除害技术指导,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降低不合理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开展土地普查,结合具体耕地土质情况指导农户进行平衡施肥法,避免过度施肥、盲目施肥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2010年,全县组织500人次农技人员深入到农户指导病虫害和平衡施肥,全县水浇地施肥面积183公顷,平均每亩增产5-7%,平均每亩节省化肥成本11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保效益。

2.4普及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

2000年以来,恭城县开始大力普及和推广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剪枝、嫁接,改善果树采光、通风条件,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果树增产效果明显。目前,全县共已有3763公顷果树采用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栽培和施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生物病虫害防治法,大大减低了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安全性、环保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

2.5加强增幅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

恭城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将农村能源推广、科学种田、无公害种植技术普及纳入到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同时为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例如金融政策、水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政策基础;在资金方面,县财政就生态农业发展编制了专门的预算,仅2012年县财政直接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就有700余万元,主要用于沼气池建设补贴、新型种植技术补贴和无公害施肥技术奖励等。通过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本县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效。

3.建设生态农业的效益分析

经过多年努力和发展,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不仅促进了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又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自然、人口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总体来说,恭城县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生态农业发展效益:

3.1生态效益

恭城县通过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有效化解了农户能源需求与林地保护矛盾冲突。截止到2012年,全县林地面积16.7万公顷,较1990年增加了3.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8%,较1990年增加6.2个百分点。农村绿化率超过96%,草地面积超过2000公顷,生态林面积达到6.95万公顷。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废旧矿山开垦面积达到573公顷,开复率46.1%。2013年,恭城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县。

3.2经济效益

自2000年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以来,全县农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农户收入增收明显。2012年,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为3012元,较2000年增加了1560元;生猪出栏45万头,肉猪出栏28.9万头;果园种植面积2.3万公顷,水果总产量38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7.1倍和19.1倍。2000年以来,全县果业产值增加22.2亿元。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12年1.2%,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3.3社会效益

篇9

2循环经济条件下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

(1)资源化

也就是要以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为主要目标。应当针对产业链之输出端,即废弃物,以充分提升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要运用对废弃物实施多次的回收、利用与资源闭合式循环,从而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而。资源化原则是一种输出端的方法,能够将废弃物再一次地转换成为资源,从而减少最终的处理量,这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废品回收以及综合利用。为了和资源化的过程保持适应,消费者要提升购买再生产品之意识,从而促进循环经济之实现。

(2)再利用

也就是以废弃物利用的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这一原则属于过程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延长产品与服务时间,尽可能地多次或者以多种不同方式来使用物品,从而避免其太早成为垃圾。要致力于发展白色农业,也就是要开发与利用各种微生物资源,从而生产出各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无污染的饲料和其他能源。

(3)减量化

也就是要用资源投入的最小化为主要目标。这一原则所针对的主要是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到生产与消费过程之中的物质与能源流量,对于废弃物之产生,主要是运用预防方式而非末端治理方式加以避免的,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对于各种不可再生资源之耗竭性开采与运用。对于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则应当实施总量控制,在农业上主要是运用好该原则,使用最为科学和灵活的方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3循环经济下发展生态农业的几点思路

(一)大力提升农民群众的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当前,循环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并非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引导规范。因为我国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上较低,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显得极为淡薄,所以在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时可向其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带领农民群众实地进行参观、考察,并对农民群众实施培训,从而让其更好地了解资源和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于循环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之宣传,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进程,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1)要逐渐增加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

从而形成支持我国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体系。鉴于生态农业具备了人、财、物力的投入量相当大以及技术含量较高之特点,国际上通常采用投入和补贴等相关支持政策。我国的现代生态农业起步比较晚、层次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比较差、经营较为分散,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也比较小,消费者的认知度相当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资金投入、信贷支持、税收减免以及补贴等多个方面实施政策倾斜以及必要扶持,从而更好地拓宽农业投资途径,持续增加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之投入。

(2)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建设激励体系

要更加积极地倡导与鼓励企业承包与租赁荒地、荒山和荒滩等,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切实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的奖惩机制。

(3)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切实有效地控制各类环境污染的出现。要积极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之实际来发展好生态农业,控制使用化肥与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不断加大有机肥、无毒性的生物肥料的施用力度,从而切实减少因为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各类污染,并且积极整治水土流失。四是要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出标准化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所具有的导向性作用。

