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5:3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日本富士经济股份有限公司从能源、交通、零售分销、安全和防灾、医疗保健等五大领域对日本国内的智能系统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调查分析了社会系统中14个项目的市场及其智能化发展动向,并做出了预测。此外,还调查分析了构成社会系统的11种组件设备以及以社会系统为基础的4种服务的市场,并做出了预测。该研究的结果整理在《智能社会系统关联市场实际情况总调查2011》报告书中。报告书显示,在目前的社会系统中,通过使用ICT技术可使社会的智能化发展得以升级,并与其他系统和服务相联动。报告书中将装配蓄电池便可自主操作的系统定义为智能社会系统,以下简称为智能系统。
1 调查结果概要
由表1可见,2011年,日本五大领域14个项目的智能系统的市场同比上一年增加了2.4%,达到了938亿日元。日本一直致力于提高电力、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等级。虽然日本新的基础设施较少,但日本寄希望于在更新老化设备的同时,通过ICT技术将社会系统向智能化推进。特别是地震后,日本的电力系统极不稳定,日本更需要创建一个新的机制。此外,交通、安全和防灾、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合作,向智能化发展的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具体。专家预测,到2020年,日本在智能系统的市场将是2010年的4.4倍,达到4 054亿日元,社会系统的智能化比例将由2011年的15.6%上升到2020年的43.3%。
2011年,日本的11种组件设备的市场同比上一年增加了29.0%,达到2 855亿日元。2020年之前,智能系统、服务将越来越普及,组件设备的市场也必将扩大。能源领域的智能电表、功率调节器以及交通领域的PHV、EV都将成为牵引市场扩大的主力军。
表2显示,2011年的日本服务市场同比上一年增加了2.4%,达到85亿日元。电力、通信和运输供应商都已触及该市场。各汽车和家电制造商不甘心止步于商品的销售,也打算亲自涉猎系统和服务研究。
2 应重视的市场
报告书中通过分析显示,智能系统、组件设备和服务是日本未来应当重视的主要市场。
(1) 智能系统。表3所列是交通领域中的智能系统市场发展动向。
(2) 组件设备。表4所列是能源领域中蓄电池的市场预测。
发烫的苹果
2008年7月开放的App Store设置了较低的门槛和完善的管理模式,也让更多手机软件厂商愿意参与到最时尚的手机系统中。2009年,苹果公司App Store软件下载量达2.5亿次,占全球所有智能手机软件下载量的99.4%。虽然当时多数iPhone应用为游戏、娱乐、网络社交类,但iPhone和iOS系统仍然引领了手机应用的革命与发展。
根据国外专业的App Store统计网站148Apps.biz提供的历史数据,苹果App Store美国市场的软件数量由最初的3.7万款飙升至现在的超过72.2万款,并且软件增加的速度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苹果公司提出了完善的程序商店管理模式,成功的推广模式和用户反馈模式,并依靠App Store严格的质量审查,确保软件的高品质以满足甚至超出用户的需求。苹果App Store推出至今,一直享有“全球移动平台的第一大程序商店”的头衔。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开发者向苹果App Store市场提交程序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今年5月,平均每日提交程序数量甚至逼近1000款。在今年9月12日的苹果会中,苹果公司CEO提姆·库克骄傲地介绍说,iPad市场占有率已经升至68%,全球91%的平板设备网络流量来自iPad。开发者对于苹果平台的热情和信心一定会随着不断增长的用户和苹果设备占有率而不断增强。
“来苏水味”苹果
2011年2月,美国《纽约时报》就曾对蓬勃发展的移动设备医疗应用领域进行了分析报道,截至2010年底,已有超过1.7万移动设备上的专业医疗应用软件。根据美国重点研究医疗IT发展的Health IT Now联盟的统计数据,2010年~
2011年,App Store中医疗类软件销售量上升了250%。移动产业的研究机构Research2Guidance研究员Ralf-Gordon Jahns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面对‘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医疗服务的工具’这一趋势,医疗服务提供方和消费者都欣然接受。移动产业在医疗领域的革命一触即发。”
根据148Apps.biz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苹果App Store美国市场中的医疗类和健康类程序总和有近3.3万,占App Store程序总量的4.48%,在非娱乐类程序中,其总数排在教育类、图书类、工具类、商务类之后的第五位。在苹果官方App Store中国市场中,医疗类应用也已有近万种。
根据美国《纽约时报》的预测,2015年使用移动医疗服务的用户将达到5亿人。以苹果iPhone、iPad等移动设备为首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逐渐改变患者们的就诊习惯和医生们的工作方式。在以前,这些场景或许有些科幻:医生通过软件与特定的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询问、答疑或指导;医生利用软件查询某一症状的可能疾病,获得疾病的检查方式和推荐的治疗方案;医生通过随身携带手机中的软件,随时查看患者的检查结果、治疗信息。现在,在线医生交流软件、疾病和药品查询软件、病案管理软件等智能移动平台软件已逐渐将这样的构想变为现实。
