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09:48: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创新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2 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适当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将一只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展示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让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他们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
3 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水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水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测水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4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测定盐水的密度。
4.1 (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100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M-m)/100mL。
物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重要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一,物理学习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训练的模式,其需要较强的逻辑能力思维;其二,它需要将理论与实验相互结合起来,两者不可或缺;其三,物理学习的过程是需要不停地探索及创新,如果我们没有求知欲,那么对物理学习难以深入.对于以上物理学习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1.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多数物理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课堂教学的重点多在于理论知识,注重对学生记忆理论和公式的培养,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应对考试,大多数实验课都较为匆忙,甚至不做实验.初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他们对物理保持一个不解和未知的状态下,其兴趣还没有产生,这时教师开始采用固化的教学模式进行物理教学,让学生早期就对物理学习形成了应试为导向的观念,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原来的物理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发展的需要.初中生对于灌输式的知识传输难以提起兴趣,没有兴趣,学生自然就难以自主学习,也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对此,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育是当前物理教学十分迫切的需求.
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方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内在的一种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形成自主学习.初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这时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物理探究.(2)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从古至今,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直都是不平等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台作为自己展示的舞台,而学生则是扮演一个听众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对教师具有恐惧和盲目迷信的心理,认为教师的话是真理,是权威,就算是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也不敢对其质疑,对于不同的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平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鼓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展示自己的观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注重实验课程的开展.教师需要注重物理实验操作教学以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外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如“鸡蛋从三楼扔下去可以不碎”的小实验.在当前注重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背景下,物理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对物理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转变学生固化的思维,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而,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学已经迫在眉睫.笔者也在这一方面提出了自身的看法,希望能对初中物理教学有所益处.
参考文献:
[1]邵泽玲,侯庆伟.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77.
[2]杨兴莉.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12):27-28.
1、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1.1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些生动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美好神奇的自然界及现实生活中。例如,成熟的苹果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是飞向空中;下雨的闪电、打雷等现象的本质是不是像神话传说一样;雨过天晴后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出现的等等,这些精彩的实验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可以用茶杯倒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再倒置过来悬空而水不会洒到地面上,把新鲜鸡蛋放入烧杯的水中会下沉,连续向水中加盐并搅拌,鸡蛋却会慢慢浮上来。通过以上这些让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物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产生自主动手参与实验的兴趣,为今后学好物理打下心理基础。
实验教学过程的引入也很重要,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中要的是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探求真理,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入到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
1.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环境引起学生新旧概念的冲击,从而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激起学生的疑惑,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将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上,问学生:“怎样才能让车子动起来?”大部分学生都会说:“用力推小车就能动起来。”教师边演示边问:“用手推小车,小车运动,当手停止推小车以后,小车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时候学生们都会说静止。这时可以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最后让分组后的学生总结他们的看法,让学生们找出静止的原因。教师再做引导,让学生最终知道原理。然后再将小车放在桌上,轮子朝下,用手推动小车达到较高速度时,使手与小车脱离,小车继续往前运行,这就又引出了惯性的概念。如此这般,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般让学生兴趣盎然,急于知道答案,自然就会产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好物理课本上编写的一些科学家好学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还要讲究艺术,例如实验因不可抗拒力失败等,教师要处变不慌,随机应变。