(三)提升创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要妥善处理好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明确其职能,加强农村管理工作,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这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应当建立健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之引领机制,有效改进与优化资源在城乡间的有效配置以及重新组合,对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加以引导,对于环境友好的措施应当进行全力扶持与鼓励。应当建立起政府资金和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切实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促进对新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之投资,并且致力于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要健全完善环境和发展的综合决策办法,各地政府要设置农业生态发展专业机构来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并且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要增加对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加以支持之力度

不断提升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在持续增加国家财政对于生态农业技术投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用在生态农业科技建设与开发上,从而逐步形成和健全投资与收益相互挂钩的新机制,并且形成多元化生态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为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技术条件。

(2)要认真汲收传统生态农业技术之精华

切实推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步伐。因为我国传统生态农业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因而对于发展生态农业具备了非常好的继承与借鉴价值。然而,生态农业同样还需要高新农业技术之支持,如今,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均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态农业建设之中,从而实现了生态农业的高技术化以及信息化,因而值得我们认真进行学习与借鉴。

(3)要健全完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积极培育我国农村生态农业技术服务、咨询以及转让等各类中介机构,全面鼓励与引导建设各种生态农业协会,从而健全完善生态农业领域的科技推广网络,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进而为生态农业科技实现成果转化奠定良好基础。

(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应当说

农村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之发展需要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切实保障。但是,目前阶段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尚不够健全完善,主要体现为不够系统和灵活,通常是照搬与照抄城市环保立法,在现实之中很难加以执行。相关农村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着大量空白,往往只能零星地散见于各类单项法规之中,缺少一部真正具备了统领性与可操作性的高位阶法律。因此,要想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农业,迫切需要以整合当前较为分散的条文或者立法为基础,形成一部以广大农村地位为主要对象,在农村具备了极强可操作性的、系统性的农村领域循环经济法律。在此基础上,环境法当中也要明文规定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内容列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从而把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之发展状况真正视为判断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明确相关监督机构以及人员,保障生态农业在农村地区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而有效减缓我国农村环境恶化之速度。

篇10

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法》,不久,为了完善这部法律,将《有机食品生产法》改名为《有机食品证书管理法》。增加了利用法律保护生态农业的内容。此外,联邦政府还修改《农业法案》,增加了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具体细节。21世纪初,联邦政府农业部门制定了有机农业管理条例,对有机农产品与农作物的名称与作用作了详细规定。2002年,联邦政府又制定了《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主要规定了农业部门对农民种植农机产品与农作物予以现金补贴或科学技术援助。2011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该法案一方面有利于联邦政府对农业食品安全的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有机农业生产者和农作物消费者的权益。①英国在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生态农业的立法工作,例如,议会制订了《国家公园与乡村土地使用法案》、《清洁空气法案》、《野生动植物与乡村法案》。此后2007年l1月15日英国议会正式公布《气候变化法案》。该法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国家制定的有关气候变化的法案。依据本法案的要求,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图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基础上下降26%至32%,到未来二十年则削减到60%。如果《气候变化法案》得到真正实施,将给英国的二氧化碳减排以法律限制。工厂与各部门违法排放二氧化碳,就可以将之告上法庭②。由于英国生态农业的立法工作的有力实施,农业生态有了较为良好的改善。例如,在英格兰大部分农业耕种土地,剧毒化肥使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英国每公顷的氮肥量由原来的150千克下降到了目前的100千克以下。同时,大气硫沉降的显著下降、土壤酸化的好转,对促进淡水生态系统的水质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①

(二)德国、荷兰、瑞典生态农业的立法与实施简况

德国联邦政府对本国生态农业制定有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例如,《自然资源保护法》、《种子法》、《农作物肥料使用法》、《植物保护法》和《农业水资源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德国还在制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农业管理规定。二十一世纪初,又制定了有机农业法案,对生态农业制定了严格的标准。②荷兰政府制定了环境意识栽培法,加强对农作物保护。为了防止农作物对剧毒杀虫剂的依赖,减少农民使用杀虫剂,降低实用农作物残留毒杀虫剂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由于法律法规的积极作用,农民使用剧毒杀虫剂的用量已明显下降。近十几年来,荷兰的农村有机农业成果显著,剧毒杀虫剂和无机化肥在农村的施用量在大量减少。目前,荷兰温室蔬菜农作物,例如,番茄和甜椒等食用农业产品百分之九十者采用科学防治害虫栽培的,百分之七十的温室蔬菜是按照国家农业法律进行栽培和生产的。③瑞典政府制定了不少生态农业法律,例如,有机农业法,积极倡导发展科学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品(以下简称KRAV),农民或者农业产品加工和销售领域的工作者与企业可自愿加入KRAV协会,农民要使自己的农业产品获得KRAV标志,就必须严格按照KRAV标准进行农业生产。KRAV协会参加者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制定KRAV标准,并负责对农业产品标准和例外事例作出解释。董事会下面还设立了管理委员会,负责协会的运行负责。此外,KRAV协会在全国各地聘任生态农业监督员,负责监督和调查农民与农业产品生产者是否按生态农业标准从事生产。监督员必需具备农艺师以上资格有关部门的专门培训。这样,由董事会,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员组成了生态农业监督体系。④

