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常见护理诊断范文

时间:2023-10-13 09:12: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内科常见护理诊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内科常见护理诊断

篇1

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饮食,二便情况,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听取患者的主诉症状,对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医生护士可立即为患者作出有关临床诊断的各项检查,及时诊断及时处理,一旦误诊导致失去及时手术或非手术内科治疗的机会,而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临床上应提高对急腹症的明确诊断水平。

2 常见疾病分类

大多分为以下几种:①急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②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结石,胆道蛔虫;③胃十二指肠穿孔,胃痉挛等;④肠梗阻,肠套叠,肠穿孔,肠痉挛等;⑤宫外孕,肝脾破裂,胰腺炎等;⑥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

3 临床护理观察

篇2

急性腹痛是临床内科常见的一种症状,具有发病原因复杂、发病急、病情变化迅速且症状严重等特点[1]。由于其对患者的伤害较大,所以,对于临床正确诊断以及治疗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一旦诊断不及时,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影响。腹痛诊断一般涉及到多个科室,如:胸外科、内科以及妇产科等[2]。由于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所以,临床诊断会受到多方面干扰,从而造成误诊。为了观察研究内科急诊性腹痛的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方法,为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提供帮助,本文选取2011年06月~2014年03月来我院就诊的急诊性腹痛患者12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临床诊断方法,现将本研究的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06月~2014年03月来我院就诊的急诊性腹痛患者12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50例,患者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是(43.2±7.3)岁;患者发病时间30 min~48 h,平均发病时间是(7.3±1.25) h;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在2 h~2 d;有部分患者以往有疾病:高血压患者有23例,溃疡疾病患者有12例,腹部手术患者有12例。所有的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腹痛现象出现,同时伴有的临床症状一般为:恶心、呕吐、腹痛、胸闷、乏力等,进行相应体格检查,有以下症状:腹部压痛、腹胀以及腹部肌肉紧张等。

1.2方法

1.2.1询问患者病史 护理人员具体询问内容包括:①患者发病的疼痛程度以及发病的缓急:患者病情是慢慢加重还是缓慢减轻,是突然发病还是逐渐出现疼痛症状;②腹痛的转移以及放射:因为神经分布广泛,一些疼痛常会被发射至固定的区域;③患者腹痛的位置:一般下腹痛多由结肠病变引起,上腹痛多为十二指肠溃疡或者是胰腺疾病;④对于其他:出现腹痛前,患者有无暴饮暴食、服药史、所用药物的种类,对于女性患者,一般要考虑到女性月经情况;以前有无肝胆疾病史、肾脏病史或者是溃疡病史等。

1.2.2体格检查 首先详细了解患者的呼吸、体温、血压、表情、皮肤情况等。同时要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腹部检查、心肺情况等,在检查患者腹部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以下症状:有无弥漫性胀气、外形有无膨隆、有无肠型和蠕动波、腹部有无肿块、肠鸣音是增强还是减弱等。

1.2.3实验室检查 包括以下几种检查:X线检查、手术探查、B超检查、实验室血、尿常规、诊断性腹腔穿刺等。对于面部苍白、伴有大汗的患者,要立刻进行急救,急救中使用心电图,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心肌梗死现象,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则检查患者的肌钙蛋白或者是心肌酶,待所有诊断结束后,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治疗。

2结果

经过确诊,本组126例患者中,细菌性痢疾患者有32例(25.40%),急性胃肠炎患者有65例(51.59%),心肌梗死患者有13例(10.31%),尿毒症患者有6例(4.77%),消化道溃疡患者有8例(6.34%),胃癌患者有2例(1.59%)。本组患者中有3例(2.38%)误诊,其中,心肌梗死患者1例,尿毒症患者1例,胃癌患者1例。确诊率为97.62%,误诊率是2.38%。

相关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本组中常用的辅助检查:X线检查、手术探查、心电图、B超检查、腹部CT、实验室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等。其中,血常规检查20例中,阳性有11例,阳性率为(55.00%);腹部CT检查35例中,阳性例数9例,阳性率为(25.71%);心电图检查30例检查中,阳性例数15例,阳性率为(50.00%);肝功能检查60例中,阳性例数13例,阳性率为(21.67%);胃镜检查100例中,阳性例数为73例,阳性率为(73.00%);肾功能检查16例中,阳性例数2例,阳性率为(12.50%)。

