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09:48: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园区土地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城市边缘区指城市建成区的地带,或是指由城市向郊区过渡的地带,表现出明显的城乡结合部和城乡经济混合增长的特征。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快速发张,在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一些地方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布局和对短期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加之未能开展科学有效地管理,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问题。坚强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改善城市地域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开发效益,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以做好整个城市和周围地区的开发建设,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1.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规划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土地权属和导致的问题
由于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两种地域特征兼而有之,在城市边缘区的内侧以建成区为主,在外侧以乡村为主。而且也没有法律针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属性进行明确的界定,使得城市边缘区的土地权属表现出混杂性。加上城市边缘区以便采取城乡分管体制,多头管理职责不清,致使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收益流失严重。原因之一是土地的非法转让、非法出租、转让农村集体土地,划拨土地非法转让、出租、联营和质押等各种土地违法行为;之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以低地价政策或以租代征的方式吸引外资办企业,致使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偏低。
1.2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非均衡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导致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而城市边缘区处在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原属农村的区域范围,其基础设施也是按照农村的标准进行配置的,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的要求,存在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建设随意性大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各个行政区域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缺乏规划沟通和协调,使得重复建设的情况大量存在;基础设施数量少、质量差,达不到相应质量标准;缺乏管理和相应维护;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地区侧重于发展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和供电设施,而忽视环保设施和天然气设施等的发展。
1.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问题首先表现在空间结构方面。第一,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的无序,出于眼前即短期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在城市外延的的扩张性发展过程中,为节约某些费用的支出,一些城市在征地时有意避开农村居民住所,造成“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又包围农村”的无序混杂局面。第二村镇住宅建设零乱,没有合理的规划布局;乡镇企业经济混杂多样,布局分散。第三,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整体使用率不高,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其次表现在土地闲置方面。城市边缘区吸引着大量企业来这里租建房屋;政府也大量征用农地建设各类开发区。而这些建设大多是盲目扩张,缺少科学的规划利用和管理,致使许多事业单位多占少用,占而不用,大量土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1.4农用地转用中快速扩张和无序问题
城市边缘区是位于城市建成区与乡村之间受城市辐射影响的过渡性区域。城市边缘区的农地资源在受到城市建设用地的粗放性外延扩张,各种类型的产业的开发区盲目开发,乡镇企业滥占滥用,农村居民住房的杂乱建设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城市快速向外扩张的同时必然要侵占大量的农用地。城市边缘区同时也是城市土地管理体系的边缘,土地管理秩序混乱,对土地利用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直接导致城市边缘区不饿华丽的快速扩张模式和土地利用混乱的局面。当前,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非农性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急需解决的问题,造成这种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之间产生巨大级差收益。
1.5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的法律不健全
目前,《土地管理法》主要是规范集体土地的征收问题,现行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主要是针对国有土地的征收问题,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征收、征用、租赁等利用和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这一法律不健全问题阻碍了城市边缘区的全面建设和健康稳定发展。
2.解决措施及建议
2.1利用宣传手断,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区域,无论是本地区的人还是在该地区进行开发经营的企业人士,还是政府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恪尽职守,高度重视该地区的一系列问题,在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下共同带动该地区的可持续性建设和发展。
2.2完善并研发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
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建立起适合该地区发展的专门法律制度,让各项工作都能有法可依;成立专门的部门对该地区进行科学规划、管理和监督,并在所有大众的监督下执行。
2.3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坚决保护农用地
实行城市边缘区土地用途管制,即限制该地区土地的用途,规定土地用途转变的条件,以及不允许转变的条件,并规定土地利用和土地用途变更必须按照规定执行,并进行不定时地监督和检查;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土地决不允许变更。另外,对城市内部土地进行挖潜,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对荒废的土地进行复垦和综合治理;减少对农用地特别是更低的占用,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2.4建立自律性组织,结合市场情况规范整个土地市场
征收或者租用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进行开发建设的政府或者企业等都得成为自律性组织的一员,从自己做起,行主体开始设置第一道防线。规范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市场,借助地价杠杆来调节土地利用,可以减少盲目占用、非法占用耕地,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在出让土地时要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招标、挂牌、拍卖等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尽量不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是的土地市场逐步步入公平、规范化。
2.5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边缘区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设计与决策以及这些规划、设计和决策的有效实施都必须建立在对边缘区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研究的基础上。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一、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边缘区的空间范围及土地利用演变进行多时期、全方位的动态研究,揭示边缘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与演化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为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设计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建立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动态监测预警体系,监督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设计及决策的执行情况,以便及时制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
2.6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惩治闲置土地行为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上升,耕地面积越来越难以保证粮食安全,这一问题使得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展除了需要建立在对城市现有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挖掘城市中心区及老城区的土地,同时,要注意土地开发的质与量,发挥每一块土地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要科学规划各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要严厉惩治限制土地行为。闲置土地既是资源浪费的行为,又是一种投机行为。
3.结论
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城市向外扩张最先接触到的区域,为了高效合理使用土地,就需要各项工作的互相配合,加强宣传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决保护耕地,规范市场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严惩土地闲置,从而实现城市与城市边缘区协调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道路扩建工程
通过土地规划建设部的组织,对园区内黄河路东、西延伸段1300余米进行了设计前的测量准备工作,并委托东营市公路勘测设计院进行了疏勒县南疆齐鲁工业园黄河路东、西延及附属设施配套工程施工图设计及招投标方案的制作。经工业园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4月30日对黄河路西延376米道路工程进行了招标工作。按照计划,施工单位5月10日开始施工。目前,黄河路西延工程的预埋管、路面工程、沿路路灯电缆的埋设工作已完成,下一步将进行道路人行道的铺设工作。