2、 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已经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水平,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课标预订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不求过细,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自学能力。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3、改进传统教法,提高课堂实效性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力求理解更深一些,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
在讲解物理概念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注重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讲解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快、过急,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上,绝对不能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急于做大量的习题。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高,而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
4、结论及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教学与管理的征途中,物理教师也要以新思想、新人才、新教育、新世界的理论来武装自己,不断与时俱进,深入理解并贯彻好教法与学生学法的辩证关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出新课标指引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在无愧于职业光环的同时,为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一、转变教育理念。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将塑造学生自主的人格,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作为自己的职责,做“创新学习的示范者、组织者和鼓励者”。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知识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能力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发挥,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认清的问题是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智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发展的。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存在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不符合“教学常规”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适应时展,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物理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时刻注意体现物理思想、概念规律在认识上的创新和应用上的创新,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和谐氛围。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接触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营造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仅牛顿如此,凡是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敢于创新。科学技术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人们对过去感到自豪,对现在怀有责任感,对未来充满信心。在物理教学中,应使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而激发起对物理学的兴奋感情,确立顽强学习刻苦钻研物理知识的决心,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有所了解,对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在人类认识史上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冲击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引起的重大技术变革有所了解,从而激发起创新动机。物理源自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人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用等都离不开物理,因此,物理教学只有密切与生产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质疑。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不加思考就自以为是地下结论,如八年级上册在讲完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可追问:“我们照镜子时,离镜子越来越近,像会变大吗?”等学生思考作出判断“变大”,接着发问:“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难道我们自己会变大?”提出质疑后,学生会进一步思考,再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帮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印象深刻。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知识、创新型人才,九年义务教育必然要为此提供创新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创新能力体现了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是智力特征,也是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及其综合素质的体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物理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创新教育的使命,笔者试图从个人实践感受提出六条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原则,期许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知识体系、经验体系、教法及学法的开放性原则。
自然界的一切对象本来是一个个的综合体,反映在知识体系方面也是综合并开放的,人类关于知识的分类,是从不同的层次、方向、角度等去认识事物对象的结果,人类要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对象,使学科之间走向综合交叉,相互开放,互为促进,以催生创新之果。中学物理跟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天文学及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从这些学科认识物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用物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解释这些学科中的问题。例如生物教学内容中的光合作用、叶子的蒸腾,均可联系初中物理中的能量转化知识和物态变化知识加以解释说明。在教法与学法方面,教师要去除封闭性因素,建立开放灵活的教与学的有效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把课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创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教材、作业、试卷、教辅等狭小的学习系统,跳出纸上谈兵性质的题海桎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实验和小课题探究活动,从而由物理走向现实技术,走向现实社会;帮助他们利用现代媒体、网络等便利手段进行小发现、小创新、小革新、小发明等有意义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深刻、灵活地将学到的物理知识融会到真实的物理世界中。
二、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中的民主性原则。
翻开物理学的发展史,高度权威往往是发展的绊脚石,是创新的敌人,而民主、平等是发展的必要基础,是创新生存发展的有利环境。如果把物理教育局限为单纯的传授,过分强调师生社会关系,过分追求应试教育中的功利,势必导致没有民主的育人环境,扼杀创新于无形。在倡导并要求身体力行素质教育的当今年代,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建立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式的教与学系统。例如在探究浮力相关因素的实验课题中,教师不应预先下定论,然后要求学生做论证性实验,也不应该提前告知学生浮力可能跟液体密度、深度、形状、排开液体体积等因素可能存在相关关系。教师应该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猜想、讨论、设计,指导学生克服困难进行操作,收集论证。在探究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丰富猜想,优化实验结果,允许提出质疑,公平讨论交流。
