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5 09:48: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儿科护理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护患关系;儿科护理

随着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服务要求日益增高,护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由于儿科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更需要对传统的护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为了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患满意度,我科自2010年3月以来,对来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87例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2010年10月在本科住院患儿387例,其中男患儿212例,女患儿175例。0-1岁月患儿83例,1-2岁患儿102例,2岁-5岁患儿93例,大于5岁患儿患儿99例。

1.2 方法:对387例患儿实行个性化护理措施,并在患儿出院时,由护理部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患儿家属填写时医护人员主动回避,完成后放到密闭反馈信箱,最后由调查者整理归纳,统计结果。

1.3 结果: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387份,实际回收调查表387份,满意375份,较满意12份,满意率为96.8%,护患纠纷发生率为0.2%。

2 个性化护理措施

2.1 营造病房温馨气氛

2.1.1 病区布置:美好的环境可以拉近护患距离。将墙壁粉刷为浅绿;在病房走廊上,粘贴各种儿童画、卡通画,病房内粘贴各种卡通画,制造一个温馨和谐安全的环境,减缓、消除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同时也缓解家长焦虑的心情。

2.1.2 充满情感的服务:对于患儿来讲护士扮演着母亲、老师、朋友等多种角色,因此需要护士在工作中能微笑服务、热情、主动、耐心、及时沟通,沟通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如仪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

2.2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式: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具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护士应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

0-1岁的婴儿出生后需要得到安全感和可依赖性,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用轻柔抚摸、母性语言等感知给予婴儿安慰,在刺激性操作后搂抱抚摸婴儿。

1-2岁较大的婴儿逐渐能把疼痛经历与事物、地点、成人联系起来,再次遇到时会哭闹反抗,因此实施疼痛操作时尽量避开婴儿床边,护士要善于观察婴儿情绪,及时安抚、鼓励,操作结束后应对患儿的表现给予认可。

2岁-5岁学龄前期儿童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护理时,可给予动手机会以获取孩子信任,用语言向患儿解释治疗的目的,最好取得患儿的认可,并对患儿的配合治疗的表现及时肯定。

大于5岁童年期的患儿追求的是自我能力的肯定,进行操作时,可以将多个需要相同操作的患儿放在一起,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鼓励、相互比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3 针对入院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小儿患病后特别需要家长的照料,这时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医护人员、家长与患儿的关系。沟通应循序渐进,入院时先简单沟通。各种治疗已经开展,家长情绪有所稳定,护士可以对家长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比如疾病知识、转归、预后、服药用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对家长感兴趣的话题,可适当延长沟通时间,并注意沟通技巧,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并将相关的内容传达给对方。

入院1天后到出院前。主要为疾病的治疗阶段,家长的重点落在疾病的转归上,患儿病情变化,无论好坏,护士都要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获得家长的理解。此时,护士还面临着催款问题,采用妥当的沟通技巧,达到催款目的。

篇2

由于患儿治疗依从性较差,常常不能较好地配合临床护理操作。而沟通是执行护理操作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在操作中的配合度。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对本院收治的儿科住院患儿进行宣教中运用沟通技巧,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住院患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种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不同的病种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在每日上午09:30~11:00期间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及输液的操作,向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时间控制在10~15min。对照组在操作前进行常规宣教,即向患儿及家属讲解操作的目的、操作要点及患儿与家属的注意事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沟通技巧,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包括以下方面。