与电脑相比,移动设备更具便携性,可以随身携带;移动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也让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网络资源。医疗行业与移动设备的结合将碰撞出新的火花。在今年8月举行的中国康体佳论坛中,围绕移动医疗应用,各创业公司与运营商代表们都表示,移动设备在医疗专业领域有巨大的价值。市场研究机构帕克斯公司(Parks Associates)预测,到2015年数字医疗技术和服务带来的收益将超过57亿美元。移动数字医疗吸引着众多开发者。《南方都市报》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正在开发医疗应用的公司已经有500家~600家。若以每家公司20人计算,该领域的从业者已达上万人。
虽然医疗应用的创业热情高涨,但目前在苹果App Store中国市场内的付费软件、免费软件排名前200榜单中,供医生使用的专业医用软件均不到1/3。为数不多的医疗类应用也大多都围绕药物查询、疾病查询等功能,而真正需要深度专业支撑的医患沟通软件、患者病历管理软件、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软件却寥寥无几。
软件与医生的距离有多远
可穿戴设备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50年代就已在美国被提出,可穿戴设备是指能直接穿在身上,整合进用户的衣服(配件),甚至植入用户身体中的相关科学技术和设备。利用这些技术和设备,我们可以更轻松地获取信息、发出指令,或者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过去可穿戴设备往往活跃在一些专有领域,如医疗、体育训练等,一直没有被大众消费市场所接受。直到Google Glass带来振奋人心的概念和应用,普通用户才开始真正关注智能可穿戴设备,但这一设备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因为作为开发模型的它代表的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设计愿景。Google Glass目前仍旧只是Google推出的一个开发模型,它目前所展出的全新特性,无论是语音控制、根据情景实现信息推送还是拍照控制等,都只是演示模型,尚不具备完全产品化的能力。Google希望通过Google Glass这个设备和具备指导意义的应用案例,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到Google Glass的开发项目中。
现实的可穿戴设备要“骨感”很多,在我们的概念中,现在被市场炒的火热的各种智能可穿戴设备至多算是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刚上市不久的智能腕带、手表等设备与以往的设备相比只是增加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并支持将获取的人体信息数据上传至个人PC或云服务器。例如,目前主流智能腕带只能记录我们各种运动的情况,并将这些数据发送到智能设备的App中或者设备厂商的官网上,这些数据只能被用以分析我们的运动状况,甚至无法提供我们血糖变化的情况,和运动过程中各器官面临的压力等信息。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带来的精彩远大于此,会彻底超乎我们的想象。
如何定义现代的智能可穿戴设备?CHIP认为应当分为3个层次来看待,首先是传感器,它是让可穿戴设备有别有我们智能手机的根本,传感器可以帮助设备获取人体的各种信息和状态,也可以帮助设备把计算的结果反馈给用户。小到一个麦克风、大到一件温度感应T恤都在此列。无论是新兴的传感器如深度信息、肌肉信号、脑电波等,还是传统的将多种常见传感器组合起来的模型,最终的目的都是能够让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可获取到的信息极大丰富,可实现的功能更加出众。其次是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形式,目前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仍旧遵循着代替用户原有穿戴物件的设计思路,例如腕带、T恤、手表等,而这种设计理念正在被逐渐发散,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存在,它可能是纹身、药片或者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将设备自身的存在感降至最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可穿戴设备要足够“智能”,这需要依赖全新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
