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

时间:2023-10-13 15:3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

篇1

为了更好的了解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情况,本文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生使用微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微博的接触和基本使用情况,二是大学生对校园官方微博的认知情况,三是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本文的调查对象覆盖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一至研究生各个学科门类的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92份,其中有效问卷987份。问卷回收率99.2%,有效回收率为98.7%。全部数据录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并结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微博的发展现状,发现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不丰富,忽视学生关注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地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的具体体现。从微博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来看,微博作为新的网络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却显得比较匮乏和单一。在高校官方微博中,主要是情感励志、讲座、论坛、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学生活动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除了一些励志的文字,很少引用实际案例来增强说服力。而有些学校基本上就是高校的新闻资讯和通知,内容单一、覆盖面窄,并未考虑到学生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这些高校官博很少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讨论。高校微博在语言表达上也常使用较为生硬的新闻体,缺少活力与创意。

(二)定位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突出

从调查中发现,微博应用于思政工作的功能不凸显,没有发挥应有的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凝聚人心等功能。高校各级微博没有充分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和微博的特点,只是简单结合高校的性质进行定位,导致高校各级微博内容雷同,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我们应该认识到,微博既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也是一个极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新媒体,高校微博应该要以贴近学生个性符合学生心里需求的风格形式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微博,突出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微博的价值,积极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互动不充分,吸引力不突出

高校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是采用自上而下通知或是通过高校网站等进行信息的传播,缺少交流与互动。在新的社交媒体出现之后,高校纷纷开通微博利用微博传达信息,但是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方式,一方面,单向信息,互动不充分,导致学生评论成为单向反馈,得不到教育主体的回应,也使得高校微博无法吸引大学生继续关注了;另一方面,微博本身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突出,学生评论转发热情不高,微博教育效果不明显。“吸引力是实效性的基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没有兴趣或需要的话,那么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就处于停滞状态,进而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实现程度。”

二、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微观念”薄弱,对微博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作为信息、获取及分享的工具,微博不仅是传播的新渠道、互动的新平台、联络感情的新方式,也深受高校教职工和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就目前现状而言,高校微博正在经历着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但是要将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是缺乏共识,认识不深。之前多数高校拒绝开通微博,抵触心理强;有的开通了但不闻不问,致使微博空壳化、形式化严重;有的高校对微博进行了运营和维护,但还是存在着诸如内容单调、不规范、更新慢、互动弱等各种问题。

(二)管理不完善,宣传覆盖不到位

高校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微博管理不完善,宣传覆盖不到位。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与管理以及微博管理制度方面。高校微博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博文不仅数量少,形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致使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微博发展还处于幼年期,还未在微博运营、人员培训、人员工作管理及奖惩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需要一定时期的探索和发展。例如,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校园微博矩阵中,有37.69%的大学生关注了1-3个,23.20%的学生关注了4-6个,关注7个以上的占12.26%,而有26.55%的学生没有关注校园微博。这些数据表明,高校微博宣传覆盖不到位,多数学生缺乏对本校微博的了解,加上吸引力不够,高校官博受众数量少,覆盖的服务群体范围狭窄。

(三)工作队伍不健全,缺乏微博运营相关经验

理论和成功经验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高效运转和良性运行需要靠健全的工作队伍来进行日常的运营和维护。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他们的首要工作就是利用课堂和校园开展工作。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了。目前,宣传部门或者学生部门的管理干部主要负责高校微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一方面,他们精力有限,往往身兼数职,而且对微博的特征和优势功能没有深入学习,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认识层面上,缺乏相关经验。另一方面,他们的微博写作和微博管理的能力也有待提高。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队伍不健全还突出的表现在专职的微博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极度匮乏,不仅没有专职的微博开发团队及运行维护人员,而且也未对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微博教育培训,造成教育者本身业务能力有限,微博运营管理不到位。高校微博的良性运转不能仅靠一个两个人,需要的是一个工作团队的精心运作。这些都使得高校很难建成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 骆郁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韦吉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89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01-03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通常是指近些年随着数字技术和宽带技术的逐渐成熟,而出现的数量繁多的新媒介,主要有博客、微博、搜索引擎等。新媒体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本课题组以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研究案例,以烟台大学师生为调查主体,通过抽样调查的手段,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利用科学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并以此分析结果为依据得出烟台大学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状况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程度。本文在这些分析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其它高校新媒体的利用状况,以当前新媒体发展的形势及其在大学生中运用的普遍程度为背景,针对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和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现状

(一)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的用途和目的

当今,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正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深受具有“新思想、新思维”大学生的青睐。在调查分析新媒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时,我们发现近半数大学生将新媒体作为与人交流的主要平台,30%的学生用于娱乐休闲,21%的学生用于获取资讯或者学习。具体数据如下图:

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平台,同时,也为大学生上网学习、获取资讯及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利。

(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看法

新媒体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它给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调查如何看待新媒体今后发展趋势中,44%的学生认为新媒体仅仅是传统媒体的辅助工具;有24%的学生认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新媒体会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具体情况如下:

总之,新媒体传播信息便捷,教育者利用它可以将最具有个性化的、最前沿的信息,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准确、快速地传递给受教育者,能够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新媒体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难题。

二、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

(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发生变化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早、最直接的群体,新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北京理工大学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李林英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明与普及,社会的虚拟化倾向日趋明显,虚拟的生存空间,是新媒体带来的客观存在。”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交往虚拟化、信息无障碍化、信息面的宽广化、快捷化等特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时代的各种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他们的观念呈现多元化,生活方式时尚化,理想信念飘渺化,为人处世务实化,道德观念淡化;他们追求个性,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自主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又缺乏克服困难的恒心和意志。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者要正视新媒体对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所引起的变化,对大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

(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出现新变化

高校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宣传栏、宣传板是其主要宣传阵地。随着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化,信息面更加宽泛。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新媒体这一网络宣传阵地,使其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有利补充。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单向灌输,教育者占有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掌握着大量的前沿信息,学生处于被动受教育状态。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吸引力,教育者享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格局开始被打破。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借助新媒体可以便捷、迅速地获得各类信息。这种局面的产生,向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出严峻的挑战。“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李林英说。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在庞杂的信息流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紧跟时展的步伐,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三、利用新媒体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强化阵地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从调研结果来看,新媒体已经成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探索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重视新媒体网络宣传的阵地建设,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有阵地意识,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教育者的声音。”高校教育者应使用腾讯新浪微博、人人网、学院网等新媒体手段,建立新媒体宣传阵地,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有机结合,正确引导学生。教育者要在大学生网络集中的地方,要有自己的身影,要发出声音,要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引领大学生思想,传播正能量。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校园网站的吸引力,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浏览自己学校的网站。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网站内容单一呆板,教学气息太重、信息量不够、更新速度慢,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不密切。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校园网站的吸引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选择应集思想性、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要尽量使网站的运行能做到快捷、海量和互动,尽量使之能贴近校园,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

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快捷、图文并茂和声像俱佳等特点,设法提升校园网络阵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新媒体应用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新媒体能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新媒体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新媒体的能力。教育者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广泛使用的通讯和交流手段,将弘扬主旋律的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去,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例如:烟台大学和移动公司合作,开通了手机移动平台,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手机短信的互动的交流方式,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烟台大学90%以上的学生,在人人网上发表状态,抒发感情,网络平台成了大学生表达心声的重要平台。因此,广大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建设起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也应关注网上的信息和言论,及时进行评论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应该注意在网络集中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相关舆情的调研;同时,运用新兴的传播媒介,有效地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此外,教育者还应紧跟潮流,了解新媒体别用网络上学生所喜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及时地填充进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的方式,以使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喜欢教师在课后运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此,建议教师加强课后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力度,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教育者增强运用媒体的能力,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建立高校网络监管制度,合理、规范新媒体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者的平民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现象。新媒体的发展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辟广阔发展前景,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新媒体负面影响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因此,加强新媒体网络监管,势在必行。

(一)加强新媒体网络监管,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

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传播内容、价值、影响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互联网等多种新媒体使大学生可以共享各个方面的信息,为学习和休闲娱乐及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为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空间。但网络传播的高度开放性和多样性也使得大学生接触到许多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网络监管应运而生。

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媒体发展存在问题上,有32%的学生认为在新媒体发展进程中法律法规不太完善;29%的学生认为管理缺乏协调统一;有26%的学生认为网络拥塞与信息庞杂。同时,有62%的学生认为网络监管非常必要,是对传统舆论监督的有力补充。

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监管是社会民主的体现,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网络监管,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大学生在网上参加虚假应聘、被骗取钱财等类似事件的发生,又能曝光不良现象,改善社会风气。同时,大学生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立法、规范网络监管,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使网站管理者加强监管和调控。