3讨论

在内科急诊中,急性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为:恶心、呕吐、腹痛、胸闷、乏力等,具有发病原因复杂、发病急、病情变化迅速且症状严重等特点。医师在诊断过程中因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很容易对病情造成误诊,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害[3]。患者在入院后,主治医师应对患者的详细情况进行询问,以此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病情的误诊率[4]。据相关数据表明,引起患者腹痛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就是常见的一种,一旦护理人员对其处理不完善,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急诊内科是急性腹痛患者首要选择的科室,如何及时准确的诊断出患者腹痛原因以及类型,对随后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对于急诊科的护理人员来说,他们需要面对严峻的挑战。在患者被送至急诊科室时,护理人员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呼吸、体温、血压、表情、皮肤情况等[5],同时要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腹部检查、心肺情况等。如果患者自我描述是下腹部疼痛,则大多数情况是由结肠病变引起,若患者自我描述是上腹痛疼痛,则多为十二指肠溃疡或者是胰腺疾病[6]。除此以外,还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详细了解,包括是否暴饮暴食或者是酗酒,若有以上情况发生,则可能为急性腹痛;如果患者有溃疡病史或者是肝胆病史等,那么该患者极有可能是二次急性腹痛。在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后,要对患者的体格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呼吸、体温、血压、表情、皮肤情况等[7]。在进行以上检查后,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检查患者是否有感染现象,最后用X线确定疼痛部位以及范围[8]。在该过程中,要求医师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同时,要时刻遵循诊断的基本原则,对于急性腹痛患者要高度重视,在处理时也要更加细心。

本研究中,经过确诊,本组126例患者中,细菌性痢疾有32例(占25.40%),急性胃肠炎65例(占51.59%),心肌梗死患者13例(10.32%),尿毒症6例(4.76%),消化道溃疡8例(6.25%),胃癌2例(4.59%)。本组患者有3例误诊,其中,心肌梗死患者1例,尿毒症患者1例,胃癌患者1例。确诊率为97.62%,误诊率是2.38%。经过此次研究,我们需要注意的事项有[9]:①对于平时少见的症状也要有足够重视,检查时也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程序;②详细询问患者基本情况,及时确定患者腹痛的原因,了解患者身体状况;③注重整体检查;④密切观察患者的相关指标变化。

综上所述,急性腹痛是临床内科常见的一种症状,在前期加强对患者的病史询问以及详细了解,有利于后期更加准确、迅速的确诊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从而大大增加确诊率,减少误诊率。

参考文献:

[1]牛朝莲.105例急性腹痛患者临床诊断分析及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2):149-150.

[2]刘坤.内科急诊急性腹痛患者140例临床诊断探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78-78,79.

[3]Cooper N, Stasi R, CunninghamRundles S, et al. Plateletassociated antibodies, cellular immunity and FCGR3a genotype influence the response to rituximab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12, 158(4): 539-547.

[4]孙相启,耿作华.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信息,2013,(22):524-524.

[5]赵鸽.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诊疗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298-298,597.

[6]赵桂将.24例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急诊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7):5938-5939.

篇3

心内科以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见,常见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衰、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房间隔缺损、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缺血等症状。实习期间,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护理及基本操作。按时参加医院安排的班次及科室的教学查房;微笑迎接新病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主动了解病人的情况,及时为病人排忧解难,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

篇4

依据相关研究表明,将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于小儿内科常见疾病护理中,具有良好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其效果情况,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对小儿内科常见疾病患儿试行护理路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小儿内科收治患儿数量前四位病种共270例患儿设为研究组,年龄0.1~13岁,平均(2.73±1.08)岁,支气管肺炎84例,小儿腹泻58例,急性支气管炎6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3例,其他18例;并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前的常见疾病患儿260例设为对照组,年龄0.2~12岁,平均(2.91±1.21)岁,支气管肺炎87例,小儿腹泻61例,急性支气管炎6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0例,其他1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临床护理路径的制订 以科室的骨干护理人员组建研究小组,负责病种的筛选、护理路径计划与流程的制订,并进行临床评价、指导与总结改进;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研究数据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培训的内容包括护理路径的意义、目的及实施方法等;依据护理程序、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路径的制订,以时间进度作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诊断、病情检查、临床用药、治疗及护理等较理想的护理手段作为纵轴,并罗列护理内容与护理目标。

1.2.2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征询患儿与家属需求,由主治医师与护士确定执行护理路径,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执行中护士依据路径表内容评估并落实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反馈变异因素,入院后将开展护理路径的告知单予以患儿或家属,并以通俗语言进行健康教育以获得配合;实施中小组成员对护理变异因素进行分析并测评专项护理的满意度,以实现对护理路径的修正与完善。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住院费用、住院天数与生活质量,并调查患儿与家属健康教育的达标率与护理满意度。

