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09:48: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就我校具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心理档案的动态性。因为学校相关部门仅仅将新入学大学生的普查和建档作为工作重点,忽视了持续追踪和调查学生在读期间心理状态,也就无法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全貌与变化过程呈现出来。二是心理档案管理缺乏系统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学校学生工作部负责,而学生档案则归学院等部门管理,两者分属不同系统,若彼此割裂,相互之间就无法产生一个能互为支撑、彼此依托的数据系统。三是未健全心理档案管理制度。从我校实际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仅仅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可以参照执行,而且比较笼统和宏观,未涉及谁来管、怎么管、用什么管等一些具体内容,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缺乏专业性、规范性,这就导致档案的管理效率与其应用价值大打折扣。四是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利用效能比较低。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依旧是因袭传统的档案保管与查询模式,对档案具体信息缺乏发掘,这肯定无法产生比较高的利用效能。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过程之中,而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是人手不够。例如,我校在校生达到两万多人的规模,但只有五名专职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此外就是有几个学生干部参与其中,兼职承担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并非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仅仅能做些新生的普查和建档工作,想追踪调查全部学生比较难,仅仅可以开展搜集整理局部信息方面,要系统去建设和管理就不可能了。二是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搜集标准,不同部门和环节都不统一,因没有过硬的数据处理技术所以无法进行整合,甚至仅仅处于纸质心理测评资料、简单的excel表格汇总等基础层面上,很难深度挖掘和分析数据,也无法有效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其档案的使用效果就打了折扣。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利用效率
1.优化数据收集。出于分析、整理和挖掘大学生心理档案的需要,就自然应对数据收集提出新的高标准要求,而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其基础数据采集的规范与标准。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同质性比较强,也不乏在全国开展数据挖掘与分析所必需的条件,依据一样的标准与规范采集数据,就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利用的效率。从一个方面来看,借助于对本校数据与全国范围内其他学校数据的比较过程,进行大学生心理状况规律特点的有效归纳,必须将那些取得比较好成效的高校经验与做法作为学习借鉴的重点,对本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另一方面,在对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本校还没发现的问题及时找出来,并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超前进行预防,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断提高。2.实施动态化、系统化管理。一是将档案信息进行准确齐全的搜集。主要从不同层面和领域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反映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相关信息资料及时进行搜集。二是做好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必须站在心理学原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高度,分析现有数据,并对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主次轻重、相互影响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总结,将一个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网络搭建起来,并以心理数据分析框架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反映。三是档案信息要及时更新。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基础上,继续与学生年级、年龄、情感、生活等多方面变化有机结合起来,所涉及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必须及时更新,依据时间序列而形成大学生心理档案资料数据库,再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挖掘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情况。3.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对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常规制度做好完善,采取建立大学生心理普查制度与跟踪调查制度等措施,对搜集的心理健康档案数据明确各种要求,将岗位工作制度完善好,并结合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实际做好分工、职责、流程的明确,从而构建起事有专管、人有专责、协调合作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新体系;在优化数据管理手段和完善保密制度的基础上,做好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的强化工作。通过档案反馈查阅制度的建立,使大学生本人的档案知情权有保证,并在确保隐私不泄露的基础上,以档案对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及危机干预工作进行研究和指导。另一方面,要将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通过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规范与标准、电子化数据保管、备份与安全制度、数据处理规范、数据共享制度等的制定,实现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发利用的规范化。
四、未来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利用的趋向及设想、建议
实现有效利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目的。具体来说,未来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利用的趋向主要有:一是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辅导。在学生心理档案中,我们可寻找出其不同于其他同学的个性化心理健康特点和人格特征,可以结合其存在的个性化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辅导策略。二是开展团体辅导教育。开展团体教育辅导的着眼点就应聚焦在学生心理档案中体现的共性问题上,采取学生小组的形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开展科学研究与预测。要以统一的标准化测评量表对学生心理测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科学预测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进行指导,并预防出现心理危机情况。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为今后科学利用大学生心理档案提供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学好用好数据处理技术,达到数据整理与分析的高水平,同时深入而充分地发掘出档案之中蕴含的内在关联和基本规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为学生心理辅导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深入研究分析。由此,可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以更有效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总之,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针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其管理和利用水平,以便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教育人才。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大学生受到来自升学、考研、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时期是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半独立到独立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有来自学业竞争、人际交往、家庭和情感、未来人生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在众多的困难和矛盾面前,这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近几年全国各高校大学生休学、退学、自杀、凶杀事件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自身发展的瓶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些不和谐因素大大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对教育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代的许多高校教育管理者深切体会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实际上,这是由于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多的偏于功利化,忽视人存在的意义,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理念、方法很难适应大学生管理的要求,与学生接受的新信息新知识格格不入。殊不知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往往是来源于心理上的迷茫或障碍,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很少考虑到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运用心理学教育方法开展工作,这无疑使得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忽略学生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得成长成才。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异常行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也为更好的管理及疏导学生心理提供了新途径,更为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客观地说,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管理状况总体上呈现着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受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正变得日益多元,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愈发艰难。再加上教育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教育管理人员的特殊性,他们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扮演着多重角色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大学生作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思想和个性,性格又具有不稳定性,一旦有异常成员出现,教育管理问题就会更艰巨。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掌握一些有效的沟通交流原则,有助于开展学生工作。可以说,探讨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基本谈话原则和方法技巧,对于做好学生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但作为肩负重任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却常常遇到工作徒劳的情况。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高校管理工作而言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学生学业进步,学术能力提升。对促进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竞争激烈,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身处其中的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和竞争都是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智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合理定位,释放减压,自我激励。
