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0-12 10:24: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产业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产业发展前景

篇1

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而且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政府要把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新亮点,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合理、有序的发展食用菌产业,从而开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以滦县王店子镇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探讨食用菌产业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以期对本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1 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滦县特别是王店子镇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立足劳动力密集的优势,支持农民种植食用菌,确定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当地的食用菌(主要以双孢菇、木耳为主)已成为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2011年王店子镇制订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南山北园”的工作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农业工作调结构、上水平。其中项目建设之一:以高城子磊鑫淼绿禾源食用菌基地为基础,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绿色无公害大棚和双孢菇大棚33.33 hm2。建立双孢菇加工基地或回收点,确保双孢菇行业的良性发展和壮大,使它成为我镇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的双孢菇产品已远销北京、天津等几大城市。从生产、贮运和销售环节来看,王店子镇食用菌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2 食用菌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

2.1 农业结构调整,为食用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店子镇党委政府大力提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食用菌产业,投入资金较低、相对粮食作物却具有较高的产出,经济效益高,而且又是绿色农产品,是当地农业结构调整首选项目,加之政府引导、提倡、扶持,相关部门又加大了对食用菌资金、技术、信息的扶持,当地的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2.2 食用菌需求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食物质量、营养价值的追求,使食用菌需求增加。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优点,较好地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同时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良好效果。滦县临近天津、北京,境内有102、205国道,京哈高速,交通便利,因此,发展食用菌,能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

2.3 可利用资源丰富

仅从王店子镇来看,境内及周边有奶牛养殖小区5个,丰富的牛粪资源,可满足500~1 000个生产面积200 m2的大棚。双孢菇现在北京的价格为2~2.50元/kg之间,每平方米产菇15~20 kg,按2元/kg的价格,每平方米产菇15 kg计算,每平方米产值120元。占地200 m2的大棚通过架式栽培种植面积可达到500 m2,一个大棚产值可达到6万元,1 000个大棚产值可达到6 000万元。而1个大棚生产原料及所用菌种成本,需5 000元,建1个占地200 m2的永久性大棚需资金3.50~4万元,而其年经济效益是花6~7万元资金建成的占地400 m2蔬菜大棚的2倍以上。所以,生产双孢菇产业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 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投入不足

农民知识水平偏低,缺乏系统的相关知识培训,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相应的科技投入不足,服务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支持,生产状况原始落后,严重影响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相比,滦县对食用菌的生产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才队伍、科研水平、科研手段、科研投入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如遵化刘备寨乡、保定望都等有很大差距,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与目前快速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极不相符。

3.2 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当地食用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多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自产自销。食用菌生产的产品主要为双孢菇、香菇、平菇等,多以鲜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几乎为零,产品附加值低,销售上对商贩的依赖性大,一旦市场被动,抗风险能力差。加之,当地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生产菌种的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市场上缺乏效力。

3.3 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薄弱

食用菌的医疗、保健功能已得到公认,但目前食用菌产品中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养殖户只局限于鲜菇栽培,几乎不收购和加工。即使从事加工的企业也是以盐渍品、干制品、瓶装罐头等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现有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食用菌药用成分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产业链短,综合利用水平低,没有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3.4 市场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

滦县乃至唐山市目前还没有一个规模化的食用菌交易市场,本地的食用菌营销队伍尚不成熟,食用菌商品流通不畅,食用菌产品的销售价格掌握在外地经销商的手中,种植户除了卖给这些经销商之外别无选择,只能按照经销商定的价格出售,致使菇农们卖菇难。如此状况,不仅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4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科技投入,研制适合当地条件的高效、生态、绿色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加快适用本地食用菌品种的引用。建立健全食用菌技术服务网络,对菇农进行全程式跟踪培训。政府牵头扶持组建食用菌协会,使其成为引领市场、指导技术、信息服务的桥梁与纽带;支持食用菌生产示范户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拉动全镇乃至全县的食用菌发展,尽快形成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4.2 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技术指导机构,鼓励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对种植户进行全方位技术、物资服务。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技术素质,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水平。通过“科技下乡”等活动,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的栽培技术水平。农业科技人员应该真正做到为农服务,踏踏实实地深入农村,确定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用菌生产,为农民解疑答难,从而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4.3 提高食用产业集约化水平

根据外地成功经验,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食用菌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扩大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其对周边农户的带动能力。热情服务外来的客商,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储运手续,疏通外销渠道。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多种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食用菌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4.4 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发展

要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国际标准要求,建立包括食用菌生产技术,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使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以此来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循环。栽培环节,要实行无公害生产,建立标准化,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加大食用菌生产环境和源头净化,严格控制生产过程,确保全程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谷延泽.濮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08,08.

篇2

1、罗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1 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规模。罗平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始终坚持把粮食、畜牧、油菜、生姜、蔬菜、水产等主导产业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位,逐步扩大种植(养殖)面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使主导产业和产品具有了一定规模。

1.1.1 粮食产业持续增长。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2.73万亩,比2011年的74万亩增8.73万亩,增13%;产量3.23亿公斤,比2011年的2.83亿公斤增0.6亿公斤,增13%;产值7亿元,比2011年的5.66亿元增1.34亿元,增24%。

1.1.2 畜牧产业做大做强。2012年,全县生猪存栏74万头,出栏126万头,分别比2011年的67万头、11.7万头分别增7万头、9万头,分别比2011年增长10%、7%;肉牛存栏8万头,出栏7万头,分别比2011年7.8万头、6万头增0.2万头、2万头,分别增长3%、21%;山羊存栏25万只,出栏20万只,分别比2011年的22万只、16万只增3万只、4万只,分别增长14%、27%;家禽存栏59万只,出栏218万只,分别比2011年的54万只、198万只增5万只、20万只,分别增长9%、9%;全县肉、蛋总量分别为14万吨、2.7万吨,分别比2011年的12.8万吨、2.3万吨增1.2万吨、0.4万吨,分别增长10%、17%;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2亿元,比2011年的19亿元增3亿元,增20.5%。

