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0:24: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资产和财富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加强对资产配置合理性的管理
水利事业单位要根据当地的环境以及条件,进行水利事业资产的配备,保证水利事业的稳定运行,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最大化,正确的配置资产。同时,资产的购置要报上级批准,部分可以与其他单位共同使用的资产可协调使用。另外,水利事业单位重复的以及闲置的国有资产要进行科学处理,通过转让和变卖的方式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发挥出国有资产的价值和效益。
(二)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水利事业单位的资产产权属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要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所有人员要树立国有资产的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同时,水利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遵法守纪,科学合理的管理国有资产,定期对现有的资产进行清点和查清,部分购置资产要通过审批后才能进行购买。水利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要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落实每个人的权利和职责,减少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当国有资产闲置时,可对国有资产进行变卖或者转让,但在变卖前要对资产进行剩余价值的评估,遵循公平、公正以及公开的原则,让有需要、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其中,提高资产的经济效益。所有领导、员工不能,私自变卖国有资产,所有国有资产的处理必须符合我国法律和规定。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水利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督,避免渎职、侵占国有资产的现象。
(三)水利事业单位的投资要科学合理
水利事业单位的投资要科学合理,投资项目直接影响着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对外投资时,一定要进行评估,分析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后,分析得出的项目数据交由决策者进行判断,最后进行集体表决。与此同时,部分项目要求向上级报告,必须在上级审核确定后才能实行。投资项目必须由专业管理,且必须为相关专业人士,降低项目的风险,同时要选择专业的财务人员对水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另外,责任制要与奖惩机制相结合,对做出成绩以及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将工作人员与工作水平、工作业绩挂钩,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造成重大损失的相关人员进行惩罚。
二、加强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
(一)强化政府采购审核
首先要强化政府的采购预算进行审核,水利事业单位要对政府的采购预算进行审核。同时,水利事业单位要建立政府采购预算审核机制,加强对预算的审核,同时分层分级审核,提高水利事业单位依法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意识。
(二)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的权威性
首先,政府采购计划在报送和执行时,要做好预算工作,通过预算对政府的采购计划进行编制,做到有计划的执行采购,没有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不允许办理采购审批;其次,严格管理政府采购预算补报程序,严格根据政府预算补报规定进行操作,只有出现特殊情况时才允许进行政府采购补报,防止个别单位遗漏政府采购预算临时补报的现象;最后,要通过集中支付的手段来控制政府采购,对其中存在漏洞的行为进行核查,杜绝违法操作。
(三)信息化手段对政府采购预算的监控
政府采购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对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利用我国中央政府的采购网,通过采购人的管理平台和水利事业单位的采购管理系统,进行政府采购的监督。可在水利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系统中设置政府采购相关产品的价格限制标准,对超编的预算现象进行审核和质疑,拒绝部分不合理的政府采购编报,避免天价采购的现象。
三、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
(一)完善预算编制
水利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要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在预算编制前,要进行调研分析,根据分析的数据情况以及单位的工作规划进行预算的制定,增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水利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需有财务部门统一制定,随后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预算内容。水利事业单位在编制中,要完善内容,充分考虑细节,且预算的结构要完善,注意部门之间联系与区别,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二)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
水利事业单位要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为了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度,水利事业单位可将预算划分为多个部分,根据预算的类型和内容分给不同的部门,细化预算的执行,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均重视预算管理,有利于提高执行效率。水利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可借助信息化技术管理,通过网络执行预算,既能够节省人力,还能够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性。与此同时,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三)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有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保障预算管理的准确性。水利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主要包括考核的目标、考核的方法以及内容、考核的结果分析、考核绩效评价。以公开、透明的原则,公开考核的内容和结果,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另外,水利事业单位要建立奖惩机制,规范预算管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四)强化员工预算管理意识
水利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内容复杂繁多,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理念,积极的进行预算管理。水利事业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单位内部预算管理的积极氛围。单位的领导和员工都要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积极性。水利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的管理机制,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预算管理中,员工参与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监督,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监督,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
四、结束语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水利单位作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水利单位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水利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以及预算管理的结合有助于提高水利单位的管理水平。加强水利资产的管理,对政府采购进行预算和审核,加强水利单位的预算管理,实现高质量的管理,促进水利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紧随其后的财富市场是日本和亚太其他国家,分别拥有11.9万亿美元和10.6万亿美元的管理资产额。规模最小的市场是拉美,管理资产额为3.4万亿美元;中东和非洲的管理资产额为2.9万亿美元。
2006年百万资产家庭的数量增长了14%,达到960万户。“这些最富有的家庭占全部家庭总数的0.7%,他们掌握着33.2万亿美元的财富, 约占全球管理资产额的三分之一。” BCG董事总经理Bruce Holley表示, “几乎一半的百万资产家庭都集中在北美地区,欧洲家庭在其中占据四分之一的比例,亚太约占五分之一。”
2006年,全球财富按照当地货币计算增长了7.5%,达到97.9万亿美元,这标志着2006年成为全球财富连续增长的第五年。鉴于未来经济增长形势乐观,我们预计管理资产额将继续保持稳步的增长。
与前几年一样,管理资产额主要集中在在几个特定地区――北美洲和欧洲,尤其是集中在那些富有家庭里(我们把管理资产额超过10万美元的家庭定义为富有家庭)。2006年世界上约有960万户家庭管理资产额超过了1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4%。这些占全部家庭总数的0.7%的最富有家庭掌握着33.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管理资产额的1/3。
从国家来看,新兴市场的财富增长最为显著,尤其是中国和巴西,位于中欧和东欧的几个国家尽管普遍持有现金,他们的财富增长势头同样很强劲。我们也发现中东投资偏好正在发生着改变,这里的境内管理资产比率持续上升。
全球财富状况
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和欧洲拥有最多的财富,分别达到了36.2万亿美元和33万亿美元(参阅图1)。这些国家合在一起,占到全部家庭管理资产额的27%,全球管理资产额的71%。紧随其后的财富市场是日本和亚太的其他国家,分别拥有11.9万亿和10.6万亿美元的管理资产额。规模最小的市场是拉美,管理资产额为3.4万亿美元;中东和非洲的管理资产额为2.9万亿美元。
市场增长
如果按照当地货币计算,2006年亚太(不包括日本)和拉美的管理资产额增长最为强劲,达到了12.8%。中东和非洲的管理资产额增长了8.9%。北美的增长率也高于平均水平,达到了8%。而欧洲的管理资产额达到了5.8%的增长。日本的管理资产额增速最为缓慢,仅为3.9%。
由于美元疲软,如果按照美元计算的话,全球财富去年增长了11.7%。受货币因素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欧洲,如果按照美元计算,欧洲管理资产额的增长率要高出11.8个百分点(参阅图2)。在亚太(不包括日本)和拉美,如果按照美元计算管理资产额的增长率要分别高出4.7和4个百分点。
至于其他地区,货币因素在有些地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另一些地区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北美,如果按照美元计算,当地的管理资产额的变化率不大,因为加拿大元非常坚挺,而且加拿大的财富仅占该地区资产管理额的很小一部分。货币因素对于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影响也不明显,因为中东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相比之下,由于日元疲软,如果按照美元来计算,日元的管理资产额的增长率将会有所下降。
财富分布
出于本报告的撰写的考虑,我们将富有家庭分为三类:管理资产额在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间的富裕家庭;管理资产额在1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间的新贵家庭;管理资产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富豪家庭。2006年富有家庭占世界家庭总数的16.5%,拥有86.3%的全球管理资产额。管理资产额更多的地方集中于最富有的家庭,那些管理资产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占全世界家庭0.1%的最富有家庭,掌握着全球17.5%的财富。而百万资产家庭占世界家庭0.7%的最富有家庭掌握着总额33.2万亿美元资产――或是33.9%的全球管理资产(参阅图3)。富裕家庭的管理资产在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之间,占世界家庭总数量的15.8%并掌握着全球52.5%的管理资产额。
从2001年到2006年全部家庭的财富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富有阶层新增了8000万户家庭,富有家庭的占比从11.5%提高到了16.5%。这其中大部分是迈入了富裕家庭的行列,但是富豪家庭,即最富有的家庭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最高:2001年到2006年期间超过了10%。
