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5 09:48: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儿科护理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护患关系;儿科护理

随着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服务要求日益增高,护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由于儿科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更需要对传统的护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为了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患满意度,我科自2010年3月以来,对来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87例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2010年10月在本科住院患儿387例,其中男患儿212例,女患儿175例。0-1岁月患儿83例,1-2岁患儿102例,2岁-5岁患儿93例,大于5岁患儿患儿99例。

1.2 方法:对387例患儿实行个性化护理措施,并在患儿出院时,由护理部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患儿家属填写时医护人员主动回避,完成后放到密闭反馈信箱,最后由调查者整理归纳,统计结果。

1.3 结果: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387份,实际回收调查表387份,满意375份,较满意12份,满意率为96.8%,护患纠纷发生率为0.2%。

2 个性化护理措施

2.1 营造病房温馨气氛

2.1.1 病区布置:美好的环境可以拉近护患距离。将墙壁粉刷为浅绿;在病房走廊上,粘贴各种儿童画、卡通画,病房内粘贴各种卡通画,制造一个温馨和谐安全的环境,减缓、消除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同时也缓解家长焦虑的心情。

2.1.2 充满情感的服务:对于患儿来讲护士扮演着母亲、老师、朋友等多种角色,因此需要护士在工作中能微笑服务、热情、主动、耐心、及时沟通,沟通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如仪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

2.2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式: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具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护士应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

0-1岁的婴儿出生后需要得到安全感和可依赖性,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用轻柔抚摸、母性语言等感知给予婴儿安慰,在刺激性操作后搂抱抚摸婴儿。

1-2岁较大的婴儿逐渐能把疼痛经历与事物、地点、成人联系起来,再次遇到时会哭闹反抗,因此实施疼痛操作时尽量避开婴儿床边,护士要善于观察婴儿情绪,及时安抚、鼓励,操作结束后应对患儿的表现给予认可。

2岁-5岁学龄前期儿童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护理时,可给予动手机会以获取孩子信任,用语言向患儿解释治疗的目的,最好取得患儿的认可,并对患儿的配合治疗的表现及时肯定。

大于5岁童年期的患儿追求的是自我能力的肯定,进行操作时,可以将多个需要相同操作的患儿放在一起,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鼓励、相互比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3 针对入院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小儿患病后特别需要家长的照料,这时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医护人员、家长与患儿的关系。沟通应循序渐进,入院时先简单沟通。各种治疗已经开展,家长情绪有所稳定,护士可以对家长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比如疾病知识、转归、预后、服药用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对家长感兴趣的话题,可适当延长沟通时间,并注意沟通技巧,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并将相关的内容传达给对方。

入院1天后到出院前。主要为疾病的治疗阶段,家长的重点落在疾病的转归上,患儿病情变化,无论好坏,护士都要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获得家长的理解。此时,护士还面临着催款问题,采用妥当的沟通技巧,达到催款目的。

篇2

由于患儿治疗依从性较差,常常不能较好地配合临床护理操作。而沟通是执行护理操作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在操作中的配合度。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对本院收治的儿科住院患儿进行宣教中运用沟通技巧,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住院患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种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不同的病种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在每日上午09:30~11:00期间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及输液的操作,向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时间控制在10~15min。对照组在操作前进行常规宣教,即向患儿及家属讲解操作的目的、操作要点及患儿与家属的注意事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沟通技巧,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包括以下方面。

1.2.1语言沟通

在和患儿初次交谈时,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向患儿家属介绍医院制度与住院环境。每次为患儿进行操作前,均和患儿家属沟通好,告诉他们我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注意说话技巧,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做到确切、清晰、简洁,符合患儿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例如,避免提及“扎针”“穿刺”“消毒”等粗暴专业的词汇,取而代之的可以是“连接一个小管子”“擦一擦你的小手”等保护性、儿童易于接受的词语。由于患儿的年龄不同,护理人员可采取树立榜样、鼓励结合批评、表扬的方式与患儿交流。例如,向患儿讲解“你看,旁边床的小朋友多勇敢,刚才阿姨给他输液时就没有哭。让阿姨看看你是不是也很棒,来,主动把手伸到阿姨这里”等。交流时注意选择患儿感兴趣、有密切关联的话题切入。如患儿正在玩玩具,可以与患儿借此沟通,玩的什么玩具呀,这么好玩呀,你给阿姨玩会吧。以此与患儿拉近距离,消除其恐惧感,以利于沟通治疗。一般来说,与患儿最佳沟通时间为他们有兴趣与他人交流时,护理人员应当运用符合不同年龄患儿的语调与音色,调整自身情绪状态,情绪不佳时避免与患儿交谈,以免伤害患儿心理。可在患儿哭闹时暂停治疗,待情绪稳定后再做治疗。