1.1.3 油菜产业形成支柱。油菜播种面积75万亩,比2011年的65万亩增10万亩,增15%;产量14.3万吨,比2011年的12万吨增2.3万吨,增19%;产值7亿元,比2011年的5.5亿元增1.5亿元,增27%。

1.1.4 生姜产业逐步壮大。生姜播种面积16万亩,比2011年的15万亩增1万亩,增7%;产量24.5万吨,比2011年的18万吨增6.5万吨,增36;产值6.1亿元,比2011年的4.5亿元增1.6亿元,增36%。

1.1.5 水产业稳定增长。水产养殖面积5.7万亩,产量3.2万吨,产值2.7亿元。

1.2 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升。罗平坚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战略位置,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37个,其中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4个,农业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23.5万吨,加工产值突破17亿元大关。

1.3 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罗平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认真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构筑农业生产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加大科技示范样板的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样板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2012年,全县基地种植面积51万亩,带动农户10余万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带动增收76809万元。

1.4 龙头企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增加。罗平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切实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使农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12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788个,实现产业化经营收入170563万元,支付劳动报酬3134万元,上交税金4112万元,企业利润8917万元。

1.5 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罗平依托小黄姜品种品质的国际优势,坚持走外向型经济之路,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打造低硫姜国际品牌,提高出口创汇额。2012年,全县出口农产品8700吨,出口创汇4160万美元,比2011年的1492万美元增2668万美元,翻了一番多。

2、罗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基地的标准化低。罗平农业仍然为雨养农业,农作物产量、品质的高低,直接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适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近几年来,尤其是2008年、2009年、2010年先后遭受雪灾、凌冻、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造成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小春大幅减产。农业基础十分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要求较远,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2.2 市场波动大,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弱。2007年以来,罗平每年有30多万吨粮食、10多万吨油菜籽、30万吨小黄姜、20万吨蔬菜等农副产品大多以原料形式进入市场,油菜籽价格1.9-5.5元/公斤,菜籽油价格5.5-13元/公斤,鲜姜价格0.8-4.5元/公斤,干姜块(片)价格4.9-20元/公斤,低硫姜价格24元/公斤左右,市场波动大,特别是生姜,近十多年来的1996年、2003年、2004年、2009年鲜姜价格高达4.5元/公斤,干姜块(片)价格20元/公斤以上,而其他年分,鲜姜价格维持在1.0元/公斤左右,干姜块(片)价格5-10元/公斤,收入大幅降低。由于市场波动大,农民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

2.3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很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多数龙头企业仍处于低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阶段,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仍属松散型合作,利益纽带联系不紧密,约束力不够。经营主体的自利严重挫伤了其他参与方的积极性,导致龙头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和初始产品的来源,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产业链的不稳定。

2.4 加工工艺落后,龙头企业少,现有龙头企业产业带动能力弱。罗平生姜加工以土法明火烘烤为主,含硫量50ppm以上,与国家标准含硫量30ppm以内为低硫姜相差20ppm以上,先后引进培育的万兴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板桥黄姜公司、九龙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为罗平农副产品的宣传和加工发挥了一定作用,吸引了较多客商到罗平收购加工生姜等农副产品,但是质量仍不高。

2.5 知名品牌的少。目前仅有“银瀑”牌纯菜油、“金菜花”牌菜籽油、“十里香”牌菜籽油、“云岭”、“罗悦”、“罗康”、120#干姜块、160#干姜块、“罗平小黄姜”等证明商标,由于品牌不多,因此知名度还不高。

3、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工作,要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尽快解决产业化办公室的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同时要作好工作经费的预算性安排,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2 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建成适应市场风险的油菜、生姜、蔬菜、蜂蜜、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较好的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3.3 标准化生产。我县结合国家第四批和第五批小黄姜标准化示范及油菜标准化示范的实施,于2006年审定、了四个小黄姜省级地方标准,2008年审定、了一个双低油菜省级地方标准。建成10万亩小黄姜标准化示范基地和30万亩双底油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在我县小黄姜和双底油菜种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全县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应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实现农产品按照标准进行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3.4 市场化运作。市场是连接农户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农产品的增值转化必须通过市场来体现。要实现农产品市场化运作,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加强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要结合油菜、蔬菜、生姜、畜牧、水产等产业发展情况,建立必要的专业市场。

篇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农村经济基础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一是能够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积累资金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能转移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三是能促进农村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优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2制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2.1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带来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使得土地责任制的边际效应递减,并且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困难,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及农业分工发展,无法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导致农产品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率低下,最终阻碍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其中,还有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无法做大产业,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从而难以同市场形成良好对接,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供给。

2.2农产品供需失衡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问题,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疲软的状态,而许多需求少、弹性小、收入也不多的农产品则出现了严重过剩的现象。同时,当前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向富裕型转化,对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鲜、奇怪、有特点、安全已成为农产品的必备特点,而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并不符合这一需求特点。

2.3农业结构调整错位

农民本应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但由于他们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及市场参与能力,导致其农业结构调整主体地位的缺失。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不善经营,资本积累不够,再加上经营格局分散,给农业信贷、科技推广等方面带来许多问题。

2.4技术储备不足

我国农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及核心优质的农业技术,并且对农业科技的投资低,使得农业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农业的技术储备。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状况,将导致部分有潜力的农产品就很难发展为有竞争力的产品。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3.1转变观念

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关键,要把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放在事关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败的高度来认识,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谋划农业,既要谋划生产,也要关注加工、销售,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各部门要共同管理、密切配合,制定一些前瞻性的规划和措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路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努力为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3.2狠抓基地建设

要巩固提升老基地,重点抓好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通过调优品种、落实科技等措施,增加产量、提高效益;要做大做强小基地,利用好扶持政策,对已经培育成型的新兴产业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将畜牧业作为大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养殖业。