三、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入,体现自主性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形成,第一决定因素是内因,外因只是起次要地位的作用。自主性是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要求,是他们达到创新目标的第一动力,所以在物理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对事物的兴趣,以及自我克服、自我超越及自我实现的要求,构成了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内在因素,是他们自主性的源泉和基础。物理教师应该从上述因素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例如购买一台电冰箱,广告词中称一天只耗电0.4千瓦,学生对此产生了质疑,并向笔者提出了个人看法,笔者鼓励他通过测试来论证。自始至终并没有发表个人见解,只是要求他和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测试方案设计,主动解决测试中遇到的困难,主动预想、发现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想办法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他们利用安装的电能表观察记录了各种天气情况和各种食物储存情况下的冰箱24小时耗电值,自行填写表格,绘制耗电曲线,通过数据分析否定了广告词的夸大宣传。在这次观测活动中,学生如果没有自主性的动力驱动,在教师只是提供观测工具的情况下是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的。正是自主性战胜了依赖性和烦琐性,他们才能创造性地完整测试任务,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四、物理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创新的榜样,体现榜样性原则。
教师是学生的模拟学习对象,有了创新型的教师,才有可能产生创新型的学生。因循守旧、满足现状的教师,往往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完成创新任务。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修养,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现教师的创新本领,形成强大的创新场源,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物理问题的引入上,设计令人耳目一新的问法;在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上,创新性简化和改进;在物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阐述上,设计创新性的解释模型等,都是教师展示个人创新素质的时机,往往能在学生心田里植下将来能成为参天大树的创新种子。
五、创新活动有成功,更有失败,教师对学生要采取赏识与鼓励性原则。
成功的创新活动势必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燃起对创新的浓厚兴趣。教师要采取口头肯定、书面鼓励等手段去强化他们对创新活动的积极心理。但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还要逾越层层难关,由此会出现畏难情绪,对创新失去兴趣,出现各种消极心理。本着保护学生的原则,教师应该多介绍前人如何经受失败,最后取得成功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困难性和艰苦性。在实际行动上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原理导向帮助和物质帮助,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实现心中的设想。即使学生真正遇到了失败,教师也不能指责埋怨,而要肯定他们在态度、时间、精力上的积极投入,抓住其中的成功部分加以赞赏,帮助他们分析、纠正失败的原因,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创新品质。
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2 发挥学科特点,激活独特资源
实验教学是理科教学的特色,生动丰富的实验现象对学生有无穷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所以,作为理科教师,想方设法多做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或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或是学校实验还是家庭小实验等。总之,只要是学生动手做了,就得表扬,另外积极创造条件,如自制教具等器材或利用一些常见的平常弃之不用的所谓“废材”为学生做一些典型的实验,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这种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理科教学的另一特点是理科思维。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分析等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他电学实验。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4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就这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要想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创新教育,表现在具体教学上,就要先从练习做起
练习是激发创新的必要积累。“练”就是反复、多次的实践;“习”从说文上讲,就是鸟儿的一对翅膀,这是本意,会意是:鸟儿反复不停地扇动翅膀。也是有反复、重复之意。再引申一下就是“温故而知新”。可见,练习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巩固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同时我们知道,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因此,“练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矛盾的,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技能的形成是伴随在练习过程中的,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准确性的提高,智力活动速度加快,技能水平才随练习而提高。那么,练习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能一次提出过多要求,要遵循先简后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对于复杂的技能可划分为若干简单的局部,在掌握这些局部之后,再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完整的活动中。
二、要想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创新教育,就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培养创新意识
不言而喻,学生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才能产生积极的创新意识,显现自己的创新潜能。事实上,我们在物理课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兴趣能促进学生思考、去探索、创新。因此,在物理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和电教手段相结合,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使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需要得到解答的问题,如,将两耳堵住,用音叉抵住额骨,打击音叉,问:为什么能听到声音?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可适当插入一些有趣的物理学史,如讲白光的色散现象时,可讲牛顿自己打磨自制棱镜,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从而结束了人们在此之前一直认为白光是单色光的时代;在讲原子核的组成时,可讲约里奥居里夫妇与中子的发现失之交臂的故事,从而培养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态度来创新。同时,教师要使学生懂得,偶尔的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线索,全力追踪探索,要善于从每个可能角度和不同侧面观察、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2.引导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不过,提问并不容易,尤其是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因为能不能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思维深度和智力水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一般方法。对此探讨如下几点:
(1)因果法。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见到每一个物理现象,要习惯地问一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当人们乘坐在火车上,注视着车窗外的远景和近景时,发现看到的远处树木是向前运动的,而近处的树木则是向后退的,这是为什么?