同时,完成了小项目区道路、克其其村道路的规划、测量、设计。此项工作已得到交通部门的认可,并审批通过,县交通局和计划局正在准备招投标工作。目前,此项工程基础部分已完工,下一步将完成沿路预埋管、路面水泥稳定层、油面的处理工作。
2、土方工程
南疆齐鲁工业园内绿化带土方工程已竣工,但经过一冬天的沉降,有部分地块不能满足绿化用地的要求。经管委会领导研究决定,土地规划建设部组织施工队伍,对不能满足绿化用地要求的地块再次进行土方施工,确保了园区绿化工程按期完工。同时对企业反映较为强烈的部分地块进行土方的再次整平。随着园区招商引资企业数量的不断加大,土地规划建设部组织施工队伍,对黄河路西延段两侧、沂蒙路两侧的低洼地段进行了土方的回填工作。同时,将小项目区道路以南的高地进行挖方,进一步扩大了园区可利用土地面积的数量,为下一步招商引资企业的开工建设奠定了基础。
3、道路绿化工程
到目前为止,道路绿化工程已基本竣工,现在长4300米(除去昆仑路绿化带未拆迁道路300米)的道路苗木种植工作、各平交路口处的绿化造型及绿化带整平工作现已完工,绿化工程共种植苗木3100余棵。依照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经管委会领导研究决定,对园区道路绿化带草坪进行延伸,截至目前,草坪延伸面积已达9700平方米。苗木、景观及草坪种植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通过了验收。根据验收提出的整改方案,施工单位对此项工程不足之处进行了整改。
4、对企业在建工程进行施工前图纸审核、验线
为进一步加强对园区在建企业的管理,确保园区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符合园区规划要求。根据园区管委会的要求,土地规划建设部对企业新建设的所有建筑进行施工前的图纸审核和验线工作,对于图纸未能通过审批的提出整改措施,保证企业规划符合园区总体规划建设要求。施工前对所放施工线进行验线,施工线与已审批通过图纸不相符的一律不准开工,进一步确保企业按园区总体规划进行建设。
5、电力线路施工
经过与喀什夏巴格乡、帕合太里乡相关领导的协商,解决了中牙线、中陶线、昆仑食品厂电力线路的改道问题,并且及时完成了对线路改道涉及到农民的补偿金发放工作。及时协调电力公司完成了电力线路的改道工作。现园区供电线路直接从中心变接火,园区供电达到专线专用。
6、制定相关办法,完善管理工作
土地规划建设部依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不断完善园区管理办法,制定《南疆齐鲁工业园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南疆齐鲁工业园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疏勒县南疆齐鲁工业园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三项办法,使园区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园区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
7、完成房屋拆迁评估工作
为加快园区建设,园区通过土地规划建设部的组织,聘请喀什方夏评估公司作为中介机构,公正、公平、公开的完成园区物流园、商贸城、小项目区房屋拆迁评估工作,截至目前,房屋评估工作已完成,拆迁工作正在有计划的进行。同时完成了巴仁乡7组在小项目区的大棚和部分已拆迁房屋的赔偿工作。
8、土地规划建设部组织林业局相关人员,完成巴仁乡16村7组拆迁户房前屋后、疏勒镇1村5组新宅基地的树木登记、补偿统计工作,并对部分已砍伐及需砍伐的树木进行了补偿。
9、落实园区道路卫生环卫人员
通过疏勒县人才市场为园区招聘了4名园区道路卫生环卫人员,对园区内总长4
600米多的道路进行分段,确定每一名环卫人员的责任区域。责任到人,提高了环境清洁质量,确保园区卫生清洁。10、修缮园区道路人行道、污水井工作开始
根据园区道路实际情况,结合已建道路出现的问题,土地规划建设部主动联系已建道路施工队:喀什农工商建筑安装公司、新疆宝地建筑公司,要求对各自修建道路的人行道、污水井等便于维修的部分进行初次维修,保证附属设施的正常使用。
11、完成20__年度固定回报工作
土地规划建设部积极与大队相关领导联系,完成了巴仁乡16村、疏勒镇1村20__年度失地农民的登记、补偿统计工作,并及时完成了20__年度固定回报补偿工作。
土地规划建设部严格按照管委会的部署,积极干好本部室工作,注重与其他个部室的团结协作,遇到问题及时与其他部室沟通,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但由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问题多、经验少,与管委会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剩下的时间里土地规划建设部将努力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力度,严格按照相关办法、要求,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切实保证园区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继续抓好道路建设工作,抓好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确保工程质量。
2、继续抓好园区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工作
做好已建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对于需要进行维护、修缮基础设施及早明确责任进行维护、修缮。对于工程的验收、道路质保期满验收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园区利益不受到损害。
(一)聚焦茶叶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全镇紧紧抓住园区位于新店优势,达成同农业合作招商相关事项,多次同茶厂等茶企深入交流,宣传园区优势条件,鼓励率先入园。
(二)聚焦农副产品加工,丰富产业业态。经过多轮谈判,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同区政府签订了亿元投资协议落户***,目前我镇已开展土地规划调整和项目征地前期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土地供应。截至10月,我镇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3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00余万元。
(三)聚焦茶旅融合,助力绿色发展。主动对接区级相关部门,完成土地规划调整,力争年内推动建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有限公司等多次就旅游资源打造、民宿酒店建设等来新考察。
(四)聚焦工业经济,推动工业振兴。多次前往宣传推介工业园区,先后邀请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来名考察调研,企业对工业园区交通优势、政策优惠、要素保障等十分满意,投资意愿较为强烈。
(五)聚焦基层治理,学习先进理念。通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介绍,邀请上海市考察工业园区,并就基层治理工作先进经验进行了座谈交流。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是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全体镇干部广泛参与。始终把推进工作作为经济发展首要抓手,多次带队前往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友好合作等。在全体镇干部中营造了“人人都是招商主体”良好氛围,通过亲属、朋友、同事等多种关系,介绍多个企业来新调研。
二是提前谋划,为招引企业落地筑牢基础。通过提前对接村镇设计院及区自规局顺利完成了场镇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调整,为食品公司、二期推进夯实了基础。
三是精细服务,为招引企业解决后顾之忧。由班子成员牵头,组建专班开展精细化服务,帮助企业在行政审批、用工保障、税收减免、要素保障等方面沟通协调,减少企业办事难度,解决后顾之忧。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招商引资工作实效不够凸显。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掌握不够全面,同大部分企业对接交流不深,不能做到精和专。
二是同签订友好合作协议的镇(街道)交流不够、成果较少。工作开展导向主要以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完成东进融入任务为主,对进一步完善协议内容,互惠互利,取得成果的动力不够,缺少对接交流主动性和务实性。
三是外出交流偏少。很少主动走出去,考察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同经济发达地区镇(街道)交流工作经验次数少,成果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高位推动工作。继续坚持班子带头,全体干部参与的东进融入工作模式,高标准推动东进融入工作开展,增加外出工作频次,推动东进融入工作取得实效。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使城市边缘地区向城市中心地区渗透,在城市边缘地区不断蔓延的过程中,城市周边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段,即城乡二元结构混合态。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加大了城市边缘土地规划与控制的工作难度。城市边缘地区具有方式多样、权责归属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影响土地充分利用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这一地段形式多变,极不利于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因此,加强对城市边缘地区土地的规划与控制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保证城市持续发展。
一、城市边缘地区土地利用的特征
(一)土地利用方式稳定性差
由于城市边缘地区不仅没有城市土地集约性质,也没有农村农业用地的性质,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稳定性极差。现阶段,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用地性质逐步向城市建设用地性质转型,这一转型持续时间还会很长,这一因素也是阻碍城市边缘地区规划发展的一项原因。
(二)土地利用方式复杂多样
城市边缘地区主要是指乡镇地区向城市转型的区域。随着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发展,边缘区域土地资源被逐日开发与利用,从而大大降低了农业用地面积。但是城市建设工作中,大部分的土地资源主要用于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以及居民住宅构建的发展,这不仅满足了城市建设的需求,也是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进驻,这也是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复杂多样的原因,影响了土地资源的规划与控制工作。
(三)土地利用权属性质不一
国家或相关政府为了构建城市化建设,在城市边缘地区征用了一部分的土地,造成国有土地与农业用地并存的局面,造成土地利用权属性质不统一,加大了土地权属管理工作难度,缺乏土地科学规划方案,使得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有些土地闲置荒废,这也是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资源管理不善的另一原因。
(四)城市农村并存结构特殊
在城市一体化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中心地区的农村人口与日俱增。这不仅意味着人口身份的变化,也是满足农村人口与城市环境相适应的需求。此外,在其他地方,由于城市边缘地区向城市中心蔓延速度过快,造成城市边缘地区面积逐日加大。即便农村人口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暂时也难以适应城市环境。故而城市生活中大部分农村人口仍然沿用农村的生产生活习惯,造成城市农村并存结构日益突出。
二、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规划的影响因素
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资源主要用于建设用地或者非建设用地两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规划工作的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不仅有主观方面的因素,还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以下是具体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方面因素
