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12: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讨论和探索,终于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模式。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然而,伴随着这一改革模式的提出,也出现了另一种思想倾向,即全盘、彻底地否定“计划经济”,一时间对“计划经济”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使国人误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落后的原罪就是“计划经济”造成的,大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发达不起来的“万恶之源”之势。结果是使“计划经济”声名狼藉,至今一提起“计划经济”还有“引狼入室”之意,似乎只有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才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才是中国的最终出路。有人甚至公开讲:“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上个世纪影响最深的一场“国际马拉松大赛”,其结果是经过70多年的激烈较量,以“计划经济”的失败而告终。对此,笔者以为:这种认识如果不是无知的话,就是与当初我们全盘、彻底地否定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犯了同等程度的错误。为了澄清这些思想上的迷误,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以使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避免犯过去同样的教条主义错误,同时也使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这就是撰写本文的宗旨。
一、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本质属性
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对“市场经济”存在着多种解释,但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这是主流认识;另一类是把其看成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了的一种经济运行形式。实际上这两种解释有内通之处。国外对“市场经济”的解释大体也有两种: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市场对商品生产实行调节的一种方式,也是个资源配置问题,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而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这是主流观点。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及其本质属性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深思,这就是:“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因此,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使我们对所研究的对象认识得更加清楚。
自从人类诞生以后,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关系问题。这一关系的实质内容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自然界“宣战”,通过劳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要采取什么形式进行,不少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进行过考察和研究,而马克思的论述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阐述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2]这段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轨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历史阶段。它们并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而是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和改造能力,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生产力的发展十分低下时,人类只能依靠“人的依赖关系”来战胜自然,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经济”时期;当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同时伴随劳动成果有了剩余而产生私有制以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就要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式上,即人们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满足自身的需要,随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形式也就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当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劳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私有制也随之消亡,个人得到全面发展,那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就不需要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也就不需要“价值”插手其间,而是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进入“产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可见,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每一阶段上的形式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形态。正如马克思当年批判蒲鲁东时指出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因此,“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3]
对“产品经济”形态的认识虽然并不是本文论述的主题,但有必要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它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模式”,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可从三个方面证明:第一,在历史上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的基础上,作为商品经济的否定形式而提出来的,并且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以试验的方式实行过。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并非“产品经济”形式本身的错误,而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否定“商品经济”的程度;第二,当代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足以证明,它们所实行的大量“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出“产品经济”形态的痕迹;第三,如果从分配的角度运用抽象法,来考察一个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它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方式),也可以得到说明:当其收入水平较低时,父母要以计量的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消费品分配。而当收入水平较高以后,因为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不断补充,所以父母就不再以计量的方式进行分配,而以“各自按需索取”的形式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这一点已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证实。以小喻大,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品经济”形态的发展终将被“产品经济”形态所代替,这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上只是个时间问题。
社会客观经济形态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而会体现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商品经济”形式的发展也不例外,以中世纪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为标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后一阶段为“复杂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简单商品经济”也称为“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培育时期,它的交换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是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因此,它只存在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处于从属地位,“就象伊壁鸠鲁的神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或者犹太人只存在于波兰社会的缝隙中一样”[4]。“复杂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时期,这时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直接目的,而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并且成为社会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中心环节,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因此到19世纪末,开始有学者把这种“复杂商品经济”称之为“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起来以后的一种成熟表现形式。图示如下: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认识:第一,“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基础在生产力方面乃是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社会化,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是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经济主体所有(起初是私有制)。因此它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出现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经济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市场”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来构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系统,通过市场把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因此,一方面“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这种社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种运行机制,它依靠市场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市场机制,来推动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转,从而形成由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网络结构的社会经济活动系统。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设置,也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作为经济制度,它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在商品经济阶段成熟起来以后的表现形式;作为经济运行机制,它表明“市场”成为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是通过市场要素自发的有机运转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表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不过,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一定的经济制度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两者的共性就在于都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式。对于客观经济形式,人们不能任意选择或否定,只能根据“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去认识它,揭示它的内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计划经济”的产生及其本质属性
一种思想的出现,总是与客观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因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计划经济”同样如此,它绝不是凭空想象或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资本主义(早期)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组织的思想。最初它萌发于16世纪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例如: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论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生产状况是由社会领导机构根据“估定”的社会需要量进行生产,并且根据不同地区对某种产品需要量的不同,“以盈济虚”地进行调节来满足各地的消费需求[6]。这说明莫尔的思想中已包含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思想萌芽。这一思想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到18世纪,法国的巴贝夫对未来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思想则表述的更加清楚,指出:“我们未来的制度将使一切都按计划来进行”,因而社会中“不再有盲目经营的危险,不再有任意生产或生产过剩的危险”,并且论述了社会对劳动投入的有计划调节[7]。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深化,不但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计划经济”的思想,而且把它付之于他们所设计的实业制度中,第一次把“计划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来设置,并且对计划的制定、审查和实施过程进行了具体阐述。当然,这时的计划经济思想还不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带有很强的主观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它对后人认识社会经济活动并“自觉”进行组织的问题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从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出发,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有计划发展社会经济的思想,建立了科学的计划经济理论,并且把它与未来社会联系起来,指出这是未来社会经济形式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曾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8]恩格斯也曾表达过: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终将由社会占有,而那时“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并且比喻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9]从他们论述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社会经济活动是有规律的,它与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第二,虽然社会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但人们可以认识它,自觉地利用它来人类服务;第三,当人们自觉地利用认识了的经济规律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时,就是计划经济形式。虽然他们在这里并没有使用“计划经济”概念,但已包含这一思想,“计划调节”就是“计划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据此可知,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式。
在此基础上,列宁对“计划经济”作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经常的、自觉保持的比例性也许确实是计划性”[10]。这被认为是对“计划经济”经典性的表述,很值得我们深思,它表明“计划经济”的内涵在本质上就是要经常的、自觉的保持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发展的比例性。在如何才能做好计划经济工作问题上,列宁更是强调对计划“应该根据实际经验和更详细的研究来修正它”,否则“我们就会盲目行动”[11]。他坚决反对用主观计划来代替实际工作,并且明确地告诫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的空想’。不要追求这种空想”,如果把国家经济计划化了,“这是莫大的危险”[12]。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正确理解“计划经济”,为计划经济正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我们从经典作家对计划经济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主张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符合客观实际,并且根据实际的变化不断修正和完善的、科学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为的是达到合理、充分地调节社会经济资源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目的。这表明,计划经济应该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并且反映经济规律的要求。因此“计划经济”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社会(国家)从具体情况出发,预先拟定经济的发展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正,从而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自觉”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它是自觉运用经济规律的主观表达形式。这就不难看出,“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依靠“社会的理智”通过事先的计划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这应该是计划经济的本来含意。它与“市场经济”一样,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表现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作为经济制度,它和自发的“市场经济’制度相对立,是自觉地按经济规律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它表现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的调节和控制,以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内容提要:当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模式以后,出现了一种全盘否定“计划经济”的思潮。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二者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他们既存在着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存在着同一性的问题。科学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应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结果,这是计划经济思想的本意。所谓“宏观调控”实质上就是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宏观调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讨论和探索,终于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模式。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然而,伴随着这一改革模式的提出,也出现了另一种思想倾向,即全盘、彻底地否定“计划经济”,一时间对“计划经济”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使国人误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落后的原罪就是“计划经济”造成的,大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发达不起来的“万恶之源”之势。结果是使“计划经济”声名狼藉,至今一提起“计划经济”还有“引狼入室”之意,似乎只有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才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才是中国的最终出路。有人甚至公开讲:“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上个世纪影响最深的一场“国际马拉松大赛”,其结果是经过70多年的激烈较量,以“计划经济”的失败而告终。对此,笔者以为:这种认识如果不是无知的话,就是与当初我们全盘、彻底地否定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犯了同等程度的错误。为了澄清这些思想上的迷误,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以使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避免犯过去同样的教条主义错误,同时也使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这就是撰写本文的宗旨。