1.2.1语言沟通

在和患儿初次交谈时,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向患儿家属介绍医院制度与住院环境。每次为患儿进行操作前,均和患儿家属沟通好,告诉他们我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注意说话技巧,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做到确切、清晰、简洁,符合患儿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例如,避免提及“扎针”“穿刺”“消毒”等粗暴专业的词汇,取而代之的可以是“连接一个小管子”“擦一擦你的小手”等保护性、儿童易于接受的词语。由于患儿的年龄不同,护理人员可采取树立榜样、鼓励结合批评、表扬的方式与患儿交流。例如,向患儿讲解“你看,旁边床的小朋友多勇敢,刚才阿姨给他输液时就没有哭。让阿姨看看你是不是也很棒,来,主动把手伸到阿姨这里”等。交流时注意选择患儿感兴趣、有密切关联的话题切入。如患儿正在玩玩具,可以与患儿借此沟通,玩的什么玩具呀,这么好玩呀,你给阿姨玩会吧。以此与患儿拉近距离,消除其恐惧感,以利于沟通治疗。一般来说,与患儿最佳沟通时间为他们有兴趣与他人交流时,护理人员应当运用符合不同年龄患儿的语调与音色,调整自身情绪状态,情绪不佳时避免与患儿交谈,以免伤害患儿心理。可在患儿哭闹时暂停治疗,待情绪稳定后再做治疗。

1.2.2非语言沟通

操作者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除仪表端庄外,还可适时抚摸一下患儿的额头、肩部或握一握小手,使其产生亲切感。此外,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护理人员面带微笑。在患儿面对护理操作时流露出焦虑恐惧的情绪时,护理人员则及时以关怀与同情的目光注视患儿,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在心理上产生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目光中传递给患儿及家属勇气,有利于患儿接受治疗。必要时也可停下来,认真听取患儿及家属的倾诉,以满足患儿的心理需要。

1.3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儿住院期间,患儿对护理操作的配合率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分别通过数量统计及满意率调查表书面形式进行统计分析。配合率的评价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患儿能够参与到操作中,对操作者提出的要求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为配合。患儿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处于哭闹、拒绝、反抗状态者为不配合。在完成护理操作后,向患儿家属询问对此次操作是否满意,“是”为满意,“否”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护理操作中,观察组患儿的配合率高于对照组,家长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护理操作前的健康宣教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沟通技巧可以提高患儿在护理操作中的配合率及家属对护理操作的满意率。

充分的语言沟通有利于患儿及家属对操作充分的了解,更好地配合、参与护理操作治疗。此外,肢体语言的巧妙运用,亦可在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中无形地提高沟通效果。抚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能增加舒适感的实用护理技术,是肢体语言沟通中重要的手段之一。适当的抚触可使患儿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增强信任感与安全感。抚触不仅可以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还可以拉近患儿与护理人员的距离,增进护患的感情交流。面部表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过程中最容易被对方捕捉到的重要信息,对患儿的心理和身体康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时,必须控制好表情,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和陌生感,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深入沟通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开展护理工作铺下基石。罹患疾病,对患儿和家属的压力都比较大,与家属沟通时注意眼神的交流也可极好的提高沟通效果。听是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倾听痛苦是一种帮助患儿及家属宣泄和情绪转移的方法。认真听取患儿的诉说,深度的共情和倾听是治疗病痛最佳良药,因此,无言的倾听、共情亦是不可少的沟通技巧。

综上所述,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沟通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护患间的相互作用与良好沟通是密切护患关系的前提与基础,不仅有利于维护患儿正常权益,而且能够促进临床工作顺利开展。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患沟通技巧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患儿在护理操作中的配合率及家属的满意率明显提高。从而降低了护理操作难度,使操作得以更顺利的进行,治疗效率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翠花.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操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1(20):123-124.

[2]李颖红,梁锦娣.儿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价值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3,37(7):628-629.[

[3]何文杰,邓范艳,王江.在儿科护理操作中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8):2795-2796.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人类追求的最完美的模式,人性化整体护理服务体系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认可和关注。近几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 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1 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1]。 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工作的内涵由生理疾病的康复转向生理疾病的康复、心理疾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结合体。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的诊治更要重视心理的安抚,既要重视局部细节更要重视整体规划,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更要重视“人文精神”,要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目标不断提升、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独特价值[2]。