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城市和人类赖以生存以及发展都需要借助自然环境,此外,自然环境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细微的变化上,因此,城市和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要秉持自然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以供人类持续发展所需。
(二)主观方面的因素
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开发建设的条件。只有在一定的建设条件下,才能开展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规划工作,故而主观上,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规划受开发建设条件的影响,在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变时,一方面要符合建设条件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
三、强化城市边缘地区城乡用地规划的措施
(一)转变规划观念
做好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规划工作首先要从城市空间规划的观念中转变过来,转变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观念。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资源没有真正划入城市化建设工作中,从而造成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并存特征日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只有创新规划管理观念,勇于突破旧有的、单一的城市空间规划理念,从而向城乡空间统筹管理转变,这一措施要求对城乡土地资源进行重点规划,分别建设城市与农村用地。另一方面,立足于城乡建设的角度,要重点考虑城乡建设的用地与人口两方面因素,仔细审查并勘查当地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为日后城乡空间建设夯实牢固的基础。因此,在总体框架下,有机结合城市空间建设与乡镇空间建设,从而做好城乡空间统筹规划工作。
(二)生态导向下的城乡用地规划控制
城市和人类的生存发展都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的发展,在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规划工作中,一定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保证生态和谐发展。对立足于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规划而言,必须合理布局城市边缘地区城乡土地资源。可以利用自然环境的制约达到控制城乡用地总量,这样既能够维护现有的城乡用地,又能够促进城市边缘区的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变。因此,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规划是一个工程性建设,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去审视城市建设以及乡镇建设规划工作,坚持遵循自然环境发展规律,合理布局土地规划,有效提高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从而充分发挥非建设用地生态作用。
(三)构建完善的土地管理机制
在管理城市建设土地与乡镇建设土地过程中,我国现行的管理机制是实行分别管理城市土地与乡镇土地,导致两者土地管理工作相对独立,没有协调关系。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规划是需要结合城市与乡镇土地的特殊地段。城市土地建设与农村土地建设必然会发生联系、造成权属性质复杂等问题。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规划管理机制,从而强化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分清责任,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建议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城乡土地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统一编制与规划土地,不仅要满足城市用地的需求,还需结合具体的土地规划审批制度,从而贯彻并落实土地管理机制工作。
结 语
综上所述,与农村向城市转型地区相比,城市边缘地区与其有性质上的区别。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不断改进并完善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方案,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才能使得城市边缘地区功能结构更齐全,这不仅影响到城市化进程,还与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结合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缺乏相关健全系统的法律体系,造成了城市边缘地区土地管理不善。因此,立足于实际情况,了解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有效的发展策略才能科学合理做好规划与控制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资源工作。
参考文献
[1]陈诚. 城市边缘区次级河流沿线住区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2.
1、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省、市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指导扩区和调区工作。
2、集约用地原则。严格执行建筑容积率、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集约用地标准。
3、产业集聚、特色突出原则。产业发展与市和县产业定位相结合,与现有产业基础相结合,与市和县工业强攻战的战略相结合,与环境保护要求相结合。
二、申报工作程序
1、由县发改委牵头,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国土、建设、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确定园区扩区和调区四址范围,完成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编制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扩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时报送资料到扩区和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由扩区和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文,以县政府名义向市人民政府申请园区扩区和调区。
三、调区、扩区规模
1、调区规模共72.4公顷,2006年工业园区在确定四址范围时,将较大面积的不适宜建设用地划入园区范围内,不可建设用地有72.4公顷(已做土地利用评价报告),需调区至永康工业园。
2、扩区规模共533.3公顷,其中:一是目前园区已完成开发或正在开发的面积133.3公顷(园区已开发400公顷,减去国家审定批准的面积267.7公顷);二是抚八线、抚吉高速下线和永康工业园结合部位,与新老园区集中连片,规划面积约400公顷。
四、工作任务与分工
由发改委牵头,工业园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工信委、建设局、国土局、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和乡、镇、镇密切配合,完成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核算、园区扩区和调区范围、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扩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工作。具体任务及分工如下:
1、完成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核算(2011年12月30日前完成)
由统计局牵头,园区管委会负责配合,完成园区近三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单位项目用地产出等主要经济指标的核算。
2、完善园区扩区和调区用地相关手续(2012年2月28日前完成)
园区扩区和调区用地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和近期开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局牵头,园区管委会、国土局、乡、镇、镇等单位配合,确定园区扩区和调区四址范围;园区管委会根据扩区和调区范围,会同建设局完善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国土局积极推进土地规划调整工作,确保扩区和调区的用地符合土地规划要求。
3、完成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2012年3月30日前完成)
通过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完成对园区土地及社会经济状况等的基础调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测算,全面掌握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促进园区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推动园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提高园区用地管理水平,为园区扩区和调区升级审核、动态监控及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由国土局、园区管委会负责完成。
4、完成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3月30日前完成)
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园区优越的环境和区位优势,走集约开发、优化结构、产业升级、绿色环保的发展路线,将园区规划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生态型新型工业城区。工信委牵头,组织发改委、科技局等单位根据我县产业布局,结合园区实际,提出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园区管委会根据产业发展方向,负责编制产业发展规划。
5、完成扩区和调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2012年4月30日前完成)
由国土局牵头,园区管委会负责配合,在分析工业园区扩区和调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编写扩区和调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6、完成扩区和调区范围区域内的环评工作(2012年5月30日前完成)
由环保局牵头,园区管委会负责配合,完成园区扩区和调区区域环评工作,包括完成扩区和调区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及评审、报批工作,并通过省环保主管部门的审查。
7、编写园区扩区和调区申请报告
确定园区扩区和调区范围以及完成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扩区调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工作后,由扩区和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理、汇总,并编写园区扩区和调区申请报告后报县政府,最后由县政府上报市人民政府。
五、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
园区扩区和调区是县政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振兴现代工业经济战略,加快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园区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园区的发展水平,促进县经济社会的重大举措,各相关单位要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园区扩区和调区的要求上来。
2、加强领导
县政府成立工业园区扩区和调区工作领导小组。
