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0:24: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业产业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而且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政府要把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新亮点,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合理、有序的发展食用菌产业,从而开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以滦县王店子镇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探讨食用菌产业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以期对本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1 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滦县特别是王店子镇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立足劳动力密集的优势,支持农民种植食用菌,确定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当地的食用菌(主要以双孢菇、木耳为主)已成为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2011年王店子镇制订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南山北园”的工作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农业工作调结构、上水平。其中项目建设之一:以高城子磊鑫淼绿禾源食用菌基地为基础,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绿色无公害大棚和双孢菇大棚33.33 hm2。建立双孢菇加工基地或回收点,确保双孢菇行业的良性发展和壮大,使它成为我镇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的双孢菇产品已远销北京、天津等几大城市。从生产、贮运和销售环节来看,王店子镇食用菌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2 食用菌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
2.1 农业结构调整,为食用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店子镇党委政府大力提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食用菌产业,投入资金较低、相对粮食作物却具有较高的产出,经济效益高,而且又是绿色农产品,是当地农业结构调整首选项目,加之政府引导、提倡、扶持,相关部门又加大了对食用菌资金、技术、信息的扶持,当地的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2.2 食用菌需求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食物质量、营养价值的追求,使食用菌需求增加。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优点,较好地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同时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良好效果。滦县临近天津、北京,境内有102、205国道,京哈高速,交通便利,因此,发展食用菌,能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
2.3 可利用资源丰富
仅从王店子镇来看,境内及周边有奶牛养殖小区5个,丰富的牛粪资源,可满足500~1 000个生产面积200 m2的大棚。双孢菇现在北京的价格为2~2.50元/kg之间,每平方米产菇15~20 kg,按2元/kg的价格,每平方米产菇15 kg计算,每平方米产值120元。占地200 m2的大棚通过架式栽培种植面积可达到500 m2,一个大棚产值可达到6万元,1 000个大棚产值可达到6 000万元。而1个大棚生产原料及所用菌种成本,需5 000元,建1个占地200 m2的永久性大棚需资金3.50~4万元,而其年经济效益是花6~7万元资金建成的占地400 m2蔬菜大棚的2倍以上。所以,生产双孢菇产业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 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投入不足
农民知识水平偏低,缺乏系统的相关知识培训,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相应的科技投入不足,服务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支持,生产状况原始落后,严重影响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相比,滦县对食用菌的生产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才队伍、科研水平、科研手段、科研投入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如遵化刘备寨乡、保定望都等有很大差距,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与目前快速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极不相符。
3.2 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当地食用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多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自产自销。食用菌生产的产品主要为双孢菇、香菇、平菇等,多以鲜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几乎为零,产品附加值低,销售上对商贩的依赖性大,一旦市场被动,抗风险能力差。加之,当地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生产菌种的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市场上缺乏效力。
3.3 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薄弱
食用菌的医疗、保健功能已得到公认,但目前食用菌产品中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养殖户只局限于鲜菇栽培,几乎不收购和加工。即使从事加工的企业也是以盐渍品、干制品、瓶装罐头等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现有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食用菌药用成分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产业链短,综合利用水平低,没有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3.4 市场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
滦县乃至唐山市目前还没有一个规模化的食用菌交易市场,本地的食用菌营销队伍尚不成熟,食用菌商品流通不畅,食用菌产品的销售价格掌握在外地经销商的手中,种植户除了卖给这些经销商之外别无选择,只能按照经销商定的价格出售,致使菇农们卖菇难。如此状况,不仅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4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科技投入,研制适合当地条件的高效、生态、绿色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加快适用本地食用菌品种的引用。建立健全食用菌技术服务网络,对菇农进行全程式跟踪培训。政府牵头扶持组建食用菌协会,使其成为引领市场、指导技术、信息服务的桥梁与纽带;支持食用菌生产示范户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拉动全镇乃至全县的食用菌发展,尽快形成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4.2 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技术指导机构,鼓励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对种植户进行全方位技术、物资服务。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技术素质,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水平。通过“科技下乡”等活动,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的栽培技术水平。农业科技人员应该真正做到为农服务,踏踏实实地深入农村,确定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用菌生产,为农民解疑答难,从而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4.3 提高食用产业集约化水平
根据外地成功经验,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食用菌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扩大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其对周边农户的带动能力。热情服务外来的客商,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储运手续,疏通外销渠道。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多种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食用菌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4.4 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发展
要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国际标准要求,建立包括食用菌生产技术,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使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以此来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循环。栽培环节,要实行无公害生产,建立标准化,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加大食用菌生产环境和源头净化,严格控制生产过程,确保全程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谷延泽.濮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08,08.