1.4效果评价 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价,包括躯体疼痛、日常活动、精神状况及总体健康等指标;健康教育的达标率采用调查问卷评价,包括疾病知识、饮食情况及用药知识等问题,按掌握程度分别计0、1、2分,得分大于15者为达标;满意度采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按满意程度分别计1~5分,大于或等于85分者为满意[1]。

1.5统计学分析 资料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的生活质量 护理后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健康教育的达标率与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健康教育的达标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1.60±7.93)分、83.46%(217/260),研究组为(97.63±8.13)分、93.93%(263/28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患者住院时期应用的护理模式,美国、澳大利亚及英国等国家大型医院采纳应用均取得良好效果,我国自2010年起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试点工作,近年该护理模式的适用病种越来越多[2]。本研究选取27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小儿内科患儿与260例未应用该护理模式患儿进行效果对比,以探讨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和应用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主要针对特定群体,以时间进度作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诊断、病情检查、临床用药、治疗及护理等较理想的护理手段作为纵轴,从而制订较完整的护理日程计划表[3]。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提示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并减少住院费用。本研究中以临床护理路径规范患儿护理工作,引导护理人员依据路径计划进行各项护理措施的规范、准确实施,保证护理过程的清晰条理与明确记录,从而确保患儿获得理想护理服务。此项属于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升患儿生活质量的理论依据,表明实施临床护理对促进患儿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研究表明研究组患儿、家属健康教育的达标率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临床护理路径能提升患儿与家属达标率与满意度。原因在于护理路径有效规范患儿与家属健康教育的指导内容,保证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计划性与针对性,从而确保计划实施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护理路径还可保证护理人员与患儿接触的时间与细心度,从而密切护患关系并提升患儿与家属的满意度[4]。关于临床护理路径对患儿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影响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小儿内科常见疾病建立规范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少医疗费用并促进患儿尽快康复,从而有效提升患儿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金燕.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炎患儿中的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7):910-912.

篇5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内科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着重研究患内科疾病的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健康问题的发生及发展规律的同时,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处理患者的健康问题,达到保持和促进患者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2.本次说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脑梗死病人的护理”选自于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李秋萍主编)第九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四节(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本次课的学习目标是在巩固脑血管疾病的护理常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知识。

二、学情分析

《内科护理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基础护理学、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生在本次课之前掌握了内科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及日后从事专科护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认知、能力和情感目标。(1)认知目标:熟悉病因及发病机制、处理要点、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掌握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运用已学的护理知识为病人做健康指导,并能给予病人及时正确救治和护理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护理工作,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和高尚品德。

2.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2)教学难点:临床表现。

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法

⒈教学方法。综合采用提问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与学生互动沟通、共同提高,有利于信息的多角度传递,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⒉教学手段。采用“传统教学法+现代化教学法、多媒体+板书”的方式。通过图表、图片、视频等,再现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对板书进行合理设计,板书左半部分用于书写标题,右半部分用于对某部分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如作图、绘制表格。

⒊学法。指导学生采用读书法、预习法、讨论法、质疑法、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环节设计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5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02-02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在临床中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致死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1]。虽然新的治疗技术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是致残率还是处在较高的水平上。加强神经内科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2012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8例进行研究,对神经内科护理在脑卒中康复中的效果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2012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8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均经过CT扫描诊断符合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诊断标准,58例患者均为初次发作,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年龄为49-73岁,平均年龄为62.7岁,男性31例,女性2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经过对两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的对比研究,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同时进行基础性护理。研究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两组患者治疗和护理时间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SPS13.0软件处理,两组之间都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 果

2.1 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 见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见表2。

3 讨 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中的常见疾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非常的高,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要有效改善患者病后的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病后生活质量就需要重视康复护理。①要加强对并发症的护理,脑卒中患者往往意识混乱,出现昏迷,护理人员要给予适当的护理,保证正确的,对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避免痰阻塞呼吸道。对患者引流管进行护理,对尿液颜色、尿量重点观察[2-3]。②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包括患者肢体功能训练、按摩等,在住院期间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需要进行床上训练、患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按照患者关节活动方向进行肢体被动运动,运动量要从小到大[4]。要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使患者肢体血液循环畅通,每日对患肢的按摩要不少于3次,每次30min。另外,要锻炼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要锻炼行走能力、上肢活动能力,可以让患者进行简单的刷牙、拧毛巾等活动,逐渐恢复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日后生活质量。③心理康复训练。脑卒中疾病对患者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患者情绪低落,对治疗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病情,增加患者的信心,聆听患者的心声,及时解决患者不良心理问题[5]。④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和技术介绍一些康复知识,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让患者随时随地进行康复训练,从而提高康复几率。

参考文献

[1] 祝学莹.神经内科护理中关于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2):340-341.