这3部分的各自发展,以及在未来以各种形式实现的整合,将为我们创造出精彩地智能可穿戴设备。今天我们并不能给出一个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模样,但是我们却知道最新的传感器技术,最有趣的可穿戴设备形态以及最炫酷的智能计算技术。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我们将分别介绍这3部分各自的发展前沿,通过将这些新鲜的技术与设备形态相互组合,我们将能够看到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些面貌。
声音
由于产品测试、反馈和修改的需要,Google Glass还要差不多一年时间才能和消费者见面。
——Eric Schmidt
Google董事长
一、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
为建设现代住区,在规划设计上应逐步做到:
1、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住宅的套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住宅及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
二是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
三是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
2、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我国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个性有特色的主题。
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发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近年已有不少住区做好了个性、特色的文章,如有的以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主题,有的以山水园林为主题,有的以生态环保为主题,有的以健康--体育为主题......都取得成功。不但住区要表现特色,住区内住宅组团(群落、院落)也应尽可能有各具特色的住宅群体形态、标志,尤其是大型住区。如深圳一个名为"四季花城"的小区,就按不同季节花卉布置院落,并以花命名。即使是主题不突出的住区,在园林设计、建筑造型、社区服务等方面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住区、住宅越多,必然是居住质量越高、居住环境越好,城市景观越美。
3、努力建设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裸露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
4、美化住区景观系统,建设"山水住区"。
“山水住区”不是简单的住宅群加山、加水。它的内涵主要是科学地利用原有山水,适当地创建人造山水,使住区园林化、生态化、美观化,做到"常年叶绿,四季花开;开门见绿,推窗见景;雨不见泥,风不起尘;空气清新,赏心悦目"。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洋为中用,设计出现代、有艺术价值、观赏性强的山水园林景观和各类小区,表现高明的创造性,传统的文化性,高尚的观赏性,显现浓郁的诗情画意,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文化需求。
有的住区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造园手法,在无山无水的市中心地段造出宛如天然的蜿蜒弯曲流动的溪涧水景,住宅建在种满灌木、花卉的"山溪"、"山丘"旁边,使居民在闹市"推窗见景"地享受到自然气息和生态美景。
5、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
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
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区的严重干扰。
小型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
二、现代住区的住宅建筑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代风尚的影响,住宅的设计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当前,住宅正在从安置型向实用型、舒适型发展。从实际调查看到,各个时期建成的住宅都有品位高低之分。
1、增强住宅设计的创新观念。
一是居住功能多元化,二是住宅设计要有超前性和弹性,三是居住空间设计多样化,四是住宅设计的科技应用集成化,五是住宅设计走向信息化。六是住宅设计要求精品化。要摒弃那种照套图纸的陈旧设计手法,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各类住宅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多方面应用科技成果,设计出价值更高的精品。
2、住宅设计要以市场为导向。
居住潮流、住宅市场常有变化。在改革开放前很多住宅单元不设计起居厅(尤其在北方城市),后来又流行"三大一小"设计(大厅、大厨、大卫、小卧室),目前又在不少地方出现大卧室和特大起居厅(超过30平方米)的设计,出现大卧室和大卫生间的设计。增大客厅面积有方便亲属聚会、朋友交往的需要,还可表现住宅主人的身份。增大卧室和卫生间的面积,是人们已感到这两处是最让人能舒适享受的居住空间。