一、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本质属性
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对“市场经济”存在着多种解释,但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这是主流认识;另一类是把其看成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了的一种经济运行形式。实际上这两种解释有内通之处。国外对“市场经济”的解释大体也有两种: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市场对商品生产实行调节的一种方式,也是个资源配置问题,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而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这是主流观点。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及其本质属性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深思,这就是:“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因此,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使我们对所研究的对象认识得更加清楚。
自从人类诞生以后,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关系问题。这一关系的实质内容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自然界“宣战”,通过劳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要采取什么形式进行,不少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进行过考察和研究,而马克思的论述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阐述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2]这段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轨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历史阶段。它们并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而是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和改造能力,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生产力的发展十分低下时,人类只能依靠“人的依赖关系”来战胜自然,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经济”时期;当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同时伴随劳动成果有了剩余而产生私有制以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就要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式上,即人们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满足自身的需要,随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形式也就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当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劳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私有制也随之消亡,个人得到全面发展,那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就不需要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也就不需要“价值”插手其间,而是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进入“产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可见,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每一阶段上的形式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形态。正如马克思当年批判蒲鲁东时指出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因此,“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3]
对“产品经济”形态的认识虽然并不是本文论述的主题,但有必要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它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模式”,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可从三个方面证明:第一,在历史上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的基础上,作为商品经济的否定形式而提出来的,并且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以试验的方式实行过。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并非“产品经济”形式本身的错误,而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否定“商品经济”的程度;第二,当代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足以证明,它们所实行的大量“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出“产品经济”形态的痕迹;第三,如果从分配的角度运用抽象法,来考察一个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它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方式),也可以得到说明:当其收入水平较低时,父母要以计量的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消费品分配。而当收入水平较高以后,因为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不断补充,所以父母就不再以计量的方式进行分配,而以“各自按需索取”的形式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这一点已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证实。以小喻大,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品经济”形态的发展终将被“产品经济”形态所代替,这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上只是个时间问题。
社会客观经济形态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而会体现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商品经济”形式的发展也不例外,以中世纪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为标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后一阶段为“复杂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简单商品经济”也称为“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培育时期,它的交换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是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因此,它只存在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处于从属地位,“就象伊壁鸠鲁的神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或者犹太人只存在于波兰社会的缝隙中一样”[4]。“复杂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时期,这时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直接目的,而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并且成为社会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中心环节,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因此到19世纪末,开始有学者把这种“复杂商品经济”称之为“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起来以后的一种成熟表现形式。图示如下: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认识:第一,“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基础在生产力方面乃是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社会化,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是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经济主体所有(起初是私有制)。因此它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出现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经济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市场”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来构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系统,通过市场把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因此,一方面“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这种社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种运行机制,它依靠市场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市场机制,来推动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转,从而形成由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网络结构的社会经济活动系统。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设置,也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作为经济制度,它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在商品经济阶段成熟起来以后的表现形式;作为经济运行机制,它表明“市场”成为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是通过市场要素自发的有机运转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表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不过,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一定的经济制度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两者的共性就在于都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式。对于客观经济形式,人们不能任意选择或否定,只能根据“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去认识它,揭示它的内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计划经济”的产生及其本质属性
一种思想的出现,总是与客观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因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计划经济”同样如此,它绝不是凭空想象或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资本主义(早期)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组织的思想。最初它萌发于16世纪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例如: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论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生产状况是由社会领导机构根据“估定”的社会需要量进行生产,并且根据不同地区对某种产品需要量的不同,“以盈济虚”地进行调节来满足各地的消费需求[6]。这说明莫尔的思想中已包含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思想萌芽。这一思想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到18世纪,法国的巴贝夫对未来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思想则表述的更加清楚,指出:“我们未来的制度将使一切都按计划来进行”,因而社会中“不再有盲目经营的危险,不再有任意生产或生产过剩的危险”,并且论述了社会对劳动投入的有计划调节[7]。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深化,不但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计划经济”的思想,而且把它付之于他们所设计的实业制度中,第一次把“计划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来设置,并且对计划的制定、审查和实施过程进行了具体阐述。当然,这时的计划经济思想还不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带有很强的主观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它对后人认识社会经济活动并“自觉”进行组织的问题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从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出发,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有计划发展社会经济的思想,建立了科学的计划经济理论,并且把它与未来社会联系起来,指出这是未来社会经济形式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曾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8]恩格斯也曾表达过: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终将由社会占有,而那时“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并且比喻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9]从他们论述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社会经济活动是有规律的,它与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第二,虽然社会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但人们可以认识它,自觉地利用它来人类服务;第三,当人们自觉地利用认识了的经济规律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时,就是计划经济形式。虽然他们在这里并没有使用“计划经济”概念,但已包含这一思想,“计划调节”就是“计划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据此可知,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式。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01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进程是促进中国特色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政府主导计划经济,并进行宏观调控,而市场经济中以消费者为指导。如果国家经济运行中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则会出现经济疲软的局面,市场经济发展迷失方向,最终导致经济的滞后和随意,美国经济危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缺少消费者的指导,完全由政府负责,权利过于集中,也会出现市场疲软、企业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进而阻碍了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的探析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目标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中,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杂乱无章的局面,进而实现计划经济的稳步发展是其主要经济目标。然而大量实践活动表明,传统计划经济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灵活性,为此,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即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变革市场和市场经济方式,这不仅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经济主动性,还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借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相关理论,导致在具体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凸显。十会议后,我国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经济提高经济积极性,进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科学性
国际经济强调经济的整体性,而国内经济注重经济的和谐性与合理性。单纯的市场经济中缺少对经济从整体层面上的掌控,十分容易出现整体经济崩溃的湖面。而单纯的计划经济中市场主观能动性不足,制约了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大量的实践活动表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不仅能够让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运行体系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单纯的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存在较多的负面性,有时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需求,我国应进一步控制经济的负面影响,借助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的优点,增强我国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旨在通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弥补这两者的缺陷,创新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亮点
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可知,这两者经济运行体制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体系内部。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优点,并将此二者有机结合,进而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具有宏观调控能力,可有效消除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隐患或者降低危害,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意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国经济的独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我国实施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可知,这两者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为构建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应合理应用这两种经济体制,取长补短,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注意事项
为更好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加快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然而在该运行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2.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紧密结合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态势,以此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
3.增加计划经济的科学性,不断规范、优化经济管理条例,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进程,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需求,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选择性地应用了计划经济,为促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应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依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走向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应用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其激励作用,进而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芬.浅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282.