1.2.2非语言沟通

操作者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除仪表端庄外,还可适时抚摸一下患儿的额头、肩部或握一握小手,使其产生亲切感。此外,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护理人员面带微笑。在患儿面对护理操作时流露出焦虑恐惧的情绪时,护理人员则及时以关怀与同情的目光注视患儿,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在心理上产生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目光中传递给患儿及家属勇气,有利于患儿接受治疗。必要时也可停下来,认真听取患儿及家属的倾诉,以满足患儿的心理需要。

1.3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儿住院期间,患儿对护理操作的配合率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分别通过数量统计及满意率调查表书面形式进行统计分析。配合率的评价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患儿能够参与到操作中,对操作者提出的要求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为配合。患儿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处于哭闹、拒绝、反抗状态者为不配合。在完成护理操作后,向患儿家属询问对此次操作是否满意,“是”为满意,“否”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护理操作中,观察组患儿的配合率高于对照组,家长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护理操作前的健康宣教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沟通技巧可以提高患儿在护理操作中的配合率及家属对护理操作的满意率。

充分的语言沟通有利于患儿及家属对操作充分的了解,更好地配合、参与护理操作治疗。此外,肢体语言的巧妙运用,亦可在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中无形地提高沟通效果。抚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能增加舒适感的实用护理技术,是肢体语言沟通中重要的手段之一。适当的抚触可使患儿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增强信任感与安全感。抚触不仅可以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还可以拉近患儿与护理人员的距离,增进护患的感情交流。面部表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过程中最容易被对方捕捉到的重要信息,对患儿的心理和身体康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时,必须控制好表情,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和陌生感,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深入沟通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开展护理工作铺下基石。罹患疾病,对患儿和家属的压力都比较大,与家属沟通时注意眼神的交流也可极好的提高沟通效果。听是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倾听痛苦是一种帮助患儿及家属宣泄和情绪转移的方法。认真听取患儿的诉说,深度的共情和倾听是治疗病痛最佳良药,因此,无言的倾听、共情亦是不可少的沟通技巧。

综上所述,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沟通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护患间的相互作用与良好沟通是密切护患关系的前提与基础,不仅有利于维护患儿正常权益,而且能够促进临床工作顺利开展。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患沟通技巧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患儿在护理操作中的配合率及家属的满意率明显提高。从而降低了护理操作难度,使操作得以更顺利的进行,治疗效率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翠花.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操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1(20):123-124.

[2]李颖红,梁锦娣.儿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价值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3,37(7):628-629.[

[3]何文杰,邓范艳,王江.在儿科护理操作中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8):2795-2796.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人类追求的最完美的模式,人性化整体护理服务体系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认可和关注。近几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 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1 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1]。 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工作的内涵由生理疾病的康复转向生理疾病的康复、心理疾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结合体。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的诊治更要重视心理的安抚,既要重视局部细节更要重视整体规划,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更要重视“人文精神”,要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目标不断提升、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独特价值[2]。

1.2 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特定作用: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且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当他住院时,患儿家属格外紧张,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检查患儿的疾病、考虑患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舒适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其他科护理工作更复杂繁琐,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这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2 我院在儿科护理中推行的人文关怀的方法

2.1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从人文关怀的要求看,儿科病房应根据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设置特殊的住院环境。如使用防滑地板,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墙上悬挂各种可爱的动物或卡通人物图像,被褥以温馨的粉红色为主,病床矮小适合上下,设置专门的儿童玩耍区及5岁以下患儿配备输液轮椅车,此外,还要设置简易的呼叫系统,以便患儿及时得到护士的帮助。