3、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与沟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024-01
如果说《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拉开了全国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设的大幕[1],那么在去年的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15次会议上,中新双方政府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战略合作内容,则是启动了工业园区“房地一张图”建设的引擎。该项目在“智慧园区”总体框架下,对国土资源“一张图”的顶层设计进行了扩展和补充,结合地产毗连房屋的管理实际,创建房地业务模型与数据模型,建立核心数据库,搭建综合监管与决策平台,聚合数据资源,促进了政府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1 顶层设计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园区“房地一张图”平台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建立房地一体的生命周期业务模型和全过程业务数据关联关系流,优化、重组和再造各板块内部以及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业务流程,打破各个管理主体、各个管理环节存在的鸿沟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始,对土地征收、土地储备、土地供应、土地登记、土地利用、土地监察等过程,以及房屋的建设、交易、使用、维修直至毁灭并重新收回土地为止的完整生命过程进行管理。
2 构建“全、通、新、用”的数据中心
园区“房地一张图”平台基于统一地理空间框架,制定了包括基础地理数据规范、电子地图数据规范、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库标准等系列规范标准,建立了包括基础地形、数字正射影像图、地名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和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征收、土地供应、土地登记、土地利用、房产产权产籍等业务数据库的多源、异构、全过程、全要素数据中心。数据具有“全、通、新、用”的特点。“全”,覆盖所有涉及的业务数据;“通”,实现所有业务无缝管理、所有数据互联互通;“新”,源自生命周期循环的内动力,实现业务数据在生命周期不同环节的产生、流转、更新和共享的常态化与自动化,保证其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用”,所有管理行为在统一平台上协同办公。
3 业务模型生态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园区“房地一张图”平台是在理顺各业务数据之间的生态关系、统一数据标准基础上,创建“一个平台”、多图一库管理新模式,这是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升华。在“房地一张图”平台上,我们可以完成从土地征收转用到地类变更,从用途管治到用地审批、从土地供应到合同签署、从土地登记到商品房预售、从在建工程抵押到颁发房产权属证书,实现了批、供、用、补、查、房屋管理各个业务应用系统数据的实时更新和统一标准下的信息共享,整个管理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全在“房地一张图”内循环,实现了业务操作模块化、业务数据关联化、平台服务阳光化,完全杜绝了人为因素,极大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
4 “房地合一”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
园区开发建设以来,通过实践和积累并积极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建立了地产毗连房屋的房地产登记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房地合一”管理新模式。基于该模式,“房地一张图”平台对房地管理业务流程重组、再造,将房地信息统一管理、集中存储,同时将房地数据通过空间位置和业务纽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并以专题图的方式表现出来,便于决策者看清现状、发现问题,实现了“以数管地”、“以数管房”到“以图管地”、“以图管房”、“房地合一”的转变,推进了工业园区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实施。
5 “三规合一”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自1996年开始,苏州工业园区就开始着手建立土地、规划等各类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土地、规划等部门的高效运作与长效管理。如今“房地一张图”平台将土地、规划两部门的规划数据有机的结合起来,纳入统一空间库中。将城乡规划定“方位”(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指标”(建设用地规模)的协同关系在同一空间体系中展现出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园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目标”,按照“范围一致、总量控制、城乡统筹、布局一致”的原则,实时动态更新、逐步衔接完善,避免了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的“两分离”现象,实现园区“三规合一”,促进园区经济高效和谐发展。
6 “多库合一”构建房地时空信息云平台
园区“房地一张图”平台以工业园区云计算中心为依托,构建园区特色的房地时空信息云平台,在私有云端汇聚业务数据库、基础地理库、三维地图库等各类数据,通过二三维可视化创新表达,直观、准确、动态地在“一张图”上反映,为行业应用、辅助决策和预警分析提供空间、时间和业务上高度协同的精细化服务。房地时空信息云平台实现了与苏州CORS平台的对接,跨平台的技术服务聚合为土地巡查、地籍调查等业务提供了高精度的空间定位支撑;房地时空信息云平台打通与“智慧规划”等强GIS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实现了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规划红线与土地预审图和地籍图等数据在时空上的一致性;在精准融合其他地理信息、法人信息和人口信息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土、房产、建设、城市管理、教育、招商等信息在空间和业务上的无缝衔接和及时共享[2]。
苏州工业园区“房地一张图”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本着“信息协同、业务协同、资源协同”的目标,实现了多源地理信息与业务审批信息的一体化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集成优化,形成了国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系统的整体联动,建立了基于“房地一张图”地理空间框架的数据更新机制,实现了一体化协同办公,提升了政务效能,优化了公众服务能力,对完善政务地理信息,推动基于GIS云的“智慧园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D9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用地管理日益重要,对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规划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强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与经济发展相矛盾,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土地规划管理还存在规划方法落后、耕地保护不足、道路网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清晰认识到土地规划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以提高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
1 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动态的经济发展与静态的规划之间存在矛盾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长期规划,其年限少则5年,多则10年、20年。在这期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规划制定的各项内容和重要指标是指令性的,是静态的。这样一来,动态性的经济发展和静态性的规划内容和指标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一致,出现矛盾。但1999年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决策,才事隔一年就明显感觉到这个规划不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试想,如果通过改变规划的有关内容使之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类似这种情况会不断出现),那么,就需要不断地修改规划,其结果使规划失去了它的严肃性;如果不修改规划,又显得规划与实际脱节太大,造成规划失真,同样会使规划丧失其使用价值。这表明我们现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至少在科学预见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所以,如何使规划能够尽量切近现实,尤其切近不断变化着的客观现实,使其偏离客观实际最小,这是土地管理部门和规划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1.2 规划方法滞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方法,即定性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以经验判断为基础,在对客观事物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规划指标,然后进行各种数据推算,最后达到综合平衡。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的,土地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加上它自身的自然属性上的特点,所以研究土地问题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然而,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所固有的局限性,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根据这种认识所作的判断往往不是恰如其分的或者完全符合实际的。由于传统规划方法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性特点,所以规划年限越长,这种判断与现实之间的误差也就越大,规划也就越远离现实。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传统规划方法的这个缺陷表现得还不明显,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显得不能适应客观实际发展的需要。一个由缺乏预见性的指令性指标为重要内容、并被作为硬性任务采用行政手段层层分解下达而完成的规划,在客观现实面前不仅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其科学性受到质疑。规划方法的革新是目前制定起宏观指导作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3 没能有效保护耕地
在县、乡(镇)级规划制定过程中,把交通方便、条件好的耕地留作一般农田,把条件差的、位置偏远的农田划作基本农田,即人们常说的“保劣不保优、保远不保近”的现象相当普遍。地方上这样作的目的在于,待以后进行非农建设时,可以比较方便地办理“农转非”的审批手续,减少麻烦。但这样作完全背离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的初衷,使《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1.4 对农村居民点和农村道路网布局重视不够