[2] 徐有俊,秦子,赵悦.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20):84-85.

篇7

心律失常指心脏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激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1]。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心电监护已成为医护人员观察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广 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护士是心电监护的直接观察和记录者,也经常接触心电图诊断报告。 为了解目前基层医院临床护士对常见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识别、对心电监护临 床意义理解及心电监护质量的真实情况,为今后落实相应的继续教育措施提供依据,于2007 年4月至8月通过对本市3所县级综合性医院357名临床护士进行心律失常认知的问卷调查,现 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浙江省富阳市内3所县级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357名。年龄 19~45岁,除两名男性外,其余均为女性。其中中专学历151名,大专学历190名,本科学历 16 名;护龄小于5年164名,大于10年131名,5~10年62名;初级职称259名,中级职称98名; 内科护士93名(心内科16名),外科护士177名,急诊科护士32名,ICU科护士39名,其他科护 士16名。1.2 调查方法:全部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由富阳市医学会统一组织,统一指 导用语,不引导回答,独立填写,填写时不查阅书籍,统一回收。共发放问卷391份,回收3 84份,回收率98.2%,除回答不合格的问卷,有效问卷357份,有效率为91.3%。

1.3 调查内容: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工作单位名称、学历、护龄、职称、所从事的 专科等护士个人情况。对心律失常认知情况的调查内容:①基础知识包括:平时工作中是否 看心电图诊断,认为心电图诊断或心电监护内容对护理工作有无指导意义,是否掌握心电图 的基本知识;②护士对常见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 ;③护士对恶性心律失常,包括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VF)的心电图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

2 结果

2.1 护士对心电图基础知识的理解分以下几种情况:见表1。

2.2 护士对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护士普遍存在对心律失常认知不足的问题:(1)表1中说明,认为心电图诊断和心电监 护对护理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护士只占37.5%,掌握心电图基本知识的护士只占10.9%,一知 半解的占84%,对心电图基本知识的缺乏则可直接影响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程度。(2)表2 中可见,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短阵室速和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能正确识别 的护士分别只占31.9%、28.0%、17.1%和9.5%,相对比例较低。对窦性心动过速、窦性 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室性早搏能正确识别分别占58.5%、61.9%、63.6%和52.9%,相对 比例较高。这主要由于窦性心动过速/过缓的心电图波形符合窦性心律,比较容易识别。(3) 从表3中可见对于高度AVB、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和室性心动过速能正确识别的分别只占14.9 %、14.6%和16.0%,即使是急诊、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能正确识别的 比例也均低于60%。(4)急诊、ICU和心内科的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高于其他科室护士。表3 中,对心室颤动能正确识别的护士占55.5%,其中接受调查的急诊、ICU和心内科护士共87 名,能正确识别的为100%;除急诊、ICU和心内科外,其他接受调查的护士共270名,能正确 识别的为41.1%。这主要由于心室颤动也是临床上危及生命的一种恶性心律失常 ,是心脏骤停中最常见的类型。而心房颤动、室性早搏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类型,随着临 床经验的积累,也比较容易被护士掌握。(5)中级职称护士正确识别能力较初级职称护士强 :中级职称护士98名,能正确识别的为96%;初级职称护士259名,能正确识别的占40.2%。 急诊、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通过临床实践而掌握。急诊、ICU、心内科的 护士和中级职称的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科的护士,这说明理论需结合 实践才能得以巩固。

3.2 护士对于心律失常认知不足的原因与分析:(1)大多数护士在院校专业培训期间,缺 乏心电图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和临床实践,难以适应临床心电监护工作。工作后由于没有经 过相关知识动态、系统的学习而认知不深,对于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一知半解,直 接影响了心电监护的质量。(2)我国的护理工作内容、方法与思想观念上的落伍,以“维护 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实践者及健康教育的宣教者”[2] 的护士定位没有转变,护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治疗性医嘱的“机械”执行,加之护士的内涵 和定位不明确,使护理独立工作的一面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致使临床护士把护理工作看作 是可做可不做的软任务[3]。