2. 2 提倡人文服务。由于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儿科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既要有母亲般的呵护、阿姨般的照顾又要有朋友般的帮助等。护士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带来深刻的心理影响。因此我院推行了“首迎负责制’和“首问责任制”,患儿及家属到病房,护士应面带微笑,耐心答复所提问题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新入院患儿,值班护士应笑脸迎接,指引患儿进病房,并向患儿家属介绍住院环境和在院期间所有注意事项。儿科护士要认真做好每项护理工作,努力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尤其是儿童静脉穿刺。对婴幼儿多搂抱,用玩具逗乐;三岁以上的患儿可以询问一些简单需求、看动画、讲故事,消除儿童恐惧打针的心理,减轻痛苦。儿科护士应主动巡视病房,细心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儿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要注重细节[3],讲究方式,在介绍患儿疾病预防、用药需求等时要根据患儿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词语;可以定制一些图文并茂的卡通宣教卡片,发给患儿,让患儿看图片理解文字意思。护士长或主管护师应在患儿出院时主动提供咨询电话,出院后及时电话随访患儿的恢复和成长情况。

2.3 丰富服务内容。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就儿科护理特点而言,人性化服务[3]更为重要。人院时送温暖,包括送水、送卡通玩具,对初入院者要特别关心,尽快缩短心理隔阂和双方距离;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一份礼物;工作中送笑容,对儿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咛比直接告诫作用更加强烈,每天上下班时与患儿进行告别交流。每周二、五的下午是儿童开放交流日,由患儿家属和护士带领病情允许的患儿,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总之,要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护理与沟通,体现儿科护理中人文关怀的特色。

3 实践效果评价

全面满足患儿及家属的合理需求,我们实施后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儿科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80%提高到95%,减少了医院护理纠纷的发生,在儿科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后,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更加规范,医患沟通比较融洽,已把医疗纠纷和患者投诉消失在萌芽状态;减少疾病的复发,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患者自觉复查,合理用药,减少了儿童流行病的发生。

总之,人文关怀是一个新的理念,而人文护理模式要求我们把常规的医疗护理工作与患者自身的个性特征相结合,制定出灵活、贴切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措施,以满足儿童患者的不同需求。在今后,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护理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实行人道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护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集中体现了对患儿的生命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是在护理过程中对真善美追求的认识和体验,也是人性化、人道主义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的具体实践。

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坚持以人为本是时展的需要: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又要重视心理,既要重视局部又要重视整体,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重视“人文精神”,要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

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的重要性:由于儿科存在特殊性,当患儿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起患者家属的投诉。这样,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

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中的具体实施

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差,情绪较易变化,不好控制,容易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而哭闹,以致影响患儿的治疗。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就需要儿科护理人员在病房布置上下功夫,营造“温馨病房”,尽量将病房营造出一种充满童趣,人情味浓,关心患儿,尊重患儿,让患儿喜爱、快乐和放心的不陌生的氛围。具体做法:①建立患儿游戏室,游戏室配有患儿喜爱的各种玩具;②病室不再使用以往的白色为基调,病室墙面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张贴上各种卡通绘画,如新鲜的水果、奥特曼、米老鼠等,能够吸引患儿注意力;③病室装上VCD及电视,可以让患儿在不影响身体恢复的前提下欣赏一些动画片或歌曲等。

篇5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护理服务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成“人性化服务”的护理模式[1],这充分的体现了现代医学“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儿科护理是比较特殊的护理对象,但是护理服务理念是一样的,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儿科护理的质量,良好的心理素质很有必要。

1 儿科护理简介

由于儿科护理的对象比普通患者的护理难度大,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注重了解护理对象的心理状况,探索护理对象的心理变化特点。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护理对象的心理变化特点制定护理方案,对患者及其家长心理进行辅导,缓解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压力。并且,不同年龄阶段的护理对象的性格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兼顾不同类型的患者[2],注意观察患者之间的不同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刚进入医院时,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人性、心情紧张、内心恐惧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抵触治疗的情绪。针对这种现象,家长多数使用恐吓的手段,这不仅不能解决患者心理困扰,反而会加剧患者对治疗的抵触情绪。部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报复心理,例如:在治疗的过程中哭闹或者对医生护士进行打、骂,有些患者在就诊时还会逃跑[3];这时儿科护理人员应该不断的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对心态进行调整,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遵循儿科护理规范,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还应该具备爱心、同情心以及耐心,与患者、家属积极的进行沟通,加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2 强化儿科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措施