中图分类号:F3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38-01
当前我国农业采用了农业产业化的方式,这对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核心则是将农产品的出产、供给、销售结合到一起,做成一条龙的全套式服务,并且在经营方面,要保证农业、工业、商业进行一体化,通过公司于农民签订合作协定的方式进行互利双赢的合作,这也能够将公司与农民的利益牢牢地绑在一起。这种农业产业化使得近年来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加速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良性调整,并且也大大的提高了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然而,凡事有利也会有弊,农业产业化使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出现了瓶颈,没有达到预期应达到的市场目标。
一、导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出现瓶颈的因素
要想了解一家公司是否成功的完成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观察,首先,要考察该公司在生产、供给以及销售方面是否真正的实现了一体化的经营方式;第二,则是要了解公司在进行一体化经营时是否有着相对固定、诚信的合作经营伙伴,即农业产品是否有着经营的载体,并且在经营的过程中,是采用何种方式维持着双方的合作关系;第三,进行农业产业化多方合作的公司在利益问题上是否已经达成了有效的协议;最后,则是农民在进行农产品出售的环节中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益。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尚未完全达到以上四点的要求,因此,也就在不断的发展前进中出现了瓶颈。
(一)农业经营公司在与农民进行合作时的协议并不十分持久稳定
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在经营发展上与农民是处于分离的,这就导致了双方的合作仅仅是暂时性的,因此,要想更加持久的发展下去,就应要求公司应农民之间签订长期的、有效的各项合作合同,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保证农民的利益,农民则应按照各项合作合同中的要求去做,按时的交给公司规定量的农作物,保证公司不会因这方面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也能够加深农民与公司之间的友谊并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
我国地大物博,南方与北方在气候、热量、水分方面均有着差异,因此,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政策,农作物有着特殊的地域性与季节性,并且,农民均可以之间单方面的进行农作物的生产而不联系农业公司,而公司也无法强制农民为自身服务,因此,为了双方的和谐发展,就应拟定出一整套的、小型的、短期的合约带替代不合理的一次性长期合约,然而,虽然解决了一个问题,却也导致了农业企业投资也主要以短期性为主,短期合约在交易费用方面的单价也要远远高于长期合约,农民自身无法得到更大的收益,而农业公司方面在进行农产品采购时也因成本的提高而花费更多的资金,两方均没有得到更大的利益且很可能因短期的合同而出现一些小矛盾,下次在进行谈判时也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二)当前农业方面日益严苛的国内、国际市场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国内、国际农业方面的公司有很多,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导致了农业公司在产品的各方面均要做到最好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这也就造成了农业公司在要求农民在原材料的质量上做到最好,这无疑是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度。
而在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出于政治目的或对自己国家农业经济的保护,在我国农产民出口到该国时,许多国家均设置了严苛的贸易壁垒,对自己国家进行贸易保护,这也就使得当前社会,农业产业化在国内外严苛的市场上生存发展更加艰难。
二、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所产生的作用
(一)农业标准化能够消除合同短期性所产生的弊端
农业产业化的理想情况时将农民与公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农民与农业公司实现双赢。然而,根据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来看,产业化的理想情况还无法完全实现,只有根据现实情况双方签订短期的合同。而在使用农业标准化操作后,公司可以通过建设完整的标准立法以及标准体系,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这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对于公司的信任程度,避免合同因短期而使得农业公司与农民之间出现各种各样不必要的矛盾,在客观上也就能够提高双方合作的效率,这可以为公司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竞争时夺得先机。
农业标准化之所以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主要是其具有权威性,而想要够获得农业公司与农民双方的信任,只有政府出面实行农业标准化,减少双方的矛盾。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建设
农业进行标准化经营生产,这就可以使得农民能够逐步的了解市场,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当前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等,大大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丰富自己的阅历,在与农业公司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能够使自身掌握更大的主动权,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而从农业公司的方面来说,农民农业知识的提升,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减少公司在运营方面的成本。
总结:
当前农业的现代化出现瓶颈,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农业标准化对于解决现今农业现代化所出现的各项问题均有着较大的帮助,认真的贯彻实行农业标准化,不但可以消除农业产业化所造成合同短期性所产生的弊端,还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建设不断发展与提高,在农业发展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优化。
参考文献: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农村经济基础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一是能够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积累资金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能转移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三是能促进农村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优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2制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2.1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带来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使得土地责任制的边际效应递减,并且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困难,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及农业分工发展,无法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导致农产品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率低下,最终阻碍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其中,还有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无法做大产业,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从而难以同市场形成良好对接,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供给。
2.2农产品供需失衡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问题,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疲软的状态,而许多需求少、弹性小、收入也不多的农产品则出现了严重过剩的现象。同时,当前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向富裕型转化,对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鲜、奇怪、有特点、安全已成为农产品的必备特点,而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并不符合这一需求特点。
2.3农业结构调整错位
农民本应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但由于他们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及市场参与能力,导致其农业结构调整主体地位的缺失。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不善经营,资本积累不够,再加上经营格局分散,给农业信贷、科技推广等方面带来许多问题。
2.4技术储备不足
我国农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及核心优质的农业技术,并且对农业科技的投资低,使得农业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农业的技术储备。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状况,将导致部分有潜力的农产品就很难发展为有竞争力的产品。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3.1转变观念
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关键,要把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放在事关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败的高度来认识,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谋划农业,既要谋划生产,也要关注加工、销售,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各部门要共同管理、密切配合,制定一些前瞻性的规划和措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路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努力为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3.2狠抓基地建设