3.3 如何提高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1)提高护士对心电监护的质量意识和护理工作中 的风险意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4~6]中明确指出,早期电除颤对心脏骤停 的存活率极为重要,电除颤及心肺脑复苏术(CPR)开始时间与心脏骤停存活率呈正相关。VF 的心脏骤停者,在3~5min立即提供CPR和电除颤,可取得高达49%~75%的存活率[7] 。使护士充分认识心电监护的重要意义,从而能自觉学习心电学相关知识,认真观察心电 监护内容。(2)在工作中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管理,使其成为系统性、规范性、长效性的教 育机制[8]。临床上心电监护的观察大部分由初级职称的护士执行,而调查中发现 初级职称的护士对心电监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律失常的认知远远低于中级职称的护士 ,因此应重点加强对这部分重点人群的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

[2]丁炎明.护士对生活护理认识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2.

[3]黄人健.向护理巾帼英雄学习 营造和谐医疗环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 :401.

[4]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2005). AHA Guidelines for CPR & ECG[J].Ci rculation, 2005, 112(24):13.

篇8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75

据临床疾病统计结果得知, 循环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循环内科又称之为心血管内科, 是各级医院内科为诊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 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 其中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较为多见。临床中循环内科住院部的患者常见于老年患者, 且常并发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慢性病, 其病情常呈现出发病迅速、病情严重、治疗难度大等特点[1]。同时循环内科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护理风险, 因此给护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本文为分析循环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风险并探讨具体解决对策, 回顾性调查分析了本院循环内科住院部发生护理风险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5月在本院循环内科住院部发生护理风险的4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 其中男21例, 女27例, 年龄最小49岁, 最大81岁, 平均年龄(64.8±5.4)岁。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症状, 入本院进行检查治疗, 经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确定诊断为心血管疾病。48例患者中冠心病27例, 心肌病10例, 心律失常7例, 心肌梗死4例。

1. 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 分析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调查并总结循环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护理风险, 并根据护理风险的发生原因、风险程度进行综合探讨, 以探讨出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具体解决方法。

2 结果

48例患者中跌倒17例, 坠床13例, 换错液体9例, 标本送检错误9例;48例患者均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护患纠纷, 其中护理工作人员因素是引起护患纠纷的主要因素。

3 讨论

医疗护理工作是一个高风险、高责任心的技术,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 使得风险无处不在。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与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 再一次敲响了护理安全的警钟。在纷繁复杂的护理工作中如何正确规避职业风险, 保障患者安全, 成为广大护理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可能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 有的护理风险的发生原因可能是患者因素, 有的可能是治疗器械因素, 但大多数还是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的因素。因此目前临床中需要加强医院对院内护理风险的管理, 以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循环内科中的主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 该科室的住院患者均具有较重的病情, 因此在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均存在很大的难度。本文为分析循环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风险并探讨具体解决对策, 回顾性调查分析了本院循环内科住院部发生护理风险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出本院循环内科住院患者的常见护理风险, 包括跌倒、坠床、换错液体、标本送检错误等, 其主要原因是护理工作人员因素。护理风险的存在加大了护理难度, 降低了护理效果, 因此如何降低循环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循环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的护理风险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具体包括:①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意识防范的教育, 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对护理人员进行持续护理教育和风险意识培训, 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②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及制定紧急风险预案, 对患者安全实施持续的监控, 建立各种警示标语, 如:小心跌倒, 小心烫伤等;③增进护患沟通, 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

综上所述, 循环内科的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而引发护患纠纷、降低护理效果, 因此加强管理循环内科中的护理工作并有效降低该科室中的护理风险是本科室护理工作的重点。加强循环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并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1 内科护理中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护患沟通是内科护理前和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此环节获取重要的诊断信息,进而制定出适合每位患者的护理计划和可行性方案。内科患者往往具有恐惧、疑虑、自闭、期望值过高等心理特征,这些负性心理会对患者的康复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中通过一定程度的降压疏导,打消患者的顾虑,让其用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另外,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有效沟通还能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真正搭建起和谐、稳定的护患平台。

2 内科护理中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在内科护理中,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患者主体因素、护士主体因素、医院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护患沟通的质量。通过对本院12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反映出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2.1内科护理沟通问题调查

2.1.1资料与方法

通过对本院2011-3至2012-3间120例内科患者及家属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常见沟通障碍原因,内容涉及护理人员态度、技术及患者自身原因等方面。

2.2.2结果分析

问卷涉及患者120例,问卷发放120份,有效问卷116份,有效率97%,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护患沟通中的影响因素及原因构成(表1)。