当前农村产业结构正处在调整阶段,农村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如果通过总体规划把保护耕地、节约用地与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农村道路网布设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一定会收到“一石两鸟”的良好效果,既实现了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目标,又推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1.5 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利用规划及其计划管理主要涉及到县乡两级国土管理部门,在编制实施规划等具体管理上又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的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位。并且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土地规划的知识,导致了规划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2 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对策
2.1 改进规划方法
一是改定性分析方法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二是改静态分析方法为动态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根据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理性认识,对某一事物的未来发展作出判断。这种判断可以用语言的形式进行描述,也可以用许多数据进行表述,这两种表述方法都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这里虽然也采用了数据(包括一些数据的推算)说明问题,但其实质仍然是定性分析的方法。这是以往人们常采用的规划方法。如果把对一些问题通过分析作出的判断用数学关系式、数学模型等展显出来并进行推算分析,这就变成了定量分析的方法。显而易见,这种定量分析方法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的,实质上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是对某一事物在某个时点、某一特定空间上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以此为依据进行规划的方法。人们知道,经济和社会现象是一个过程,土地利用问题同样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过程,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身也应该是这种动态变化过程的反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是追求在土地利用过程与经济发展过程同步变化情况下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所以,规划必须是动态的,能够反映某一时段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所以,要想求得具有动态特点的规划方案,必须采用动态的规划方法。
具有定量分析功能和动态变化功能的诸多规划方法中,以PD—PLUS最为适用。PD—PLUS方法的最大特点主要不是谋取一些规划的具体数据,而是着重研究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然后,再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确定相关的规划指标,从而把制定规划指标与相关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联系在一起。当然,“相关事物”是复杂的,例如,耕地保有量、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等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水平有关;而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又涉及到人口、社会消费水平、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等。PD—PLUS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比较复杂、而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因此能够解决重要指标的动态变化问题,可以克服当前规划中出现的在规划期内只有一个数据的现象。当前的规划,由于只有一个规划期末的数据,无规划期间内每一个进程的数据,因而缺乏可操作性。如果把规划期间划分成几个时段,每个时段有明确的指标要求,对实施者来说就容易把握,规划也就容易落实。
2.2 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
认真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调整划定工作,将城镇、村庄周围、铁路、公路两侧的耕地及其它区域质量好、产量高的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将规划指标具体分解落实到保护区和保护地块,实行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工作。把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和农村道路网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使零散村庄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完善农村道路网,为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
2.3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创新规划管理制度
根据科学的发展观的思想来对耕地资源实施保护。依照城乡统筹的具体要求做到产业进园、农民进镇,土地要向业主集中的发展模式。在一些耕地比较缺乏的地区,人们对土地的掠夺性使用导致了土地承载力不能承受,使生态效益产生危机,违背了土地的开发利用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原则。依据社会、经济、生态相统一的科学的发展原则来进行生态的建设,使农业用地以及生态环境有一个恢复和休养生息的时间。此外要加强人们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意的改变耕地的用途,并且还要加强区内耕地的质量保护,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于农业经济的需求。
2.4 建立完善的土地规划师职业资格制度
对于土地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对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人员的学识、技术和能力进行严格的考核。规划岗位执业的人员必须持有土地规划师证书,并且是具有一定的规划业务素质的人才能进入,由此来保证规划工作的质量。其次,必须明确了土地规划师在相关工作中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只有持证并经注册的土地规划师的人员才有资格主持规划设计工作,获得规划成果的签字权、经办权等等,同时必须提高规划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来不断提高规划管理的工作水平。
3 结束语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政府部门对土地规划管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发现并分析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强化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措施,并且建立健全农村土地规划管理运行机制,从而提高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工作,20多年来,土地总体规划与管理工作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如此,土地布局尤其是农村土地布局依旧混乱并且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土地利用率不断下降,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经济稳定和人们生活。因此,日渐明显的土地规划与管理问题急需解决。
1现阶段中国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任务
面对土地供需的严峻形势,土地规划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是要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土地保障。土地具有稀缺性和不可移动性的特点,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统筹协调解决好各行业用地矛盾,通俗的讲就是要解决好“四子”问题,即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好房子。任何一项没有解决好“四子”问题的规划都不是一个好规划。二是要统筹土地利用与布局(五个统筹)。国家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自始至终给予体现。三是要参与宏观调控。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土地和金融作为调控经济发展方向和结构的两个重要手段,土地规划是实现这一手段的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土地的调控作用是土地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当前土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规划缺乏权威性,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规划实施中的最大问题是规划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还存在“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错误思想。有些地方迫于政策的压力,虽然将土地规划的文本做得四平八稳,但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与土地规划文本上的内容相差甚远。无视土地利用的布局,往往在规划的农业用地区内建起了工厂,规划大片工业用地区的地方,也仅仅在沿路地带建设了少部分的工矿,造成用地布局的混乱。在个别地方甚至被认为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规划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权威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2 规划调整的随意性得不到有效遏制
在县、乡(镇)级规划制定过程中,把交通方便、条件好的耕地留作一般农田,把条件差的、位置偏远的农田划作基本农田,即人们常说的“保劣不保优、保远不保近”的现象相当普遍。地方上,在招商引资中,开发商或投资者为了降低投资成本,往往选择拆迁量少,交通便利的农田进行投资开发;这样可以比较方便地办理“农转非”的审批手续,而实际这种做法完全背离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的初衷,使《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2.3 规划方法滞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方法,即定性研究的方法。由于传统规划方法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性特点,所以规划年限越长,这种判断与现实之间的误差也就越大,规划也就越远离现实。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传统规划方法的这个缺陷表现得还不明显,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显得不能适应客观实际发展的需要。规划方法的革新是目前制定起宏观指导作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4 规划编制过程中,重编制,轻实施,缺评估,实施责任主体不明确
缺乏强制力与约束力,静态的规划观念根深蒂固,缺乏动态的评估调整机制,规划的社会公众知晓度和透明度不高,没有得到公众的充分理解和认可,影响了公众对规划的监督、维护。
2.5 对农村居民点和农村道路网布局重视不够