2.1进行针对性护理 想要保证儿科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全身心的投入。首先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护理对象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况,进行安慰、鼓励,并且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护理人员应该使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消除患者对外界的恐惧感。其次护理人员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并且在护理的过程中注重观察患者心理的变化情况,并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

2.2强调优质服务 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保持和蔼的态度,从行动上让患者和家长消除对护理人员的隔阂,全身心的配合治疗[3]。对于治疗中的紧急情况,护理人员应该清楚的进行判断,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对于家长和患者的困惑必须耐心的进行解释,避免与家长和患者发生冲突。

2.3强化护理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特殊时期患者的数量会比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抢救事件,护理人们大多会出现慌乱的现象,这时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时的调整心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做好儿科护理工作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灵活头脑,不被传统的医学模式束缚,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冷静对待,保持平和的心态进行处理,配合医生参与救治。

2.4对护理人员沟通技巧进行培训 医生的治疗方案需要护理人员落实、实施,护理工作中最好的协助者就是患者家属。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扮演着多种角色,想要保证护理质量,首先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和家属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及时的将患者的信息向医生进行反应,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学会环卫思考,满足患者与家属的需求,对待患者如亲人一般,对于患者应该一视同仁,不因患者的家庭状况进行区别对待,对于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应该积极、耐心的进行讲解,提高患者、家属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还必须注重医学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护理理念,同时还要加强与患者沟通技巧的学习。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动作要轻盈,严格的按照护理程序进行操作,在确保护理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护理效率。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意义

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照顾患儿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家属的感受。其次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心理与性格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的变化特点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统计表明,儿科护理的医疗纠纷概率远远高于其他科室,这是因为儿科护理比成人护理更加复杂,因此儿科护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在关注患儿疾病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患儿心理以及家属心理情况的波动。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全身心的投入到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努力促进患儿的全面康复。最后,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接触最多,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患者、家属带来一定的影响,一名自我心理素质良好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时刻注意讲话的方式、语气,并始终保持热情、温和的态度,让患者和家属拥有放松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工作更加艰巨,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仅更加复杂,同时还需要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才能在出现突发事件时,用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才能有序的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以人为本属人文学的范畴,在护理实践中则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既是规范人性化、优质化护理服务原则,是提高护士素养和品格的途径,也是适应时展,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实践与创新。近几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坚持以人为本是丰富和发展现代儿科护理学重要组成部分。

    1、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1.1坚持以人为本是时展的需要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入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又要重视心理,既要重视局部又要重视整体,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重视“入文精神”,要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

    1.2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中具有特殊意义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又要顾及心理需求和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是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这种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3提倡以人为本有利于提高护士素养和品质。目前大部分儿科护理人员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儿科护士不仅要有较高的护理儿童的理论水平和熟练的技能操作,更要有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健康教育、伦理学等方面知识,提倡“入文护理”对护士职业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智慧、理想提出了更高要求,能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人文知识培训。

    2、儿科护理中如何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儿科护理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除了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要有热爱儿科护理工作,更要有很强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入文服务的具体措施,重点体现在环境营造、模式转变和服务改善三个方面。

    2.1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设置图文并茂的环境,如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为主,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怖心理,此外,还要设置便捷的传呼系统,随时使患儿得到护士的帮助。

    2.2提倡温馨服务对于患儿来讲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与患儿接触最多,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及家艮以深刻的心理影响。一个训练有素的儿科护士要注意个人仪表和风度,坚持文明礼貌用语,进入病房霞带笑容,态度上要热情、和蔼,更主要的是要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女nx,l-婴幼儿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此外,交接班时要注意真诚问候,出院时的要多叮嘱与祝愿。

    2.3丰富人性化服务内容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就儿科护理特点而言,人性化服务可概括为“四字”、“四送”。“四字”是指“技”、“情”、“忍”、“乐”,即,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以消除患儿“怕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对患儿、家属时时处处真情相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行为、家属的报怨都要忍让在先;尽可能增加患儿的欢乐情绪。“四送”是指人院时送温暖,包括在送水、生活安排、协助检查,指导用药对初入院者要特别关心,尽快缩短双方距离;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一分zbSL物;工作中送笑容,无论是操作、检查,还是取样,都尽可能-呸持微笑服务,对儿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咛比直接告诫作用更加强烈;康复出院时送祝福,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总之,要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护理与沟通,体现儿科专科护理特色,深化整体护理内涵。