当今社会,市场环境发展变化迅猛,这使得许多企业的管理工作出现较大的难题,尤其是在企业经济管理方面。企业为不断提升自身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地推动健康、稳定以及长远地发展,加强经济管理势在必行。企业的经济管理包含较多的内容,比如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内部控制等方面。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和自身实际情况以及经济管理内部属性来积极地加强经济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一、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的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地快速发展,导致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这样一个市场变化现实中,企业该如何增强自身竞争的优势,并且不断地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已经成为各企业管理层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企业加强经济管理能够为其赢得有效的发展空间,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可以说,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对自身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另外,企业积极加强经济管理还能有效地解决其在生产运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有效地规避企业风险。总而言之,经济管理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运营中,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也无论企业规模的大小,凡是进行具有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的企业,其经济效益必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提升。
二、目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济管理意识
虽然现今市场环境变化较快,市场竞争激烈,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缺乏经济管理意识,经济管理理念不能跟上市场变化,许多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只重视生产和销售环节,几乎忽视了进行经济管理或者没有及时地调整和完善经济管理。由于缺乏经济管理或者没有及时地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经济管理进行调整,企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权职模糊,导致经济管理部门不能充分地发挥在整个企业中的作用,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频频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2、缺乏创新经济管理模式
由于受到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目前,许多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并没有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是继续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管理模式。社会在发展变化,可以说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但是,许多企业没有及时地调整经济管理模式,或者说一些企业一味地套用和效仿一些成功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而完全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缺乏一个创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导致经济管理模式与企业自己发展不符合,经济管理工作一片混乱,没有充分发挥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3、未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当前,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导致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没有制度保障,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难以有序进行。据调查分析,当前许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仍然沿用以往的并且已经不符合市场变化的旧制度。由于缺乏科学、有效以及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一方面,导致企业内部职权不能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致使企业中员工缺乏自身的责任意识,当出现问题时,员工之间相互推脱责任,员工的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另一方面,导致企业的生产和运营与市场环境出现严重脱轨,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最终很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4、经济管理组织结构设置较为落后
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需要不断地进行革新,但是目前经济管理组织落后是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许多企业的职能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直线式组织模式,这导致企业与市场出现严重的脱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其次,当前一些企业内部制定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不科学,没有充分地保证企业的权责合理分配,导致企业管理层的工作难度十分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准确度;最后,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员工工作松懈、怠慢,工作效率较低。
5、人力资源管理不力
目前,许多企业没有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使得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匮乏,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一些企业没有完善相关奖惩机制,这样很难发挥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员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被消磨。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力,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较差,这就严重地削弱了企业的发展动力。
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策略探讨
1、树立经济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首先应该树立经济管理意识,从思想上摒弃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经济管理意识。树立经济管理意识,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一方面要加强对市场发展变化进行调研,积极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从而做出符合时展变化的决策;另一方面,要求企业管理层加强自身学习,自觉努力地学习经济管理相关的知识,强化自身的经济管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地取得进步。另外,值得企业管理层重视的就是,为了积极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还应该建立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从而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在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时,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战略目标以及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地跟进和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2、创新经济管理模式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市场环境在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应该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模式,切实保证企业经济管理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需求。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首先要求企业管理层应该具备较强的洞察力,并且具备勇于实践的精神,这样才能保证在经济管理实践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市场环境变化的趋势。其次,注重技术创新。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应该不断地加强技术的创新,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第三,企业应该创新营销观念。企业应该通过持续营销的方式来有效地减少企业库存和积压,从而为企业积累发展资本。最后,积极进行信息化经济管理。由于当今市场环境中信息化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建议企业加强信息化经济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引人到日常企业经济管理流程中,实现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从而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3、科学设置经济管理组织
企业科学设置经济管理组织,通过积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来不断加强经济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作出一个科学、合理以及明确的分工,充分地将企业职权落实到实处。在设置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时,尤其应该重视如何明确企业管理层的职能,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有效提高企业中信息传递的速度,有效提升企业员工工作效率,企业应该及时地改变企业中自上而下的组织构成。
4、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企业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需要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努力提升管理水平,从而稳定企业人力资源,积极提升企业的发展动力。企业要提升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管理中以企业员工为本位,以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和进步为前提对员工进行管理,尊重员工,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让员工产生较强的归属感,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失,提升企业的发展和生产动力。第二,完善相关监督机制。要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需要企业积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从而减少企业员工消极怠工的现象,并且积极督促企业员工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确保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地改进。第三,建立和完善企业员工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员工考核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员工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工作中去。这里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包含惩罚和奖励两方面,这样既确保了考核评价体系的震慑力,又保障职工工作积极性。在奖励方面,企业通过定期的考核评价,需要将评价结果作为奖励分配的标准,按照评价结果分级别的给予员工物质奖励,再根据长期的考核结果确定员工是否应该进行晋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
四、结语
企业在发展中常常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面临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为了积极应对变化的市场环境,需要加强经济管理。企业应该认真分析自身在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树立经济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科学设置经济管理组织,只有按照以上提出的方法去应对,加大自身的创新力度,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努力提升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建华:新形势下如何强化企业经济管理[J].经营管理,2013(12).