(三)韩国、日本生态农业的立法与实施简况

韩国政府颁布《亲环境农业培育法》,为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亲环境农业培育法》明确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与作用,指明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20世纪九十年代,韩国政府农林部有专门负责人,领导全国的生态农业发展企划团。此外,农林部内还设立亲环境农业政策科,设立生态农业组织,并逐步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亲环境农业培育法》将韩国的亲环境农产品划分为有机农产品、无农药农产品、低毒农药农产品几种类型,并给予农民与农业企业生产产品证书。韩国有关部门负责生态农业产品证书的申请、审批、审批机关的制定以及违法生态农业生产行为的处罚等,保障《亲环境农业培育法》实施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与《亲环境农业培育法》相配套,韩国政府还制定了《亲环境农业培育五年计划(2001-2005)》。《五年计划》以生态农业与自然环境协调、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方向,提出了生态农业具体目标:首先,通过确立各地与农业生产相适宜的农业区域条件、农民生产规模、各地农作物特点的生态农业体系,以便增加农民个人或者家庭收入,达到国家与农民两方面的双赢;其次,建立广泛的生态农产、生态畜产、生态林产体系,遵守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农业条件,增进农业发展的多元性与农业无害生产。⑤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有关部门颁布了《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的方向》,其中对发展生态环境农业,有比较系统的规定。“方向”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除了向国民提供农产品外,还应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关系,为保护日本国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日本议会及有关部门将生态农业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此后,日本议会相继出台了几部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律,例如,“可持续农业法”、“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等法律。在财政经济方面,对生态农业的发展采取国家财政扶持政策。国家鼓励农村与农民从事生态农业投资,日本各级政府在全国各地以发展“生态农业农户”为模式,从经济投资与税收等方面对生态农业农户给予支持。对年收入五十万日元以上,拥有0.3km平方米以上耕地的农户,经本人申请,并符合生态农业农户实施方案,报本地农业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再报国家有关部门审定,将合乎资格的申请者确定为生态农业农户,对这些农户银行可提供长达12年与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如果生态农业农户需要购置农业必备的农具机械,日本各级政府或当地农业协会可提供百分之五十的资金支持,在农业税收上可根据情况逐年减免。①

二、外国先进的生态农业对加快我国农村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启示

(一)不断完善我国生态农业法规政策

东西方发达国家在重视生态农业的同时,均采取政府制定法律法规与优惠政策保护等有力措施为生态农业的优先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应该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借鉴东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人大制定生态农业相关法规,由各省、各地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治理,倡导人民大众对生态资源环境的举报与监督。各省和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生态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与实施办法。因此,人大与国家农业部门要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统一的“生态农业法”、“生态农业促进法”等规范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法,与此法相配套,也要制定“生态标识法”、“植物品种保护法”、“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法”、“农业资源保护法”、“防止土地污染法”、“生态农业保护规定”、“空气环境保护规定”、“水资源管理规定”、“化肥使用管理措施”等法律及法规。同时,应依据各省及各地不同情况,参照东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标准,制订各地生态农业标准化的细致规定,加快制定各省农产品生态标准系统、监测检验和认证体系,使我国生态农产品与世界环境组织的要求达到良好衔接,加速推动国家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以便进一步提高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步伐。②在农业生态产品的鉴定方面,我国人大或者人大委员会应该制定《生态产品认证法》,采用法律条文的方式,规定各类农业产品的认定准则与程序。同时,我国的农业生态产品认定标准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以方便我国农业产品的出口。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人大制定生态农业法律法规的水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基础上,制定“生态知识产权法”,运用法律手段对生态农业的知识产权授予保护。“生态知识产权法”应该参考国际法律,尽量做到法律条文现实、详细。最后,在执法力度上,借鉴国际法的经验,加强对违犯者的打击力度。例如,欧盟《生态条例》中对违背生态条例的犯罪嫌疑人,视情况可以处一年有期徒刑或三万欧元的罚款。农业法律执法部门应该加强法律监督检查措施,对生态农业的知识产权进行有力的监控,发现违反“生态知识产权法”的侵权行为,务必使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情节极为严重,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极大破坏者,要按照刑法的条文,追究其刑事责任。③