3.3健全流通体系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解决在实际建设中的重复问题,我们应当在国内外的分工体系中进行合理的定位,建立健全流通体系,与国内外形成互补关系,密切合作,以互通有无。要抓住国际上产业调整和深分工的机会,集中生产某种农产品,将就近的自发性农业市场改造成高效率、规模化的物流基地,以此吸引更多的企业为该区域投资,打造成极具有竞争力的经济模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4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新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关键措施是立足本区域优势,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努力发展创汇农业及特色农业,以抓龙头企业发展为突破口,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扩大市场的份额,提高产品的综合效益。将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民的关系处理好,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前提,建立并完善经营与风险企业与农户共担机制。在农户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发展特色农业与创汇农业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有效发展高产优质农业。

3.5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技术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主导作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从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抓起。首先,应该建立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奖励基金和科研风险补偿基金,实现产业升级,积极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以灵活务实的方法推动技术创新。其次,要抓住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运用高新技术,或改造特色传统工艺,生产特色产品,创立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并根据市场需求,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发展有明显特色、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

篇4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是适应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必须要顺应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严重,农业资金的投入较为短缺。我国农业投入具有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等特点,然而,我国农业投资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比重却很小,且资金投入的利用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会导致农业对多变气候对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1];第二,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规模较小。虽然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农业技术人才对于支援农村建设的贡献远远不够,是造成先进技术储备与高技术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剩余劳动力转移苦难。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现状不平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且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多数强壮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弱化,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第四,农情信息网络制度不够完善,农产品销路窄。我国农村信息工程建设的脚步十分缓慢,因而造成农村市场信息一直处于严重的闭塞状态,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化的趋势,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这些都对农产品销路的拓展极为不利,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2. 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及思路

2.1合理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人均耕地面积小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作用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的整体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传统农业进行相应的改造,通过不断的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方法提高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潮知识型的方向逐步发展。

2.2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在播种,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以及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落后,仍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面对这一状况,相关政府部门首先要设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农业生产设备,帮助其减轻农业劳动的强度,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生产[2]。其次,要重视对农民机械操作的教育培训,加强其机械化操作的熟练程度,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目的。

2.3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不断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意识,明确绿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科学严谨地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并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盲目种植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农民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导向而合理选择种植方式,缺乏对气候及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充分考虑,违背了农业种植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原则。其次,种植布局缺乏合理性,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严重失调,使得先进的栽培模式不能达到高产的效果。最后,政府职能部门的观念还有待改善。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仍需政府部门的推动和引导。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却依然存在沿袭计划经济的做法,甚至为了实现产业调整的目标,强制推行一些项目的实施,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威胁,进而阻碍农村产业结构的顺利优化与调整。

4.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措施

4.1建设有特色的地方经济

农村产业的优化调整首先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例如,在适宜种植大豆和水稻的地区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绿色大豆,绿色水稻,高油大豆或者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芽豆等。此外,要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步开拓地方市场,形成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基地与企业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良好格局[3]。

4.2转变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政府应该转变其自身职能,积极推动和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在产前,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优质的服务,详细的技术指导等,在产后,政府还应该努力帮助农民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政策推行扶持的力度,真正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4.4以市场为导向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首先,要充分掌握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并加大对高效,高质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力度;其次,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这不仅是发挥市场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与带动作用的基础,也是避免农业种植盲目性的重要手段。最后,还应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预警系统。

5. 结语

加快农业经济水平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在科学认识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农业发展的进程,并不断改进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J].农机化研究,2008.

篇5

一、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内涵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所称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审查、专家评审和对外公示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申请的受理和初审工作。农业部设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专家评审。地理标志农产品还受到各国国内立法和众多国际公约的保护,我国通过专门的法律来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如借助《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等进行保护。

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地域经济发展

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往往代表某产品独特的品质与声誉,所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推广有地方特色,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增效,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1、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国内地理标志保护表现为“商标”,区分产品的不同来源,引导购买者“认牌购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随着农产品市场吸引力和信誉的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值自然提升,从而提高农业总产值,促进农民增收增效,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受益。

2、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结构尚不完善,优质率较低;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也不合理,没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利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可以不断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其生产规模,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当地的主导农业产业,从而优化本地的农业产品结构。

3、农业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地理标志的保护,为企业和生产者提供现实的产品题材,吸引企业在农产品产业化上发挥作用;另外,地理标志保护可以为生产特定农产品的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协调合作的平台。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提升和推进了某特定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靖宇地理标志农产品

靖宇县地处长白山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4%,是吉林省人参的核心产区。“靖宇林下参,靖宇平贝母,靖宇西洋参”于2011年由农业部审批通过为地理标志农产品。

靖宇林下参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吉林省靖宇县赤松乡、蒙江乡、三道湖镇、花园口镇、龙泉镇、那尔轰镇、景山镇、靖宇镇等8个乡镇。靖宇县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人参产业的重点转移,集中力量打造林下参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发展林下参面积达到3760公顷,潜在的产业效益在5亿元以上。 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编制了《全县林下参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面积为20万亩,规划期限为10年。 县发展和改革局会同特产管理部门包装了林下参产业发展项目。项目设计总投资6.5亿元。 靖宇县扶持林下参产业龙头企业。根据全县情况,有重点地扶持了3户市级人参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开发林下参产品。目前已经开发了4种林下参产品并取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靖宇林下参”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靖宇平贝母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靖宇县龙泉镇、景山镇等8个乡镇。平贝母为长白山地区名贵药材,农民种植、销售平贝母历史悠久,全县目前种植平贝母1万亩以上。靖宇县还是长白山地区平贝母产品的集散地,东北客商都云集到“中国·靖宇长白山特产大市场”经营、销售。

靖宇西洋参又称花旗参,是一种具有特殊医疗价值的贵重补益药物,原产于加拿大东南和美国的东部地区。靖宇县自1980年引种成功后,发展比较迅速,经近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的西洋参主产区。西洋参性寒、味苦、有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之效,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等症。由于该药药效平缓,颇受患者的欢迎。靖宇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的“西洋参之乡”和“种源基地”。