3 构建护患沟通模式的策略分析

经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内科护理中护患沟通障碍因素的分布情况,这其中既有护理人员因素,也有患者因素、既有医院因素,也有其他社会因素。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构建护患沟通模式的策略:

3.1提高沟通修养

经调查分析,因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造成沟通障碍的比例高达65%,护理人员对护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沟通意识也不强,甚至过度使用专业术语。因此,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沟通的必备条件,身为医护人员要牢牢铭记“以人为本”的职业理念,把护理工作当做是一项崇高的职业,在工作和学习中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医院在树立沟通修养方面也要加大教育力度,重视培训工作,阶段性的举行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座谈会,还要树立楷模典型,把护理队伍打造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团队。除此之外,护理工作者还要不断丰富人文学科知识,提高艺术修养。

3.2把握沟通时间

沟通时间的掌控在内科护理中尤为重要,一方面是患者入院前的沟通,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入院前通过有效的沟通打消掉患者刚入院的陌生感,既节省了护理人员的时间,也节省了患者的时间,给彼此创造了良好的护患平台;另一方面是患者入院时的沟通,护理人员要以人为本,从患者的切身利益出发,在沟通中主动拉近和病人的距离,不排斥、不嫌弃,用敬业的精神和及时的沟通温暖患者,促进护患关系的健康发展;当然,沟通不仅是入院前和入院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患者出院后的必修课,护理人员应按照一定程序做必要的回访,访问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情况,及时做好沟通记录。

3.3明确沟通内容

护理方案的确定是内科护理中护患沟通最为重要的内容,确定了护理方案就可以实施具体的护理活动了,诊断措施、辅助检查等内容都要在护理方案中确定。进入到护理程序以后,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应更加明晰、具体,这其中包括护理的实施步骤、病人的辅助配合、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患者的用药须知等。护患的沟通模式初步建立起来以后,患者就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操作,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进而能够更快的促进患者的康复。另外,护理人员在病人进行风险性诊疗签字前也要和患者及家属做好及时的沟通,明确告知其风险所在,讲清楚诊疗的每一个步骤,不遗漏环节,让患者心中有数。

3.4选择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的选用会提高内科护理中护患沟通的效率,在语言沟通当中,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和患者交谈,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戒骄戒躁,用真诚的沟通拉近和患者的距离。由于是主动交流,护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及病情发展动态等,既能及时跟踪病情又能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所以,语言沟通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这是一个积极了解患者的过程。另外,在语言沟通之外要使用非语言沟通方式进行必要的配合,“仪态、动作、表情、触摸”都是非语言沟通的常见方式,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可以及时对患者的感受进行判断,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语言沟通方式和非语言沟通方式的交叉使用势必会促进护患沟通模式的构建。

3.5做好沟通记录

篇10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着重培养护生临床工作能力的课程。通常《内科护理学》都安排在学生临床实习的前一学年学习。作为一名内科护理学教师,应该尽力克服难题,努力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和谐、自然、贴近临床工作实际的良好教育气氛中进行,以有利于学生充实专业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1.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教学设计难。

内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基础知识多,几乎涉及所有的医学基础课,主要有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如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一节,是在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课之后研究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为临床课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生理、生化及病理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疾病状态下的机体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同时,根据目标化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最终使学生既能熟悉和了解疾病,又能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该病的护理(包括正确的护理评估,准确的护理诊断,确切的护理目标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这就给教案的书写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知识讲授难。

患病机体表现出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分别用解剖、生理或生化分散的知识来认识疾病,而必须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内科疾病本身临床表现的直观性强,教师并非能通过语言、动作形象生动地把各种症状和体征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求教师牢固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在讲授中抓住侧重点,运用各种讲课技巧正确地引导学生,把各科知识灵活地结合起来。

1.3学生理解难。

内科护理学主要从理论上分析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内容较抽象,再加上部分学生对第一年学过的基础医学课程(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已经淡忘,对临床医学及今后工作上的密切关系缺乏认识,使所学的知识出现脱节现象,对于疾病也不能做到全面透彻的了解。例如在讲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一章时,讲述到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问题,涉及解剖学的心脏各腔、各瓣膜的正常形态和心脏的血液循环、生理学的心动周期和正常心脏泵血过程,内容多且抽象,从而形成学生理解难的问题,因而降低学习兴趣。