作为研究对象的污水处理站投产于1988年,2003年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实现水质改性工艺,现日处理污水量在8000m3左右。
水质改性工艺的简介:
实现污水改性。通过投加碱性药剂将原水的PH值由6.3提高到7.8~8.1;投加的污水处理剂有三种:复合碱、助凝剂、混凝剂。要求达到的水质指标:机械杂质
污水处理剂的管理及使用直接影响到处理后水质的指标以及水处理的经济性,在油田污水处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既要保证水质达标,完成水质达标率,同时又要控制药剂成本不超的攻关难题。如能善加把握,不仅可为水质达标提供重要保障,还可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1 解决问题的途径
以笔者所在的污水处理站为例,全年根据加药配方(表1)该站全年药剂费需2360200元(表2),而因控制成本实际批示全年药剂费210万元,缺口26万余元,但处理水量却不降反增。
浓度按每天处理水量6500m3算得,实际增为7000m3左右。
药剂费削减,必然造成日平均加药量下降,而处理水量却逐渐增加,如何才能化解矛盾,完成当年的水处理任务?经过充分调研论证,达成共识:利用现有条件,解决或增强关键的薄弱影响水质处理节点,实现高层次的“质量加药、经济加药”。
2 解决问题措施的探讨
2.1 改善反应环境、增加反应时间
为保证降药不降效,首先增加药剂的反应时间,改变原先采用的“双罐并联、一罐备用”模式为目前的“三罐并联模式”。通过增加一次除油罐提高一次后水质,减轻二次沉降罐负荷,并同时降低悬浮固体及含油对之后加入药剂的吸附作用,减轻对药效的负面影响;通过增加二次沉降罐使污水在二次罐中的流动更加缓慢,药剂反应场所相对更加稳定,并同时延长药剂的停留反应时间及悬浮固体、含油的沉降分离时间(由3.6小时延长至5.4小时),达到提高药剂效能的目的。
2.2 延长污水罐清渣周期,提高处理流程的正常运行时率
污水处理罐在罐底沉渣累计到一定厚度时必须予以清除,以保障污水在罐中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在该站实际生产运行中,污水罐的清渣处理表现为清渣周期短、工期长。清渣周期为3个月,主要的药剂反应场所为3座二次混凝沉降罐,3罐清完一遍工期需24天,全年清渣作业4次,累计占时96天。在此期间,由于少了三分之一的药剂反应时间,严重影响着污水处理剂的反应效果。
因此必须做到控制沉渣厚度,延长二次混凝沉降罐的清渣周期(减少清渣次数)。
(1)合理利用相关流程,提高二次沉降罐的排泥能力。利用排泥管进行冲泥作业,解决冲泥效果差的问题,应用于自压式排泥的二次沉降罐。如图1所示。
利用排泥管冲泥可有效达到使附近沉渣疏松的目的,且不会引起沉渣上扬,冲泥完毕后可立刻转入正常排泥操作。
(2)变盲目排泥为可视排泥,提高有效排泥率:
如图所示,由于原排泥管口绝大部分时间沉没于泥浆池液面以下,无法观察到排泥阀开启后从有效排放转变到无效排放的过程,仅凭开启时间开关排泥阀,十分盲目且效率低下。经过长时间现场调研论证,如果从泥浆池入口处的排泥管加一段同管径复线,可实现排泥的全程目测,并且经济可行(如图2)。
施工后的效果:所有排泥阀的排出液都可经复线进入泥浆池,这样就可实现排泥过程的全程目测,此时操作工人就完全可以根据排出液的外观判断含泥量,然后控制排泥阀,实现全程有效排泥。达到提高有效排泥率、减少回收水量的双重目的。
经过上述2项措施,清渣周期由3个月增加至4个月,全年减少1次清渣作业及24天施工占用时间,使该站二次沉降混凝罐的正常运行时率得到明显提高。
2.3 动态调节按需加药
根据处理水量、质量的变化以及对加药后的水质化验结果,在出站水质达标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加药方案,通过人工变频调节或冲击投加等手段,保障药剂按需投加。不拘泥于固有的加药配方,也不盲目追求过高的水质指标,已达标为准,从而避免药剂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了成本。
3 所做工作取得的效果
经过上述所做的工作,该站逐步提升了药剂管理使用的质量化和经济化。在药剂费短缺的不利形势下,通过提高药剂反应质量弥补了药剂数量的不足,不但在水质指标方面超额完成任务,并且在控制药剂成本方面,也取得可观收益,深刻体现了 “质量加药、经济加药”理念。水质指标平均符合率达到95.50%,比上年同期提高了6.22个百分点。在显著提高水质指标的基础上,药剂费与去年同期比减少了124057.6元收益可观。
4 巩固措施
为了巩固目前成效,进一步提高“质量加药、经济加药”的水平,需要跟进的措施及管理内容如下:
4.1 降低污水处理负荷
严格来水监测制度,严格本站事故罐、泥浆池、回收罐、溢流池等各类污水回收制度避免加药前来水过脏,处理困难。
4.2 专人负责进站药剂数量、质量的监督检测
关键词:城市群 经济合作 法制化
我国城市群经济合作法制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十七大报告及“十一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指出:要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2008年国务院先后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长三角指导意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表明欲将上述两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国家政策已指明城市群的发展方向,但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具体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需要多层面的合作与协调。《长三角指导意见》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的文末均指出要完善城市群的合作机制,却并未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因此,如何完善合作机制,保障城市群经济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城市群经济合作的相关制度,实践中长三角和珠三角虽已形成了自己的合作机制,但均为城市自发“倡导”或称“联谊”的磋商模式,这种非正式的合作模式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往往因城市个体利益导致磋商无果或事后无效,从而损害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利益,无法达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高要求。
城市群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需要协调多方利益关系。在我国现今的行政区划模式中,城市首先是省(直辖市)的组成单位,然后才是城市群中的成员,一种是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一种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两种身份利益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必然优先满足前者。这就阻碍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经济的自由交流。要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发展,必须建立相对稳定和强有力的合作制度,只有法律的稳定性和强制性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须尽快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合作发展政策通过立法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强制执行。
国外城市群经济合作法制化的经验
综观世界各大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城市群的合作发展离不开法律的建设和支持。各国城市群协调发展法制在立法结构上主要由纵向调控法律制度、横向合作法律制度和特别区域促进法律制度三部分构成;立法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群开发建设、合作组织、产业政策、公共服务制度等方面。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可供我国借鉴:
其一,世界级城市群所在国家大都制定了区域合作发展方面的基本法。这种基本法又分为两种立法模式。一是制定综合的国土开发法,在其中规定城市群合作发展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制度。如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法》、法国的《领土整治与开发指导法》、英国的《城乡规划法》等。二是制定专门的城市群合作发展法,如美国的《示范城市和大都市发展法》、德国的《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等。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国土综合开发法》的基础上,2003年又实施了一部《构造改革特别区域法》,也是专门的城市群合作发展法,可见两种立法模式在日本并存。在这些基本法中一般均对城市群合作发展的基本任务、组织、管理进行界定,作为编制城市群建设和发展规划的依据,并在实施中制定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其二,一些世界级城市群所在的国家或地区还制定了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专门法律。这些特定区域有些是经济发达的城市群,有些是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如日本的《首都圈整治法》,英国的《新城法》、《内城法》等。这类法律往往是城市群经济合作发展最重要的制度保障,规定了城市群合作发展的各项制度,内容广泛而具体,是城市群协调发展最直接的法律依据。