四、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战略,加快靖宇农业经济的发展

靖宇农产品具有地域特色,为在国内外市场上抢占先机、独树一帜,必须实施地理标志战略,充分发挥靖宇农业产品所蕴涵的地理、人文条件上的优势。笔者认为,靖宇县政府、企业和农户要充分利用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进农业产品的地理标志战略,加快靖宇农业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

篇6

一、有机农业产业化基本概述

(一)有机农业的意义与特征

要探讨有机农业产业化就必须要先知晓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着许多种类似的名称,例如生物动力农业、生物农业、持久农业、再生农业、生态农业等,其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和瑞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其含义有着统一的解释,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2005年,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国情以及目前有机农业发展特点,颁布了中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该标准中的定义为:“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有机农业具有系统性

有机农业并非只是一个封闭的生产系统,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等,强调农作物、植物、禽畜三者的有机统一。它的生产是一个完整的良性的循环过程,一个系统循环的结束理应作为下一次生产过程的开始,并最终实现对土壤与环境的保护与改良。

2、有机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性

有机农业并非像传统农业那样单纯注重量的提高,其科学选种、合理耕作、应用生物技术等都对环境和土壤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改良作用。同时,由于没有像传统农业那样不顾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而使用农药化肥,有机农业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有利用生命健康的有机食品。更为重要的是,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利于土地培养肥力,保护环境,它的生产、加工、储运、消费过程,都有平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动物、植物、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尽量循环利用有机农业自身系统物资,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

3、有机农业具有高成本、低产出的特性

有机农业并非简单的放弃农药化肥进行生产,它是一个完整的注重良性循环的系统,其以科技作为支撑的特性注定了要有更高的科技投入,并且,有机农业的产品与普通产品并无太多差别,不易被人鉴定,其得到认证的方法通常是得到有关机构的认证,而这笔不菲的认证费用在一定成度上增加了它的生产成本。同时,有机农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技发展并不完善,其在产出上并不能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农业生产产量相比,这是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二)有机农业产业化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乔玉辉博士这样讲到:农业产业化是以农副产品为主导,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衔接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关系,所形成的一种体系较为完善的经营方式。而这种经营方式,则需要以市场为基本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把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并且这全过程的所有环节都要完全符合相关标准。

(三)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研究已久,成果颇丰。并且国内外学者对其外部性均做了深度的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方向大不相同。如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有机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国内学者却主要研究其经济效益。

事实上,有机农业产业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如制度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可以成为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而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

1、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机农业耕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有机氮元素;明尼苏达州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通过对比2006―2009年明尼苏达州有机农业公司与常规农业公司的财务收支数据发现,有机农业公司的总体收益好于普通农业公司。

2、而在国内,张新民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有机水稻的生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席运官提出5种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即公司租赁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国有农场模式、有机生产协会组织模式和地方政府带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等等。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1989 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IFOAM),成为中国第一个IFOAM 成员;1990年,浙江省临安县的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获得了荷兰SKAL 的有机颁证。

此后,中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根据 IFOAM 的基本标准制定了部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以开展相应的认证工作;并于2002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为起点,中国不断完善有机产品的相关法律规范,是我国有机产品事业走向规范化。

目前,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大豆、蔬菜、茶叶、杂粮等,主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并且其出口额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广大,已经超过200万公顷,在世界排名排名前五,居亚洲首位。并且截止到2012年3月,我国大陆处于有效状态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有23家,7 728家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共获得了 11 090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我国有机认证机构数量已超过1000余家,这对有机农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我国有机农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仍有许多问题。

1、区域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大部分有机产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东北各省,西北地区虽然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宏观战略下,有机畜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是远远无法与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同时,从数量和面积来看,东北地区最大;从产品加工程度和质量来看,以上海、北京、江苏等城市较为占有优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

虽然我国经过认证的产品有700多种,但是其主要集中于蔬菜类、五谷杂粮类、豆类、油料作物类等,动物性产品类较为缺乏。据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透露,目前中国有机食品的种类只占到全部食品种类的0.1%,而国际的平均水平是国内的20倍。我国有机农业比例的失衡,极大制约了良性循环系统的建立,加剧了对外来品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3、农村的发展状况制约着有机农业发展

我国农村普遍采取的是以为基础的土地制度,而由于我国9亿多农民的人口基数,导致了人均耕地少,造成了耕地极其零碎化的的现象。而这极大限制了土地的灌溉效率、生产效率,阻碍了新技术的推进与应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遍布全国的村落。而这些人又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大都难以更新,其固有的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增加粮食产量的思想根深蒂固。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很难得到推广。

4、诚信危机问题十分严峻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很难直观上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只能依靠有机农产品标示或认证标志识别,可是很多生产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用普通农产品代替有机农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有着很深的怀疑。

三、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前景

有机农业起源于欧洲,慢慢在全球发展开来,事实上,正如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中说的那样,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它的生产环节,其还涉及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而作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让其所有环节都符合相关标准,对其进行产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目前,有机农业产业化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产业化模式,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有机订单农业”模式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并且由于有机农业生产的认证成本高,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这导致了以公司带头的“公司+农户”模式成为了有机农业生产的不二选择。并且这种“公司+农户”又主要分为三种具体模式,即简单的“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合作社式。此外在此模式下还产生了,由公司把土地吸纳过来然后雇佣农民为员工从而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反租倒包式。

2、有机农场模式

有机农场是指由个人、家庭或集体所有并经营的有机农业生产单位、生产企业或生产组织。有机农场大小不等,小则几十亩,大则上千亩,而大规模有机农场主要以有机农业生产,小规模有机农场一般在进行有机种植的同时,还兼养殖、餐饮、休闲、旅游、娱乐于一身。其将种植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促进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乡村经济和服务业的联合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的结合。

(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

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还很短暂,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有机农业产业化更是一个新生代的名词,还需要逐渐成长。我国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这为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目前而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下的三种模式已为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其发展开辟了道路。就全国有机农业发展状况,结合其短板,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1、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建立规范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现实是认证机构管理上混乱,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来规范认证机构的行为,但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有些认证机构还是没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致使认证水平大打折扣。同时相关企业部门的监管工作也应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大立法的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及处罚力度,使监督机制涵盖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2、加强土地空间上的联合,促使其规模化发展。