富有家庭拥有的全部管理资产额从2001年的51.4万亿美元攀升至2006年的84.5万亿美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01年到2006年非富有家庭的管理资产总额略微有所下降。在此期间这些家庭的管理资产额在全球的比重从20.8%下降到13.7%,同样非富有家庭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4%。
按照资产种类划分,财富分布继续从2000年的网络泡沫破裂之后的全球经济衰退中逐步反弹。2006年管理资产额中持有股票的比例为39.2%,高于2002年的31.6%。与此同时,管理资产额中现金和储蓄的比例从37.4%下降到33.2%,债券的比例从22.2%下降到19.5%。特别是亚太地区的财富市场正在逐步减少持有现金的比例。
境外财富
2006年的境外财富提高了10.7%,达到了6.7万亿美元,但是持有境外财富的比例却下降到6.9%。持有境外资产的主要原因,比如当地金融行业欠发达,政局不稳定等因素,依然存在并继续影响着各地区的境外活动的格局。例如,在拉美、中东和非洲的四分之一以上的财富都是境外持有的,相比之下北美地区该比例仅为2.0%(参阅图4)。然而,在某些地区,境外投资的吸引力开始减弱,这为管理境内财富创造了更多的机遇预计全球范围内到2011年境外财富占全部财富比例将减少为6.3%。
2006年境内财富的增长速度快于境外财富。西方国家的投资者――特别是那些在2006年持有境外财富超过40%的欧洲投资者,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监管压力,必须要缩减境外投资,而国内的税收减免政策使境外财富回归国内更为容易。另外,新兴市场中的投资者正在从事更具吸引力的境内投资。
然而,我们不应该低估境外市场的活力。世界上许多最富有的投资者继续将他们的公司和私人住所转移到税收结构更为优惠的地区,通常这是一项继承的计划或是公司资产整顿中的一部分。
预测市场增长
我们预计全球财富将稳步增长,并在2007年超过100万亿美元(参阅图5)。到2011年全球财富的年平均增长率应该保持在5%以上,财富总额达到128.6万亿美元。由于亚太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强劲,我们预计这些地区财富增长的速度会更快,但是各个地区的财富分布应该变化不大。
尽管未来财富市场持续增长,财富管理机构必须准备应对市场的短期震荡和衰退。因此他们应该监控与客户财富投资方式和地点相关的绩效波动风险。例如,在投资者持有股票比例较高的地区,财富管理机构需要制定战略来管理市场绩效波动带来的风险。
百万资产家庭
2006年持有超过100万美元管理资产额的家庭大约有960万(参阅图6)。世界上几乎一半的百万资产家庭都集中在北美地区,欧洲家庭在其中占据四分之一的比例,亚太约占五分之一。拉美、中东和非洲加在一起仅占6.9%。
迄今为止,美国拥有的百万资产家庭数量最多,其次是日本、英国和德国(参阅图7)。其中很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中国已经超过了像法国和意大利等主要欧洲国家,排在第五位。按照拥有百万资产家庭的数量来排序,前15位城市中10个来自美国,3个来自欧洲,2个来自日本。然而百万资产家庭的集中程度却有很鲜明的差异。按照百万资产家庭占全部家庭比例来衡量,一些小国家和城邦拥有百万资产家庭的密度程度是最大的。阿联酋和瑞士排名靠前,百万资产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率为6.1%――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
去年百万资产家庭数量增长了4%,但是各地区的增长率差异明显并包括了一些突出的增长。在2006年四个中欧和东欧国家――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的百万资产家庭数量增长了33.7%。在欧洲,百万资产家庭的数量增长了26.4%;亚太(不包括日本)和拉美的增长率也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19.3%和16.3%;在北美地区百万资产家庭的数量增长了9%。
地区和国家亮点
各地区和国家财富市场的比较显示,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管理资产额在飞速增长,尽管他们的基数较小,作为世界最突出的财富市场之一的中东还是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变革机制。
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金砖四国
2001年到2006年期间中国和巴西管理资产额的年复合增长率最高,即使巴西的GDP增长不是那么强劲(参见图8)。中国的财富市场在金砖四国中最出众,预计将以每年17.4%的速度增长,在未来五年中将超过其他财富市场。中国的增长最主要依靠对工业化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不断投资,使得生产率、薪资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均有提高。中国的财富市场也得益于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最富有家庭的财富不断集中,企业家的不断崛起和强劲的出口势头。
中欧和东欧国家
从2001年到2006年,排名前六位发展最快的财富市场中四位都在中欧和东欧,分别是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在此期间,他们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去年的增长尤为突出,波兰成为世界上管理资产额增长最快的市场――达到38.2%。捷克共和国是在四个国家中增长最为缓慢的,但在2006年管理资产额的增长率仍然保持在21.3%。
我们预计未来五年,这四个国家的管理资产额将保持每年大约10%的增长速度(高于平均水平),即使在2006年这些国家的财富以现金形式的持有比例非常高,均高于41.3%的世界平均水平:匈牙利持有现金水平为72%,而波兰的比例为62.3%。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这四个国家的财富分布截然不同。在每个国家中,非富有家庭持有的管理资产额比例很高;例如在波兰,非富有家庭持有三分之二的管理资产额,而世界的平均水平还不到14%。尽管如此,我们预计这四个国家富有家庭的管理资产额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中东
尽管管理资产额的增长不十分显著,中东的财富市场仍然保持高端形象。他的峰值与中欧和东欧的财富市场差异显著。在中东的一些国家,管理资产额在富有家庭的集中程度是相当之高的。例如,2006年阿联酋95%以上的管理资产额是由富有家庭持有的(参阅图9)。另外,几个中东国家的平均家庭财富水平也非常出众。阿联酋以平均家庭资产额超过40万美元的水平排名第二。
中东地区国家的资产结构不像金砖四国以及一些中欧和东欧国家那么保守,但是投资股票在管理资产额中所占的比例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巴林的财富中投资到股票的比例最高为38%,而沙特盖比例最低仅有29.5%。
境外投资在中东地区仍然很热门,但是境内资产的比例一直在上升。我们预计该趋势将会继续,一部分原因在于更多的财富是通过房地产项目和资本市场交易的投资回报和较高的收入在境内创造的,同时也因为境内投资更为简单、吸引力更大。投资者可以通过sukuk这类伊斯兰债券和一系列伊斯兰理财产品进行国内投资。他们也可以更好的利用全球投资工具,同时美国市场提高的进入壁垒也使一些管理资产额流回国内。
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私有化和IPO将为国内投资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尽管如此,境外投资将依然是吸引中东的投资者,特别是那些持有超过几百万美元管理资产额的家庭。
■观察
捕捉财富管理盈利空间
西方金融机构所使用的AUM指标一般是指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由金融机构所管理的客户资产总值。使用这一指标主要是为了衡量其自身所管理资产的规模。而国内银行目前所使用的AUM主要是出于衡量(个人)客户价值(包括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进行客户细分、便于开展营销的考虑,其统计口径不仅包括本机构所管理的个人客户的金融资产,还包括个人客户所拥有的、目前不在本机构管理但将来可能转入本机构管理的金融资产(如存款和托管账户等),有的还包括客户的负债(如房贷)。
西方金融机构AUM的概念及其背景
研究发现,国外金融界对AUM并不存在“标准化”的定义。美国证监会(SEC)对AUM的定义是,“持续接受监管和投资管理服务的证券组合的总价值”。而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定义,AUM是指客户金融资产的总量,包括客户的现金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因管理投资而直接或间接持有的上市证券以及境内和境外资产,但不包括归于投资者自身所拥有的公司、住所或奢侈品等财富。而全球资产管理品牌第一的瑞银(UBS)并没有使用AUM概念,其对客户资金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度量方法:一个是“客户资产”(Client Assets),涵盖了所有由瑞银投资和保管的客户资产,包括纯粹的托管资产和交易账户;另一个是“投资资产”(Invested Assets),其定义就狭窄的多,特指客户出于投资目的、交由瑞银管理的资产,它包括委托和建议性质的理财组合、管理的机构资产、基金类资产和理财证券(或经纪账户)。可见,第二个概念近似于AUM。高盛对AUM的定义是:机构和个人客户投资于共同基金、另类投资基金和专户理财的资产。不包括纯粹交易性质的经纪账户、自营投资和非管理费类资产(包括客户的生息存款)。
我们将西方金融机构的AUM概括为:金融机构为客户“投资管理”的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谓“投资管理”,除全权委托类形式外,也可以包括非全权委托的顾问类形式。AUM的统计口径中一般不包括机构自营资产、纯粹托管和交易性质的客户资产(账户)和客户负债。
西方金融机构的AUM是其资产管理运作规模的衡量指标,AUM越大,说明其在投资管理界的地位越强。AUM也是进一步衡量其投资业绩、获取收益的基础,很多资产管理公司按照AUM的一定比例收取资产管理费。
尽管由于信息披露的局限,目前较难找到系统性的可比AUM数据。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领先资产管理机构的AUM往往超过其总资产的规模,其增速也往往快于其资产增速。例如,2009年瑞银总资产为1.341万亿瑞郎,同比下降33%,而所管理的投资资产(Invested Asset)却增加3%,达到2.233万亿瑞郎。高盛2009年的总资产为8490亿美元,同比下降4%,而其AUM增加12%至8710亿美元。
AUM概念的引入及其规模大于总资产、且增速快于总资产的情况,是西方金融机构多年来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30年来,随着社会金融财富的逐渐积累、“金融脱媒”日益深化、综合经营不断发展、资本监管强化和创新能力大大增强,西方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逐步实现了从传统“信用中介”向“财富管理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转变。在此背景下,西方金融机构已经不再单单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张,而是更加重视发展其财富管理能力。其管理资产的规模快速膨胀、甚至超过了资产增速,资产管理所带来的收入也已远远大于其表内资产所带来的利息收入。“总资产”的概念已经不足以衡量其“主业”、窥其全貌。在这种情况下,AUM作为衡量其财富管理能力和规模的重要指标,应运而生并日趋受到西方金融机构的重视。
国内银行AUM的应用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营范围拓宽、经营理念更新和财富管理业务兴起,国内银行对AUM概念的使用也日益增多。例如,近期中国银行的2009年年报中首次提及该行管理的客户金融资产规模已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再如,工商银行2009年年报中也披露,其个人金融资产100万元以上的财富客户数量突破50万户,金融资产超过11000亿元;个人金融资产在8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客户(私人银行客户)突破1.3万户,管理资产2550亿元。据了解,国内大部分主要银行均已在内部引入了AUM的概念。
国内银行的AUM一般是指个人客户在银行的金融资产,其统计口径主要包括个人客户在银行的存款和通过银行购买的各种投资产品,投资产品主要包括基金、国债、保险及银行发行的投资理财产品等。此外,不少国内银行还将客户的负债(贷款)也纳入AUM统计口径。但各家银行AUM的统计口径并不相同,比如是否包括客户的三方存管保证金、股票账户和个人房贷等,对于房贷的具体折算比例也存在差异,这就影响了AUM的可比性。
国内商业银行AUM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金融机构虽然都应用了AUM的概念,但其实质内涵却有所差异。同时,国内银行在AUM应用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国内外金融机构AUM概念的差异
虽然国内外金融机构的AUM概念都是在财富管理业务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但二者却存在以下差异。
应用目的不同。西方金融机构应用AUM主要是为了衡量自身投资管理规模和能力。国内银行则是为了衡量客户价值(包括潜在价值)、细分客户层次和便于开展营销。
包涵内容不同。西方金融机构AUM仅指客户的资产,而且特指银行提供投资和咨询服务的客户资产。而国内银行AUM包涵的内容则宽泛的多,既包括客户的资产,又包括客户的部分负债;既有银行目前正在管理的客户资产,也包括目前没有纳入银行投资咨询范围、但将来可能转化为银行所管理范围的资产。
应用范围不同。西方金融机构AUM的应用范围涵盖了个人、公司和机构等各类客户,一般包括集团旗下各金融机构所管理的客户资产总和。国内商业银行的AUM目前仅用于个人客户方面,而且大都没有对银行和旗下各子公司的AUM作总体统计。
总之,从概念上看,可以把西方金融机构所采用的AUM看作“狭义”AUM,把国内商业银行所采用的AUM定义为“广义”AUM。
国内银行AUM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与长期以来仅重视存款、资产的情况相比,国内银行引入AUM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是,目前国内银行在AUM应用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缺乏对金融集团范围和机构客户AUM的统计,难以全面衡量机构财富管理的总体规模和综合能力。西方金融机构的AUM是个人和公司机构等客户AUM的总和,也是整个集团各业务条线AUM的总和。与西方金融机构相比,国内银行在目前的AUM统计中,仅仅是考虑了个人客户,尚缺少对机构客户和整个金融集团AUM的考量,不利于全面衡量本机构财富管理的总体规模和综合能力,也不利于全面统计客户金融资产的价值。