要巩固提升老基地,重点抓好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通过调优品种、落实科技等措施,增加产量、提高效益;要做大做强小基地,利用好扶持政策,对已经培育成型的新兴产业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将畜牧业作为大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养殖业。
3.3健全流通体系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解决在实际建设中的重复问题,我们应当在国内外的分工体系中进行合理的定位,建立健全流通体系,与国内外形成互补关系,密切合作,以互通有无。要抓住国际上产业调整和深分工的机会,集中生产某种农产品,将就近的自发性农业市场改造成高效率、规模化的物流基地,以此吸引更多的企业为该区域投资,打造成极具有竞争力的经济模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4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新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关键措施是立足本区域优势,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努力发展创汇农业及特色农业,以抓龙头企业发展为突破口,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扩大市场的份额,提高产品的综合效益。将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民的关系处理好,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前提,建立并完善经营与风险企业与农户共担机制。在农户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发展特色农业与创汇农业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有效发展高产优质农业。
3.5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技术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主导作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从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抓起。首先,应该建立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奖励基金和科研风险补偿基金,实现产业升级,积极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以灵活务实的方法推动技术创新。其次,要抓住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运用高新技术,或改造特色传统工艺,生产特色产品,创立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并根据市场需求,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发展有明显特色、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是适应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必须要顺应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严重,农业资金的投入较为短缺。我国农业投入具有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等特点,然而,我国农业投资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比重却很小,且资金投入的利用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会导致农业对多变气候对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1];第二,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规模较小。虽然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农业技术人才对于支援农村建设的贡献远远不够,是造成先进技术储备与高技术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剩余劳动力转移苦难。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现状不平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且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多数强壮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弱化,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第四,农情信息网络制度不够完善,农产品销路窄。我国农村信息工程建设的脚步十分缓慢,因而造成农村市场信息一直处于严重的闭塞状态,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化的趋势,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这些都对农产品销路的拓展极为不利,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2. 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及思路
2.1合理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人均耕地面积小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作用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的整体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传统农业进行相应的改造,通过不断的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方法提高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潮知识型的方向逐步发展。
2.2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在播种,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以及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落后,仍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面对这一状况,相关政府部门首先要设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农业生产设备,帮助其减轻农业劳动的强度,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生产[2]。其次,要重视对农民机械操作的教育培训,加强其机械化操作的熟练程度,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目的。
2.3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不断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意识,明确绿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科学严谨地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并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盲目种植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农民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导向而合理选择种植方式,缺乏对气候及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充分考虑,违背了农业种植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原则。其次,种植布局缺乏合理性,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严重失调,使得先进的栽培模式不能达到高产的效果。最后,政府职能部门的观念还有待改善。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仍需政府部门的推动和引导。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却依然存在沿袭计划经济的做法,甚至为了实现产业调整的目标,强制推行一些项目的实施,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威胁,进而阻碍农村产业结构的顺利优化与调整。
4.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措施
4.1建设有特色的地方经济
农村产业的优化调整首先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例如,在适宜种植大豆和水稻的地区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绿色大豆,绿色水稻,高油大豆或者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芽豆等。此外,要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步开拓地方市场,形成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基地与企业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良好格局[3]。
4.2转变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政府应该转变其自身职能,积极推动和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在产前,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优质的服务,详细的技术指导等,在产后,政府还应该努力帮助农民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政策推行扶持的力度,真正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4.4以市场为导向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首先,要充分掌握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并加大对高效,高质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力度;其次,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这不仅是发挥市场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与带动作用的基础,也是避免农业种植盲目性的重要手段。最后,还应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预警系统。
5. 结语
加快农业经济水平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在科学认识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农业发展的进程,并不断改进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J].农机化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