(二)构建高校网络监管机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

在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监管方面,大学生们提出了建议,有53.3%的学生认为可以加强立法,规范网络监管;有30%的学生认为可以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有25%的学生认为可以让网络管理者加强监管和调控。同时,应加大网络监管的宣传力度,使学生们自觉遵守网络监管制度,正确使用新媒体;呼吁社会大众加强网络使用的道德心,倡导健康使用新媒体,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监管机制,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信息潮流,开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控和管理,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规建设,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信息行业主管部门要提高新媒体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新媒体特征和文化的特点,有效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探究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切实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内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高校要充分发挥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同时,也要认识到新媒体的弊端,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减少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篇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1.高校大学生的观念变迁及个体差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中盛行的价值观念和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观念、经济观念、文化观念、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大学生都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而且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主导价值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的环境塑造了不同的大学生,特别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也初步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差异性,实际上是区域差异性影响的结果。与此相对应,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还可以从家庭差异性上阐述。特别是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和睦程度、家庭氛围、父母的言传身教等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育对象区域构成的复杂性和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方法,摒弃过去方法的理想化、形式化和呆板化等弊病。

2.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要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也要求我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方面,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同志告诫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竞争的重要阵地。”欧美等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中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阴谋,我们在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观念受到严重挑战。互联网是一种全球性的工具,它不仅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而且也为西方不良文化侵入我国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使有些大学生对西方不良文化产生了盲目崇拜,从而对合理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产生疑惑、反抗甚至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西方社会的腐朽生活方式等都会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另一方面,国内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要求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社会大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的广泛,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思想负担、心理压力,这些问题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缺乏平等性理念、重“群体”轻“个体”、单一呆板无活力、缺乏民主性等问题。本人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缺乏平等性理念、重“群体”轻“个体”、单一呆板无活力、缺乏民主性等方面:缺乏平等性理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常是运用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忽视了被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重“群体”轻“个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太注重“灌”,而轻视“输”,不可避免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出现胡乱灌输等现象;缺乏民主性。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常采用的是我讲你听的“讲听式”、我说你做的“说做式”以及我令你止的“令止式方法”等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完全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事”就是高校教育大环境和受教育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的进行研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其所固有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说,创新就是对旧事物、旧观念的扬弃和调整,改革与现实中不相符合的体制、观念以及方法,使之与客观情况相吻合。创新的过程就是探寻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的创新,必须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无视客观规律而盲目创新。

2.实效性原则。因为实效性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成,所以有效性地创新方法也就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创新的关键环节。当提出和创造出一种新方法的时候,不能以主观上新与旧作为评判标准,而应该以创意和时效性为原则。因为,以实效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否创新的原则,不仅可以判断这种创新是否有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可根据实效性的大小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程度的高低,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效果的量化评估。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和创意,必须反对形式主义。

3.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最基本的原则,有了针对性,方法的创新才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上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革新那些过去长期沿用而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是根据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大学生思维和观念发生的新变化和面临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摸索和创造出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和途径,预防、化解以至消除大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思想矛盾冲突,解决他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4.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在长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党创造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形成了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这些宝贵的财富都应该得到后代的继承和发扬。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途径探析

1.拓展教学手段。这些手段主要包括:一是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拓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双向式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对教育客体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调动教育客体的主动性,让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接受教育,减少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抵触情绪;二是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从封闭的圈子里走出来,适时实现教育方法的转变与革新,用开放型的教育方法取代传统的自我封闭的教育方法,让教育客体在开放的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三是由“冷漠说教”向“情感沟通”转变。因为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现实中渴望交流与尊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要采取冷漠说教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应该与他们相互就留与沟通,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四是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总书记非常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他指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2.重视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隐性课程”的作用。“隐性课程”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社团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被称为“第二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社团活动的教育作用,将社团活动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在举行的社团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还要丰富社会实践教育,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一是广泛开展社会调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形势为大学生拟定一些调研课题。二是组织社区服务。大学生们通过服务,能够加深对这种责任关系或道德关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服务的实际效果,能够丰富思想情感,通过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能够强化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组织学生为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3.充分了解大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由老师切合实际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辅导员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从身份上来说,学生辅导员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从经历来说,学生辅导员与大学生有着极为相似的学习经历和校园环境,彼此之间可以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也离不开学生辅导员的调研,改进和创新适合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因此,由学生辅导员深入了解大学生情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途径之一。

4.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法。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一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关键是要丰富网站内容、栏目,努力增强网站的吸引力;二是利用电子邮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传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开展调研、心理咨询和各种竞赛活动,还可以对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三是研制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和时事,组织有关专家开发一批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件。

5.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有隐形感染力。国外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多种途径优化风气、完善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教育和管理两者结合起来,将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结合起来。要加强校园精神的创立和加强,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又一途径。