(2)对比法。比较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或不同物体不同现象的异同,比较互相矛盾的解释、理论等,常常能发掘出关系到有科学创新的问题。例如,在光学史上,仅就几何光学的现象范围来说,“波动说”和“微粒说”都很好地进行了解释。而且在这个现象范围内,两种对立假说的预言都能被证实。这两种假说究竟哪个正确呢?这就给人们提出了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3)联系法。分析物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提出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例如,法拉第在研究电磁现象的过程中,从电与磁的对称性的关系出发,提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可以从学生中收集问题,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养成提问的习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因。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中学生的“好奇心”极有可能成为今后创造力的诱发剂,物理学是一门容易诱发学生创新动机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1.开辟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邀请专家学者作物理发展史和物理应用方面的报告,组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到一定阶段进行科技小论文评奖,积极开展学生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以激活学生思维和构思。
2.开设选修课。可以在单学科的基础上联系学科知识,或选择该学科中某些次级领域(如物理学史、物理与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物理学史》选修课,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介绍物理的昨天,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等,这样有助于破除学生对创造发明“高不可攀”的感觉。介绍物理的今天的新发现、新发明、新产品等,树立学生的创新信心,增强学生对物理未来发展的憧憬,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3.积极开设探究性学习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创新教学活动,诱发学生创新欲望。探究性课程是一种完全开放性的课程,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包含提出问题或猜想,资料的搜集、编辑与整理,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记录,分析归纳,小结等等,该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参与创新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的环境,也是给学生一种创新的实践机会。
二、加强实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创新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大多数物理研究成果都无不依赖于实验,它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自我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是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适当适时地在“验证性”实验中穿插“探究性”内容。中学物理实验除了部分是基本操作训练外,比较多的是“验证性”实验。那么,可否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或者“验证性’,实验的部分变为带有“探究性’,实验,变“实验一观察一结论”为“实验一探究一结论”。如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先让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探究a与F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F二ma。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一次成功,会出现多种可能,需要反复修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重视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设计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最高层次,它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应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如: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个问题学生都知道,但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事物设计实验加以论证。并且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自己思索、尝试失败,在学生“走投无路”时加以点拨。这样不仅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创新动机,促进了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毅力、品质、学习太度等),是学生创新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是创新学习取得成果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创新意志,它是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百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没有创新意志作保证,再美妙的创意都可能半途而弃,因此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训练创新素质极为重要,应争取以多种方式、方法加以培养。
1.课堂教学讲究严谨、科学、规范,如书写物理用语、物理实验基本操作等,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自觉、勤奋的学习品质,都十分有利的积极因素。
2.鼓励学生大胆而仔细地进行物理实验,不怕失败,不怕危险,勇于挑战,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素质。
3.向学生介绍整个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发明的史,就是一部物理学家们的“奉献史”。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由无数次的失败堆积而成的,能在失败情况下持之以恒是尤为宝贵的。如:大发明家爱迪生,经过上万次的试验,才发现了切实可用的灯丝。富兰克林曾经冒着雷电的危险,将“天电”引到了“莱顿瓶”中等。通过这些讲解,引导资料的收集与查找,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工作者崇高科学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素质,敢于冒险追求科学真理的顽强毅力,勇于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最高层次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发散性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等的综合提高,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创新思维培养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而训练场所中最主要的就是课堂。课堂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关系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引言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呼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逐渐深入中学的不同学科中,为适应这种要求,应试教育的课堂必须创新,否则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将无从谈起[1]。进行初中物理创新教育,既是物理教师当前的教学重点,又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合作、共同探索的教研难题。积极开展、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完善义务教育体制,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初中物理实施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物理是初中学科中比较难学的科目,主要是物理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教师主要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使致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不感兴趣。笔者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在初中物理学科中实施创新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在一些教师的思想中,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重视的还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承,忽视知识的创生及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教会学生的只是解题技巧,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物理学科实施创新教育课时严重不足。目前,一些学校都通过开设物理创新实验进行学科创新教育,但大部分学校的物理实验创新实践活动课、创新实验课程受师资等影响,开课常出现不足的情况。另外,初三学生受升学压力影响,一些物理创新实验科目被挤占、调为考试科目课程。
3.教育经费短缺,创新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目前一些学校的物理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内容抽象、操作性强的物理学科都是不合适的,很容易使初中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和热情。另外,部分中学投入不够,设备不全,学校物理创新型实验室建设步履维艰,活动空间狭窄,加之校外活动场所太少,影响初中生参加物理创新实验的热情[2]。
4.物理教学考核模式单一。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但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形式实现的。这种单一考核模式一方面束缚了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手脚,在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相关教学内容得不到应有尊重,不能列入工作量,不能够得到教育部门足够的认可。另一方面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物理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对策
笔者结合多年物理教学经验及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如下若干策略。
1.转变观念,实施创新教学思想。为更好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要步骤就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思想。叶圣陶先生认为实现教育宗旨的关键在于“习惯”,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动机,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积极温习。在教学方法上,物理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微课、视频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与讨论法、任务驱动、实验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创新能力。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因为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主要突出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的综合能力,这是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即在物理教学中需要突出培养三种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但仅仅依靠上述三种能力是无法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进一步提高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细化分解为以下八种能力:①观察能力;②注意能力;③记忆能力;④实验操作能力;⑤检索能力;⑥积累资料能力;⑦发问能力;⑧讨论能力。这样使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出具体性、分层性和可操作性。