(二)学习国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和推行科学、环保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的探索和推广,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从农业、牲畜牧、渔业及林业多方面思考,生态模式的设计既应该结合本地农业情况,又要考虑农村附近大中城市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切不可盲目生产。同时要依据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农作物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科学关系和农业生产的产品联系关系来科学计划、实施农业生产模式,以便让当地农民从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收入。目前在我国各地农村主要有以下几种科学模式:第一,学习荷兰、美国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以食物链为纽带发展林业、水果业、农业、养殖业互相结合的模式。农民在自己果园内种植肥料和饲料植物,这样绿肥和饲料的增多可以推动养畜禽业发展,畜禽粪便可以辅助水果业发展。同时,农民在稻田里可以科学养虾、养蟹等各种畜禽;水生畜禽可以吃掉稻田里的害虫,排泄物可以合理为水稻施肥,促进水稻良好生长。农民可以将水稻业与养殖业互为利益,构建农业良性循环。第二,以沼气作为中介,构成利用农业带动牲畜牧业、用动牲畜牧业促沼气与水果业发展的生态模式。例如,20世纪八十年代湖南省农民杨国锋开创的“果树、畜禽、沼气与鱼塘”四位一体的农业科学生产模式,体现种植、养殖、排气多项密切结合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系统。第三,学习西方农业先进经验,减少有毒化肥的使用。例如,荷兰一些地方大棚温室种植西红柿已完全以“虫吃虫”的方式部分代替杀毒农药,专门提供“虫吃虫”服务的公司也由此出现;德国农业专家在研究以虫治虫方面已经获得了良好效果。以以色列为例,在农业农药污染、农业废物、农产品残毒处理和科学耕作方面实施了科学化管理,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以色列对百分之九十五的农作物实施化学控制,农民的灌溉地采取限制使用农药的措施;严禁人们在农村水源附近空撒任何生物和化学物质,严禁以任何理由在农村水源中洗刷与盛放有毒农药的器械。我国各省农民要学习国外经验,科学利用有机、生物农业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方面尽量使用生物化肥和有机肥,各种农业科技人员要研发生物农药,指导农民种植绿肥,逐步减少使用有毒化肥、有害化学农药。①人类在发展科学农业的同时,要维持大自然生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生物于农作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地球赋予农民宝贵的物质财富。自然生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对保持农业优质土壤、储存水源、调节农业气候和维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具有巨大作用。通过科学农业项目开发及优秀品种的引入,农业科技人员应该指导农民从事优良品种多样性栽培,科学轮作。尽量做到控制农作物病害发生,减少使用有毒农药。世界各国先进农业的实验表明,复杂性、多样性生物种植可以对病害的控制降低百分之四十,对虫害减少可以下降百分之四十到二十之间。

篇11

1.1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

恭城县有丰富的小河溪流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淡水鱼养殖条件。目前,全县有15%的农户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利用人畜粪便作沼气池原料,沼气用于生活燃料,沼液用于农作物杀虫、沼渣用于施肥、喂鱼,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1.2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

采用这类模式的农户主要分布在城镇附近,利用城镇旺盛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种植蘑菇、菌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养殖蚯蚓喂猪、鸡、鸭。该模式是一个物质流封闭循环链,具有相对稳定性。

1.3牛(猪)—沼—果—林模式

恭城县有大面积山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果园、畜牧业自然地理条件。该模式主要由山区农户采用,能够用来发展经济林、果树产业,采用农户约占6%左右。

2.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途径

恭城生态农业围绕沼气池建设展开,通过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和自然地理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促进了地方生态健康发展。总体而言,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沿着以下几条路径推进:

2.1大力推行以沼气为主的新型能源

过去以来,恭城县农户生活能源主要以木柴为主,这导致本县森林资源滥砍滥伐十分严重,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不断恶化农业生产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恭城县自2000年以来开始大力推广沼气、发展小型水电站,以缓解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恭城县逐渐形成了“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新格局。