当前农村产业结构正处在调整阶段,农村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如果通过总体规划把保护耕地、节约用地与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农村道路网布设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一定会收到“一石二鸟”的良好效果,既实现了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目标,又推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3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的对策思考
3.1 改进规划方法
一是改定性分析方法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二是改静态分析方法为动态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以往人们常采用的规划方法。如果把对一些问题通过分析作出的判断用数学关系式、数学模型等展显出来并进行推算分析,这就变成了定量分析的方法。显而易见,这种定量分析方法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的,实质上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是对某一事物在某个时点、某一特定空间上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以此为依据进行规划的方法。人们知道,经济和社会现象是一个过程,土地利用问题同样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过程,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身也应该是这种动态变化过程的反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是追求在土地利用过程与经济发展过程同步变化情况下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所以,规划必须是动态的,能够反映某一时段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所以,要想求得具有动态特点的规划方案,必须采用动态的规划方法。
具有定量分析功能和动态变化功能的诸多规划方法中,以PD―PLUS最为适用。PD―PLUS方法的最大特点主要不是谋取一些规划的具体数据,而是着重研究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然后,再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确定相关的规划指标,从而把制定规划指标与相关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联系在一起。当然,“相关事物”是复杂的,例如,耕地保有量、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等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水平有关;而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又涉及到人口、社会消费水平、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等。PD―PLUS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比较复杂、而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因此能够解决重要指标的动态变化问题,可以克服当前规划中出现的在规划期内只有一个数据的现象。当前的规划,由于只有一个规划期末的数据,无规划期间内每一个进程的数据,因而缺乏可操作性。如果把规划期间划分成几个时段,每个时段有明确的指标要求,对实施者来说就容易把握,规划也就容易落实。
3.2 规划的重点应由保护耕地向保护国土资源转变
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突出强调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新一轮规划应全面把握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自然资源的全面保护,坚持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发展过程的持续性、人和自然的和谐性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规划中制定全面保护政策措施。
3.3 坚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
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调整划定工作,将城镇、村庄周围、铁路、公路两侧的耕地及其他区域质量好、产量高的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将规划指标具体分解落实到保护区和保护地块,实行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工作。
3.4 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
把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和农村道路网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使零散村庄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完善农村道路网,为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规划的内容体系应由指标控制体系为主向宏观控制加空间布局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土地利用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弱化单纯的指标控制和分配的功能,强化布局结构优化和用途管制的功能。对土地利用布局研究不只是前两轮规划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土地用途管制难以严格履行的重要原因。本轮规划要认真研究建设用地布局,市级以下应同步编制,落实到具体的地块,使建设用地布局规划与实际用地需求尽可能相符合。还要研究基本农田和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用地布局,使其保得住、保得好。规划图件的编制可采用以行政境界为整体的规划挂图与分幅大比例尺规划图等相结合的模式,编制规划图集。
3.5 构建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规划实施工作应由构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入手。以规划乃至整个国土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重组为核心,全面推进规划实施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推进规划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提高规划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能够加强对规划的宣传,有效地实施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规划修编、调整和实施的监管;能够全面提高规划为公众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改善国土资源部门的形象,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全面贯彻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南》的要求,确保共享和网络互联。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还要处理好内网与外网的隔离和匹配工作,构建省、市、县、乡统一的管理网络。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45-3
土地规划与管理是指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国民的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在该地区进行实施的土地资源经营管理的一种综合性措施。目前,国内外的很多业内人士利用数理统计、运筹学以及控制论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但是,这些分析的对象只是规划内容中的一部分,很难对其空间范围内进行整体把控。其得出的结论缺乏直观与完整性。随着计算机一级空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我国在土地规划与管理方面亦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中常用的规划软件主要包括:AutoCAD、cass、mapinfo以及Arcgis等等。
1 遥感技术概念及其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1.1 遥感技术
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为RS,"遥"是对RS涉及的空间上来说的,其针对的目标位置甚至可以是在宇宙空间内,距离系统本身位置相当遥远;"感"指的是信息系统,其中包含了目标信息的获取和传输、加工、整理、分析,最后形成可视化的信息系统;遥感的目标可以是地层、矿产、也可以是地质事件;物体本身对电磁辐射的作用特性,遥感技术利用这样特点,根据不同物体的波谱差异达到辨别目标的目的。遥感的具体类型如下图所示:
1.2 遥感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土地监测能够有效的掌握土地资源以及使用状况的现状;对土地使用历史以及趋势进行动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规律;为政府进行土地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并反映出前一阶段的工作效果。其对土地规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动态遥感监测则是土地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其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的图像处理以及识别等技术,掌握我国耕地或者建筑用地的变化情况,并且,定期的进行信息更新。通过对这些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掌握耕地、建筑用地的使用变化情况,从而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宏观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对于一些涉嫌违法用地的目标或者是地区可以采用频繁的日常监测,及时的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并对某些突发事件的责任认定提供判断依据。在这方面,随着资源一号02C卫星的成功发射,我国应用遥感技术,已经连续12年实施全国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历时三年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连续3年每年实施了全国"一张图"工程;连续7年实施全国163个重点矿集区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从而大大提高了国土资源调查和执法监管工作效率。
2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2.1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和地理数据以及用户构建而成的,通过对需要的地理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等程序,客观的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其在土地利用、管理以及监测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管理分析和输出分析结果等工作。
(2)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对空间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并能够将空间图形、图像信息以及属性数据加以集成,从而通过GIS软件模拟出地理信息空间的分析方法,这些如果是人工进行的话,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对数据的分析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3)由于其系统的大量工作都是有计算机完成的,在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上定位以及过程动态分析上面表现出了迅速、准确、高效等优势。