    2.4做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的熏要组成部分,儿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需要注重细节,讲求方式。一是要制定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计划表,在介绍疾病防治、饮食要求、用药指导、体育锻炼等知识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选择恰当方式,如将健康教育内容制成卡片,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多示教、编写讲述小故事等,寓教于乐;二是可进行集体沟通,对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集体沟通、宣教和检查指导;三是办好儿童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形式上要图文并茂,版面上生动活泼,最好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卡通、漫画为主。

    3、儿科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篇7

以人为本属人文学的范畴,在护理实践中则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既是规范人性化、优质化护理服务原则,是提高护士素养和品格的途径,也是适应时展,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实践与创新。近几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坚持以人为本是丰富和发展现代儿科护理学重要组成部分。

1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1.1坚持以人为本是时展的需要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入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又要重视心理,既要重视局部又要重视整体,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重视“入文精神”,要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

1.2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中具有特殊意义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又要顾及心理需求和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是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这种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3提倡以人为本有利于提高护士素养和品质。目前大部分儿科护理人员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儿科护士不仅要有较高的护理儿童的理论水平和熟练的技能操作,更要有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健康教育、伦理学等方面知识,提倡“入文护理”对护士职业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智慧、理想提出了更高要求,能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人文知识培训。

2儿科护理中如何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儿科护理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除了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要有热爱儿科护理工作,更要有很强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入文服务的具体措施,重点体现在环境营造、模式转变和服务改善三个方面。

2.1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设置图文并茂的环境,如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为主,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怖心理,此外,还要设置便捷的传呼系统,随时使患儿得到护士的帮助。

2.2提倡温馨服务对于患儿来讲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与患儿接触最多,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及家艮以深刻的心理影响。一个训练有素的儿科护士要注意个人仪表和风度,坚持文明礼貌用语,进入病房霞带笑容,态度上要热情、和蔼,更主要的是要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女nx,l-婴幼儿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此外,交接班时要注意真诚问候,出院时的要多叮嘱与祝愿。

篇8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

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篇9

儿童科室一直都是医院中最特殊的科室,因为相关工作人员在面对一些病情严重且情绪化的孩子时,无疑是给护理工作中增添了很多的难题,尤其在处理医患关系以及应对患儿家属,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确保护理工作可以及时有效地开展,对于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能力是提高儿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1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心理素质要求

一般儿科的护理工作都要比其它科室的护理工作更加不易,原因是儿科护理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护理患儿,还要处理与患儿家属之间的微妙关系,大部分家长在给孩子治疗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焦虑或急躁的情绪,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更多的站在患儿和家长的角度思考,对儿童进行治疗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心理的安抚,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由于我不同的患儿所呈现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生长环境的不同,孩子的性格自然不同,个性化的差异也成为护理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因此,面对不同的患儿也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况且孩子刚进入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产生一些恐惧的情绪是无可厚非的,由于家长也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工作就不能有效的进行。一旦患儿出现抵制治疗的情绪时,家长甚至会采取一些恐吓的行为,不仅会起到反作用,还会给护理人员和医生加重心理负担;如果患儿情绪没有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还会在哭闹的过程中打骂护理人员和医生,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才可完成护理工作。所以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确保护理工作顺利有效的完成。

2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对策

2.1工作中必备的心理素质

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冷静的心态、长久的耐心、平稳的情绪。以上三点工作中应有的心理素质要求是保证护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快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所以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想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出现压力和困境的时候,要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或找专业人士给予心理疏导,确保日常工作中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2.3加强语言沟通能力

儿科护理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培训过程中,还在在实际的工作中都要重视语言的沟通技巧,其在护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情况下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将信息准确的传达给患者及其家属,保证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患者和家属对我院护理服务的信任,使其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还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自信心。

2.4实施针对性护理

儿科护理工作所面对的患者都是孩子,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加的耐心、细心、认真。因此,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的患儿,通过观察其性格特点、紧张程度以及对于外界刺激的耐受程度和对病况恢复的渴望程度,了解患儿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呵护、鼓励、赞扬和安慰,并且以最亲切的关怀抚慰患儿的沉重心灵。

2.5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所要面对的突发事件是很多的,并且有些情况非常的复杂。在紧急抢救的过程中,由于患儿情况危急再加上周围紧张的气氛,护理人员往往会出现慌乱,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及时的调整心理状态。如果护理人员产生急躁和厌烦心理,就会降低护理服务质量,从而使得患儿及家长不满,最终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要时刻保持头脑灵活,面对突发事件要学会冷静,能够积极调整自己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急救工作。

3结束语

针对相关高校儿科护理专业学生以及昆山儿科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的调查中,了解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能够提高昆山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寄望对护理工作效果的提升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提供了一些加强心理素质的建议、措施以观后效。希望护理人员从现在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儿科护理工作中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刘彩琴.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97-298.