2.2开展农作物秸杆还田培肥工程

将农作物秸杆沤肥提升土壤肥力,可以有效降低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恭城县秸杆还田率超过90%,适用田地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有学者估算,连续三年进行秸秆还田造肥,土壤有机质增幅能够达到0.22%~0.48%,这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还有利于改良耕地土壤土质,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2.3推广和普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作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农业技术部门提供准确的病虫害预报服务和除害技术指导,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降低不合理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开展土地普查,结合具体耕地土质情况指导农户进行平衡施肥法,避免过度施肥、盲目施肥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2010年,全县组织500人次农技人员深入到农户指导病虫害和平衡施肥,全县水浇地施肥面积183公顷,平均每亩增产5-7%,平均每亩节省化肥成本11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保效益。

2.4普及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

2000年以来,恭城县开始大力普及和推广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剪枝、嫁接,改善果树采光、通风条件,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果树增产效果明显。目前,全县共已有3763公顷果树采用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栽培和施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生物病虫害防治法,大大减低了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安全性、环保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

2.5加强增幅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

恭城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将农村能源推广、科学种田、无公害种植技术普及纳入到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同时为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例如金融政策、水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政策基础;在资金方面,县财政就生态农业发展编制了专门的预算,仅2012年县财政直接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就有700余万元,主要用于沼气池建设补贴、新型种植技术补贴和无公害施肥技术奖励等。

3.建设生态农业的效益分析

经过多年努力和发展,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不仅促进了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又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自然、人口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总体来说,恭城县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生态农业发展效益:

3.1生态效益

恭城县通过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有效化解了农户能源需求与林地保护矛盾冲突。截止到2012年,全县林地面积16.7万公顷,较1990年增加了3.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8%,较1990年增加6.2个百分点。农村绿化率超过96%,草地面积超过2000公顷,生态林面积达到6.95万公顷。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废旧矿山开垦面积达到573公顷,开复率46.1%。2013年,恭城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县。

3.2经济效益

自2000年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以来,全县农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农户收入增收明显。2012年,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为3012元,较2000年增加了1560元;生猪出栏45万头,肉猪出栏28.9万头;果园种植面积2.3万公顷,水果总产量38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7.1倍和19.1倍。2000年以来,全县果业产值增加22.2亿元。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12年1.2%,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篇12

生态水利建设对于环境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通过生态水利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环节水土流失等问题,更能促进我国农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农业环境的不断恶化,建设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充分重视起生态水利和生态农业的建设,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经济作出积极的促进贡献。

二、生态水利与生态农业的主要内容

生态水利是一种强调环境、资源与社会效益之间综合发展的工程,对于当前的我国来说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建设模式。通过生态水利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到生态的平衡,体现出自然的平衡法则。具体来说,生态水利是通过相应的水利设施建设,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在不影响社会用水情况下,做到水资源的保护。而农业主要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而生态农业则是以一种更加科学的方式来进行农业的建设。农业的劳动对象一般都是具有生命的动植物,并在相应的活动过后获得的产品也是动植物本身。人们将这种利用动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在,我国的农业历史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是由众多细分行业所组成的,它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以及副业。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虽然在制造经济利益方面,农业没有比较显著的效用,但在起基础性作用上却是其他行业所取代不了的。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自然条件的支持,其中水资源是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于生态水利以及生态农业的建设应当做到同步进行。

三、生态水利与生态农业之间的关系

生态农业与生态水利之间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关系。农业经济由于受气候、水分以及其他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使得其对自然气候存在很强的依赖性。但通过人为地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弥补和完善,在这方面水利设施的投入建设尤为显著,主要是由于农业对于水分的需求比较旺盛。但目前我国的水利设施上明显存在着投入力度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许多相应的农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设备老化,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水利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采矿和滥砍滥伐等现象使得我国的水库河流水资源枯竭,水资源的采取成为了农业发展的掣肘。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强化生态水利的建设能够有效地缓解农业用水问题,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生态水利来说,生态农业的用水方式更加合理科学,通过先进的农业科技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所以说,生态农业的建设对于生态水利来说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能够做到优化生态水利的建设。因此,对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水利的发展一定要重视起来,在整个生态农业体系中强调生态水利,而在生态水利的建设中也要兼顾到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双方的共同进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生态水利如何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