这一切都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引起的住宅设计趋向。而在各个时段、各个城市、城市内的不同区域,人们对住宅及其功能的挑选也是有变化的,这就是市场变化,设计师必须及时地、敏锐地掌握(最好能预测)它的变化,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住宅。
3、住宅设计要讲究文化性、艺术性
文化性、艺术性最能反映住宅和住区的品位。住宅的外观和内部设计都应力求美观、高雅、和谐、明快、简洁,营造高尚的视觉环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反映深刻的文化内涵、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外地的、外国的住宅设计可借鉴,但不宜照搬。成功的做法是,通过汲取其精华,发扬本身的长处,创出有地方特色和风格的高雅作品。
4、住宅建筑应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当、色彩协调,与环境配合相宜。
建筑立面不强求一致,有的显现浪漫情调,给人新潮之感。有的以清雅色彩、质朴形象,表现另一种风格。有的突出典雅端庄形象,使造型表现高贵。
5、建筑设计应显现人的中心地位,现代性和实用性。
住宅内部平面布局要突出"以人为本"思想,不让人屈就于建筑,成为建筑的附属。而是符合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具有较好的舒适性、方便性、安全性。住宅的动静功能分区已得到较多的体现,把工人房、餐厅、厨房、公用卫生间集中布置,与静区卧室、书房、化妆间,以及半静区客厅形成三个互相干扰相对较小的分区布局,显得比较合理、适用。转贴于 主卧室的设计变化已从过去主要考虑用于睡眠,延伸到休息、核妆、看书......。主卧面积加大到12平方米以上,豪华型住宅超过20平方米;配舒适、多功能卫生间、化妆间和主卧阳台;与书房相连,便于工作、学习、电脑操作。
起居厅是家属聚会、娱乐和会客之处,不宜采用狭长形、异形,以方正、宽敞、明亮较佳。尤其要处理好厅内交通,防止出现交通面积过大、房门过多,影响使用功能的弊端。要使客厅具有足够的少受干扰、相对稳定的空间。
住宅次空间的功能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厨房与餐厅相邻,构成餐饮空间。有的设计开放式厨房,使餐饮空间更觉宽敞。
卫生间的功能不单是洗脸和大小便,沐浴功能(卫生间内设沐浴小空间)、化汝功能应得到重视。但淋浴区与便溺区应隔开。主卫生间更宜适当增大面积,有的还设按摩浴缸,有的与衣帽间相连,力求舒适。储物空间也在不少住宅单元中有了位置。
阳台在住宅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直接接触室外空气、阳光之处,应尽量发挥它的绿化、休息、观景、乘凉、健身等多个功能(相邻厨房的工作阳台还有助厨工作功能),面积不要过小。有条件者,还可设计大面积阳台、多个阳台,以至面积比阳台大得多的无顶盖的露台,使之成为空中私人小花园,让人住得更惬意。
户型设计、室内布局要尽可能满足住户的景观需要,将室内景观向室外延伸,让住户更多地亲近自然。因此,窗户要加大(有的住宅把窗的横向尺寸加到八九十厘米宽),窗台要降低,还可设计弧形窗、落地窗、转角窗、宽角度窗,让住户对室外景观一览无遗。但窗户加大后,夏天室内温度高,能源消耗也高。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居住功能也日益增多。尤其是信息网络发展后,在住宅内办公也会多起来。健身的需要也比过去大得多。因此,在住宅单元内除了最基本的厅、房、厨、卫等空间外,适当设置书房、工作间(电脑室)、健身房或健身阳台、露台、化妆间、衣帽间、贮藏室、门厅......,已成为住宅新的功能空间。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单元面积作基础,一般实用型、中小型住宅单元难以办得到。
6、住宅的层数构成应结合城市实际合理确定。
住宅层数的构成应从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建筑空间,保证环境良好的原则出发,合理地科学地规划。一般来说,小城市和镇的住区应以多层、低层住宅占绝大多数,适当建一些中高层;大、中城内住区应是多层、低层、中高层住宅相结合,适当建一些高层;特大城市郊区住宅小区应以多层、中高层住宅为主,适当建一些高层;特大城市中心区还可以适当建一些超高层。别墅小区应适当控制。七层及七层以上的楼房均应设置电梯。各类住宅区都应将住宅空积率、建筑密度控制在符合规定,并保证能有良好居住环境、能有足够的绿化面积、能相应兴建配套设施的原则上。绝不应为了经济收益,牺牲环境,影响环境,盲目增加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三、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与新科技应用
现代住宅小区应积极应用新科技,逐步实施智能化建设。住区智能化主要向三个系统发展,一是家庭智能控制系统。除上述一些小区已实施的项目之外,还有电话线被切断与防破坏报警、系统报警自动强制占线、遥控护理与紧急呼救、家庭安全状态与报警准确性确认、程序自动化功能、远程遥控功能、红外线遥控调节功能、电源远程控制及调光功能、电子声音邮件信箱、住户信息管理、报修管理等等;二是住区综合信息服务。主要有休闲娱乐信息、购物信息、日常资讯、生活时尚推介、用户意见反馈、医疗卫生常识、远程医疗诊断、居民求助信息......;三是物业管理系统。主要有供电、公共区照明、给排水、电梯运行、电视、停车库等的监控、管理,出入口及巡更控制,报修、收费管理,社区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