总之,高校大学生的观念变迁及个体差异性和国际形势、国内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等都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用的发挥,我们只有在创新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应有的作用才能够得到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吴宝权.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4)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2014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这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和经典的人文理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宽厚等诸多优秀思想教育资源,将这些优秀的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发展史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了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中国要发展,要繁荣富强,就必须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有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人文情怀和崇高理想,是现今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受益于网络化时代信息爆炸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富有活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但也比任何一个时期更容易浮躁、功利和自我。因此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和运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融入思想政治课中,长此以往就会通过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把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上升到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发展。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20道题,内容主要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践行、认知等方面。调研对象选取上海9所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调研方法主要采用现场及网上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等形式进行样本的采集,共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其中理工科大学生占47.3%,文科大学生占46%。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特点: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甚少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90%以上的同学认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如图1所示,大学生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78.88%的大学生仅偶尔阅读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8.9%的大学生表示从未阅读过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如图2所示,有73.3%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经典人文理念表现为一般了解状态,仅有12.04%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

究其原因,虽然大学生已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的宝贵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内、外因的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缺乏兴趣,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面临着诸多困境,两者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遭遇尴尬。

篇5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的切实举措

高校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话语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慕课作为一种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其传递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其背后是无形的价值观的构建。因此,如何有效运用这一阵地,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的切实举措。

(二)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慕课的出现与流行,向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全球传播模式,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将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为研究起点,探索“慕课”与大学教学管理的融合,积极参与并融入这场变革,才能以自身鲜活的时代形象,树立中国高等教育品牌,赢得青年,走向未来。

(三)是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发展变化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针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的发展变化,优化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面对此时的“慕课来袭”,唯有顺势而为,在了解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的前提下,通过路径创新,将之变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二、基于“慕课”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着力点

当前,“慕课”逐渐从欧美传递到中国,截止2013年7月,我国已有四所高校加入国际知名慕客平台。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全国已有数百所高校参与组建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也已分13批上线了266门大学课程。“慕课”这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将对传统学习形态带来根本改变,其大规模、无边界、开放性、低成本、易获取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慕课使得大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也促进了个体受教育方式的重大变迁,表现在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构建要紧密围绕“慕课”的特点。

(一)着力于教学课堂的流动性

“慕课”使传统的大学课堂从固定走向流动。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教育对象从有限向无限不断扩张;凡是想学习的,不分国籍,只需要注册参与即可参加学习,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任何信息空间不可能是真空正如面对慕课来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慕课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为更多人所开放和享用。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等可以不在针对固定的教学课堂授课,可以运用“慕课”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政治、思想等方面问题专题讲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提升教育效果。

(二)着力于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慕课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来自不同大学的不同主体针对于同一课程主题的教学样本,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哪个教师,哪种授课方式是他们最为喜欢的;而教育样本的提供者不仅仅是大学,未来也许会有大学之外的更多教育机构,甚至是个人来参与教学内容的提供,这会使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也应着力于学生思想观点多样化,由灌输转变为引导、沟通和凝聚,“用满足学习者视听接收习惯和心理欣赏习惯的方式”,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实现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引导。

(三)着力于教学时空的互动性

青年学生作为“微时代”的受众,传统的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于他们已经不再适用。“慕课”能够通过网络完成在线答疑和即时交流,将单一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互动。针对慕课更强调互动,而不是单纯教化的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更加注重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型感受、主体性表达和参与性共享,通过话语转变、教学方法转变等多种改革,将大学生的兴趣、情感、思想观念吸引到所讲述的内容中,形成双向交流和平等探讨的良好氛围,提升思想政治话语的影响力。这是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势,也是慕课带来的启示。

三、围绕着力点,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面对席卷全球教育界的“慕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须迅速融入其中,无论是其有效地传播教育信息,便捷地储备知识,深入地互动交流的功能,还是教育环节的自由性、教育内容的及时性、教育方式的互动性,都决定了“慕课”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势所趋。

(一)着力研究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关注特征,增强基于慕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时代结合非常紧密的课题,理论的前瞻性意味着不能走在时代前面的理论终究是不能得到发展的;教育的实效性意味着脱离学生的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的教育方式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教学课堂的流动性意味着不能用强制的方式要求某一部分人必须接受某种课程教育。在慕课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必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仅要从较深的层面把握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行为规律和特征,对于慕课时代大学生的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也要有较好的把握。

思想与行为方式变化与价值观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一种新的知识传播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价值观。慕课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入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另一类是在专业技术及相关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论是哪种,实现教育效果的要点是吸引学生的有效关注,讲授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关注特征,要使他们在“看过来”的基础上实现“听进去”。有效的方式是对慕课平台上最受学生喜欢的课程进行案例分析,探索其共性的基本特点,掌握学生潜在和内在的需求。从其兴趣点入手,用讲故事等方式引入。讲授主体也要统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优秀教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更要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强,讲授学生能够听进去,这样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有效传播。

(二)着力实现与大学生的“知识同构”,增强基于慕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实现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与学生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针对于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大学生在慕课时代关注点和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探索可以运用于“慕课”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构建,包含可以融入其他学科和课程的教育内容。