2.对策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我尝试了以下解决方法,使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1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熟悉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中的指导性文件,课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在讲授内科护理学前要重点精读并熟悉教材中的重点掌握内容。其次,认真书写教案,精心制作课件。对每节课的不同内容都应遵循大纲的要求,作出详细的教学设计,抓住教材内容和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寻找出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难点的讲授内容,对涉及的其它学科的内容进行充分备课,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循环系统疾病护理”中要求描述本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及护理,在讲授前,首先应与学生一起回顾与本课有联系的解剖生理等有关内容,通过教学课件中一些生动的解剖图片、简易的机制图体现出来,再进行教学目标的分解,如常见症状心源性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是左心衰竭及右心衰竭,从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具体分析,把症状的护理作为重点详细讲授,注重与临床紧密联系,为以后循环系统各个疾病的护理打好基础。

2.2把握学生程度。

从实际教学出发,了解学生,掌握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护校的学生既有单招录取的学生,又有高中毕业的学生,前者仅接受过中专教育,人文知识基础较差,但是她们在中专阶段曾系统地学习过《内科护理学》,后者接受过高中教育,人文知识有一定底子,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如前者。因此,在开课前,教师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文化程度及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必要时进行一次医学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人施教。通过教学实践,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触类旁通,从而激其情,发其智,增其识,会其能。

2.3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2.1病例引导式教学:在每个系统疾病的讲解中,都由一个病例引入,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要、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先导入病例,再设置问题,使学生如同面对病人,谈其诊断、治疗,追其病因、诱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指导,例如,讲授“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一节时,先介绍实例:患者,男,45岁,原有慢性、反复发作性、节律性腹部疼痛的病史,发作与饮食、季节有明显的关系。某次出差途中饮啤酒后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该患者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所需讲授的消化性溃疡的内容。使学生从观众、听众的角度,转变到了责任护士的角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2.2.2角色扮演式教学: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及实际存在的困难,《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在每次理论课后都有临床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应用角色扮演能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在教学中,对于患者资料的收集、操作的解释、健康教育等,都可以设计特定的场所,为学生创设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境,两人一组,分别表演护士和病人,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讲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创设慢阻肺患者因咳嗽、呼吸困难就诊的情境,在表演中不仅使学生联系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知识和护理要点,还增加了学生的教学参与率,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拉近了与临床的距离,无形中进行了职业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贴近临床护理工作,避免学生进入临床时的“纯理论状态”,以尽快适应医院工作。

2.2.3总结归纳式教学:要善于总结归纳,运用有利于学生记忆的方法讲授,把容易混淆的、难以记忆的内容,按发展先后或内在联系串联起来。例如,在讲到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时,可将“促进排痰”的措施总结为“咳、拍、湿、引、吸”五个字,学生将这五个字记住了,就能说出完整的措施:有效咳嗽、拍背与胸壁震荡、湿化呼吸道、引流、机械吸痰。肝硬化腹水的护理可以用口诀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半卧位限水钠、定期测量腹围和体重,利尿注意电解质,穿刺放液输蛋白,速度和量要控制”。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2.2.4简易绘图式教学:在板书中加入一些简易图,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化、清晰化。如在讲解“感觉障碍的六种类型”时,分别画六个人形图案,将每种类型对应的感觉障碍的部位涂黑,学生就可一目了然地了解不同类型感觉障碍分布范围的特征。在讲解“引流护理”时,通过患者示意图,学生能明确引流的目的与方法。

2.2.5情感激励式教学:为了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使学生自愿学习、乐于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采取一些情感激励,对学生表示肯定与赞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当一名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有些紧张,结束后,我点评道:“这名责任护士很称职,为患者讲解得既详细又明白,其他责任护士要争取做得更好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的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临床实习和就业。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贴近临床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1]施丽华.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12):1743.

[2]贾小莹.浅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方法.北京卫生学校护理学科(100053).

篇11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15-0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4.0%、死亡率则位居慢性病第二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老年糖尿病者由于机体功能下降、并发症较多等原因影响,老年人对低血糖易感性较高且病情隐匿,误诊率较高,一旦对老年糖尿病者低血糖诊断不及时常常造成心脑等脏器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甚至死亡,鉴于此种情况,加强老年糖尿病者低血糖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因此现观察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于2010年4月-2011年6月选取48例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学》有关糖尿病和低血糖诊断标准[2],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给予排除:①存在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②因智能障碍或是语言障碍而影响交流无法沟通者;③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4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65岁-86岁、平均(68.00±1.30)岁,病程为2年-12年、平均(6.30±1.00)年,低血糖诱发原因分类:①应用降糖药物者17例、占35.41%;②应用胰岛素者12例、占25.00%;③因摄入食物不足者8例、占16.67%;④因发热和感染及腹泻者7例、占14.58%;⑤运动过量者4例、占8.33%。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观察与分析48例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同时按照临床试验设计标准,指定专人对研究对象姓名、性别、基础疾病、血糖水平、低血糖诱发原因、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等进行观察与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1.3 护理干预方法 参考《内科护理学》[3]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方法,主要包括:①健康教育;②心理护理;③给药指导;④饮食指导;⑤运动指导;⑥血糖监测护理,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护理。