未对各类客户资产做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容易导致重规模、轻收益的倾向。国内银行目前的AUM统计口径相当宽泛,而且未根据各项客户资产的不同特性进行分类分层。例如,在分析和考核上,没有区分理财类资产(银行提供投资和咨询服务的资产)、存款类资产(客户储蓄和三方存管保证金等)、纯交易类资产以及客户负债(贷款),可能会导致银行片面追求规模(销售业绩),而不关注自身财富管理能力和投资业绩(客户收益)的倾向。
缺乏对AUM变动的全面分析,不利于准确判断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AUM的增长是衡量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AUM增长越多,说明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越强。但是AUM的变化存在诸多因素,包括资产市值的变化、客户投入资金的增长和汇率变化等。仅看AUM的增长数据,而未深入分析其变化原因,会对金融机构投资管理业务能力的评价产生偏差。在诸多因素中,尤为重要的是客户净增加资金(NNA,net new asset),所谓净增加资金(NNA),是指新客户和老客户新投入的资金减去老客户撤出和赎回资金的净值。NNA的计算采用直接法,即以客户交易时投入或者撤出的资金来衡量。NNA不包括客户资产的利息和股息,也不含市场和货币波动、管理费、交易佣金和贷款利息以及由于机构兼并活动产生的客户资金变动。它最直接反映了客户投资意愿和银行财富管理能力。而国内银行大都未对AUM增量进行具体分析,这不利于金融机构准确衡量财富管理能力。
完善AUM应用的意义和建议
进一步厘清AUM概念、完善AUM应用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明确界定广义AUM,有利于完整、准确地衡量客户的实际价值和潜在价值、完善对客户的细分,为精准营销和分类营销提供决策依据,使客户的潜在价值变为实际价值,从客户资产转变为管理资产。第二,全面运用广义AUM ,有利于摆脱过度追求存款规模或者资产规模的“速度情节”和“规模冲动”,推动中资银行财富管理特色的强化,实现从“信用中介”到“财富管理服务综合提供者”的转变。第三,明确、统一应用狭义AUM,有利于准确衡量整个集团财富管理的规模和能力。第四,引入“客户财富收益率”、“客户净增资金”等概念,有利于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推动中资银行经营从销售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具体建议如下:
明确区分衡量客户价值的广义AUM和衡量财富管理规模的狭义AUM。所谓广义AUM,包括所有反映客户价值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与中资银行目前采用的AUM定义和统计口径相同)。所谓狭义AUM,仅指中资银行直接管理的客户资产。建议中资银行明确区分衡量客户价值的广义AUM和衡量财富管理规模的狭义AUM,以完善对客户价值和财富管理能力的衡量指标。
引言
财富管理的概念早在1933年就已经出现,之后,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将它广泛用于私人部门,现如今,这个概念已逐渐渗入到西方国家的家庭中。私人财富管理公司为高净值资产的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财务规划和投资建议,涉及到股票、基金、不动产、衍生品、信托投资、退休金管理等。
目前,国内不少银行已经推出私人银行服务,主要是面向高资产、高收入人群,以招商银行为例,私人银行只为净资产在1000万以上的客户提供服务,境外私人银行以汇丰银行为例,门槛都在100万美元左右。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私密性质的财富管理服务,包括客户投资的投资规划(有货币类资产投资、固定收益资产、权益类,其他等),设立私人基金、合理避税、教育信托等。
据福布斯和宜信公司公布的《2013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中国私人财富快速增长,2012 年末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约83.1 万亿元。其中,可投资资产在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之间的大众富裕阶层迅速扩大,2012 年末达到了1,026 万人。大众富裕阶层的财富保值需求强劲。
然而国内外大多数私人银行的准入门槛和费用太高,大多数的大众富裕阶层并没有选择享受财富管理的服务。而如今,互联网金融的浪潮带来了普惠金融的福音。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行业也不再是高资产人群的专享了。
美国的在线财富管理平台如“Persoanl Capital”、“Wealthfront”、“Betterment”风生水起。所谓“在线”是因为它的服务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和私人银行的区别在于它没有一对一的服务人员,所有的服务都是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的,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整体建议的消费科技。客户可以通过联网,24小时不间断的获得投资建议和服务,管理自己的资产。
美国市场上的这种普惠金融模式和中国不断扩大的大众富裕阶层的需求不谋而合,中国市场未来数年必将诞生一系列新型财富管理公司。之所以说它新,是指新客户、新投资方式和新用户体验。而这一切与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密不可分。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美国最前沿的在线财富管理平台的运营模式,这种新型财富管理平台的互联网创新点,以及这种模式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一、美国互联网财富管理模式概述
美国主要的个人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有:“Personal Capital”、 “Sigfig”、“Wealthfront”、“Betterment”、“Future Advisor”。这些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建立的初衷是考虑到每个客户都值得拥有一个精致的、量身定做的投资计划,这些计划成本低、多元化、分散风险、能有效避税。这些公司让最好的金融机构和私人财富管理师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建议,却不需要太高的资本准入限度或费用成本。
使用在线财富管理的客户,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受过一定教育,熟悉互联网,非金融专家,资产净值不高,顾忌大银行的理财费用或门槛。
目前,国外的新型财富管理平台可以分为两类:账户管理类平台和资金管理类平台。
一类以“Personal Capital” 和“Sigfig”为代表,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投资账户管理建议,称为账户管理类平台。平台将客户的各类金融账户(储蓄类账户、信用卡、股票、基金、信托、保险及退休金账户)联系在一起,在一个可视化的面板上呈现出来,客户登录一个平台就可以看到自己所有的投资账户信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实时的跟踪客户的金融资产表现,推荐优质金融资产;分析经纪商的费用是否过高,推荐最合适的经纪商。
第二类称为资金管理类平台,以“Betterment”和“Wealthfront”为代表。客户委托平台管理一定数额的资金,平台利用其专业性将资金进行有效、优质的配置。“Betterment”和“Wealthfront”主要是通过购买ETF基金的形式,将客户的资金分散投资到7-8种不同类别的资产上,资产类别包括国内股票、全球股票、国内债券、全球债券、不动产、自然资源。根据客户的不同风险偏好,资产类别的配置也会有所不同。客户可以在平台上一目了然的获得配比信息,也有权更换ETF基金类别和比例。
这类平台的投资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针对当前的投资环境,确定一个理想的资产类别集合。2.根据客户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利用现资组合理论来分配这些资产类别。3.选择低成本的投资工具来代表资产类别。4.客户确定自己的风险容忍度,为客户量身打造一个定制的投资组合。5.平衡和持续管理。6.全方位考虑,包括涵盖递延税项资产组合在内的差异化资产配置。
截至2013年6月,“Personal Capital”已有 20 多万用户,跟踪的资金量超过 200 亿美元。“Wealthfront”管理着超过2.5亿美元的资产,仅在2013年就增长了150%。它的客户平均信托资产超过8万美元,账户规模从5000美元到500万美元不等。
二、新型财富管理平台的互联网创新
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与财富管理的理念碰撞后,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财富管理不再有任何门槛限制,它对所有的客户一视同仁,他们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整体消费建议,24小时不间断的为客户提供建议,计算精准、科学。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新型财富管理平台,具有传统财富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一些优势:
(一)准确的客户定位和精确的客户属性分析:账户管理类平台需要客户绑定股票、债券、信托、基金、养老金、贷款、保险账户,公司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客户的账户信息,当然是基于保密性前提,平台对客户的定位更加准确,信息处理更加全面、迅速。
资产管理类平台首先要客户在线填写个人信息,完成风险评估,利用软件得出客户风险水平。基于客户特定的风险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资产配置,结果会更加精确。
(二)整合资源,以可视化面板呈现:账户管理类平台凭借其专业性,将用户的现金支票、借记卡、股票、基金、退休金、贷款账户整合在一个平台上,用可视化面板呈现给客户。客户不需要像以往那样登陆不同的网站,只需要一个平台,就可以看到所有的投资账户信息,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资金管理类平台选择了7-8种完全不同类别的资产进行投资,具有多样性、整合性特征,同时又分散了风险。投资结果、资金分配额度都用可视化面板呈现出来,客户可以轻松了解自己的资产配置。
(三)智能分析和评估:账户管理类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客户已有的金融资产类别和表现,自动的提供类比结果。当客户的经纪商收费过高时,也会自动的被系统侦测出来,客户可以选择更换经纪人。
对于资金管理类平台,当客户完成了风险评估投入资金以后,客户无需从海量的基金产品中去挑选优质的基金,投资分析决策就完全交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以及避税的考虑,可以帮助客户获得比市场回报率显著较高的收益。
(四)透明性与主动决策:账户管理类平台只为客户提供建议,所有的决策都由客户做出,没有经理人代为操作,可以保证客户的主动决策权。
资金管理类平台让客户了解资金每一分一厘的去处,客户可以调节ETF基金的比例。目前在国内购买理财产品,客户只能大致的了解它是股票型基金还是债券型基金,但却无法知道投资了哪些产品及投资比例。这一类平台就不会产生这个问题,给客户展示了一个高透明、可调节的在线投资理财方式。
(五)交易成本低,支付快:互联网模式下的新型财富管理模式,帮助客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本,资金支付也更加的迅速,整个金融市场都互联网化;最后互联网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和跟踪能力,能够追踪客户的交易规律,比如赎回规律等。
(六)流动性:使用资金管理类财富管理平台如“Wealthfront”进行投资,完全不需要担心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客户可以随时从账户中取出资金,每笔至少取出2500美元,也可以取出全部资金,这样就等于关闭账户。取出资金和关闭账户都没有费用。
(七)实时更新,保持同步。客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和邮件通知迅速的了解账户信息和投资讯息,方便而快捷。
互联网化的新型财富管理平台,最让客户最担心的就是账户和资金的安全性,以及投资风险。因此,相较于传统模式的财富管理,它必须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措施。“Wealthfront”这一类资金管理类财平台的客户资金与公司资金完全分离,客户的资产受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IPC)保护,上限为50万美元的证券和25万美元的现金;公司被并购或者上市,客户的经纪商账户不变,可以随时取出自己的资金;公司一旦破产,客户的账户将由合作的经纪商代管,也可以变现。
三、新型财富管理在中国的机会和挑战
就国内实际情况而言,中产阶级及富裕阶层逐渐增多,对财富管理有着巨大需求。但是国内的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少,加上资产证券化水平低、产品选择少、受到最低投资额限制等,该群体基本找不到合适的财富管理机构。目前,国内外传统金融机构目光均集中于高净资产人群,庞大的中产和富裕人群却缺乏财富管理服务。
中国市场这种普惠金融模式还处于真空状态,正为这种新型财富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如果有一种软件对每一个客户来说费用很低甚至免费,它的出现将打乱金融业的秩序。
但是目前中国要搭建这样的平台,面临以下几个挑战:
挑战一 :产品不足
以资金管理类平台为例,如果要投资ETF基金,目前在中国市场上交易的仅有56只ETF基金,最新的一只ETF基金——纳斯达克100指数ETF基金于2013年5月15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交易,国内ETF基金的数量和种类还无法与美国市场相比拟,无法充分实现投资多样化和风险分散。
挑战二 :客户信心不足
网络安全性问题一直被质疑,即使金融公司采用加密技术,黑客也有机会盗窃客户资产。大多数人仍坚信把钱存在银行才是最安全的。此外客户也不放心把自己的账户或者是资金交给一家信誉不高的公司管理。