相对于基于慕课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灌输论”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只有与学生成长有密切交集,能够实现“知识同构”的体系化内容,才能实现有效的教育效果。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多元化,不仅单纯来自于教育机构,也可以来自于个人,甚至是学生本身,源自于学生个体的教育样本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有效的教育内容一定是“接地气”的内容,是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信息点,而这些信息点需要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体系化的建构。要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着力于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从一线调研的生动案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实现名师、制作团队和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使慕课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56-0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和生源结构已经发展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互联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层次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要及时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精细化的要求。管理学中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强调的是工作中的“精、细、准、严”,力争实现工作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流程化,以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贯彻与系统执行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值得在更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实践和推广。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与特征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高等教育中的系统育人工程,不仅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做到精益求精、方向清晰,而且要求科学化、细致化,因此,将管理学中的精细化概念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是非常有比要的。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概念界定为:以精心的态度、精确的把握、精致的过程,突出工作重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事件、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特点。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概念的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特点可以从“精、细、准、严”四个维度进行探讨。①精。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益求精,力争实现最完美的教育效果,教育细节和教学过程的精湛与精致,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实践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工作氛围。②细。即在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细致深入,要善于把握关键细节,注重管理细节,但也并不是事无巨细,而是要有重点、分主次的细,要紧紧抓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提高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控性、可行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重视内部的分工与合作,通过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等管理手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制定科学、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使组织管理的各单元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③准。即准时、准确,主要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准确掌握,指令传递的准确;领导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准确判断、合理安排和准确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汇报的准确,工作时间、工作衔接时间的准确,工作业务的计量和数据提供的准确等。④严。即使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变为事实的关键条件,这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贯彻、执行和控制上,同时也包括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要严格,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各项教育措施的坚决而深入的贯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格监督等。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化,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育人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虽然强调精益求精,但这并不意味着越细越好,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显然是不合理的。从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是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具体和细化,甚至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时间和个人精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加上当前日趋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摒弃“事无巨细”的错误理念,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成了单向性的教育活动,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诉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但是有些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和执行措施时,基本都是以教育计划的执行为出发点的,忽略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单行教育活动,未能保证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这显然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有效贯彻与执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注重教育制度的刚性而忽略制度执行中的柔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做保障,这是确保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得以有效贯彻与落实的基础和前提,但有些高校在强调精细化管理制度刚性建设的同时,忽略了制度建设的开放性和柔性,因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人与人之间就会具有差异性和选择性,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和想法,思想政治素质更是千差万变,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更应当倾向于柔性管理,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关怀,降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刚性要求,积极建设刚性管理与执行中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与措施,在开放、灵活、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向着更有效、更适宜、更和谐、更科学、更优质的目标不懈努力。

篇7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伴随着每个少年成长,“立德树人”是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但长期以来以学习成绩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忽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从而导致:其一,学生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教育的部分缺失,大学要重补中小学的养成教育,本应流淌在血液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没有得到好的传承;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层面上流于形式或未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量或考核标准单一和指标体系不完善;其三,未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系统。

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应该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是重中之重。而我国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观的奠定基础,因此笔者认为把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原因

目前在高校中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了解。例如我国如今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概念,不仅是执政党提出的概念,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制度、道德、自然等的理解,很多大学生对此缺乏认识。第二,大学生对于传统美德缺乏继承。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但是如今很多大学生对此不屑一顾,例如传统的孝道、师道等不受学生重视,学生反而宣传个人主义,这与我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违背。第三,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有些大学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精神是违背的,所以弃之如撇履。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的原因有很多,通过调研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历史原因。我国近代受了百年屈辱,由于这一阶段的存在,而大学生认为百年屈辱的产生是由于中华民族文化不如西方现代化文化。第二,的“除四旧”活动否认了传统文化,使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存在断层,使人们头脑中认为传统文化无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第三,西方文化的冲击。全球化脚步加快,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并不断的渗透和侵袭,使大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认同西方价值观而否定我国传统文化。第四,网络快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就导致传统文化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冲击。第五,我国现行教育体系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教育,于是无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应该在大学思想教育中加入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带有道德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正确的提高,对于三观的建立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应该从多方面共同入手,使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

第一,营造大学生生活、成长的健康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我国大学越来越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各种思潮、热点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于是健康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更加重要。那么为了让大学生更加的了解传统文化,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多引用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用介绍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纪录片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应该增加传统知识占试卷中的比重。

第二,合家庭教育,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人的成长、道德修养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家庭因素。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与父母进行联系,所以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和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

第三,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内学生影响都是巨大的,可以在校园中多开始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社团等文化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也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让传统文化更好的起到立德的作用。

第四,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由正确的方式并能够正确引导,让大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十分重要,但是道德、文化和思想政治等多方面软实力也十分重要。高校可以开始专门的传统文化选修课来教导学生,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产生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在特定的节日,例如清明、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与城市传统文化、抗战文化相结合,达到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五,通过建设高校的制度来保障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应由制度对其进行保障,使其能够得到学校的支持,从而开展的顺利、健康、有序。

第六,加强对辅导员老师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让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高校辅导员老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才能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从而无缝的教育给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晓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高教学刊,2015(08).