其三,很多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城市群经济合作组织。如法国的巴黎城市群建立了“地区整顿委员会”,英国的伦敦城市群则创建了“大伦敦管理局”,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也成立了“五湖联盟”等。这些机构都是依法设立的专门性独立机构,就城市群内部的开发建设、产业竞争、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重大合作问题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各方实现共赢,促进城市群整体经济的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合作法制化构想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在房产开发的发展过程中,大型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正逐步完善我们的产品营造和园区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开发商,通过高品质的房产品的营造,并建立了颐乐学堂等配套设施以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如绿城海南蓝湾小镇、安吉桃花源等集旅游度假、休闲、养老等特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项目的开发越来越多,我们亟需营造一种理想的居住、工作、休闲场所。
去年,笔者参加了对法国依云小镇、瑞士达沃斯、德国海德堡、捷克克鲁姆洛夫等欧洲小镇的考察团,近距离观察了这些欧洲知名小镇的居民和设施,更多地体会到历史文化与小镇生活的有机结合在我们小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
此次考察的小镇大致分为历史文化型、主题型、生态型三种:
一、历史文化型小镇
历史文化型小镇较好地保留了某一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文化,通常以建筑、传统活动等形式展现特色,如此行的德国海德堡、捷克克鲁姆洛夫等。历史文化型小镇均有浓厚的历史人文氛围,各具特色,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意识的延续历史文脉,发挥主体特色的优势。
海德堡位于德国西南部,是巴登-符腾堡州的城市,坐落于内卡河畔,背山面水。海德堡因海德堡古堡而闻名,古堡位于高出内卡河海拔200米的山上,是整个小镇的制高点。除了中世纪古堡,小镇还拥有欧洲最古老的教育机构之一――海德堡大学。海德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混合体。
小镇的规划与景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海德堡有非常因地制宜的布置方式――鱼骨状的城市空间结构:整个小镇地形长约1500米、南北宽不超过700米,由一条东西方向主街贯穿始终,南北方向的小街与主街交纵,其城市空间结构因地制宜、清晰有序;同时,整个海德堡以土红色为色调的城市格调,富含城市个性:海德堡古堡始建于13世纪,主要用红褐色的内卡河砂岩筑成。在小镇后期建设中,传统的砖瓦虽被新型的建材所取代,但新材料的质地和色彩仍保留了中世纪城市建筑的性格特征,它们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另外,圣灵教堂作为全城的地标建筑,其巨大的建筑体对城市空间起统领作用,尤其是圣灵教堂前的集市广场与教堂广场共同组成了城市最大的公共集会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和最大的城市节点空间,可举办集市等聚集性活动;最后,通过城区基本疏散汽车的方式,内部街道空间以人的尺度和满足步行为基础,狭窄、蜿蜓、尺度宜人,又可设置精致且充满趣味性的停留空间,使得室外景观的布置也非常有味道。
二、主题型小镇
主题型小镇是以多种旅游项目为依托和基础,以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配套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一定主题的小镇,此行的德国巴登巴登、法国依云、瑞士达沃斯等都属于此种类型。
法国依云小镇位于法国上萨瓦省北部,地处阿尔卑斯山以北、莱芒湖以南背阴之地,地理环境并不优越。但依托水,不仅让依云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水品牌,还通过水文化的营建,通过SPA、理疗、温泉,将依云营造成为休闲度假养生胜地。1789年,一个法国贵族发现了依云水的特效。后来,拿破仑三世及其皇后对依云镇的矿泉水情有独钟,1864年正式赐名其为依云镇(Evian来源于拉丁文,本意就是水)。
我们在考察时,依云小镇正有贯穿全城的主题树雕,各色动物造型的树雕会在不经意的街角、民居阳台出现,提升小镇的文化品位,增加艺术气息;同时,依云小镇还有非常完备的环湖休闲与健身系统,其中包含了健身跑步道,儿童活动场以及迷你高尔夫球道,沿湖的游艇码头也是星星点点分布,很好地满足了当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充分考虑了各类人群的需求,如:残疾人的无障碍通道等。通过各种功能性建筑的合理布局,能为生活在城镇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同样的,瑞士达沃斯小镇,以“滑雪胜地”为主题,是欧洲人心中的“人间天堂”。然而,世界经济论坛在此举行前,它也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小镇。自首届论坛以后,达沃斯举世瞩目,开创了世界会议旅游史的先河。小镇立足会议,进一步放大了原有的“滑雪胜地”优势,依托会议带来的知名效应持续做大旅游服务,形成旅游服务与会议服务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达沃斯的特色主题活动包括了滑雪(雪地自行车、夜间滑雪等)、冰河列车游览、会议等三项:达沃斯拥有欧洲最大的天然滑雪场,滑雪道因其质量高、滑道长而闻名,这里有适合初学者和中高级滑雪者的各种坡道;瑞士最有名的铁路旅游线路――冰河列车从达沃斯出发,沿途穿越91个隧道及291座桥梁,全程300公里,时速仅有35公里,有“全世界最慢的观景列车”之称;会议更不必说,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会议年会都会安排在达沃斯举行。这几项主题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当地的旅游服务发展,同时对于小镇建设也起到了很好地帮助。
三、生态型小镇
生态型小镇以绿色低碳为特色,促进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此次考察的德国弗赖堡的沃邦小镇最为突出。
沃邦位于弗莱堡南部,占地38公顷,自1994 年以来因其生态环保的规划设计理念及各类措施的实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来这里学习感受。
1 项目背景
众所周知从京广铁路西侧到京广铁路东侧,明显能感觉到环境的差异,这一方面是因为召陵区是漯河市的工业区特别是银鸽集团(造纸企业)、漯河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化工企业)、漯河兴茂钛白粉有限公司(化工企业)3大企业排除的废烟气使整个铁东蒙上了一层灰,另一方面召陵区公共绿地面积特别是游园面积偏少,环境净化能力不足。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介绍
随着漯河市城市化发展,召陵区城市居民越来越多,人们的健身、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原有烟厂花园已不能满足人们休闲锻炼的要求。2009年,应市民要求政府对原烟厂花园进行了升级改造,本院承接了烟厂花园升级改造的设计工作。
2.2 问题分析
2.2.1 空间问题。由于召陵区缺少公共活动空间,不少市民晚饭后站在马路上跳舞锻炼,这样既影响了交通,又不安全,许多市名纷纷反映希望增大烟厂花园的硬化面积。
2.2.2 植物问题。由于烟厂花园下面全是垃圾,污染较严重,一般绿化树种难以生存。经现场调查枫杨、栾树等乔木长势不错,花灌木死亡较严重。
2.2.3 分析及对策。在保留原有较好的景观效果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硬化面积,及附属设施。保留长势较好的乔木,地被长势不好处覆30~50cm厚土层后再种植地被植物。
3 设计原则
(1) “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人”是景观的使用者,因此,首先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2) “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体现自然生态。设计中主要采用保留原有长势好的乔木主,绿地中配置茂密的灌木和草皮,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3) “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
3.4 “崇尚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纵观古今中外的环境设计,都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作为设计法则,贯穿于整个设计与建造中。只有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寻求人与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使环境有融于自然之感,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
4 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周围居民不同要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2)植物配置以乡土抗污染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3)花园之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环境相适应。
5 设计内容
5.1 主入口景区
在双汇路与解放路交叉口处设主入口,在原有花坛中增加景石、色块,更换花坛面层,扩大硬化面积,主入口东侧在原有乔木周围做树池坐凳,使其形成林荫。树阵广场建成后常常有老人在此弹琴、唱戏、下棋,增加木亭,方便游人休息,又可遮阳。主入口南侧,扩大硬化后增加健身器材,供人们在茶余饭后休闲健身。
5.2 次入口景区
在花园的东侧设次入口,与主入口风格相近,也是在原有花坛中加花置石,保留原有树木形成林荫广场。
5.3 山包绿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38-02
一、引言