下的农村土地十分分散,散户经营模式下很难承担有机农业的高成本、高技术和高风险。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在空间上的集合,形成“土地连成片”的现象,为有机农业的生产提供充足而富裕的土地资源,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发展。

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综合调控,从总量上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转变支持方式,由补贴转向科技上的投入,从根源上促进有机农业在质上的提升,同时根据有机农业高风险的特性,加大对其保费的补贴力度,减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承担的风险。当然对有机农业相关产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也很有必要,进一步在税收这一环节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加快有机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薛恩玉,王焕群,李春英,《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年1月,第47-50页。

[2]张新民,《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给予农户认知角度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1年7月,第92-96页。

[3]席运官,《我国有机食品开发模式与保障体系建设》[J],环境保护,2005年7月,第25-28页。

[4]陈辉,《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乔玉辉博士》[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5年6月,第18-19页。

[5]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2月,第122-128页。

[6]吴魁斌,赵幸福《浅议我国有机农业》[J],现代化农业,2014年9月,第39-40页。

[7]黄慧英,《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此京市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

[8]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9]周继强,《从有机认证制度到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篇7

1.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状况分析

实际上,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还有较大的不足之处。通过开展调研即可发现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是中国农业产业的总体竞争实力还不够强。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之中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企业间。尽管农产品加工行业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之中具有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和我国的总体农业产值比较起来还处在相当低的水平上,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具有非常大的差异。这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机制和质量控制机制不够完善、农业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滞后、农业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等具有非常大的关系。

二是尽管我国广大的基层农业种植户具备了参与到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之中的良好愿望以及热情,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广大农户的参与度还相当低下。农民群众渴望通过参与到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体系之中以提升个人经济收入,并且得到实际帮助,例如,法律、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然而,到现在为止,我国诸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所提供服务被限制在信息层面之中,组织运作的规范性不够强,难以较好地适应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农户的参与度不高。

2.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2.1 强化领导实施宏观调控

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是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大事,这一系统化工程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全面指导之下来加以实施,尤其是当地领导一定要将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组织有关部门快速解决与农业经济产业化相关的各类问题,健全完善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的重点发展项目。要通过完善领导激励制度,让各单位、各环节均能参与到分工之中,而且还能进行合理地配合,产生出合力,一起推动农业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依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还应发掘出农业经济之巨大潜力,依靠宏观调控的重点作用,不断改进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要强化现代农业经济区域性重点产业开发以改进管理能力,注重发掘出推动现代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资源,有效规范现代农业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途径,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

2.2 打造农业经济主导产业

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应要以名、优、新以及特等为特点来实施产品开发,从推动本地资源以及开发名优产品抓起,对于农业资源优势最为显著、发展优势最为突出的开发项目,着重进行培养。要运用良种扩繁等形式来推动发展,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农业支柱性产业,全面围绕主导性产业来建设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一定要实施好农业规模化发展模式,创建农业经济生产性基地,利用基地所具有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当地农民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进而产生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行的新格局。在深化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中一定要始终坚持市场化原则,持续完善农业经济生产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分布、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业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要运用农业经济优势资源的转移以及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改进,塑造一流品牌、打造鲜明特色、形成一流精品、提升经济效益,真正让自身农产品具备极强的市场化竞争实力。

2.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随着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开办,积极探究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多元道路显得愈加重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以农户主体加以组建,在这类合作社当中,农户的人数最少要占总人数的80%。如此一来,即可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较为详尽地掌握农业作物在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诸多环节的信息,对于政策的了解也会更加齐全,从而为农民群众争得合理利益。在管理手段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民主制管理,入社者完全自愿,退社也完全自由,使用民主决策的办法来开展生产经营,更有创新活力。和别的股份制、公司制企业所具有的差别是,合作社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推邮迪掷润最大化,而是要为全体社员也就是农户们提供农业交易需要的各类服务,而交易之后所形成的盈余只留下一点属于公共积累,而绝大多数均依据交易额以及股份制形式分配至入股者。各地政府应当在今后办好具备示范性特点的专业合作社,其后再引导别的合作社从下而上和循序渐进地发展。在合作社发展中一定要做到始终坚持以广大农户为主体,展现出专业性; 始终坚持自愿管理的原则,落实民主管理措施; 始终坚持明晰产权关系,确保成员们的切实利益。

2.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为了推动科技成果实现新的转化,从而为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往深度与广度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应当采取以下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一是要完善农业科技转化网络建设,建立起科技转化的成果推广工作,这也是科技进入到农业领域结合部,推动农业科技加快创新步伐的重点。要积极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机制改革,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教育、产学研的一体化进程,落实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促进现有的成熟农业科研成果加以推广运用,强化农民群体接受与运用农业技术成果方面的能力。要积极鼓励以各家科研院所为基本依托,建立起科贸农相互结合的科技型企业,不断强化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彼此促进的关系,完成科技成果往现实生产力所进行的转化。

二是要不断提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之投入。不管是农业科技创造,还是通过科技手段把潜在生产力切切实实地转化成现实之中的生产力; 不管是农民群众的知识创新,还是农业龙头企业中各类设施设备之改造和更新,均需极大的投入。所以,要强化科技和经营企业之间的联合,真正让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技术研发以及对外推广运用之主体。要健全完善各种形式、多个途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并且明确农业技术活动是属于公益性事业的范畴,需要如同国家办国防事业与教育事业一样,明确国家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地位,并且明确农业技术投资以及推广投入的最低额度。

三是倡导农业科技采用各类方式切入到农业产业化研究之中。要从农业经济产业化趋势以及农业科技之特点抓起,要么由农科院所自身科研成果来办科技类企业,从而扎扎实实地带动农户。当然,农业科研院所还可利用自身特长为各家产业化组织提前、户中以及产后的全过程服务。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农业科研院所还可将自身科研成果视为资产加以入股,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组织建设。