挑战三 :法律保障缺乏、监管措施不完善
目前,国内在互联网金融尤其是财富管理方面的法律保障还是很不完善,关于谁来负责监管这些平台,用户资金一旦被盗由谁来承担责任等问题,都还没有系统的法律出台,这也给平台的发展增添了阻力。
四、结论
随着国内中产阶级及富裕阶层人数逐渐增多,投资理财观念增强,对财富管理有着巨大需求。大多数银行的私人财富服务都是提供给高资产净额的富裕人群,普通民众根本无法享受到类似的服务。美国的一系列在线财富管理平台如“PersoanlCapital”、“Wealthfront”、“Betterment”,都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整体建议的消费科技。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24小时不间断的获得投资建议和服务来管理自己的资产。
美国市场上的这种普惠金融模式和中国不断扩大的大众富裕阶层的需求不谋而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证券化产品的增加,居民财富和投资信心的增加,国内法律环境的不断改善,这一类平民化的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新型财富管理平台的市场前景将无限广阔。
参考文献:
[1]《2013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福布斯
增值胜过财富保值
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的财富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私人金融财富的总规模达到122.8万亿美元。而根据花旗银行的2012年财富报告显示,到2011年为止,全球拥有1亿美元以上的富翁们的财富总和达到惊人的39.9万亿美元,而在2011年,美国的GDP 为150944亿美元,中国的GDP 为73011亿美元。从2006年到2011年,全球亿万富翁(至少拥有1亿美元可支配资产)以年均29%的速度增长,而其中南亚、中东、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00%、100%、80%和67%。2011年全球亿万富翁的总人数达到63000人,预计到2016年将达到86000人。
总体而言,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个人理财首要目标是财富增值,其次是财富保值。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大部分高净值人士都希望能够通过多样的投资方式对其资产进行快速增值。另外,有将近10%的高净值人士选择财富传承作为其首要理财目标。他们主要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人士,考虑通过整体规划将财富转移到下一代,包括规划下一代的财富传承。此外,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财富安全、子女教育的偏好明显上升。
资产配置更多创新投资
在风险偏好日益成熟、财富目标日益多元化的驱使下,高净值人群需要通过更加综合多样的资产配置来实现对财富的管理;市场的发展和投资产品的日益丰富为其提供了可能,使得高净值人士的实际资产配置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现阶段投资性不动产占中国高净值人士可投资资产的30%左右。在其余的可投资金融资产中,存款、股票和基础产品占了75%。创新性产品如信托类产品及PE产品等和海外投资相对较少,约占25%。但是,阳光私募、私募股权投资等近期市场热点为代表的其他类别投资和银行理财产品在高净值人群的资产组合中占比上升,分别增加了5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有超过一半的高净值人士打算在未来的5年中增加创新产品和海外投资在个人投资组合中的比重,也有61%的高净值人士表示打算继续增持不动产投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投资组合的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相当一部份的高净值人士表示,在改变投资组合的时候,他们都会密切关注整体经济情况的走势。
从理财到财富管理
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属于早期的理财概念,它的营销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金融机构(主要指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分层、差别化服务培养优质客户的忠诚度,从而更好地销售自己的产品;而财富管理业务则是以客户为中心,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根据客户不同人生阶段的财务需求,设计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要,这些金融机构成为客户长期的财富管理顾问。财富管理业务属于成熟的理财业务。财富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理财业务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其一,从本质上看,财富管理业务是以客户为中心,目的是为客户设计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以满足客户的财务需求;而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是以产品为中心,目的是更好的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
其二,从提供服务的主体来看,财富管理业务属于成熟意义上的理财业务,它的主体众多,不仅限于银行业,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在推出财富管理业务。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多局限于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
其三,从服务对象上说,财富管理业务不仅限于对个人的财富管理,还包括对企业、机构的资产管理,服务对象较广;而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处于理财业务发展的较早阶段,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类金融产品推出,主要指的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打包,服务对象多为私人。
财富管理的三个鲜明特征“以客户为中心”、“ 服务主体众多”以及“服务对象较广”,使它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成为理财服务的成熟阶段。
第三方机构品牌为先
自从私人银行2007 年在中国出现以来,经过四年的发展,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已经在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渠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高净值人群对私人银行业认知度不断提高,对于财富管理机构在融资服务和增值服务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升。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9-0062-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9.15
根据民生银行与麦肯锡联合的《2012中国私人银行市场报告》,至2015年中国可投资金融资产达100万美元(即650万人民币)或以上的人数近200万,年复合增长率20%,可投资资产在1亿人民币以上的超高净值人数将近13万,约为2012年近两倍,我国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财富管理市场之一[1]。财富管理业已经成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着力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财富管理的差异性、发展模式和策略、竞争力和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Driga等(2009)梳理了不同机构间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差异性,发现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等机构的目标客户以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所不同[2]。德勤公司(2010)的研究报告分析金融危机对瑞士财富管理业务的影响,通过2004—2008年的数据实证研究,认为先进的管理模式是决定财富管理业务收益的关键因素[3]。Victor等(2009)则从投资规划、金融管理、税收规划、退休规划、保险规划、地产规划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为财富管理发展策略提供建议[4]。而Norbert等(2010)回顾了欧洲财富管理发展历史,认为金融危机后的财富管理发展、投资活动应采取新的策略[5]。
国内相关的研究中,叶央(2008)通过研究瑞士银行集团 “一个企业”(One Firm)的财富管理模式,认为通过其内部伙伴关系可增加集团跨客户、跨部门的业务,提升财富管理业务收入[6]。康志榕(2009)研究发现美国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年平均利润高达35%,并且增长快速,已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7]。尚震宇(2012)研究认为我国2006—2010年14家上市银行绝大部分处于财富管理的综合效率无效状态[8]。俞炯玲(2011)则认为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打破同质化竞争、辅助产业资本走出去、实现自身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9]。
上述研究仍缺乏对不同模式下的财富管理产品体系梳理,以及财富管理业务的具体收入贡献分析。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本文将在梳理两种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模式下对应的财富管理产品体系及收入贡献。
一、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
(一)摩根大通——独立实体模式
摩根大通的财富管理业务具有典型的实体独立特征,即在同一的银行集团(控股公司)下,设立多个独立的法人机构共同提供财富管理业务。
摩根大通将业务分成五大条线(见图1),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则通过五大独立法人实体共同组成,包括富林明资产管理(JP Morgan Robert Fleming)、高桥资本管理(High Bridge Capital Management)、私人财富管理(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私人银行以及2008年收购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成立的JP 摩根证券(JP Morgan Securities)。
摩根大通为客户提供分层的资产管理业务。其中,私人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和JP摩根证券均向普通客户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私人财富管理还向高净值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对于超高净值客户,则由私人银行为其提供综合化财富管理服务;JP摩根证券则主要服务原贝尔斯登的客户。法人分设模式有其显著优点:一是各个法人实体可以根据所面对的细分客户,进行独立产品设计、销售和维护客户,为相对明确的目标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二是财富管理产品设计部门与销售部门相对独立,各个实体可以依靠自身品牌进行营销,绩效考核也相对独立,有利于团队激励。其缺点是削弱了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
(二)汇丰银行——控股公司模式
汇丰在集团层面将业务分为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Retail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ing)、环球银行及资本市场(Global Banking and Markets)和全球私人银行业务(Global Private Banking)等四个业务条线,并通过多个实际控股机构共同提供财富管理业务。例如,根据所在国家的法律和监管要求,在全球设立卓誉投资管理(HALBIS Capital Management)、信汇资产管理(SINOPIA Asset Management)、汇丰投资(HSBC Investments)和汇丰自营投资(HSBC Principal Investment)等四大独立投资平台,每个平台都具有独特之处。其中,卓誉主要投资股票基金类产品,信汇资产则主要提供量化资产管理方案,汇丰投资以提供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为主(包括客户资产的流动性管理以及投资方案);设立于香港的汇丰自营投资则主要提供私募基金服务。
(三)瑞士银行——内部整合模式
以财富管理闻名的瑞士银行集团,财富管理是其核心业务,其他业务均围绕财富管理客户展开。瑞银的财富管理采用典型的整合业务模式(Integrated Model),下设瑞银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瑞银美洲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 Americas)、瑞银全球资产管理(Global Asset Management)和财富管理及瑞士银行(Wealth Management & Swiss Bank)等四个子公司(见图3)。瑞银集团通过设立投资产品及服务部(Investment Product and Service,IPS),聚合投资银行、全球资产管理以及财富管理和瑞士银行的专家,通过子公司之间的客户介绍、产品交换和业务间的配送服务,实现为跨区销售便利,最终为财富管理客户提供完整的投资解决方案、产品和综合性金融服务。