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物流产业的支撑,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该地区物流业。物流扩大了城市和周边区域的联系,使城市起到了辐射作用,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物流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互补、互动。同时物流是社会生产运动的桥梁,是建设和商品生产的物资保证前提,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撑作用,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利润源泉。同时,物流是现代经济生活中重要纽带,是商品交易的重要环节。一体化、市场化的今天需要物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物流企业凭借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社会既有物流资源,进行产业升级,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过程叫作市场化整合。这样的市场化整合不仅符合物流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还顺应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物流企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一剂良方就是物流市场化整合,它担负着物流一体化构建和发展的“灵魂”作用。
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各个环节能够有序衔接,组织结构能够得到深化改革,区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除此之外,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实施推进对于以点带面的城市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现代物流系统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提升该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城市联系,优化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现代物流的发展成为影响地区供应链体系之间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不容忽视的方面。
1.有利于发挥区域协调性。这样不但能充分优化各种资源,不重复作业,节约有限的资源,而且能充分利用各地区的优势资源,在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上合理组织区域物流。
2.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社会在不断进步,生产力也从未停止向前发展。专业化分工,更能提高生产的专业性,带动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一体化物流要求经营者专心从事自己主营业务能够精益求精,能以更好的产品或是服务提供给客户,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在北美、巴黎、纽约、伦敦、东京这世界五大都市圈,还有其他经济发达的国家(区域),这些地方都是很看重区域物流协同性发展的。区域物流的协同性占据很大的比重,无论是区域自身的发展建设还是物流,即便你仅仅想改善投资环境,这个因素都不应当被忽视。
4.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物流企业在运用传统的物流作业方式时,没有规模经济,再加上高成本,低利用率的人力资源,使得企业都是以自营物流为主。然而区域物流协同的出现打破了原来固有的局面,物流企业能够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运作方式,提高各种经济效益。
三、物流企业的市场化整合
从一种角度来看,整合才能促进由于差异化导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提高。换一种角度看,整合的实质就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化经济效益而对地区内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几乎都能看到区域物流的影子,不言而喻,资源重新整合的意义深远。
1.基于供应链理念的整合。企业迫于逐步深入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不断加剧的竞争,不得不抱团以改变孤军奋战不能应对物流发展的局面。供应链研究的深化推动了企业间的协同,企业就供应链理念而展开相互之间的合作,为物流企业的整合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物流系统流程的改造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以及企业对自营物流的不断深入整合是一方面,各个企业扬长避短则是另一方面。(1)工商企业自营物流整合。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对自己经营的物流采用供应链整合的方法,即便是跨地区的企业也是如此。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还保留着物流设备,开展物流业务,随着市场的扩大,企业也逐渐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企业物流系统的改造当中。有的企业已经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对自身的物流系统改造,并且提高了竞争力。也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以大型,垄断型或是商业连锁企业为主。总而言之,各种各样的物流形式繁荣了物流行业。(2)建立物流联盟。企业之间除了竞争以外,有时还有合作,他们采取各种形式成为利益共享的组织。一旦组织联盟的关系确立下来,各个成员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在组织当中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做法不但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的为客户提供了服务,从某种程度来讲,对于企业自身长远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粘住了不少客户群。这样的组合通常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形成是基于共同的利益,是为获取自身获取不到或是难以达到的利益而互换各自的优势资源。这样的联盟一旦建立,就会持续一段时间,本着互利共赢的目标,在逐渐的磨合与交互式沟通发展当中,形成一种双方或是多方靠自身都无法达到的效益。成员越多,资源也就越多,从而为高效的整合做了最直接的铺垫。从这个层面来讲,物流联盟的建立对市场的意义还是相当大的,它对资源的流动以及打破格局的重新排列组合,对于推动区域物流水平的发展,从整体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2.基于规模经济的优化重组。企业供应链的竞争是市场白热化竞争的直接体现。对于物流行业来讲,各个企业之间的优化重组是资源合理高效实用的前提。物流企业需要通过对自身的深入剖析改革走规模化的道路。优化重组的方式多种多样,总体可归纳为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纵向整合是指物流企业对实体设施的成本削减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而横向整合则多是指物流企业对比其小的同行或是相似的企业的兼并和联合。
DHL,Masers等等国际物流巨头进入中国,使得本就竞争激烈的物流行业更是进入到了空前的白炽化状态。优化重组的作用此时更加凸显了。苏州高新区物流中心和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资源整合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单靠自身的能力,两家市场占有率都比较低,达不到理想的目标。然而通过整合,两家的效率比原来从质上都有了飞跃。
物流企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可以采用资本化的重组,还可以采用兼并联合的方式。兼并联合这种方式体现在操作和管理。对于操作,包含高效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自身的主营业务。例如,用新兴的成本低的技术代替落后的成本高的技术。又譬如在运输方面,制定最经济的路线。对于管理,精简机构的高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譬如不设职能重复的部门。
3.基于信息平台的虚拟整合。虚拟平台的整合,特别是港口,物流园区等物流产业相对集中的企业之间的整合在信息平台的虚拟整合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虚拟整合是对工商企业需求信息的输入和物流企业需求信息的输出通过信息平台中间组织进行信息的提炼,归纳和共享,在信息平台的调配下,形成一个能够把握住市场战机的利益整体。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自身资源不足而丧失获利的机会。
物流平台的中转可以由码头、园区等聚集型的物流平台来充当外,还可由综合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来充当。物流园区或者诸如此类的企业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不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出了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对于各自的隐形知识交流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得知识能够转化为财富。至于综合型物流企业,通常是为了完成某个时间段的物流项目而通过协商借助彼此的资源从而建立起来的虚拟组织,它既可以优势互补又能够风险共担,是非常适合大型物流项目高效完成的有效组织形式。
四、结论