[2]林艳贞.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学中的重要性[J].今日健康,2014(2):109-109.

[3]厉南南.试论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医药,2015(14):81-81.

篇1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全新护理模式的构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成为当前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体制改革对人才层次、能力要求的必然结果[1]。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临床专业课,是培养儿科专业护理人才的重要的课程。儿科护理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和教学目标不合理国外高等教育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中,提倡以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中心,同时强调临床护理、观察;而国内高等教育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与之差异很大,多数以儿科疾病的护理为中心,仅儿科疾病的护理就占总学时的80%[2]。课程目标侧重于患儿疾病的诊断、临床表现、治疗以及护理,不能满足社会对健康的需求。(二)教学方法落后多年来,儿科护理学教学一直偏倚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较单一枯燥,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3]。学生被动地灌输知识,教师讲得多,学生主动参与得少,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或无兴趣,积极性不能被有效调动起来。(三)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教学内容多缺乏临床实践教学,理论课所占比例偏大,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拉大了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四)考核形式单一目前,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仍以试卷考核为主。试卷考核只能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识记程度,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团结写作能力及护患沟通能力等。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实现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二、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突出儿童保健的重要性,关注住院儿童心理、生理的护理为准则。学生要能陈述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分析个人、家庭、社会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能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与患儿家属和患儿交流;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综合全面地健康评估;指出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灌输整体护理的观念,强调病情观察、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让学生持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及解决问题、健康宣教及护患沟通能力。(二)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突出高职护理的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和实践。如何让学生将获取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取决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4]。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将教学内容分为生长发育评价、儿童保健、住院儿童护理、常见病患儿的护理四大板块,做好三个突出:①突出生长发育评价、儿童保健;②突出整体护理;③突出综合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不拘一格、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教学反馈,实现教学相长。例如,患儿常见疾病护理采用OSCE模式教学法,模拟临床场景,锻炼学生临床应变能力;生长发育章节用图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法授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更易理解接受。教师还要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床旁教学法、PBL教学法结合CBL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四)完善考核评价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等[5]。将考核科学化、标准化的同时,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

三、结语

儿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与成人生理、心理、解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新形势下对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儿科护理教学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考核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席敦芹,钟召平,杨兴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及实践[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4(2):24.

[2]钱燕,韩霞.护理本科生儿童保健门诊实习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12):2251-2252.

[3]杨.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7):96-97.

篇11

1 人文关怀的概念

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日常所说的人性关怀,是指“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并注重自我与他人的精神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进一步追求,人们的需求从过去较为简单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过渡到以人为本的需求,在服务中要求更加人性化。

对于婴幼儿而言,儿科医疗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儿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到“以儿科患者为中心,以服务儿科患者为宗旨”,具体表现为,在儿科的医疗护理过程中,要以服务患者为根本,充分爱护和尊重患者,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儿科护理中必须坚持以儿科患者为中心,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儿科的医疗护理,强化儿科的护理服务理念,做实儿科的基础护理,全方位实行儿科护理责任制,深化儿科护理专业的内涵,进而整体提升儿科医疗护理的服务水平。

2 人文关怀对于儿科医疗护理的重要性

护理本身就是一项精细而繁琐的工作,由于社会、职业、地位、信仰、民族、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每个患者实际上所需要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也有所不同。对于儿科护理,人文关怀就是在日常的儿科护理工作中不断地关注病患的需要,重视不同患者的心理感受,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2.1在儿科护理中进行人文关怀,有利于给儿童患者更好的护理,精心呵护祖国的花朵。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在儿童生病时,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父母心理也格外紧张,这时医护人员在做好患者护理的同时,也要进行人文关怀。在关注患者的时候,关心家属的情绪和感受,给予儿童最大限度的温暖、最贴心的照顾、最符合儿童实际的护理方案,不仅有利于儿童快速康复,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家属积极有效的配合治疗,更快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共同呵护祖国的未来。