2.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有利的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培育他们爱校爱国情怀。对学校的归属感表现在学生愿意作为一分子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去,关注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学生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者者会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根本上稳定大学生的迷茫、焦虑、不安的心理,同时对其进行爱国爱校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稳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培养他们谦虚、正直的思想品质和爱国、爱校的思想意识。
3.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21世纪要求高校人才是创新型人才,自主型人才,因此当代大学生有着更多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和谐心理和和谐校园相辅相成,可以说大学生在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推动高校自我管理体系的完善。
4.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推手。心理健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大学生是和谐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
作者:应霞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班级管理相对减弱,学生宿舍已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宿舍也是各种问题的多发地带,尤其是“马加爵事件”后,教育部也下达了相关文件要求高校学生工作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学生宿舍成了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加强宿舍管理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势在必行。
一、 学生宿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良好的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稳定情绪,锻造和谐氛围
新生进入大学后,第一次独自在外,远离家乡和父母生活,宿舍暂时成为这四年中每位成员的家 。尤其在刚入学的几个月里,大家由于环境的变换,会感到一些孤独和不安。而同一寝室的成员是他们相互最先熟悉的人,这无形中可以稳定大学新生的情绪,让他们有良好的归属感。这样的氛围配合适当的宿舍管理措施,能够营造和谐宿舍氛围,增强宿舍关系的融洽性。
2、促进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
大学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中间点,对于让大学新生提前适应社会有重要作用,由于新生们对社会接触很少,集体住宿的可以减少他们的不适应感。宿舍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人际关系模拟平台,宿舍成员在这里交流科学文化知识,沟通情感,以宿舍为单位集体参与班级活动,运用集体团结的精神和智慧一起解决困难,在朝夕相处中,学习和调整人际关系,尤其对于不善于交往的学生来说,很快就被吸引到集体生活中来。
3、心理保健功能
大学校园除了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园地,也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历练过程。大学期间,他们还会面临情感、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宿舍“家”的氛围对他们更为重要,和谐良好的宿舍环境对学生们的坚强意志和性格锻炼具有陶冶作用。其乐融融的气氛给予宿舍成员足够的精神力量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学生之间的品德修养也会相互影响,同寝室成员的榜样行为,最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寝室成员间的舆论也会在无形中引导大家共同追求目标和实践,对人才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不良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如果一个宿舍的风气积极向上、宽松友爱、健康温馨,宿舍成员就会感到心情舒畅,从而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巩固。相反,若一个宿舍的风气消极不振、相互猜疑,彼此戒备、互不相让,自私自利,那么,宿舍成员就会感到孤独无援,宿舍氛围也会持续紧张压抑、烦躁不安。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宿舍成员的学习、生活,而且也容易使成员患上各种心理疾病。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掌上明珠,从小收到家长的溺爱和保护,心理都还没有成熟。由于大学环境的变化,他们的心理发展会逐渐走向成熟,遇到问题也趋于独立思考,不会轻易向别人打开心门。在人际交往中受过伤害的人还会产生挫折和自卑心理,甚至会产生社交恐怖症。
二、 加强宿舍管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制定规章制度,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克服依赖心理
在宿舍管理中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它包括宿生管理条例、宿舍一日常规、宿舍公约、个人卫生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这些制度是在学校基本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由学生从本宿舍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的。它既体现和发挥了民主精神,又能保证学生们自觉遵守,从而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另外,这些制度的实施不能完全由教师或宿舍管理员来督促检查,而是由学生自查、互查,这就发挥了学生在管理中的作用,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克服了学生认为宿舍的事是大家的事,与自己无关的依赖心理。
(二)加强宿舍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1、加强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宣传组织教育
建设文明宿舍是高校宿舍精神文明建设的普遍措施,在坚持抓好“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的同时,要加强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举办校园宿舍文化艺术节、评选“十佳宿舍”、宿舍文化主题征文等活动,不断加强学生宿舍的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很多学校都在宿舍公共区域的墙壁上张贴名言警句和有关个人修养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产生一种激励,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宿舍建设还需要团委、学工部和公寓管理科的配合与支持。
2、开展学生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进人际交往,防止心理封闭
就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觉得在宿舍的氛围更放松,更容易自由发挥自己的专长,因此以宿舍为单位组织活动更让大家身心舒畅。所以很多高校都选择在宿舍中开展学生活动,如熄灯前的三分钟演讲,十分钟辩论等,要求内容一定要健康向上。这些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增进了大家的相互沟通,便于营造温馨的宿舍环境。还可以以寝室为单位在班级开展音乐、绘画、剪纸、工艺制作、舞蹈活动等,使在这方面有专长的学生找到用武之地,在活动中找到自我和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利用双休日到校外进行社会实践,慰问孤儿院、老人院,或者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也可以加入志愿者活动,到公共场所义务劳动等,使大学生尽可能接触社会。
(三) 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
辅导员队伍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参加要一些相关岗位培训,学习一些工作技巧,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十分必要。学校还可以利用设有的心理辅导中心,随时随地接受学生的咨询。各院系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让学生正视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还可以经常进宿舍与学生进行访谈,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能够有效排除心理隐患。学生辅导员是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宿舍管理和建设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沟通桥梁和推动作用。通过他们可以积极地贯彻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举措,辅导员在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及时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在服务中育人,在服务中促进宿 舍各项管理和建设。
心理健康不仅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必备条件。宿舍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在整个学生管理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心理健康教育为宿舍管理推波助澜,保驾护航。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宗旨,把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科学地引导他们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走向成熟,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杰:《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2010(3)19-20。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管理方式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大学生要应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挑战,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心理的健康与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们就能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接纳和管理自己,就能够努力认识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保持适应,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危机并增强能力与勇气,就能够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有愿望通过探索去追寻积极的人生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
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