1.基于供应链理念的物流企业整合,是按照现代流通规律,特别是按照现代物流技术和理念对现有物流系统及物流经营方式的转换。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使跨区域的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合作伙伴关系,真正成为以供应链为纽带的群体企业。
2.不论是同地或是异地物流企业的规模扩张和网络拓展,或是其它形式的优化重组都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产生规模化的产业。
3.虚拟物流企业是整合众多中小物流企业而形成的多企业物流联合组织,其组织成员突破了地域、行业、部门的局限性。在具体运作上,中小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相互协作,为用户提供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一站式”物流服务。以物流园区、港口等物流产业集聚区为信息平台的虚拟整合,为物流园区扮演一种信息中介的角色,主要依托其计算机网络资源,搭建一个虚拟物流交易的信息平台,为物流服务需求商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通过信息平台的处理,由其物流服务供应商使得该方案得以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华蕊.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J].物流科技,2004(9)
2.澎文湛.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方式的比较与选择[J].理论学习(山东),2006(12)
3.绎明宇,张铎.一体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J].中国物资流通,2000(6)
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A口上行电扶梯突然发生倒转,造成电梯上的乘客摔倒、挤压,致1名男孩死亡,多人受伤。事故调查组认定,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事故扶梯从双主机到单主机的设计变更,未进行载荷设计核算,构成设计缺陷。在扶梯运行过程中,驱动主机固定螺栓发生断裂,造成主机倾覆,驱动链条脱落,梯级失去上行动力逆向下滑,辅助制动器开关未正常启动。事故发生后,广州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北京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和奥的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分别被处以20万、20万和10万元罚款。北京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负责事故扶梯日常维保的人员被吊销作业许可证。两名事故责任人,被建议追究刑事责任。
针对地铁4号线自动扶梯事故暴露的问题,市质监局要求,今后北京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新增电梯在设计选型时,需充分考虑客流大、载荷重、运行时间长等特点。新增的电梯除要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外,还应符合北京市地方标准《重型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技术要求》中的有关规定。
按照北京市地方标准,对重型自动扶梯的要求是指全年每天能连续工作20小时以上,且在任何3小时的间隔内,持续重载时间不少于1小时;其载荷应达到100%的制动载荷,并且设备停止运行时,能够作为固定楼梯使用。其中,要求梯级链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8。
北京市质监局要求,在轨道交通项目中要推行电梯制造单位“终身负责”制,即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质量,及安全运行涉及的质量问题终身负责。同时,电梯安装改造维修结束后,电梯制造单位要按照要求对电梯进行校验和调试,并对校验和调试结果负责。电梯投入使用后,电梯制造单位要对电梯安全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给予维保单位技术指导和备修件支持。
近期,国内量化对冲基金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对冲工具――股指期货正在面临严格的管控。
如果说中金所在8月底上调非套保持仓保证金的举措只是为了抑制股指期货的过度投机,那么9月2日的四条“狠招”就相当于掐住了股指期货的七寸要害,将对期指投资者产生极其致命的影响。首先,股指期货的短期投机者(包括套利交易者)已经几乎被宣判了死刑,当日开仓又平仓收取万分之二十三的手续费意味着日内交易成本的急剧上升,而单日开仓10手的限制则能够显著压缩期指策略的运行容量;其次,尽管套保账户除保证金上调外并没有受到中金所的其他交易限制,但因为期指多头的交易受限,套保账户很可能面临没有交易对手的尴尬局面,亦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套保策略的执行造成影响。从9月7日开始至今的期指成交量就是最好的证据,日均1.87万手的IF主力合约成交量已不足历史的二十分之一。
回到国内的量化对冲基金,如果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继续运行,首先要将仓位降低到7成以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留存足够的现金以支付40%的期货保证金;其次,为了可以在3天内将对冲的仓位从零加至7成,产品的规模就必须控制在4300万以内,因为每天的股指期货开仓限制为10手,而如今的IF合约价值约在100万左右,3天内最多也只能够卖出3000万的IF合约;最后,我们还不能够一次性卖出10张期指合约,因为当前的期指已无法提供相应的流动性支持,从盘口数据来看,买一的实时挂单往往在3手以内,而买卖价差的波动也十分频繁,所以我们需要将10张期指合约分5次甚至10次进行交易,并逐一盯盘操作,但即使这样,也难以有效降低流动性缺失所带来的额外成本。
毋庸置疑,阿尔法策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已是步履维艰,加之股指期货长期大幅贴水,量化对冲基金已经不得不去寻找新的交易机会,以满足管理资产的增值需求。所幸市场依然不乏此类机会,比如商品期货的CTA策略、分级基金的套利策略、个股的事件驱动策略,以及基于海外期指的对冲策略等。不管怎样,量化对冲基金仍将始终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严格控制策略的收益回撤比,而这也是量化对冲基金区别于其他投资基金的主要特征。
同志们:
刚才,国务院吴仪副总理以及李川副省长都做了重要讲话,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及省政府的要求,围绕服务和保障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继续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对海内外客商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00年,全市整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打击商业欺诈和贿赂、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四项重点整治的基础上,继续抓好非法行医、安全生产、农资市场、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十五项专项整治工作,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改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整规工作的形势和任务依然较为严峻:一是市场经济秩序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食品安全、假冒伪劣商品、骗赌等依然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安全生产还存在着不少隐患,假烟制售、走私贩私等仍然较为严重;二是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法制和监管体制还不完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尚未解决;三是违反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不断出现,而且花样不断翻新,手法更为隐蔽,加大了整规工作的难度。为此,我们要站在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整规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加大整规工作力度。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不断增强整规工作的成效。一要继续加强重点专项整治,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打击商业欺诈、传销,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走私贩私、骗赌等各项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相关牵头部门要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这是建设对人民负责、使人民满意政府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务必抓好落实。二要注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整规工作水平。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坚决杜绝对涉嫌犯罪案件该移送不移送、以罚代刑的现象,切实防止和纠正打击不力的问题。三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多渠道开展整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宣传整规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好典型、好做法、好效果,适时曝光一批典型案件,震慑违法犯罪分子,营造良好的整规舆论氛围。