[2]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中国报业,2013(07).

作者简介:

篇8

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党提出了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要求,把大众化的研究和宣传引向深入。意义在于大众化能够奠定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其次,推进大众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在于大众化是一个优秀的平台。对大学生来说,把基本原理从抽象的、理论化的话语体系,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喜闻乐见的语言体系,使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并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使广大青年大学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青年大学生是大众化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推动其发展,则无法避免地使理论变成“空谈”,也无法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要求。高校必须通过大众化,统一和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凝聚大学生的力量,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指明方向。

三、信仰状况分析调研报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共有40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为南财在校大学生。调查问卷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的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问题,您了解吗。有35%的同学选择基本不了解,有15%的学生市完全不了解。“”不包括哪些理论思想这一题,60%的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是科学发展观,可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于的理论部分掌握较好。但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了解不透彻。大学生对的学习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高于实际生活。书本知识太过哲理化、权威化;其次,中国的“考试”国情促使大学生靠记、背为主,缺乏自己的思辨与批判。较低年级中开展此课程,在潜意识中加深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思想学习的厌恶。

针对您认为“理论”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62%的绝大本分在校大学生认为“”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不清楚。超过一半的在校大学生认为中国化理论不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部分在校大学生被迫学习理论知识。原因则为多方面: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在老师的教授中又失去其兴趣导致放弃。其二,对于教材教法,他们也厌倦了老师的“经典人物+经典示例”教学模式,导致其厌学情绪。其三,课程的评价以考试为主,生搬硬套答题模式,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仰,推进大众化,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1,在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课堂的教学只是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在大学生课外阅读和业余生活中,加强的兴趣与关注。而我们现在的图书资源中,相关读物所占的比例不大。其中很大部分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实例。

篇9

一、结合实践基础

(一)转变理念,形成系统“大学工”理念

首先是要在理念上更新。一是改变传统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水火不容”的局面,在学生工作系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系统之间搭建起一座互通有无、交换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系统化的大学工还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师资资源的平衡上。班主任、辅导员等由于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其中部分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比较熟悉,但是缺少理论品质。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种种不适应,产生了逆反心理及表面服从心理。为改变这种消极状态,高校可以通过机制的转换来改变现有资源的不平衡。

(二)强化调研,系统构建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其前提条件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趣味性和主动性。网络化背景下,网络速食文化给大学生文化知识结构的构造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网络速食文化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之困和道德疑惑。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惑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也降低了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少数学生理想信念逐渐淡薄。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同时,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二、结合实际效果

(二)构建科学的反馈机制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引导,实行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定期反馈机制。首先,辅导员、班主任、分团委书记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每学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管理目标及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交流沟通,以使教师有的放矢地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对相关学生开展考察,切实将实践体现在理论课程中。其次,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就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学工系统进行沟通,不断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反馈机制的构建在考虑科学性的前提下也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里。

(二)以自我教育检验结合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效果归根结底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表现出来的。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与青年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分不开的。因此,要以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的程度来检验结合的实效,不断推进二者结合的深度和广度。

(三)完善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直观地表现了教学结果与学生实际期望值之间所形成的反差,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标准,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是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评估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因此,不断完善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是必要的。首先,测评内容要丰富化,要涉及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其次,测评结果要体现差异性,对不同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及持续改进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对满意度分析要考虑关联性,全面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全方位把握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影响因子。

三、体现结合的内在要求

(一)以先进文化视域拓展结合途径

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念的弱化,在实践中总会以某种形式暴露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其目的就是将学生暴露出来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念弱化的部分,用先进的文化予以观照并加以强化。这样一个育人过程是有规律的循环。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也要围绕着先进文化这个视域展开,并由此拓展结合途径,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以红色文化培育人,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以典型文化引导人等。

(二)以文化筛选体现结合的主题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归根结底就是培育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人才。二者的结合中心主题是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以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文化的筛选,然后进行文化的践行。