IPS联接了直接参与财富管理业务的三大部门,一方面保持了各部门的独立性,能够从本部门业务的专业角度衡量产品的可行性和盈利性;另一方面又使三个部门面临同一业务目标,从而更好解决可能出现的部门利益冲突。从客户的角度来看,这一模式也有利于聚合客户个人的投资资金流,实现机构规模投资,为客户提供更有利的投资回报。
如图4所示,投资银行可将其发行的产品向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销售,后者再将产品销售给自己的客户。这种内部交易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同质化产品开发,实现客户资源共享,提升集团层面财富管理服务的效率,方便客户获取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助提升各子公司之间对业务成本效益的认识,更加掌握跨部门、跨客户的业务发展趋势,加深交叉销售的深度和广度,扩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二、财富管理业务范畴
(一)摩根大通资产管理业务范畴
摩根大通的资产管理业务为全球的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管理资产,客户主要分为机构客户、零售客户和高净值私人银行客户,其管理的资产覆盖股票、固定收益产品、不动产、对冲基金、私有股权等。2012年,摩根大通为客户管理各类资产达到2.1万亿美元,而银行总资产为2.36万亿美元。
从机构角度看,摩根大通资产管理业务由摩根富林明投资管理、高桥资本管理、私人财富管理及私人银行四个实体组成。其中,摩根富林明投资管理面向客户为机构和零售投资者;高桥资本管理服务对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为其提供对冲基金、私募股权等资产管理服务;私人财富管理及私人银行则针对个人客户和高净值客户提供综合化财富管理服务。
(二)瑞士银行财富管理业务范畴
瑞士银行财富管理条线主要按地域和客户两个维度分层。在地域维度,财富管理与瑞士银行负责美洲之外的财富管理,近三分之一瑞士本土的家庭以及近一半的公司是瑞银财富管理客户;瑞银美洲财富管理的业务范围涵盖美国业务单元、加拿大业务以及在美国登记的国际业务。在客户维度,财富管理与瑞士银行和瑞银美洲财富管理均根据客户的可投资资产总额进行细分,主要分为超高净值客户、高净值客户和核心富裕客户三类。其中,财富管理与瑞士银行仅在瑞士本土为核心富裕客户提供服务(见表2)。2012年,瑞士银行财富管理服务可投资资产在一千万瑞士法郎以上的客户占55%(见图5),是最大的客户群。
在瑞银财富管理产品体系中,按属性可分为委托和咨询两类(见表3)。委托类产品根据风险属性不同又可分为稳定型、参与性和机会性产品。以稳定型产品为例,稳定型产品面向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其投资标的主要配置股票和债券资产。稳定型产品包括绝对收益类产品和特殊投资组合产品两类,前者主要投资于基金、结构化产品和衍生产品等,后者主要投资于另类投资品和房地产基金等。
(三)汇丰银行财富管理业务范畴
作为2010年由《欧洲货币》杂志评出的“最佳环球财富管理者”,汇丰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主要包括卓越理财(Premier)、运筹理财(Advance)和明智理财等三项特色的服务。在香港,三项业务门槛分别为100万港元、20万港元和1万港元;对于企业客户,“全面理财总值”不低于100万港币的归为“商贸理财”;“全面理财总值”介于50万至100万港币的归为“商业”理财客户;“全面理财平均总值”介于25至50万港币的归入“理财易”商户。在集团层面,可投资资产超过400万美元的客户则由私人银行提供财富管理服务。
在产品体系上,汇丰财富管理的产品主要由卓誉投资管理(HALBIS)和信汇资产管理(SINOPIA)开发提供。其中,卓誉投资管理提供的产品涵盖新兴市场类、固定收益和绝对收益类产品;信汇资产管理则主要提供股票类、固定收益类、绝对收益类、承诺型及机构化等产品。
三、财富管理业务收入贡献
(一)摩根大通财富管理收入贡献
摩根大通财富管理的盈利模式依托产品驱动,围绕产品营销获取佣金手续费收入,其基本模式是按交易收取手续费。2012年,摩根大通通过资产管理业务线为机构客户、高净值客户及零售客户提供服务实现的利润总额达99.46亿美元,占其全年总利润的9.41%(见表4)。整体上,资产管理业务对摩根大通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大约在10%~15%之间(见图6);从业务结构来看,以高净值客户为主的私人银行业务贡献最大,收入占财富管理总收入的54.36%(见表5)。
(二)瑞士银行财富管理收入贡献
2012年瑞银财富管理的三大业务部门管理客户资产2.174万亿瑞士法郎,虽比2007年3.189万亿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见表6),但近年来,瑞士银行逐渐将财富管理业务向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延伸,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优质客户有效支持了瑞银财富管理业务的复苏。瑞银财富业务主要依靠佣金收入,不同产品的手续费有所不同。
2011年,财富管理及瑞士银行贡献了集团85.90%的运营利润,并且在该业务模块中财富管理贡献了58.22%的利润,而零售和公司业务合计贡献41.78%的利润。在投资银行和公司中心业务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财富管理在瑞银中的作用更显重要。
(三)汇丰银行财富管理收入贡献
与摩根大通盈利模式有所不同,汇丰银行采取依照客户类型收取月费和按次计费相结合的模式,并对利用汇丰财富管理网络系统进行相关操作的客户也收取一定费用。
在汇丰银行的业务条线中,2012年,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贡献了46.37%的税前利润(见表8),占比比2010年的20.17%大幅度上升;全球私人银行贡献了4.89%,比2010年的5.53%也有所下降。在金融危机后,汇丰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经历了痛苦的调整,在2011年出售拉丁美洲多地分支机构后,汇丰有意退出在亚洲多地的私人银行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主要原因是汇丰在部分亚洲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出现亏损。因此,汇丰银行在北美洲、亚洲等地积极出售附属子公司的动作不断,2012年便出售了汇丰在日本的私人银行业务给瑞士信贷集团。
商业银行对财富管理业务的调整可以从该业务的成本效率比率指标找到深层次的直接原因。在集团层面,成本效益比率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金融危机中,汇丰银行通过裁员收缩部分业务减少运营支出,将运营成本从2008年的490.99亿美元大幅下降至2009年的343.95亿美元。2012年由于受到美国和墨西哥等国洗钱指控的罚款及Libor操纵案等因素的影响,汇丰银行成本效益比上升。其中,私人银行和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比率(见表9),主要原因是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的运营收入比商业银行业务高96.14%,而运营支出却高出160.19%,直接导致财富管理的成本效益比率降低。
四、对我国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启示
(一)财富管理业务有利于转变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依赖存贷利差,约80%利润来自利息收入,存在严重的同质性,而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利润的40%以上来自非利息收入,其中财富管理成为维护客户、实现交叉销售的重要渠道,为商业银行带来直接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同时也为其他业务的渗透提供了切入点。本文所考察的三家银行来看,财富管理已经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并且相比自营交易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更为稳定。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财富管理业务将成为转变盈利模式,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建立合理的财富管理组织架构
财富管理业务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需要多部门配合,其服务对象具有高度的差异性,本身又涵盖业务咨询、产品设计和实际投资等活动,需要来自不同部门和不同专业的团队协同配合。本文所考察的三家银行中,从机构角度看既有相对独立的模式,也有整合的“一个企业”模式;从客户细分上,既有严格的客户分离模式,也有共享客户的模式。但这些模式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在矩阵式组织框架下,由各专家团队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与策略,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相比国内银行通常采用的总分行制模式,矩阵式的财富管理模式更符合财富管理业务的特点,更有利于提高银行内部资源利用效率。
(三)建立多样化的产品体系
高净值客户是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主要客户,但这类型客户往往具有个性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其承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但对投资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上文中三种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均建立了完善的产品体系,将细分的客户引导到不同服务部门,再根据与客户对应的产品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服务。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在产品体系上,同质性非常强,在销售模式上,往往限于一次销售,交叉销售,纵向延伸式销售仍有待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发达的国家,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已经涵盖固定收益产品、私募股权、衍生品和房地产等,相应的服务覆盖投资咨询、房地产投资、信托服务以及资产管理等。因此,我国现阶段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完善的产品体系和个性化服务将极大增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竞争力。
(四)树立鲜明的财富管理品牌
卓越的财富管理是瑞士银行蜚声全球的品牌印象,卓越理财和运筹理财也成为汇丰鲜明财富管理品牌,摩根大通则凭借出色的投资能力吸引众多投资者。国内商业银行尽管也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受制于产品服务的同质化,投资能力差异性不强,致使品牌建设成效并不显著。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在财富管理品牌建设上,应不仅仅是限于某种产品,而应将其内涵扩展至一种服务模式的创新,这种模式包含了客户的细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投资能力的提升,应深刻认识到财富管理将成为支撑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着力点。
(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由于财富管理最后的落脚点是银行的实际投资能力,而为满足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需求,银行需要把握未来市场机遇,平衡产品的盈利与风险;广泛投资于境内外的各类市场,良好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国外银行针对财富管理业务的特征,为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条例,并配以先进的IT系统建立灵活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国内银行的财富管理风险管理仍然依赖于传统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难以根据其特点灵活高效进行监管。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根据财富管理业务特征量身制定风险管理条例,确保稳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民生银行,麦肯锡.2012中国私人银行市场报告[R]. 2012.
[2]Imola Driga, Dorina Nita, Ioan Cucu.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Offered by Banks[J]. Annal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sani Economics, 2009, 7: 231-240.
[3]Deloitte. Winning in Wealth Management[R], 2010.
[4]G Victor Hallman,Jerry S Rosenbloom.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The Complete Reference for the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er[M].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2009.
[5]Norbert M Mindel,Sarah E Sleight.Wealth Management in the New Economy[M].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2010.
[6]叶央.瑞银集团成功财富管理模式借鉴[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8(9):44-46.