2 GIS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土地的规划利用涉及到很多方面,相应的数据质量高而且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产生了空间数据更新快而多,这为数据的处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担,GIS的加入,为降低土地管理工作量带来的契机,其凭借着自身优势,使得管理工作变得轻松许多。利用GIS建立起土地利用空间的信息系统,可以对土地的整体规划提供详尽的客观资料;利用其分析处理能力,可以对土地的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便于日后的工作人员查阅并建立规划和预测模型;可以对已有的规划设计结果进行分析,有利于以后的进一步优化工作。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规划前期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管理。
3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3.1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 System)简称GPS。其具体的含义就是导航卫星测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其将卫星和通信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距和测时等工作。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例如我们常见的汽车导航等等。近些年,GPS在土地规划利用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优势也逐渐凸显出来。
3.2 GPS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GPS在国土资源的实地测量、更新调查、动态监测以及数据管理中,应用十分广泛。与传统的管理方法相比较,其对工作的限制条件少,测站之间无须通视,并可以不间断监测;携带方便,容易操作;测量的精度相当高,并且,成本较低,对经常变化的土地利用数据获取非常适合;其测量的结果呈现的是三维数据,可视性强等等。在国土的测量方面,GPS 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能够将每一块土地的界址点准确到厘米的精度测量出来,并将GPS获取的数据整理之后录入到成图系统,从而获得精确的地籍图。在国土调查中,我国借助与VRS网络,利用GPS的实时定位,成功实现了无人控制点测绘,大大的缩减了外部作业的工作时间;在国土监督管理方面,传统的测量方面很难对荆棘满山的矿山进行准确测量,利用GPS就可以做到对这些矿产资源的日常监管工作。
4 3S技术在土地规划中的融合运用
如今,3S技术发展前景广阔、速度突飞猛进。地理信息系统(GPS)技术总体上正朝着网络化、开放性、虚拟现实、集成化、空间多维性的方向发展;遥感(RS)技术总体上正朝着数据获取多平台、多传感器、多角度和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相分辨率以及利用多时相影像数据自动发现地表覆盖的变化趋向实时化;随着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ea1TimeKinematiC)简称RTK技术的进展以及多系统兼容和采用先进的抗干扰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精度越来越准确、采集空间数据速度越来越快、操作越来越简捷。3S技术在各自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趋向于相互之间的集成与融合。这三种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农村的土地规划以及数据库的建设方面。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农村土地调查是二次调查的重要任务,其以查清土地利用状况为宗旨,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实施要求明确指出以GIS为平台,能满足矢量、栅格和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管理,具有输入、编辑、查询、统计、汇总、制图、输出及更新功能。苍穹国土数据处理系统(以下简称苍穹)是北京苍穹公司专门针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开发的,支持各种大型关系数据库,支持多种格式数据的整理、入库及变更工作,具有强大、灵活的数据编辑、拓扑处理、空间分析等多种功能,在全国许多地区被广泛采用。
青河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阿尔泰山东南麓,总面积为1.57万km2,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县。县域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区、草场及戈壁,农区占全县面积较小,多分布在沿河谷地带。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共下发青河县影像240幅,其中1:1万影像177幅,采用2007年6月quickbird数据,影像分辨率为0.61m,覆盖了绝大部分农区;1:50 000影像63幅,采用2006年8月spot-5多光谱数据,影像分辨率10m。其拥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是在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利用苍穹软件建立起来的。数据库的建立,为以后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各项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根本依据。
5 总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大,而由此带来了城市规划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城市为了容纳更多的外来人口,大量的绿地变为了高楼,周边的工地也成为了工业园区,这些表面看起来增添了城市的繁荣,但是,由于在开发的过程中,没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的格局完全处于混乱状态,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相关部门在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对土地的具体信息的掌握情况不能做到准确、及时和系统化,从而无法正确的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再加上所使用的技术较为落后,无法在当时的条件下,真正的实现土地调查、分析的准确、及时。测绘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带来了契机,在新技术的参与下,目前,我国的土地规划工作在土地动态调查、勘测以及规划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为我国的土地规划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且,在实践中也验证了测绘技术对土地规划管理的重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土地规划工作一定会更加的科学、合理,进而促进我们尽快的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兴叶.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与土地开发管理[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0
[2] 丁莉东."3S"测绘技术在现代土地科学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10
[3] 金芳芳,张菲,黄明宏.土地利用与管理中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运用[J].今日科苑,2011,02
[4] 李明远,张彤,李世贵.数字化测绘技术在白山市城区地籍变更调查的应用及其经验[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04
[5] 王振,冯树辉,王会.测绘技术在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工作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2010,07
[6] 陈柱.浅谈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工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12
[7] 李鸿儒.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及监测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8] 李延国.测绘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工作中的应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4
二、我区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应当说,我区工业园区在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规范和解决。
1、园区规划定位方面。罗亭工业园缺少一整套高标准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园区道路建设为例,园区内三条纵路都是断头路,没有形成循环路网,由于缺少完善的路网建设规划,园区道路往往随着项目的落户而规划建设,导致部分路网地块标高不一,条块分割严重,同时,由于园区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存在搞什么样算什么样,来什么项目要什么项目情况,导致现有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彼此关联度小,集聚程度低,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2、园区基础设施方面。虽然我区在近几年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园区项目建设,但鉴于区财力有限,园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园区现有的3.5万伏供电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银行、餐饮、住宿、娱乐等三产配套服务发展略显滞后。
3、园区用地方面。现在全市各县、区用地指标都非常紧张,我区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有300亩,用于园区项目建设的指标更为有限。随着园区建设的加快,用地矛盾日益凸显,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限制园区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园区江中保健品项目、东升塑编项目及园区污水处理厂等多个项目因用地指标的限制影响了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园区用地指标缺口还将更大。
4、金融支持方面。区县级商业银行由于授权授信和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园区内新办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企业所需的投资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资金和创办单位的投资,企业资金链比较紧张。
5、招商引资方面。由于园区户口原因,难以争取省、市的政策支持,同时园区土地出让基准价高于周边,这些因素加大了园区招商引资的工作难度。
三、发展壮大我区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在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按产业链布局规律,结合湾里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形成有一定梯度的工业经济区域为目标进行统一规划。在园区发展规划工作中,要根据规划先导,分步实施,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原则,围绕集聚化、规模化、特色化、城市化的园区建设目标,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调整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在园区建设规模上,要一次规划,留足余地,分步实施,总体上要能满足发展需要,确保园区建设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园区发展规划的超前性、严肃性。