2.5 培育农业产业化专业人才

我国的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十分注重于培养,形成鼓励农业类专业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局面,其所培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开看,那些不仅具备市场意识,而且懂得经营管理、技术指导的农业经济产业化专门人才。要依据公开、公平、竞争之原则,积极改进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配置工作,健全人才柔性流动体系,推动我国农业类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市场化与职业化,让高素质的人才能够进入到农业企业之中,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过程。农业经济产业化一般都伴着科技的极大进步,而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最后还是由农民们加以完成。所以说,唯有在农民群众进行了实践之后,各类农业科技成果才可以转换成生产力,从而推动农业经济新技术与新成果能够得到极大地推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间需要用好懂得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部门所缺乏的精神愉悦,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产业从比较低的效益往比较高的效益中转变,持续延伸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满足当前市场之需求。所以,强化农民职业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政府要针对农民群体的职业培训不断提升投资之力度,力求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从而产生以政府化办学为主要方式,以社会办学进行辅助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让农村从业者均可及时地得到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步伐。农民群体的职业教育要将知识教育、素质提升等加以结合,建立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布局,落实农业经济产业化对于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之所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国特色社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的产业化运转就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开发一定要以科技实力为基础,以宏观调控政策为主要支撑,运用主导产业的积极带动以及农民经济组织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集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为一体的综合化经营管理体系。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应当在党和政府的统一指导之下,积极运用科技手段与农业经济主导产业等管理措施,大力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创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实现更大的发展。

篇8

(一)打造产业示范基地

“丰饶的土壤,适宜的气候”造就了迁西县为最佳板栗适生区,成就了迁西“中国板栗第一乡”的盛誉,板栗生产管理经验丰富。多年来,迁西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出台了《迁西板栗示范园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生产标准化宣传,扩大标准化基地规模;积极做好板栗的绿色有机生产,县内建有燕山科学实验站、县林果技术培训中心、乡镇林果技术服务站、村林果技术服务队等板栗科研、示范、技术推广基地。全县建成万亩板栗标准示范园3个,千亩标准示范园20个,板栗专业村达320个,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板栗标准化生产的辐射带动网络。目前全县板栗生产基本实现了基地建设品种化、生产技术规范化、生产过程无害化、采收储藏科学化的标准化模式;全县有70万亩板栗基地顺利通过了河北省无公害果品产地认证,迁西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板栗出口基地。

(二)争创行业第一品牌

迁西县独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域内板栗具有其它板栗无法比拟的优良品质。为争创行业品牌,2002年,“迁西板栗”证明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 “迁西板栗”商标在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2008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我国板栗行业中第一枚驰名商标。2014年在浙江大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这县“迁西板栗”品牌价值达19.30亿元。

(三)抢占市场最重份额

随着国内、国际市场接轨,以及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等影响,国内板栗市场越来越成为市场的绝对主体。为抢占国内板栗市场,这县致力于迁西板栗产业与周边县区板栗产业、全国板栗产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先后举办了“全国板栗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金秋板栗节”、“中日栗商恳谈会”、“中国・迁西栗花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积极参加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中国特产文化年、中国(廊坊)农产品博览会等活动,强化迁西板栗在市场上的影响,多手段抢占市场份额。为开辟国内更广阔的市场,积极与国内大中城市超市建立合作,成功打入美国沃尔玛旗下在广州、成都的山姆会员超市和台资企业好又多连锁超市。建立网上专卖店,并适时向国内外客商供求信息,为全国板栗商户、栗商、栗农间接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目前,这县根据板栗产业的发展现状,大力发展药材种植、禽畜养殖等林下经济、开发乡村旅游、利用栗树剩余物养殖栗蘑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四)拓展产业多元经济

这县注重全面发展板栗产业,经济开发日益呈现多元化。在产品深加工方面,在继续做好糖炒板栗、真空包装板栗仁、栗子罐头、栗子饼等传统产品基础上,把科技元素融入开发栗花、幼栗茶、板栗酒、黄酮酒等高端产品;在开发树下经济方面,发展散养野猪、柴鸡等畜牧业,效益突显;在板栗剩余物开发方面,利用栗花研制开发出栗花香水、栗花花露水,利用栗木制作工艺品,用废弃的栗树枝加工制作板材等;在栗蘑培养方面,2014年,全县以栗蘑为主的食用菌栽培达到3000万棒,年产鲜栗蘑600余万公斤,销售收入达1.3 亿元。在生态旅游方面,建起了中国板栗博物馆、板栗观光园、板栗“农家乐”旅游场所等,推出了“栗花节”、“板栗节”等旅游节目,吸引着城里人离城下乡“赏栗花,观栗景,拾栗子,煮栗饭”,带动栗农增收2亿元。

二、几点启示

迁西板栗产业发展业绩是值得自豪的,但产业发展过程并不一帆风顺,是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探索实践,经历诸多困难与挫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在产业发展中,有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一)发展定位是奠定产业振兴的基石

多年来,迁西县始终把板栗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始终强调板栗产业对栗农的增收致富、对栗乡人民的情结、对全县的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县委、县政府从发展战略上始终把板栗产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来抓,作为全县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来打造,把板栗产业作为建设林牧大县、实施生态立县的重要支撑。

(二)成立专门机构是力促产业发展的保障

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是产业发展的保障。为发展壮大板栗产业,这县自2000年开始就成立了板栗产业发展专门机构―迁西县板栗产业化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板栗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板栗市场监管、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产品品牌建设等工作,促使迁西板栗走上了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三)标准生产是引导栗农增收的途径

篇9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15-1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和应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党和各级政府当前所极为关注、推进的一项重大农村经济工作。乡镇政府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本文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乡镇政府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做出简单的分析。

1 筛选与论证产业发育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首先要针对产业生成与发展的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等条件进行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催生与发育的产业、产品,并对有可能形成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重点选择。选择产业项目的视野要宽,应依据乡镇特点、产品市场前景、农民的生产实践、上级的有关产业政策导向、外地的发展经验、有无技术上的先进性等选择项目。镇党委、政府应定期对大家在产业项目上的建议进行收集、梳理,然后确定项目范围,继而深入论证。论证方法有开班子会讨论、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听村组干部及村民的想法、进行市场调研等,力求使筛选、论证出的发展项目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