受制于国内相关制度设计的缺失,不少致力于家族财富管理业务的机构遭遇新的纠结。
北京西城,一个高端私人会所。拥有海归背景、资产过亿的鲍先生,正在听某私人银行的投资顾问介绍为其财富传承的产品设计。在缓缓升起的烟雾中,鲍先生就资产内容、投资方向、风险等级、配置比例时不时提问。
最后,鲍先生以考虑考虑为由,送走了这位投资顾问。
“从去年开始,就家族财富管理问题,很多国内的机构找我了。”鲍先生微笑着说,“但是我始终觉得这些业务在国内都不成熟,甚至有潜在的风险,所以一直都在考虑。”
目前,经济转型正让身处其境的所有人遭遇阵痛。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又正好出现了创业一代向二代传承的问题,这个叠加导致了目前民营企业的财富传承问题更加严峻和紧迫。
招行和贝恩公司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高净资产人群数量达84万人,预测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27万亿元人民币。所以从去年开始,家族财富管理被视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新一轮盛宴,私人银行、信托、保险、理财机构甚至PE、律师事务所,都纷纷开展类似业务。
但是,受制于国内制度的缺失,不少致力于家族财富管理业务的机构遭遇新的纠结。
下一个蓝海
吉林省一家龙头企业的董事长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我用了30年的时间做到了财富过亿,现在需要让这些财富保值增值,在子孙后代中传承下去。”
《报告》也显示,现在“财富传承”需求进一步显现,约有1/3的高净值人士,约1/2的超高净值人士开始考虑财富传承,其中部分人士已着手进行财富传承的安排。
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市场。家族财富管理理念与制度建设在中国出现抬头之势,引得不少金融机构纷纷试水家族财富管理业务。
处于转型中的信托公司率先试水。家族信托这种业务模式成为发力的重点,这种财富传承计划是委托人生前通过将财富转移至信托名下,实现财富的长远规划安排,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私密性。
2012年下半年,平安信托推出了被业内认为是首单真正意义上的家族财富传承信托产品。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指出,平安信托推出的国内首款家族信托,标志着家族财富管理信托在中国正式起航。
上海信托早在6年前即提出战略规划,两年前就将业务重点聚焦在家族财富管理和家族传承服务上,力求家族企业寻找适合的传承模式和财富管理平台。随后,中信信托、紫金信托等多家公司也都在家族信托领域暗自备战。
对此,东华长信财富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刘嘉城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普遍遭遇业务瓶颈,资金募集成问题,尤其是信托的刚性兑付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各大金融机构转向财富传承的一大动力。
除信托公司外,银行也不断发力。2013年5月,招商银行联合外贸信托在家族信托业务实现了国内私人银行第一单的突破。中国农业银行从2013年就计划涉足家族财富管理领域,筹备家族事务所,并派人多次去东南亚取经。
此外,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的主攻方向调整为家族财富管理。
保险业也不甘落后。信诚人寿就与中信信托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进行信保深度合作。
除了传统金融机构外,第三方理财公司也企盼从家族财富管理中分一杯羹。以诺亚财富为例,旗下歌斐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服务的资产超过20亿元的家族数量已有数家。与此同时,瑞银等国外的诸多家族财富管理机构也开始“觊觎”中国家族财富管理市场。
“觊觎”中国家族财富管理市场的,除了一众机构,还有看到其中蕴含着巨大机会的业内人士。拥有超过16年环球基金管理经验的东华长信首席财富管家张俊文表示,中国家族财富管理市场容量巨大,而且“一切才刚刚开始”,这也是他选择中国市场的原因。
局限
各路机构摩拳擦掌,一切看上去很美。但是,因为“一切才刚刚开始”,拓荒的机构们还需要跨越重重关山。
8月底,山西靠煤炭生意起家的夏老板专程来到北京与信托公司见面,商谈设立家族信托事宜。面对家族信托合同20-50年的期限,夏老板开始犹豫。
中海信托的一位信托经理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缺乏契约精神的国内,让白手起家的“夏老板们”接受管理期在30年以上家族信托并不容易。所以虽然很多信托公司看好家族信托业务,但是目前在拓展客户方面仍比较困难。
国内的私人银行调研报告提及,一些家族由于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很难将大量资产交给第三方金融机构打理,因此取得对方的信任成为家族财富管理业务首要难题。
瑞银在家族财富管理方面有着上百年的经验,瑞银香港家族咨询服务部董事汪玉琳表示,家族财富管理取得客户的信任确实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会先做家族财富规划,然后从打理个人的小部分资产开始尝试,再逐步扩展至其他的金融资产投资服务。“目前国内的家族财富管理还处于培植市场阶段。”
前述信托人士透露,目前虽然很多机构都有家族财富传承的部门,但是大多还没有真正想好该怎样开展工作。
《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在国外,家族财富管理不再仅仅限于资产的配置,人们更多关心的是法人财富传承、合理避税、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治理,以及慈善公益行为。但中国的客户大多还是单一的财富增值诉求。这也导致国内的家族财富管理停留在委托理财阶段。
即便如此,受制于外汇、税收政策,金融工具的匮乏,国内的家族财富管理机构也并不能做到根据家族客户的需求进行资产配置。“有的客户在国内外的资产有几十亿元,他们希望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中能够自由流动,寻觅较好的投资机会和稳定的回报,实现保值增值。但是这点国内机构很难做到。”前述中海信托人士表示。
一位私人银行的投资顾问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如是评价国内的家族财富管理机构:银行、券商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碍于法律规定,偏重于避险产品,在产品创新领域突破不大,无法满足家族财富追求高回报、灵活的要求。而信托和第三方理财机构均是中介机构,在盈利模式上严重依赖销售佣金,目前尚难完成从产品推销者到财富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另外,刘嘉城向记者表示,国内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大部分配置的是国内的股票、基金、债券、期货等产品,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管理还比较严格。目前,股市、债券、信托都可能受到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这样的资产管理无法将投资风险分散。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国内家族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国外服务家族财富管理的私人银行家,一般都有着几十年的金融领域工作经验。以瑞银为例,其家族的慈善业务方面,在全球有40多位专家。
前述中海信托人士认为,家族财富管理,不仅需要国际化的财富管理观念,对于法律、税务筹划以及家族的各种问题都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没有十几年相关领域的历练,很难上手。”他透露,不少所谓的家族财富管理的“专业人员”有可能出身银行的客户经理,产品销售,仅做了几个月的培训,就“赶鸭子上架了”。
出海
“跟国内的机构相比,我更愿意选择国外的机构做家族财富管理。”鲍先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在他看来,中国的家族财富管理各方面都处于初始形态。
“就像某私人银行派来跟我联系的私人投资顾问,竟然是一个80后的小伙子。他上小学的时候,我已经跟着美国的金融大鳄在华尔街做PE了。你说我会选择把家族财富交给他们管理吗?”
鲍先生在中国香港和英属的根西岛设有离岸的家族信托,在他看来,中国的金融机构在专业知识和理财经验方面跟国外的机构有很大差距,这也是因为海外的金融机构有上百年的历史积累,而中国还未超过20年。
国内机构的不成熟,导致一些中国富人在境外进行家族财富管理。譬如SOHO中国的潘石屹、玖龙纸业的张茵等多位中国富豪都在境外设立了家族信托。另有一些富豪青睐于通过国外的PE进行家族财富管理。
《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内地超过30%的全部高净值人士、超过50%的超高净值人士持有境外投资;在已持有境外投资的高净值人群中,有近60%的受访者称未来会进一步增加境外投资比例;而目前没有境外投资的高净值人士中,超50%计划境外投资。
香港特区成了不少富豪进行家族财富管理的首选。永隆私人银行财富管理部主管谭剑伟曾经表示,“在香港设立家族信托的客户有50%~70%的比例来自内地,内地企业家对财富传承需求比较强烈。”
在香港的私人银行开设账户,没有外汇管制,更容易进行资产的全球配置规避风险,也吸引了不少客户。
在国际上,人寿保险通常也被作为传承财富的重要工具。根据《保险法》的规定,被保险人死亡后,人寿保险金归受益人所有,不属于被保险人的遗产,受益人无须清偿被保险人生前所欠的税款和债务。所以在境外购置大额保单也是内地高净值人群进行家族财富传承的方式之一。谭剑伟透露,香港保费高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保险有50%由内地客户购买。
正是出于这种需求,才有了东华长信这一类财富管理机构,通过与国外著名的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合作,将国内富裕家族的流动性资金转移到海外进行投资,实现传承。
财富传承仅是一个方面,鲍先生认为,与国内的机构相比,无论是欧美还是香港地区,他们的机构做家族财富管理可以为客户搭建一个永续传承的架构,并且能帮助培养下一代的传承人,而国内机构对这些还很陌生。
但是,出海也有风险。鉴于国内外适用法律和税负的差异,所以高净值人群海外进行家族财富管理,也面临着政治风险、税负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风险。
制度掣肘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企业家表示之所以选择境外进行家族财富管理,除了资产配置工具的差距之外,政策法律环境也是考量。
家族信托,在国外是家族财富传承的主要工具,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客户的追捧,但受制于制度的掣肘,家族信托在国内步履蹒跚。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信托法》中对纳入信托的财产尚未明确财产所有权变更问题,由信托持有,以及由信托转移至信托受益人名下等方面还存在障碍,这也导致家族信托的主要功能难以发挥。
另外,从操作层面来讲,一些国家有信托财产登记机制,在信托设立时对财产所有权进行公示。但国内信托财产登记比较欠缺,这也导致家族信托无法产生效力,成为家族信托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通常高端客户除了货币现金外,还有大量房产甚至企业股权等。在北京信托首席研究员刘向东看来,土地只有70年使用权,法律始终没有明确规定附着于其上的商品房该何去何从;而股权更是至今作为信托财产登记,所以该类资产也暂被搁置在家族信托之外。由于境内的法律无法处理这些问题,所以很多高净值人士纷纷出海。
鲍先生表示,国外的法律环境要比境内完善。仅以保护私人财产的相关法律条文为例,美国有3万多条,而中国只有200多条。这也导致一些企业家缺乏“安全感”。他们通过内保外贷、投资不动产、并购企业等多种方式把资产向海外转移,在境外进行家族财富管理。
2005年以来,全社会金融资产的总量年均增长21.8%,其中家庭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总量较2005年末增长了170%。随着金融财富总量的增长,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结构逐渐多元化。2005年末,住户家庭金融资产结构里存款和现金占比在80%以上。到2011年末,家庭金融资产结构中存款与现金下降到70%以下,民众金融资产财富管理意识在逐渐增强。
但是财富管理的发展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我国金融资产虽然安全性较好,但收益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产性收益增长;其次居民投资选择范围较小,无法根据收益水平、风险偏好、投资偏好来选择多种投资工具,难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分散风险,也较难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
几大金融机构分享财管盛宴
我国的各类财富管理机构正在逐步构建出一个层次分明的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将形成一批客户定位清晰、管理资产规模庞大、国际化的大型财富管理机构及一批走精品化路线的中小型财富管理机构。
各大金融机构针对的目标客户其实并不相同,其所占市场份额也大小不一。投中数据显示,我国金融财富持续积累,截至2015年末,我国个人可投资财产已经超过100万亿元,而且2016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在我国居民资产配置当中,存款占比为40%,房地产占比约35%,其他如股票投资、债券投资总额相加不足20%,体现出我国民众投资理念仍较为保守务实。
随着“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理念逐步被大众接受,以及我国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人群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富管理已逐渐成为国内各金融机构业务转型升级争夺的焦点。公开数据显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6个省市的高净值人群已经覆盖了全国高净值人口总数的55%,财富人口的集聚与人均GDP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具有紧密的联系。