1、信息化测绘技术及其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以下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以下简称GPS)为代表的信息化测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和管理领域。传统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任务是由人工土地利用调查来完成的。人工土地利用调查费时、费力、耗资、效率低下。当今,随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兴起与日益成熟,充分利用“3S”技术集成,对土地资源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已成为可能并为人 们所共识,在此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RS)快速获取地面宏观信息,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 感影像快速发现变化图斑; 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外业数据检查,对土地利用监测现场调查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地理信息系统(GIS) 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输入、 存储、 编辑、查询、分析和输出空间图形及属性数据,实现海量数据的管理,可根据查询与分析将 信息真实、 图文并茂地展示在用户面前,也可以将分析决策模型处理结果提交各级管理部门作决策参考。
2、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2.1.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指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利用现势性较强的卫星和航空摄影影像,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运用最新的国家行政区域勘界成果,采用新土地分类系统,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达到土地利用的图件、数据、现状一致,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打好基础。
当前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其技术流程如下:采用现代遥感技术获取影像资料,完成正射影像和基础图件制作;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进行实地调查;进行内业处理,完成信息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2.2.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工作,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大量的信息。土地信息涵盖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及其价值等重要信息。在规划设计前,要做好与土地相关的所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等工作。这些信息的处理,不但可以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数据基础,更重要的是明确土地性质、质量,从而确定未来发展中可使用用地和不可使用用地;确定保留用地和适宜城市发展的用地,在明确土地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确定各类用地的具体范围。
在土地规划设计中,信息化测绘技术在数据收集方面展现了其实时性、准确性的、自动化和高效的特点。通过RS直接获取土地信息,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土地信息。利用GIS建立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翔实的资料;利用GIS强大的分析和处理功能,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可以进行土地利用远景规划和利用类型预测而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和布局制图;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还可以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规划设计提供信息。
2.3.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是指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土地测绘和编写勘测定界报告。根据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勘测定界分为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理汇总及归档阶段四个主要阶段。
在土地勘测定界中,无论是外业前端数据采集,还是内业图形数据处理,均可广泛采用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外业工作中,可使用GPSRTK技术进行定位,将基准站的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接收基准站数据,并采集GPS观测数据,形成差分观测值,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该测量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定界精度,并且无需通视,观测时间短,操作简便。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内业工作中,采用GIS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地勘测定界测量和土地征收数据进行管理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能保证从外业到内业数据处理的一致性,能实现内业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的查询。
2.4.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繁重的工作,其目的是准确而快速的发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获取变化的信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传统方法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是利用由用地单位的上报和登记的数据,被动的了解变化,并且获取数据的精度也相对较差。在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中,由于遥感解译的矢量数据具有地理坐标,利用GPS的精密定位功能,可以在野外对室内不确定的解译成果进行精确核查,从而提高遥感解译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故采用RS、GIS和GPS的集成技术,可以有效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信息化测绘技术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利用RS快速主动地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第二,利用GPS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变化信息的数量和特性,将变化信息与历史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获得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第三,利用GIS实现土地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与可视化,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实施土地动态变化成果制图。如郑泽忠等利用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数据,在野外用手持GPS接收机进行验证并更新解译的数据库,利用GIS提取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建立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达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
2.5 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按“百年工程”的标准打造,园区起步区规划建设13条道路,总里程25公里,如今包括合肥大道在内,其中11条已竣工通车,奠定了起步区的道路框架。这些道路组成的道路网横平竖直,形成“井”字形框架,主次干道分明,把园区的工业用地、城市化用地分割成方形地块,便于土地有效利用。
各种管线、绿化等市政配套设施参照合肥大建设模式,随道路同步建成,按照合肥的国家级开发区、滨湖新区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合肥优良的规划和土地管理制度也“移植”到了园区:管委会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土委会、规委会制度,涉及园区项目的土地、规划工作,一律提交土委会、规委会决策审批。仅今年以来,园区就召开了8次土地规划委员会会议,研究决定了关于园区土地报批、项目规划方案、供地方案、经营性用地上市等事项。
只有严格遵照规划执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将蓝图变成现实。据介绍,某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擅自更改规划设计,占压建筑红线建设办公楼。园区管委会发现后,立即要求项目单位停止建设,迅速拆除在建六层楼,方案另报规委会审批,确保了规划的强有力执行。阜合产业园区良好的信誉,吸引了优秀施工队伍投身园区建设,保证了园区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建绿色生态园区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由村变城后,阜合产业园区在精心营造一幅大美生态图景。
芦桥沟原是穿行该区域村头庄尾的一条小河沟,河道狭窄、杂草丛生。如今,园区对河道进行了综合生态治理,沿着河道,还开辟出一个生态廊道。
建设过程中,园区按照城市化标准推进生态建设,共种植了4.5万株乔木和16.5万平方米灌木,使新园区一诞生就筑牢了绿色和生态的根基。
在建成区域的后续管理方面,阜合产业园区以“花钱买服务”方式,进行道路清扫保洁和绿化养护。今年2月份,园区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了设备先进、服务意识强、保洁水平高的道路清扫保洁单位,负责园区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
行走在园区道路上,青黑色沥青路面上各类标线清晰可见,很少看到明显砂石、泥土和临时污染等。“这种保洁方式比政府组织人工清扫,要节省很多。”阜阳市颍州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种模式在该市颍州区、颍东区等得到推广。
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区
阜阳是“安徽第一人口大市”,阜合产业园区所在的袁集镇及周边区域,村庄棋布、人口密集,对原住民的搬迁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阜合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炳云介绍,拆迁中,园区按照“先拆迁,先安置”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征地6787亩,完成拆迁1860户、42.8万平方米,涉及人口5438人,占起步区的60%。
据了解,阜合产业园区的拆迁,由园区负责实施。为奖励两名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坚持依法合规拆迁、解决拆迁遗留问题表现突出的干部,园区党工委把他们分别提拔为科级和副科级。“搬迁进度明显比以前快,而且群众也更加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了。”阜合产业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近日,一位村民在搬迁前,把家里一株百年桂花树送给了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