(三)以先进文化引领结合的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反映了时代的文化特征。同时,它也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主渠道和实践主渠道恰恰是体现这一功能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目标,以中国化的成果引领结合的方向。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也是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社会体制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尤其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篇10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引导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做了系统地阐述。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鉴别能力与批评能力以及运用传媒信息的能力,从而确立科学的传媒观,在丰富而复杂的传媒资源中明晰前进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2〕换言之,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认知媒介、主动参与媒介、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许多学者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时,都将着力点放在培养媒介使用能力上。然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本上应更注重“思想”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因为,如何应对媒介传播的大量关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内容,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理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3〕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观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下,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占有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牢牢把握了话语权,体现了较强的权威性。教育者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对学生实行既定的思想灌输,而不会遭到学生的反感和质疑。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信息占有上拥有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平等的地位,甚至对新兴媒体的利用能力要高于教育者,并逐渐在网络中形成了自己的群体语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不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不了解各大众传媒的属性,就无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筛选和解读,不能透过信息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此意义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心智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大众传媒不良信息的吸引和诱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成才。具体来说,现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大众传媒浓重的商业化倾向易引发大学生的消费主义观念。其次,多元的大众传播渠道易导致大学生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大众传媒即时传播的海量信息易导致大学生思维的肤浅和混乱。综上所述,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对大学生产生如此深刻的负面影响,是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高分不开的。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急需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道德规范和自律能力。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共同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达到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进而指导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思想传播过程,是一个以意识形态的观点为内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传播过程。〔4〕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中必然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无论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还是对信息进行解读,都需要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判断的标准,而这种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共同关乎的问题。可以说,二者之间具有了本质上的必然联系。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具有共通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二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其他相关课程之中;三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注意发挥大众传媒、家庭和社会等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该项活动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长期关注和共同努力。与此相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教育体系,且其展开渠道也主要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施方法上首先具有了融合的契合点,如可以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理论课堂教学中单独设立一个章节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很容易实现的。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体系

(一)转变观念,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使社会各方真正发挥应有的力量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首先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强度,改变相关人士的落后观念,使其真正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联合各媒介专门组织和高校制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1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71-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学生只有学会如何主动地去学习,如何掌握一项过硬的技能;如何正直做人,如何展现真实的个人魅力,如何积极生活,如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全面发展,向上成长。

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表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性格外向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有明确的个体目标、有独立的主观意识。随着世迁、万物更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科技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当代大学生受到国外文化、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因特网的全球化使用也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潜移暗化的影响;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莘莘学子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大胆提出了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跟进体系。

大学生思想教育跟进体系分为4个阶段:预防、诊断、干预、反馈;并且“诊断―干预―反馈”形成一个循环,让大学生在不断地“诊断―干预―反馈”过程中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政治思想。

1 预防阶段

此阶段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面向对象的是所有大学生。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以下3种。

1.1 建立稳健的理论基础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承担教育的责任,还应肩负教化、培养、塑造的重要使命,建立起强大健全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与教育现状因材施教,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几个突出的性格特点(性格外向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有明确的个体目标、有独立的主观意识),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课堂教学方式。

1.2 社会实践是提升思想政治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包括以下几类:调查报告、理论讲解、志愿者活动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社会实践,不仅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有所帮助,而且对社会相对脱节的大学生来说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3 开展网络道德宣传和法制教育

在科学技术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加强对网络道德的监管和法制教育的宣讲。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班会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监管和法制教育的宣讲。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客观地对待虚拟网络世界,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拒绝不良信息。

2 诊断阶段

在此阶段,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的诊断,筛选出思想方面出现偏差的一部分学生,以便及时发现预防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防止简单问题变复杂、变严重。此阶段面向的对象是所有大学生。

固定诊断时间为每年3月、6月、9月、12月中旬。另外,每月辅导员还应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简单的思想状况诊断,做到“无遗漏、无偏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诊断方式可参考量表编制、测试方法、统计方法。对诊断结果,可进行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力求诊断的准确性、真实性。在诊断阶段,一旦发现有思想出现问题的学生,要采用正确恰当的手段进行及时干预。

3 干预阶段

对大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一定要及早发现,尽早处理。对于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问题,相对容易处理,并且处理所付出成本和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然而有些思想问题,一开始可能是微不足道、不易察觉的,一旦疏忽大意、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酿成大错,更甚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键是要对这些问题未雨绸缪。具体干预方法可参考以下4种,各种方法可自由组合使用,不同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3.1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如何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那势必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做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心、耐心,熟悉并善于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知识,并且在学生中拥有较高的威望,或者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3.2 带入感情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论理,更要带入感情,这样才能让被教育者放下心理防备,逐渐消除教育主客体心理上的距离感。当代大学生性格外向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有明确的个体目标,有独立的主观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让大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这个意义上讲,动之以情比晓之以理更为重要。所以,带入感情的教育方式是走进其思想世界、做好其思想工作的基础。