2 科学规划、宣传发动

对确立的产业项目,乡镇党委、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产业发展的区域、规模、阶段及实施方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与统一规划,并经全镇上下反复讨论形成意见较为一致的产业发展规划。为调动广大农户参与产业经营的积极性,乡镇党委、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如召开多层次会议,到示范户参观,带部分农户到外地考察,请领导、专家做报告,印发宣传资料等,使农户对项目的意义、前景、收益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激发出参与项目经营的热情,最终使之成为产业经营上的主体。

3 组织协调,为产业实施提供条件

农户是产业经营的主体,因而在具体的实施中,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协调有关农业、畜牧、金融、土地、科技、电力、水利等有关部门及人员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开展好服务工作,并明确任务、强化职责、切实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难。如解决场地问题,由土地部门和村、组集体组织出面协调农户承包田的租赁关系,按照统一规划和承租、出租户“双赢”原则,实施了产业的集中连片生产,有效解决了示范片的用地问题。为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在项目论证,制定规划时就让乡镇信用社参加,以增加其对产业上的信心;一方面由村、组集体组织协助信用社做好信贷抵押工作、使全部贷款户都用自己的房产及其他资产作为抵押物,完备信用社手续,达到了放贷双方的满意。同时,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还与有关的经销组织,市场中介机构和个人联系,为产品的销售疏通渠道。为解决技术问题、由乡镇党委、政府出面聘请专家顾问和技术人员。

4 出台有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为发育、壮大所确立的农业产业,乡镇政府适时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政策,如对积极参加支柱产业经营的农户,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在经营场地、协调资金等方面优先对待;对经营成效较佳的村和农户给以精神和物质上奖励;鼓励支持镇、村干部带头兴办示范片,并对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等,使乡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多地得到政策上的保障。

5 领导班子应具有强烈的为民意识

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要冒一定的“风险”,如果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不具有较强的为民意识,没有经济发展上一套过硬“本事”,就很难下决心努力地开展并做好这方面工作。领导班子成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把为农民办好事、实事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和应担负的重任。深入农户、园区,多方请专家、寻项目、考察市场,只有这样才赢得了广大农户的信赖,取得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较佳效果。

6 乡镇党委、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定好位,明确其工作重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农户是基本力量,乡镇党委、政府只是在服务方面做好工作,处在“帮”的角色。不越位,不强行,一切以农户自愿为原则,乡镇政府只是做引导和服务工作,其重点是真心实意地提业条件,帮农民树立信心和营造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真正做到了“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农户经营、政府服务”。

参考文献

[1]?霍玲,王玫.加快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论坛,2005,(21).

[2] 孙春峰.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的分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5,(11).

[3] 杨建云,薛贺香.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机制及农业结构调整分析[J].商业研究,2005,(19).

[4] 谢彦明,高淑桃.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因的经济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5,(06).

[5] 朱显岳.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03).

[6] 李姝睿,高阳,王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2005,(03).

篇10

从2007到2013年中央文件多次提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提倡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生态示范省,有必要寻求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十五”期间提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提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成“产销链”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我省有着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掌握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为我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供理论依据,也更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政策制定者及发展规划者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所确定的水稻优势主产区,也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核心区800个产粮大县之一。近几年来,五常市在农业产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稻播种面积和商品量两项指标均列全国县级单位首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

水稻是五常市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五常市是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之一,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一季粳稻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县级单位第一,是全国水稻五强县(市)之一,素有“张广才岭下水稻王国”之称[29]。2009年全市仅水稻一项就实现收入49亿元,比上年增收14亿元,人均增收2200元,稻米产业经济效益在全国位于前列。农村人均纯收入2007年实现5385万元,位居全省17位;2008年实现6098元,位居全省14位;2009年实现7200元,位居全省12位。

(1)规模结构

(2)产业发展结构

(3)生产技术

(4)公共服务体系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现状

五常现有大米加工企业350家,国有企业1家、日本独资1家、中外合资3家、合股经营26家、民营319家。现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0万亩。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1万亩。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企业有26家、产品70个,无公害大米标志企业3家、产品4个,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2家(省内认证12家)、产品32个。五常稻米产业初步形成了“市场+龙头+基地”或“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订单面积达到16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从图3-4可看出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五常有机大米产量在逐年增长,产量增幅也在逐年增大,这说明一方面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是价值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科技在农民增产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现状

五常大米现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旗舰店、专卖店、连锁店、配送中心400多个,进入大小超市2000多家,直接从事销售人员近3万人。五常大米以优质品质和品牌影响,价格不断攀升,09年水稻价格由“两节”期间的1.53元/市斤一路飙升到2.20-2.25元/市斤,五优稻四号大米价格达到5.30元/市斤,高档礼品米达到40—50元/市斤,中良美裕公司的美裕牌大米在北京卖到56元/市斤,东方集团的天地稻牌大米卖到98元/市斤。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问题

(2)基础设施问题

(3)农技推广问题

(4)机械化水平

(5)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日益严重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稻米加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技术含量相对低、市场需求较大、准入门槛不高,这些特点使得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规模稻米加工企业,他们具有、粗加工生产力过剩、深加工产品少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缺点。而且大量的小型稻米加工企业多以个体工商户形式存在,其灵活的采购工作、粗放的加工质量、较少的用工、税收费用,形成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加上傍著名品牌包装,以明显低于品牌大米的价格进入市场,很快地占领了稻米的低端市场,对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稻米加工企业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存在的问题

(1)品牌保护不统一。

(2)大米认证标识使用不统一。

(3)市场开发层次不统一。

(4)品牌宣传不统一。

(5)内外市场打假维权不统一。

(6)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三、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

2、 水利工程建设起点低,配套差。

3、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4、 农民文化水平低下。

5、 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四、深化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思路

五常市担负着为区域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思路、模式和经验的重任,在提升优势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确定“以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为主线,围绕建设大基地、组建大集团、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的发展目标,制定实施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五大战略,努力把五常建成国家第一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把五常大米打造成“中国大米第一品牌”的总体思路。

1、建设大基地

2、组建大集团

3、培育大产业

4、打造大品牌(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

参 考 文 献

[1]方颖,卞新民.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8(3):72-75.