“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具有影响力的仍然是银行理财业务”,投中集团分析师张祥向《经济》记者分析称,“因为具有传统商业银行背景而占有大量客户群体,银行可以自然延伸到财富管理领域,因此,传统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财富管理业务的主力军。”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也显示,当前银行理财规模稳居财富管理行业首位,且已进入规模稳步提升的通道。2015年我国银行理财规模已突破20万亿元,预计在2016年,银行理财规模将超过23万亿元。
排在第二位的是市场信托公司,其以信托财产的多元化及可投资领域的多元化而受欢迎。《经济》记者从银监会网站获悉,信托总财富管理规模已超过15.62万亿元,其主要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央企信托、银行信托及地方信托。
公募及私募基金公司紧随其后,总规模接近11万亿元。张祥表示,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资产总额约7万亿元,私募基金管理资产总额约4万亿元。在2007年股市快速上行的带动下,我国基金规模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基金的投资范围从股票扩展到对冲、量化等新的投资品种上,基金总体规模得到有效增长。此外,以余额宝为主的互联网基金的诞生,开启了“互联网+基金”模式,也意味着基金公司未来打破传统瓶颈,跨入了新的时代。
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陆岷峰也向《经济》记者介绍称,第三方财富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迅速崛起的过程。“目前,其财富管理机构总数量已超过万家,成为财富管理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可否认,国内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市场份额依然较小,投中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方财富管理总资产约为4.68万亿元,占整个财富管理的市场份额约为5%。”
同时,保险公司拥有巨量资产,因而没人会怀疑其介入财富管理业务的能力。《经济》记者从保监会获悉,保险机构资产总额已经超过12.36万亿元,按规定其2016年可用于权益类资产投资的金额约为3.71万亿元。
“这全要归功于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保费高速增长,保险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稳定增长”,陆岷峰说,目前保险类机构主要投资的项目有债券、股票和基金。“其一般将总资产的20%-30%用于存款、30%-40%用于债券、10%-20%用于股票和基金。保险类机构主要有两大优势,分别为背靠保险母公司自有资金充足和投资领域广泛。”
银行霸主地位受挑战
随着央行先后开启降准、降息的闸门,银行在财富管理行业的绝对垄断地位将成明日黄花。随着利率的逐步下降,未来银行理财的扩张规模将会受限,银行理财近三年的收益率已呈现下降趋势,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底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5.68%,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或将逐步降到4%以下。
同时,银行还在被动承受着来自不同财富管理机构的冲击和挑战。由于银行理财业务还停留在金融产品代销的初级阶段,并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在银行无法拿出更新的经营模式及政略之前,其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或还将面临诸多瓶颈。
业内有批评声音称,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银行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财富管理的含义,有些银行人士甚至认为财富管理只是对高净值个人高息揽储的一种方式。另外,银行将销售自身理财产品以及基金、证券、信托、私募等投资机构理财产品看作是一种通道业务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银行将该业务一股脑地甩给了其子公司。这些做法都使得原本属于银行的财富管理份额正在被不断蚕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此并不十分认同,他向《经济》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很多银行都是通过子公司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这在国际上是普遍做法,也已经比较成熟,没有什么不妥。”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也不认同外界对银行的批评声音,他表示,我国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实际上正普遍处于较为宽松的利好环境中。“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既不受基金法的约束,也不受信托法的约束,只受部门法规的约束,这实际上是中国商业银行独特的一个创新,是我国银行业实现综合化经营的独特方式。”
殷剑峰称,从2004年中国商业银行推出第一只理财产品,中国银行业的财富管理经历了12个年头。“总结而言,财富管理的发展背后有两个根本的动力。其一是银行业规避管制的动力,包括规避存款利率的管制、规避贷存比的管制等。其二是中国商业银行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通过创新来进行综合化经营的动力。”
未来我国银行在管理子公司时,要逐渐变得能放能收才好,可以通过人事管理、激励机制、业务流程设计、信息系统设计等机制,让银行资管能够在银行业务的板块和条线中进行运作,实现协同效应,这样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便可有更大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财富管理行业的多巨头格局已经形成,未来等待银行的绝不会是一马平川的坦途。海通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孙婷向《经济》记者评论称,“未来,商业银行将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建立基于财富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银行增强资管能力、服务能力、产品融合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孙婷表示,银行在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时,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财富管理应是为个人和家庭提供财富解决方案,这完全不同于银行目前售卖的理财产品,或其他金融产品的销售。“为了提高财富管理业务的服务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对现有的投资产品、服务产品和流程做非常大的整合,这些整合甚至需要涉及跨界融合,才能够真正形成基于财富管理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
孙婷表示,商业银行如何塑造基于财富管理视角的核心竞争力,是财富管理业务面临的巨大挑战。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尽快增强自身竞争能力,那么银行一定在财富管理行业能找到对抗其他财富管理机构挑战的方法。
财富管理面临多元发展
第三方财富公司等各类机构,正在不断尝试加速金融创新以满足各类投资者日渐复杂化、多元化的需求。
鹏华基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伍旋向《经济》记者表示,目前来看,我国财富管理基础产品的结构尚有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公募基金资产整体较为单一,约有一半都为货币基金,其余多为股票和混合型基金,债券基金和对资产配置全球化有重要意义的QDII基金的占比也很小;投向非标的产品受刚性兑付的影响,尚未形成合理的风险收益预期。”
随着基金法的不断完善,基金专项资产管理子公司业务热情已被点燃,继银行之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相继进入公募资管行业,资管市场进一步放开,充分竞争格局已然形成,各类财富管理机构正逐步向着多元化发展。
在讨论如何多远化时,国外的成熟市场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张祥介绍称,作为财富管理的起源地,欧洲也有着较多的金融产品与投资市场,欧洲财富管理市场的主要产品包括,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欧洲许多的机构投资人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中介服务,而许多个人投资者除了直接投资基金产品以外,也通过其他产品间接持有机构投资人的份额。
“在欧洲,各监管机构依据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和财富管理产品的性质而专门设计了不同的监管指令,总体上实施的是以产品为主的功能监管。”张祥说。
同样,美国可供配置的财富管理标的类别也非常多,除了国债、企业债以及固定收益证券和股票之外,还有对冲基金、期货、期权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美国的财富管理机构则通过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着不同层次客户的理财需求,在促进其国内金融资源有效分配、优化收入结构、增加养老保障水平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祥表示。
例如,美国对于财富管理行业的准入和产品监管都较为严格。张祥分析称,“从产品方面来看,公募产品和管理机构都受到美国证监会的严格监管,而私募产品的监管侧重于对较大规模管理机构的监管。这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
总而言之,美国财富管理市场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是产品丰富,能为其社会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二是风险可控。其主要的资产配置策略风险性较高,股票在其中占比最高为33%,其次是保险和养老金储备占比32%。由于其股票市场较成熟,所以市场整体资产流动性较高且风险可控。”张祥表示。
此外,美国财富管理机构类型多样,市场层次较为分明。资产管理公司、传统私人银行、大型券商、中小型独立券商、独立财务顾问及家庭工作室是美国主要的几大类财富管理机构。
“美国财富管理公司的创新意识也较强,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且持续蔓延之时,也没有减慢创新的步伐,反而在考验中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张祥认为,“这应该归功于有效的监管。美国非常注重投资者保护,对基金运作施以严格监管,强调建立在托管制度、投资限制和信息披露基础上的投资者保护。这使得其财富管理市场即使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也具备较强的恢复能力。”
陆岷峰也介绍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第三方财富管理占据整个财富管理市场份额的60%以上。在我国台湾、香港等地也占30%左右,所以伴随着我国富裕人群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发展潜力最大,速度最快的将是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
通过对比国外成熟市场,可以看到我国财富管理市场有着不小的进步空间。但伍旋也表示,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多元化、正规化的进程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已具备了一定规模,财富管理机构类型也在逐渐多元,基础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也有提高,分业监管体系已基本建立,民众的理财意识同样在逐步增强。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可以继续发展壮大基础产品市场,在不放松投资者保护的前提下,拓展各类投资产品的投资范围,适当减小投资限制,为财富管理提供风险收益丰富的配置选择。”
财富传承做的是更好地将有形资产传承给下一代接班人,而子女教育做的是更好的将对文化与社会的理解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给下一代接班人。因此,两者不仅是相关的,而且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融合。大家常讲富不过三代,究其原因也无外乎未能做好以上两点,即财富传承者未能将有形财产合理地安排给下一代,财富继承者不具备良好的财富管理能力或良好的金钱观。
资产传承和子女教育可以分别称之为有形资产的财富传承和无形资产的财富传承。
有形资产的财富传承
明确比较具体的财富传承目标非常重要。
财富传承目标
有形资产的财富传承目标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合理的财富配比即财富的资产配置种类是否能够符合财富继承者未来的市场趋势,且能够被财富继承者很好地掌控。以房产为例,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未来每个家庭所拥有的房产数量将会上升,而随着年轻一代所占比例的降低,房产的需求将逐渐随之降低,因此在传承资产上有大量的房产就未必是明智之举。
合理的财富递延即财富是否能够根据财富继承者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需求合理地配置资产,实现资产的合理保护。很多案例表明,在继承者不具备对财产的打理能力时,过多的资产将会促使继承者出现过度消费或盲目投资的现象,而在真正需要运用资金时却捉襟见肘。因此能够将财富更好的按照继承者的各阶段需求递延提供,将会是更好的方式。
合理的避税虽然目前国内还没有开始征收遗产税,但是从大多数发达国家征收遗产税的趋势来看,国内未来征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从各国遗产税税率来看,税负是相当高的。因此提前进行税务方面的筹划是未雨绸缪的长远之计。
财富配比的合理方式