1.2 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特定作用: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且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当他住院时,患儿家属格外紧张,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检查患儿的疾病、考虑患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舒适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其他科护理工作更复杂繁琐,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这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2 我院在儿科护理中推行的人文关怀的方法

2.1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从人文关怀的要求看,儿科病房应根据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设置特殊的住院环境。如使用防滑地板,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墙上悬挂各种可爱的动物或卡通人物图像,被褥以温馨的粉红色为主,病床矮小适合上下,设置专门的儿童玩耍区及5岁以下患儿配备输液轮椅车,此外,还要设置简易的呼叫系统,以便患儿及时得到护士的帮助。

2. 2 提倡人文服务。由于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儿科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既要有母亲般的呵护、阿姨般的照顾又要有朋友般的帮助等。护士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带来深刻的心理影响。因此我院推行了“首迎负责制’和“首问责任制”,患儿及家属到病房,护士应面带微笑,耐心答复所提问题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新入院患儿,值班护士应笑脸迎接,指引患儿进病房,并向患儿家属介绍住院环境和在院期间所有注意事项。儿科护士要认真做好每项护理工作,努力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尤其是儿童静脉穿刺。对婴幼儿多搂抱,用玩具逗乐;三岁以上的患儿可以询问一些简单需求、看动画、讲故事,消除儿童恐惧打针的心理,减轻痛苦。儿科护士应主动巡视病房,细心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儿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要注重细节[3],讲究方式,在介绍患儿疾病预防、用药需求等时要根据患儿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词语;可以定制一些图文并茂的卡通宣教卡片,发给患儿,让患儿看图片理解文字意思。护士长或主管护师应在患儿出院时主动提供咨询电话,出院后及时电话随访患儿的恢复和成长情况。

2.3 丰富服务内容。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就儿科护理特点而言,人性化服务[3]更为重要。人院时送温暖,包括送水、送卡通玩具,对初入院者要特别关心,尽快缩短心理隔阂和双方距离;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一份礼物;工作中送笑容,对儿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咛比直接告诫作用更加强烈,每天上下班时与患儿进行告别交流。每周二、五的下午是儿童开放交流日,由患儿家属和护士带领病情允许的患儿,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总之,要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护理与沟通,体现儿科护理中人文关怀的特色。

3 实践效果评价

全面满足患儿及家属的合理需求,我们实施后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儿科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80%提高到95%,减少了医院护理纠纷的发生,在儿科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后,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更加规范,医患沟通比较融洽,已把医疗纠纷和患者投诉消失在萌芽状态;减少疾病的复发,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患者自觉复查,合理用药,减少了儿童流行病的发生。

总之,人文关怀是一个新的理念,而人文护理模式要求我们把常规的医疗护理工作与患者自身的个性特征相结合,制定出灵活、贴切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措施,以满足儿童患者的不同需求。在今后,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护理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实行人道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护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集中体现了对患儿的生命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是在护理过程中对真善美追求的认识和体验,也是人性化、人道主义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的具体实践。

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坚持以人为本是时展的需要: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又要重视心理,既要重视局部又要重视整体,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重视“人文精神”,要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

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的重要性:由于儿科存在特殊性,当患儿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起患者家属的投诉。这样,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

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中的具体实施

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差,情绪较易变化,不好控制,容易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而哭闹,以致影响患儿的治疗。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就需要儿科护理人员在病房布置上下功夫,营造“温馨病房”,尽量将病房营造出一种充满童趣,人情味浓,关心患儿,尊重患儿,让患儿喜爱、快乐和放心的不陌生的氛围。具体做法:①建立患儿游戏室,游戏室配有患儿喜爱的各种玩具;②病室不再使用以往的白色为基调,病室墙面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张贴上各种卡通绘画,如新鲜的水果、奥特曼、米老鼠等,能够吸引患儿注意力;③病室装上VCD及电视,可以让患儿在不影响身体恢复的前提下欣赏一些动画片或歌曲等。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