2.2在儿科护理中进行人文关怀,有利于促使医护工作者廉洁自律,自觉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在儿科护理中实行人文关怀,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的精神风貌、工作信誉、整体实力都主要体现在医护工作的身上。在儿科护理中提倡人文关怀,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评优比赛、考核评比等促使医护工作者廉洁自律,自觉地提升自身素质,自觉地把外在美和内在美融合在一起,进而达到提高服务质量、塑造良好形象、实现业绩提升的目的。

2.3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儿科护理中实行人文关怀凸显着人文主义精神。人文关怀要注重儿科患者的尊严,注重患者的住院条件,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科患者的舒适就医和精神自由。儿科护理的服务对象为儿童患者,儿科患者作为医院患者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员,在儿科护理中凸显人文关怀,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有利于深化儿科护理改革,为医院创造品牌服务提供必要保障。

3 在儿科医疗护理中做好人文关怀的措施

人文关怀作为儿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做好在儿科护理中做好人文关怀,具体为:

3.1加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儿科医护人员的思想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方面可以在医院内部加强人文主义宣传,例如,在医院的宣传板上,通过张挂宣传板报、画册等进行宣教活动,确保图形并茂并且定期更换,对先进的儿科护理人员,要在板报上予以表彰,为其他医护人员树立学习的榜样,做到宣传到位;增强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另一方面,在医院内部积极宣传健康主义教育,在各个病房内张贴图画,最好是儿童喜欢的卡通图片,通过可爱的卡通人物,宣传健康知识。

3.2通过评比工作,促进服务理念的转变。在医护人员中实现人文关怀专项评比活动,让患者为医护人员打分,最后计入年底评优,激发各个医护人员自觉地将人文关怀融入日常的医护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此外,也可以在各个儿科科室中增设流动的护士服务站,增强医护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使医护人员更加贴近患者,了解患者,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及时的服务。

3.3通过改善硬件设施,实现人文关怀。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医院设施的改善,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例如,在儿科病房的布置上要更加温馨,可以通过摆放漂亮的花朵,张贴可爱的卡通图案,画面要尽可能的鲜活可爱,最大限度的取悦患者儿童的内心,让患者儿童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同时尽可能感觉到家的温馨。

3.4通过制度与服务流程将人文关怀融入儿科医疗护理活动中。在服务流程的设计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例如,在儿童刚入院时对每一个患者儿报以微笑,和儿童进行亲切交流,对患者家属耐心讲解住院流程,做好护理记录。在儿童患者住院期间,要主要关心儿童日常生活,了解儿童病情和心理,及时和家长沟通;在患者等待诊治期间,可以提供玩具,消除儿童等待的枯燥;在儿童出院的时候,及时做好回访工作,确保儿童的彻底康复。

3.5加强儿科医疗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立足现状,充分重视儿科医疗护理青年人才的培养,在对现有儿科医疗护理人员进行儿科人文关怀理念与具体措施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强儿科医疗护理青年人才的培养,让人文关怀变成医疗单位的一种文化,让人文关怀的理念根植于儿科医疗护理人员的内心,使人文关怀真正落实到儿科医疗护理人员的医疗护理实践中。在这方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①对新进大学生先送至医疗护理质量教的医院进修1年,通过进修打好专业基础;②通过主治医师或高年资医师的带教,一对一跟班学习。③适当地给他们压担子,充分激活他们的潜能;④鼓励医疗护理人员深入实践,要求他们多查房,多接触患者,熟悉病史病情,掌握儿科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动态⑤针对儿科患者的特点增加必要的心理学方面的学习,更好地提高为患者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4 总结

护理质量是衡量儿科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人文关怀作为儿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儿科医疗护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儿科护理中进行人文关怀,既有利于给儿童患者更好的护理,而且有利于促使医护工作者廉洁自律,自觉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同时,在儿科护理中实行人文关怀也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王伟智,王缸,胡容,等.深化整体护理是理念与行为变革的过程[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16.

[2]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住院病人对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价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04):245-248.

[3]陶娟.浅谈儿科优质护理中的人文关怀[J].中国保健营养,2014,7(下):4014-4015.

篇12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2.1专业认知见习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2.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2.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3.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友情链接