3.3 及时分析并记录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

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准确地建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态信息跟踪数据库,包括学习状态、思想行为表现、生活状况、课余兴趣爱好等方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详细记录在案,并进行动态更新,及时监测,建立预警机制,便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有选择地重点跟踪需要帮助的学生。

3.4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情况,把对其选拔、培养、发展的过程中当作是进行更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把党支部建到每个班上,使其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同时,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表现出到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提高其发奋学习的自觉性。

4 反馈阶段

学院思政教育科设立学生思政信息总站,设立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定期参与学院思政信息站的活动并对学院开展活动进行指导服务,处理与协调学生反馈的问题。大学生思想动态情况上报流程如下。

4.1 收集学生思想动态

通过同学交流、师生座谈、调查走访、网络监测等形式对学生思想动态情况进行关注。

4.2 整理学生思想动态情况

信息员每月15日、30日分2次撰写学生思想动态情况报告上交至学院思政信息站,思政信息站每半月整理一次该学院学生思想动态情况,并形成综合性学生思想动态情况报告。

4.3 上报学生思想动态

学院每月15日、30日前分2次向学生工作部上报学生思想动态情况,如遇学生突况随时上报。

反馈阶段并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结束,反馈结果出来后,应根据结果是否理想,斟酌是否再次进入“诊断―干预―反馈”的循环;该循环可反复进行,直到诊断结果为理想状态或正常情况。

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纵向思维习惯作为首要任务,使其能够用理性的思维去追溯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发展眼光的潜力股,把民族、国家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从根本上破除历史残留的禁锢和偏见。

参考文献

[1] 张中伟.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D].合肥工业大学,2009.

[2] 闫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D].继续教育研究,2008.

[3] 周恒,h家政.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

篇12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使用率为91.2%。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这个被称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交往、娱乐等行为方式,尤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习惯。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21世纪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面对我国互联网爆炸式发展状况,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专门强调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运用技术、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怎样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不断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成为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尤其对于刚刚成立的高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类型层次比较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心理问题尤其是自卑心理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显得更为突出。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考不上名牌大学的无奈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单位的“不认同”甚至是“歧视”。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或者过分不冷静,走极端,或者逆反心理较强。作为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自我意识、人生观都日渐成熟,但由于自身心理上的不独立或者没有独立的社会角色定位及社会风气等诸多原因,又使得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出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还很难在精神世界上与网络本身追求自由、公平、效率相匹配,很容易造成道德人格方面的缺失,在网络世界迷失自我,荒疏学业、事业、也荒疏了自我心灵的完善。如何在网络环境下的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规范高职生科学、合理、正当、安全、有效使用网络,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是摆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工具大众化普及化,新媒体之间的软件和硬件通用化得到了加强,新媒体正日益渗入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学习领域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研究好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才能利用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正确使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培养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课题选择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作为主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此能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进一步探讨和关注。

一方面,在理论上该课题以为指导,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容和教育观念,提出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的对策。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对于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影响,有利于我国高校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等,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网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至关重要,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很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迄今为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吴俊清[1]认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的优势,从“建好网、管好网、用好网”三方面深入研究,做好新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广泛调研并结合本校的思政教育网站建设实践,深刻分析了当前高校“网育”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提高高校“网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进行通信和娱乐的重要途经,关联着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在当前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减少网络给高校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应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推进“在线交流”、占领博客阵地、加强网络管理等多种途径,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积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容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必须符合网络本质特征和技术属性,必须坚持主体性、选择性、平等性、主导性、优化性等基本原则,还要创立和实施一系列的有效方法,包括“眼睛对屏幕”的信息获取方法、“思路对问题”的教育指导方法和“键对键”“心对心”的沟通交流方法。信息时代日益发展的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战斗性和实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的指导地位, 勇于应对各种思潮的挑战,强化人文精神,才能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上网已成为当今中国在校大学生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降低,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为此应针对性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弘扬文化主旋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总的来看,各学者主要是从网络背景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困境、必要性和对策上探讨这一问题的,针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的不多,针对新建高职院校的研究就更少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职院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建设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吴俊清.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25-26.

[2]李智栽,黎平.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09):395-397.

[3]王新华,陈向阳.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5(04):102-104.

[4]马B,李军,韩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有效途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01):169-171.

[5]雷永汉.网络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3,(03):122-124.

[6]郑磊.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探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3(01):26-29+40.

[7]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7):35-39+42.

[8]殷子惠,彭云龙,韩妮.新时期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07):99-102.

[9]张洋.网络文化视域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若干思考.

[10]王新华,陈向阳.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5 (04):102-104.

[11]汪灿德.论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28(04):122-125.

[12]燕晋峰.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德育研究,2015,(04):201+1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