三、常抓不懈,积极探索整规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整顿与规范并重,打击与建设并举,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规范和建设上来,建立长效机制。一要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规范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注重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部门之间既要明确职责分工,也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减少行政性审批。二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信用征信、评估、担保、调查、咨询等服务机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三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执法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实效。
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内容是西安和咸阳两地对经济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整合两地资源,实现两地优势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西咸经济一体化是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市场融合的一体化。判断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就是从两市各自产业优势是否得到更大发挥、两市作为一个完整区域,是否使不同地方市场主体的行为受到同一供求关系调节来判断,即从两市的市场一体化水平来判断。
各地区间形成一个统一的区域市场后,会产生市场扩大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规模经济的利益,增强企业的实力。另外,市场一体化也会产生竞争效应,即促进区域间的竞争。市场分割与市场高进入壁垒的存在必然导致垄断的产生。在形成统一市场之前,许多部门已经形成了地方垄断。几家企业长期占据本地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不利于区内资源的配置和技术进步。各地区相互开放市场后,各企业面临着来自区域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压力。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会改善生产经营效率,增加研发投入,进行科技创新,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市场一体化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判断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成果究竟如何,可以从西咸两市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着手。通过分析两市的市场一体化水平是否得到加深,就会了解两市间的资源是否得到更该进一步的优化配置,两市间的经济一体化是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二、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分析方法及实证研究
市场一体化与地方市场分割是相对应的一对概念。目前,主要从三个角度研究中国地方市场分割程度。一是从贸易流量的角度,即利用区域间的贸易流量的变化来反映区域间市场的整合状况,可简称为“贸易流法”。二是从生产效率与产出结构等角度来研究区域间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可简称“生产法”。三是从商品价格的角度来衡量市场的整合程度,可称为“价格法”。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价格始终是影响市场供需与要素流动的重要因素,并且在无障碍的市场体系下,同质商品价格趋于一价。因为在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中,即使要素流动存在障碍,若商品能够自由流动,商品的价格会趋同;而当商品流动存在障碍的时候,只要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商品的价格最终也将趋同。因此,可以用价格信息构造指标,以衡量市场一体化程度。
测算方法的理论基础是Samuelson 的“冰川”成本模型。模型的基本思想为:若两地的相对价格取值不超过一定的区间,则可以认为两地间的市场是整合的。这个模型表明,两地的价格Pa与Pb。既可同升同降也可一升一降,只要相对价格Pa/Pb的取值不超过一定的区间,可以认为两地之间市场是整合的。因为存在交易成本与历史的、偶然的因素,所以两地的价格最终不可能完全相等,而是在一个区间内上下波动。基于这一基本思想,设Pat、Pbt是a、b两地的t时间某商品价格,p为t时间该商品的平均价格,不考虑交易成本,则两地的价格趋于平均价格时,两地之间市场趋向整合。换言之,若数列
(1)
随着时间变化而趋于收窄,则反映出相对价格波动的范围在缩小,两地间的贸易壁垒与障碍在减少,市场一体化程度在提高。
由于逐个研究单个商品的情况特别繁杂且资料庞杂,所以我们选取反映整个商品价格变化状况的价格指数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若没有地方壁垒、商品能够完全流动,则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将是一样(同升或同降),并会逐渐趋同,表明市场一体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我们选择西安、咸阳两市签署《西咸实施经济一体化协议书》的2002年之前和之后一段时间(1996~2012年)两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来进行比较。之所以选择这么长的时间段来进行分析,是为了更清楚的了解西咸两市签署经济一体化协议前后两市的市场融合情况。为了更为科学的表示两市的平均价格指数,我们将两市GDP占西咸区域经济总体的比重作为权重。
首先,我们对两地历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做一个初步的对比。计算的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西咸两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较为一致。即使在两市未签署推进一体化的协议之前的很多年,西咸两市就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虽然两市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率上经常出现差异,但西安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时候,咸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上涨;西安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的时候,咸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下降。这表明两市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当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同步”变化,并不能充分表明两市的市场具有较高的融合水平,不能充分表明两市就实现了市场的一体化。我们将两市GDP占西咸区域经济总体的比重作为权重,加入到西安和咸阳两地市场一体化的分析中来,看看VAR(Pij)的值究竟如何变化,这才能更进一步、真实的反映两地的市场一体化水平。
表1表示了西安、咸阳两市在两地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及两地的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更进一步的,我们计算两市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其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西咸市场一体化水平
从图2可以看出,两地在签署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之前,值较大,1997年时甚至达到10.2的最高值,说明两市的市场融合情况较差。直至2002年,两市的市场一体化水平都较差。2002年之后,在西安经济发展增速迅速提高的情况下,西安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迅速增强,带动了咸阳经济与西安经济的快速相融。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的分析表明,西咸经济一体化在市场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西安和咸阳两市的市场融合水平很高,已经演变为一个统一的区域大市场。那么,西咸经济一体化还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制度与体制层面的问题了。这才是西咸经一体化中的深层次问题。
1.建立一个能够驾驭两市经济一体化的高层次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能够协调驾驭两市经济一体化的高层次组织领导机构,是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关键,也是解决西咸经济一体化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和利益分配博弈的重要条件。在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过程中,应尽快成立相对独立的、能够驾驭西咸经济一体化形成和发展的行政机构,以解决西咸经济一体化形成中存在的诸如利益风险、政府角色、目标不明确、制度性约束、资金投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