[2]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8):26-31.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1特色产业开发的理论分析与“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运动最早起源于日本的大分县。“一村一品”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品牌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乡、镇、市)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分县通过深入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确立多项特色农产品并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成为振兴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典范。

2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一村一品"的典型案例

河北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河北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近年来,河北以特色产业为着力点,重点发展蔬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芦笋等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产品。许多县市的特色产业已经开始走向集群化、规模化,如大名的面粉、花生、香油产业,张家口的奶业、满城草莓、平泉小蘑菇等。

2.1满城―小草莓,大亮点

满城县是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县,常年草莓占地面积达6万余亩。经过多年发展,满城县草莓生产技术不断完善,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产品远销京津、内蒙古、山西、东北等地。仅草莓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0元,已形成立县富民的支柱产业。2009年,满城县被确定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在草莓标准园内率先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2.2平泉―小蘑菇,大产业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农业县。食用菌已成为平泉立县富民的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其生产基地已覆盖全县91个乡镇,200个行政村,菇农达到4万多户。为不断加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平泉县制订了“创两个知名,建三个中心”的目标,即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全国知名产业,把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打造成全国知名市场,把平泉培育成为周边及华北地区食用菌菌种的供应中心、原辅料和产品的集散中心、人才技术的输出中心。目前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到 203家,年收储加工能力达8万吨。平泉已成为全国四大食用菌产地之一,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称号。

3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1)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河北省大部分县域技术水平落后,特色产业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种植生产,缺少产品的深加工,附加值普遍较低。

(2)特色产业发展缺少全局统筹。河北省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历史长短不一,有的早在改革开放后就进行了推广、发展,而有的只有两三年时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不一,且产业发展的模式、重心和创新类型等也不尽相同。通过调研发现,县域内的特色产业发展主要靠农民自发进行,产业过于分散,缺少组织性,也正因此,特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急需政府的规划、引导。

(3)特色产业的服务、培训体系不健全。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县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无法为农户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培训,无法引导经营的多元化发展,影响着特色产业成果的推广。

4河北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开展 “一村一品”的建议

首先,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发展规划,对农业产业化开展及经营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改变农民自发进行,产业过于分散,缺少组织性的现状。

其次,应划拨专项资金建立科技员、农民培训体系,健全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对县(市)科技局及科技员的培训,打造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直接服务农户的能力。目前试点县(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力量研究本地的农业产业化难题的问题。外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走,本地工作又马上陷入“瘫痪”,造成特色产业无法持续发展。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扎根本地、了解本地产业特征、熟通本地习俗的“田秀才”、“土专家”。农业特色产业化需要依靠本地专业人才与农民相互配合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管理能力。

最后,积极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以地域范围确定区域主导产品。“一村一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从生产主体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的水平、文化素质;从生产对象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提高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有机化水平,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从生产环境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完善产品的人性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一村一品”的理念,鼓励多种农业特色经营,例如农村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的等农业经济新形式,创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形式。

篇1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阶段帮助扶贫对象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任务,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统筹规划各具优势的扶贫主导产业发展,谋划打造一批幅射面大、带动力强和市场前景广、扶贫效率高、生态效益好的各种类型的产业化扶贫项目,拓展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途径。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覆盖面广的扶贫产业项目库,调整完善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实施内容,增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为新阶段实施扶贫开发、申报国家项目资金及政策支持、争取行业资金和社会力量扶持做好项目储备,做到用项目去落实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部署,用项目去对接各种渠道的支持,用项目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三、基本原则

扶贫产业项目规划总体要以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为中心,以培育发展优势特色扶贫主导产业为基础,以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扶贫产业项目库为抓手。项目规划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扶贫宗旨。规划入库项目要具有扶贫功能和扶贫效益,对贫困乡村开发产业、加快发展和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致富具有较大的幅射面和较强的带动力。

2、坚持因地制宜。扶贫产业项目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当地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并立足本地实际确定发展模式,确保规划入库项目实施后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相结合。扶贫产业项目规划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相一致,以实施规划入库项目将新阶段扶贫开发融入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4、坚持科学和动态管理。扶贫产业项目规划要科学论证、切实可行,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对规划入库项目要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将优良项目补充进库。

四、规划内容

1、项目规划的总体要求: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建立全县扶贫产业项目库;各乡镇负责辖区内扶贫产业项目规划、申报工作;县直相关单位负责县内重大项目的规划、申报工作。确保项目规划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2、规划入库项目的主要类型:

(1)龙头企业类。即:对贫困乡村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具有直接幅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重点是国家、省认定的扶贫龙头企业,以及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产业基地类。即:与贫困群众增收联系紧密、具有当地优势和特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并落实了“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形式的扶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3)市场营销类。即:以农产品营销为主业并与当地扶贫产业生产产品建立了订单关系的营销企业或组织发展和市场体系或设施建设;

(4)科技扶贫类。即:具有科技含量、能够推动扶贫主导产业升级换代的新科技、新品种推广项目;

(5)合作组织类。即:以服务贫困群众增收为宗旨,在发展产业、应用科技、销售产品等方面能够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规划入库项目的基本内容:

(1)项目概况。主要是项目名称、项目地点、项目类型、项目性质等情况。

(2)项目条件。主要是项目实施具备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实施项目的现有基础、资源条件、政策条件、群众基础及发展前景等情况。

(3)项目需求。主要是项目的发展思路和规模、实施项目的资金需求、投资结构及计划安排、实施项目的其他需求等情况。

(4)项目模式。主要是实施项目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式、经营形式等情况。

(5)扶贫功能。主要是推进扶贫主导产业发展、幅射带动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方式、作用及效果预测等方面的情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