根据配比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各类资产的属性以及未来的长远趋势,另外要看继承者对于哪些资产更有兴趣、更有掌控能力。
从资产属性来看,资产大致可分为实业股权(包括矿产资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房地产(包括商业地产、房地产投资基金)、金融资产(现金类,如本币、外币;固定收益类,如各种债券或债券基金、融资类信托产品;权益类,如股票、股票型基金、证券私募基金;保险类)、商品资产(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以及期货市场各类品种)以及艺术品(如古玩、名人字画)等。
从各类资产与经济的相关程度来看,金融资产中的现金类、固定收益类、保险类与经济普遍呈现较低相关性,即无论经济好坏,这几类资产均会保持一贯的低风险属性以及收益的稳定性;而实业股权、房地产、金融资产中的权益类资产、商品资产以及艺术品均与经济呈现较高的正相关性,收益会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因此,综合考虑未来经济形势以及财富继承人能力后,便可决定财富继承者持有两类资产的比例。合理的资产比例配置也将有助于财富继承者更好的掌控和使用资产。
财富递延的合理方式
继承财富就如同继承一个国家,如果皇位继承人是个年幼无知的小孩,怎能掌控一个国家未来的兴衰?因此合理的财富递延方式如能够有效匹配继承者各个阶段的需求,那么就能更好地将资产运用起来。可将资产按照继承者的年龄分笔提供,在满足继承者各阶段需求的前提下也能够有效规避各种不良问题的出现。
儿童时代的需求主要是日常生活开支、幼儿园、小学的各种费用等。青年时代的需求主要是日常生活开支、初中、高中、大学(含研究生)的各种费用等。这两类费用均可用预期通货膨胀率来模拟计算。成年后(这里指大学毕业后)的需求包括了自己及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创业的启动资金、结婚生子的费用、各类资产的投资以及继承人的财富传承规划资金等,该项资产实际可将传承总财富扣除前两项资产后全部纳入。
归纳起来,在继承者未成年时,仅提供继承者的基本开支,其余资产可进行其他投资行为,待继承者成年后将资产一并获取。
在国外已有较多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上述的信托服务,国内目前虽然没有现成模式,但也可在资产配置的设计下用保险及信托产品实现该功能。
避税的合理方式
国外更多的是利用遗嘱信托的方式规避遗产税,但在国内由于信托业未能真正开展遗嘱信托的业务,也只能依靠终身寿险及部分中长期信托产品实现遗产税的规避。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移民海外,客户也可选择国外的知名资产管理机构进行遗嘱规划。
无形资产的财富传承
要在确定传承目标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实现方式。
无形资产传承的目标
一般来说有3大目标。
树立独立的人格、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如何让下一代从小就不依赖家庭,尽早养成独立的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拜金、不懒惰,有社会使命感。
培养企业家精神如果高净值人士本身就是企业家,即使不愿意再让下一代成为辛苦劳作的企业经营者,仅作为普通打工者立足于社会,但在坐拥巨额财富的条件下,如果没有一点企业家精神,其财富增值必将不能顺应社会发展,终将坐吃山空,从而出现富不过三代的局面。
提高继承人的财商财商是近些年新出现的名词。和情商与智商一样,财商的培养也要从婴幼儿时期开始,贯穿继承人的一生,这样才能够使其有足够的金融财务知识打理继承财富。
无形资产传承的实现方式
在智力等客观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心智的成熟与性格的坚韧显得尤为重要。
营造环境儿时的生活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会直接影响继承人的成长,因此需要为继承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内外部环境。既不能太过安逸,也不能太过压抑,要充分激发继承人在性格方面的潜质,培养一个自信、自爱、有使命感的上进青年。
行胜于言父母的一言一行下一代都看在眼里,作为父母一定要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样下一代才会非常自然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逆境历练逆境中能够锻炼下一代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能够历练出一个企业家具备的潜质。让下一代尽早接受社会上的历练,使自己更加的融入社会。
培养继承人的企业家精神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商学院模式的案例教育,培养创业激情与冲动;励志课程的安排,建立超强的自信心;沟通及演讲能力的锻炼;企业经营理念的系统培训等。
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来临,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这给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造成了巨大冲击。从2013年开始,不少基金、信托公司都开始自建渠道,成立财富管理部,抢食第三方财富机构的业务,混战已开始打响。
业内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人民币600万以上人士)将超过300万人,可投资资产将接近90万亿元,但在混业拼抢之下,竞争异常激烈,谁又能从这场惨烈的“屠城”中脱颖而出。
求生
往日的光辉并不遥远。2010年年底,国内第三方财富管理龙头企业诺亚财富在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在此之前,是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光辉岁月,这些公司受到了风险投资机构和资本市场的青睐。
而四年后的今年,财富管理业便陷入了一场疯狂的竞争。近两年市场上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从全国各地冒了出来。鱼龙混杂的市场中,不少公司简单依靠‘产品驱动’,以高收益信托产品做卖点。
于是,求变、转型、求快......财富管理公司纷纷推出各种措施,而更多的则是为了寻找新的活路。
“我们判断信托行业刚性兑付神话的打破将极大地挤压中小型财富管理机构的生存空间,行业洗牌已在所难免。”利得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夏剑佩告诉《环球企业家》,单纯以代销为主的财富管理机构必定在未来两年遭受重创,淘汰是必然趋势。
实际上,国外的大型财富管理不限于单一投资领域,而国内财富管理机构在竞争下,也在逐步从单一的产品代销领域回归到客户理财规划服务层面,差异化也在逐步加大。
迅速跑马圈地、抢占客户资源也成为各类财富管理公司最基本的应对之策。
不久前,利得财富正式宣布,将“速度和扩张”作为全年工作的主基调。而近期刚成立的民生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宣称,将在四到五年内设立40至50家分支机构,完成全国布局。
恒天财富更是激进扩张的典型代表。过去一直采用人海战术的恒天,目前已在全国设立60余家分支机构,拥有2000人的专业理财投资顾问团队,位居行业之首。相比之下,行业领头羊诺亚财富一线的理财师也仅有600人。
由于其狼性做法,恒天一直被认为是财富管理行业中最激进的公司之一,目前累计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300亿元,仅次于诺亚财富。不过,其过去代销的80%至90%是信托产品,通常采取从信托公司包销之后再分销的模式,定位做财富管理产品分销商、做财富管理行业的国美,但在新的行业形势下,不得不思考转型之计。
摆脱单一产品代销模式成为财富管理机构当务之急。新成立的民生财富在此背景下,从一开始就提出打造“资产配置方案的规划”的核心能力。“这就好比,客户来了不是买药,而是问诊,不做药店,而做一所综合医院。”夏剑佩说。
在未来的竞争中,为客户进行全面资产配置的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深感行业危机的诺亚财富早早采取行动。其在2012年便建立了完整的财富管理产品链,从基础财富管理、高端财富管理到海外资产配置和家族财富管理,产品线从货币市场基金一直到长周期的PE和房地产基金,使客户能获得一站式完整的资产配置服务。
“我们有一个全中国OTC市场最全的金融产品数据库,里面有所有OTC市场的几万个产品,包括银行理财、PE、VC、地产基金、信托等等。”诺亚财富创始人兼CEO汪静波告诉《环球企业家》,“根据这个系统的信息,我们每个季度会召开研究会议来理解中国大的趋势和方向,判断什么样的资产在未来可以获得利润,最后我们一年看2000个产品,但真正上线的只有800个。”
上游
从单纯的渠道方跳出来,谋求对产品更高的控制力,向上游产业进军,成为有实力财富管理公司的求生新途径。
2013年2月,诺亚财富旗下子公司歌斐资产携手万家基金组建万家共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比例为35%,此举开创财富管理机构入股基金子公司的先河。
而不久前,利得财富更是接盘纽银西部基金外资股东股权,成就首个第三方机构反噬公募基金牌照案例。再加上去年底入股华富基金旗下子公司,利得已经拥有公募基金和基金子公司两个牌照。其随后透露明年还将再收购一家券商机构,全面向上游拓展。
利得财富的思路是希望建立起C2B(Customer to business)模式,从客户需求出发,提供多品类多层次的产品,甚至是定制化的产品,这就必然要求形成自身的产品研发、创设能力,因而需要全面向上游资产管理领域拓展。在过去一年里,不少财富管理机构也开始效仿上游拓展路径,谋求转型发展。
“我们创始团队都是做资产管理出身,从一开始就希望把自己定位成资产管理人,并不想做简单的代销机构。”汪静波表示。2009年开始,诺亚财富开始做FOF(Fund of Fund,母基金),转型之路由此开始,并于2010年成立歌斐资产管理公司,接受客户委托,挑选基金或者基金管理人进行组合投资,是其最重要的业务模式。
“主要包括VC、PE的FOF,房地产的FOF,还有二级市场的FOF三块业务,强项是VC、PE的FOF”,歌斐资产创始合伙人、首席执行官殷哲告诉《环球企业家》。截至2013年年底,歌斐资产管理总规模310亿元,其中房地产基金260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逾40亿元。
去年以来,火热的互联网金融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财富管理行业。“如果说2014年的财富管理行业会与之前十数年的发展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财富管理这个行业。”汪静波指出,一个传统的财富管理公司,如果到现在还不能够彻底科技化的,那么可能以后就很难跟上互联网时代金融业发展的脚步。
高端
不过,由于在线交易平台目前主要面向中产阶层和白领客户,与诺亚等财富管理机构的高净值客户定位还有一定的差别。从去年到今年初,诺亚财富访问了3000多个中国高净值客户,其放在第一位的还是一对一理财师,还是希望获得面对面的服务和高度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这一块很难完全放在互联网上来做。
为此,诺亚财富一方面维持高净值客户一对一的体验。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上,略微放低客户门槛,开始针对世界五百强等优秀公司的白领、金领人群(未来的高净值客户)提供服务。但其主要精力依然会在高净值人群。汪静波表示,“现在最低的投资门槛是100万元,客户在诺亚平均投资规模是150万美元,所以基本上跟国外的私人银行的定义差不多。”
2013年,根据中国高净值客户的强劲需求,诺亚财富进一步发展了保险经纪业务(荣耀保险)、短期融资服务(融易通)等。
据了解,目前中国高净值客户人数已突破百万大关,亿万富翁人数逾六万,居世界第二,国内高净值人群对于家族财富保障、传承的需求越发强烈。
年均增长率102%
2006年以来,招行理财业务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末,招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年均增长率102%,理财管理余额年均增长率43%,理财收入年均增长60%,累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97亿元。
2014年7月末,招行理财产品管理余额突破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5%。截至2014年7月,招行2014年度已发行各类理财产品1743只,发行规模8226亿元,理财产品管理余额为10052亿元。
其中,利率型产品管理余额为5495亿元,约占全部理财产品管理余额的55%;净值型产品余额为1880亿元,约占全部理财产品管理余额的19%;结构型产品管理余额2678亿元,约占全部理财产品管理余额的26%。
理财综合能力继续领跑
在理财业务业绩靓眼表现的背后,招商银行理财产品的服务能力也获得了国内权威机构和媒体的高度评价。
根据普益财富银行理财能力上半年排名报告显示,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理财综合能力排名由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领跑。
其中,招商银行位居理财能力综合排名前列,因为该行在理财产品丰富性、发行能力和收益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信息披露规范性、评估问卷得分等各个单项排名均位居全国性银行前列。
招商银行以丰富的理财产品项目再一次列居行业前列。普益财富的报告指出,招商银行在收益类型、投资币种、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起点等5个子项目中至少有3个以上都表现较为突出。
此外,在《证券时报》主办的“2014中国最佳财富管理机构评选”中,招行“金葵花理财”品牌成为唯一被授予“中国最佳财富管理品牌”大奖的银行财富管理品牌。
财富管理专业能力业内领先
近年来,招行在打造财富管理的专业性与定制化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自2007年推出私人银行服务以来,经过7年多的发展,招行已经构建了以专业的投资顾问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体系,搭建起品种齐全的开放式产品平台,打造了从“市场研究观点”到“投资策略”,到“大类资产配置”再到“产品组合选择”以及“绩效跟踪检视”的全面资产管理与产品服务能力,并提供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的增值服务体系和营销活动平台。
根据中报数据,招行私人银行客户数超过29219户,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超过6621亿元,在客户数和管理总资产上成为国内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