1.4 护理效果评定标准 参考《内科护理学》[3],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以上护理效果判定均按尼莫地平法计算,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所观察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

2 结果 48例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见表1所示。通过表1中相关数据可知此次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与无效率相比z=-26.06、p

表1 48例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n, %)

3 分析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所导致的以自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和高级神经功能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4]。老年糖尿病者出现低血糖原因众多,例如生理因素、降糖药物的应用、不合理饮食、运动过量等均可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因此针对此种情况,对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通过本次对48例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者给予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后,护理总有效率达97.92%且明显优于无效率(p

总而言之,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干预对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欣欣.超声诊断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8,30(5):689-690.

篇12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87-02

医院感染指发生在医院的一切感染,亦称医院内的一切感染,还可以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ction)。广义定义可称为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狭义定义为凡是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非已处于潜伏期的,而在住院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所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活疾病,不论受感染者是在医院期间或是出院以后出现症状,均称为医院感染。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哥本哈根会议)定义为凡住院病人、陪护病员或医院工作人员因医疗、护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有临床症状的微生物性疾病,不管受害对象在医院期间是否出现症状均视为医院感染[1]。神经内科是医院性感染的好发科室,神经内科病人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具有年老体弱的特点,而对神经内科病人进行的治疗则很容易引发引入性感染,鉴于此,本文对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1月神经内科脑卒中的1765名患者进行监测分析,统计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分析原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1月神经内科脑卒中的1765名患者进行监测分析,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39例,脑出血患者662例,脑梗死患者364例。所有病例均经专科医生进行头颅CT坚持确诊。经连续3年左右的监测观察,176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中有157例并发医院感染。

1.2 方法 所有医院感染病例均依据2001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诊断。其中包括痰培养、尿液培养、细菌培养等。

2 结果

1765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共157例,其中男74例,女83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3.9%。

2.1 医院感染的发生部位比较

157例医院感染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者71例,构成比为37.6%,下呼吸道感染36例,构成比为28.1%,皮肤粘膜感染13例,构成比为9.9%,泌尿系感染8例,构成比为4.7%,血液感染6例,构成比为3.4%,消化道感染11例,构成比为6.4%,口腔感染15例,构成比为8.2%,其他感染2例,构成比为1.7%,合计100%。

2.2 住院时间与感染发生的关系

157例医院感染患者中2d内感染11例,构成比为4.7%,2~7d感染31例,构成比为20.7% ,7-15d感染97例,构成比为54.5%,>15d感染29例,构成比为20.1%,合计100%。

3 结论

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性感染的几率较高,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8d时发生感染的几率最高,通过规范手术操作,加强医务工作者的无菌观念可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虽然患者本身的许多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是无法干预的,但环境因素和诊疗操作中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许多环节是可以控制和避免的,如提高医护人员消毒隔离观念、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加强各项护理措施等,将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

4 讨论

医院感染伴随医院的发展而变化,上一世纪以前医院感染以传染病及外科脓毒症为主,死亡率很高,随着微生物学消毒学的发展,采用隔离、消毒、无菌手术及抗菌药物和特异性免疫预防方法的应用,使医院感染得到控制。如早在l9世纪上期,维也纳妇产科医师发现产褥热发病率很高,而且医生接生者比护士接生者更高,后来发现医生解剖尸体时手被病原体传染,传染给产妇,经过彻底清洗、消毒手以后使产褥热得到了控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出现新的特点,造成新的威胁,特别是医院内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流行,人体常居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菌,合并感染的存在等已成为现代医疗的障碍,如MRSA、MRSE、阴沟杆菌等耐药菌感染的流行已成为临床的棘手问题。我国近10年的统计表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约5%-10%,感染病人的平均住院日明显延长,平均延长10-l8天,经济支出增加2000~5000元,更增加了病人精神和肉体的痛苦[3]。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全体人员的一项系统工程,护理人员是该项工程的主力军。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是预防交叉感染的前提,而运用现代护理和管理手段则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