3.拓展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杜绝人云亦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4]。根据这一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是对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问题,能够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习题与练习启发学生思索探讨,追随疑问步步深入问题本质,使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扩展,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在学中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语
初中物理实施创新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一般素质,更应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素质是学生诸素质中的核心素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逐步摒弃传统的物理教学过于注重纯粹的客观知识的传授的做法,而应该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最终实现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必需的,并且要落实到物理学科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上,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更深刻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物理教学的创新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崇正刚.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C].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努力创新科技教育内容论坛论文集.2014.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设法来解决,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所以它是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写小论文等活动。
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习题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展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烧断的灯丝若能搭上,将比原来较亮,指导学生直接用“P=U2/R”来回答,学生不易接受。若这样来启发引导:①较亮说明什么;②功率为什么变大;③电阻为什么变小。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通过反向思考去找原因,本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理解。
布置特殊作业。一般的作业都是在完成一定内容后布置给学生作巩固练习,一般不需要学生费多大的力便可完成。正因如此,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平时作业就显得不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可布置一种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问题。它不拘形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本身即是发散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
因此,不但没有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转贴于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复习设疑能温故而知新,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学生“知新”,复习旧知识的重点要放在提出相关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重力时,先复习旧知识,然后接着问: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熟了的苹果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会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
物理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讲授“浮力的利用”时,我设计了三个实验:①把生萝卜放入水中,使之漂浮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在上面插入薄铁片剪成的小人,直到下沉。启发提问:怎样使它继续漂浮起来?②将把萝卜挖空,重做实验。③把废牙膏皮卷成一团放入水中,怎样使它浮在水面上?通过这样设疑,学生求知欲一下子被点燃了,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急于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研究和学习之中。
有了发散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条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思路或总结更合理的思路,这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训练基础上,要培养学生会综合、小结和比较。学完一节课,在进行小结时要有突破性提高,使学生探索盎然,不断诱发新的求知欲,带着问题继续去思考,不能把小结只看成是简单的归纳和知识堆积。综合、小结的目的要达到让学生去比较、反思和不断改进,提高创造思维的准确度和敏捷度。
三、学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引言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必要途径。本文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
1.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初中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只有创新教育能够激起初中生对于探索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决定了其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这正是学习物理的原动力。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要改变教学方式,采取创新教育,使学生保持对课堂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从而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1]。
2.当前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重点为理论知识的传授,并进行试题练习。物理实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属于次要地位。当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以教师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对物理这门学科的认识不深。在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3.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物理这门学科非常好奇,此时正是教师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的最佳时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会打压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埋没在公式和试题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无所谓创新。学生只要对物理充满了兴趣,就会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断钻研和探究物理知识,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2]。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展现物理世界的神秘和趣味,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对物理产生兴趣,并对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力》这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以初中生比较感兴趣的过山车作为课堂范例,引导学生探究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力的转换。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3.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释放思维和想象力,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过于僵硬,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所压制了,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特别是由于一些教师过于严厉,使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质疑,害怕受到教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事实上要实行创新教育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质疑教师和教学内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培养。
教师要打破僵化的师生角色定位,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3]。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3.3教学方式方面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难以进行创新教育。要在课堂教育中进行创新,初中物理教师就要积极采取更加具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光现象》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些不同颜色的光的画面,并向学生提出一些与光有关的问题,令学生自行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讨论。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完全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并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将很多抽象的物理现象形成视频动画向学生进行展示,使课堂效果更加直观和生动,这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越灵活,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高,其创新教育的实现就越具体和有效。
3.4提高实验课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比例
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通过物理实验学生能够对物理原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试教育对物理实验并不重视,实验课在整个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比例很少。为了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加重实验课的比例,教师要重视物理实验课的重要作用。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师要对实验的内容和程序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学生充分体会实验的乐趣,对事物的状态和运行进行深入的了解,激发创新思维。
4.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体现,也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创新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培养探索精神。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并非一日之功,教育者要不断努力、转变观念,给初中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充满了乐趣和探究欲望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